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学专业论文)我国女性高等教育中的性别平等与差异问题——社会性别视角的透视.pdf_第1页
(高等教育学专业论文)我国女性高等教育中的性别平等与差异问题——社会性别视角的透视.pdf_第2页
(高等教育学专业论文)我国女性高等教育中的性别平等与差异问题——社会性别视角的透视.pdf_第3页
(高等教育学专业论文)我国女性高等教育中的性别平等与差异问题——社会性别视角的透视.pdf_第4页
(高等教育学专业论文)我国女性高等教育中的性别平等与差异问题——社会性别视角的透视.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a b s t r a c t e d u c a t i o ne q u a l i t yi sag o a lt h a tt h em o d e r n s o c i e t yp u r s u e s g e n d e r e q u a l i t yi sa l s oa ni d e a lo fw e s t e r nf e m i n i s m g e n d e re q u a l i t yo fe d u c a t i o n h a sb e e na ni m p o r t a n ts t u d yf o rf e m i n i s tr e s e a r c h e r si ne d u c a t i o nw i t ht h e d e v e l o p m e n to ff e m i n i s m g e n d e re q u a l i t ya n dg e n d e rd i f f e r e n c ea c t u a l l ya r e t h et w od i f f e r e n ts i d e so fg e n d e re q u a l i t y a st h eh e a r ti d e a o fw o m e n s s t u d i e s ,g e n d e rs u p p l i e su st h ep e r s p e c t i v ea n dm e t h o do ns t u d y i n gt h eg e n d e r e q u a l i t ya n dd i f f e r e n c ei nc h i n a 7 sf e m a l eh i g h e re d u c a t i o n t h et e x to v e r v i e w s t h e g e n d e re q u a l i t y a n dd i f f e r e n c ei nc h i n a7 s c o n t e m p o r a r y f e m a l e h i g h e r e d u c a t i o nu s i n gt h et h e o r yo fg e n d e r ,a n a l y s e st h ec a u s e s ,a n dr a i s e sp i e c e s o ft a c t i c st os o l v et h ep r o b l e m s t h et e x tc o n s i s t so ff i v ep a r t s p a r ti p r e f a c e t h i sp a r ti n t r o d u c e st h et h e s i so fs i g n i f i c a n c e ,t h et h e o r e t i c a lb a s e s , t h et r a i na n dt h em e t h o do ft h er e s e a r c h p a r ti i t h em e a n i n go fg e n d e r ,g e n d e re q u a l i t y ,g e n d e rd i f f e r e n c ea n : t h er e l a t i o n sb e t w e e nt h ee d u c a t i o na n dt h e m t h i ss e c t i o nm a i n l ye x p l a i n st h ec o n c e p t i o n ss u c ha sg e n d e r ,g e n d e r e q u a l i t y ,g e n d e rd i f f e r e n c e ,t h er e l a t i o n sb e t w e e nt h ee d u c a t i o na n dt h e m t h e ni ti n t r o d u c e st h ea c h i e v e m e n t so fc h i n a sf e m a l eh i g h e re d u c a t i o no n g e n d e re q u a l i t ya n dg e n d e r d i f f e r e n c ea f t e rl i b e r a t i o n p a r ti i i a n a l y z i n gg e n d e re q u a l i t ya n dg e n d e rd i f f e r e n c eo fc h i n a s f e m a l eh i g h e re d u c a t i o ni ng e n d e rp e r s p e c t i v e t h i ss e c t i o n d e p i c t s t h e g