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档简介
中 文 摘 要 科举制度自隋唐兴起以来, 己逐渐成为中国古代社会主要的选官方 式, 五代时期尽管处于乱世,朝代更迭频繁,社会动荡不安, 但科举基 本正常进行。 五代科举制度直接承袭于唐, 在制度框架上没有大的变化, 然而, 制度内部许多细节性的变化直接为宋代科举的制度性全面变化埋 下了伏笔,不容忽视。 本文重点在于通过对有关史实的考辨,展现五代科举制度的基本面 貌,以使读者对于唐宋之际科举制度发生的变化有清晰全面的理解。 全 文共分四章: 第一章主要对五代贡举科目设置沿革的情况, 以及各科目 考试内容、 方式与录取标准的变化进行考辨, 说明五代贡举科目的设置呈减少的趋 势, 至宋归于进士一科, 而且在考试中书面考试的方式得到加强,墨义 逐渐取代了口义,使科举考试的可操作性增强。 第二章主要对五代的贡举程序进行考证, 说明五代时三级考试趋势 的形成, 取解试越来越受到重视, 逐渐演变为后来的乡试, 覆试频度的 增加以及中书详覆的制度化则逐渐发展衍变为后来的殿试, 以至于科举 考试最终形成了从地方到中央层层选拔的制度模式。 在省试中, 针对种 种弊端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如昼试、搜身、锁院、糊名、御史台监察以 及殿举制度等等,以加强考试的严肃性, 对宋代科举制的建立有很大影响。 第三章主要考察了五代知贡举官的情况, 揭示其“ 差遣化” 的趋势, 并对五代贡举的榜数以及录取名额作了统计分析。 五代虽处乱世, 但科 举取士较为稳定, 从放榜次数以及相对的录取人数来看, 基本上维持了唐 代举士的规模,而最为明显的变化是晋汉之际诸科录取人数的急剧增加。 第四章主要考察五代举子及第后由礼部举人到吏部选人转换的过 程,重点考证了五代闻喜宴由唐代自费到后唐赐宴以至于后周改为官 办的变化,以及五代关试和发放春关的情况,并通过统计分析说明科 举在五代各入仕途径中所占的位置。 关键词:五代科举制度士人 ab s t r a c t s i n c e t h e s y s t e m o f i m p e r i a l e x a m i n a t i o n s w a s c r e a t e d i n s u i d y n a s t y a n d t a n g d y n as t y , it h a s g r a d u a l l y b e c o m e t h e m a in w a y o f c h o o s i n g o ff i c i a l s . a l t h o u g h t h e f i v e d y n a s t i e s w a s i n c o n f u s i o n , w i t h d y n as t i e s a l t e r n a t i n g f r e q u e n t l y a n d s o c i e t y i n d i s o r d e r , t h e i m p e r i a l e x a m i n a t i o n s w e r e n o r m a l l y c a r r i e d o u t u l t i m a t e l y . t h e s y s t e m o f i m p e r i a l e x a m i n a t i o n s i n t h e f i v e d y n a s t i e s f o l l o w e d t h e p a t t e rn o f t a n g d y n a s t y , w i t h o u t c h a n g e s i n t h e i n s t i t u t i o n a l f r a m e w o r k . h o w e v e r , m a n y d e t a i l e d c h a n g e s i n s i d e t h e s y s t e m w e r e d i r e c t l y p r e p a r e d f o r t h e i n s t i t u t i o n a l l y c o m p r e h e n s i v e c h a n g e s o f i m p e r i a l e x a m in a t i o n s i n s o n g d y n a s ty , w h i c h w as n o t a l l o w e d t o i g n o r e . t h e p a p e r a tt a c h e s m u c h i m p o r ta n c e t o d e m o n s t r a t i n g b a s i c p r o f i l e o f t h e i m p e r i a l e x a m in a t i o n s i n t h e f i v e d y n a s t i e s t h r o u g h e x a m in i n g a n d d i ff e r e n t i a t i n g h i s t o r i c a l f a c