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5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文艺学专业论文)九十年代以来《羊城晚报》副刊文学批评述评.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西南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1 页 摘要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文艺副刊日渐式微,副刊文学批评更是抽空了文学性 和学理性,演变成专扯人眼球的娱乐批评。处在市场经济前沿阵地的晚报、都 市报副刊,有一味追求低俗化的趋势,副刊成为了吃喝玩乐的地盘,基本没有 文学的身影,更遑论文学批评。而像其他一些老牌报纸副刊,他们一直坚守文 艺性,坚守文学批评的严肃性,但是他们往往只能得到知识分子的青睐,而难 以真正。飞入寻常百姓家”。 晚报、都市报在九十年代迎来了蓬勃的发展时期,他们拥有广阔的发行渠 道和巨大的影响力。如何在大众传媒上重现文学批评往日的风采,扩大它的社 会影响力,使得副刊批评一方面担负起一定的批评责任,另一方面又赢得较高 的“收读率”。这既是传媒界不断探索的话题,也是学界愿意看到的现象。 羊城晚报副刊花地在全国享有很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创刊伊始 就很重视文艺批评。九十年代以来,其文学批评办得有声有色,既坚守了自身 的文化品位,又赢得了读者的肯定。本文以九十年代以来花地的文学批评 作为研究个案,深入研究了这份副刊文学批评的成功之道,总结其独有的传播 模式,剖析其在传播上的意义和在文学上的意义,以及存在的不足。这些研究, 对晚报、都市报办好副刊文学批评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副刊;花地;文学批评;俗形式;雅内容 西南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1 i 页 a b s t r a c t 1 9 9 0 so ft h e2 0 t h c e n t u r y , t h el i t e r a r ys u p p l e m e n td i m i n i s h i n g a n d s u p p l e m e n t sl i t e r a r yc r i t i c i s mi sd e t a c h e dl i t e r a r ya n da c a d e m i cd i s c u s s i o n , e v o l v e d i n t oe n t e r t a i n m e n tc r i t i c i s m a tt h ef o r e f r o n to ft h em a r k e te c o n o m y ,s u p p l e m e n t s b e t m eab l i n d p u r s u i to fv u l g a r i z a t i o nt r e n d s u p p l e m e n t st a l k f e wa b o u t l i t e r a t u r e ,l e ta l o n el i t e r a r yc r i t i c i s m a n da san u m b e ro fo t h e rv e t e r a nm w s p a p c r s u p p l e m e n t s ,t h e yh a v ei n s i s t e da r t i s t i c , f i t e r a r yc r i t i c i s mu p h o l dt h es o l e m n i t y , t h e yo f t e nf a v o ro ft h ei n t e l l e c t u a l s ,b u tc a nn o tb er e a l l yw e l c o m e db yo r d i n a r y p e o p l e e v e n i n gp o s t ,t h ec o l u m n si nt h e1 9 9 0 su s h e r e di nap e r i o do fv i g o r o u s d e v e l o p m e n t , t h e yh a v ea v a s td i s t r i b u t i o nc h a n n e l sa n de n o r l l o u si n f l u e n c e i nt h e m a s sm e d i a ,h o wt or e t u r nl i t e r a r yc r i t i c i s mo ft h ef l a v o ro ft h ep a s t , t oe x p a n di t s i n f l u e n c ei n s o c i e t y ? w h i l e c r i t i c i s mm a k e s s u p p l e m e n t s m u s t a s s u m e r e s p o n s i b i l i t yf o rt h ec r i t i c i s m s , t h eo t h e rw o nh i g h e r 。