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专业论文)高速bicmos模数转换器的设计与仿真.pdf_第1页
(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专业论文)高速bicmos模数转换器的设计与仿真.pdf_第2页
(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专业论文)高速bicmos模数转换器的设计与仿真.pdf_第3页
(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专业论文)高速bicmos模数转换器的设计与仿真.pdf_第4页
(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专业论文)高速bicmos模数转换器的设计与仿真.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独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 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以外, 本论文不包括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 果。对本文的研究作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 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日期:年 月日 , 1 , 高速b i c m o s 模数转换器的设计与仿真 d e s i g na n ds i m u l a t i o n0 fh i g h s p e e db i c m o s a n a l o g t o d i g i t a lc o n v e r t e r 摘要 由于数字技术处理信号具有模拟技术无法比拟的突出优点,数字系统在诸如 计算机、通信、电子测量、工业控制、视频和音频处理等众多领域得到了日益广 泛的应用,这对作为模拟系统与数字系统接口的模数转换器( a n a l o gt od i g i t a l 一 p c o n v e r t e r ,简称如c ) 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主要体现在高速、高分辩率及低功耗 等性能指标上。 b i c m o s ( b i p o l a rc o m p l e m e n t a r ym e t a l o x i d e s e m i c o n d u c t o r ) 技术将双极器 件与c m o s 器件有效结合,既保持了c m o s 电路的低功耗和高集成变的优点, 又获得了与双极电路相媲美的高速性能和强驱动能力,因此,近年来此技术正日 益受到i c 界的重视。 本文设计的a d c 采用先进的b i c m o s 技术及每级1 5 位子a d c 及d a c 的 流水线结构,并运用冗余数字校正技术,完全纠正了由各级子a d c 及d a c 等电 路组件失配可能引起的线性失调及非线性误差,从而降低了子a d c 及d a c 的精 度要求。本文最后对a d c 的各子电路模块及全电路进行了逐一、反复的仿真试 验,模拟结果表明,所设计的a d c 的采样频率可以达到2 0 m h z ,电源电压为3 3 v 时功耗约为1 5 6 m w ,有效分辩率为1 0 位,总体上实现了高速、高精度、低功耗 地完成模拟数字信号转换的设计目标。 根据a d c 电路的性能要求,结合目前集成电路的工艺水平,简要地提出了 实现本文设计模数转换器的b i c m o s 工艺设计要点。 关键词:b i c m o s 技术,模数转换器,流水线结构 中图分类号:t n 4 3 1 一t n4 3 3 ,t n 7 9 1 一t n 7 9 2 i i i a b s t r a c t b e c a u s es i g n a lp r o c e s s i n gw i t hd i g i t a lt e c h n o l o g yh a sm a n yo u t s t a n gm e r i t c o m p a r i n gw i t ht h a tw i t h , a n a l o g u et e c h n o l o g y ;t h e r e f o r e ,d i g i t a ls y