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洛阳伽蓝记》述补结构研究.pdf_第1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洛阳伽蓝记》述补结构研究.pdf_第2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洛阳伽蓝记》述补结构研究.pdf_第3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洛阳伽蓝记》述补结构研究.pdf_第4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洛阳伽蓝记》述补结构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内容摘要:洛阳伽蓝记是北魏杨街之写的一部记载北魏都城洛阳四十年间 佛教寺塔兴废的著作,此书语言庄重典雅,反映了中古时期的语言面貌。本文 以洛阳伽蓝记为专书语料,全面统计了其述补结构,并对每类述补结构进 行了全面地描写,分析了各类述补结构所具有的特点。相对于上古汉语, 洛 阳伽蓝记的述补结构有所发展,呈现出中古汉语语法特征。研究方法:从语 义平面角度对洛阳伽蓝记中的述补结构进行了分类,对洛阳伽蓝记中 的述补结构作“穷尽考察,定量定性”分析,全面地探讨洛阳伽蓝记中的 述补结构的特点。 本文分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引言,主要阐述洛阳伽蓝记文本、语 料价值及研究现状:第二部分概述了述补结构的研究概况;第三部分论述了洛 阳伽蓝记的述补结构;从语义平面角度分了五大类,带关系补语的述补结构、 带结果补语的述补结构、带数量补语的述补结构、带程度补语的述补结构和带 趋向补语的述补结构:第四部分是结语部分,洛阳伽蓝记中述补结构类型 复杂、种类齐全、数量繁多,承继上古汉语,同时也表现出中古时期的特点, 最典型的就是“得”字的用法。这四大部分中第三部分是本文论述的重点。文 章的最后有两个附表:附表一洛阳伽蓝记语法构成表,附表二洛阳伽蓝 记补语分类表。 关键词:洛阳伽蓝记;述语;补语;述补结构 a b s t r a c t c o n t e n t :“r e c o r do fb u d d h i s tt e m p l e si nl a o - y a n g r e c o r d e dt h eu p sa n dd o w n s o ft e m p l e sd u r i n gf o r t yy e a r so fb e i w e ic i t yl u o - y a n gw h i c hw a sw r i t t e nb yb e i w e i y a n gx u a n z h i t h el a n g u a g eo ft h eb o o kw a ss o b r i e t ya n de l e g a n c e ,i tr e f l e c t e d l a n g u a g ev i s a g eo fm i d d l ea g e s t h ea r t i c l ei sm o n o g r a p hw i t h “r e c o r do fb u d d h i s t t e m p l e si nl u o - y a n g , g e n e r a l l ys t a t e sp r e d i c a t e - c o m p l e m e n ts t r u c t u r ei n “r e c o r d o fb u d d h i s t t e m p l e si nl u o y a n g ,a n dd r a w se v e r yp r e d i c a t e c o m p l e m e n t s t r u c t u r e ,a n a l y s e s e a c h p r e d i c a t e c o m p l e m e n ts t r u c t u r ef e a t u r e s a c c o r d i n g t o a n c i e n tt i m e sc h i n e s e ,p r e d i c a t e - c o m p l e m e n ts t r u c t u r ei n “r e c o r d o fb u d d h i s t t e m p l e si nl u o - y a n g ”h a sm a n yd e v e l o p m e n t s ,i tr e f l e c t e dg r a m m a t i c a lf e a t u r e so f m i d d l ea g e sc h i n e s e r e s e a r c hm e t h o d s :f r o ms e m a n t i cp l a n ea n g l ea s p e c tc l a s s i f i e d p r e d i c a t e c o m p l e m e n ts t r u c t u r ei n “r e c o