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医学第3章电离辐射生物效应与放射卫生防护ppt_第1页
核医学第3章电离辐射生物效应与放射卫生防护ppt_第2页
核医学第3章电离辐射生物效应与放射卫生防护ppt_第3页
核医学第3章电离辐射生物效应与放射卫生防护ppt_第4页
核医学第3章电离辐射生物效应与放射卫生防护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3章电离辐射生物效应与放射卫生防护(第2部分),本章内容,辐射生物效应(biologicaleffectofionizingradiation)电离辐射作用于机体后,其能量传递给机体的分子、细胞、组织和器官等基本生命物质和分子后,引起一系列复杂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变化,由此所造成生物体组织细胞和生命各系统功能、调节和代谢的改变,产生各种生物学效应。,电离辐射生物效应的种类,ICRP第60号建议书(1991)中,区分以下四个述语:变化:由辐射引起的某种生物学改变,可能有害,也可能无害;损伤:表示某种程度的有害变化,这种损伤是指对细胞有害,不一定是对受照射的人体有害;损害:指临床上可观察到的有害效应,表现于受照射的个体(躯体效应)或其后代(遗传效应);危害: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它将损害的概率、严重程度和显现时间结合起来加以考虑。,一、几种辐射生物效应基本概念,确定性效应、随机性效应外照射、内照射局部照射、全身照射近期效应、远期效应躯体效应、遗传效应辐射旁效应,1.确定性效应(deterministiceffect):指发生生物效应的严重程度随着电离辐射剂量的增加而增加的生物效应。这种生物效应存在剂量阈值,只要照射剂量达到或超过剂量阈值效应肯定发生。如不育、白内障、照射后的白细胞减少、造血机能低下、寿命缩短,放射性皮肤损伤和一些急性放射病等。2.随机性效应(stochasticeffect):指生物效应的发生概率(而不是其严重程度)与照射剂量的大小有关的生物效应。这种效应在个别细胞损伤(主要是突变)时即可出现,不存在剂量阈值(尚存争论)。如致癌效应和遗传效应。由于遗传与生理的差异,个体对辐射诱发癌症的敏感性是不同的,但总的来说,辐射诱发癌症的概率是很低的。,按效应发生的机制分类,确定性效应的剂量阈值(一次照射中组织受到的总当量剂量),外照射、内照射局部照射、全身照射近期效应、远期效应,躯体效应、遗传效应,辐射旁效应,1.外照射(externalirradiation):辐射源从体外对机体进行的照射。射线、中子、X射线等穿透力强,外照射的生物学效应强。2.内照射(internalirradiation):放射性核素通过各种途径进入机体,在机体内发射出射线产生的生物效应。内照射效应主要发生在放射性核素通过的途径和沉积部位的组织器官,但其效应可波及全身。内照射效应一般以射程短、电离强的、射线为主。,3.局部照射(localirradiation):当外照射的射线照射身体某一部位,引起局部组织的反应者称局部照射。当照射剂量和剂量率相同时,身体各部位的辐射敏感性依次为腹部盆腔头颈胸部四肢。4.全身照射(totalbodyirradiation):当全身均匀地或非均匀地受到照射而产生全身效应时称全身照射。如照射剂量较小者为小剂量效应,如照射剂量较大者(1Gy)则发展为急性放射病。根据照射剂量大小和不同敏感组织的反应程度,辐射所致全身损伤分为骨髓型、肠型、脑型三种类型。,5.近期效应(earlyeffect)或者早期效应:指电离辐射作用于生物机体后,辐射损伤效应在照射后短期(数周内)就出现的那些效应。如急性放射病,急性皮肤损伤等。6.远期效应(lateeffect)或者远后效应:指电离辐射作用于生物机体后,辐射损伤效应在照射后数月至数年才出现的那些效应(一般6个月以上)。如慢性放射病、致癌效应、放射性白内障、辐射遗传效应等。,按效应出现时间分类,7躯体效应(somaticeffect):受照射个体体细胞损伤而致本身发生的各种效应称为躯体效应。又可区分为全身效应(totalbodyeffect)和局部效应(localeffect)。如辐射所致的骨髓造血障碍、白内障等。