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专业论文)2008年网络媒体应对突发事件的研究.pdf_第1页
(传播学专业论文)2008年网络媒体应对突发事件的研究.pdf_第2页
(传播学专业论文)2008年网络媒体应对突发事件的研究.pdf_第3页
(传播学专业论文)2008年网络媒体应对突发事件的研究.pdf_第4页
(传播学专业论文)2008年网络媒体应对突发事件的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 0 0 8 年网络媒体应对突发事件的研究 摘要 随着文明的整体进步,二十一世纪的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了一个突发事件频发期,面 临从自然到社会的各种突发事件的挑战。处于向城市化、信息化、全球化迈进这一转型 期的中国,在建立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社会的脆弱性加大,突发事件所产生的 破坏力、牵连性和冲击力对政府和社会提出了更大的挑战。作为社会重要信息传播平台 的网络媒体在突发事件应对中具有着不可缺失的作用,网络媒体如何有效地应对突发事 件是值得探讨和研究的课题。2 0 0 8 年我国发生了冰雪灾害、汶川大地震,西藏暴乱事 件、三鹿毒奶粉事件等一系列重大突发事件,这一系列事件对媒体的整体实力和突发事 件应对能力是一次集中的考验。本文通过分析2 0 0 8 年典型突发事件中网络媒体的表 现,探讨了网络媒体在突发事件应对中体现的独特优势和积极作用,同时对网络媒体应 对突发事件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及其成因进行了思考,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改进 策略。 本研究共分为五个部分,分别就网络媒体应对突发事件这一课题的研究意义、现状 和方法、网络媒体应对突发事件的特点与原则、成功表现、现存问题与原因以及改进策 略进行了探讨。通过研究发现,网络媒体在突发事件应对中,能够发挥出及时全面传播 信息、有效舆论聚合、人文关怀和社会服务等积极作用。同时,在政策限制、外部利益 集团干扰、从业者职业素养缺失、媒介特性机制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下,网络媒体在应对 突发事件中呈现出预警监测能力和新闻报道水平的欠缺、信息传播行为不规范以及媒介 从业者过度追求经济利益等方面的问题。 通过对网络媒体现存问题的原因分析,本文从政府规制和媒体自我完善两个方面提 出了相应的改进策略。一方面,政府可通过政策的适当开放、建立具体可行的网络法规 以及利用技术手段监管网络信息等强制性方式督促网络媒体解决现存问题。另一方面, 网络媒体从业者可通过监测网络舆情、挖掘和利用自身资源、强化从业者的职业道德和 技能、积极引导网络舆论等具体措施进行自我完善,提高自身对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 研究力求通过对网络媒体应对突发事件的成功表现与现存问题的探讨,提出有效的 改进策略,使网络媒体这一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新兴媒体在应对突发事件方面更有效地发 挥优势,实现其社会功能。 关键词:网络媒体;突发事件;应对 大连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t h ea n a l y s i so ft h et h er e a c t i o n so fi n t e m e tm e d i at ot h eu n e x p e c t e de v e n t s i n2 0 0 8 a b s t r a c t w i t h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s o c i e t y ,t h eh u m a ns o c i e t yh a sc o m ei n t oas t a g ew h e r e u n e x p e c t e de v e n t so c c u rf r e q u e n t l y ,c o v e r i n gaw i d er a n g ef r o mn a t u r et os o c i e t y o u r c o u n t r yh a sb e e np e r f e c t i n gi t sm a r k e te c o n o m ys y s t e ma n dt r a n s i t i n gi n t ou r b a n i z a t i o n , i n f o r m a t i z a t i o na n dg l o b a l i z a t i o n h e n c e ,t h es o c i e t yw i l lb em o r ev u l n e r a b l ed u et ot h e d e s t r u c t i o n ,e m b r o i l m e n ta n di m p a c to ft h eu n e x p e c t e de v e n t s , w h i c hp r o p o s em o r e c h a l l e n g et oo u rg o v e r n m e n ta n ds o c i e t y a sa ni m p o r t a n tt o o lf o rn e w sd i s t r i b u t i o n ,i n