r do fb u d d h i s tt e m p l e si nl u o y a n g ”,a n a l y z ep r e d i c a t e - c o m p l e m e n ts t r u c t u r ei n “r e c o r do fb u d d h i s tt e m p i e si nl u o y a n g w i t h “l i m i t e dr e v i e w ,q u a n t i t a t i v eq u a i l t a t i v e ”,c o m p l e t e l yd i s c u s s e sf e a t u r e so fp r e d i c a t e c o m p l e m e n ts t r u c t - u r ei n “r e c o r do fb u d d h i s tt e m p l e si nl u o - y a n g ” t h ea r t i c l ed i v i d e si n t of o u rp a r t s :t h ef i r s tp a r ti sf o r e w o r d ,m a i n l ye x p a t i a t e s “r e c o r do fb u d d h i s tt e m p l e si nl u o y a n g ”t e x t ,v a l u eo ft e x ta n dr e s e a r c ha c t u a l i t y ; t h es e c o n dp a r ts u m m a r i z e s p r e d i c a t e c o m p l e m e n ts t r u c t u r er e s e a r c ha c t u a l i t y ;t h e t h i r dp a r td i s s e r t a t e sp r e d i c a t e - c o m p l e m e n ts t r u c t u r ei n “r e c o r do fb u d d h i s tt e m p - l e si nl u o - y a n g ”;g i v e sa s u m m a r yo f5k i n d so f , n a m e l y ,t h a tw i t har e l a t i v ec o m p l e m e n t ,t h a tw i t har e s u l t a t i v ec o m p l e m e n t ,t h a tw i t haq u a n t i t a t i v ec o m p l e m e n t ,t h a t w i t hac o m p l e m e n to fd e g r e ea n dt h a tw i t had i r e c t i o n a lc o m p l e m e n t ,t h ef o r t hp a r t i se p i l o g u e o ft h ef o u rp a r t s ,t h et h i r da r ei m p o r t a n t a tt h ee n do fa r t i c l eh a st w o f o r m :f o r m1i st h eg r a m m a rc o m p o s i n gf o r mo f r e c o r do fb u d d h i s tt e m p l e si n l u o - y a n g ”f o r m2 i st h ec o m p l e m e n ta s s o e t e df o r mo f “r e c o r do fb u d d h i s tt e m p l e si nl u o y a n g ” k e yw o r d s :r e c o r do fb u d d h i s tt e m p l e si nl u o y a n g ;p r e d i c a t e ;c o m p l e m e n t ; p r e d i c a t e c o m p l e m e n ts t r u c t u r e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承诺: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所取得的研究成果。论文中除特别 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不包含他人和其他机构已经撰写或发表过的研究成果,其他同 志的研究成果对本人的启示和所提供的帮助,均已在论文中做了明确的声明并表示谢意。 一躲与竹目日期 学位论文版权的使用授权书 0 。1j i c 。