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学专业论文)四川城镇体系发展研究.pdf_第1页
(区域经济学专业论文)四川城镇体系发展研究.pdf_第2页
(区域经济学专业论文)四川城镇体系发展研究.pdf_第3页
(区域经济学专业论文)四川城镇体系发展研究.pdf_第4页
(区域经济学专业论文)四川城镇体系发展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在城镇化进程中,城镇体系的建设和完善是一个重要的理论和现 实问题,也是区域经济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四川是一个城镇化水平不 断提高的大省,怎样在西部大开发和全球化进程中,通过城镇体系建 设推动城镇化进一步发展,是四川经济发展中亟待研究的现实问题。 一、本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一) 研究的目的 本文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对四川城镇体系发展的理论研究和发展 状况的实证探讨,揭示四川城镇体系发展中的主要矛盾和问题,进而 对四川城镇体系建设提供可供选择的政策建议及措旅。 ( 二) 研究意义 首先,城镇体系研究有利于促进四川区域经济合理发展。1 9 9 9 年,国家开始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旨在缩小西部与东部的发展差距, 实现东、西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四川作为西部一个重要省份,在西 部大开发背景下,同样面临着如何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课题。四川是 我国经济欠发达区域,根据国内外对欠发达地区开发的经验和教训, 在人、财、物等经济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区域经济的开发不能采取均 衡用力、撒胡椒面式的方式,而应以多层次城镇体系为依托,通过城 镇发展,最终达到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目的。在这里,如何构建合理 的城镇体系也就成为四川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的理论和实践问 题。 其次,城镇体系研究有利于调控四川的城镇化进程。城镇化是经 济和社会发展的一种必然现象,在城镇化中伴随大量的人口由农村流 向城镇。通过与四川人均g d p 相似年份的全国城镇化率相比较,我们 可以发现四川城镇化存在滞后予经济发展的现象。2 0 0 1 年,四川人均 g d p 为2 2 9 4 元,城镇化率为1 8 2 ,与之接近的是1 9 9 2 年全国的2 2 7 5 元,而当年全国城镇化率已达至1 j 2 7 6 3 。四川城镇化滞后,已制约了 大量农村剩余人口的转移,最大的后果是导致四川农村长期紧张的人 地关系得不到缓解,限制了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四川面临着加快 城镇化进程的重任。由于城镇体系的结构与布局是城镇化在地域上的 主要体现,因此,通过合理布局城镇以引导农村剩余人口向不同规模 城镇中的转移,对推进四川的城镇化进程有重要的意义。 二、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本文由四部分构成。 第一部分是本文的理论基础。本部分首先就城镇和城镇体系的概 念进行了探讨和界定。在此基础上对城镇体系的基本理论进行了研 究,这些理论包括中心地理论、城镇体系演变模式理论、增长极理论 与点轴理论。中心地理论是关于一定区域范围内城镇空间结构、规模 结构及职能结构的规律性学说,城镇体系演变模式理论则揭示了城镇 体系在经济发展不同阶段所具有的特征,两种理论分别从静态角度和 动态角度对城镇体系进行了研究。增长极理论和点轴理论是区域发展 的两种理论模式,它们揭示了经济在空间上的发展规律,对城镇体系 的空间布局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最后,结合城镇体系基本理论, 本文对四川城镇体系发展进行了有价值的理论探讨。 第二部分对四川城镇体系的发展条件进行了研究。城镇体系只有 与具体的区域发展条件相协调时,才能取得最大的整体效益。对区域 条件的研究,不但为我们评价四川城镇体系现状提供了依据,也为我 们进一步推动i 珏t ) f l 城镇体系发展提供了客观基础。这些条件包括省内 的区域条件、国内及国际条件。在省内区域条件方面,本文着重分析 了地貌、矿产资源、旅游资源、水资源、经济发展、交通、人口及四 川的区域开发模式等因素,在国内及国际条件方面,主要分析了西部 k 开发和全球化两个因素。 