t e m e t m e d i ap l a y sa ni n e v i t a b l er o l e i nd i s s e m i n a t i n gt h eu n e x p e c t e dn e w s t h er e s p o n s e so f i n t e r n e tm e d i at ot h eu n e x p e c t e de v e n t sw o r t hf u r t h e rr e s e a r c h o u rc o u n t r yh a se x p e r i e n c e d s t o r md i s a s t e r ,w e nc h u a ne a r t h q u a k e ,3 1 4r i o ti nt i b e ta n ds a n l um i l kp o w d e ri n c i d e n t , w h i c hi sat e s tf o r t h eo v e r a l lp o w e ra n dc a p a b i l i t yo ft h em e d i a t h e r e f o r e ,t h i sp a p e rw i l l d i s c u s st h ea d v a n t a g e sa n dp o s i t i v ef u n c t i o n so ft h ei n t e m e tm e d i at h r o u g ht h eu n e x p e c t e d e v e n t so f2 0 0 8 m e a n w h i l e ,i ta l s or e f l e c t so nt h ep r o b l e m se x p o s e da n di t sc a u s e s ,b a s e do n w h i c hi m p r o v e m e n ts t r a t e g i e sa r ep u tf o r w a r d t h ep a p e ri n c l u d e sf i v ep a r t s , a n a l y z i n gt h ep r e s e n ts t a t e m e n ta n ds i g n i f i c a n c e ,t h e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a n dp r i n c i p l e s ,s u c c e s s f u lp e r f o r m a n c e , e x i s t i n gp r o b l e m sa n db e t t e r m e n t s t r a t e g yo ft h ei n t e m e tm e d i at ot h eu n e x p e c t e de v e n t sr e s p e c t i v e l y a c c o r d i n gt ot h e r e s e a r c h ,i n t e r n e tm e d i af u n c t i o n sw e l lt od i s t r i b u t et h en e w se f f e c t i v e l y ,c o l l e c tt h ep u b l i c o p i n i o n s , a n dr e a l i z eh u m a n i t i e sa n ds o c i a ls e r v i c e d u et ot h er e s t r i c t i o no fp o l i c y , i n t e r f e r e n c eo ft h eo u t e rb e n e f i tg r o u p s ,l a c ko fp r o f e s s i o n a lm o r a l i t ya n dt h es p e c i a lp r o p e r t y o ft h ei n t e r n e tm e d i a ,i ti sh a sb e c o m el e s ss e n s i t i v et ot h eu n e x p e c t e de v e n t s ,a n dc a u s e s t h ed e c r e a s e o fr e p o r tq u a l i t y t h ea u t h o r i t yo fm e d i ah a sb e e na f f e c t e db e c a u s et h e i n f o r m a t i o nd i s t r i b u t i o ni sn o n s t a n d a r da n dp e o p l ee n g a g e di ni tp u r s u ee c o n o m i cp r o f i t o v e r l y a n a l y z i n gt h ep r o b l e m ,t h i st h e s i sp r o p o s e st w os t r a t e g i e sf r o mt h ep e r s p e c t i v eo f g o v e r n m e n tr e g u l a t i o na n dt h em e d i ai t s e l f o no n eh a n d ,t h eg o v e r n m e n tc o u l do p e nt h e p o l i c yp r o p e r l y , e s t a b l i s ha p p r o p r i a t er e g u l a t i