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工程专业论文)层内分段注水研究及在提高采收率中的应用.pdf_第1页
(地质工程专业论文)层内分段注水研究及在提高采收率中的应用.pdf_第2页
(地质工程专业论文)层内分段注水研究及在提高采收率中的应用.pdf_第3页
(地质工程专业论文)层内分段注水研究及在提高采收率中的应用.pdf_第4页
(地质工程专业论文)层内分段注水研究及在提高采收率中的应用.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层内分段注水研究及在提高采收率中的应用 摘要 孤东油田七区西6 单元属于河流相沉积的砂岩油藏。由于古辫 状河沉积时期规模大,形成的砂体平面上大面积连片,连通性好,但 纵向上由于河流能量的不断变化,以及河床的迁移改造作用影响,导 致砂体储层非均质强,夹层发育。本文通过对该单元沉积特征分析, 储层宏观及微观非均质研究,认为在厚油层内利用其非均质特点,特 别是储层内夹层的连续分布,实行层内分段注水,理论上是可行的。 动态上,主要是以数值模拟为主,辅以油藏工程、流线模型、动态监 测等多种方法研究了单元平面和层内的水淹特征、剩余油分布特点, 总结出了其宏观和微观剩余油分布规律,进一步揭示了层内非均质的 变化,特别是夹层的分布对沉积单元之内油水运动规律的控制作用。 在复合韵律和正韵律油层中,夹层所引起的层内水驱油效率的分段性 差异相当明显。分析认为单元的剩余油挖潜应以层内为主,重点是通 过调整吸水产液剖面,挖掘复合韵律及正韵律油层中的低渗段和低水 淹段的潜力。实施层内分段注水对于提高采收率是必要的。通过该方 法在7 - 3 0 - 4 3 2 6 井组的试验,达到了预期的效果,起到了扩大层内厚 度波及系数、改善开发效果的目的。 关键词:孤东油田分段注水储层非均质油藏开发 r e s e a r c ho fw a t e ri n j e c t i o ni ns u b s e c t i o ni n s i d el a y e r sa n d t h ea p p l i c a t i o n sf o ri m p r o v i n gr e c o v e r yo fo i l a b s t r a c t t h e6 p 4u n i ti nt h ew e s to ft h es e v e n t hd i s t r i c ti sr i v e rd e p o s i ts a n d r e s e r v o i ri ng u d o n go i lf i e l d t h ec o n n e c t i v i t ys a n d sa r ed i s t r i b u t i o ni n p l a n e t h er e s e r v o i ro fs a n di sh e t e r o g e n e o u sb e c a u s et h er i v e re n e r g y c h a n g ea n dt h er i v e r b e dt r a n s f e r r e d t h ec h a r a c t e r so fs e d i m e n t a r ya n d m i c r o c o s m i co rm a c r o s c o p i c a lr e s e r v o i rh e t e r o g e n e o u sa r ea n a l y z e di n t h i sp a p e nt h eg o o de f f e c t sh a v em a d ew i t ha f f u s i o ni nc o n t i n u o u st h i c k d i f f e r e n to i lf l o o r s w h e nw ed e a lw i t hd y n a m i c a ld a t u m t h e r ea r em a n y m e t h o d st h a ti n c l u d em a i n l yn u m e r i c a ls i m u l a t i o na n do t h e r ss u c ha s p e t r o l e u mr e s e r v o i re n g i n e e r i n g ,s t r e a m l i n em o d e l ,d y n a m i c a lm o n i t o r i n g i n s u b s i d i a r y t h e s em e t h o d sc a nb eu s e dt or e s e a r c hp a c kf i a t i n n e r l a y e r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o fw a t e rf l o o d i n ga n dd i s t r i b u