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周公“集大成”论略.pdf_第1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周公“集大成”论略.pdf_第2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周公“集大成”论略.pdf_第3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周公“集大成”论略.pdf_第4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周公“集大成”论略.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容提要 学术界多称孔子是其前几千年文化的集大成者,其实孔子学说是按照周公之思想而 “述作”的。孔子的思想和文化,是来自比其早五百年之周公旦所创立的礼乐文化。周 公可以称作是孔子之前中国古代文化的名副其实的集大成者。 本文主要分三个部分对周公“集大成”问题进行了论述:第一,“集大成”释义。 第二,论证周公为名副其实的集大成者:首先,他周公生活之时代背景;其次,周公乃。 当时之名世者。再次,周公是唯一的集大成者。第三,周公集大成的几个表现方面:首 先,周公创制了王位嫡长子继承制;其次,周公改革了对诸侯的分封制度;再次,周公 在经济体制方面改革了商代的藉制,制定“藉”法;其四,周公参与到史官的文化活动 中,揭开了史官在周代文化活动中的新篇章;最后,周公注重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以史 为鉴,具有深邃的历史鉴戒思想。 关键词;周公;集大成:嫡长子继承制:分封制;“藉”法:史官文化:历史鉴戒 思想 a b s t r a c t t h ea c a d e m i c i a nm o s t l yc a l l e dc o n f u c i u st h es y n t h e s i z e ro fc h i n e s ec u l t u r e ,b u t a c t u r a l l yc o n f u c i o nd o c t r i n ew a sc r e a t e da c c o r d i n gt ot h et h o u g h t so ft h ed u k ez h o u t h a ti st os a y ,c o n f u c i o nt h o u g h t sa n dc u l t u r ew a sb a s e do nt h ec u l t u r ef o rc e r e m o n y a n dm u s i cc r e a t e db yt h ed u k ez b o u5 0 0y e a r sb e f o r e 。t h ed u k ez h o uw a s w o r t h yo f t h en a m et h es y n t h e s i z e ro fc h i n e s ea n c i e n tc u l t u r e t h et h e s i sc o n s i s t so ft h r e ep a r t st od e m o n s t r a t et h i si s s u e : p a r to n eg i v et h ed e f i n i t i o no fs y n t h e s i s p a r tt w ot e l l sa b o u tt h er e a s o nw h yt h e d u k ez h o uw a sc a l l e dt h ea c t u r a ls y n t h e s i z e r :f i r s t l y ,h ew a sl i v i n gi nt h er e l e v a n t e p o c h , s e c o n d l y ,h ew a ss t r i k i n gi nh i st i m e s , t h i r d l y ,h ew a st h ee x c l u s i v es y n t h e s i z e r p a r tt h r e er e p r e s e n t st h ea s p e c t si nw h i c ht h ed u k ez h o uc o u l db ec a l l e dt h e s y n t h e s i z e r 。f i r s t l y ,h e a d v a n c e dt h et h r o n e s u c c e e d e ds y s t e m ,t h a ti s ,t h ek i n g s h i p b e l o n g e dt ot h ee l d e s tl i n e a ls o n ;s e c o n d l y h ee s t a b l i s h e dt h ei n s t i t u t i o no ft h e v a s s a l s ; t h i r d l y ,h er e f o r m e dt h ee c o n o m i c a ls y s t e m ;f o u r t h l y ,h ea t t a c h e dh i m s e l ft ot h e c u l t u r a la c t i v i t i e so ft h eh i s t o r i c a lo f f i c i a l s ,w h i c hg a v ea an e ws t a r tt ot h e i rp