o n sa n d s u p e r v i s et h ei n t e m e ti n f o r m a t i o nb y t e c h n o l o g ym e a n st oc o m p e lt h ei m p r o v e m e n to fi n t e r n e tm e d i a o nt h eo t h e rh a n d ,t h e h i n i 础aw 洳c o u l dm o n i t o rt h ep u b l i co p i n i o n s ,m a k e f u l lu s eo fr e s o u r c 鼯,蜘啦 w o r l d n gm o r a l i t ya n dg u i l d t h ep u b l i co p i n i o n sp o s i t i v e l y , i m p r o v i n gm e i rr e s p g a b i l i t y 讯r e 8 e 砌t r i e st oa n a l y z et h ep e r f o r m a n c ea n dp r o b l e m so f t h ei n t e r n e tm e d i a , 删 p r o p o s e 趾e f f e c t i v es t r a t e g y ,s ot h a tt h ei n t e m e t m e d i a ,w h i c hi sa i l 砌u 础a lb u r g e o n l n g o n e 劬c t i o n se f f e c t i v e l yt ot h eu n e x p e c t e de v e n t sa n d c o n t r i b u t e sm o r et ot h es o c l e t y k e yw o r d s :i n t e r n e tm e d i a ; u n e x p e c t e de v e n t s ;r e a c t i o n m 大连理工大学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作者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研究 工作所取得的成果。尽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内容和致谢的地方外, 本论文不包含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其他已申请 学位或其他用途使用过的成果。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贡献 均已在论文中做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若有不实之处,本人愿意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学位论文题目:笪2 q q 墨生圆丝搓垡廑殖塞发皇佳鲍盈究滏 作者签名:毒盎赴一 啡埠年上月上日 大连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大连理工大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人完全了解学校有关学位论文知识产权的规定,在校攻读学位 期间论文工作的知识产权属于大连理工大学,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 阅。学校有权保留论文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 电子版,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 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日期:趟年上月立日 日期:生趁年_ 二z _ 月卫日 2 0 0 8 年网络媒体应对突发事件的研究 1 绪论 1 1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风险社会( r i s ks o c i e t y ) 理论是由德国社会学家乌尔里奇贝克( u l r i c hb e c k ) 于上 个世纪8 0 年代提出的社会理论。贝克指出现代工业社会的技术经济发展逻辑与现代性 的后果不仅带来诸多人为灾难与社会不平等,更同时更衍生了大量难以预测但却影响深 远的未知风险,而且这种风险已经渗透到人类生活、社会政策、社会结构的各个环节, 并成为当代人类社会发展变迁的主要结构与动力。【l 】 这一学者认为,当代中国社会因巨大的社会变迁正步入风险社会,甚至有可能进入 高风险社会。发展中国家面临的社会风险属于转型期的社会结构风险,从本质上讲,这 类风险源于现代化过程中社会结构的不稳定性,这类风险对中国社会的转型和发展是一 种危机因子。l z j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社会系统的脆弱性加大,突发事件发生的 频率更高,突发事件所产生的破坏力、牵连性和冲击力对我国政府和社会提出了更大的 挑战。如果信息传播处理不当,会产生大规模的群众恐慌,进而对社会的稳定构成威胁。 媒体在突发事件应对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媒体及时地发布信息、引导舆论、搭建社会沟 通平台能够消除社会恐慌、保护公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以及维护社会系统的稳定。