e n d e re q u a l i t ya n dd i f f e r e n c e i nc h i n a s c o n t e m p o r a r yf e m a l eh i g h e re d u c a t i o n i ng e n d e rp e r s p e c t i v ef r o mt h r e ea s p e c t s t h a ti st h ec h a n c eo fr e c e i v i n gh i g h e re d u c a t i o n ,t h ep r o c e s so fa c c e p t i n g e d u c a t i o na n dt h er e s u l to fh i g h e re d u c a t i o n t h e ne x p l a i n st h ec a u s e sf r o m t h eo u ta n di no ft h es y s t e mo fh i g h e re d u c a ti o n p a r ti v t h et a c t i c so ft h et h e o r yo fg e n d e rt h a ts o l v i n gt h eg e n d e r e q u a l i t ya n dd i f f e r e n c eo fc h i n a s f e m a l eh i g h e re d u c a t i o n t h iss e c t i o nr a i s e s p i e c e s o fc o n c r e t et a c t i c st os o l v et h eg e n d e r e q u a l i t ya n dd i f f e r e n c eo fc h i n a s f e m l eh i g h e re d u c a t i o n p a r tv c o n c l u s i o n k e y w o r d s :f e m a l eh i g h e re d u c a t i o n ;g e n d e re q u a l i t y g e n d e rd i f f e r e n c e :g e n d e r :g e n d e rc o n s c i o u s n e s s l i 第一章引言 1 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的意义 1 1 1 问题的提出 接受教育,尤其是接受高等教育,是衡量女性社会地位的重要 标志,女性接受高等教育问题已经在世界范围内成为人们越来越关 心的研究领域。 在我国,从1 9 0 5 年华北协和女子大学的建立到1 9 4 9 年中华人 民共和国成立再到1 9 9 9 年高校大规模扩招以来,女性高等教育经历 了近一个世纪的风雨历程,中国女性高等教育从近代起步,经过缓 慢发展到目前的飞速扩招,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2 0 0 2 年,全 国高等院校女学生达3 9 7 万人,占学生总数的4 3 9 5 。女性接受高 等教育的人数和比例已快速接近男性的数字,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的 “半壁江山”。然而,女性高等教育越是发展迅速,暴露的问题也就 越多,其中,女性高等教育中的性别平等与差异问题犹为突出。与 男性相比,女性在高等教育中处于不平等的地位,主要表现在入学 机会、专业分布、受教育层次、资源占有率、就业等方面处于弱势 地位。性别差异问题则表现为在接受高等教育过程中,无视或忽视 女性的特殊性,实行无性别教育,同时长期以来,在教育的多个不 同侧面、不同环节,一直显性地或者隐性地存在着种种性别偏见和性 别歧视现象,这些现象始终对女性潜能的开发,对女性的成才和发展, 构成直接的或潜在的阻力,最终妨碍了教育公平的实现。 长期以来,关于女性高等教育的问题与制约因素,并没有引起 足够的重视,人们对女性高等教育研究还存在着一些认识上的偏颇 之处,阻碍着人们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将我国女性高等教育作为一个 专题进行研究的人和成果不多,而且已有的成果都是从固有的传统 的男性视角进行研究,其观点存在片面性、不完整性。1 9 9 9 年后,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步伐的迅速加大,随着女性已将近占高等教育 半边天的现状,女性高等教育问题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人们 开始从各门学科、各个角度对女性高等教育中的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寻求解决办法。 近年来西方兴起的社会性别理论己广泛运用在人文社会科学的、 研究领域,为各学科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社会性别理论 也开始出现在教育领域,但在高等教育学领域从社会性别视角对女 性参与高等教育的状况所进行的研究还屈指可数,这给了我充分施 展的空间。本人把女性高等教育中的平等问题作为我的学位论文, 且从社会性别视角进行分析的个人原因则是本人是一位女性且是一 个受过高等教育有过工作经验与生活经历的女性,对于女性高等教 育中的性别平等与差异问题有着切身的体验,因此正符合社会性别 理论强调女性自身经验的原则。 