o s i t i o n ; l a s t l y ,h ep a i dg r e a ta t t e n t i o nt ot h es u m m a r i z i n go fh i s t o r i c a le x p e r i e n c ea n dl e s s o n s , a n dh ed e v e l o p e dp r o f o u n dh i s t o r i c a le x a m p l et h o u g h t s k e yw o r d s :t h ed u k ez h o us y n t h e s i s ;t h et h r o n e s u c c e e d e ds y s t e m ;i n s t i t u t i o n o ft h ev a s s a l s ;t h ec u l t u r eo fh i s t o r i c a lo f f i c i a l s ;h i s t o r i c a le x a m p l e t h o u g h t s y9 3 5 13 1 湖北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和使用授权说明 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 耿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 或撰写过的作品或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 方式标明。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论文作者签名:王世萄 时间:知谚年r 月之门三1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说明 本人完全了解湖北大学关于收集、保存、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 按照学校要求提交学位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本: 学校有权保存学位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并提供目录检索与阅览服务 学校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数字化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论文; 在不以赢利为目的前提下,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部分或全部内容。 ( 保密论文在解密后遵守此规定) 沦文作者签名:王也菊 签名日期:劲唾丁肖日 导师签名: 签名日期: 矽黼 蝣晒 引言 提及“集大成”,必然会让人联想到孔子,是因为孟子第一个提出“孔予之谓集大 成”。学者们大都支持并进一步阐发了孔子集大成的内容。许多学者认为孔子是中国古 代思想与文化的集大成者,并从蹩体上进行了阐述,还有的学者从某一领域、视角对孔 子的集大成进行了阐述。 前一方面的如:王宏称孔子为古代思想的集大成者o ;霍松林、霍建波论及孔予时说, 孟子不但认为孔子是圣人,还认为他是圣人中的集大成者,具有前代圣人一切优秀品格, 能够随时俯仰,从心而行圆。鲁金华指出孔子是中国古代思想与文化的集大成者,儒家 学派的鼻祖 。 后一方面的如:夏国军认为,孔子是儒家学术之集大成者回;马玲亚、何君陆、彭熙、 胡显莉等就认为孔子是教育实践及教育理论方面的集大成者 :彭彦华认为孔予“集大 成”表现在哲学思想方面 ;沈有珠认为孔子是周至春秋以来人本思潮的集大成者。 无论是从哲学、儒学、人文、教育还是思想文化方面,学术界都公认孔子为集大成 者,那么在孔予之前,是否还有先行者呢? 回答是肯定的,冯友兰便是其中的代表。冯 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史中说,孔子学说是依照周公之礼而“述作”的,所以,孔子 之学虽是由他个人发展起来的,但实际上却是来源于官方之学,是前人集体智糠的结晶。 冯先生这段话指出了孔子是其前几千年文化的集大成者,但是同时它也承认孔子学说与 周公之礼的继承关系,即周公之礼是孔子学洗的基础,那么我们可不可以说“周公是孔 子之前文化的集大成者”呢? 就我们搜集的资料看来,清代学者章学诚是把周公提到“集大成”高度的第一人。 在他之后,关于这一论题,当代学者们鲜有论及。只是在论述某一具体方面时,偶有片 言提及,如邹元江就曾称周公是将夏、商、周、尧、舜、文、武之礼集大成的历史巨人。 黄玉顺也曾谈及周公的地位,他说:“长期以来,人们一谈到中国传统文化,首先就想 。王宏:论孝道观,抚州师专学报2 0 0 2 年第1 期。 。霍松林、霍建波t论孟子) 、( 庄子) 中的孔子形象t兰州大学学报2 0 0 4 年第4 期。 o 鲁金华:孔子的富贵观及其现代价值解读,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 0 0 3 年第4 期。 。夏国军:孔子与公孙龙“正名”思想之比较t 攀枝花学院学报2 0 0 3 年第1 期。 。马玲亚:论孔子的素质教育理念及实践, 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 0 0 4 年第5 期;何君陆 论孔子教育教学崽 想的继承与发展,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 0 0 5 年第1 期i 彭熙、胡显莉:从( 论语) 看孔子的教育哲学观,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 0 0 1 年第i 期a o 彭彦华; 孔子辩证法思想探赜,学术界2 0 0 4 年第6 期。 