




已阅读5页,还剩4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 文 摘 要 大学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与深厚文化底蕴的组织机构,所以从组织文化的视角 来分析与大学相关的一系列问题是可行的。因此,笔者试图从组织文化的视角透视 大学改革,而从组织文化的角度透视大学该革,就必须要找出大学改革背后隐藏的 文化理想,以及内在的文化动因。所以文章分别从组织文化理想、组织品性矛盾、 组织文化机制三方面来分析大学改革的指南、大学改革的动力与大学改革的活力, 最后在分析目前我国大学改革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尝试提出自己的一些构想。总体 来说,全文共分为五部分: 第一部分是对基本概念的界定。分别对大学和大学组织文化的概念进行了界定。 第二部分提出组织文化理想是大学改革的指南。提出组织文化理想就是围绕大 学自治、学术自由、对高深学问的追求等文化传统所形成的理念和核心价值追求。 文章从理论和现实两个角度出发,分析了文化理想在大学改革中的作用,认为大学 改革不能背弃大学组织的文化理想,大学组织从根本上来讲还是一个学术组织,只 有认识到这一点大学改革才能成功。 第三部分提出大学组织品性矛盾即学术品性与行政品性之间的冲突是大学改革 的动力。这种冲突实际上是大学行政倾向日益明显的表现之一,也是大学改革要解 决的问题,因此成为改革的动力。这种冲突也表现在组织结构上,即大学本身是一 个学术组织,但大学对效率的追求导致科层制的盛行,因此大学组织结构的冲突也 成为了大学改革的动力。 第四部分提出组织文化机制是大学改革的活力。在对组织文化机制作了分析介 绍的基础上,提出大学文化理想的确立和内化,进而分析了不同文化主体对改革的 策划与运作。从改革的目标角度分析,大学改革的目标就要建立体现组织文化理想 的大学制度,从这点出发大学改革必须先确立组织文化理想。其次就大学改革的过 程而言,大学改革必须改变从上而下的改革方式,确立在组织互动中促进改革的模 式。 第五部分在分析了现代大学改革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对改革的一 些构想。这一部分分析了大学文化理想的缺失、大学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失衡是 现代大学改革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而提出现代大学改革要以建立大学制度为根本 目的,进行大学组织结构创新、组织权力体系创新以及大学人事制度的创新。 关键词:关键词:组织文化 大学 大学改革 文化理想 abstract the university is an organization that has a long history and a profound culture, so it is feasible to analyze the problems relating universities on perspective of organizational culture. then the author tries to analyze the university reform on perspective of organizational culture, but it is necessary to find the cultural ideals and the inherent cultural motivation. therefore, the article embarks from the organizational cultural ideals, the organizational personality conflicts and the organizational cultural mechanism to analyze the guide of university reform, the force of it and the vigor of it, then tries to put forward some ideas on the basis of some problems that exists the university reform in china. generally speaking, the thesis includes five parts: the first part is a definition. it defines the university and the organizational culture of university separately. the second part proposes that the organizational cultural ideal is the guide of the university reform. it puts forward that the organizational cultural ideal is idea and the pursuit of core values that formed by cultural tradition such as the university autonomy, the academic freedom and the pursuit of higher learning. it analyzes the function of the cultural ideals in university reforms on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perspective. it