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论文)城市社区生活廊道构建研究——基于社区公共产品视角的城市设计方法研究.pdf_第1页
(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论文)城市社区生活廊道构建研究——基于社区公共产品视角的城市设计方法研究.pdf_第2页
(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论文)城市社区生活廊道构建研究——基于社区公共产品视角的城市设计方法研究.pdf_第3页
(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论文)城市社区生活廊道构建研究——基于社区公共产品视角的城市设计方法研究.pdf_第4页
(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论文)城市社区生活廊道构建研究——基于社区公共产品视角的城市设计方法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的 其 的 己 论 电 文 括 摘要 摘要 当下,伴随着城市化的逐步深化,我国城市的功能结构机械分区向复合、多元、混合的 空间类型转换,空间整合、空间重组导致城市空间的剧烈变革,城市公共空间网络也随之发 展和变化。而快速城市化造成空间形态整体无序,系统性不足的特点在城市更新中予以纠正 是未来城市化进程的重点。本文提出社区生活廊道是一种城市公共产品类型空间公共产 品的命题,从公共空间作为公共产品的视角整合、统筹公共空间的子系统。以城市住区向社 区转换的社会组织形式重组为契机,论文试图结合城市公共空间结构转型,以现代系统理论 原则,研究城市公共空间系统子系统社区公共生活廊道构建的方法和途径,以期促进城 市住区空间的改良,城市公共空间的特色营造。 论文以城市住区公共空间为研究对象,建立“从外在表象找内在机制,再由内在机制指 导外在空间建构”的系统性研究框架。论文内容分为绪论、理论综述、理论架构和实证研究 四大部分。 绪论部分提出城市空间尤其是住区空间现存问题,廓清城市公共空间架构,将住区公共 空间作为城市公共空间子系统研究其特性,引入城市社区生活廊道的概念,廓清研究范围、 方法及本文架构。 理论综述部分是结合国内外针对城市公共空间,尤其是住区公共空间研究的理论的概况 和总结,是理论认知和社会实践的基础。首先通过住区公共空间的理论解读,借鉴社区理论、 新城市主义、环境心理学范畴的场所理论、需求理论、行为理论、交往理论、联系理论的相 关理论和研究成果,概括成为本文的理论基础。次之,本章第三节,通过研究“门禁社区” 现象的解读和分析,凸显社会分层、空间分异的相关社会问题,强调城市公共空间问题的重 要性和迫切性。 理论架构部分是在理论综述的理论基础上,提出社区公共生活廊道的概念,范式;归纳 和总结社区公共生活廊道的构建要素,公共性要素和构成要素,根据社区公共生活廊道的特 性,提出社区公共生活廊道构建的七项原则,也是公共生活廊道特性的延伸和体现。在理论 概况的基础上,提出社区公共生活廊道构建的技术路径,包括程序设计和制度设计两大部分, 并分布详细阐述。 论文的第四部分是社区公共生活廊道实证研究部分,以溧阳城市社区生活廊道为例。运 用前文得出的城市公共空间系统建构方法,从溧阳市的空间价值核心出发,在研究溧阳城市 空间发展、住区空间及公共空间情况的基础上,结合其空间规划、公共服务产品的布局、社 区规划的基础上,甄选公共生活街道,通过城市设计的手法组织、设计公共生活廊道。最终, 在城市范围内完成社区生活廊道的拓展和有机生长,形成完整的社区公共空间体系,成为城 市公共空间的特色子系统。以期能对大多数位于转型期的中小城市提供一定参考和借鉴意义。 全文共约6 6 0 0 0 字,图片8 0 余幅,图标1 0 个。 关键词:社区,公共空间,生活廊道,构建,公共产品,方法 东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a b s t r a c t n 0 v v ta 1 0 n gw i t ht h ec h i n e s eg r a d u a yd e e p e n j n gu r b a n i z a t i o n ,t h et r a d i t i o n a iu r b a n f u n c t i o ns t r u c t u 他w b et r a n s f e rf r o mm e c h a n i c a id i v i s i o nt oc o m p o u n d ,m u i t i p i e 。