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经济专业论文)现代公司治理结构的探讨.pdf_第1页
(世界经济专业论文)现代公司治理结构的探讨.pdf_第2页
(世界经济专业论文)现代公司治理结构的探讨.pdf_第3页
(世界经济专业论文)现代公司治理结构的探讨.pdf_第4页
(世界经济专业论文)现代公司治理结构的探讨.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容摘要 r i 5 9 3 8 一 , 1 忪司治理结构的合理与否是影响现代公司制企业绩效的决定因 t 素之一。因此,对公司治理结构的研究一直是国内外经济学家所热衷 的问题。 公司治理结构是指一组联结并规范公司财产所有者、经营者、秘 益相关者等经济主体之间权、责、利关系的制度安排,它不同于一般 的企业管理。公司治理结构不但表现为公司内部治理机构( 如股东会、 董事会、监事会) 的设置所形成的内部治理机制,面且包括公司外部 市场等制度安排( 如产品、资本、经理市场) 所形成的外部治理机制, 并通过这些制度安排实现公司各经济主体之间的分权与制衡。 公司治理结构是在西方发达国家的公司制企业中首先出现的。尽 管各国公司治理结构的具体模式不尽相同,但如何实现所有权和控制 k 篡篓鬻鬻篡篡企 现代企蚯制度要求的公司治理结构,就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 、 题。、 本文首先介绍了对现代公司治理结构产生影响的产权理论和超 产权理论( 第一章) ,以及分析、比较了两种具有代表性的公司治理 结构模式( 第二章) ,随后对现代公司治理结构中的几个主要问题作 了较为深入的分析和探讨( 第三章) ,最后较详细地研究了我国现有 公司治理结构及其存在的问题,并对如何完善我国的公司治理结构 提出一些带有根本性和可操作性的建议( 第四章) 。 关键词:公司治理结构 分类号:f 6 龟嵫致 1 。”碍i i 。弼霹蹋唧唾嘲释醪印肇l 孽醪霹黟砸5 5 ”。”鼍四。? - 慧粤f a b s 订a c t w h e t h e rt h ec o r p o r a t eg o v e r n a n c ei so p t i m a lo rn o ti so n eo ft h ed e t e r m i n i n g f a c t o r st h a ta f f e c tt h ep e r f o r m a n c e o f a c o r p o r a t ee n t e r p r i s e t h e r e f o r e ,t h er e s e a r c ho f c o r p o r a t eg o v e r n a n c eh a sa l w a y s b e e n o n e o f t h ee c o n o m i s t sp u r s u i t s c o r p o r a t eg o v e r n a n c e ,w h i c hi sd i f f e r e n tf r o mg e n e r a lb u s i n e s sm a n a g e m e n t ,i s as e r i e so fa r r a n g e m e n t st h a tc o n n e c ta n d g o v e r nt h er i g h t s ,o b h g a t i o n sa n di n t e r e s t s o fs u c he c o n o m i ce n t i t i e sa sp r o p e r t yo w n e r s ,m a n a g e r sa n ds t a k eh o l d e r s c o r p o r a t e g o v e r n a n c e ,t h r o u 曲t h e i n t e r n a l g o v e r n i n g m e c h a n i s m sd e r i v e df r o mt h e e s t a b h s h m e n to fi n t e m a ig o v e r n i n gb o d i e s ,s u c ha ss t o c kh o l d e r s c o m m i t t e e ,t h e b o a r do fd i r e c t o r sa n dt h e s u p e r v i s o r yb o a r d , a n d t h ee x t e r n a l g o v e m i n g m e c h a n i s m sd e r i v e df r o ms u c ha r r a a g e m e n t sa st h ee x t e r n a lm a r k e t so fac o r p o r a t i o n , i n c l u d i n gp r o a u c tm a r k e t , c a p i t a lm a r k e ta n dm a n a g e r s m a r k e t ,r e a l i z e st h ed i v i s i o n o f p o w e r a n dt h ec h e c k sa n db a