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学专业论文)大众文化语境中的文学经典再阐释.pdf_第1页
(文艺学专业论文)大众文化语境中的文学经典再阐释.pdf_第2页
(文艺学专业论文)大众文化语境中的文学经典再阐释.pdf_第3页
(文艺学专业论文)大众文化语境中的文学经典再阐释.pdf_第4页
(文艺学专业论文)大众文化语境中的文学经典再阐释.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硕士学位论丈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中文摘要 进入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后,虽然对现代文学经典的阐释活动仍在继续,但已 经逐渐沉入到学理的层面,未见有如前此时期那样剧烈的价值冲突。在这个过程中, 由于西方某些社会文化价值观念和文学研究视角的引入,尤其是将现代性问题应用 于文学研究,也逐渐消解了这种价值冲突背后所隐含的意识形态的对立,使得这种 学理层面的经典重释更少一些政治色彩,更具有一种理性的深度和普遍性的意义。 同时,随着现代大众文化的兴起和电子传媒的发达,对现代文学经典的重释,也开 始由传统的文学接受和文学批评的方式,转向电子传媒的图像化方式。这种方式的 经典重释虽然更多地是通过一种艺术转换或日再创造的方式完成的,但其中所隐含 的价值冲突却丝毫也不曾稍有增减,相反,却因为某种后现代观念的介入,而用种 种软化、杂糅、戏谑、狂欢的方式,消解了这些文学经典所固有的理性和规范,结 果便使得这种对经典的重释过程,成为对经典的一种颠覆和重构。现代文学经典也 因此而面临着一种不是来自阐释的历史过程,而是来自于从“现代 自身衍生出 来的一种名日“后现代 文化的严峻挑战。但是文学经典所具有的价值是毋庸置疑 的,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对于文学经典的处境和命运的探讨成为当前文学理论界关 注的热点之一。对文学经典的关注随着语境的不同而各有侧重,十年前大家关注的 是给文学经典排座次的问题。近年来更多的是在大众文化和消费主义语境下对文学 经典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的讨论。研究涉及范畴很广:从审美范畴、意识形态、文化 权力到经典与时代,但是很少从整体上来描述文学经典在大众文化背景下面临的挑 战,较少论述文学经典被重释的总体状况。 本文的研究意义在于:首先是对文学经典在当下命运的全方位的总结:文学经 典戏仿化、文学经典通俗化、文学经典实用化分析其异同,体味文学经典的阐释的 多样性;其次,分析在大众文化背景下,文学经典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文学经典 的审美性的变异、文学经典消费化的趋势,历史怀旧情绪和民族文化的认同;最后 从接受角度,谈文学经典重释的合理性:旧有的真理若要保有对人的心智的支配, 就必须根据当下的语言和概念予以重述。人们在过去对真理所做的最为有效的表 述,已日渐失用,因而也就不再含有明确的意义。尽管这些旧真理赖以为基础的理 念的确定性一如往昔,但其语词( 甚至当它们指涉的依旧是我们在当下所面临的问 题时) 却已不再传送它往昔的信念;其论辩的情境也不为我们所熟悉;而且它们对 我们所面临的问题也几乎无力做出直接的回答。 对文学经典的阐释和重释,是一种历史性的活动。其中既包含有因历史的变动 t ! 【l i ss t u d yi ss i 嘶f i c a n t :f i r s t ,廿他c u r 咒n tl i 锄翟n 鹏i l l 圮c l 舔s i cf - a t eo fm e a l l - r o 姐ds 姐吼a d ,:p 啪d yo fc l 弱s i cl i t e m t i 玳,p o p u l 撕z a t i o no fc l 嬲s i c a ll i t e r a n 珊, l i t e m d rc l 部s i c sp r t i c a la n a l y s i so fi t ss i m i l a d t i e