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专业论文)我国通货紧缩时期财政政策研究.pdf_第1页
(政治经济学专业论文)我国通货紧缩时期财政政策研究.pdf_第2页
(政治经济学专业论文)我国通货紧缩时期财政政策研究.pdf_第3页
(政治经济学专业论文)我国通货紧缩时期财政政策研究.pdf_第4页
(政治经济学专业论文)我国通货紧缩时期财政政策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西北大学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 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本论文不包含其 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西北大学或其它教育机构的 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己 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釜整:垫曼! 生年j 月l 臼 易嘭缸 西北大学学位论文知识产权声明书 本人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护知识产权的规定,即:研究生在校攻读学位期间 论文工作的知识产权单位属于西北大学。学校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 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本人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学校可以将本学位论 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 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同时,本人保证,毕业后结合学位论文研究课题 再撰写的文章一律注明作者单位为西北大学。 保密论文待解密后适用本声明。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盔:蓬燮! ! 竺年上月 摘要 1 9 9 8 年我国实施积极财政政策以来,采取增发国债、增加财政支出及加大 出口退税力度等措施,为我国克服亚洲金融危机,扩大国内需求,保持经济快速 增长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但同时也使财政赤字和国馈余额的规模迅速扩大。加上 大量的隐性债务日益显性化,财政风险问题随即成为人们关心的话题。而且随着 政府投资的力度的加大,积极财政政策是否对民间投资及消费产生“挤出效应” 也开始引起大家的讨论。 本论文首先在对通货紧缩的治理问题上,归纳了可资借鉴的主要经验:对通 货紧缩形势的准确把握和判断、合理的政策工具选择搭配与正确的政策取向、注 意宏观政策的效应、适时的政策转换。其次对1 9 9 8 年以来我国实施的积极财政 政策进行了实证分析,较为详细地分析了我国实施积极财政政策起因、具体措施 以及实旄效果。尤其对我国实施的积极财政政策的效果进行了实证分析:拉动了 经济增长、促进了经济结构调整、增加了人民收入,改善了人民生活、加大了科 教投入,推动了科教兴国战略、促进了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随后通过实际数据 说明了积极财政政策并没有产生明显的“挤出效应”。并对积极财政政策中实施减 税政策的可行性进行分析,说明了在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下,减税的观点不 合时宜,因为我国还不具备实行大规模减税的基础和条件。 在分析积极财政政策的风险效应时,对政府财政风险的具体类型进行了归纳 总结:直接显性债务、直接隐性债务、或有显性债务、或有隐性债务。指出我国 面临的风险主要包括:债务累计风险、效率损失风险、结构失衡风险、通货膨胀 风险、体制回归风险、源于预算外资金的财政政策风险。并就防范财政政策风险 应该遵守的基本原则进行了说明。指出我国应该关注和防范的财政风险的重点是 隐性和或有债务所带来的风险。 在文章最后一部分,研究了积极财政政策的适时调整与渐进转换。自2 0 0 3 年下半年开始,我国宏观经济形势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 经济自主增长机制初步形成、经济增长进入新一轮周期的上升阶段、经济运行中 的深层次问题凸现。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政府决定2 0 0 5 年实行稳健财政政策。 在本章中首先对“稳健财政政策”的含义进行了解读,指出了“稳健”的三重内涵。 