s t e mh a sw i d e l y a p p l i e di nc o m p u t e r , 淌u n i c a t i o n , e l e c t r i cm e a s u r e ,i n d u s t r i a lc o n t r o l ,v i d e oa n d a u d i op r o c e s s i n ga n ds u c hf i e l d s i tb r o u g h tf o r w a r dh i g h e rr e q u e s tt oa n a l o gt od i g i t a l c o n v e r t e r ( a d c ) ,w h i c hi su s e di n t e r f a c eb e t w e e na n a l o g u es y s t e ma n dd i g i t a ls y s t e m , i n c l u d i n gq u a l i f i c a t i o n so fh i g h s p e e d ,h i g h r e s o l u t i o n ,l o w p o w e r , a n ds oo n b i c m o s ( b i p o l a rc o m p l e m e n t a r ym e t a l o x i d e s e m i c o n d u c t o r ) t e c h n o l o g y c o m b i n e sb i p o l a rd e v i c ew i t hc m o sd e v i c ee f f e c t i v e l y , s oi tn o to n l yh o l d sc m o s c i r c u i t sv i r t u e so fl o wp o w e lh i g hi n t e g r a t i o nd e n s i t y , b u ta l s oo b t a i nb i p o l a r c i r c u i t sm e r i t so fh i g hs p e e ds t r o n gd r i v i n gp o w e r s op e o p l ea r ei n c r e a s i n g l y a t t a c h i n gm u c hi m p o r t a n c et ot h et e c h n o l o g yi nr e c e n ty e a r s t h ea d cd e s i g n e di nt h i sd i s s e r t a t i o na d o p t sa d v a n c e db i c m o st e c h n o l o g y , p i p e l i n es t r u c t u r e o f1 5 一b i tp e rs t a g ei ns u b a d ca n ds u b d a c ,a n dc o m p l e t e l y c o r r e c t sl i n e a r i t ym a l a d j u s t m e n ta n dn o l i n e a r i t ym a l a d j u s t m e n tp r o b a b l yc a u s e db y m i s m a t c hi nc i r c u i t s c o n s e q u e n t l yr e q u i r e dp r e c i s i o n so fs u b - a d ca n ds u b d a ca r e r e d u c e d f i n a l l y , a d c se a c hc i r c u i tm o d u l ea n df u l lc i r c u i th a v eb e e ns i m u l a t e da g a i n a n d a g a i ni nt h i sd i s s e r t a t i o n s i m u l a t i o nr e s u l ts h o w st h a tt h ed e s i g n e da d c ss a m p l e f r e q u e n c yh a sr e a c h e d2 0m h z ,i t sp o w e rc o n s u m p t i o ni s 15 6 m wu n d e r3 3 v p o w e r s u p p l y , a n di t se f