is believed that the university reform can not abandon the organizational cultural ideals of university, and the university is an academic organization. only realize it, can the university reform succeed. the third part presents that the conflict between academic character and administrative character is the power of university reform. in fact, the conflict is the presentation of university administrative tendency, and it also is the problem that the university reform tries to solve, so it is the drive of reform. the conflict is reflected in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that is, the university is an academic organization, but the pursuit of efficiency led to the prevalence of bureaucracy, so the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conflict of university became the drive of university reform. the fourth part presents that organizational cultural mechanism is the vitality of university reform. it presents the establishment and the internalization of university organizational ideal, and then analyzes the planning and operation of reform done by different subjects on basis of the analysis of organizational cultural mechanism. the aim of the reform is to build the university system reflected organizational cultural ideal on perspective of the aim of the reform, so it is necessary to establish organizational cultural ideal. the fifth part put forward some ideas on basis of the analysis of the problems exists in university reforms now. it analyzes that the absence of university cultural ideal and the imbalance of between academic authority and administrative authority are the main problems in university reform now. at last, it presents that the establishment of university system should be the main purpose of university reform in modern society. then we can do innovation in university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organizational authority system and the university personnel system. key words: organizational culture; university; university reform; cultural ideal 承承 诺诺 书书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在导师指导 下独立完成的,学位论文的知识产权属于山西大学。如 果今后以其他单位名义发表与在读期间学位论文相关的 内容,将承担法律责任。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文献资 料外,本学位论文不包括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 或撰写过的成果。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在导师指导 下独立完成的,学位论文的知识产权属于山西大学。如 果今后以其他单位名义发表与在读期间学位论文相关的 内容,将承担法律责任。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文献资 料外,本学位论文不包括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 或撰写过的成果。 