l a n c e sb e t w e e na l le c o n o m i ce n t i t i e s c o r p o r a t eg o v e r n a n c ef i r s te m e r g e di n t h ec o r p o r a t ee n t e r p r i s e si n d e v e l o p e d w e s t e r nc o u n t r i e s a l t h o u g ht h es p e c i f i cm o d e l so f c o r p o r a t eg o v e m a n e ev a r yf r o m c o u n t r yt oc o n n u y , b u t - t h ec o n l l o nt h e m ef o ra l l f o r m so fc o r p o r a t eg o v e r n a n c e r e m a i n sh o wt or e a l i z et h ed i v i s i o no f p o w e ra n dc h e c k sa n db a l a n c e s i na d d i t i o n , d u et ot h ef a c t t h a tt h es m a l la n dm e d i u ms i z e ds h a r e h o l d e r sa r ead i s a d v a n t a g e d g r o u pa n d t h a tt h ed a i l yo p e r a t i o n sa n d m a n a g e m e n t o ft h ec o r p o r a t i o na r eb o l 血g m o r ea n dm o r e i n d e p e n d e n to fs h a r e h o l d e r s ,h o wt op r o t e c tt h ei n t e r e s t so f s m a l la n d m e d i u ms i z e ds h a r e h o l d e r sa n dt oi m p r o v et h ep e r f o r m a n c eo f m a n a g e r sh a sd r a w n m o r ea n dm o r ea t t e n t i o nf r o mr e s e a r c h e r so f m o d e m c o r p o r a t eg o v e r n a n c e a l o n g 衍也t h ec o r p o r a t er e s t r u c t u r i n g o fs t a t eo w n e de n t e r p r i s e s m o d e m c o r p o r a t eg o v e r n a n c eh a sa l s ob e g u nt ob es e tu pi no u rc o u n t r y b u tb e c a u s eo f v a r i o u sr e a s o n s ,e v e ni nt h el i s t e dc o m p a n i e st h a ts t a r t e dt h ee a r l i e s ta n dh a v eg o n e t h ef u r t h e s ti nt h e i rr e s t r u c t u r i n g ,t h e r ea r es e r i o u sf l a w sw i t ht h ee x i s t i n gc o r p o r a t e g o v e m a n c e ,w h i c ht h e r e f o r en e e d si m p r o v i n g c o n s e q u e n t l y ,h o wt oe s t a b l i s ht h e c o r p o r a t eg o v e m a n c et h a tr e a l l ym e e t st h er e q u i r e m e n t so ft h em o d e me n t e r p r i s e s y s t e m ,i na c c o r d a n c ew i t hc h i n a sr e a l i t i e sa n dd r a w i n go nt h ee x p e r i e n c ef r o m 簟 d e v e l o p e dc o u n t r i e s ,h a sb e c o m e a l li s s u et h a tn e e d st ob et a c k l e d i m m e d i a t e l y t h i sa r t i c l ew i l le x a m i n et h e p r o p e r t yr i g h t st h e o r ya n ds u p e rp r o p e r t yr i g h t s t h e o r i e s ,w h i c ha f f e c t e dt h ee s t a b l i