f e c t i v es o l u t i o ni s 10 b i t d e s i g no b je c t i v eo fc o n v e n i n ga n a l o gs i g n a l t od i g i t a ls i g n a la r ea l s op e r f o r m e di nh i g hs p e e d ,h i g ha c c u r a c ya n dl o wp o w e r 硒a w h o l e a c c o r dt op e r f o r m a n c ei n d e xi n t h ep i p e l i n ea d cc i r c u i ta n de x i s t i n g t e c h n o l o g i c a ll e v e lo fi c ,t e c h n o l o g i c a ld e s i g np o i n t su s e dt ot h ea d c a r ec o n c i s e l y p r o p o s e di nt h i sd i s s e r t a t i o n k e yw o r d s :b i c m o st e c h n o l o g y , a n a l o gt od i g i t a l ( a d c ) ,p i p e l i n e s t r u c t u r e 目录 摘要i a b s t r a c t i i 目录。m 第1 章绪论1 1 1b i c m o s 技术研究进展。1 1 2 模数转换器的现状及发展趋势3 1 3 论文研究的意义4 1 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论文章节的安排5 第2 章b i c m o s 技术及其逻辑电路设计。6 2 1b i c m o s 基本结构6 2 1 1b i c m o s 电路结构。6 2 1 2b i c m o s 工艺技术。7 2 2b i c m o s 与c m o s 器件的主要性能比较8 2 2 1 负载能力8 2 2 2 延迟时间。8 2 2 3 集成度及功耗召 2 3b i c m o s 数字逻辑门电路设计9 2 3 1b i c m o s 反相器设计9 2 3 2b i c m o s 与非门1 2 2 3 3 全摆幅b i c m o s 逻辑门设计1 3 2 3 4b i c m o s 三态门1 6 2 4 本章小结。1 6 第3 章模数转换技术及高速模数转换器乙心c ) 简述1 7 3 1 模数转换的基本原理1 7 3 1 1 信号采样理论17 3 1 2 采样与保持( s h ) 1 7 3 1 3 量化1 9 3 1 4 编石马1 9 3 2a d 转换器的主要性能指标2 0 3 2 1 静态特性参数21 3 2 2 动态特性参数2 3 3 3 高速模数转换器主要结构及比较,2 5 3 3 1 全并行( h a s h ) 模数转换器2 5 3 3 2 分级式模数转换器2 6 3 3 3 折叠插入式模数转换器2 7 v 髑酝一 。= :, 二 甲 3 3 4 流水线模数转换器2 8 3 3 5 高速a d c 结构的比较3 0 第4 章b i c m o s 流水线a d c 总体方案设计3 1 4 1 1 5 位级流水线a d c 结构3 l 4 2 系统误差来源及分析。3 2 4 3 数字校正原理及校正方案。3 4 第5 章a d c 单元电路豹设计3 8 5 1b i c m o s 运算放大器3 8 5 1 1 运放的主要性能要求3 8 5 1 2 运放的结构选择3 9 5 1 3 运放的实现电路和参数确定4 0 5 2c m o s 开关4 4 5 2 1c m o s 开关( 传输门) 4 4 5 2 2 改进型c m o s 开关4 5 5 3 采样保持( s h ) 电路4 6 5 3 1s h 电路的结构及工作原理4 6 5 3 2 节点的沟道电荷注入分析4 8 5 3 3c m o s 开关的尺寸设计4 8 5 3 4 采样精度分析。4 9 5 3 5 采样保持电路速度分析5 0 5 3 6 采样保持放大器增益的计算5 1 5 4 级间增益电路5 2 5 52 位子a d c 5 4 5 5 1 比较电路设计5 4 5 5 2 数字量变换电路5 6 5 62 位子d a c 5 6 5 7 数字延迟电路。