o 沈有珠;孔子与古代中国人的宗教观, 肇庆学院学报2 0 0 3 年第1 期a 到儒家;一谈到儒家,首先就谈到孔子。但是,如果我们从思想渊源上追问一下,有没 有人对孔予的思想产生过麓大的影响,如聚有,仇是谁? 我认为他就是周公。”o 周公是塑造餍代乃至中莺传绕思想文化的一个 赏羹要鸵人物。钱穆先生认为:“震 公可以代袭西周时代,代液此一时代之精神,代表此一时代的种种特殊点,或说照此时 代之令瞧翁,赦髑公霹滋蹩当时之名超畿。”扬系爨、杨建蓬据滋震公是整合中牮运吉 文化与夏商文化的鼻祖,熙是儒家的先祖。他不仅整合了远古、疑商的文化,而鼠也发 震了周文化。是历史赋予了周公熬合古文化的使命营。因此,我们认为孔予并不是第一 个爨大成之人,薅周公是其先孬畿。我们褒论文中孝譬以髑公集大戏熬羼史条件、蠹容以 及对后世的影响作为主要论述对象。 一、“集大成”释义 我们要论述某人为“集大成者”,首先要明确“集大成”的确切涵义。 ( 一) 词语释义 “集”字意义为“群鸟在木上也” 。 “集大成”作为一个固定词组,经历了一个产生、发展及演变的过程。孟子最早用 “集大成”这个词语赞美孔子。 例如,在辞源中,“集大成”就是这样定义的:“孟子万章下:孔子之谓 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之也。按:古代奏乐一篇为一终,亦称一成。此以 乐为喻,言孔子能集纳先圣之道,以成己之圣德。后谓总结前人或各家成果而系统化为 集大成。” 汉语大词典中也有词条“集大成”:“谓融会各家思想、学说、风格、技巧等 而自成体系或自成一格。孟子万章下: 伯夷,圣之清者也;伊尹,圣之任者也; 柳下惠,圣之和者也;孔子,圣之时者也。孔子之谓集大成。孙爽疏:盖集大成, 即集伯夷、伊尹、柳下惠三圣之道,是为大成耳其时为言,以谓时然则然,无可无 不可,故谓之集大成,又非止于一偏而已。宋陈师道后山诗话: 子美之诗,退 。黄玉顺:周公“德治”思想简论( 泉州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2 0 0 2 年第5 期) 。杨东晨、杨建国:周公是整合中国文化的第一位圣人,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 0 0 4 年第3 期a 。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1 9 6 3 年版,第7 9 页。 。广东、广西、湖南、河南辞源修订组和商务印书馆编辑部合编: 辞源,商务印书馆1 9 8 3 年1 2 月版,第3 3 0 8 页。 - 2 - 之之文,鲁公之书,皆集大成者也。明宋濂答章秀才论诗书:杜子美复继出, 上薄风雅,下该沈宋,才夺苏李真所谓集大成者。 可以看出,在我国古代历史上,被成为“集大成”之人,起初为孑l 子,后来又扩大 为指杜甫( 字子美) 、韩愈( 字退之) 、颜真卿( 世称鲁公) 等。 在孟子那里,“集大成”基本内涵本质上是属于哲学范畴,其美学、文学的含义甚 为隐淡朦胧。直至宋代学者陈师道用“集大成”来评价杜甫,始真正体现出“集大成” 这一概念的诗学评判功能。” 明末清初,以“博闻大雅,高风亮节”而名满天下的大学者方以智从哲学的角度解 释:“集也者正集古今之迅利,而代错以为激扬也。” “自离经辨志,而知类通达,谓 之大成” “所谓集大成者,能收古今之利器,以集成一大棘栗蓬也”固 到了清代,章学诚解释“集”字:“集之为言,萃众之所有而一之也。” 他解释“集 大成”:“自有天地,而至唐、虞、夏、商,皆圣人而得天子之位,经纶治化,一出于道 体之适然。周公成文、武之德,适当帝全王备,殷因夏监,至于无可复加之际,故得藉 为制作典章,而以周道集古圣之成,斯乃所谓集大成也。” 傅斯年认为“所谓集大成者,即调和之别名也”。林若夫认为“集大成”者即集前 人学术思想而获重大成功o 。 若从音乐方面来看,“成”本是音乐名词。乐有八音,若独奏一音,则其一音自为 始终,而为一小成。合众小成而为一大成。孔子集众圣之长以成己身之德,故孟子称之 为“集大成”。所谓集大成,就像奏乐之时,先敲金钟以发声,最后击玉磐以收音。金 钟发声,是音乐节奏的开始;玉磐收音,是音乐节奏的完成。 若单纯从字面上理解,“集大成”似乎仅仅指集过去( 前人) 之大成。但事实上不 止于此。集大成,不是简单的静态的集中杂糅,而是丰富包融并加以发展。 一个民族的文化思想或某个大的学术流派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往往需要一个里程碑 t d 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词典编纂处编纂汉语太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 9 9 3 年6 , q 版,第十一卷,第 7 9 8 页。 。清方以智著、庞朴注释东西均注释,中华书局2 0 0 1 年3 月第1 版,第1 9 页。注释;榘也者,指注者之倡“统 均”和“全均”。代错,集古今迅利之说而相代相错;激扬激浊扬清。以代明错行的态度和办法。作为对他们 的批评和表扬。 o 浮山文集后编,见清史资料第六辑,第3 0 页。 。清方以智著、庞朴注释东西均注释,中华书局2 0 0 1 年3 月第1 版,第2 8 7 页。 。清方以智著、庞朴注释东西均注释,中华书局2 0 0 1 年3 , q 第1 版,笫1 9 贞。注释t 集也者,指注者之倡“统 均”和“全均”。代错,集古今迅利之说而相代相错:激扬,激浊扬清。以代明错行的态度和办法,作为对他们 的批评和表扬。 