同时, 突发事件能够有力地考验媒体的整体实力和对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2 0 0 8 年我国接连发 生的一系列突发事件中,许多都具有反思和总结的典型意义。在2 0 0 8 年突发事件的基 础上,研究这一时期媒体在突发事件中的应对能力是具有示范意义的。 2 0 0 8 年,我国网络媒体取得了进一步的发展。2 0 0 8 年网络媒体受众群体增大,网 络媒体信息传播和功能发挥影响面随之增大。2 0 0 8 年上半年网络新闻的用户规模猛增, 网络新闻阅读率比2 0 0 7 年1 2 月增加了8 8 个百分点。截至2 0 0 8 年底,中国网民规模 达到2 9 8 亿人,较2 0 0 7 年增长4 1 9 ,互联网普及率达到2 2 6 ,略高于全球平均水 平( 2 1 9 ) 。【3 】 大趣工大学颟士学位论文 世 世 世黔世 特世世世 量量善量曼虽虽垂 善 | 1 罔民 梗、万凡 增长军 图11 2 0 0 0 - 2 0 0 8 年中国网民规模与增长率 f i g l l t h e c h i n e s e n e t i z e ns c a l ea n dg r o w t hr a t e i n 2 0 0 0 t 0 2 0 0 8 数据来源: 第2 3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 0 0 9 年1 月 网络媒体作为新兴媒体,其凭借着自身的时效性、海量信息、多媒体、互动性等优 势在2 0 0 8 年突发事件的信息传播、舆论引导、社会协调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显示 了这一媒体在突发事件应对中的强大传播实力和深远影响力。 网络媒体在突发事件应对中体现出独特优势,发挥出了关键作用,增加了对这一研 究领域的必要性。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日益进步和网络媒体突发事件应对经验的积累,网 络媒体在突发事件应对中呈现出越来越明显的优势,同时也暴露出种种弊端。探析网络 媒体在突发事件中的成功表现和现存问题,尤其是针对其现存的问题进行原因和对策分 析,有助于更合理地发挥网络媒体的优势,使其在突发事件传播和处理中能够更科学和 充分的发挥功能。网络媒体在突发事件应对中具有怎样的优势和弊端,如何体现自身功 能等,我国学术界关于此课题的研究还比较缺乏。本文重点以2 0 0 8 年中具有最广泛社 会影响和典型意义的南方冰雪灾害、拉萨“3 1 4 ”暴力犯罪事件、汶川特大地震、三鹿 毒奶粉事件等重大突发事件为例,研究网络媒体在应对这些突发事件中的成功表现和现 存问题,探析改进策略,以期使这一新兴媒体在社会和媒介发展的新阶段能够更有效地 发挥积极作用。 一 一 一 _ _ jt臣是墨ij 1 、ijl|;l 。、 鲨 耿m器怒l| 2 0 0 8 年网络媒体应对突发事件的研究 1 2 研究现状和研究方法 1 2 1 研究现状 自1 9 9 4 年我国加入国际互联网以来,新闻传播学界对网络传播和网络新闻业务进行 了大量研究,积累了大量学术论文和相关著作。同时,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 所副研究员闵大洪,从1 9 9 6 年对我国网络媒体进行了追踪和研究,每年年终都对中国网 络媒体发展进行全面总结,这些研究成果对研究我国网络媒体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意 义。 而在突发事件研究方面,受传统意识的影响,我国早期的突发事件报道很少,理论 研究也很缺乏。九十年代中期以来,这一领域的研究逐渐增多,2 0 0 3 年“非典”的发生 后,学者和业界更为重视突发事件这一研究领域。然而,这一时期的研究多为新闻业务 的探讨,缺乏规律性研究和学理剖析。近年来,关于突发事件报道方面的研究涉及到政 府信息公开、公众知情权、媒介的社会职责、舆论监督、新闻业务的具体操作等多个方 面,对突发事件报道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关于传统媒体对突发性事件的报道,国内外学者以开展了大量而充分的研究。如朱 承修的论突发事件报道、徐学江的提高突发事件报道总体水平的关键、俱孟军 的重大突发事件报道的认识和创新,赵士林的突发事件与媒体报道。 目前对网络媒体的突发事件报道方面的研究较少,这一方面的学术专著极其有限, 期刊论文主要有:慧丽、李炯的突发事件与网络传播特点、徐岚的从突发事件看 网络媒体之应对与局限、刘锐的网络媒体在突发事件中的舆论引导、沈琪霞的网 络媒体在突发事件中的地位与作用、聂文闻试论我国网络媒体的突发事件报道。 将网络媒体与突发事件相结合进行的研究,主要是以管理学为视域,研究网络媒体 在危机传播和危机管理中的作用。目前对网络媒体在突发事件应对中的积极作用和现存 问题的研究还较为零散、缺乏系统性,对网络媒体在突发性事件应对中整体表现的宏观 研究还较为缺乏。网络媒体突发事件报道、突发事件应对等方面还具有较大的研究空间, 新时期突发事件和网络媒体都呈现出新的特征亟待进一步研究。 大连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 2 2 研究方法 ( 1 ) 定性、定量分析法 研究以定性分析为主,定量分析为辅。定性研究是通过对2 0 0 8 年具体事例中的媒 介行为进行分析研究总结规律,定量分析是通过对网络媒体的报道数量以及新闻来源进 行数据统计以得出结论。 ( 2 ) 文献研究法和案例分析法 本研究建立在对文献资料归纳总结和分析典型事例的基础上,通过参阅相关的文献 和对2 0 0 8 年典型突发事件进行个案分析,在总结规律中得出结论。 ( 3 ) 多学科理论结合法 本文综合运用了传播学、法学、管理学、新闻伦理学等多学科、多领域的理论知识, 对目前网络媒体在突发事件应对中存在问题进行思考,提出了问题的改进策略。 1 3 研究创新点 本文就2 0 0 8 年突发事件中网络媒体的表现,探讨了新时期网络媒体在突发事件应 对中的成功表现、存在问题及改进策略。目前,学术界将网络媒体与突发事件相结合进 行的研究,视角主要集中在网络媒体的突发事件报道或者网络危机传播与危机管理等领 域,网络媒体在突发事件应对中的整体表现和多重作用这一方面的系统研究还较为缺 乏。 本研究选取2 0 0 8 年最新的突发事件进行分析,通过对2 0 0 8 年突发事件中网络媒体 的表现进行概括总结,探讨了网络媒体传播突发事件的特点、应对突发事件的基本原则 和应对突发事件的成功表现与现存问题,对问题原因进行剖析,提出具体的改进策略。 本文对网络媒体应对突发事件这一学术界研究较少的领域进行粗浅分析,并且借助 最新典型事例探析了新时期网络媒体在突发事件应对中的成功表现和存在问题,期望通 过上述两方面的创新研究对日后的相关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1 4 理论依据 1 4 。1 使用与满足理论 传播学家e 卡兹等人在1 9 7 4 年提出了“使用与满足过程的基本模式。他们将 媒介接触行为概括为“社会因素+ 心理因素一媒介期待一媒介接触一需求满足”的因果 连锁过程,提出了“使用与满足 过程的基本模式。1 9 7 7 年,日本学者竹内郁郎对这一 4 2 0 0 8 年网络媒体应对突发事件的研究 模式进行了补充,认为实际接触行为的发生需要两个条件:其一是媒介接触的可能性, 即身边必须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其二是媒介印象,即媒介能否满足自己的现实需求的 评价。【4 】信息传播的效果与信息的易得性和受众的需求这两方面因素有直接的关系。一 方面,网络媒介技术的发展和网民人数的激增扩大了突发事件中公众通过网络媒体获取 信息的可能性。另一方面,网络媒体的时效优势和信息渠道的开放性能够满足突发事件 中公众及时获知和沟通交流的现实需求。 1 4 2 信息选择的或然度理论 美国著名传播学者施拉姆在其著作传播学概论中提出的信息选择的“或然率公 式 ,即“选择的或然率= 报偿的保证费力的程度”。他认为,受众在选择获取信息 方法上遵循经济学的“最省力原理 ,即受众选择信息的可能性与报偿的保证成正比, 与费力的程度成反比。【5 】 网络媒体的自由交互特性能够为公众参与信息传播和信息反馈提供便利,较之于传 统媒体,网民通过网络媒体在突发事件特殊时期迸行信息交流和实施舆论监督更为便 利。因此,在突发事件中,网络媒体更具有发动网民参与信息传播、实施社会监督的优 势。网络媒体自身也在积极地发挥其渠道的便利性优势,拓宽和利用网络媒体的多元渠 道,提升公众选择使用媒体的机率。 1 4 3 把关人理论 “把关人 这一概念最早是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传播学的奠基人库尔特卢因提 出的。1 9 4 7 年,卢因在群体生活的渠道一书中再次论述了这个问题,认为在群体传 播过程中存在着一些把关人,只有符合群体规范或把关人价值标准的信息内容才能进入 传播的渠道。1 9 5 0 年,传播学者怀特将这个概念引进新闻研究领域,明确提出了新闻筛 选过程的“把关 模式。他认为,社会上存在着大量的新闻素材,大众传媒的新闻报道 不是也不可能是“有闻必录 ,而是一个取舍选择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传媒组织形 成了一道“关口 ,通过这道“关口 传达到受众那里的新闻只是众多新闻素材的少数 【4 】。网络媒体的特性使网络信息的把关存在难度,在浩瀚的信息海洋中,网络媒介集团 尤其是网络编辑和论坛管理人员可以看做是网络专业新闻媒体的把关人,这些把关人在 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公众的信息选择和接收。在突发事件发生过程中,媒体把关人选择提 供的信息对公众认知环境和采取决策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因此,提升网络媒体把关人的 5 大连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职业道德和专业素质,有助于增强其选择和传播信息行为的规范性与专业性,以帮助公 众客观地认知环境和正确决策。 1 4 4 意见领袖理论 意见领袖是拉扎斯菲尔德等最早在人民的选择一书中提出的概念。1 9 4 0 年,拉 扎斯菲尔德等人在美国总统大选期间,围绕大众传播的竞选宣传,对选民投票意向的影 响进行了实证调查。研究人员对传播过程提出推测:大众传播并不是直接“流”向一般 受众,而是要经过意见领袖这个中间环节,即“大众传播一意见领袖一一般受众 。在 传播学中,活跃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观点或建议并对他人施加个 人影响的人物,称为“意见领袖 。根据卡兹和拉扎斯菲尔德在个人影响和罗杰斯 在创新与普及中的概括,意见领袖具有下述基本特征:与被影响者处于平等关系而 非上下级关系;意见领袖并不集中于特定的群体和阶层,而是均匀分布于社会上任何群 体和阶层中;意见领袖的影响力分为“单一型”和“综合型 ;他们社交范围广、拥有 较多信息渠道,对大众传播的接触频度高、接触量大。【4 】 意见领袖在网络社会中依然活跃,网络媒体通过对意见领袖的培养,有助于强化网 络社会的主流舆论,引导庞杂多样的信息观点,加强媒体的信源权威性。 