第三部分对四川城镇体系发展的现j j 、进行了研究。本部分从城镇 体系的空间结构、规模结构和职能结构王方面加以展开。空间结构方 而,四川城镇具有沿经济水平较高的江河分布和交通通道分布的特 征,而川西北经济区、攀西经济区等少数民族地区城镇发展落后,成 为这些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障碍。规模结构方面,攀枝花和南充两座 城市的城市人口已突破5 0 万人,克服了四川长期存在的大城市缺失的 状况,但是,四川城镇体系规模结构中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主要是城市首位度过高,大城市发展不足,建制镇规模过小等。职能 结构方面,四川城市在职能分工方面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是从整体上 看,城市在产业发展上仍存在较高的同构现象,不少建制镇发展也缺 乏特色产业支撑,自身经济陷入停滞状态。 第四部分对四川城镇体系的进一步发展作了构想。推动四川城镇 体系发展,需要确定一定的总体思路,如要与四川城镇体系的发展阶 段相适应,与四川的区域开发模式相协调,要有利于加强中心城市推 动区域发展的作用,要确立可持续发展思想。本文认为,四川城镇体 系发展的总体措施是,以现有大中城市为增长极,通过轴线布局形成 合理的城镇空间结构,建立起大中小城市和建制镇协调发展,分工有 序,生态环境良好的城镇体系。在具体措施方面,需要加强四川城镇 体系规划工作,加快对外开放进程,加快四川立体交通体系建设,改 革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融资体制,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城镇建设及其 它促进城镇体系规模结构和职能结构合理化的措旌。 三、本文新意和独立见解 本文指出,四川城镇体系研究需要理论结合四川实际进行创新性 的探索,才能促进四川城镇化的发展,为此,本文对四川城镇体系进 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其选题具有新意。 本文在研究了中外学者关于城镇体系的基本理论后,初步提出了 四川城镇体系发展的理论见解。具体指出,四川城镇体系建设,既要 遵循城镇体系演变的共同规律,又要从四川区域特点、条件出发,并 与区域经济开发结合在一起;本文还指出,四川城镇体系发展应以大 中城市为增长极,通过轴线布局加以展开,实行非均衡发展等。 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中,笔者孜孜以求,认真探索,谨慎论证,以 求理论推断与实证研究的内在统一。但由于能力有限,本文肯定存在 一些不足之处和问题,希望大家指正,以待我今后作进一步的思考和 研究。 关键词:四川城镇体系构想 a b s t r a c t i nt h ec o u r s eo fu r b a n i z a t i o n ,t h ec o n s t r u c t i o no ft h eu r b a ns y s t e mi s n o t o n l y a l l i m p o r t a n t t h e o r e t i c a la n dr e a l i s t i c p r o b l e m ,b u ta l s o a l l i m p o r t a n tc o n t e n to f t h er e g i o n a le c o n o m i c sr e s e a r c h s i c h u a ni sal a r g e p r o v i n c e t h a tt h er a t eo fu r b a n i z a t i o nr i s e s c o n s t a n t l y u n d e r t h e b a c k g r o u n d o fw e s t e r n r e g i o n se x p l o i t a t i o n a n dg l o b a l i z a t i o n , i t sa r e a l i s t i c p r o b l e m t o p r o m o t e t h eu r b a n i z a t i o no fs i c h u a n b y t h e c o n s t r u c t i o no f u r b a n s y s t e m t h ep u r p o s eo ft h i sp a p e ri st or e v e a lt h ep r i n c i p a lc o n t r a d i c t i o n s a n do f f e rt h es o l u t i o n st l l r o u g i ad i s c u s s i n gt h et h e o r ya b o u tt h eu r b a n s y s t e m a n d a n a l y z i n g t h e d e v e l o p m e n t a b o u tt h eu r b a n s y s t e m o f s i c h u a n 。 