r a t er e a d i n g ”t h i si st h e m e d i ac o n s t a n t l ye x p l o r et h et o p i c , a sw e l la sa c a d e m i ai sw i l l i n gt os t h e p h e n o m e n o n “y a n g c h e n ge v e n i n gn e w s ”s u p p l e m e n t “f l o w e r i nt h ec o u n t r yt oe n j o ya h i g hp r o f i l ea n dr e p u t a t i o n , i n a u g u r a t e dt h es t a r tp a y i n gal o to fa t t e n t i o nt ol i t e r a r y c r i t i c i s m s i n c et h e1 9 9 0 s 1 i t e r a r yc r i t i c i s mas u c c e s sn o to n l ya d h e r et ot h e i ro w n c u l t u r eg r a d e ,w o nt h er e a d e r sa f f i r m e d b a s e do nt h e1 9 9 0 s “f l o w e r ”o fl i t e r a r y c r i t i c i s ma sac a s es t u d y t h i si n d e p t hs t u d yo fl i t e r a r yc r i t i c i s ms u p p l e m e n t so f s u & c c a s ,s u m m e du ph i su n i q u em o d eo ft r a n s m i s s i o n t h e s es t u d i e s ,a l s o h a v es o m e r e f e r e n c ef o ro t h e rn e w s p a p e r - s u p p l e m e n t k e yw o r d s :s u p p l e m e n t s ;f l o w e r s ;l i t e r a r yc r i t i c i s m ;p o p u l a rf o r m s ;e l e g a m c o n t e n t 西南交通大学+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 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 阅。本人授权西南交通大学可以将本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 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印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本学位论文属于 1 保密口,在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2 不保密口,使用本授权书。 ( 请在以上方框内打。4 ”)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才才窖。旋 隗叩7 - 占占 西南交通大学学位论文创新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在导师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得 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 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作 了明确的说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本学位论文的主要创新点如下: 本文采用细读文本的方式,以九十年代以来羊城晚报花地的文学批评 作为研究个案,深入研究了这份副刊文学批评的成功之道,总结其独有的传播模 式,剖析其在传播上的意义和在文学上的意义,以及存在的不足这些研究,对 晚报、都市报办好副刊文学批评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西南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1 页 绪论 中国历史上第一份正式的报纸副刊应追溯至上海字林沪报的附张消 闲报,它发刊于1 8 9 7 年1 1 月2 4 日。消闲报的出现,在形式和内容上, 对报纸副刊的发展都有着重大意义。它以文艺为主,兼及新闻,重视知识性和 趣味性,并开启了副刊注重现实问题的优良传统。【1 】 一百一十年的副刊史,演绎了一道多姿多彩的风景线。报纸副刊的发展是 与其生存环境的发展变化直接联系在一起。可以说,有什么样的社会就有什么 样的报纸副刊。【2 】 1 9 0 0 年前后,中国正处在一个焦灼的十字路口上,维新派和革命派开始 利用报刊进行组织宣传活动。激烈的斗争给报纸带上了强烈的政治色彩,维新 派的报纸副刊活动主要体现在政论与小说方面,革命派的宣传重点是在商人和 市民之中,必然要以针砭现实的通俗文学为工具,形成了颇有特色的“谐部” 文字。1 3 】 辛亥革命后,五四运动之前,社会政治环境风云变幻。社会的混乱,也使 得这些“毫无定见”的营业性报纸摇摆不定,编辑的频繁更换,加剧了报纸编 辑方针的混乱。无论是鸳鸯蝴蝶派发源地的民权报副刊,还是时报、 申报、新闻报1 4 】的副刊,以游戏文章为主,不注重思想意义,是典型的 消闲副刊。 五四运动的狂飙,翻开了历史的新一页。