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辽宁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及学校有权 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复印件或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文授权辽宁 师范大学,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并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 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使用本授权书。 学位论文储签名:) 皂丹虱 指导教师签名:脚 日 期:知7 、i - , f 。 洛阳伽蓝记) 述补结构研究 1 引言 洛阳伽蓝记述补结构研究 1 1洛阳伽蓝记文本及语料价值 1 1 1 洛阳伽蓝记文本概况 杨街之,虽然写出如此旷世奇书,但是生平不详,北魏的两本主要史书魏 书和北史都未曾有人为他立传,其他文献有关他的事迹的记载也不多。 比较确实的信息源于本书的几处记载,洛阳伽蓝记署名“魏抚军府司马杨 街之撰”;书中自述“永安中( 公元五百二十八五百二十九) 街之时为奉 朝请”;还有与河南尹胡孝世同登永宁寺浮图;永安年问与国子博士李同轨等 人读苗茨堂之碑;武定五年( 公元五百四十七年) ,因行役路过洛阳,见“城 郭崩毁,宫室倾覆,寺观灰烬,庙塔丘墟”,遂作洛阳伽蓝记;还有隋唐 之际重要的资料,隋入费长房的历代三宝记:“期城郡太守杨街之撰”和 唐释道宣撰广弘明集辨惑篇列代王臣滞惑解j ,卷末说:“杨街之,北平 人,元魏末为秘书监。见寺宇壮丽,损费金碧,王公相兢,侵渔百姓,乃撰洛 阳伽蓝记,言不恤众庶也。”至此我们对杨街之有了一定的了解,知道他在当 时曾任过职,担任过的官职有“奉朝请”、“期城郡太守”、“秘书监”和“魏抚 军府司马”。 洛阳伽蓝记全书为五卷,分为城内、城东、城南、城西、城北,各一 卷。四库提要云:“纲领体例,绝为明晰。”唐刘知几史通卷五补 注篇云:“亦有躬为史臣,手自干u 袖,虽志存骸博,而才阙伦叙。除烦则意 有所吝,毕载则言有所妨。遂乃定彼榛栖,列为予注。若萧大圜淮海乱离志、 杨街之洛阳伽蓝记、宋孝王关东风俗传、王邵齐志之类是也。”街之 之书,刘知几作史通之时,尚是文注分列。清顾广圻据以指出:“此书原 用大小字分别书之。”( 洛阳伽蓝记跋,载思适斋集卷十四) 也就是 说,原书应有正文与子注的分别。洛阳伽蓝记有正文、子注之分,开创了 史家自注的体例。但明清以来重要刻本都把正文、子注连写,今人周祖谟在前 人研究的基础上,把正文、子注分开,作洛阳伽蓝记校释。周祖谟洛阳伽 蓝记校释与徐高阮重刊洛阳伽蓝记均在这方面锲而不舍辛勤用力,结果 不但有突破性的成就,并且还归纳出一些条例以为依据。其中最重要的大致可 洛阳伽蓝记述补结构研究 以整理为:凡记伽蓝者为正文,涉及官署者为注文,所载时人之事迹与民间故 事者为注文,有街之案语者为注文。 杨勇洛阳伽蓝记校笺有了很大的进步,言“兹归其条例,凡有六端: 一、此书凡记伽蓝者为正文,涉及官署者为子注。二、正文简要,但及某人 某事而止,后不重举;注则多旁涉,又必重举。三、有街之案语者为注文。四、 歧出赘句,与上下文意重复,文气不贯通者为子注。五、卷五道荣传云云 及诸按语,此是注文并载之笔,不当视为注中之注。六、正文顺序而书,条贯 有序,遇有时代与上下文倒逆者,必为子注。” 1 1 2 洛阳伽蓝记的版本与语料价值 洛阳伽蓝记一书存世刻本较多,主要不出两个系统,一为明嘉靖年间 ( 公元一五二二一五六六年) 陆采刊行的如隐堂本,其最古最善已为学者 所公认。全书整然,未为后人坏乱,最为可贵,最能窥见街之为书之义例。一 为万历年间( 公元一五七三一六一九年) 吴管所刻古今逸史本。参酌古今 逸史本,对如隐堂本有所校改的,为崇祯年问( 公元一六二八一六四四年) 毛晋津逮秘书本,这是如隐堂本的最早校本。以上为洛阳伽蓝记的明刻本。 到了清代,又有数种刊本问世,即乾隆年间( 公元一七三六一七九五 年) 王谟辑校的汉魏丛书本( 源于古今逸史本) ;嘉庆十年( 公元一八0 五年) 张海鹏刊行的学津讨原本( 据津逮秘书本翻刻,略有更改) ;嘉庆十六年( 公 元一八一一年) 吴自忠所刻的真意堂活字本( 源于如隐堂本,并参酌津逮秘书 本、汉魏丛书本) ;成书于道光十三年的吴若准洛阳伽蓝记集证本( 主要 出自如隐堂本,并参稽众本略有改易) 。这一时期,另有乾隆年间励守谦家藏 本( 收为四库本) ,不甚详其所据。 本世纪以来,较为重要的刊本,有一九一五年董康诵芬室影如隐堂本( 并 据真意堂本补如隐堂原刊本缺页) ;同一年唐晏所撰洛阳伽蓝记钩沉本( 在 吴若准集证本基础上更作钩稽勘定) ;一九三o 年张宗祥合校本( 备记诸家异 义,不以某本为定本) ;一九三七年周延年所撰洛阳伽蓝记注本( 依唐晏 钩沉本次第,施以注释,不复措意校雠) ,这是对洛阳伽蓝记全面施加诠 解的第一个注释本。时隔二十一年,一九五八年出版的周祖谟洛阳伽蓝记校 释与范祥雍洛阳伽蓝记校注,使本书的校勘与注释水平大为提高。周祖 谟校释本据为底本的是董康诵芬室影如隐堂本,其最富创意处在于校勘上除采 取明以来诸刻本外,还发现元河南志( 承袭北宋宋敏求旧志) 卷三记后魏 城阙市里之文当为洛阳伽蓝记的北宋本,明永乐大典( 取材于宋元相 传之旧本) 所引洛阳伽蓝记三十四条,也相当于明以前的一个古本,有其 2 洛阳伽蓝记) 述补结构研究 校勘价值:在恢复原书体制上,较前人更为妥贴她厘清正文与子注之分,使上 下文句得以条贯统序。