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硕士学位论文m a s t e r s t h e s l s内容提要弗罗斯特的诗大部分取材于大自然,取材于新英格兰的农场生活;素材取舍倾向是人们将诗人看作是自然诗人、田园诗人的主因。但这种归纳显然是过于简单化了,容易导致人们对诗人的误解,忽视了诗人诗歌世界和诗歌艺术复杂性,忽视了诗人探究人类生活本质的深度和广度,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诗人诗歌中的家庭形象与家庭伦理问题。本文即分三章探讨弗罗斯特诗歌中家庭伦理问题。第一章分析弗罗斯特诗歌中儿童与父母的伦理关系。在弗罗斯特诗歌诗歌中,“缺场”的子女,矛盾的夫妻,是家庭诗的模式之一,诗人旨在通过这一模式强调子女对夫妻、对家庭的重要性。而在另外一组儿童诗歌中,诗人则表现出对儿童问题本身的关注,尤其是在现代工业文明和现代家庭中儿童问题的关注。第三组诗歌涉及父母在子女成长中的伦理责任。在诗人看来,嬉戏与困惑是与成长相随相伴的;诗人认为帮助子女自立是父母的职责,而在此之前需要引导、保护好孩子。第二章探讨弗罗斯特诗歌中的夫妻伦理关系问题。在第一组诗中,诗人通过以前景化的方式呈现冲破性伦理底线的夫妻所饱尝的痛苦,呼唤传统婚姻伦理在现代社会的回归。而在第二组诗中,处在无可调和矛盾冲突中的夫妻均被困于家的围墙之内,家俨然成为他们冲不破的阻隔他们的藩篱,在理性与情感的对立中,他们无法相互理解、信任、沟通,性别差异与性权力的争斗使他们的婚姻关系在藩篱中挣扎。另一组反映夫妻矛盾冲突的诗歌中,他们往往走出了家的束缚,似乎通过对自然、对外界的理解,逐步相互妥协,使读者看到和谐夫妻关系的希望。他们虽然也存在矛盾与冲突,但却能通过沟通与分享达成和解,迈向了和谐之路。第三章讨论弗罗斯特诗歌中家庭与社会的伦理关系。在简要梳理其诗歌中家的地理空1 1 日j 及其隐喻的基础上,文章认为诗人特别关注现代社会中邻里之问的关系问题,关注家庭在现代社会中的社会责任与社会义务问题,并以他独特的话语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自立与博爱的动态平衡。通过分析,本文认为尽管其表现方式呈现出含混和开放性的特点,但弗罗斯特从本质上说是个关注伦理问题的严肃的现实主义诗人。关键词:罗伯特弗罗斯特家庭伦理缺场的子女成长夫妻伦理邻罩关系社会责任硕士学位论文m a s t e r s t h e s i sa b s t r a c tt h ep o e t r yo fr o b e r tf r o s th a sa si t sb a c k g r o u n da n dr a wm a t e r i a ln a t u r ea n df a r ml i f ei nn e we n g l a n d w h i c he x p l a i n sw h yh et e n d st ob ec a t e g o r i z e da sn a t u r ep o e to rp a s t o r a lp o e t t h i sc a t e g o r i z a t i o ni so b v i o u s l yo v e r s i m p l i f i e d , l e a d i n gt om i s 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a n dn e g l e c t i n gh i sp o e t i cw o r l da n dt h ec o m p l e x i t yo f h i sp o e t i ca r t i na d d i t i o n ,i th e l p sr e a d e r sa n ds t u d e n t sa l i k eo v e r l o o kt h ed e p t ha n dw i d t hi nw h i c ht h ep o e te x p l o r e di n t ot h en a t u r eo fh u m a nl i f e ,i n c l u d i n gf a m i l yi m a g e sa n df a m i l ye t h i c si nh i sp o e t r y t h i sp a p e rr e s e a r c h e si n t ot h i sa s p e c ti nt h ef o l l o w i n gt h r e ec h a p t e r s t h ef i r s tc h a p t e rd e a l sw i t ht h ee t h i cr e l a t i o n sb e t w e e nc h i l d r e na n dp a r e n t s o n eo ft h ep a t t e r n si nf r o s t i a nf a m i l yp o e t r yi st h ea b s e n tc h i l d r e na n dc o u p l e si nc o n f l i c t f r o s ti n t e n d st oe m p h a s i z et h ei m p o r t a n c eo fc h i l d r e nt oc o u p l e sa n df a m i l i e s i na n o t h e rg r