5 7 5 7 1 动态移位锁存器5 7 5 7 2 各级延迟的电路实现5 8 5 8 数字校正电路5 9 6 3m o s 管主要模型参数的选取6 6 第7 章模数转换器的仿真及功能验证6 8 7 1 仿真工具选择6 8 7 2 各部分功能单元的仿真一6 8 7 2 1 s h 电路6 8 7 2 2 运算放大器6 9 7 2 3 级间增益电路7 0 7 2 4 比较器电路7 0 7 2 5 子a d c 及子d a c 7 1 7 2 6 数字延迟电路7 1 7 3 全电路模拟。7 2 第8 章b i c m o s 工艺设计要点7 3 8 1b i c m o s 器件结构及其参数7 3 8 2b i c m o s 工艺流程中的几项制作技术7 4 8 2 1 整体工艺流程7 4 8 2 2 双阱c m o s 工艺技术要点7 4 8 2 3m o s 器件衬底偏置要点7 4 8 2 4b i c m o s 工艺上的特殊考虑7 4 第9 章结论与展望7 6 9 1 论文主要进行的研究工作7 6 9 2 结论与讨论7 6 9 3 今后拟进一步开展的研究工作7 7 型e 谢7 9 参考文献8 0 附录8 2 本文作者硕士生期间参加科研工作及论文发表的情况9 3 v i i 簸一 跨卜。 一 第1 章绪论 1 1b i c m o s 技术的研究进展 传统的双极型晶体管( b i p o l a r j u n c t i o nt r a n s i s t o r ,简称b j t ) 器件具有高速、 电流驱动能力强、低噪声和低失调等优点,十分适宜于高速运用的场合,但功耗 和尺寸大的缺点阻碍了它在超大规模集成电路( v l s i ) 中的应用:m o s 器件自 7 0 年代诞生后就以其低功耗、高集成度的突出优点逐步取代b j t ,m o s 尤其是 c m o s 技术因此而得到迅速发展并成为集成电路( i c ) 制造的主流工艺。但m o s 管跨导小、驱动能力差,因此c m o s 电路的工作速度一般比双极型电路低,在需 要高速运行的场合,往往只能以增大功耗及器件尺寸为代价选用双极型电路。 那么能否设计出一种集双极型与c m o s 器件各自优点于一身的新型电路结构 呢? 这就是所谓的b i c m o s ( b i p o l a rc o m p l e m e n t a r ym e t a l o x i d e s e m i c o n d u c t o r , 双极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兼容电路) 技术,简单地说,就是把双极型器件与 c m o s 器件同时集成在同一块i c 芯片上,这种电路结构集中了双极器件的高速、 高跨导、驱动能力强和c m o s 器件功耗低、集成度高的优点,因此其综合性能明 显超越了单一工艺电路,这已经被二十多年来的b i c m o s 电路设计和开发的理论 与实践所证实。图1 1 对分别以双极、c m o s 、b i c m o s 技术构成的逻辑电路的 主要性能做了定性比较【1 1 ,显然,b i c m o s 对电路的性能空间作了完美地折衷。 延迟 ( 钿) 0 功耗 图1 1 三种逻辑电路性能比较p 。 ( d ) 集成 度 早在二十世纪7 0 年代,人们就已经有了将双极和c m o s 器件组合的想法, 最初的方案是将双极与c m o s 器件按各自的工艺分别制作并通过单元间的互连 构成,尽管是在同一块芯片上,但受到工艺、互连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集成度与 高速b i c m o s 模数转换器的设计与仿真 江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速度性能的提高十分有限。后来人们又提出了在c m o s 工艺基础上增加1 2 张掩 模版,在c m o s 结构中集成双极器件,这使当时主要采用c m o s 工艺的数字电 路性能有了较大提高,代表性的器件有美国无线电公司分别于1 9 7 2 年和1 9 7 4 年 开发的铝栅b i c m o s 运算放大器t a 6 4 6 5 及c a 3 1 3 0 ,以及后来日立公司1 9 8 4 年 发表的b i c m o s 门阵列,并逐步形成比较规范的b i c m o s 工艺【2 1 。但是,由于一 方面当时双极与c m o s 两种技术在工艺和设备上的差异较大,组合难度大,成本 很高;另一方面那时电路中高电压盛行,且人们对于高速与低功耗的性能要求并 不十分迫切,因此,b i c m o s 并未就此得到迅速发展并成为i c 制造的主流工艺。 进入二十世纪9 0 年代以来,数字计算机、高速通信,尤其是模数混合信号 应用领域的飞速发展,对电路的高速性能要求大大提高,纯c m o s 电路日益暴露 出它的缺点。例如在高速应用的场合,对于纯c m o s 电路,为了在小尺寸条件下 实现大电流驱动,必须要求进一步减小栅氧化层厚度,以提高器件的跨导 、1 , g 。