1 1 2 研究的意义 从社会性别的视角对我国女性高等教育中的性别平等与差异问 题进行研究不仅对女性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具有实际的、直接的意 义,同时对我国整个高等教育和男女两性和谐、平等发展和理论建 构既具有实践价值又具有理论价值。 首先,从女性个体发展角度来说,接受教育尤其是接受平等而 又有差异的高等教育,是女性真正获得与男性平等权利的必由之路。 只有良好的教育才能为女性参政、就业、进而在社会和家庭中获得 平等地位创造条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科技在生产、生活中 的广泛运用,全球范围内的绝大多数行业的科技含量、文化含量日 渐提高,未来社会,将不是某些高科技领域和某些高层职位需要较 高学历的人才,而是所有行业都将趋向于寻求受过高等教育的工作 人员。如果说高等教育对女性地位的提高的促进作用过去是通过一 些上层或精英女性象征性地实现的话,那么这一促进作用在未来将 具有无限广泛的普遍含义。因此在高等教育中,如何根据女性自身 的特点,对女性实行相对于男性来说既有共性又有个性的教育,对 女性立足于现代社会,实现男女真正平等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 其次,从女性高等教育发展与整个高等教育发展关系的角度来 看,女性高等教育是现代高等教育不可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女 性高等教育获得了真正与男性高等教育平等的机会,高等教育才能 真正和谐、健康地发展,追求两性平等应该成为高等教育执续发展 的重要前提。虽然中国女性高等教育从无到有到今天获得了长足的 发展,然而,高等教育仍然是男女教育机会不平等的严重领域,高 等教育推动真正的男女平等的进程责无旁贷,培养适应当代和未来 社会所需要的高层次女性人才,实现女性解放是高等教育的义不容 辞的责任,大学应为实现性别平等做出贡献。 境。她们声称,其女性教育研究的视角为女性主义视角,社会性别 是其核心概念。她们声称妇女( 教育) 研究不是以女性为客体来进行 研究,而是把女性自身作为研究并u ,- ,为的主体,其研究目的是寻求 全体女性更为平等和充分的发展和教育参与;声称站在女性的立场 上,用女性特有的感知、思维、逻辑和情感去解释和表达女性在参 与教育中的特殊感受和体验,以及表达和解释女性的感性世界和理 性世界。女性主义使社会性别视角的妇女教育研究带有明显的性另u 立场和行动性。 1 2 2 国内教育中的性别平等与差异问题研究现状 目前在国内,由于妇女研究的兴起以及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的 推动,学术界、教育界,尤其是女性学者中,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 注女性在教育中的平等问题,以及教育平等与今后女性社会参与平 等的关系。其中,关注较多的是贫困地区女童受教育基本权利的保 障问题;同时,教育界和社会学界的有识之士也开始了对性别差异 与学校教育关系的研究,但总体上还只是刚刚起步,还未形成我国 自己的关于教育性别平等的理论系统。 在女性高等教育研究方面,普通高等院校先后成立了4 0 多个女 性学研究机构。这些研究机构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研究女性参与高 等教育,促使更多学者涉足女性高等教育研究,促使女性教育研究 作为选题规划,纳人高等教育研究的正轨。在此期间,国家第一次 在北京大学社会学学科下设置了女性学硕士研究生点。这一时期女 性高等教育性别平等与差异方面的研究内容主要是:妇女参与高等 教育的机会及社会性别公平研究:高等学校男女生学科和专业分布 的比较研究;高校女生成就和自信心等心理品质的相关研究:女性 教职员工在高等学校中的作用和地位的研究;女大学生、女研究生 就业难的成因及对策研究。 值得一提的是,1 9 9 7 年中华女子学院承担了全国教育科学“九 五”规划国家部委的重点课题“面向2 l 世纪中国女性高等教育 研究”。该研究区别于以往的研究,运用了“社会性别”的视角,取 得了丰厚的成果。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女性高等教育研究的专业信息 资料库和1 9 9 5 - - 2 0 0 1 年女性教育研究文献目录检索系统,为进一步 广泛、深入地开展中国女性教育研究广泛、深入地开展中国女性教 。郑新蓉进一步加强妇女教育的理论研究 1 】中华女子学院学报,1 9 9 7 ,( 1 ) :2 2 5 育研究,专家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认为它填补了我国系统研究女性 高等教育的空白,对我同女性高等教育的研究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 推动作用。 但总的来说,目前我国女性高等教育研究尚属起步阶段,女性 高等教育研究基本是分散在各高校的妇女研究中心,属民间行为, 现有的女性高等教育研究项目大多是女性学者争取来的国际援助项 目或国际合作项目;我国目前虽将女性研究纳入重点科研规划,但 尚无政府办的女性高等教育研究机构,缺少统一计划和资金支持, 已有的研究也还有待于进步深化。就整体讲,我国的女性高等教 育研究还很薄弱。 1 3 研究女性高等教育性别平等与差异问题的理论基点、基本思路 与方法 1 3 1 理论基点 作者对本项课题的认识与研究经历了从模糊到具体的过程,教 育社会学和女性学中的核心概念“社会性别”的理论原理是本项研 究的理论基点,可以说,本项课题是一项跨教育学和女性学的研究。 