o u po f c h i l d r e np o e t r y , f r o s tc o n c e r n st h ep r o b l e mo f c h i l d r e ni t s e l f , e s p e c i a l l yo n ei nm o d e mi n d u s t r i a lc i v i l i z a t i o na n dm o d e mf a m i l i e s t h et h i r dg r o u pr e l a t e st ot h ee t h i c a ld u t yo fp a r e n t so nt h eg r o w t ho fc h i l d r e n t h es e c o n dc h a p t e rd e v o t e st om a r i t a le t h i c si nf r o s t sp o e t r y i nt h ef i r s tg r o u po fp o e m s ,f r o s tt e m p t st oa p p e a lf o rc o n v e n t i o n a lm a r i t a le t h i c sb yf o r g r o u n d i n gt h es u f f e r i n g so ft h o s em e no rw o m e nv i o l a t i n gs e x u a le t h i c s p o e m si nt h es e c o n dg r o u pp r e s e n tc o u p l e si ns e e m i n g l yi r r e c o n c i l a b l ec o n f l i c t so fe m o t i o na n dr e a s o n ,a n di ns e xp o w e rc o m p e t i t i o n t ot h e m ,h o u s e sh a v eb e c o m eab a r r i e rt h a tt h e yf a i lt ob r e a kt h r o u g h ,w h i l ec o u p l e si nt h et h i r dg r o u p ,t h o u g hi nc o n f l i c t st o o ,e n j o yt h eh o p eo fl e a d i n gh a r m o n i o u sm a r i t a ll i f et h r o u g hm u t u a lc o m p r o m i s e ,u s u a l l yv i aa no t h e r t h et h i r dc h a p t e rc o v e r st h ee t h i cr e l a t i o no ff a m i l ya n ds o c i e t y o nt h eb a s i so fab r i e fc o m b i n go ft h eg e o g r a p h i c a ls p a c eo fh o u s ea n di t sm e t a p h o r i c a lm e a n i n gi nf r o s t i a np o e t r y , t h ep a p e rh o l d st h a tf r o s ta t t a c h e sg r e a ti m p o r t a n c et ot h ep r o b l e mo fn e i g h b o r l ye t h i cr e l a t i o na n dt h eo b l i g a t i o no f f a m i l yt os o c i e t y k e yw o r d s :r o b e r tf r o s tf a m i l ye t h i c sa b s e n tc h i l d r e ng r o w t hm a r i t a le t h i c sn e i g h b o r l ye t h i cr e l a t i o ns o c i a lo b l i g a t i o n硕士学位论文m a s t er s t h e s i s华中师范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和使用授权说明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研究成果。除文中已经标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作者签名: 黾讹钆日期:7 年i 月劫日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华中师范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同时授权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将本学位论文收录到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并通过网络向社会公众提供信息服务。