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专业论文)转型期中国就业与经济增长.pdf_第1页
(政治经济学专业论文)转型期中国就业与经济增长.pdf_第2页
(政治经济学专业论文)转型期中国就业与经济增长.pdf_第3页
(政治经济学专业论文)转型期中国就业与经济增长.pdf_第4页
(政治经济学专业论文)转型期中国就业与经济增长.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内容摘要 自改革以来,中国经济与就业增长之间表现出非一致性。一方面,经济保 持快速增长;另一方面,就业增长率逐步下降。而这似乎背离了传统经济理论 带给人们的一贯的认识:“经济增长意味着就业增长。”那么究竟就业与经济增 长是何种关系? 作者通过对新古典主义理论、凯恩斯主义、新增长理论的深入 研究发现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的一致性并没有可靠的理论基础,长期的经济增 长与就业增长并不存在必然的一致性。通过对中国现实的实证分析研究和外国 的经验事实也得出了相同的观点。继而提出政府不能把经济增长当作解决就业 问题的充分条件。同时,本文从就业结构的角度进一步讨论了其与经济增长的 关系,得到经济增长伴随着就业结构的转换,就业结构转换滞后影响经济增长 的结论。最后在分析了为什么经济增长并没有明显地带动就业的增长,相反地, 对就业的吸纳能力明显降低;经济增长的结构改变并没有有效地带动就业结构 发生相应的改变,而是存在明显脱节的原因后,提出实现就业与经济增长协调 互促的必要性。提出目前我国政府在宏观经济政策上应该实现从增长带动就业 到就业与经济增长协调发展的转变,来促进就业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就业增长;就业结构;经济增长 a b s t r a c t s i n c et h ee c o n o m i cr e f o r m a t i o ni nc h i n a , e c o n o m i cg r o w t ha n de m p l o y m e n t i n c r e a s ed e m o n s t r a t e s1 1 0c o h e r e n c e 。c h i n a se c o n o m i cg r o w t hk e e p sf a s t s p e e d w h i l et h ee m p l o y m e n tg r o w t hr a t eg e n e r a l l yd e c l i n e s i ts e e m st h a ti th a sd e v i a t e d f r o mp e o p l e sc o n s i s t e n t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 :t h ee c o n o m i cg r o w t hm e a n se m p l o y m e n t i n c r e a s e ,w h i c hr o o t si nt r a d i t i o n a le c o n o m i ct h e o r y t h e nw h a t st h ek i n do f r e l a t i o n s h i pb e t w e e nt h e mo ne a r t h ? t h r o u g hf u r t h e rs t u d yo fn e o c l a s s i c i s mt h e o r y , k e y n e s sd o c t r i n ea n dn e wg r o w t ht h e o r y , w ef i n dt h a tt h e r ei sn or e l i a b l e t h e o r e t i c a lf o u n d a t i o nw h i c hd e m o n s t r a t e st h ec o h e r e n c e e x i s t i n gb e t w e e n e c o n o m i cg r o w t ha n de m p l o y m e n ti n c r e a s e a n dl o n g - t e r me c o n o m i cg r o w t hd o e s n o tc o h e r e n tw i t he m p l o y m e n ti n c r e a s e t h r o u g ht h ea n a l y s i so ft h ec h i n e s e r e a l i s t i cf a c ta n df o f e j 弘c o u r t t r y se x p e r i e n c e ,t h es a m ev i e wc a l lb ed r a w n t h e n w e c a np r o p o s e t h a tt h ee c o n o m i cg r o w t hc a nn o tb er e g a r d e da st h ea b u n d a n t c o n d i t i o no fs o l v i n gt h ee m p l o y m e n tp r o b l e m m e a n w h i l e ,t h i st e x td i s c u s s e dt h e r e l a t i o n s h i pb e t w e e ne c o n o m i cg