范祥雍校注本以如隐堂本为底本,广征博引,细为校勘, 其对词语典据、地名地理掌故等的详释,甚便学者利用。大约同时,台湾出版 徐高阮所编重刊洛阳伽蓝记( 公元一九五九年) 。 洛阳伽蓝记一书的域外刊本,首先要提到的是日本大正新修大藏经 本,其史传部收此书,亦据如隐堂本排印,并参校他本,列其异文于下。至于 洛阳伽蓝记的外文译注本,则有出版于一九七四年的日文本,以及出版于 一九八四年的英文本。前者出于日本汉学家入矢义高之手,以周祖谟校释本为 主要依据,并参稽范氏校注等,在语言的对译中,体现了独到的慧解与明断, 并且从其注释中,也可藉以了解相关领域内日本学者的新成果。后者出自美籍 华裔中国学家王伊同之手,广泛参考已有的学术成果,包括七十年代问世的日 文译注本和田素兰洛阳伽蓝记校注( 载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研究所集 刊十六上,一九七二年六月) ,配有英文索引,此书列入普林斯顿亚洲译 丛。 建构整个汉语语法史的框架,首要的是对汉语语法在各个历史阶段的实际 状况进行准确的描述,专书语法研究则是这一工作的必不可少的基石,对各个 时期代表性作品的语法系统加以科学细致的研究,进而归纳出语法发展的各种 规律,应该被视为汉语语法史研究的重要工作之一。 中古汉语处于汉语发展史中一个承前启后的阶段,其语法研究的价值在近 年来受到学界的高度重视。我选洛阳伽蓝记这部专书作为语料研究,是因 为它是我国南北朝时代一部重要的文献著作,与贾思勰的齐民要术、郦道 元的水经注,堪称北魏时期三部杰作。洛阳伽蓝记虽以记北魏京城洛 阳佛寺的兴废为题,实际记述了当时的政治、人物、风俗、地理以及掌故传闻, 此书既为地理之书,亦为历史之书,再加上杨街之秀逸优美的文笔,使得此书 有很高的文学和历史价值。由于当时社会动乱,史官魏收没有如实记录当时的 社会状况,阅读洛阳伽蓝记全书,我们可以看到杨街之如实地记录了当时 的社会状况,以当时之人记录当时之事,是一部很有研究价值的书,这部北魏 遗著对研究南北朝历史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具有重要的语料价值。 1 2 洛阳伽蓝记研究现状 洛阳伽蓝记以记北魏京城洛阳佛寺兴废为题,实际记述了当时的政治、 人物、风俗、地理以及掌故传闻,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此外,从 佛学、地理学、语言学角度也深受学术界重视。从语言学角度对洛阳伽蓝记 进行研究的,到目前为止不是很多。范祥雍校注本在着重探讨史实的同时, 3 洛阳伽蓝记,述补结构研究 对一部分名物词、典故进行了基本的考证。周祖谟校释本广引内典外书训 释了部分词语,包括佛教词语;周一良先生考释了“西朝”、“举高”、“何 言”、“不中”等疑难词语的意义;杨东篱先生尝试了对卷三“山悬堂光观盛” 一句补正:国谭代龙对范祥雍校注本的断句失误进行了补证;。化振红探讨 洛阳伽蓝记与佛教词语中土化之间的关系:。再加上前辈学者对第五卷“宋 云行记”中部分地名、国名的考证,这些都为以后的纵深研究奠定了基础。回词 汇方面研究主要有:董志翘先生对洛阳伽蓝记的词汇曾作过比较系统的历 时研究,董文将该书的词汇放置在整个汉语词汇系统中进行考察,肯定了其语 言材料在中古汉语词汇史上的重要地位,。也许受论文篇幅所限,没有展开详细 的论证。萧红先生着重从汉语语法史的角度探讨了新旧旬式在洛阳伽蓝记 乃至魏晋六朝复杂的演变状态。后来又采用“穷尽考察、定量分析”的方法对 洛阳伽蓝记的语法现象进行了兼顾共时和历时两方面的研究,总结出了许 多颇为可信的语法规律。萧红先生的单篇论文( 洛阳伽蓝记) 的结果补语、 ( 洛阳伽蓝记) 五种判断句式、博士论文洛阳伽蓝记句法研究,王定康( 洛 阳伽蓝记) 中的量词,李莎莉( 洛阳伽蓝记) 名量词研究,毛丽娜( 世说 新语) 与( 洛阳伽蓝记) 程度副词比较研究。 国外对洛阳伽蓝记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宋云惠生西行路线的考证上,如法 国人沙畹( e c h a r v a n n e s ) 的宋云行记笺注( 1 9 0 3 ) ,日本内田吟风后魏 宋云释惠生西域求经纪考证序说( 1 9 6 1 ) 等。此外,学者在研究中印交通地理 时,旁及宋云行记得文章较多,对其路程都有所考定。如日本岚瑞潋的六朝 时佛僧往来的西域交通路线及其记录( 1 9 3 6 ) ,专文加以论述者则比较少。回 关于洛阳伽蓝记述补结构的研究,就我掌握的材料,有萧红先生( 洛 阳蓝记) 的结果补语一文,对于其他类型的述补结构并没有人作过研究。 2 述补结构研究概况 2 1 基本理论依据 。杨东篱试为( 洛阳伽蓝记城南景明寺) 山悬堂光观盛句补正文献2 0 0 0 1 o 谭代龙洛阳伽蓝记校注) 的一处判断句失误中国语文2 0 0 1 3 o 化振红从( 洛阳伽蓝记) 看佛教词语的中土化西南民族学院学报( 哲社版) 2 0 0 1 年8 o 蒋礼鸿敦煌变文字义通释( 增补定本)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9 7 年第2 6 页 。董志翘t 试论( 洛阳伽蓝记) 在中古汉语词汇史研究上的语料价值古汉语研究1 9 9 8 年2 o 萧红( 洛阳伽蓝记) 的五种判断句式安徽师范大学学报( 哲社版) 1 9 9 9 2 7 ( 1 ) o 萧红( 洛阳伽蓝记) 句法研究南京大学博上论文1 9 9 9 年 。