o 浮山文集后编,见清史资料第六辑,第3 0 页。 o 清方以智著、庞朴注释东西均注释,中华书局2 0 0 1 年3 , q 第1 版,第2 8 7 页a 3 式的人物来加以总结、概括、综合与融合,成为完整的体系,这就是“集大成”。“集大 成”不是简单机械地拼凑或堆砌,而是要加以发挥与融会,使之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使总体大于部分之和。“集大成”者一般都是大思想家,如苏格拉底和柏拉图是公认的 古希腊唯心主义理念论之集大成者,朱熹是理学之集大成者。 关于“集大成”的英文释义,也有学者进行了考察。和e p i t o m i z e ,b eac o m p r e h e n s i v e e x p r e s s i o no f 和b ea na g g l o m e r a t i o no f 几个词组相比,s y n t h e s i s 更能准确地表达其含 义,“集大成者”应是s y n t h e s i z e r ;动词为s y n t h e s i z e 。 张显成在考察了马王堆汉墓所出吉佚书儒家著作五行之后,认为儒家思孟学派 思想的五行成书旱于孟子,而书中不只一次出现“集大成”,故认为这个词,当 时就已是流传很广的成语了,它并非专指孔子,而是思孟学派泛指君子而言。 本文采用辞源中的定义,总结前人或各家成果而系统化为集大成,译成英文应 是s y n t h e s i s 。 ( - - ) 孟子此语之语境 “集大成”句载于孟子卷十万章章旬下: 盂子曰:“伯夷,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恶声。非其君不事,非其民不使。洁则进, 乱则退。横政之所出,横民之所止,不忍居也。思与乡人处,如以朝衣朝冠坐于涂 炭也。当纣之时,居北海之滨,以待天下之清也。故闻伯夷之风者,顽夫廉,懦夫 有立志。 伊尹日:何事非君? 何使非民? 治亦进,乱亦进。曰:炙之生斯民也,使 先知觉后知,使先觉觉后觉。予,天民之先觉者也;予将以此道觉此民也。思天下 之民匹夫匹妇有不与被尧舜乏泽者,若已推而内之沟中,其自任以天下之重也。 柳下惠,不羞污君,不辞小官。进不隐贤,必以其道。遗佚而不怨,陬穷而不 悯。与乡人处,由由然不忍去也。尔为尔,我为我,虽袒裼裸裎于我侧,尔焉能浼 我哉? 故闻柳下惠之风者,鄙夫宽,薄夫敦。 。傅昭桂:“集太成,还是“大杂烩”汉英词典中“集大成”词条英文释义质疑,大连外国语学院学报 1 9 9 9 年第3 期。 - 4 - 孔子之去齐,接淅而4 5 - ;去鲁,曰:迟迟吾行也。去父母国之道也。可以速 而速,可以久而久,可以处而处,可以仕而仕,孔子也。” 盂子日:“伯夷,圣之清者也;伊尹,圣之任者也;柳下惠,圣之和者也;孔子 圣之时者也。孔子之谓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之也。金声也者,始条理 也;玉振之也者,终条理也。始条理者,智之事也;终条理者,圣之事也。智,譬 则巧也;圣,譬则力也。由射于百步之外也,其至,尔力也;其中,非尔力也。” ( 三) 对孟子语录之理解 孟子之语,代表了当时儒家对孔予学思成就的评价,也应该反映了孔子对前代资源 的总体承继以及其后儒学论域的全面开启的事实。孔子集众圣之长以成己身之德,故孟 子称之为“集大成”吲。 孟子的这一段话是以音乐为喻,以论圣智圣德之完成。朱注:“金,钟属:声,宣 也。玉,磐属;振,收也。”条理,犹言脉络,指音乐之节奏而言。智,谓智之所及; 圣,谓德之所就。孟子这段话的意思,大致如此:所谓集大成,就像奏乐之时,先敲金 钟以发声,最后击玉磬以收音。金钟发声,是音乐节奏的开始;玉磐收音,是音乐节奏 的完成。譬如为学做人,开肩学问的门径,是智之所及的事:而完成人品的修养,则是 德之所就的事。 综上所述,不同作者对这段话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见解。那么,究 竟孰是孰非呢? 笔者认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他们大都认为对孔予是中国古代文化 或教育或思想的集大成者。那么究竟如何理解才是准确的呢? 我们认为,孟子是在列举了伯夷、伊尹、柳下惠以及孑l 子四位圣人的不同表现之后, 才得出孑l 予之谓集大成”的结论。所以,从这里的上下文来看,孟子将四人品行分别概 括为圣人中的某种风格或类型:伯夷是圣人之中清高的正人君子;伊尹是圣人之中忧国 忧民、有强烈社会责任感之人;柳下惠是圣人中性情随和、心胸宽广的类型之人;而孔 子是圣人之中能够审时度势、灵活处理具体问题之人。比较而言,孔子集中了其余三人 的优点,不固守成见,而且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观念,能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所以 o 孟子卷十万章章句下,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 9 8 0 年1 0 月版,第2 7 4 0 2 7 4 1 页。 。蔡仁厚:从礼的常与变看仁心之不安不忍,南昌大学学报2 0 0 0 年第2 期。 - 5 - 鬣子称他为集大成,意思是集其袋圣人离尚品格于一身。 可以看出,鬣子的这段话只和四人为人处世的风格脊关,而并不能联系到中国古代 文化方甏,所以将其l 乍戈“手l 予嶷中国吉l 弋文化之大戏”、“孑l 子爨中国德学之大减”或 “孔子集中国古代教育总想之大成”等类似方面的论据,我们认为是偏颇的,属于作者 懿主鼹黪溅,是帮科学豹实涯方法不稠搿合戆。 我们知道,孔子学说是按照周公之礼而“述作”的,即周公之礼是孔予学说的基础, 酃么我稍可不可戳说“箍公蓬孔予之前文纯静集大或者”褥? 