= p 。( s u t n ) ,但这会导致沟道电流密度大为增加( 1 0 - 1 0 0 ) a c m 2 , l o x l 从而使器件可靠性变差,加上短沟道效应和寄生参数的影响,器件截止频率也下 降( k = f t ) 。相反,如果采用双极技术则可以比较容易地解决 上述问题。同时,经过多年的并行发展,双极与c m o s 技术的工艺和设备复杂程 度都大为提高,两者之间界限变得趋于模糊,融合两种技术的条件已十分成熟, 所以b i c m o s 技术重新得到重视并得到迅速发展完全是水到渠成、大势所趋 3 】。 目前,国外许多公司( m m 、i n t e l 、t i 等) 已在高密度存储器( s 洲、d r a m ) 、 微处理器( c p u ) 、逻辑电路、专用集成电路( a s i c ) 中开始采用b i c m o s 技术。 这一阶段的b i c m o s 电路在功能与性能的提高上已今非昔比,尤其在高端的开发 中己融合了最先进的双极技术,如s i g e 、s o i ( 绝缘材料衬底上的硅) 、h b t ( 异 质结) ,多晶硅发射极、自对准技术等,且工艺特征线宽已达到亚半微米( o 5 9 m - 4 ) 3 5 9 m ) 。菲利浦半导体公司用0 2 5 9 m 全硅b i c m o s 工艺开发的q u b i c 4r f 芯片具有很高的性价比及频耗比,它采用的多晶硅双极技术使双极晶体管具有 9 0 g h z 的截止频率,芯片可应用于2 - 5 g h z 的低耗高频无线通信领域。i n t e l 公司 的p e n t i m np r o 芯片采用了o 3 5 9 m 的b i c m o s 工艺。 可以说,迅速崛起的b i c m o s 技术已经成为当今高速、高集成度硅基i c 设 2 高速b i c m o s 模数转换器的设计与仿真 第1 章绪论 计又一个重要的技术平台。但是,它的发展也面临着些问题。例如,如何在低 电压和低功耗设计中提高动态范围? 如何扩展b i c m o s 技术在数模混合信号领 域的应用? 本文试图在这些方面作出一些有益的探讨。 1 2 模数转换器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随着超大规模集成电子技术的发展,数字信号处理系统( d s p ) 的处理速度 越来越高、功能越来越强,因此许多模拟信号系统正在寻求采用数字技术方法进 行数据处理工作。但是由于数字系统传送和处理的是不连续的数字信号,而自然 界的实际信号,如语音信号、传感器信号、雷达回波信号等大多是连续变化的自 然模拟量,此模拟量转换为电信号模拟量后,需经模数转换变成数字信号方可输 入到数字系统中进行处理和控制。因此在模拟世界和数字处理系统之间,必然存 在着接口部分一模数转换器( a n a l o gt od i g i t a lc o n v e r t e r ,简称a d c ) ,也就是将 模拟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的接口电路,它的功能是将来自外界的模拟输入信号转 换为与之相对应的n 位二进制数字代码。 与其他电子设备的一样,模数转换器的发展也经历了电子管一晶体管一集成电 路三个阶段。上个世纪5 0 年代,在美国波斯顿展出的第一台电子管a d c ,重达 6 8 千克,功率约为5 0 0 w j 采样速率5 0 k s p s ,精度0 0 5 ,它被认为是模数转换 器的先驱【4 1 。6 0 年代初,转换技术的重大进展是采用晶体管作为有源元件,大大 减轻了重量,继而又出现了用薄膜、厚膜工艺制成的8 位a d c 。7 0 年代初,当 解决了在硅片上直接集成电阻网络难题后,真正意义上的集成模数转换器诞生了。 从此,伴随着各种新技术、新工艺的出现,a d c 的发展开始步入大规模集成的时 代,到8 0 年代左右,可供选择的a d c 产品已达数十种之多,而以转换器为中心 的各种配套产品如采样保持电路、模拟多路转换器、模拟开关、精密基准电源等 更是品种繁多。集成模数转换器发展至今,一个尤其不容忽视的进展是实现了与 微处理器及p c 机的兼容,与微机兼容的转换器设有微机指令控制的内部逻辑电 路,使转换器在微机指令的控制下进行转换。 就制造工艺而言,早期的a d c 主要运用全双极工艺,并采用了集成注入式 逻辑( 1 2 l ) 和射极耦合逻辑( e c l ) 等高速结构。7 0 年代开始利用全c m o s 工 艺开发产品日见增多,主要以全c m o s 和全n m o s 的为主。