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专业论文)农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与制度创新.pdf_第1页
(政治经济学专业论文)农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与制度创新.pdf_第2页
(政治经济学专业论文)农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与制度创新.pdf_第3页
(政治经济学专业论文)农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与制度创新.pdf_第4页
(政治经济学专业论文)农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与制度创新.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文摘要 本文从经济增长理论,特别是农业经济增长理论出发,并以这些理论为指导 来分析中国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与制度变迁和创新。文章首先系统介绍了经济增 长理论及其与制度变迁的关系,同时,还介绍了六种农业经济增长理论及其对我 国转变农业增长方式的四点启示。通过这些介绍为本文所研究的我国农业增长方 式转变问题提供理论基础。其次,介绍了农业及其农业经济的特性,同时概述了 农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与制度变迁的关系,逐渐进入本文主题,实现出理论到本 文所研究问题的过渡。而后通过建立模型对我国农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状况作了 实证分析,值得一提的是笔者将制度因素纳入经济增长函数进行分析,并通过其 他因素的分析得出制度因素对农业经济影响程度的结论。在实证分析过程中指出 农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临界,并通过这个临界标准论证了我国农业经济目前正 处于增长方式转变的临界。这种分析方法是本文的创新点所在,以往的文献中多 数为一种临界的介绍,并没有结合实际来论证说明实际问题,更没有把几种界定 临界的方法加以总结。同时,笔者利用数据表格等工具来说明目前我国农业经济 增长方式转变的程度,并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得出结论:目i j ,家庭联产承包责 任制度是实现农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最大阻碍。最后,笔者指出农业走合作化 道路将是一种必然的历史选择。当然,这种合作化不同于历史上的合作化,它已 经被赋予了新的本质内涵。 关键词:经济增长理论;农业经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制度创新;合作化 t h ea u t h o ra n a l y s e dt h ep r o b l e ma n da c c o m p l i s h e dt h i s a r t i c l et h r o u g ht h e e c o n o m i c a lg r o w t ht h e o r y , s p e c i a l l yt h ea g r i c u l t u r a le c o n o m yg r o w t ht h e o r y t h e s e t h e o r i e sa r ei n s t r u c t i v ei d e a so ft h i sp a p e r f i r s t , t h ea r t i c l ei n t r o d u c e d t h e e c o n o m i c a lg r o w t ht h e o r ys y s t e m a t i c a l l y s i m u l t a n e o u s l y ,i ta l s oi n t r o d u c e ds i x a g r i c u l t u r a le c o n o m i e sg r o w t ht h e o r i e sa n df o u re n l i g h t e n m e n t sf o rt h ea g r i c u l t u r a l e c o n o m i c a lg r o w t hp a t t e r no fo u rc o u n t r y t h e s ei n t r o d u c t i o n sa r et h et h e o r yb a s i so f t h i sa r t i c l e s e c o n d ,i ti n t r o d u c e da g r i c u l t u r ea n dt h ea g r i c u l t u r a le c o n o m y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 a tt h es a m et i m e ,i ti n t r o d u c e dt h er e l a t i o n so fs y s t e ma g c u l t u r a l e c o n o m i c a lg r o w t hp a t t e r nt r a n s f o r m a t i o na n ds y s t e mv i c i s s i t u d e s t h ea u t h o r a c c o m p l i s h e dt h et r a n s i t i o nt h r o u g l lt h i sp a t t e r na n de n t e r e dt h i s a r t i c l e s u b j e c t g r a d u a l l y a f t e rt h a t ,t h ea u t h o