化振红“洛阳伽蓝记) 词汇研究四川大学博士论文2 0 0 1 年第2 2 页 4 洛阳伽蓝记述补结构研究 2 1 1 述语 朱德熙先生语法讲义主张句子有8 种3 组“基本成分”,即“主语、谓 语”;“述语、宾语、补语”;“中心语、定语、状语”。这些句子成分是朱先生采 用“结构主义描写语言学”的“层次直接成分分析法”。朱德熙语法答问序 给述语的定义:“这本书管宾语和补语前边的动词性成分叫述语。”述语是相对 于宾语和补语来说的,也就是“述+ 宾”、“述+ 补”式结构中的一种成分。但是 需要说明的是,实际上述语不仅仅是“动词性成分”,而是谓词性成分,即包括 动词性成分、形容词性成分。 2 1 2 补语 杨伯峻古汉语语法及其发展一书给补语这样定义:补语位于谓词之后, 说明动作行为的结果、趋向、程度以及其他有关的情况。o 补语按其与谓词的语义关系可分结果补语、趋向补语、程度补语、状态补 语、处所补语、时间补语、数量补语、人事补语、原因补语九类。o 表结果、程度、趋向的补语,以动词、形容词直接位于谓词之后,如“喑: 破、辨明、出去、痛甚”等,比较容易辨认。其他几种补语大都以“介宾”形 式出现在谓词之后。 补语和宾语都位于动词之后,它们有什么区别? 从形式上看,补语中凡属 动词、形容词者,都不用介词引进,属于体词性成分者都用介词引进;宾语无 论体词性或是非体词性成分都不用介词引进。从意义上看,补语中由介词引进 的部分其作用在于提出与谓词有关的各种人或事物,非由介词引进的部分作用 在于说明动作本身的结果、趋向或程度。宾语的作用主要在于显示出与动作有 关的人或事物。因此虽然结果补语、趋向补语、程度补语直接位于动词之后, 形式上可能与宾语位置一致,实际无论从词性上、结构上,或是从作用、意义 上,都是可以与宾语区分开来的。 介宾结构、名词性成分以及谓词性成分作补语,名词性成分作补语的述补 结构与述宾结构不同,述补结构直接成分间是补充关系。补充表示动作行为的 与事对象、工具、时间、处所、原因、比较对象、施事者。古代汉语里充任补 语的成分主要是介宾结构,名词性成分也可以作补语。谓词性成分作补语是后 起的语言现象。 2 1 3 述补结构 5 目年姗社版出文爵京北展发其厦法浯爵汉占峻 伯上上上 杨同同同 o o o o 洛阳伽蓝记) 述补结构研究 述补结构由述语和补语两部分构成,述语由动词或形容词充当,包含动词 性结构和形容词性结构,它们也可以充当述语。补语( 除动量、时间、处所补 语外) 都由动词、形容词性词语充当。补语可以比较简单,也可以比较复杂。 此外,数量词组( 数词和动量词的组合) 、介词结构也可以充当补语。 2 2 述补结构研究现状 在汉语史的研究中,述补结构一直是研究热点。学者们对中古时期述补结 构的研究主要着眼于结果补语、“得”字结构、趋向补语三类。 2 2 1 结果补语 结果补语或称使成式( 王力) ,或称动结式( 蒋绍愚、蒋冀骋) ,或称使成复 合动词( 太田辰夫、志村良治) 。对于结果补语的产生时代,学术界目前仍存在 着分歧。对中古结果补语的特点进行深入研究的主要有:王力( 1 9 5 8 ) 、潘允中 ( 1 9 8 2 ) 、向熹( 1 9 9 3 ) 、刘丽川( 1 9 8 4 ) 、柳士镇( 1 9 9 5 ) 、梅祖麟( 1 9 9 1 ) 、程湘清 ( 1 9 9 4 ) 、蒋绍愚( 1 9 9 9 ) 及日本学者太田辰夫( 1 9 5 8 ) 、志村良治( 1 9 8 4 ) 等。他们 的主要观点分别为: 王力认为南北朝时使成式应用更普遍了,在使成式之间可以插入宾语。 潘允中认为结果补语的演变规律是:使动法一动+ “而”+ 补一动补。从汉 魏六朝到唐代具体发展有四类:他动词带自动词为补语,并有宾语;动词( 他动 或自动) 带自动词为补语,而没有宾语;动词带形容词为补语,并有宾语;动词 带形容词为补语,而没有宾语。 柳士镇根据补语的构成成分分析为五种旬式:不及物动词+ 不及物动词;及 物动词+ 不及物动词;不及物动词+ 形容词;及物动词+ 形容词;及物动词+ 及物 动词等。 太田辰夫主要是以自动、他动两用的动词随着时代下移而自动词化的倾向 为标准,找到了一个判定使成复合动词的方法。即依据“杀”和“死”的用法, “死”是古今通用的自动词,“杀”是古今通用的他动词,在一个动词后该用“杀” 的地方用了“死”,则说明已形成使成式复合动词。 志村良治提出了构成使成复合动词的前提条件及其发展的三个阶段。前提条 件是:( 1 ) 复音节动词中前面的形态素a 表动作的原因,后面的形态素b 表动作 的结果;( 2 ) ab 由于结合已经脱离了各自的原义,引起了词义上的变化;( 3 ) a b 紧密结合表达一个新的意义。三个阶段是:( 1 ) 词义的并列性的消失;( 2 ) 复合词的单词化;( 3 ) 第二音节的助词动词化。用公式表示为:分用一简缩( 等 。董志籍、王东中古汉语语法研究概述南京师范大学学报,2 0 0 2 年7 月 6 洛阳伽蓝记 述补结构研究 定性连用) 一惯用化( 定型化) 一第二音节动词的自动词化一等定性消失一使 成复合动词化。 刘丽川对太田氏的判定方法提出商榷意见:( 1 ) “杀”如果处于不含“杀” 义的动词后,这两个动词往往各自保持独立性,它们表示时间上先后发生的两 件事,形成连动结构;( 2 ) 太田氏所说的隋代以前一定用“杀”不用“死”,直 到唐代才多用“死”,不符合这一时期的语言实际,从先秦到两汉的文献中不断 出现了“动+ 死”的形式。 