近年来,因基于c m o s 工艺制作的电路集成度远高于双极工艺制作的电路,故c m o s7 - 艺已经在单片集 成a d c 中占据了主导地位。目前,为进一步提高转换速度,国外一些i c 制造商 高速b i c m o s 模数转换器的设计与仿真 3 江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开始尝试研发基于b i c m o s 工艺的a d c 。b i c m o s 技术的突出优点可使a d c 获 得更优异的转换性能,因此必将成为推动高速模数转换技术发展的强大动力。 伴随着i c 设计技术、工艺制造技术发展起来的a d c 技术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但就其性能特点来看,无论何种电路结构的a d c ,若要提高转换速度,就要以相 对较低的分辨率和较大的功耗为代价,而要获得较高的分辨率和精度,则必须牺 牲一定的速度,过于强调低功耗,就很难实现高的分辨率和速度。因此在a d c 系统设计中必须在速度一分辨率一功耗之间作出适当的权衡。以此为标准可以将现 有的各种a d c 划分为两大类型:其一为高精度型a d c ,如逐次逼近型、积分型、 型等,此类产品的最高分辨率可达2 4 位,但它们的转换速度一般较低;其 二为高速型a d c ,如全并行( 又称快闪式,f l a s h ) 、分量程型( 如二步式) 、流 水线型、折叠插入式等,此类产品的最高采样速率可达1 g h z 以上,但同时可实 现的分辨率一般在8 位以下,而且功耗极大。本文设计的流水线型a d c 侧重于 获得较高的转换速度,并同时适当兼顾分辨率和功耗。 国内从上个世纪7 0 年代开始研制转换器( a d c 及d a c ) ,发展较缓慢,但 近年来这项工作正在不断受到重视,尤其在单片、混合及模块集成技术方面都投 入了一定的研制力量,已研制出8 、l o 、1 2 、1 4 和1 6 位的a d c 产品,典型的技 术水平为:8 位a d c 的转换时间4 0 0 n s ,1 0 位a d c 的转换时间弋 u 似( u h 4 为m n 4 管的开启电压) 状态,m n 4 管导通, v t 2 管基极存储电荷被迅速释放到地电位。同理,m n 2 管则在输入反相瞬间使v t l 管基区存储的电荷通过该n m o s 管迅速放电。可见,相对于图2 7 标准b i c m o s 反相器的延迟及输出摆幅性能均有了大的改善。图2 1 0 是其的u i 、u o 仿真波形。 4 0 v 2 0 v o v ii - - - ; - ;一- ; ii k : 二i:t 氏! 讳| 阿i i r i,: 。竹:。 :i l 。? 。f 1 7 。 i 弋。? 一 : ,上二:、:“ ! i : :、 7 o : : l ! ;:! 皇 0 - l ,- - 一 :弋 f 。_ 。 、 h j - 。j j - l :一l 童! ! 0 ss o n s1 0 0 n sl s 0 n sz o o n s 口v u t ) ovc 1 1 0 t 1 。1 吐e 图2 1 0 标准b i c m o s 输入输出波形 高速b i c m o s 模数转换器的设计与仿真 i i 四 吖 。鲁! 叮 3 z 工 江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 3 2b i c m o s 与非门 遵循相同的设计思路,对图2 8 所示反相器作一些修改就可获得b i c m o s 与 非门和或非门。图2 1 l 、2 1 2 给出了一种2 输入b i c m o s 与非门和或非门电路。 图2 1 l2 输入b ic m o s 与非i - j 电路图2 1 22 输入b ic m o s 或非门电路 现将对以上各个逻辑电路性能进行的仿真测试结果列于表2 2 中。 表2 2 几种逻辑电路性能( v d d = 3 0 v ,c l _ 1 0 p f ) 传输延功耗输出电流( m a ) 静态 输出摆幅噪声容限( v ) 电路名称 电流 迟( n s ) ( z w ) ( v ) | o l i o ( 从) u s l u n h c m o s 反相器 1 2 7 71 2 1 1 2o 5 l0 4 35 2 52 9 70 91 2 基本b i c m o s 反相器3 9 81 9 2 2 31 7 4 51 5 2 31 2 2 01 9 50 6o 8 标准b i c m o s 反相器3 8 52 0 8 1 4 2 2 1 0 1 9 5 2l o 4 2 2 6 0 o 8i 0 2 输入b ic m o s 与非门 4 0 32 4 2 5 31 5 2 31 4 1 22 5 9 5未测 米测 未测 2 输入b ic m o s 或非门4 1 52 3 1 8 9】6 3 51 5 4 33 j 1 3未测未测未测 进一步研究电源电压及负载电容对b i c m o s 电路延迟时间的影响,以2 输入 b i c m o s 与非门电路为例将测试结果绘于图2 1 3 、2 1 4 中。 