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6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新闻学专业论文)重学轻术:论日本高等新闻教育.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华华 中中 科科 技技 大大 学学 博博 士士 学学 位位 论论 文文 i 摘 要 摘 要 每一个民族的文化都体现着这个民族的思想规范以及观念形态的总体特征,它 制约着教育活动的过程。不同民族的教育反映出不同的文化背景,体现着不同的文 化传统。基于文化的兼容性和双重性特点,日本传统文化与德国理性主义文化、美 国实用主义文化形成了内外文化的张力关系。在这种动态平衡中,日本传统教育观 与美国新闻教育理念、德国新闻教育理念产生多次碰撞、冲突。依据文化相近性原 理以及文化的稳定性、独特性特点,日本高等新闻教育选择了德国古典大学的新闻 教育理念和模式作为样板。高等新闻教育理念作为教育哲学的一个基本范畴,它具 有提出和解释高等新闻教育一些基本问题的功能。本研究运用马克斯韦伯的理想 类型理论,提取出日本高等新闻教育理念的核心概念重学轻术。 东京大学新闻研究室在创办之初就以学术研究为主旨,传承德国新闻理论,明 确了重学轻术的教育理念,新闻学由此在日本获得独立的学科地位。上智大学新闻 学系虽然是日本最早的以培养新闻人才为目标的高等新闻教育机构,但是在重学轻 术理念的统率下,其课程体系中却丝毫反映不出对于新闻业务类课程的关注。能够 进一步说明重学轻术理念根深蒂固的是同志社大学新闻学专业的发展历程。它是二 战之后由美国实用主义新闻教育理念催生的,但是执著于学术价值追求的学者们坚 持用哲学的视角审视新闻学,批判地分析现实媒体,强调媒体的社会责任和应然追 求,始终恪守学术自由原则。从整体看,日本高等新闻教育就是新闻学教育,采写 编评等新闻记者的职业技能教育从未踏入大学的讲堂。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新闻学逐渐融入大众传播学、社会信息学等相关学 科,新闻学研究领域泛化。对此,学院派的新闻学者认为,在为适应信息社会的需 要而逐渐扩散、细化的大众传播学、社会信息学之中,功利性的合作研究增加,围 绕言论展开的新闻学研究在不知不觉间被弱化。而积极从事大众传播学、社会信息 学、媒体学研究的大学则标榜自己通识教育的特征,突出培养具有媒体素养和批判 精神的公民的基础修养教育目的。可以说,新闻学研究领域的扩展为全面实施以媒 介素养教育为核心的通识教育奠定了基础;新闻学融入传播学、大众传播学、社会 信息学,以其基本理论解决信息时代出现的非技术层面的核心问题。从这两个方面 来看,新闻学在日本正逐渐趋于基础性的地位。 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 建构合理的教学体系才能保证教育理念的贯彻实施。 位于 京都的同志社大学文学院社会学系新闻学专业从 1948 年创立到 2005 年更名为媒体 华华 中中 科科 技技 大大 学学 博博 士士 学学 位位 论论 文文 ii 学系,一直坚持以批判的视角审视媒介的本质,坚持把学术研究放在首位,通过培 养具有媒介素养的国民,延伸媒介批判的传统,监督媒体履行社会责任。以此为出 发点,它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师资配备等方面都表现出独特的个性。 本研究以日本同志社大学媒体学系为个案,详细介绍了以重学轻术为主流理念的日 本高等新闻教育教学体系的特征。 日本的新闻学者们可以接受新闻学的媒介素养教育转向, 却坚决抵制实用技能训 练进大学,因为他们认为提高国民的媒介素养可以进一步发挥新闻教育批判媒体的 作用,能够继承传统新闻学理念的价值追求。即使目前出现的产学协同现象,在大 学一侧也以新闻理论、新闻伦理为主要教学内容;即使接受了媒体企业的经济资助, 大学也仍然以学术自由为价值取向。其实,日本高等新闻教育追求的正是亚伯拉 罕弗莱克斯纳倡导的大学既要与社会保持联系又要有所坚持的学术理念,这种以 调和方式出现的学术价值追求正是重学轻术理念在信息时代的延伸。 日本的高等新闻教育制度中职业技能教育基本不存在, 我们以往所说的 “日本新 闻教育不发达” ,主要是在这一语境下展开的。那么,发达的日本新闻事业的运转是 靠什么来支撑的呢?如果从广义新闻教育的概念上理解,企业内部培训与高等新闻 教育二元并行,共同构成了日本成熟的新闻教育制度形式。全球化时代也是文化多 元化时代,评价各种新闻教育制度的视角也应该是多样的。只有最适合本土文化的 新闻教育制度才是最先进、最有效的。日本高等新闻教育的典型性就在于它最符合 日本文化的特点,它是日本文化的产物,它将继续遵循着重学轻术的理念发展下去。 