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分类号 密 级 公 开 u d c 单位代码 吉首大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制度变迁的动力及其对制度建设的启示 research on the dynamics of institutional change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institutional construction 研究生姓名研究生姓名 向 昌 明 指指 导导 教教 师师 张 登 巧 教 授 学学 科科 专专 业业 马 克 思 主 义 哲 学 研研 究究 方方 向向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实 提交论文日期 2011 年 5 月 20 日 论文答辩日期 2011 年 5 月 28 日 答辩委员会主席 唐凯麟教授 论文评阅人 崔永和教授 二 0 一一 年 五 月 独 创 性 声 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 成果。尽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 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吉首大学或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 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 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研究生签名: 时间: 年 月 日 关于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 本人完全了解吉首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 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 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同意吉首大学可以用不同方式在不同媒体上发 表、传播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协议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协议) 研究生签名: 时间: 年 月 日 导师签名: 时间: 年 月 日 目录 目目 录录 摘 要 . i abstract . ii 导 论 . 1 第一章 制度、制度变迁的内涵 . 4 第一节 制度的内涵 . 4 一、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制度的涵义 . 4 二、西方关于制度概念的主要观点 . 5 三、制度的哲学定义 . 6 第二节 制度变迁概述 . 7 一、制度变迁的一般内涵 . 7 二、制度的生成与演变 . 8 三、制度变迁与人类实践的关系 . 11 第三节 制度变迁理论的主要派别 . 12 一、社会形态演变理论 . 12 二、理性建构制度变迁理论 . 13 三、自发演进制度变迁理论 . 14 第二章 制度变迁的动力 . 15 第一节 现实的人的需要和物质利益冲突:制度变迁的主观动力 . 15 一、人的需要与制度变迁 . 15 二、利益冲突与制度变迁 . 17 第二节 生产力的发展:制度变迁的客观动力 . 20 一、生产力与制度变迁的关系 . 20 二、生产力是推动制度变迁的基础、客观动力 . 21 三、生产力对制度变迁的基础性作用的具体表现 . 22 第三节 制度变迁的动力系统:主观动力和客观动力的对立统一 . 23 一、制度变迁的合力论 . 23 二、制度变迁动力系统的内在逻辑一致性 . 23 第三章 制度变迁的动力研究对制度建设的启示 . 25 第一节 制度建设要以人为本 . 25 一、制度建设与人的发展 . 25 二、制度建设与满足人的合理需要 . 26 三、制度建设与满足人的正当利益 . 27 目录 第二节 制度建设要正确处理制度稳定与变革的关系 . 28 一、制度的稳定性及其作用 . 28 二、制度的变易性及其原因 . 29 三、制度建设要实现制度稳定与变革的对立统一 . 30 第三节 重视和发挥制度变迁动力系统中各因素的协同整合作用 . 30 一、横向协同整合 . 30 二、纵向协同整合 . 31 三、系统协同整合 . 31 结束语 . 32 致 谢 . 33 参考文献 . 35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38 第 i 页 摘摘 要要 制度有着众多的涵义。中国传统文化中制度主要有礼、俗、法、令四种涵义。 西方学者对制度概念的认识大相径庭,主要有以下几种有代表性的观点:制度是 一种规则或规范(体系);制度是一种组织机构或结构;制度是一种博弈;制度 是一种模式;制度是一种“思想习惯”。