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 0 世纪上半叶中国服装造型结构变化的文化探析 2 0 世纪上半叶中国服装造型结构变化的文化探析 中文摘要 2 0 世纪上半叶是中华民族多灾多难、战乱频然、内忧外患的时期。 从服饰的造型结构观之,其中发生了深刻的、根本区别于传统服饰的变化。 一方面,这种变化来源于时代大势,服饰文化不得不在西方现代文明的冲击下作 出被迫的改变,同时,客观上造就了我国服饰近代化发展的历程;另外,服饰造 型结构的变化又在强大的传统势力的牵制下,也不得不在新旧、中外的冲突中进 行艰难的折衷和妥协,中国化的元素还是得以少量的保留。其表现在:服装造型 由长而宽向短而合体发展,逐渐体现人体轮廓,彰显曲线美;服装结构线条由平 直的直线裁逐渐向曲线裁剪过度,裁剪方式也由整片裁剪发展到分片裁剪;服装 加工工艺由手工缝制逐渐过渡为机器缝制,传统镶、嵌、滚、绣等手工装饰工艺 的运用逐渐趋于简洁。 从文化角度加以审视,这种服饰结构上的变化与时代风云密切对映:2 0 世纪 上半叶我国政治制度的频繁更迭、社会思潮的风起云涌、民风民俗的改容换貌等 因素,都是服装结构变化的深层次动因。论文从制度上政权多次更替,传统“衣 冠之治”解体;思想匕民权思想新生,服饰样式西化;民风上改容换貌日 盛,服装文化多元三个方面进行了解析。 关键词:2 0 世纪;服装:造型结构;文化因素 作者:孙志芹 指导教师:诸葛铠 2 0 世纪上半叶中国服装造型结构变化的文化探析英文摘要 t h ec u l t u r a la n a l y s i sf o r t h es t r u c t u r ed e s i g n i n g c h a n g e s o fc h i n e s eg a r m e n ti nt h ef i r s th a l fo ft h e t w e n t i e t hc e n t u r y a b s t r a c t t h ei n s th a l fo f t h et w e n t i e t hc e n t u r yi sap e r i o dt h a tc h i n e s en a t i o ne x p e r i e n c e d m u c hd i s a s t e r f r o mt h es t r u c t u r ed e s i g n i n go ft h eg a r m e n t ,t h ep r o f o u n da n db a s i c c h a n g e st h a td i f f e r e n tf r o mt h et r a d i t i o n a lc a l lb es e e nc l e a r l y o nt h eo n eh a n d ,t h e s e c h a n g e sc o m ef r o mt h et r e n do fe r a w e s t e r nm o d e mc i v i l i z a t i o nf o r c e di tt oc h a n g e o b j e c t i v e l y , t h em o d e r n i z a t i o nd e v e l o p m e n to fo u rc o u n t r yi sb r o u g h tu pa tt h es a m e t i m e o nt h eo t h e rh a n d ,b e c a u s eo ft h et r a d i t i o n a lc o n s t r a i n tt h a tm a d et h es t r u c t u r e d e s i g n i n go f t h eg a r m e n tc o m p r o m i s e 硒mn e w a n do l d ,c h i n e s ea n df o r e i g n , b u tal i t t l e c h i n e s e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e l e m e n t sa l s ob ep r e s e r v e d t h e s er e f l e c t sa l ea sf o l l o w s : g a r m e n ts h a p e sd e v e l o p m e n ti sf o r ml o n ga n dw i d et os h o r ta n df i t ,h u m a no u t l i n ec a n b es e e nm o r ea n dm o r ec l e a r l ya n dt h a tm a d et h ec l l r v eb e a u t ye x p r e s s i o n ;g a r m e n t s t r u c t u r el i n e s v a r i a t i o ni sf r o ms t r a i g h tt oc u r v ea n dc u t t i n gp a t t e r n sv a r i a t i o ni sf r o m f u l lw a f e rt os l i c i n g ;g a r m e n tp r o c e s s ss e w i n gi sf