s h m e n to fm o d e mc o r p o r a t eg o v e m a n c e ( c h a p t e r i ) ,c o m p a r e t w o t y p i c a l m o d e l so fc o r p o r a t e g o v e m a n c e i nw e s t e r nc o u n t r i e s ( c h a p t e r ) ,a n a l y z et h em a j o ri s s u e si nm o d e mc o r p o r a t eg o v e r n a n c e ( c h a p t e r1 1 1 ) , f i n a l l yr e v i e wt h ep r o b l e m si nt h ee x i s t i n gc o r p o r a t eg o v e m a n c e i no n rc o u r l t r y ,a n d p u tf o r w a r d af e w p r a c t i c a ls u g g e s t i o n st oi m p r o v e o n rc o r p o r a t eg o v e r n a n c e k e yw o r d s :c o r p o r a t e ,g o v e r n a n c e c a t e g o r y :阳石 2 导论 公司治理结构是一个自有“公司”以来,就一直为经济理论界和实 践部门所热衰研究的问题。特别是2 0 世纪9 0 年代以来,西方各国的大 企业、机构投资者、证券交易所和监管机构、政府部门以及经合组织、 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都积极参与其中。现代公司治理结构,正迅速成为 在全球开展的一个讨论话题。 在中国,2 0 0 0 年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五届五中全会上通过的中 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明确提 出:国有大中型企业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健全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成 为市场竞争的主体。由此可见,如何构建我国的现代公司治理结构也已 成为当前我国经济改革的中心课题。 本文所要探讨的就是关于现代公司治理结构的问题。 那么,什么是公司治理结构? 这是一个需要首先予以回答的问题。 理论界对公司治理结构概念并没有统一的界定,使用起来也比较随 意,基本上是把公司治理结构、法人治理结构、企业治理结构、治理结 构、治理机制等概念当作同义语使用的。对公司治理结构内涵的不同理 解是造成概念使用随意性的原因。对公司治理结构的研究源于对公司里 资产所有权和经营管理权( 现在更多的人称之为“控制权”) 相分离所 产生的代理问题的关注。由于在公司这种企业制度下,资产所有者通过 持股而外在于企业的运作和控制,经营管理者则内在于企业实际控制着 企业的运作,这样,在资产所有者( 委托人) 和经营管理者( 代理人) 之间就存在着信息的不对称,而信息不对称背后的实质问题是两者利益 目标的差异。为此资产所有者就会寻求某种制度化的方式来解决对经营 管理者的监督约束和利益激励,以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所以,在公 司里存在的所谓委托代理关系问题,实质上是资产所有者对企业控制者 的权力制衡问题。正因为如此,有经济学者认为“公司治理结构狭义地 讲是指有关公司董事会的功能、结构、股东的权力等方面的制度安排” “。在这里,公司治理结构的实质是解决所有权对控制权的制衡与配置 问题,目的是提高公司运作绩效。所以,公司治理结构着重的是公司内 部监督与利益激励机制的建立。 但是,围绕公司控制权配置问题展开讨论,似乎不止涉及到股东与 经营者之间的权力制衡,还涉及到与公司利益相关者的权利制衡问题。 在此基础上,引出了广义的“公司治理结构”的定义。张维迎提出,公 司治理结构“广义地讲是指有关公司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分配的一整套 法律、文化和制度性安排,这些安排决定公司的目标,谁在什么状态下 实施控制,如何控制,风险和收益在不同企业成员之间分配等这样一些 问题”1 ,这种“广义的公司治理结构”与“狭义的公司治理结构” 在本质上并无多大差异,但“广义的公司治理结构”把对公司控制权的 配置和制衡放在了一个更大的范围内进行研究,涉及到法律( 契约) 、 文化及公司成员利益关系等层面,从而深化了对此问题的研究。因为劳 动者、债权人、供应商、用户及所在社区等利益相关者的显性化和作用 功能的强化,已是公司制度演进的一种必然现象。把利益相关者纳入公 司治理结构可能是考虑了这样一种情况( 或认识) ,即在现代市场经济 中,股东利益最大化并不等于公司创造社会财富的最大化,公司各利益 相关者利益的晟大化才应是现代公司的经营目的,因为公司在与各利益 相关者的真诚合作中不仅可以获得好处、赢得竞争优势,而且还有利于 社会公平和社会效率的实现。