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论文)绍兴城市空间结构的历史演变.pdf_第1页
(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论文)绍兴城市空间结构的历史演变.pdf_第2页
(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论文)绍兴城市空间结构的历史演变.pdf_第3页
(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论文)绍兴城市空间结构的历史演变.pdf_第4页
(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论文)绍兴城市空间结构的历史演变.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论文)绍兴城市空间结构的历史演变.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绍兴城市空问结构的历史演变 a b s l l r a c t :t h ep a p e rf u l l ye x p l o r s e st h et r a n s f o r m a t i o np r o c e s s i o no fu r b a ns p a c e s t r u c t u r eo fs h a o x i n g af a m o u sc i t yi nj i a n g n a nf r o mt h ec i t y sf o u n d a t i o nt i l l t o d a y d u r i n gt h ee x p l o r a t i o n ,t h ep a p e rp a y sc l o s ea t t e n t i o nt ot h et r a n s f o r m a t i o no fu r b a n s p a c es t r u c t u r eu n d e rt h en a t u r a ls t a t ea n du n d e rt h ei m p a c to fu r b a np l a n n i n g t h ep a p e r s u m su pt h ec h a r a c t e r so ft h e t r a n s g o r m a t i o no fu r b a ns p a c es t r u c t u r ei ne v e r yp e r i o d sa n d a n a l y z e s i t sm e c h a n i s m i nt h ee n dt h ep a p e rl o o k si n t ot h ef u t u r a ld e v e l o p m e n to f s h a o x i n g su r b a ns p a c es t r u c t u r ea n dg i v e ss o m ea d v i c e st ot h eo p t i m i z a t i o no fs h a o r i n g s u r b a ns p a c es t r u c t u r e k e y w o r d s :s h a o x i n g ;u r b a ns p a c es t r u c t u r e 2 声明户明 本人郑重声明: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取得的 成果,撰写成硕士论文绍兴城市空间结构的历史演变。除论文中 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 均己在文中以明确的方式标明。本论文中不包含任何未加明确注明的 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公开发表或未公开发表的成果。 本声明的法律责任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以乞 u ,年3 月2 ,日 绍兴城市空闻结构的历史演变 1 研究的背景 第一章绪论 江南名城绍兴拥有近2 5 0 0 年的历史。在漫长的发展岁月里,绍兴城址基本 保持不变,这在我国的城市建设史中,并不多见。悠久的历史使得绍兴拥有了深 厚的文化积淀。正因为如此,绍兴在1 9 8 2 年成为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国家级历史 文化名城。和别的历史文化名城一样,伴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绍兴的城市功能 和结构发生着巨大变化,绍兴同样面临着古城保护和经济发展的难题。绍兴在 2 0 0 1 年7 月完成的绍兴市城市总体规划( 2 0 0 1 - 2 0 2 0 年) 中,确定了“三大 组团,绿色空间”的城市空间结构,在产业结构安排上,老城区以三产和旅游为 主,柯桥发展工贸结合的现代化新城区,在袍江建设高新技术工业区1 。这为绍 兴城市的进一步发展以及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这样的历史 背景下,本文将从城市空间结构角度对绍兴近2 5 0 0 年的城市演变进行研究。 2 研究的意义 2 1 理论意义 城市空间结构的研究具有很长的历史,其理论的形成和演变也经历了一个长 时期的发展过程。城市空间 结构理论可以分为城市空间 结构分析理论和城市空间结 构解析理论。 城市空间结构解析理论 研究方面比较有影响的研究 是阿伦索从新古典经济学角 度解析了区位、地租和土地 利用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 一系列的假设,阿伦索分别 分析了商业用地、工业用地 和居住用地等每一种用地的 使用者之间的竞标地租,在 此基础之上,形成了整个城 市的市场均衡地租曲线,整 个城市的土地利用结构也就 得以确定。 