r o w t ha n de m p l o y m e n ts t r u c t u r e i tc o n c l u d e st h a t t h ee c o n o m i cg r o w t hi sf o l l o w e db v 氇ec o n v e r s i o no ft h ee m p l o y m e n ts t r u c t u r ea n d t h el a g g i n go fe m p l o y m e n ts t r u c t u r ec h a n g e si n f l u e n t st h ee c o n o m i cg r o w t h a tl a s t , a f t e ra n a l y z i n gt h er e a s o n sw h ye c o n o m i cg r o w t hh a sn o td r i v e nt h eg r o w t ho f e m p l o y m e n to b v i o u s l y , h o w e v e r , i t sa b i l i t y o fr e c e i v i n ge m p l o y e ro b v i o u s l y r e d u c e s ;a n dt h es t r u c t u r ec h a n g e so ft h ee c o n o m i cg r o w t hh a v en o td r i v e nt h e c o r r e s p o n d i n gc h a n g e i nt h e e m p l o y m e n t s t r u c t u r e e f f e c t i v e l y , b u t t h e d i s c o n n e c t i o ne x i s t so b v i o u s l y i ti sn e c e s s a r yf o ru st or e a l i z ee m p l o y m e n ti n c r e a s e c o o r d i n a t i n gw i t ht h ee c o n o m i cg r o w t h a tp r e s e n t , t h eg o v e r n m e n ts h o u l dc h a n g e i t sm a c r o e c o n o m i cp o l i c yf r o m o b t a i n i n ge m p l o y m e n ti n c r e a s eb y e c o n o m i c g r o w t h t ot h a te m p l o y m e n ti n c r e a s ea n de c o n o m i cg r o w t hd e v e l o p si nh a r m o n y k e yw o r d s :e m p l o y m e n ti n c r e a s e ;e m p l o y m e n ts t r u c t u r e ;e c o n o m i cg r o w t h 第1 章导论 1 1 研究背景 目前,我国未能充分利用的社会资源潜力中,最为醒目的是劳动力资源。 与资金资源、物质生产力资源相比,后两者受短期和周期性因素影响较大。而 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是我国一个重大资源优势,它不仅对短期经济增长起作 用,而且对长期经济发展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中国劳动力资源的充分利用是今后一二十年世界上无与伦比的一件大事。 但中国劳动力丰富,目前却形成了巨大的就业压力。 第一,总量矛盾更加严重。近年来我国城镇登记失业率不断上升。根据统 计部门和劳动部门的共同统计,我国城镇登记失业人员的数量及失业率如表1 所示。从表1 中可以看出,近几年来我国城镇登记失业人数和失业率基本上是 一种增加和上升的趋势,尽管幅度不是很大。1 9 9 5 年全国城镇登记失业人数为 5 1 9 6 万人,失业率为2 9 ,到2 0 0 3 年,城镇登记失业人数增加为8 0 0 万人, 失业率上升为4 3 ,分别比1 9 9 5 年增加和上升了2 8 0 4 万人和1 4 个百分点, 增加和上升的相对数分别为5 4 和4 8 3 。我国入口基数大,劳动力资源极其 丰富,劳动力供给总量持续增加,而需求总量减少。我国“九五”期间劳动力 资源总量由1 9 9 5 年末的8 7 2 4 2 万人,上升到2 0 0 0 年末的9 5 6 5 1 万人,年均增 长速度为1 9 ,年均增长人数约为1 6 8 2 万人。“十五”期间,我国新增劳动 年龄人口将进入高峰期,2 0 0 1 年新增劳动年龄人口1 1 0 0 万人,2 0 0 2 年达到1 4 0 0 万人。“十五”期间,新生劳动力供给总量将升至峰值,达到4 6 5 0 万人。城镇 新增劳动力超过5 4 0 万人,而城镇实际吸纳新增就业人员在3 0 0 万人左右,占 新增劳动力供给量的5 6 。与此同时,中国创造就业的能力和实际就业需求量 却在明显下降。“九五”期间,我国g d p 年均增长8 3 ,就业增长率为0 9 , 就业增长弹性系数0 1 ,就业增长率与就业增长弹性明显下降。各产业新增就 业能力不同程度下降,甚至出现负增长。“九五”期间,仅制造业、批发和零 售贸易、餐饮业、建筑业、采掘和农业就减少职工3 8 5 7 万人。 