这个问题也正是本文所要探讨的论题。 二、周公名副其实的集大成者 周公是谁? 为什么称他为“名副其实的集大成者”呢? 周公姓姬,名旦,是周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父,鲁国的始祖。史 记鲁周公世家载他曾自称“旦巧能,多才多艺,能事鬼神”国。他是对周朝举足轻重 的历史人物。 周公为国家日夜操劳,“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周朝的政权,能够维持八百年 之久,理应归功于周公一手所建立的典制。而且我国文化集中整理成一系统性,也是由 周公开始的。周公可以称作是孔子之前的名副其实的集大成者。 ( 一) “中国政治与文化之变革,奠剧于殷周之际。”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杰出人物,是指在一定历史阶段上对社会发展起促进作用或推 动作用的伟大人物,包括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科学家等等。要正确评价杰 出人物的作用,就要承认杰出人物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坚持历史主义原则。 历史人物具有历史性,受具体的历史条件制约。一定的历史条件造就一定的历史人 物,历史人物的面貌由其所赖以存在的社会历史条件决定。所谓“时势造英雄”就是指一 定的社会历史条件造就一定的历史人物。 周公就是这样的杰出人物,他究竟处于一个什么样时代背景下,这个时代具有什么 历史条件,才造就了他的丰功伟业呢? 我国史学大师王国维在他著名的殷周制度论开篇即开宗明义地指出:“中国政 。司马迁:史记鲁周公世家,中华书局,1 9 5 9 年9 月版,第1 5 1 6 页。 - 6 治与文化之变革,莫剧于殷周之际”。这句话简明扼要地概括了殷周之交这一历史时期 的时代特点,即“政治与文化变革”的剧烈程度没有其它时期可以与之比拟。而周公正是 生活于这一时期,并且顺应历史发展,推动了历史的进步。他在政治上制定了一系列加 强中央集权制的举措,形成了与殷人截然不同的制度。 商周之际确实有过深刻的社会历史变革,当时政治制度及思想文化方面的许多重要 变化也是不可否认的,尽管对于这些变化的性质及社会历史意义还需要站在新的历史高 度重新加以认识。商周之际,周人以其西方盟主的身分加入中国政治舞台并第一次成为 所有东西方部族的共同主宰,这种形势确乎给了当时中国政治社会以巨大的撞击。 商周之际社会发生重大变革是有其政治文化背景的,当时周人以其西方盟主的身分 加入中国政治舞台并第一次成为所有东西方部族的共同主宰,造成了以周人为首的共同 文化圈的空前扩大:而且周人起源于西方,他们的西方部族的文化传统也对周人实施的 制度与文化变革超过重要作用。 同样,商代文明的高度发展同样为周代社会的变革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商朝数 百年统治的经验和教训i ,亦为周人政治上的新举措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商周之际的变革主要体现在政治制度及与之相关的文化形态上。 虽然殷周之际的变化程度是否剧烈学术界并未取得一致结论,然而这个时期社会出 现变化却是毫无疑问的,周公在这一时代中生活,并且在这一政治舞台上充分施展了自 己的才华和智慧。 ( 二) “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 历史唯物主义对于杰出人物的出现,认为其既有必然性,又有偶然性的。因此,必 须用必然性和偶然性相统的观点分析杰出人物的历史作用。 孟子有言:“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他是说每过五百年必有君王 的兴起,必有某一时代以其名字命名的人物的出现。我们认为,孟子的话就反映了历史 唯物主义的“杰出人物的出现具有必然性”的这一原则。孟子主张人类社会是在治乱交替 中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圣贤在社会变迁过程中是关系社会治乱的一个重要因素,而不 是惟一的决定因素。 。王圉维:殷周制度论,观堂集林卷十,史林二t 民国丛书第| ! ! = | 编,上海书店1 9 9 2 年版,9 2 册a 。孟子公孙丑下,十三经注疏第2 6 9 9 页。 - 7 -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最子虽然没有揭示历史发展的根本规律,但他认为历史发展 其肖阶段散的观点,比孔、墨的倒退史观前进了一步。孟予不仅坚信历史演变的轨迹是 髑薅复始蛇循环,霹且进一步指出社会历史“一治一乱”的循环有其固定的周期,芳糖确 地预言这个周期是五百年。 贾谊相信孟子关于“五百年必有王者兴”的历史循环思想,认为汉帝为尧舜复出,说: “自禹以下五百岁而汤起,白汤以下五百余年而武王起。故圣王之超,大以五百为纪。 自武王已下,过五百岁矣,圣王不起,何怪矣i 及秦始皇帝似是卒非也,终于无状。及 今,天下集于陛下,臣观宽大知通,窃日足以操乱业,握危势,若今之贤也。明通以足, 天纪又当,天宜请陛下为之矣。然又未也者,又将谁须也? ” 孟子强调的是“王者兴”,是承担天降大任的王者,表达了人们对天下统一的渴望。 孟子没有把统一的实现寄托在虚无飘缈的遥远,而是要人们坚信是在即将到来的年代。 因此,有志者应奋发崛起,以天下为己任,救民众于水深火热之中,完成统一大业。 而周公正是这样的“王者”,他顺应人们的愿望,帮助武王完成了灭殷建周的统一大 业,并且建立起一系列的国家制度。 不论孟子的话是否为历史循环论,它毕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时代呼唤英雄、时代 创造英雄这一历史唯物主义的命题。