新文化运动使人们对副刊的性质 和社会作用有了重新认识。这一时期涌现出来的著名副刊如新民意报、五 四四大副刊( 晨报副刊、京报副刊、民国日报副刊觉悟、时事新 报副刊学灯) 等,反对纯粹的消闲和谋利,提倡副刊的任务在于:( 1 ) 【l 】冯并:中国文艺副刊史 ,华文出版杜,2 0 0 1 年,第8 6 页 【2 】董岩:粱衡谈报纸副刊,当代传播 ,2 0 0 3 年,第l 期 【3 】冯并:中国文艺副刊史,华文出版社,2 0 0 1 年,第1 0 5 页 1 4 1 时报副刊余兴、申报副刊自由谈、新闻报副刊快活林, 西南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2 页 介绍“关于政治的社会的文化的论著或批评”;( 2 ) “介绍各国民众的思潮到中 国来”;( 3 ) “要以艺术的力量去滋润”读者。同 三四十年代,中华民族处在风雨飘摇的危亡时期,抗日救亡运动风起云涌。 以抗战、救亡为主题的报纸副刊蓬勃发展,即使是民营报纸,也在尽量追赶时 代的浪潮,自觉不自觉地卷入波澜壮阔的救亡运动中。在左翼文化运动和抗战 文艺运动中,副刊成为了革命的宣传战车,成为进步文化论争的阵地。 建国以后到八十年代,报纸副刊是文化宣传的重要阵地,带有较强的意识 形态色彩。同时,副刊强调了通俗性,开始成为大众的文艺园地,成为繁荣社 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这一时期的主流副刊,集知识性、趣味 性、文艺性为一体,是普通大众的重要精神食粮。 九十年代嘲以来,社会处于转型期,社会心理、大众阅读习惯发生了很大 变化。随着大众文化的全面登堂入室、消费主义意识形态的崛起,大众不再对 传统的精英文化顶礼膜拜,他们已经不是等待着启蒙和教育的对象。对消遣娱 乐的追求成为时代的风尚,以大众化、时尚化、平面化、娱乐化为特点的晚报、 都市报副刊风靡一时,成为受众欢迎的文化消费读本。 从上面的梳理可以看出,副刊作为一种大众传播媒介,在九十年代以前, 其教化功能、政治功能被提到突出的位置。它成为启蒙的工具,战斗的号角, 政府的喉舌,在特定的历史语境中扮演了引导者的角色。“社会的焦灼以文学 的面貌出现,寄身于副刊,使副刊超载地承担了本不属于它的种种任务,凝聚 了整个社会的关注。”川而副刊的娱乐功能一直处于抑郁的状态,直到大众文 化全面兴起的九十年代,副刊( 尤其是晚报、都市报的副刊) 的娱乐功能才得 到前所未有的释放。传统副刊所注重的思想性、文艺性遭到前所未有的削弱。 在传统副刊占有重要一席的文学批评,九十年代以来,也不可避免地遭遇 到蜕变的压力。副刊上的文学批评,有的销声匿迹,有的改头换面,演变成随 嘲冯并:中国文艺副刊史,华文出版社,2 0 0 1 年,第1 7 5 页 悯本文的。九十年代”一律指“二十世纪九十年代” 【7 l 龙应台脑力激荡的磁场谈副刊,文汇报笔会,1 9 9 7 年9 月1 7 日 西南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3 页 意的谩骂和变相的广告。副刊的文学批评失去了批评的意义,而受众的兴趣成 了撰写文学批评的方向标。批评不需要对文学负责,不需要对人们精神生活的 真正需要负责,只需要对发行量负责。北京大学的谢冕教授说这是个“丰富而 贫乏的年代”,而王光明则说这是一个“嘈杂的年代”,并打了个颇形象的比喻, “犹如每天早晨推开窗户蜂涌而人的市声:没有重大事件,没有中心话题,没 有经典作品,只有乱哄哄的嘈杂。”嗣“丰富而贫乏”、“乱哄哄的嘈杂”,用 来描述九十年代副刊文学批评的面貌,却也恰如其分。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对传统精英主导的文艺副刊引导受众文化品味、提升 读者审美情趣的功能十分怀念的文化人士,对文艺副刊式微的情况感到忧心忡 忡。他们为此摇旗呐喊,希望能够力挽狂澜,扶大厦于将倾。但是,在市场风 口浪尖上搏击的报业,无暇去理会学者们这种焦灼的忧虑和强烈的文化使命 感,他们依然我行我素,一再压缩文艺副刊的版面,削弱其文艺性和思想性。 文艺副刊在九十年代的迅速式微引起了学者们的关注,众多的研究成果集 中在副刊的内涵界定以及新环境下副刊功能的拓展。目前学界对九十年代副刊 文学批评的研究,多以零星化的、碎化的文字散见其他篇章 9 1 主要的焦点 集中在其消费性的极度张扬,文学性和学理性的极度缺失,这些现象在晚报、 都市报上的表现尤其明显。对于这些“症结”【1 0 】,目前还未见到有很好的良 方妙药。 在九十年代,其实也存在如文汇报笔会、解放日报朝花等严肃 的报纸副刊,他们仍然坚守其固有的文化品位,其影响力波及到文艺和社科理 论领域,但是他们的受众主要是知识分子,这实质上也是一个小众的群体这 些报纸副刊的办刊思路,很难复制到蓬勃发展的晚报、都市报副刊上。 在消费文化盛行的语境下,如何找到一个很好的传播模式,使得副刊文学 嘲王光明:文学批评的学术转型九十年代文学批评的一种倾向 ,南方文坛1 9 9 7 年第6 期 研主要在媒体批评的著作,论文中,会偶尔论及副刊文学批评副刊作为大众传媒的一翼,也具有媒 体批评的属性 【埘许多学者认为当前媒体批评病得不轻,喜用。症结”一词来描述其学理性缺失等问题。 西南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4 页 批评既能承担起批评的责任,又能得到读者的青睐。这一问题,据笔者目前所 掌握的资料,还未见列很好的解决办法。本文选取一份在全国副刊界享有很高 知名度的副刊羊城晚报副刊花地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其文学批评 在九十年代以来创立了什么样的传播模式,使得它一方面仍然能担负起批评的 一些责任,另一方面又得到读者的认可。