最后说明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应该采取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通货紧缩积极财政政策经济效应 挤出效应 财政风险稳健财政政策 a b s t r a c t t h ec h i n e s eg o v e r n m e n tc a r r i e do u tp o s i t i v ef i s c a lp o l i c yi n1 9 9 8 ,w h i c hw a s h e l p f u lt oo v e r c o m ea s i af i n a n c ec r i s i sa n dk e 印t h es p e e do f e c o n o m i cg r o w t h b u ti t l e a d st od e f i c i tf i n a n c i n ga n dn a t i o n a ld e b t a sl o t so fr e c e s s i v ed e b t sb e c o m ev i s i b l e , t h ei s s u e so ff i s c a l r i s kb d x ) m et o p i co fc o n v e r s a t i o n b e s i d e sa st h eg o v e r n m e n t e n l a r g e si t si n v e s t m e n t , w h e t h e rp o s i t i v ef i s c a lp o l i c yw o u l dl e a dt o “s c r e wo u t ” e v o k es c h o l a rsd i s c u s s i o n w ep r e c e d ep r a c t i c a lr e s e a r c ho nt h ee f f e c to fp o s i t i v e f i s c a lp o l i c yi nt h i sa r t i c l e o nt h eb a s eo fd e f l a t i o nt h e o r i e s ,w ep r o v i d eo u rd e f i n i t i o no fd e f l a t i o na n d c l a s s i f yd e f l a t i o ni n t oaf e wk i n d s a c c o r d i n gt om e c h a n i s mo fd e f l a t i o n , w es u mu p d i f f e r e n tt h e o r i e sa n dd i s c u s st h ee f f e c to fd e f l a t i o no nc o n s u m p t i o na n di n v e s t m e n t a i m i n ga tt h ei s s u eo fd e f l a t i o nm a n a g e m e n t , w ei n d u c es o m ee x p e r i e n c e st h a tw e c a nu s ef o rr e f e r e n c ei n c l u d i n gt h ej u d g m e n to fd e f l a t i o na n ds oo n a sf h ra st h e m e t h o d so f d e f i a t i o nm a n a g e m e n to f c h i n aa r ec o n c e r n e d w em a i n l ya n a l y z et h es t a t e o f a f f a i r so f d e f l a t i o ni n1 9 9 7 1 9 9 8a n dt h em i s c h i e f o f t h a t o nb a s eo f t h a t , w ec o m e u pw i 也p o s i t i v ef i s c a lp o l i c ya n dc o n c r e t em e a s u r e so fi t n e x tw ef o c u so nt h ee f f e c t o fp o s i t i v ef i s c a lp o l i c y i tt u n a so u tt h a tt h e r ei sn oa p p a r e n t “s c r e w i n go u t ”o nt h e c o n d i t i o n so fe c o n o m i cd e v e l o p m e n ta tp r e s e n t , t h ev i e w p o i n to fr e d u c i n gt a xi sn o t a p p r o p r i a t e a n a l y z i n gr i s ke f f e c to fp o s i t i v ef i s c a lp o l i c y , w ec l a s s i f yf i n a n c er i s k si n t of o u r k i n d s a tp r e s e n t , t h er i s k st h eg o v e r n m e n tf a c e si n c l u d er i s ko f d e b tc u m u l a t i n g ,r i s k o fe f f i c i e n c yl o s s ,r i s ko fi n f l a t i o na n ds oo n t h ef u n d a m e n t a lr u l e sg u a r d i n ga g a i n s t f i n a n c er i s k sa r ed i s c u s s e di nt h i sp a r t t h ek e yp o i n to f g u a r d i n ga g a i n s tf i n a n c ed s k s i sr e c e s s i v er i s k a tl a s t , w es t u d yt h ea d j u s t m e n to fp o s i t i v ef i s c a l p o l i c y t h e s t a t eo f m a c r o s c o p i ce c o n o m i ca f f a i r sh