轿车5档机械式手动变速箱设计【五菱宏光】
32页 11000字数+说明书+任务书+7张CAD图纸【详情如下】
中间轴A3.dwg
任务书.doc
双联齿轮A3.dwg
装配图A0.dwg
轿车5档机械式手动变速箱设计论文.doc
输入轴A4.dwg
输出轴A3.dwg
齿轮z5 A4.dwg
齿轮z7 A4.dwg








目录
摘要
第一章 绪论3
1.1手动变速器的应用与发展3
1.2变速器作用3
1.3变速器的形式4
1.4手动变速器工作原理5
第二章 变速器总体方案设计6
2.1变速器的性能要求6
2.2变速器的结构方案6
2.2.1 齿轮型式7
2.2.2 轴承型式7
2.2.3 换档结构型式7
2.3变速器的传动方案8
第三章 变速器齿轮参数的选择与主要零件的选择9
3.1 档位数和传动比9
3.2 中心距10
3.3 轴向尺寸10
3.4 齿轮模数11
3.5齿轮参数11
3.6各档传动比及其齿轮齿数的确定12
3.6.1 确定一档齿轮的齿数12
3.6.2确定常啮合齿轮副的齿数13
3.6.3确定其他档位的齿数13
3.6.4确定倒档齿轮的齿数14
3.7齿轮的变位系数的选择14
第四章 变速器齿轮的强度计算与材料选择15
4.1变速器齿轮的几何计算15
4.2齿轮的强度计算与校核17
4.2.1.齿轮弯曲应力计算17
4.2.2 轮齿接触应力计算19
4.3变速器齿轮的材料及热处理21
第五章 变速器轴的设计与校核22
5.1 变速器轴的结构和尺寸22
5.1.1 轴的结构22
5.1.2 轴的尺寸23
5.2.1输入轴的强度与刚度校核24
5.2.2输出轴的强度与刚度校核25
第六章 同步器及换挡机构的设计27
第七章 结论28
参考文献
轿车5挡机械式手动变速器设计
摘 要
本设计的任务是设计一台用于轿车上的手动变速器。
根据轿车的外形、轮距、轴距、最小离地间隙、最小转弯半径、车辆重量、满载重量以及最高车速等参数结合自己选择的适合于该轿车的发动机型号的最大功率、最大扭矩、排量等重要的参数。再结合某些轿车的基本参数,选择适当的主减速比。根据上述参数,再结合汽车设计、汽车理论、机械设计等相关知识,计算出相关的变速器参数并论证设计的合理性。
关键词:变速器;齿轮;同步器;设计
The Design of Car’s Five Blocked Mechanical Manual Gearbox
Abstract
Along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automobile industry,the trend of car transmission designing is to increase its transmission power and decrese its weight ,and hope have smaller size and excellent performance. In conditions that knowing the engine output torque , speed of engine and maximum speed of vehicles, maximum degree, focuson the designing of transmission gear structural parameters, axis geometry design computation; as well as the transmission and drive program structure design ,Structure by the process performance together, and fit and strong, smooth transmission and low noise, fuel-efficient and low cost。
Key words: transmission ; gear ; synchrotron ; design
第一章 绪论
变速器是用于改变发动机的转矩及转速,以适应汽车在起步、加速、行驶以及克服各种道路障碍等不同行驶条件下对驱动车轮牵引力及车速不同要求的汽车总成。设置变速器的目的是在各种行驶工况下,使汽车获得不同的牵引力和速度,同时使发动机在最有利的工况范围内工作。因此它的性能直接影响汽车的动力性和经济性设计的参数源于微型轿车五菱宏光而开展的,设计中所采用的相关参数均来源于此种车型:
主减速比4.75
最高时速140km/h
轮胎型号175/ 70 R14
发动机型号L2B
最大扭矩3600-4000r/min(rpm)
最大功率5800r/min(rpm)
本设计侧重于手动变速器的齿轮和轴的计算与校核,关于同步器和挂档机构由10级学生朱继军完成。
1.1手动变速器的应用与发展
面对日益增长的乘用车市场,乘用车变速器的市场规模也将越来越大。2006年中国手动档乘用车共销售354.54万台。在中国每个大城市路况越来越拥堵的今天,堵车时走走停停的状态下,手动挡操作繁琐的劣势更为突出。因此,目前国内轿车市场上,手动挡车型的市场正在被各式各样的自动挡车型蚕食,而在汽车工业高度发达的欧洲,手动挡车型依旧占有很大的市场份额。这说明,在许多追求纯粹驾驶乐趣的人眼里,那种离合器、油门以及挡杆之间绵密细腻的配合乐趣是自动挡所无法替代的。
1.2变速器作用
(1)、改变传动比,扩大驱动轮转矩和转速的变化范围,以适应经常变化的行驶条件,如起步、加速、上坡等,同时使发动机在有利的工况下工作;
(2)、在发动机旋转方向不变的前提下,使汽车能倒退行驶;
(3)、利用空档,中断动力传递,以使发动机能够起动、怠速,并便于发动机换档或进行动力输出。
