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工程专业论文)沈95块储层与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pdf_第1页
(地质工程专业论文)沈95块储层与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pdf_第2页
(地质工程专业论文)沈95块储层与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pdf_第3页
(地质工程专业论文)沈95块储层与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pdf_第4页
(地质工程专业论文)沈95块储层与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大庆石油学院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论文 沈9 5 块储层与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 摘要 j 沈9 5 块构造上位于大民屯凹陷静安堡构造带的北部。该油藏具有低孔、低渗、高凝 的特点,粘土矿物含量又较高( 粘土矿物含量1 0 1 ) ,储层非均质性较强,注水比较困 难。针对断块存在的问题,只有从基础资料入手,充分认识该块的地质特征、储层特点, 摸索出一条适合沈9 5 块特点的开发途径,才能真正改善断块的开发效果,提高经济效益。 通过该论文的研究,对该块的地层、储层、构造、沉积相和剩余油分布规律的认识, 能够取得大量的动静态认识成果,对该块的油层改造、注采调整以及小井距加密调整试验 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长期以来一直没有系统完整的研究高凝油藏储层及剩余油分布规律的研究方法“1 ,通 过本论文的研究,可以通过进一步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运用高精层序地层学建立这一地 区的油藏地层格架、研究储层非均质性特征0 1 ,并应用地质统计学、计算机等技术对该地 区的构造、储层分布、微裂缝发育规律进行研究,搞清储层的特征及剩余油分布规律,将 为该油田开发调整及实施侧钻水平井提供理论依据。对建立一套高凝油油藏的储层与剩余 油分布规律研究方法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沉积相i 储层;构造;剩余油 a b s t r a c t s t u d ys h e n 9 5b io c ko ndis t rib u tio no fr e m ainin go i ia n d r e s e r v oirh e t e r o g e n eit y a b s t r a c t s h e n 9 5b l o c kl i e si nt h en o r t h e r np a r to f j i n ga l lb a os t r u c t u r eb e l to f d am i nt u ns a g t h i s r e s e r v o i rh a sm a n yf e a t u r e ss u c h 嬲l o wp o r o s i t y 、l o wp e r m e a b i l i t ya n d h i g h c o n d e n s a t i o n t h ec o n t e n to fc l a ym i n e r a li sh i g h ( u pt o1 0 1 ) r e s e r v o i rh e t e r o g e n e i t yi s s e r i o u s ,s oi ti sd i f f i c u l tf o rw a t e ri n j e c t i o n i nv i e wo ft h ep r o b l e m si nt h eb l o c kf a u l t ,w e s h o u l db e g i nw i mt h eb a s i cd o c u m e n t s c l a r i f yt h eg e o l o g i ca n dr e s e r v o i r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o ft h e b l o c k ,a n df i n do u tas u i t a b l ea p p r o a c hf o r9 5b l o c kd e v e l o p m e n t i nt h i sw a yw ec a ni m p r o v e 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e f f e c ta n de c o n o m i cb e n e f i t t h r o u g ht h er e s e a r c ho f t h i sp a p e r ,w ec a n h a v eac l e a rh o w l