从哲学层面对制度进行定义,制度是由 行为规则调节着的秩序。制度的哲学定义包括现象和本质两个方面,规则是制度 的表象,制度的本质则是通过规则的实施形成一定的社会秩序。 制度的演化,从根本上来说,是生产力水平发展的结果。随着人类生产力水 平的逐步提高,从原始社会至今,制度的演变主要经历了习俗、道德和法律三种 历史形态。制度变迁理论派别众多,社会形态演变理论、理性建构制度变迁理论 和自发演进的制度变迁理论是大三主要派别。 制度变迁是制度的存在方式,制度变迁需要力量的推动。我们在理论上构建 了一个制度变迁的动力模型,即制度变迁的“主观动力和客观动力系统合力”模 型。构建该动力模型的直接目的,是试图在实践上,运用该模型完善制度变迁动 力机制,推动制度有效变革,并最终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推动制度有效变革, 一是制度建设要以人为本,人是制度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二是要正确处理制度 稳定与变革的关系,努力实现制度稳定与变革的对立统一;三是发挥制度变迁动 力系统中各因素的协同整合作用,以期形成最大合力。 主题词:主题词:制度;制度变迁;动力;启示 第 ii 页 abstract institution has many meanings. in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institution mains courteous, customs, laws, commands and so on. but institution in western scholars has different understanding, the mainly views are the following representatives: institution is a rule or specification (system); institution is an organization or structure; institution is a game; institution is a model; institution is a kind of habits of thought. in philosophical fields, the definition of the institution, it is an order of conduct regulating rules. the definition of institution includes two aspects: the philosophy and essence of the phenomenon. rules are the institutions representation; the nature of the institution is that its through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rules to formats a certain social order. the evolution of the institution, fundamentally speaking, is the results of the development level of productivity. with the gradual improvement of human productivity, far from the primitive society, the institution experienced three historical forms: major evolution of customs, moral and legal. there are many factions in institutional change theory, but evolution theory of social formation, rational construction and spontaneous evolution of institutional change theory are the mainly factions. institutional change is the existence of itself. the changing of institution needs the power to promote it. we constructed a dynamic theoretical model of institutional change, that is subjective and objective power system dynamic formation model. the direct purpose of that model is to try in practice, to