一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已经把利益相关者 t 通过法律规定的方式吸纳进公司治理结构之中,如美国从2 0 世纪 8 0 年代末至今,美国已有至少2 9 个州修改了公司法,允许公司经理对 比股东更广泛的利益相关者服务,而不仅仅为股东服务。这是值得我们 在理解公司治理结构时加以注意的。 除上述所述的以外,还存在着对公司治理结构的其它理解,如:内 部的和外部的治理机制、单边的和共同的治理机制,等等。 笔者认为,公司治理结构是指一组联结并规范公司财产所有者、经 营者、利益相关者等经济主体之间权、责、利关系的制度安排,它不同 于一般的企业管理。公司治理结构不但表现为公司内部治理机构( 如股 东会、董事会、监事会) 的设置所形成的内部治理机制,而且包括公司 外部市场等制度安排( 如产品、资本、经理市场) 所形成的外部治理机 制,并通过这些制度安排实现公司各经济主体之间的分权与制衡。所以, 公司治理结构问题既是一个内部治理问题,又是一个外部治理问题;既 表现为外在的制度安排,又蕴涵着内在的治理机制。就笔者而言,倾向 于从广义上定义和研究公司治理结构,但因篇幅所限,本文将侧重于从 狭义上进行探讨。 企业制度的发展史表明:企业制度的变迁经历了由个人业主制到合 伙制,再到公司制的历史发展。而公司治理结构也从“资产所有权与经 营管理权”的合一走向分离,并导致企业内部管理层级结构的复杂化。 在个人业主制和合伙制企业中,作为出资人的企业所有者和企业经 营的管理者通常是重叠的,也就是说所有者和企业经理是一个人。从理 论和实践来说,所有者最相信、最放心的人是自己,因此最好是亲自经 营企业。由于这两类企业承担的是无限责任,对企业的所有者来说,风 险很大,不易请非所有者来经营。况且企业的规模一般较小,管理结构 简单,也无需专门人才来经营。因此,在这两类企业中,所有者和经营 者往往是一个人,所有权和经营管理权是结合在一起的。 1 9 世纪中叶,以现代社会化大生产为背景,以现代市场经济为基础, 以资产所有权与经营管理权明显分离为特征的公司制度,发展成熟为现 代公司制度( 亦称为现代企业制度) 。企业的所有者在现代公司制企业 中已经不再是经营管理者,公司的高、中层决策者是由非资本所有者身 份的专门的技术管理人才担任。现代公司制企业,特别是股份有限公司, 资本的所有权与经营管理权高度分离了。由于现代公司制企业的所有者 是一群数目众多,互不相干的投资人的集合,对任何一个或几个所有者 而言,他关心的不是公司是否要由某一个或数个所有者来经营管理,他 只关心是否由善于经营管理的专家来管理,甚至他们喜欢一个与任何所 有者都没有关系的管理专家来经营公司,以保证公司有效率地扩张,所 有者的资本因此而增殖。既然公司规模巨大、资产多、管理复杂,而所 有者并非就有专门的技术和管理知识,拥有专门技术与管理知识的人往 往并非该公司所有者。况且现代公司制企业的所有者能够自由进入或退 出企业,其更关心的是资本收益,而不是公司的经营管理。于是,公司 所有权与管理权逐渐分离。 个人业主制和合伙制企业由于规模较小、所有者和经营者合一等原 因,企业内部的管理结构极其简单,一般只有所有者与被雇佣者两个层 次。在管理者队伍中,不存在独立于所有者意义上的管理者,也没有形 成权责、职能等有明确界限和等裂的一组管理者群体。而现代公司制企 业,特别是大公司,则完全不一样了。它们的管理组织通常比较复杂。 从管理层级方面来看,一般包括两个以上的决策层级,也就是说,管理 组织中存在着中间管理层次。并且,这些不同层次的管理者,通常都不 兼有所有者的身份,而是专门的“领薪管理人员”。这就是现代公司制 企业中所谓的科层结构。之所以采用科层结构,主要是因为:现代公司 制企业通常是规模大的多单位复合企业,任何。个极其聪明能干的管理 者都无法直接包揽企业的各种复杂管理,而必须由一组管理人员来负责 各种专业化部门的工作,再由统一的中央机构协调,于是分解复杂的任 务,确立相应的部门及管理职责,选拔专业化人才,制定规范化的管理 程序等,就成为企业效率的组织保证,现代公司制企业内部管理的科层 制由此确立。 综上,在现代公司制企业里,由于“两权分离”和内部管理层级结构 的复杂化,使出资人明确具有的财产所有权转变成“股权”或最终控制权。 这时尽管社会明确出资人的所有者身份,但明确的财产所有权本身已不一定 能保证出资者的所有权权益了,而在人格化的出资者看来,他最关心的是如 何才能使属于他所有的财产的收益实现最大化,这个问题就是由现代公司制 度所构造的现代公司治理结构来解决的。现代公司治理结构实质上是提供了 出资者对现代公司制企业实行所有权约束,从而保证其获取财产收益的一条 制度化、组织化的途径。正如香港交易所总裁邝其志所指出的,有效的现代 公司治理结构,“可保证公司管理层公正地履行他们的职责,行事及经营方 针都以全体股东的利益为依归。大部分投资者都是精明的,所以一家公司的 管治水平( 即公司治理结构的有效性) ,直接影响到他们是否愿意把金钱交 到公司管理层手上去。故此,公司管治水平其实是资本筹集过程中至为关键 的因素。具备良好的公司管治的公司总能以较佳的条款筹集资金。这不但可 以减少公司的经营成本,提高其竞争能力,长远来说,更可以为公司的发展 提供有利的条件。相反,管治水平欠佳的公司,会逐渐失去投资者的信心, 其集资能力也会受到影响。更重要的是,一个证券市场若为公司管治水平低 劣的上市公司所充斥,必定会对其国际地位构成重大的损害,市场上的发行 人也会因而将业务转到其他声誉较佳的市场。”