学位论文作者(签章) : 200 年 月 日 引言 1 引言 一、问题的提出 大学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组织,大学的发展历史证明,大学 的发展是与大学持续不断的改革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大学从产生到现在,改革已经 成为大学发展进步的一种必然选择。特别是到现代社会,由于商品化与市场化的发 展趋势,大学发展面临着种种新问题,如大学改革目标定位不准、官本位思想盛行 等。 从根本上说,现代大学改革困境的原因在于改革理念模糊、指导思想混乱。因 为从大学的发展的历史可以看出,无论何时何地大学的改革都是大学改革理念作用 于实践的结果。解决大学改革中存在的这些问题,其实就是要分析清楚大学是一个 什么样的组织,大学这一组织的存在有什么样的意义与价值的问题,是一个更深层 次文化意义上对大学的追问。 虽然大学改革一直以来都是学者们比较关注的一个焦点,但由于大学是一个特 殊的学术组织,有着自己独特的精神传统和文化个性,因此谈论大学改革不得不考 虑这些文化因素在变革中的作用和地位。许多学者从大学改革的动力、大学改革的 模式等方面来谈,将大学改革与组织文化联系起来的还比较少。理解大学组织文化 有助于深层次理解导致大学改革决策失效以及实践不力的冲突性因素。 因此,笔者试图从组织文化的视角透视大学改革,而从组织文化的角度透视大 学改革,就必须要找出大学改革背后隐藏的文化理想,以及内在的文化动因。所以 文章分别从组织文化理想、组织品性矛盾、组织文化机制三方面来分析大学改革的 指南、大学改革的动力与大学改革的活力,最后在分析目前我国大学改革存在问题 的基础上,尝试提出自己的一些构想。 二、研究的意义 (一)理论意义 从组织文化角度透视大学改革有利于拓展大学研究的领域,我国学者对大学改 革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制度、教学等方面,而对影响制度、教学变革的文化因素重视 不足。而且我国学者对大学组织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大学校园文化,对大学组织变革 中文化等内隐性因素的研究缺乏系统的分析和论证。 组织文化视野中的大学改革 2 (二)实践意义 从实践上看,选择从组织文化的角度来解释大学改革,有利于推动我国大学的 当代改革和发展。在我国大学改革实践中,一个最主要的问题就是重视可见的物质 方面的发展而轻视无形的精神方面的发展。它导致了许多问题,使大学在发展中面 临种种困惑。从这个意义上讲,从这个角度研究现代大学变革不仅在理论上可以丰 富对大学的研究,而且对我国大学的改革与发展也将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动态 (一)关于一般组织文化理论 20 世纪 70 年代,组织文化研究在西方兴起,当时日本经济的迅速赶超使得美国 开始研究日本企业崛起的原因。1981 年大内(w. g. ouchi )的z 理论指出了美日 在管理方式和经营观念上的差异,强调了组织文化的重要性;1982 年彼得斯(t. j. peters)和沃特曼(r. h. waterman)的寻求卓越则显示了组织文化对组织的成功具 有关键作用。这两本著作被学界公认为是对组织文化系统研究的开始。此后不少学 者对组织文化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其中麻省理工学院的著名教授埃德加,沙因(edgar schein)(有学者译为希恩)做出了很大贡献, 他从领导与文化的视角阐述了组织文化的 重要性,并在 1985 年出版了组织文化与领导一书,这标志着组织文化理论学派 的创立。随后在管理学、社会学等领域兴起了组织文化研究的热潮,国内涌现出了 一些相关研究成果, 如探讨组织文化理论的: 组织文化的结构 (樊耘等, 载 预测 , 2003 年第 3 期)、 组织文化模式研究综述(艾春,载经济师 ,2003 年第 7 期)等; 研究组织文化在组织管理和学习等方面作用的浅议组织文化在管理中的作用(刘 秀琴,载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2 年第 3 期)、 组织文化:组织学习的推动力 (张素梅,载经济师 ,2003 年第 2 期)等。但是这些研究大多以企业为对象,对其 他类 型的组织涉及甚少。 (二)关于大学组织文化理论 国外在 20 世纪 80 年代开始了对大学组织文化的系统规范研究,其中伯顿,克 拉克的高等教育系统:学术组织的跨国研究(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 年版)及他 撰写的卡耐基教育基金研究报告学术生活:小世界、不同的世界对大学组织的 文化要素进行了系统的分析,他的另一本著作高等教育新论一多学科的研究(浙 江教育出版社,2001 年版)也从文化的观点研究了高等教育的发展。国内对大学组织 引言 3 文化的研究中,阎光才的识读大学一组织文化的视角(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年 版)探讨了大学作为组织而存在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而王冀生的专著现代大学文化 学则对大学文化进行了系统研究。另外也有一些关于大学文化建设及合并院校组 织文化的相关论文,如关于大学文化建设的理性思考(睦依凡,载清华大学教 育研究 ,2004 年第 1 期)、 论合并院校组织文化转型的内容与途径(张慧洁,载 教育发展研究 ,2003 年第 2 期)等。 (三)关于大学改革 大学改革一直是研究者关注的话题,从开始的教育产业化到现在的大学改革理 念的讨论,特别是近几年随着北京大学人事制度改革方案的出台,大学改革再次成 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这些文献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大学改革的理念、方式和价 值取向的研究。 (美)菲利浦奥特巴奇(载于杭州教育学院学报1997 年 3 期 吴 文胜编译)对大学改革的困难、改革的必要性、动力、措施进行了分析。赵玉勤的 变革中的高等教育 (载于政策2002 年 3 期)认为高等教育的产业化、大众化、 国际化和网络化是高等教育的变革方向。秋风的大学改革的市场模式 (载于经 济导刊2003 年 10 期)对大学改革采用市场模式进行了分析。王雪峰在大学改革 的“逻辑” (载于中国教师2004 年 11 期)认为大学改革要尊重大学的文化教育 性质,立足于中国的实际状况,才能在大学改革和学术研究中取得平衡。王建华华 人大学理念与中国大学改革 (载于集美大学学报2005 年 9 期)认为中国大学并 不缺乏经典理念,只是目前处于传统大学理念与西方大学制度的磨合当中。中国大 学要实现历史性复兴,大学自治和学术自由的重建是首要的,然后以学术自主的实 现为目标,最后以学术独立的实现为目标。也有研究者对国外大学改革进行了研究 以期能对国内大学改革有所借鉴。程新奎当代国外高等教育政策变化与大学改革 (载于长春工业大学学报2005 年 9 期)对国外高等教育政策的变化和大学改革 的措施进行了探讨。余蔚平在大学改革的基本理念:个性闪光的大学中对日本 大学改革的现状和发展模式进行了探讨。 (四)关于大学组织文化和大学改革 以上的著作虽然对组织文化、大学组织文化和大学改革进行了深入地研究,但 是关注大学组织文化和大学改革之间关联性的文章却很少。丁刚大学:文化与内 涵 (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2006 年版)在对大学文化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教育 的改革, 对大学改革的立足点和着力点进行了分析。 张慧洁 中外大学组织变革 (复 旦大学出版社 2005 年版)从巨型大学的组织目标、制度、结构、权力、文化变革等 组织文化视野中的大学改革 4 方面探讨了现代巨型大学组织发生的质的变化,并认为组织文化的融合是一切组织 变革的根本。王冬梅的高等教育系统变革的文化机制伯顿r克拉克高等教育系 统文化思想述评 (载于石油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5 年 12 期)对伯顿r克 拉克的高等教育系统文化思想进行了述评。他认为认为伯顿r克拉克以学术组织的 角度来看待高等教育,进而指出高等教育这个大系统内部存在的多种文化成分,从 而提出存在于高等系统内部的文化是高校进行变革内在动力,同时也是高校在社会 发展中独具特色并一直独占鳌头的重要基础。也有论文在对大学改革的其他问题论 述过程中涉及到了大学组织文化和大学改革。 李猛 大学改革和学术传统 (载于 读 书2004 年 1 期)认为大学改革是所有改革中最困难的一种,其中的重要原因就在 于大学改革的学术传统以及与大学改革相关的一些内在问题。无论何种大学的改革, 不能充分认识大学的内在文化困境,进而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大学改革必然难以 达到预期目标。 四、研究方法 (一)文献法 收集国内外有关组织文化和大学改革的资料,以此为基础作为本论文研究的根 据。通过研究文献,分析前人的思想和理论成果,从中找到新视角,发现新问题, 使自己的研究在吸取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有所创新。 (二)历史研究法 收集历史上有关组织文化和大学改革的文献资料,为从组织文化视角看待大学 改革提供思路。 五、本文创新之处 本文主要从组织文化的角度来透视大学改革,从大学文化理想的建立到大学变 革的文化动因来分析。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大学改革的组织文化机制的确立和合理 改革方案的提出。 第一章 基本概念界定 5 第一章 基本概念界定 1.1 大学 “大学”在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语境下有不同的含义。张俊宗博士认为,在汉语 词汇中,大学有两个指称对象:一是相对于儒家经典大学所指称的“大学”;二 是英文university所指称的大学,儒家经典中的“大学”有四层含义:一是相对于童子 发蒙教育,主要指终身教育;二是相对“小人”的“大人”教育,是从年龄上指称的;三 是相对于大学校,指大学问;四是相对于大学问,指大学校 。中国学术界采用英文 university的“大学”是来源于日文的翻译,我国最早以“大学”命名的机构,如北京大 学、北洋大学。山西大学、东南大学,都是出自英文university意义上大学。 词典对“大学”解释也各不相同。 大不列颠百科全书 解释为:大学是“高等学府, 通常包括一所文理学院、研究生院和专业学院,并有权授予各个学科领域的学位。” 中国辞海关于大学的解释为:大学“是实施高等教育的学校.大学分综合大学和专 科大学或学院。”日本日本教育辞典定义大学为:“大学是指高等院校中以学术 为媒介进行研究和教育,即培养人和进行高等专业教育的机构。”由于本文是从组织 文化角度来透视大学改革的,因而本文大学是指中国各个历史时期冠以“大学”名称 的那一类高等教育机构。 1.2 文化 文化概念的界定为组织文化研究提供了基础。