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5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文艺学专业论文)碰撞、交融与反思——中国后现代审美碎片化问题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文摘要 中国当代审美情感主要呈现为传统、现代与后现代交织的多元并存的状态。 后现代审美思潮与中国本土审美情感发生碰撞,体现在中国当代文化中最突出的 表现就是艺术形象和情感呈现出碎片化现象。碎片化是后现代审美情感的主要特 征,它表现为多样性、游戏性、颠覆性、差异性、非中心性、零散化、不确定性、 仿像与狂欢性等等。 后现代审美情感出现在中国,有经济的现代化,科学技术的发展,消费文化, 的崛起和中西文化交流以及对社会民主化的追求等复杂的背景和深刻的原因。其 与传统审美情感相比,一个崇尚和谐整体之美,一个体现对整体性的颠覆和消解; 与现代审美情感相比,一个追求主体性和理性,一个强调感性,消解一切意义。 碎片化体现在中国当代艺术中,表现为艺术与生活、艺术与非艺术等一系列对立 的消解;美学上推崇差异和不确定性;文学要求打破传统中心叙事,确立新的叙 事空间。其与本土审美情感相互影响,形成了中国后现代艺术不同于西方后现代 艺术的诸多特点。其在促进传统哲学现代化,创新艺术语言范式、审美理想、艺 术标准和审美心理等诸多方面具有积极意义。但其作品中的虚无主义倾向,审美 情感深度的缺失等弊端也需要批判反思。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庄禅情感的和谐意 境,现代审美情感追求的主体性和精神性,新儒学建构人类精神家园的努力,都 可以成为我们反思和纠正后现代艺术诸多缺陷和弊端的参照。后现代特征的碎片 化体验作为中国当代审美情感的新思潮,其多元审美的情感特征,恰恰符合了中 国当代人多维度的审美需求,其中的积极因素可以与中国传统和现代审美情感互 相渗透和作用达到共生共荣。这也是笔者探讨后现代审美思潮与中国当代文化的 “相遇”和相互影响,研究当代艺术和文学中的情感碎片化问题的现实意义和学 术追求。 关键词:审美情感碎片化传统现代后现代 a e s t h e t i ce m o t i o ni sn e g a t i v e ,a d v o c a t i i l gr e m o v i n gt h ec o n t r a 击c t s ,a i l de m p h a s i z m g m a t e r i a la i l dn o n s e n s eo fl i f e c o m p a r e dw i t 王1n e wc o n 如c i a l l i s mm a l ( i n g 铲e a te 肋r t s t 0b u i l du n i 吼s e e k i n gs t a b l el i f ef o rp e o p l e ,p o s t - m o d e ma e s t h e t i ce m o t i o nt r i e st 0 g e tr i do fa l lf o u n d a t i o n sa 1 1 dt od e s t r o ym e n t a lf 锄i l ym a l ( i n gm o d e mw o r l dc h a n g e a n de m o t i o n a le x p e r i e i l c e 丘a g m e m a sf 打a sia mc o l l c e m e d ,o i l l yi fb ym u _ t u a l r e f e r e n c e ,c a nc m n e s em o d e ma e s m e t i ce m o t i o nr e c o n s 咖c t k e y w o r d s :a e s t h e t i ce m o t i o n 丘a g m e n t 仃a d i t i o nm o d e mt i m e s p o s t m o d e m i i i 西北大学学位论文知识产权声明书 本人完全了解西北大学关于收集、保存、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 学校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 本人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西北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 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 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同时授权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 究所等机构将本学位论文收录到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或其它 相关数据库。 保密论文待解密后适用本声明。