r o mh a n dt om a c h i n e t r a d i t i o n a l m a n u a ls e w i n gt e c h n o l o g ys u c ha sb e s e t , e m b e d d e d ,r o l l i n g ,e m b r o i d e r ya n ds oo na l e m o r ea n dm o r ec o n c i s e f r o mt h ec u l t u r a lp e r s p e c t i v eo ft h eg a r m e n t ,i tc a nb es e e nt h a tt h ev a r i a t i o no ft h e s t r u c t u r ed e s i g n i n gi sc o r r e s p o n d i n gt ot h ea g es i t u a t i o nc l o s e l y 珏ee l e m e n t so ft h e r e g i m ec h a n g eo fp o l i t i c si nt h ef i r s th a l fo f t h et w e n t i e t hc e n t u r y , t h es o c i a lt h o u g h t s e m e r g e n c e ,f o l kc u s t o m s c h a n g e ,e t ca r et h er e a s o nf o ri t sp a p e r sa n a l y s i sf o c u s o nt h r e ea s p e c t s :f i r s t ,i nt h ep e r s p e c t i v eo fs y s t e m ,t h ed i s i n t e g r a t i o no ft h et r a d i t i o n a l g a r m e n t m o d e li s d i s c u s s e d ;s e c o n d ,i n t h e p e r s p e c t i v e o f i d e o l o g i c a l ,t h e w e s t e r n i z a t i o no fg a r m e n ts t y l ei sd i s c u s s e d ;l 毗i nt h ep e r s p e c t i v eo ff o l kc u s t o m s , t h ed i v e r s i f i c a t i o no fg a r m e n tc u l t u r ei sa l s od i s c u s s e d k e yw o r d s :t w e n t i e t hc e n t u r y ;g a r m e n t :s t r u c t u r ed e s i g n i n g ;c u l t u r a le l e m e n t s w r i t t e nb ys u n z h i q i n s u p e r v i s e db yz h u g e k a i l t 苏州大学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及使用授权的声明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提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 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 其他个人或集体己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含为获得苏州大学 或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对本文的研究作出重要贡 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承担本声明的法律 责任。 研究生签名:蛰弓参午日期:考_ 手卜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苏州大学、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国家图书馆、清华大学论文 合作部、中国社科院文献信息情报中心有权保留本人所送交学位论文的 复印件和电子文档,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本 人电子文档的内容和纸质论文的内容相一致。除在保密期内的保密论文 外,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可以公布( 包括刊登) 论文的全部或部分 内容。论文的公布( 包括刊登) 授权苏州大学学位办办理。 研究生签名: 导师签名: e l 期:q l 日期:1 4 乒 2 0 世纪上半叶中国服装造型结构变化的文化探析一、引言 一、引言 ( 一) 课题的目的和意义 在服饰文化成为时尚风向标的当前,如果把视线重新回到2 0 世纪伊始,服饰 文化的衍变是整个一百多年来时局变幻、风云跌宕的生动写照。