19 世纪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 (edward ty1er)认为:从广义的人种学涵义来讲,文化或文明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它 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伦理、习俗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人应有的其他能力 和习惯。 这一定义给出了文化的内容。人类学家露丝本尼迪克特认为,文化“是通 过某个民族的活动而表现出来的一种思维的行动方式,一种使这个民族不同于其他 任何民族的方式。” 这一定义强调了文化是一种思维的行动方式,它是通过民族活 动而表现出来的。人类学家弗雷德.普洛格及丹尼尔贝茨亦也持这一观点。 韦森在文化与制序一文中把文化的定义方式归纳为两大类。第一种定义是 文化的宽泛定义,也可被称为是文化的“社会定义”思路。这种宽泛的定义将文化视 为某一时期的某一特殊社会生活方式的整体称谓。 如我们通常所说的“华夏文化”、 “玛 张俊宗.现代大学制度: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时代回应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3. 英泰勒.原始文化,莫里斯迪维尔热.政治社会学:政治学要素.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63. 法维克多埃尔著,康新文、晓文译.文化概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5. 组织文化视野中的大学改革 6 雅文化”等中的“文化”就有此含义,泰勒所持的文化定义便是这一类的典型代表。此 外,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在文化论中对文化的定义也秉承了泰勒的文化概念, 他认为:“文化是指那一群传统的器物、货品、技术、思想、习惯及价值而言的,这 概念实包容及调节着一切社会科学。” 然而,许多文化学者和人类学家对此进行了批评,认为这种极宽泛的泰勒式文 化概念不具有理论分析的可操作性,而主张把文化概念“缩小到一种狭义的、专业化 的和理论上更有强大(解释)力量的概念”,即第二种定义:“观念的文化概念”。按照 这种“观念的文化概念”,文化本身是由某种知识、规范、行为准则、价值观等人们 精神或观念中的构存在所成。这种狭义的观念型的文化概念越来越得到学界的广泛 认可和理解 。 著名人类学家古迪纳夫(goodenough)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曾作过非常明确的表 述:“一个社会的文化是由人们为了以社会的成员所接受的方式行事而须知和信仰的 东西所构成。文化不是一个物质现象。它不是由事物、人、行为和情感所构成,而 是它们的组合(organization)。文化是存在于人们头脑中的事物的形式,是人们洞察、 联系以及解释这些事物的方式。” 当代人类学大师格尔茨认为所谓文化就是一些由 人自己所编织的意义之网,对于文化的分析不是一种寻求规律的实验科学,而是一 种探求意义的解释科学。 鉴于本文的研究方法和角度,本文将文化概念界定在狭义的观念型的文化定义 上,即把文化视作为一种由人际间的符号、知识和意义所构成的观念体系,这个体 系包括价值观、心理、思维方式等内容。 1.3 大学组织文化 大学组织是由学者、学生和管理者按照相似文化而组成的以具体实施高等教育 为主要目的的一种实体性学术机构。 大学的基本属性和本质特征是学术性,因此可 以说,大学是一个学术组织,是学者们的家园,同时也是一个社会组织,在与社会 环境的互动中发展。大学作为一个文化传递与文化选择交融的机构显示了文化性是 大学的重要特征与功能,大学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和文化存在。而大学松散的组 织结构特征,以及大学独特的文化性能和文化优势又决定了人们必须要从组织文化 转引自韦森.文化与制序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13. 韦森.文化与制序上海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15. 转引自韦森.文化与制序上海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15. 格尔茨著,韩莉译.文化的解释m.译林出版社,57. 杨光钦大学组织及其逻辑行为j中国高教研究,2004(2) :78. 第一章 基本概念界定 7 的维度来透视它。 文化作为整合组织的重要力量,它能够为维持大学组织的稳定发挥关键作用。 大学组织文化为人们更好地研究大学改革提供了一种方法和途径。许多学者在研究 大学组织文化时常常用大学文化这个词,其实就是我们这里所指的大学组织文化, 这两个概念许多时候可以互换。 大学组织文化又有别于校园文化,校园文化是一种表征文化,是大学组织文化 的下位概念,它不能反映大学组织文化的全部,所以不能将二者等同起来。 由上位概念“组织文化”,我们可以引申出大学组织文化的概念及内涵。本文所 说的大学组织文化是指大学组织在长期活动中形成的而且被大学组织成员所普遍认 可和遵循的具有大学组织特色的包括价值观、信念等内涵的观念体系。 组织文化视野中的大学改革 8 第二章 组织文化理想:大学改革的指南 任何一个国家的高等教育都受大学理想的支配,大学改革的目的就是要实现大 学理想。“大学的理想,就其本质而言,是人们对大学的一种展望,追求和向往,是 一种面向未来的设计和构想,是引导大学乃至整个高等教育发展的航向。” 