m i x e d t y p es p a c e s p a c ei n t e g r a t i n ga n dr e c o m p o s i n gi e a d i n gt 0t h ed r a s t i cc h a n g e so ft h ea p a c e s t r u c t u r ea n dt h e nu r b a np u b cs p a c en e td e v e i o p m e n tv a r i e s t h er e n l e d i a t - o no ft h e w h o i es p a c ef o r mw h i c hi si a c ko fs y s t e m a t i c n e s sw 1 ib et h ek e yp o i n ti nt h ef u t u r e u r b a n i z a t i o n t h i sp a p e rp r o p o s e st h ep r o p o s i “o nt h a tt h ep u b i i c f ec h a n n e i sa sak i n do f p u b cs e r v i o ea n dt h e ni n t e g r a t e st h ep u b i i cs p a c es u b s v s t e mf r o mt h i sv i s u a ia n g i e t a k i n gc h a n g e sf r o mt h er e s i d e n t i a id i s t r i c t t ot h ec o m m u n i t ya sac h a n c e 。b a s e do nt h e s y s t e mt h e o r y :t h j st h e s i st r yt on l a k eas t u d yo nt h em e n l o d sa n dt e c h n j q u e so ft h e c o n s t r u c t i o no ft h ep u b ci i f bc h a n n e l sw h i c hi ss u b s v s t e mo ft h eu r b a np u b i i cs p a c e s y s t e m a n dt h e n 。i tw i b ep r o m o t et h er e s i d e n tq u a i i t ya n dt h ed i s t i n g u i s h i n gf e a t u r eo ft h e p u b i i cs p a c e t a k i n gt h er e s j d e n t j a lp u b cs p a c ea st h e 伦s e a r c ho b j e c t ,e s t a b i j s h i n gas y s t e m i c r e s e a r c hf 阳m e w o r kw h i c h 矗n d si n t e r n a im e c h a n i s mf r o me x p c - ts u p e m c i a ip h e n o m e n a a n dt h e ni n s t r u c t n ge p i i c i ts p a c ec o n s t r u c t - o nw i t hi n t e r n a im e c h a n i s m t h i st h e s i si s c o m p o s e do ff o u rp a r 【s ,t h ei n t r o d u c t i o n ,t h e o 吖s u m m a r i z e ,t h e o r yf r a m e w o r ka n d e m p c a lr e s e a r c h 1 nt h ef i r s tp a r t ,t h ei n t r o d u c l i o np r o p o s e st h ep r o b i e m so ft h eu r b a np u b cs p a c e , e s p e c i a yt h er e s i d e n t i a is p a c e a n dt h e ne x p u r g a t i n gt h ec o n s t r u c to ft h ep u b i i cs p a c ea n d m a k i n gar e s e a r c h o ft h ec h a r a c t er s t c s t a k i n g t h er e s i d e n t i a lp u b cs p a c ea st h e s u b s y s t e mo ft h eu 巾a ns p a c e t h e n j ti n t r o d u c e st h ec o n c e p to ft h ec o m m u n j t y f ec h a n n e i a n dm a k e st h en e s e a r c ha r e a m e t h o d sc i e ar - b a s e do nt h er e s e a r c ho nt h eu r b a ns p a c ea n dt h er 。