use the model improve the dynamic mechanism of institutional change, and to promote effective changes of institution, ultimately, to promote 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human freedom. promoting the effective change of institution, first, the construction of institution must be people-oriented, in construction of institution, people are the starting point and destination; second, we must handle the relationship of stability and changes correctly, to achieve stability and changes in the unity and opposites as ones; third, to play the institutional change power system integration of various factors in the synergistic effects, in order to form the largest power. key words: institutions; institutional change; power; revelation 导 论 第 1 页 导导 论论 问题的提出。在当代,掀起了制度研究的热潮,这在某种程度上凸显了制度 的重要性。的确,制度是重要的。任何人都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制度中,是“一种 制度里的公民” 。邓小平也认识到制度的重要性,他曾说:“我们过去发生的各 种错误,固然与某些领导人的思想、作风有关,但是组织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 问题更重要。这些方面的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 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这种制度问题,关系到党和国家是否改变 颜色,必须引起全党的高度重视。” 在现代社会,交往关系和利益关系更加多样 化和复杂化,更加凸显出了制度的举足轻重与不可或缺。制度变迁是制度的存在 方式,研究制度必须研究制度变迁,制度变迁是制度研究的核心问题所在,当前, 社会变革迅猛,而制度变革是社会变革的核心和推动因素,现实要求我们必须加 强制度及其变迁研究,为制度建设提供坚实的理论指导。那么,制度为什么会发 生变迁呢?推动制度变迁的因素有哪些呢?这就牵涉到制度变迁动力的问题了, 这也正是本文所要论述和解决的问题。 研究意义。1、理论意义。有利于制度变迁动力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在本文中 我就制度变迁动力提出了主观动力和客观动力对立统一构成制度变迁的动力系统 学说,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制度变迁动力理论。2、现实意义。制度变革是社会变 革的先导和核心,进行制度变迁动力的研究旨在对制度建设提供理论指导,有利 于实现制度变迁决策的合理化、提高制度变迁的效率和实现制度变迁预期结果。 研究现状。1、国内研究现状。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迫切需要制度变迁来 推动社会转型,而新制度主义制度变迁理论的主要代表诺斯的理论比较切合中国 的经济改革实际需要,在中国引起了诺斯研究热。他的主要著作如西方世界的 兴起、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等都被译 为中文,林毅夫、汪丁丁、吴敬琏、张军、杨瑞龙等著名经济学家撰文介绍他的 制度变迁理论。基于对诺斯理论的回应,国内学者开始了马克思主义制度变迁理 论的研究,主要分为四大主线:第一条主线是:系统比较和认知深化,即系统比 较两者在方法论和内容层面上的不同点。主要系统比较了两种制度变迁理论在方 法论、主体认识观、动力及演化路径的不同。第二条主线是:原典溯源及寻求依 据。所有严肃的马克思主义者都认为马克思本人对制度变迁有系统的理论构建, 国内学者通过对马克思原典著作里的论述进行回溯,以求在现代语境下重释马克 美康芒斯.制度经济学(上)m.商务印书馆, 1962.93. 邓小平文选:第 2 卷m.人民出版社,1994.333. 导 论 第 2 页 思的制度变迁理论。第三条主线:理论批判及回应诘问。第一,对诺斯制度变迁 理论的内容和方法论的批判;第二,回应对马克思主义相关命题的诘问。第四条 主线:理论建构与指引实践。