2 02 53 04 04 55 0 v v d v 图2 1 3 传输延迟与r g nr e w , , 的关系( c c = 1 0 p f ) 01 53 04 56 07 5 c l p f 图2 1 4 传输延迟与负载电容的关系( v d d - 3 0 v ) 1 2 高速b i c m o s 模数转换器的设计与仿真 , 舢 :3 加 m 吣 f 加 m m 眈 第2 章b i c m o s 技术及其逻辑电路设计 2 3 3 全摆幅b i c m o s 逻辑门设计 以上设计的b i c m o s 逻辑门虽然实现了高速、低耗的性能,但电路的输出摆 幅均为v o o - 2 u b e ,降低了噪声容限,使后级电路的开关速度降低,尤其在电源电 m n :管的导通可以为v t 。管的基极贮存电荷图2 1 刍i 蔷签鬈謦徽 提供放电回路,使v t l 管迅速截止,避免影响下拉速度。当输入为逻辑电平为0 时,m p l 管和m n 4 管导通,而m n 2 管和m n 3 管截止。m p i 管的导通促使v t l 管 开启,使输出电压上升。这时,作为反馈网络的c m o s 反相器。其输出电平为o , 使m n 5 管开启。m p 5 管作为v t l 管的c - e 极间分流网络,最终使输出电压上拉 到电源电压v d d 。同样,m n 4 管的导通用于v t 2 管的基极贮存电荷放电,使其迅 速截止。这样,该电路结构实现了快速、全摆幅输出。而且此电路还避免了v t l 和v t 2 双极管的同时导通,即在下拉部分v t 2 管工作时,m n 2 管上拉部分的v t l 管快速关闭;而在上拉部分v t l 管工作时,m n 4 管使下拉部分v t 2 管快速关闭, 从而提高了电路的工作速度,降低了瞬态功耗,且可以实现多输入扩展。 下面对其速度和功耗进行模拟验证,在工作频率5 0m - h z 、c l = 1 0 p f 、v d t ) = 2 2 v 时,电路功耗为2 2 3 # w ,传输延迟为1 7 5 n s ,图2 1 6 是在该脉冲源作用下的c m o s 电路与图2 1 5b i c m o s 全摆幅电路的瞬态响应比较。 高速b i c m o s 模数转换器的设计与仿真 1 3 江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l it 。i 。1 。t 。r 1 。t 。广 ii - 。- 1 - - 。一- o - - -il 1 :- 、 u s z 0 n s4 0 n s6 口n s 口v t u i ) 口ov ( u o ) t i m e 图2 1 6 反馈分流全摆幅反相器瞬态响应 2 3 3 2 利用瞬间饱和技术实现全摆幅输出 图2 1 7 的b i c m o s 反相器采用了瞬间饱和技术【1 3 1 1 1 ,较好地解决了低压与 高速的矛盾。如图所示,m p l 、m p 2 、m p 3 管的源极并未接到输出端,而是直接连 到v d o ,以提供较大的驱动电流从而使v t l 、v t 2 管加快饱和导通。m p 4 管用 于u o 降到地电位时,迅速切断v t 2 管基极电流,因此u o l 可小到0 v ,而与c l 无关。同时,输出高电平u o h 接近v d d ,故该电路实现了全摆幅输出。图2 1 8 瞬 间饱和式全摆幅反相器u o 瞬态响应波形。 该b i c m o s 反相器的主要缺点是:要求高质量、完全互补的b i c m o s 工艺 技术,以实现上、下拉部分输出波形的对称性,占用了更多的面积,增加制造成 本。 图2 1 7 瞬间饱和式全摆幅b i c m o s 反相器 三肛刁r 0 - - 厂飞 : | j 一 i , - 弋。1 1 。1 j , 一 | | l 【一l j o s 2 0 n s avc u 工 v u o i t i m e 图2 1 8 瞬间饱和式全摆幅反相器瞬态波形 1 4 高速b i c m o s 模数转换器的设计与仿真 第2 章b i c m o s 技术及其逻辑电路设计 2 3 3 3 自举式b i c m o s 反相器 将图2 1 7 中b i c m o s 反相 器的p n p 管上拉部分电路用 n p n 管电容自举式上拉电路代 替,就构成了自举式b i c m o s 反相器【1 4 1 1 1 ,如图2 1 9 所示。 