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垄煎指导教师签名:主是蠡量 够年月f d 日彰夕年万月rd 日 西北大学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 成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本论文不包含其他人已经 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西北大学或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 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 的说明并表示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李碡 够年石月d 日 引言 审美情感是一个时代所有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心理、传统、个体生命 等各种因素在审美活动中的折射、融化和结晶。它是一定时代人们在审美判断中 的情感体验,广泛渗透在该时代的文学艺术作品中;并被抽象为这一时代特有的 审美情感理论。作为人们一种审美的体验和态度,它具有个体的独特性,是个人 对体验的现象的审美判断;作为一种社会的审美意识,它代表着社会普遍的审美 的趋势和倾向;作为美学理论中的一个范畴,它又是人们对特定审美体验、审美 意识反思和研究所形成的理论观点。 我们所研究的后现代审美情感正是包含着上述几个方面的内容。对于某一 时代的审美情感人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研究,本文选择的角度是从传统、现代 和后现代的对比、区别中去把握后现代审美情感的碎片化特征,尤其是它们在中 国当代美学和艺术中的体现。二战后,随着科技和经济的迅猛发展,西方进入后 工业社会,审美领域也相应经历一场巨大裂变,经过诸多思想家激烈争执和论战, 各种流派的汰变更迭在理论上一次次撞击兼容,后现代审美思潮凸现成了一种世 界性的审美情感思潮,并渗透到不同民族社会生活的诸多领域。 中国在改革开放打开国门之际,各种令人眼花缭乱的西方理论流派一涌而 入,不同甚至强烈冲突的理论杂糅共生,形成一种共时态的多元异质混杂局面。 当今中国处于前工业社会、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三种因素相互交织的特殊阶段, 决定了当代审美情感的多元混杂性。中国当代审美情感大致可以区别为传统、现 代、后现代三种类型。后现代审美情感的出现,在中国有深刻的文化背景和社会 原因。目前,它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消费主义的盛行,日益成为中国当代审美 情感中的重要力量,在艺术美学和生活中产生着重要影响和作用。 作为强大的反传统力量,后现代审美思潮以及碎片化情感以迥异于传统和现 代情感的平面无深度模式、非原创性的拼凑复制、对规范原则的颠覆消解而一直 在中国倍受质疑与诘难。如何客观分析中国当代审美情感中的碎片化现象,以及 不同审美情感类型的特征及相互影响,促使中国当代审美文化和文学、艺术朝着 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是一个迫切的现实问题,也是一个有挑战性的美学理论问 题。 而理论界对这些问题的研究观点纷繁杂呈,是非曲直莫衷是。由于研究所 采取的视角立场各异,以及后现代碎片化情感本身的悖论性格,和其理论自相矛 盾的特点,往往使人很难做出简单评价。目前,对该现象进行研究并具有代表性 的著作主要有:王岳川编后现代主义文化与美学( 1 9 9 2 年) 、王岳川著后现 代主义文化研究( 1 9 9 2 年) 、王治河著扑朔迷离的游戏( 1 9 9 3 年) 、张颐武著 在边缘处追索( 1 9 9 3 年) 、王宁著多元并生的时代( 1 9 9 4 年) 、陈晓明著解 构的踪迹( 1 9 9 4 年) ,赵祖漠主编中国后现代文学丛书( 三本,1 9 9 4 年) , 以及1 9 9 5 年推出的当代潮流:后现代经典丛书( 四本) ,陈炎主编中国审美 文化史( 2 0 0 0 年) 、鲁文忠中国美学之旅( 2 0 0 0 年) 、张法中国美学史 ( 2 0 0 0 年) 、李健夫美学思想发展主流( 2 0 0 1 年) 、黄洁中国近代文艺美 学史纲( 2 0 0 1 年) 、王振复中国美学的文脉历程( 2 0 0 2 ) 、刘成纪美学 ( 2 0 0 4 年) 、曾繁仁中西交流对话与当代生态美学( 2 0 0 5 ) 年等等。 后现代审美思潮在中国的展开,人们基本态度不外乎反对、赞同和折衷三种。 反对者将其视为人类精神匮乏,一种“耗尽”自身以后的价值迷茫;赞同者则看 到其多元性和重视历史的机遇性,以及信息时代人的思维方式的飞跃;折衷者则 一方面觉得它作为一种“走极端”的文化现象存在种种问题,但同时又感到它以 全新的姿态,冲击了现存社会秩序和等级结构,暴露出当代社会和文化的内在矛 盾,可以给人以反省,从而重新建立更合理的社会形式,重铸更健康的文化品 格。 笔者认为,在审美情感形态的嬗变过程中,每种审美情感都有其产生的必然 性和存在的合理性,并会随时间发展被后来审美情感形态所吸收和扬弃。我们应 该看到,后现代碎片化审美情感在消解理性与感性,高雅与通俗、新艺术与旧艺 术的隔阂和对立中的积极意义;看到它对传统世界观提出挑战,消除传统权威合 法性,强调多样差异性等方面的诸多尝试和努力;看到它试图寻求关注社会、语 言和人类主体的新观念,以及为人类提供的一种全新的认识思维方式和视角。同 时,对于后现代审美情感消解一切价值意义、导致情感主体和深度模式消失、人 生意义陷入虚无等消极影响,也需要主动地积极进行反思分析乃至批判。 