6 2 0 0 8 年网络媒体应对突发事件的研究 2 网络媒体应对突发事件的特点及原则 2 1 概念及特性 2 1 1网络媒体的概念及特性 ( 1 ) 网络媒体的概念 我国的网络媒体起源于2 0 世纪9 0 年代中期,1 9 9 4 年我国接入国际互联网,1 9 5 5 年网络向社会公众开放接入服务。我国互联网发展的初级阶段里,只有很少数人使用网 络,网站也没有从事大规模的新闻传播活动。因此,最初的网络并没有被认为是一种媒 体。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媒体大有与报纸、广播和电视并驾齐驭之势。1 9 9 8 年5 月,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在联合国新闻委员会年会上有一段讲话,“在加强传统的文字和 声像传播手段的同时,应利用最先进的第四媒体一互联网,以加强新闻传播工作,从 此,“第四媒体 被广为使用。 6 1 到2 0 0 0 年,“网络媒体”开始逐渐取代“第四媒体”得到更频繁地使用。从广义 上说,网络媒体通常是指互联网媒体。网络媒体就是媒体意义上的网络,恰如媒体意义 上的报纸、广播、电视。它是借助国际互联网这个信息传播平台,以电脑、电视机、移 动电话以及m p 4 等为终端,以文字、声音、动画、图像等超文本形式来传播新闻信息的 一种数字化、多媒体互动式的传播媒体。简而言之,即以互联网为传播平台,以超文本 为主要传播手段的传播媒体。【j 7 】从广义来看,互联网平台上的媒介渠道,网站、网络论 坛、电子公告、留言板、网络聊天室、博客、即时通讯工具等都具有传播新闻和信息的 功能。而从狭义来看,网络媒体主要是指主流新闻网站和综合性的f - j p 网站,它们是基 于互联网平台传播新闻和信息的专业机构。这些基于互联网传输平台传播新闻信息的网 站是从事信息生产和传播的专业化媒介组织,具有大众传播的特点。从狭义的角度上, 网络媒体被定义为:按照新闻媒体传播流程( 即由专业人员对新闻和信息进行采集、整 理、加工、发布) 运作的、具有公信力的、能够产生巨大社会影响力和能够迅速形成社 会舆论的网络传播平台。【8 】在我国狭义上的网络媒体指具备一定条件经国家新闻办批准 的可以转载与摘编新闻的网站,通常指主流新闻媒体网站和从事综合性新闻传播的门户 网站两大类。商业类网站主要以新浪网、搜狐网、网易三大门户为代表,官方网站主要 以人民网、新华网、央视网等为主,地方网站主要与千龙新闻网、北方网、东方网为主。 这些网站被列为网络媒体主要依据的是我国发布的互联网站从事登载新闻业务管理暂 7 大连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行规定和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 9 1 本文以宏观的研究视角对广义上的网 络媒体进行了研究。 ( 2 ) 网络媒体的特性 麦克卢汉在1 9 6 7 年出版的媒介即讯息:效果一览一书中写道:社会的形成在 更大程度上总是取决于人们相互交流所使用的传播媒介的性质,而不是传播的内容。h 以麦氏媒介是对人体的延伸这一概念分析,作为新兴第四媒体的网络媒体是对人眼、人 耳、人脑的综合延伸。网络媒体的发展能够对人们的生活和行为方式产生影响,网络媒 体在突发事件中的表现以及产生的正反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网络媒体自身的特点。 相对于传统媒体来说,网络媒体具有以下特性【1 0 】: ( 1 ) 信息传播的快捷性。网络媒体信息制作与传播的速度比传统媒体要快得多。网 络媒体的信息传播无需经过多项中间环节,因此网络媒体的信息传播具有“即时性”特 点。同时,网络媒体借助互联网传输技术只需输入信息,就可直接将信息传播出去,这 也使网络媒体能够及时地更新信息。 ( 2 ) 自由交互性。交互性是网络媒体最根本性、最能体现其优势的特征。网络传播 打破传统媒体的单向传播模式,网络信息传播过程中传受双方的界限已经模糊。相对于 传统媒体而言,网络媒体的信息传播更为自由,每个上网的人都可以成为网络媒体上的 信息发布者,信息传播者与受者之间的沟通交流更为容易。w e b 2 0 时代,网络媒体自由 参与传播的理念更加突出,网络媒体的信息传播活动体现出更明显的参与互动性。 w e b 2 0 时代,网络媒体的信息内容能够由用户来主动提供和传播,网络媒体能够满足广 大用户信息共享、交流、自我展示和被关注等社会性需求。 ( 3 ) 海量信息内容。较之于传统媒体,网络媒体具有强大的信息处理和承载能力。 网络媒体的信息形式更为多样,网络媒体可以实现文本、数据、声音、图像及视频在互 联网数字化环境中的一体化传播,同时,网络媒体不受版面和节目时长的限制,依托互 联网信息技术的网络媒体能够提供海量的信息内容和服务。 ( 4 ) 信息检索和使用的便捷性。网络媒体借助互联网超文本、超链接技术,为人们 上网获得信息提供了便利。网络媒体所提供的信息不仅获取简便快捷,而且存储方便, 易于检索和复制,有助于提高人们对信息的使用频率,从而提高社会效率。 ( 5 ) 信息内容和服务的个性化。网络媒体的互动性特点能够使公众更为积极地参与 信息获取和传播,在互联网环境下人们希望根据自己的目的和需求选择信息和信息服 2 0 0 8 年网络媒体应对突发事件的研究 务。网络媒体能够通过了解和分析受众的信息需求,向受众提供特定的信息内容和个性 化的信息服务。w e b 2 0 时代,网络用户的自主参与性能够为网络媒体的信息活动和服务 方向提供依据,网络媒体能够通过对用户个性、兴趣、网络行为习惯的分析,具有针对 性地向其提供个性化的信息服务。网络用户能够根据需求和兴趣方向定制所需的信息内 容,网络媒体可通过定期推送的方式实现对用户的个性化信息服务,在对网络受众充分 了解的基础上,满足其需求,节约用户查找信息的时间,提高信息获取的效率。 