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庭院景观中植物文化内涵的体现.doc_第1页
毕业论文-庭院景观中植物文化内涵的体现.doc_第2页
毕业论文-庭院景观中植物文化内涵的体现.doc_第3页
毕业论文-庭院景观中植物文化内涵的体现.doc_第4页
毕业论文-庭院景观中植物文化内涵的体现.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毕 业 论 文 作 者: 学 号:学 院:设计艺术与传媒学院 专 业:艺术设计 题 目:庭院景观中植物文化内涵的体现 指导者: 评阅者: 2015 年 6 月声 明我声明,本毕业论文及其研究工作和所取得的成果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的。研究过程中利用的所有资料均已在参考文献中列出,其他人员或机构对本毕业论文工作做出的贡献也已在致谢部分说明。本毕业论文不涉及任何秘密,南京理工大学有权保存其电子和纸质文档,可以借阅或网上公布其部分或全部内容,可以向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并授权保存、借阅或网上公布其部分或全部内容。学生签名:年 月 日 指导教师签名:年 月 日毕 业 论 文 中 文 摘 要中国传统园林景观从滥觞时期开始,便和植物结缘,经过漫长的发展历程,植物及其园林景观中凝结了丰富而深厚的文化内涵。植物在园林中除了营构优美的环境外,又是人们寄寓丰富文化信息的载体及托物言志的媒介。中国古典园林的深远意境与丰富的植物文化内涵分不开。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本成分,植物文化的形成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化这块沃土。 余江玲,陈月华。中国植物文化形成背景D.西安文理学院学报.2007本文通过对中国传统植物文化思想渊源的基础上学习,除了希望能引起人们对庭院景观植物文化的重视,并对中西古典园林植物文化有个整体了解之外,最主要的目的是为了结合现代人的生活方式与精神需求,对植物情怀的一种历史追忆,对抱朴守真心灵生活的一种崇尚回归。关键词: 植物文化 中西古典园林 庭院植物 造园风格 景观设计毕 业 论 文 外 文 摘 要Title The embodiment of the courtyard landscape plants cultural connotation AbstractChinese traditional landscape since starting period, and the plants become attached to, after a long development course, plants and landscape in the condensation rich and profound cultural connotation. Plants in the garden besides constructed beautiful environment, is people embodies rich cultural information carrier and medium of artistic way. The profound artistic conception in Chinese classical garden and rich plant culture. As the basic composi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culture, the formation of the culture of plant and inseparable from the fertile soil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This article through to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al thoughts origin of plants on the basis of learning, but