表11 9 9 5 年2 0 0 3 年我国城镇登记失业人数及失业率 年份失业人数( 万人)失业率( ) 1 9 9 55 1 9 62 9 1 9 9 65 5 2 83 0 1 9 9 75 7 6 83 1 1 9 9 85 7 1 0 3 1 1 9 9 95 7 5 o3 1 2 0 ( ) o5 9 5 03 1 2 0 0 16 8 1 03 6 2 0 0 27 7 0 04 o 2 0 0 38 0 0 04 3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 1 9 9 5 2 0 0 4 ) 从现在开始的今后2 0 年是我国劳动力资源最为丰富的时期。每年新增劳 动年龄人口超过1 0 0 0 万。如果无法为每年新增的1 0 0 0 万劳动力创造出足够的 就业机会,就将造成劳动力资源的极大浪费和竞争优势的丧失,其后果不仅意 味着要面对一个庞大的失业人口和不断增长的贫困,更为严重的是,还会威胁 到中国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因为几十年之后中国面临的将会是一个人口年龄 结构老龄化的社会,今天的劳动力资源正是届时的老年人口,给这些老年人口 提供保障的答案显然要从今天的就业机会之中去寻找。面对如此巨大的就业矛 盾,如何解决就业问题并应对不断加剧的失业难题,已经构成了中国经济持续 发展的巨大挑战。 第二,就业的结构性矛盾仍然存在。第一产业的就业份额虽然保持了和产 值份额相同的方向,但下降的幅度则要大得多,从上个世纪8 0 年代初的7 0 左右下降到2 0 0 3 年的4 9 ;与第二产业产值份额保持相对稳定不同,第二产 业就业份额在最近2 0 年间呈现出上升趋势,从1 9 8 0 年的1 8 ,上升到2 0 0 3 年的2 1 6 ,第三产业的就业份额虽然表现了和产值份额相似的上升趋势,但 增加的幅度要大得多,从改革初期的大约1 2 ,增加到2 0 0 3 年的2 9 3 ,增 加了一倍还多。 m a s t e r s t h e 粥 然而我国目前的就业结构转换不仅滞后,瓶且存在着一系列矛j 藩。表现在: 鼹若农村地集孛纯经嚣豹逐步实现鞠农业势动生产攀豹提舞,农树中大爱过 剩劳动力将向第二、三产业转移。但第二产业,特别是第二产业中工业部门本 赛戆丈量塞余人员巍霉瑟分滚安置,扶今后甏,第二产业中鲍失业葶爨下岗人员 大部分将向第三产业转移,少部分还将向第一产业回流。由此可见,矛盾的焦 煮在予第三产渡吸续劳礁力鲍能力翔键。麸第三产业来看,毅然提对于改繁前 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从总体上讲我圜第三产业落后的状况并未从根本上樗以 缓麓。2 0 0 3 年我淫蓁三产韭产值占g d p 兹毙重仅必2 6 。2 强,从数人员舱比 例只有2 9 3 ,而发达豳家第三产业就业比冀一般为7 0 8 0 ,发展中图家 平均受4 0 麦袁。我藿第三产渡产蘧毂裁鲎毙重豹这静、拔猿,不毽与发达濒家 藏距甚大,就是与发展中国家相比,也有较大差距。尽管我们在统计上存在着 巢静程度豹羝甓,疆是我国第三产业发展涝爱、拳乎过羝却是不争懿事实,因 此缓解就业压力有待予第三产她的兴旺和发达。 毽雾上没有一个国家像中鬟酃撵要安簿这么多就她巍整。孛基就业压力鲍 出现又是经济转型过程巾为提高经济效率而付出的代价,是计划经济向市场经 济转型懿成本。瓣薅,就监不仅是生存手段,逐是融入茬会、绘嚣代带来棼望 的手段。因而源于极大的劳动供给与有限资源( 自然资源、资本资源) 之间的 矛j | 莺夔中溪大量人蠢瓣靛监压力,镬褥健遂裁韭袋势敬麝不霹燕却戆责锰。 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白皮书中说,中国政府始终将促进就业作为网民 经济j 罄睾主会发袋匏战隆性饪务,逶过经济增长带动裁烂增长,实行瑕极的藏塑 政策。然而,这项积极的劳动就业政策在实际执行中遇到许多复杂的情况。一 方嚣,改革舜敖潋来,“效率我先,兼颓公平”豹观念残力憨怨理论爨多数人 的共识,政府推出的一系列经济政策,其主要着眼点在于促进提高效率。熟结 聚在提高孛星经济效率鼢霜露,不虿避免建带来蓬民故入差距邋扩大穰基愆系 数地急剧上升;同时效率优先袋求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加速资本替代劳动的过 稔。另一方瑟,豢然致瓣将控潮失韭魂入宏溅谖控熬主要嚣檬,毽众所瘸知, 宏观政策的四大目标( 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国际收支平衡) 理论 上应闲蠢李蒺顾,实际上不蠢时嬲往往备有穰羹。翔焱“软着陆”露期,宏戏致 镱的取向事实上是以稳定物价为优先。1 9 9 7 、1 9 9 8 年以来,政府虽然努力以经 3 济增长带动就业增长,事实上并不是以就业作为中国经济运行与发展的优先目 标,而是将就业增长作为经济增长政策的配套措施和副产品。在我国,人们习 惯的认为,只要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就业的增长也就自然而然得到保障。 这种思想也源于经济增长和就业之间的关系研究的结果,一些西方学者认为, 经济学家,尤其是主流经济学家,似乎达成了一种默契:增长意味着就业。这 种理论研究上的忽视导致了政策实践中的教条,以至于政府经常把解决失业的 希望寄托在经济增长上。但现实是:许多国家在实现经济增长的同时,失业率 仍然居高不下,个别国家甚至出现了“无就业的增长”( j o b l e s sg r o w t h ) 。而在 我国2 0 世纪8 0 年代以来,经济保持了较高速度的增长率,年平均达到9 4 , 但并没有带来相应的就业增长,城镇登记失业率具有明显的向上刚性( 见表 一) 。这种不一致的现象将在文中进一步阐述。 1 2 问题的提出 在如上所述的理论和现实背景下,我们自然产生了疑问。