作者签名:厢依老u日期:7 年儿月日导师签名:日期:年月日本人已经认真阅读“c a l i s 高校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发布章程”,同意将本人的学位论文提交“c a l i s 高校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全文发布,并可按“章程”中的规定享受相关权益。回童迨塞逞窒后进卮;旦堂生;旦= 生i 旦三生筮查!作者签名: 龟铱批日期:井1 1 月沙日导师签名:日期:年月日硕士学位论文m a s t e r st h e s i s0 1 问题的提出绪论罗伯特弗罗斯特( r o b e r tf r o s t ,18 7 4 1 9 6 3 ) 往往被看作是田园诗人、自然诗人,而诗人自己则以现实主义者自居。弗罗斯特把自然看作一种象征,他往往以乡村、自然为素材,去反映现代社会,包括它的种种弊端,以象征的手法表达人生真谛及充满神秘色彩的世界。由于弗罗斯特坚持用来自于日常生活的语言写诗,用传统的诗歌形式及其多种变体来构画他的诗的世界,一般读者把他归入传统诗人的行列,而中外研究者也通常将他与高度现代派( h i g h m o d e r n i s m ) 的爱略特、庞德、史蒂文斯、威廉斯等截然分开,认为他不过代表着“中度现代派”( m i d b r o wm o d e m i s m ) 。这一定位是学界对弗罗斯特研究不够重视的主要原因( 与对其他四位现代派诗人相比而言) 。其实,已有学者通过研究表明,弗罗斯特与现代派诗歌和诗人不论在渊源上,还是艺术思想上都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他的“中度现代派”特点更主要地体现了他的独特之处。从这点上看,张子清对弗罗斯特的定位通过舰避高度、中度现代派的划分而显得更加客观灵活,即弗罗斯特与其他四位高度现代派诗人一样,都是“现代派五巨擎”之一o 。弗罗斯特的诗大部分取材于大自然,取材于新英格兰的农场生活:素材取舍倾向是人们将诗人看作是自然诗人、田园诗人的主因。但这种归纳显然是过于简单化了,容易导致人们对诗人的误解,忽视了诗人诗歌世界和诗歌艺术复杂性,忽视了诗人探究人类生活本质的深度和广度,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诗人诗歌中的家庭形象与家庭伦理问题。在弗罗斯特诗歌中,不少诗歌直接向读者呈现家庭形象及相关问题,揭示了在现代社会中存在的家庭伦理关系,如儿童形象、儿童成长与教育( 白桦树、出生地、熄灭、怜悯传奇剧、一个姑娘的菜园、枫树等) ,儿章与成人的关系,尤其是儿童与父母之i 训的伦理关系( 篝火、家葬、被关在门外、两个女巫) ,家庭中成人之间,尤其是夫妻之间的关系( 保罗的妻子、“e a r ljw i l c o x 曾指,仍然确人就弗罗斯特是否为现在派诗人而争论不休,参见k i l c u p k a r g ol r o b e r tf r o s ta n d f e m t n t n e l i t e r a r y t r a d m o n ( a n n a r b o rt h e u n i v e r s l t y o f m i c h i g a np r e s s ,1 9 9 8 ) 2 而k i l u p 在该书中通过数据表叫,人们对弗罗斯特研究的重视程度远刁i 及庞德、艾略特等高度现代派诗人( 见该书2 4 5 页n o t e3 ) 。弗罗斯特学会前会长发弗罗斯特评论( r o b e r t f r o s t r e v z e w ) 第一任主编e a r l jw i l c o x 认为2 0 世纪最后1 年中,人们的圳,t 史力关泞弗罗斯特与) l 他现代派诗人所不同的独特之处;参见w i l c o x e a r l j b a r r o r t ,j o n a t h a n ( e d s ) r o a d sn o tt a k e nr e r e a d i n gr o b e r tf r o s t ( m i s s o u r i :m i s s o u r iu o i v e r s i t yp r e s s 2 0 0 0 ) 1 “参见张了清:一i 世纪芙国诗歌史。吉林:卉林教育j 版社,1 9 9 5 年,第8 6 页。l硕士学位论文m a s t er st t f e s i s牧场、第三个妻子的墓地、两个看这两个、小河西流仆人们的仆人等) ,以及家庭与邻居、与社会的关系( 修墙、爱情和一道难题等) ,有的诗歌则探讨人们对家庭的不同看法( 雇工之死等) 。此外,还有不少诗歌以隐喻的方式对现代社会的家庭伦理问题作间接的陈述。本文将利用文化研究、文学伦理学研究方法,结合弗罗斯特研究的现有成果,在分析这些儿童、夫妻、家庭形象在诗歌中的表象和呈现模式的基础上,探讨诗人在现代工业化进程这一文化大背景下,在深层次对家庭伦理的思考。0 2 国外研究现状国外弗罗斯特研究从早期的社会批评、道德批评和形式批评为主,到后期以多元研究视角为特色,总体来说与现当代文学理论与批评的特点和发展趋势相吻合,而未来弗罗斯特研究的发展也必然更多地进行文化转向,关注弗罗斯特诗歌与诗学中的文化、伦理等问题。从内容上看,可划分为主题研究、诗学与诗歌艺术特点研究、思想与艺术源流研究、文化研究以及生平研究。弗罗斯特与现代派时期的其他诗人一样,关注人类社会、关注西方社会在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时期所面l 临的各种问题。