e d g eo f t h ef o r m a t i o n 、 r e s e r v o i r 、s t r u c t u r e 、s e d i m e n t a r yf a c i e sa n dd i s t r i b u t i o no f r e m a i n i n go i li nt h i sb l o c k ,a n d w ec a l la l s og e tal a r g ea m o u n to f d y n a m i ca n ds t a t i co u t c o m e s i th a sad i r e c t i v ee f f e c ti n r e s e r v o i rr e s t r u c t i o n i n j e c t i o n - p r o d u c t i o nr e g u l a t i o na n dt h eh i g hs p e e dt e s ti nw e l ls p a c i n g c r o w d i n g f o rq u i t eal o n gt i m e ,t h e r ei sn oi n t e g r a lm e t h o di ns t u d y i n gh i g l lp o u r - p o i n to i lr e s e r v o i r a n dr e m a i n i n go i ld i s t r i b u t i o n d sp a p e rp r e s e n tr e s e r v o i r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a n dt h el o w so f r e m a i n i n go i ld i s t r i b u t i o n , w h i c he s t a b l i s h e dt h ef i a n l e w o r ko fr e s e r v o i rf o r m a t i o na n ds t u d i e d t h er e s e r v o i rh e t e r o g e n e i t yb a s e do na d v a n c e ds e q u e n c es t r a t i g r a p h y o nt h eo t h e rh a n d , t h e l o w s o fr e m a i n i n go i ld i s t r i b u t i o ni ss t u d i e db a s e do nt h eg e o s t a t i s t i c s ,c o m p u t e ra n d m i c r o f r a c t u r ed e v e l o p m e n t ,w h i c hw i l lp r o v i d et h et h e o r yf o u n d a t i o nf o rt h ea d j u s t m e n to f o i l f i e l dd e v e l o p m e n ta n dt h ei m p l e m e n t a t i o no fh o r i z o n t a ls i d e t r a c ka n das i g n i f i c a n tm e t h o d f o rh i g hp o u r - p o i n to i lr e s e r v o i ra n dr e m m n i n go i ld i s t r i b u t i o n 1 i k e y w o r d s :p r e c i p i t a t i o n ;f a c i e ;r e s e r v o i r :s t r u c t u r e ;r e m a i n i n go i l 大庆石油学院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论文 1 研究目的及意义 刖吾 该论文应用了地质统计学、计算机应用技术、高精度层序地层学、过程沉积学。1 等新 兴地质理论。该论文研究方法可以推广到同一领域的地质研究,包括地层、构造、沉积相 等方面的研究。对建立一套高凝油油藏的剩余油研究方法及分布规律很有意义。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传统的地层学研究主要重视异旋回界面的识别,近些年掀起由k a u f f m a n ( 1 9 9 1 ) 等倡 导的高分辨率地层学也主要强调异旋回界面的对比作用。对于油藏尺度的地层划分对比, 所要解决的地质问题是为了大比例地质制图和建立精细油藏静态、动态地质模型,因此, 它涉及的地层工作都是在已建立的群、组、段基础上进行更小地层单元的划分和对比。近 些年国际上掀起的高精度层序地层学、磁性地层学理论和技术为指导,同时注重储层内流 体的对比关系,在识别一定的区域界面前提下,采用“旋回对比,分级控制”的单层对比 方法,进行地层划分和对比。 3 研究思路 笔者认为一切研究工作都要以研究区的地质特征为基础,以研究内容、研究目的为 核心,并受研究区的资料所限制。