t s , w h i c h i s a i m e d a t m a k i n g t h e c h a n g e s o f t h e s y s t e m o f i m p e r i a l e x a m i n a t i o n s u n d e r s t o o d c l e a r l y a n d c o m p re h e n s i v e l y b e t w e e n t a n g d y n as t y a n d s o n g d y n as ty . t h e p a p e r i s d i v i d e d i n t o f o u r c h a p t e r s : c h a p t e r 1 i l l u m i n a t e s t h e d e c r e as i n g t re n d o f t h e s e t u p o f s u b j e c t s o f i m p e r i a l e x a m i n a t i o n s b y e x a m i n i n g a n d d i ff e r e n t i a t i n g t h e e v o l u t i o n s o f t h e t h e i r s u b j e c t s , a n d t h e c h a n g e s o f e x a m i n a t i o n c o n t e n t s a n d w a y s o f d i ff e r e n t s u b j e c t s a s w e l l a s e n r o l l m e n t s t a n d a r d , w h i c h w as f i n a l l y r e d u c e d t o o n e s u b j e c t o f j i n s h i ( i m p e r i a l s c h o l a r s ) i n s o n g d y n as ty , w i t h w r i tt e n e x a m r e i n f o r c e d a n d w r i tt e n p re s e n t a t i o n re p l a c i n g o r a l o n e , w h i c h m a k e s i m p e r i a l e x a m in a t i o n s m o r e p r a c t i c a l . c h a p t e r 2 i l l u m i n a t e s t h e t re n d o f t h e e v o l u t i o n o f t h r e e - l e v e l e x a m i n a t i o n s b y t e s t i f y i n g t h e p r o c e d u r e o f i m p e r i a l e x a m in a t i o n s , w i t h t h e e x a m i n a t i o n s h e l d b y mi n i s t ry o f r i t e s b e c o m i n g m o r e a n d m o r e i m p o r t a n t , w h i c h g r a d u a l l y e v o l v e d i n t o t r i e n n i a l e x a m i n a t i o n s . t h e fr e q u e n c y o f r e t r i a l a n d in s t i t u t i o n a l i z a t i o n o f p a r t ic u l a r l y c h e c k i n g e n r o l l m e n t l i s t b y z h o n g s h u d e p a r tm e n t g r a d u a l l y e v o l v e d i n t o f i n a l i m p e r i a l e x a m i n a t i o n , w h i c h h a v e m a d e i m p e r i a l e x a m i n a t i o n s d e v e l o p in g a n i n s t i t u t i o n a l p a tt e rn o f s e le c t i n g s c h o l a r s l a y e r u p o n l a y e r f ro m l o c a l l e v e l t o c e n t r a l l e v e l u l t i m a t e l y . i n t h e e x a m i n a t i o n s h e l d b y mi n i s t ry o f r i t e s , t h e y h a v e t a k e n m a n y m e a s u r e s a g a i n s t m a l p r a c t i c e s , s u c h a