8遗传效应(geneticeffect):受照射个体生殖细胞突变,而在子代身上表现出的效应称遗传效应。这是由于电离辐射造成受照者生殖细胞遗传物质的损伤,引起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畸变,导致后代先天畸形、流产、死胎和某些遗传性疾病。,按效应出现的对象分类,8.辐射旁效应电离辐射引起受照细胞损伤或功能激活,产生的损伤或激活信号可导致其共同培养的未受照射细胞产生同样的损伤或激活效应,称辐射旁效应。机制:与受照细胞产生的活性氧、细胞因子和细胞间缝隙连接通信关系密切。,辐射旁效应,传统辐射效应:只有被照射的细胞才会有变化?未直接受照射的细胞表现出与直接受照射细胞相类似的生物学终点变化,辐射诱导的旁效应因照射剂量和其它条件不同,可以是损伤性效应,也可以是保护性效应。,IR,旁效应,细胞间隙连接抑制剂可减弱或消除某些辐射旁效应,转化的细胞与邻近的正常细胞可通过细胞间通讯而引起前者凋亡组织,细胞共培养体系的研究表明,受照射细胞与未受照射细胞共培养时,因受照射剂量不同,未受照射细胞可出现不同的改变。,用共培养的上清培养液处理未照射的细胞,也发生同样的旁效应增殖反应,EL-4(T淋巴细胞株),IR,J774A.1(巨噬细胞株),EL-4,17,二、电离辐射致突变及致癌效应,(一)电离辐射致突变效应特点:1.射线诱发突变的频率与辐射剂量成正比;2.没有剂量阈值,难以制定防护标准来防止它的发生;3.效应可受或不受剂量率的影响;4.高LET辐射的效应大于低LET辐射。,(二)电离辐射致癌效应:大量体外和体内研究均表明,电离辐射可使癌症发生率升高。辐射既可以是致癌的始动因子,又可以是促进因子。辐射具有诱发几乎所有种系哺乳动物的所有组织肿瘤的能力,这是任何一种化学致癌物都不能比拟的。,三、造血和免疫系统的作用,(一)造血系统1.主要损伤为抑制或破坏造血干细胞和增殖池细胞的增殖能力。造血系统细胞的放射敏感性顺序为:淋巴细胞幼稚红细胞幼稚单核细胞幼稚粒细胞巨核细胞各系成熟血细胞网状内皮细胞与脂肪细胞2.受照射后损伤出现早而且较重,可诱发感染、贫血、出血等并发症甚至死亡。而损伤修复能力又相对较弱,需数周甚至数月才能恢复。,(二)免疫系统1.免疫系统对于电离辐射也十分敏感,电离辐射全身照射可以明显抑制先天免疫系统和获得性免疫系统,造成细胞和体液免疫功能低下,由于辐射对骨髓造血系统的影响,造血功能低下或抑制,新生成的免疫细胞受阻,病人出现急性放射病出血症状和并发感染而死亡。2.受照射机体的并发感染主要是体内的条件致病菌引起的内源性感染。主要由于a)致外周血细胞数下降;b)抑制免疫系统;c)病原微生物繁殖和入侵。,四、辐射所致的寿命缩短,辐射导致的寿命缩短尚存争论:多个研究组研究结论不一致。早期认为会缩短,但后来的研究认为并未如此。现在人们倾向于承认:对辐射防护具有实际意义的低等到中等剂量的电离辐射所致寿命缩短主要是辐射致癌效应,由肿瘤引起超额死亡而使平均寿命缩短。,五、小剂量低剂量率辐射的兴奋效应,较大剂量的电离辐射会降低免疫力和诱发肿瘤;但1980年,美国的Luckey发现低剂量电离辐射对免疫系统有一定的刺激作用,同时它对生物生长发育、延长寿命、提高生育力、防癌和抗感染等方面具有有益的作用,称之为“低水平辐射兴奋效应”,高本底地区健康调查,广东阳江高本底辐射地区是两块分开的区域,总面积约为500km2,放射性来源于附近山上的花岗岩,经过长期雨水冲刷,独居石微粒不断地沉积在附近两片洼地,使这两块地区的放射性本底升高。,长期居住人口:8万多人高本底程度:约为邻近的恩平县的3倍适应性反应指标:外周血淋巴细胞受大剂量X射线作用后其染色体畸变率降低;该地区人群中40-70岁的癌症高发年龄段的居民癌症死亡率显著低于相应对照地区。,调查结果:,(一)天然辐射源1.初级宇宙射线、次级宇宙射线:质子、粒子、光子等。2.宇宙射线感生放射性核素:3H、14C、7Be、22Na、85Kr等。3.地球辐射(二)人工辐射源1.核试验2.核工业3.医疗照射及职业照射(X线诊断、牙科X线检查、放射治疗和放射科医师、探伤工人等)4.生活照射(电视、电脑、检查行李X射线机、烟雾报警器、眼镜中所含放射性核素、家居装修材料等),回顾一、作用于人体的电离辐射源,回顾二、电离辐射作用于人体的方式,1.外照射:指放射源处于机体外,仅其射线作用于人体,这种照射只有当机体处于辐射场中才受到照射,离开辐射场就停照。2.