本论文的研究工作以石油地质学、构造地质学、层序地 层学等学科理论为指导,首先从精细储层沉积学研究入手,充分揭示岩芯、测井和动态资 料的地质信息,研究不同级别的微相单元砂体层次结构,同时将地质统计学、计算机应用 技术与高精度层序地层学密切结合,建立研究区精细的地层格架。通过储层沉积微相单元 的动、静态综合分析,研究剩余油分布规律,为油田进一步调整、挖潜奠定坚实的地质基 础。 4 研究内容与主要研究成果 沈9 5 块构造上位于大民屯凹陷静安堡构造带的北部。该油藏具有低孔、低渗、高凝 的特点,粘土矿物含量又较高( 粘土矿物含量1 0 1 ) ,储层非均质性较强,注水比较 困难。为准确弄清储层特征及剩余油分布规律,本次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微构造研究、 前言 储层沉积体系与沉积微相、储层非均质特征、剩余油分布规律。通过本论文研究,建立沈 9 5 块地层格架,对本区储层的宏观和微观非均质规律进行了精细解剖。同时首次展现了 本油藏s 3 4 微相演化规律,依据动静态分析建立本区的剩余油分布规律。 1 、以沉积演化规律为依据,使本区层组划分和对比进入了较高精度。以往层组划分 以i 油组底部成对胖砂岩为主要标志层,本次研究表明这些砂岩为河流砂体,平面上穿时 性强,势必影响地层划分对比精度,因此,该项目采用新识别的湖侵泥岩、三角洲平原大 面积废弃的沼泽沉积为标志层,并与沉积演化的旋回单元相结合,对原层、组划分方案进 行补充、调整和细化,并应用了磁性地层等高精度地层学方法进行了验证。 2 、在准确层组对比基础之上,新识别了8 条级或v 级断层,为一些注采关系不配 套,少数侧钻水平井效果较差的井组或单井提供了整改依据,特别是对小型同沉积断层的 认识,解决了以往本区层组对比中地层厚度差别大的矛盾。 3 、以岩芯和测井资料为依据,运用精细沉积学编图、遗迹化石组构研究等新技术和 方法,对本区沉积模型提出了新认识,稳定的河口坝沉积和稳定指状分叉的水下分流河道 都十分发育,表明本区块s 3 4 段以正常三角洲体系为主,而缺少以往认为的扇三角洲体系 特征,这种沉积模型表现出砂体规模小,非均质强的储层特征,它为开发方案调整提供了 地质依据。 4 、运用储层层次研究方法,对本区储层的宏观和微观非均质规律进行了精细解剖, 按8 种微相单元对实测的多个物性数据进行分区、分层统计。表明本区水下分流河道近端 砂体、分流河道砂体等均达到中孔中高渗储层标准,而这些砂体又是本区重要含油层,因 此对本油藏不能笼统按低孔、低渗对待。空间上各次级断块物性特征又有自身分布规律。 5 、首次客观细致地展现了本油藏s 3 4 段微相演化的立体模式,总体是:下部m 油组 主要为三角洲水下沉积( 三角洲前缘和前三角洲) ,上部i i 油组为陆地河流沉积,中部 油组为水下沉积向陆地沉积逐步演化,表现出完整三角洲沉积体系发育,空间上各种水道 砂体、发育带又由东向西逐步抬高。 6 、运用线性和非线性两种方法,分不同次断块建立了本区测井解释模型,使本区测 井解释进入了较高精度。 2 大庆石油学院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论文 第1 章研究区油藏基本特征 1 1 区域地质概况 沈9 5 块位于辽河盆地大民屯凹陷东北部( 图1 - 1 ) ,地理位置属辽宁省新民市境内,构 造面积1 6 9k m 2 ,探明地质储量嘲1 9 5 8 x 1 0 4 t ( 2 1 【以小层为单位精细复算地质储量为 1 3 7 6 5 3 1 0 4 0 ,油层埋深1 8 0 0 - - - 2 2 3 0 m 左右,原油性质为高凝油。由于该区沉积结构复杂, 砂岩储层非均质性强,油田开采难度较大。该油藏共计生产井1 1 6 口,其中油井7 2 口, 观察井和未投产井1 2 口,3 2 口注水井中仅开井1 2 口,注水开发效果较差。 图1 - 1 沈9 5 块大民屯凹陷的位置 f i g 1 1l a c a t i o no fb l o c ks h e n 9 5i nd a m i n t u nd o p r c s s i o n 1 2 油藏基本特征 1 2 1 油藏地质特征 研究区盆地沉积的地层自下而上依次为:下第三系沙河街组、东营组,上第三系馆陶 组和明化镇组( 附图1 ) ,依据层序地层学它们又可分解为3 个构造层序( t c c t o n i ? s e q u e n c e ) 和7 个层序。本次研究的含油目的层位于下第三系沙河街组三段下部( s 3 4 段) ,属于a 层序,该含油层系岩性粒度整体上粗下细:岩性组合为灰白色砂岩、含砾砂岩、灰黑色泥 第l 章研究区基本特征 岩或灰绿色泥岩,上部夹有少量炭质泥岩,含有t a x c d i a e e a ep o l l e n i t e s e p h e d r i p i t e s l o n i c e t a p o l l i s 孢粉组合。 研究区盆地构造演化具有幕式沉降特点,目的层s 3 4 段沉积为盆地初始沉降幕的构造 相对稳定期。在平面上,研究区位于大民屯凹陷静安堡构造带的东北部,为一完整的断裂 背斜构造,断块为北东走向:长轴约6 8 k m ,短轴3 3 k m ,依据断裂活动将全区分为4 个 次级断块,即北部静1 7 块,南部静7 4 块、静4 3 6 9 块和静4 9 7 5 块。 研究区储层为砂岩孔隙储层,凹陷s 3 4 段岩心微量元素分析硼含量为4 0 p p m 8 0 p p m , 表明储层沉积的水体以淡水为主。