e s i d e n t i a ip u b i i cs p a c e ,t h et h e o r y s u m m a r yi st h eb a s eo ft h et h e o r yf r a m e w o r ka n de m p i r i c a ir e s e a r c h i nt h e 啊r s tp i a c e , t h o u g hd e c i p h e r m e n to ft h er e s i d e n t a ip u b i i cs p a c e ,u s i n gt h ec o m n l u n i t yt h e o r y 。n e w u r b a n i z a t i o nt h e o r ya n dt h ee n v i r o n 仃悖n t a jp s y c h o l o g yw h i c hi n c j u d e sb e h a v i o rt h e o r y :s j t e t h e o r y d e m a n dt h e o r y 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t h e o a n do t h e r sa ss o u r c e so f 陀f e r e n c e sa n d t h e nf o r mt h et h e r yb a s e a n dt h e n ,i nt h et h i r ds e c t i o n ,b yt h e 陀s e a r c ha n ds t u d yo ft h e g a t e dc o m m u ni t yp h e n o m e n aw h i c hp r o m i n e n t st h es o c i a is t r a t i 啊c a t i o na n ds p a c e d i s t r i b u t i o n 。e n l p h a s i z i n gt h ei n l p o r t a n c ea n dt h eu r g e n c yo fu r b a np u b cs p a c e b a s e do nt h et h e o r ys u m m a r y ,i nt h ef i r s tp a k :e 。t h et h e o r yf r a m e w o r kp r o p o s e st h e c o n c e p to ft h ec o m n l u n i t yp u b cl i f ec h a n n e la n dt h en o r m a if o r n l u i a ,a n dt h e ni n d u c e st h e c o n s t r u c t i o nf a c t o r si n c i u d e sp u b cf a c t o 倦a n dc 0 m p o s e df a c t o r s r e i v i n go nt h e c h a 陷c t e s t i c so ft h ec 0 m m u n i t yp u b i i ci i f ec h a n n e i ,t h et h e s e sp u t sf o n ,a r ds e v e n c o n s t r u c 啊o np n n c i p i e sw h i c hi st h ee ) ( t e n s i o no ft h ec h a r a c t er i s t j c s l a s tb u tn o ti e a s t 。i t r a i s e st h et e c h n i q u e sw h i c hi n c i u d et h ep n ) g r a m m i n gt h e o 吖a n ds y s t e mt 1 1 e o t h ef o u r t hc h a p t e ri su 1 ee m p ir i c a ir e s e a r c hw h i c ht a k e st h ec o n s t r u c t i o nt h e c o m m u n i t yp u b i i ci i f bc h a n n e ii nl i y a n ga sa ne a m p i e u s i n gt h ec o n s t r u c 啊o nm e t h o d s r a i s e da b o v e ,b a s e do nr e s e a r c ho ft h et h es p a c ed e v e i o p m e n t ,r e s i d e n t i a is p a c ea n d p u b l i cs p a c e 。