内照射:指放射性核素进入机体后,分布于组织器官中产生经常、持续照射,直到排完或衰变完为止。3.密封源:指在工作中使用的放射性核素被包在外壳中,在正常情况下不向周围环境扩散,也不污染环境的辐射源。密封源在一般情况下,只产生外照射。4.开放源:指工作中使用直接暴露在工作环境中的液态、气态、粉态或气溶胶等物理状态的放射性核素,能向周环境扩散,污染环境并可能侵入机体。开放源既可产生外照射,又可产生内照射。,一、辐射防护的目的与基本原则,(一)辐射防护目的:防止一切有害的确定性效应,把随机效应的发生率降低到可以接受水平。(二)辐射防护的基本原则1.实践正当性:利益代价;2.防护最优化:最小投入,最大防护;3.个人剂量限值:坚决不超过国家规定标准。,放射工作人员年剂量限值:指一年内职业人员所受外照射和内照射剂量的总和,不包括天然本底照射和医疗。,注:限值用于规定期间有关的外照射剂量及该期间摄入量,二、放射工作人员的剂量限值标准,医疗照射情况复杂,难以制定标准限值;只能依靠医生用正当化和最优化来判断医疗照射指导水平是平均而言的典型值,不是剂量限值标准,仅是专业安全判断的一个补充,也不能用于判断医疗质量的好坏。,三、医疗照射防护,一、实验室中的放射防护,(一)开放型放射性工作场所的分级和防护要求1.放射性核素毒性分组:可分为极毒、高毒、中毒和低毒四组,如下表:,2.场所的分类与分级在放射防护规定中,根据使用的放射性核素的等效年用量(即各种放射性核素的年用量乘各自的毒性组别系数后的之和),把单位分成一、二、三类。又根据各实验室的放射性核素日操作量(即各种放射性核素的日用量乘各自的毒性组别系数后之和再乘操作性质的修正系数)把单位内的工作场所分为甲、乙、丙三级。一般核医学实验室如不开展标记工作都属乙、丙级。,3.实验室的配置与要求,实验室的配置一般采取“区配置法”清洁区:无放射性核素的污染区域;中间区:可能存在放射性核素污染区域;活性区:进行放射性核素操作区域。,清洁区,中间区,活性区,(二)外照射(封闭源)防护,基本措施:1.时间防护:缩短受照射时间;2.距离防护:增大与放射源之间的距离;3.屏蔽防护:不同射线采取不同屏蔽材料如下:(1)X射线、射线:易为高密度材料所吸收,常用铅、钨等高原子序数物质作屏蔽。(2)高能射线:屏蔽材料密度越高,吸收能力越强,但产生的轫致辐射就越强,故选低原子序数物质如铝、塑料、有机玻璃等作屏蔽。(3)低能射线:射程极短、无须屏蔽,但易被体表如粘膜、眼角膜、皮肤等吸收造成损害,防护中必须防止体表被放射性核素沾染。一般而言外照射防护的重点是射线,因为射线射程大、穿透力强。,(三)内照射防护(开放源),防护的原则(预防为主),防护方法,(1)切断放射性物质进入人体的各种途径;(2)减少放射性物质进入人体的一切机会。,(1)围封隔离,防止扩散;(2)除污保洁,防止污染;(3)讲求个人卫生;(4)妥善处理放射性废物。,(四)核医学安全操作规程,1.严格执行操作规则,4.操作用具要求,2.遵守操作注意事项,5.除污保洁技术,3.严守个人防护规则,1.放射性污染的来源2.表面污染处理的一般原则及早清除,以免扩散;选择适当的去污剂和去污方法;防止污染面扩大;去污后的放射监测,控制在规定值以下。3.常用的去污方法物理方法:吸水材料吸干,湿布由外向里擦洗化学方法:用合成洗涤剂进行清洗除污,(五)放射性去污及放射性废物的处理,4.放射性废物的处理原则(1)放置衰变:对于短T1/2(60天)的固体废物放置10个半衰期(比活度7.4104Bq/kg)后以普通废物处理。(2)稀释排放:对比活度低的液体或气体废物可用水和空气稀释达到国家规定标准(放射性浓度1104Bq/L)后排出。(3)浓缩贮存:对T1/2较长,体积较大的废物要采用浓缩(如焚化、硝化、沉淀、离子交换等)缩小体积后贮存。,1.低、中放射性废物处置场所建设遵循方针:“统一规划,区域处置,集中管理”。2.各职能部门的权利范围:1)国家环保总局:负责低、中放射性废物的处置管理,并负责审查和批准核电厂的废物处置场所环境影响报告,制定与颁布有关标准、法规和导则等;2)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环保行政部门:监督区域处置场所的环保活动;3)中国核工业总公司:低、中放射性废物处置场所的选址、建造、运行和关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