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原理专业论文)我国中小学学校与社区的互动研究.pdf_第1页
(教育学原理专业论文)我国中小学学校与社区的互动研究.pdf_第2页
(教育学原理专业论文)我国中小学学校与社区的互动研究.pdf_第3页
(教育学原理专业论文)我国中小学学校与社区的互动研究.pdf_第4页
(教育学原理专业论文)我国中小学学校与社区的互动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 单 位 代 码 10445 学号 2008020122 分 类 号 g40 研究生类别 全日制硕士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论文题目论文题目 我国中小学学校与社区的互动研究我国中小学学校与社区的互动研究 学科专业名称 教育学原理 申 请 人 姓 名 卢 松 波 指 导 教 师 张 茂 聪 教 授 论文提交时间 2011 年 6 月 18 日 独独 创创 声声 明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 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 (注:如没有其他需要特别声明的,本 栏可空)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 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 学校学校 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有权保留并向国 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 学校学校 可 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 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导师签字: 签字日期:2011 年 月 日 签字日期:2011 年 月 日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目目 录录 中文摘要中文摘要 . i abstract .iii 绪绪 论论 .1 一、研究缘起 .1 二、研究意义 .1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 .2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6 第一章第一章 学校与社区互动概述学校与社区互动概述 .7 一、基本概念的界定 .7 二、学校与社区互动的理论基础 .9 第二章第二章 我国部分中小学校与社区互动实践探究我国部分中小学校与社区互动实践探究.12 一、我国学校与社区互动历史回顾 .12 二、我国部分中小学校与社区互动的典型实验 .13 第三章第三章 国外学校与社区互动的实践与启示国外学校与社区互动的实践与启示 .19 一、美国学校与社区双向互动的内容 .19 二、台湾地区中小学教育的社区化 .20 三、国外学校与社区互动合作的经验借鉴 .21 第四章第四章 构建构建我国学校与社区良性互动关系的政策建议我国学校与社区良性互动关系的政策建议 .23 一、构建学校与社区良性互动关系的基本原则 .23 二、构建我国学校与社区良性互动关系的政策建议 .25 结结 语语 .31 注注 释释 .32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 .34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36 后后 记记 .37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 中文摘要 学校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向年轻一代传授一定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和价值标 准,为社会培养人才的专门机构,社区是以一定地理区域为基础的社会群体。学校根植于 一定的社区地域之中,社区结构影响着学校相关的教育教学工作;学校是国家教育体制的 核心,能为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理应成为社区的文化堡垒,在促进社区 建设、提升社区成员精神文化水平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我国部分地区开始倡导学校与社区的密切合作。上海浦东新区 学校与社区互动的起步较早,运行具有一定的规范性和系统性,山东省济南市槐荫区在实 践中着力构建学校、家庭和社会三结合的教育模式。总体看来,实践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 但也存在着许多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观念落后、发展不平衡、保障机制不健 全、资源整合力度不够等诸多方面。 基于终身教育理念,当今世界各国的教育改革都强调学校与社区互动合作。以美国社 区学院为典型代表,新时期美国学校与家长、学校与社区团体之间通过相互沟通合作加强 联系,实现了互利共赢。我国台湾地区近年来专注于学校社区化和社区学校化的实现,并 在实践层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为我国良性社区与学校关系的构建提供了借鉴。 