这个问题的解决,不仅仅是对花地 文学批评的总结,而且对其它晚报副刊办好文学批评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西南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5 页 第1 章坚守雅内容 1 9 5 7 年1 0 月1 日羊城晚报创刊,文艺副刊花地随之诞生,刊名 由茅盾手书。之所以名为“花地”,一是为贯彻双百方针,为繁荣文艺创作及 反映现实生活提供园地,取百花开放的园地之意;二来花地又是一个地名,位 于广州西郊,是一方年代久远名花异卉的种植园地,又名芳村。【1 1 】五十年代, 羊城晚报最突出的特色就是在仅有4 版的情况下,拿出差不多两个版面来 办副刊,在全国来说是独一无二的。像羊城晚报的 花地这样。几十年 如一日,执着于文学的报纸副刊在国内报刊界已是风毛麟角”。【切 羊城晚报 是市民报,8 5 都是自费订阅,但是其发行量和广告收入却不可小觑1 1 ”。羊 城晚报之所以能够一纸风行,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其副刊的品牌效应。 花地 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文革”的时候要封羊城晚报,广东市民有数万人跑 去护报【1 4 1 ,足见其影响力之大。 花地之所以如此深得人心,一方面是因为它自身文化品质的魅力,另 一方面是因为它以读者为中心,一直走在改革的前沿。早期它率先摆脱真理报 模式,在全国有很大影响。进入九十年代以来,它依然锐意进取,不断探索一 个既坚守自身文化品位又能赢得读者倾心的传播模式文学批评是花地上 的熟面孔,从创刊之日起,它就一直活跃在花地上。九十年代以来,花 地上的文学批评时变时新,在长期的探索中,形成了以“俗形式传播雅内容” 的模式。传播“雅内容”,是为了更好地坚守自身的文化品位,创立“俗形式”, 是为了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从而实现更好的传播效果。2 0 0 3 年9 月6 日,花 l l t l 左夫:花地夜雨 副刊作品精粹,光明日报出版社1 9 9 7 年第4 6 3 页 i 坷花地2 0 0 4 面影:凤毛麟角,羊城晚报,2 0 0 5 年1 月2 2 日 i 埘世界报业协会2 0 0 3 年6 月1 2 日发表全球日报发行量捧行榜,中国有三份报纸进入前2 0 名:参考 消息以日发行量2 7 0 万份捧名第九,人民日报) 以日发行量1 8 6 万份排名第十八,羊城晚报 以日 发行量1 5 0 万份排名第二十参见 h t t p :b b s 。m e d i a c h i n a n e t i n d e x _ b b ss h o w p h p ? b i d - l 矗s j d = 5 8 1 0 4 发行量每年都会有浮动,但是 羊城晚报和南方都市报) 、广州日报,在广东地区形成三足鼎立之势己是有目共睹的 t 1 j 洪兵南方周末创始人左方访谈 ,h t t p a a c a d 口i c m e d i a c h i n a n e t x s j dv i e w ,j s p ? i d - 1 4 2 4 传 媒学术网 西南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6 页 地推出了一个全新的周六版,改版这一天,仅广州市区的零售量就攀升了2 万份。周六版是花地文学批评的重镇,具有鲜明的时代感、深厚的人文性 和岭南特色,深受市民的喜爱。 “雅内容”的“雅”是相对而言,不是说曲高和寡,而是相对时下那些消 解了文学性的其他副刊文学批评来说,具有较强的文学性、学理性。花地 有深厚的人文积淀,过去一直沿着纯文学的编辑思路来建设副刊。花地的 文学作品呈现出较鲜明的诗性智慧,文学批评呈现出较强的学理性和文学性。 走进 花地,就好像进入一片宁静的精神家园,躁动的心在这里得到安抚, 迷茫的思绪在这里找到方向。九十年代以来,花地文学批评发生了很多新 交,但是有两个品质是它一直坚守的,那就是学院化批评的色彩以及对本土纯 文学批评的关注。 1 1 学院化批评色彩 花地文学批评呈现出较强的学院批评倾向。什么是学院批评? “学院 批评是一种专业化的、制度化的批评,它讲究学理背景、学术积累、知识传统、 学术规范等,有一定的游戏规则。”【瑚从定义可以看出,学院批评注重学术性、 规范性,同时由于它的专业性,使得它的批评思路和表达风格可能与大众的阅 读接受习惯有一定的距离。报纸是大众传媒的一种,不可避免地带有“争夺受 众”的生存目标。同时,报纸也有自身的追求和定位,花地虽然是晚报的 一个副刊,但是从创刊之始就追求高雅的文化品位。这两种追求集于一身,使 花地不可能走完全专业化的道路,也不可能只刊登下里巴人的作品。 花地的文学批评有多个版块,如花地现场、花地悦读、花地茶 座、花地文化沙龙等等。“尤其是现场版,加大了深入浅出的文学理论和文 化理论的分量,成为学院派批评家与大众沟通的场所。”花地的文学批评 不是完全的学院化批评,而是带有学院化批评色彩。具体说来,就是指既传播 【1 5 】文艺批评的学术化与社会化关于90 年代文艺批评的对话,南方日报) 2 0 0 0 年l o 月2 9 日 西南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7 页 学术前沿信息,传播学术批评思路,同时又兼顾大众的阅读兴趣和能力,尽量 用较短的篇幅、少用深奥繁琐的表达方式。 1 1 1 批评的主体 文学批评的主体,即是对作家、作品、文学现象进行批评的执行者。花 地自创刊伊始,一直坚持走名家路线,在文学批评方面,多由从事文艺研究 和评论的专业人士操刀,体现出较强的学术化品质。 花地的编辑虽然不一定由学院培养出来的文学研究或文艺批评者,但 从约稿范围来看,体现了学院派的色彩。