s 锄dd i 行e r e n c e so fi n t c 巾r e t a t i o no f c l 舔s i cl i t e 均t l l r e 印p r e c i a t em ed i v e 倦i t yo fs e c o n m y ,戤璩l y s i s 抽m ec o n t e x to fp o p u l a r c u l t l l ,l i t 咖坞c l 勰s i cb yt l l e0 p p o r t u i l i t i 懿觚dc l l a l l e n g e s :l i t e 豫d rc l 髂s i c so ft h e s 也e t i cv a d 撕0 no ft l l el i t e m 】呵c l 弱s i cc 0 船帆e r 骶n d s ,l l i s t 0 d ra n dc u l t i l 他n o s t a l 百c s e n t i i i l 锄t s 孵cw i 也t l l ef i r 埝l c 印t a i l c e6 - 0 mm ep e 印e c t i v eo fl i t e i 翟d rc l 嬲s i c s r e i n t e r p r c t i n gr a t i o n a l :s o m e 咖廿lt 0t l l e o l dp e o p l ck e 印m ed o m i n 撕0 no ft 1 1 e i i l t c l l e c t m u s tb cb a d 廿l ec u 玳n tl 觚g u a g e 锄dc o n c 印t st 0b e 他s t a t e d t h e 虮曲i i l t h ep 弱tb y l em o s te f f t i v ef 0 咖l l l a t i o nl l a sb e c o m em o 坞印r a x i a ,柚dt l l e r e f 0 坞n o l g 盯c 0 i l t a i l le x p l i c i tm c a i l i n g d e s p i t et 量i e o l d 饥l t l lw m c h i sb 勰e do nt l l ei d e ao f w h e n 觞e v e r b u tm e i rw o r d s ( e v e ni ft l l e ya 托s t i nm e 他f - e r e n c ei n 也ec 瑚僦tp 匹曲l e m s 矗c e db y ) t l l e ya 坞l o n g e rs e n di t sp a s tc o r l v i c t i o fi t sa r g u m 髓tf o rm es i t l l a t i o nw e a r en o t 觚i l i 缸w i 也u sa i i d 也e ya 坞t h cp b l 锄s 角c e db ya h n o s tu 以b l et 0m a k ed i r e c t a n s w e r o nt h ei l l t e :甲r e t a d o no fl i t c :唧哆c l a 髓i c s 锄d 一r e l ,i sal l i s t o r i c 6 v i t i 懿a sa s i l l to f 谢h i c hc c i n l :a i 】陷姚c 砒啪db yc h 锄g e si nm cl l i s t 0 d ,o ft l l ei n t c r p 删o no ft h e v a l u 船锄dc r i t 舐af o rj u d 舀n gt l l ec h a i l g e sa 1 i n c l u d e 一r e l e a o ft l l i si i l t c 邛他伽 锄dt :h ch i s t 0 巧o fi n h e n tc 优l 仃a d i c 6 s 柚dc o n l l l i c t s 咖l i c dap o s s i b l ei i l 钯r p r e t a d o fm e 唧唰删哆0 r x u a l 知哆、,i o l 撕o f 廿l ep 血c i p l eo ft h i s h is