f o l l o w i n g i st h em e a n i n go f t h i ss t u d y f i r s to fa 1 1 i th e l p st op r o m o t et h er a t i o n a ld e v e l o p m e n to ft h e r e g i o n a le c o n o m yo fs i c h u a n i n1 9 9 9 ,c h i n ab e g a n t oi m p l e m e n tt h e s t r a t e g yo f w e s t e r nr e g i o n se x p l o i t a t i o n ,a i m e da tn a r r o w i n gt h eg a po f d e v e l o p m e n t a n d r e a l i z i n gt h e c o o r d i n a t e d d e v e l o p m e n t b e t w e e nt h ew e s t a n dt h ee a s t a sa p r o v i n c eo f w e s t l s i c h u a n f a c e sw i t ht h es u b j e c to f h o w t o p r o m o t e t h e d e v e l o p m e n t o fr e g i o n a l e c o n o m y s i c h u a n i s a n u n d e r d e v e l o p e d a r e ai no u rc o u n t r y , a n dt h ee c o n o m i cr e s o u r c e s 。s u c ha s l a b o r , f i n a n c i a l ,m a t e r i a lr e s o u r c e sa x el i m i t e d i ts h o u l dp r o m o t et h e d e v e l o p m e n to fr e g i o n a le c o n o m yt h r o u g h t h em u l t i - l e v e lu r b a n s y s t e m h e r e h o wt od e v e l o par a t i o n a lu r b a n s y s t e m i sa n i m p o r t a n tp r o b l e m s e c o n d l y , i th e l p st oa d j u s ta n dc o n t r o lt h eu r b a n i z a t i o no f s i c h u a n t o s t u d y t h eu r b a ns y s t e m t h eu r b a n i z a t i o ni s ak i n do fi n e v i t a b l e p h e n o m e n o n 、i t l l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 o f e c o n o m y a n d s o c i e t y i nt h ec o u r s e o f u r b a n i z a t i o n ,al a r g ea m o u n to fp o p u l a t i o nf l o wi n t oc i t i e sa n dt o w n s f r o mc o u n t r y s i d e n o w , c o m p a r e dw i t ht h ee c o n o m yd e v e l o p m e n to f s i c h u a n ,t h eu r b a n i z a t i o no fs i c h u a ni sf a l l i n gb e h i n d ,w h i c hl e a d st ot h e l i m i t a t i o no f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i nr u r a l r e g i o n s i c h u a n f a c e sw i t ht h e i m p o r t a n tt a s ko ft