s h o l d i n g e x a m i n a t i o n s i n d a y t i m e , f r i s k i n g , c l o s i n g e x a m i n a t i o n s h a l l , s u p e r v i s i o n b y c e n s o r s h i p o f f i c e a n d s y s t e m o f t h e f i n a l i m p e r i a l e x a m i n a t i o n s , w h i c h w a s a i m e d a t s t r e n g t h e n i n g s o l e m n i t y o f e x a m i n a t i o n s . a l l t h e s e h a d m u c h i n fl u e n c e o n t h e e s t a b l i s h m e n t o f i m p e r i a l e x a m i n a t i o n s s y s t e m i n s o n g d y n as ty . c h a p t e r 3 d i s c o v e r s t h e t r e n d o f p u tt i n g l o w e r o f f i c i a l s i n i m p o rt a n t o ff i c e s b y r e v i e w i n g t h e s i t u a t i o n o f o ffic i a l s i n c h a r g e o f i m p e r i a l e x a m i n a t i o n s i n t h e f i v e d y n a s t i e s , a n a l y z i n g a n d c o u n t i n g t h e ir e n r o l l m e n t n u m b e r a n d t h e l i s t n u m b e r o f i m p e r i a l e x a m i n a t i o n s . a l t h o u g h t h e f i v e d y n a s t ie s w a s i n c o n f u s io n , e n r o l l e e s o f i m p e r i a l e x a m i n a t i o n s w e r e s t a b l e . f i v e d y n as t i e s m a i n t a i n e d t h e s a m e s c a le as t h a t o f t a n g d y n as t y i n t h e n u m b e r o f i m p e r i a l e x a m in a t i o n s a n d r e l a t i v e e n r o l l e e s , w h i l e t h e m o s t d i s t i n c t c h a n g e s w a s t h e s h a r p i n c r e a s e o f t h e e n r o l l e e s o f o r d i n a r y s u b j e c t s b e t w e e n h o u j i n d y n a s ty a n d h o u h a n d y n a s ty . c h a p t e r 4 r e v i e w s t h e t r a n s f o r m a t i o n p r o c e s s t h a t mi n i s t ry o f r i t e s r e p l a c e d m i n i s t ry o f o f fi c i a l p e r s o n a l a ff a i r s t o c h o o s e t h e f i r s t - d e g r e e s c h o l a r s a ft e r t h e y h a v e p as s e d i m p e r i a l e x a m i n a t io n s i n t h e f i v e d y n a s t i e s , p u tt i n g e m p h a s i s o n t e s t i f y in g c h a n g e s o f t h e b a n q u e t t o c o n g r a t u l a t e o n p as s i n g im p e r i a l e x a m i n a t i o n s , w h i c h h a s b e e n h e l d a t t h e i m p e r ia l s c h o l a r s o w n e x p e n s e s a t t a n g d y n a s t y , t h e n h e l d b y e m p e r o r s i n h o u t a n g d y n a s t y , a