国内相关文献主要有三个特征:一是把历史唯物主 义作为分析的基点;二是方法论评判多,基本内容构建少;三是重经济理论分析, 轻实践指导分析。 另外,国内一些学者对制度经济学中的老制度主义制度变迁理 论也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 关于制度变迁的动力思想研究,目前研究的比较多的主要是马克思主义制度 变迁动力和西方制度经济的制度变迁动力思想。国内许多学者对两者动力思想进 行了比较系统和深入的比较分析。主要从研究目的、研究方法、研究对象、动力 分歧、研究内容互补等几个方面进行比较研究。关于马克思主义制度变迁动力思 想,国内许多学者以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这两对人类社会基 本矛盾运动作为制度变迁的线索和着力点,认为一切制度变迁都是生产力变化和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结果。如林岗认为:“按照马克思的理论,人类历史上相继 存在的各种社会形态或社会模式,归根到底都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 徐传谌和 孟繁颖说:“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制度变迁的根本动力因和最终动力。” 汪 宗田和王元璋也认为:“马克思认为,一切制度都是在物质生产活动基础上产生, 并围绕物质生产活动的变化而变化的。而物质生产力的发展则是物质生产活动的 根本动力,因此,物质生产力的发展也是制度变迁的根本动力。” 。另外,国内 一些学者试从文化与制度变迁的关联入手,对制度变迁的动力进行了一系列研究。 如复旦的韦森认为“文化为制序提供拟子模板,制序又承载和保存着文化。 文化与制序的互动和相互作用,就构成了社会历史变迁的动态过程”。 2、国外研究现状。国外对诺斯理论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一 是对其理论的批判;二是对其理论的争论;三是对其理论内容的介绍。国外学者 研究制度变迁的动力思想,主要集中在新、老制度经济学派的研究中。总体上来 看,他们持制度变迁多元动力观点。老制度经济学派关于制度变迁的动力思想主 要有凡勃伦、阿里斯的技术动力思想和康芒斯的法律制度实施推动思想。新制度 经济学派的制度变迁动力思想主要有以舒尔茨为代表的经济增长推动论、以拉坦 和速水为代表的成本收益思想、以奥尔森为代表的利益集团推动论、诺斯的预期 利益偏好思想及人口增长动力思想等。 张福军.关于国内马克思主义制度变迁理论研究的述评j.山东社会科学,2008.1. 林岗.诺斯与马克思: 关于制度变迁道路理论的比较.高级政治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 版社,2006.86. 徐传谌,孟繁颖.制度变迁内部动力机制分析j.税务与经济,2006(6):18. 汪宗田,王元璋.马克思主义制度变迁的动力思想及其当代价值j.社会科学研究,2007.5. 韦森.文化与制序, 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124. 导 论 第 3 页 3、国内外研究现状评析。国内关于制度变迁理论及其动力思想的研究,主要 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核心,以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为制度变迁的基点,认为生产力 是制度变迁的根本动力,是一种宏观、动态的制度变迁理论,理论宏大、逻辑严 密。而西方的制度经济学的制度变迁及其动力理论主要以产权、交易费用等作为 研究工具,认为制度变迁是多种动力推动的结果,他们眼中的制度变迁是一种具 体制度的边际调整,其制度变迁理论是一种具体、微观的制度变迁理论。两者的 动力观点都有其科学性和合理性,马克思主义的制度变迁理论理论宏大、逻辑严 密,理论周延,能够合理解释长期、动态和宏大的制度变迁事实。而西方制度经 济学的制度变迁理论关注的是具体的微观的制度变迁,有些动力观点能够合理解 释和指导现实社会中的制度变迁事实,但其理论松散,不成理论体系。 研究方法。1、文献研究法:搜集整理国内外与制度变迁动力相关的研究材料, 对此进行全面的分析和研究。2、跨学科综合研究方法:对制度哲学研究不是从抽 象的思辩到抽象的思辩,而需要丰富的具体科学的经验材料作为前提基础,需要 把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法学、史学对制度的研究结合起来,采取跨学科研 究的方法。3、历史与逻辑相结合的方法。4、唯物辩证方法。 框架结构。论文全文由三大部分构成。第一大部分为导论,对制度变迁动力 的研究背景、意义、现状、方法及框架结构分别进行了阐述和介绍。第二大部分 为正文,是全文的主体部分,共分三章进行阐述。第一章主要为概念阐释章节, 对制度、制度变迁概念的内涵及相关理论进行阐述和介绍,让读者对相关概念的 内涵有一个清楚的了解,为下文进一步阐述作好知识和理论铺垫。