r a n s f e r r i n gal a r g ea m o u n t o f s u r p l u sp o p u l a t i o nf r o m c o u n t r y s i d e t oc i t i e s t h i sp r o c e s sc a nb ea d j u s t e db yt h ec o n s t r u c t i o no f u r b a n s y s t e m t h et h e s i si n c l u d e sf o u rc h a p t e r s i nt h ef i r s tc h a p t e r is e tf o r t ht h ef u n d a m e n t a lt h e o r i e so ft h eu r b a n s y s t e m t h r o u g hd i s c u s s i n gt h et h e o r i e s ,ip r o b et h et h e o r ya b o u tt h e d e v e l o p m e n t o ft h eu r b a n s y s t e mi ns i c h u a n t h es e c o n dc h a p t e rs t u d y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c o n d i t i o n so fs i c h u a n s u r b a n s y s t e m t h er e g i o n a l c o n d i t i o n si n c l u d et w o p a r t s t h ef i r s tp a r ta r e t h ei n n e rc o n d i t i o n s ,s u c ha sr e s o u r c e ,e c o n o m y ,p o p u l a t i o n ,t r a f f i c t h e s e c o n d p a r ta r e t h ed o m e s t i ca n d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c o n d i t i o n s ,s u c ha sw e s t e r n r e g i o n se x p l o r a t i o n a n d g l o b a l i z a t i o n i nt h et h i r dc h a p t e r , ih a v ea n a l y z e dt h es i t u a t i o no f t h eu r b a ns y s t e m o fs i c h u a nf r o mt h r e ea s p e c t s ,t h e r ea r es p a c es t r u c t u r e ,s c a l es t r u c t u r e a n df u n c t i o ns t r u c t u r e i nt h el a s tc h a p t e r ,ih a v ec o n c e i v e dt h ef u r t h e rd e v e l o p m e n to ft h e u r b a ns y s t e mi ns i c h u a n t h i sc h a p t e ri n c l u d et w op a r t s i nt h ef i r s tp a r t , i p u tf o r w a r dt h eo v e r a l lt h i n k i n ga n dm e a s u r e a i nt h es e c o n dp a r t , i b r o u g h t f o r w a r dt h ec o n c r e t e m e a s u r e s ,s u c h a s a c c e l e r a t i n g t h e c o n s t r u c t i o no ft r a f f i cs y s t e mi ns i c h u a n ,r e f o r m i n gt h ei n v e s t m e n ta n d f i n a n c i n gs y s t e mo f u r b a nb a s i cc o n s t r u c t i o no f f a c i l i t i e s ,a c c e l e r a t et h e s t e po fo p e n i n g t h et h e s i si n c l u d e sn o v e l t ya sf o l l o w i n g : f i r s t l y , t h et h e m e i