肇始于1 9 1 1 年的 辛亥革命,从本质上告别了几千年的封建统治,服饰文化作为“衣冠之治”的核心价 值土崩瓦解。剪辫易服、告别缠足、崇尚洋装等潮流在2 0 世纪上半叶的中国局部 地区显示出一种非常态的“繁荣”和多样化特征。当高档时装成为西方达官贵人追逐 目标的时候,具有半殖民半封建特征的中国,也在几个具有国际意义的都市,延 续和传承着这股世界服饰文化发展的时尚潮流。 在设计史论研究领域,民国设计史当前为人们所关注。就本课题而言,从一 个具有技术性的视角,重新解读和认识这一时期的服饰文化,一是延续和继承这 一研究的热点。另外,在服饰时尚盛行的当今,重新在世界服饰的发展视野中审 视这段时期的中国服饰文化,可以对中国服饰近代化过程的发展,提供一个新的 认知视点。再者,一般的设计研究都重视对设计现象、风格流派和思潮的探讨, 本课题试图从服装结构学的角度切入,以2 0 世纪上半叶设计文化的地理生态、社 会生态和经济生态为背景,重新认识和解读这个时期的服饰变化,以期从结构的 变化中,来感知和体验2 0 世纪上半叶中国服饰文化独特面貌。 本课题还努力在整个文化背景发展的时代特征中,来描述当时的服饰的结构 之变。当传统服装日益显露它的陈旧,数千年的宽衣大袖难以为继,而各类洋装 纷至沓来得时刻;当西装和中山服风靡一时,旗袍的款式得以丰富发展,新式裁 剪层出不穷的时刻2 0 世纪上半叶的中国历史时期画卷,我们不难感受到上海、 香港、广州等都市时尚男女的服饰,在传统与现代、开放与保守诸多带有对立意 义的元素中体现出一种多元中的扭曲、繁荣中的颓废的时代特征。 如果进一步考察,易系辞下说“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 坤。”作为脱离蛮荒,成为文明进步标识的服装一直列衣、食、住、行之首。在当 前设计文化业走向多元和个性的后现代,重温2 0 世纪上半叶的那段服饰结构变化 的历史,以文化的视角加以分析,本课题对当前服装的设计和当前服装如何吸收 西方文化也有着一定的借鉴作用。 2 0 世纪上半叶中国服装造型结构变化的文化探析一、引言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研究水平 论文着重以2 0 世纪上半叶的时代语境为出发点,探究服装造型结构变化的文 化内涵。在资料收集方面既需了解服装史的发展、探究服装造型结构变化历程中 深层次文化因素,也需要了解2 0 世纪以来社会发展进程方面的资料介绍。 1 相关历史资料收集 由于近代报刊业的发展,大量民国时期的报刊、杂志、画报等均有很好保存, 为近代服饰的研究提供了丰富资料,如申报、大公报、时报、良 友月份牌画报等。另外,近代思想文化的研究资料较为充足,著述颇多,如: 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辛亥革命回忆录、孙中山全集等,为当 时社会演变提供了详实资料。 2 相关服装史论研究著作 至目前为止,有关中国历代服饰史料研究的书籍比较多,如:沈从文等撰写 的中国服装史,该书结合实物、图像、壁画、墓俑等文物资料对旧石器时代 至清末的服饰变化做研究分析。虽然著作对近代服装的发展只作简明扼要的说明, 但所提供的史料图片,有利予借鉴、分析、研究;周锡保编著的中国古代服装 史以丰富的历代形象资料和图片资料来说明辛亥革命后的主要几种服饰的演变, 从政治变革而引起的服饰制度、条例改变的角度来研究中国近代服饰的演变特点; 华梅撰写的中国服饰对近代服装史出现的“文明新装”和“改良旗袍”的发展作了 较详细说明;安毓英,金庚荣编著的中国现代服装史以大量篇幅来说明2 0 世 纪上半叶服装发展历程,涉及到中山装、旗袍的造型结构变化的描述,但没系统 就造型结构变化做研究;杨源编著的中国服饰百年时尚一书提供了大量的近 代服饰图片。此外还有许多以记载服装发展历程的服装史方面的书籍,在这不一 一展开说明,这类服饰史学的书籍的共同特点是较为宏观全面的记载服装变化历 程,但历代服饰的描述多于理论探究。 除纯粹研究服饰史论外,还有一批针对服饰文化、服饰艺术研究方面的论著。 如:诸葛铠等撰写的文明的轮回:中国服饰文化的历程是一本深入到文化层 次来解读服装发展历程的著作,以详实的史料、图文并茂阐述近代服装变化中的 文化历程,文中思路独特、观点鲜明,特别是第七章华夷之辨中西服饰文 化的冲突与融合更为本论文的撰写起了引导作用;张竞琼撰写的西“服”东渐 一0 世纪中外服饰交流史,以服装为载体剖析2 0 世纪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演 2 2 0 世纪上半叶中国服装造型结构变化的文化探析一、引言 变,在第一章西服初渐中国( 1 9 0 卜1 9 4 9 ) 对2 0 世纪上半叶服装西化原因作 不同层面的分析,特别选用媒介的影响来分析外来服饰传播的途径,更完整的概 括出2 0 世纪我国服装西化现象的全貌;徐清泉撰写的中国服装艺术史将服饰 作为- f 7 实用艺术,从历史流变、经济依托、环境影响、政治伦理规约、内外交 流、民族标识、民族塑造,观念统摄、现实表达、审美特征及传承发展等视角出 发对中国服饰艺术进行全方位考察,为全面研究服装理论开辟了新的途径:李当 岐撰写的西服文化对了解西服发展及2 0 世纪进入我国的西装造型提供了详实 资料;陈高华,徐吉军编著的中国服饰通史中第十二章,由刘志琴撰写的民 国时期的服装,不同于一般服饰史论以罗列服装款式变化为主,而是从社会变 革方向着手写民国时期的服装变化。另外,此书所配的民国时期的彩图有较大的 借鉴作用。