c o m b i n i n gt h es p a c ep i a n n i n g ,p u b i i cg o o d si o c a t i o na n dt h ec o m m u n i t y 摘要 p i a n n i n g ,c h o o s i n gt h ep u b l i c f es t r e e t s 。u s i n gt h eu r b a nd e s i g nm e t h o d st od e s i g nt h e c h a n n e i s a ti a s t c o m p l e t i n gt h eo r g a n i cg r o w t hi nt h ew h o i ec 时a r e aa n dt h e nf o r m i n gt h e c 0 m p i e t ec o m m u n i t yp u b cs p a c es y s t e ma n db e m e st h es p e c i a is u b s y s t e mo ft h e p u b i i cs p a c es y s t e m t h i st h e s i sw i b ean f e r e n c ef o rt h ec i t i e so fw h i c he x p e r i e n c eo ft h e s e r i e su 巾a n i z a t i o n t h e 怆a r ea b o u t6 6 0 0 0c h a r a c t e r s ,m o 怕t h a n8 0p i c t u r e sa n d10f o r m si nt o t a i - k e yw o r d s :c o m m mp u b n cs p a c e ,l i f ec h a n n e i ,c o n g s t u c t o n ,p u b i i cg o o d s , m e t h e o d s 东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目录 摘要i a b s t r a c t 1 v 目录 第一章绪论l 1 1 研究缘起1 1 1 1 社区公共空间界定1 1 1 2 居住社区和谐发展需求阶段性需求2 1 1 3 居住社区公共空间发展与重构的必要内生需求3 1 1 4 城市发展及规划的研究的重要领域外在动力4 1 2 研究目的与意义5 1 2 1 研究目的。5 1 2 2 研究意义5 1 4 研究内容与方法6 1 4 1 研究内容6 1 4 2 研究方法6 1 4 3 技术框架7 第二章社区公共空间体系相关理论综述与研究9 2 1 住区公共空间的历史9 2 1 1 城市公共空间概述9 2 1 2 国外住区公共空间发展及相关理论l o 2 1 3 国内住区公共空间发展及相关研究1 5 2 2 住区公共空间相关理论解读1 9 2 2 1 社区理论2 0 2 2 2 新城市主义2l 2 2 3 环境心理学2 5 2 3 住区实态特征“门禁社区”分析2 9 2 3 1 现状住区公共性问卷调查3 0 23 2 “门禁社区”的现象。3 2 2 3 3 “门禁住区”的动因3 2 2 3 4 “门禁住区”的弊端3 3 2 3 5 “门禁住区”的启示3 3 2 4 住区公共空间作为公共产品的思辨3 4 2 4 1 城市公共产品3 4 2 4 2 公共空间与公共产品的思辨3 5 2 5 住区公共空间反思3 5 第三章社区公共空间的组织模式公共生活廊道建构3 7 3 1 社区公共生活廊道要素与构成3 7 3 1 1 公共性组织的制约因素3 7 3 1 2 住区公共性要素。3 8 3 1 3 社区公共生活廊道的要素3 8 3 2 社区生活廊道构建原则与目标4 0 3 2 1 构建原则4 0 目录 3 2 2 构建目标 3 3 社区公共空间组织模式 3 3 1 社区公共空间组织模式理论 3 3 2 社区公共生活廊道的概念 3 3 3 社区公共生活廊道的范式 3 4 社区生活廊道构建技术路径 3 4 1 设计方法与程序 3 4 1 1 城市空间现状调查 3 4 1 2 社会组织模式扩展 3 4 1 3 空间要素体系叠合 3 4 1 4 社区公共活动融入 3 4 2 生活廊道构建制度设计 3 4 3 1 城市规划体制内 3 4 3 2 城市规划体制外 3 5 小结一 第四章社区公共生活廊道的实证研究以溧阳市为例 4 1 溧阳城市及公共空间现状与发展 4 1 1 漂阳城市概况 4 1 2 溧阳城市公共空间现状 