女性学及其核心概念“社会性别”的理论原理既是探讨教育性 别平等与差异问题的理论基点,又是研究该问题的方法或视角。所 谓女性学,就是人类从尊重女性的立场,在学术领域对女性及其有 关的诸问题进行研究的学问,并用女性的视点,对已成定论的学问 进行重新探讨罾。女性学学科的建立和发展是西方女性主义。( 女权 主义) 运动推动的产物,女性学以女性主义为指导,以核心概念“社 会性别”的方法来寻求对传统学科的质疑和挑战,鉴于传统知识体 系中妇女整体地被忽视的事实,女性学的主要内容就是对传统学科 的主题与结构进行解构,纠正将男性价值标准与经验作为人类全部 生活内容的偏差。 女性学研究者把社会性别的棱镜引进历史、文学、人类学、心 理学、社会学、教育学等一系列学术领域,以批判学术领域中的性 。安树芬中国女性高等教育历史与现状的研究 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 0 0 2 2 7 2 。金少萍日本女性学研究状况【j 1 云南民族学院学报,19 9 9 ,( 1 1 ) :6 3 。关于将“f e m i n is m ”译为“女性主义”还是“女权主义”,目前国内学术界还有争议,有 关争论简要情况可见于王政、杜芳琴主编的社会性别研究选择序言。本文采用“女性 主义”的译法,有时也译为“女性主义运动”、“女性主义理论”,因为在一定意义上,理论 是运动的延伸 6 别偏见和性别歧视为突破口,从妇女运动的理论武器发展到正在进 入主流文化中的一门学科,它突破了由男性或根据男性经验来阐释 人类文明的知识框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来研究自然、人文、 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对西方各个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产生了意义深 远的影响。伯克利大学教授卡罗克利斯特指出:“( 今天) 任何评 论者要对一篇文章提出全面的评论,都必须考虑到社会性别;同样, 社会科学也必须思考社会性别形成和影响了研究者所使用的数据材 料。”女性学研究者对西方知识体系挑战的一个显著成果是在学术 界建构起了社会性别理论和分析方法,创立了跨学科的女性学和社 会性别教学机构,向各个领域作了积极有效的渗透,从而改变了众 多学科领域对人类社会的认识和阐释。女性学的基本理念非常清 晰,即加强争取性别平等的能力,并且注意女性和男性在社会角色 上的差异。由于女性学研究基本以大学为舞台展开,因而大学中的 女性,即女性高等教育的研究是其责无旁贷的研究内容。运用女性 学中的核心概念“社会性别”意识来考察中国女性高等教育,会发 现性别的不平等和忽视性别差异的问题在高等教育中相当严重。 1 3 ,2 研究的基本思路 本文试图将属于社会学范畴的女性学中关于社会性别的理论引 进高等教育领域,从女性的性别视角对我国目前女性高等教育中存 在的性别不平等和忽视性别差异的问题进行考察。主要从高等教育 起点、高等教育过程、高等教育结果方面考察分析高等教育中存在 的女性不平等问题和忽视女性的性别差异问题,然后从高等教育系 统内外进行分析、反思,寻找女性在高等教育参与方面的弱势原因, 最后提出改善措施,以期对我国女性高等教育有更深刻的理解,获 得新的研究成果,为高等教育和谐、平等、健康的发展提供启示。 1 3 ,3 研究方法 本论文所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一是文献法,在论文的写作当 中参阅了大量关于女性学、女性教育以及其它与女性话题有关的论 文、著作、报刊杂志及网络上的女性话题;二是调查法,曾走访湖 南女子大学、中华女子学院、妇联等,向高校女生及女教师了解情 况,同时也倾听了不少男性对女性高等教育的看法,获得许多第一 。转引自王政浅议社会性别学在中国的发展【j 】社会学研究,2 0 0 1 ,( 5 ) :3 5 手的宝贵资料。 需要指出的是,本文所采用的社会性别的视角同时也是本文的 研究方法,即在研究中凸显性别向度,重视女性的经验和体验,从女 性的视角观点出发描述、解释高等教育中的性别和不平等的问题,批 判传统教育研究中存在的男性家长制偏见。运用这种研究方法有助 于女性理解自身在教育中的真实处境,为女性说话,对充斥着男性霸 权的传统教育理论和实践具有一种补漏纠偏的功效。 第二章社会性别、性别平等、性别差异及其 与教育之间的关系 2 1 社会性别、性别平等、性别差异等概念的界定 在使用社会性别视角来探讨我国女性高等教育中的性别平等与 性别差异问题之前,我们首先应该对社会性别、性别平等、性别差 异等概念进行界定,并且分析它们之间以及与教育之间的联系,以 此进行下一步的研究。 2 1 1 社会性别的概念及其研究现状 2 1 1 1 什么是社会性别 社会性别在英文中是“g e n d e r ”,这个词的本意为“性”,英文 词典中的第一解释指语言学中名词和代词的词性。自2 0 世纪7 0 年 代末期,美国女权主义者首先使用g e n d e r ( 社会性别) 这一概念以区 别于s e x ( 性别) 以来,社会性别经历了其概念化和理论化的过程,并 逐步得到学术界的认同,成为一种研究领域和分析视角。女性主义关 于性别问题的一个基本理念是:社会性别是种文化构造和社会建 制,它与纯粹生理意义上的性别之间并不存在必然的关联,社会性别 是通过社会实践的作用发展而成的女性和男性之间的角色、行为、 思想和感情特征方面的差别。说明这一点很有必要,因为它强调了 影响男女两性发展的非生物因素,即社会和文化因素的重要性,强调 了男性与女性的文化特征,重申了西蒙娜波伏娃在她的第二性 中的著名格言,“女人并不是生就的,而宁可说是逐渐形成的”。“妇 女是被造就的”这一论点在社会性别理论发展中始终处于中心地位, 。