论文将简单梳理后现代审美思潮与中国当代美学与文学艺术的相遇过程,探 讨其在西方和中国出现的不同背景和社会原因,讨论碎片化内涵以及其在当代中 国的表现和特点。通过其与中国本土传统和现代审美情感的相互影响和比较,力 图概括出中国后现代艺术不同于西方后现代艺术的特点,归纳总结中国当代审美 情感碎片化的基本特征,其积极意义和消极弊端,归纳这种思潮存在的必然性和 合理性,也反思其矫枉过正的极端化和负面作用,从而对后现代碎片化情感展开 多维价值解读,以解除笔者对当代文化走向的困惑,也愿意为构建有中国特色的 新的审美文化做出积极的努力。 笔者的基本态度是,在研究中力图摆脱对后现代审情感和碎片化现象进行情 绪化拒斥或道德主义批判,而是按其在当代文化中的实际状况把它放在当今消费 社会语境中加以考察。论文的基本观点是:中国后现代碎片化审美情感尽管在具 体形态上被人赞赏又被人垢病,使人们对其评价时呈现矛盾心态,但笔者通过客 观分析和纵向与横向比较,认为具有后现代特征的碎片化体验作为中国当代审美 情感的新思潮,代表着一种多元流动的立体式的情感状态,其倡导多元审美情感 的并存,消解精英和大众、高稚和通俗、传统和后现代隔阂而形成的交织渗透多 元审美的情感特征,恰恰符合了中国当代人多层次多维度的审美需求。因此,其 积极因素可以与中国传统、现代审美情感互相渗透和作用,以达到共生共荣。这 也是笔者探讨后现代审美思潮与中国当代文化的“相遇 和相互影响,研究当代 艺术和文学中情感碎片化问题的现实意义和学术追求。 第一章后现代审美思潮与中国的相遇 西方后现代审美思潮与中国当代审美文化的相遇是历史机缘和双向互动的 结果,后现代审美思潮的突出特点是情感和形象的碎片化,所以,本章主要研究 后现代审美思潮在中国美学和艺术界引起的振荡,分析后现代审美碎片化特征在 西方出现的语境,以及它在中国广泛传播的社会历史和文化原因。 第一节相遇带来的“振荡一 无论东方人还是西方人,都生息在共同的地球上,工业文明和后工业社会的 洪水把各个民族的生存和生活都卷入其中,它在极大地提高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 同时,其掠夺性开采使得自然资源濒于枯竭,工业的肆意倾泻严重污染生态环境, 海湾和波黑上空的战火弥漫,艾滋病、吸毒、犯罪等社会病的全球性蔓延,森林 大火、地震、飓风等灾变的此起彼伏,高科技的负面效应正在日益明显地暴露出 它的狰狞面目,为人类的生存又造成空前的威胁和困顿,也使人类心灵变得更为 骚动不安、脆弱和神经质。 工业化和后工业社会带来的巨变,使第三世界国家的人们生活方式、思想方 式和情感方式也在发生着急剧转变。一个千百年来习惯于慢节奏低效率的民族一 觉醒来,发现自己置身于以排山倒海之势奔涌而来的经济消费浪潮时,当代中国 人无疑会感到目迷五色、心动神驰却又惊恐慌张。现代科技正在全面进入中国当 代的寻常百姓之家,与普通人饮食起居息息相关。信息趋于无国界后,占据着文 化信息输出的主导地位的西方世界,将自身价值标准、思想体系、文化心理和社 会时尚强行灌输给第三世界,而第三世界在信息交流方面则常常扮演被动角色。 这种传统语境消解、文化规范递变、思想观念转型、价值体系的更新,使当代中 国人的生存环境发生剧烈变化,引发人们日常生活的意义和价值观念的大幅度振 荡,也激发了西方后现代碎片化审美情感在中国的迅速蔓延。 一、后现代审美思潮在学术界引起的反应 所谓的后现代审美思潮,大约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在西方产生的一种文化潮流 4 其近三十年来在西方整个文化艺术界以独特的文化策略和价值颠覆产生了惊人 的话语转型,它以多元性、边缘性、不确定性、悖论性、差异性为标志,一扫传 统文化艺术的同一性、整体性、中心性、稳定性、超越性,重新生产出一套新词 汇和新句法,彻底否弃传统的艺术语言和叙事规则,使得当代文化具有了尖锐的 否定性、游戏性、先锋性特征。受西方后现代审美思潮影响,中国美学和文学艺 术方面也开始出现诸多具有后现代因素的构成元素。例如,从上世纪8 0 年代起, 以马原、格非、余华、苏童、孙甘露等为代表的先锋文学,这些作家在语言、叙 事结构、价值取向上出现语言错位、叙事零散、能指滑动、零度写作等倾向,已 具有中国后现代文学的某些特点。9 0 年代以后,国外大量后现代美学理论作品介 绍到中国,随着消费主义和物质主义的盛行,后现代思潮更是风靡一时,渗透到当 今美学和文学艺术以及生活实践的方方面面,被追捧学习模仿挪用形成一股热 潮:后现代电影,先锋文学,后现代绘画,行为艺术等风起云涌,与此同时,后 现代美学和艺术理论也迅速传播。 1 9 8 5 年,美国学者弗杰姆逊( f r e d r i cj 锄e s o n ) 到北京大学作了题为后 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专题讲座,并于1 9 8 6 年在陕西师大出版了该书( 唐小兵翻 译) ,这是中国学界第一次比较全面看到后现代主义的基本框架。其后,一批学 者在文化讨论中逐渐将视野从“五四 以来的古、今之争、中西之争,转到世纪 末的现代与后现代之争、现代化与心性价值之争上,于是后现代主义问题凸显出 来,尤其是后现代审美情感思潮更引起学界的关注和探讨。 9 0 年代初,随着中国社会、经济、文化思潮的转型,一些学者开始潜心评 价西方后现代大师对当代文化精辟论述的文章,出版了佛克马编撰的走向后现 代主义( 1 9 9 1 年) 、王岳川的后现代主义文化与美学( 1 9 9 2 年) 、哈桑著后 现代的转折( 1 9 9 3 年,刘象愚译) 等著作。