关键词关键词:日本高等新闻教育; 新闻教育理念; 重学轻术; 二元并行 华华 中中 科科 技技 大大 学学 博博 士士 学学 位位 论论 文文 iii abstract abstract culture embodies the overall characteristics of a nation, which can be reflected in the ideological norms and patterns. culture restrains educational processes and at the same time the differences in education mirror the different cultural backgrounds and traditions. based on the compatibility and duality of culture, the domestic and overseas tension is formed between the japa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german rational culture, american pragmatic culture. in the dynamic balance, there have been existing plenty of contradictions and conflicts between the different educational ideas with japanese paying special attention on traditions and american and german on journalism. according to the principle of cultural proximity and the culture being stable and unique, japan takes german higher educational idea as its model, following the ideas of journalism as adopted in german classic universities. as one of the basic category in educational philosophy, the higher ideas in journalism education have the functions of presenting and illustrating the basic issues in this flied. with max webers theory of ideal types, this study demonstrates that the core concept of higher journalism ideas in japan is valuing knowledge more than proficiency. tracking down the time when tokyo university was created and gained its independent disciplinary in japan, it was shown that the department of journalism aimed at academic study, inheriting german journalism theories and making it clear that the idea of valuing knowledge more than proficiency. as one of the higher journalism institutions with the longest history, sophia university set up its goal to cultivate talents in journalism, but the ideas of valuing knowledge more than proficiency resulted in paying no attention to the courses in the curriculum system to improve the professional abilities. another typical example of japanese ideology of valuing knowledge more than proficiency in higher journalism education is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the journalism department in doshisha university. it was born out of american pragmatic journalism ideas, but the scholars in this field has been sticking to the academic values, adopting philosophical perspectives on journalism, critically analyzing the media in reality, emphasizing the media taking its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having no change in the principle of academic freedom. overall, the higher journalism education in japan is the education that only remains level of pre-higher education, which can be qualified by the basic vocational skills such as editing and commenting. as the quick development