rm a d e t h er e a ld i a g n o s i sa n a l y s i st h r o u g he s t a b l i s h i n g m o d e lo ft h ec o n d i t i o nw h i c hi sa g r i c u l t u r a le c o n o m yg r o w t hp a t t e r nt r a n s f o r m a t i o n o fo u rc o u n t r y w h a ti sw o r t hm e n t i o n i n gi st h a tt h ea u t h o rb r i n g st h es y s t e mf a c t o r i n t ot h ee c o n o m i c a lg r o w t hf u f i c t i o nt oc a r r yo nt h ea n a l y s i s ,a n do b t a i n e dt h e i n f l u e n c eq u a n t i f i c a t i o nc o n c l u s i o no fs y s t e mf a c t o ro na g r i c u l t u r a le c o n o m yg r o w t h t h r o u g ht h ea n a l y s e so nt h eo t h e rf a c t o r so ft h ea g r i c u l t u r a le c o n o m y i nt h er e a l d i a g n o s i sa n a l y s i sp r o c e s st h ea u t h o rp o i n t e d o u tt h e c r i t i c a l l y o fa g r i c u l t u r a l e c o n o m yg r o w t hw a yt r a n s f o r m s ,a n dp r o v e so u rc o u n t r ya g r i c u l t u r a le c o n o m yi nt h i s c r i t i c a ls t a n d a r da tp r e s e n t t h i sa n a l y s i sm e t h o di so n eo ft h ei n n o v a t i o np o i n t so f t h i sa r t i c l e m o s to ft h ef o r m e rl i t e r a t u r ei so n ek i n do fc r i t i c a li n t r o d u c t i o n ,i t c e r t a i n l yh a sn o tu n i f i e da c t u a lp r o v e so nt h ep r o b l e m ,a n di th a sn o tp e r f o r m e d s e v e r a ll i m i t sc r i t i c a lm e t h o d st os u m m a r i z ee i t h e r a tt h es a m et i m e ,t h ea u t h o ru s e d d a t aa n df o r mt oe x p l a i nt h ed e g r e eo fo u rc o u n t r ya g r i c u l t u r a le c o n o m yg r o w t h p a t t e r nt r a n s f o r m sa tp r e s e n t ,a n dd r a w st h ec o n c l u s i o ni nt h er e a ld i a g n o s i sa n a l y s i s f o u n d a t i o n :t h e p r e s e n ta g r i c u l t u r a ls y s t e m i st h e b i g g e s t h i n d r a n c ef r o m a c c o m p l i s h i n ga g r i c u l t u r a le c o n o m yg r o w t hp a t t e r nt r a n s f o r m s f i n a l l y ,t h ea u t h o r p o i n t e do u tt h ea g r i c u l t u r ec o o p e r a t i v e sp a t hw i l lb eo n ek i n do fi n e v i t a b l eh i s t o r i c a l c h o i c e c e r t a i n l y ,t h i sk i n do fm o v e m e n tt oo r g a n i z ec o o p e r a t i v e si sd i f f e r e n ti nt h e h i s t o r yt h em o v e m e n tt oo r g a n i z ec o o p e r a t i v e s ,i th a sa l r e a d ye n t r u s t e dw i t ht h en e w e s s e n t i a lc o n n o t a t i o n k e yw o r d :t h et h e o r yo fe c o n o m i c a lg r o w t h ;e c o n o m i c a lg r o w t hp a t t e r n ;t h e t r a n s f o r m a t i o no fe c o n o m i c a lg r o w t hw a y ;i n s t i t u t i o ni n n o v a t i o n ;c o o p e r a t i o ns y s t e m 导论 导论 近几年,“三农”问题已经是举国瞩目的问题,党中央、国务院也一再调整政策,力 求使这一问题有一个根本的缓解,并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举措。