第二章节为全 文的中心段落,详细阐述制度变迁的动力。共分三节,分别阐述制度变迁的主观 动力、客观动力和制度变迁动力系统。我们认为,制度变迁的主观动力是人的需 要和现实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冲突。因为人是现实的人,要生存就会有各种 各样的需要及需要的满足,人类历史过程,本质上是人的需要不断变化和展现的 过程;对利益的渴望是人之本性,也是人生存和发展的现实需要,现实人对利益 的不断追求就促进了制度不断的变迁。制度变迁的客观动力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和变化,社会生产力是一种客观的物质力量,生产力的发展变化是制度变迁的基 础和源泉。对制度变迁考察的时间越长,生产力对制度变迁的客观、基础性作用 就体现得越明显。第二章阐述了制度变迁的动力,为第三章接着阐述制度变迁动 力的启示作好了铺垫。第三章也是全文的重点章节。从三个方面阐述了制度变迁 动力研究对制度建设的启示,一是制度建设要以人为本,二是要正确处理制度稳 定与变革的关系,三是要重视制度变迁动力系统中各因素的协同整合作用。第三 大部分为结语,对制度相关的研究作了一个简单扼要的阐述。 第一章 制度、制度变迁的内涵 第 4 页 第第一一章章 制度、制度变迁的内涵制度、制度变迁的内涵 这一章主要为概念阐释章节,旨在为后文的阐述作好必要的理论铺垫。论文 的主要论题是要阐释清楚制度变迁的动力机制,而要做到这一点,我们首先必须 厘清制度和制度变迁的内涵。这一章首先对制度的内涵进行了界定,接着对制度 变迁的相关理论进行了分析和阐述。 第一节 制度的内涵 本节主要从三个方面来阐述和揭示制度的内涵,一是厘清制度在中国传统文化 中的基本内涵,二是概括制度在西方的内涵的主要观点,三是分析阐述制度的一般 涵义,主要从哲学的层面对制度内涵进行了界定。 一、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制度的涵义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制度主要有礼、俗、法、令四种涵义。 礼即制度。礼种尼燕居:“制度在礼。”左传隐公十一年:“礼, 经 国家,定社樱、序民人,利后嗣者也。”礼记乐记:“礼者,天地之序也。” 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经, 而民则行之。”礼记曲礼上:“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 是非也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辨讼,非礼不决。 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宦学事师,非礼不亲。班朝治军,莅官行 法,非礼,威严不行。祷祠、祭祀,供给鬼神,非礼,不诚不庄”。左传鲁宣 公十二年:“君于小人,物有服章,贵有常尊,贱有等威,礼不逆也。”左 传鲁成公十五年:“信以守礼,礼以庇身。” 左传鲁成公十三年:“礼, 身之干也。”左传鲁昭公二年:“礼,上下之纪,天地之经纬也,民之所以 生也。”国语鲁语:“礼以纪政,国之常也。” 法即制度。管子七法: “尺寸也,绳墨也,规矩也,衡石也,斗斛也, 角(斛 )量也,谓之法。”七臣七主: “法律政令者,吏民规矩绳墨也。”慎 子佚文: “有权衡者,不可欺以轻重,有尺寸者,不可差以长短,有法度者, 不可巧以诈伪。”春秋繁露度制: “大富则骄,大贫则忧,忧者为盗,骄者 为暴,此众人之情也。圣者则于众人之情,见乱之所丛生。故其制人道而差上下 也,使富者是以示其贵而不至于骄,贫者是以养生而不至于忧。以此为度,而调 均之,是以财不匮而上下相安,故易治也。” 君主命令即制度。后汉书光武帝纪注:“汉制度曰:帝之下书有四。一曰 策书,二曰制书,三曰诏书,四曰诫敕,谓敕刺史太守。” 第一章 制度、制度变迁的内涵 第 5 页 习俗教化的规则即制度。商君书壹言:“凡将立国,制度不可不察也, 治法不可不慎也,国务不可不谨也,事本不可不抟也。制度时则国俗可化而民从 制;治法明,则宫无邪;国务壹,则民应用;事本抟,则民喜农而乐战。”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制度除上述四种主要涵义外,也用“制”或“度”来指 称制度。 古今汉语词典中, “制”有制度、规章之涵义。如左传隐公元年: “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古今汉语词典中,“度”也有法制、规 范之意。如书大禹漠:“罔失法度。”在我国古代,有一段历史时期,“制” 与“度”是分开使用的,自成一义,但都与我们现代意义上的“制度”具有相同 的涵义。 二、西方关于制度概念的主要观点 德国学者柯武刚、史漫飞说:“文献中的制度一词有着众多和矛盾的定 义。不同学派和时代的社会科学家们赋予这个词以如此之多可供选择的含义,以 至于除了将它笼统地与行为规则性联系在一起外,已不可能给出一个普适的定义 来。” 