t i d r i c a l i n 哪t ;a t i o no fd 弱s i c a l 锄dm o d 唧l i 蛔瞰u r e i n t e l p 恤ga c t i t i 懿,h a v e 也e p 她们a lt 0a d d 托s ss u c i h t i 啊t i 懿柚d e x p l a j 玛鲥d ee x p l a i n e dt 0n l ei n m v i d u a i 弥p n 潞i o n0 f 删) d 锄l i f ee x p 舐锄,l e 衲yt r i g 鲷血ga 戳蛔e c t i v c 觚d 抽i 仃a d , i n t c 】掣切d o f 吐屺蛔1 d e n c y 0 bt 0p m v es 伽o ft l l e l 批s ts o c i a l 锄dc 山【1 1 1 m p h n o p b 阴i np a r t i c l l l 缸t l 圮i n _ 咖d u c t i o f t h cl a t c s t 歙髓t h ew e s t s o c i a l 锄dc l l l t i l 】嘲 俐掀椰,恤i n t e r p 侧撕o f 也el i t e 仡巧c l a s s i c s 锄d 托- r e l e 缴d v i t i e s ,s u c h 舔a s i a l 锄dc l l l t i l 】同c 饥l a e p t k e y _ 阳r d “t c r 砷u 他c l 勰s i c sp 删yp 0 p u l a r i 盟6 0 n p 忍c t i c a lm 舔sc u l t i l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华中师范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和使用授权说明 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 所取得的研究成果。除文中已经标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 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 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碴薅日期:彩谬年f 月弘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 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 阅。本人授权华中师范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 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同时授权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将本学位论文收录到 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并通 过网络向社会公众提供信息服务。 作者签名:砖缟 日期:w 眵月矽日 导师签名:当j 、叉彩q 7 、。o 日期:劢唠年歹月衫日 本人已经认真阅读“c a l i s 高校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发布章程 ,同意将本人的 学位论文提交“c a l i s 高校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中全文发布,并可按“章程 中的 规定享受相关权益。回意i 金塞握銮厦澄垣! 旦坐生i 旦= 生i 旦三生筮查! 作者签名:奔嘎 日期秘甙年5 月2 6 日 导师签名:墨 互 日期粥年5 月谚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l s 引言 卡尔维诺在为什么读经典中一口气写下了经典的十四个定义,其中在第 三个定义中他指出“经典作品是一些产生某种特殊影响的书,它们要么本身以难 忘的方式给我们的想象力打下印记,要么乔装成个人或集体的无意识隐藏在深层 记忆中。 