hope can arouse people to the attention of the courtyard landscape plant culture, and have an overall knowledge of Chinese and western classical garden plant culture, the main purpose is to combine the modern way of life and spiritual needs, feelings of a historical retrospection to the plant, to embrace park keep a advocate return to true spiritual life.Keywords Plant culture Chinese and western classical gardens Garden plants Gardening style The landscape design.本 科 毕 业 论 文 第 I 页目 次1 绪论11.1 课题来源11.2 研究目的11.3 研究现状21.4 预期结果与意义22 中外植物配置形式和内涵比较32.1 国内植物配置形式和内涵32.2 国外植物配置形式和内涵53 国人对植物情源形成探究83.1 传统哲学思想83.2 国人对植物情源的影响84 案例分析“南京仙林翠谷北地块” 104.1 项目概况104.2 研究现状分析104.2.1 有利因素104.2.2 不利因素104.3 设计构思114.4 整体设计114.5 设计总结15结论 16致谢 17参考文献 18本 科 毕 业 论 文 第 17 页1 绪论1.1课题来源随着人们对人居环境的重视,庭院景观的设计对居者来说尤为重要。庭院不再仅是作为建筑的附属部分满足视觉美学上的享受和充当外部炫耀的资本。庭院更多的是要满足业主对庭院空间舒适性以及各种功能的需求。目前国内市场庭院景观设计充斥着盲目的模仿和跟风,导致整个行业还是比较混乱。设计上一味的追求视觉效果的刺激和冲击,同时忽视使用者对于庭院功能的要求,让很多庭院“中看不中用”甚至既不中看也不中用。庭院景观的生态性和可持续性没有得到重视,造成了庭院景观维护成本高和维护过程的各种不便,不能为业主营造舒适、安全、愉悦的人居环境。国内外研究学者关于植物文化的定义暂无统一观点,但有相通之处,他们认为:1、植物文化不是先天具有的,是人们在驯化、栽培和利用植物的漫长历史实践中所获得的;2、植物文化具有社会属性,是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创造的,并被人们所共享、传播和继承,在一定社会群体内得到认同;3、植物文化的功能在于人们的需要,满足物质需要,或是精神需求,或二者兼有;4、植物文化不是简单的现象堆砌,而是与其它相关文化,如园艺、农业、艺术、宗教、哲学等,相互影响、相互融合的结果,具有一定的结构。 余江玲.中西古典园林文化比较研究D.2007.由上可知,植物文化是人们在生存的历史过程中利用植物与其它文化相互影响、相互融合,而衍生出的与植物相关的文化体系,包括了物质层面,与人们息息相关的贴近生活方面的:食用和药用价值等,同时包括人的精神层面,以植物为主要元素,反映出当下传统价值观念、哲学意识、审美情趣、文化心态等等。 余江玲,陈月华。中国植物文化形成背景D.西安文理学院学报.2007.因此,植物文化内涵在庭院中的体现探讨,对于古典园林植物文化在中国当代景观设计的借鉴具有重要意义,是我们设计师应该传承与发展的重要责任。1.2研究目的目前国内庭院景观设计中,一方面,由于本土文化景观的“缺失”造成庭院景观同质化现象严重;另一方面,中国传统山水园林在岁月的长河中发展与沉淀,无论是造园理论还是造园技法都达到了顶峰。然而,传统山水庭院毕竟是为满足当时古人内心需求而建,在某些功能性上无法满足现代人的需求,通过对传统山水园林景观植物文化的研究,达到一种符合现代人需求的庭院景观植物文化。在此背景下,如何营造更人性化,更生态环保,更具中国特色的现代庭院景观植物文化,这是摆在设计者面前的重要问题,这也是本论文研究目的所在。1.3研究现状城市发展之快,各种需求随之增加,重新审视庭院景观设计尤为重要。