一-roti ii n l 。譬,;。, 一 厂 图1 阿伦索城市空间结构模型 资料来源:转引自西方城市空间结构的理论和方 法,城市规划汇刊,1 9 9 7 年第6 期。 与其它新古典主义学派的研究方法一样,阿伦索的研究探讨的是一种理想状 1 崔砺金、潘海平:绍兴破解古城保护与经济发展难题,名城报,2 0 0 2 年6 月1 4 日。 绍兴城市空间结构的历史演变 态下的选址行为。在模型中,通过一系列的理论假设,建立高度抽象的城市空间 结构模型。通过高度抽象的城市空间结构模型,我们能够理解城市空间结构的某 些基本特征。比如,阿伦索模型对于西方城市的同心圆结构具有很好的解释力。 但是基本模型建立以后,如果不将抽象掉的因素纳入到分析的过程中,将理 论还原到具体的过程中,这种空间结构模型是很难适应现实的需要的。由于土地 制度的不同,“虽然中国城市空间结构也形成了一定的圈层分异特性,但其主要 是由于发展先后的不同而引起的,这和西方城市空间结构由地价不断调节的同心 圆特征具有本质上的差异。 2 在阿伦索的城市空间结构中,假定企业和个人的选 址活动只存在竞争性,而没有关联性,这只是一种割裂历史的静态分析,是不符 合城市的本质特征的。 阿伦索的城市空间结构模型是一种没有历史记载、静止的土地利用,似乎城 市是在一张白纸之上,通过一次地租竞标活动形成的。城市是一种历史的存在, 城市空间结构伴随着城市的发展而不断调整。某一时期的城市空间结构必然是在 过去形成的城市空间结构的基础上形成的。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对于城市空间结 构的历史分析和解析理论一样具有同样重要的意义。 在阿伦索模型中,并非不存在动态分析。这种动态分析是在理论假设前提变 动的条件下( 比如地租) ,对于城市空间结构中各个圈层变化所作的分析,这和 历史分析是有本质区别的。 历史分析强调客观事物的演变过程( e v o l u t i o n ) ,事物的存在有其时间意义上 的关系( c h a i no fb e i n g ) ,历史的方法可以帮助理解研究对象的包括过去、现在 和未来在内的完整的序列关系。3 城市空间结构的历史是一系列的事件,事件的 载体是一个个的城市,而作为载体的城市并非是实体,是处在不断蜕变过程中的 形态或现象。在这个意义上,针对个案的实证研究的理论意义也就凸现出来了。 2 2 现实意义 改革开放2 0 多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国家经济发展的重心已经 由农村转到了城市,城市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已经体现出来。目前,我国的 城市化水平已经超过了3 0 ,根据国外城市发展的经验,我国已经进入了城市化 的高速发展阶段。可以预见,未来的2 0 年,将是我国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的阶 段。中国是世界人口第一大国,这也就意味着我们将见证人类历史上最壮观的城 市化浪潮和世界上最壮观的城市建设。正因为如此,著名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认 为,2 l 世纪对全人类最具影响的两件大事,除了新技术革命之外,就是中国的 城市化。 目前,我国历史文化名城的数量达到了1 0 1 个。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 法( 2 0 0 2 年) 把历史文化名城定义为“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具有重大历史价值 和革命意义的城市 。这1 0 1 个城市,拥有优美的自然环境、名胜古迹以及各具 特色的乡土建筑,它们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5 0 0 0 年的灿烂文化。我国的历史文 化名城不但具有重要的文化职能,同时由于具有良好的区位条件,它们也具有重 要的经济职能。我国历史文化名城的发展源远流长,一脉相承,在我国的城市发 展战略中,历史文化名城将承担十分重要的职能。由于历史文化名城具有发展旅 游的得天独厚的条件,历史文化名城对于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 胡俊:中国城市:模式与演进,1 2 5 页。 3 谷凯:城市形态的理论与方法一探索全面与理性的研究框架,城市规划,2 0 0 1 年第1 2 期。 6 绍兴城市空间结构的历史演变 伴随着城市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的必然是城市用地规模的扩大和城市空间 结构的剧变。这必然对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造成巨大的冲击。历史文化名城作为 一种历史的存在,这就注定了我们不能将其视作一张可以任意绘制的白纸。城市 化进程是不可阻挡的,单单凭借一腔热情和行政意志是难以对于历史文化名城进 行有效保护的( 有时行政意志并不站在历史保护这一边) ,而且还有可能降低城 市的运行效率和阻碍城市功能的发挥。但是,城市空间结构是可以选择的,这依 赖于人的判断是自主的。选择一个好的城市空间结构,使得城市保护与发展兼顾, 这无疑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发展战略的关键。 城市是人类的创造物,城市空间结构也是人类精神的产品。从这个意义上讲, 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过程是一个“历史性 ( h i s t o r i c i t y ) 的过程。哲学意义上的 “历史性”过程,是指这个过程中,形式本身自我形成、自我发展、自我更新, 也就是说,这个过程在实践中创造着自己的规律。