新世纪人才培养必须突破教育等于学校的旧观念,应把学校教育与社区发展的需要紧 密结合起来。在沟通学校与社区两大实体过程中,应遵循一些基本原则,包括:以人为本 原则、目标定向原则、创新原则和全面协调原则。而根据我国的国情和各地的实际,互动 的参与者应提高认识、更新观念,认识到学校与社区的互动合作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 同时通过政府、法规和经费三个层面来树立学校与社区互动合作的保障机制,并通过改革 学校内部管理体制、加大教育督导评价力度、积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等手段树立学校与社 区互动合作的运行机制。 从整个教育全局的角度来看,应把社区建设与学校发展结合起来,且将学校与社区的 互动列为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标和措施之一,这对于改变教育的现实困境、培养全面发展的 个人以及提升我国的综合国力都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关键词:学校;社区;互动合作;终身教育 分类号:分类号:g40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ii abstract school is specialized agency with targets, plans and organizations to the younger generation and taught certain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knowledge, skills and value standard of talent training for the society. community is an entity based on certain geographical area of social group. school rooted in certain communities, community structure among regional influence school education teaching work related; the school is the core of education system state for modernization, provide spiritual motivation and intellectual support to become community cultural fortresses, and in promoting community construction, ascending community members spiritual culture level play an important role. since the 1990s, some areas in china began to advocate the close cooperation of school and community. shanghai pudong new school and community interactive started relatively early, operation has certain normative and systemic, huaiyin distract in practice to jinan in eastern shandong province to construct the school, family and social education mode of series. overall, the practice which has made some achievements, but there are many need urgent problems, the mainly displays in concepts backward, uneven development, security mechanism, resource integration is not strong enough, and other aspects. based on life-long education idea, the world education reform has emphasized interactive cooperation school and community. by american community colleges in the new period for the typical representative, american schools and parents, schools and community groups through mutual communication, cooperation between closer ties, realizing win-win. the chinese taiwan area schools in recent years xuejiaohua communization and community focus in the realization of practical level, and has obtained a certain result for our community and