由于业主考虑不全面,有些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中考虑片面,不顾当地的气候条件、文化背景、业主家庭生活需求等盲目的去追求所谓的“潮流”,造成了一批批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的庭院景观。庭院景观存在的现象:美观缺失、内涵溃乏、生态破坏等问题。(如图1、2、3所示)图2内涵溃乏(图片来源:网络 )图1美观缺失(图片来源:网络 )图3生态破坏(图片来源:网络 )1.4预期结果与意义中国古典园林具有悠久的历史,植物这一元素常常被提到,植物的应用在园林中有着不同的历史与文化内涵。对植物文化内涵进行研究,目的是为了加强国人对传统植物文化的情怀,保护传统生态植物。(如图4)图4作者自绘(1)有助于把握中国古典园林植物文化的发展特点。寻求古典园林植物文化的基本特质及其历史根源,用客观的态度看待和评价中国传统植物文化,重新审视西方文化,避免在中国当前的景观建设中盲目地否定传统植物文化而推崇西洋风格。(2)有助于寻求中西园林发展的共同规律。通过对植物文化的比较研究,可得出中国园林和西方园林文化体系具有各自的特殊性,但也存在许多的共通之处。学习西方造园严谨的理论体系,传承传统园林文化,对中西园林景观有很大的影响。(3) 有助于中国古典园林植物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为当代园林提供借鉴。进入19世纪以后,世界造园艺术趋于折中主义,庭院景观风格趋于统一,期许能对营造中国特色的当代景观设计的创新提供一定的历史借鉴。2 中外植物配置形式和内涵比较对于东西文明的不同,李大钊先生有这样的论断:“一为自然的,一为人为的;一为安息的,一为战争的;一为消极的,一为积极的;一为依赖的,一为独立的;一为苟安的,一为突进的;一为因袭的,一为创造的;一为保守的,一为进步的;一为直觉的,一为理智的;一为空想的,一为体验的;一为艺术的,一为科学的;一为精神的,一为物质的;一为灵的,一为肉的;一为向天的,一为立地的;一为自然支配人间的,一为人间征服自然的” 张岱年,程宜山.中国文化与文化论争Ml.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由于中西文化的差异性导致造园思想的不同,造园风格与形态也因受到多方面的影响,表达出不同的园林植物文化内涵。(如图5、6)图5中国古典园林(图片来源:网络 )图6西方古典园林(图片来源:网络 )2.1 国内植物配置形式和内涵中国古典园林中体现植物文化内涵的艺术方式更是多种多样:景点题名、文学作品、绘画、植物配置等。植物作为中国古典园林重要的组成要素之一,在园林景观中担任着重要文化符号的角色。通过植物内涵借以传达人物思想、品格和情感的载体。其特性不仅具有构景功能,而且还具有观赏功能。图9听雨轩(图片来源:网络 )图7远香堂(图片来源:网络 )图8倚玉轩(图片来源:网络 )(1)景点题名中国古典园林造园手法多以花木题名,作为园林景点,通过匾额、碑刻等传统形式留存与园林之中,提升园林的文化氛围。拙政园向以“林木绝胜”著称。数百年来一脉相承,沿袭不衰。早期拙政园园主造园的三分之二景观取自植物题材,如远香堂、荷风四面亭的荷(“香远益清”,“荷风来四面”);(如图7)倚玉轩、玲珑馆的竹(“倚楹碧玉万竿长”,“月光穿竹翠玲珑”);(如图8)待霜亭的桔(“洞庭须待满林霜”);听雨轩的竹、荷、芭蕉(“听雨入秋竹”,“蕉叶半黄荷叶碧,两家秋雨一家声”);(如图9)玉兰堂的玉兰(“此生当如玉兰洁”);雪香云蔚亭的梅(“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听松风处的松(“风入寒松声自古”),以及海棠春坞的海棠,柳荫路曲的柳,枇杷园、嘉实亭的枇杷,得真亭的松、竹、柏等等。 曹林娣.中国园林文化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春日到来,山茶如火,玉兰如雪。夏日之荷。秋日之木芙蓉,如锦帐重叠。冬日老梅偃仰屈曲,独傲冰霜。 晁世忠.从拙政园看中国古典私家园林J.甘肃农业,2014.正如周敦颐爱莲说云:“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藩,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正是荷花自身的特质,许多文人士大夫常自比洁身自好的莲,拙政园中“远香堂”便以荷花命名,便是取“爱莲说”中“香远益清”之意,以荷花为喻象征园主人清高,不与世俗同流的品格。