因此,现代公司治理结构作 为支撑现代公司制企业运作的重要制度之一,它的合理设计和有效运转,在 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公司的绩效,投资者的信心,甚至一国经济的兴与衰。 第一章现代公司治理结构理论 公司治理结构理论是西方现代企业理论的有机组成部分。一般认 为,西方现代企业理论源于1 9 3 7 年科斯( r c o a s e ) 的论文“企业的 性质”,并在6 0 年代以后由阿尔钦( a a l c h a i n ) 、德姆塞茨( h d e m s e t z ) 、威廉姆森( q e w i l i a m s o n ) 、麦克林( w m e c k i n g ) 等学者加以拓展而迅速发展,成为当今现代经济学的前沿学科。其中, 最有影响的并涉及公司治理结构问题的主要是团队生产理论、不完全合 同理论、代理理论、超产权理论。超产权理论是针对前三个理论而言的, 因为前三个理论都是从产权的角度研究公司治理结构,所以又可把它们 称为企业的产权理论。 。 第一节产权理论 一、团队生产理论 团队生产理论是阿尔钦和德姆塞茨在1 9 7 2 年提出的。他们是沿着 科斯开辟的交易成本的分析方向探讨问题的,并以交易费用为其理论基 础。该理论认为,在团队生产条件下,生产要投入多种资源,产品或产 值不是每种投入要素的代数和,而且生产使用的资源并非归某个人所 有。德姆塞茨认为,在团队生产中,要弄清每一个成员对企业产出的贡 献,在信息费用方面存在障碍,由此便产生了责任逃避问题。团队生产 的产出是多投入的联合生产,因此度量每个人的边际生产力是困难的, 为了确定每项投入要素的贡献并使报酬与之相对应,就必须观察每项投 入要素所有者的行为。如果报酬的差别不能反应各项投入的边际生产力 的差别,就会产生“偷懒”的动机以至行为,并且这种机会主义行为还 会对团队生产中的其他人的生产力产生影响,由此产生“劣币驱逐良币” 的效应。除非能够有效地监督和计量每个人的行为和努力程度,否则, 这种偷懒和搭便车的“道德风险”很难在团队生产中得到有效的克服。 市场竞争是解决偷闲问题的一种办法。那些不是团队成员的要素提 供者构成对那些过度偷闲的团队成员的外部威胁,而后者因为恐于被替 代,就会增加努力。在这种情况下,团队也会演化成市场,没有组织的 代理人、团队的管理者或老板。但是,完全靠市场不能解决问题,这是 因为: ! 、作为团队成员的挑战者要知道偷闲者何在里偷闲程度如何,是十分 困难的,即要很难知道同他们所替代的相比,他们所能增加的净产 出如何; 2 、新的挑战者_ 旦进入团队,其偷闲的激励至少仍然和被他替代的团 队成员的偷闲激励一样大,因为导致团队成员逃避责任或“偷懒” 的原因并没有消除。 减少偷闲的另一种方式,是在团队内形成一种可监控的结构,使某 些人的职能专业化,专门从事监控其他要素所有者的工作。这里的“监 控”一词有着广泛的含义,它既指纪律、产出绩效的度量,和按比例分 配报酬,又指以监察与估计投入的边际生产率的方式来观察投入者的投 入行为,并给出应该做什么和怎样做的指派和命令,此外,还指强制性 地终止或修改合同,和在不改变其他投入合约的情况下给予个别成员激 励,以及监控者权利的出售。显然i 这个监控,已经包括了剩余控制权, 即法律或契约未作明文规定的关于资产使用的决定权。而在经济学的意 义上,一般把剩余控制权看作产权的本质,或者干脆就将它当作所有权 的定义。假定这样的监控可以有效地使被监控者减少偷闲的话,这里仍 然还有一个问题没有解决,那就是,谁来监控监控者呢? 或者,凭什么 保证监控者不偷闲呢? 这是一个激励机制的设计问题,也是一个产权制 度的安排问题,解决的办法,是将剩余索取权赋予监控者。 所谓剩余索取权,指的是在其他各方按合同获取他们的收益后,剩 余收益的索取权利和权力。如果合作投入的所有者同意监控者可以剩余 索取权,那么后者就获得了不偷闲的追加的激励。他越是努力,其他成 员就越难偷闲,团队的生产率就越高,要素报酬和监控者剩余也就越大。 他们各尽其力地激励,从而努力和效率得到相互促进,形成良性循环。 把剩余授予集权的监控者所有,要比把剩余分给全体成员会更有效率 因为,如果所有的团队成员依赖于对利润的分享,则集权的监控者增加 偷闲所导致的损失将超过对其他团队成员不偷闲的激励的增加所导致 的产出得益。而且,事实上,如果这种对于利润的分享不是根据投入的 相对贡献的话,成员的偷闲问题就仍然不会解决,而没有监控者的话, 将很难做到这一点。相反,如果把剩余给监控者,那么,由于他同时又 是决策者和监督者,出于追求尽可能多的剩余的愿望,他就会努力地作 出好的决策和实施有效的监控。 对于团队中谁应该拥有剩余索取权,5 - 7 尔钦和德姆塞茨认为应该是 “可收回的或可再出售的企业设备的投资者”,因为即使在企业亏损时, 剩余索取权的拥有者也有能力偿还所雇佣或租赁的要素的价值,即以机 器、设备、厂房、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的形式抵偿债务。但是劳动力却 不适于抵债,因而劳动力多以雇佣形式使用。 阿尔钦和德姆塞茨至少在以下几个方面推进了治理结构的研究:首 先,他们认识企业就是由合同、协议和内部各个成员之间的默契构成的 一系列关系的总和。其次,他们认识到了对企业成员进行激励的作用。 要团队成员努力,必须按其边际生产率给予报酬,这要费用;而团队成 员各有自己的信息和利益,只要不被发现,就会偷闲,因此,必须监控, 这也要费用,办法是建立监控层级,并给最后监控者以剩余。