t i o nf e a t u r eo f r e m a i n e do i l i nt h ee n d ,t h em a c r o c o s m i ca n dm i c r o c o s m i cr e g u l a r i t yo f r e m a i n e do i ld i s t r i b u t i o ni sc o n c l u d e d h o w e v e rw ec a nr e 、r e a l t h e v a r i a n c eo ft h en o n h o m o g e n e i t yi n t e r i o r l a y e r s e s p e c i a l l ye f f e c tt h a t s a n d w i c hd i s t r i b u t i o nc o n t r o l sr e g u l a r i t yt h a to i la n dw a t e rm o v eb e t w e e n s e d i m e n t a r yu n i t s i nc o m p o u n d i n gr h y t h ma n dp o s i t i v er h y t h mo i ll a y e r s , i ti sv e r ye v i d e n c et h a td i s p l a c e m e n te f f i c i e n c yo fo i lb yw a t e rs u b s e c t i o n d i v e r s i t yw h i c hs a n d w i c hc a u s e si n t e r i o rl a y e r s b a s e do nm ya n a l y s i s t h er e m a i n e do i li n t e r i o rl a y e r so fu n i t ss h o u l db ei m p r o v e de x p l o i t a t i o n p o t e n t i a ll ya n dm a i n l y o u re m p h a s i si st h a tt h r o u g ha d j u s tt h es e c t i o no f w a t e r a b s o r p t i o n a n do i l p r o d u c t io n i m p r o v e t h e p o t en t i a l t h a t e x p l o i t a t i o no i lf r o ml o wp e n e t r a b i l i t ya n dl o ww a t e rf l o o d i n gs e c t i o n si n c o m p o u n d i n gr h y t h ma n dp o s i t i v er h y t h mo i ll a y e r s i ti sn e c e s s a r yt h a t w ei m p l e m e n tw a t e ri n j e c t i o ni ns u b s e c t i o ni n t e r i o rl a y e r s b ym e a n so f t h e s em e t h o d s ,w ed os o m ee x p e r i m e n ti n7 3 0 - 4 3 2 6 p h r e a t i c a n dg e t t h es a t i s f a c t o r y e f f e c t f i n a l l yw ec a na c h i e v et h eg o a lo fe n l a r g i n g t h i c k n e s sc o n f o r m a n c ef a c t o ri n s i d el a y e r sa n di m p r o v i n gd e v e l o p m e n t e f f e c t s k e y w o r d s :g u d o n go i lf i e l d w a t e ri n j e c t i o ni ns u b s e c t i o n r e s e r v o i rn o n h o m o g e n e i t yr e s e r v o i rd e v e l o p m e n t 一、目的及意义 第一章绪论 孤东油用主力油层七区西经过近二十年的开采,目前已进入了“高难”开发 阶段,所谓高是指综合含水高达9 7 以上,可采储量采出程度高达7 0 以上,剩 余可采储量采油速度高达1 0 以上。“三高带来了“三难”,即储层非均质性加 重,造成大孔道水窜,提高波及程度难:剩余油分散,剩余油监测、描述、挖潜难: 井筒管柱及地面设施老化,提高油水井利用率和系统效率难。孤东油f 日七区西6 。叫 单元是其典型的代表。