刘霓社会性别一一西方女性主义理论的中心概念【j 国外社会科学,2 0 0 1 ,( 6 ) :5 4 对我们分析高等教育中的性别问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社会性别理论以强调男女两性社会平等与差异为主要内容。从 总体上讲,社会性别理论是在肯定男女两性的生物学差异的基础上, 强调他们的社会特征与角色,强调社会文化对性别差异的影响,强调 性别之间的社会关系。该理论认为,妇女所扮演的性别角色并非都由 女性的生理所决定的,而是由社会文化所规范的:人的性别意识不是 与生俱来的,而是在对家庭环境和父母与子女关系的反应中形成的: 生理状况不是妇女命运的主宰,男女性别角色是可以在社会文化的 变化中改变的。 2 1 1 2 社会性别理论的方法与意义 从对“社会性别”的解释可以看出,社会性别一词是用来指由 社会文化形成的对男女差异的理解,以及社会文化中形成的属于女 性或男性的群体特征和行为方式。社会性别的分析是指“任何把社 会性别当作分析的关键范畴的理论框架或科研方法”,是女性主义的 分析范畴和研究及决策方法。社会性别分析范畴的创立问女性主义 在学术界的目标紧密相连,即对男性中心文化提出批判质疑,改造人 类知识,最终达到改造社会的目的。社会性别概念的应用不仅是出 于理论研究的需要,也是妇女运动的需要,社会性别理论已逐步演化 成为具有直接政策和战略意义的理论框架,它的提出具有十分重要 的理论意义。 首先,它确立了一种新的视角,即性别视角。社会性别理论将性 别视角引入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使人类对于自身的研究较之以往获 得了许多新的发现,人的认识取得了新的进展。 其次,它注意到了男女在社会发展中的不同利益与需求,并使一 向受到漠视的女性价值得到了凸现。一方面它承认女性与男性的差 异:另一方面,它又肯定了男女两性的共性,认为女性与男性拥有共 同的权利与尊严,在社会发展中具有同样不可漠视的作用。 第三,社会性别理论的建立,推进了妇女理论研究的深入发展。 社会性别理论通过对男女不平等关系的深入分析,揭示出隐藏在物 质生活背后的性别制度,为我们引入了性别这样一个观察人类社会 结构的新维度。它的出现,使我们开始注视来自社会的弱势群体 女性,关注她们的发展,倾听她们的呼声。正是在这一理论的推动下, 。王毅平社会性别理论:男女平等新视角 ,】东岳论丛,2 0 0 l ,( 4 ) :5 9 9 社会性别渐渐进入决策、统计和学术界。 2 1 1 3 社会性别理论在中国的传播和社会性别意识 中国对于社会性别理论的了解始于1 9 9 3 年在天津举办的“妇女 与发展”研讨班。这次研讨会开始使中国的妇女研究者们积极地学 习和了解社会性别理论。1 9 9 5 年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在北京召开是 社会性别理论获得传播的重要契机。中国政府签署的行动纲领 和北京宣言两个联合国文件是社会性别理论的产物。“把社会性 别纳入决策主流”成为各级妇女组织和妇女研究者的努力目标和熟 悉话题。社会性别作为一种分析范畴逐渐为越来越多的妇女研究者 所掌握,大量的西方社会性别的理论文章作品被翻译到中国。1 9 9 7 年后,社会性别理论更是得到了真正的发展,社会性别概念被引入 中国的历史与现实领域,从事女性理论的研究者开始运用社会性别 概念研究女性问题,研究社会性别结构、社会性别文化乃至社会性 别制度,研究视角从单一走向多重。 社会性别概念的提出要求我们要具备社会性别意识。所谓社会 性别意识,即从性别的视角观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环境, 对其进行性别规划,以防止和克服不利于两性发展的模式和举措。 社会性别意识有三层含义:一是平等意识,承认女性具有与男性平等 的权利与尊严;二是差异意识,从性别的角度审视男女在社会和现 实中的特点和角色定位。三是协调意识,强调男女两性的协调发展叫。 性别意识在坚持两性平等观点的同时,承认两性的差异,强调男女两 性之间的协调发展,融合了以人为本的现代意识新理念,进一步丰富 和完善了以往的男女平等观。性别意识要求我们具有性别敏感和性 别自觉,善于从性别的角度观察社会和现实,审视男女两性的特点 和角色定位,使做出的决策和方案能够促进男女两性的协调发展, 避免两性差距的扩大和加深。 从社会性别意识这一独特的视角审视我国的教育与人才培养, 就会发现,长期以来,我国教育中存在着严重的性别问题。 2 1 1 4 社会性别理论为教育研究展示新视角 女性主义运动的发展,促成了女性学的产生。社会性别是西方 女性主义的核心概念,也是女性学的核心概念。社会性别作为一种 社会建构和分析范畴,已经对教育学科的研究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 。刘东发浅析“社会性别意识”观与“男女平等” j 】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 0 0 3 ,( 6 ) : 1 0 无从谈起。二是指男女享有平等的权利和机会。权利的平等性要求 男女应享有均等的机会:只有为女性提供与男性均等的机会,才可能 平等地行使权利。 对于性别平等的理解,一直存在种种误解。一种误解认为,所 谓男女平等,就是两性在各个方面都没有区别,男人能做到的,女 人也一一样要做到;另一种误解认为,是制度要素造成了男女的不平 等,而明显的制度不平等已消除,那么性别的不平等也基本消除了。 实际上,男女的不平等更多的存在于人们的观念、行为中,在讨论 男女平等时,要正视客观存在的性别差异。 2 1 2 2 性别差异的表述 性别差异包括性别的生理差异和社会差异两个方面。性别的生 理差异是男女性别之间天然的无可抹杀的差异。大多数女性承担着 不可逃脱的生育责任,这是性别间最大的差异。