其实,从新 中国成立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对农民、农村、农业问题历来是高度重视的,但是,随着 中国的经济增长与发展,“三农”问题不仅没有解决却有日益严重的趋势。笔者认为,这 与我们对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过程中农业产业进入了结构转型阶段的农业自身发展规律缺 乏认识有着重要的关联。农民、农村、农业问题,说到底是农业问题。农业是农民收入增 长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如何实现农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从而实现农业的现代化和可 持续发展备受关注。经济学家们对此作了深入的研究,目前,对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影响 因素的研究有很多,但是归纳起来主要有四种: 第一种观点认为,技术是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我国的技术水平,技术创新能力的不 足是影响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特别是农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主要因素。索洛、肯德里克 和月尼森等人从数学模型出发对一些国家( 主要是发达国家) 的经济增长因素进行分解, 他们的结论共同认为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自然也就是影响经济增长方式转交 的主要因素。然而,舒而茨等却持反对意见,他提出了人力资本理论,认为技术决定论忽 视了“人”的因素,而通过教育等方面的投资可以开发人的智力、丌发人力资源,从而促 进经济增长并产生“递增收益”。我国的客观事实也证明技术是影响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 但不是决定因素,我国存在的技术与经济两张皮( 即技术与经济脱节,不能迅速、有效转 化为生产力) 的现象导致大量技术浪费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技术不能转化为生产力对经 济增长就没有任何意义。 第二种观点认为,资本对经济增长起决定作用,对农业投入的不足是影响农业经济增 长方式转变的主要因素。乔根森等人的测算结论认为:对大部分国家来说,投入的增加是 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以此为依据,很多人认为我们应该创造更好的利用外资的环境,吸 引外资,增加投入来加速经济增长。我国很长时间以来的经济增长都是属于投资驱动型。 我国提出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十几年以来,成效很差,通过各种衡量经济增长方式的指标来 看,我国仍属于粗放型经济增长。可见,把投入作为影响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是不科学的。 因而,认为对农业投入的不足是影响农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主要因素也是不科学的。 第三种观点认为,我国目自u 所处的发展阶段决定了现在的农业经济增长方式。其理论 依据是发展阶段论。罗斯托等人认为在不同的发展阶段,经济增长具有不同的特征,经济 l 导论 增长的快慢、产业结构的变化等,受到发展阶段的影响和制约。我国学者李京文、刘国光 在其合著的中国经济大转变一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综合研究一书中指出经济增长方式 具有明显的阶段性。他们认为,即使是在工业经济社会,不同国家或同一个国家在工业化 发展的不同阶段,经济增长方式也不完全相同。 第四种观点认为制度因素对经济增长起着关键性作用,制度学派就强调制度因素对经 济增长及其效率的作用,如:熊彼特认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机制和动力来源于企业家创新。 诺斯指出:“有效率的经济组织是经济增长的关键”。我国持这种观点的主要代表人物有邓 大才、温铁军等。他们认为目前农业制度的种种缺陷是导致农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缓慢, 农民增收缓慢等一系列关于农字号问题的原因。 以上观点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不同时期都可成为一国经济发展的理论指导。 结合我国目前所处的历史阶段,笔者认为第四种观点更符合我国国情,本文将坚持这种观 点并对其进行深入分析。 我国正处于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型时期,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 向集约、有效成功转变的过程会加速转型实现,而我国农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缓慢,粗放 程度较高,经济粗放增长所带来的资源与环境矛盾突出,只有加快转变、彻底转变粗放式 的经济增长模式,才能缓解,进而从根本上解决这些制约经济特别是农业经济长远发展的 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因此,笔者有了本篇论文的选题,并最终提出进行农业制度创新 走合作化道路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旨在推动我国农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实现,同时 给广大的发展中国家实现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以启示。 