可见文学经典的恒久魅力正如空气一般弥散在整个人类文化历史的长 河中。经典,特别是文学经典,是一个民族甚至是一个国家的精神源泉。正如, 英国有莎士比亚,德国有歌德,俄国有托尔斯泰,中国有李白、杜甫等等,每当 一个民族或是一个国家遇到困难时,她们往往要回到自己的经典中去找寻深藏的 精神养料。而这就是经典的重要性,也是经典为什么总是被提及的根本所在。 伴随着大众文化的兴起和电子传媒的发达,文学经典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 机和挑战:经典观念日趋淡化,不少经典作品遭到颠覆和解构,种种软化、杂揉、 戏谑、狂欢的方式,消解了这些文学经典所固有的理性和规范。但是文学经典所 具有的价值是毋庸置疑的,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对于文学经典的处境和命运的探 讨成为当前文学理论界关注的热点之一。而对于文学经典含义的探讨或者考察哪 些作品可能成为经典似乎并没有多大的意义,执着于概念本身,可能使人们的视 野局限于是或不是的判断,而对现实却缺少实际的价值和作用,并且就经典本身 来说,其体现的是一种超越时间限制的规范与基本价值,是作为当前有意义的事 物存在着,是过去和现在的融合,只有在过去和现在的对话中,经典作为传统才 能对一代代人发生影响,形成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文明。因此,在本文中我更关注 的是经典的再阐释,关注经典在现代的留存,关注“经典”评论的不稳定性。 这也许是经典的一种宿命。因为经典的认定,总是处在一种具体的历史语境 之中,对经典的重释,也很难超越这个具体的历史语境,因而经典在文学史中的 常态,就只能是历史的具体的,中国的文学经典也不例外。所幸对经典的阐释和 重释活动,又不是一次完成的,对经典的认定,也不是一次性的钦命册封,而是 由一代又一代众多的文学接受者的阐释和重释活动完成的。在这个过程中,那些 历史的具体的东西,将不断被悬置、转换或淘汰,相反,那些普遍的永恒的东西, 将逐渐被凸显出来。从这个意义上说,使文学经典化的阐释和重释活动,也许永 远只是一个过程,它的终点和目标,将是一个永远向前延伸着的未来。 o 卡尔维诺。为什么读经典 ,黄灿然译,译林出版社,2 0 年 l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第一章文学经典再阐释的类型及其特征 正如哲学诠释学指出的,理解是人之基本的存在方式。而不同文化共同体之所 以出现不尽相同的理解形态,与其所具有的不同的精神特质有着直接联系。孔子开 创的。述而不作”的诠释方式就从一个侧面体现了中国经典诠释的理论特质。述而不 作。语出论语:。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其字面意思是仅传述既 有内容而不进行创作。但事实上,正像孔子的有关工作所显示的,在其传述中实际 上包含了创作的义涵。也就是说,孔子虽采取了。述”的形式,但却有着。作。的内容。 因此,也可以把这种经典诠释方式称作。以述为作。 孔子开创的这一传统对日后中国经典诠释产生了重要影响。在一定意义上,。述 而不作。成为了中国经典诠释的基本形式特征。换言之,孔子之后,通过。传先王( 贤) 之旧”而进行传述和创作成为中国经典诠释的基本形态。这一点在作为中国传统学术 之正统的儒家经学中得到了鲜明的表现。就文体而言,构成经学的著述可分为。经” 和。传。两类。经”指原创性的经典,而。传”则指诠释经文的著述。但事实上,在经学 发展演进的过程中,人们把某些儒家思想奠基时代的传注之作也称之为。经。如春 秋是经,作为解释春秋的春秋左传、 春秋公羊传、 春秋毅梁传则是 传。但至唐代,。三传已被视为经。正如清代章学诚所说。今之所谓经,其强半皆古 人之所谓传也。不仅如此,在数量上经本身少之又少,即使到有宋一代,才合称。十 三经。而历代的传则成千上万,堪称汗牛充栋。中国文化传统中所谓经学,就是由 一代代学人对为数极少的几本经不断加以传注、诠释而形成的。而传注、诠释的基 本形态就是。述而不作。 中国经典诠释的这一特征和西方文化的诠释传统形成了鲜明对比。