周公是标志三代历史的伟大人物,芷是当时的时代 所呼唤、锻炼和筛选出的历史人物,他的出现也是必然的。正是孟子所说的“王者”或“名 世者”。 钱穆先生也曾如此说: 在孟子书里有所谓“名世者”,在一个时代出这样一个人,这个人就可用来代表 此一时代,所以称之为“名世者”。“名世”不是说在这个时代有名,乃是他可以代 表这一时代。周公可以代表西周时代,代表此一时代之精神,代表此一时代的种种 特殊燕,或说是此时代之个性的,故周公可说是当时之名世者。也可说从西周直到 春秋末年孔子起来,周公就是一代表。孔子以后是新时代了,应称为孔子时代,已 不是周公时代了。因周公在此时代中已成过去。令试问周公的思想,和其理论,和 其对于他当时这一人类社会所有的抱负,即周公这一个人和其精神,我们应从哪里 。粱文清:论孟子“保民而王”的思想, 黔南民族师专学报哲社版1 9 9 6 年第2 期- - 8 - 去看? 我想,也便可在西周书里去看。我上一堂特别举出几句话,所举并不是 周公的话,然而同样可以代表周公这一时代人的观点和理想,也可说在大体上则是 受了周公的影响。所以我们读西周书,就该在书背后读到周佘这个人。 ( 三) “集大成者,周公所独也。” 根据我们前文对“集大成”的定义,即“总结前人或各家成果而系统化”,周公就是这 样的一个人,他总结了在他之前的中国古代文化及制度的成果,并且使之理论化、制度 化。所以我们说,周公是我国古代集大成之第一人。 清代学者章学诚第一个提出了“周公集大成”的观点。他在文史通义中这样论述: 道有自然,圣人有不得不然,此事同乎? 日:不同。道无所为而自然,圣人有 所见而不得不然也。圣人有所见,故不得不然;众人无所见,则不知其然而然。孰 为近道? 日:不知其然而然,即道也。非无所见也,不可见也。不得不然者,圣人 所以舍乎道,非可即以为道也。圣人求道,道无可见,即众人之不知其然而然,圣 人所藉以见其道者也。故不知其然而然,一阴一阳之迹也。学于圣人,斯为贤人。 学于贤人,斯为君子。学于众人,斯为圣人。非众可学也,求道必于一阴一阳之迹 也。自有天地,而至唐、虞、夏、商,迹既多而穷变通久之理亦大备。周公以天纵 生知之圣,而适当积古流传,遭法大备之时,是以经纶制作,集千古之大成,则亦 时会使然,非周公之圣智能使之然也。盖自古圣人皆学于众人之不之其然而然,而 周公又遍览于自古圣人之不得不然,而知其然也。周公固天纵生知之圣矣,此非周 公智力所能也,时会使然也。譬如春夏秋冬,各主一时,而冬令告一岁之成,亦其 时会使然,而非冬令胜于三时也。故创制显庸之圣,千古所同也。集大成者,周公 所独也。时会适当然而然,周公亦不自知其然也。 在这段话中,章学诚解释“集大成”的涵义时即指周公,认为更无别人,并且初步论 。钱穆;中国史学名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 0 0 0 年9 月版第1 1 1 2 页 。清章学诚著、叶瑛校注文史通义校注,中华书) 蜀1 9 8 5 年版,卷二、内篇二原道上,第1 2 0 1 2 1 页a 9 一 证了周公巢大成的条件,即他所称之“时会”。周公生于“邋法大备之时”,又由于“道无 所为而自然”,所以周公能够“集千古乏大成”,他认为是“时会使然也”。就像一年中的 蹬令季节中,只鸯冬零才g 铲告一箩之成”一样,是必然瑰象, 人力所控制。这些条 件艘连孔予都不具备的,所以周公的集大成不是由于他本人的聪明才智决定,而是由当 露麴嚣变瓣代鼹凌定,翼蠢历史秘然性,瀵令琢史必然瞧是连囊公本人壹纛甚至都没有 意识到的。 接着,他说: 孟子曰:“孔子之谓集大成。”今言集大成者为周公,毋乃悖于孟子之指欤? 日: 集之为言,萃众之所有而一之也。自有天地,而至唐、虞、夏、商,皆圣人而得天 子之位,经纶治化,一出于道体之适然。周公成文、武之德,适当帝全王备,殷因 夏监,至于无可复加之际,故得藉为制作典章,而以周道集古圣之成,斯乃所谓集 大成也。孔子有德其无位,即纵得制作之权,不得列于一成,安有大成可巢乎? 非 孔子之圣,逊于周公也,时会使然也。孟子所谓集大成者,乃封伯夷、伊尹、柳下 惠而言之也。恐学者疑孔子之圣,与三子同,无所取譬,譬于作乐之大成也。故孔 子大成之说,可以对三子,而不可以尽孔子也。以之尽孔子,反小孔予矣。何也? 周公集羲、轩、尧、舜以来之大成,周公固学于历圣而集之,无历圣之道法,则固 无以成其周公也。孔子非集伯夷、尹、惠之大成,孔子固未尝学于伯夷、尹、惠, 且无伯夷、尹、惠乏行事,岂将无以成其孔子乎? 夫孟子之言,各有所当而已矣, 岂可以文害意乎? 这段话指出了他的观点和孟子的观点产生分歧的原因,对孟子的话进行了辨析。指 出理解孟子的话,不能撇开具体语境。在当时语境中,孟子只是相对于三人而言,并不 是全面的评价孔子。如果把这句话当作对孔予的全面、整体的评价,反而小瞧t t l 子。 他认为周公是集“历圣之道法”的大成,而孔子则是集伯夷、尹、惠之行事,是各有所指, 孟子的话只是从当时的语言环境出发而得出的结论,我们决不能脱离语境而片面理解, 造成“以文害意”的后果。 在确切地阐释孟子的话之后,章接着说道: 迭巷党人曰:“大哉孔子! 博学而无所成名。”今人皆嗤党人不知孔子矣;抑知 孔子果成何名乎? 以谓天纵生知之圣,不可吉恩拟议,而为一定之名也,于是援天 。清章学诚著、叶瑛校注文史通义搜注,中华书局1 9 8 5 年版,卷= 、内篇二原道上,第1 2 1 页。 1 0 - - l - a , ,以为圣不可知而已矣。斯其所见,何以异于党人乎? 天地之大,可一言尽。 孔予虽大,不过天地,独不可以一言尽乎? 或问何以一言尽之,则日:学周公而已 矣。周公之外,别无所学乎? 日:非有学而孔予有所不至;周公既集群圣之成,则 周公之外,更无所学也。周奔集群圣之大成,孔子学而尽周公之道,斯一言也,足 以蔽孔予之全体矣。“祖述尧、舜”,周公之志也。“宪章文、武”,周公之业也。一 则日:“文王既没,文不在兹。”再则日:“甚矣吾衰,不复梦见周公。”