在“三高”、“三难”这一新的开发阶段,必须要有新的思路、 新的理论和新的技术来解决这些难题,进步提高油田的采收率。因此作者以6 ”4 单元为例,针对储层提高波及程度难、剩余油挖潜难的矛盾,结合单元层内厚度大、 非均质严重、大孔道严重等实际情况,在前人分层注水的基础上,提出了层内分段 注水的思想。本文旨在通过最能反映目前层内动态特征的油水井动态监测资料及静 态资料的结合,探索出既能进一步扩大层内水驱波及体积又具有可操作性的层内分 段注水方法,来进一步提高油田( 层) 的最终采收率( 二次采油) 。对该问题的研 究,不仅对孤东油田的丌发具有重要指导意义,而且还可以在同类型的油藏丌发中 进行推广应用。因此这一课题的研究不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也具有重要的 实际应用价值。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发展动态 疏松砂岩稠油油藏进入高含水后期或特高含水期采油阶段后,地下油水分布 情况已出现了新的重大变化,反映在油f f l 丌发动态上主要表现为:含水很高、单井 产油量下降、调整井效果明显变差、井下作业措施效果降低、油阳递减加快等。研 究表明:这一时期的特点是地下仍有大量的剩余油,如以地质储量计算,还有约 7 8 8 的原油留在地下没有采出。这一时期的主要目标是增加可采储量、提高采收 率。主要挖潜对象已由连续的成片的剩余油,改变为高度分散而在局部又相对富 集的、不连续的可动剩余油。州h3 。因此,当前首要的问题是研究和采取各种进一 步扩大注入水波及体积、提高水驱采收率的措施,经济有效地把这些剩余可动油采 出来。而其日才题和关键是加强对地下剩余油分布规律的研究。这就要求地质和油藏 工程研究进入到更深入、更精细的层次。目前进步提高水驱采收率的途径主要是 因地制宜地采取打高效调整井、按流动单元完善注采井网、各种水动力学方法:调 剖堵水、水平并、侧钻等多种方法汪州纠 。在按流动单元完善注采井网上,国 内外目前应用的是精细油藏描述方法,主要是按照理论上小层内韵律段、岩石单元、 层系组、纹层等划分流动单元,这样就存在工艺上如何对纹层等流动单元这些进行 实施挖潜的问题,因此目前根据理论上划分的层内流动单元,现场的可操作性和针 对性不是很强,应用起来难度很大。需要研究适合于目前工艺水平的现场可操作的 层内挖潜手段,来进一步扩大层内的水驱波及体积,提高油层最终采收率。 主要研究内容及关键技术 1 主要研究内容 通过对孤东油f f l 七区西6 。q 单元河流相储层中单一砂体( 小层) 层内沉积特征, 储层宏观、微观非均质的研究,目前的水淹状况及剩余油分析,揭示由于层内非均 质的变化,重点是夹层的分布,对沉积单元内油水运动规律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 它 对注入水起着阻挡、分流和减缓水窜的的作用) ,对厚油层尤为明显阳3 。特别是在 复合韵律及证韵律油层中,这种作用所引起的层内水驱油效率的分段性差异相当明 显,从而为层内分段注水提供了理论上的依据,尔后从提高采收率的途径分析,进 一步证明采取层内分段注水的必要性。在此基础上通过井组试验推广应用,达 到预期效果。 2 关键技术: ( 1 ) 单元非均质研究( 宏观、微观) ,重点是层内非均质研究。 ( 2 ) 单元水淹状况、剩余油分布特征及剩余油分布规律。 ( 3 ) 层内分段注水的可行性分析 ( 4 ) 矿场试验效果 四、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 可行性分析研究: ( 1 ) 通过精细油藏描述,主要是单元沉积特征,层内非均质的研究,从地质 理论上证明其可行性。 ( 2 ) 利用数值模拟、动态监测资料、多功能测井资料及取芯井等资料,研究 单元水淹特征及剩余油分布规律,证明实施层内分段注水的必要性。 ( 3 ) 通过对七区西6 3 叫单元提高采收率的途径分析,进一步综合分析其可行性 和可操作性。 2 矿场应用 ( 1 ) 井组试验:通过现场试验证明该方法的有效性。 ( 2 ) 单元整体方案的实施( 推广应用) :根据井组矿场试验的效果,编制单 元开发方案。 第二章工区地质及开发概况 一、地质概况 孤东油田七区西6 1 单元位于孤东披覆背斜东翼中部高部位,其北部、南 部、西部分别被三条断层切割,东部与七区中相邻,区内油藏构造简单而且平 缓( 图2 一1 ) 。 图2 1孤东油田区域位置及区块划分略图 6 p 4 单元含油面积9 6 k m 2 ,地质储量1 6 7 4 1 0 吨,全部动用。目自订该单元采取 北西一东南向行列切割注水,井距、排距均为2 1 2 m 。本层系属辫状河沉积,河网化 程度高,油层非均质严重。原始油层平均渗透率2 0 0 0 4 0 0 0 1 0 u m 2 ,地下原油粘 度1 3 0 m p a s ,地面原油粘度8 0 0 m p a s ,原始地层压力1 3 4 m p a ,饱和压力1 2 1 m p a , 地饱压差1 3 m p a ,油藏具有高渗透、高饱和、岩石表面亲水等特征。 