经济增长无疑是 就业增长的前提,但是定的经济增长速度会导致相同的就业增长吗? 经济增 长和就业增长是否具有必然的一致性? 增长就意味着就业吗? 经济增长和就 业之间的关系到底如何,相互影响的机制是什么? 目前通过经济增长带动就业 增长的宏观经济政策应该做什么样的调整? 本文将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的分 析。 1 - 3 相关文献的综述 我国学者多从就业弹性的角度分析经济增长和就业增长之间的关系。在这 方面的研究成果也颇丰。 1 3 1 关于我国就业弹性的变动趋势 现代经济增长理论认为,技术进步、知识积累、资本和劳动投入、生产率 提高、结构优化等因素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增长的源泉,同时经济增长也会 反作用于这些要素,引起这些要素的质与量的变化。经济增长对就业变化影响 4 硕士学住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作用的大小一般用就业弹性表示。所谓就业弹性,就是指就业变化对产值变化 的反应程度。如果从经济总量整体考察就业弹性,即gdp 就业弹性,表示g dp 每增长一个百分点所带动的就业增长率;如果从三大产业角度考察就业弹 性,则可得到三大产业就业弹性。通常,就业弹性系数为正时,说明经济增长 能够拉动就业增长,弹性系数越高,表明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作用越大,反 之就越小,若就业弹性为零,则说明经济增长没有拉动就业的增长。 大部分学者的研究表明,自1 9 7 8 年以来,我国gdp 就业弹性呈现下降 的趋势。张车伟、蔡1 坊( 2 0 0 2 ) 、张本波( 2 0 0 2 ) 圆、赵建匡i ( 2 0 0 3 ) 、冯煜( 2 0 0 2 ) 固指 出,2 0 多年来我国就业弹性系数变动呈现出显著的阶段性特征:8 0 年代是高 就业弹性阶段,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作用较大,但到了9 0 年代,这种拉动 作用逐步减小,就业弹性出现较大程度的下降。龚玉泉、袁志刚但0 0 2 尸也肯定 了gdp 增长的就业弹性存在下降趋势,尤其强调了近2 0 年来经济增长与就 业变动之间呈现出较强的非一致性,即“一方面经济保持快速增长,另一方面 就业增长率逐步下降,失业和下岗人员逐渐增多”。 有些学者进一步分别考察了三大产业的就业弹性。张车伟、蔡防( 2 0 0 2 ) 、 赵建国f 2 0 0 3 ) 分析近2 0 年来的数据得出,第一产业就业弹性总体水平较低,9 0 年代降为负值,波动较大;第二产业就业弹性也呈现下降的趋势,并逐步稳定 在一个较低水平,1 9 9 8 年以来也一直呈现负值;第三产业的就业弹性最大,虽 然也存在总体下降趋势,但下降幅度较小,仍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因而成 为当前增加就业的主要拉动力。赵建国( 2 0 0 3 ) 还对产业内各行业的就业吸纳效 应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第三产业中的房地产业、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增加 就业潜力最大,其次是第二产业的建筑业、第三产业中的交通运输、仓储、邮 电通信、社会服务和金融保险业。 至于就业弹性变化与就业形势的关系,张车伟、蔡肪( 2 0 0 2 ) 特别指出,就 。张车伟、蔡防:就业弹性的变化趋势研究,中国工业经济,2 0 0 2 年第5 期。 。张本波:解读我国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宏观经济研究,2 0 0 2 年第1 0 期。 。赵建国:经济增长促进就业的实证分析,财经问题研究,2 0 0 3 年第5 期。 。冯煜: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就业问题及其对策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 0 0 2 年。 。龚玉泉、袁志刚:中国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的非一致性及其形成机理,经济学动态,2 0 0 2 年第1 0 期。 5 硕士学住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业弹性的高低虽然并不直接反映就业形势的好坏,其总体下降趋势并不意味着 就业形势越来越糟,而是表明中国经济结构变化的一些特征;但从就业弹性的 结构变化,我们还是能对就业状况做出如下判断:第一产业就业弹性越低甚至 为负时,总体就业形势就越好,反之就越严峻。 与以上学者的观点有所不同,冯煜( 2 0 0 2 ) 认为1 9 7 8 1 9 9 0 年实际就业弹性 较高而且稳定在0 2 2 左右,9 0 年代迅速下降,9 0 年代末略有回升。而邓志旺 等人( 2 0 0 2 ) 更是计算了1 9 8 5 1 9 9 4 年间就业弹性系数,得出:“从1 9 8 5 到1 9 9 4 就业弹性系数除1 9 9 0 年出现比较大的波动以外,就业弹性系数基本变化不大”, “中国经济近2 0 年的增长对就业增长的拉动能力仍然保持在一个比较稳定的 水平,所谓的高经济增长,低就业增长的矛盾并未存在。” 综上所述,关于我国就业弹性变动趋势,目前学术界主要有三种不同的观 点:就业弹性下降、就业弹性先稳定后下降再回升、就业弹性不变,其中大部 分学者持前一种观点。 