a du n d e r t a k e ng r e a tc h a n g e ss i n c e2 0 0 3 a se c o n o m i c g r o w t hc o m ei n t oa s c e n ts t a g eo f an e wc i r c u l a t i o n ,d e e pl e v e l si s s u ei ne c o n o m ya r e e m e r g i n g o nc o n d i t i o n so ft h a t ,t h eg o v e r n m e n tc h o s es a f ef i s c a lp o l i c ya si t sm a i n m e a s u r ei n2 0 0 5 w ed i s c u s st h em e a n i n go fs a f ef i s c a lp o l i c y , a n dr e n d e ra na c c o u n t o f c o n c r e t em e a s u r e st h o s es h e u l db ec a r r i e do u t k e yw o r d s :d e f l a t i o n ;p o s i t i v ef i s c a lp o l i c y ;e c o n o m i ce f f e c t ;s c r e wo u t ; f i n a n c er i s k s ;s a f ef i s c a lp o l i c y 1 导论 1 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 9 9 8 年我国实施积极财政政策以来,采取增发国债、增加财政支出及加大 出口退税力度等措施,这些措施的采取对于我国克服亚洲金融危机,扩大国内需 求,保证经济的快速稳定增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也 使得因发行国债而导致的财政赤字日益增大,再加上大量的隐性债务和或有债务 不容忽视,财政风险问题随即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而且随着政府投资的力度的 加大,积极财政政策是否对民间投资及消费产生“挤出效应”也开始引起大家的讨 论。 自2 0 0 3 年下半年开始,我国宏观经济形势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具体来说 有以下几点: ( 1 ) 经济自主增长机制初步形成:市场机制作用明显增强,城镇化进程明 显加快,消费结构加速升级,开放型经济进一步发展。 ( 2 ) 经济增长进入新一轮周期的上升阶段:经济增长接近潜在水平,失业 率升势趋缓,国际收支保持盈余。 ( 3 ) 经济运行中的深层次问题凸现:“五个统筹”成为结构调整的基本目标, 经济增长方式与资源、环境约束的矛盾更加尖锐,体制改革滞后已成为影响科学 发展观落实的根本性掣肘因素。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政府决定从2 0 0 5 年实行稳健财政政策。回顾多年来财 政政策由紧缩到扩张再到中性的历程,我们可以认为:一是财政政策是中央实旌 宏观调控不可或缺的政策工具,对熨平经济周期有着重要作用,财政政策在宏观 调控中应该也能够发挥重要作用。二是对具体经济情况作具体分析,相机抉择地 实施适当的财政政策,是财政宏观调控的灵魂和关键。 1 2 国内外相关课题的研究情况 1 2 1 财政政策与经济增长 财政政策是经济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它促进经济理论的发展,并随着经济理 论的发展和完善而不断丰富。经济增长理论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古典增长理论、现 代外生增长理论和内生增长理论等几个阶段,在这些增长理论中,财政政策是一 个必须考虑的重要影响因素。亚当- 斯密、大卫李嘉图和约瑟夫a 熊彼特是古典 增长理论的奠基人。现代外生增长理论中,哈罗德一多马经济增长模型是凯恩斯 学派的经济增长理论。现代外生经济增长理论中的新古典学派认为,财政政策变 量会使社会储蓄率发生变化,改变影响资本积累的生产能力,从而影响经济增长 的过程。因为储蓄率的变化会改变资本一劳动力比率、人均均衡产出及人均消费 量,从而最终影响生产力。因此在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中,财政政策的作用是通 过影响储蓄率,影响人均收入、人均消费及总消费,使经济运行于最佳增长途径, 进而影响经济增长,索洛( s o l o w , 1 9 5 6 ) 提出的模型试图证明经济中存在一种平 衡的增长途径。 内生增长理论认为,通过克服生产要素收益递减的性质,可以实现经济增长 的内生化,认为财政政策可以通过解决人力资本积累外部性、技术外部性和知识 外部性等问题,进而影响经济增长。卢卡斯( l u c a s ,1 9 8 8 ) 建立的模型分析了 财政政策对人办资本形成的影瞬,在此基础上,格鲁斯曼和赫尔普曼( g r o s s m a n a n dh e l p m a n ,1 9 9 1 ) 建立的以技术进步为基础的内生增长理论证明,由于研究 与开发部门其有外溢效应,竞争性均衡增长率低于社会增长率。所以,政府必须 通过补贴研究与开发活动来提高经济增长率。总之,内生增长理论注重财政政策 的作用,该理论认为,政府以税收或财政补贴等方式鼓励企业增加人力资本、基 础设施及研究与开发等投资,能够有效地促进经济的增长。 随着积极财政政策豹实施,国内对于财政政策作用感兴趣的学者愈来愈多, 把研究财竣政策与经济增长关系作为工作重点和研究方向的专家也很多。