梅祖麟总结了“v 杀”和“v 死”构成的四种句型:甲、施事者+ v 杀+ 受 事者;乙、受事者+ v 死;丙、施事者+ v 死+ 受事者;丁、受事者+ v 杀。并指 出:( 1 ) 真正的结果补语只有出现于六朝的丙型。( 2 ) 结果补语的两个来源;a 由甲型“他动+ 他动”的并列结构变来。b 由乙型“他动+ 自动”再加上宾语变 来。梅氏还着重讨论了促使甲型“他动+ 他动”转变成“他动+ 自动”的动补结 构的四要素:清浊别义的衰落;使动式的衰落;“隔开式”动补结构的产生;“动 + 形”式复合词的产生。认为甲型变成动补结构是在六朝。( 3 ) 对动补结构定义 稍作修改;a 动补结构是由两个成分组成的复合动词。前一个成分是他动词, 后一成分是自动词或形容词;b 动补结构出现于主动句:施事者+ 动补结构+ 受 事者;c 动补结构的意义是在上列句型中,施事者用他动词所表示的动作使受 事者得到自动词或形容词所表示的结果:d 唐代以后第二条限制可以取消。 蒋绍愚的汉语动结式产生的时代,是一篇后出转精的总结性论文。蒋氏 认为:汉语动结式什么时候产生? 学术界看法相当有分歧。其原因,一方面是 所依据的材料不完全相同,但更重要的是对“什么是动结式”、“怎样判定动结 式产生的时代”等问题有不同理解。文章指出:( 1 ) 判断是否为动结式,要重视 语义,但也不能仅凭语义。( 2 ) 许多动结式“v 。+ v 。”是由动词并列式“v ,+ v 。” 发展来的,只有当“v 。”自动词化或虚化,或者自动词不再用作使动,和后面 的宾语不能构成述宾关系,这才是动结式。( 3 ) 还有一部分动结式最初是以“v + o + c ”的形式出现的,这也是动结式产生的重要途径。( 4 ) 确定动结式产生的 时代,首先要把动词并列式“v 。+ v :”和动结式“v + c ”区分开来,同时还和 使动用法何时开始衰微,他动词何时自动化,“v + 0 + c ”形式、动词词缀“得” “却”“取”、动结式的否定形式等何时出现综合起来考虑。根据上述标准,蒋氏 对史记、论衡、世说新语、玉台新咏、贤愚经、百喻经六部代 表性著作作了详细调查,结论是:史记中还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动结式,论 衡仅“化为”“变为”等少数几个可看成动结式,世说新语中动结式已经 形成,而动结式的否定式出现的较晚,大约在齐梁时才开始形成。 7 洛阳伽蓝记述补结构研究 2 2 2 “得”字结构 “得”原来是个动词,它是什么时候由动词虚化为助词的? 王力认为是在 唐代。潘允中、向熹则认为是在南北朝时期。至于“得”又是怎样从动词虚化 为表示结果、可能的助词的? 日本志村良治经过深入研究后认为:( 1 ) “得”与 另一个动词构成并列关系,是“得”从前置变为后置的条件。到了中古,再从 前置助动词变成后置助动词。( 这与潘允中的观点相似,潘氏亦指出:“得”的 可能义由“获得”引申而来,并从主要动词演变为动词前的助动词。这是“得” 走向虚化的第一步。到了汉代“得”由动词前转移到动词后,从而演化为补语, 表示动作所得的结果,南北朝时期,动补结构中的“得”已走向虚化。( 2 ) 当主 动词表示类似“获得”的动作( 如取、捕、买等) 时,“得”兼有“获得”和“可 能”义。后来以意义的类推作用为纽带,逐渐转向表示可能。等到与“能”、“可” 放在对称位置上表示互文关系时,就表明“得”已完全具有“可能”的意义了。 2 2 3 趋向补语 潘允中、柳士镇、杨克定、曹广顺、志村良治等人讨论了中古时期的趋向 补语。 潘允中认为:先秦前期典籍中还没有出现趋向补语,在后期才开始出现“v + 单趋补”结构的初期形式;“动+ 单趋补”和“动+ 单趋补+ 宾”起源于先秦,盛 行于汉代,并由此派生出“动+ 复趋补”、“动+ 宾+ 单趋补”;复趋补起源于西汉, 汉以后陆续产生“出去、上去、过去、过来”等固定结构。动词与趋补之间带 词尾“将”的句型萌芽于南北朝及唐。汉代产生出典型“动+ 宾+ 单趋补”的句 型,南北朝以后此类句型得到相当广泛的发展。 柳士镇讨论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的几种表趋向述补式结构:趋向动词+ 趋 向动词:不及物动词+ 趋向动词;及物动词+ 趋向动词+ 宾词;及物动词+ 宾语+ 趋 向动词;及物动词+ 趋向动词。 杨克定通过研究世说新语和搜神记( 1 0 9 2 ) ,得出魏晋时期动词“来” 已经开始带处所宾语,动词“去”的“往”义已经产生,“来”作补语比“去” 更加活跃,使用频率更高,“来”字句和“去”字旬日趋复杂精密。o 此外,述补结构专书研究有夏凤梅( 史记) 中的述补结构,她把史 记的述补结构分为五类,并描写和分析其结构形式及语义关系,揭示上古后 期述补结构的基本特征。李索( 世说新语) 中的述补结构,他调查了全书 。董志翘、王东中古汉语语法研究概述南京师范大学学报,2 0 0 2 年7 第1 5 1 1 5 3 o 夏风梅( 史记) 中的述补结构江汉大学学报2 0 0 2 年第2 期 8 洛阳伽蓝记 述补结构研究 述补结构的用例,从语法构成、内部意义的关系、语法分布三个方面对其进行 描写,并和先秦时期的情况做了简单的比较,试图得出述补结构早期的演变轨 迹。