如果说中国 经典诠释更为注重。述。,西方诠释传统则更为注重。作。其原因也可以从孔子说起, 孔子在中国文化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点醒了对。仁”的自觉,挺立了人之 道德主体性。在一定意义上,可以把。仁。理解为是一种在推己及人以至物的过程中 所生发出来的对他者生命的肯定和培护之情。由此出发,孔子所开创的儒家要求人 们在践行自己的生命活动时,自觉地按照仁道原则行事,在处理人与他人、人与世 界、人与超越的天地宇宙、人与历史传统之关系的过程中,自觉地抱持一种通过推 己及人以寻求生命心灵间之。同体感通。的。仁者情怀。由此,儒家把人与他人、人与 世界、人与超越的天地宇宙、人与历史传统之间的关系都归结为是一种德性生命精 神之间同感与贯通的关系。这样,儒家在经典诠释中倡导以一种。仁者情怀。来对待 历史文化传统和作为古圣先贤生命精神之凝结的经籍。正是抱持这种在理解者与理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解对象之间寻求一种生命心灵间之。同体感通”的。仁者情怀。,孔予对三代特别是周代 文化保持了自觉的温情和敬意。他高度赞赏在借鉴夏、商两代的基础上建立的周朝 的礼乐制度,主张通过在。因”即沿袭基础上的。损益”来确立当时代的礼仪制度。也正 是因为立足于这样的心态,孔子在面对古圣先贤的文献进行理解和诠释活动时,自 觉地采取了。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态度。 显然,当我们在这样的心态下来面对历史文化传统和作为古圣先贤生命精神之 凝结的经籍,来进行。以心传心”的理解与诠释活动时,就很容易在自觉不自觉中以 承继古圣先贤的生命精神并将之发扬光大为己任。当这样一种基本的价值取向成为 特定时间区段内中国文化共同体多数理解者基本的理解指向时,。述而不作。就成为 了基本的诠释范式。 与现代诠释学相比,中西诠释传统都不约而同地表现出了力图通过理解而追求 。原意”的取向。但是,在这个共同之处中有一个相异之点也是应当注意到的。在西 方诠释传统中,人们对理解过程所追求的是尽可能排除了主观因素的、与纯粹的客 观事实相符合的。原意”。但是,在中国经典诠释中,由于它所注重的是通过。以心传 心。而达到对于。原意”的契合,因而其诠释的指向更为根本的是落脚于内在生命精神 的契接而非外在的。纯粹。客观的符合。因此,在一定意义上,中国经典诠释所追求 的所谓。原意。堪称是。透过主观的客观性。 当人们开始抱怨下班回家拿着电视遥控器,遥遍几十个频道却没有可看的节目 时,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到春运帝国,再到 明朝那些事,胡戈的短片用 夸张的调侃和讽刺的娱乐形态走进了网络,并迅速火遍了整个网络世界,使人们体味 到了经典戏仿带来的愉悦;当许多人将四大名著束之高阁,没有时间或者没有能力品 味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时,i :百家讲坛的出现,阎崇年、纪连海、刘心武、易中天、 于丹这些并没有明星相的专家、学者,却以其通俗的语言夹杂着文人的机智,吸 引了无数观众的眼球,掀起了了一轮重读经典的热潮:与此同时,人们走进书店看着 畅销书中的 水煮三国、 麻辣水浒、 张思民译,法律出版杜,2 5 年,第2 5 8 页 4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l s 精神内核的不同。使用戏仿这种叙事手段的新文本否定母本的价值取向,新文本总 体上有一定的价值追求。使用恶搞这种叙事手段的新文本对母本态度暖昧,没有明 确的、更高的价值立场,因而恶搞是“空心的戏仿”。戏仿主要指精英文化和纯文学 领域的艺术实验,恶搞主要指大众文化和网络文化的娱乐实践。从世界范围来看, 戏仿作品源远流长。早在战国时代,庄子曾经以假托儒家草创期师徒关于政治改革 的对话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见解和批评,把超越与机诈、责任与解脱拼贴在一起, 颠覆了孔子的圣贤造型和高标德治的理想。