中国人 民大学的陈共教授在其积极财政政策及其财政风险一书中,系统地研究了积 极财政政策实藏韵背景、政策思想、政策措施、政策内涵、政策配合。一方面对 如何理解积极财政政策、市场失灵政府弥补、财政赤字的基本理论闯题、财政赤 字与总需求和总供给、财政政策的“排挤”效应、财政政策与通货膨胀、积极 财政政策效应的理论分析等几个方面进行了理论分析,另一方面,根据财政政策 的实践从财教鲠策和宏观政策的蜀趋完善和成熟、赤字政策等观念的转变、坚持 财政盼综舍平衡和宏观政策操传艺术等几个方面探索了积极财政政策实旌的基 本经验。财政部综合司的马拴友在其财政政策与经济增长著作当中,从财政 的各个角度分析了财政政策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利用总需求理论、经济增长理论 和动态分析理论,研究了财政政策的乘数效应,政府规模、政府消费、公共物质 资本、公共r & d 资本、公共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税收总量、对收入和 支出征税、具体财政收支结构的经济增长效应,赤字、国债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以及财政政策韵可持续挂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戴园晨在积极财政政策与宏 观经济调控中,在肯定积极财政政策的同时,对积极财政政策与宏观经济调控 方方面面酶河题包括资源配置趋禽的变化、利益关系的调整,对投资、对消费以 及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了探索,并涉及到了宏观调控从需求管理向供给管理转 变时政策手段钓运用、财政政策与货币金融政策的协调配合等问题。在该书的结 2 尾部分阐述了积极财政政策向可持续财政政策的转变,展示了我国经济发展的长 远规划。 1 2 2 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 所谓挤出效应,是指政府通过向企业、居民和商业银行借款来实行扩张性政 策,增加借贷资金需求同私人部门竞争资金,引起利率上升而导致民间部门支出 减少,从而使财政支出的扩张作用部分或全部被中和抵消。根据财政支出对民间 投资的挤出程度,可以把挤出效应分为三种类型: ( 1 ) 完全挤出效应。如果经济处于充分就业水平,当财政扩张增加需求时, 由于经济中没有可利用的闲置资源,所以总产出无法增加。这样,政府支出的增 加无法增加总产出,只是提高了均衡利率。然而,如果政府支出增加而总产量没 有改变,那么必然需要以私人支出的减少为代价。此时,利率上升挤出的私人支 出规模正好等于政府支出的增加额。这种扩张性财政政策并不引起产出增加的情 况,通常被称为完全挤出效应。 ( 2 ) 不完全挤出效应。在没有达到充分就业的经济中,一般不会发生完全 挤出。政府支出的增加将增加总产出,但同时也提高利率,因此挤出效应的发生 只是一个程度问题。总需求增加提高了收入,从而储蓄水平随收入上升而上升。 储蓄增加反过来有可能为较高的财政赤字融资而不会完全挤出私人支出。 ( 3 ) 无挤出效应。在没有达到充分就业从而产量有可能增加的情况下,当 政府支出增加时,由于中央银行能够通过增加货币供应来配合财政扩张,使得利 率可阻不上升,从而不会发生挤出现象。如果财政扩张过程中,中央银行为了阻 止利率上升增加了货币供应,那么由于收入增加而导致的超额货币需求就会由增 加的货币供应来满足,利率就不会上升,也就不会发生挤出效应。 持有完全挤出效应的观点又可分为三种:即早期古典完全挤出效应论,超理 性完全挤出效应论和资金完全挤出论。早期古典完全挤出论的代表是帕廷金 ( p a t i n k i n ,1 9 4 8 ) 。超理性完全挤出论由大卫和斯卡盯( d a v i d & s c a d d i n g ,1 9 7 4 ) 于1 9 7 4 年提出。资金完全挤出论由弗里德曼( f r i e d m a n ,1 9 7 0 ) 提出。 关于财政政策是否具有挤出效应主要有两种相对立的观点:货币学派和凯恩 斯学派( m o n e r t a r i s t & k e y n e s i a n s ) 的观点。货币学派认为以债务融资的财政支 出对g d p 、通货膨胀或民间投资的影响很短暂并且效果很小,而凯恩斯学派认 为这类财政支出对短期的经济稳定效果明显。 挤出效应有以下几个分析角度,第一个角度是利用i s l m 模型。i s l m 模 型分析了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达到均衡时,利率与国民收入的相互关系。财 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分别会引起i s 和l m 曲线移动,宏观经济政策的实施效果可 以通过建立一个i s - l m 模型进行研究。当两条曲线的斜率都较小时,挤出效应 就小,雨当两条曲线的斜率较大时,挤出效应就大。哈尔滨工业大学的高长春和 蒋德嵩、中国人民大学陈共、陕西师范大学的蓝春娣和任傈平等先后对我国发行 国债的挤出效应做了分析,得出在我国目前的宏观经济条件下,积极财政政策的 挤出效应并不明显。 挤出效应的第二个分析角度是分析发行国债对私人投资的影晌。关于国债对 私人投资影响的问题引起了人民的广泛的兴趣和关注。莫迪利亚尼( m o d i g l i a n i , 1 9 6 1 ) 是第一个精确分析公债长期影响的人卡瓦科一西尔瓦( c a v a c o s i l v a , 1 9 9 7 ) 对他的结果做了实质性的修改,指出莫迪利亚尼忽略了模型中债务的影响。 阿特金森和斯蒂格利兹( a t l d n s o n & s t i g l i z ,1 9 8 0 ) 对该问题作了进一步的研究。 费尔德斯丁( f e l d s t e i n ,1 9 7 6 ) 在研究中指出,从理论上讲,如果经济增长率超 过利率,无限制地借新债还旧债是可能的。 