benig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provides for reference. the new century is equal to the talent cultivation education must break the old ideas, school education and community should be the school combining the development needs. schools and communities in communication two large entitys process, should follow some basic principles, including: people-oriented principle, goal orientation principle, innovation principles and comprehensive coordination principle. but according to chinas national conditions and the actual around, interactive participants shall improve the understanding, update the conception, iv recognize the interactive cooperation is a necessity of historical development. and the government, regulations and fundings three aspects to set up schools and communities and the safeguard mechanism of interactive cooperation through reform school, and the internal management system, increase education supervision evaluation strength, actively using moder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school and community set interactive cooperation mechanism. from the whole education global perspective, the community construction should be combined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chool, and the interaction of school and community education reform as one of the important goals and measures, this to cultivate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personal, change education reality dilemma and ascension our comprehensive national strength has a positive practical significance. key words: schools; communities; interaction; life-long education category code: g40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 绪 论 一、一、研究缘起研究缘起 学校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向年轻一代传授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和价值 标准,为社会培养人才的专门机构,它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学校教育 作为教育的主要形式,在人类的历史文化传承、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但目前关于我国学校地位的认识,正如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中所指出 的那样: “教育中最没有人怀疑的教条是有关学校的说法:即教育等于学校。 ”一方面政府 和公众把教育责任全推给了学校,另一方面学校教育日益孤立于社会之外,加之应试教育 模式下学科中心的课程设置以及封闭垂直型的“关门”教育,社会与学校之间的鸿沟越来 越深。工业大革命引领的经济发展浪潮和知识井喷,促使教育逐步向纵深发展,教育的对 象、质量、层次等都要求提高,终身教育、学习型社会、合作学习、情境教学等教育理念 相继提出并付诸实施,单纯学校教育已不能满足公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学校教育 需借助于外在力量的帮扶。因此,学校与社区的互动,已经成为教育界和公众的渴求。 社区是以一定地理区域为基础的社会群体,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和谐社 区建设与发展也提上了日程。一方面,学校根植于一定的社区地域之中,社区的发展水平 对于学校形象的提升及教学实践对象、形式、水平等的拓展和深化发挥举足轻重的影响。 