国何乐士从( 左传) 和( 史记) 的比较看( 史记) 的动补式,他讨论的 动补式限于动作结果和趋向的动结式和动趋式。动词( 大多为及物动词) 后面 带着表示结果的动词( 大多为不及物动词) 或形容词,口q 动结式,如“射中”、 “辨明”:带着表示动作趋向的动词,叫动趋式,如“飞出”、“飞入”,他通过 比较着重描写史记的动补式。o 3 洛阳伽蓝记的述补结构 根据洛阳伽蓝记版本以及自己能找到的版本,我选了范祥雍先生的洛 阳伽蓝记校注和杨勇的洛阳伽蓝记校笺作为我写作的版本依据,并吸收 了当代学者的一些研究成果。从语义平面角度对洛阳伽蓝记中的述补结构 进行了分类,对洛阳伽蓝记中的述补结构作“穷尽考察,定量定性”分析, 全面地探讨洛阳伽蓝记中的述补结构的特点。 3 1 语法构成 3 1 1 述语的构成 3 1 1 1 动词和动词性结构充当述语 这类词语充当述补结构中的述语的情况较复杂,因为数量多,类型多,结 构也较复杂。除动词,形容词外,其他的动词性结构( 述宾结构、连动结构j 述补结构、联合结构、偏正结构) 都能出现在述补结构的述语位置上。 a 由单个动词充当 可以出现在述补结构中的单音节动词,多用于带“於”的关系类型的述补 结构中,如“穴、巢、冠、访、奔、行、军、等、加、照、问、恤、散、战、 解、缢、囚、比等1 4 0 个,其中“动词+ 於”的情况比“动词+ 宾语+ 於”的情 况多。其他的动词还有“攻、焚、讨、铸、泄、注、击、化、变、题、封、出、 歼、讲”等,在后面具体的类型中我们会具体分析。 ( 1 ) 一日即得万人,与归等战於郭外,凶势不摧。( 城内) ( 2 ) 遂囚帝还晋阳,缢於三级寺。( 城内) b 由述宾结构充当即( 动宾) 补式 ( 3 ) 正欲问罪於尔朱,出卿於桎梏,恤深怨於骨肉,解苍生於倒 。李索( 世说新语) 中的述补结构河北师范学报,1 9 9 1 年第4 期 。何乐士古汉语语法研究论文集 北京:商务印书馆。2 0 0 0 年 9 洛阳伽蓝记述补结构研究 悬( 城内) c 由动词联合性结构充当 ( 4 ) 颢与数十骑欲奔萧衍,至长社,为社民斩其首,传送京师。( 城 内) d 由述补结构充当 ( 5 ) 夜闻锺声,遍满世界。( 城北) e 由连动结构充当 ( 6 ) 饮讫辞还。( 城南) f 由偏正结构充当 ( 7 ) 逆刃加於君亲,锋镝肆於卿宰,元氏少长,殆欲无遗。( 城内) 3 1 1 2 形容词和形容词性结构充当述语 洛中可以出现在述补结构的述语的位置上的单个形容词和形容词性结 构,如“贵、尚、少、多、美、浓、亚、暖、凶慝”等。 a 由单音形容词充当 ( 8 ) 逸日:。晋时民少於今日”。( 城东) ( 9 ) 融日:。常谓高阳一人宝货多於融,谁知河间,瞻之在前。( 城 西) b 由形容词性结构充当 ( 1 0 ) 辄专擅国权,凶慝滋甚。( 城东) 3 1 。2 补语的构成 洛中充当补语的多为带“於”的介宾短语;谓词性词语,即动词性词 语、形容词性词语;也有数量短语。 3 1 2 1 动词和动词性结构充当补语 a 由一般动词充当 能充当补语的动词较多:“讫、及、锝、成、死、倒、败、定、不得、克、 为、坏、补”等 ( 1 ) 复虑大塔破坏,无人修补。( 城北) ( 2 ) 天光战败,斩於东市也。( 城西) ( 3 ) 子才洽闻博见,无所不通,军国制度,罔不访及( 城南) b 趋向动词充当补语 在洛中没有复合趋向动词,只有单音节的趋向动词。“入、去、来、 上、出、下、还、起、归、过、至”等。在世说新语中也未出现复合趋向 l o 洛阳伽蓝记 述补结构研究 动词充任补语的情况。 ( 4 ) 后琅琊郡开阳县言南门一柱飞去,使来观之,则是也。( 序) 3 1 2 2 形容词和形容词性结构充当补语 多是单音节形容词:“满、深、多、远、美、厚、尽、正、彻、穷、竭、 盈、工、甚、极、至”等,形容词前面多有副词“甚”修饰,表示程度,有时 还有否定词“不”修饰。 ( 5 ) 时朝廷方欲招怀荒服,待吴儿甚厚( 城东) ( 6 ) 唯河东裴子明为诗不工,罚酒一石( 城西) ( 7 ) 辄专擅国权,凶慝滋甚。( 城东) ( 8 ) 当今之人,亦生愚死智,惑已甚矣!( 城东) 3 1 2 3 介宾短语充当补语 充当补语的介宾短语,介词常是“于於、以”,由“於”后加名词表示时, 间、地点、人物、比较的介宾短语在洛书中出现了1 4 0 个左右,“于”这 样的用法只有一个,也有少量的“在”、“自”。 ( 9 ) 时见五色光明,照於堂宇。( 城内) ( 1 0 ) 太原王命车骑将军尔朱兆潜师渡河,破延明於硖石( 城内) ( 1 1 ) 晋永康中,惠帝幽于金墉城。( 城内) ( 1 2 ) 昔孝昌年,戍在彭城。( 城南) ( 1 3 ) 彪景出自儒生,居室俭素。( 城东) 3 1 2 4 数量短语充当补语 ( 1 4 ) 旁无挽捉,倏忽之间,投躯万仞。( 城北) ( 1 5 ) 洛阳城门楼皆两重,去地百尺,惟大夏门甍栋干云。( 序) 3 2 结构类型 从语义平面的角度,把洛阳伽蓝记中的述补结构分成了五种类型:带 关系补语的述补结构、带结果补语的述补结构、带数量补语的述补结构、带程 度补语的述补结构和带趋向补语的述补结构。它们又有怎样的特点,在下面的 分析中我们将对其述补结构进行全面地描写。 3 2 1 带关系补语的述补结构 关系补语指介词结构位于动词( 形容词) 后面作补语,表示动作行为的时 间、处所以及其他各种关系。洛中带关系补语的述补结构,其表现形式有 两种:一是有介词“於”、“以”引导的介词结构作补语;二是有没有介词引 。