挤出效应的第三个分析角度是财政支出结构对私人消费的影响。关于政府支 出对私人消费的影响有两种相互冲突的观点:一种是财政中性观点,认为政府提 供产品和服务能够很好地代替私人消费,从而政府支出的增加将伴随等量的私人 消费的减少。另一种是关于预算政策的标准凯愚斯观点,认为居民消费行为独立 于政府支出,政府支出的增加可以刺激总需求。 1 2 3 财政政策的风险效应 财政政策的风险效应即财政政策风险,是指政府财政活动或财政行为( 作为 事件) 给政府本身与社会经济带来的各种潜在危害。我国学术界从事财政风险研 究的专家比较多,厦门大学张袈教授对财政风险做了深入的研究,认为目前财政 风险不仅存在而且很大,主要表现为中央财政的债务依存度过大、基层财政仍然 十分困难、国内市场的回升基础不牢、财政增收的基础不牢、财政支出存在严重 问题及公共财政模式的构建阻力很大。为了化解风险,他提出一系列的防范措施: 控制政府债务增长速度和转变财政政策杠杆重心、深化政府预算制度改革、注重 税收的依法征纳、进一步推进税费制度的改革、提高政府支出的效率、大力规范 政府分配秩序等。中国改革基金会国民经济研究所樊刚教授提出用综合负债率指 标来测算财政风险,该指标从广义的角度来衡量国家整体的财政风险,由银行坏 帐、外债与政府内债之和与国内生产总值相除得到。由于统计数据的缺乏,要准 确测算其中一些指标是困难的,但作为反映财政风险变动趋势的宏观经济指标, 它还是具有定的参考价值。中国人民大学陈共教授在其积极财政政策及其风 险一书中,对财政政策的风险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阐释,指出对于显性的财政 风险政府控制起来相对容易,但是对于隐性财政风险则困难的多。陈共教授重点 对隐性和或有债务进行了剖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1 3 研究思路 论文对我国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经济效应进行了实证研究。论文共分八章。 各章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分述如下: 第一章为导论。简要介绍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国内外相关课题的研究情况、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和论文的主要创新与不足之处,对整篇论文作了概括性的介 绍。 第二章为通货紧缩概论。首先把西方学者和我国学者对通货紧缩的理解、认 识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在此基础上,结合作者的认识,给出了通货紧缩的定义。 并根据不同的标准,对通货紧缩进行了分类。针对通货紧缩的形成机理,归纳总 结了不同学派的理论,主要有:凯恩斯的“有效需求不足论”、克鲁格曼的总需求 不足,“流动性陷阱”机制论、费雪的“债务通货紧缩”理论、伯南科和格特勒 的金融加速器模型、萨缪尔森、布坎南、瓦格纳等人的“滞缩”理论。最后阐 述了通货紧缩对消费和投资的影响。 第三章为治理通货紧缩的政策选择。首先回顾了各个主要国家发生的比较典 型的通货紧缩,随后针对通货紧缩的治理问题,归纳总结了各个主要学派的观点: 凯恩斯学派的政策主张、供给学派的政策主张、货币学派的政策主张、奥地利学 派的政策主张。最后就西方国家对通货紧缩的治理,归纳了可资借鉴的主要经验: 对通货紧缩形势的准确把握和判断、合理的政策工具选择搭配与正确的政策取 向、注意宏观政策的效应、适时的政策转换等。 第四章是我国反通货紧缩的财政政策选择。在本章中首先对我国建国以来的 财政政策进行了回顾。着重分析了1 9 9 7 1 9 9 8 年我国的通货紧缩形势以及通货 紧缩的危害。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积极财政政策,并归纳总结了1 9 9 8 2 0 0 3 年我 国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具体措施。 第五章研究积极财政政策的经济效应,即积极财政政策对我国经济增长的推 动作用。本章以积极财政政策经济效应的理论分析为切入点,随后进行了积极财 政政策经济效应的实证分析,一是对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效果进行了详细分析: 拉动了经济增长、促进了经济结构调整、增加了人民收入、推动了科教兴国战略、 促进了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二是对投资乘数的效应进行分析包括边际消费倾 向下降引起乘数下降,产品服务周转速度对投资乘数的影响,企业投资乘数效应 分析等。 对积极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进行分析,即政府通过向企业、居民和商业银 行借款来实行扩张性政策,增加借贷资金需求同私人部门竞争资金。引起利率上 升而导致民间部门支出减少,从而使财政支出的扩张作用部分或全部被中和抵 消。首先从介绍现代西方财政学的国债“挤出效应”理论着手,介绍了2 0 世纪7 0 年代对李嘉图定理的论战中,新凯恩斯主义、新古典综合派的代表人物詹姆斯托 宾提出国债对民间投资有“挤出效应”,萨缪尔森提出的公愤产生“资本替代”效 应,由凯恩斯主义转为温和供给学派的马丁费尔德斯坦也分析了公债的“挤出效 应”,美国经济学家约瑟夫- 斯蒂格利茨对国债的挤出效应持反对观点。在此基础 上对我国积极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进行实证分析。