第一章农业经济增欧方式转变与制度变迁 第一章农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与制度变迁 1 1 经济增长理论综述 经济增长一直是备受人们关注的重大经济问题。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经济增长由一 个重要的宏观经济目标发展成为相对独立的学科体系增长经济学。其基本框架则大多 数以数理或计量方法来探讨社会福利的增进及其影响,以数理方法构建、证明经济增长模 型及进行动态分析;以计量分析为主要工具考察经济增长的因素及经济增长与有关变量之 问的关系。经济学家对于经济增长的定义有着不同的观点。 库兹涅茨在现代经济的增长:发现和反思中指出:经济增长“可以定义为给居民 提供各类日益繁多的经济产品的能力上升,这种不断增长的能力建立在先进技术以及所需 要的制度和思想意识相应调整的基础上”,“表现为对不断增长的人口提供更多的人均商品 和劳务的能力不断提高”。而刘易斯在经济增长理论一书中指出,经济增长是“按人 口平均的产出的增长”。萨缪尔森则认为,经济增长是“一国总产出跨时期增长,通常用 一国的实际g d p ( 或实际潜在g d p ) 的年增长率束衡量”。本文采用的是萨缪尔森的观点。 经济增长理论是研究一定时期( 通常为一年) 决定国民生产总值的因素、这些因素与 国民生产总值的相关性及随着时间的推移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水平演进的路径或趋势的一 门学科。1 西方的经济增长理论经过三百年的发展,逐渐从劳动决定论,经由资本决定论向技术 决定论演进,经过了从传统经济增长理论、现代经济增长理论至新经济理论的发展。这些 经济增长理论各自强调的重点有所不同,但都对经济增长过程进行了颇有见地的分析,并 形成了自己的特色。目前,在我国,制度经济学备受关注。 1 1 1 古典经济增长理论 1 7 世纪中叶,当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西欧尚未最后确立的时候,古典经济学家就对它 的经济增长方式进行了最初的探讨,在劳动价值学说中奠定了人的劳动在财富创造中的重 要地位。威廉配第关于“土地为财富之母,劳动则为财富之父和能动的要素”的论断, 布阿吉尔贝尔关于劳动时白j 决定价值的论述,都把劳动视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其后, 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把劳动价值学说推到了那个时代西方经济学家可以达到的顶峰。 1 毕秀水,有效经济增长研究:资源与环境约束下的现代经济增k 分析 m ,北京:中国财政经济 i 版社,2 0 0 5 1 3 第一章农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与制度变迁 亚当斯密认为,财富的增长、经济的发展有两个原因:其一,改进社会上实际雇用 的有用劳动的生产力;其二,增加社会上实际雇佣的有用劳动量。财富增长中起核心作用 的是“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主要通过:第一,人的技能和工具提高; 第二,资本积累( 通过资本积累和资本的正确配置,可以扩大生产规模,促进分工和技术、 技能的提高) ;第三,制度( 自由竞争、自由贸易的市场机制,它是生产效率的主要社会 经济因素) 。2 与亚当斯密从生产角度分析国民财富增长的原因不同,大卫李嘉图在论 述经济增长时,认为合理的分配制度和激励能够提高人们的生产积极性,进而促进经济增 长。 由于古典经济增长理论的代表人物的分析侧重于农业生产占主导地位的经济,边际收 益递减规律被过分的强化了,使得技术进步的连续性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这样,古典经 济增长理论的分析显得有些悲观,即经济增长不具有连续性。萨伊认为,斯密关于价值是 由人类劳动创造并表现人类劳动的观点是不正确的,任何财富和价值都是“归因于劳动、 资本和自然力这三者的作用和协力”。可见,古典经济增长理论有其重要的理论意义,但 同时也存在自身的缺陷和不足。 1 1 2 现代经济增长理论 1 9 世纪3 0 年代,工业革命在西欧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已经或即将完成,以蒸汽机为 标志的大机器生产强有力的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进步。与之相联系,资本的积聚和集中也 达到了空前的规模。一些西方学者据此认为,经济增长率最终取决于资本积累率,资本积 累水平较之劳动要素投入对增长具有更大的影响。于是,西方关于经济增长的研究开始背 离古典经济学的传统,逐渐走上了资本决定论的道路。马歇尔研究了劳动、资本、土地和 组织四个生产要素的供给及其变动规律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边际效用理论则把资本直接 等同于生产资料,把它归结为生产工具和生产与储蓄的产物,强调资本本身具有生产力。 资本决定论典型的表达形式是哈罗德多马模型,认为经济增长率世纪取决于储蓄率, 储蓄率即资本的积累率是决定经济增长的唯一因素。 哈罗德和多马的研究是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的开端,后来索洛和新剑桥学派又发展了现 代经济增长理论,到了2 0 世纪8 0 年代中期,现代经济增长理论将知识和技术看作是经济 增长的内生变量,并且认为通过教育和培训获得特殊知识和专业化的人力资本也是经济增 长的主要因素,从而把技术和人力资本内生化处理,解决了经济的长期增长问题。现代经 2 毕秀水,有教经济增艮研究:资源与环境约束下的现代经济增长分析 刖,北京:中国财政绛济: ;版社,2 0 0 5 1 1 4 第一章农业经济增跃方式转变与制度变迁 济增长理论的特点是通过构建数量经济模型来分析、解释经济增长的原因。代表该理论的 经济学家们认为:社会经济的增长或发展是促进经济增长的各种生产要素的组合、配置、 叠加和质变的结果。