这类从文化角度或艺术角度出发研究服装发展的书籍,着重服装服装 发展的文化背景分析,主要特点是理论较深刻。 3 相关社会文化学研究著作 除了专业从事服饰研究的人士外,其它学科的一些学者也对服饰研究有所涉 及。如:薛君度,刘志琴主编的近代中国社会生活与观念变迁,从社会变革 和人们着装观念的改变对近代服装发展的影响;另外一本由刘志琴,闵杰编著的 近代中国社会文化变迁录:第二卷,详细记录近代社会每一年所发生的大事件, 对近代社会的发展做了详细梳理;罗苏文撰写的女性与近代中国社会主要研 究女性群体在近代中国文明演进过程中所呈现的变化趋向,为解读女性心理变化 历程提供重要参考依据。史全身撰写的中华民国文化从社会习俗变迁阐述民 国服饰变迁;此外还有:汪林茂撰写的晚清文化史、胡滨主编的西方文化与 近代中国、虞和平主编的中国现代化历程第一卷等等,从文化深度来写社 会的发展,为全面了解2 0 世纪上半叶社会形态和人文思想提供参考。 4 相关服装造型结构研究著作 对2 0 世纪上半叶服装造型结构系统研究的著作比较少,就手头掌握的资料有: 臧迎春编著的中西方女装造型比较是从服装造型角度出发写中西方服装差异, 著作第三章 2 0 世纪以来中西方女装造型的相互影响与各自的发展,作者从窄 衣与宽衣造型比较谈中西方服装的发展及相互影响,提及到2 0 世纪女装造型结构 发展历程,但比较笼统。张浩、郑嵘合著的旗袍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对中国 传统纹样的面料、纹样和镶嵌等传统工艺的制作有详细介绍,可以从侧面了解传 2 0 世纪上半叶中国服装造型结构变化的文化探析一、引言 统服装的造型特点。季学源、陈万丰主编的红帮服装史,提供了较详细的红 帮发展历程,及社会意义,为对近代的服装制作业研究提供参考材料。 一些学术论文对近代服装的各方面也颇有研究,为论文的撰写提供可贵的参 考价值。如:诸葛铠先生撰写的从中西比较看中国近代服饰的转型,对2 0 世 纪初至4 0 年代的西方服饰观念和中国转型期的文化观作比较,论述了近代服装发 展如何受西方的影响;卞向阳撰写的论晚清上海服饰风尚,通过对文选、画 报、照片及实物分析,论证2 0 世纪初上海时尚中心的形成和发展;石磊所写的近 代上海服饰研究及上海市档案馆的相关资料一文在论述上海女装西化过程的同 时也反映出上海市档案资料收集、整理的全面性,为论文提供了史料收集线索。 还有些文章较零碎的对2 0 世纪上半叶服装的款式、造型、结构变迁等各方面有所 论述。 针就所能掌握的资料分析,基本没有专门对2 0 世纪上半叶服装造型结构变化 中的文化探析做系统分析。对所能查阅到的资料作如下小结: 1 ) 图片资料比较丰富,而文献资料相对较难寻找。 2 ) 对史料文献、图片的研究比较多,对造型结构变迁的系统研究不多。 3 ) 文献资料大多只记载服装的款式造型外部特征,对服装的内部裁片分析较 少。对推动造型结构变化深层次的文化分析不多。 ( 三)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2 0 世纪上半叶,是一个政权变更频繁,新旧思潮猛烈撞击,传统与现代汰选 和融合,东、西方文化剧烈碰撞的历史。本文着力对1 9 0 旺1 9 4 9 年期间服装造 型结构变化进行纵向和横向研究。纵向研究表现为对服装造型结构的发展历程做 探寻,归纳服装裁剪如何由平面转为立体,如何由昔日注重装饰效果转为注重穿 着机能的变化历程;横向研究表现为对推动服装造型结构变化的先进科技作探讨, 探索造型结构如何受面料、辅料、加工技术、生产设备等因素影响。最后由服装、 造型结构变化层面上升至文化层面,考察2 0 世纪上半叶中国文化变迁的基本风貌, 探讨制度变革、思想更新、社会风尚等因素变迁对服装造型结构的影响,并尝试 对己有文化变迁的理论进行新的探索和思考。本文所研究的服装主要是针对于汉 族服饰,在对汉族服饰研究时又侧重对那时期有代表性的服装做具体结构分析, 典型服装的造型结构分析足以能体现定时期变化风貌。 4 2 0 世纪上半叶中国服装造型结构变化的文化探析 一、引言 具体研究内容如下: 1 1 阐述2 0 世纪上半叶我国服装造型结构的变化 2 1 推动服装的结构变化的发生变化的科技因素分析 3 ) 探讨政权变更对服装造型结构的影响 4 ) 探索新生思想对服装造型结构的影响 5 ) 讨论社会风气对服装造型结构的影响 2 0 世纪上半叶中国服装造型结构变化的文化探析二、2 0 世纪上半叶我国服装造型结构的变化 二、2 0 世纪上半叶我国服装造型结构的变化 2 0 世纪上半叶,虽是时局动荡和社会剧变,但是对现代科学技术的吸纳和接 受也成为大势所趋。由此对我国现代服装业和纺织业的转型也起n t 促进作用, 尤其是在中国局部地区,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社会生活有了很大的改变。服 装行业也呈现出不拘规范、异彩纷呈的局面。造型结构从一个侧面,具体生动地 反映出此时的社会图景,折射着时代风云变幻。而尤以民国时期的变化最为剧烈。 它以中西交织、满汉交融为特色,反映出我国服装业在新旧、中西之间艰难蜕变 的轨迹。 ( 一) 2 0 世纪上半叶我国服装造型结构变化特点 跨入2 0 世纪以来,除旧立新成为社会风尚,外来服装引领社会时尚,传统服 装的垄断地位被打破,数千年传承下来的平面裁剪也逐渐发生改变,裁剪方式由 整片裁剪发展到多片裁剪;裁剪线条由以直线为主过渡到以曲线裁剪为主;服装 造型由平面视觉的追求转化为对立体造型、穿着机能的重视;加工工艺从手工缝 制逐渐过渡到机器缝制,传统镶、嵌、滚、绣等繁琐装饰工艺的运用逐渐趋于简 洁。 