通过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数 据说明“挤出效应”不明显。 昂后对积极财政政策中实施减税政策的可行性进行分析。说明我国还不具备 实行大规模减税的基础和条件,减税的观点不合时宜。 第六章为积极财政政策的风险效应。首先就其定义进行了阐述和解释,其次 对政府财政风险的具体类型进行了归纳总结:直接显性债务,直接隐性债务,或 有显性债务,或有隐性债务。这样的类型划分,实际上指明了两种财政风险:一 是直接财政风险,也即由财政直接承担的债务,相当于世界银行所讲的直接显性 债务。二是间接财政风险,也即由财政间接承担的国家预算体系以外的债务,包 括直接隐性债务、或有显性债务和或有隐性债务。相对于直接财政风险而言,后 三种债务的出现与否,取决于特定事件的发生与否,发生的概率既外生于政府的 政策( 如自然灾害) ,也内生于政府的政策和其他各种因素( 如政府的担保和决 策失误) ,虽说可能要国家财政来承担,但究竟是否最终会承担以及最终要承担 多少是事先无法清楚知道的。特别是或有隐性负债,尽管不受法律约束,但由于 公众的期望和政治压力以及政府的道义责任,可能要求政府出面承担部分或全 部,因而可能构成财政的一个很大的风险源。随后说明了隐性和或有负债是一种 世界各国普遍的经济现象,客观上或多或少存在于每一个国家。接着具体研究了 我国的财政风险,指出我国面临的风险主要包括:债务累计风险、效率损失风险、 结构失衡风险、通货膨胀风险、体制回归风险、源于预算外资金的财政政策风险。 并就防范财政政策风险应该遵守的基本原则进行了说明。 本章最后部分给出了我国面对财政风险应该采取的对策,先介绍了我国具 备防范财政风险的有利条件,并针对具体情况,说明我国应该关注和防范的重点 是隐性和或有债务所带来的风险。 第七章研究了积极财政政策的适时调整与渐进转换。自2 0 0 3 年下半年开始, 我图宏观经济形势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经济自主增长 机制初步形成;经济增长进入新一轮周期的上升阶段,经济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 化;经济运行中的深层次问题凸现等。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政府决定从2 0 0 5 年 实行稳健财政政策。在本章中首先对“稳健财政政策”的含义进行了解读,指出了 “稳健”的三重内涵。最后说明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应该采取的具体措施。 第八章为结论。用很短的篇幅对全文进行了总结,并指出了文章的不足以及 今后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1 4 论文的创新与不足 论文借鉴国内外较新的研究成果,从实证的角度对我国积极财政政策实施的 缘由、效果以及由此引起的政策风险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做了较深入的探索和补 充。在定性认识的基础上,加深了对积极财政政策实施效果的定量分析及认识。 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 1 、在第五章对经济增长效应的分析中,通过实证分析说明了积极财政政策 对经济增长及扩大就业的的拉动作用。 2 、通过实证分析对积极财政政策的投资乘数效应进行了分析和比较。得出 边际消费倾向下降引起投资乘数下降,产品服务周期延长引起投资乘数下降。同 时对企业投资乘数效应进行了分析。 3 、对积极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进行了测算,用实证方式说明了我国实施的 积极财政政策没有引起明显的“挤出效应”。 不足之处在于: l 、在第六章研究积极财政政策风险效应时,没有能够对应该重点防范的隐 性和或有债务风险的指标体系进行深入研究,对具体的指标没有进行设计。 2 、对包括隐性和或有债务的政府综合债务预警体系的建立没有给出具体的 建议。而要防范财政政策风险,就必须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建立起有我国特色 的隐性和或有债务统计指标体系。为考核风险程度,还可以借鉴商业银行贷款风 险分类管理的经验,对隐性和或有债务进行分类管理。科学的分类、准确的统计、 完整的记录并公开财政风险状况,才可能清楚地了解隐性和或有债务的规模和构 成,为进行科学管理和确定每一种隐性和或有债务的处理方法,提供科学、可靠 的依据。 在今后的学习中,将针对本文中的不足之处作更深入的研究,以望能够取得 更大的收获。 2 通货紧缩概论 2 1 通货紧缩的定义 2 1 1 西方学者的观点 2 0 世纪二三十年代世界经济大萧条期间,通货紧缩曾是经济学研究的重要 课题。然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各国持续发生通货膨胀,直到7 0 年代许多发 展中国家经济进入“滞胀”时期,以致于有些经济学家断言:2 0 世纪是通货膨胀 的世纪。然而,在经历了5 0 年左右的反通货膨胀的斗争之后。世界经济又面对 通货紧缩的挑战。从日本泡沫经济的破灭开始,到1 9 9 7 年亚洲经济金融危机爆 发,通货紧缩已在世界上许多国家成为现实。美国商业周刊1 9 7 7 年月1 1 月 最早向世界发出了“全球通货紧缩”的警告,1 9 9 8 年1 月美联储主席艾仑格林斯 潘发表了有关通货紧缩的谈话之后,更是引起了学术界( 全球范围) 的热烈讨论。 那么,究意何谓通货紧缩,至今在西方经济学界并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即不同 流派的经济学家根据自己的理解或认识问题的方法,对通货紧缩有不同的定义。 ( 1 ) 萨缪尔森和诺德豪斯在其经济学( 1 9 9 8 年第1 6 版) 中对通货紧缩 的定义为:“通货紧缩与通货膨胀相反,发生于价格总水平的下降中。持续的 通货紧缩,其中价格为期若干年地稳步下降,是与经济萧条相联系的”。 ( 2 ) 期蒂格利茨在其经济学教科书中将通货紧缩定义为:“一般价格水 平的持续下降”。 ( 3 ) 克鲁格曼在其国际经济学中将通货紧缩定义为:“一国总体价格水 平的下降”。 ( 4 ) 美国经济学家希勒在其宏观经济学教科书中这样定义:“通货紧缩是指 商品和服务的平均价格水平的下降。” ( 5 ) 斯宾塞在当代经济学中对通货紧缩的定义是:“所有商品和服务的 一般价格水平的下降或者说,单位货币购买力的上升”。 ( 6 ) m i t 现代经济学辞典中把通货紧缩定义为“价格总水平的持续下降”。 ( 7 ) 托宾在经济百科全书( 美国学者格林沃尔德主编) 对通货紧缩的解 释是:“通货紧缩也是一种货币现象,它是指每单位货币的商品价值和商品成本 的上升”。 ( 8 ) 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中关于“通货紧缩”词条的解释为“中世纪 发生过通货膨胀,但并不严重,而且存在着一种趋势,一段时间的价格上升和一 段时间的价格跌落交替出现。这种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交替出现的格局一直持续 到2 0 世纪3 0 年代的大萧条时期。” 2 1 2 国内学者的观点 国内学者对通货紧缩的定义也很不统一,主要因为有的经济学家从外部标志 来定义通货紧缩,而有的经济学家则从产生的原因或效应来定义它。对应于国际 学术界的三种不同观点,在此将国内学者的观点也分为三类: 第一种观点为“单要素论”,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通货紧缩是物价水平的 普遍持续下降,这种观点和国外经济学界关于通货紧缩的主流观点比较接近,但 是,持“单要素”定义的学者又有不同的具体标准:第一种标准,价格水平持续下 降半年以上即为通货紧缩;第二种标准,价格水平持续下降两年阻上为通货紧缩; 第三种标准,通货膨胀率由正变负为轻度通货紧缩,由正变负超过一年为中度通 货紧缩,由正变负达到两年为严重通货紧缩;第四种标准,通货膨胀率低于1 即为通货紧缩。 胡鞍刚( 1 9 9 9 ) 认为通货紧缩和通货膨胀的定义正好相反,是指货物与服务 货币价格的普遍不断下降。这里所讲的“货物与服务”,不是指各种股票、债券或 其他金融资产,而是指经济组织生产和销售给别人的有形和无形商品:“货币价 格”是指单位商品的货币量,为了对比,可以设想一个商品与另一个商品物物交 换的价格。通货膨胀不是指相对价格的变动,是指绝对价格,即货币价格的变动: “不断下降”并不意味着价格水平就一定“低”。据统计1 9 9 7 年中国的货币价格是 1 9 7 8 年的3 8 倍;“普遍地”,是指货币价格普遍地、广泛地下降,而不是某个产 品或某个行业的价格水平下降。 钱小安( 1 9 9 9 ) 认为,通货紧缩是与通货膨胀相对立的一个概念,它是指一 般物价的持续下跌,即物价出现负增长。通常用c p i ( 消费物价指数) 作为通货 紧缩的度量指标。其中,c p i 环比出现负数。 谢平、沈炳熙( 1 9 9 9 ) 认为,通货紧缩是与通货膨胀相反的一种经济现象, 通货膨胀是货物与服务价格普遍持续地上升,通货紧缩则是货物和服务价格的普 遍持续下跌,同时指出通货紧缩与通货膨胀一样,也是种货币现象。通货紧缩 所反映的物价下跌,必须是普遍的、持续的。个别货物和服务价格的下降不是通 货紧缩,货物和服务价格的暂时或偶然下跌也不是通货紧缩。 刘树成( 1 9 9 9 ) 认为“作为一个普及性的、易于为大众所掌握的但不失科学 性的概念,通货紧缩不防采取单要素定义,即价格水平普遍地持续地下降。” 第二种观点为“二因素论”或“两个特征论”。持有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通货 紧缩是指物价持续下跌,货币供应量持续下降。 曾康霖( 1 9 9 9 ) 认为“通货紧缩就是流通中作用于商品和劳动交换的货币减 少,它表现为商品和劳务价格的持续下跌。” 吴围权,杨义群( 2 0 0 3 ) 认为“和通货膨胀一样,通货紧缩同样也是一种货 9 币现象,应该定义为价格水平的下降和实际货币量的萎缩。” 第三种观点为“三要素论”或“三个特征论”。该观点认为通货紧缩是经济衰退 的货币表现,因而必须具有三个特征,即价格、货币供应量与经济增长水平三个 指标的综合下降。通货紧缩与经济衰退相伴随,是经济衰退的货币表现。按照对 货币供应量与经济增长水平下降标准的不同取法又可分为两个标准:一种标准认 为必须是绝对量的下降,即货币供应量的负增长和经济的负增长,或叫做“两个 特征、一个伴随”:另一种标准认为不必是绝对量的下降,而可以是相对量的下 降,即货币供应量增长率和经济增长率的下降。 王煜和高材林( 1 9 9 8 ) 认为,通货紧缩是指商品和劳务价格的持续下跌,它 通常与经济衰退相伴随,是经济衰退的货币表现。通货紧缩主要有三个特征:一 是物价的持续下跌,货币供应量减少:二是有效需求不足,失业率居高不下;三 是经济全面衰退,g d p 负增长或大幅度下滑。 戴相龙( 1 9 9 9 ) 认为,通货紧缩一般有两个特征:一是商品和劳务价格持续 下跌:二是货币供应量持续下降。与通货紧缩相伴随的是经济衰退,即经济连续 两个季度以上出现负增长。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宏观组( 1 9 9 9 ) 认为,通货紧缩有两个特征,一 个伴随。首先它是一种货币现象,与货币流通量的下降有关,其次它会“符合规 律地导致物价变化”,再就是它通常伴随着经济衰退的出现。因此,通货紧缩是 指“减少货币发行量以提高购买力或减轻货币贬值,并引起物价普遍下降的过程。 通货紧缩与经济周期中的萧条阶段相关,当经济进入萧条阶段时,银行收缩银根, 减少信贷,这就引起了通货紧缩,进而引起物价水平下跌与生产衰退。”