另一方面,学校应成为社区的文化堡垒,在促进社区建设、提升社区成员精神文化水平等 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学校与社区的互动成为必要,学校与社区的双向互动既包括社区对学 校的理解、支持和帮助,也包括学校对社区的支持、开放和服务。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我国部分地区开始倡导学校与社区密切合作,使中小学校教育 和社区发展融为一体。从学校层面看,教育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学校发展离不开社区的 支持与合作。从社区层面看,建设和谐化社会、学习型社区,都离不开文化教育的武装与 支撑。目前,学校与社区的互动已经成为越来越多国家和公众关切的需要,理应成为实现 终身教育理念、建设学习化社会的重要举措。 本论文将探讨学校与社区互动关系的必要性,探究我国中小学校与社区互动存在的问 题,并借鉴国外经验,对我国学校与社区互动的现状与未来进行远景性分析,为构建我国 学校与社区良性互动关系提出对策建议。 二、二、研究意义研究意义 (一)研究的(一)研究的现实意义现实意义 2 进入 21 世纪,我国部分中小学校及社区己经意识到学校和社区互动的重要性和积极 影响,各地开始尝试学校与社区的交流合作。部分学校立足于自己所处的社区环境,充分 利用政府政策、社区资源来实现学校建设和发展;部分社区也积极参与学校管理,并充分 利用学校提供进修的机会以及丰富的教育、设施资源等。但由于我国的特殊国情以及学校 与社区互动的时间较短、层次较低,在实践中存在着许多亟须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学校本位的思想长期存在,学校办学仅限于自身实体之内;社区对支持学校教育教学工作 及参与学校事务的管理、运行等方面的积极性不高;学校与社区的互动合作缺乏国家和政 府的政策、法律、资金支持,没有从制度上确立互动合作的规范;学校与社区互动合作在 实施中困难重重、缺乏积极有效的管理规范和运行机制等。 本研究将结合我国中小学校与社区互动的历史和现状, 分析存在问题, 提出整改措施, 通过更正观念、建立保障机制和运行机制等,将学校与社区联结为互动、合作、共赢的整 体,为我国相关中小学校与社区的互动提供实践上的借鉴,具有特定的现实意义。 (二)研究的(二)研究的理论价值理论价值 基于当今世界教育改革的背景,各国普遍加强对学校与社区关系的研究与实践成为一 种趋势;同时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扩大以及政治经济形势的发展,教育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也已经超出学校教育的范畴,各种非学历教育、社会教育、社区教育等教育形式越来越重 要。学校与社区互动合作的必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学校与社区的互动一旦成为现实,将有 助于学校和社区两大实体的建设,有益于两大实体内的所有教育对象和民众的个体成就发 展。 学校与社区的关系非常密切,学校与社区互动使学校植根于社区建设与发展的整体环 境之中,促进学校自身的发展;同时社区的建设与发展和社区成员的修养与文化水平,都 有赖于学校的支持与参与。通过本文对学校与社区互动的研究,首先,有助于加深对学校 与社区互动本身的理论探讨;其次,契合了当前我国践行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的进 程;再次对终身教育理念、学习型社会理论做出了有益的补充;最后拓宽了社会学关于结 构论、功能论等相关理论的研究范围。 三、三、国内外研究综述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一)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关于学校与社区互动的研究涉及到公共关系的管理、社区教育的属性、运行的督 导评价机制、学校的社区德育建设、社区与学校资源的整合利用、国外学校社区互动的介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 绍等诸多角度,有利于从某一层面进行相对深入、细致的探讨,这对于我国学校与社区互 动的实践有一定参考价值。 1教育著作教育著作 刘淑兰的学校与社区的互动主要讨论了社区环境对青少年道德水平的发展意义、 学校与社区在德育方面合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及如何构建学校社区的德育体系等。随 着部分地区社区教育试验点的建立,一批基于实践的研究成果被提炼出来,这为我国构建 完整、 良性的学校与社区关系提供了借鉴。 杨乃林主编的 现代社区教育理论与实验研究 , 基于自身参与城市社区教育的建设活动,并协助指导和规划学校与社区的互动合作,取得 了一定建设性的经验。此外,黄云龙的社区教育管理与评价 、沈金荣的社区教育的 发展和展望 、厉以贤的社区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等,对社区教育中相关领域的进行了 专题研究,主要涉及管理机制、资源整合利用、课程开发、志愿者队伍建设、保障体系等。 近 10 年来,随着形势的发展,学校与社区互动的研究产生了许多新的研究领域,我 国学者从不同角度探讨了两者之间的关系。侯玉兰,唐忠新主编的社区志愿服务理论与 实物 ,从项目开发,工作方法,志愿者招募、培训、注册登记等方面,探讨建立健全的 社区志愿服务激励机制和社区志愿者组织建设管理等问题。