1.3变速器的形式
汽车变速箱大致分为以下类型:
手动变速器(MT)
手动变速箱称手动变速器(ManualTransmission,简称MT)又称机械式变速器,即必须用手拨动变速杆(俗称“挡把”)才能改变变速器内的齿轮啮合位置,改变传动比,从而达到变速的目的。踩下离合时,方可拨得动变速杆。2)自动变速器(AT)
AT(automatic transmission)代表自动变速器, 自动变速器又称自动档。自动变速器由:液力变扭器、行星齿轮变速器、控制机构组成。自动变速器具有操作容易、驾驶舒适、能减少驾驶者疲劳的优点,已成为现代轿车配置的一种发展方向。装有自动变速器的汽车能根据路面状况自动变速变矩,驾驶者可以全神贯注地注视路面交通而不会被换挡搞得手忙脚乱。 汽车自动变速器常见的有三种型式:分别是液力自动变速器(AT)、机械无级自动变速器(CVT)、电控机械自动变速器(AMT)。目前轿车普遍使用的是AT,AT几乎成为自动变速器的代名词。 AT是由液力变扭器、行星齿轮和液压操纵系统组成,通过液力传递和齿轮组合的方式来达到变速变矩。其中液力变扭器是AT最重要的部件,它由泵轮、涡轮和导轮等构件组成,兼有传递扭矩和离合的作用。
3)电脑控制液力换挡机械式变速器(AMT)
AMT变速箱是在干式离合器和齿轮变速器基础上加装微机控制的自动变速系统,能根据车速、油门、驾驶员命令等参数,确定最佳档位控制原来由驾驶员人工完成的离合器分离与接合、换档手柄的摘档与挂档以及发动机的油门开度的同步调节等操作过程,最终实现换档过程的操作自动化。AMT变速箱采用的是手动变速箱的齿轮式机械变速模式,相对于传统自动变速箱的液体传动
4)CVT无级变速箱/CVT带挡位的变速箱
无级变速箱有着连续的变速比。其一直因为价格、尺寸及可靠性的关系而没有大量装备汽车。改进的设计使得CVT的使用已比较普遍。国产AUDI 2.8 CVT变速箱通过离合器与发动机相连,这样,变速箱的输入轴就可以和发动机达到同步转速。
5)双离合变速箱(DCT)
双离合变速箱简称DCT,英文全称为DualClutchTransmission,中文翻译过来应该为“双离合变速器”,因为其有两组离合器,所以也有不少人干脆就叫它双离合变速器。离合器位于发动机与变速器之间,发动是机与变速器动力传递的“开关”,它是一种既能传递动力,又能切断动力的传动机构。它的作用主要是保证汽车能平稳起步,变速换挡时减轻变速齿轮的冲击载荷并防止传动系过载。在一般汽车上,汽车换档时通过离合器分离与接合实现,在分离与接合之间就有动力传递暂时中断的现象。这在普通汽车上没有什么影响,但在争分夺秒的赛车上,如果离合器掌握不好动力跟不上,车速就会变慢,影响成绩。变速器是完成传动系任务的重要部件。也是决定整车性能的主要部件之一。变速器的结构对汽车的动力性、燃料经济性、换挡操纵的可靠性与轻便性、传动平稳性与效率等都有直接的影响。
本设计依据微型轿车五菱宏光给定发动机输出转矩、转速及最高车速、最大爬坡度相关参数匹配,设计中间轴式机械变速器。特点是其结构简单、紧凑且最抵挡外其他各挡的传动效率高、噪声低,中间轴式变速器结构发展趋势是增多常啮合齿轮副的数目。本设计采用常啮合式,且采用斜齿轮,因为斜齿比直齿有更长的寿命、更低的噪声。着重对变速器齿轮的结构参数、轴的结构尺寸等进行设计计算,同时对各结构件进行分析设计、改进,合理布置各部分总成,以达到良好的性能。一挡和高档匹配最高车速,承载发动机转矩,整个变速器结构尺寸满足微型轿车五菱宏光的结构要求。
参考文献
[1]濮良贵,纪名刚主编.机械设计(第八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潘存云,唐进元主编.机械原理.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11
[3]赵右红,周知进主编.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指导.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11
[4]周良德,朱泗芳主编.现代工程图学.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
[5]郑江 许瑛主编.机械设计.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6]陈海魁主编.机械基础.-3版.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1
[7]王望予主编.汽车设计.-4版.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8]余俊等主编.机械设计.-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9]余志生主编.汽车理论(第3版).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
[10]朱文坚,黄平,吴昌林主编.机械设计.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11]何铭新 钱可强主编.机械制图.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12]童秉枢,吴志军主编,机械CAD技术基础(第三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