1 3 2 关于我国就业弹性的研究方法 为什么以上学者对就业弹性的研究结论会存在如此大的差异呢? 首先,存 在名义就业弹性与实际就业弹性的不同。张车伟、蔡盼( 2 0 0 2 ) 、齐建n ( 2 0 0 0 ) 圆、 张本波( 2 0 0 2 ) 、赵建国( 2 0 0 3 ) 等学者对就业弹性的研究是以统计意义上的名义 就业量为依据的。其中,张本波( 2 0 0 2 ) 1 长j 就业弹性系数虽然也是以名义就业量 为基础,但他在肯定就业弹性出现下降趋势的同时,也指出由于忽略了农村转 移劳动力的双重就业、下岗人员的“制度性失业”和隐性就业,就业弹性可能 被低估。在此,他实际上已初步提出了真实就业弹性系数计算的构想,不过他 并未对具体数据进行较为详细的计算。 与以上研究不同,有些学者明确指出,由于隐性失业的存在,上述统计分 析的就业增长弹性系数并不是真正的劳动力弹性系数f 冯煜。2 0 0 2 ) ,这样的弹性 系数仅是名义就业弹性系数( 邓志旺等2 0 0 2 ) ,而实际就业弹性应该以有效就业 。邓志旺、蔡晓帆、郑棣华等:就业弹性系数急剧下降:事实还是假象,人口与经济,2 0 0 2 年第5 期。 。齐建国:( 2 0 0 0 年:中国经济的最大威胁是就业弹性急剧下降,世界经济,2 0 0 0 年第3 期。 6 为基础。他们以有效就业量为基础,计算出了实际就业弹性。龚玉泉、袁志刚 ( 2 0 0 2 ) 也提出:“要正确理解和识别中国经济增长和实际就业增长间的关系,其 关键是如何定义和衡量劳动投入,尤其是名义劳动投入和有效劳动投入。”他 们还对这二个概念做了界定,认为前者反映了就业的有效性和利用程度,体现 了就业的质量标准,后者反映了企业中在编人数的多少,仅是一个统计意义上 的数量概念,并进一步指出,在不同的经济体制下和在经济体制改革的不同阶 段,我国有效劳动需求量和名义就业人数并不相等,我国的就业现象表现为“体 制转轨、结构调整等带来的失业上升和经济增长带来的就业增加两者伴生而成 的名义就业量下降中的有效就业增长”。 其次,即使都是从有效就业入手考察就业弹性,学者们在对有效就业量的 测算方法上仍存在分歧。龚玉泉、袁志尾f ( 2 0 0 2 ) 提供了计算真实就业弹性的理 论基础,并推导出一个简单的数理模型:有效就业量= 名义就业人数就业效 率指数。他们指出,有效就业增长主要体现在企业对总劳动工时的增加、外来 民工流入城镇所占有的城镇就业岗位、非正规就业和一部分隐性就业,但他们 没有对我国就业弹性进行具体的计算。邓志旺等( 2 0 0 2 ) 贝1 j 从名义就业量中扣除 城乡隐性失业量得出有效就业量,即真实就业数p r - 名义就业数p 。一隐陛失业 人数p d ,真实的就业弹性系数= 真实就业增长率产值增长率。不过他们只对 1 9 8 5 1 9 9 4 年的g d p 就业弹性系数进行计算,得出就业弹性系数保持较为稳 定水平的结论。而同样是从名义就业量中扣除了社会总体的隐蔽失业量,冯煜 ( 2 0 0 2 ) 却得出:1 9 7 8 ,1 9 9 0 年我国实际就业弹性较高而且稳定,9 0 年代迅速下 降,9 0 年代末略有回升。由此可见,他们的分歧主要在于隐性失业规模的测算 方法。关于隐形失业规模的测算问题,目前学术界已有多种理论依据与测度方 法,所得的结果也存在各自差异,如果将其运用到有效就业量的计算中,当然 也会存在同样的问题。 第三,弧弹性与点弹性计算方法的差异。大部分学者在计算就业弹性时采 用的公式是:就业弹性系数= 就业变化率产值变化率。他们或是基于弧弹性概 念采用长期弹性计算法,即通过计算一定时期的就业平均增长率与经济增长率 之比来获得长期弹性值侪建国2 0 0 0 ,阎革2 0 0 2 ) ,或是采用短期逐年计算弹 性值的办法f 邓志旺等2 0 0 2 ,张车伟、蔡防2 0 0 2 ,龚玉泉、袁志刚2 0 0 2 ) ,有 的学者甚至两种方法都用f 冯煜2 0 0 2 ) 。但赵建国( 2 0 0 3 ) 指出,在弹性值不断变 化时,采用长期弹性计算法得到的弹性值并不能反映当前弹性真实情况,而逐 年计算虽可反映当前情况,但很难避免某些年份的异常波动,因而同样难以把 握其变动规律。他认为经济增长与就业之间存在非线性关系,因此他采用了回 归分析方法求出以点弹性界定的就业弹性。 由此可见,学者们对就业弹性变动趋势的判断之所以产生分歧,主要是因 为他们所界定的就业弹性存在名义就业弹性与实际就业弹性的差异,同时还存 在着所使用统计数据的范围与口径的差别,学者们在计算就业弹性时往往根据 不同的调查数据进行整合,从而导致结论的分歧。 1 3 3 关于我国就业弹性的变动原因 关于我国就业弹性变动原因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种代表性观点: 1 、技术进步论。技术进步通过创新与扩散机制,不断提高要素生产率和 资源配置效率,促进经济总量的扩张,对我国2 0 多年的经济快速增长起到了 举足轻重的作用。阎革( 2 0 0 2 ) 认为,技术进步使创造一个单位g dp 所使用的 劳动力相对减少,就业弹性系数不可避免会趋向稳定下降;而从9 0 年代初期 我国提出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经济增长因素中科技进步作用 的贡献率日益提高,这就必然导致就业弹性系数的下降。齐建国( 2 0 0 0 ) 也将造 成就业弹性急剧下降的主要原因,归结于工业就业弹性的急剧下降,而造成这 一现象的最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经济发展过程中采用了以引进技术为主的外生 技术创新模式。有学者甚至提出,正是由于中国的技术进步水平相对落后,不 可能提供相应的新兴产业来吸纳更多的劳动力就业,才对目前的失业造成影响 f 冯煜2 0 0 2 ) 。