席勒也认为,对于迅速发展的题材准确地下定义是很困难的,刚下的定义可 能很快就失效了,“虽然如此,我们在心理上需要某种定义:我们必须知道事物是 什么,至少要足以知道我们讨论的是什么。” 西方学者对制度概念的认识大相径庭,主要有以下几种有代表性的观点: 制度是一种规则或规范(体系)。持这一观点的西方学者较多。诺思说:“制 度是一个社会的游戏规则”,“是人类设计的、构造着政治、经济和社会相互关 系的一系列约束。” 这种约束包括正式规则约束、非正式规则约束,“它旨在 约束追求主体福利和效用最大化利益的个人行为。” t.w 舒尔茨则认为,“我 将制度定义为一种行为规则,这些规则涉及社会、政治及经济行为。” v.w 拉 坦与此看法相似,“一种制度通常被定义为一套行为规则,他们被用于支配特定 的行为模式与相互关系。” 马克斯韦伯从法学的角度认为:“制度应是任何一 定圈子里的行为准则” 罗尔斯则从政治学的角度“把制度理解为一种公开的规 范体系。” 德柯武刚,史漫飞.制度经济学m.韩朝华译.商务印书馆,2000,32. 英f.c.s.席勒著.人本主义研究麻m. 乔志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66,233. 美道格拉斯c诺思.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m.上海三联书店,1994,3-4. 美道格拉斯c诺思.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m.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226. r.科斯等.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m.上海三联书店,1994, 253. r.科斯等.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m.上海三联书店,1994, 329. 美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上卷m.商务印书馆,1997,345. 美罗尔斯.正义论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50. 第一章 制度、制度变迁的内涵 第 6 页 制度是一种组织机构或结构。制度经济学者康芒斯、科斯和威廉姆森从交易 费用概念出发,将私人部门中一系列治理交易活动的结构看成制度,它包括市场、 组织和组织间的契约关系。康芒斯认为,不同的交易类型合在一起成为“运行的 机构”,“这种运行中的机构,有业务规划使得它们运转不停;这种组织,从家 庭、公司、工会、同业协会、直到国家本身,我们称为制度。” 经济学家 查尔斯林德布洛姆将“如立法机构、监狱、研究单位、军队、双重账目簿记、国 民收入统计、商业企业、司局处署、契约合同、间谍机构、秘密警察、联合国和 经互会一类的国家组织、选举、民意测验、市政环保局等” 都当作制度。v.w. 拉坦说得更明确:“人们常常把制度与组织区分开来。就我们的目的而言, 这是一种没有差别的区分。制度概念将包括组织的含义。” 制度是一种博弈。日本新制度经济学家青木昌彦从博弈论的角度出发对制度 进行了定义。他认为,制度主要有三种定义,一是指博弈的参与者,尤其是组织; 二是指博弈的规则;三是博弈的均衡解。他自己倾向于第三种定义,但对此定义 进行了修正,认为制度是关于博弈重复进行的主要方式的共有理念的自我维持系 统。 制度是一种模式。美国学者亨廷顿就持这样的观点,“制度就是稳定的受珍 重的和周期性发生的行为模式。” 制度是一种“思想习惯”。制度经济学的创始人凡勃仑对制度的定义是: “制 度实质上就是个人或社会对有关的某些关系或某些作用的一般的思想习惯。” 三、制度的哲学定义 西方学者从不同的学科、不同的立场对制度下了不同的定义,各自有合理的 一面,也有不尽完美的地方。我们则从哲学的层面给制度下定义,我们认为对制 度的定义应该既能体现制度的表象,同时又能揭示出制度的本质来。基于这样的 想法,我们对制度下的一般定义是:制度就是由行为规则调节着的秩序。这个定 义中主要包括以下涵义: 一是规则是构成制度的基本要素,是制度的表象。规则主要分为显性规则和 隐性规则。显性规则主要表现为成文法,比如国家制定的法律法规等“明示的规 则”。隐性规则主要指习俗、惯例等“默示的规则。”没有规则,不可能成为制 度,但是,仅有规则也是不能成其为制度的,仅仅把制度定义为一种规则,就会 美康芒斯.制度经济学m.商务印书馆,1962,86-87. 林德布洛姆.政治与市场:世界的政治经济制度m.上海三联书店,1992,57. 转引自科斯.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m.上海三联书店,1991,329. 日青木昌彦.比较制度分析m.上海远东出版社,2001,28. 美塞缪尔p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三联书店,1989,12. 美凡勃仑.有闲阶级论关于制度的经济研究m.