又日:“吾学 周礼,今用之。”叉曰:“郁郁乎文哉! 吾从周。”哀公问政,则目:“文、武之政 布在方策。”或问“仲尼焉学? ”子贡以谓“文、武之道,未坠于地”。“述而不作” 周公之旧典也。“好古敏求”,周公之遗籍也。党人生同时而不知,乃谓无所成名 亦非全无所见矣。后人观栽籍,而不知夫子之所学,是不如党人所见矣。而犹嗤党 人为不知,奚翅百步之笑五十步乎? 故自古圣人,其圣虽同,而其所以为圣,不必 尽同,时会使然也。惟孔子与周公,俱生法积道备无可复加之后,周公集其成以行 其道,孔子尽其道以明其教,符节医合,如出于一人,不复更有毫束异同之致也。 然则欲尊孔予者,安在援天与神,而为恍惚难凭之说哉? 他认为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如果要用一句话总结孔子,那就是:“学周公而已 矣。”不是别人有学问而孔子没有学习,实在是“周公既集群圣之成,则周公之外,更无 所学也。”即周公已经将众圣人的成果集于一身,所以在周公之外,再没有必要向其他 人学习了。所以说:“周公集群圣之大成,孔子学而尽周公之道,斯一言也,足以蔽孔 子之全体矣。”孔子自己也反复声明“从周”,希望“梦见周公”。古代的圣人“其所以为圣, 不必尽同,时会使然也”,也即我们所谓“殊途同归”的含义。 孔子虽然有德行然而却没有可以实施其主张的权力及地位,而周公却正好处于这样 的职位之上。即周公处在这样的“时会”中,而孔子则没有这样的条件和机遇。当然,周 公和孔予也有联系,他们前后相承,即“周公集群圣之大成,孔子学而尽周公之道”,孔 子只是学周公而已,因此不能称其为集大成,真正的、唯一的集大成者应该是周公。 。清章学诚著、叶瑛校注文史通义校注,中华书局1 9 8 5 年版,卷二、内篇2 2 , 原道上,第1 2 1 1 2 2 页 - 1 1 - 邹元江也曾指出: 以“礼”说,孔子一生所追求的“克己复礼为仁”的理想,正是复周公之礼。周公 是将夏、商、周、尧、舜、文、武之礼集犬成的历史巨人。孔子之所以要“吾从周”, 甚至到了老年大志未酬,哀叹“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周公对自己所封之地的鲁国 情有独钟,在他执掌西周王朝大权时,长期使鲁国成为唯一能用天子礼乐祭祀天地 祖先的诸侯国,难怪鲁国到了春秋晚期还享有“周礼尽在鲁”的美誉。 这里,邹氏只是说出了周公集大成的其中一个方面,然而实际上,周公集大成却包 含了整个中国古代的文化和制度。 自古以来,一说到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人们就会众口一辞地称赞孔子。 孔子不仅成为中国人民崇拜的大儒,而且也成为世界文化界称颂的“孔圣人”。这是因为 孔子整合和修订了儒学的精髓“六经”之故。然而,孔子的思想和文化,却是来自比其早 五百年之周公旦所创立的礼乐文化。 周公是整合中华远古文化与夏商文化的鼻祖,更是儒家的先祖。孔子把周公视为整 合远古和夏商政治文化的代表,自己也要成为如周公一样的人,因而在做梦时常见到周 公。周公不仅整合了远古、夏商的文化,而且也发展了周文化。 社会发展的大势使周公有条件对文化进行整合,因为西周以前文化具有原始性,而 历史又赋予了周公整合古文化的使命。夏商周精神、物质、制度文化既有共同的方面, 也有差异的方面,且在不同的王朝时期有继承、有变革、有发展。商代的巫官有太史、 祝、 人等,并设“总管”一名,负责所有的祭司事务。夏商的上层建筑文化意识形态, 仍具有一定的原始性、自然性、神鬼性,始终未脱离宗族神、部落神的性格即商人的天 命观还没有进入理性、法定性的阶段。同时,甲骨、金文的出现,也为周公整合、发展 文化提供了条件。 两千多年来,人们一提到对古文化的整合,就不约而同地说是孔子。至于儒家的鼻 祖是孔子,更不需再言。然而,若再追问孔子整合的文化从何而来? 儒家的先祖又是谁? 那么,就不得不提到早于孔子五百余年前的周公。周公是西周初与太公望齐名的大臣: 太公望是助文王削商和助武王灭商的大功臣;周公则是助武王伐纣、代成王巩固西周政 权的大功臣。可能是因为其功劳太高,所以没有对其在整合古文化中的贡献给予长足的 评论。启良同志说:“中国人喜欢说自己是炎黄子孙、龙的传人,或者说自己是儒门 弟子,即孔夫子的文化传人,可谁也没有意识到自己的真正的、名副其实的文化先祖是 。邹元江:从孔子“生平的开端看其“仁学”思想的实践本质, 孔子研究2 0 0 0 年第5 期。 1 2 - 周公”,孑l 夫予作为文化先祖,是因他创立了儒家,而儒家作为官方的意识形态存延了 两千多年。实际上,儒家的真正先祖是周公”。o 苟子也曾谓周公为大儒。圆 周公的历史重要性和贡献,不仅在于传统所谓“制礼作乐”,周公的贡献实在是在于 他的思想,大半周书所反映的周公的思想极大影响了周人的天命信仰,使中国文化由自 然宗教发展为具有伦理宗教水平的文化形态,价值理性在文化中开始确立根基。周公是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思想家,不仅经他之手而奠定了西周的制度,而且构造了西周的政治文 化。我们知道,周公的个人魅力、他所开创的事业以及他的思想,极大地影响了数百年 后的另一个伟人孔子,周公所遗留的政治、文化遗产是孔子和儒家思想的主要资源。 孔子之后一千五百年间,中国文化一直是以周孔并称,既表明周公与孔子一脉相承的 关系,又充分显示出周公享有重要的文化地位。” 周公对远古和夏商宗教文化的整合,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的成就。 其一是确定了敬德保民的统治思想。 加润国同志说过:“周公在思想、文化方面的突出贡献是:他已经开始怀疑天命,强 调人事的重要性,重人事而轻天命;制礼作乐,实行礼治;明德慎罚,提倡德治;反 复告诫统治者防止腐化堕落、怠忽政事,提倡励精图治。这为孔子创立儒家学派提供了 重耍思想基础。”