nt h et h e s i sh a s n o v e l t y s e c o n d l y , t h ew r i t e r c o m b i n et h et h e o r i e so fu r b a n i z a t i o nw i t ht h e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o fs i e h u a n s r e g i o n a ld e v e l o p m e n t t h i r d l yt h ew r i t e rp o i n t so u tt h a ts i c h u a ns h o u l d d e v e l o p i t su r b a n s y s t e m w i t ha nu n b a l a n c e d w a y 2 b e c a u s eo ft h ea u t h o r sl a c ko fk n o w l e d g ea n da c a d e m i ca b i l i t y ,t h e p a p e rh a ss o m es h o r t a g e s 1w i s ht h ea d v i c e sf r o my o us i n c e r e l y 1w i l l c o m p e n s a t et h ed e f i c i e n c yo ft h ea b o v ei n t h e s t u d ya n dw o r ki nt h e f u t u r e k e y w o r d s :s i c h u a nu r b a n s y s t e m c o n c e i v e 3 西南财经大学 学位论文原创性及知识产权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 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 文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对本文的 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因本 学位论文引起的法律结果完全由本人承担。 本学位论文成果归西南财经大学所有。 特此声明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孙建雄 2 0 0 5年4 月1 9 日 前言 一、问题的提出 在城镇化进程中,城镇体系的建设和完善是一个重要的理论和现 实问题,也是区域经济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四川是一个城镇化水平不 断提高的大省,怎样在西部大开发和全球化进程中,通过城镇体系建 设推动城镇化进一步发展,是四川经济发展中亟待研究的现实问题。 因此,本文以四川城镇体系发展为研究主题。 二、城镇体系研究的回顾 对城镇体系的研究,可追溯到2 0 世纪2 0 年代美国经济学家格拉 斯( n g r a s ) 发表的经济史导论,在这本书中开始探讨城镇体系 变化的实质和起源。1 9 3 3 年,德国地理学家克里斯特勒( w c r i s t a u e r ) 发表德国南部中心地原理,1 9 4 0 年,廖什发表经济空间秩序, 两本专著形成了“中心地理论”,该理论被认为是城镇体系研究的奠 基理论和基本研究方法。1 9 6 0 年,美国经济学家邓肯( o d d u n c a n ) 在大都市与区域中,第一次将城镇体系作为一个科学概念明确提 出。1 9 6 2 年,贝利继之发表了“中心地体系的组成及其集聚关系” 一文,皮特也编著了城市体系与经济发展一书。1 9 6 4 年,贝里 又提出了城市人口分布与服务中心等级系统( 中心地等级系统) 之间 的关系,开创了城镇体系研究的新纪元。继之以后,城镇体系研究的 文献大大丰富起来了,并且特别集中在美国和加拿大两国。这一时期 城镇体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国家城镇体系中城市经济增长与发 展,城镇体系的空间相互作用,城镇规模的规律性,城镇体系的互相 依存性、扩散性等方面。2 0 世纪7 0 年代以后,国外城镇体系的研究 达到了新的高潮。不少研究者在城镇体系的等级规模、联系方式、空 间扩散、区域发展、体系模式及其形成过程、公共政策等方面进行了 较多的理论总结。到1 9 7 8 年,加拿大地理学家鲍恩和西蒙斯合著的 城市体系一书问世,它集中了各家的学说,把城镇体系研究推向 了又一个高潮。 我国的城镇体系研究在上个世纪5 0 年代初现端倪,2 0 世纪8 0 年代以后得到推广。纵观2 0 多年来我国城镇体系研究的历程,城镇 体系的研究具有两个重要的特点:城镇体系研究与区域研究相结 合。