由于该区储层属河流、三角洲沉积体系,储层砂体单个 规模小,横向连通性差。区域上s 3 4 段沉积时期,大明屯凹陷总体表现为水退过程,全凹 陷发育有4 个主要物源方向,沈9 5 块储层砂体分布与东北部物源有关。 1 2 2 油藏类型及流体特征 1 2 2 1 油藏类型 沈9 5 块s 3 4 油藏构造简单,油水关系比较清楚。在单斜构造背景上夹层水不发育, 高部位无底水,且埋藏深度大,储层非均质性强,油藏具有高凝深层中低渗特点,油层平 面分布广,厚度变化大,不均一性强。因此,该油藏类型主要为断块层状边水油藏和岩性 一构造边水油藏。 1 2 2 2 流体性质 l 、原油性质: 沈9 5 块s 3 4 段油层为高凝油,原油高含蜡量、高凝固点、高初馏点、原油密度为0 8 4 3 5 0 8 9 9 1g c m 3 ,原油粘度为3 8 3 9 6 7 mp a s ,凝固点为4 2 6 4 c ,含蜡量为3 7 5 ,胶质+ 沥青 1 2 2 0 ,初馏点1 2 7 1 3 2 c ,在平面上原油性质变化不大,但随埋藏深度的增加,原油性质 有变好的趋势。 表1 1 不同区块原油性质对比表 t a b l e1 1c o r r e l a t i o nt a b l eo fc r u d eo i lp r o p e r t yo fd e f f e r e n tb l o c k s 原油 密度 粘度 凝固点胶质+ 沥青 区块 ( g e r a 3 ) ( m p a s ) 初馏点舍蜡 ( 。c ) ( 。c ) ( ) 性质最小最大平均最小最大平均摄小最大平均 最小 最大 平均 沈8 4 高凝油 0 8 4o 8 9o 8 74 5 39 26 11 1 23 54 25 4 4 81 01 5、1 1 8 静1 7高凝油 0 8 50 8 90 8 75 5 96 05 81 2 73 7 14 8 6 45 49 21 4 31 2 2 静7 4高凝油 0 8 50 8 9 o 8 76 6 l9 87 61 3 23 8 54 36 65 3 3 7 31 8 61 5 6 静4 3 高凝油 0 8 70 8 2 o 8 5 5 9 85 21 3 23 8 54 36 65 3 3 7 31 8 61 5 6 沈9 5 ,高凝油 0 8 40 9 0o 8 73 8 39 6 76 3 1 3 03 7 54 26 45 39 22 4 81 4 6 2 、地层水性质: 沈9 5 块s ,段油层地层水p h 值为7 0 8 5 ,属中性碱性水,阳离子以n a + 、k + 为主, 阴离子以h c 0 3 为主,水型为n a h c 0 3 型。 3 、天然气性质: 。 根据静4 1 5 9 井和静3 1 5 l 井气分析资料,沈9 5 块s 3 4 段没有气层气,主要为溶解气。 1 2 3 油藏开发现状及存在问题 沈9 5 块断块1 9 8 2 年投入试采,1 9 9 8 年正式开发。断块开发初期( 1 9 8 8 年底) 日产 4 大庆石油学院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论文 油达5 3 2 t ,平均单井日产油1 5 2t 。但由于储层非均质性强,注采井网不完善,产量递减 快,1 9 9 0 年1 2 月,共有油井5 0 口,开井2 9 口,平均单井日产油下降到4 8 t ,全块日产 油为1 4 1t ,月底降到1 1 0 t 。1 9 9 1 年开始实施整体压裂改造,下水力活塞泵深井采油工艺, 取得了一定效果,使产量有较快地上升,但稳产时间较短。1 9 9 6 年9 月,根据国家九五 攻关课题要求,在该区块开始实施侧钻水平井采油工艺,平均水平井段长2 0 0m ,到1 9 9 9 年6 月为止共实施7 口水平井,其中4 口井效果显著,稳产时间长,日产油7 t 以上。目 前该区块平均日产油1 4 1t ,平均单井日产油3t ,采油速度o 2 9 ,采液速度o 4 6 ,采 出程度6 1 6 ,综合含水4 3 9 。 根据本区块开采现状,该油藏存在的主要问题为: 构造落实的精度不够,一些微断层和小同生断层对开采动态的影响认识不清;油藏非 均质性强,沉积微相结构复杂;油藏采出程度低( 仅为6 1 6 ) ;注采井网不够完善,注 水效果差;油层存在一定程度的污染。 第2 章沈9 5 块微构造研究 第2 章沈9 5 块微构造研究 构造研究”1 是建立在精细的地层对比研究基础之上,应用井斜、井位校正和标准化后 的回放测井进行小层对比,提高了构造识别精度,通过沈9 5 块精细地层对比的研究结果, 本区总体为轴向近南北向的较开阔背斜构造,构造枢扭由南向北倾伏,在南部即构造顶部 地层较缓,倾角2 - 3 。,西北部较陡,地层倾角4 - 8 。,构造幅度约4 0 0 m ,该背斜又被多 组不同级别的断层切割,使该油藏分解为不同级别的小断块。 2 1 砂岩组对比 油藏层、组划分既要遵循地质规律,又要考虑油田开发工艺的要求,因此,我们在 原层组划分对比基础之上,根据研究的需要,对沈9 5 块全区进行了层组的重新划分,遵 循以下划分原则:以沉积演化规律为依据,尽可能将性质相近,彼此相邻的油层划分为 一组;所划分的层组具一定的地质储量;层组之间一般具有较稳定泥岩隔层;层组 划分考虑厚度适中; 。 