i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he journalism has been more and more involved in the relative disciplinaries such as massive broadcasting, social 华华 中中 科科 技技 大大 学学 博博 士士 学学 位位 论论 文文 iv information. thus, academic study in journalism loses its core. along with this, the journalism scholars in institutions have more and more realized that the academic study on speech in journalism is gradually weakened, which is brought about by journalism being expanded into massive broadcasting and social information and by the increased utilitarian cooperation. whereas the universities labeled massive broadcasting, social information, and media as their main interests all aim at improving the basic qualities of the citizens. it can be told that the expanded field of journalism lay a foundation for implementing the general education to improve the citizens qualities by way of media; however, the problem arises when journalism, involved in broadcasting, massive broadcasting, and social information, applying its basic theories to solve the un-technological issues. all of the above indicate the tendency of journalism in japan toward a basic position. educational ideas can only be fully implemented when appropriate educational system is constructed in the concrete educational processes. located in tokyo, the journalism department in the literature institute, doshisha university, was founded in 1948 and changed its name as the department of media in 2005. this department always examines the nature of media in philosophical perspectives, prioritizing academic study, cultivating the citizens with media qualities, extending the critical tradition of media, and supervising the media fulfilling its social responsibility. based on all of these, this department has its uniqueness in its curriculum, teaching contents and methods, the faculty, and its equipment. this is a case study taking the media department in doshisha university in japan, giving an close account of how the higher journalism educational system is characterized as valuing knowledge more than proficiency. the journalism scholars in japan may be able to face the tendency of journalism bearing more of the media quality, but strongly resist the pragmatic train skilled imported into universities in that they consider the media qualities of citizens may further promote journalism education to have the critical function and at the same time