1 由“整体性”转向“分片式” 中国传统服饰秉承“天人合一”与“师法自然”的哲学思想。因此,不管中国历史 上王朝如何更替,但服饰基本保留着这种大一统的观念,具体表现为:宽衣造型, 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相一 。 致。人是自然之子,是天地之气化育而成,人必 图1 十字裁剪意象图( 自绘) 须以天、地为师,以自然为师,法天地自然规律 而行事。其次,中国人“羊大为美”的审美思想,讲究自尊、含蓄、中庸的性格,服 6 2 0 世纪上半叶中国服装造型结构变化的文化探析 二、2 0 世纪上半叶我国服装造型结构的变化 装造型以隐藏人体的胸、腰、臀体型特征为主,借助宽袍大袖强化着装的神韵, 显示庄重的体积美。 西方裁剪自1 6 世纪以来就着重合体造型,这是由西方讲究实用、追求“理性 的美”的审美思想和西方人凹凸有致的身体结构特点所决定的。西式服装崇尚人体 美,裁剪切合人体。服装裁剪显著特征是:做肩缝、装衣袖、前后衣片分离的分 割式裁剪,整件衣服由多块衣片组合而成,并且衣片的外形轮廓呈弧线状或曲线 状。如1 9 世纪被称为西方男装的代表拉翁基夹克,造型特征为四粒扣,小驳领, 前下摆为直的或圆弧形,通常在左胸大袋上面设有手巾袋,结构特征是通过在胸、 腰部位做省,从而使胸围部位的体积隆起,腋下设前后片分割线,使侧面腰线处 贴合人体,腰围部位收拢,臀围部位放出( 如图2 1 、图3 所示) 。 p ( 卢沙 d 图21 9 8 7 年的拉翁基套装 图3 拉翁基结构图( 自绘) 2 0 世纪以来,我国服装的裁剪变化首先表现在衣片的整体性到部件性。传统 服装结构多以连身连袖整片裁剪为主,一块面料要求最大限度的不被破坏、为了 表现面料的完整性而忽视人体曲线,也限制了手臂的上抬活动。民国以后,女装 开始运用分片裁剪法,最初只是前后片分开裁剪,后来发展为前、后、袖片均分 开裁剪,分片裁剪的目的是提高衣片对人体的覆盖率,使服装更加贴体( 如图4 所示) 。辛亥革命领导人孙中山先生率先穿着、随后逐渐风靡全国的中山装,外 形上呈方形,较合体,翻立领,装袖,门襟等距排列五粒扣呈中轴线,左右四个 i z l 袋均衡对称,形成庄重且平衡的风格。由图5 、图6 可见,中山装造型结构与西 1 由:李当岐西服文化d 川武汉:湖北美术出版社,2 0 0 2 :5 8 所提供的图改绘 7 2 0 世纪上半叶中国服装造型结构变化的文化探析 二、2 0 世纪上半叶我国服装造型结构的变化 装如出一辙,绱袖、吸腰、收腋下省、前开襟,结构合理,裁片与身体各部位结 构一致,便于活动,所不同的是将翻驳领改为立领,保守的立领和加袋盖的贴袋 符合中国人性情的含蓄、内敛一这种中西合璧的造型既适应时代的发展又适应中 国人的审美观,因而更易被民众接受,更能达到推广效果。 l、 ,、 l 厂 , 一 图4 女装分片裁剪意象图( 自绘) 图5 中山装款式图( 自绘)图6 中山装结构图( 自绘) 2 由直线转向曲线 我国传统服装均是直线裁剪,忽略人体曲线,女装尤其突出。纵观历代女性 服饰总是衣长过膝、裙长过足,自脖子到脚尖,都遮掩的严严实实,根本无法显 示女性玲珑身段。“削肩,细腰,平胸,薄而小的标准美女在这一层层衣衫的重压 下失踪了,她的本身是不存在的,不过是一个衣架子罢了“。这是传统女装求禁、 求弱的的形态写照,层层衣衫不仅束缚女性身体和行动自由,也禁锢了女性思想 自由。民国建立后,女性的社会地位逐渐提高,思想观念也不断更新,女性可以 2 张爱玲张爱玲文集:第四卷 m 】,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 9 9 3 :2 弘3 0 8 2 0 世纪上半叶中国服装造型结构变化的文化探析二、2 0 世纪上半叶我国服装造型结构的变化 按照自己的审美观来自由选择服装,其中一个重要方面是,引进西方突出形体美 的裁剪方式,西方自中世纪采用“省道”开始,就以人体为基础,以曲线裁剪再现或 者夸张人体造型。西装、连衣裙、大衣等无一不是以曲线裁剪为主。随中西方文 化的不断交融,西方女装强调形体美的观念逐渐为中国人所接受。新文化运动的 启蒙思想家张竞生直接表态:“我主张采用最简便的洋女装,因其费省而窈窕。”3 “五四”运动后,都市时髦女性开始追求能够体现体态美的服装,这种思想转变在对 旗袍的改装中显得尤为突出。满族旗袍的造型特点本是宽大、冗长、不突乳、不 显臀。但n 2 0 世纪2 0 年代末,衣长不断减短,袖口也逐渐缩小,腰身的外轮廓线 也不断向内收拢,侧缝裁剪线一改以往的直腰直线式为收腰曲线式,省道也开始 出现在旗袍裁剪中,中式连袖改为西式装袖,面料与身体的服帖度更大,满族旗 袍的宽大离身已荡然无存。如图7 、图8 、图9 所示,不难看出,服装外部形态的变 化不只是外轮廓线的改变所能达到的,而是各部位结构变化的共同结果,且服装 的变化都必须在符合人体穿着的前提下变化。因此,有必要对影响造型结构变化 的几个关键点作分析,研究2 0 世纪上半叶我国服装造型结构由直线向曲线转变的 具体过程。 亡= ) 图72 0 年代初( 自绘)图8 2 0 年代中期、( 自绘)图93 0 、4 0 - f f - 弋, ( 自绘) ( 1 ) 肩线塑造 3 张竟生美的人生观【m 】上海:北新书局,1 9 2 5 2 1 2 3 转引自:张竟琼,民国时期服装功能性设计的研究 叨,浙江理工大学学报,2 0 0 6 4 9 2 0 世纪半叶中国服装造型结构变化的立化探析 二、2 0 世纪半叶我国服装造型结构的变化 囤1 0 肩斜线的变化( 自给 观察民国以前的女装,肩部是一个被忽略的关节,传统服装中没有肩缝、落 肩、肩斜的说法,结构上也没明确肩端点的具体位置,加之传统服装均为连袖, 从结构上看,颈侧点到袖口边缘呈水平状态,这种造型结构并不符台人体的自然 肩斜。