花地开辟了不少文艺批评的栏目, 如“文艺评论专页”、“文艺晾望”、“文艺现场”等等,撰文者的身份大致可以 分为两类。 第一,高校文学研究队伍,如中山大学教授艾晓明、黄修己、区铁、黄伟 宗,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殷国明,华南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姚玳玫,暨南 大学的蒋述卓、饶芄子、洪治纲,首都师大中文系教授毛志成等。 第二,作家、文艺评论家,如王蒙、刘心武、迟子建、孙犁、陈忠实、汪 曾祺、张承志、蒋子龙、尤今、黄裳、秦牧、吴有恒、白烨、李敬泽、雷达、 李建军、谢有顺、吕雷、郭小东等。批评主体的身份虽然不一,但是都可以归 入专业研究人员的行列。 这些来自学院或学术机构的人士,“讲究学理背景、学术积累、知识传统、 学术规范等”,f 1 6 在较为严谨的学理框架下对文学进行阐释和评价。他们的批 评习惯是面向“小众”的受众群体,批评是“学院化的、高度专业的,它就是 一个非常自律、自主乃至自我闭合的场域,因而也就必然与公共领域存在隔 阂”。l 明作为大众传媒的一种,报纸面向的是一个受众非常广的群体,因此要 糅合两种性质不同的事物,就必须做一些必要的加工。 花地不是被动地作 嘲王光明等整理:批评:自我反思与学理寻求( 之- - ) 关于90 年代文艺批评的对话。山花) 2 0 0 0 年第1 0 期 i 切王光明等整理:批评:自我反思与学理寻求( 之- - ) 关于90 年代文艺批评的对话,山花 2 0 0 0 年第1 0 期 西南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8 页 为传声筒,而是积极提高自身的自主意识、策划意识,逐渐形成自身一套操作 方式。选择适合对大众发言的发言者,选择大众欢迎的话题、选择适合大众接 受的表述方式等等,通过花地编辑的过滤,使得带学院化色彩的文学批评 为平民大众所乐意接受。 重视名家效应、利用掌握着话语权的批评家来提升副刊的版面质量,是 花 地的主要办刊思路。花地巧妙地为两者搭建起桥梁,一方面使学院批评 从“闭合的场域”走向“公共领域”,另一方面,提高了副刊的品位,吸引更 多的读者。 1 1 2 批评的对象 花地的文学批评主要关注纯文学领域。批评的对象包括作家、文学支 本以及文学现象。 花地对作家的关注,有多种形式。随着时间的推移、办刊思路的变化, 其关注的方式也常变常新。在多次的探索中,花地创立了一个颇受读者欢 迎的形式。围绕着一位文坛新锐或名家,从四个方面进行展示: 名家( 新锐) 档案介绍作家个人的基本情况。 某某谈创作展现作家个人独特的文学观。 某某诗歌( 散文、小说) 干i 登作家的一篇作品。 评说某某一般会邀请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评论家、与作家关系密切的人 来对“讲述”该作家较为私人化的一面( 不是隐私) 。 不论是文坛新锐还是文坛名家,由于切入角度较新,都能给人耳目一新的 感觉。再加上,对这些作家的评论,总是把其看成是“人”,而不奉为。神”, 评论的平实化、生活化使得读者感觉更亲切、更可信。荣登花地作家榜的 有冯骥才、张贤亮、陈忠实、苏童、迟子建、赵丽宏、王鼎钧、王宗仁、饶艽 子、洪治纲、熊召政、东西、廖红球、李洱、陈应松、何立伟、雷平阳等等。 花地文学批评对文本的关注,最能体现其雅化色彩的,首推蒋述卓教 授开办的诗词小札专栏,这个专栏开办多年,至今仍然是花地上的一 西南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9 页 棵常青树。蒋老先生对诗词的点评,每每从诗词的作者入手,除了对诗词内容 的讲述之外,更重要的是对诗词艺术的评点。蒋先生以其深厚的艺术修养、优 秀的文学鉴赏力,把读者带进一个美的艺术境界。这种精致的艺术,对读者精 神塑造、情操陶冶、文化熏染、心灵净化起到很好的作用,受到读者尤其是老 读者的钟爱。 花地关注文坛现象,对文坛的某种趋势、文学流派、文学思潮、新出 现的问题等等,常常有敏锐的触觉。花地曾多次组织专版,对文艺重大问 题进行讨论,让大家各抒己见。诸如“文学与市场经济”、“当代文学与新人文 精神”、“新写实小说”、。8 0 年代后台湾散文”、“通俗文学”、“重写文学史”、 “散文论坛大家谈”、“网络文学”、“手机短信文学”等,此类批评成果,不时 见诸报端对某个阶段的文学现象进行学理性的探讨和总结,目的是在学术的 框架下讨论存在问题,向人们传递文坛信息,引导人们更好地解读文坛现象。 1 1 3 批评的态度 花地文学批评本着客观求实的态度,以一定的事实依据为支撑,有理 有据,经得起推敲。花地拒绝空穴来风的批评,拒绝信口雌黄的谩骂。 对纷繁复杂的文学现象进行描述时,必须经过缜密的逻辑思考,用严格、 准确的概念来厘定。对于那些不严谨、不科学的态度,即使只是语言使用不够 准确,也很可能招致批评家的诟病。九十年代初,“中间文学”一说时时见诸 报端,然而这一流行的新概念究竟何指。有报上释为,。一位见解新奇、又活 泼可爱的姑娘,是不是让你向往昵? 这姑娘就是中间文学一。这种定义,真 是让人摸不着头脑,潘凯雄在花地撰文批评道“如此界说一种文学类型, 形象自是形象,只是语焉不详,不足为据。”把。中间文学”作为一种文学类 型的概括,是作家羞于承认自己的作品是通俗文学而亮出的一面挡箭牌。批评 一针见血,点中要害之处。对“中间文学”这一新提法,作者用理论和实例引 导人们正确看待通俗文学,摆正其地位,这一提法自然不攻自破。在这里,作 者并未人云亦云,也没有故意标新立异,而是以严谨的态度,科学的语言来解 西南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1 0 页 释。【1 明 1 1 4 批评的目的 花地文学批评主要是一种侧重精英化和严肃高雅的批评,强调学理性。 