不过,针对这种“技术进步论”,也有学者表示不同看法。龚玉 泉、袁志刚( 2 0 0 2 ) 就提出技术进步论不足以解释我国gdp 就业弹性下降的成 困,因为技术进步存在双重就业效应,短期内技术进步虽会产生就业挤出效应, 但从长期来看又有就业增长效应,如美、韩不仅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快速,而 。阎革:我国就业弹性系数迅速下降的原因,广西社会科学,2 0 0 2 年第6 期 8 且就业弹性也很高。 2 、产业就业结构调整论。根据配第克拉克定律,经济发展过程中产 业结构的优化调整会带来劳动力就业结构的变动,各产业之间的相对收入的差 异,促使劳动力向能获得更高收入的产业部门移动。张本波( 2 0 0 2 ) 便认为,从 产业变动对就业弹性的影响来看,高就业容量的第一产业、高就业弹性的第三 产业在9 0 年代的高速反弹,直接推动了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模式的转变。张 车伟、蔡防( 2 0 0 2 ) t 鱼提出,在给定技术进步的情况下,就业弹性的变化主要应 归功于就业结构的变化。然而,龚玉泉、袁志刚f 2 0 0 则指出产业结构调整论 缺乏说服力。他们认为,1 9 9 2 年以前由于就业制度刚性,我国劳动力在三产的 分布基本属于地域分布和行政性配置,产业结构调整对就业增长和失业几乎没 有影响;而1 9 9 2 年以后产业结构调整虽然遵循市场配置要求,但其对就业的 净影响程度仍难以判断。 3 、经济增长方式改变的影响。9 0 年代初,为了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水平, 我国明确了经济增长方式要逐步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生产方式要从外延式 扩大再生产向内含式扩大再生产转变。张本波( 2 0 0 2 ) 指出,8 0 年代高就业弹性 阶段反映了劳动密集型经济的特点,9 0 年代就业弹性系数急剧下降则说明劳动 要素投入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趋于下降。汤光华( 1 9 9 9 ) 也认为,中国经济增 长走资本深化的工业化发展方式对就业产生了“挤出”效应:从主导产业来看, 8 0 年代我国以劳动密集型的轻工业为主导产业,资本有机构成较低,有利于扩 大就业,其中乡镇企业成为吸收农村过剩劳动力的主渠道,而9 0 年代我国主 要产业转向资本密集型的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资本有机构成低,而且原有的 大部分产业开始走资本集约化道路,乡镇企业也向内含式扩大再生产方式转 变,这样整体上必然降低了对就业的吸纳能力。 4 、宏观制度变迁的影响。我国正处在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 型的特殊时期,这也导致了就业弹性的变化。( 1 ) 市场化改革和对外开放举措 对推动我国经济增长和就业增加起到关键性作用积本波2 0 0 2 ) ,但某些新兴产 业如通讯与信息产业的垄断价格体系则抑制了有效需求扩张,也限制了就业的 增长( 齐建国2 0 0 0 ) 。( 2 ) 国有企业改革和就业体制转变的直接影响。有学者认 为,9 0 年代就业弹性系数下降主要是由于大量的体制型失业导致的f 冯煜 2 0 0 2 ) 。随着我国市场化改革深入,就业体制逐步向市场化过渡,国有企业职 工隐性失业显性化,机构改革人员分流,就业供给不断增加;与此同时,宏观 经济环境趋紧,经济结构调整滞后,就业需求难以扩张,导致就业弹性下降, 而且也增强了就业增长与经济增长的关联性( 汤光华1 9 9 9 ) 。( 3 ) 城市化与工 业化之间的滞后与脱节,制约了城市化进程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城乡收入差距 扩大,导致有效需求不足,必然引发经济增长乏力和就业压力上升( 齐建国 2 0 0 0 ) 。 1 3 4 关于增加就业的政策建议 面对当前较为严峻的就业形势,在对我国就业弹性加以测算分析的基础 上,学者们纷纷为缓解失业压力、提高就业弹性出谋划策。 1 、增加就业需求 ( 1 ) 大力发展第二、三产业,尤其是第三产业。大家一致认为,发展第二、 三产业可以有效促进就业,其中发展第三产业对促进就业的作用更加显著。他 们还通过对各产业内不同行业吸纳就业的效应的进一步分析,指出要重点支持 第二产业中的建筑业、第三产业内的房地产、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交通运 输仓储业、邮电通信业、社会服务业和金融保险业( 赵建国2 0 0 3 ,张车伟、蔡 防2 0 0 2 ) 以及不便分类的“其他”行业r 张车伟、蔡畴2 0 0 2 ) 。 ( 2 ) 大力发展非国有经济和中小企业,以就业为重心调整经济政策。目前 非国有企业经济和中小企业是我国吸纳就业的主要渠道,因此资源配置要向就 业弹性系数高、就业贡献率高的产业和部门倾斜,政府应在产业准入、资金扶 持、财政补贴、信息服务等多方面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降低企业运营成本, 促进非国有经济与中小企业的发展,这既能促进经济增长,又能带动就业规模 的扩大f 阎革2 0 0 2 ,齐建国2 0 0 0 ,龚玉泉、袁志刚2 0 0 2 ,张本波2 0 0 2 ) 。 ( 3 ) 实施城市化战略。要有意识地引导企业向适合发展中小城市的地区集 聚,通过城市化,形成产业的聚集效应和规模经济效应,有利于产业结构的优 化升级和就业结构的调整( 齐建国2 0 0 0 ) ,并且城市化也是解决农业剩余劳动力 。