4 1 3 漂阳城市住区空间现状 4 1 4 溧阳中心城区空间现状 4 2 1 溧阳中心城区住区规划 4 2 2 社区公共产品主要组成、指标 4 2 溧阳城市社区生活廊道设计 4 2 1 构建原则与目标 4 2 2 与其他城市公共要素叠合 4 2 3 社会组织划分 4 2 4 生活街道判定与模式 4 2 5 城市设计策略 4 2 6 社区生活廊道网络生成一 4 2 6 廊道网络拓展 4 3 ,j 、结 第五章总结与展望 5 1 研究总结 5 1 1 研究创新性 5 1 2 研究可行性 5 2 研究不足 5 3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v 东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 1 研究缘起 第一章绪论 居住社区( c o 咖u n i t yr e s i d e n t i a l ) 1 公共空间2 为城市公共空间系统的子系统,研究其 空间要素、社会属性和组织模式,是建设类似西方“市民公共领域”的公民社会结构的物质 基础,符合当前建设和谐社会的历史潮流,是居民社会向公民社会转变的历史契机,是建设 社区公共生活的必然前提,也是城市化深化的一种表现。本文提出社区公共生活廊道的概念, 作为整合居住社区公共空间的一种设计方法,在研究、运用相关理论的基础上,整合居住社 区公共空间属性和社会属性,成为优化城市空间资源配置,解决封闭社区和阶层分化的一种 手段,提出的一种方法。本文提出社区生活廊道是公共产品的命题,从公共政策的角度诠释、 实现空间的公共价值。 1 f 1 社区公共空间界定 住区是满足居住功能及附属功能的空间实体地域,住区规划是对住区的结构、住宅布置、 道路交通等各个物质系统等的具体安排。社区是一种以居住行为为核心的社会网络及社会互 动的空间表现:社区规划是超越微观的、单一居住功能,从地域中观以及城市、社区的时空 连续统一体中认识居住社会本质、营造机制并组织的过程。社区公共空间是社区空间组成部 分,城市公共空间的有机组成部分,承载城市公共活动的物质载体的第一层次。 作为城市化的重要内容、特征和机制之一,大量的人口涌入城市,由于私家车与通讯技 术工具的技术支撑,城市像是膨胀的泡沫,“大盘时代”、“造城运动”、“居住改变城市 将城 市外围土地迅速吞噬,大量居住区及配套设施在缺少统一、有序、规划盲目建设,住区形成 条块、孤岛、割裂的布局,公共设施规模效应不能发挥;老城内由于资金投入不足,城市更 新速度滞后,造成整个城市居住空间质量的建设不能满足市民物质生活发展的需求。迅速的 城市化过程中,城市规划管理部门在参考发达国家经验的基础上,建立了一套“摸着石头过 河”的管理、规划方式,成为城市建设的坚实保障。但由于缺乏经验和特殊的国情,在居住 区建设过程中机械的按照有限的城市规划管理法规条例,出现了一些棘手的问题。 作为城市的空间子系统,城市公共空间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公共活动的主要物质载体的 第一层次。以往住区规划忽略居住空间和居民社会需求的社会属性,缺乏统一的城市社区公 共空间规划,造成城市住区邻里关系 的联系不畅,居民的邻里互动减少, 社区参与水平低下即城市居民之间 缺乏紧密的社会联系与经济联系,是 与住区的空间营造方式有关。首先, 缺乏统一的住区公共空间规划;第 二,局部、微观的住区规划强调居住 行为的单纯功能,忽略复合功能。住 图1 1 :社区公共空间属性范畴 - 本文“住区”是指居住的集合,在传统概念下,依据不同的规模分为居住区、居住小区和组团三个层级, 但在市场机制作用下,住区之间层级关系部在明显,因此用住区作为统称。本文认为城市住区经过街坊一 居住区一居住社区的不断深入的认识过程阶段。 :本文的住区公共空间是指住区内公共性活动的外部空间,不针对组团、小区内部的开放空间。 l 第一苹绪论 区公共空间中所发生的公共行为类似于西方“市民公共领域”的有机构成。住区公共空间是 这一构成展开、发展的容器。传统住区规划以单一居住和微观物质空间为对象,忽视了住区 产生的多维因素,致使传统住区微观空间营造难以形成人与环境互动而延伸出来的交往等社 会资本。西方出现了社区的概念,社区将住区不仅视为一个空间实体地域的概念,进一步将 居住地域看作是一种以居住行为为核心的内在的社会网络及社会互动的空间表现。城市社区 是折衷了城市化和逆城市化的小城镇模式,如花园城市、邻里单位、英国的新城运动、美国 的新城市主义等理念的居住模式。社区规划超越微观的、单一居住生活的研究视角,重新从 地域中观以及城市社区的时空连续统一体中认识其社会本质及营造动力机制。 如何营造社会空间统一体,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途径。战后美国发生了城市蔓延, 即郊区化的过程。6 0 年代后人们发现它与经济、社会、环境的许多负面问题有关,并开始反 思。