如果以最简洁的关键词概括弗罗斯特诗歌的主题,那便是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上帝的关系、人与科学的关系、人与历史的关系等。瑞德克里弗斯奎尔斯( r a d c l i f f es q u i r e s ) 分析认为弗罗斯特诗歌集中体现了人类生活的冲突与矛盾,各种矛盾与冲突使人处于一种两难境地( d i l e m m a s ) 。在早期研究中,有些学者从道德批评的角度,通过主题研究对弗罗斯特诗歌的价值进行质疑和否定:还有不少学者在肯定弗罗斯特一流诗人地位的同时,指出其作品社会功能的不足。后期的学者在主题研究中视野更加丌阔,突破了早期研究的局限。罗伯特费根( r o b e r t f a g g e n ) 从达尔文思想对弗罗斯特的影响入手,探究弗罗斯特思想及其诗歌主题的成因,认为科学,尤其是达尔文思想对弗罗斯特的诗歌及思想产生重大影响,在此背景下展开研究,其诗歌中的表现出来张力及“受控制的不确定性”回,其相对主义立场是合理的,也是必然的。弗罗斯特诗歌中女性主题与生态主题是后期,尤其是第四阶段的热点。理查德波莱尔( r i c h a r dp o i r i e r ) 、卡伦基尔卡普( k a r e nlk i l c u p ) 、罗伯特费根、“参见s q u i r e s ,r a d c l i f f et h em a j o rt h e m e so f r o b e r tf r o s t ( a n na r b o r :t h eu n i v e r s i t yo f m i c h i g a np r e s s 1 9 6 3 ) 。参见f a g g e n ,r o b e r tr o b e r t f r o s t a n d f k c h a l l e n g e o f d a r w i n ( a n n a r b o r :t h e u n i v e r s i t y o f m i c h i g a n p r e s s ,1 9 9 7 ) i2硕士学位论文m a s t e r s t h e s i s凯瑟琳科恩斯( k a t h e r i n ek e a m s ) 、弗兰克兰特瑞奇亚( f r a n kl e n t r i c c h i a ) 等纷纷从精神分析、文化研究、女性研究、读者反应等视角解读弗罗斯特诗歌女性形象和女性主题。波莱尔认为弗罗斯特诗歌中的女性都是一些遭受着挫败的形象,充分体现了诗人的男性自信。罗伯特帕克( r o b e a p a c k ) 在其专著中在简述自然与环境的生念观念,梳理自艾米丽迪金森以来美国诗歌的自然观的基础上,对弗罗斯特自然诗进行生态批评研究。他认为弗罗斯特诗歌中的自然,美与毁灭性共生;自然是不确定的,既诱人,又对人产生威胁。自然“超越人类的力量往往是弗罗斯特敬畏自然的源泉,并在诗行中表现出一种神秘的美”o 。经过数十年的历程,弗罗斯特诗学与诗歌理论的研究已经非常成熟:其核心理论便是“有意义的声音”( s o u n do f s e n s e ) ,隐喻诗学与平衡诗学。早期的研究往往结合源流研究,在研究其诗歌理论的同时,追溯其来源:而后期得研究则主要是结合新的理论与研究成果进行多视角的阐发,注意挖掘成因与恰当性。马克理查森( m a r kr i c h a r d s o n ) 从文化研究、女性研究、语言哲学的角度,对弗罗斯特诗歌中的多重二元对立及其平衡模式进行评析:真理与谎言、个人与社会、内在与外在、作者与读者、事实与虚构等:他认为弗罗斯特诗歌节奏与韵律的选择除与主题相关外,与美国文化的女性化趋势,与美国的文化消费市场,以及诗人对自己所创作诗歌的定位和目标密切相关。诗歌文类( 体裁) 研究也是弗罗斯特诗歌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早期研究中,约翰莱宁( j o h nl y n e n ) 按新批评的批评模式,探讨了弗罗斯特诗歌中田园诗模式的影响。作者认为田园诗对于弗罗斯特来说,不仅仅是一种文类,更是一种诗歌结构,是诗人书写现代美国社会的一种方式:作者认为,“要充分理解弗罗斯特的现代性,就必须对田园视域的独特优势有所了解” 。了解诗人的思想、艺术渊源有助于更好的把握诗人思想及其诗歌的主题及其艺术特色。早在上世纪6 0 年代初,罗本布若尔( r e u b e n a b r o w e r ) 便指出弗罗斯特的思想渊源主要是爱默生、梭罗和威廉詹姆斯( w i l l i a mj a m e s ) ,而对他的诗歌艺术产生重大影响的则有华兹华斯、爱默生等。后期的玛瑞奥德阿温佐( m a r i o ld g v a n z o ) 则梳理了浪漫主义传统对弗罗斯特的影响,具体的诗人包括爱默生、“参见p a c k ,r o b e ab e h e f a n du n c e r t a i n t yi nt h ep o e t r yo f r o b e r tf r o s t ( h a n o v e ra n dl o n d o n :m i d d l e b u | yc o l l e g ep r e s s ,2 0 0 3 ) 2 7。