其批评的目的在于阐释与分析实事求是地、公允地为受众提供知识和理性 的思维模式。 所谓学理性,是在一定的学术框架下,遵照学术规范和标准,对作家作品、 文学思潮、文学运动和文学流派等等进行理性阐释,以期更好地总结创作经验、 探索文学发展规律、建构学术理论,促进文学研究的发展和繁荣。 正值经济大潮席卷中国,文化界发出重振人文精神的呼唤之际,花地 适时策划了“当代文学与新人文精神专题,发表了四位学者和一位报刊编辑 关于新人文精神建设的观点。中山大学艾晓明教授的关于 的沉思, 提倡以务实的态度,用作品而非讨论来证明精神自存。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黄 修己的文艺与民族精神,把民族精神提到重要位置,对当下的王朔热和贾 平凹的某些小说,不轻易下结论,他认为,与其提出今日要“拯救颓落的文学”, 不如先来研究一下如何建造新的民族精神。他相信水涨必会船高。华东师范大 学中文系教授殷国明的抵抗消解走出“无所谓”,批判了。无所谓”的 流行精神状态,对自我消解,贬低自己的文学态度予以抵制。羊城晚报副 刊编辑何龙的人文的指针指向何方,对人文精神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偏 向迸行租略扫描,指出当前文艺作品对现实的回避与其说是人文精神的缺失, 不如说是人文力量的苍白。【1 9 l 这些文章有的对。人文精神”的内涵进行梳理, 有的对现实问题进行抨击,有冷静的沉思,也有激烈的批判,有悲观的失望, 也有殷切的希望,但无一例外,都是在学术的层面上进行理性的阐释。 当通俗文化兴起,文学边缘化、通俗化开始成为文学界个热议的话题时, 嗍潘凯雄;有没有。中问文学”? ,羊城晚报1 9 9 3 年1 月1 8 日 嗍关于 的沉思,文艺与民族精神 ,抵抗消解走出“无所谓、人文的指针指向何 方j 参见羊城晚报1 9 9 5 年1 月1 1 日 西南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 第11 页 花地又不失时机地在“文艺评论专页”对这一业界新动向做了探讨,中山 大学区铗教授撰文 权威的淡化通俗化问题刍议鳓,梳理了知识、权 威、技术的关系,指出通俗化其实是由有关的各种权威的淡化引起的,权威淡 化是当前时代转型期的一个特征文章结尾为文学在社会转型期面临的困境指 明出路:文学的教化作用的权威淡化了,但它可以溶入文学的认识、审美、娱 乐作用,通过后三种功能在潜移默化中达到教育读者的目的。对撰文者的观点 是否认同,另当别论。但是撰文者的目的很明显,就是要引导人们运用理性的 思维模式来正确看待纯文学边缘化这一现象。 1 1 5 小结 九十年代,社会处于转型时期,社会心理发生很大变化,这种社会心理是 报纸副刊变革的动因之一许多副刊纷纷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副刊总体呈现 出娱乐性、新闻性、实用性和服务性的特点,1 2 1 1 传统副刊最突出的文学性被 逐渐湮灭。在这一大背景下,花她也进行了多次尝试和改革,最终它还是 远离那种娱乐花哨、闲言碎语拼凑而成的副刊。花地文学批评的内容,仍 然带有学院批评的色彩,坚持学院批评的精神。 学院批评“最重要的品格就是人文精神,强调学术化、文学本位性”吲。 之所以说花地文学批评带有学院批评的色彩,就是因为它与学院批评的精 神实质相通,注重人文精神,强调学理性和文学性。在大部分副刊的文学批评 走向娱乐消遣的时候,花地文学批评为什么还能坚持学院化批评精神? 第一、自身传统 花地从诞生之时就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翰墨飘香,繁花似锦。在多 年的办刊实践中,它一直高举着纯文学的大旗,坚持高品味、高格调和高质量, 它成为羊城晚报文化品味的标杆。创刊伊始,花地就很“重视艺术评 嗍区缺:l 权威的淡化谭倍化问题刍议 ,羊城晚报 1 9 9 4 年1 月1 4b 1 2 l l 丁汉青,王灿发:杜会心理与报纸副刊的特性九十年代中国报纸副刊变革的动困分析之二 青年记者 ,2 0 0 2 年,第3 期 仁高玉:论学院批评的问题表现及其原因,学术界,2 0 0 6 年第1 期 西南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1 2 页 论,大量篇幅发表艺术作品和艺术评论,引导读者提高艺术审美和鉴赏水平, 这在当时全国报纸文艺副刊中是不多见的。”嘲当时的 之类的雅作洲。 花地编辑的约稿对象,多来自大学教授和作协成员,他们的批评文章体现 出较强的文学性和学理性。在九十年代,即使面临市场经济的大冲击、面临读 者阅读趣味变化的挑战,这些传统,也很难一下子切断。花地文学批评坚 守学院批评精神,并非是刻意标新立异、哗众取宠的伎俩,而是花地文化 精神薪火相传使然 第二、读者 九十年代以前,花地经常刊登文学趣味高雅、学理性强的文章,一方 面是因为编辑以及编辑周围的圈子,多为潜心钻研文学之人:另一方面是花 地拥有一批具备良好文学素养的忠实读者,他们有足够的兴趣和时间来研读 作品,咀嚼文字。进入九十年代以来,这些老读者对花地依然情有独钟, 而且他们的审美趣味和阅读习惯还没有完全被时代同化,多多少少还保留着 “一杯茶、一张报”那种既闲适又认真的阅读状态,他们不喜欢那种花哨有余、 深度不足的副刊。而这批老读者,又是九十年代以来花地读者群的一个重 要部分。所以,即使从留住老读者的角度考虑,花地的文学批评仍然需要 坚守其文化厚度和思想深度。但是读者群会出现“老化”的情况,那么花地 还应该通过其他积极的方式来争取更多的新读者。 九十年代以来, 花地加强了专题创意和策划,针对文学界的现象进行 讨论,约请专家评论,既增强了副刊的影响力度,又具有一定的深度,并且在 副刊版面增加了更多的言论栏目或者编者按语,对社会现象进行评论和引导, 加强了报纸的指导性功能 2 5 j 。