沈9 5 块沉积演化在宏观上分为三个阶段:即油组三角洲水下( 三角洲前缘为主) 进积阶段、油组完整三角洲沉积作用阶段( 前三角洲至三角洲平原) 和i 油组河流作用 阶段( 附图2 、附图3 ) ,每一沉积阶段内又可分为多个次级演化旋回,如油组可明显划 分出3 个次级旋回,即下部为前三角洲一三角洲平原沉积序列,中部以三角洲平原为主的 沉积序列,上部为三角洲平原向河流过渡的沉积序列。这些沉积序列0 3 是划分砂岩组的沉 积学依据,各沉积演化阶段之间都有厚度相对稳定的泥岩隔层。 根据上述沉积演化规律,在沈9 5 块s 3 4 段油藏内识别出反映区域环境变化4 个标志 层和4 个辅助标志层( 附图2 、附图3 ) ,测并曲线特征对这些标志层”和辅助标志层有明显 响应。( 附图4 、附图5 , 锯齿状泥岩标志层:是i 油组顶界的识别标志。全区9 5 以上的井皆有分布,s p 与 r e 组合曲线低幅锯齿状,它是河道向区外迁移,而本区出现大面积泛滥平原化的沉积特 征响应。 细脖子泥岩标志层:是i i 抽组顶界的识别标志。全区皆有分布,s p 与r e 组合曲线低 幅波状,它也是本区大面积泛滥平原化的沉积响应。 。 漏斗状泥岩标志层:是i i 油组底界的识别标志。全区皆有分布,s p 、r e 电测组合曲 线低幅漏斗状。它是油组与油组之间区域湖侵泥岩广泛分布的响应。 低阻稳定泥岩标志层:是划分油组底界的标志。全区分布稳定,s p 、r e 组合曲线 低幅平滑,反映开阔湖沉积的稳定泥岩特征。 成对胖砂岩辅助标志层:为i 油组底界的识别标志,在全区9 8 井皆有分布,电测 曲线s p 、r e 组合为双峰高幅,它是河流砂体回返而形成,以往层组对比将本套砂岩作为 重要对比标志层,但由于是河流砂体,在横向上具有穿时性,因此本次对比将其作为辅助 : 6 大庆石油学院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论文 标志,其等时界面的确定还要根据上、下标志层的组合特征。 鱼嘴状泥岩辅助标志层:为i il 与1 1 2 砂岩组的分界标志,全区大约8 0 井有分布, r e 与s p 组合曲线低幅鱼嘴状。 低凹状泥岩辅助标志层:为1 1 2 与i i3 砂岩组的分界标志,全区9 0 井有分布。s p 与r e 组合曲线呈低波状,是本区三角洲平原废弃、沼泽化的结果。 凹兜泥岩辅助标志层:分布i i 油组第7 小层的底部,s p 与r e 组合曲线低幅凹兜状, 平面上分布在研究区西部:为大型分流间湾泥岩。 砂层组对比是以上述沉积演化序列咖和标志层为依据,利用l :5 0 0 的综合录井资料, 建立研究区的砂层组对比剖面网( 附图4 、附图5 ) ,再以骨架剖面为基准进行全区的砂层 组对比和剖面闭合。 。 2 1 1 小层对比 在砂层对比格架的控制下,建- :r d , 层对比骨架剖面( 附图6 、附图7 ) 。在此基础之上, 进行全区主干剖面的闭合和小层对比,小层对比的思路以高精度层序地层学理论为指导。 小层序是在一次相对稳定的沉积事件中,以某种特定的沉积方式为主而沉积的全部岩 性实体,因而在同一物源供给的条件下,在其沉积作用发生的范围内具有等时性,沈9 5 块目的层可划分出2 4 个小层序( 附图6 ) ,包括1 6 个粒度向上变粗的小层序和8 个向上变 细的小层序,由于沈9 5 块s 3 4 沉积物源共同来源于东南方向,这些小层序在沈9 5 块油藏 系统内具有等时对比意义,在区域环境变化的控制下,上述小层序垂向叠置演化咖出现阶 段性( 附图2 ) ,依据这种阶段性,上述2 4 个小层序又可归并为8 个小层序组。 s p 图2 - 1 沈9 5 块以三角前缘为主的向上变粗小层序实例 f i g 2 - le x a m p l e so fu p w a r dc o a r s e n i n gs e q u e n c eo fd e lt af r o n ti nb l o c ks h o o9 5 第2 章沈9 5 块微构造研究 研究区小层序厚度一般为5 - l o m ,因而它与油田开发层、组划分的小层( 或单层) 相 ( 图2 - 1 ) 当,小层序组又可与砂岩组( 或亚组) 相对应,它们也可分别与开发储层旋回单 元划分的5 级旋回、4 级旋回级别相一致。沈9 5 块开发早期,由于资料所限,小层划分 较粗,为了使静、动态资料研究具有统一性,本次建立的精细地层格架将以原层组划分方 案为基础,并确立了两者对应关系。( 表2 1 ) 表2 - 1 沈9 5 块层组划分综合对比表、 t a b l e2 - 1 i n t e g r a t ec o r r e l a t i o nt a b l e o f b e ds e tz o n a t i o ni nb l o c ks h e n9 5 静1 7 块层组 原层组划分方案 划分方案 ( 1 9 9 5 年 本次层组划分方案层序地层单元 研究院) 油砂 小 油砂 小小 砂油小 5 4 级 山 与原划分方级 层岩 层 层岩 层层 石层层小层序组旋 组组组组组组 案主要区别旋 序回 回 11( 1 ) 粒度向上变细 1 i i li l ( 2 ) 22 2 区块西部i 33( 3 ) 粒度向上变细 3 i 1 21 2 ii i 44( 4 ) 4 55 ( 5 ) 5 1 31 3粒度向上变细 i i i 66( 6 )6 1 1 ( 7 ) 7 2粒度向上变细 i l( 8 ) 8 i 32 l 由于同沉积 ( 9 ) 9 4 1 2 3 粒度向上变粗 断层影响, ( 1 0 ) 1 0 2542 区块西部i i v i ( 1 1 ) 1 1 61 5 油组底界向 6 下移约1 5 m ( 1 2 )粒度向上变粗 1 2 7 i i( 1 3 ) 1 33 7 1 3 2 83 ( 1 4 ) 1 4 9( 1 5 )粒度向上变粗 1 5 83 41 0 ( 1 6 ) 1 6 i i i1l( 1 7 ) 1 7 122 ( 1 8 ) 粒度向上变粗 1 8 v l l 3 3l( 1 9 ) 1 9 i 4 ( 2 0 ) 2 0 5 ( 2 1 ) 2 1 , 4 2 2 26( 2 2 ) 粒度向上变粗 72 ( 2 3 ) 2 3 5 8 ( 2 4 ) 2 4 2 1 2 磁性地层学及对层组划分对比的验证 沈9 5 块岩芯资料丰富、取芯连续,这为本区岩石磁学研究创造了良好条件。 