对于城市空间结构而言,时间 进入其本质规定中。黑格尔认为,历史以精神作为其存在基础和起点,而精神的 存在与精神的自我认识是同一回事。精神是一种只有通过认识到自己才能存在的 东西,如果精神认识不到自己,精神也就不能存在,正因为如此,精神和自由是 等同的,自由是精神的本性,但精神只有通过对自我的认识才能实现自由的本性。 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过程实质上也就是精神展开的过程,也就是精神逐渐自我认 识的过程,也就是逐渐实现自由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在精神的展开过程 中,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并不是自由的,同样要受到必然性的约束。这里的必然 性有两重含义。首先,在精神展开之初,周围是“盲目的必然性”的广大王国, 这里的“盲目的必然性”指的是自然,即在城市空间结构演变过程中,将受到自 然的限制。第二重是指“历史中的必然,这种必然性并非来自过程之外的规定, 而是指这个过程的一切先前阶段上的人类活动都给后面阶段确定了基本前提和 条件。精神在发展过程中,在展示自由本性的同时,也包摄着其自由本性的对立 面必然性,正是对必然性的克服,才推动精神去实现的它的下一个发展阶段。 在精神的展开过程中,受第一重必然性的约束逐渐减少,而第二重必然性却贯穿 发展始终。从这个意义上讲,城市空间结构的发展总是经历着一个由自发阶段向 自觉阶段的过渡。在自发发展的阶段,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更多地反映着在“盲 目的必然性”即自然条件约束下,城市发展对各种外部条件的强烈依赖,这一方 面说明了在较低的社会生产力水平下,城市发展空间的狭隘,但在另一方面看来, 这也能够充分体现出城市的空间结构与城市的自然地理条件的和谐与协调,也往 往能够最大限度的利用自然条件给人们带来的种种便利。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 提高,人们对于环境认识能力的增强人们总是趋向于把城市的发展过程纳入人类 的控制之下。人们通过城市规划把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由过去的自发变化过程逐 渐转变为一种自觉的变化过程。在这种情况下,人们总是从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角 度来控制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但这种控制也潜藏着背离城市自身发展规律的危 险。 从历史角度对于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进行研究,了解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的规 律,在未来的城市发展中,保持这种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的历史延续性无疑是非常 重要的。当然,这绝不仅仅是指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意义上城市空间格局的保护, 而是指在更大空间范围内遵循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化规律。保持这种延续性,有助 于保持城市空间结构的同一性,从而有助于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本研究将通过对于绍兴城市空间结构两干多年来的缓慢演变以及解放以来 在城市规划作用下城市空间结构的迅速演变状况的研究,力求为绍兴在城市的发 7 绍兴城市空间结构的历史演变 展和历史的保护方面取得统一提出一些建议。在宏观上以历史文化名城绍兴为例 对于历史文化名城空间发展规律进行研究,进而把握其空间发展演变趋势,这对 于我国历史文化名城在城市化进程中的保护与发展,是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 的。 3 城市空间结构的概念 所谓结构,是指构成整体的各个部分及其结合方式,这一概念体现了一种原 子论的思想。而城市空间结构则是城市结构中与城市非空间结构并列的一个子系 统。城市形态则是与城市空间结构相关的一个重要概念。 城市形态是城市空间结构的整体形式。形态的概念来源于希腊语m o r p h e ( 形) 和l o g o s ( 逻辑) ,意指形式的构成逻辑。形态学( m o r p h o l o g y ) 始于生物学研 究方法,是生物学研究的术语。形态学研究强调从部分到整体的研究方法,强调 客观事物的演变过程。城市形态可以被理解为各种城市活动( 其中包括政治、社 会、经济和规划过程) 作用力下的城市物质环境演变。 本研究的城市空间结构主要是指城市功能活动的空间特征,因此可以被理解 为城市的总体布局结构,指城市的各物质要素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在地理空间范 畴中所处的位置和作用,通常指城市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主要用地组成之间的相互 关系。 江曼琦在城市空间结构优化的经济分析中认为,城市空间结构的内涵一 般通过布局、密度和城市形态等三个方面表现出来: 1 布局 构成城市的各种物质要素,总是按照经济发展的区位要求,具体的分布在城 市空间的某一位置,并且根据经济活动的特殊要求,形成多层次、多方位的组合 关系及其相应的地域分异。城市布局即是指城市地域的结构和层次,城市内部各 种功能用地的比例。 2 密度 城市内部单位面积上的人口密度和经济活动的集约程度在地域上的分布程 度是不均衡的。相应的密度指标反映了城市内部不同地段土地利用的强度,也是 城市不同地段经济活动聚集程度的反映。 