他们将各种增长要素作为自变量,把经济增长( 通常用国民生产总值、 国民收入、人均收入等表示) 作为因变量,确定函数关系,建立各自的经济增长模型,解 释经济现象。这些经济增长模型说明了长期经济增长与短期、中期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力求使得产出决定的总需求的增长要与生产产品的总生产能力相匹配,逐渐强调了技术进 步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将技术作为影响经济增长的内生变量,而制度在经济增长的过程 中只起了一般辅助作用。尽管如此,与古典经济增长理论相比也是一定的进步。在古典经 济增长理论中,只提到制度是一种影响劳动力提高的因素,并未强调其作用。 1 1 3 制度学派的经济增长理论 制度经济学是在批判传统经济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创始人凡勃仑综合了达尔文 进化论、德国历史学派、美国早期实用主义的分析方法,对资本主义的历史与现实进行了 深入的分析,从经济学、人类学、文化学、生物学等多种视角漫谈经济和社会问题,将经 济分析的核心转向制度,形成了研究经济问题的制度主义方法。2 0 世纪初,凡勃仑的制度 分析曾在美国学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与争论。凡勃仑所开创的制度分析学派,在康芒斯那 里得到进一步发展与光大。在2 0 世纪二三十年代,制度经济学成为美国经济学界的一大 学派,不仅成为经济学界的主要力量,也对政府制定政策产生了重要影响。 2 0 世纪4 0 年代,由于凯恩斯主义的兴起,制度学派及其他一些非主流学派被忽视, 直到6 0 年代,制度主义重新兴起。这一时期,出现了两个“新”制度经济学,分别是以 加尔御雷斯、缪尔达尔等经济学家为代表的及以科斯、诺斯等为代表的。国内一般将以加 尔布雷斯等人为代表的制度学派称之为后制度经济学,而将以科斯等为代表的制度学派称 为新制度经济学。 后制度经济学派较多地继承了早期制度学派传统。这一学派中的经济学家大多数都受 过主流经济学的熏陶,但随着深入接触大量现实,对主流经济学的假设的提、研究方法产 生不满,从而转向制度主义分析。他们认为,正统经济学狭隘的方法论使得经济学变成了 供经济学家玩乐的枯燥无味的游戏;毫不客气地批评j 下统经济学“缺乏解决现实问题的能 力”,断定它是失败的,并且“在方法论的门堂的台阶上,这种失败就已经丌始 了”( m a y ,s e l l e r s 。1 9 8 8 ) 。 新制度经济学则属于新自由主义思想中的一支,与早期的制度经济学的理论联系相对 s 第一章农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与制度变迁 较少。但新制度经济学同样把制度作为研究对象。在他们看来,最重要的且长期被新古典 主义忽视的现实,就是交易成本的存在和制度的重要性,而忽视这些现实前提的经济学是 没有生命力的。新制度经济学的开创者科斯尖锐地指出,新古典经济学不过是一堆工具, 研究的是“没有躯体的血液循环”。 早期制度经济学、后制度经济学和新制度经济学都是以制度为研究对象,从对制度的 剖析出发,建立自己的学说,但研究制度的视角和方法又各不相同,各有理论特色,具有 较强的可比性。其中,早期制度学派和后制度学派理论存在较多的理论传承性,而新制度 经济学和前两者的差异较大。诺斯是新制度经济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基本观点是, 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关键是制度因素,一种提供适当的个人刺激的有效制度是促进经济增长 的决定性因素,制度的功效在于通过一系列的规则来界定交易主体间的相互关系,减少环 境中的不确定性和交易费用,进而保护产权,增进生产性活动,使交易活动中的潜在收益 成为现实。在他看来,引起经济增长的真正原因是制度的变迁。因为,制度与经济发展有 着内在的逻辑联系,即经济发展是制度起源、变迁和创新的初始原因,而制度则又是经济 持续发展的强劲动力。同时,他将制度因素纳入经济增长的框架,把制度作为经济增长的 内生变量,应用现代产权理论说明制度变迁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指出制度变迁是经济增长 的重要因素之一。他使人们对制度的研究和分析更加成熟,对经济学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但是,新制度学派也和其他任何一个学派一样有着自己的不足。文化、观念、意识形态认 识能力等非经济因素对制度形成和演变也有着很大的影响,但是新制度学派并未在其理论 中给予太多关注,也没有将这些概念和新制度经济学的理论完全整合统一起来。 上述各种经济理论都有着各自的积极意义和不足,他们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不同 的时代需要不同的理论指导。总之,随着各国经济的不断增长和发展,人类对经济增长规 律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深刻理解并借鉴吸收上述经济增长理论有助于我们研究和把握我 国的经济增长及其规律,为树立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提供了理论支持。 1 2 农业增长理论及对我国转变农业增长方式的启示 1 2 1 农业增长理论 农业增长理论最早要追溯到1 8 世纪5 0 一7 0 年代法国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派即 重农学派。重农学派的代表人物为魁奈。他指出,财富是由土地生产出来的生产品,财富 的真j 下源泉是农业,因而他认为农业生产才是真j 下的生产,并确认农业是“纯产品”( 即 第一章农业经济增跃方式转变与制度变迁 剩余产品) 的唯一源泉,所以投在农业上的资本才是生产资本,而投在工业上的资本不是 生产资本,投在商业上的资本更不是生产资本。因而,他主张发展农业。在魁奈以后,有 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研究农业问题,使农业增长理论得到了长足发展,本文主要做以下六 种介绍。