张暄的日本社区 ,范传伟 的美国社区教育发展趋势等试图从国外学校社区的建设与发展中吸取经验教训,为我 国学校与社区的良性互动提出建议。鲁洁主编的教育社会学 ,则分别阐述了教育与政 治、经济、文化、人口、环境等方面的关系,并以此提出了构建学校与社区互动的措施。 李建勇等编著的社区工作法律导论 ,主要论述了社区管理工作的基本法律法规知识和 实物。北京市朝阳社区学院主编的关注民生社区教育研究报告 ,重点关注了流动人 口的教育培训问题,提出要为流动人口提供“全员” 、 “全程” 、 “全面”的培训服务。 2 2论文资料论文资料 李继星发表的现代学校制度初论认为“现代学校制度鼓励学校与所在的社区中的 各种组织(包括家庭、机关、社团、企业、其他学校)和自然人(包括家长)双向互动” 。他 从学校的角度出发,主张在终身教育理念下,学校不能禁锢于围墙之内办教育,应加强与 社区的互动合作,并建立两者互动运行的常态关系。张东娇发表的我国中小学公共关系 管理亟待加强一文主要从学校公关策略方面来探讨如何在社区中树立学校经营的品牌, 如何与社区居民代表进行沟通,如何在开展某个活动时得到社区的支持和帮助等问题。李 松林与金志远的学校的社区教育属性及其功能分析 ,强调当学校真正成为社区中的学 校时,学校如何融入社区的实践就显得尤为重要。学校应做好规划,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 4 并付诸实施。上海市闵行区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建立“学校与社区融合互动”督导评价 机制的必要性涉及到学校与社区互动的督导评价机制研究等课题。上海市在学校与社区 的互动合作中进行了很多有益的探索,给我国其他地区的研究提供了实践上的借鉴。 施雷芬的论学校与社区德育互动的运行原则 、佐斌的论学校德育的社区导向 、 陈正良的论社区环境对青少年的德育效应 、陈明龙的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与社区文 化的相关问题研究等,认为学校与社区的互动合作在帮助青少年形成良好道德品质、纠 正行为不良等的实践活动有着积极的价值和特定的贡献。史德志的重视学校、家庭和社 区合作 、彭茜与郭凯的家庭、学校、社区合作的功能及其运作机制等,这类研究分 析了家庭、学校和社区三种背景或对象,认识到三者合作的重要性,最后上升到建立民主 社会和关注教育公平的高度来考察学校、家庭与社区的互动合作。雷少波的社区教育资 源的开发及其价值思考-改善学校教育的教育社会学分析 、关颖的社区教育资源的 开发和利用 、钟启泉的寻求课程范式的转型 、马云鹏与丁锐的新课程实施中社区课 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等研究随着近年来素质教育的开展和中小学课程改革的推进而日渐 丰富,主要探讨如何利用社区资源进行地方课程、学校课程的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 实施、研究性学习的开展、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等。 对国外重点国家社区教育开展情况的介绍和比较研究,见于杨颖秀的美国营建学校 与社区关系的几种常用方法等。马锐雄的学校、社区互动,共建学习型社区 、李春 生与康瑜的终身学习背景下学校与社区关系的重建等,主要探讨终身教育理念下应该 如何立足于社区实际建设学习化社会、学习型社区等问题。岳杰勇的中国社区教育未来 发展模式探索 、欧阳忠明的江西省社区教育发展模式研究等,对我国部分地区社区 教育的运行模式进行了探究。 此外,部分学者分别基于城市社区、小城镇社区、农村社区等对学校与社区关系进行 分类研究。主要有:田铮与闫函的农村城镇社区教育问题初探 、穆建亚的农村社区 教育中学校与社区的关系:问题与对策 、俞建伟与干爱芬的农村城镇社区教育模式初 探等。由于学校拥有丰富的教育资源,在社区教育发展中如何运用学校的教育资源、充 分发挥学校的作用也成为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如:王守纪的论学校在社区教育中的作 用 、龙献忠的试论研究生教育与社会发展的互动机制 、焦正平的论高校在社区教育 中的地位与作用等。 (二)国外研究现状(二)国外研究现状 由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实践层面的推动,国外对于学校与社区关系的研究与实践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5 由来已久。国外学者大多分别从学校和社区两个角度提出两者互动合作的策略。 1 1教育著作教育著作 美国罗万大学传播系教授、美国学校教育系学会主席唐倍根(bagin,d.)与格莱叶 (gallagher,d.r.)合著,周海涛主译的学校与社区关系一书中提供了能够帮助学校领 导人与学生、家长、教师及社区重要人士建立良好关系的许多技巧并阐述了技巧背后的原 理,这主要是从学校管理、学校公共关系建设的层面来探讨如何学校与社区构建良好的关 系。美国学者达菲(duffy,k.g.)所著的社区心理学 ,从社区心理学角度论述了学校 与社区共建的问题,为我国学者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另外,hayes,debra,chodkiewicz, andrew.的著作schoolcommunity links:supporting learning in the middle years ,则 从学生层面来研究,探讨学校、家长和社区如何合作以支持学生适应从小学升入初中的学 习等。 