n d f in a l ly h e l d o f f i c i a l l y i n h o u z h o u d y n a s ty . t h e s i t u a t i o n t h a t t h e i m p e r i a l s c h o l a r s w e r e c h e c k e d t o b e o f f i c i a l s a n d a p p o i n t e d o f fi c i a l s i s a l s o t e s t i f i e d , w h i c h w i l l i l l u m i n a t e t h e p o s i t i o n o f i m p e r i a l e x a m i n a t i o n s i n t h e w a y t o b e o ff i c i a l s t h r o u g h s t a t i s t i c a n a l y s i s . k e y w o r d s : f i v e d y n as t i e s i m p e r i a l e x a m i n a t i o n s s y s t e m i n t e l l e c t u a l s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 取得的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 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己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 也不包含为获得东北师 范大学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 与我一同工作的同 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己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孙 辱 拯日 期 : 刀 心 叭占 。 华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东北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 定,即:东北师范大学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学位论文的 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东北师范大学可以将学 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 可以采用影印、 缩印 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学 位 论 文 作 者 签 名 : 如 日期: , 加织 , 睁 指导教师签名 日期 : 2 6 u , 自 学位论文作者毕业后去向: 工作单位: 通讯地址: 电话 邮编 绪论 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影响最大、最深远的选官制度,与中 国古代社会后期士大夫阶层的命运密切相关,一 直以来是中国古代选 举制度史研究领域中的热点,它起于隋,成于唐,至宋一变。作为介 于唐宋之间的五代,是一个承上启下的时期,体现着唐至宋变化的渐 进过程,是不容忽视的一环。 具体考察和研究五代的科举制度,对于 深入了解唐宋之际科举制度的演变,以及与之相应的门阀社会向官僚 社会的转变过程有着积极重大的意义,也有助于加强对中国科举制度 发展历史的整体性理解。但由于史料的阴如,加上对五代时期整体历 史研究的不够重视,有关这一时期的科举制度的研究一直是一个十分 薄弱的环节。五代尽管在很大程度上沿袭唐制,但变化己孕育其中, 制度上的这种变化趋势对于后来宋代科举制度产生很大的影响。 因此, 理清五代时期科举制度的线索和脉络,展现出五代科举制度的整体面 目,使人们对于从唐到宋科举制度的变化过程有一个清楚的认识,这 对于整体制度的建设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一、文献综述 五代十国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三次大分裂时期,介于唐宋之 间,在短短的五十三年里,政权更迭频繁,社会变乱纷呈,向为史家 所不屑,所以各种史料记载相对与唐宋来说, 可谓少得多,但五代作 为北方中原地区先后相继的五个朝代相对于同一时期的十国来说,毕 竟被认为是继承了中原正统,所以在一些正史、正书中也有所记载, 为今天研究五代历史提供了极其宝贵的资料。 就研究五代科举制度来说,核心文献资料有: 五代会要 、( 新旧 五代史 、 册府元龟 、 全唐文 ,这些资料较为集中和系统,构成了 论文资料来源的主体。 ( k : 代会要 ,宋王溥编撰。