参见r i c h a r d s o n ,m a r kt h e o r d e a l o f r o b e r t f r o s t :t h e p o e t a n d h i s p o e t i c s ( u r b a n a a n d c h i c a g o :u n i v e r s i t y o fl i l i n o = sp r e s s 1 9 9 7 )“参见l y n e f f ,j o h nf t h e p a s t o r a l a r t o f r o b e r t f r o s t ( n e w h a v e n :y a l e u n i v e r s i t y p r e s s ,1 9 6 0 ) 1 7 6 ”参见b r o w e r , r e w b e n at h e p o e t r y o f r o b e r t f r o s tc o n s t e l l a t i o n s o f i m e n t i o n $ ( n e w y o r k :o x f o r d u n i v e r s i t yp r e s s ,1 9 6 3 )约帕和兰德布为j 坐盎德波幕尔的专差r o b e r t f r o s t :t h e w o r k o f k n o w i n g 所撰写的前言中,曾将布洛尔的返一描竹脊为弗罗斯特前期研究中唯一一部真正的佳作。见p o k i e r , r i c h a r d r o b e r t f r o s tt h ew o r ko f k n o w m g ( s t a n f o r ds t a n f o r du n i v e r s i t yp r e s s ,1 9 7 7 ) x i i3硕士学位论文m a s t er st h e s i s梭罗、华兹华斯、雪莱、柯勒律治、济慈等 。此外,对弗罗斯特诗歌产生影响的还有莎士比亚、勃朗宁、古希腊、罗马诗歌、圣经等。后期的学者格外注重对弗罗斯特与其他现代派诗人在艺术思想的同源性的研究。科学对弗罗斯特思想和艺术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尤其是天文学、植物学以及达尔文思想的影响。罗伯特费根分析认为,“弗罗斯特诗歌中的张力与力量源自他一生对科学,尤其是达尔文学说意义的探寻”。文化研究既是一种研究视角,也是文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与文学研究的趋势相吻合的是,文化研究在弗罗斯特研究中占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理查森、兰特瑞奇亚、霍夫曼等均指出了消费文化和大众文化对弗罗斯特诗歌的影响。霍夫曼指出弗罗斯特诗歌中的政治( 宽泛的政治) 远比人们想象的复杂,诗人在其诗歌形式理论与诗歌的政治兴趣中努力取得平衡。作者还发现,诗人以其复杂的编码形式表达了其政治与文化身份,使我们能将弗罗斯特纳入当下意识形态与诗学政治中对其进行创新的、生产性的研究。廷莫曼则通过对弗罗斯特诗歌中的美学伦理、理性伦理、宗教伦理、社会伦理等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研究,认为“尽管被微妙地包裹在含混与朦胧的外衣之下,但弗罗斯特诗歌的确贯穿着伦理思考” 。生平研究一直在弗罗斯特研究中占有很重要的分量。在前期研究中,主要以诗人的朋友以及追随者所撰写的小册子、回忆录和整理的书信、谈话、访谈为主。而作为弗罗斯特“钦定”的传记作家劳伦斯汤普森撰写的长卷传记r o b e r tf r o s t :ab i o g r a p h y 存在着一些严重的问题,受到不少专家学者的批评和质疑。例如,杰帕瑞尼( j a yp a r i n i ) 认为该传记“往往毫无选择地堆积细节”,而诗人则成了“一位恶魔”( p a r i n i4 5 2 ) o 。正因为如此,后期的传记研究从很大程度上来说主要是通过重新审视、重新认识诗人,修正前期传记研究中的错误,弥补其不足。杰帕瑞尼撰写的传记则试图还诗人之本来面目既非圣徒,也非恶魔,而是一个完完整整的人。更为重要的是,在这部传记中,作者充分而客观地运用诗人的传记资料分析其诗学与诗歌,充分体现了传记研究的学术价值所在。参见d a v a n z 0 1m a r i o la c l o u d s o f o t h e r p o e t s - r o b e r t f r o s t a n d t h e r o m a n t i c s ( l a n h a m , m d :u n i v e r s i t yp r e s so f a m e r i c a , 1 9 9 1 )“参见f a g g e n ,r o b e r tr o b e r t f r o s t a n d t h e c h a l l e n g e o f d a r w i n ( a n n a r b o r t h e u n i v e r s i t yo f m i c h i g a n p r e s s , 1 9 9 7 ) 1“参见l i m m e r m a n ,j o h n hr o b e a f r o s tt h e e t h m c s o f a m b i g u i t y ( l o n d o n :a s s o c i a t e d u n i v e r s i t y p r e s s e s , 2 0 0 2 ) 1 1 ”参见p a r i n i ,j a yr o b e r tf r o s ta 帕( n e wy o r k :h e n r yh o l t , 1 9 9 9 ) 4 5 2 4硕士学位论文m a s t e r st h e s i s0 3 国内研究现状虽然解放便有弗罗斯特诗歌译文出现,但国内对弗罗斯特的译介与研究主要开始于上个世纪8 0 年代初,对国内弗罗斯特诗歌译介做出贡献的当推方平、江枫、曹明伦等人。