外国学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特定视角下相关细节的探讨上,如人际关系处理和学校公 关,社区成员参与学校建设的心理机制,小学升初中阶段家长、学校和社区如何协调一致 等,这些都为我国全方位、多层次的研究学校与社区的互动关系提供了理论上和实践上的 借鉴。 2 2论文资料论文资料 目前国外搜集到的可供参考的论文资料主要涉及学校参与社区教育的年龄、性别、种 族问题等群体差异,以及社区资源的整合与利用,城市、农村资源为学校服务,成人在工 作以后对于进行继续教育的方式方法等。而对于学校和社区关系的探讨,仅限于学生参与 社区活动的方式,学校资源对社区的开放等等,牵扯互动理论、机制、体系等方面构建的 研究较少。同时,从研究方法层面来看,国外关于学校与社区的研究更倾向于对实践进行 微观的分析,并将整个研究置于各个社会学科体系中,如结合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 政治经济学、管理学等学科来分析和探讨学校与社区关系中的元问题,包括人的本质和特 点,学校文化的构建,社区运行机制的建立等,这些新视角为我国相关的研究提供了方法 论上的指导。 (三)研究的(三)研究的不足与趋势不足与趋势 总体来说,通过对以上国内外研究文献的分析,国内学者对中小学学校与社区互动合 作的保障和运行机制虽然有了一定的认识,作出了相应的研究,但在研究中存在着许多问 题。首先,研究不够深入,研究大多流于形式,仅仅归纳一下各地的经验,而甚少提出自 己的观点和完整的改进措施。其次,缺乏统一的理论规范来指导研究的进行,研究比较凌 6 乱且效度较差。最后,研究不成体系,各个学者由于关注焦点的不同,仅从某一方面提出 自己的观点加以论证,而缺乏系统整合的意识。 同时,目前的研究大都将学校与社区割裂开来考量,而缺乏总体上的观念。研究范畴 总体上仅限于教育社会学、教育管理学、教育经济学等交叉学科,而并没有将学校与社区 作为专门的理论体系加以论证。对于学校与社区关系的界定及学校与社区互动的必要性缺 乏充分阐述,对于学校与社区互动中出现的问题以及怎样在具体操作层面上来解决这些问 题,从保障和运行机制着手促成学校与社区的良性互动也鲜有研究。以上研究中出现问题 都是需要更正和加以改进的,这正是本文努力的方向。 四四、研究研究思路思路与与方法方法 (一)(一)研究思路研究思路 本研究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初步探讨了学校与社区互动机制的构建,研究思路为: 是什么互动关系相关概念阐述;为什么互动研究必要性分析,国内现状探究,国 外经验;怎么样互动从原则,条件,管理、运行、保障机制等方面提出学校与社区良 性互动的举措。 本研究主要包括五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是序言,包括研究的缘起、意义、现状和方法; 第二部分是学校、社区、学校社区关系等相关概念的界定及互动的必要性分析;第三部分 对我国相关的实践探索进行了梳理,并找出问题与不足;第四部分基于国际视野,归纳美 国、台湾互动的经验及借鉴之处;第五部分对互动进行远景性分析,依据出现的问题,从 原则,条件,管理、运行、保障机制等方面提出学校与社区良性互动的举措。 (二)(二)研究方法研究方法 为使研究具有科学性、可信性和可行性,本研究采用以下几种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通过查阅中国国家图书馆、山东省图书馆、济南市图书馆、山东师 范大学等图书馆馆藏资料和计算机检索系统,查阅国内外各种相关研究资料,对社会学、 公共管理学、教育学等学科相关资料的阅读与分析,形成理论分析框架。同时通过 google、 baidu 等网站的搜索,获取信息资料。 2比较分析法。通过对几个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学校与社区互动概况的分析,总结 经验,比较异同,依据我国国情,提出促进我国中小学校与社区互动的建议。 3实证分析法。通过对我国部分学校与社区互动的实例介绍及分析,将事实归纳和 理论演绎结合在一起,找出问题,改进互动策略及实施细节。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7 第一章 学校与社区互动概述 学校根植于一定的社区地域之中,与社区有着密切的联系,社区的发展水平对于学校 形象的提升及教学实践对象、形式、水平等的拓展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社区的发展也离 不开学校的参与,学校应成为社区的文化堡垒,在促进社区建设、提升社区成员精神文化 水平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学校与社区的互动成为必要,学校与社区之间应建立起积极有 效的双向互动关系。 本章分别界定学校和社区的概念,并重点对学校与社区互动的必要性和理论基础进行 探讨,以期为后面章节研究内容的有效性提供依据。 一、基本概念的界定一、基本概念的界定 (一)学校(一)学校 教育是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它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随着人类社会发展而发 展。当语言发展到文字的出现,便产生了学校。早在 4000 多年的夏朝,我国就出现了最 早的学校萌芽,周朝已经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官学体系。需要指出的是,古代学校与现代社 会中的学校有着严格区别,主要体现在教学对象狭隘、教学内容单调、教学组织形式粗放 等方面。