2 1 2 突发事件的概念及特性 ( 1 ) 突发事件的概念 我国学者徐学江认为,“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的,出乎人们意料的事件,不以 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正因为其突发性,重大突发事件总是对社会迅速产生巨大 的冲击力和震撼力,在极短的时间里成为社会舆论关注的焦点和热点。 i l l 】 国际上对于突发事件通常所使用的词语是e m e r g e n c y ,危机这一名词具有多种涵义 范畴,目前学术界对危机的定义,有以下几种典型的解释: 我国有学者认为:“危机就是对一个社会系统的基本价值观和行为准则架构产生严 重威胁,并且在时间压力和不确定性极高的情况下,必须对其做出关键决策的事件” 1 2 1 0 巴顿( b a r t o n ) 认为:“危机是一个会引起潜在负面影响的具有不确定性的大事件, 这种事件及其后果可能对组织及其人员、产品、服务、资产和声誉造成巨大的损害”0 3 1 0 从广义上讲,突发事件泛指一切突然发生的危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直接给社会造 成严重后果和影响的事件。它既包括由人为因素导致的突发事件,也包括由自然因素导 致的突发事件。狭义上的突发事件的概念仅指突然发生的、具有较大规模的、严重危害 国家政治、经济社会治安秩序安定的违法事件。【1 4 j 我国2 0 0 7 年1 1 月1 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对突发事件 有如下定义: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 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本文倾向 于采用这个定义。突发事件往往具有很强的随机性,事件发生、发展过程也具有不确定 性,这样的事件会对社会稳定和公众生活、生命财产安全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本文对 突发事件的研究范围,主要是以我国境内具有新闻价值的公共突发事件为主,探讨我国 网络媒体应对我国境内公共突发事件过程中的成功表现和存在问题。 9 大连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 2 ) 突发事件的特性 从目前学术界对突发事件所做的各种定义来看,突发事件通常具有以下特征: ( 1 ) 突发性强。事件的爆发往往出乎人们意料,具有很强的随机性和突然性,这是突 发事件最根本的属性。事件的爆发具有很强的随机性,事件一旦爆发,就有快速蔓延, 难以对其控制和遏制。【1 5 】突发事件往往以其突然性带给社会极大的冲击。 ( 2 ) 不确定性大。多数突发事件的发展进程没有固定的模式和轨迹,突发事件的爆发 时间、表现形式以及发生的地点往往难以预测且不可控制。【1 5 】突发事件发生后,其发展 过程和影响范围在不断变化,难以预测其后果,这种不确定性往往会带来极大的社会恐 慌。 ( 3 ) 破坏性强。大多数突发事件会扰乱社会秩序,破坏社会平衡,对利益波及者产生 危害性。突发事件的后果往往在不同程度上威胁着社会公共秩序的稳定,对公共环境、 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甚至国家的安全造成严重的危害性和破坏性。如果应对和处理不 当,突发事件的负面性会严重影响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引起社会系统的动荡。 ( 4 ) 信息量大。由于突发事件本身能够对社会构成极大的冲击,事件通常会被广泛关 注,具有很强的社会影响力。突发事件在极短时间内会爆发极大的信息量,事件因重大 性和涉及公众的广泛利益而伴随着丰富的信息量,能够成为媒体最大的新闻源。 ( 5 ) 牵连面广。突发事件可能引发连锁反应,一是同质牵连,是指与危机具有相同和 类似品质的人、事或者产品受到牵连,二是因果牵连,是指某一种危机导致相关危机的 爆发;三是扩散牵连,是指由于危机造成的心理恐慌使得人们把危机人为扩大到那些根 本不存在危机的领域。 1 6 1 突发事件发生后会引发多样的社会矛盾,牵涉多方利益。突发 事件的发生往往会引起社会系统的动荡,对社会多个层面产生负面影响。 2 2网络媒体传播突发事件的特点 2 2 1 告知事实的及时性 网络媒体依托互联网的技术优势,信息制作与传播的速度远远超越了传统媒体。传 统媒体的生产发行手段使其信息制作和传播必须经过多个环节,而网络媒体的信息制作 和传播不需要经过多项中间环节,具有“即时性”特点。对于具有很强随机性和突然性 的突发事件,网络媒体有能力在事件发生的同时立即将信息传播出去,及时向公众告知 事实。网络媒体发挥其突出的时效性优势,能够及时地提供权威信息,消除社会恐慌。 网络媒体的实时“刷新 功能,可以使上网的受众随时接受到新闻事件的最新信息。网 1 0 2 0 0 8 年网络媒体应对突发事件的研究 络媒体还整合了手机短信这一新型的信息发布渠道,采用“推 的方式,第一时间内把 信息推送给受众;其次,网络媒体具有信息储存的能力,受众即使错过自己需要的信息, 也可以对过往新闻进行查阅,这就实现了信息接收同步和异步的统一。【1 7 】网络媒体的时 效性可以使信息连续不问断地传播,网络媒体同时具备第时间传播信息与实时更新信 息两方面时效性优势,在及时告知突发事件的事实信息方面网络媒体具有明显优势。网 络媒体及时地告知事实,不仅能够实现突发事件报道本身的新闻价值,而且在帮助公众 及时认知环境、尽早采取措施实现自我保护方面具有关键作用。 2 2 2 传播模式的双向性 j 格鲁尼格和汉特提出了危机传播的“四种模式 ,其中双向传播模式是一种传、 受双方相互沟通、相互理解的模式。