利用岩石磁学资料进行湖盆沉积环境和高精度地层对比研究,是新兴的一种研究方 法,本次主要选取应用最广泛的磁化率参数,对研究区北部静1 7 井、静2 9 - 6 3 井、安9 5 并和安1 0 9 井进行系统测试,为了避免粒度对磁化率值的影响,取样岩性一般选为细砂岩、 大庆石油学院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论文 粉砂岩和粉质泥岩,取样间距在重点段为5 - 1 0 c m 。上述4 口井的系统测试结果显示,磁 化率值的垂向变化与层、组划分对比关系吻合较好( 图2 2 ) 。尽管磁化率值与古气候变化、 沉积物源、沉积速率、湖水深浅及成岩作用等多种因素有关,但磁化率在各钻孔中的总体 变化趋势及特殊变化幅度具有区域可对比性。研究区西部静1 7 井与安1 0 9 井在1 砂岩 组的4 小层至1 小层,磁化率值都呈现由大到小的变化规律,这是由于l 砂岩组沉积时 期,总体是三角洲前缘逐渐向湖进积的过程,早期沉积速率较低,后期沉积速度逐渐加快, 从而出现磁性矿物的浓度由大变小,相应地磁化率值也由大变小。在1 1 3 砂岩组内,有两 个明显的磁化率值高峰期:一个是下部1 0 小层磁化率值在4 口井中都普遍增高,另一个 是西部的安9 5 井和静2 9 6 3 井,在中部第7 小层呈现高峰值,这种变化的原因都是由于 沉积速率相对降低,使磁性矿物浓度加大的结果,其中第1 0 小层是全区湖区湖侵的反映, 第7 小层是研究区西部发育湖湾沉积所至。在第1 i1 j1 1 2 砂岩组,磁化率都明显比下部 增高,具有可对比性,这是上部进入河流沉积阶段,氧化作用加强,从而使沉积物中磁性 矿物增加所至。由此可见,研究区磁性地层与前述层、组划分对比有较好的对应关系,这 为该区层组划分对比的合理性也提供了佐证。 _ , l l - 图2 - 2 沈9 5 块s ,段代表磁化率曲线对比 f i g 2 - 2c o r r e l a t i o no fr e p r e s e n t a t i v em a g n e t i cs u s c e p t i b i l i t yc u r v eo fs ? i nb l o c k s h e n9 5 9 第2 章沈9 5 块微构造研究 总之,本次层、组划分和对比摄依据高精度层序地层学的新思路,参考磁性地层学和 环境遗鬃学熬成果;激爆蕤匿对比、标恚层追踩、分级控制鹣方法。 2 3 ;鸯豢对琵 油朦对比“”是油藏系统中流体对比的最重骤组成部分,它也是对前述层组划分对比 成果的补充,两者综含,达到建吏精细油藏地滕格架的目的。对于沈9 5 块油藏结构复杂 静区块_ j | 乏说,涵层鼹魄戆关键是识潮淫瀑蠹流逶单元豹药戒将 蒌及其连邋羧。 杰层对魄 是在区域地层对眈和小层对眈的熬础上进行,京是对魄小屡中含有工业价值的油层、麓 油层,舆体是针对含油岩系中的油砂体。 本次沈9 5 块研究的油层对比荫先选取静1 7 、静7 4 、静4 3 6 7 、静2 9 - 6 3 为典型井, 建立岩豫、舍洼挂与邀性关系;然麓逶过取蕊势建立平孬浚袄走囊巍垂纛予淀稼走翔熬 骨架剖磷,依据试油度系成果和测井解释结栗谶行油砂体对眈,对比时运用标志层、特 征曲线( s p 、r e ) 、小范围内厚度控制三结合的原则;最后对比油层内部的夹层,划分 出其层谯及分布状况,在油层连通体中扣除夹鼷。应用上述方法使沈9 5 块油层对比结聚 与零层砖院凌合经较辩 油滕对比图主要反映油层的宏观分布特征,沈9 5 块由于受构造和沉积作用的影响, 油层分布不均一性强,因此通过编制精细的油藏剖面( 附图8 ) ,全面了解油层在垂向上的 分布及横向延续性。 浣鲻块不闲甄块演层发育程淡苓弱,在势7 4 块、静4 3 ,6 擘块、静1 7 、静4 9 - 7 5 5 霸 个断块中,静7 4 、静4 3 - 6 9 是主力区块。静7 4 块油层埋深在1 8 0 0 - - 2 0 2 0 米,单井平均 油层厚2 0 6 米,主要油水界面深2 0 2 0 米,i _ 0 i i 油组各小层都含油,在构造高部位为一 套油水缀合,在低部饿静3 9 2 6 9 并嫩近为两套淡水组合,油水舞嚣埋藏深发分裂为1 9 6 0 米察2 0 2 0 米,主要为珏漓缰第2 ,l 、层至l l l i 鑫缀第一层含涌。 2 2 断层 在巾国东部新生代盆地”,同沉积断层普遍发育,但以往主要在油气勘探阶段注熏 控制沉积边界的大同嫩断层,而对于油藏内部小的同生断层研究不多。由于本次研究以 沉积学为指导进行了精细地层对比,在本区首次识别出3 条小型同生断屡,从丽解决以 往奉嚣块蘧爱燕浮、洼篡瓣魄不狯灞移注采孛存在夔阚瑟,瓣筵,本次王终将本嚣瑟裂 区分为附沉积断层蛳和后生断层进行研究( 表2 2 ) 。 