3 第一种:李嘉图的古典农业增长动态理论 大卫李嘉图是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完成者和代表人物,1 8 1 7 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 及赋税原理是其代表作,他的主要代表作还有论谷物低价格对资本利润的影响和论 农业的保护。在李嘉图的著作中,提出了农业增长的动态理论。 李嘉图的农业增长动态理论主要阐发了农业增长的动态运行机制:促进农业生产增长 的动因是新发明的出现,这些新发明包括新的土地和原材料的发现。一旦农业增长,就会 创造出超过补偿“生存工资”必要的剩余。这个可支配的剩余就代表了一种“工资基金”, 用这个“工资基金”就可以雇佣更多的劳动力。当“工资基金”增加以后,工资率就会上 涨,与此相对应,资本的收益率就会下降。由于工资上升,必然会引起人口增加,而人口 增加,加之工资收入水平上升,必然会导致对粮食需求的增加。由于土地肥力递减规律的 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为了满足人们对粮食的需要,越来越多的劣等地被投入耕种。随 着劣等地被投入耕种,生产粮食所需的劳动力增加,农产品价格便提高,工资和地租在分 配中所占的份额会增加,资本收益率会越来越小,生产成本会越来越大。为补偿越来越大 的生产成本,食物价格必然上涨,其结果是实际工资率下降。当实际工资率回落到维持生 活的水平,人口增长率便丌始下降。这种下降趋势,一直到早先导致利润和工资率提高的 生产剩余完全被地租及已增加的劳动力“生存工资”总量吸收完毕之时,就形成了一种新 的静态均衡。只有新的发明,才能打破这种新的静态均衡。新的发明使农业生产在新的增 长循环上运动。 在李嘉图的农业增长动态理论中,资本积累被看作是经济增长的基本源泉,而新的发 明创造被看作是首要推动力。他认为,从纯经济角度来看,制约农业增长的原因是土地、 资本、劳动和技术进步,社会经济制度是可操纵的、影响农业增长的外生性因素。这与斯 密的生产函数收益递增规律制约不一样,李嘉图的生产函数受土地、资本、劳动的边际生 产率递减的约束。但他又不同于目前我们把制度作为影响农业经济增长的内生性因素的观 点。 第二种:科克伦及约翰逊的农业技术扩散应用理论 3 杨明洪,农业增k 方式转换机制论 m ,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 0 0 2 1 3 l 1 5 0 7 第一章农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与制度变迁 技术进步或技术的变革、创新、变化,在西方经济理论中通常都是指同一含义,即技 术的某种改进,并由这种改进提高了劳动和资本效率。技术进步一直是战后农业经济学的 研究领域之一。 1 9 4 5 年t w 舒尔茨在不稳定经济中的农业一书中提出了二元行为理论,然后 由g l 约翰逊和w w 科克伦等展开和深化。他们的基本观点是:当经济发展到较 高阶段,农业不可避免地会出现生产的长期过剩,这有需求方面的原因,但主要是由于农 业短期供给完全或者近似于无弹性,而长期供给又使价格上涨弹性大于下跌弹性,因此, 当农产品价格上涨时,农业生产者尽量增加投入与扩大生产量,但当农产品价格下降时, 农业生产者却很少削弱甚至反而增加投入和扩大产量。农业生产者的价格行为具有二元 性。与此相对应,农业技术在部门间的扩散与应用,也是由价格方面的原因诱导进行的。 1 9 5 8 年,w w 科克伦提出了“农业踏轮理论”。科克伦认为,农业技术的应用和 扩散取决于农业的两个特殊条件:一个是农产品市场酷似完全竞争,另一个是农业技术创 新的外在性,即农业技术发明创造往往首先发生在农业领域之外,依赖于非农技术的发展, 因而不是农业自身能左右的。科克伦认为,在完全竞争的市场中,每个生产者通常采用三 种方式来适应农业新技术的发展:第一,技术的率先使用;第二,技术的跟进使用;第三, 技术的被迫使用。技术的率先使用者利用市场初期不变的条件,通过新技术的增收节支应 获得超额利润;技术的跟进者认为有利可图也采用新技术,但由于价格开始下降,获利减 少;当新技术增收效果最终导致价格大幅度下降时,便迫使未采用者为了保持原有收入水 平加入这类新技术应用的行列,从而完成新技术的一轮循环。从长期看,这便形成了农业 新技术引进的往复循环:生产者应用新技术增加产量,而产量增加使价格下降;价格下降 迫使农业生产者进一步寻找新技术以维持原有的收入水平;因为科学和工业不断创造和形 成新的技术,而众多分散的农业生产者不可能联合起来阻止新技术的应用,所以这种循环 是无止境的。 同年,g l 约翰逊又提出了“农业固定资产说”,后由哈撒韦展开和推广。“固定 资产说”是对“农业踏轮说”的补充,但同时又是挑战。这两种观点的差别在于,后者是 以农产品市场完全竞争或近似完全竞争为基础,即农业生产资源极不易流动,专门性极强, 因而农业资产的机会成本很低,使生产者很难脱离农业。随着农业商业性投入的增大,农 业资产专业性程度的不便提高,农业资产流动的灵活性也日益降低,削弱了农产品价格调 节的能力,对农民的束缚同益增长。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在农产品价格下跌时选择采用新技 术,增加新技术,而不退出农业部门。按约翰逊的这一理论,高比例的农业固定资产是推 第一章农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与制度变迁 动技术进步的一种重要的内在机制。 第三种:早见雄次郎和拉坦的诱导的技术变革与资源替代论 早见雄次郎和弗农拉坦分别是日本、美国的农业发展经济学家。以发达国家的农业 发展作为理论背景,两人于1 9 7 1 年合著出版了农业发展:国际前景一书,4 提出了“诱 导的技术变革与资源替代论”。 早见雄次郎和拉坦主要提出四种观点。 首先,他们认为,现代农业的发展依赖于农业生产率的持续增长,而农业生产率的增 长又取决于现代农业技术的不断进步。农业技术进步具体表现为两种形式:一是以代替劳 动力为主的机械技术进步,二是以代替土地为主的生物化学技术进步。 其次,他们认为,一个国家选择何种技术进步的道路才能促进农业生产率和农业产出 的迅速增长,取决于该国的资源禀赋情况。