其后,一些青年学者又推出他们研 究后现代主义文化哲学和文艺美学的新著:如王岳川著后现代主义文化研究 ( 1 9 9 2 年) 、王治河著扑朔迷离的游戏( 1 9 9 3 年) 、张颐武著在边缘处追索 ( 1 9 9 3 年) 、王宁著多元并生的时代( 1 9 9 4 年) 、陈晓明著解构的踪迹( 1 9 9 4 年) ,赵祖漠主编中国后现代文学丛书( 三本,1 9 9 4 年) ,以及1 9 9 5 年推出 的当代潮流:后现代经典丛书( 四本) 。国内一些重要刊物也刊发讨论后现代 转引自张法的二十世纪美学思潮一书,上海人民出版社2 0 0 0 年版。 5 主义的文章,如中国社会科学( 1 9 9 5 年第一期、,文艺研究( 1 9 9 3 年第一 期) 等。上述著作和论文中的研究成果构成了本文研究的理论背景。另外,全国 哲学界、文学批评界先后召开后现代讨论会,如1 9 9 3 年在北大召开的“后现代 文化与中国当代文学国际研讨会,1 9 9 4 年在西安召开的“后现本文代主义在当 代中国研讨会”等,都将对中国对后现代审美思潮的关注和研究推向一个个高潮。 二、后现代审美思潮对艺术领域的冲击 在这种后现代美学理论的影响下,中国的艺术领域也出现了一系列的新变 化,这主要体现在后现代电影的兴起和蓬勃发展。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冯小 刚的平民化电影、王家卫的后现代电影、周星驰的无厘头电影、王朔小说改编的 调侃电影等等风靡一时,其影片最大特征就是消解权威话语,追求碎片化与游戏 化。在这些影片中找不到起承转起合的常规情节模式,取而代之是一种非情节的 叙事或反叙事,审美焦点和重心转向自我感觉和情绪表达;一些非情节因素被强 化,诸如描述人物心理活动或情感意绪,记叙日常生活中毫无曲折的生动性细微 琐事等等,具备了典型的后现代电影的风格和元素。后现代电影为了满足人们视 听盛宴的娱乐,其文本的不确定性、无深度性、拼贴的种类混杂性,反讽狂欢颠 覆等内在特性,要求一种碎片化游戏的叙事方式。这种方式要求打破时间的连续 统一性,将几个截然相异的时空拼合在一起,抵销古今未来的时空界限,从而消 解传统叙事,颠覆传统电影文以载道的中心化叙事,树立新的叙事空间,从而表 达后现代社会人们的心理。 后现代美学理论也对中国的后现代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最主要的是先锋 文学的崛起。“所谓先锋,其实就是精神的自由舒展,它是没有边界的一任何的 边界一旦形成,先锋必须从中突围,以寻求新的生长和创造的空间。所以,真正 的先锋一直在途中,它不会停止它虽然一次又一次地重新出发,但永远无法抵 达。”w 正是因为先锋这种不断突破自我的精神和气质,在中国当代文学自有先 锋创作伊始,先锋就一直处于流动而不是静止的状态。作为后现代思潮代表的先 锋文学,就是一种以要求打破传统中心化叙事方式,追求碎片化混杂多元的不确 定性,来张扬创作主体艺术理想的文学形式。所谓不确定性,就是模糊性、间断 谢有顺:先锋文学并没有终结一答友人问,载当代作家评论,2 0 0 5 年第l 期,第8 7 页。 6 性、异端、多元性、散漫性、反叛、倒错、变形等等,它用无序代替有序,用散 乱代替整一。这种不确定性,实质正是后现代艺术理论对中心论和整体性的颠覆 的体现,即动摇并消解一切既定的价值体系和生存秩序。 三、学者们的批判和拒斥 面对后现代审美思潮对中国当代社会生活和文学艺术的介入,学者们的态度 不一。反对者将其视为人类的自身感官渲泄之后的精神匮乏,一种耗尽 以 后的价值迷茫;赞同者则更多看到其多元主动和重视历史的机遇性,以及信息时 代人的思维方式的飞跃;折衷者则一方面觉得它作为一种“走极端”的文化现象 存在种种问题,但同时又感到它以全新的姿态冲击了现存社会秩序和等级结构, 暴露出当代社会和文化的内在矛盾,可以给人以反省,从而重新建立更合理的 社会形式,重铸更健康的文化品格。伊格尔顿的话也许能够表达今天中国许多人 对后现代主义既爱又恨的复杂感受:“对于后现代艺术,人们看法各异:有人把 它看作是一种受欢迎的艺术的民主化,有人则把它斥责为艺术向现代资本主义社 会的犬儒主义和商品化的全面投降,是一种被驯服了的文化。”w 在三种基本态度中,拒斥和批判的态度一直占据主流位置。“相比较主流学 术,后现代在中国学界只是茫茫大海中一叶扁舟 ,圆如此诗意的表述其实隐含着 严酷的学术话语斗争,深刻揭示了后现代审美思潮在中国碰撞融合的艰难曲折过 程。据王岳川统计,9 0 年代上半期发表关于后现代主义的论文评论有近8 0 0 篇掣, 批评质疑拒斥占绝多数,相当多文章甚至带有明显偏激的情绪化倾向。例如,孙 绍振先生就认为,后现代主义不过是一个残酷的文化杀手,一头蚕食现代精神价 值的怪兽,他断言:后现代的出现“无论西方还是在中国都是一场令人震惊的文 化灾变”。其他更多的激烈拒斥则是从当代文化秩序整顿与价值建构的高度进 行批判,有学者指出,当下中国由后现代发动的这场解构运动,“引发了一场全面 的溃败与瓦解”,呼吁要“守住那最后的精神家园”。一 在诸多批判后现代主义的学者中,贺奕的批判显得全面而彻底。在他看来, ( 英) 特里伊格尔顿:后现代主义的幻象一一致中国读者,商务印书馆,2 0 0 2 年。 王岳川:后现代主义与中国当代文化,中国社会科学1 9 9 6 年第3 期。 王岳川:后现代主义与中国当代文化,中国社会科学1 9 9 6 年第3 期。 孙绍振: “后现代”之后,小说评论,1 9 9 4 年第6 期。 张清华:认同或抗拒:关于后现代主义在中国的思考,文学评论,1 9 9 5 年第2 期。 张清华:面对后现代:守住那最后的家园,载文艺报,1 9 9 3 年5 月8 日。 后现代主义的根本特征就在于其精神价值空虚。他指出:“由于缺乏某种终极价 值体系作为依托,这种作用最终将流于短促狭隘和浅薄,中国后现代论者鼓吹的 某些观念,诸如拆除深度,追求瞬间快感,往往包藏着希求与现实中的恶势力达成 妥协的潜台词,主张放弃精神维度和历史意识,暗含着他们推委责任和自我宽恕 的需要,标榜多元化,也背离了强调反叛和创新的初衷,完全沦为对虚伪和丑恶的 认同,对平庸和堕落的骄纵。