2 2 17 露苎e 断层 后生断层可大致分为4 组两期( 嫩图9 、1 0 、l l 、1 2 ) ,第一期包括北东窳向和西北向 嚣缝,它稍为两缝共掇精层,l 东客尚断层有安8 l 甄层窝安6 s 断层,它嚣l 锫暹劳较多, 其中安8 l 断层钻遇静3 i 7 1 井、安1 9 - 2 1 井、蜜8 1 井、安2 0 2 2 井;安6 8 断层钻遇静 4 5 6 3 并、静4 5 - 6 5 井、安1 5 2 7 弗、静4 6 6 6 _ 井、安1 7 2 9 弗和安6 8 井。这些断层的断 距鞍大,为4 0 1 0 0 m ,距层嚣均囱憩鳆瓣,产状上陡下缓,其中安6 8 颧艨必本区主要断 层;西藏向包括稳互警行静安2 l 断层、静4 2 6 6 断层、安6 7 断层和安2 4 3 0 断层,颓 距一断为3 0 8 0 m ,断层产状普遍较陡。本期两缀共扼断层控制了该区油水分布和次级断 块的划分。 l o 大庆石油学院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论文 第二期为两组北东向和近南北向的正断层,比第一期断层规模小,对油田开发动态 有一定控制作用。北东向断层包括两条平行的静3 3 6 9 断层和静4 6 7 2 断层,断层面均 向南倾,断距一般为1 3 2 0 m ,其中静3 3 6 9 断层早期具有同沉积断层性质;近南北向的 断层断距较短,包括静3 5 6 4 断层、新沈9 5 断层、静4 3 7 3 断层和静4 4 7 2 断层( 静 2 0 - 2 4 断层可能为静3 5 6 4 断层的分支) ,断层面均向西倾斜,断距一般为l o - 2 0 m ,上述 两组断层也具共扼断层性质。 表2 - 2 沈9 5 块断层要素表 t a b l e2 - 2 f a u l te l e m e n t so fb l o c ks h e n9 5 后生断层同生断层 断层名称 安8 l安6 8安2 l安6 7静4 2 6 6安2 4 - 3 0静4 6 7 2安2 0 2 4静3 3 6 9静3 5 6 4静4 4 7 2l 号2 号 级别 i i i i i i i i i ir ii t i i vi vv i v vv 走向近东西北东北西 北西 北西北西近东西北西北东北东北西北西弧形延伸 倾向北西北西北东北东北东北东南西南北西西北西西南l 西南 倾角 6 0 7 05 0 7 05 0 6 05 0 7 07 07 0 - 8 07 0 8 06 0 7 0 6 0 7 0 7 0 6 0 7 06 0 8 0 早期同沉 正断层 性质正正正正正正正正 积( 晚期 正正 ( 同沉积) 匝断层) 沿伸长 度 6 8 3 8 21 81 43 60 8 3l _ 908 3 6 2 k m 断距 3 2 - 4 68 0 1 1 0 9 0 一1 0 02 0 - 5 02 0 3 52 62 01 2 一1 51 31 61 81 0 2 0 1 1 、i i l 油组 活动时期 s 4 s 4 一s 1 $ 4 - s 1 $ 4 - s l s 4s 4 s 4 - d s 4 一d s 4 一ds 4 一ds 4 一d 沉积时期 落实情况落实落实较落实较落实落实较落实落实落实落实较落实较落实落实较落实 断层与 控制静 控断曲 控制东 控制静 控制静7 4控制静7 4控制静控制静 控制静 油 1 7 块油 水分布 北部油 4 9 7 5 块 块与静4 3 -控制静块与静控制静7 41 7 块内7 块内 4 3 6 9 块控制沈9 5 块西部1 1 3 气水关 气聚集气聚囊 油气聚 6 9 块i 油组7 4 块的4 3 6 9 块块内部的 部油气分 东西部 的油气聚油气聚集内部开发开发动态布及开发的开发 内开发砂岩组储层分布 秉 集动态 集动态动态动态 2 2 2 同沉积断层 同沉积断层活动主要为i i 油组第5 _ 第1 0 小层沉积时期,分布于三角洲前缘活动带, 断面向西北倾斜,下降盘地层厚度明显增大,一般比上升盘厚1 0 2 0 m ( 图2 3 ) 。研究区 西部1 号、2 号同沉积断层呈台阶状弧形展布,它们对储层分布有一定控制作用。静3 3 - 6 9 断层在i l 油组5 一l o 小层沉积时期,为同生性质,后期为继承性正断层,它控制了沈9 5 北块油水分布;这些同沉积断层也控制了本区的物源方向。 2 3 微断块划分 上述两期断层将沈9 5 块分割为4 个次级断块和l o 个微断块( 表2 3 ) ,分述如下: 乱静1 7 次断块,为一向北西倾伏的半背斜构造,地层产状南部缓,倾角3 。5 。, 北部较陡,为7 。- 9 。,高点埋深为1 9 6 0 m ,构造幅度1 6 0 m ,次断块面积5 2k i n 2 ,内 部被静3 3 6 9 断层进一步划分为两个微断块:静3 3 7 1 微断块和安2 4 2 6 微断块。 b 静7 4 次断块,地层总体向北西倾斜,地层产状为东南部缓,为2 。3 。,西北部 陡,为3 。_ 4 。,高点埋深t s o s m ,构造幅度2 1 5 m ,次断块面积3 8k 砰,内部可进一步 划分为4 个微断块:静3 5 6 5 微断块、静3 7 6 5 微断块,静4 5 6 5 微断块和静3 8 6 0 微断 块,其中3 8 6 0 微断块内同沉积断层对开发动态有所影响。 