商务印书馆,1997,138. 第一章 制度、制度变迁的内涵 第 7 页 抹杀制度与规则的区别,就会陷入“制度是规则,规则是制度”的同义反复和循 环论证。 二是体现制度表象的规则与人的行为紧密相连,制度的本质就是通过规则的 实施来规制或型塑人的行为,达到形成或维护一定社会秩序的目的。制度不是“纸 上谈兵”,它必须成为在社会生活和生产中被人们所实际遵守的规则。“作为规 则的制度,不仅一定要体现在行为和活动中,而且本身就是在人们的行动与互动 中历史地形成的,其意义也只有在行动中才能真正地被理解到。” 制度的本质是形成一种秩序。但这种秩序的形成必须以作为制度表象的规则 为载体才有可能实现。 第二节 制度变迁概述 对制度的内涵有了一个比较清楚的界定以后,我们还必须进一步了解制度变 迁的相关理论。本节主要对制度变迁的一般内涵进行了界定,对制度如何生成与 演变进行了阐述,对制度变迁与人类实践的关系进行了分析。 一、制度变迁的一般内涵 制度是不断地变化的,制度变迁是制度的常态。对此,舒尔茨说:“特定的 经济制度关系重大,它们是会变迁的,且它们事实上正在发生变迁。人们试图对 可选择的制度变迁加以考虑来做出社会选择,以增进经济效率和经济福利的实 绩。” 辛鸣则认为,“尽管一经确立的制度会表现出一定的稳定性和凝固化的 特征,但从发展的观点来看,它是在不断地变化中存在的。任何制度模式都是一 种历史性的存在,从不会有所以永恒的制度。” 关于制度变迁的具体含义,一些学者的看法有明显的区别。诺斯认为:“制 度变迁是指制度创立、变更及随着时间变化而被打破的方式” , “一般是对构成 制度框架的规则、准则和实施组合的边际调整。” 王海传则认为:“制度变迁 是人的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基于主体性的自觉而发生的目标制度对起点制度的替代 过程。” “制度变迁既指制度变化的过程,也指制度变化所引发的结果。它是一 个中性概念,既可以指先进制度对落后制度的替代,也可以指落后制度对先进制 邹吉忠.自由与秩序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69. 美t.w.舒尔茨.制度与人的经济价值的不断提高,载 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m.上海三联书 店,1991,252. 辛鸣.制度论关于制度哲学的理论建构m.人民出版社,2005,57. 美诺斯.制度、制度变迁和经济绩效 m.上海三联书店,1995,111. 美诺斯.制度、制度变迁和经济绩效 m.上海三联书店,1995,112113. 第一章 制度、制度变迁的内涵 第 8 页 度的替代。” 诺斯认为制度变迁是制度的一种边际调整,是制度的一种量变,同时认为制 度变迁是从低效益的制度向高效益的制度的一种转化。而王海传则认为制度变迁 中既可能只发生量变,也可能发生了质变,既可能是制度变化的过程,也可以指 制度变化的结果,他还认为制度变迁是一个中性概念,制度变迁的结果既可能是 从低效益的制度向高效益的制度的一种转化,也可能出现相反的结局。相对而言, 王海传学者对制度变迁的定义更具有合理性和全面性。我们认为,从最一般的意 义上来说,制度变迁应该是指制度在一定时空中发生量变或质变的过程或结果。 一方面,制度变迁既可能是量变,也可能是质变,既可指过程,也可以指结果; 另一方面,制度变迁的结果具有不可预测性,既可能是制度的良性变革,也有可 能恰恰相反。 二、制度的生成与演变 (一)制度的生成 制度的生成,众多的学者基本上分持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是建构论唯理主 义,一种是演进论理性主义。 1、建构论唯理主义 持建构论唯理主义的学者认为制度完全是人们理性设计的结果,强调制度的 可设计性和强制性,推崇人类的理性演绎能力,认为人类凭自己的理性能够主宰 自然和人类自身的命运,能够设计出完美的社会制度来给人类自身带来福音。 持建构论唯理主义的学者主要代表是诺斯。诺斯认为,“制度是一个社会的 游戏规则”, “是人类设计的、构造着政治、经济和社会相互关系的一系列约束。” 认为制度是人类理性建构和设计的结果,其他一些学者也进行了一些阐述。门格 尔曾说:“没有公共意志的引导,为公共福利服务并对改进公共服务事关重要的 制度怎样才能建立起来?” 波普尔在开放社会及其敌人一书中写道:“制 度好似堡垒,它们得由人来精心设计并操纵”,“从根本上说,社会制度的确立, 总是遵循着某些规范,按照头脑中的某种目的设计的。” 2、演进论理性主义 和制度建构论唯理主义这种观点相反,持演进论理性主义的学者则认为,制 度是自发产生和形成的。他们强调人类的理性是有限的,存在理性不及的无知状 态,人类社会又是极其复杂多变的,人类理性不可能理解人类社会的所有细节, 王海传.人的制度的发展安排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75 美道格拉斯c诺思.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m.上海三联书店,1994,3-4. 美卢瑟福.