(2)文学作品中国古代文人墨客往往寄情山水,赋予花木人格意义,通过诗歌文学创作的形式吟咏,表达自己托物言志,文人、花木和诗文三者之间相互渗透,园林意境更加深远意味深长。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这一文学作品之中植物与诗文之间紧密结合,运用比兴手法永志抒情,或者用植物来寄情,如小雅.斯干:“如竹苞矣,如松茂矣。兄及弟矣,式相好矣,无相犹矣” 布莉华,刘传.诗经中的植物文化J.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05.。古代文人雅士对植物的赞誉钟爱有加,常作诗咏之。宋苏轼于潜僧绿筠轩诗云:“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古代文人雅士对竹钟爱有加,它是古代文人造园的主要植物素材。竹,秀逸而有神韵,常青而不败,象征青春永驻;它弯而不折,折而不断,柔中有刚;竹梢高拔,比喻高风亮节。历代文人颂竹的诗篇甚多。(3)植物配置1、依植物习性配植古典园林配植植物时,通常依据各种植物自身的生物与生态习性,考虑植物的这些习性,结合具体环境,由此使植物的文化内涵得到更好体现,园林的文化气息得到更好强调。 孔德建.中国园林史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 ,2008.中国古典园林中有众多此类根据植物习性进行配植,体现景观的文化气息的例子:如扬州的个园,月洞门前两侧的花坛上,翠竹秀拔,绿荫宜人,石笋参差,构成了一幅墙、窗为纸,竹石为绘的画面,使人联想到雨后春笋,生机蓬勃的意境,也突出了一个“清”的美感,很是高雅。 曹菊枝. 中国古典园林植物景观配置的文化意蕴探讨M. 华中师范大学.2001.2、依风俗配植“草木郁茂,吉气相随”,“木盛则生”。因此,中国古典园林中植物的配置非常讲究。清高见南相宅经篡中曰:“东种桃柳,西种桅榆,南种梅枣,北种奈杏”,“中门有槐富贵三世,宅后有榆百鬼不近”,“宅东有杏凶,宅北有李!宅西有桃皆为淫邪”,“门前喜种双枣,四畔有竹木青翠则进财” 廖为明,陈飞平. 风水学与居住环境植物配置J.安徽农业科学.2006.。2.2 国外植物配置形式和内涵不同于中国园林中诗情画意、物我合一的植物文化体现方式,西方园林中植物文化的体现方式相对直观,植物配置通过修剪成规则式几何图案,表达人们对植物整体外形、色彩等方面的欣赏,人是主体,一种驾驭自然的感觉。一方面体现植物的图案美、规则美,另一方面体现社会权利象征性的一面。(1)整体植物人们将植物修剪成各种装饰形状,修剪后形成的造型植物被叫做整形植物。它起源于古罗马,是西方造园最常用的技法,具装饰性和象征性艺术。(如图10)古希腊罗马时代,人们对美的认同为理性的、有规律的、合乎比例的。植物造型的应用常常体现在罗马园林中,花坛的边缘、绿篱或其他装饰通常以乔灌木修剪。仅仅简单的对矮灌植物的修剪加以修饰形成绿篱以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随着城市园林快速发展,整体植物修剪慢慢趋向几何形体、人物以及动物的形状。图11辛波内别墅(图片来源:网络 )图10奥尔赛提庄园(图片来源:网络 )图12马西莫庄园(图片来源:网络 )图13斯特拉迷园(图片来源:网络 )(2)植物凉亭与绿廊从古埃及园林开始,最早出现植物凉亭和绿廊。由于古埃及地理环境原因,当时人们为了抵御酷暑搭建了简易的凉棚。中世纪的时候,人们为了在自家庭院得到一个舒适、安逸的环境,便在庭园内用栅墙围地,其内铺种草坪和树木。后来人们才在凉棚旁栽种植物,形成了最早的植物凉亭。之后凉亭逐渐伸展,出现了绿廊或游廊。(如图11)当时用于绿廊的植物常为葡萄类的果树,这样既可遮荫,又可提供新鲜的水果,因此很受当时喜欢享乐的贵族们的喜爱植物凉亭和绿廊兼具实用性和观赏性,因此在西方园林发展的每个历史时期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3)花坛中世纪,人们将具有观赏性的花草植物组合在一起,通过群体植物的颜色、形态、香味带给人们视觉盛宴。最早人们将植物放入几何轮廓内,通过不同色彩的花卉,表现不同的图案形式,达到美轮美奂的装饰效果。此时期庭院景观缺乏装饰性,花坛的出现美化了庭院景观,运用植物的绿色线条构成几何装饰性图案十分必要,同时,贵族也同样将花坛的形式在自家庭院出现,显示自己身份和地位。