东汉学者张衡,一面捉摸着能及时预警 山崩地裂的地动仪设计,一面以戏仿班固的辉煌颂歌两都赋的方式写下了两 京赋,对腐化的繁荣极尽针砭之能事,并在其中咏出“水可载舟、亦能覆舟”的千古 名句。还有 滑稽列传等都是戏仿作品。及至近代,鲁迅作于1 9 2 4 年的诗l :我 的失恋是一个公开发表的典型且完整的戏仿,戏仿的是汉代张衡的:四愁诗,这 部作品也可以视为对当时的一种风格或一派作品的戏仿,戏仿的是“五四”之后大量 浅薄、肉麻的爱情诗。在欧洲,l919 年,法国达达派画家马塞尔杜尚用铅笔给 达芬奇笔下的蒙娜丽莎加上了式样不同的小胡子,于是”带胡须的蒙娜丽莎”成了西 方绘画史上的名作。在网络技术越来越发达的今天,在电脑上对文艺作品进行复制、 裁剪、拼贴已经很容易操作,可以预期,今后会有越来越多的戏仿作品问世。 一、一种文学经典再生产的方式 凡是具有文字记载历史的民族,都有在本民族文化与社会历史中占特殊地位的 经典,这种历史和文化传统不是外在于我们的僵死之物,而是与我们的现在紧密相 关,对于我们现在各种观念意识的形成起着塑造作用,正因为如此,经典将在一切 即逝的事物中得到保存。在现当代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剧烈变革中,出现 了大规模的经典再阐释现象,从周星弛的 大话西游到胡戈的i :一个馒头引发的 血案,从红楼梦的再解读到最近出现的l :沙僧日记、q 版语文,文学 经典的再阐释几乎涉及到古今中外的各种文学与文化经典。其中既有中国的传统 论语、i :孟子、“四大名著 ;也包括现当代的革命文学经典,即所谓的“三 红一创 ;还有所谓的“后现代经典 ,突出地体现在包括张艺谋的英雄和 陈凯歌的 无极的电影文本中。人们对经典的再阐释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但大 致可概括为三种解读模式。一种即所谓文学经典的戏仿化:人们对文学经典进行戏 拟、拼贴、改写,以富有感官刺激与商业气息空洞的能指,消解经典文本的深度意 义,艺术意蕴以及权威,成为大众文化的构件、装饰与笑料。一种是从实用角度把 d 注;红岩) 红日 红旗谱 创业史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l s 经典改变为经济类、管理类、励志类的畅销书如水煮三国、麻辣水浒、孙 悟空是个好员工等等。但是随着 百家讲坛的兴起,易中天和于丹解读经典著 作的走俏,一种新的文学经典的解读方式也悄然兴起,不同于文学经典的戏拟、拼 贴以及文学经典的实用化,它更忠实于文学经典的文本解读,通过“古今置换”修 辞手法的运用,对文学经典进行新的阐释,把“旧经典 变为“新的经典”,提出 文学经典新的阐释空间和可能,我们暂且把它称作文学经典的通俗化。这些对文学 经典的再阐释都是在大众文化背景下,根据不同消费群体需求所形成的不同的阐 释,很鲜明地体现了文学经典在大众文化背景下的命运。那么这些阐释方式究竟有 什么样的特征,不同的阐释方式之间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二、大众文化语境里的大众狂欢 文学经典的戏仿化的基本特征是颠覆文学经典,把已往“顶礼膜拜 的文学经 典变成了“娱乐消遣 的玩具,成为人们发泄情感的对象,在这种放纵狂欢中实现 着自己情绪的宣泄和情感的放逐。“文本不是由一个高高在上的生产者艺术家 所创造的高高在上的东西( 比如中产阶级的文本) ,而是一种可以被偷袭或被盗取的 文化资源。文本的价值在于它可以被使用,在于它可以提供的相关性。而非它的本 质或美学价值。大众文本所提供的不仅是一种意义的多元性,更在于阅读方式以及 消费方式的多元性厕这正是文学经典戏仿化对于传统经典的态度。在影响的焦虑 ( t h ea n x i e t yo fi n f l u e n c e ) 中,布鲁姆论述道:“一切作者所感受到的被影响 的焦虑促使他们对自己读过的东西和模式加以利用和改变。棚我们先来看一组由经 典文本改编的片段,体会一下戏仿的特色:在l :q 版语文中,对朱自清的经典散文 荷塘月色是如此戏仿的:“每个月都有那么几天,感觉颇不宁静。今晚在院子里 坐着数蚊子,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荷塘里应该有m m 在洗澡 吧。月亮像非典病人的体温似的,不知什么时候已经升高了,墙外马路上收破烂 的叫喊声,已经听不见了;老婆在屋里拍着孩子,跑着调地哼着两只老虎。