3 城市形态 城市形态是城市空间结构的整体形式,是城市空间布局和密度相互影响、相 互作用而引起的城市三维形态和外瞻的表现。o 本研究将充分体现城市空间结构的这三方面内涵。在本研究中,将通过对于 绍兴城市发展过程中,各个不同时期的城市布局和密度( 主要是人口密度) 的论 述,来体现出城市形态的演变。由于本研究的时间跨度接近2 5 0 0 年,相关历史 资料的缺乏,使得对于某些时期城市空间结构的论述难以涉及城市要素的密度分 布。 从研究的层次来看,城市空间结构可以分为4 个层次: 一是城市的群体空间,在这个层次将城市视为一个点,研究城市之间以及城 市与区域之间的相互关系; 二是城市的外部空间,包括城市的郊区、卫星城、各类飞地以及城市的边缘 4 江曼琦:城市空间结构优化的经济分析,3 1 3 3 页。 绍兴城市空问结构的历史演变 乡村,这个空间层次反映了城市的成长以及可能的演化方向; 三是城市的内部空间,指城市的各个功能区; 四是城市的微观结构,指构成城市各个功能区的城市形态和肌理。 在本文中,研究主要针对第三层次,探讨城市的内部结构,个别地方也将涉 及到城市的微观结构,在论述绍兴城市未来发展的过程中,将涉及城市的外部空 间。 4 研究的现状 我国城市空间结构的研究起步比较晚,而且研究主要集中在我国城市空间演 变历史及其模式比较方面。这个方面比较系统的研究是9 0 年代胡俊的中国城 市:模式与演进。中国城市:模式与演进是我国第一本全面系统研究中国城 市空间结构模式及其演变特征的专门著作,全面探讨和系统总结了在中国的具体 条件下,城市空间结构形成发展演变的进程、特征、机理和规律,对于全面了解 中国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的总体架构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相关的研究还有:邹德慈的汽车时代的空间结构( 1 9 8 7 ) 、陶松龄的城 市问题与城市结构( 1 9 9 0 ) 、朱锡金的城市结构活性( 1 9 8 7 ) 等。 另外,还有大量的文献在讨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同时,谈到了优化城市空 间结构问题。直接从城市空间结构角度对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进行的研究还比较 鲜见。吴良镛在1 9 8 4 年第一期建筑学报上发表过一篇论文历史文化名城 的规划布局结构,对于这方面的问题予以了关注。朱喜钢在城市空间集中与 分散论中,以历史文化名城南京作为实证研究对象。 近年来,从城市形态演变角度对于北京、上海、广州、苏州等城市进行的研 究有很多,可以作为本论文的参考。 绍兴作为一座江南名城,近年来经济发展比较迅速,国内对其进行的研究也 比较多。通过对核心期刊进行文献检索发现,有关绍兴的文章主要集中在城市建 设和历史保护方面。城市建设方面主要谈建筑设计如何体现水乡风貌,有关历史 保护的研究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从微观层面对于民居保护、历史街区保 护的规划介绍和实践经验总结,比如阮仪三、许歌的传统民居地段的规划设计 绍兴八字桥地段规划、林抒的绍兴“书圣故里 历史街区保护和发展规 划探索等。另一方面是从宏观层面对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研究,比如沈福煦 的重在文化内涵历史文化名城绍兴的保护与建设管理、陈志珩和王富更 的绍兴古城保护规划初探、王富更的关于保持绍兴城市特色问题的规划探 讨等。由于是关于整个城市的保护,必然涉及一些城市空间结构方面的问题, 主要是城市格局的历史演变以及从历史保护角度对未来城市空间结构的展望。 另外,还有一些研究涉及到了绍兴的城市空间结构问题。吴良镛先生在城 市规划上发表的从绍兴城的发展看历史上环境的创造与传统的环境观念, 从人居环境学的角度,以绍兴城的历史发展为例,探讨了中国传统环境设计的整 体观念,认为绍兴城的“规划结构,功能上是合理的、科学的,在形态上是隽美 的,“可视为建筑与环境设计的密切结合的佳例”5 。王富更的绍兴城市人口 时空布特征和扩大城市环境容量的研究从人口时空分布角度对8 0 年代中期的 绍兴城市空间结构进行的研究,并且提出了扩大城市环境容量的相关建议。 5 吴良镛:从绍兴城的发展看历史上环境的刨造与传统的环境观念,见吴良镛学术文化随笔。 9 绍兴城市空间结构的历史演变 自幼生活在绍兴的学者陈桥驿先生的历史时期绍兴城市的形成与发展是 绍兴城市研究方面比较重要的一篇文献。这篇文献从历史地理角度,对绍兴城自 建立直到城市规模和格局基本稳定的南宋时期之间的城市发展状况进行了研究, 涉及的内容比较广泛,其中有些关于城市空间结构的内容。值得一提的是,在 文章的结语部分,陈桥驿先生认为,由于绍兴城址相当稳定,还存有大量古迹, 历史上的地名如街道、河流、桥梁等,大部分至今仍然沿用,有利于现场勘察, 绍兴是从历史地理角度很值得研究的对象。 另外,车越乔和陈桥驿在大量历史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完成的绍兴历史地理 一书也是一本重要著作。这本书的内容相当丰富,除了绍兴城市本身的发展以外, 还涉及行政变迁、人口等内容。本书的有些内容,陈桥驿先生曾经以论文形式在 地理学报上发表,如历史时期绍兴地区聚落的形成与发展、古代绍兴地 区天然森林的破坏及其对农业的影响和古代鉴湖兴废与山会平原农田水利 等。 总体来看,直接从城市空间结构角度对于绍兴城市的演变进行的历史研究还 是比较少,论文的研究角度和内容有一定的新颖性。 5 研究方法与框架体系 5 1 研究方法 ( 1 ) 历史文献研究 本研究是针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历史演变研究,所以历史文献研究是重要的研 究方法。绍兴地区历史文献特别是不同历史时期的地方志相当丰富,为本研究提 供了相当多的资料。 ( 2 ) 历史纵横比较法 不同城市的城市空间结构有很大区别,即便是同一个城市,在不同的历史时 期,城市空间结构也有很大区别。对于不同的城市从历史角度进行横断面和纵断 面的比较,将使我们对于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化机制有深刻的认识。 ( 3 ) 针对个别案例的实证研究 从个别案例的角度,对事物的内在普遍规律加以揭示、验证和深化。本研究 的个案研究除了选择绍兴作为实证研究对象外,还将涉及其他典型城市如苏州、 常熟等。 ( 4 ) 数学方法 运用相关的数学方法可以对于城市的空间结构进行量化分析。在研究过程 中,本研究使用g i s 软件对于绍兴城市人口密度进行分析。 5 2 研究的框架体系 从研究内容来看,本文可以看作从城市空间角度对于绍兴进行的城市史研 究。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阐述绍兴不同历史时期的空间结构特征,剖析绍兴城市 空间结构演变机制以及对绍兴未来的城市空间结构的展望。 作为研究对象的绍兴,由于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变,名称和行政区划的变化 比较复杂,因此有必要进一步明确研究对象及其空间范围。本文的研究范围限定 l o 绍兴城市空间结构的历史演变 在绍兴市城市总体规划( 2 0 0 1 2 0 2 0 年) 确定的越城组团范围内,即北至1 0 4 国道北复线,东至越东路,南至玉山路,+ 西至绍大线的范围,其中建成区面积达 到3 0 2 7 平方公里。论文中所指的绍兴古城位于越城组团环城河以内,在绍兴 市越城组团分区规划中称之为“古城区”。由于目前绍兴城市的发展目前已经 突破越城组团的范围,论文也将涉及整个越城区和绍兴县行政范围内袍江工业区 和柯桥镇的发展。 在民国时期,绍兴县市政当局陆续制定过一些城市规划和法规,但是由于战 争原因,未能付诸实施。因此,可以以1 9 4 9 年作为标志,将绍兴城市空间结构 的发展分为传统和现代两个大的阶段。在解放前传统的城市发展中由于不存在现 代意义上的城市规划,属于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的自发阶段,在解放以后,现代城 市空间结构的演变进入了自觉阶段。绍兴历史地理一书认为,句践的建城立 都、六朝的繁荣秀丽和南宋的充实发展是绍兴历史上的高峰。这三个时期同时也 是绍兴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的关键时期,是论文研究的重点。1 9 8 2 年,绍兴被批 准为国家第一批2 4 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构成了绍兴城市发 展的重要内容。进入9 0 年代,随着绍兴经济的崛起,绍兴的城市空间也开始外 拓。因此,可以将绍兴解放后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分为8 0 年代前、8 0 年代和进 入9 0 年代以后三个阶段。 本研究的逻辑思路如下: ( 1 ) 全面考察了江南名城绍兴从建立以来至今的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化进程, 对其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化进行实证研究,在考察过程中特别关注在自然状态下和 在城市规划作用下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状况。 ( 2 ) 分别总结各个时期城市空间结构的特征,对其演化机制进行分析。 ( 3 ) 展望绍兴未来城市空间结构的发展,并对绍兴城市空间结构的优化提 出相关建议。 论文的研究框图如下: 论文共分为十章。第一章为绪论,主要阐述研究的意义、现状、方法和框架 绍兴城市空问结构的历史演变 等。第二章至第四章分别以旬践的建城立都、六朝的繁荣秀丽和南宋的充实发展 作为论述的重点,论述绍兴传统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在此基础之上,第五章对 于绍兴传统城市空间结构的特点加以总结。第六章对绍兴解放以来城市空间结构 的演变加以总结,第七章论述当代绍兴城市的空间结构,在这两章的基础上,第 八章总结绍兴现代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第九章对绍兴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加以 展望。第十章是对全文的总结。 1 2 绍兴城市空间结构的历史演变 第二章句践小城的建立及发展 从历史记载来看,最早在绍兴地区活动的是越部族。越部族在会稽山地滞留 了3 0 0 0 多年,吴越春秋将这段漫长的时期称为“人民山居”。越王句践将国 都北迁,标志着“人民山居”时代的结束。公元前4 9 0 年,越王句践在府山南麓 兴建了他新的都城,称为“句践小城”。句践小城的建立以及随后山阴大城的建 立,奠定了绍兴城市近2 5 0 0 年发展的基础。 1 会稽山地的城 在公元前6 世纪以前,由于越部族的活动局限在会稽山地,部族聚落的形成 当然也就在会稽山地之中。 到越王句践时,在会稽山地的部族聚落基础上发展起来了一系列的“城 , 其中古籍上记载的有: 会稽山上城越绝书记载:“句践与吴战,大败,栖其中。因以下为 目鱼池,其利不租。”嘉泰会稽志记载:“越王城在县东南一十里,句践为夫 差所败,以甲楣五千,保于此城也。 会稽山北城一越绝书记载:“子胥浮兵以守城是也。嘉泰会稽志 记载:“吴王城在会稽县东一十里,夫差围句践于会稽山,伍员筑此城以屯兵。” 越王城嘉泰会稽志记载:“旧经云,在县西南四十七里。旧经越王 墓在古城村,今城虽不可考,然地名犹日古城也。” 阳城里越绝书记载:“阳城里者,范蠡城也。西至水路,水门一, 陆f q - - 。” 北阳里城越绝书记载:“大夫种城也。取土西山以济之,径百九十 四步,或为南安。 苦竹城越绝书记载:“句践伐吴还,封范蠡子也。