始于1 9 8 0 年代,形成于1 9 9 0 年代初的新城市主义运动,是试图以设计的力量影响建造 环境的重大的一次努力。新城市主义者认为建造方式上的问题是造成环境和城市公共生活质 量退化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他们从物质空间入手寻找改革城市的途径,经过不断发展,延 伸到了公共政策领域,从转变美国建设趋势开始逐步重整城市空间、社会秩序,延续被现代 主义切断的城市文明。 本文在充分认识公共空间的社会属性和城市社会组织方式的基础上,认为公共空间具有 公共产品特征、与市民享日常生活和工作息息相关的“产品”。成为城市正常运作的保障, 决定着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准水平的重要指标因素。本文根据城市社区特征,运用新城市主义 等相关理论,分析住区空间要素、社会属性,构建联系邻里、疏导社区文化、经济、社会势 差廊道,构建合理的社区生活共享空间体系,充分诠释空间的社会性。 以社区公共空间的统筹为研究对象,原因总结如下: 1 1 2 居住社区和谐发展需求阶段性需求 住区公共空间具有历史性、阶段性的特征,即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有不同的需求和塑造方 式。 纵观二十世纪的中国住区发展轨迹,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第一阶段:满足基本居住需 求,忽视居民居住基本需求的阶段。基于计划经济社会“国家决定一切”的发展观,将人视 作“单位人”,由集体平均分配住房,忽视家庭实际居住需求,强调平均主义,形成大量“单 位大院”。在这一阶段,住区发展近乎是城市办公、产业发展的附属品,只重视满足“居住行 为”目标的实现,以“有和无”作为城市人居发展水平的衡量标准。住区公共空间建设、规 划处于空白时期,有限的居住空间,局囿家庭关系、身心及基本生活需求的发展。第二个阶 段,随着政府社会职能的强化,形成了以社会为中心的社会发展观,在社会、经济发展目标 和宏观战略实施的大背景下,社会经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将房屋视作“商品”, 强调单纯量的积累,以“多和少”为衡量标准,住区公共空间属于附属功能,在“规范指标” 的指导下机械配置,未能充分发挥其城市公共空间子系统的作用。政府奉行以宏观整体为主, 中、微观精细化层次为次的策略,忽视住区公共空间及社会特点、地域精神场所的营造,另 外社会中“人”变作经济人,阶层分化严重,造成大量封闭社区,人情冷漠、真诚丧失、凝 聚力下降、社会责任感匮乏等,造成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冲突加剧的社会问题。政府建设管 理部门的“一刀切”、“条块管理”、“计划目标式”等管理和土地无序挂牌、拍卖作用,在“建 设失序”、“管理失措”的大背景下,忽略住区公共空间的整合,居民的主动性、积极性、自 觉性引导作用丧失,是机械处理手段的表征,也是第一阶段刚性需求释放过程中矫枉过正的 表象。第三阶段,基于可持续发展、系统论的观点,住区空间的社会属性逐步强化,社会关 注度的上升,住区建设向社区建设转变,以满足人的行为需求特别是公共性行为的需求为中 2 东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心是此阶段的主要特征,在充分认识住区公共空间的社会职能的基础上,从城市公共空间整 体宏观角度考虑,大力建设住区公共空间以塑造宜人的整体居住环境。在此阶段,首先在分 析城市公共空间体系的前提下,充分认识住区空间要素的社会属性,承担相应的社会职能。 我国正处于第二阶段向第三阶段转化的重要阶段。 表1 1 : 隧蕊辫黼缀隧琵黼覆琵荔琵搦凌露戮缀戮澄溺凝鬣瑟霆琵嚣篪缀缓戮黝缀黧滋翳露豳 第阶计划经济体制, ”单位人”,由集体、p“台和无”米衡量,店忽视住区公共空1 日】建发1 9 5 0 年代一1 9 9 0 年 段国家决定一切均分配住房住需求代 第二阶计划经济向商品以物为中心,将房屋以“多和少”衡量,强满足自身住区公共空间1 9 8 0 年代至2 0 0 0 段经济转型视作“商品”调量的增加建设,松散孤立年代 第三阶基于可持续发以人的行为需求为中整体居住环境是否宜强公共性系统联系,沟2 0 0 0 年代。至今 段展、系统论 心 人通阶层分化 具体到时空环境中,自1 9 4 9 年内务部令“一切房屋归公之后,直到1 9 9 8 年国务院2 3 号文止,延续了半个世纪住房实物福利分配制度终止,实行的单位为基础的建设、分配住房 为主的社会居住模式废弃,由于经济能力限制,此模式侧重点在于住区的住房建设,忽视住 区的公共空间需求和城市公共性的职能,隶属于第一个历史阶段,也是现阶段组成城市空间 整体结构的主要因素之一。自改革开放后,广大人民的住房刚性需求迅速释放,促进商品房 市场的繁荣。