好难听 啊,我终于忍不住悄悄地披了衣服,带上门出去了。一回再如朱自清的背影,q 版 语文同样回避了 ,陈清侨等译,三联书店,1 9 9 7 年。第4 0 0 4 0 l 页 8 硕士擘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l s 即“我注六经 的方式而是一种“六经注我 的方式。“我注六经 是对经典抱有 一种极大的敬畏感,强调恢复经典的原貌和本义;“六经注我 重在阐释今天我对 经典的理解和发挥,更具有一种个性色彩和现代感,是在不背离经典的大前提下, 满足当下时代和大众的要求。但是这种“六经注我 式的心得体会,是建立在完整 准确理解经典原义的基础上,而不是专一探寻文字背后的隐秘,或是抓住片言只语 任意比附,或是搞实用主义的活学活用。刘心武、易中天、于丹三位,可以说都是 在通俗层面进行的“六经注我 的一种尝试。三人各有招数,刘心武主要是利用大 众喜欢打探隐秘的心理,把红楼梦解读成写“宫闱秘事 的秦学;易中天极有 幽默感,他善于把古代的人物故事和今天流行的时尚话题有机结合在一起,“放噱 后产生会意的笑声和掌声;于丹则善于把艰涩的经典调制成心灵鸡汤,安抚那些在 现实生活中失衡和失落的群体;应该说他们对文化经典走近大众都起了一定的作 用。学者和文化人可以各尽所能,各尽所长,选择自己解经的方法,这里虽有文野 之分,却无高下之别。回 一、文学经典通俗化:“文本之内弦还是“文本之外 易中天、阎崇年、阎连海对历史事件的解读,还原了历史的真实面目,于丹对 论语和l :庄子的解读也基本上是以内容为蓝本的。他们在“在过去中重新发 现最好的东西 ,用当代语言和概念让文学经典“复活 。这种解读方式类似于中国 传统的解经注典的方式,中国古代文人都有极其强烈的经典意识,统治阶级更是利 用经典对人们进行精神上的奴役和统治,因此传统文人的重要活动就是解经注典, 他们强调述而不作,即使要常常取范于经典,也是所谓的“宗经 、“征圣 、“明道”, 而很少有突破经典文本范畴的阐释,而文学经典通俗化同样扎根于文学经典作品本 身,所不同的是这批“明星学者 把文学经典从象牙塔尖上搬运下来,通过自己的 理解为其输入新的时代血液使之变成活的现代文化,同时语言深入浅出化雅为 俗,成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言语形式、言语内容,从而使传统经典大众化、通俗 化。他们极力避免经典阐释的学究性,而更看中的是其普适性,力求使经典的解读 更具有现实的可读性和他的传播性。通俗化后的文学经典在一定意义上说可以是解 读者的再创作,它更具有当下的意义。 人们习惯了易中天随时加入现代语言和以个性化风格演绎的三国历史:“刘备 对诸葛亮的好,好到让关羽和张飞觉得就像老鼠爱大米。 ;“韩信、你不是 个厚道人。一;靠刘邦在多年征战中风餐露宿得个风湿性关节炎啥的、那倒也是 。文汇 文艺百家2 7 年1 0 月2 8 日第8 版 l o 天在品三国中为了能让读者能够容易接受古代的称呼,于是他采用古今对比的 移时方式,用今天常用的名称来称呼古代类似的名称。如:在讲到刘备和诸葛亮时, 易中天说:“刘备集团好比一家很有前途的民营企业,可惜缺一个能干的c e o ,搞 不清自己的主打产品和营销路线,因此生意做得平平淡淡,一直没有起色。诸葛亮 则好比一位超一流的职业经理人,可以让企业扭亏为盈,起死回生,但自己没有公 司,也不想当老板,难怪他们一拍即合 , “在大家都以为刘备是垃圾股时, 诸葛亮却把他看成绩优股。 “老板 “c e o “垃圾股 “绩优股 等都是现代 企业或公司常用的名词术语,而易中天把刘各比做老板,比做绩优股,把诸葛亮比 做c e o 等,这种方式能够为广大的非历史专业的听众接受,也使得语言风趣幽默。 在 三国演义中有许多古代官职的称呼,对于现代社会的读者来说可能是他们理 解上的一道槛,于是易中天利用古代的职务对比上的移时,在讲解古人的官职时常 常使用现代的称谓。如讲到曹操时说:“曹操担任的这个洛阳北部尉,就是京都地 区一个副县级公安局长。 当曹操做“议郎 ,易中天说他是个“调研员。 讲到 韩信终于获得刘邦信赖,统帅大军时,易中天说他是“三军总司令 、“公安局长 、 “调研员一、“三军总司令一等等是现代读者熟悉的名词阐释古代的人或事,生动、 深刻、通俗、好玩。