只所以 强调通货紧缩的两个特征和一个伴随,是想提醒大家中国面l 临的通货紧缩压力与 历史上发生的经典通货紧缩有所不同。 2 1 3 需要澄清的几个关系 国内外学者关于通货紧缩的不同定义可以看到大家对通货紧缩的认识与理 解都是相对通货膨胀丽言的,概念的内涵都是物价的持续下跌。由于在现实经济 生活中引起价格下降的成因和其他伴随的经济增长情况较为复杂,不同学者根据 自己的不同理解,对这一定义进一步加上限定,构成了不同的外延,使通货紧缩 这一概念包含了更多因素。笔者认为,这样来讨论问题,混淆了与通货紧缩相关, 但不能构成通货紧缩这一概念本身的因素,从而使通货紧缩这一概念似是而非, 模糊不清。要科学地规范这一概念,首先需要澄清以下几种关系。 ( 1 ) 通货紧缩与货币紧缩 在英文中“通货紧缩”与“货币紧缩”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前者是d e f l a t i o n ,是 指普遍,持续的价格下降,后者是m o n e t a r yt i g h t e n i n g ,是指货币当局( 政府或 中央银行) 所采取的货币紧缩政策,如提高利率或减少货币供应量。佛里德曼有 一个著名的命题“通货膨胀在任何时空条件下都是一种货币现象”其含意为不管 通货膨胀的传导机制和机理及表现方式如何,导致通货膨胀的直接原因只有一 个,那就是某段时间内货币供给增量太快,从而导致物价持续上升。作为通货膨 胀的对立面,我们认为通货紧缩也是一种货币现象,那么通货紧缩与货币供应量 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通货紧缩是否一定是货币供应量减少引起的昵? 一般 来说货币供应量减少通常会引致通货紧缩,但出现通货紧缩并不一定是由于货币 供应量的减少,关键在于对实际经济增长与物价起作用的不是名义上的货币供 量,而是实际上的货币流通量。货币流通状况是膨胀还是紧缩,衡量的标尺本质 上是商品正常流通对货币的客观需要量,而并非货币供应量的增加或减少。即使 货币供应不减少,若通货存量小于商品流通量对货币的需要量,通货紧缩仍会出 现。 物价慧水平的持续下跌有可能与广义货币供应量( m 2 ) 适度增长并存,这 与特定的货币结构有关。如代表经济中流通部分的货币供应量的流动性( m 1 m 2 ) 下降,即m 2 中储蓄存款比重大,这种特定货币结构下的通货紧缩现象,实质上 是通货中强流动性部分发生了紧缩。因此不能把货币供应量的持续下降或货币供 应量增长率的持续下降做为是否存在通货紧缩的先决条件。 ( 2 ) 通货紧缩与经济衰退 一般意义上的通货紧缩并不一定出现经济衰退,通货紧缩有促进产出增加, 对经济有正面影响的无害型通货紧缩和不利于经济发展,引致产出缺口扩大的危 害型通货紧缩。而经济衰退则是一年中g d p 连续两个季度以上出现负增长。 就长期性通货紧缩来考察,有伴随经济增长率减缓的通货紧缩,也有伴随经 济增长率的上升的通货紧缩。如英国1 8 1 4 一1 8 1 9 年的通货紧缩是伴随经济增长 率上升的。而1 8 7 3 1 8 9 6 年的通货紧缩是伴随经济增长减缓的。而美国 1 8 4 8 1 8 4 9 年、1 8 6 6 一1 8 9 6 年两次长期通货紧缩,伴随着经济增长率的上升。 1 8 1 4 一1 8 4 9 年间,是英国工业化的中、后期,并为拿破仑战争结束之后的时期, 价格水平呈现出长期的下降趋势,而工业生产年均增长率上升为3 6 ,这一时 期是其棉纺业、生铁业、铁路业大踏步发展的时期。随后,英国的经济增长逐渐 放慢,到1 8 7 3 - - 1 8 9 6 年闯,工业生产年均增长率下降到1 6 。对于美国来讲, 1 8 1 4 一1 8 4 9 年这3 0 年的通货紧缩时期,是其工业化的初中期,g n p 年均增长率 5 4 :1 8 6 6 1 8 9 6 年的通货紧缩时期是美国赶超英国的时期,g n p 年均增长率 更是高达7 。5 。 。刘树成通货紧缩:既不能估计不足。亦不可估计过重l j l 经济研究,1 9 9 9 ,( io ) 1 】 就短期性通货紧缩来考察,有伴随经济衰退即伴随经济负增长的通货紧缩, 亦有伴随经济正增长,但经济增长率已减缓的通货紧缩,还有伴随经济增长率上 升的通货紧缩。对短期性通货紧缩的考察,也就是把价格变动与经济增长变动放 在短期波动中来考察。一般来说,在短期波动中,物价与经济增长是呈同方向变 动的。经济上升,物价亦上升;反之,经济下降,物价亦下降。然而,由于现实 经济生活的复杂性,在短期波动中,物价与经济增长也可能呈现出反方向的变动, 这涉及到菲利普斯曲线的变形问题( 刘树成,1 9 9 7 ) 。我们把美国1 8 6 6 1 8 9 6 年 长达3 0 年的通货紧缩时期分解成短期波动来考察。在这一时期,价格水平里长 期下降趋势。就其中的短期波动来看,从1 8 6 9 年起,经济增长率共出现7 次波 动。在经济增长率呈正增长且上升的1 2 个年份中,除2 个年份外,其余1 0 个年 份均对应着价格水平的下降。这表明,价格水平的下降并非仅伴随经济衰退或伴 随经济增长率的下降,而可能伴随着经济增长率的上升。另外,在这一时期中, 共有4 个年份出现经济的负增长,即经济衰退1 8 8 2 年、1 8 9 3 年、1 8 9 4 年、 1 8 9 6 年。然而,其中有两个年份( 1 8 8 2 年、1 8 9 3 年) ,价格水平非但没有下降, 反而上升。 以上是把美国1 8 6 6 1 8 9 6 年期间分解为短期波动来考察的,这其中涉及到 菲利普斯曲线的变形问题,即物价与经济增长呈现出反方向的情况。就菲利普斯 的基本曲线来考察,即在短期波动中,对经济上升、物价上升,经济下降、物价 亦下降的一般情况来考察。就一般情况而论,为期一两年的一般物价的通货紧缩, 不一定伴随着经济衰退和萧条;而持续若干年的严重的通货紧缩,有可能伴随经 济衰退和萧条。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