二十年代末,受西洋女装影响,肩线由直线转为斜线,有了结构意义上的 肩斜线,由于袖子仍为连袖但有了肩缝,袖子也必然为两片柚结构,随后又发 展到装袖( 如图1 0 所示) 。服装由最初的无肩斜到有肩斜其应用的结果是使服装 更为适体,肩斜的出现是平面裁剪向立体裁剪过渡的必要环节。 ( 2 ) 三围曲线塑造 我国传统服装外形像大写英文字母h 形象地称为h 型,主要特点除了平肩 外,胸、腰、臀无明显尺寸变化。从造型上看侧缝以直线为主,衣片无省道。 从着装状态看,女性的胸、腰、臀部曲线完全掩盖在“宽衣博带”之中。直到上世纪 初,在欧美服装造型的影响下,上海女性率先开始展示形体,二十年代末的女装 侧缝由传统的直线转为有变化的曲线,到三、四十年代旗袍的侧缝曲线更加明显 麓瓤t 圈1 1 清耒旗袍侧琏 困1 2 改良旗袍侧蛙 2 0 世纪上半叶中国服装造型结构变化的文化探析= 、2 0 世纪上半叶嚣匿装造型结构的变化 ( 如图1 1 4 、1 2 5 所示) ,有意识的显示女性体侧的腰臀曲线。除了收腰外,还运用 省道柬更好的处理服装与人体的空余量,省道是对服装进行立体处理的一种手段, 是表现人体曲面的重要手法。值得注意的是,“收腰”、“收省”是民国前的女装所不 具备的,也是所有| 三【平面裁剪方式来造型的传统服装所不具备的。这个技法的运 用,是吸收西式服装造型的结果。收腰、收省的应用说明我国女装造型结构己逐 步接收西方立体造型观念。也可以说,是西式服装的结构方式使旗袍完成了从平 面塑形到立体塑形的转变。1 9 1 7 年,鸿翔女装店在上海开业,这是国内最早经营 女子时装的专业商店。该店以“立体裁剪”为标榜,能按照顾客体型、面料性能,精 确裁剪。“三围”突出的西装进入市民消费市场,推动我国服装造型结构由平面到立 体的转变。 ( 3 ) 袖窿弧线塑造 传统服装的袖型均为连肩袖,所谓连肩袖是指袖子直接从衣身的颈测点延伸 下来,与前后衣片相连非独立裁剪的袖型。在连肩袖服装中,上臂处往往有拼缝, 这是由于古代面料的门幅有限,无法满足连肩袖的长度这种工艺处理的袖子又 称“接袖”,其与衣片的拼接缝无曲度变化,“接袖 在形态和功能上仍属于连袖。 上世纪三十年代,上海女装中开始出现装袖。其特点是衰身与袖片分别裁剪, 然后按照袖窿与袖山的对应点在臂根处缝合,柚山位置在肩端点附近。为了塑造 肩部的圆顺曲线通常对袖山的边缘部分进行“归”的工艺处 理。装袖有助于塑造袖山弧线圆润饱满,其静态效果好,腋 下基本无多余皱褶,装袖结构常用在有收腰身的旗袍中,人 体的肩、胸、腰、臀的自然曲线能够凸显出来。由连袖到 装抽是传统裁剪由平面到立体的重要转折点。同时期无袖旗 袍的出现( 如图1 3 6 ) ,更加说明当时制衣过程中注重结构曲 线的塑造,无袖服装袖窿弧线的设计及其重要,袖窿弧线成 了服装的视觉重点之一,优美的弧线与人体臂根自然曲线吻 合一致,更加突出女性的形体美。 3 由简单转向复杂 2 0 世纪之前,我国人民的服装造型均按照统一化、模图1 3 无轴旗袍 l i :黜嚣;躲器嚣猢2 器鏊粼堞0 0 3 ;:麓0 6 无袖靡艳转引自陈高乍棣吉军中国厝怫通史m 浙:宁渡m 版杜2 0 0 2 :8 4 1 1 2 0 世纪上半 中国腰驻造型结构蹙化的文化探析二、2 0 世纪上半叶我瑶服装造型结构的变化 式化的衣规服制来安排自己的穿若。造型结构比较单一,人们趋新求异的思想受 封建制度的束缚。对不了解服装细节变化的外国人来说中国传统服装的变化甚 微。所以,法国著名哲学家伏尔泰( 1 6 9 4 一1 7 7 8 年) 曾说:中国的“帝国体制持续 了四千年它的法律、习俗以及服式几乎没有发生改变”7 。辛亥革命胜利后,束缚 人们穿衣戴帽的清规戒律髓着封建王朝的崩溃而遂渐解体,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 主观意识,大胆追求新的、美的、舒服的服装。男式服装讲究沉稳,变化不大。 女式服装随人们思想变化、社会风尚变化而变化,特别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后,新 旧思想撞击、西方文化的强制影响,女装的超过历史任何一个时期,特别是局部 变化,异彩纷呈,丰富多样。其中领、袖及下摆的变化最令人瞩目,可以称之为 时尚风向标和审美的标志物。 ( ”领型变化 从造型上看,中国服装最古老的是斜交领,后来又出现了对开v 型领、圆领、 直领等,到清末服装主要以圆领和立领为主。圆领实为无领,立领又称竖领,竖 立在领圈之上。民国初期,立领的变化主要以领子的高低变化为主。先是流行高 领,即使在夏季也必配上高及双颊的硬领,因领外口线为圆弧形,形如元宝,又 称元宝领。随后又流行低领,领子越底越时髦,当低到不能再低时,又将衣领加 高。此时的立领也演变成多种形式,有翻折立领,形制同中山装领一致,结构上 采用领座和翻领分开裁制;还有侧开立顿,领的扣合处由传统的前开转为颈部左 边开或者右边开,但无论领型如何变化领子总是围绕人体颈部,始终保持女性 的含蓄、矜持的韵味。民初女装主要还是以前开立领 为主,但受西洋服装影响也出现了一些借鉴西式顿造 型的服装。如民国初有一件中西合壁的典型女子礼 服,面料选用传统的绸缎,以各种规格的五彩珠和五 彩光片绣龙风纹样,裙和杉基本按传统方法裁剪,直 线裁剪、无收省、侧缝开粳,袖为一片式连肩倒大袖, 唯衣领采用西式翻驳领。