令人可悲的是,这些观念对他们不仅是文化阐释估价 m 的尺码,更上升为一种与全民刁滑风气相濡染的人生态度”。w 这可能是迄今为止 对后现代主义定性批判最激烈的言辞。在贺奕的其他论述中,还可以看到后现代 被定性为具有堕落和反动本质,不过是中国文化消极面的全面复辟等言论。 事实上,后现代的反价值、反理性、反崇高、抛弃深度等,都是产生在特定 的语境中,有它特定的理论前提、针对性和必要限定的。所以,要客观公正科学 地认识后现代审美碎片化的内涵,必须把它放到产生它的西方历史和文化的语境 中加以分析。 第二节“碎片化一审美在西方产生的理论背景 西方后现代审美思潮与中国的相遇,体现在中国当代美学、文学艺术上的最 大特征就是审美情感的碎片化现象。因此,我们首先需要对碎片化的内涵以及其 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进行考察和研究,以便深入了解其内涵和本质。 一、“碎片化刀的内涵 “碎片化 作为一个美学概念出现,大约为上世纪六十年代的西方后工业社 会。当时社会迅速进入信息时代,二战结束后,曾经统治西方世界的政治、经济 和社会结构正在经历着变革、内部矛盾甚至全面瓦解。这时,后现代审美思潮应 运而生,并以多元性、边缘性、不确定性、悖论性、差异性为标志,一扫传统文 化艺术的同一性、整体性、中心性、稳定性、超越性,重新生产出一套新词汇和 新句法,彻底否弃传统的艺术语言和叙事规则,使得文化具有了尖锐的否定性、 游戏性、先锋性特征,并在几十年里对西方整个文化艺术界以独特的文化策略和 价值颠覆产生了惊人的话语转型。 贺奕:群体性精神逃亡:中国知识分子的世纪病,文艺争鸣,1 9 9 5 年第3 期。 8 在西方美学理论界,最早涉及够碎片化”概念的人是美国当代著名的文艺理 论与文化理论批家詹姆逊,他对这种后现代文化的特征进行了归纳总结中,并且 认为:后现代文化的首要特征是零散化、碎片化、缺乏连贯性,给人一种拼贴感, 与此相应的是情感和历史感的消失,以及内在和外在、本质与现象、隐义与显义、 真实性与非真实性、能指与所指等几种深层模式的消失。这种后现代文化表现出 缺乏深度的浅薄和没有连续性的断裂,就是碎片化。 后来,他又对这种现象进行了研究,认为在后工业社会中所涌现出的后现代 文化,包括诸多廉价低劣的文艺作品,电视剧系列,亚文学等等。其在一系列实例 中说明后现代文化的这些特征。他对梵高的农民鞋和安迪,沃荷的钻石 粉末鞋两幅绘画作品进行比较,认为梵高的作品代表了现代主义艺术的精神, 它作为艺术鉴赏的客体被静静地摆放在那里,将人引向一个广阔的现实世界,而安 迪沃荷的广告宣传品钻石鞋则脱离了它们先前的世界,它是平面的、没有深度 的,不表现任何感情,只表现出对观众的刺激和对商业的崇拜。后现代文化碎片化 的特征还集中表现在以电影为代表的传媒艺术中,而戈达尔执导的电影最能体现 出后现代文化“拼盘杂烩”的特点。在戈达尔执导的电影中,观众看到的不是由 行动和事件组成的连续的情节,而是一段一段互不衔接的视象碎片。视象正以其 优越的可视性表现出对文字的压制,它所具有的套话和碎片的形式代替了真实的 生活。与现代艺术关注语言和技巧相比,语言在后现代艺术中不再具有特权的位 置。并且在怀旧电影中,所谓的历史不过是将历史景象包装成商品并把它作为纯 粹的商业消费对象,历史成了后现代电影编导随意虚构的对象。没有深度、没有 明确意义的后现代文化拒绝分析,而且,也无需分析。 詹姆逊对后现代文化特征的阐释,是在西方美学领域中较早提出并运用“碎 片化 概念的先行者。随着后现代审美思潮影响的扩大,“碎片化”这个概念的 使用逐渐泛化,成为一个备受追捧的时尚词汇被广泛运用于生活、艺术、各行各 业之中。但在本篇论文中,我们主要讨论的是后现代审美情感的“碎片化”特征, 在一个特定区域内对此进行研究。 笔者认为,“碎片化”它主要指后现代情感呈现出来的种多样性、不可表 现性、游戏性、差异性、非中心性、零散化、不确定性、不可通约性、流动性的 9 状态;其以颠覆性、随意性、游戏化、仿像与狂欢等特征。它对西方传统的古典 主义和现代主义审进行颠覆瓦解,从而形成了即颠覆消解又多元创新的特征。它 怀疑关于真理、理性、同一性和客观性的经典概念,怀疑关于普遍进步和解放的 观念,怀疑单一体系,大叙事或者解释的最终根据。与这些启蒙主义规范相对立, “碎片化l 的审美情感把世界看作是偶然的、没有根据的、多样的、易变的和 不确定的,是一系列分离的文化或者释义,这些文化或者释义在一定程度上孕育 了对于真理、历史和规范的客观性以及身份一致性的怀疑,从而对我们所熟知的 既定文化和情感模式进行颠覆和对抗。 “碎片化 后现代审美情感来到中国,对本土的审美情感形成了巨大冲击, 其与传统审美情感之间的对立其特点可以概括为“韵味和“震惊”来形容。传 统审美讲究韵味,强调独一无二性和意境韵味的完整性;后现代碎片化情感则试 图打破这种韵味和谐,强调理性的消解和碎片化。在这种情感里,所有总体表征 性图景,一元中心叙事的合法性,总体化、普遍化、本质论、基础论等种种传统 的完整体系被彻底瓦解,审美情感的想象和幻象全部破灭。受这种碎片化情感的 影响,人们看待世界的方式发生根本转变。碎片化要求人们抛弃长期对外在客观 性、确定性的追求,打破中心整体,倡导将世界看作一个不确定、多元开放不断 演进变化的存在。它强调而不是企图抹杀或消灭差异,主张范式并行不悖、相互 竞争,因此是一种彻底多元化。在这里,传统情感所具有的社会政治批判特征, 对原创性的追求等等都被其模仿拼凑或诙谐反讽等形式所取代,从而使审美情感 走向虚无和游戏化。其所展现的一种新的随心所欲、新的玩世不恭和新的折衷主 义,都消解了传统价值的意义和追求。 