走专家化、学院化的路线,避免了“浅”和。闱”, 使花地的文学批评没有沦为大众娱乐消遣的简单工具,而还在尽力扮演“春 嘲盂盈:守望精神家园) ,第7 页,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 0 0 5 l 卅黄伟宗:途径一个副刊编辑的几页日记,新闻战线 ,1 9 6 2 年第7 期 嘲侯东阳、薛国林:关于副刊的读者调查和分析,新闻界,2 0 0 2 年,第4 期 西南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13 页 江水暖鸭先知”的角色。学院资源为花地的文学批评注入较强的人文性、 学理性,使其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仍然高擎着纯文学大旗前迸,坚守了自身 较高的文化品位,在副刊界享有盛名。 1 2 对本土纯文学的关注 花地立足本土,深入挖掘这片土地上所发生的、铸造羊城文化性格的 事物,具有浓郁的“岭南风格”。花地对本土文学的关注由来已久,在培养 本土作家、弘扬本土文学方面功不可没。 1 2 1 对本土作家、文本的关注 花地注重培养本土作家,不仅尽量刊发本土作家优秀的文学作品,而 且对于那些有写作潜质但作品还没有达到发表标准的,花地还组织批评家 对其来稿进行详细评述,真可谓用心良苦。对广东作家的整体写作情况,也常 常给予关注,既有殷切的期望如期待广东青年作家群崛起嘲,也有直言 不讳的批评如“广东不少作家经常犯创作状态与生活状态脱节的毛病,往往 在日常生活中很真诚很机智很洒脱,而写出来的作品却显得很呆板,这说明他 们太拘谨,妨碍了他们对生活的亲切感受、独特认识以及他们的个性另一 个比较典型比较普遍的弱点是广东作家欠缺感受、领悟和营造艺术意韵的艺术 素养。平时对这种审美情致的熏陶和审美能力的培养不够重视,始终达不到那 种摸得着道不出的艺术高境界”唧这些“忠言”虽然“逆耳”,但对广东 作家来说,无疑具有很好的指路和鞭笞作用。 本土文本是指书写本土风貌、本土精神的作品。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广 东的文学收获颇丰,其中较有影响的作品如自门柳( 刘斯奋) 、大风起兮 ( 陈国凯) 、大江沉重( 吕雷、赵洪) 、大林莽( 孔捷生) 、围龙( 程贤 l 硐何龙,龚丹枫,羊城晚报) ,1 9 9 3 年9 月1 9 日 2 7 1 求创新重修养组新军“九十年代粤军的思考”座谈会述要,羊城晚报 ,1 9 9 1 年1 月2 3 e t 西南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1 4 页 章) 、好大的月亮好大的天( 金敬迈) 、蓝蓝的大亚湾( 何卓琼) 、天堂挣 扎录( 杨干华) 、地火侠魂( 余松岩) 、 南方的风( 朱崇山) 、子民们 ( 雷铎) 、中国知青部落三部曲( 郭小东) 、风月三部曲( 洪三泰) 、精神 隧道三部曲( 金岱) 、客家魂三部曲( 谭元亨) 、资本风暴( 何继青) 、情 同初恋( 张欣) 、破碎的激情( 张梅) 、生命中的几个关键词( 盛琼) ,水 乳( 盛可以) 等。 对这些富有本土特色、体现广东精神的作品,花地总是充满了热情。 从刊登新作、作者访谈、邀请评论界人士点评再到开展形式多样的作品争鸣, 花地总是不遗余力地对作品、作家进行深入挖掘。在思想的碰撞中,往往 能擦亮迷人的火花。譬如由杨干华的天堂挣扎录而引起的关于多卷长篇小 说的创作问题,黄伟宗先生以大量文本为基础,富有胆识地提出了多卷长篇小 说的创作普遍存在。后不如前”的现象。黄伟宗先生对“天堂”系列是否存在 “后不如前”的分析中,力求做到“就成功的或失败的创作实践进行理论概括; 衡量某部创作是否有艺术超越,自然要以这理论尺度去对比分析作品实际:在 比较分析中必须坚持从作品实际出发,客观地科学地作出判断。”这是一种科 学的态度,负责的态度。多卷或系列性创作才有“后”与“前”的问题,提出 讨论多卷长篇小说。后不如前”现象,目的就在于探讨如何实现“后胜于前” 的超越,在于防止和克服这种现象。“后不如前说”的提出,在文艺界引起热 烈的讨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文学评论很难说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统 一尺度,但是争鸣有助于人们接近公允。连。天堂”系列的作者杨干华也敬佩 地表示:“后不如前说”是对多本创作者一记难得的响钟。嘲 早在六十年代初期,萧殷先生在羊城晚报主持的关于金沙洲的讨 论,由此提出的。典型论”新观念,就曾在全国引起广泛影响。花地继承 了这一优良传统,在发掘、探讨本土作家创作成果的过程中,推动文学批评的 嘲由天堂挣扎录引起的关于多卷长篇小说。后不如前”的讨论,参阅1 9 9 1 年1 2 月3 0 日至1 9 9 2 年8 月9 日的羊城晚报 西南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15 页 发展。 当然,除了这些大讨论,还有一些及时的评论如思的诗:读林贤治诗集 随想、文学灵魂的钩沉:读饶芄子的 【删、朗笑声中讲述的故事读陈庆祥的 【3 l l 、散文诗园 地的新花读于最散文诗集 p 2 1 等等。对本土作家、文本的关 注,不仅培养了一批优秀的本土作家,扩大了文本的影响力,而且也有力地推 动文学批评的发展。 1 2 2 对本土文学现象的关注 广东地处改革开放前沿,这片南国热土呈现出独特的文学景观。花地 以敏锐的洞察力,不时捕捉到广东文坛独特的文学现象,并以多种形式对这些 文学现象进行探讨 九十年代以来,骤然加速的社会转型带来了文学的失重,更带来了军旅文 学的失位。广州军区作家是新时期以来广东四个重要的创作群体之一1 3 3 l ,创 作主体多是。