最后,他 们认识到了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的匹配问题。把前者与后者匹配, 那么,决策的对错优劣,监控的认真敷衍,就直接关系到剩余收益的大 小,因此,出于对最大剩余的追求,监控者也会尽努力作出令人满意的 决策。 在他们的文章发表十年以后,霍姆斯特罗姆再次提到了团队生产中的道 德危险问题。他认为,剩余索取者的引入,不是为了监督成员的努力,因为 激励机制本身就能解决这个问题。他们的出现,实际是为了确保激励机制起 到作用,因为只有剩余索取者扮演中心缔约人角色,团队成员才会相信惩罚 和激励的确是真实的。当然,他们的理论也有不足之处,比如,他们没有抓 住公司所有者与实际经营者相分离的特征。 二、不完全合同理论 2 0 世纪8 0 年代后期,由哈特( g r o s s m a n - h a r t - m o o r ) 提出的“不 完全合同理论”,是用不完全合同的方法研究企业,该理论的出发点基 于合同的不完全性这一事实。 该理论认为:完全合同只是一种理想的合同。在实际交易中,制订 和执行的合同却往往都是不完全的,需要经常修正和再谈判。也就是说, 鉴于: 1 、合同不能够将未来可能发生的事件都包罗无遗; 2 、合同不能够将在所有这些事件出现时必须的行动、应有的权利和应 尽的责任都包罗无遗; 3 、合同不能够用准确的语言在有限的条款中将这些内容都包罗无遗: 4 、不能够通过第三者如法院来将这些合同条款执行得包罗无遗。 因此,实际达成的合同总是有遗漏和缺口的,总是有模糊和歧义的, 总是需要不断加以协商和修正的。总之,合同不完全的根本原因,在于 世界和未来事件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与交易人的有限理性和机会主义 行为的矛盾。 。 当不完全的合同进入企业后,即企业中所存在的合同不可能是完全 的,使所有企业成员都得到固定的收入成为不可能,因为几个常数之和 不可能等于一个变数,由此产生了剩余索取权。合同可以规定所有企业 成员都是剩余索取者,但不可能规定所有企业成员都是固定收入索取 者。因为进入企业的合同也是不完全的,未来世界是不确定的,当实际 状况出现时,必须有人决定如何填补合同中存在的漏洞( 包括解除对某 些参与人的合同) ,由此产生了剩余控制权。合同可以规定所有企业成 员都有剩余控制权,但不可能规定没有人有剩余控制权。 因此,不完全合同理论认为,建立有效的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 可以解决企业的激励和约束问题,条件是: l 、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应尽可能对应,即拥有剩余索取权和承担 风险的人应当拥有剩余控制权; 2 、经营者的补偿收入应当与企业的经营业绩挂钩而不应当是固定合同 支付,即经营者应当承担一定的风险,否则会导致经营者的低效率; 3 、由于股东是最终风险的承担者,因此他们应当拥有选择和监督经营 者的权利和权力。 三、代理理论 代理理论认为,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当财产的所有者不能在企 业中直接支配其财产时,所有与经营即发生分离。在这种情况下,所有 _ 。锶搿磐掣:“。r := j 。”。“警臀孵黟麓簿 者与经营者( 财产实际上的占有者) 之间存在以授权为基础的委托代理 关系。现代公司制企业中股东与经营者的关系证明了这一点。与前两个 理论相比,代理理论着重企业内部的组织结构与企业中的代理关系,旨 在解释企业内部权力的配置及其对效率的影响,探索委托人如何促使代 理人努力工作以减少代理成本。 。 。 公司中之所以存在委托代理关系,是因为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获得经 济学上所说的“分工效果”和“规模经济”。所有者把自己的资产委托 给具有专门知识和管理才能的经营者,借助专业化分工,提高了专业性 经营劳动效率和资本运营效率,他所获得的资产收益可能比他自已经营 更高,而专业经营者受多个资产所有者委托,就可以扩大资产经营规模 从而达到规模经济。这便是资产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分工而产生的 “分工效果”和“规模经济”。 新制度经济学派的詹森和麦克林最早注意到了因企业所有权与经 营管理权相分离而导致的代理问题。他们于1 9 7 6 年发表了“企业理论: 经理行为、代理成本和所有权结构”,这是一篇很有影响的论文。他们 把代理关系定义为这样一种合同关系:委托人授权代理人某些决策权, 要求代理人提供有利于委托人利益的服务。然后认为,假定双方都追求 效用最大化,那么就有理由相信,代理人不会总是根据委托人的利益采 取行动。为解决这个问题,第一,委托人可以激励和监控代理人,以使 后者为他们的利益尽力;第二,代理人可以用一定的资源担保不损害委 托人的利益,或者,即使损害,也一定给予补偿。显然,这样就有正的 委托人监督成本和代理人担保成本发生。此外,代理人决策和委托人在 假定具有代理人相同信息和才能情况下自行效用最大化决策之间仍会 有差异。因代理人的决策和使委托人效用最大化的决策之间形成的差 二。,_ 一。一一_ _ 酝 异,而造成委托人因代理人代行决策而产生的一种价值损失,叫做“剩 余损失”,也是一种“代理成本”。可以认为,代理理论为现代企业管理 理论奠定了基础。 