其内容记载五代时期梁、唐、晋、汉、 周等朝的典章制度, 成书于宋太祖建隆二年 ( 9 6 2 年) , 王溥是五代后 汉的进士,授秘书郎,在周又官至中书侍郎平章事、右仆射,对五代 制度见闻较真切,入宋后编撰此书。编者从五代历朝实录中引录了不 少奏章、诏令, 所记 颇有史料价值,可与 旧五代史 、 新五 代史 相互补充。研究五 代历史,该书是一部价值极高的参考书。关于科举 制度的内容集中在第二十二卷“ 吏曹裁制” 、 “ 制举” 、 “ 宏词拔萃” 、 “ 进 士” ,第二十三卷 “ 缘举杂录 ( 三礼、三传附) ” 、 x r . 明法” 、 “ 科 目杂录气 旧五代史 ,一百五于 卷,宋薛居正监修。原名 五代史 ,以 梁、 唐、晋、 汉、周各自 断代为书, 故又称为 梁唐晋汉周书 。 后来 欧阳修的 五代史记出, 称为 新五代史 ,薛史则相对称为 引 日 五 代史 。 该书起修于北宋开宝六年( 9 r 3 年) , 成书于开宝七年( 9 7 4 年) , 是现存诸五代史专著中 成书较早 的一部史书,是 研究五代史的基本史 料之一。其中关于科举制度的内容集中于第一百四十八卷 选举志 中。此外,诸本纪、列传中亦有相关的帝王诏救和大臣奏疏中涉及科 举方面的内容,在一些科举出身的五代士人的生平事迹介绍中也有相 关的信息。 !日 五代史原本早己不行于世,现在的 旧五代史大部 分是由 册府元龟 辑出,只大致恢复了原来面目 的十分之七八,故 有些史料残缺不全。 新五代史 , 七十四卷,宋欧阳修撰。 原名 ( 五代史记 , 相对子 薛史称 新五代史 。fh 于欧阳修认为五 代时期 “ 天理儿乎其灭” ,是 一个 “ 乱极矣”的时代,根本没有什么礼乐制度可谈,因而在 新五 代史中,他除了 写了 司天考 、 职方考以 外, 其他的典章制度 一概没有写,故对本文来说,其书的史料价值远不如编撰于北宋初期 的 旧五代史 , 但由 于欧阳修编写 新五代史后于 旧五代史 , 看到了 旧五代史编撰者所没有看到的一些资料,往往采用小说、 笔记之类的记载,补充了 c h 五代史中所没有的一些史实,但在使 用时须加以 考证。 册府元龟 , 北宋王钦若等编。 该书是宋朝四大部书之一, 亦为 清四库全书中最大部书之一,所采大抵以 “ 正史”为主,间及经、子, 不采说部,材料丰富,自 上古至五代,按人事、人物分门编纂,凡 一 千一百余门,概括全部十七史,其所见史又皆北宋以前古本,故可以 校史,亦可以补史,乾隆中四库馆辑薛五代史,大部分本可由册府辑 出。当其修册府时,唐五代各朝实录存者尚众,所以册府所采唐五代 事,不独用薛史。故今册府所载,与旧史不尽同,可以互相校补。由 此可见, 册府元龟对于研究五代史史料价值极高, 其有关五代科举 制度的内容集中在第八册 “ 贡举部”卷六百三十九六百五十一。 全唐文 , 这是清代官修的一部唐人总集, 全书一千卷,辑唐五 代文章一万八千四百八十八篇,作者三千零四十二人,搜采极其浩博, 这样一部唐文巨恢,为研究唐五代的文学和历史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其中对于研究五代科举有价值的史料集中于第二、九、十、十一等诸 册中五代诸帝的诏救制以及诸大臣的奏疏中,多与 五代会要 , 册 府元龟重复,可以互相校补。由于 全唐文挂漏甚多,清光绪年 间陆心源辑缀 唐文拾遗和 唐文续拾两种续书作为补充。 典志考类史料中对研究五代科举制度最有价值的当属 文献通考 和 登科记考 。 文献通考 , 三百四十八卷,元马端临撰。该书是一部系统记载 历代制度的通史,自隆古以至宋宁宗,共二十四类,各有考。有关选 举制度的内容在第九类 “ 选举考” ,卷二十八三十九,共十二卷, 其中选举三、六、八中有关于五代的内容,但史料多与正史、会要重 复。其最有价值之处在于保存有唐五代宋的登科记总目,为本文统计 科举人数提供了依据和便利。 登科记考 , 三十卷, 清徐松撰。 大概早在唐初就出现了进士的 题名录,开始不过是记录同榜者的姓名、郡望、年龄、行第等等,留 作纪念,后来有好事者就这种原始记录加以扩充、整理、分卷,把它 发展成为记载科第的专书 登科记 。随着进士身价的提高, 这种 登科记也颇受士大夫的重视,自 唐宣宗时代起,由于皇帝的爱好 和提倡,甚至出现了官书。唐、五代的 登科记在史志、类书书目 中可以考 见的不下七八种,但在宋代,这ob书即已残缺或失传。因此, 乐史又补作 登科记三十卷,洪适亦重编 唐登科记十五卷,见 宋史 艺文志 及 直斋书录解题 , 今天这些书都己不存在, 史籍、 类书虽间有征引,但只笼统称为 登科记 ,无从判断引自 哪一种,仅 文献通考卷二十九 选举二和卷三十 选举三,分别相当完 整地保存了一份“ 唐登科记总目” 和“ 五代登科记总目” 。 徐松即以 通 考的总目为科名、人物之纲,从大量文献中选录科举资料,纂辑成 一部三十卷的 登科记考 , 其中卷二十五、二十六为五代部分,卷二 十七为登第年代不详的人物,按科目分类。由于编者对待资料的态度 十分严谨,取材宏富,而不伤于滥,所用方志等资料限于去唐不远的 宋元旧著,所以本书尽管为清人所编,但资料的实用价值极高,其作 用已远远超出登科记的范围,实际上是一部相当详备的经过考订的唐 五代科举史料编年,为本文统计五代科举及第者和知贡举官的相关情 况提供了参考依据。 此外还有一些关于五代史的续、补、考证之类的书,如宋代吴镇 的 五代史篡误 ,陶岳的 五代史补 ,王禹偶的 五代史阀文等, 以及王鸣盛的 十七史商榷 、 赵翼的 二十二史札记 和钱大听的 二 十二史考疑 。