方平为国内最早的译介者,并于1 9 8 8 年出版了弗罗斯特诗歌选译集一条未走的路:弗罗斯特诗歌欣赏。曹明伦则早两年出版了弗罗斯特诗选,并于2 0 0 2 年翻译出版弗罗斯特集:诗全集、散文和戏剧作品。下面笔者按主题研究、艺术特点研究、比较研究以及源流研究四个部分对国内弗罗斯特研究现状进行简要的分析。国内研究中弗罗斯特诗歌的主题研究所占比例较大,其中以自然主题、选择与困境主题研究居多,也较成熟。孙梅琳在“对罗伯特弗罗斯特自然诗作的新认识”一文中,首先批驳了罗伯特兰鲍姆等对弗罗斯特诗歌的曲解,认为弗罗斯特的自然诗深层次地展现了人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何庆机在“人生与自然论罗伯特弗罗斯特自然诗的主题”一文中提出,弗罗斯特的诗大部分取材于大自然,取材于新英格兰的农场生活,并以此来影射整个美国、整个世界、整个人生。张叉则认为根掘自然的作用和意义,弗罗斯特诗歌中的自然可以归纳为审美愉悦的自然、神秘可怕的自然、消解产生的自然、产生异化的自然、比喻象征的自然、对照社会的自然、创作灵感的自然和宗教色彩的自然。虽然国内的主题研究还涉及到其他内容,但总体来说,国内对弗罗斯特诗歌的主题研究视野比较狭窄,很多重要的主题还没有或者鲜有涉猎,如宗教主题、政治主题、女性主题、儿童主题、家庭主题、战争主题等等。不过,外语与外语教学近期刊登“欲望的诗歌,平衡的诗学一一弗罗斯特一组叙事诗的主题探索”一文某种程度上打破了这种局面;文章从叙事学和女性主义的视角探索了弗罗斯特一组叙事诗的主题构成并在此基础上挖掘了弗罗斯特独特的女性观、欲望观和辩证平衡的诗学理论。国内研究论文中,艺术特色所占比例最大,数量最多,但高质量的研究成果并不多见。刘爱英的文章“罗伯特弗罗斯特“游戏”中的诗歌与人生”代表了国内弗罗斯特诗学研究的高度。作者以弗罗斯特提出的“游戏原则”为契入点,探讨其诗学中的二元观、隐喻论与真实观。此外,弗罗斯特诗歌总体艺术特色也是国内比较关注的研究之一,其中值得一提的有刘守兰的“弗罗斯特诗歌中的现代派色彩”和程爱民的“弗罗斯特的诗歌艺术”;尽管这两篇文章在深度上有所欠缺,但作为国内弗罗斯特研究早期的研究成果,对后来的研究者产生了应有的影响。弗罗斯特诗歌的意象研究和隐喻、象征手法的研究是国内艺术特色研究的重点。王卓的文章硕士学位论文m a s t e r s t h e s i s“喧嚣中难求片刻宁静论弗罗斯特诗歌中的意象”主要分析弗罗斯特诗歌中两个高频意象“自然意象”和“死亡意象”:作者认为这两种意象在弗罗斯特诗歌中相伴相生,形成一种独特的模糊性。刘爱英则撰文通过分析弗诗中四种视觉意象一一边界意象、循环意象、往返意象、遥远意象,得出结论:诗人用来自生活、源于自然的传统意象深刻揭示了人类生存的悖论本质。何庆机在文章“罗伯特弗罗斯特自然诗“冷色”意象的隐喻解读”中提出要透彻理解弗罗斯特诗歌中常出现的黑夜、荒野、严冬、雪等“冷色”意象,必须诗歌的隐喻世界去解读。国内从比较文学的角度研究弗罗斯特的文章数量不多,基本是平行研究和翻译研究。在平行研究中,“论彭斯和弗罗斯特诗歌的相似性”和“同是世外桃源里的耕耘论陶渊明与弗罗斯特的自然诗”两篇代表性的文章,分别探讨弗罗斯特与两位诗人自然诗歌中的相似之处,说明诗歌的世界范围内的共通性。翻译研究的论文则更少,值得一提的有曹明伦的“关于弗罗斯特若干书名、篇名和一句名言的翻译”和陈宏薇的“移植形式,妙手天成评江枫译诗雪夜林边”。曹明伦在探讨弗罗斯特翻译问题的同时,实际上是对弗罗斯特诗歌进行阐释,向国内读者介绍了弗罗斯特诗歌的版本知识。陈宏薇在简折原诗的意象、结构、韵律特点的基础上,分析江译形式移植的成功之处;作者认为江枫的译文,在形式移植的同时,再现了原诗的意境。由于资料所限,国内源流研究数量非常有限。有意思的是这方面研究的两篇代表性论文均为旅居美国学者之作( 均发表于外国文学研究) ,即陈建国的“诗歌自我人生弗罗斯特和威廉姆斯之比较研究”和杨凌雁的“庞德与弗罗斯特的现代派诗风”。两篇文章虽然是比较弗罗斯特与另外两位美国现代派大师的异同,实际上是将弗罗斯特放在现代派诗歌的文学、文化背景上进行研究,他们之间的差异反映出思想渊源的差异。另外,刘守兰的文章,“弗罗斯特和当代美国诗歌”在分析了弗罗斯特诗歌的浪漫现代主义特点之后,以美国当代著名诗人威尔伯和多佛为例,论证了弗罗斯特对美国当代诗歌的影响。0 4 本文的创新之处与研究方法国内研究人员对弗罗斯特诗歌中家庭及相关形象关注不够,对其中的有些名诗如家葬、雇工之死、修墙,则通常孤立地研究诗歌中所反映的夫妻关系、邻羁关系,或者通过诗歌的分析探讨诗人诗歌的含混性特点。国外的研究人员如科恩斯、基尔卡普等在分析这类诗歌时,倾向于从女性研究的角度入手,虽然对有些6硕士学位论文m a s t e r st h e s i s诗歌的解读颇有新意和深度,但由于视角本身的缺陷,有些结论显得比较牵强,不足以概括弗罗斯特诗歌中所反映的家庭伦理关系。有鉴于此,有必要从文学伦理学的角度,结合文化研究的方法,从家庭伦理的视角对这些诗歌进行整体性的全面分析梳理,并探讨诗歌中所反映的家庭伦理关系与诗人本人的生活以及他的家庭伦理观的关系( 诗歌中直接、间接地表达的现代社会中的家庭伦理关系不一定代表诗人本人的家庭伦理观) 。这一研究不仅仅有益于我们更深入、透彻地了解诗人及其诗歌,还有益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在现代社会中和谐的家庭伦理关系的构成要素。