文化理 想与文化传统概念比较相似,都是由历史传承下来的一种习惯或精神力量,本文所 指的文化理想就是围绕这些文化传统所形成的理念和核心的价值追求。 从中世纪兴起到现在,大学的发展是与大学的改革紧密联系的,而大学改革又 是在维护自身文化传统和核心价值观的前提下一步步趋于成熟的。正如阿什比所认 为的:“大学的进化很像是有机体的进化,是通过继续不断的小改革来完成的。大规 模的突变往往会导致毁灭。大学的变革必须以固有的传统为基础。” 无论大学如何 改革,大学的精神传统和追求即对大学自治,学术自由和高深学问的追求却一直没 有变,一直在指导着大学的发展。这些精神不仅是大学得以存在的根本,也是大学 改革的指南。 2.1 学术自由 2.1.1 学术自由的内涵 学术自由最先是由德国柏林大学于 19 世纪初提出并付诸实践的。传统意义上的 学术自由,一般仅指教师教的自由和学生学的自由。英语中的学术自由指学院、大 学或学术上的自由,即按照自己的意愿,自由思考、自由行动的状态和性质,即言 论自由、信仰自由、免于恐惧的自由、不虞匮乏的自由。 目前,一部分人认为学术自由是高校教师或学者个体的自由,主要指高校教师 或学者(包括学生)的教学、研究自由和学习自由。孟禄主编的教育百科全书 认为:“学术自由是指在具有高深学问的高等教育机构中教学并证明真理的自由,或 探求真理而不受政治、官僚或宗教权力的干扰的自由。” 这是狭义的概念。还有一 部分人认为,学术自由就是大学自治。这种看法是不正确的。另一部分人则认为, 个体自由和机构自由的统一构成了学术自由。胡森主编的国际教育研究百科全书 指出:“学术自由一般被理解为不受妨碍追求真理的权利,不受非专业人士干预的教 学、研究和出版的自由。 既适用于高等教育机构,也适用与高等教育机构的学术人 韩延明哲学的观点:大学理念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7. 阿什比著,腾大春译科技发达时代的高等教育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20. 李子江论学术自由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05(3) :26. 李子江论学术自由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05(3) :27. 第二章 组织文化理想:大学改革的指南 9 员。”这是广义的概念。 因此,学术自由可以划分为广义和狭义两个层面:广义的学术自由包括机构自 由和个体自由两个方面;狭义的学术自由主要是学术机构(主要是大学或学院)中 的学者个体(教师或学生)的教学、研究等方面的活动不受任何不合理干扰的自由。 学术自由不仅适用于进行高等教育的机构而且适用于机构内部的人员。 2.1.2 大学学术自由的历史演进 学术自由起源于欧洲中世纪大学自治的思想,它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理念,也是 大学改革一直追求的文化理想。与其他观念和制度一样,学术自由思想也是在 特定 的历史背景和社会条件下形成并发展起来的。 2.1.2.1 学术自由思想的渊源学术自由思想的渊源 学术自由思想萌芽于古希腊柏拉图设立的学园,这一原始形态的大学最先体现 了学术自由的思想。柏拉图倡导学者自由探索事物本源,随后的亚里士多德进一步 概括了大学学术自由的内涵,即学者应该自由探索知识、满足自己好奇心以实现个 性发展。中世纪大学诞生后,受宗教思想的禁锢,学术自由思想没有真正得到体现。 在大学进行自由辩论、切磋学问是允许的,但是如果辩论有违教义精神,却是绝对 不允许的。这说明此时的学术自由还是有一定局限的。由于此时的大学是一个享有 很多特权的自治团体,不受任何外来因素支配,大学的这种特有性质可以为大学开 展正常的教学、自主的研究提供一定的保障,这也使得学者们有一定的自由从事学 术研究。 由此可以看出,中世纪大学的特权为学者的学术活动提供了一个相对独立自由 的空间,虽然有一定的局限性但为知识的自由探索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对后来学术 自由的发展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总之,中世纪大学学术自由思想为后来的学术自 由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而中世纪大学的自治实践活动,又为为后来的学术自由 思想奠定坚实的实践基础。因此,学术自治原则为学术自由奠定了基础。 2.1.2.2 学术自由思想的萌芽学术自由思想的萌芽 学术自由思想是与西方启蒙运动和资产阶级革命相伴随成长起来的,随着教会 权威的瓦解,解放人性、追逐自由重新成为人们的追求。“思想自由和言论自由是进 步的条件,人的发明和智力是钥匙,科学经验是最有力量的触媒剂” 。自此,古希 腊传统的学术自由思想再次得到张扬,并渗透到近代大学的改革实践中。 在德国,经过战争的破坏大学逐渐走向衰亡,大学存在的合法性受到严重挑战。 转引自阎光才.识读大学组织文化的视角.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44. 组织文化视野中的大学改革 10 经过两次大学改革,以哈勒大学和哥廷根大学为代表,德国大学在学术上和科学上 取得了领先地位。哈勒大学突破了旧大学的一切以教会的教条为原则,进行教学语 言和课程内容改革,采纳现代哲学和科学,抨击正统神学教条,成为主张思想自由 的阵地和进行创造性科学研究的最早基地,为以后大学的自由发展树立了榜样。哈 勒大学教授贡德令曾将哈勒大学称为“自由的殿堂”,他认为大学的任务在于教学生 获得智慧的办法,大学的活动不是强制性的,教师无权强制学生接受自己的观点, 学生应该有选择的自由,有自由的言论和著述,这种自由精神是大学得到发展的根 本保证。 