以上这些书对于补充新旧五代史,以及考证史料有很大 帮助。 唐宋是杂史、传记、故事、小说极为发达的时期,加之修史之风 很盛,所以这一时期的笔记 小说对历史事件的记述也就更为重视,而 且也从不同角度记载了包括科举制度在内的一些典章制度,所以这类 书籍提供了不少有关唐宋有价值的原始资料,其中对于本文写作有直 接史料价值的主要是宋人笔记,记录了一些有关五代科举以及五代文 人的轶事,因为宋朝直接从五代发展而来,口耳相传或只有当时才能 见到的材料弥足珍贵,是研究五代科举很好的参考资料。 二、研究现状 目前关于唐宋科举制度研究的成果非常丰富,隋唐时期的科举制 度与宋以后的科举制度变化很大,而作为连接这两个时期,体现前后 过渡变化过程的五代十国时期的科举制度的研究却颇为不足。关于十 国政权的科举制度陈秀宏师兄在其硕士毕业论文中作了深入研究,而 对于五代科举制度的研究多是附带于唐宋科举制度研究的论著之中, 或见于隋唐五代断代史的著作之中,或分散于关于中国科举制度研究 的综合性通著之中。 首先在一些著作中, 较早的有吕思勉先生的 隋唐五代史 , 成书 于1 9 5 9 年, 该书最大的特点是史料的丰富运用, 有关五代科举制度的 史料是众多相关论著中最多最详细的,该书采取的是纪事本末体,对 于五代科举制度未能详加专门考察,是与隋唐相关内容放在一起论述 的,所以有关五代科举的内容很分散、不系统。 八十年代以后有郑学檬的 五代十国史研究 ,陶惫炳的 五代史 略 ,卞孝聋、郑学檬合著的 五代史话 ,王勋成的 唐代栓选与文 学等等,其中也涉及五代科举制度的研究,其中以郑学檬的 五代 十国史研究中第二章第四节 “ 科举制度与选官”对五代科举研究的 较多。作者就五代各王朝的开科次数、停举情况、进士和诸科的录取 总数等进行了考证和统计,这些统计数字均出自 登科记考 。此外, 作者介绍了五代科举考试制度在沿袭唐制旧例之余所作的一系列新规 定,认为 “ 五代十国的科举制度虽然因政权更迭过多和分裂割据局面 的存在,非如有唐一代十分完善,但毕竟是实行了,而且有不少厘革 和变化,其中进士昼试和扩大诸科录取名额等项,均对以后的科举考 试有深刻影响” 。 但其对于五代科举制度的考证仍不够全面。 王勋成在 唐代锉选与文学一书中对五代的关试和春关有较多论述,认为五 代沿袭唐制, “ 举、选分开” ,进士及第后,需再经吏部关试及格,方 可发放春关,等到守选满后考试任官。此外的其他著作均涉及较少。 其次是一些相关的论文,如曾资生的 隋唐五代的岁贡科举和 于北山的 隋唐五代科举制度简述都是将五代的科举制度附于隋唐 之后,论述的都很简单。周腊生的 五代科举概述虽专门论述五代 科举, 但仅是提出五代科举“ 制度上只有两点小的改革尝试值得注意” 一是 “ 一度试图将一次有效的地方 文解 变成长期有效的文凭” , 二 是 “ 进士及第后,多少有点 待遇 。这个 待遇 指的就是新及第进 七 及诸科举人的 闻喜宴由私办改为官办。 ” ,除此之外,关于制度 上的具体内容没有涉及。 金滞坤对五代童子一科作了比较深入的研究, 先后发表了两篇文章: 唐五代的童子科和 唐五代童子科与儿童教 育 。金滞坤认为, “ 童子科作为科举制度的一个科目,在五代时期, 其内容和形式都有很大变化” 。 他对五代童子科的荐送情况考察的较为 详细,对其主考机构、考试内容、录取人数、停废状况以及入仕规定 也分别进行了研究。 薛亚军的 拯弊与集权: 唐五代覆试及其与宋初殿试的关系一 文对于覆试有较多的研究, 他认为, “ 覆试是指对全体或部分及第举子 重新进行考校的考试,又称重试” , “ 晚唐五代的覆试,则既关乎时乱 世衰, 科场黑暗之历史背景, 同时又孕育着宋初殿试的萌芽” 。 他对唐 五代覆试的科目 、内容、主考官、考试地点、覆试对象,以及覆试后 对知贡举者的处分都分别进行了论述,特别是他将覆试与考覆区分开 来, “ 考覆仅为对及第者试卷的审查检验, 与重新命题以试及第者之覆 试不同” 。 关于科举士人的出路,2 0 0 1 年, 程遂营先后发表了两篇文章 士 人与五代中枢政治和 五代幕府文职僚佐 , 对于科举在五代士人入 仕途径中的地位,作出了评价。他认为 “ 对于文人儒士而言,由于科 举制度的不健全,征辟、荐举制度的弛坏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入幕成 了五代文士挤身政治舞台的最主要途径” 。 但他又说, “ 科举制度在 五代并未偏废” , “ 科举仍是士人挤身五代政治舞台的主要途径之一,o 综上所述,虽然二十世纪以来,国内史学界的诸多学者对于五代 科举制度已开始涉猎,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总的说来还很不 足,对制度本身的考证还很不系统,不够全面,更缺乏进一步与当时 士大夫阶层相结合的全面考察和研究,因此目前关于五代科举制度的 研究还很不够,pa待弥补。 第一章 贡举科目、考试内容和录取标准 第一节贡举科目 五代贡举基本沿袭唐代考试科目,未有新的科目 设置,由于时局 变动频繁,士风低落,许多科目 应举人数很少或多年未有人应,再加 上有些科目 本身存在的弊端, 故科目 废置频繁, 最终趋于减少。 玉海 也认为,贡举取士科目 的变化趋势是越来越少,变化越来越快, 这 种变化的结果是在宋代,所有考试科目都集中于进士一科。五代正是 这个变化过程中的一个关键时期,本章就五代贡举科目的设立和沿革 情况做一考证。 