翻领,早在隋唐时就曾有过, 是受胡服影响所致,后来由于安禄山造反使得人们反 感胡人,胡服渐渐不用,在随后的历史中汉族服装也 没再出现过翻领结构。民国时女装中出现的翻驳领也 图1 4 中西鲁壁女蓑 不同于胡服的翻领,而是来源于男式西装,翻驳领是男西装款式的标志结构,被 转引自诸葛铠等支明的轮回:中国服饰文化的历程 m 】北京:中国纺织出版杜2 5 1 2 2 0 世纪上半叶中国服装造型络恂变化的文化探折= 、2 0 世纪上半叶我目服装造型结构的变化 传统女装吸收后,结构上有所改变。正规男西装连接驳领的左右门襟有重叠量, 即叠门,用于钉扣的量。而在这件传世服装中没有叠门,驳领止于前中心线处, 颇有新意( 如图1 4 8 ) 。变化的领型虽没得到广泛推广,但这些西服元素的运用表现 了一种大胆创新精神,在服饰发展的转型期是难能可贵的。 ( 2 ) 袖型变化 袖型变化在民国女装中较为突出,传统袖型均为宽大连袖,其变化不外乎袖 子的长短、袖幅的宽窄及袖口的大小。到2 0 世纪2 0 年代末,袖型结构开始发生 转变,先有装袖女装问世。所谓装袖,是指柚片单独裁剪后再与表片缝合,袖子 更加适应手臂活动。由于装袖裁剪受面料幅度限制较少,造型设计也较连袖更加 丰富。如:陈映霞于1 9 2 9 年设计一款“海上新装”保留了旗袍的基础轮廓,但减去 了两侧的开权,衣袖则以有克夫的西式衬衫袖代替了当时中装的大袖。9 ”( 如图 1 5 1 0 所示) 泡泡袖在女装中也有所运用,叶浅予1 9 2 8 年设计一款“冬季新装”,腰 身采用足已有吸腰的旗袍造型,但袖型却是泡袖样式的装袖。“陈袖山造型的变化 外,袖口开衩也是袖型变化的一种。不同的袖权位体现出不同的功能,一般长袖 圈1 5 配种彩袖的女装 开衩是为了活动方便短袖开粳则多为装饰,且多数开 衩袖口配扣子,( 如图1 6 ”所示) 可见这是一件明显受西 洋女装影响的新式女装,开衩的袖口配3 粒扣方便手腕 活动,袖投处镶精细的黑色花边,与侧缝粳滚边呼应。 图1 62 0 世缸4 0 年代开袖杠女装 。中西台璧女装转引自阵高毕榇吉军中国服饰通史咖浙江:宁最出版社2 0 0 2 :8 1 9 张竟琼西服东渐一2 0 世纪中外服饰交流史 台肥:安徽美术出版社,2 0 0 1 :5 1 0 同上第6 页 ”张竟琼西服东渐- 2 0 世纪中外服怖交流史【音肥盎骰黄术出版杜2 0 0 1 :6 ”畅谭中国脞晰目年时尚呐内董古远方出版社,2 0 0 3 :1 0 5 惫娉 2 0 世纪上半叶中国服装造型结构变化的文化探析 二、2 0 世纪上半叶我国服装造型结构的变化 ( 3 ) 下摆变化 下摆是决定衣长的重要参数,摆的高低、宽窄的变化直接影响到服装整体外 观。晚清以前,男女服装均有宽大垂长的特点,特别是女子的衣摆,通常过膝, 模糊上下形体的区分。进入民国后,思想更新,上衫下裙的形式虽没变,但以女 学生为代表的新一代女性的衫发生了造型转变。主要特征是上衣逐渐缩短,衣摆 通常齐臀或齐腰,裙摆也有所提高,开始露出小腿。到了2 0 世纪2 0 年代末,下 摆在脚踝以上的裤子、裙子已经比较常见。虽然只是短了六七寸,但这标志着中 国传统服装不能裸露肢体的限制被突破,一度影响到女装向短小化发展。旗袍也 以全新的形象冲击世俗对女装的禁锢,裙摆缩至小腿肚以上,一些时髦女性的旗 袍长度缩短到膝下两寸多,如上世纪著名的广告画画师杭稚英所画的月份牌美女 ( 如图1 7 ”所示) ,整个小腿都裸露在外,除极便行走之外,更多的是给人以强烈 的视觉冲击。 下摆除了长短的变化外,少数女装还采用西式服装结构技巧来改变下摆造型, 如图1 8 1 4 所示,下摆的造型如果采用传统的面料按经纱方向裁剪是无法达到如此多 的垂褶造型,分析这款图片不难发现腰节处有分割线,采用上衣下裙的分开裁剪, 有别于传统旗袍上下一体裁剪,裙采用西方的圆裙裁剪手法,结合面料斜纱垂度 大的特点裁制。即腰围合体,放大裙摆,类似扇形的裁剪手法塑形。而图1 9 1 5 则是 在保持传统旗袍的基本特征,下摆运用分割线插入裙摆的褶量,形如鱼尾一般, 衬托女性亭亭玉立的身姿。 1 3 月份牌广告画转引自h e c p :w w w h e r c i t y c o m e n c w s h 圆裙下摆张竟琼西服东渐2 0 世纪中外服饰交流史【m 】合肥:安徽美术出版社,2 0 0 1 :2 5 1 5 月份牌广告画,转引自张竞琼西服东渐一2 0 世纪中外服饰交流史【m 】合肥:安徽美术出版社,2 0 0 1 :7 1 4 2 0 世t 半叶中国服装持型结拇变化的文化探析= 、2 0 世纪上半叶我田艉藐造型结掏的变化 目1 7 短硬樽 斟1 8 圃裙下 蓦4 1 9 鱼尾裙下摆 2 0 世纪上半叶服装造型结构的变化 更是对西式服装的影响所做的必要反映 不只是人们思想观念变化的外在表现, 在造型结构变化的历程中主要是结合民 族特色有选择的对传统服饰进行改革、创新。尽管这种变化主要发生在大都市有 一定经济实力的人群中,但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中国人追求解放、打破陈规、 勇于创新的精神风貌。 ( 二) 推进服装造型结构变化的科学技术 社会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提高 2 0 世纪上半叶我国服装造型结构的旋展 先进的生产技术为服装的发展提供条件, 与工业革命有很大的联系。历史学界将 1 7 6 0 年n 1 8 6 0 年间的经济变革归为第一次工业革命,以蒸汽机作为动力机被广泛 使用为标志的。它开创了以机器代替手工工具的时代,先后出现了纺纱机、扎棉 机,大大推动了纺织业的发展。