。尤其是周初提出的“保民”思想,即“民意决定天命的思想,是以周公为 代表的周初统治者对远古以来的天命神学观创造性的人文转变,直接启迪了周末和春秋、 战国时期的人本主义思潮。” 远古时代的“上帝”原是部落神,是商人尊崇的偶像,经周 公改造,作为政治宣传工具,从此“上帝”由部落神转化为中国的道德神。 其二是接合了制度文化。西周的中央机构和官制是在夏、商官制基础上发展、健全 起来的。从中央到地方诸侯国的官制整齐划一,与周公的整合有一定关系。如宗法制、 分封制、礼乐制等一套维护统治政权的制度,均是经过周公的改造、加工而确立的。周 代国家体制、官制等级制及其规范的超越夏、商,以及初步的熬合统一,与周公的贡献 是分不开的。 儒学虽然由孔子创立,但六书的一些重要内容早在西周初年就已产生了,且已 经过周公改造和加工,成为孔子第二次整合文化的基础。“真正对儒家做出贡献的是周 。启良:中图文明史,上册,花城出版社2 0 0 1 年版第2 6 7 页。 o 萄乎懦效:“大懦之效;武王崩,成王幼,周公屏成王而及武王以属天下,因天下之和t 遂文武之业 非至人莫之能为夫是之谓大懦之效。”诸子集成,卜海书店1 9 8 6 年7 月版,第7 3 7 4 页。 。陈来:古代宗救与伦理儒家思想的根源,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 9 9 6 年版第1 9 5 1 9 6 页 o 加润图,中国儡救史话,河北大学出版社1 9 9 9 年版+ 第1 8 页 。张岂之:中国历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 0 0 1 年版第1 2 1 页。 1 3 公和孑l 子。孔子无疑是儒家的创立者,而周公则可谓儒家的先驱潜。”此论是合乎历史 实际的。 所以说,周公是诬周拐的一饶政治家、思想象、军事家、文攀家,又是第一个整会 古文化的“罄人”,是儒家的先祖。 没骞周公不会骞武王灭黢震懿绞一天下;没蠢周公苓会毒传瞧懿魏乐文骐;没鸯周 公就没有儒家的历史渊源,没有儒家,中国传统的文明可能是另一种精神状态。中华 上下6 0 0 0 年豹文疆变燕一都劳麓入琵敬镄遥变,蠢“圣天”稍藏爨伟大文蘩事照中校表 “人物,周公就是“三代”文明典型的代表人物之一。 兰、周公“集大成”散论 周公既然是古文化的第一个集大成者,那么,他究竟开创了哪些重要的制度昵? 王国维曾指出,“欲观周之所定天下,必自其制度始矣。周人制度之大算于商者, 一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下臣诸 侯之s u 二曰庙数之制;三日同姓不婚之制。此数者,皆周之所以纲纪天下。”汉代思 想家王充也说:“周公一沐三握发,为周改法而制。” ( 一) “父死子继”制的确立 ( 1 ) 嫡长子继承制实施的背景 夏代的主位继承制度,由于史料的欠缺,目前尚不能论证确切。商代前后的继承制 度是有所变化的,先商时代商族的继承制度当以上甲微为界划分为两段。契上甲微实行 兄终弟及为主,辅之以舅甥继制;上甲微以降,商人实行父死子继为主,兄终弟及为辅 制。 商代中期的继承制度当是以父死子继制为主,兄终弟及为辅。这是由于商代前中期 虽已实行了一夫一妻制,但尚保留大量母权制的孑遗,所以必然经过一个过渡阶段。 商代继统法是原始公社选举制发展到周代嫡庶制的过渡阶段,前期承前,后期启后。 在文明程度较高的商代,选举制度必然伴随着王位的争夺,引发动乱。商王室的继统法 。杨向查:宗周社会与札乐文明人民出版社1 9 9 7 年版,第1 4 1 页 。李龙海:先商时代商族的继承制度,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 0 0 2 年第1 期。 。李龙海;从商族的婚姻沿革及生活方式看商代的继承制度, 殷都学刊2 0 0 1 年第3 期。 - 1 4 不得不改造为王储制度,由此开愈了周代嫡庶制的先河。 裔代的教诩怒溺公蜜箍嫡长予继承制直接韵原茵,商朝裔中丁戳尉“弟子斌争相代 斑,比九世乱”,就与继承隶4 度的素毳l 考很大关紧。捆发。“自康t 奠下,四世传子,主 凝比较安定。”两种继承法的不间治乱筒果,对于以周公为代栽的西周统治者不能不魁 一个盟显的对咙。歪是必了矮纛囊壤继承京度滋懿豹翼燃,现黧凝王赣熬统渲铁彦,嚣 周的统治者才在总结前入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难式创立了嫡长制的继承制度。 另外,嫡长制的出现也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上的必然产物。从深层次上看,嫡长 制的出现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宗法制度和宗法观念本身的发展水平,一是国家政 治组织的发展完瞽程度。宗法制度和宗法观念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私有制和家旗制度 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力了使家族的财产权利能够在后代予孙中平稳地继承,特别是 为了确定家族领先的继承资格以确保家族血缘共同体的延绫,势必要形成一官维系和调 节家族内部成员相互关系的规则体系,这就是后来所说的寨法。其中,父家长地位的继 承问题又是宗法制度的核心。各种资料说明,家长不仅是生产和生淆的组织者,更重要 的是拥有祭祀权,担负着奉祀祖先、传承家族的功能,并不单单涉及财产继承问题。 在周初成王时代,公直父不传位于太伯、伸雍而传位于季历,文王合伯虽考之予雨 传位于次子武王,武王临终前犹对周公以“我兄弟相后”为l t l l 。可见周索在成王周公前并 无确定的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