外来户”,面对广东这块土地的现实,文化观念与文化心态都处 于“转型期”过程。花地适时组织专版,刊发了转型期的军旅文学 关于“特区军旅文学”的对话。围绕着“机遇与挑战下涌现的文学劲旅”、。和 平时期赋予的生活性与当代性”、“英雄主义与平民情结”、。独特价值和广阔前 景”等几个问题,对转型期的特区军旅文学进行深入的探讨。花地对这些 文学现象的关注不是一时的心血来潮,而是有其敏锐的视觉以及持续的关注, 对“特区军旅文学”的成果如“木棉红”丛书的点评,都不吝笔墨。 广东身处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花地的一大特色是用各种文艺形式反 映广东改革开放带来的各个方面的变化、社会潮流的变动。纯文学在市场经济 嘲吉乔,羊城晚报 ,1 9 9 3 年2 月4 日 p q 郭小东,羊城晚报,1 9 9 1 年9 月 p 1 j 温渡,羊城晚报,1 9 9 3 年1 月1 8 日 i ,z j 郑莹,羊城晚报,1 9 9 2 年8 月9 日 p 习新时期以来,除省直队伍( 省作家协会文学院是一个主体) 外,又形成了广州市、深圳市,广州军区四 个新的创作群体。 西南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16 页 大环境下的生存困境,文人下海的社会热潮,较早就引起花地的关注。从 本土作家黄天源的文章换一种活法试试开始,花她展开了一场长达半 年的。文学与市场经济”大讨论。很多作家、理论家都参与其中,揭示出文学 在新的形势下发展的瓶颈和如何寻找出路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百万移民下广东,随着打工浪潮的兴起,一种新的文学现 象“打工文学”异军突起,成为广东文学的独特现象。1 9 9 8 年1 2 月,花地 为纪念改革开放二十周年,特开辟情系2 0 年打工文学专刊。打工文学作 为处在社会边缘的弱势群体发出的。自我关怀”的真切诉求,不仅为打工者提 供重要的精神食粮,而且为文坛注入新的气息。对这一新鲜文学现象,花地 又及时引导读者进行解读来自 的报告例、文化视角中的深 圳文学阿认为打工文学与新都市文学关系密切,都有一个共同的指向,就 是要展示工业文明对农业文明、城市文化对乡村文化的吸引,两种文化形态的 对撞、交融,以及置身其中的人的呐喊与彷徨,都是要写出社会文化转型期都 市人( 含都市边缘人) 的生态与心态。谭运长在打工文学与文学史【蚓一 文中,借用农民工与知青类比的修辞方式,认为“二者都是在某种偶然事件下 产生的偶然的文学景观,二者都源于一段特殊的历史及与之相关联的特殊的社 会群体” 花地对本土文学现象的关注,既推动了文坛的建设,又能积极引导读 者更好地解读这些现象。花地不只是简单地充当扬声筒的作用,而是主动 介入文学潮流,引导读者 1 2 3 对本土批评的关注 除了对广东本土的作家、文本的关注,花地还积极探讨广东的文学批 评状况,而且常常有独到之慧眼,发掘到既有看点,又有意义的选题。花地 削文易,羊城晚报 1 9 9 2 年3 月2 9 嘲杨宏海,羊城晚报1 9 9 5 年2 月4 日 嗍谭运长, 羊城晚报1 9 9 8 年1 2 月1 日 西南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1 7 页 对本土文学批评的关注最常用到的两种形式,一是访谈,二是争鸣,尤其是争 鸣的形式,效果甚佳。 第一、访谈。花地通过采访文学批评家,尤其是本土的文学批评家, 借助他们的慧眼,来识当下广东文学批评的情况。一家之言,难免有偏见之嫌, 或许也有爱之越深、恨之越切的偏激之词。如鲁迅文学院何镇邦教授就直言不 讳地说广东文坛“说得多,做得少;炒作多,好作品不多”。p 7 】郭小东对现在 的广东文学批评也很有看法,“第一,回避广东的文学创作实践,不对广东的 文学创作进行真实的发言;第二,没有底气,没有认真阅读原作;第三,没有 权威的断语,王顾左右而言他。现在的人活得很功利,评论也很功利。”【蚓在 大众传媒上,用这种途径能直截了当地传递批评家的观点,是受众较易接受的 一种方式。 第二、争论。这是最主要、也是办得最成功的一种形式。花地的现场 论坛为争鸣提供了很好的舞台,不同观点在这里产生碰撞,擦出火花。虽然有 的争鸣流于形式,无果而终,但还是有不少有意义的争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版科技园区廉洁从业自律合作协议
- 二零二五年大理石石材市场调研与分析服务协议
- 二零二五年度旅游服务标准化合同协议
- 2025版南通市区人才公寓租赁管理协议
- 2025版艺术品担保答辩状范本编制合同
- 2025至2030年中国抗菌肽生物兽药行业发展监测及市场发展潜力预测报告
- 二零二五版智能化设备租赁与操作培训合同
- 二零二五年度仓储物流场地租赁协议范本
- 二零二五年度专业二手车买卖及售后服务合作协议
- 二零二五年度土地储备使用权转让合同
- PDCA质量持续改进案例一:降低ICU非计划拔管发生率
- 做一名优秀教师课件
- 商场开荒保洁计划书
- 初中道德与法治 九年级(维护祖国统一)初中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作业设计样例
- 幼儿园绘本故事:《骄傲的大公鸡》 课件
- 江西省赣州市于都县2022-2023学年九年级化学第一学期期中监测试题含解析
- 新冠核酸检测实验室PCR管八联管滤芯吸头等耗材质检和储存程序
- DBJ 53-T-46-2012 云南省城镇道路及夜景照明工程施工验收规程
- 西方文明史(第五版)英文版全书ppt完整版课件整本书电子教案最全教学教程
- 通止规、环通止规检查记录表
- 非器质性失眠症临床路径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