硕士学位论文m a s t er s t h e s i s第1 章弗罗斯特诗歌中的子女与父母伦理关系弗罗斯特的不少诗歌,如圣诞树( “c h r i s t m a st r e e s ”) 、雇工之死( t h ed e a t ho ft h eh i r e dm a n ) 等都被收入儿童诗集,或编入美国中学语文课本,成为中小学生必读的作品。卡伦基尔卡普将弗罗斯特诗歌纳入美国女性文学传统进行研究时,更将诗人称为儿章诗人。;而理查德波莱尔所分析的弗罗斯特某些诗歌中的学龄口吻也完全可以成为弗罗斯特作为儿童诗人的佐证o 。不过,如果不进行深入地分析,弗罗斯特是很难与儿童诗人划等号的,因为表面上看他的诗歌中儿童形象并不多见:但当我们从家庭以及家庭伦理的角度对他的诗歌进行重新审视时,却有不少“潜在”的儿章( 子女) 形象显现出来。解读不同的家庭中不同的儿童形象( “显在”和“潜在”) 我们可以看出在客观陈述的背后,是诗人对子女与父母的伦理关系,对现代社会中儿童成长问题的深度关注。1 1 “缺场”的子女与孤独的夫妻弗罗斯特诗歌中涉及家庭与爱情的诗歌多达近百首,而这些家庭诗,鲜有充满欢乐气氛的,读者遇到最多的是那些没有子女的深陷矛盾冲突中的孤独夫妻,尤其是在弗罗斯特早期诗歌中,如1 9 1 4 年出版的诗集波士顿之北( n o r t ho f b o s t o n )中的家庭墓地( “h o m eb u r i a l ”) 、仆人们的仆人( “as e r v a n tt os e r v a n t s ”) ,以及1 9 1 6 年出版的诗集山间低地( m o u n t a i n i n t e r v a l ) 中的山妻( “t h e h i l l w i f e ”)等等。“缺场”的子女,矛盾的夫妻,这似乎成为这些家庭诗的一种模式。下面我们通过子女共同缺场这一现象,分析其产生的后果,进而进一步剖析这一模式的意义及其生成背景。1 1 1 子女的共同缺场弗罗斯特第一部诗集男孩的心愿( 彳b o y sw i l l ) 共2 9 首诗,多为自传性的抒情诗,其中一半涉及家庭、爱情主题。,阳园诗歌、浪漫诗歌影响的痕迹非常明。参见w i l c o x ,e a r lj b a r t o n ,j o n a t h a n ( e d s ) r o a d s n o t t a k e n :r e r e a d i n g r o b e r t f r o s t ( m i s s o u r i :m i s s o u r iu m v e r s i t yp r e s s 2 0 0 0 ) i2“参见p o i r i e r , r i c h a r dr o b e r t f r o s tt h e 肋 o f k n o w i n g ( s t a n f o r d :s t a n f o r d u n i v e r s i t yp r e s s , 1 9 7 7 ) 1 4 6 “弗罗斯特诗歌中的爱情,人多涉及已婚大妻的爱情问题,参见h o e b e r , r ,d a n i e l t h e m a n y m a r r t o g e so f r o b e r tf r o s ta na n a y s l 5o f l h em a r r t a g eg r o u pi nf r o s t ip o e t r yl u n p u b l i s h e dd i s s e r t a t i o nf o r t h ed o c t o ro f p h i l o s o p h y ,s o u t h e r ni l l i n o i su n i v e r s i t y , 1 9 7 5 ) l5 8硕士学位论文m a s r er ,st h e s i s显。除了少数诗篇外( 如梦中的痛苦) ,夫妻虽然基本上都是远离尘嚣,与社会隔绝,但他们却享受着伊甸园似的两人世界,孤独但毫不悲戚。在取水( “g o i n gf o rw a t e r ”) 一诗中,孤独的夫妻非常高兴能以一起去取水为借口去河边,“因为那片田野使我们的,因为河边犹有我们的树林”,如孩童嬉戏般前往河边,“一进树林我俩便停住,像躲丌月亮而匿的地神,只等着当她把我们发现,再笑着找新的地方藏身”( 3 4 ) 。但从第二部诗集波士顿之北开始,这种享受欢乐的孤独夫妻基本上消失了。在家庭墓地这首戏剧诗中,艾米与丈夫发生激烈的争执,直到最后艾米威胁出走,而导火索便是他们对夭折的孩子的不同态度。艾米认为丈夫没有权利提他们得而复失的缺场的孩子,因为他“他不懂该怎样说”,她无法理解丈夫“怎么能亲手为他挖掘那个小小的坟墓”( 7 7 ) 。在独自诗仆人们的仆人中,妻子沦为丈夫的雇工的仆人;她对远道而来的陌生的宿营者唠唠叨叨着自己家族的疯癫史,却对子女只字未提。虽然引自创世纪的标题的确“暗示着她的疯癫命运与其叔叔、父母及其本人的性耻辱的关系”o ,但对这个唠叨的妻子来说,子女是潜在的,缺失的,成为其疯癫的一部分,而她也成为弗罗斯特笔下典型的疯癫女人之一。在波士顿之北中,恐惧( “t h ef e a r ,) 、当家人( “n l eh o u s e k e e p e r ) 同样呈现了这一模式或这一模式的不同翻版。这一家庭模式还延续到这部诗集之外,如山1 日j 低地中的山妻、在最后阶段( “i nt h eh o m es t r e t c h ”) ,新罕布什尔( n e wh a m p s h i r e ) 中的第三个妻子的墓地( “p l a c ef o r at h i r d ”) 等。