对于一个土地丰富而劳动力稀缺的国家来说, 选择机械技术进步的道路是最有效率的;相反对于一个土地稀缺而劳动力丰富的国家来 说,选择生物化学技术是最有效率的。 再次,他们认为,技术变化的诱导性并不意味着技术发明和创造完全都是由相对要素 价格变化引起的,除了资源禀赋和产品需求增加之外,农业技术变化还反映了一般科学技 术的进步。一般科学技术的进步降低了技术和企业家的创新成本,从而对技术变化产生影 响,这些影响与要素比例和产品需求变化无关。例如,计算机的发明和应用于农业研究与 生产就不是出资源的相对稀缺引起的。 最后,他们认为,农业技术的国际转移是各国农业生产率增长的一个主要源泉,这种 转移的有效性取决于转移的方法和方式。1 9 7 1 年早见雄次郎和拉坦把农业技术的国际转移 划分为三个阶段:实物转移阶段、设计转移阶段和能力转移阶段。 第四种:梅勒的农业发展阶段与资源互补论 约翰梅勒是美国著名的农业经济学家,他在1 9 6 6 年出版了农业发展经济学,提 出了“农业发展阶段与资源互补论”5 其目的在于“探讨如何通过发展来促进低收入国家获 得更高的生活水平和更快的经济增长”。 按农业技术的性质,梅勒把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 段为农业技术停滞阶段。第二阶段是劳动密集型技术进步阶段。第三阶段是资本密集型的 技术进步阶段。 梅勒把分析的重点放在农业发展的第二阶段上。他认为,当前大多数低收入国家的资 4 r 早见雄次郎、 荚 弗农拉坦,农业发艘:国际前景 m ,吴伟东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 9 9 3 荚 约翰梅勒,农业发艟鲐济学 m ,| 立乃仍等译,北京:农村读物j 版社,1 9 8 8 9 第一章农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与制度变迁 源状况是劳动力充裕而资本稀缺,农业发展应该尽量避免使用与工业发展相竞争的具有替 代劳动力性质的资本投入,而多使用与劳动力相互补充的投入。当然,防止过早地进入农 业发展的第三阶段并不意味着完全禁止使用节约劳动力的机械技术。 第五种:舒尔茨的高收益投入理论 西奥多舒尔茨是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著有改造传统农业( 1 9 6 4 ) 6 一书,他的增 长理论被称为“高收益投入理论”。 舒尔茨把农业经济抽象为传统农业经济形态和现代农业经济形态。传统的农业经济形 态符合那些贫穷的发展中国家农业的特征。他通过研究传统农业中的经济行为来研究发展 中国家的农业问题,通过研究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来研究发展中国家的农业如何发 展问题。 舒尔茨认为,在传统农业中,农民的经济行为具有以下基本特征:第一,农民的经济 行为是合乎理性的;第二,农民对经济刺激的反应是正常的;第三,全世界农民都是出色 的企业家。发展中国家要消除贫困,必须发展农业,而使农业发展,必须将传统农业改造 为现代农业。改造传统农业的关键是将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引入到传统农业中去。因此, 他提出了三点建议。第一,加强对农业的研究;第二,加强人力资本投资,第三,充分发 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第六种:钱纳里的结构转换增长理论 钱纳里是美国哈佛大学教授、世界银行经济顾问。他长期从事经济结构转换理论的研 究,并具有在许多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工作的丰富经验。虽然他没有对农业问题进行专 门研究和系统的论述,但由于在二元经济结构条件下,农业是构成传统部门的主体,符合 结构转换所包含的传统部门向现代部门的转化,因而他的结构转换理论就是农业发展的理 论。他的农业增长理论主要体现在1 9 8 8 年出版的工业化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一书中。 钱纳罩认为,在经济结构转换过程中,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工业和服务业的产 值比重和就业比重呈不断上升的趋势,而农业的产值比重和就业比重则显著的下降了。但 仅看到这一点是片面的。伴随着结构转换和农业份额下降这一过程的,是农业资源及配置 状态的改革和农业生产率的提高。也就是说,结构转换对农业发展的影响,是相辅相成的 两个方面:第一,由于农业资源的流出导致农业份额的下降;第二,农业资源得以替换而 带来农业质念的改善和农业现代化程度的提高。钱纳罩认为,结构转换对农业质态的影响。 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 美 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 砌,粱小民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 9 8 7 1 0 第一章农业经济增跃方式转变与制度变迁 第一,经济结构的转换、升级的过程,是农业中高效率资源对低效率资源的替代过程;第 二,在经济结构转换过程中,农业生产率特别是农业劳动生产率明显提高;第三,在经济 结构实现成功转变的过程中,农业产出也在不断增长。 以上农业经济增长理论为我们研究农业问题提供了理论基础。 1 2 2 农业增长理论对我国转变农业增长方式的启示 由于以上这些理论基于不同的社会历史背景,因而不可能有哪个单独的农业增长理论 能成为转变农业增长方式的指导性理论,但其中却包含着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发展农业的 科学成分。这些科学成分无不给我们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以启迪。概括地说,主要在以下几 个方面:7 启示之一:提高农业科技水平是转变我国农业增长方式的根本途径之一。 现阶段我国的农业生产,从局部看,有机械化、半机械化生产,而从总体看,则主要 依靠手工劳动和个体劳动,这就决定了我园的农业生产力不仅水平低下,而且发展极不平 衡。