一是从不同区域范围着手对相应城镇体系的结构和发展特点及成 因进行分析:二是从如何使城镇体系更好地带动区域发展的角度开展 讨论。这种将城镇体系研究与多种区域问题相结合的研究与西方近 1 0 多年来出现的一种对城镇体系开展纯理论探讨的趋势相比,具有 明显的独特性。以结构研究为主,注重宏观分析。我国目前城镇体 系的研究中,分别就城镇体系的空间结构、规模结构和职能结构等问 题进行的研究较多,但也有不少研究是对二定区域内城镇体系几方面 特点的综合研究,综合研究无论在区域范围还是在问题的范畴上,宏 观性都十分明显。我国城镇体系研究在取得较大成果的周时,也存在 不足之处,如实证性研究较多,理论和方法论探讨相对薄弱,关于具 体省、区城镇体系发展的研究较少。 三、本文研究方法和结构框架 ( 1 ) 研究方法 本文以四川城镇体系发展为研究对象,运用理论经济学、区域经 济学与城市经济学中的理论和分析方法,并借鉴西方及我国城镇体系 研究的有关成果,从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对四川城镇体系发展中的理 论和实际问题作了较为系统的思考。在具体方法上,采用了定性分析 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 2 ) 结构框架 第一部分是本文的理论基础部分,本部分对城镇体系的相关概念 及基本理论进行了研究,并对四川城镇体系的发展进行了有价值的理 论探讨;第二部分从省内区域条件和国内、国际条件对影响四川城镇 体系发展的因素进行了研究;第三部分从城镇体系的空间结构、规模 结构和职能结构三个方面对城镇体系的现状进行了研究,指出了目前 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第四部分对四川城镇体系的进一步发展提出了建 议和措施。 一、城镇体系的理论基础及 对四川城镇体系发展的理论思考 在区域经济发展与城镇化进程中,城镇体系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意 义。然而,四川城镇体系的发展,存在着种种不适应区域经济发展与 城镇化发展的状况,客观上提出了优化城镇体系的要求,而城镇体系 的优化发展,需要有科学上的理论指导。因此,我们应该首先分析有 关城镇体系的基本理论,并在这些理论的基础上对四川城镇体系发展 进行理论探索。 ( 一) 城镇体系的理论基础 1 、城镇与城镇体系内涵的探讨与界定 研究城镇体系,首先应该建立在对相关概念科学认识的基础上。 在城镇体系的研究中,城镇与城镇体系是两个重要的概念。 ( 1 ) 城镇 城镇的产生是与社会分工( 手工业和农业的分离) 以及阶级和国 家的出现相联系的,早期城镇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奴隶社会初期。 由于城镇所包含内容的多样性,不同学科从各自角度对城镇进行了不 同的界定。从经济学视角对城镇的定义进行探讨的有: 马克思从城镇与乡村的对比中认为,城镇“本身表明了人口、生 产工具、资本:享乐和需求的集中;而在乡村里所看到的却是完全相 反的情况:孤立和分散”1 ; 英国城市经济学家k j 。巴顿认为,城镇是“一个坐落在空间内的 各种经济市场住房、劳动力、土地、运动等相互交织在一起的网状 系统,城市经济学是把各种活动因素在地理上的大规模集中称为 城镇”2 ; 杨立勋认为,城镇是“一个以人为主,以空间利用为特点,以聚 集经济为目的的一个节约人口、节约经济、节约信息的地域系统,是 马克思思格斯全集f m 】人民出版杜1 9 6 0 年中文版第一版 2 k j 巴顿城市经济学理论和政策 q 商务印书馆1 9 8 4 年 3 一个与周边地区进行人、物、f 占息交流的动态开放系统”1 。 以上三个关于城镇的具体表述尽管存在一定差异,但都揭示了城 镇人口密集、经济密集的本质特征。从区域经济学角度讲,城镇还是 区域经济的增长中心,它通过集聚和扩散机制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因 此,本文认为,城镇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人口密集、 经济密集的社会有机体,是区域发展的中心。 城镇从其外延上看,包括城市与镇,两者在表征上的差别主要体 现在人口规模上。联合国区域开发中心规定,市的最低人口规模为 2 0 0 0 0 人,镇的人口规模下限为2 0 0 0 人。在我国,根据国务院的规 定,工商业集中,入口在1 0 万以上的聚落方可设市,另外,省级行 政中心,重要的矿业和运输中心人口不足l o 万也可设市。镇包括建 制镇和乡村集镇,建制镇的设置标准是;凡县政府所在地均可设建制 镇;总人口2 万左右的乡,其乡政府驻地非农人口占全乡人口比重 1 0 以上,及非农业人口最低限度为2 0 0 0 人可设建制镇;对非农人 口不足2 0 0 0 人,确有必要的小型矿区、小港口、风景旅游区、边境 口岸等也可设建制镇;少数民族地区,入口稀少的边缘地区和山区, 条件可适当放宽。