而将1 8 6 0 年到1 9 1 4 年间的经济变革称为第二次工 业革命,主要以电力广泛应用为标志。出现了电动缝纫机、电熨斗、电裁剪等, 大大提高了制农业生产效率。工业的发展对传统宽大服装产生较大影响,在机械 工业逐渐兴起的形势下,去掉长表大袖而使之轻便适体,无疑是符合时代发展潮 流的。另外,西方布匹的丰富性、裁剪技术的先进性着实推动了服装产业的迅猛 发展。 2 0 世纪上半叶中国雁装造型结构变化的立化撵折 = 、2 0 世纪上半叶我固服装造型结构的变化 l 新颖面料的研发促进服装造型重点转型结构 封建制度统治下的中国,人们着装的质料不仅反映衣着的经济能力,更多的 是映衬衣着者的身份及社会地位。2 0 世纪前,服装的质料主要有毛皮、丝绸和土 布三类。毛皮轻便柔软,坚实耐用、光泽性好、御寒功能强,但因资源较少、制 衣技术较高,价格也相应较高,一般拥有相当财力的人才能穿着;丝绸是一般中 产阶级主要服装材料,面料轻薄柔软,色泽鲜艳、悬垂性好,需蚕桑丝织,制作 成本高于土布,属于较高档的衣着质料:一般农家只能穿粗麻或粗棉,耐磨性强 但质地较粗糙,美观性较差等,价格也最低。衣着质料成了区别社会身份的标志 特征,并用法的形式明确规定,庶民百姓只能穿着土布与素服,一些高档毛皮、 绸缎只能是身份高贵的人服用。以示于民格守尊卑贵贱之等级,强化安分守礼之 观念。 清末,西方帝国用炮火轰开古老的中国犬门,港口城市被迫通商,外国样布” 进入中国市场,随后辛亥革命推翻封建王朝统治,传统的衣着札俗逐渐瓦解,人 们着装更加自由化。“洋布”也由此促进我国的服装由造型到结构的变化。西方绚丽 的花布取代传统费工费韫的刺绣,促进衣服由追求复杂装饰到寻求简便结构的转 变;西方物美价廉的“人造丝”令中国丝绸遭到冷遇;细腻平整、富有光泽、手感柔 软的西方棉布直接威胁本土棉布的销售市场挺括结实的呢绒更是受到偏爱西服 的人士青晾,原因是2 0 世纪初效穿西装是趋先风、赶时髦年轻人的时尚,在当时 西装用料畦有呢绒最为合适,其超强的塑形能力是传统棉布所达不到的,柔软的 丝绸对西装更不合适。 进入2 0 世纪,除了“人造纤维”已经应用到具体服 装中外,众多科学家开始致力研究化学合成纤维,氯 纶、膪纶、维伦、锦纶、丙纶、氢纶等等新颖面料相 继推出。新式面料对服装造型的影响更多体现在女装 中,以旗袍最为突出。传统的高档旗袍一般选用锦、 缎为主。厚实的锦、缎一方面经得起多重的镶嵌滚绣, 另一方面也与封建礼教提倡的宽大藏体相关,不得显 示女性曲线。而自1 9 世纪大量的轻薄面料进入我国市 场,如洋纺、羽纱、乔其纱、丝绒、蕾丝等等。这些 面科与传统面料在外观及性能上均相去甚远却大受 图2 0 丰透明旗袍 2 0 世纪上丰叶中田服装遗型结构变化的文化探析二、2 0 世纪上半叶我国腮装造型结构的变化 欢迎,为2 0 世纪2 0 年代后的改良旗袍提供材料基础。在旗袍改良过程中,时髦女 子选用轻薄有良好垂感的面料做紧身旗袍,镶嵌滚绣大幅度减少,以便突出她们 婀娜多姿的身材。有的甚至使用镂空织物或半透明织物做旗袍,内穿衬裙的吊带 若隐若现( 如图2 0 ”) 。这种服装未被视为不雅,反倒十分流行。因蕾丝等镂空或 半透明织物的影响,上海等地还掀起一股“薄、透、露谰流。可见新型面料对传统 服装的改革促动作用之显著。尼龙丝袜的出现,更是推动女装朝简便化发展。传 统的旗袍穿着时里面必须加上长裤,而且不能外露,改良后的旗袍里面改穿短裤 配长筒丝袜,原因是穿上尼龙丝袜后双腿的线条和光泽增强了尼龙袜成为美感 与性感的象征。传统女装封闭严实的造型得到进一步突破隐约可见的取腿成为 视觉中心。可见,西洋面料虽严重影响国内纺织业的发展,但也为传统服装注入 新的活力。 另外,面料的花纹变化对服装结构也有一定的影响。传统面料纹样在于织物 本身的结构和制作工艺上,有绣花、提花、织锦缎、暗花缎、纱和罗等。西方印 染技术的传入,绣花和织锦逐渐减少,面料上的纹样出现以印花为基本变化手法。 其中主要以条纹、几何纹、花草纹为主,引领服装面料的新潮流,男女装中均有 应用( 如图2 1 ”、图2 2 ”所示) ,但更多用于改良旗袍中,具有现代感的纹样融于 富有东方神韵的旗袍结构中,摒弃繁复的装饰,最多在在面料的裁断处施以窄的 滚边,显示出一种活力、自由、更具现代感的视觉感受。 目2 1 景纹洋布男上表图2 2 印花洋布裤袍 :;i :;i 嚣;:i 翥嚣黪黼超2 器;黠+ 裟:嚣 ”月份牌广告,转引自阵蒿唪绦吉军中国服饰通史【瓣缸:宁破m 版杜- 2 0 0 2 :8 1 1 7 2 0 世纪上半叶中国服装造型结构变化的文化探析二、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航空机械员考试题库及答案
- 外贸销售合同样本中英文
- 高温工程施工合同(3篇)
- 安全员往年考试题及答案
- 安全卫生考试试题及答案
- 安全师考试题及答案
- 安保公司培训考试题及答案
- 痔疮动脉结扎微创技术-洞察及研究
- 2025河北公务员面试题及答案
- 2025国考行测模考试题及答案
- 电力系统反恐怖知识讲座
- 铁道车辆制动装置及制动新技术全套教学课件
- 化学氧化二氧化氯氧化课件
- 厂房建设工程投标方案(技术方案)
- 《大学语文》-《梦狼》
- 非常规时段施工安全管理方案
- 医院感染管理制度与职责
- 中建盘扣式落地卸料平台施工方案
- 管理学(第二版)邢以群PPT全套课件
- 四川省安全评价收费标准
- 人工流产-清宫术知情同意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