李索( 世说新语) 中的述补结构河北师范学报,1 9 9 1 年第4 期 1 1 洛阳伽蓝记述补结构研究 导而直接由名词或名词性质成分作补语。尽管形式上有所不同,但二者的性质 是一样的,都是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凭借、比较等语义。 这种述补结构在先秦时代已经有了,早期的补语更多的是由介宾短语构成的, 表达动作行为及其结果则多用句法形式来实现。 3 2 1 1 补语说明述语的时间 a 述语( 动词) + 补语 ( 1 ) 颂赞记五百篇,皆传於世( 城南) ( 2 ) 金织成像五躯、玉像二躯,作功奇巧,冠於当世。( 城内) 有时候动词前面有修饰语,常是副词,但多数情况是单独的动词。 b 述语( 形容词) + 补语 ( 3 ) 堂宇宏美,林木萧森,平台复道,独显当世( 城东) c 由动词联合性结构充当 ( 4 ) 造听钟歌三首行传於世。( 城东) 例( 4 ) 是一个兼语句式,“造三首听钟歌行传於世”,兼语句是动宾 结构和主谓结构的套用,套在洛中兼语句式中的主谓结构的谓语是述语, 补语是“於”+ 名词。在洛中还有类似的用例,“遂造亭山赋行传於世”、 “虽在朱门,以注述为事,注周易行之於世也。”、“所著文集数百馀篇, 给事封嗥伯作序行於世。”后两个用例的述语不是动词联合性结构,而是单个的 动词,无论是单个动词还是动词联合性结构作述语,它套用在兼语句式中,这 样使得行文简捷。 3 2 1 2 补语说明述语的地点 这类补语一般由介宾短语充当,介词后的宾语一般是地点名词。有时没有 介词,直接是地点。介词常是“於于”,还有“在,向”。 a 述语( 动词) + 补语 ( 5 ) 野兽穴於荒阶,山鸟巢於庭树( 序) ( 6 ) 十二日,荣军於芒山之北,河阴之野。( 城内) ( 7 ) 至七月中,平阳王为侍中斛斯椿所使,奔於长安。( 城内) ( 8 ) 昔孝昌年,戍在彭城。( 城南) ( 9 ) 晋永康中,惠帝幽于金墉城( 城内) ( 1 0 ) 当时太簇御辰,温炽已扇,乌呜春树,蝶舞花丛( 城北) ( 1 1 ) 长广王都晋阳,遣颍川王尔朱兆举兵向京师。( 城内) ( 5 ) 、( 6 ) 的补语表示动作发生的具体地点,在洛中这一用法很普遍, 占到这一用法的8 0 ;( 7 ) 的补语表示动作行为终点;( 1 0 ) 没有介词,述语后 洛阳伽蓝记述补结构研究 面直接是地点补语。 b 述语( 述宾结构) + 牢p 语 ( 1 2 ) 或置酒林泉,题诗花圃,折藕浮瓜,以为兴逋。( 城西) ( 1 3 ) 景字永昌,河内人也,敏学博通,知名海内( 城内) ( 1 4 ) 儿牧竖,踯躅於九逵;农夫耕老,艺黍於双阙。c 序) ( 1 5 ) 永安三年,逆贼尔朱兆囚庄帝於寺。( 城内) ( 1 6 ) 广宗,潘崇和讲 o j p 氏春秋於城东昭叉里。( 城南) ( 1 7 ) 荣、穆并入朝,庄帝手刃荣於明光殿。( 城内) ( 1 2 ) 、( 1 3 ) 省略了介词“於”,“述语+ 宾语+ 於+ 地点名词”这一形式 在洛中用例较多,省略的情况较少。 3 2 1 3 补语说明述语关涉的对象 这里的对象包括行为的发出者、接受者、关涉者,补语多由介词结构充当, 有时也可以直接是名词。 a 述语( 动词) + 补语 ( 1 8 ) 刑法疑狱,多访於景。( 城内) ( 1 9 ) 京兆许超梦盗羊入狱,问於元滇( 城东) b 述语( 偏正结构) + 补语 ( 2 0 ) 逆刃加於君亲,锋镝肆於卿宰,元氏少长,殆欲无遗。( 城 内) c 述语( 述宾结构) + 补语 ( 2 1 ) 卿乃明白,疑於必然,琵命豺狼,委身虎口。( 城内) ( 2 2 ) 复有铁锁四道,引刹向浮图。( 城内) ( 2 1 ) 例补语省略了介词“於”,直接由表示对象的名词充当,( 2 2 ) 例的 补语由介词“向”充当。 d 述语( 形容词) + 补语 ( 2 3 ) 京师语日:“洛鲤伊鲂,贵於牛羊”( 城南) ( 2 4 ) 须弥宝殿,兜率净宫,莫尚於斯也( 城内) 这两用例表示比较,常用介词“於”引进比较的对象,这一用法在 先秦时期常见。 3 2 1 4 补语说明动作行为的凭借、身份 述语( 动词) + 补语 ( 2 5 ) 拱门有四力士、四狮子,饰以金银,加之珠玉,装严焕炳, 世所未闻。( 城内) 洛阳伽蓝记) 述补结构研究 ( 2 6 ) 四门外,树以青槐,亘以绿水,京邑行人,多庇下。( 城内) ( 2 7 ) 彪景出自儒生,居室俭素。( 城东) 3 2 2 带结果补语的述补结构 结果补语,王力称使成式,从形式上说,是外动词带形容词,或者是外动 词带内动词;从意义上说,是把行为及其结果在一个动词性词语中表示出来。 这种行为能使受事者得到某种结果。回这种结构形式是在语言发展过程中逐渐形 成的。 关于这类结构产生的时间及其确定的问题上,学术界存在一些分歧,我们 赞同王力先生的观点,认为使成式产生于汉代,逐渐扩展于南北朝,普遍应用 于唐朝。o 萧红先生认为洛阳伽蓝记中的结果补语共4 3 例,按述语和补语的构成 分了五类。我们认为萧先生的论述基本清楚,但也有些问题,分类有不够详 细之处,有些分类中词性的确定也不是很准确,有欠安妥。可能是由于篇幅所 限,举例也不够详备,每个类别只是简单地举了一个例子,而后只标示出每类 出现的次数。为更全面地了解洛中的带结果补语的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