在生理差异的基础 e ,性别差异更主要指性别的社会差异。性别的社会差异来源于社 会理念,在意识层面上表现为男女的心理差异。 性别差异的成因从根本上说,是源于社会性的原因,是由于社 会长期存在的男性性别观念和行为规范造成的。由此,我们在讨论 性别观念时,不能忽视这样一个社会问题,即现实女性角色与男性 角色所表现出来的差异,尤其是社会角色的差异,并非是男性角色 和女性角色固有的差异,而是由于久远的历史原因造成的,其实质 是男女不平等。社会决策必须消除人为造成或历史上的社会决策所 造成的性别角色的社会差异,促进理想性别观念的社会化。 2 i 2 3 对性别平等与差异关系的认识 性别平等与差异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过去,由于无条件地 宣传“时代不同了,男女都一样”,“男同志能做到的,女同志也同 样能做。”人们习惯与把男女平等看作是一个政治概念,单纯追求各 个领域中男女数量的相同。事实上,这种性别平等是表面的低层水 平的平等,是一种形式上的平等,不是我们所要争取的男女平等。 真正的平等应该是体现性别差异的平等,体现性别差异的平等是一 种更高水平的平等,是升华到人的解放高度的平等,是一种女人被 当作人而不是女人的真正的平等。性别平等与差异问题实质上是一 个问题,即性别平等问题的两个方面。 性别平等的本质既强调性别的同一性,又承认性别的差异性, 二者共同构成性别平等的完整含义。性别的同一性是指不同性别的 社会地位是平等的,平等并非意味形式上的一致,并非是取消性别 差异,做到整齐划一。但性别的差异性是指不同性别角色存在着属 性上的差异。性别角色的差异并非是男性与女性整体上孰强孰弱的 差异,而是男性与女性部分属性e 的差异。例如,从性别角色的体 力属性的差异上看,男性角色强于女性角色;但从耐力上看,则很 难得到如上结论。因此,性别角色的差异具有相对性。 2 1 3 对教育中的性别平等与性别差异问题的个人认识 性别平等与性别差异的界定为我们正确理解教育中的性别平等 与差异问题提供了理论工具与启发。 2 1 3 1 正确理解教育中的性别平等与性别差异的内涵 教育性别平等的含义指女性在教育机会、就业层次、教育资源 占有方面具有和男性平等的机会,但教育中要充分考虑女性的性别 差异。在教育社会学看来,性别差异是指男女两性间的一切非生理 方面的差异,主要包括心理学、社会学方面的,如,态度、才能、 行为,兴趣、职业爱好等差异,正是这些差异把“男性”和“女性 的心理结构和社会生活方式区别开来。同时也将两者从受教育对象 的角度区分开来,即“男生”和“女生”。 长期以来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建立在“男女都一样”的逻辑上 的无视性别差异的教育活动实际上是对男女平等的一种曲解,它是 导致性别差异人为扩大的一个主要根源,同时它也与“男女有别”的 社会现实相悖。事实上,性别差异有其客观存在的基础,只有在承认 差异的前提下,才能谈平等。因此,真正理性的平等教育,应是建立 在对性别差异充分认识与尊重基础上的平等。教育既要承认差别,又 要保证“机会均等”:既要承认差别,同时又要缩小差别。 以往教育的缺陷之一就是过于注重共性而忽视差异与个性,如 今人们已经意识到这个不足,提出了“培养有个性的人才”的口号, 注重特色,因材施教。与此同时,我们不应该忽视性别差异。性别 差异对教育的影响巨大,是我们以往教育中的一个盲点问题。教育 在对待性别差异问题上,既有区别对待问题,又有趋同对待的问题。 这是紧密联系的两个侧面,不能顾此失彼或厚此薄彼。教育既要改 变过去的“不承认主义”,改变对待男女生“一刀切”“一锅煮”的 。吴亦明浅议性别差异与学校教育【j 】育人经纬,2 0 0 1 ,( 9 ) :1 4 做法,研究男女生的特殊规律,做到因性施教,又要变革传统的歧 视女性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措施。两性平等教育的意义,就在经过教 与学的历程,灌输两性平等的意识形态,减低并消除传统性别角色 刻板印象、性别偏见与歧视,进而达到两性的平等与和谐。 2 1 3 3 正确理解高等教育中的性别平等与性别差异问题 对平等与差异教育的理解为我们寻求女性高等教育平等的途径 提供了理论依据高等教育平等并不是指高等教育中男女无差异, 进行无差别的教育,而是满足女性群体的特殊需要,促进她们个性和 能力的发展。平等教育并非无差异的教育,在我们谈到高等教育性别 平等问题的时候,首先应该明确,男女之间不存在孰优孰劣的分别, 只存在个性特征上的差异。这可以从心理学的研究和高校已有的实 践中得到验证。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女性长于形象思维,男性则长于 抽象思维。男女的性格特点也存在差异,但这并不表明男女在适应大 学学习和就业上存在优劣,因为思维方式和性格只有类型的不同,没 有好坏之分。不同思维方式和性格类型的人都可以在学业和事业上 做出成绩。女性性格的上述特点并非女性的弱点,而是社会文化的积 淀。关键在于如何将之合理地运用,使其更利于女性高等教育者自身 的成长与提高。因此,高等学校应加强对女大学生这方面的教育。因 为,无论承认与否,女性在某种程度上仍属高等教育的弱势群体,高 校对她们深层次的关怀将有助于促进高等教育公平和社会的进步。 2 2 建国后我国女性高等教育在体现性别平等与差异方面所取 得的成就 2 2 1 新中国成立后,颁布与实施的一系列法律、法规,为女性接受 平等教育提供了法律和制度上的保证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从法律和制度上给予的平等权利可以说优 于许多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我国的制度文化更有利于女性高等 教育平等权的实现。