inherit the traditional values in journalism ideas. even under the collaboration of university and business, the universities insist on attach great importance to journalism theories and journalism ethics. though sponsored by media entrepreneurs, the universities still value academic freedom. as a matter of fact, what the higher journalism education in japan is pursuing is exactly what abraham.flexenr advocated: form a relation with the society; meanwhile insisting on the academic ideology. the compromise as the academic value reflects the concept of valuing knowledge more than proficiency as its extension existing in information age. it is true that there is no vocational training in japan higher journalism education, which the context for old opinion “the journalism in japan is not advanced”. in that case 华华 中中 科科 技技 大大 学学 博博 士士 学学 位位 论论 文文 v what is supporting the journalism industry in japan? it can broadly understood that the training in industries and the higher journalism education dually co-exist, which consists of the mature journalism system. global age means an age of multi-cultures; therefore, there should be multi-perspectives to evaluating all types of journalism systems. only the appropriately localized system is the most advanced and efficient. the typicality of the higher journalism education in japan lies in its suiting to japanese cultural tastes. it is the product of japanese culture and the idea of valuing knowledge more than proficiency will remain. key words: the higher journalism education in japan; journalism education ideas; valuing knowledge more than proficiency; dually co-exist 独创性声明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 究成果。尽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标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 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 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 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本人授权华中科技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 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保密 ,在_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不保密。 (请在以上方框内打“” )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指导教师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日期: 年 月 日 本论文属于 华华 中中 科科 技技 大大 学学 博博 士士 学学 位位 论论 文文 1 1 导 论 1 导 论 1.1 问题的提出问题的提出 1.1.1 问题提出的现实背景 1.1.1 问题提出的现实背景 日本高等新闻教育正处于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从1929年第一个新闻研究室的 诞生至今,日本高等新闻教育已经走过了近80年的历程。