二、“碎片化斗产生的社会和哲学基础 首先,和碎片化密切相关的后现代文化思潮是西方现代社会剧烈变迁的产 物。由于新技术革命兴起与发展,西方后工业社会人们的生活特征急剧断裂。后 现代主义( p o s t m o d e r n i s m ) 是由现代主义( m o d e r n i s m ) 诱发引申而来,故而与 现代主义关系密切,“有多少不同形式的高级现代主义就会有多少相应的后现代 主义,因为后者至少最初是针对那些现代主义模式而突围出来的深层原因和内在 l o 原则。 w 数字技术的流行带来的不仅仅是一种全新的情感心理体验,而且是一 种全新看世界认识人类的方法和审美尺度,这促使了后现代碎片化情感的流行和 诞生。美国先锋派电影理论家杨布拉德认为,信息论时代的新人需要一种适 合新时代的新艺术与新语言? 人类的交流方式发生了根本革命,相应人类的情感 方式也要发生相应变革。后现代视觉图像的交流功能在人类社会中变得空前重 要,新科技不断创造的新视觉语言大幅度取代旧的传统文字语言,进一步加剧情 感模式的深刻变革。虚拟社会引发了一系列变革和社会问题:艺术生活化,复制 技术的无孔不入,都使得艺术越来越走向大众化,从传统高雅转向世俗娱乐。数 字化能制造出梦境、所谓“真实”和种种极富刺激性的替代性快感。这些都是以 前社会无法比拟的,在这种历史变迁的社会背景中,后现代碎片化审美情感的诞 生和流行,更像一场轰轰烈烈具有普泛和大众性的革命性运动,在西方美学和文 学艺术以及人们生活中产生着重大影响和作用。 其次,反理性主义、反基础主义、反中心主义是碎片化体验产生的哲学基础。 后现代哲学要求打破传统思维方式,将人们从形形色色的先验,自明,公理、原 则和绝对中解放出来,彻底抛弃传统的形而上学,这种哲学反思对碎片化和后现 代审美情感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 反理性主义是后现代情感强调感性特征的第一面理论旗帜。其反对理性的无 限性,反对把理性抬高到无所不能的绝对高度,反对排斥抹杀扭曲非理性的一切。 理性在黑格尔那里可以说明一切,解释一切,甚至主宰一切,创生一切。一味地 把理性抬高、夸大到无限的结果,势必扭曲事物的本来面目。其次,反对理性同 一性、统一性和整体性。理性话语核心,其实包含着暴力倾向和极权主义因素, 理性由此转变成一种新式神话和统治工具,成为束缚人类感性的消极面。最后, 后现代哲学反对工具理性。后现代哲学抨击理性方法的局限性,反对把精密科学 作为方法的楷模。工具理性诚如黑格尔所言:它是以极端冷静客观的态度,完全 剥掉了人的“规定性和特殊性”。 反基础主义是碎片化颠覆传统整体的第二面理论旗帜。后现代哲学家普遍认 为,自古代到现代的哲学家无不是在寻找一个基础,以此来说明万事万物,以建 赵光武编:后现代主义哲学述评,西苑出版社2 0 0 0 年版,第1 2 页。 l l 立庞大的思想体系。他们认为存在着某种确定的理性、知识、真理、实在、善和 正义的性质,并能够最终构成永恒的历史基础或框架。哲学家任务就是去发现这 种基础是什么,为此哲学家们作出各种假设:柏拉图的“理式 ,斯宾诺沙的“实 体 ,莱布尼兹的“单子”,康德的“自在之物”,黑格尔的“绝对精神 都是这 种假设的代表与结果。后现代哲学家把这些视作同一性思维和整体化表现,认为 其最大缺陷就在于先验性,并且进行彻底的抨击和瓦解。最有代表性的争论是对 詹姆逊分析的“四种深度模式”的消解,詹姆逊认为当代社会目前存在着四种深 度模式,即:马克思的辩证法;弗洛伊德关于明显和隐含的对立;存在主义冠以 确定性和非确定性的区分:符号学的能指和所指的对立。这四种深度模式都坚信 表面现象之下必有深层本质意义或基础存在,但是,后现代主义哲学与之相反, 要求摧毁这种深度模式,消解一切基础。这种哲学反思,正是后现代碎片化审美 情感消解特征的理论基础。 反中心主义是后现代哲学促成后现代审美情感流行的第三面理论旗帜。后现 代审美情感否定中心主义,主张差异和多元性。按照西方学者保罗韦波纳的界 定,所谓非中心论实际上是一种批判,它否定把社会现实任一要素或部分视作可 被规定的本质、基本、决定性的因素。后现代主义主张多元论,反对一元论和任 何形式的统一。他们认为统一代表着统治,会以普遍性名义消灭特殊性,以同一 性名义取消差异性,因此鲜明反对一元叙事。反中心主义还表现在对人这个中心 的消解,自苏格拉底以后,人成为哲学中心,一系列主体性哲学相继产生。但自 1 9 世纪开始特别是2 0 世纪中叶以来,人的中心性受到质疑后,结构主义、后结 构主义、解构主义等就不断地对人进行“非中心化”的尝试和探索。在被称为解 构宣言的论文字学中,德里达通过实施解构策略,颠倒二元结构模式,指出 二元模式等级不是固定不变的,中心优于边缘说法是不可靠的。他对逻各斯中心 主义进行了非中心化,认为中心是不可想象的。中心没有一个自然基点,也不是 固定的。如果说有中心的话,那么这个中心只能是一种功能,一种使无数符号替 换物的活动成为可能的无定点。由此,中心不复为中心,中心失去后,边缘就开 始了向中心的运动。 第三节碎片化审美思潮在中国传播的原因 后现代审美情感出现在中国,有经济的现代化、工业文明、科技发展、消费 文化的崛起和中西文化交流以及对社会民主化的追求等复杂的背景和深刻的原 因。西方的后现代审美思潮出现在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后工业化社会,经济发达, 商品消费主义主宰生活的时代盛行。人们生活本身在很大程度上也成为模仿和复 制,成为马尔库塞所说的“单面人”,体验到恐俱绝望和麻木虚无,多民族、无 中心、反权威、零散化、无深度概念是这一时期文化的主要特征。后现代思潮正 是对这些特征的概括,因此,后现代思潮的出现不仅在西方具有特定时代的对应 性,历史自发性和必然性因素,它在中国的传播和被接受同样有其历史和文化的 原因。 