(4)花圃17世纪文学兴起,以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出现在人们的庭院之中,往往具有独特的象征意义。在法国维兰德里城堡下的一座花园(建于1532年,1906年被修复)里有游乐型、装饰型和药草型3个花圃,(如图12)全由植坛组成。装饰性花圃叫“爱情花圃”,有4块植坛,分别称“温柔的爱”,“热烈的爱”,“不贞的爱”和“悲惨的爱”,用黄杨树的图案象征,分别为平静的心、躁动的心、折角的信笺和匕首。 刘晓光.景观象征理论研究M. 哈尔滨工业大学,2006. (5)植物迷宫罗马时期就有植物迷宫的出现,到中世纪植物迷宫图案就出现在希腊克里特岛的建筑中作为装饰图案,统治阶级以及贵族的庭院中非常崇尚迷宫的形式,揭示了人类精神中表现出来的双重特性,复杂与简单,神秘而又可知,他们象征着自由意志与现实命运之间永恒的哲学矛盾。迷宫是文艺复兴花园的一种固有特征,植物迷宫文化具有观赏性、实用性及阶级性。 周武忠.文艺复兴园林中的迷宫M. 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院,2001贵族通过在自己的园林中举办晚会,供人们观赏交流,参与其中。(如图13)综上所述,中国古典园林多以吟咏诗文的意境来进行植物配置,植物文化内涵的体现离不开文人骚客的诗文,体现植物的自然形态并营造的诗情画意的意境,或以景点题名,或以诗文绘画进行吟咏赞颂,给游人一种妙趣横生的体验;而西方园林主要通过各种植物配植方式体现植物的规则几何美,观赏植物的外形、色彩等直观之态,还以植物纹样装饰园林。历史在前进,不断的推陈出新,其科学性与实用性是值得认可的,且各个时期园林表现形式也在不断发展创新,当时主要两大园林代表英国乡村田园和法国规则式园林。(如图14、15)植物文化特性有实用性与观赏性,同时也象征着园主的身份与地位。图14作者自绘图15作者自绘3 国人对植物情源形成探究3.1 传统哲学思想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的思想核心与精神实质主要围绕“天人合一、物我合一”思想,“天”代表自然,人属于自然的一部分,天人合一所指的是人与自然关系紧密,不可分割。道家代表人物庄子有云:“有人,天也;有天,亦天也”。“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人法天,天法地,地法道,道法自然”。儒家孟子云:“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天人合一”指人与自然具有相互作用,相互关联。 陈明海. 论儒家视野中的天人合一及其现实价值J. 安徽大学,2011古人深受中国传统儒释道思想的熏陶。先哲思想家从人与自然的哲学观点,对植物文化内涵的体现起到了导向作用。因此古人对植物寄情比拟得以产生深远的文化内涵。各朝各代诗人对植物文化的情感就没消失过,人所处的环境往往通过植物的环境表现出来,从而将诗人的形象转化到植物内涵之上。诗人郑板桥有云:“盖竹之体,瘦劲孤高,枝枝傲雪,节节干霄,有君子之豪气凌云,不为俗屈”。很多文人雅士都喜欢用竹子的有节挺拔来引喻君子那高风亮节,豪气凌云的人格魅力和不为俗世而屈服的意志情操。(如图16)3.2 国人对植物情源的影响图16竹(图片来源:网络 )图18情景交融(图片来源:网络 )图17古人与植物(图片来源:网络 )传统哲学思想对国人不仅是思想方面的影响,思维模式也因此不断转变,前者影响国人的意识形态,后者则影响国人的创作心理。以植物抒发情感,寄情与景,情景交融。植物在不同地域环境中所呈现的特征也不同,诗人以内心想法对花草植物创作是一种审美活动的体现,审美活动蕴涵审美经验。“审美经验是在审美活动中,伴随着审美对象与主体同时生成,主体在全身心的投入中对审美对象的反应、感受或体验”。 /s/blog_8e84f4750100uvgv.html正因如此,国人在对植物文化内涵的体现经历了三个阶段:致用、比德、畅神。(1)致用中国古人最早产生的一种经验。原始社会时期,人们对大自然的理解受到限制,人们更多的考虑植物的实用价值,有用的事物就是美的,这种思想普遍存在的一种审美意识。由于原始社会的人们只针对捕猎事物,与动物之间关系密切,所以对花草植物比较疏远。 彭立勋.