其间,伴随美国占领时期 现代社会变革的第二次教育改革、70年代以来的以发展政治大国为目的的第三次教 育改革,日本高等新闻教育也发生了两次重大的变革。2001年以来实施的作为第三 次教育改革延续的日本大学法人化改革,将新闻教育潜在的问题进一步凸现出来。 继续推进的国立大学法人化改革将从管理上改变大学学院教授会体制,加强大学与 社会的联系。以创办自主独立的学术组织为目的,政府的管理从直接控制转变为契 约管理,政府通过大学评价来调控高等教育经费,增强其市场竞争能力,创建世界 一流大学 i。大学法人化改革势必会影响到大学的社会使命和新闻学科的社会责任。 日本国内有学者认为,新闻学虽然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综合性,但是大学是研究高 深学问之所在,高等新闻教育决不能丢掉新闻理论、新闻伦理和社会责任而一味强 调媒体实践技术的培训,成为媒体的经济附庸;另有学者认为,社会需求是学科发 展的必备条件,面对高等新闻教育的困境、媒体内部培训捉襟见肘、媒体发展迅速、 就业需求等问题,高等新闻教育改革就是要推动高等新闻教育的知识优势与媒体经 济优势的强强联合,寻求共同发展之路。日本高等新闻教育何去何从,成为目前的 核心议题。任何现象的存在都不是孤立的或静止的。那么,大学新闻教育改革中为 什么会出现上述两种相互冲突的理念?高等新闻教育作为日本社会大系统的子系统 是如何运作的?与其他子系统的关系怎样?高等新闻教育对于媒体企业意义何在? 在信息化、全球化的世界浪潮下,我们怎样认识与我们具有文化相似性的日本高等 新闻教育更准确?欲回答这些问题,我们必须回到问题的起点,认识日本高等新闻 教育的独特之处。 1.1.2 问题的起点 1.1.2 问题的起点 起步于上个世纪20年代的日本高等新闻教育,经过近80年的发展,如今以其独 华华 中中 科科 技技 大大 学学 博博 士士 学学 位位 论论 文文 2 特的姿态伫立于世界新闻教育之列,呈现出如下特点: (1)高等新闻教育重学轻术。日本高等新闻教育重视新闻理论学习,以新闻史 学、新闻伦理、新闻学原理等课程为主。新闻业务类课程所占比例较少。大学以研 究高深学问为宗旨,视实用技术为低级的学问。东京大学新闻研究室的创立就具有 典型性。 (2)新闻学研究外延逐渐扩大,学科地位基础化。随着信息社会的来临,传播 学、社会信息学逐渐成为大学里的基本教养课程,而新闻学理论成为传播学、信息 学课程的基础。日本新闻学者高木孝典教授指出,有关新闻作用的研究反而变得重 要了,在多套节目和多种媒介并存的状况下,多样化信息源、千姿百态的信息获得 手段将不断涌现出来,这使得所谓社会意识当中的共性越来越少,这样一来新闻的 目的和作用又成为人们关心的问题 ii。 (3)高等新闻教育专业组织机构弱化。日本大学至今没有冠以“新闻学院”的 学科建制。目前仅有的两个学院级组织,一个称为“信息学院” ,一个称为“传播学 院” 。在日本全国的500多所大学中,设立新闻学系的仅有上智大学和日本大学。东 京大学原社会信息研究所于2004年并入研究生院信息学环。 (4)高等新闻教育与媒体的内部培训形成独特的二元并行教育制度。业界与大 学新闻专业教育之间存在巨大的鸿沟,媒体从业人员毕业于大学新闻专业的比例很 小,岗位培训是培养新闻从业人员的主要形式 iii。媒体培养能够“为我所用”的实用 型人才,大学新闻专业的培养目标以新闻理论教育和通识教育为主。 由此可见,日本高等新闻教育和其他媒体大国相比具有特殊的性格,乃至于有 学者认为日本的新闻教育远没有人们想象的那样发达。我们如果要全面把握日本高 等新闻教育的历史现状和未来发展,就必须深刻理解上述这些特点。 1.1.3 提出问题假设 1.1.3 提出问题假设 日本高等新闻教育和新闻行业之间、日本新闻学研究和新闻教育之间保持着一 种特殊的关联,从而使日本高等新闻教育走过了一条特殊的发展道路。正如日本龙 谷大学国际文化学院卓南生教授在第八次全国传播学研讨会上所言: “大家都认为日 本的新闻事业非常发达,从而推想其新闻传播教育也一定十分发达,但实际情况并 非如此” iv。日本新闻教育制度化的程度和其信息大国的地位并不相称。日本东京大 学社会信息研究所教授花田达朗甚至认为,尽管日本很早就有新闻教育制度化的萌 芽,但目前日本不存在已经被制度化的新闻教育。那么,如何解释其信息大国的地 华华 中中 科科 技技 大大 学学 博博 士士 学学 位位 论论 文文 3 位呢?是什么支撑着它的运作呢?本研究提出大胆假设:日本的新闻教育是发达的, 新闻教育制度是存在的,只是由大学和媒体企业共同实现的。 首先,上述学者提出的结论仅仅是从高等学校中新闻教育发展情况得出来的。 由于日本独特的社会结构(等级制、家族式)和文化背景(重视教育、重学轻术) , 我们不能忽视日本新闻教育的另一端企业内部培养机制。如果我们把学校的学 理教育与业界的技能培训看作日本新闻教育的一个整体,那么,我们就会得出相反 的结论。对于制度化的不同理解也使得我们得出与花田达朗教授完全不同的结论。 新闻教育制度化有标准但是没有固定的形成模式。日本新闻学界和业界的这种二元 关系由来已久,并且在不断的磨合中完善着这种二元并行的制度。所以说,日本新 闻教育没有制度化的结论是不全面的。 那么,为什么日本会出现这种二元并行的新闻教育制度呢?大学一侧的新闻教 育有哪些特点呢? 这种新闻教育制度形式源于日本大学内部共同的学术理念重学轻术,即大 学新闻教育以学术价值为追求的理念是日本新闻教育实现大学与媒体企业内部培训 的根本原因。在日本的学院派学者看来,新闻学融入信息学、新闻研究为业界服务 是新闻学的耻辱和倒退。