受哈勒大学的影响,明希豪森创办的哥廷根大学是一所以思想自由为理念、以 思想宽容和研究自由为大学根本原则的现代型大学。它取消了神学院以前对其他学 院独有的监督权,取消了神学凌驾于大学其他学科之上的特权;授予了教授教的自 由和教什么的自由,教授可以自由选择教学内容不受外力支配,使大学享受到一种 宽容自由的学术氛围。 虽然哥廷根大学彻底贯彻了学术自由的原则,但它还是隶属于国家的机构,完 全受到政府的控制,不存在大学机构上的自主和独立。另外,与哈勒大学一样,它 们的目标都是传授有用的知识,培养实用性的政府官吏,科学研究基本不属于大学 的任务。因此,学术自由思想在此时只是显萌芽,并没有真正确立起来。 2.1.2.3 学术自由思想的确立学术自由思想的确立 柏林大学的创立标志着学术自由真正成为了大学的基本准则。柏林大学自创立 之日起就把尊重自由的学术研究作为办学的根本思想,把致力于专门科学研究作为 主要任务,正式确立了大学学术活动中的学术自由原则。柏林大学秉持学术自由、 教学自由、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科学研究是学者的最高职责的理念,为 19 世纪为许 多大学的改革与新大学的创办树立了榜样,这些理念也成为后来大学改革一直所遵 循的基本原则。 目前,学术自由已经成为现代大学改革的核心理念和价值追求,它的内涵也逐 渐丰富。 在洪堡看来, 学术自由指教师学和教的自由以及学生学的自由。 在罗伯特奈 斯比特看来,学术自由是除了普通公民享有的自由外,教师独特的角色所赋予的自 由,他把追求真理和增加知识也作为学术自由的一部分。布鲁贝克认为,学术自由 至少是在认识、 政治和道德这三点的基础上趋于合理。 其中最主要是认识方面的。 “为 了保证知识的准确和正确,学者的活动必须只服从真理的标准,而不受任何的压力, 第二章 组织文化理想:大学改革的指南 11 如教会、国家或经济利益的影响。” 在布鲁贝克看来,真理的标准是第一位的,但 真理的标准是相对的,人们的认识是在发展的,学术自由是否要对人们在对真理探 索过程中出现的谬误负责?同样,为了追求真理,伦理的、道德的标准又应如何自 处,这些问题引起了人们广泛的争执。 尽管人们无法用一个统一的标准和规范来界定学术自由的尺度和范围,但有一 点人们是认同的,即学术自由本身不是无限度的。现在人们对学术自由充满着热切 追求,而大学也把学术自由看成是大学安身立命之所在,但是学术自由的限度在哪 里依然不是十分清晰,对大学的学术人员来说,学术自由与其说是一种规则制度, 不如说它反映了大学组织内部的一种精神状态。 2.2 学术自治 2.2.1 大学学术自治的内涵 学术自治源于中世纪大学“学者行会自己管理自己事情”的诉求,一直以来它都 成为了大学的传统。不同学者对学术自治有不同的理解,有学者认为,大学自治就 是要通过国家立法的形式获得合法的独立地位,摆脱外部干涉;有学者认为大学自 治是由探索高深知识必须以忠实客观为基础的学术组织属性决定的,大学的学术性 要求大学不能受其他因素干扰,不能为除学术之外目的生产知识;法国的高等教 育法中认为自治:“公共高等教育事业是中立的,不受任何政治、经济、宗教或意 识形态的支配;它坚持知识的客观性,尊重观点的多样性,主要保证教育与科研能 够科学地、创造性地、批判性地自由发展”。 笔者比较认同以下对于学术自治的定义,即学术自治是指不受外来因素干扰, 大学机构所独有的自我管理权限。它在实践中具有两个基本方面,即界定学校与政 府的关系和大学的内部实行学术自治。在外部,学校和政府之间,学校可以不受政 府干涉,具有管理和处理学校事务的自主权力;在内部,学术人员和行政人员之间, 学术人员具有管理和安排教学、科研等事务的权力。 2.2.2 大学学术自治的历史演进 2.2.2.1 中世纪大学的学术自治中世纪大学的学术自治 学术自治思想最初在中世纪早期的大学中表现出来,这个时期的大学是在学者 们自由结合的基础上成立的。按管理主体,中世纪大学分为学生自治管理的大学和 教师管理的大学两种类型。学生自治的大学中,从教师的聘任到教室教授的课程以 约翰.s.布鲁贝克著,王承绪等译: 高等教育哲学 ,浙江教育出版社,1987,42. 张爱芳大学自治与学术自由之关系阐释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6(4) :67. 组织文化视野中的大学改革 12 及学费、学期时限等大学日常事务都由学生以民主的方式管理。在教师管理的大学 如巴黎大学中,大学教学完全由自己自主决定,不受任何行政力量干涉,大学由学 生和学者自愿组合,言论自由,各种学术观点不受干预,教师有权决定自己的事情。 总之,中世纪大学的自治主要来源于大学通过斗争从地方和教会得到的一系列 特权。这些特权主要包括:大学有权设立特别法庭,有内部自治的权利;大学教 授有裁判权,凡外人与大学生发生诉讼时,均由大学审理;大学师生还可以免除 赋税及服兵役的义务;大学还有颁发任教特许证的权利和授予学位的权利大学 有权中止讲课罢课和迁移校址。 这些特权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大学的自治。 中世纪后期,教会垄断了大学,大学发展步入一个衰落阶段,大学失去了往日对 知识的拥有权,大学所谓的学术自由被限制在对神学的简单认识上,但上述特权大 多还是被延续了下来。正因为大学拥有一定的自治权力,大学才能够在与其他利益 集团中保持相对的中立性。 2.2.2.2 近代大学的学术自治近代大学的学术自治 近代大学学术自治与柏林大学有着直接的历史渊源, 柏林大学所形成的近代大学 制度,集中体现了近代大学学术自治的内涵和特征。洪堡认为,大学有自己的发展 规律,我们不能要求大学在不遵从自己规律的基础上完全为社会服务,一旦有外力 加入其中,将会阻碍大学的发展,国家应该在尊重大学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将自己 的外力作用降到最小,极力避免大学卷入行政系统。