该反相器的工作原理如下:当 u i 正跳变瞬间,m p l 管导通, 自举电容c 被充电至v d d ,u b 、 u c 均为0 v ,此瞬间前导通的 v t l 管基区电荷经此刻导通的 m n l 管放电,而m p 2 管截止, 阻塞驱动v t l 管基极,使v t l 图2 1 9 电容自举式拿摆幅b i c m o s 反相器 管可靠截止。与此同时,m p 3 管导通,而i m n 2 管截止。由于u i 正跳变前u o 处于 高电平,所以经c m o s 反馈门,使m p 4 管也导通,而m n 3 管截止,此刻v d d 经 m p 3 管、m p 4 管驱动v t 2 管,使其迅速饱和导通,故u i 接近于0 v 。接着u o 又经 反馈门使m p 4 管截止,m n 3 管导通,为v t 2 管提供基区电荷快速释放回路,同 时也避免了下一上拉瞬间短路电流流过v t l 管、v t 2 管;当“i 负跳变瞬间,m p : 管导通,而m n l 管截止,c 点电位由低电平变为高电平,v t l 管基极电位经c 抬 高到超过v d d ,u o 经此刻导通并迅速饱和的v t l 管快速充电到v d d ,因m p 2 导通, u 。此刻保持约等于v d d 的高电平,从而实现了低压( v d d 眦x 1 5 v ) 、高速、全 摆幅运行。这种电路设计不增加工艺上的复杂性,电路也较为简单。 e 霾 l i j 虎_ - i 曩_ - a j :i : : i ,: x : - z - 一- 一; 。一气: ;- 爱:- 、: 、。x 。 。暂。 声: :j 6 1 :、i : , :i :y i 一: : 1 一f 簿= = = : 、 j i ri : 。z j ;。i - k 。:。、 ,:ji :r 弋 o szon$40ns 口vc u i ) v ( u o , 图2 2 0电容自举式全摆幅反相器瞬态波形 高速b i c m o s 模数转换器的设计与仿真 1 5 江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 3 4b i c m o s 三态门电路 三态门电路作为系统接口电路( i o ) 的一部分,要求实现高速数据传送、大 的总线驱动能力,c m o s 三态门的速度和驱动能力很有限,而传统的t t l 三态门 功耗大、集成度低,因此需寻求一种新的三态门电路结构。图2 2 0 是综合了c m o s 和t t l 两种电路优点的新型三态门,其工作情况见表2 3 。在v d d = 2 2 v ,c l = 2 p f , 频率5 0 m h z 时,电路延迟为十几到几十n s ,且功耗仅为1 0 0 # w 上下【l 引。 2 4 本章小结 图2 2 lb i c m o s 三态输出门电路 表2 3b i c m o s 三态输f 门工作情况 e n阮u o h 高阻态 ll l hh b i c m o s 电路结合了c m o s 和双极电路各自的优点而获得了优越的性能。针 对传统b i c m o s 逻辑电路的一些不足,本章进行了b i c m o s 逻辑电路的改进设 计,初步仿真结果表明,它们获得了比纯c m o s 和双极电路更优良的性能。在本 文后续章节中,这些基本b i c m o s 逻辑电路将作为单元电路嵌入模数转换器的设 计中。 1 6 高速b i c m o s 模数转换器的设计与仿真 第3 章模数转换技术及高速模数 转换器( a d c ) 简述 3 1 模数转换的基本原理 a d c 的作用是将一个连续的模拟输入信号转换为数字输出信号,即数字系 统所能接收的一个n 位二进制数。大多数类型的a d c 包括三个基本功能:采样、 量化和编码。采样过程是将模拟信号在时间上离散化,使之成为采样信号;量化 将采样信号的幅度离散化使之成为数字信号;编码则将数字信号最终表示成数字 系统所能接受的的形式。当然,由于器件的实现方法不同,各种a d c 的工作过 程会有所区别,因此如何实现这三个功能就决定了a d c 的形式和性能。 , 3 1 1 信号采样理论 对一个连续信号以一定的时间间隔取其瞬时值,称为采样。根据n y q u i s t 采 样定理,如果对某一时间连续信号( 模拟信号) 进行采样,当采样速率达到一定 数值时,那么,根据这些采样值就能准确地确定原信号。严密地说,n y q u i s t 采样 定理可表述如下: 一 n y q u i s t 采样定理设有一个频率带限信号x ( 力,其频带限制在( o ,f , o 内, 如果以不小于f s = 2 f 的采样速率对x ( f ) 进行等间隔采样,得到时间离散的采样信号 x ( n ) = x ( n t s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