宪法第2 章第4 8 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 妇女在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社会的和家庭的生活等各方面享 有同男子平等的地位。”“国家保护妇女的权利和利益,实行男女同 工同酬,培养和选拔妇女干部。”教育法第5 章第3 6 条也规定,受 教育者在入学、升学、就业等方面依法享有平等权利。义务教育法、 职业教育法、高等教育法等明确规定学校和有关行政部门应 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保障女子在入学、升学、就业、授予学位、派 出留学等方面享有同男子平等的权利。可见,我国女性接受高等教育 公平是受法律保护的。我国的高等教育制度改革确保了公民受教育 机会的性别平等,形成了我国高校平等选拔人才的有效机制,在很 大程度上摒弃了性别因素对教育公平的干扰。 2 2 2 女性接受高等教育的数量和比例的快速增长,是女性接受平等 教育的有力凭证 建国后我国女子高等教育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女性接受高 等教育的比例不断提高,1 9 9 7 年全国在校女大学生为1 1 8 4 7 万人, 比1 9 4 7 年增加4 3 倍,女大学生占在校学生总数的比例,由1 9 4 7 年的 1 7 8 ,上升到1 9 9 7 年的3 6 4 2 ,增长两倍多。1 9 4 7 年全国共有研究 生4 2 4 人,其中女生寥寥无几。1 9 6 3 年全国有女研究生7 9 0 人,女研 究生占在校研究生总数比率为1 6 ,1 9 9 7 年提高到3 0 3 5 ,增长1 9 倍。1 9 9 7 年全国女研究生5 3 5 1 7 人,比1 9 6 3 年增加6 6 7 倍。1 9 9 9 年大学扩招后,女大学生数量更是获得了飞速发展。2 0 0 2 年,全国 高等院校女学生达3 9 7 万人,比1 9 9 8 年的1 3 0 6 万人增加了2 6 7 万 人。1 9 9 9 年到2 0 0 1 年,全国高等院校女学生数分别为1 6 2 1 万人、 2 2 7 9 万人和3 0 2 3 万人,呈现持续走高的态势。2 0 0 2 年,全国高 等学校在校女生已占学生总数的4 3 9 5 ,比1 9 9 7 年提高了6 个百分 点。 表1 建国5 0 多年来的部分年份中,我国高校在校生数中女大学生的比例 1 年份 1 9 4 91 9 5 31 9 5 71 9 6 51 9 7 31 9 7 71 9 8 01 9 8 2 比例1 9 8 1 9 8 2 3 3 2 3 3 3 0 8 3 0 8 3 4 2 6 5 年份 1 9 8 61 9 9 11 9 9 31 9 9 51 9 9 61 9 9 82 0 0 12 0 0 2 比例3 1 6 3 4 6 3 3 6 3 5 4 3 6 4 3 8 3 4 2 4 3 9 5 资料来源: 19 4 9 1 9 9 i 、i9 9 6 年数据来自王香丽我国女性高等教育的历史演变及研究状况评 述黑龙江高等教育,1 9 9 2 ,( 2 ) ; 1 9 9 3 一i9 9 8 年数据来自广东分课题组中国女性高等教育的跨世纪思考中国女子 学院学报,2 0 0 1 ,( 1 ) ; 2o o i 年数据来自我国接受高等教育的女性比例逐年升高h t t p :2 0 0 2i3 0 2 45 4 0 c h i n e s e e d u - - c 1 l6 3 5 8h tm 。张明芸中国女性教育的特点及其跨世纪发展趋势【j 】东北师大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 0 0 0 ,( 1 ) :8 1 2 2 3 女性的课程参与和专业选择更为广泛,进步向理工和农林等 领域扩展 我国的女性高等教育虽然早在2 0 世纪初就已诞生,但起步艰难。 解放前,女性高等教育入学比例持续偏低。据统计,1 9 2 2 t 9 2 3 年, 高等学校在校生数3 4 8 9 0 人,女生只有8 8 7 人,仅占25 ,其中农科大 学的女生数为0 :1 3 所工科大学中学生2 0 2 6 人,而女生只有8 人。 这一时期,女性高等教育的专业选择很狭窄,主要集中在师范、 医科、文科等,较少涉及理工农林等专业。解放后,女大学生专业选 择狭窄的情况有了很大的改善。从女大学生在不同类别的学校分布 看,1 9 9 3 年在师范院校的女生占女生总数的2 8 6 ,在理工院校的 为2 6 4 ,在医学院的为1 1 1 ,在综合大学的为1 3 1 。在研究生 教育中,女研究生所选专业,占首位的是医科,约占医科研究生中 的2 5 一4 0 :其次是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理科,约占同学科中研 究生总人数的2 0 一3 5 ;农科约占3 0 ;工程技术学科约占1 3 一 2 5 。四尽管女大学生在选择专业时仍然倾向于利于就业的专业,像 医学、教育、财会、语言等,但与解放前相比,已有了巨大的改善。 并且在理工科和农林科内,女生的学习成绩相当好。1 9 8 6 年对清华 大学一般生、优秀生和差生的抽样调查表明:理工科的女生学习成 绩,总体平均分并不比男生低,女生因学习成绩差被淘汰的比例低 于男生;女生的语言能力( 含中文;f n # l - 文) 超过男生。学业成绩显 示女大学生在智力上并不低于男生。 2 2 4 女性高等教育中体现了一定的- 性别差异 2 2 4 1 女子高等院校的重新建立与发展 我国的女子高等院校起源于2 0 世纪初叶。在当时,外国传教士 在中国创办了第一所女子大学北京华北协和女子大学,开创了 我国女性高等教育的先河,促进了我国女性高等教育的发展。