其僻居,径六十 步,因为民治田,塘长千五百三十三步。其冢名土山。范蠡苦勤功笃,故封其子 于是。去县十八里。 东郭外南小城越绝书记载:“句践冰室,去县三里。 北郭外路南溪北城越绝书记载:“句践筑鼓钟宫也,去县七里。其 邑为龚钱。6 以上一系列“城”,大多规模较小,加上时间久远,今天大多无法考证。 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部族人口的增加,聚落分布局限在会稽山地的情况开始 改变。越绝书记载,句践在公元前六世纪后期将统治中心转移至会稽山北, 就是这种变化的一个标志。根据清代学者毛其龄的考证,地点就在在今天平水镇 的平阳。7 这一变化说明,越部族的生产活动范围,开始由会稽山地进入山北一 系列的山会冲积平原,这对于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6 以上记载均转引自绍兴市志,3 7 9 页。 7 车越乔、陈桥驿:绍兴历史地理,7 页。 绍兴城市宅间结构的历史演变 2 句践小城 2 1 句践小城的选址及建立 越王句践四年( 公元前4 9 4 年) ,越国在同吴国之间的军事斗争中被击败, 越王句践被迫到吴国充当人质。3 年后,经过一系列的努力,句践得以返回越国, 根据吴越春秋记载,“吴封地百里于越,东至炭渎,西止周宗,南造于山, 北薄于海。”但是,越国仍然处在吴国强的军事压力之下,对于越国而言,建立 一座能够抵挡吴国入侵的城池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句践七年,越王谓范蠡日:今欲定国立城,人民不足,其功不可以兴, 为之奈何? 范蠡进言日:今大王欲国树都,并敌国之境,不处平易之都,据四 达之地,将焉立霸王之业? 8 从范蠡的都城选址思想来看,都城除了“平易” 以外,还要求交通便利,以便能够控制周边广大的腹地。 山会冲积平原和崎岖的会稽山地相比,确实可以称之为“平易,但是由于 山会平原在当时还是一片沼泽地,因此必须依靠平原上海拔较高的孤丘作为立足 点。当时在今天绍兴古城范围内,冲积层上存在的孤丘达9 处之多。,其中,较 高的种山( 今日的府山、又称卧龙山) ( 7 6 米) 、蕺山( 又称戒珠山) ( 5 2 米) 、 和怪山( 今日的塔山、又称龟山) ( 3 2 米) ,构成了三足鼎立的形势。另外,越 部族当时已经在这些孤丘上建立了一系列的聚落。 从宏观的区位条件来看,这一地区位于会稽山山麓与于越在杭州湾南岸的海 防要地固陵、石塘、防坞、杭坞一线之间略偏南的位置,负山面海,而山会平原 的东西两翼分别以东小江( 曹娥江) 和西小江( 浦阳江) 作为屏障。1 0 另外,在越国的统 治中心在进入山会平 原之初,山后盆地是其 重要的后方基地。因 此,通往后方基地诸 暨、义乌、东阳、浦江、 金衢等的路线就成为 越国的生命线。现在这 些山后盆地联系山会 平原,依靠浦阳江谷 地。1 1 但是在古代,浦 阳江谷地和山会平原 之间由于受“临浦湾 的阻隔,并不相通。1 2 当 时从这些盆地通往山 会平原要从诸暨盆地 图2 绍兴城的地理位置 资料来源:引自吴越文化论丛,3 5 8 页。 8 引自绍兴市志,3 7 9 页。 9 这9 处孤丘为种山、蕺山、怪山、自马山、彭山、鲍郎山、蛾眉山、火珠山和黄琢山。 1 0 历史时期绍兴城市的形成与发展,吴越文化论丛,3 5 7 页。 1 1 现代浙赣铁路和杭衙公路都经过浦阳江谷地。 1 2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 8 9 页。 1 4 绍兴城市空间结构的历史演变 的东北出发,越过会稽山脉的低岭,再顺着若耶溪谷地进入山会平原,再折向北, 和山会平原的东西大道相接,而这个相接的位置,就是今天绍兴城市所在的位置。 因此在整个山会平原上,绍兴城市所在的位置确实是建城立都理想之地。 但在当时,越国处在吴国强大的军 事压力下,一方面,需要建立一座能 够抵御吴国入侵的城池,另一方面由 于时间紧迫,这座城池的规模又不可 能很大,不可能将全部9 处孤丘全部 包括进去,因此只能选择在9 处孤丘 中海拔最高的府山的东南麓,于公元 前4 9 0 年建立一座小城。 据史书记载,“范蠡乃观天文,拟 法于紫宫,筑作小城。周干一百二十 一步( 越绝书为周二里二百二十三 步) ,一圆三方。西北立龙飞翼之楼, 以象天门。东南伏漏石窦,以象地户。 陵门四达,以象八风。外郭筑城而缺 西北,示服事吴也,不敢壅塞。 越 绝书将这座小城称之为“句践小城”, 又称“城设五门,其中陆门四、水门 一,不为壕壑。城内设宫台,周六百 二十步,柱长三丈五尺三寸,溜高一 丈六尺。富有百户,高一丈二尺五寸”。 小城城址的选择是十分得当的。绍 兴地区现有的城镇大都是在后来一些 甏 - - 一b 、 t 毒:) 貉# 召缆麓湾 若海囊 舔镌皇瞧透 图3 古代绍兴附近地图及道路示意图 资料来源:引自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 9 4 页。 大型的平原聚落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如现在的柯桥、安昌等。早期建立的孤丘 聚落由于各种原因很少有发展成为城镇的的。m 而现在的绍兴城就是在句践小城 这个孤丘聚落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原因除了句践小城的政治经济地位重要以 外,选址的科学合理,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府山东南麓是十分理想的建城地址。府山在地形上,北麓陡峭,南麓缓倾, 从西南到东北一共有6 个高阜,其中第四高阜最高,第五高阜南麓坡地最广,拥 有足够的土地可供建立宫室,并从事垦殖。1 5 同时,府山这一带富于泉水,满山 的林木一方面有效的改善了都城小气候,又满足了城市的燃料需求。同时,府山 在军事上地位十分重要。因为小城在建设上,“缺西北示服事吴也 ( 吴越春 秋) ,府山也就成为了小城西北方向的军事屏障。另外,范蠡在府山最高的第四 高阜上建造了一座飞翼楼1 6 ,从飞翼楼上可以北眺江滨,作为监视吴国的了望台。 