“房改”推动的住区建设,在市场与政府规划约束下,住区不断塑造满足居住行 为需求的居住空间。首先,国内居住区建设受国情的限制,深深的打上历史阶段的政治、经 济和社会特征的烙印,实行“政社分开”,把生活组织、管理这一部分的工作放到归属到行政 管理权限内,居住区规划与建设仅仅停留在居住空间和作为居住行为附属的社会行为空间建 设的层次,其次,由于城市规划管理部门和开发实体的直接对象是城市物质空间,在价值判 断上,倾向于以单位土地使用所能获得的最大收益为标准,丧失了或者忽略了对公众生活的 引导与发展的历史使命,社会人文方面的资源配置问题历来处于十分次要的地位。没有针对 城市住区公共空间系统的整合规划和相应指标体系,从而缺乏在城市住区公共空间系统整体 格局上控制。“柏拉图”式的理想住区规划蓝图像是美丽的“补丁”将城市建成区不断拓展, 但城市魅力随着住区围墙的延伸不断减弱,崭新的住宅群苍白、陌生,所谓的商业配套区空 空荡荡,毫无生趣。城市空间系统的不断整合,随着认识的不断深入,有机组织住区公共空 间,塑造住区生活化、公共性的空间体系、住区公共空间和谐发展提上日程。 1 1 3 居住社区公共空间发展与重构的必要内生需求 居住社区作为城市的中、微观组成,其公共空间作为城市公共空间的构成之一,自身特 性确定其空间组织的形式特征。在研究居住社区公共空间构成、特征的基础上,本文认为线 性的网络组织即社区公共生活廊道体系是作为整合居住社区公共性的最优配置方式。点状、 面状的组织方式难与居住公共空间的有效耦合1 ,从而其重构必然由低级别的网络元素完成。 城市居住社区公共空间系统是城市的公共空间子系统之一,在城市生活中的地位是独特 的。作为居民城市公共生活的物质载体的第一层级,与市民生活息息相关。“没有公共空问就 没有城市社会”2 ,住区公共空间在城市公共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空间格局与空间组 1 耦合:一个物理学概念,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实体相互依赖于对方的一个量度。 1 美 亚历山大等著王听度,周序鸿译建筑模式语言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 0 0 2 3 第一犟绪论 织方式也是城市空间发展成熟与否的衡量因素之。居住社区公共空间又是特殊的,在空间 组织上分散,又由于住区开发单位不同、时序先后的差异,居住社区公共空间的组织、整合 难以把握和控制。在缺乏整体规划和控制的基础上,在对城市公共空间体系研究尚不足的情 况下,城市规划、城市设计、详细设计和建筑设计阶段忽视住区公共空间的系统性、自身构 成元素的特性,居住社区公共空间建设各自为政,互不关联,造成城市公共空间系统第一层 级的混乱,空间格局发展不成体系。但城市居住社区公共空间系统的建构对快速城市化下的 城市公共空间的健康发展具有相当重要的现实意义。 随着住区的扩张,城市居住社区的大规模建设也要求对内部空间整合、梳理。城市居住 用地占城市用地的2 0 3 2 1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2 规定居住区公建用地1 5 2 5 , 加上部分道路用地和公共绿地,住区公共空闾是城市中居民生活最直接、最密切的活动场所, 应采取相当措施,成为城市的、开放的公共活动场地,有必要在城市总体的角度对其进行系 统化的整理,使其成为城市公共生活的积极因素。 1 1 4 城市发展及规划的研究的重要领域外在动力 城市的发展与演变是人类对自身的居住环境从不自觉到自觉的一种调控过程,也是城市 空间自组织的过程。在对城市环境调整控制的认识深化的过程中,人类不断发展自身和改善 生存环境的相互作用的能力,传统城市规划与生具有的社会属性在解决空间问题的社会行为 中剥离了空间的社会属性,造成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九十年代后,学者和相关人士越来越关 注居住环境的问题,尤其是社会人文方面的资源,强调从空间的社会属性入手解决纯粹空间 规划。城市居住者向“居民”的转变已经完成,居民向“公民”的转变已经发生,在社区“触 媒”与住区空间载体上,在不放松居住空间的关注基础上,加强、规范和贯彻公共空间社会 属性建设,是未来城市公共空间整合的重要步骤,是居住社区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现 阶段住区建设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 因收入差异造成社会阶层分异不断加深的情况下,社区物质的围墙加强了社会中因经济、 文化、种族已形成的隔阂,导致了四分五裂的社会。封闭式住区是城市居民处在有形与无形 的围墙里,人为的造成城市割裂。而不同阶层通过共享的公共空间增进相互了解,提供一个 “社会安全阀”。