此外,古代教育的阶级性和专制性突出,重视学习的象征性功能,学习方法刻板、 机械模仿、死记硬背等。 随着社会的发展,知识经验的累积,人们对学校教育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在此背景下, 学校不断扩大其办学规模和存在形式,在西欧产生了最早的近代学校。它以学校统一的课 程设置和班级授课制为标志,建立了完备的教育体制,系统的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 伦理道德观念和一定的社会行为规范等。近代学校的出现是历史的进步,它加快了人才的 培养和社会的进步。 学校教育发展到现代,其形式和内涵都发生深刻变化,学校教育在人和社会的发展中 发挥主导作用。美国著名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曾指出,学校在本质上是“一种社会组织”, 应把学校建成“小型的”和“雏形化的”社会。据此,我们给出学校的定义:学校是有 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向年轻一代传授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价值标准,为社会 培养人才的专门机构。本研究所指的学校是置身于各个实体社区之内并与社区时刻发生 物质变换的各级各类中小学校。 (二)社区(二)社区 对于社区基本概念的探讨,常因学者研究角度不同,而有不同看法。 “社区” 8 (community)的概念源于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理想国一书,其本意是关系密切的 伙伴和共同体。而中国古代没有社区的概念,直到 20 世纪后,因西风东渐,社会学者与 社会工作者才将社区概念引入。中文“社区”一词是中国社会学家费孝通在 20 世纪 30 年代自英文意译而来,因与区域相联系,所以社区有了地域的含义,意在强调这种社 会群体生活是建立在一定地理区域之内的。 目前国内外对于“社区”的代表性定义有:费孝通认为,社区是若干个社会群体或社 会组织聚集在某一地域里形成的一个在生活上相互关联的大集体;刘淑兰认为,社区是 从事一定的社会活动,具有某种互动关系和共同文化维系力的人类群体及其活动区域6; 美国人本主义学者罗吉斯认为社区是一种简单群体,他们所强调的是共同利益、共同地域 和简单群体;乔治希拉利在综合各种不同定义的基础上,将社区界定为包含那些具有一 个或更多共同性要素以及在同一区域保持社会接触的人群。 虽然学者们对社区的看法不尽相同,有些持较为宽松的态度,将社区、社会、团体、 社会体系、社会组织等同视之;有些学者特别强调“归属感” ;至于人类学家视社区为一 群相互依赖的家族,在特定的区域内形成聚居区,经营共同的生活。但大致而言,社区往 往具有特定区域、共同语言文化与风俗习惯,形成独特的社会经济体系。在我国的实际生 活中,社区一定程度上是街道办事处以及居民委员会这些基层管理机构的代名词。 综上所述,根据刘淑兰学校与社区关系中社区的概念,本文将社区的定义做如下 表述:社区是一群具有相同文化及历史传统的人民所居住的地域,他们具有共同的精神和 意识形态,并共同为改善所在地的生活情况而努力。从中可以引申出社区的四个要素: 社区具有一定的地域及界限;社区是许多人口的集合体;社区成员具有共同的社区意识和 归属感;社区成员共同为促进社区发展而努力。据此,本研究中的社区即学校所处的周边 环境的总和。 (三)学校与社区(三)学校与社区互动合作互动合作必要性分析必要性分析 学校的角色随着社会变迁和哲学思潮演变而不断变化,其与社区的关系也随之转换。 在不同历史时期,人们首先视学校为一特殊教育机构,隔绝于社会其他机构之外;其次, 认为学校是社区的雏形、社会的模型;目前,更视学校为社区生活的中心,两者之间彼此 协调互动。具体来讲,现阶段学校与社区互动合作的必要性体现在: 1学校教育促进社区发展 社区发展是指人民于政府协同改善社区经济、社会及文化条件,以配合国家整体建设 的一种过程。其特征有:第一,是一种变迁的过程,目的在是在使社区居民的生活状况获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9 得改善;第二,是一种组织的过程,原则在强调居民本身的互助合作、群策能力,而政府 则提供技术或其他服务,使其发挥更大的效果。简言之,社区发展是人民与政府协力使社 区作有组织社会变迁的过程。 学校是社区中的正式组织, 教育是一种社会化过程, 在这个有组织的社会变迁过程中, 学校是重要的社区资源,对社区发展方案的拟定与推行,可发挥重要功能,包括:就学校 课程而言,为配合社区发展,可编订或补充适当教材,透过适当的教法,培养学生成为社 区良好公民。此外,还可经由特别课程安排,培养社区成员参与社区发展的意愿和能力。 就学校教师而言,除专业社区工作者外,教师也可为社区提供学术知能服务、美化社区指 导等支援性工作,协助居民了解并进行社区活动。 2社区结构影响学校教育 社区作为学校的外在环境,社区结构有所变迁,学校教育措施必受影响,可以从三方 面说明:第一,就人口结构而言,社区人口的出生率、性别比例、迁移情形等,影响学校 及班级的数量,也影响学校组织形态及教学方式。第二,就权力结构而言,社区行政组织 的形态及社区领导阶层的角色观念与行为,对于学校权利体系、决策过程与课程安排往往 具有相当的影响。第三,就经济结构而言,社区职业结构中所需人力的数量与种类,影响 学校的组织与课程, 且经济为决定个人社会地位的重要因素, 学生的抱负水准与学业成就, 往往受其家长、社会等背景的影响。 社区背景既各不相同,社区需要与发展又因时因地而异,因此社区内的学校应在结构 或功能方面力求“弹性化” 。