公司股东与经营者的关系,完全符合代理关系的定义。当企业管理 者独立出来,即不充任所有者以后,。他承担的责任和他所获取的收益之 间的不对称就成为可能,这会使经营者热衷于追求额外的在职消费,包 括开销、偷闲等,同时降低工作热情,于是企业的价值也就会小于管理 者是完全所有者时的价值。 在理论史上,詹森和麦克林一直被视为代理理论最早的代表。他们 看到了在现代企业中存在产权结构问题,产权结构的发展使对企业的所 有权和控制权分离,企业的管理者己不是或不完全是企业的所有者,这 是代理成本产生的根源。但他们并没有深入探讨有关委托代理的更一般 的问题。他们认为,在股东理性预期之内股权代理成本都应由管理者承 担,这在现实中不具备一般意义。其实,对于作为委托人的资产所有者 而言,由于管理职业化造成的信息不对称,他们不可能有完全理性预期, 他们与代理人之间的合约多是一种不完备的合同,他们还不得不借助企 业内在的激励约束机制来对管理者形成制衡,但即使如此也难以根除管 理者的“逆向选择”( 双方在缔约前,作为代理人的经营者知道自己的 态度和能力,但作为委托人的所有者却不知道,而只知道它们的总的分 布,这便是“逆向选择”) 和“道德危险”( 双方在缔约后,作为代理 人的经营者知道自己是否尽了力,是否按委托人的利益谋划和决策,但 作为委托人的所有者却不知道,因为不可观察、不可证实,或者,即使 可以,成本也高到不可接受,这便是“道德危险”) 。这是委托人在获取 “分工效果”和“规模经济”的好处的同时,不得不付出的代理成本。 由于委托代理关系的一般化或契约化,使得代理成本也演化成为一种一 般意义的交易成本。这种代理成本对委托人而言,在委托代理关系一般 化的情况下,是一种必须的付出。当然,委托人也可以在“规模经济” 和“代理成本”之间寻求某种平衡,以最大限度地降低代理成本。但更 实际的是不断寻求降低代理成本的机制,因为随着生产社会化发展使分 工深化并渗透到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社会经济生活中越来越广泛地存 在着的委托代理关系,这是不可避免的。 特别是股份公司的产生、成熟和发展,更促使股东作为投资者不可 能再干预企业的一般经营管理事务。这是因为股东人数众多,如果企业 的经营决策都要经过全体股东一致同意,其交易成本无疑是巨大的,有 时甚至是不可能的。而且,对众多股东来说,可能根本不懂公司的经营 管理事务。于是,股东就依靠自己选举产生的信任托管者董事会作 为公司的常设最高行政机构,负责公司的重大经营决策,而公司的日常 经营管理事务则由董事会聘用的代理人总经理负责。通过公司内部 治理结构的设置,以制度的方式界定了股东、董事、高层经理人员之间 的权利,但对于什么样的决策属于重大决策仍是模糊性的。企业活动一 般可分为两类:一是经常性的活动,二是非经常性的活动,或称解决问 题的活动。在股份公司发展初期,股权相对集中,公司的非程序化决策 都掌握在股东手中,经营者掌握的主要是程序化决策,因而代理问题尚 不很突出。随着股份公司的发展,股权日益分散化,由股东决策,不仅 成本太大,而且也不符合现代经济活动对决策速度的要求。于是,经营 者不仅掌握了公司的程序化决策权,而且掌握了很大一部分公司非程序 化决策权。这一方面为企业家施展其经营才能提供了更加宽广的空间, 另一方面也使得股东面临更大的代理风险。如何对经营者行为进行激励 和约束,以使其代理行为最大限度地符合股东利益,已成为股份公司能 否生存和发展的一个关键问题。在所有权分散的现代股份公司中,与所 有权和控制权分离相关的问题,最终都和代理问题有关。 第二节超产权理论 一、产生背景 英国是世界上最早推行国有企业私有化的国家。2 0 世纪9 0 年代初, 以它为始的私有化浪潮席卷全球,成为时尚。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传统产权理论认为,如果一个经营者对企业产 权的拥有程度能用其对剩余利润的占有率来衡量的话,经营者对剩余利 润的占有率越高,产权拥有也越多,于是,他对企业的关切与投入心血 也越多。所以在利润激励上,私有企业比国有企业强。这样,在企业产 权从公有转为私有的过程中,企业激励机制得到了改善,企业效益也会 得到提高。根据该理论,国有企业应当进行私有化,产权变换的意义在 于改变了企业的治理结构,就会带来企业效益的增加。 但是,英国经济学家马丁和帕克对英国各类国有企业私有化后的经 营绩效做了综合广泛的比较后发现:在竞争比较充分的市场上,企业私 有化后的平均效益有显著提高;在垄断市场上,企业私有化后的平均效 益的改善不明显。因此,他们认为:企业效益与产权归属变化没有必然 关系,而与市场竞争程度有关,市场竞争越激烈,企业提高效益的努力 程度就越高。同一时期,澳大利亚经济学教授泰腾郎分析了8 5 篇有关 产权与效益的经济文献后也发现:企业效益主要与市场结构有关,即与 市场竞争程度有关。这些综合研究表明,竞争才是企业效益改善的根本 保证条件,竞争会迫使企业改善机制,提高效益。 于是,在9 0 年代末,国有企业私有化的经济时尚和传统的产权理论 受到了来自超产权理论的挑战与冲击。 二、主要内容 9 0 年代末形成的超产权理论,与传统产权理论模式的不同之处在 于,。该理论不认为利润激励与经营者努力投入之间有必然的正相关关 系,而是认为靠利润激励去驱动经营者的努力必须要有竞争市场作为前 提,并把竞争作为激励的一个基本因素。给定利润激励,市场竞争就像 一个放大控制器,竞争越激烈,利润刺激经营者努力工作的作用也越大。 