句践小城虽然历经历史的沧桑,但今天府山东南麓一带的格局还是和当时相 差不远。1 7 由于地形特征基本未变,句践小城城墙的位置可以基本确定。句践小 城在西北以府山为城,成弧形;由府山西尾起修筑西城墙,转向南城墙,即现在 1 3 引自绍兴市志,3 7 9 页。 1 4 车越乔、陈桥驿:绍兴历史地理,9 4 页。 ”陈桥驿:绍兴,见中国历史名城。 1 6 位置在今望海亭处。 1 7 钟华华:越国勾践小城遗址及其保护规划,城市规划,1 9 8 5 年第1 期。 1 5 镕* 域m 目结目自女 的早偏门至风仪桥,东城墙由风仪桥起,经作揖坊、宣化坊至府山东段。城郭形 状正好呈”一圆二方”,周长大约为1 8 0 0 米,与吴越春秋的记载“周千一 百二十一步”,约1 5 0 0 米相差不大。 后代的城门是在当时城门的基础上建立的,虽然早已毁坏,但痕迹尚存,位 置也可以确定。南城墙西端的城门,为环城西路的入城口。南城门已废,但拜王 桥w 还在。东城墙处有两座城门,座位于今酒务桥处,是水、陆并存的,另一 座陆门在镇东阁处( 5 0 年代被拆除) 。这样一共有陆门四座,水门一座,与文献 记载相符合。 图4 句践小城在现在城市中的位置 2 2 句践小城的规划特点 图5 名为“旧子城图”,本来附在明万历绍兴府志上,尽管不是当时的 地图但还是反映了当时句践小城的城市格局。从这幅地图所反映的句践小城的 格局来看,旬践小城的规划布局有着自身的独到之处: 1 从规划布局来看,各种政治机构及统治阶级多占据地势较高的府山南麓, 部族成员大多居住在地势低洼之处,这体现了严格的以礼制为核心的等级制度。 整个小城| 三【府直街作为轴线,南北轴线感很强。在以后的年代中,府山东南麓就 一直承担着城市的行政功能。 2 除了南北向的府直街外,还有一条东醒向的道路,从现在的风仪桥至清 凉桥,与玉带河平行( 河已填) 。 4 位f 趣 台轴线越目军民为袁i w 句照# 重桥目就跪拜,g 镕* # m m 镕目目史演变 3规划布局具有发 展眼光。当句践小城难咀 容纳更多的人e l 时,通过 城东的河、路向外扩展, 从而形成未来城市发展 的骨架。句践小城建成后 不久,很快又在其东侧修 建了大城,充分说明了小 城规划布局的弹性,一 4 引水入城,创造 了水陆并举的交通模式, 为后来绍兴的水城特色 奠定了基础。 2 5 0 0 年前,由于生 产力水平低下,人类的括 动受到自然环境的种种 限制。限制之下,也就产 生了对于自然环境的尊 重。甸践小城的选址,无 论是从宏观还是微观来 看,都充分体现了这一 点。在山会平原建立之 初,大部分地区都还是沼 泽,人类的生产生活必然 要依托崛起在平原之上 的孤丘,建立聚落。后来 的宁绍平原很多城镇都是 在这些聚落的基础上发展 形成的。选也就是今天宁 绍平原很多城市内都有山 图5 旧子城图 资料来源:转引自越国勾践小城遗址及其保护规划城 市规划1 9 8 5 年第1 期。 体的缘故( 除了绍兴外,还有余姚、镇海、慈溪、宁波等) 。现在这些山体很多 都成为了公园,在丰富城市生活,塑造城市景观特色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句践 小城在尊重自然的基础上,充分利用自然条件,引水入城,进行功能分区,通过 严谨的布局体现封建札制,形成了绍兴城市最初的空间结构。 3 山阴大城 3 1 山阴大城的建立 句践小城筑成之后,很快范蠡又在其东侧建成了山阴大城,史称“蠡城”。 山阴大城规模,规模l o 倍于句践小城。根据越绝书记载,大城周二十里七 ”# 4 $ :祷目日十# 遗m 其保p * 划,市划1 9 8 5 年镕l 期 目* 城m i 目鲒构的历史* 女 十二步设陆门三,水门三,不筑北面。”大城将周边的塔山、蕺山、火珠山、 鲍郎山、峨眉山、彭山、自马山等7 座孤丘囊括其中,加之位于句践小城内的 府山,形成“八山中藏”的雄伟气势。2 1 图6 小城和太城在现在城市中的位置 从防御角度讲。不筑北面”在当时来讲是不大可能,可能这里仍指的是旬 践小城西北方向不筑城墙,依托府山进行防御。 图7 是越国文化上的一幅图,上面标明了作者认为的小城和大城的位置。 根据越绝书的记载来看,“大城周二十里七十二步”,约为8 5 0 0 8 7 0 0 米,另外城市的格局是“八山中藏”,图5 中城墙约为7 7 0 0 米,造成差异的原 因在于史书中的长度包含了一段小城城墙。如果在7 7 0 0 米的基础上,加上大城 以西一段小城城墙,约9 0 0 米,总长为8 6 0 0 米,和史书的记载比较接近。”这 样来看,图6 中大城的位置比图7 更为准确。 ”2 1 ;:;i i ;:品。 。自f 十城和大城* 城墙有重叠十城日北i 自z “府m * 城,容易遗* 算异 绍兴城市空间结构的历史演变 图7越国文化上的小城和大城示意图 资料来源:引自越国文化,1 5 8 页。 范蠡自称“承天门制城,合气于后土”,并按都城要求,在城内及城周围建 造宫台,在塔山建游台、灵台,在淮阳里建离台,在高平里建中宿台,在安城里 建驾台,在稷山建斋戒台,在石室建燕台,又立苑于乐野,以供句践“斋于稷山, 往从田里;去从北郭门,熠龟龟山;更驾台,驰于离丘;游于美人宫,兴乐,中 宿;过历马丘,射于乐野之衢;走犬若耶,休谋石室;食于冰厨”。2 3 这些宫台 苑囿可供越王和侍臣游乐嬉戏。这些具有早期皇家园林性质的宫台苑囿,可以视 作绍兴园林的滥觞。另外,为了观察天文现象和天气现象,已掌握天气变化和气 候变化的规律,范蠡在塔山上还建立了世界上较早的天文台和气象台。z 4 山阴大城内街道的布局,根据越绝书的记载,推测东西向和南北向的道 路各有两条,交叉成“井”字形。东西向上街由酒务桥至五云门( 水、陆并存, 陆路为今东街) ,东西向下街,由风仪桥到东郭门( 今鲁迅路) 。南北向左街由小 江桥到南渡桥,水陆并存,位置在今解放南北路,南北向的右街由斜桥至马坊桥, 位置在今天的新建南北路。2 5 2 3 转引自绍兴市志,3 8 0 页。 2 i 杜文和:乌篷醉卧镜中行绍兴,2 5 页。 2 5 转引自越国文化1 5 9 页。 1 9 镕“城h i 目镕目史演变 图8 大城内的街道 在范围广大的大城内,除了街 道、河流、屋宇、工场外,还保留着 许多的牧场和耕地。