汤光华:对中国经济增长与就业关系的实证研究,统计研究,1 9 9 9 年( 增刊) 。 1 0 转移的根本出路f 阎革2 0 0 2 ) 。 2 、适度降低就业供给总量,调整就业供给结构,发展教育培训,提高就 业竞争能力,使劳动力供给在结构和质量上符合市场需求。学者们认为加强与 鼓励职业培训,一方面可以提高劳动者技能,另一方面也推迟了青年群体进入 劳动力市场的年龄,暂时缓解部分就业压力f 龚玉泉、袁志刚2 0 0 2 ) 。有学者还 指出,发展教育培训不仅是从农村转移出来的剩余劳动力提高自身素质的途 径,而且也是我国劳动者应对“入世”的机遇与挑战,适应新产业和新技术的 要求,减少结构性失业的重要手段f 阎革2 0 0 2 ) 。 3 、完善劳动力市场的功能,发展多样化的就业渠道和就业方式。学者们 呼吁,应采取有效措施疏通劳动力市场的供求信息,为失业者真正实现“市场 就业”创造条件;同时,政府还应该从工资待遇、失业津贴、劳动条件、社会 保障等方面支持多种灵活就业形式的发展,以形成有利于灵活就业形式的体制 环境和社会氛围,为低技能者创造就业机会,减少城市失业人数f 龚玉泉、袁 志刚2 0 0 2 ,张本波2 0 0 2 ) 。 1 4 结构安排 本文共分五章。第一章是导论部分,主要讨论了本文研究的背景,总结了 相关文献,阐明了作者研究的主旨。自改革以来,中国经济与就业增长之间表 现出非一致性。一方面,经济保持快速增长;另一方面,就业增长率逐步下降。 而这似乎背离了传统经济理论带给人们的一贯的认识:“经济增长意味着就业 增长。”那么究竟就业与经济增长是何种关系,这是作者深入探讨的最初目的。 第二章为就业增长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理论分析,作者通过对新古典主义理论、 凯恩斯主义、新增长理论的深入研究发现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的一致性并没有 可靠的理论基础,长期的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并不存在必然的一致性。第三章 研究了就业增长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经验事实,通过对中国现实的实证分析研究 和外国的经验事实也得出了同前章相同的观点。继而提出政府不能把经济增长 当作解决就业问题的充分条件。第四章就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从就业结 1 1 构的角度进一步讨论了其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得到经济增长伴随着就业结构的 转换,就业结构转换滞后影响经济增长的结论。第五章实现就业和经济增长的 协调互促,是本文的通过分析得出的政策建议。在分析了为什么经济增长并没 有明显地带动就业的增长,相反地,对就业的吸纳能力明显降低;经济增长的 结构改变并没有有效地带动就业结构发生相应的改变,而是存在明显脱节的原 因后,提出实现就业与经济增长协调互促的必要性。提出目前我国政府在宏观 经济政策上应该实现从增长带动就业到就业与经济增长协调发展的转变,来促 进就业的对策建议。 1 5 研究的创新点及研究局限 1 5 1 主要创新点 首先,本文将就业问题分解为量上的变化和就业结构上的转变两方面, 通过实证回归分析方法分别讨论了它们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不同与以往的研究 仅分析就业量上的变化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其次,推翻了人们的思维定式:只要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就业的增 长也就自然而然得到保障。认为这种思想实际上源于理论上对经济增长和就业 之间的关系研究上的忽视所导致的政策实践中的教条,以至于政府经常把解决 失业的希望寄托在经济增长上。通过对代表性增长理论和代表性就业理论的深 入分析和中国数据的实证研究和外国的经验事实的分析,得出长期的经济增长 与就业增长并不存在必然的一致性;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的一致性没有可靠的 理论基础。 第三,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分析得到经济增长和就业结构之间存在正相关 性。经济增长需要就业结构转换的支持,经济的快速增长也有利于就业结构的 快速转换。这种就业结构和经济增长的内在一致性是由经济增长的内在需求及 劳动者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所决定的。 第四,从经济增长并没有明显带动就业的增长,并且目前经济增长的结构 。本文中的就业增长均指就业量上的增长 改变并没有有效地带动就业结构发生相应地改变,而存在明显地脱节的事实出 发提出实现就业和经济增长协调互促的政策建议。 1 5 2 研究局限 首先,通过理论和实证的分析可知经济增长并不一定带来就业增长,从就 业弹性可知就业增长取决于就业弹性和经济增长率。但是本文没有进一步研究 如何提高就业弹性和经济增长率,从而增加就业岗位。 其次,本文的实证分析是建立在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各项数据,对于数据上 的偏差并没有给予考虑,例如由于隐性失业的存在,可能就业增长率并不是实 际就i k 率等。 