乡村集镇主要是以乡政权所在地为主,非农人口不 到2 0 0 0 ,有农村集市自然形成的地方。由于本文研究的是具有区域 增长极作用的城镇,而乡村集镇人口规模一般较少,难以发挥聚集和 扩散功能,因此,本文所指城镇在外延上包括城市和建制镇。 ( 2 ) 城镇体系 宋俊岭认为,城镇体系是“在一个相对完整的区域或国家内,因 规模不同、职能各异、紧密联合、相互依存的城镇群构成的集合”2 ; 叶禹赞认为,城镇体系是“按特定含义确定的整个区域中的城镇 总况,城镇的职能与规模不同,在一定的空间布局中互相关联”3 ; 顾朝林认为,城镇体系“按其现代意义来说,它是个国家或一 个地区内由一系列规模不等,职能各异的城镇所组成,并具有一定的 时空地域结构,相互关联的城镇网络的有机整体”4 。 杨立勋城市化与城市发展战略咖广东高等教育出版杜1 9 9 9 年 2 柬俊岭中目城镇化知识1 5 讲咖中国城市出版社2 0 0 1 年 , 3 种禹赞城市化与城市体系f m 】科学出版社t 9 9 4 # 1 4 顾朝林中国城镇体系【h 田商务印书馆1 9 9 2 年 4 以上三个表述均认为城镇体系是由分布于不同空间,具有不同规 模和职能,内部存在相互依存关系的一组城镇所构成。由于概念应体 现事物的本质,并遵循简洁原则,而城镇体系的本质就在于城镇之间 的联系性,至于空间结构、规模结构和职能结构等都是城镇体系所表 现出来的现象。因此,本文认为,城镇体系是由特定区域内相互作用 和相互依赖的若干城镇结合而成的有机整体。它具有以下三个特征: 关联性。指城镇体系内部各城镇之间有着合理的分工和密切的经济 社会联系,它是城镇体系最重要的特征,邓肯在1 9 6 0 年第一次提出 城镇体系这一词时,就是因为各城镇间的分工与联系可以把它们作为 一个系统来进行分析。整体性,每一个城镇及联系城镇的交通通讯 网络构成了城镇体系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各要素的变化,都会对城镇 体系的格同产生重大的影响。层次性。每一个城镇体系都是由规模 不同的城镇组成的,如在我国,可将城镇分为特大城市( 1 0 0 万人以 上) 、大城市( 5 0 1 0 0 万人) 、中等城市( 2 0 5 0 万人) 和小城市( 2 0 万以下人) 等。 2 、城镇体系的理论探索 本部分重点对中心地理论、城镇体系演变的模式理论和区域 开发理论进行研究。中心地理论和城镇体系演变模式理论分别从 静态角度和动态角度阐明了合理城镇体系在空间结构、规模结构 和职能结构等方面的特征;增长极理论和点轴理论是区域开发的 两种理论模式,它们揭示了经济在空间上的发展规律,对城镇体 系的空间布局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最后,结合城镇体系基本 理论,对四川城镇体系发展进行了有价值的理论探讨。 ( 1 ) 中心地理论 中心地理论是关予一定区域范围内城镇等级、规模、职能间关系 及其空间结构规律性的学说1 。由德国地理学家克里斯特勒 ( w c f i s t a l l e r ) 创立。他通过对德国南部城镇空间结构特征的研究, 于1 9 3 3 年出版了德国南部中心地原理,提出中心地理论。以克里 斯特勒的研究成果为基础,廖什根据现实经济运行对中心地理论进行 张敦富区域经济学原理【m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t 9 9 9 年 5 了补充和发展。 克里斯特勒认为,“几乎所有的城镇都在不同程度上履行着商品 集散中心和加工中心的职能,城镇普遍要履行的这种职能叫中心地职 能,在这个意义上城镇被称为中心地”1 。 为便于研究,克里斯特勒提出了如下假定2 : 在一块均质平原上,地形、地貌以及各种自然资源都均匀分布, 平原各处土壤肥力相等; 人口均匀分布,各地方人口的收入水平、对商品的消费需求、 消费方式、生活习惯完全一样; 市场是统一的,在各个中心地的市场上同样的商品或者服务的 质量和价格完全相同; 生产者和消费者的行为都属于经济人的理性选择,生产者追求 利润最大化,为此他们尽可能地扩大市场区范围,消费者购买商品或 者服务的实际出价等于商品或者服务的价格加上路费,因此,消费者 为了减少获得商品或者服务的支出,都愿意到最近的中心地去购买。 克氏认为,一个区域的发展必须有自己的核心,它拥有若干大小 不同的城镇。城镇为其服务范围内的居民和单位提供货物和服务,也 就是说,城镇在空间上形成了一种经济力量,促使区域发展。每个城 镇大都位于其服务区域的中央,故被称为“中心地”。在一个区域内, 中心地的大小与排列具有一定的规律,高级中心地只有一个,次一级 的中心地较多,等级越低的中心地数目越多,规模越小。不同规模的 中心地提供不同种类的服务,较小中心地提供需要较低门槛人口水平 的服务,较大中心地能维持需较多门槛人口水平的服务设施。每一个 中心地的相对重要性取决于它所提供的商品和服务的数量与等级。中 心地等级越高,提供的商品种类与劳务越全,处于中心地体系特定级 别的中心地,不仅能提供与其级剐相应的特殊商品和劳务,同时还提 供所有其它低级别中心地所提供的商品和劳务。 