审美经验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比德青铜时期,由于社会生产力的提高,“致用”不再是审美活动的唯一评判标准,“比德”是人们在文学创作中,把自然植物的某些特征人格化,使之比拟与人类的某些道德情操。古代文人墨客在欣赏自然的同时,植物所表现的形态美往往与人的精神道德情操相互联系在一起,往往某些花草植物经常比拟君子之德。(如图17)“比德”思想在中华几千年文化瑰宝中具有影响深远。各家学派以及各朝各代诗人都受到影响。儒家学派孔子是这种思想主要代表人物,孔子有云:“智者乐山,仁者乐水”的比德名言,对于植物的比德,论语子罕:“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荀子宥坐“芷兰生于深林,非以无人而不芳。”植物的自然形态表现人们的情感,再将人的性格情操对应到自然事物中。月令广义:“岁寒三友”的松竹梅。画竹名家郑板桥在题画竹中还说:“竹称为君,石呼为丈。赐以嘉名,千秋无让。空山结盟,介节贞朗”这是满怀深情所写的“竹石赞”。正因为其具有和人相似的清高绝俗的品格个性,常常是文人墨客抒发情感、文学创作的题材,也不再仅仅是大自然的装饰物。(3)畅神到魏晋南北朝以后,人们通过不同种植物自然属性配置在自家庭院之中,通过欣赏游玩,陶冶情操,培养性情,从而对自然美有了新的认识与感悟。“畅神”就是让游人达到情畅意酣的绝佳境界。与“比德说”相比,“畅神”强调的是自然本身对人的单向影响作用,对魏晋以后的绘画艺术创作影响颇深。 赵国乾. 畅神说与中国传统美学精神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4.而对于一贯追求“情景交融物我合一”艺术效果的诗词创作则受比德说影响较深。在之后的园林发展,其内涵的体现影响之远。(如图18)4 案例分析“南京仙林翠谷北侧地块”4.1项目概况本案设计位于佛教名山宝华山麓,上风上水,地铁、轻轨、高速四通八达,距市中心、大学城交通便利。仙林翠谷是南京东郊首创带内庭院的联排别墅,它的建筑风格主要是以“欧洲风情”和“北美风情”两种格调为主,欧洲小镇的社区街景,邻里相依的建筑布局,简洁而沉静。业主在事业上比较成功,熙熙攘攘的城市忙碌一天,回到家中希望得到一片宁静、舒适、田园的景致。为此,在设计上,一方面借鉴西方园林善于营造空间;另一方面借鉴中国园林通过植物传到有限的空间,无限的意趣。设计出符合业主物质及精神需求的现代别墅乡土情怀的庭院景观。4.2研究现状分析4.2.1有利因素(1)浓郁的区域文化项目景观充分利用该地块的优越条件,结合地域文化和基地特征,衍生丰富的地域文化,立足现代住宅景观设计理念,突出景观植物文化的内涵。(2)合理的功能布局本地块景观在横向空间和竖向空间进行了合理划分和组合,同时行道与景观疏密关系安排合理,对庭院景观植物配置即相对独立又整体。4.2.2不利因素(1)本土文化景观的缺失,造成别墅庭院景观同质化现象严重。(2)传统山水庭院毕竟是为满足当时古人的身心需求所建造,在某些功能性上无法满足现代人的需求。(3)景观生态破坏严重。4.3设计构思通过借鉴中国传统园林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与西方成熟的景观设计理论,结合古人对植物的评价,设计出体现现代别墅庭院景观植物文化内涵的景观。在此理论指导下,营造更人性化,更生态环保,更具中国特色的现代别墅庭院景观,是摆在别墅庭院设计者面前的重要问题。“植物是庭院中最重要的造景元素,多样的形态、丰富的色彩组成舒适的庭院景观” 张俊杰. 中国人的竹情节和竹在园林中的应用J. 福建农业职业技术学院.2009。在选择植物配置的时候应当符合“适地适树”的原则,运用本地的乡土植物来设计具有特色的庭院景观文化,一方面对环境破坏减少,另一方面使业主对家乡的画面在脑海里油然而生。4.4整体设计(1)方案推敲此庭院大体成“L”形,依照动静结合,划分生活区、休息娱乐区、植物种植区,各功能区域所占比例合理,使业主对每个区域的合理利用。植物的选择上,一方面须弱化硬质建筑及挡土墙,另一方面利用乡土植物增加地域情怀。(如图19、20)图19 CAD方案(作者自绘 )图20庭院彩平图(作者自绘 )(2)功能分区本案的设计将庭院合理划分区域:藤蔓植物种植区,花卉种植区,乡土植物种植区,梯形植物种植区以及两块草坪娱乐区供人们玩耍;观景区汀步周围大面积白鹅卵,靠墙一侧栽植竹子,营造一种优雅、动与静相生的意境;休闲交流区上铺设防腐木,供业主以其亲朋好友欢聚。