2 6 但是越国大多 数的生产活动,如养殖、伐木、盐业、 冶金主要还是在城外进行的。 由于山会平原的河流基本上是 南北向的,这对当时以舟揖作为主要 交通工具的越国的说东西向的交通 受到很大的限制。为了解决这个问 题,越国于公元前4 9 0 - - 前4 8 9 年, 在山会平原东部开挖了一条人工运 河,被称为山阴故水道,并且利用开 挖故水道的土方,在紧邻故水道的北 岸建成了山阴故陆道。山阴故水道西 图9 山阴大城周边的经济军事基地 资料来源:绍若市博物馆 起绍兴城东郭门,西至今天上虞市东关镇,全长约2 07 公里,使得绍兴城和东 部的生产活动基地紧密地联系了起来。 由于资料缺乏,我们很难知道山阴大城更多的情况。城内河道应当比小城多 ”车培乔、* 桥# ;目* 史地4 ,9 7 页 绍兴城市空间结构的历史演变 得多。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山阴大城不可能像周王城制规定的那么严谨。从越 绝书的记载来看,山阴大城的建设使得句践小城的一部分功能疏解到山阴大城。 大城从规模来看,既便与同时期中原地区的一些大城市相比,也毫不逊色。 句践小城是越部族的政治中心和军事堡垒,而大城则是越部族的经济中心和 生产基地。直到解放后绍兴城内仍有大片农田和鱼荡,可以作为证明。小城的迅 速建成,为大城的修建赢得了时间;而大城的修建则保障了小城的供给,进一步 巩固了小城的基础。 从此,这里成为越国牢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使句践“十年生聚,十 年教训”的复兴计划获得可靠保证。以后的绍兴城市就在句践小城和山阴大城的 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 蕺山 图1 0 小城和大城示意图 资料来源:引自绍兴历史地理,9 6 页。 2 1 绍兴城市空间结构的历史演变 第三章从秦汉到隋唐绍兴城的进一步 发展 本章将论述绍兴城市从秦汉时期到隋唐时期的进一步发展。这一阶段的发展 可以分为秦汉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和隋唐时期。由于鉴湖的形成和北人的南迁, 使得绍兴的城市发展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达到了一个高峰。 1 秦汉时期的绍兴 依托大城和小城,越国迅速恢复了经济和军事实力。句践于公元前4 7 3 年击 败吴国,越国成为了当时一个国力强盛的大国。句践于公元前4 7 0 年迁都琅琊27 。 迁都以后,绍兴的地位从于越部族的政治经济中心下降为部族的一个后方基地, 大城和小城的城市发展也就陷于停滞。 越王无疆九年( 公元前3 3 4 年) ,越国被楚国击败,越部族的势力退回到钱 塘江以南地区。公元前2 2 2 年,秦始皇平定了长江中下游以南的地区,由于这里 曾经是越部族势力的中心,越部族的势力在这里根深蒂固。出于政治上的考虑, 秦始皇不愿在这里建立郡治,而在这里建立山阴县治。做为会稽郡下面的一个县, 绍兴失去了昔日越国政治经济中心的地位。 西汉时期,由于中央政府的注意力集中在西北的军事上,对于江南的开发没 有重视,绍兴地区发展比较缓慢。根据史记的记载,这一带“地广人稀”, 城市建设也陷于停顿。到王莽“始建国时( 公元9 1 3 年) ,蠡城尽”,这可以说 是绍兴城市发展史上的一次大的挫折。 范围广大的会稽郡,一直维持到东汉中期。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面积过 大的行政区划确实不便于管理,于是出现了分郡的要求。至东汉永建四年( 公元 1 2 9 年) ,吴( 郡) 会( 稽郡) 分治得以实现,会稽郡治设在山阴,这里再次成 为当时浙江地区的第一大城市。但是总体而言,秦汉时代绍兴城市的发展是相当 缓慢的。 2 鉴湖的形成 东汉永和五年( 公元1 4 0 年) ,会稽太守马臻巧妙利用了绍兴地区自南而北 的“山原海 台阶式地形,在绍兴城南围筑鉴湖,兴建了五云门至曹娥 江的东湖堤以及常禧门至浦阳江的西湖堤。山阴故陆道和山阴故水道被巧妙地加 以利用,成为鉴湖北堤以东的一段和东缘,从而大大减少了筑湖的工程量,这也 是鉴湖能够迅速形成的原因之一。 鉴湖属于湖泊蓄洪和洼地蓄洪工程,是我国古代长江以南最大的农田水利工 程之一。工程的主要部分是围堤,东段长7 2 里,西段长5 5 里,全长1 2 7 里。围 堤并非都是永和年间所建,维修利用了以前修筑的湖堤。从绍兴城东南稽山f - i n 2 7 今山东省胶南县附近。 绍兴城市空间结构的历史演变 禹陵全长6 里的驿路作为分湖堤,将鉴湖分为东西两部分:东部称为东湖,面积 约1 0 7 平方公里;西部称为西湖,面积约9 9 平方公里。东湖的水位一般比西湖 高出o 5 1 米。嘉泰会稽志记载:“凡城东南门有埭,皆以护湖水,使不入 河;西门因渠漕属于江,以达行在所;北门引众水入于海。” 鉴湖距离绍兴 城南只有百步,湖 水穿城而过,以城 南为上游,城北为 下游,为城内河道 提供了充足的水 源,这为绍兴成为 一座水城打下了良 好的基础。 除了对于城市 的影响,鉴湖对于 绍兴地区的影响更 是巨大的,一方面, 鉴湖拦蓄了来自南 部的洪水,基本消 除了山洪对北部平 原的威胁:另一方 面,鉴湖为北部山 会平原的农业发展 提供了的可靠的自 流式灌溉水源,加 快了山会平原的综 图1 l 古代鉴湖水系示意图 资料来源:引自绍兴历史地理,1 2 3 页。 合开发与发展,从而促进了绍兴地区农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3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绍兴 随着鉴湖的围筑,山会平原得到了迅速的开拓,绍兴地区经济日渐繁荣,城 市也有了新的发展。 南北朝时期,由于北方战乱,朝廷被迫南迁,大量中原居民也随之南来。绍 兴成为了一个北方移民安家落户的理想之地。当时,从北方迁入绍兴的显要家族 有王羲之、谢安、李充等,一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