一、常举 ( 一)五代常举科目的设置 关于五代常举科目, 于北山先生认为, “ 五代, 基本上保存了进士、 五经、九经、明经、五科、童子等科 ( 其中也有短期的兴废) 。进士仍 居首位。 ” z 这里五科指三礼、 三传、 三史、 开元礼、学究一经。 根据 文献记载,五代科举的考试科目 还有明法、明算、道举等。为方便考 察, 本文根据徐松 登科记考的凡例, 将常举考试科目 分为进士科、 明 经系科目 和诸科三大类, 3明 经系科目 包括五经、二经、三经、学 究一经、三礼、三传;诸科包括明法、明字、明算、史科、道举、 开 玉海)1 卷一一四 选举 科举记载: “ 取士科目白 夏商以前不见于 经,其可见者至周始 著,自 周后数千载,其间废置因革皆可考,大抵自 重而渐轻,自 缓而渐速。 ” 于北山 隋唐五代科举制度简述 , 淮阴师专学报 ,1 9 8 3 年第2 期。 登科记 考凡例: “ 玉海引 中兴书目 云: 崔氏 登科记一卷,载进士、诸科姓 名。 是诸科之名始于崔氏,乐史沿而不改。 所谓诸科者, 谓明法、明字、明算、史科、道 举、 开元礼 、童子也,明经不在此数。何以明之?明经每岁及第将二百人,j 数倍徒于 进士,而 登科记考总目 所载诸科人数皆少于进士. 玉海云: 登科记额载进士, 续之者自 兀和方列制科。 言进十制科.对明经为义也。 韩文五百家注每详科目,惟牛 堪明 经及第, 注文一无征引,知明经为记所无矣。 今之编辑则贵详瞻,故于其年明经可考 者, 特书以补之。凡五经、一经、三经、学究一经、三礼三传入明经科,明法以下可考者 入诸科。 ” 元礼 、 童子等。 这里未提及九经, 而 登科记考 凡例第7 页记载说: ,(唐会要贡举门有论经义一类, 载经疏缘起以至五经文字,九经字 样,皆因明经而类及之也。 ” 据史书记载唐末确有九经及第士人,如 ( 旧五代史 卷一百二十七记载: “ 苏禹硅, 父仲容, 以儒学称于乡里, 唐末举九经,补广文助教,迁辅唐令,累赠太师。 ” 说明唐末已有九 经一科,也属于明经类。 进士科进士在五代仍然最受重视,从开平二年至显德六年,除 停举外从未废举,一直稳定取士。 + 登科记考中,有姓名具体可考的 五代进士人数远远超过其它诸科,而据 新旧五代史 、 五代会要 、 登科记考) 统计得知,五代4 6位宰相中科举出身的有2 7 位,其中 除后梁张策是唐末博学宏词,后汉苏禹硅五经中第,后周景范明经摧 第以 外, 其余2 4 位均为进士科出身。 由此可知进士科在五代科举中的 显要地位。 明经系科目 明经系科目 在五代时大都有施行。明经, 顾名思义, 就是要求应举者明习儒家经典,熟练掌握儒家的经典文本和注疏。唐 代时, 儒家经典分为大经、 中经和小经三类, 礼记 、 左传 为大经, 毛诗 、 周礼 、 仪礼为中经, 周易 、 尚书 、 公羊传 、 谷 梁传为小经。最早明经就是指明二经,即通二经,举子须通大经、 小经各一经或通二中经为合格。后来相继出现了三礼、三传、学究一 经、五经、九经等科目,因其考试内容也是上述儒家经典,故与明二 经通称为明经系科目。本文以下所说的明经均指明二经。 登科记考 中有确切登科记载的明经系科目 有明经、 学究一经、 三礼和三传。 如: 贞明四年,黄仁颖学究及第;天成五年,刘莹、李斐、李铣、李道全 三礼登科;乾裕三年,侯涉明经及第;显德元年,乔维岳三传科登第 等。 此外, 全唐文 卷八三六记载: “ 苏禹珠,以五经中第, ” 登科记考)卷二十五记载天成三年,乡贡九经刘英甫请以 对经义九 十道代旧 格贴经, 并得到救许。 说明五经、九经在五代也施行过。 然而五代时明经系科目 虽多有施行,但应举和录取的人数都较之 五代会要卷二十三 科目杂录 。 唐代少很多,明经一科更是废置频繁,争议颇多。 诸科 登科记 考中有确切登科记载的科目 有三史、 明算和章子。 如:贞明五年,尹拙三史登第;天成五年,宋延美明算登第:同光二 年郭忠恕,天成四年赵匡赞,长兴三年程口,开运三年贾黄中分别童 子登科。 此外,道举、百篇、明法、开元礼等科目 在五代也都曾开科取士。 册府元龟卷六四二 贡举部 条制四记载: “ 长兴元年 ( 即天成 五年) 五月, 救宏词、 拔萃、明算、 道举、百 篇等科并宜停废” 。 既 然长兴元年五月宣布废除道举百篇,那么说明在此之前道举和百篇确 是施行过的,但详情未见史料记载。至于开元礼、明法二科在五代时 应该还是颇受重视的,这大概是因为 “ 礼” 、 “ 法”都是有利于统治者 稳定其统治政权的重要因素之故。 册府元龟卷六四二 贡举部 条制四记载: 长兴二年六月, 刑部员外郎 和凝奏: “ 臣窃见明法一 科, 久 无人应,今应令请减其选限,必当 渐举人。谨按考课令诸明法 试律令十条,以 识达义理问无疑滞者为通。所贵悬科待士,自 勤讲学之功; 为官择人, 终免旷遗之答。 况当明 代, 宜举此科。 ” 救旨 :“ 宜升明法一科同开元礼选数。兼赴举之时,委贡院别 奏请会刑法试官依格例考试。 ”( 先是,天成三年十一月,权判 大理寺萧希甫上言,日 :“ 臣闻 禁暴乱者,莫先于刑律;勤礼 义者。无切于诗书。刑律明则人不敢为非,礼义行则时自 然无 事。 今诗书之教, 则业必有官; 刑律之科, 则世皆 莫晓。 近者, 大理正宋升请置律学生徒,虽获上闻, 未蒙申 举。伏乞时 颁诏 旨 ,下付国痒,令再设此科,许其岁贡,仍委诸州各荐选一两 人就京习 学,侯至业成便放出身,兼许以 卑官,却还本处,则 率土之内 尽会刑书,免误触于金科,冀咸遵于皇化。