(如图21、22)图21庭院功能分区与交通流线图(作者自绘 )图22庭院铺装图(作者自绘 )(3)植物配置本案的设计根据植物自然习性,植物配置规律,依次为藤蔓、高灌、矮灌、草本花卉,达到一种植物群落的层次美感;植物选择的种类上考虑多样性原则,从植物形状、颜色以及香味来丰富庭院景观;考虑植物物种的自然特性,在合理性、功能性、稳定性植物配置之下,给业主一种依然的心态。本案在植物配置上大胆而又创新,形式上更加美观,而又不缺乏内涵,乡土植物的配置解决了生态问题。运用乡土植物栽植与庭院之中,达到整体效果的稳定性。(如图23、24、25)图23庭院节点图(作者自绘 )图24庭院植物配置图(作者自绘 )图25作者自绘芭蕉:中国古代园林尝尝将芭蕉置于园中,芭蕉无明显主干,树形舒缓柔软。一首大诗人杜牧的芭蕉诗:“芭蕉为雨移,故向窗前种。怜渠点滴声,留得归乡梦”,句句道出芭蕉的配置方式。本案设计将芭蕉种植在围墙内侧,增加了围墙的厚实感。丹藤翠蔓:藤蔓植物柔软的躯干不仅表达一种昂扬奋进的精神,而且表现出自然天性。在本案设计当中,弱化生硬的挡土墙,对其点缀。另一点是冬季来临之际,枝蔓留在墙上,写意的一幅山水画印入眼帘。竹:竹是一首无字的诗,竹是一曲奇妙的歌。松的精神,梅的气质,竹的高洁。也是因为竹的自然天性和独特品格,它的“劲节”是一种不屈,它的“虚空”是一种自持,它的“萧疏”是一种超群脱俗,蓬勃向上的精神。将竹设计在本案东面靠墙,移竹当窗,与地面鹅卵石配合,空间的意境,让业主休闲之间思考。红枫:叶柄细长,随风摇曳,色彩鲜艳,观赏性强。在庭院景观中常常被设计师所用。细叶芒:形态美丽、色彩丰富,生态环保,易养护,解决庭院中普遍出现的黄杨、海桐等绿篱须大量灌溉浇水的问题。“一年之计在于春”,它勃勃生机,绿意盎然,寄人一种奋进的精神;四季更替,随风飘摆,一种“野性”之美,一种“禅意”之美,油然而生。作为一种观赏性植物,细细品来,所处庭院之中,个人意志体现的“小我”,与身怀自然社会的“大我”相互交融,相互影响。(4)庭院景观效果图,如下图26、27所示。图26细部效果图(作者自绘 )图27效果图(作者自绘 )4.5设计总结本文是在中国传统植物文化的意境美学和西方园林严谨的植物配置与理论研究的基础下以仙林翠谷北侧地块别墅庭院景观植物文化内涵设计为例所做的研究。本文主要以庭院景观植物文化内涵展开分析,结合实际案例,初步探索研究植物文化在当下满足居住者的实际需求,在设计格调上、审美上以及生态上,以期能够更好地营造庭院景观植物文化空间。设计中应多注重怡然、关怀、乡土的庭院景观植物文化营造。怡然是一种意境美,植物文化反映与居者相似的品行,是居者通过庭院景观空间表达出的情感和理想。所谓乡土就是一种自然美,庭院景观达到的效果就是父辈亲人与亲朋好友其乐融融,谈古论今;关怀则体现的是植物对居者单向的影响,通过欣赏游玩,陶冶情操,培养性情,从而对美有新的认识与感悟。结 论当今社会的高速发展,各国都加足马力,生怕机遇稍纵即逝,很多国家都过分追求GDP,忽视了人居环境,对环境造成一定的破坏。好在有识之士纷纷呼吁:经济发展不能以环境破坏为代价。由此,维护整合“天人合一”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人居环境是当下景观设计师义不容辞的责任。随着园林景观设计的发展进程,植物文化在庭院景观中是不可缺少的。正如研究员曾晓丽所说:“人们对乡土元素的利用进行了大范围的思考和搜索,在内容上已经达到相当的长度和深度,充分运用乡土题材,运用当地的传统技艺,结合当地自然条件,建造出符合当地人们生活习俗的环境景观,这就是运用乡土元素进行园林规划设计的基本方向” 曾晓丽. 现代别墅庭院地域风格景观设计研究M.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3。在景观研究发展的今天,园林设计将注意力放在在那些原汁原味的乡土元素上,并不是审美的倒退,而是人类对现代园林设计提出的新的要求,介于本科生研究能力范围,如何将乡土元素更好地运用于庭院景观设计中是个永无止境的课题,在今后的学习中有待进一步探究。由于笔者学识和专业的局限,疏漏难免,论文尚需不断充实臻善,在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笔者将结合自己的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