二、开发简历 4 该单元1 9 8 6 年5 月投入丌发,先后经历了4 个主要丌发阶段: 19 8 6 年5 月一1 9 8 7 年4 月为产能建设阶段。 1 9 8 7 年5 月- 1 9 8 9 年为注水见效阶段。 1 9 9 0 年- 1 9 9 2 年为开发井网调整阶段。 l9 9 3 年一目前为控水稳油、综合治理阶段。 单元经过十余年的高速丌采,目自仃丌发中暴露的主要矛盾是: ( 1 ) 开发呈现“四高”特征,开发难度越来越大: 综合含水高一单元综合含水9 8 1 ,其中含水大于9 8 的油井5 0 口,占油 井丌井数的6 4 1 。r 产液水平1 19 4 2 8 吨,同产油水平15 2 9 吨,含水9 8 7 。 单井液量高一单元平均单井同产液2 1 5 2 吨,其中液量大于2 0 0 吨以上的 油井3 2 口,占开井数的4 1 0 2 。r 产液水平1 17 6 8 4 吨,日产油水平1 9 6 5 吨, 含水9 8 3 。液量较低井分布在砂体边缘物性差厚度小的地区,提液难度较大。 单井r 注水平高一单元平均单井同注水平为3 4 4 m d ,其中单井日注大于 3 5 0m d 的井3 5 口,占开井数5 0 ,同注能力1 5 3 6 5m d ,提水潜力不大。 单元注采比高:目f j i 单元注采比1 - 3 7 ( 累计注采比1 2 4 ) ,其中注采比小于 ( ) 8 的有15 口,占开井数的2 2 7 ,大于1 2 的有3 9 口,占开井数的5 9 1 。从 注采比分布来看不均衡且不合理。 ( 2 ) 油层存在大孔道,无功注水现象严重: 由于6 卜单元单层厚度大,多年的强注强采,注入水沿物性好的部位窜流,在 油水井间无功循环。根据1 9 9 7 - 2 0 0 0 年吸水剖面资料统计来看,共测6 0 井层, 厚度3 11 o 米,每米吸水强度大于1 0 的厚度i 3 6 3 米,占4 3 8 。6 层吸水好+ 吸水较好厚度由( 9 7 - 9 8 年) 5 5 3 下降到( 1 9 9 9 2 0 0 0 年) 5 2 3 ,而6 层吸水好+ 吸 水较好厚度由( 9 7 - 9 8 年) 5 9 3 上升到( 9 9 2 0 0 0 年) 6 7 。9 ( 表2 1 ) 。 表2 16 层吸水剖面资料统计表 统计井层 吸水好+ 吸水较好 层号总厚度( m ) ( m ) 厚度( m )i i l 总厚度 ( 9 7 9 8 ) 6 ;1 46 8 43 7 85 5 3 ( 9 9 一0 0 ) 6 1 26 0 63 1 75 2 3 ( 9 7 9 8 ) 6 11 6 8 4 85 0 25 9 3 ( 9 9 一0 0 ) 6 1 89 7 2 6 66 7 9 从启动压力和吸水指数看,6 层启动压力8 1 m p a ,每米吸水指数 9 。3 m 一m p a m 。d ,6 层启动压力6 7 m p a ,每米吸水指数l1 3 m m p a m d 。 结合油井开采历史和含水上升情况进行分析,约3 0 的油井井层存在大孔道高 渗水窜条带,主要分布在河道亚相纵向渗透率级差较大地区。 ( 3 ) 层问注采状况差异大。从分小层统计数掘看,6 层和6 1 层的采出状况有 差异( 表2 - 2 ) ,表明单元内注采结构状况不尽合理。 表2 2分小层采出程度统计表 层号 累计产油 累计产水地质储量采出程度累注 ( 1 0 t )( 1 0 1 m 。) ( 1 0 。t )( )( 1 0 :m5 ) 6 2 l52 17 67 3 8 32 9 1 22 8 3 4 6 3 0 l3 2 7 29 3 5 73 2 1 64 71 9 全层系 5 1 65 4 4 81 6 7 43 0 8 27 5 5 , ; 三、存在问题二、存在i 叫题 该单元经过十余年的高速丌采,己累计注入孔隙体积倍数1 8 l ,目i 订平均单 井同产液2 0 1 吨,平均单井同产浊5 2 吨,综合含水9 7 4 ,平均单井同注3 3 0 m , 年自然递减1 4 8 6 ,采出程度3 0 9 2 ,注入水波及系数0 8l ,驱油效率3 6 7 。 目前丌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三个:一是层系内大孔道状况严重,注入水渗流速度 高达1 6 8 - 8 2 5 m h ,是注水丌发仞期的1 5 1 7 4 3 倍;二是无功无效注水矛盾加 剧,单元耗水比高达5 3 4 ,原油的丌采全靠注入水的冲洗而带出:三是地层压力 高,生产压差未充分放大,目前地层总压降为一l 。1 m p a ,较高的地层j 匝力造成生产 6 压差减小,抑制了低渗低压段及低渗低压部位的动用,造成注入水沿高渗透大孔道 窜流,未起到有效扩大体积波及系数的目的,如何进步提高单元开发效益是目前 需要研究的一项主要课题。 由于单元以上的开发特点,靠以往的正常措施已无法控制产量递减的趋势, 单元十年间年产量递减率达到2 0 6 5 ( 图2 2 ) 。因此,必须改变开发思路,以求 更好的提高最终采收率的有效途径。 图2 - 26 3 “单元历年产量递减曲线 7 第三章层内分段注水可行性分析 第一节单元沉积特征分析 早第三纪末期的东营运动使济阳坳陷整体抬升,东营组顶部被剥蚀夷平,晚 第三纪馆陶组开始了广泛的河流相沉积,早期高差大,物源丰富,辫状河发育。