组诗山妻分别以“她”的内心独白、“我”的视角叙述了已为人妻的“她”所感受的孤独、恐惧,及至精神错乱,最后逃入黑暗的森林而死去,因为他们住的地方“对她来说真太寂寞,而且太荒僻,因为那里只有他们两人,他俩没孩子”( 1 7 1 ) 。在弗罗斯特诗歌中,子女缺场的家庭模式远远不止上述所列出的这些诗歌。我们没有必要罗列出每一首诗歌来,更没有必要对每一首诗进行分析。从上述对几首最为典型的诗歌所作的简析中,我们已经对子女缺场的模式略有端倪,下面我们对子女缺场对家庭矛盾的影响,对主人公命运的作用进行简要的分析,以便进一步挖掘这一模式的意义。1 1 2 子女缺场之痛:子女缺场对家庭的影响诗歌这一文学文体不同于其他文学文体之处在于其简洁与浓缩,在于其给读者“弗罗斯特诗歌译艾均0 i 白凿叫伦所译弗罗斯特集一诗全集、散文和戏剧作品( 辽宁教育出版社2 0 0 2 年) 。干j 此翻译或角小当之处,但使十凄者盘找,笔省均木做任何巫改。“0j 自m a r c u s ,m o r d e c a it h ep o e m so f r o b e r tf r o s t :a ne x p h c a t i o n ( b o s t o n :gk h a l l c o ,1 9 9 1 13 0 9硕士学位论文m a s t e r st h e s i s留下的空白点与想象空间。对于以“含混”( a m b i g u i t y ) 而著称的弗罗斯特来说,尤其如此。在前文提到诗歌中,诗人从未在诗歌中向读者明确交代,更未强调子女缺场与夫妻矛盾,与主人公命运的因果逻辑关系。他要么客观、冷静地向读者再现一场夫妻矛盾,却不对子女缺场的作用作任何评论分析( 如家庭墓地) ,要么仅仅对子女缺场的事实一带而过,似乎这对主人公的命运影响并不大( 如山妻) ,甚至对子女缺场都只字不提,似乎就连子女缺场这一事实都要在文本中缺场一样( 如仆人们的仆人) 。然而,当我们从家庭伦理关系出发,将这些诗歌纳入“子女缺场”这一统一的模式中进行文本细读和阐释时,可以看出“子女缺场”乃这些家庭中挥之不去之痈。家庭墓地一诗虽然仅仅呈现了夫妻之间的一次矛盾冲突,但从两人的对话中可以看出,这只是他们之间无数争执中的一次而已。看着妻子又在楼梯上向外张望,丈夫说“这次我要弄清楚你得告诉我,亲爱的”( 7 4 ) ;与往常的冲突与争吵一样,两人仍然无法去沟通、交流;对此早已习惯、早己绝望的妻子,选择离家束结束与丈夫的交流,而丈夫则还之以言语威胁“我要去把你拽回来。我会的! ”( 7 9 ) 。从诗行中( “他用话稳住她,直到爬上楼梯让她蜷缩在他面前”( 7 4 ) ;“她缩回身子,悄悄下了楼梯,并用一种恐吓的目光回头看他”( 7 5 6 ) ) ,我们不能推断出这个家庭存在着卡伦基尔卡普所说的男性的“潜文本暴力”o ;妻子的这种恐惧心理也很可能是因为对丈夫的厌恶与绝望所致,因为自身精神错乱所致。当然,这两种解释与“潜文本暴力”一样,是一种逻辑推理而已,是各种可能的解读之一种。不过,可以肯定的是艾米与丈夫不可调和的冲突在表象上源于孩子的夭折,源于子女的缺场。在组诗山妻中,诗人从两个不同的视角叙述“她与他”的故事。“她”在“孤独:她的话”中表达了两位恩爱夫妻的孤独感,并接下来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在“害怕空屋”中告诉读者空荡荡的家让这对夫妻( 不仅仅是妻子) “更喜欢户外而非屋内的黑夜”( 1 7 0 ) 。作为妻子的“她”继而述说她内心的空漠,对外界的恐惧;过度的敏感和无约束的想象已经显露出其精神上的失常( 指她对流浪汉的揣度“他也许嘲笑我俩过早把婚结”,“说不定他正从树林朝我们窥看”) 。在组诗的第四首“一再重复的梦”中,妻子的精神失常在这个梦中更加明显的体现出来,并为她在第五首“冲动”中走出家园,死于森林埋下伏笔。在“冲动”中诗人进一步向读者暗示妻子命运的真正原因子女的缺场。正是子女的缺场使本已十分荒僻的o 。j i 自k i l c u p ,k a r e nlr o b e r t f r o s t a n d f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洗车店防水装修合同范本
- 管道拆迁补偿协议书范本
- 银行存钱协议书模板模板
- 私人钢结构厂房合同范本
- 篮球馆员工合同协议模板
- 父亲赠与女儿房产协议书
- 砍伐树木后要栽树协议书
- 船舶股份转让合同协议书
- 环卫特种车租赁合同范本
- 鹤壁买房定金协议书模板
- 山东黄金归来庄矿业有限公司归来庄金矿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土地复垦方案
- 项目融资计划书
- 针刺伤的预防及处理
- YY/T 0595-2020医疗器械质量管理体系YY/T 0287-2017 应用指南
- LS/T 1222-2020粮食干燥机系统工艺设计技术规范
- GB/T 26636-2011动植物油脂聚合甘油三酯的测定高效空间排阻色谱法(HPSEC)
- GB/T 19869.1-2005钢、镍及镍合金的焊接工艺评定试验
- GB/T 1796.4-2017轮胎气门嘴第4部分:压紧式无内胎气门嘴
- 中考语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10篇专项练习及答案
- 上海高一数学教材电子版
- GB 17324-2003瓶(桶)装饮用纯净水卫生标准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