至是凝复 奏请。 ” ) 登科记考卷_ i 一 五也有同样的记载。 这条史料不仅说明明 法科和开元礼在五代时都 有施行, 而且可以 看 到明法科在五代时受到统治者的重视, 选数 “ 与开元礼同” ,原因萧 希甫说的很清楚, “ 禁暴乱者,莫先于刑律;勤礼义者,无切于诗书。 刑律明则人不敢为非,礼义行则时自 然无事。今诗书之教,则业必有 官;刑律之科,则世皆莫晓。 ” ,统治者从有利于其统治稳定的角度出 发自 然重视刑律的普及,所以在 “ 明法一科久无人应”的情况下,和 凝提出应该减少选限,并降低考试难度,即 “ 谨按考课令诸明法试律 令十条,以识 达义理问无疑滞者为通”等方式来降低其入仕的难度, 以吸引士子应考。这项措施与长兴三年诸科录取人数突增至八十一人 应该是有密切关系的,对此,第二章第二节有所论述。 ( 二)五代常举科目 沿革 目前见到的五代最早的停废科目的诏书出现在长兴元年五月, 较: “ 宏词、 拔萃、明算、 道举、百篇等科并宜停废, 。 是年八月又下救 书, “ 今后吏部所应宏词拔萃宜并权停,其贡院据见应进士、九经、五 经、明 经并五科、 童子名 外, 其余诸色科书亦宜并 停。 ”2 长兴二年 六月, “ 复置明法科,同开元礼” 。 3 清泰二年九月, “ 缘旧有明算道 举今欲施行” 。 4 后晋天福五年四月又下救旨, 停废明经、 童子、 宏词、 拔萃、明算、道举、百篇等科。 5开运元年八月,后晋少帝再次下旨 复置明 经童子二科。 6 显德二年五月, 翰林学士尚 书礼部侍郎 知贡举 窦仪所上废止明经童子二科的奏章得到诏许, 明经童子二科重被废止。 以 上是日前能见到的有关五代贡举科目 废置的史料记载,由 此可 知,五代时除进士、九经、五经、五科 ( 即三礼、三传、三史、学究 一经、开元礼)未议过废举外,明算、明法、道举、百篇、明经、童 子均有过废置,宏词拔萃属于吏部科目 选范畴,在此暂不作讨论。 , 册府儿龟卷六四二 贡举部。 条制四 。 2 册府元龟卷六四_ 贡举部。 条制四 。 旧五代史卷四十 二 唐书十八 明宗纪第八 今 炙 册府儿龟卷六四二 镶 贡举部, 条剐四 。 5 旧五代史 卷一百四十八 选举志 ; 册府元龟卷六四二 贡举部。 条制四 ;以及哎 登 科记考卷二 卜 六对这一软旨都有详细的记载。 ”4 in 五代史卷一百四十八 选举志 7 册府元龟卷六四二 贡举部。 条制四 明法科, 长兴元年八月废举, 不到一年时间, 长兴二年六月即复置, 并且选限“ 同开元礼” ,此后再未议过废举之事,其缘由在前面已有论 述。 明算道举在长兴元年五月废举后, 清泰二年九月复置, 但到了天福 五年四月最终废止了这二科,一直到五代结束未再复置。 百篇, 在唐代时并未见列为常举科目 名, 但是在制举的科目 名中确 实出现过。长庆二年,田 夷吾、曹 播即以“ 日 试百篇科”登第。 在 五代时,百篇似乎有脱离制举而固定化的趋势,常与明算、道举等诸 科一起处置。长兴元年五月,百篇与明算道举同时被废止,此后似乎 又曾再复置,因史料朗如,详情不知。到了天福五年四月,百篇再次 与明算道举同时被废,一直到五代结束未见再有复置。但宋代仍有此 科, 宋史卷四 太宗本纪一记载太平兴国五年,“ 夏四月癸未, 亲试应百篇举赵昌国,赐及第” 。 明经和童子科是五代后期废置比较频繁, 争执也较多的两个科目。 明经在唐代前期是较为重要的科目,其等第甚至高于进士。但后 来随着五经、九经、三礼、三传等科目的产生,明经地位有所下降, 大概与其所明经书较少,且多与他科重复有关。天福五年四月,张允 奏请废明经的理由 之一就是明经的考试内 容都包括在九经、五经、三 礼、三传之中,即“ 明经者悉包于九经、五经之中,无出于三礼 三传 之内。 ”但其关键的原因大概是明经一科,应举人数众多, “ 每岁明经 一科, 少至五百以上,多及一千有余, 举人如是繁多, 试官岂能精当。 况此等多不究义,唯攻贴书,文理既不甚通,名第岂可妄与。且常年 登科者不少,相次赴选者甚多,州县之间,必无遗缺,荤毅之下,须 有稽留, 怨pa自 此而兴, 谤漏因 兹而起。 ”z由 此, 张允认为明 经科 不仅造成了社会不稳定的因素,而且从其考试内容上也没有存在的必 登科记考卷十五引自 a 云麓漫钞 ,白居易有 r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离谱医生考试题及答案
- 课件显示作图过程
- 2025年中国拔罐器数据监测报告
- 客服管家考试题及答案
- 绞盘机司机数字化技能考核试卷及答案
- 井矿盐制盐工专项考核试卷及答案
- 多维地理信息采集员知识考核试卷及答案
- 旅游团队领队晋升考核试卷及答案
- 静脉抽血考试题及答案
- 河北石家庄市42中7年级下册数学期末考试专项练习试题(含答案解析)
- Klotho蛋白在万古霉素致急性肾损伤中的机制及干预潜力研究
- 水果打包加工厂管理制度
- 空调冷库维修合同范本
- 借物喻人的作文五年级完美版
- HER2阳性晚期胃癌分子靶向治疗中国专家共识
- 2025届安徽省六校研究会高三开学联考-数学试卷(含答案)
- 矿泉水定制合同协议
- 临床技术操作规范麻醉学分册
- 基于赋能理论的老年COPD稳定期患者慢病管理方案的构建及应用
- 中医护理常见穴位课件
- 医院 查对制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