经济学中的制度 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100. 卡尔 波普尔.开放社会及其敌人:第一卷m.陆衡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237、 135. 第一章 制度、制度变迁的内涵 第 9 页 更没有能力去细致地安排这种社会秩序。 持演进论理性主义的代表人物主要有哈耶克。他认为,一套自生自发的社会 秩序,乃经由人们共同遵循一般行为规则而追求各自的目标时,自发形成。这种 一般行为规则又是经由文化、传统、道德伦理、习俗等承传,并经群体竞争的进 化选择而得以存续和传播,故同样不是人之设计的产物。因此,试图以理性设计 的方式来重新建构一套行为规则和社会秩序,不仅是智识上的谬误,一旦付诸实 施,将带来巨大的社会灾难。 恩格斯也从制度发生学的角度对制度的自然演进过程进行了阐述:“在社会 发展某个很早的阶段,产生了这样一种需要:把每天重复着的产品生产、分配和 交换用一个共同规则约束起来,借以使个人服从生产和交换的条件。这个规则首 先表现为习惯,不久便成了法律。” 我们认为,制度的生成既不是纯粹的自然演进,也不是纯粹的人类理性建构, 而是在人类实践基础上两者的有机统一。这正如门格尔所说的那样:“看不见的 手与设计过程会在制度的历史中相互影响并发挥某种作用。” (二)制度的演化 制度的演化,从根本上来说,是生产力水平发展的结果。随着人类生产力水 平的逐步提高,制度的演变主要经历了习俗、道德和法律三种历史形态。制度的 演化及其形态是和其当时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 1、习俗(习惯)是制度的最初形态 行为规范随着人类的出现而诞生。只不过,在初民社会里,人类行为规范最 初表现为个人习惯,然后再表现为经由个人习惯演变成的群体习俗。习惯作为一 种行为规范,和法律在功能上没有质的区别,具有和法律一样的效力,“在社会 发展的某个很早的阶段,产生这样一种需要:把每天重复着的产品生产、分配和 交换用一个共同规则约束起来,借以使个人服从生产和交换的条件。这个规则首 先表现为习惯,不久便成了法律。” 个人习惯由于某些原因,经过一定时间的积淀,就演变成习俗。习俗不是国 家制定的,也不由国家强制实施,而是由社会组织,凭借民间习惯,融会了有关 特定社会的环境特征、人的自然禀赋和人与人之间关系等信息,在一定群体中自 然形成或集体约定,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习俗一旦形成,它就是一个社群或 社会内部的一种自发社会秩序。只有在这种自发社会秩序下,人们才能有信心地 与他人有序地交往,即每个人均自我强制地遵守这种自发秩序,并且也会有信心 地预计到他人亦会这样做。这里并不要求每个人都是理性的,而是每个人均假定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3 卷m.人民出版社,1995,211. 卢瑟福.经济学中的制度m.中国科学出版社,1999,107.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3 卷m.人民出版社,1995,211. 第一章 制度、制度变迁的内涵 第 10 页 大家今天会大致进行昨天的情形,因而会放心地进行社会活动与交往。这样,就 使人们不必每天播度、算计、并周详地考虑别人要干什么和正在干什么,而只是 简单地假定别人亦会遵循以前的行为模式。” 由于原始社会没有文明社会所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人教A版高中数学选修2-1:2.4.1 抛物线的标准方程教学设计
- 化肥厂财务设备检查细则
- 房地产代理合同
- 第22课《杞人忧天》说课稿2025-2026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 新课标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一 2.2基本初等函数-对数函数 教学设计
- 2024-2025学年高中物理 第一章 静电场 3 电场 电场强度和电场线说课稿 教科版选修3-1
- 中医期末试卷试题及答案
- 个体经营户与电商平台合作运营合同
- 时尚电子产品代言人合作合同范本及市场开发协议
- 高新科技园区车间租赁及创新成果转化合同
- 华北电力大学授予本科生学士学位名单
- 学生休学证明模板
- 机电安装工程技术标书(模板)
- 部编版小学一年级上册语文带拼音阅读练习题26篇
- 无机及分析化学第2章-化学热力学基础1
- GB/T 2930.1-2017草种子检验规程扦样
- 会计学原理模拟试题一套
- 第一章-宗教社会学的发展和主要理论范式课件
- 国内外新能源现状及发展趋势课件
- 临床常见护理技术操作常见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课件
- 高速公路改扩建桥梁拼宽施工技术及质量控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