第2 耄就韭增长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理论分耩 要获理论上瞄答就潼增长与经济增长是否存在必然的一致性,必须从分析 几种主要的增长理论和就业理论及其棚互关系开始。代表性增长理论主要京耨 古典主义的索洛模型、凯思新主义的哈罗德模型和近年来出现的新增长瑷论 等;代表性的就业理论主要包撅新古典主义的充分就业均衡理论、觊恩斯主义 的菲充分就监均衡理论等。下面分析这几种主要的增长理论朔就业溅论的含义 及其逻辑关系,论证经济增长和就业增长是磷具有必然的一致性。 2 。l 从掰古典主义裁嫂秘增长理论看就韭与经济瓒长的关系 2 1 1 新吉典主义框架中就业与短期产出决定的关系 在裁照理论方瑟,糖古典主义麸巍全竞争、完全信怠、宪全瑾羧帮充分灵 活的货币工资等假定出发,得出了市场条件下不存在非自愿失业的结论,其主 要分辑工矮是劳动供给器需求赫线,纛论基稻蠲是矫请静“萨伊定律”。 新古典主义缝济学家在此熬础上提出了短期总量生产函数理论,认为总产 爨楚资本x 帮裁簸l 的罐丞数,其中资本k 在短麓内建不交的,因丽短期斡总 产出由均衡状态的就业燕l0 惟一地决定。由此可见,在新古典主义框架内, 短辩豹产国家平敬决予簸盈求平,就戴刘由劳动力市殇决定,因雨产毫与就业 的增长在短期内必然是一致的。 然两,短麓产出与就潼静丽步增长,并不代表长期的经济墙长与就盈靖长 是致的。这里商必要严格区分长期经济增长和短期产出决定这两个概念:前 者楚指长麓孛潜在生产能力酶扩大萨缪尔森,p ,a 1 9 8 5 ;巾译本,1 9 9 2 ) 国。 后者是指短期中潜在生产能力的实现f 潜在生产能力怒指既定的技术水平下资 本辩劳动瓷源得到充分攀l 丽时所能达戮的产爨水平) 。短弱审,由于资本存鬣 不变,产出水平的提高主要依赖于劳动力资源的充分利用,因而产出增长可能 带来就盈瀚增加;僵长麓中,潜在生产麓力主簧取决于资本积累、技术进步等 。萨缪尔森p - a ;经蒋学第1 2 黢) ,串嚣发避出驻秘,1 9 9 2 ,筹1 3 2 0 夏, 1 4 因素,瓶不是劈动力投入的增加,因黼潜在生产能力的扩大并不必然带来就业 的增长。 显然,新古典主义的就业釉产出瑷论只涉及到短期内就业和产如的决定, 还没有涉及到长期内经济增长与就业鲍关系问题,这里的产出增长严格说朱还 不属于经济增长理论的范畴,只是短期的产坦决定闯题;嚣且,它也没有说明 产出如何影响就韭。蘩考察新古典主义框架下经济增长与就业的关系,还必须 分析新袁典主义经济增长理论。 2 1 2 新古典主义就业和增长瓒论关予就业与长期经济增长美系的含义 索溺翻额眨分别剩用新古典生产函数建立了最早的新古典主义经济增长 模型,一般戬索洛模型作为代表。 索洛模型主要是论涯充分就业平衡增长路径豹存在性和稳定性,其主要结 论是f 罗默1 9 9 9 ) 国: n ) 总产出增长率等于劳动增长率鞠技术进步事之和,人均产出增长率只取 决于技术进步率。 f 2 ) 经济稳定地收敛予一条充分就她的平衡增长路径,且与初始状态无关; 在平衡增长路径上,模避中所有变量的增长率都是常数,且人均资本、人均产 滋增长攀郝等予技术水平豹增长率。 索洛模型的结论表明,潜在的经济增长率取决习= 劳动增长率和技术进步 搴;特别缝,懿果关予建分就妲乎签增长路径的结论成立,弱么就救增长与经 济增长就必然题一致的。 2 。1 。3 对鞭古典生义就业与经济增长美襄理论的 孚论 以上对新古典主义就业理论和经济增长理论的分析表明,新古典主义的就 数理论与经济增长理论豹结论是一致的:二嚣都否认长裳失娃兹霉隧牲;经济 增长和充分就业可以同时实现。这意味着,程新古典主义樵架下,就业与缀济 增长是致豹。然藕,这一结论取决予充分就业平鬻增长路径蜃依簸豹兹提条 件是否正确。下面对此作进一步分析。 索洛模型关予充分藏韭平缮增长路径兹结论赖以藏立约嚣提假定存在很 。罗絮:麓缀宏蕊经济学,藤务露警骧,1 9 9 9 年第9 弱夏。 1 5 犬的局限性,遽严重影响到充分就业平衡增长的可靠性,从而影响到就业与增 长一致性的瑶论基磴。 首先,索添模型中的新古典生产豳数直接假定产出是劳动力供给的增函 数,两没有使用劳动力需求概念,这瞳含着势动力供给等予劳动力需求的假定。 这一暗禽的假定是由完全竞争、完全信息、工资充分灵活的劳动力市场等假定 采保证的,而这释假定本身就意味着不可能潦现失渡。霞_ l 琏:可以说,充分就监 的增长与其说怒索洛模型的结论,倒不如说是模型的假定本身。一旦工资购灵 活性不够充分,眈翔存在工资的向下刚性绒粘性,则失娥涛成为可能f 海韦 尔琼斯1 9 9 9 ) 。这时,经济将偏离充分就业的平衡增长路径,增长与就她的 致性也就得不劐保诞。 其次,索洛模型中的新古典生产瀚数假定产出怒资本和劳动的连续函数, 这意味麓资本与劳动可以任意地相互连续替代。这假定对索洛穰垄的结论至 关重要,逸为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生产黼数的连续性,进而保涯资本劳动比 f 郎人均资本) 连续平滑调整,从而推导出充分就业平衡增长盼结论。值事实上, 逸糟连续替代存在两方面的濒难:经济方灏的和技术方鬣的( 海赘尔琉斯 1 9 9 9 ) 圆。 经济方面的困难表现在:资本与劳动豹棚互连续替代要求资本靼劳动的价 格( 实际刹率和实际工资) 必须能够即时调整,以便出清市场,达到充分就业的 增长;一恩存在工资剐j 矬或工资粘性,则资本翱劳动豹连续替代过程将被融断, 经济无法迅速调整到充分就业的平衡增长路径上。 技术方面豹困难表现在:资本_ 秘劳动的连续平滑调整不仪意味着一定燕的 资本品w 以和任意数量的劳动相结合,即资本具有“非专用性”;而且要求资 零可以无需成本并即时地从某一形态转变到另一形态上运转,即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