1 9 1 9 年北京女子师范改为北京女子高等师范,成为我国国人自己办的第 一所国立女子大学,以后又陆续办了一些女子大学。这些女子大学 为我国培养了一批具有专业知识的女性,她们不仅在各个领域发挥 。王香丽我国女性高等教育的历史演变及研究状况评述】黑龙江高等教育研究,1 9 9 9 ( 2 ) :4 0 。韦钰中国妇女教育 m 】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 9 9 5 3 8 3 。韦钰:中国妇女教育【m 】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 9 9 5 93 。李志仁高校女大学生比例上升现象之我见【j 】长春:吉林教育科学,2 0 0 0 ,( 1 ) :3 5 1 6 ,作用,也在推进妇女解放事业上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中华人民共 和国成立以后,党和政府从妇女的解放与阶级的解放和社会发展一 致性的角度出发,撤消了独立设置的女子院校,实行男女合校同班 制。当时妇女解放的观念是“男女平等”就是“男女样”,这是当 时历史所决定的人们的思维定势,虽然可以理解,但它忽视了女性 的特点,对男女之间的差异关注不够,缺少性别视角,女性高等教 育的发展受到制约,女子院校在我国停办了3 0 多年。8 0 年代我国的 妇女运动高涨,人们的性别意识有所增强,重新审视教育领域男女 平等的问题,改革开放后,人们思想的解放和观念的转变,促进了 我国教育政策逐步放开。因此1 9 8 4 年后,一批女子院校开始复出和 兴起。十几年来,这些女子学院蓬勃发展,己初步显示了特色,女 子院校与普通高等院校最明显的不同是重视“因性旌教”。这些院校 重视女性特色课程的建设和性别意识教育,因而学生自主意识较强。 2 2 4 2 性别意识开始进入高校课堂 1 9 9 5 年召开的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上,我国政府做出庄严承诺, 江泽民主席提出:男女平等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此后,“社会性 别意识”作为一种观念、一种分析范畴受到了社会的关注和重视。 特别是经过各级政府对中国妇女发展纲要( 1 9 9 5 2 0 0 0 ) 的贯彻 实施,把人们对性别意识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水平。 很多高校把性别意识教育纳入人文素质教育的教学计划。截至2 0 0 0 年,全国已有4 0 所院校开设了性别意识教育课程,有的院校将性别 意识教育以及妇女研究类课程,作为必修课或选修课、讲座课。有 的作为研究生教育的专业课程。1 9 9 8 年,国家教委批准北京大学社 会学系社会学专业招收女性学研究方向的硕士研究生,使培养高层 次的女性学研究人才实现了零的突破。在中国妇女发展纲要( 2 0 0 0 2 0 1 0 ) 中进一步提出了“在课程、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改革中, 把社会性别意识纳入教师培训课程,在高等教育相关专业中,开设 妇女学、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社会性别与发展等课程,增强教育者 和被教育者的社会性别意识。”社会性别意识作为政府对高等教育的 要求正式进入了高等学校的课堂。 第三章社会性别角度透视当前我国女性高等教育中 的性别平等与差异问题 尽管解放后我国女性高等教育发展迅速,但女性高等教育中的 性别不平等问题和忽视性别差异的问题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性别 不平等表现在高等教育入学机会、接受高等教育的过程以及就业等 方面,而性别差异的忽视则主要表现在高等教育过程中,前面分析 过,忽视性别差异教育事实上是性别不平等的一种表现。 3 1 高等教育入学机会中的性别不平等问题 3 1 1 入学机会中的性别不平等的表现 在我国,女大学生在高等学校中所占比例在经历了曲折变化之 后逐渐提高到迅速提高的过程,但女性接受高等教育的总体比例仍 低予男性,入学机会的性别不平等依然存在。就全国情况来看,2 0 0 0 年我国普通高等学校女大学生为2 2 7 8 9 万人,占大学生总数的 4 0 9 8 ,与男大学生相差约1 8 个百分点;而根据联合国1 9 9 5 年公布 的统计数据,1 9 9 4 年世界高等教育中女性所占比例平均为4 7 ,其 中美国5 5 ,俄罗斯8 6 ,加拿大5 5 ,法国5 5 ,巴西5 3 ,日本 4 4 。中国女大学数虽然2 0 0 2 年已达3 9 7 万人,占学生总数的 4 3 。9 5 ,但仍然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远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我国 女性接受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不平等,根据中国女性高等教育现 状调查( 问卷) 数据分析报告罾提供的材料分析,主要表现在城乡、 地域和阶层三方面。 3 1 1 1 女性入学机会的城乡差异十分显著 根据数据分析报告,女大学生来自大、中、小地市的生源总 和为6 0 。9 ,比来自乡镇与农村生源的总和的3 8 8 高约2 2 1 个百 分点。以甘肃样本为例,大学生中有4 9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