我以为新闻教育的学术追求应该仅仅局限于高等新闻教育 体制之内,不能以学术理念作为评价业界的标准;业界也不能用经济原则强行代替 学界的学术准则。在日本,这样的两种标准一直各行其道,我们没有必要按照某种 预设的模式来评价日本新闻教育制度。 对于大学法人化改革而激起的“学术逻辑”与“社会逻辑”两者之间的矛盾纷 争,首先,我认为这种学术内部的竞争是学科保持活力和创造力的根源。在同一学 科领域里不同学科文化的同时存在,会使学科制度化过程经常呈现出两种或多种范 式共存且相互竞争的格局。多种学术范式的相互竞争和依存对学科的发展具有积极 的意义,认清纷争的本质就不必人为地抑制这种竞争。从日本近代高等新闻教育发 展初期至今,日本高等新闻教育始终在内与外的逻辑冲突中寻求自己的成长空间。 其次,学术逻辑永远都应该是大学的自觉追求,特别是在日本这个特殊的国度更容 易找到学术内部逻辑的契合点。因为它有着浓厚的尊重教育的传统,在社会文化结 构中“重学轻术”理念根深蒂固,德国研究型大学理念被融入其文化结构的深层; 社会逻辑可以在企业内部培训那里找到归宿,与学术逻辑保持并行的平衡态势。另 外,新闻学自身的独特性,如实践性、综合性、公众性等,决定了日本高等新闻教 育的学理追求与新闻业界的社会需求构成的二元关系更为深刻,新闻学界的学术价 值追求更为执着而鲜明。因此,本研究将以“重学轻术”理念为中心线索,探讨日 华华 中中 科科 技技 大大 学学 博博 士士 学学 位位 论论 文文 4 本高等新闻教育的发展。 那么,是什么导致了日本高等新闻教育对学术价值的追求如此执着而鲜明呢? 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研究都适宜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更深的层面寻找更接近本质 的原因。 1.1.4 问题分析的视角 1.1.4 问题分析的视角 比较教育学的鼻祖萨勒德(m.e.sadler)在题为我们能在多大程度上从外国教 育制度研究中学到有实际价值的东西的著名演讲中,第一次指明了文化研究对比 较教育的重要意义。他的一句名言是: “在研究外国教育制度时,我们不应忘记校外 的事情比校内的事情更重要,并且制约和说明校内的事情。 ”他说的校外的事情主要 是指一个国家的民族精神、民族文化。他说: “当我们倡导研究外国教育制度时,我 们要努力去发现在任何成功的教育制度背后,维系着实际上的学校制度并对其取得 的实际成效予以说明的那种无形的、难以理解的精神力量。 ”也就是说,只有理解了 一个国家的文化传统,才能理解这个国家的教育制度。所以我选择文化元素作为分 析日本高等新闻教育理念的视角。那么日本的文化是什么样的呢?它与日本高等新 闻教育理念之间是怎样的关系呢? 美国人类文化学家鲁思本尼迪克特(ruth. benedict) ,曾以“菊”与“刀” 来象征日本民族的矛盾性格。日本文化的矛盾性格在高等新闻教育领域也体现得淋 漓尽致。例如, “重学”与“重术”这样两种不同的学术传统和价值取向,在日本新 闻教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学术自由与适应社会需要的矛盾、学界与媒体不同人才标 准的矛盾、大学学术研究职能与高等职业人员技能培训职能的矛盾、新闻学与传播 学、信息学不同学科研究范式的矛盾,等等。虽然上述诸多矛盾,在其他国家的新 闻教育发展中也有普遍的反应,但是,这些矛盾在日本高等新闻教育发展过程中常 常同时存在,新闻教育理念的双重性十分明显。 本土文化与外域文化的磨合过程是一个充满张力的过程,日本高等新闻教育理 念在本土文化与外域文化的张力作用下逐渐成熟。 一般认为, 日本新闻教育发轫于1929年东京大学新闻研究室的成立, 其实在此前 就曾经出现过一个民间开办新闻记者培训机构的热潮。虽然它不能与现代新闻教育 制度同日而语,但是这股热潮奠定了新闻教育发展的前期基础。据万朝报1893 年4月26日记载,在日本最早提出创办新闻记者培养机构设想的是黑岩周六(1862 1920) 。最早在学校里开设新闻课程的应该以松本君平(18701944)为第一人,他 华华 中中 科科 技技 大大 学学 博博 士士 学学 位位 论论 文文 5 是美国布朗大学文学博士,政治经济学家,1899年他在东京政治学校设置日本最早 的新闻学课程,并出版了日本第一本新闻学专著新闻学欧美新闻事业 v。 1909年10月早稻田大学“新闻研究科”成立。研究科从政治经济学系和文学系三年 级学生中各选拔10名志愿者,以报纸为主要研究对象,以记者培养为目的。尽管它 组织不完备、制度不健全、时间也不长,但作为日本大学里最早的新闻研究机构, 其培养模式对此后的新闻教育产生很大的影响。 1914年密苏里大学新闻学科长沃特威廉姆斯(walter. williams)来到日本 介绍正在形成中的美国新闻教育制度。在美国新闻教育理念的影响下,1915年杉村 广太郎结合参加第一次世界新闻大会的收获,将其在中央大学和庆应义塾大学的讲 稿编辑成书最近的报纸学 。1915年第一次世界新闻大会之后,在中央大学执 教的小野濑不二人结合美国威斯康星大学新闻学系主任维拉德布莱叶教授的著作 报纸阅读和编辑 ,出版了最新实际报纸学 。1918年11月和1921年11月美国密 苏里大学沃特威廉姆斯教授又两次来日本庆应义塾大学讲演,在当时的日本新闻 界引起很大反响。 三田新闻连续刊载了探讨新闻教育模式的文章,如关于新闻 学校 (1918年8月21日) 、 美国新闻大学的最近的倾向 (1921年3月22日) 、 关于 哥伦比亚大学的新闻学科 (1922年9月29日)等,掀起了一个学习美国新闻教育经 验的高潮。