如成都市社区的少年犯罪率高于乡村地区,因而都市学校必 须加强青少年辅导工作,或提倡正当娱乐活动、加强亲情和职业教育。总而言之,社区为 学校的外在环境,学校为社区生活的反应,两者互为表里,不可截然二分。就各地区的实 际情形而言,在政府积极推行建设的同时,学校充分根据实际情况,详加具体规划,以协 助社区发展,进而成为社区文化中心。 二、学校与社区互动的理论基础二、学校与社区互动的理论基础 (一)社会交换理论(一)社会交换理论 社会交换理论是 20 世纪 60 年代兴起于美国进而在全球范围内广泛传播的一种社会学 理论,它主张人类的一切行为都受到某种能够带来奖励和报酬的交换活动的支配,因此, 人类一切社会活动都可以归结为一种交换,人们在社会交换中所结成的社会关系也是一种 交换关系。社会交换理论由霍曼斯创立,主要代表人物有布劳、埃默森等。 10 社会交换理论的基本原则是公平分配原则,即人们在交换中,都要对成本与报酬、投 资与利润的具体分配比例做出判断,谁也不会自愿地、长久地进行“赔本”交换。学校 与社区之间互动的前提是二者所拥有的资源具有互补性,如果学校和社区之间都处于一种 自足的资源配置状态,则二者就没有交换的必要,当然也就不会产生交换的推动力。 一方面,学校与社区互动合作的过程,并非某一方单纯给予,另一方安然接受。如果 长期给予的一方得不到相应等值的回报,就不可能再愿意为另一方继续提供相应的资源。 因此,在学校与社区的互动合作中,应从观念、实践两方面来树立和落实对等共赢的互动 准则。 另一方面,交换的原则在于公平,而交换进行的内容则来源于学校与社区两大实体的 差异性。学校与社区是两种相区别的实体形态,各自具有较为丰富、较有典型特色的资源。 学校具有较为丰富的知识资源,较强的师资力量和组织性强的密集人群学生,将可以在社 区教育、社区精神文明和社区经济建设过程中发挥巨大的作用;社区拥有众多的机关、企 事业单位等组织,各层次的民众、从业人员等,社区可以通过积极参与学校的教育和管理 过程,提高学校教育效果和管理水平。 (二)(二)结构功能理论结构功能理论 结构功能理论是现代西方社会学中的一个理论流派,由塔尔科特帕森斯创立。它 认为社会是具有一定结构或组织化手段的系统,社会的各组成部分以有序的方式相互关 联,并对社会整体发挥着必要的功能。功能主义把社会看成是由许多相互依存的部分组成 的有机整体,每一个部分都担负着使社会整体均衡与和谐的功能。如果某一部分不能发挥 其功能,社会就会出现不和谐。 学校和社区都属于社会这个大系统中的两个子系统,学校与社区只有都充分发挥各自 的内部功能,并彼此整合,才能实现学校与社区的共同协调发展,维持社会的稳定。学校 和社区的整合功能主要体现在学校对社区的功能以及社区对学校的功能。 一方面,学校作为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培养年轻一代身心健康发展和促进其个体社 会化的专职教育机构,为社区成员子女提供良好的教育,从而为社区经济发展提供精神动 力和智力支持。其次,学校有专职的教师队伍,高素质的教师具有积极的人格感染效应。 另外,学校作为一个知识密集型组织,其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和精神风貌,充分体现 了现代社会的文明精神和价值观念,对社区成员形成一定的文明辐射。最后,学校拥有相 对齐全的教学设施和文娱体育活动的设备,能为社区的教育文化活动提供场所等空间上的 支持。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1 另一方面,社区为学校的周边环境和所在地,能为学校的生存与发展提供物质、经费 和人员、信息等方面的支持,社区参与学校教育教学过程和学校内部管理,能够促使学校 教育与社区环境共同形成巨大的合力。另外,社区通过整合丰富的教育资源和各种形式的 教育力量,能最大限度的形成教育合力,促进双方互动、共赢、积极、健康的发展。 (三)(三)终身教育与终身学习理论终身教育与终身学习理论 1965 年,法国著名成人教育家保罗朗格郎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的“第三届国际 成人教育推展委员会”上提出了“终身教育”的议案,自此“终身教育”一词被正式启用。 朗格郎认为,所谓终身教育是指“人的一生的教育与个人及社会生活全体的教育的综 合。 ”这一概念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全体社会成员的一生都处在不断的学习之中; 二是社会能为每一位社会成员提供给适当的教育。可以看出,终身教育提倡“教育应贯穿 于人的一生” ,主张“学校不应成为年轻人的专利” ,它更强调未来整个连贯的国民教育体 系应是连接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强调人的一生应涵括幼儿期、青少年期、成人期和老年 期各个时段的学习和教育。终身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建立“学习型社会” ,学习型社会是 社会的所有组织都能使其成员获得学习与发展机会的社会,是终身教育实现的基本条件。 终身教育与终身学习的根本目的就是实现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和谐统一。正是在终 身教育的旗帜下,学校和社区在教育的认识上达成了前所未有的统一,学校与社区两个相 互独立的实体有了一定的接触和良好的沟通互动。在终身教育理念下,学校的定位应不只 是满足于人类已有科学文化知识的继承和传授,更体现在对学生个体发展做出社会性规 范,开发学生的特殊才能和发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