通 过单井相分析来看,层系内主要岩性为富含油中砂岩、细砂岩、油斑粉砂岩,上部 为紫红色泥岩,岩石类型为岩屑长石砂岩,石英含量4 l ,长石含量3 8 ,岩块 含量1 6 ,泥质含量7 8 。交错层理、水平层理发育,明显的正韵律,粒度概率 图为两段式,直线斜率小,分选较差,说明水体能量大,碎屑物供应充足,电性上 自然电位多呈箱形。从其沉积层序来看,自下而上依次发育槽状交错层理、板状交 错层理、斜层理、韵律层理、水平层理,其中小型槽状层理较为发育。总体表现出 辫状河沉积的特点。 根据其纵向上的沉积特征、沉积层序结合电性特征,划分出单元平面沉积微 相,总体来看,平面上共划分出五种沉积微相,即:心滩( a 1 ) 、天然堤( b ) 、决口 扇( c ) 、废弃河道( d 1 ) 和泛滥平原( e ) 。 ( 1 ) 心滩( a 1 ) :为辫状河河道内沉积物垂向加积和侧向加积的结果。砂层厚 度大,砂岩粒度较粗,结构成熟度与成分成熟度均较低,发育大型槽状交错层理、 板状交错层理:自然电位呈箱形、复合钟形,微电极曲线幅度差大。心滩是较好的 储集层。 ( 2 ) 天然堤( b ) :为高水位期河水漫过河岸,水流能量下降,所携带的大量悬 浮物沉积而成。一般发育在凹岸一侧,其沉积物粒度较细,以粉砂岩、泥质粉砂岩 为主,具不明显的正韵律性,发育中一小型交错层理和水平层理。自然电位呈指形 或齿化的矮钟形,微电极曲线幅度差小。天然堤自河床向河漫滩过渡,厚度由厚变 薄,粒度由丰h 变细。 ( 3 ) 决口扇( c ) :为河水冲开河岸和天然堤而形成扇形沉积物,粒度较粗,多 为细砂、粉砂岩。具下细上粗的反韵律沉积特征,发育斜层理、水平层理;自然电 位呈漏斗形或齿化漏斗形,微电极曲线幅度差小。 8 ( 4 ) 废弃河道( d 1 ) :为辫状河的慢速废弃作用而形成,被泛滥平原所包围。 沉积物与主河道内的心滩相似,只是厚度较薄,也是较好的储集层。岩性下粗上细, 以细砂、粉砂岩为主,具明显的二元结构,见微细层理、水平层理。自然电位呈矮 钟形,微电极曲线幅度差较大。 ( 5 ) 泛滥平原( e ) :为河水泛滥形成的大片粉砂质泥、泥质沉积物,颜色为灰 绿色或紫红色,粒度细,层理构造不发育。自然电位曲线起伏较小,位于基线附近, 微电极曲线幅度差小。 另外根据对1 3 口取心井的不同微相储层参数统计,得出每种微相的厚度、孔 隙度、渗透率、渗透率变异系数、泥质含量、分选系数和粒度中值( 表3 一1 ) : 表3 1不同相带储层参数平均值 参数 厚度孔隙度渗透率渗透率泥质含量粒度中值 分选 相带 m1 0 3p m 2 变异系数 m m 系数 心滩9 73 6 14 2 0 60 6 9 47 20 1 61 5 废弃河道3 6 3 2 8l l6 90 9 8 5 9 0 o 1 41 6 5 天然堤1 63 2 21 0 0 40 9 6 31 0 8o 1 41 6 5 决口扇2 13 1 86 7 61 3 9 39 40 1 31 7 l 根据油砂体数据库和测井资料成果,按照微相定量识别方法计算出每口井 每一砂体特征值,在工作站上应用e a r t h v is i o n 编制出单元的平面微相分布图 ( 图3 一1 ) 。 9 图3 1 6 3 ”单元沉积微相图 从统计井点来看,心滩是单元内主要储集砂体( 表3 - 2 ) ,剩余油主要分布 在这种微相砂体中,非主力微相砂体( 天然堤、决口扇) 不但面积较小,油层 厚度也小,原始含油饱和度较低,剩余油潜力相对较小。 表3 - 26 3 + 4 单元砂体微相分布表 心滩废弃河道大然堤决口扇泛滥平原 统计 层位 井点 l 与百 井点 1 - 1 百 井点 f 圩百 井点 i ! i 百 井点 j i 卣 井点分数分数分数分数分数 数数数数数 7 9 65 1 26 4 31 6 5 2 0 7 8 41 0 65o 63 03 8 6 8 1 56 0 57 4 21 1 81 4 54 65 660 74 04 9 合计 1 1 6 11 1 1 76 9 3 42 8 31 7 5 71 3 08 0 7l l0 6 87 04 3 4 第二节储层宏观非均质研究 一、平面非均质研究 储层平面非均质特征是指一个砂体的平面几何形态、连续性、分布范围及 砂体的孔隙度、渗透率等参数的空间变化所引起的非均质性。 从砂体几何形态来看,根据砂体的长宽比和宽厚比,平面上砂体可划分为 席状砂、土豆状砂、条带状砂和鞋带状砂( 表3 - 3 ) 。统计表明,七区西馆上6 1 叫 单元砂体形态中,席状砂砂体数1 个,占2 0 ;土豆状砂砂体数4 个,占8 0 , 表明在平面上一般呈连片席状、土豆状分布,以连片席状为主,这反映了单元 沉积面积大,沉积广阔的特点。 表3 - 3砂体平面几何形态划分标准 砂体席状砂土豆状砂条带状砂鞋带状砂 长宽比 近l :1 3 :1 而 2 0 :1 宽厚比 1 0 0 0 1 0 0 3 0 3 0 从渗透率平面变化规律来看,不同相带参数统计表明:由心滩相至堤岸相沉积 粒度由粗到细,泥质含量逐渐增多,孔隙度逐渐变小,渗透率由大到小;从渗 透率等值图( 图3 - 2 ) 、孔隙度等值图( 图3 - 3 ) 和沉积微相平面图上也可以看出: 每一个沉积时i 司单元孔隙度、渗透率的高值区与心滩相的分布基本一致。 