著名神学家施莱尔马赫认为, 科学不应该受任何外部因素制约,更不应该屈服于权威,只有精神上完全的自由, 科学才能正确的认识世界,达到客观认识的目的。上述这些认识一直指导着柏林大 学在改革中实践大学自治的思想,成为大学自治思想的基础。 以柏林大学为例,近代大学的创建基本由国家出资负责,而且学校的办学目标 也逐渐趋向满足国家的需要。虽然柏林大学的创建有重振民族精神的目的,但洪堡 一直反对国家干预大学办学。他认为,大学应该是一个独立自主的科研机构,不应 当受到任何外来因素的制约,大学不应仅满足于当前功力需求,大学应当在自身遵 从逻辑的基础上进行学术研究,国家的过多干预只会将大学置于权威之下,成为国 家的附庸,对大学的独立发展起到制约作用。 总之, 与中世纪大学相比, 近代大学学术自治在追求大学独立自主以及大学处理 自身事务方面的权利方面有所继承,在此基础上,近代大学自治又有了自己的独特 内涵并形成了自己的特征,即近代大学学术自治一方面强调大学是独立于政府的, “中世纪大学”转引至 第二章 组织文化理想:大学改革的指南 13 另一方面它主张大学必须隶属于政府,为国家服务是大学的办学宗旨。大学和政府 是相互分离又相互融合的,大学的独立发展要求大学必须脱离国家,不受国家权威 的干预,按照自身逻辑成为专门发展学术的组织机构;而大学学术的局限性又决定 了大学其他方面的缺失,大学必须要求国家为其提供充足的财力和物力来维持自身 的持续发展。 2.3 对高深学问的追求 2.3.1 高深学问的内涵 所谓高深学问,是指大学所经营的知识的主要范围和层次,有别于初等教育与 中等教育。 高深学问是大学组织存在的基础。与其他教育机构相比,大学的高深学 问只是程度不同而已。在某种意义上,这种高深程度的不同形成了教育机构的层次 化特征,并赋予大学教育机构一种独有的性质。虽然高深学问不仅仅存在于大学中, 还存在于其他机构中, 相比之下, 大学的高深学问更为丰富、 更为全面。 正如约翰s布 鲁贝克所说:“教育阶梯的顶层所关注的是深奥的学问。” 这一特征赋予了大学独有 的无法取代的追求高深学问的使命,因为所有其他机构的高深知识都要融入大学之 中,成为大学高深知识的有机组成部分。 2.3.2 对高深学问的追求大学的传统使命 从中世纪知识分子对知识的共同兴趣和追求而产生的大学到柏林大学改革,追 求纯粹的知识一直是大学的本质属性。在大学的发展过程中,尽管它的职能由教学 发展到科研最后到为社会服务不断拓宽,但每一项始终离不开对高深学问的追求。 教学是进行高深学问的传播;科研,是对高深学问进行研究,进行知识的生产研究; 为社会服务则是高深学问的应用于再生产。总之,大学与生俱来的知识属性以及大 学组织的学术性质决定了对高深学问的追求一直是大学持续发展的使命。正如布鲁 贝克说的:“凡是需要人们进行理智分析、鉴别、阐述或关注的地方,那里就会有大 学”。 大学发展的历史表明,大学的改革发展必须以追求高深学问为基础,当大学享 有知识的权威时,将有能力抵御外界的控制;如果背离了这个方向,大学将有被替 代的危险。最突出的例证就是中世纪大学最终能挣脱在西方文化领域占统治地位的 基督教的束缚,根源于它在不断的知识探求过程中所获得的知识权威地位。中世纪 韦毅高深知识识读大学的一个角度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 2004(2) :31. 美约翰s布鲁贝克著,王承绪等译.高等教育哲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9,3. 美约翰s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9.12 组织文化视野中的大学改革 14 大学的诞生就直接缘于对知识的探求,中世纪大学的兴盛更是因为知识在大学的殿 堂通过传播、辩论、创新得以繁荣,并为大学带来了不可低估的力量。中世纪大学 的成功充分证明了大学以高深知识的传播者、创造者、应用者的角色立足于社会。 知识权威或学术质量成为大学与生俱来的固有的文化品性,也构成了大学作为独立 机构合法性存在的基础。 当大学的知识权威性下降,大学独立自由的特权就会岌岌 可危,大学总会以争取知识的领先地位作出反应。 自然科学兴起以后,大学开始是对科学持保守抵制的态度,科学研究是在大学 以外的机构进行的, 随后, 大学因固步自封于陈旧的知识内容日渐衰落并濒临“灭绝” 的危险。西蒙施瓦茨蔓从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小红帽唱歌课教学课件
- it项目管理教学课件7
- 机电基础测量知识培训班课件
- 2025年安全生产责任清单重点练习题
- 2025年监察员岗面试模拟题
- 2025年宠物摄影摄像师基础笔试题及答案集
- 读后感课件和时间赛跑
- 2025年中级测量员鉴定考试重点集
- 2025年碳汇管理中药招聘笔试模拟集
- 读书感悟课件
- 2023-2024学年湖北省武汉市小学语文二年级期末自测试题附参考答案和详细解析
- 【个人简历】景观设计师求职个人简历模板
- 汽车服务工程(第2版)-鲁植雄课件第二章 汽车营销服务
-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马工程课件02第二章
- 《股骨颈骨折》课件
- YS/T 231-2007钨精矿
- GB/T 9113-2010整体钢制管法兰
- GB/T 18983-2017淬火-回火弹簧钢丝
- GB/T 15972.1-1998光纤总规范第1部分:总则
- 《夯实法治基石》设计 省赛一等奖
- 中国老年人功能性消化不良诊治共识解读专家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