第2 章沈9 5 块微构造研究 i堡 毒? j 广产“ ,、二: - 2 一? : t) ,:s f , ; 1 0 0 21 l 一3 静4 9 7 5 安6 8 断层 较缓断块 大庆石油学院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论文 c 静4 3 6 9 次断块,本次断块西界断层比原方案向西位移了2 0 0 - 4 0 0 m ,断块地层中 部产状缓,为1 。- 2 。,南、北两侧地层产状变陡,为3 。6 。,高点埋深1 7 6 0 m ,构造 幅度1 8 0 m ,次断块面积1 8k m 2 ,内部进一步划分为3 个微断块:安8 7 微断块、静4 5 7 3 微断块、静4 6 7 0 微断块,静4 3 7 3 微断块构造位置最高,安8 7 微断块东部、静4 5 7 3 断层为一东掉的正断层。 d 静4 9 7 5 次断块,地层总体向东偏南倾斜,产状较缓,倾角1 。一3 。,高点埋深1 8 l o m ,构造幅度大于l o o m ,构造面积大于2k m 2 , ; 2 4 微裂缝 原生裂缝发育状况是油田微构造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沈9 5 块在1 9 9 2 年实施人工压 裂活力泵深抽采油工艺后,原油产量上升较快,因此本次研究特别注重了裂缝的观察。岩 芯是研究裂缝发育状况最直接的资料,在工作过程中,我们详细观察描述了8 口取芯井约 8 0 1 m 长全部岩芯,发现原生裂缝甚少,仅在静2 9 6 3 井、静1 7 井的细砂岩中有4 块细砂 岩岩芯见到裂缝,所见裂缝约7 0 。,裂缝面较粗糙,有少量白色方解石矿物充填,表明 裂缝力学性质为张扭性,裂缝中都未见含油现象。总之,从大量岩芯资料看,本区s 3 4 油 层天然裂缝不发育。 , 第3 章储层的沉积体系与沉积微相 第3 章储层的沉积体系与沉积微相 沉积体系分析嘲是进行储层宏观描述的主要内容,它决定了砂体的厚度、几何形态及 储层变化规律。现代沉积学研究强调沉积环境和沉积过程联系起来的沉积体三维几何形态 组合,目前沉积体系内部不同构成单元的名称和级别系统也正在形成。 3 1沈9 5 块沉积背景及古物源方向 沈9 5 块的古物源主要来自盆地东偏南方向,主要依据如下: 1 、大民屯凹陷s 3 4 段砂体图指示砂体厚度从沈9 5 块向东部方向逐渐增厚,砂岩含量 逐渐增加,反映砂体由东南向沈9 5 块逐渐进积。 2 、重矿物组合分析表现s 3 4 段稳定矿物系数由东向沈9 5 块逐渐增大,反映了重矿物 组合中,稳定的重矿物相对含量由东向西的逐渐增加,不稳定的重矿物成份逐渐减少,从 而指示了沉积物由东向西的迁移使不稳定重矿物逐步损失的过程。 3 、沈9 5 块遗迹化石组构和炭质泥岩分布的平面图显示,水上陆地沉积特征的炭质泥 岩及遗迹组构类型由东南向西北逐渐迁移。 3 2 沈9 5 块沉积体系类型 大民屯凹陷沈9 5 块属于正常三角洲体系和河流体系沉积,具体理由如下: 1 、发育稳定、厚度较大、向上变粗的河口坝沉积 静4 3 6 7 、静7 4 、静1 7 等8 口井的精细岩芯描述都清楚地表明,本区河口坝沉积十 分发育,垂向上为规则的向上变粗序列,由中、细粒砂岩构成,具多种小型交错层理( 图 3 1 ) ,极少有水下泥石流沉积,反映有固定的河道向湖进积,这与扇三角洲前缘无固定水 道,以突发性的水下重力流沉积占优势明显不同。 2 、粒度特征反映以牵引流为主 本区骨架砂体粒度相对较细,以中、粗粒砂岩为主,发育槽状、倾斜状、波状交错层 理。粒度概率曲线【”1 主要有两种类型( 图3 2 ) ,上拱两段式和上拱两段过渡式,上拱两 段 式由跳跃和悬浮总体组成,跳跃总体约占7 0 ,悬浮总体约占3 0 ,细截点在2 5 - 3 0 由 之间,为中一强水流能量的分流河道或水下河道沉积特征;上拱两段过渡式由跳跃和悬浮 总体及它们之间的过渡带组成,跳跃总体仍占主体,约为6 0 ,悬浮总体为2 0 ,跳跃 和悬浮总体过渡带点占2 0 ,s 细截点在2 5 3 5 中之间,过渡带存在是河口坝的典型特征, 它是河流入湖后,由于水体能量突然下降,沉积物快速堆积,未受到其它水流作用改造的 结果。粒度分布在c - m 图上主要发育递变悬浮段( q r ) 和均匀悬浮段( r s ) 两部分( 图 奎匿互塑堂堕三墨堡主童些堂垡堡奎 3 3 ) 。上述粒度特征,都反映了这些砂体以牵引流沉积作用为主。 c 。鲫 o 图3 沈9 5 决三角洲前缘河口及水下水流河道远端沉积的内部结构 f i g 3 - ii n t e r n a l c o n s i t i t u t e 。o fd e l t af r o n tr i v e rm o u t hh a r8 n dd is t a n te n d o fu n d e r w a t e r 。 i d i s t r i b u t a r yc h a n n e li nb l o c ks h e n9 5 ,i z ,。 4 尹 1 2 图3 - 2 沈9 5 块砂岩粒度概率图 ! f i g 3 - 2p r o b a b i = ! i t yg r a p h 。o fp a r t i c l es i z e o fs a n di nb l o c ks l i e n9 5 i 、沉积断面网络图显示砂体规模较小、相互连通性差 1 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