图3 - 26 3 “单元渗透率等值图 1 2 图3 - 36 3 + 4 单元孔隙度等值图 1 3 二、层内非均质研究 层内非均质指一个单砂体的内部垂向上储集性的变化。在具有一定厚度的 砂体中,由于层内粒序的变化,层理类型的不同造成层内纵向的非均质性,从 而造成油层驱油效率的差异性。 从层内夹层研究来看,七区西6 “4 单元是由和6 1 两个沉积时间单元内辨 状河的迁移、改造垂向叠加而成,平均效厚1 3 8 m ,渗透率3 0 0 0 1 0 。u m 2 ,孔隙 度3 3 5 ,泥质含量7 8 ,钙质含量为1 0 5 ,具有沉积厚度大、储层物性好的 特点。 6 3 和6 两个沉积时间单元的砂体在叠加过程中,主要有三种类型( 图 3 4 ) 1 刳: a间歇叠加,河道砂体保持完整层序,其间有夹层隔开; b连续叠加,垂向叠加的砂体无夹层隔开; c侵蚀叠加,上部晚期河道下切下伏的早期河道而造成上下河道砂体叠 加,表面看来似乎是一期河道砂体。 所谓夹层,是夹在储集层之内,阻隔层内流体相互窜通的非渗透致密层, 分为物性夹层、钙质夹层和泥质夹层三类,除了间歇叠加中夹层分布稳定外, 连续叠加和侵蚀叠加夹层分布不稳定,连续性差,通常表现为在上部时间单 元砂体的底部有冲刷或泥砾出现,冲刷面上下有粒度粗细的变化,或下部砂 岩中有很薄的泥岩等夹层,这种微细变化往往在s p 、微电极和感应曲线上有 所反应引。七区西6 3 + 4 单元的储层夹层主要有两类,即泥质夹层和物性夹层, 泥质夹层一般是由于水体能量减弱而形成,其特点是自然电位曲线有明显的 回返,在微电极曲线上表现为两条曲线重叠,几乎不具渗透性;物性夹层是 指由于砂体内部的物性变化所形成的夹层,特征是在微电极曲线上表现为两 条曲线下凹,但是不重叠,即渗透率较低。 1 4 ” l_ l & 一l 箩 & l j筵 间歇叠加 , 1 t l 。荔_主 r 。 1 3 :2l 痧 连续叠加 侵蚀叠加 图3 - 4时间单元中的砂体叠加类型 根据七区西6 ”4 单元取心资料和测井二次解释成果,平均单井夹层数为1 2 3 个,其中泥质夹层0 4 6 个,物性夹层o 7 8 个;夹层频率( 指单位厚度岩层中 夹层的层数) 0 1 9 个米,其中泥质夹层频率为0 0 7 个米,物性夹层频率为 0 1 2 个米:夹层密度( 指剖面中夹层总厚度占所统计的砂岩剖面总厚度的比例) 为0 13 6 。从以上的层内夹层统计可以看出,单元内非均质较为严重,所编制的 层内渗透率变异系数等值图( 图3 - 5 ) 也表明,单元内心滩微相的层内非均质性更 为严重。 从层内纵向渗透率研究来看,层内纵向渗透率变化反映了层内非均质,主要 用渗透率平均值、变异系数、突进系数和级差来表示。统计结果表明,层内渗 透率变异系数一般为0 8 3 3 - 1 6 ,平均1 0 6 9 5 ;突进系数1 4 8 7 3 8 17 ,平均 2 8 ll ;级差一般3 7 3 6 2 8 ,平均1 1 9 7 ,这也表明了单元储层层内非均质比较 严重。 6 3 t 4 二 二二 0 2 0 04 0 05 0 08 0 0 墨毒苎。要暴域磊 图3 - 56 3 + 4 单元渗透率变异系数等值图 1 6 禹 i l - 戛 勰盈 9 5um umum 9 9 umumum um um 心滩 1 0 1 7l1 6 03 4 1l1 51 3 5o 8 l0 51 0 4 废弃河道 9 9 81 1 3 9 2 3 01 0 11 2 50 6 30 48 7 决口扇 8 8 41 0 1 l 2 7 6l o 2l 。0 70 9 lo 59 4 天然堤 6 4 77 6 92 0 5 7 0 0 9 8 0 5 20 3 5 2 合计1 0 0 9 1 1 5 23 2 41 1 51 4 50 8 2o 5l o 5 ( 2 ) 反映喉道分选程度的标准偏差、变异系数、均质系数、孔喉歪度在各相 带有一定变化,但变化幅度不大,岩性系数和喉道峰态变化较大。 各相带的标准偏差5 5 - 8 7 、变异系数0 6 9 一o 8 3 、均质系数0 3 8 0 4 4 、 孔喉歪态0 0 5 0 0 8 、岩性系数0 3 2 0 8 9 、喉道峰态0 4 8 0 8 8 。 ( 3 ) 反映喉道连通性及控制流体运动特征的比表面均值、形状因子、孔喉比、 平均配位数在微相中变化不大,退汞率在各微相中变化很大。 比表面均值由0 15 0 1 9 ,形状因子由0 3 3 0 3 6 ,孔喉比由6 9 3 8 6 2 , 平均配位数3 、4 变化不大,退汞率1 6 4 2 9 2 。 二、孔隙结构类型 通过单元内的毛管压力曲线分析来看,可以细分为三种类型: ( 1 ) 以河道沉积的心滩微相为代表的曲线类型。 毛管压力略低,曲线平坦部分较长,起始排驱压力一般在0 卜0 4 m p a ,其 岩性比较均匀,分选性好,喉道大小较均匀,这种微相储层性能一般较好。 ( 2 ) 以天然堤微相、废弃河道微相为代表的曲线类型。 