同时,竞争还影响公司治理结构的改善,市场竞争不仅对利润激励与经 营者的努力之间的关系有影响,而且对公司治理结构的改善也有影响。 市场竞争给企业创造“生”或“死”的抉择,在这个抉择面前,不管企 业属于谁,只要它们想生存发展,他们就得改善企业治理结构,提高效 益。这种选择的最终结果是企业治理结构与效益趋于类同,否则治理结 构差的企业就会被淘汰。 超产权理论认为,在短期内,通过产权而改善治理结构是有积极意 义的。但是,产权变换后并不等于企业可以“高枕无忧”,企业持久成 功取决于治理结构能否不断改善并适应市场竞争;否则,即使产权变换 后,企业也会被淘汰掉。面对长期的市场竞争的进化结局,讨论如何改 善公司治理结构应该比讨论产权归属更具有现实与长远意义。原因是: 1 、产权变换对改善公司治理结构有积极作用,但是,治理结构的改善 才是产权变换的真正含义及目的。西方很多国有企业之所以私有化, 其目的在于通过产权变换来改善治理结构,即从行政式治理结构转 变为商业化的治理结构; 2 、如果不同产权制度下的治理结构都类同并趋于完善,则产权变换对 改变企业成效不会有本质影响,但有一点例外,通过变换产权给企 业带来发展资金和新的发展机会,如中国国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革; 3 、产权变换不等于治理结构一定会改善,竞争才是保证治理结构的先 决条件。 因此,公司治理结构是决定企业长期绩效的一个基本因素。 按照超产权理论的观点,一个理想的公司治理结构应该具有:上岗 竞争激励很强、利润激励完善、有竞争存在、企业透明廉诚,资金供给 充分、经理选聘机制具有竞争优势、产权人行为规范化及商业化,没有 非商业理性的骚扰等特点。在现实中,这种理想企业是不可能存在的, 它是超产权理论下的虚拟企业。但这个虚拟企业给我们改善公司治理结 构树立了一个目标,哪个企业越接近这个理想企业,它就能发展生存, 否则,就会被淘汰掉。 超产权理论与传统产权理论相比,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有所发展: 1 、 该理论丰富和发展了产权理论。相比产权理论只阐明了产权或利 润激励与企业效益之间的关系,超产权理论不但概括了这一关系, 同时还发展了竞争激励和企业治理结构与效益之间的关系; 2 、 该理论阐明了竞争的作用。竞争是企业效益提高的最根本的保证 条件。竞争不能保证每家企业都能生存,但能保证最有效益的企 业得到发展: 3 、该理论所强调的竞争激励与治理结构,比产权理论在实证解释方 面更具有内在逻辑性,既能解释私有企业的成功,也能解释国有 企业的不败; 4 、 该理论阐明了在什么条件下自然人私有企业比公共( 包括私有) 企业优越,在什么条件下前者又比后者具有劣势,尤其是国有企 业要改革成功的先决条件是什么; 该理论还解释了当今国际上国有企业改革的发展趋势商业化 与竞争化。商业化指的是给企业注入由商业利益作导向的治理结 构,竞争化是指最大限度地创造竞争条件,用市场竞争去激励并 规范企业。 第二章现代公司治理结构的两种模式 公司治理结构是在西方发达国家的公司制企业中首先出现的,但由 于各国在经济体制、市场制度、企业组织方式乃至人文传统等方面的差 异,导致各国公司治理结构具体模式的设计和操作上都不尽相同。 尽管西方国家公司治理结构的具体模式形形色色,但概括起来,以 美国模式和日本模式最为典型。在8 0 年代,学术界对日本模式比较推 崇,认为这种银行和企业集团控股方式有利于鼓励企业着眼于长期发 展;而美国以股市为主的资本市场则容易导致经营者的短期行为,为了 眼前的投资回报损害企业的长远利益。但9 0 年代以来,随着美国经济 对日本经济相对优势地位的上升,认为美国模式更优越的观点渐渐占了 上风,主要观点是美国模式更强调保护投资者,股市发育比较完全融资 方便,最有利于企业的新陈代谢,从而推动经济发展。这两种体制孰优 孰劣,经济学家各有不同意见,但它们既然能分庭抗礼那么长久,就不 可能没有与各自环境相适应的一面,脱离环境论它们的长短,恐怕并不 妥当。不同的历史传统和其他条件造就了各国不同的公司治理结构模 式。笔者想通过对美1 3 两国的公司治理结构模式的描述、分析和比较, 使人们对当今的现代公司治理结构有一个完整的感性认识和较深刻的 理性认识。 第一节美国模式 一、产生背景 从历史上来看,从立宪到1 8 4 0 年半个多世纪的时间内,美国仍然是 一个农业经济为主的国家。此时的美国尚未见到过股份公司,但是在欧 洲,类似现代的股份公司的企业已有近2 0 0 年历史了。 不过后来的发展出乎人们预料。1 8 4 0 年以后,以铁路企业的发展为 起点,股份公司在美国迅速崛起,这种现代企业制度形式又很快扩展到 批发、零售、金融、制造等各大行业。于是美国成了现代公司制企业的 发祥地,美国公司的组织体系、管理方法等为其他西方国家效仿。 股份公司在美国的迅速发展,导致国家的经济实力迅速集中在少数 大股份公司手中。但是经济力的集中,是与股份公司的所有权即股权的 分散化并进的。在美国,这种股权分散的趋势表现得特别突出。 伯勒对美国2 0 世纪2 0 年代末至3 0 年代初统计资料的研究表明3 , 在1 9 2 9 年,最大的公用事业企业即美国电报电话公司a t & t 和规模最大 的工业企业即美国制钢公司t h eu n i t e d s t a t e ss t e e lc o r p o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