从而避免“隔离的社会环境,造成社会距离产生成见及误解,时间长了导 致的恐惧及更远的社会距离”5 。塑造住区的公共空间是城市在解决社会问题上积极地尝试, 而非静态的“不作为”。积极引导城市住区公共生活的空间是城市成熟发展的标志。 本文从规划后续及规划反馈机制,导入社会学等相关专业的相关概念,借鉴相关国内外 研究、实践和方法体系,认知社区空间规划的社会公共产品的本质,建立以“社区公共产品 视角 的城市设计方法,帮助完成从认识到实践的转变,从方法论的高度提出一种塑造城市 特色空间体系的方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 g b j l 3 7 - 9 0 ) ,1 9 9 1 年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 g b5 0 1 8 0 - _ 9 3 ) ,2 0 0 2 年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新中国6 0 周年报告十:城市社会经济发展日新月异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网站, 2 0 0 9 缪朴城市生活的癌症一封闭式小区的问题及对策时代建筑,2 0 0 4 ( 0 5 ) 5e d w a r d b l a k e l y ,m a r ys n y d 既f o m s sa m 嘶c a :g a t e dc o m m u i l i t i e si i lt h eu 1 1 i t e ds t 嬲w a s h i n g t o 玛d c , b r 0 0 k i n 萨i n s t i t u t i o np r 骼s ,l9 9 7 4 东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 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 2 1 研究目的 住区规划目标是形成一个良好的社区,建构一种在空间属性之外的场所精神交流层次上 的社会关系,从物质形态构筑而言是提供一些场所,在一定地域之内提供具有完善的生活服 务设施和良好的服务、居民间、良好的人际关系、社会安定,也是城市住区规划的目标。 以当前我国城市快速扩张出现的住区公共空间系统发展与建构的问题为切入点,探寻城 市住区公共空间可持续发展的模式。本文在立足于我国城市快速城市化的现状,以国内城市 居住区规划、建设特征为基础,在社区、新城市主义相关理论的基础之上,研究住区社会公 共空间组织特性、属性,建设特色的、连续的、易识别的公共生活空间联系通道,提出符合 建设高质量生活空间规划对策,致力于公共精神的回归,建设社会与空间的统一体。大胆的 设计一种城市住区整体设计方法,达到为现实城市住区公共空间规划和建设实践提供借鉴。 l 、解析城市社区公共空间的发展规律和组织形式 论文通过对城市住区公共空间发展的构成要素、组织机制、演化规律的分析,结合前人 研究成果,运用系统论的思维和方法,从空间角度,探寻城市住区公共空间系统的组织形式, 为构建城市公共空间系统提供思路。 2 、研究城市社区公共生活廊道建构的方法 论文通过建立住区公共空间系统建构的一般方法一社区公共生活廊道,希望可以弥补 机械分级规划、照搬规划指标规划造成的空间裂痕,更加有机的组织城市公共空间,整合空 间、社会资源,创造城市的高品质的城市住区公共空间系统网络,以促进城市有序发展。 3 、强化城市公共产品中空间公共产品认识 城市公共产品中空间产品一直被忽视,在城市管理、服务上逐步强化,但空间上的弱化 造成空间公共性较弱,而社区生活廊道作为公共产品服务城市空间、城市社会进步。 1 2 2 研究意义 在方法论上提出一种解决我国传统居住区建设中社会冷漠、塑造具有社区公共感的物质 空间规划的方式,缓解社会阶层分化的一种手段。把握住区空间构成要素,在新城市主义等 理论中寻求针对城市化中社区公共生活空间联系进行系统归纳、整理的对策,实践观上,为 建设城市公共性、高质量的公共生活空间提供一种 案例,体制建设上的改良借鉴。 规划工作者对社区的研究相对薄弱,已有研究 多停留在社区概念的引入和介绍,或重视社区参 与:或重视社区商业性设施布局等,忽视有组织的 社区交往、社区管理等方面内容,恰恰后者是良好 社区形成决定性因素。民政部门大力推动社区建设 的探索,为社区组织机制和管理机制的建立创造了 良好的基础,运用空间塑造手法,实现社会属性与 空间属性的结合。 图1 2 :和谐住区公共空问 第一章绪论 1 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 4 1 研究内容 l 、城市居住社区公共空间的构成和组织机制 城市居住社区公共空间是居住区的有机组成,也是城市公共空间的第一层级。论文首先 研究住区公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