但是,美国新闻教育对日本新闻教育制度的创立并没有产生决定性的作 用。 1923年,日本新闻教育的鼻祖小野秀雄游历欧美。新闻学科组织制度完备的德 国莱比锡大学,以及德国明斯特大学著名新闻史学者卡尔毕希纳教授都给小野秀 雄先生留下深深的印象。毕希纳教授曾经作为经济学家和经济史学家而闻名于全世 界,他的著名论文新闻事业的起源早在1917年就已经传入日本。这次欧洲之行 为小野秀雄注重新闻理论、新闻史研究的新闻教育理念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在明治 以后的日本,并不期待教育对日常生活直接起作用,而是希望以提高一般知识的形 式来提高总的能力就是在现在的日本的大学教育中,学的是法律、经济等学问, 但是除少数想当专家的学生外,本人和社会都希望通过对这些学问的学习来提高一 般的能力 vi。这种重视通识教育,培养通识人才的理念,成为日本大学的基本办学理 念,并对新闻学及新闻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文化学的角度来看,这一 理念的确立,是因为德国古典大学的学术理念、洪堡的新人文主义思想与日本传统 文化中重视人才内心修养的通识教育观相一致的结果。 1945年之后,在美国密苏里大学的影响和帮助下,日本高等新闻教育转入实用 教育阶段。1946年,受制于美国占领军司令部ghq的日本新闻协会,为促进新闻教育 华华 中中 科科 技技 大大 学学 博博 士士 学学 位位 论论 文文 6 发展,为东京大学、庆应义塾大学、早稻田大学、神户经济大学、东北学院专门学 校、同志社大学和日本大学共提供140万日元的补助金。在此基础上,1946年早稻田 大学、日本大学开设了新闻学课程;1947年上智大学专业部新闻科升格为大学里的 新闻系;1948年同志社大学设置文学院社会学系新闻学专业。这些新闻学专业机构 都是在美国职业化新闻教育模式下,以培养新闻工作者为目的创办的。 美国的实用主义教育虽然在战后的日本盛极一时,但是在强大的民族文化传统 的作用下,曾经被压制的德国古典大学学术自由、教授自治等尊重大学内在逻辑的 理念回归了主导地位。例如,同志社大学文学院社会学科新闻学专业虽然也是成立 于战后,但是它的教学重点和教师的学术研究仍然体现了以新闻史学、媒介批判理 论为主导的德国新闻教育理念。而上述美国背景的新闻学专业组织,因为其教育理 念与日本的传统文化难以融合,不能沉入文化深层结构部分,而相继于上个世纪六 七十年代陆续停办。但是,实用主义新闻教育理念并没有从日本传统教育文化体系 中退出,仍然与重视学术价值追求的新闻教育理念构成一种紧张的对立状态而存在。 70 年代以后,随着传播学、信息学的发展,为了满足社会的现实需求,东京大 学新闻研究所扩大了研究领域,开始转向更多有关灾害信息报道研究。这种实用主 义新闻教育理念对日本传统学术理念的濡染再次引起了新闻学界的担忧。1992年东 京大学新闻研究所更名为社会信息研究所。到2003年,在日本只有3所学校办有单纯 从事新闻理论研究和教育的新闻学系或专业, 它们就是 “上智大学文学院新闻学系” 、 “同志社大学文学院社会学系新闻学专业”和“日本大学法学院新闻学系” 。2005年 4月同志社大学文学院社会学系新闻学专业更名为社会学院 “媒体学系”(department of media,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 ,这次更名标志着该学系将加强媒 体实践技术指导和媒体研究的力度,也必将对新闻学理论研究有所削弱,但是从学 理层面出发的媒体批判精神依然是它们的主导方针。历史悠久的上智大学新闻学系 不知道还会坚持多久,在今后的发展中,是否能够坚持重学轻术的理念,走折中的 调和路线,还有待进一步观察。关于高等新闻教育这种转变的歧义和纷争通过2003 年东京大学原社会信息研究所所长花田达朗等人编著的论争现在新闻记者教育 一书可以窥见一斑。仅从高等新闻教育的实用主义转向在学界引起的纷争来看,学 与术的矛盾冲突将在日本高等新闻教育中继续存在下去。 1.1.5 研究归宿 1.1.5 研究归宿 中国高等新闻教育在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在信息化浪潮席卷中国以后,发展 华华 中中 科科 技技 大大 学学 博博 士士 学学 位位 论论 文文 7 态势强劲,但在貌似繁荣的背后,同样隐藏着深刻的危机。和日本高等新闻教育一 样,中国新闻教育同样处在一个没有清晰标识的十字路口上。新闻教育改革发展的 现实需要,对长期处在学科边缘地带的新闻教育研究无疑是个福音。卓南生教授曾 经在中国的第八次传播学研讨会上指出:现在中国的学界关注“新闻传播教育研究” 话题,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事情 vii。 出于学习借鉴的需要,国内学术刊物近年来发表了若干篇介绍日本新闻教育现 状的文章,内容涉及日本新闻记者培养的特点、日本新闻教育的综合化、普及化特 征和日本高等新闻教育的现实问题等。但是,从文献的数量和研究问题的范围看, 上述的研究成果还没有很好的梳理出日本新闻教育真实全面的历史性格特征。中日 两国具有文化上的相似性,从地缘关系上两国更是存在极强的互补性,对日本高等 新闻教育发展特点、现实问题进行全面研究,将更有助于我们重新审视和规约中国 新闻教育的现实问题和发展方向。随着亚洲经济的腾飞,亚洲的科技教育必然会从 移植西方为主转到自主创新为主,高等新闻教育的理念和制度建设也理应如此。正 如日本新闻学者花田达朗教授在1998年中日学者新闻教育座谈会上所说: “我有一个 很强烈的心愿,就是希望能够开创属于亚洲的和更适于亚洲人的新闻教育,这需要 两国学者的共同努力” viii。 