这一模式的根本特性是利用新闻传播工具开通各种 对话渠道,变“单声道 为“双声道 和“声道”,让各种意见、观点、信息在新闻媒 体上充分交流、融和和碰撞。这是一种较为人性化的危机传播模式,危机传播链上的每 一环政府、媒体、受众均能在此式中发出声音,最大限度地维护了公众的权益,保 证了受众和媒体之间的平等互动系。 i s j 网络媒体应对突发事件的信息传播过程呈现双向 性,体现出了双向传播模式的特点。交互性作为网络媒体最独特的特征之一,使其能够 提供一种开放的双向信息交流方式,为传者与受者之间的直接交流提供途径。网络传播 中的传者与受者角色模糊,网络媒体的受众不仅能够及时地进行信息反馈,而且也能够 主动参与信息传播。突发性事件具有较大的负面性和牵连性,特殊时期,公众需要宣泄 和沟通的平台,通过信息的交流和情绪的宣泄来消除对危机的恐慌和焦虑。正因此,网 络媒体能够发挥其突出的互动优势与网民进行双向沟通,积极有效地引导网上舆论,通 过互动引导、双向沟通,使网民的讨论渐趋平和、理性。突发事件发生过程中,受众与 受众之间有交流、互动,寻求认同的需求,网络媒体双向互动的信息传播模式能够为公 众传播信息、宣泄不良情绪、实现舆论监督提供平台。在双向传播的互联网平台上,网 络受众可以很方便地参与同网络媒体的互动,满足其自主参与的需求。 2 2 3 信息内容的整合性 突发事件爆发后,短时间内信息需求量激增造成的信息供需的“非均衡状态”,是 信息承载量有限的传统媒体所难以解决的。而海量存储、可重复使用正是网络媒体的优 势。网络媒体拥有巨大的储存和再现功能能够保证这一媒体对以重大突发事件动态、同 步、全时的反映。【1 7 】任何突发事件都处于一个发生、发展和瞬息万变的动态过程中,受 大连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到版面和播出时段的限制,传统媒体所能传播的信息量有限,难以对突发事件进行全面、 宏观的报道。突发事件的不确定性需要媒体对事件各方面的信息进行补充阐释,网络媒 体巨大的信息承载空间和超链接功能使其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利用多种表现形式对信息 内容进行集纳和整合,展现事件的全局,给公众提供丰富全面的信息。一方面,网络媒 体的海量信息优势能够便于其对事件相关的各类信息进行全方位整合,实时地反映事件 发生、发展过程,帮助受众对事件形成完整、全面的认识。借助网络媒体,公众能够在 特殊事态下全面的获取信息,正确认知环境,实现自我保护。另一方面,网络媒体能够 借助超链接实现信息的汇总整合,网络媒体对网络平台上的多样信息进行整合,可使多 元化的信息内容相互补充以实现突发事件中信息传播的全面性。 2 2 4 表现形式的多样性 突发事件具有随机性强、涉及面广、信息量大、影响深远的特点,针对突发事件的 信息传播客观上需要借助多种表现形式来展现事件全局,从而满足受众对事实全面认知 的需求。网络媒体能够发挥其多媒体和海量信息优势,以丰富多样的报道形式展现突发 事件的全局。传统媒体通常采用一种或几种信息类型:报纸通过纸质媒介利用文字和图 片传递新闻,广播以声音发送信息,电视借助画面播放节目。网络新闻媒体则兼容文字、 图表、图片、声音、动画等多种传播手段,实现了“数据、文本、声音、及各种图像在 单一、数字化环境中的一体化” t 7 1 。网络媒体能够运用多媒体的手段,以文字和图片报 道、音频、视频、动画、图表等多种形式对突发事件进行全面报道。网络媒体通过集纳 不同媒体的报道内容,能够使不同媒体的表现形式相互补充,多元化的表现形式有助于 为受众提供一种全景式、立体化的报道。网络媒体通过集合多媒体的信息表现形式报道 事实,使受众通过网络媒体了解突发事件信息时,可以在信息类型上有更多的选择。网 络媒体的这种信息呈现方式能够同时发挥不同类型媒体的优势,利用多种媒介的多种表 现形式充分展示整个事件的发展进程,使事件的发展脉络更为清晰,新闻报道更接近事 实本身。 2 2 5 信息把控的困难性 网络媒体具有自由交互的特性,媒体的这种特性使其较之于传统媒体更具有社会属 性,能够为公众的广泛参与提供平台。在突发事件发展进程中,网民可以借助网络媒体 提供的信息平台设置议程和实施监督,网络媒体也能够承载海量信息和包容多样观点。 然而,在应对具有极大影响力和信息量的突发事件时,网络对多样观点的承载和传播, 1 2 2 0 0 8 年网络媒体应对突发事件的研究 会造成信息观点的庞杂和立场的矛盾多样,这在无形中影响了个人或系统对信息的有效 接受、处理和利用。网络媒体目前的信息监管体制还不完善,专业新闻网站主要依靠网 络编辑和论坛管理员对信息进行选择和把关,门户网站的网络论坛、博客等信息渠道的 信息传播更趋于自由。网络信息传播具有明显的自由性、多向性和发散性,而网络媒体 本身还缺乏有效的审核机制。突发事件发生时,网络媒体提供的信息内容大大高于受众 所需要和能够有效利用的信息量,大量冗余信息干扰了受众准确分辨和正确选择有用信 息。网络媒体借助互联网技术支持,可以拓展传播信息的时间和容量,然而网络编辑选 择和处理信息的时间和能力有限,仅凭网络编辑难以实现对信息的有效选择和把关。正 因此,网络媒体在突发事件过程中对大量信息进行监管和过滤存在一定难度。 2 。3 网络媒体应对突发事件的基本原则 2 3 1 客观真实原则 网络媒体在突发事件的信息传播和应对处理中,一方面应注重坚持以客观真实的原 则报道事实,另一方面应以客观地立场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突发事件往往具有很强的 不确定性,公众渴望通过媒体获知事实真相。网络媒体在传播突发事件信息时首先注重 坚持新闻的真实性原则。在突发事件面前,公众对事件进行判断和政府及时有效地采取 决策都只能基于对事实信息的了解,而媒体是传播信息、监测客观环境的重要社会机构, 真实性是媒体生存的根本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