文学经典通俗化追求的就是用现代语言阐述,用平民视角观察, 用雅俗共赏的方式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传播文学经典。而文学经典通俗化和文学经 典的戏仿化之间既有区别,两者之间还有许多相似的地方。 其中最突出的便是借助现代的传播手段,破除单一的文字文本。大众接受了易 中天,接受了胡戈离不开电视、电影、网络等大众传播媒介,没有这些媒介,就不 可能有百家讲坛的走红和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的广泛传播。易中天自己也 不讳言:要将学术转化为可以直接为社会现实服务的东西,就必须有“一小部分的 学者走出书斋,走出学院,走向社会,走向大众,走向生活,走向媒体 ,“一个 真正希望传播自己思想,而且相信自己的思想和研究对社会有所益的学者,是一定 不会放过大众传媒这个平台的。一是现代传播媒介把阐释者和读者结合在了一起, 不同等级的文化互相渗透,不同阶层的文化价值相互交融。并且大众传媒具有传播 文学经典的无以伦比的优势。红楼梦、三国演义、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 0 0 6 年,第2 8 5 页 。鲍得里亚:象征交换与死亡 ,s a 寥,k n d ,1 9 9 3 年,第7 4 ,7 5 页 。鲍得里亚:象征交换与死亡, s 鸭e ,l 0 n d o n ,1 9 9 3 年,第7 4 ,7 5 页 。孟繁华:文学制度与大众文学生产) :现代性与中国当代文学的转型 陈晓明主编云南人民出版社,2 0 q 3 年,第1 2 8 页 1 9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l s 代社会日常生活是迅捷的符号和影像之流,消费社会就是通过影像不断生产着人们 的欲望,消解实在和影像之间的差别。而他同时认为,这是消费文化的发展中心: 在大众文化语境中,文学经典的传播方式不再仅仅依赖文字文本,电影、电视、网 络为代表的视听手段逐渐成为文学传播的便捷途径。它们打破了传统文学传播中的 种种束缚,让更多的人可以了解文学经典,创作和改编属于自己的经典。文学经典 通过视听技术走进了大众的生活。由经典名著改编的电视连续剧如三国演义、水 浒传、红楼梦的热播,都会引起一股经典重读的热潮。而中央电视台开办的百 家讲坛运用现代的传播方式,把传统的文字文学经典转变成视听结合的媒体文本, 使很多普通的老百姓能够了解文学经典独特的艺术内涵。可以说,在大众文化背景 下,经典文学大都被套以大众文化的形式。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文学作品的发行出 版也更注重给读者以感官的多种享受,文学作品通常都会配上光碟,或者是改编为 影视作品引起读者的重视,甚至连报纸也削弱了文字的力量,图片变多、变大,在 某些版面上来说,图像的比重远远超出了文字的比重。大众媒体从事的是“形象的 生产 ,则必须以形象的消费来产生其意义,作为精神上的盛宴的文学经典变成了 大众即时消费、随手拿来的“快餐 ,文字中蕴含的诸多想像力也被通过影视形象 变成空间故事和形象,“今天的美学生产已经与商品生产普遍结合起来,以最快的 周转速度生产更加看似新颖的新潮产品这种狂热的经济上的迫切需要,现在赋 予了美学创新和实验,以一种日益实质性的结构功能地位。 这种方式的文学解读 对文学的推广和普及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同时也将大众的想像力固化,带来 了认识的千篇一律,一提到林黛玉人们首先想到的不是文学作品中描写黛玉的语 言,而是由陈晓旭扮演的林黛玉。 二、大众文化语境中文学经典的消费化趋势 在消费文化语境中文学经典的处境和命运对当前消费社会有一段精辟的论 述:。以消费同时作为起点和终点的消费社会却是以最大多数的公众的参与为特征 的。公众不仅参与了具体的消费行为,同时也参与了消费文化的创造。没有了大众,消 费行为就无法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消费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