综上所述,本研究将以日本的内外部文化关系构成的张力机制为视角,从日本 文化的兼容性、矛盾性以及传统教育观出发,动态地把握高等新闻教育的发展,分 析高等新闻教育制度以及新闻学的学科特征,展望日本高等新闻教育的发展趋势, 为我国乃至世界各国的新闻教育提供借鉴。 1.2 相关概念界定相关概念界定 1.2.1 高等新闻教育 1.2.1 高等新闻教育 在中国,新闻教育是指为了传授新闻学知识和技能,培养新闻传播专业人才进行 的专业教育。新闻教育的主要形式是正规的、系统的学院教育。新闻教育的另一种 重要形式是对在职新闻从业人员进行终身的继续教育 ix。显然在我国的语境中,新闻 教育包括上述两种情况。新闻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下位概念,指在高等教育机构中进 行的有关新闻学理论、新闻史学和新闻业务等新闻专业知识的教学与研究,培养新 闻业专业人才的活动。 而对日本新闻教育的理解通常有三个层面, 即: (1)专门教育, (2)普及教育,(3)职业训练 x。 华华 中中 科科 技技 大大 学学 博博 士士 学学 位位 论论 文文 8 日本的新闻记者教育最早可以追溯到1893年黑岩周六创办的第一个民间的新闻 记者培养塾。至1929年日本曾经出现过许多的新闻记者教育机构,它们在形式上呈 现出业余性、随意性的特点,没有专职教师,多聘请业界人士授课;从课程内容上 看,没有固定科目,主要以提高现职记者水准、培养基本技能为主,缺少理论研究 色彩。这一时期的记者教育和新闻研究徘徊在大学正式教育制度之外。直到1929年 东京大学新闻研究室诞生,新闻研究走进象牙塔,成为日本新闻学独立学科地位确 立的标志。 因此,本研究将研究对象日本高等新闻教育锁定为1929年之后在日本 高等教育机构中展开的新闻专业教育。 1.2.2 文化 1.2.2 文化 文化一词来源于拉丁文culture,意为耕作、培养、教育、发展和尊重。据不完 全统计,目前关于文化的定义就有300余种。美国人类学协会的前主席、哈佛大学文 化人类学和社会学教授克莱德克鲁克洪(clyd. kluckhoho)认为,文化是历史上 所创造的生存式样的系统,既包括显型式样又包含隐型式样;它具有为整个群体共 享的倾向,或是在一定时期中为群体的特定部分所共享 xi。显型文化这里是指可以通 过查阅文献、观察、倾听等方式可以直接总结出来的文化式样;隐型文化是指隐含 在人们的思想意识当中的,需要通过抽象和推理的方式才能概括出来某个群体所共 有的心理倾向,如喜好自由、追求忠诚、孤芳自赏等。人们总是根据各自的研究需 要选择使用或者界定概念。本研究借用克莱德克鲁克洪的文化概念作为分析依据, 首先此概念突出了文化的系统性,系统性是本研究从内外文化张力视角分析日本高 等新闻教育理念的逻辑前提;其次,克莱德克鲁克洪文化概念的隐型和显型的两 分方式及其界定,与我在研究中为获取信息、得出结论而采用的访谈法、观察法、 文献分析法以及逻辑推理的方法相一致。 1.3 研究意义与创新之处研究意义与创新之处 1.3.1 理论意义 1.3.1 理论意义 21世纪新闻教育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新闻传播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问题受到前 所未有的关注。在这种背景下,一直默默无闻的新闻教育研究赢得了发展的空间。 华华 中中 科科 技技 大大 学学 博博 士士 学学 位位 论论 文文 9 我国新闻教育家何梓华曾经就新闻教育的研究提出8个字“瞻前顾后” 、 “东张西望” xii。在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吴廷俊教授的指导下,已经有两位博士先后 完成了研究中国和美国新闻教育的博士论文,填补了我国甚至是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制造执行系统(MES)行业当前市场规模及未来五到十年发展趋势报告
- 2025年水利工程勘察设计行业当前市场规模及未来五到十年发展趋势报告
- 聚焦2025年:有色金属行业资源循环利用产业链产业链金融创新报告
- 2025年大健康行业当前发展现状及增长策略研究报告
- 土方开挖与基坑支护课件
- 2025年网红经济行业当前竞争格局与未来发展趋势分析报告
- 2025年太阳能器具行业当前发展现状及增长策略研究报告
- 2025年企业服务行业当前竞争格局与未来发展趋势分析报告
- 2025年苯二酚行业当前发展趋势与投资机遇洞察报告
- 2025月嫂培训考试题及答案
- 高考改革生物培训
- 2025年民生民情考试试题及答案
- 中外航海文化知到课后答案智慧树章节测试答案2025年春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大连舰艇学院
- 学校食堂保洁服务方案(技术标)
- 输血反应应急预案完整版课件
- 续贷款申请书范文
- 小孩上户口民族不一致委托书
- 2025年福建中闽能源股份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科研项目管理质量承诺
-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教法培训
- 医院培训课件:《主动脉夹层的护理》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