一、社会发展和文化交流的原因 首先,后现代思潮在中国的出现和西方一样,也是随着中国经济现代化和西 方工业文明、科学技术、文化对中国的影响而推动形成的。改革开放以后,现代 科技全面进入中国当代的寻常百姓之家。信息趋于无国界后,西方世界的价值标 准、思想体系、文化心理和社会时尚也迅捷而强势地影响了中国,伴随着这种传 统语境消解、文化规范递变、思想观念转型、价值体系的更新,当代中国人的生 存环境发生了剧烈的变化。电影和其他影视工具使人类交流方式发生了根本革 命,相应人类的情感方式也要产生变化。视觉图像的交流功能在人类社会中变得 空前重要,新科技不断创造的新视觉语言大幅度地取代旧的文字语言,这不仅是 通讯方式的革命,也是生活方式的革命,更是深刻的情感模式的革命。虚拟社会 的出现,引发了一系列变革和新的社会问题,数字化制造出新的梦境和所谓“真 实”。银幕上史前恐龙的复活,外星人的活灵活现、液态机器人的随意变形、卡 通人物可以随意出入于人的影像世界之中,乃至于网谈、网恋、网购虚拟结婚、 生子等等,这些不仅大大拓宽了人类的想象空间,也动摇了人们原有的对现实秩 序的理解和确定的价值观念。后工业社会的数字技术,已能产生出各种各样极富 刺激性的替代性快感。凡此种种,都是传统和现代主义所无法比拟的。后现代审 美情感“碎片化”特征的蔓延和流行,更像是一种运动和过程,具有普泛和大众 性,它使高新技术不再只为少数精英分了所独有和专享。电脑的广泛使用,流行 艺术的生活化、商品化的“互动 ,以及复制技术的无孔不入,都使得艺术越来 越走向大众化,使传统高雅艺术转向世俗娱乐。同时,这些也改变了人们的情感 思维习惯和看世界的方法,人们将自己情感更多置身于流动却不联系、多元却分 裂的不确定的后现代情感模式中。 目前,中国仍处于前工业社会、工业社会和后工业社会三者并存的特殊过渡 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文化层次落差极大。因此,后现代审美思潮虽然 与中国经济和科技发展密切相关,但它在整体的文化中还处于边缘弱势的话语体 系位置,它还不具备像在西方那样的深广牢固的社会历史和文化的根基,也不是 今天中国主要的审美情感类型,只是多元情感类型之一。但是,随着经济全球化 和西方化的推进,后现代思潮对中国文化可能产生进一步的更广泛的影响。 其次,中西哲学的互动交流是中国后现代审美思潮产生的思想基础。西方的 后现代审美思潮是与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等诸多文化思潮 一脉相承的。正如现代主义以叔本华、柏格森、尼采、弗洛尹德等人思想和学说 为其理论基础一样,后现代主义作为一个文化运动,或多或少受到海德格尔、萨 特、拉康、福柯和德里达等人思想的影响。从某种意义上是资本主义晚期后工业 化背景下,西方知识分子思想循序渐进、发展变化的一种逻辑思维成果,是在大 范围的思想文化框架里的内部反叛,是对当代资本主义现实的一种总体反映。中 国的后现代主义,不仅深受这些哲学和文化思潮的影响,同时,笔者也认为,后 现代文化思潮以及碎片化的情感体验能在中国流行,更有其深层的思想和文化的 原因。 二、思想变革和文化精神重建的需要 其一,文革结束和改革开放以后,人们从思想深处对曾经作为权威和本质 的伪崇高的价值观念和意义体系产生了怀疑和动摇,消解和颠覆这些意义及价值 体系,成为一种普遍性的社会心理。西方后现代的思想特征恰切地表达了这种社 会心理诉求,所以能迅速在中国文化中产生影响。其二,改革开放带来的人们对 价值多元和社会民主的追求,后现代思潮在这一点上提供了新的理论的视野。其 三,面对快速到来的工业化、信息化时代,中国传统的思想无能为力,人们急需 要引进新的理论资源以建构适应新时代的文化形态。这些都加速了中西文化交流 的广度和深度,从而促进了后现代审美思潮在当代文学和艺术中的出现和发展。 最后,与经济消费紧密相连的时代环境是中国后现代审美思潮产生的现实基 础。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消费主义文化在中国盛行,商品经济改变的不仅仅是 一种全新的情感心理体验,而且是一种全新的看世界、看社会、认识人类的方法 和尺度。美国先锋派电影理论家杨布拉德所说的:“后工业社会,即控制论与信 息论时代的新人,需要一种适合新时代的新艺术与新语言。”消费主义的盛行 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促进了中国后现代审美情感与碎片化特征的形成。新的 消费类型产生,人为的商品废弃,时尚和风格的急速变化;广告、电视和媒体以 无与伦比的方式对社会进行全面渗透,城市与乡村的文化区别很快被标准化的审 美商品和通俗艺术所同化。 虽然中国后现代与西方后现代主义一样,都是市场化和商品消费主义的产 物,但其在中国有着自身特点。由于西方资本主义历史漫长和其文化的批判传统, 其后现代对商品和消费主义还多少保持着某种对立抵抗、批判嘲弄的态度,反映 出西方知识分子的焦虑苦恼和反思心态。而中国的后现代主义,由于与商业化趋 势有天然的血缘联系,因此人们更多采取了妥协认同、迎合顺从的态度。它虽然 也嘲弄和戏谑,但它嘲弄戏谑的对象不是商品化,而是精神文化的本身。从形态 功能的比较看,西方的后现代作品主要体现在建筑、美术、音乐和先锋文学中, 有较高文化品位和水准。而中国后现代作品则体现在长篇肥皂剧,通俗畅销书、 广告和稗史轶闻中,以市民为基本群众层次较低。如果说西方后现代审美情感还 谨慎地与社会经济生活保持一定距离,是悬浮于现实之上、属于自娱审美满足心 灵需求的纯度较高的审美情感;那麽,中国的后现代审美情感则体现为与经济消 费直接“联姻”,成为按利润原则进行策划、具有强烈世俗气息的追求功利性的 低层次情感。 