毛管压力较心滩微相高,曲线平坦部分较短,起始排驱压力一般在 0 4 - 0 8 m p a ,其岩性和物性不如第一种类型。 ( 3 ) 以决口扇微相为代表的曲线类型 毛管压力最高,曲线平坦部分较短甚至没有,起始压力范围较大,从 0 6 - 5 o m p a 均有。岩性和物性是本区内较差的一种类型。 通过对压汞资料分析研究,依据曲线特征单元孔隙结构类型划分为四种类 型:大孔粗喉型、大孔中喉型、中孔中喉型和小孔细喉型。 ( 1 ) 大孔粗喉型 汞饱和度大于8 0 ,岩性属粉砂质细砂岩或粉砂岩,甚至有部分中砂岩; 孔隙度为3 4 0 4 2 2 ,渗透率值为2 0l am 2 以上,大部分在3 0 9 2ui l l 之间, 多发育于河床的心滩、微相。表现为高孔、高渗,是单元内最好储层。其排驱 1 9 压力趋近于0 ,束缚水饱和度一般小于2 0 左右,孔喉半径分选极好,偏于大 喉,孔喉半径在0 6 3 6 3l am ,为主力生产层。 ( 2 ) 大孔中喉型 大孔中喉型的汞饱和度大于6 0 ,小于8 0 ,孔隙度2 4 0 - 3 6 4 ,渗透 率在0 卜3 0l am 2 之间,有个别井的渗透率值大于3 0l am 2 ,束缚水饱和度在2 0 - 4 0 ,孔喉半径分选中等一差,孔喉半径在0 2 5 - 2 5l am ,岩性多为粉砂岩, 发育于河道微相的边缘部位。 ( 3 ) 中孔中喉型 中孔中喉型的汞饱和度大于4 0 ,小于6 0 ,孔隙度2 4 0 - 3 6 4 ,束缚 水饱和度在4 0 一6 0 ,渗透率在0 卜3 0um 2 之间,有个别井的渗透率值大于 3 0l am :,但其排驱压力都较小,孔喉半径分选中等差,孔喉半径在0 0 6 3 - 0 6 3 l ama ( 4 ) 小孔细喉型 汞饱和度小于4 0 ,岩性属于泥质粉砂岩,孔隙度为2 4 卜3 0 5 ,渗透 率为o 0 2 17 - 0 4 9 6l am 2 ,属单元内低孔、低渗层,多发育于天然堤、决口扇微 相,束缚水饱和度一般大约在6 0 左右,孔喉半径分选极差,偏于小喉,孔喉 半径一般小于0 0 6 3l am 。 第四节水淹状况及剩余油分析 一、平面水淹状况及剩余油分布特点 在平面剩余油描述中,以数值模拟为主,辅以油藏工程、流线模型、动态 监测等多种方法,研究结果表明: 1 平面水淹严重,低含水零星分布。七区西6 卜1 单元综合含水已达9 8 1 , 油井7 8 口,已全部见水,其中含水小于6 0 的井l1 :3 ,仅占丌井数的1 3 , 而含水大于9 0 的特高含水井7 6 口,占9 7 4 ,其中含水大于9 5 的油井7 l 口,占9 1 0 ,含水大于9 8 的油井5 0 口,达6 4 1 。说明平面水淹面积大, 且水淹严重,水淹差异相对较小。 2 0 2 特高含水期剩余油相对富集,仍有一定潜力。利用数值模拟计算了本层 系剩余油分布情况,分别绘制了剩余油饱和度( 图3 - 6 ) 、剩余可动油饱和度分布 图,剩余储量、剩余可动储量丰度图( 图3 - 7 ) 、剩余油饱和度与剩余储量综合 图等,根据计算结果,剩余含油饱和度大于6 0 的井区5 2 个,总体来看,剩余 油富集区的平面分布比较分散,主要位于注采井网较完善区域和断层附近,以 井网较完善区域为主,剩余可采储量占6 2 7 ( 表3 6 ) 。 表3 - 6剩余油富集区剩余可采储量分类统计表 墓 断层附近砂体边缘士豆井网较完善 与七区中交界 剩余 处 总 可采 井 储量 剩余可采剩余可采储剩余可采剩余可采剩余可采 区小计 井 储量量储量储量储量 井井井井 数区区区区区 l o t 数 万比 数 万比例 数 万比 数 万比 数 万比 位 吨例吨 吨例吨例吨例 守 1 51 6 7 641 4 9& 921 8 71 1 22 o 6 6 3 9 6 1 1 97 0 l7l0 8 95 3 f3 73 & 2 476 11 6 o1 29 5 32 4 90o01 8忽65 9 1o0o 小计 5 25 5l l7 5 91 3 81 41 1 42 0 720 6 61 22 43 4 56 2 7lo 8 91 6 2 i 图3 - 66 3 单元剩余油饱和度分布图 图3 7 6 “单元剩余储量丰度分布图 二、层内水淹状况及剩余油分布特点: 通过对6 3 单元1 9 9 7 年以来6 0 个井层的吸水剖面资料分析,其中吸水好及 较好的厚度1 8 5 7 m ,占5 9 7 ,吸水差及不吸水的厚度1 2 5 3 m ,占4 0 3 ,说 明油层层内动用状况差异较大,特别是厚度大于l o m 的油层,吸水差和不吸水 的厚度达到近5 0 ,层内动用状况更差。 通过多功能测井资料分析,统计油层厚度l4 1 m ,其中含水( 6 0 的厚度2 6 m , 占1 8 4 ,含水6 0 - - 9 0 的厚度2 2 m ,占1 2 9 ,含水9 0 - - - - 9 5 的厚度0 7 m , 占5 0 ,含水 9 5 的厚度8 7 m ,占6 1 7 ,也有近三分之一的厚度含水比较低。 根据动态监测、水线相对推进速度和动态分析进行剩余油在层内的分布规 律研究。结果表明,油层纵向上剩余油的富集程度存在差别,而且不同韵律性 油层呈现不同的特点。 ( 1 ) 正韵律油层上部水淹程度较低,剩余油相对富集。 据7 2 8 一j 2 5 5 井岩心分析,5 层为正韵律油层,其上部剩余油饱和度为4 5 ,驱油效率3 8 7 ;中部剩余油饱和度3 4 8 ,驱油效率5 4 1 ;下部剩余 油饱和度3 1 6 ,驱油效率6 1 3 。上部剩余油饱和度明显高于下部,驱油效 率小于下部( 表3 - 7 ) 。 表3 77 - 2 8 - j 2 5 5 井5 层内动用状况分析( 正韵律) 砂 密闭 孔隙 渗透 原始。目前 驱 层 韵律塞 度 窒 油饱油饱 油上下 层 段 样品号 效差值 1 0 _ 和度 和度 室 段um 上部 1 2 1 一1 6 09 4 43 5 19 4 57 4 64 53 8 7 中部 1 6 l 一1 8 99 4 43 6 23 1 2 l7 5 83 4 85 4 1 5 下部 1 9 0 - 2 1 48 1 03 7 23 6 0 28 2 o3 1 66 1 32 2 6 全层1 2 l 一2 1 43 6 o2 3 2 l7 7 13 6 35 0 4 1 5 8 倍 2 4 通过7 - 2 8 - 检2 6 6 井6 3 + 4 层1 6 0 m 取心井资料分析来看( 图3 - 9 ) ,水洗具明显 油 层 井徽电极 段 图3 - 97 - 2 8 - 检2 6 6 井6 3 层水驱动用状况分析 渗透率垂向变化圈 层内动用状况 m“1 ”“i ” 叩n 邬位 曩油效睾 晃糸绪剐 j :蠢 2 3 抖 见未 中蓐 2 6兄未 下蕾 4 7 水洗 r 全弗 3 0 晃未 分段性( 见表3 8 ) 。该层属于复杂正韵律沉积,由于夹层的影响层内共分为三 部井段( 米)厚度岩性分选粒度中泥质孔隙度渗透率备注 位( 米)值( 姗)含量 ( ) ( 1 im 2 ) 系数 ( ) 上1 3 2 5 3 3 9 以棕褐色油浸一般 0 0 9 -5 - 93 8 72 5 3 7 泥质 段细砂岩、含油细 1 3 1 一1 o 1 3 平均股结, 1 3 2 9 2 砂岩为主6 平均平均 8 疏松 1 4 40 1 1 中 1 3 2 9 2 一6 6 棕褐色油浸中一般 0 1 3 -4 - 1 03 8 7 5 3 5 3泥质 段砂岩,含油细砂 1 3 5 一1 0 2 0 胶结, 1 3 3 5 8 岩、中砂岩为主8 2 平均平均疏松 1 5 10 1 6 下 1 3 3 5 8 一5 5 棕色浅棕色油 一般o 1 7 6 1 24 0 37 2 5 1泥质 段浸粉细砂岩、棕 1 3 4 一1 0 2 0 平均局部 1 3 4 1 3 褐色含油细砂5 9 平均平均 2 4 富集, 岩为主 1 5 3o 1 8 呈条 带状 表3 - 87 2 8 - j 2 6 6 井6 3 + 储层参数表 2 5 段其中上中段的夹层井段为13 2 92 1 3 3 04r n 。厚度l 2r n ,为泥质兜层,中 下段的夹层井段为1 3 3 58 l3 3 67 m ,厚度为09 m ,为物性夹层。上段驱油效 率2 38 ,属见水段,中段驱油教率2 6o ,也属见水段,下段驱油效率4 70 , 属于水沈段,令井驱油效率3 00 。总体柬看,本层见水厚度太,纵向上由于泥 岩及物性囊甚分割具明显分段水沈特征。而且l 3 2 95 米处泥岩夹层、l3 3 36 米处物性夹层,在水沈过程中,都起到隔层作用。出于它们分割,油层水洗办 只明显分段性。由渗透率的垂向分布可以看出驱油效率低的中、上段币对应于 低渗透段,这也正是层内水淹状况差异较人的根源。 根据水线推进速度法计算的诈韵律油层层内的水线推进相对速度和剩余油 饱和度也反映油层上部渗流速度惺,水淹程度较低,剩余油饱和度相对较高, 剩余油相对富集的特点( 图31 0 、3 1 1 ) 。 i # 司f 五客1 3 1 3 1 4 井5 2 3 层毒矗速度 噩末7 3 5 2 7 4 井5 2 3 层誊矗速度 圈3 10正韵律屡内水线推进相对速度 衷7 2 9 2 6 6 并6 4 层瓤窖油饱翔度矗衰1 2 2 - 2 5 5 井5 4 层翔拿油饱和度 圉3 一正韵律层内剩余油饱和度分布 ( 2 ) 复合韵律层总体上水淹比较均匀,但层内差异比较大,呈现多段见水 特征,高渗透部位水淹严重,低渗透部位水淹相对较弱,剩余油相对富集。 7 2 8 一j 2 5 5 井6 ”4 层的取心资料分析表明,复合韵律油层内部的不均质性使 得内音【5 水淹状况呈现明显的多段性( 表39 ) ,由上往下驱油效率分别分3 64 裹3 - 97 2 8 一j 2 5 5 井水洗特征分折综合表( 复合韵律) 层 孔隙度渗透率 原始目前 驱 综合 油 位 样品号 油饱油饱 油 判断 层 和度 和度 救 见水 厚 1 0u 1 6 生 度m 特征 2 9 6 3 2 13 6 02 0 6 76 8 74 43 64见水lj 0 3 2 23 4 63 8 52 2 4 47 84 254 53 水洗 26 0 6 - :j 4 73 7 63 885 2 6 08 043 85j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