要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大力发展农业,必须采用先进技术和新的农业生产方法,使农 业逐步摆脱传统状态,走向现代。这是我们从舒尔茨的全面生产要素概念中得到的一个启 示。全面生产要素概念是舒尔茨农业发展理论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概念,它说明农业劳动 生产率的提高,不是依靠传统要素存量的增加,而是依靠科技进步。邓小平同志浼:科学 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我国广大农村,只有引进适用的新产品、新品种,只有用先进的科 学技术和现代化装备武装农业,逐步实现生产工具、生产技术和生产组织的现代化和社会 化,才t 能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为农业生产的近期发展和农业生产力稳定高速的发展提 供充足的物质保证,为实现农业增长方式转变奠定坚实的基础。 启示之二:农业技术进步道路的选择必须以农业发展所处的阶段为依据。 这是从梅勒的“农业发展阶段与资源互补论”中得到的一个启示。像日本、韩国、中 国台湾省等土地资源贫乏的国家和地区,农业发展首先是发展和采用与劳动有互补关系的 生物化学技术,以提高土地生产率为主。当农业和经济发展进入到较高阶段,农业劳动力 逐渐变得较为稀缺时,替代劳动的资本密集型机械技术进步速度加快,从而使一个农业生 产者所有的耕种土地面积越来越大。对于人多地少的低收入国家,非农业部门吸收农业劳 动力的能力较低,而农业部门存在着数量巨大的有待转移的剩余劳动力。在这种情况下, 这些国家的农业发展决不能走上述技术进步道路,当这些国家和非农业部门壮大到一定程 7 杨明洪农业增艮疗式转换机制论 町,成都:西南财经人学出版社,2 0 0 2 1 3 1 1 5 0 1 1 第一章农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与制度变迁 度时,劳动力吸收能力大大增加,致使农业人口的数量绝对下降时,农业发展开始进入资 本密集型的技术进步阶段,也就是农业现代化阶段。 启示之三:农业技术进步的方向是由农业要素禀赋特征决定的。 这是从早见雄次郎和拉坦的资源替代论中得到的启示。早见雄次郎拉坦模型不把 农业技术进步看作是外生决定的,而看作是内生决定的,也就是说,一国农业技术进步的 方向不是由该国工业和一般科技的发展决定的,也不是从国外引进的,而是由该国农业要 素禀赋状况决定的。这就是说,尚未实现现代化和农业增长方式转变的国家,要从本国农 业资源的情况出发来发展农业科学技术,选择农业技术进步的方向。 启示之四:发展农业市场经济,是改造传统农业、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农业增长方式转 变的必由之路。 舒尔茨认为,改造传统农业必须引入市场机制,因为市场机制能给农民足够的刺激, 由于政府干预是农民缺乏最大刺激的主要原因,所以发展中国家除了加强农业研究和人力 资本投资外,中心问题是在农业中引入市场机制,一旦引入市场机制,农业中的技术扩张 与应用情况就要发生。这是科克伦的“农业踏轮说”和约翰逊“农业固定资产说”所给予 我们的启示。就是说,无论在市场尤其是要素市场竞争完全或不完全的情况下都能推进农 业新技术的采纳,从而推动农业技术进步。 尽管这些理论至少在某个方面给予了我们重要的启示,也有相应的指导意义。但是, 实现农业增长方式转变并非仅有这些因素决定的,还需要有与之相配套的组织方式和制度 机制。 1 3 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与制度变迁 “经济增长方式”( e c n o m i cg r o w t he a t t e r n ) 这一用语在西方经济学文献中并不多 见,而国内许多学者却都给经济增长方式这一概念下过定义,具有代表性的主要有: 第一,经济增长方式是指经济发展的途径、道路和方法、形式的总和,也是经济增长 目的与经济增长手段的统一。从资源配置的角度看,经济增长方式是指在经济增长中多种 生产要素的组合方式( 刘国光、沈立人,2 0 0 0 ) 。 第二,所谓经济增长方式,一般是指推动经济增长的各种要素的组合方式和各种要素 组合起来推动经济实现增长的方式( 李京文,2 0 0 0 ) 。 第三,经济增长方式是指生产要素的组合、使用的方式方法( 周淑莲,1 9 9 9 ) 。 第四,经济增长方式是指一国总体经济实现长期增长所依赖的增长来源构成、增长机 1 2 第一章农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与制度变迁 制及其路径( 周振华,2 0 0 0 ) 。 第五,生产要素的状况及其配置和使用方式,就是经济增长方式( 赖泽源、夏兴国等, 2 0 0 0 ) 。 上述定义中,第一至第四点含义差别不大,第五种经济增长方式的定义与前四个稍有 不同。根据上述定义,并参照目前国内大多数学者对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理解,我们把经 济增长方式的定义概括如下:经济增长方式是指推动经济增长的各要素的组合方式和各种 要素组合起来推动经济实现增长的方式。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一般是指经济增长方式由租放 型向集约型转变。 目前学术界对农业经济增长方式有以下四种代表性的定义: 第一种定义是:“农业经济增长方式是指对农业生产力系统的整体效能和发展状况所 起决定性作用的生产要素的分配、投入、组合和使用方式”。8 第二种定义是:“农业增长方式,就是决定农业产出增长的各种要素及其推动农业实 现增长的模式”。9 第三种定义是:“农业增长方式,是决定农村各产业增长的各种要素的配置及其推动 农业经济实现高效益的模式”。” 第四种定义是:“所谓农业增长方式,就是决定农业增长的各种农业生产投资配簧及 其使用的方式”。”笔者在本文采用了上述第二种定义。 农业经济增长方式一般分为粗放型和集约型两类。粗放型增长主要靠大量的土地、劳 动和物质资本的投入来获得农业产值的增加,典型特征表现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