综上所述,后现代审美思潮与中国相遇后,其受中国本土政治经济、哲学文 化艺术的影响,除了基本的颠覆瓦解、多元创新的基本特征外,也具有完全不同 于西方的本土特点:诸如更加功利物质化,与消费主义联系更为密切等等。因此, 完全拒斥后现代的批判,无疑是很极端的。因为后现代的反价值标准、反理性、 反崇高、抛弃深度等等不仅都有一些理论前提和必要限定,还具有某些开拓求新 的积极因素。但在批判者这里,这些前提限定被取消,它们从特定文本和历史语境 中孤立出来,才会被质疑和误解。几十年过去了,如今在超越那段怀疑犹豫和彷徨 的历史后,当代中国人好象突然间可以对后现代泰然处之,这种接纳更多不是从 理论和学术意义上理性进行,而是从现实经验中被动参与。中国介入全球化的经 济现实、迅速而大规模的城市化、互联网和影视传媒的影响等等,使当代中国人 置身于广泛的后现代语境体系中。现在时髦的现代性、全球化、后殖民、帝国等 说法,都建立在后现代框架之内,或与后现代沾亲带故。人们不在这个话语平台上 说话,就没有别的去处,因此必须改变对待后现代审美思潮的简单偏激的态度, 而是应该用理性、客观、审慎的态度来分析后现代审美中碎片化的情感特点,评 价它们对当代中国审美和艺术的影响,这既是美学与当今社会达成沟通和理解, 也是美学理论自身建设和发展的需要。 1 6 第二章碎片化审美在当代艺术中的表现 第一节“碎片化厣审美思潮对当代艺术观念的影响 在后现代审美思潮出现以前,艺术作为一种具有高雅的精神内涵和“形而上 意义追求的人类社会意识中的阳春白雪的精神上层建筑,其与生活、非艺术、哲 学等等有着清晰的的界限和区别。但是,后现代的出现对当代艺术观念造成了巨 大冲击,其作为一种新的审美情感类型,以消解颠覆、无深度、无中心、游戏模 拟、折衷和多元主义等特征,模糊了高雅艺术和生活之间的界限,打破艺术与“非 艺术 的界限,将原来诸多关于艺术的传统的界定、限制、范围、分工统统消解 和碎片化,使艺术成为拼接、杂糅、戏仿、反讽的兼收并蓄的混合体。正如杜威怫 克马所指出的:“后现代不仅超出了语言艺术的界限,而且对各门艺术的传统区 别以及艺术现实的区别的超越也被认为是后现代主义的主要特征之一。高 雅文学与通俗文学的对立,小说与非小说的对立,文学与哲学的对立,文学与 其他艺术门类的对立统统消散了。 一、艺术与生活的对立消解 碎片化作为一种美学特征,其本质就是一种对艺术的崇高的消解,它反常规 性的摧毁传统、拆除规则、蔑视经典、鄙视权威,使得一切加给艺术的规矩秩序 都被瓦解,所有传统公式定义、原理一概无效。专家教授的大论高见黯然失色, 人人都可以根据实际需要为艺术立法定位,将艺术看做像皮泥进行随意塑形,一 切都在具体操作过程之中,而操作本身则变成了一场游戏。后现代主义对感性审 美的强调使审美文化突破纯艺术领域,进入日常生活,实现了审美的日常生活化。 同时,日常生活也充分的审美化,前者如各种注重感性的艺术形式,电视屏幕上 精彩的画面,精美的广告牌等等;后者如购物中心和街道两旁流光溢彩的商店, 琳琅满目的商店橱窗,公寓建筑,街面铺设,公园喷泉绿地,音乐广场等等,都 对人们的感观形成强烈的冲击。由此,美学的封闭性空间向充分文化化的语境开 ( 荷) 佛克马,伯顿斯编:走向后现代主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 9 9 2 年版,第3 l 页。 1 7 放,鲍德里亚把这一现象称为审美泛化或审美价值的扩散,现在一切都趋于审美 化;“后现代表现的是一个新的文化领域或层面,它充溢于现实世界之中,将现 实殖民化,以致它几乎没有外部可言。 w 历来艺术被包裹在圣洁光环之中,高高凌驾于普通生活之上,从前文艺理论 的种种艺术准则如距离感、陌生化、典型化、理想化等等,无非旨在廓清和加深 艺术与生活之间鸿沟。然而,这条鸿沟如今正在被填平和弥合,艺术正撩开她神 秘面纱向生活献媚,大量原生态生活内容也蜂拥着进入艺术范围。绘画正在拆除 禁锢画画的框架而变成动作艺术,画家对着画布开枪居然也成了作品;迪斯科舞 蹈逐渐变成健身操,在工会俱乐部和街心花园谁都可以扭它一把;小说和诗歌更 多使用原生态日常语言,标点符号已经显得多余累赘;沙龙剧撤去大幕,让演员 与观众座膝而坐,面对面讨论问题;街头偷拍在电影拍片中已很盛行,而多机套 拍、现场剪切和同期录音等方法运用也使电视剧更象日常生沽本身。 艺术与生活对立的消解也进入电影的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隆昌市知行中学2025-2026学年度第一学期初中八年级第一次月考数学试题(组卷)参考答案及评分意见
- 达尔文进化论课件
- 基于区块链技术的逆向物流溯源体系对回收率的提升机制探析
- 城市地下管廊出线盒抗震性能与防水密封的协同失效机制分析
- 可降解环保材料在切边齿形带中的应用潜力及降解性能评估体系
- 可持续生产模式探索:刀豆球蛋白生物发酵过程碳足迹与废弃物资源化
- 反应性稀释剂在微流控芯片中的可控聚合机制与工业转化瓶颈
- 反光轮廓标全生命周期碳足迹追踪与绿色供应链重构路径
- 双碳目标下的切换柜轻量化设计挑战与再生材料应用边界探索
- 区域产业集群发展模式对氟苯衍生物成本曲线的重构
- 凝聚法治共识说课课件
- 2025年三级筑路工职业技能鉴定考试题库(含答案)
- CJ/T 447-2014管道燃气自闭阀
- 四肢骨折护理要点及规范
- 消防经济学试题及答案
- GenAI时代趋势中的TiDB
- 《麦克风培训资料》课件
- 口腔综合治疗台水路清洗消毒技术规范
- 心理课堂-情绪ABC理论教案
- 村消防安全管理工作制度
- 虚拟电厂控制系统用户手册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