克氏提出了中心地的六边形模式,各级中心地及其市场区在一个 完整的网络系统中形成大小不同的层层六边形,各级中心位于六边形 年s鲫漕箨日 6 务商 m瞿隳地,中船离日 簿勒特 斯里老特 尔上沃阿 的中心或边的h 心与顶点上。在提出中心地六边形模式之后,克氏分 析了中心地形茂的条件,认为城镇等级系统的形成,受市场最优原则、 交通最优原则和行政最优原则的制约。在市场最优原则下,k = 3 ( k 表示某级中心f f 场区面积与低一级中心市场区面积的比值) ,会形成 l 、2 、6 、1 8 、5 4 的城镇分布序列,这一等级序列主要分布在开 放、便于通行的地区;在交通最优原则下,k = 4 ,会形成l 、3 、1 2 、 4 8 、1 9 2 的城镇分布序列,这一序列主要出现在年轻的国家或新 开放、交通线路地位重要的地区:在行政最优原则下,k = 7 ,会形成 1 、6 、4 2 、2 9 4 、2 0 5 8 的城镇等级序列,这一序列常在山间盆地 及较为封闭的区域出现。 中心地理论说明了一个地区合理的城镇数量、等级规模、不同等 级规模城镇的职能及其空间布局,对城镇体系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 指导意义。在荷兰填海造地的地区,曾经按中心地理论展开不同规模 的城镇布局,取得了一定的运用价值。但是由于该理论严格的前提假 设,使其在实践运用上存在一定的缺际在中心地理论中,一开始 就明确假设区域是完全均质的。在实际中,均质区域极为罕见的,即 使有,也只存在于个别小地区范围内,各地在地理位置、地形条件、 江河湖海的具体分布状况、资源条件、人口密度、经济发展水平等方 面的差别都会对区域城镇体系的布局产生重大的影响。中心地理论 假设所有的城镇都主要履行中心地职能。实际上有不少城镇主要是为 履行其它专业职能而发展起来的,虽然它们都在某种程度上兼任中心 地的职能,但它们的布局显然不能完全用中心地理论来说明。中心 地理论假设在规划发展的区域范围内原先没有任何城镇。而实际上, 除了像荷兰填海造地垦殖区等极少数新开垦的处女地以外,在世界绝 大部分已开发的区域中都已经存在着一批城镇,在规划任何区域的城 镇体系时都不能不考虑这一既成事实。 廖什根据区域内各地诸因素的差异,对克里斯特勒的中心地理论 作了发展。他认为,地区城镇体系、交通系统、市场区系统应该结合 成一个统一的商品生产与流通网络系统,才能有力地促进地区经济发 展。为此,在每个区域中都必须建立一个能主宰全区经济的首要城市。 全区交通网的主要干线都应该以此为中心向四面辐射,这两者共同构 成区域内各种网络系统的主要框架。在它们的制约和影响下,区域城 镇市场区网络系统的特点为: 整个区域中,在以首位城市为中心向外辐射的每条交通干线两 侧都会集中更多的工业、商业和人口,形成富裕区,而在两条交通干 线之间交通不便的地方则很少有企业和人口集聚,形成贫困区。在富 裕区的中心地和市场区范围内,一般拥有更高级的经济活动和更为稠 密的交通网络,而贫困区则较少,这样,“可以划分出来拥有少数城 镇的六个扇形和拥有多数城镇的六个扇形”1 。由于交通方便可以 延长商品销售的经济距离,因此市场区不可能是正六边形的,它们会 顺着交通干线撑长,形成梯形。愈接近首位城市,人口密度愈大, 居民购买水平愈高,各级城镇需要占有的最小销售范围的面积也会相 应缩小,城镇的分布就会更稠密。而在离首位城市远的地区,则会出 现与此相反的情况。 经过廖什对中心地理论的补充,中心地理论的理论体系更加完 善,对现实的解释程度也有较大提高。 ( 2 ) 城镇体系演变模式理论 美国城市和区域规划学家弗里德曼( j o h n f r i e d m a n n ) 在1 9 6 6 年 出版的区域规划与政策,解释了地域经济空间组织阶段性发展顺 序,运用到区域城镇体系上,城镇体系演变模式可分为四个阶段2 : 工业化以前的低水平均衡阶段。以若干孤立的小城镇为中心, 城镇空间分布及城镇等级较为均衡,城镇规模小,职能单,多以行 政、商业服务及地方工业为主。城镇间联系是以上下等级间联系为主, 同级城镇间缺乏较为密切的联系和分工。从而导致以若干小城镇为中 心的小地域范围的封闭分割,形成低水平、低速度、均衡发展的城镇 体系。 工业化初期的极核发展阶段。由于工业对集聚经济和规模经济 的追求,优势区位得到集中发展,并成为区域发展的极核点,这一时 期,较高等级的城市发展迅速。城市经济结构简单,较低等级城镇变 1 廖什经济空问秩序【m 】商务印书馆1 9 9 5 年 2 禹赞城市化与城市体系【m 】科学出版社1 9 9 4 年 化不大,城镇间联系仍以不同等级的纵向联系为j :。 工业化成熟时期的集聚和扩散阶段。这一阶段,较高等级城市 的专业化部门得到较大发展,在高层生产活动向极核城市集聚的同 时,某些较低层次经济活动开始向下级城镇扩散,f 级城镇得到发展。 消费社会阶段的高水平网络化发展阶段。城镇经济结构多样化 强化了城市职能分工,分工促进了城镇间联系,形成同级城镇和不同 等级城镇之间的联系网络。城镇体系形成了多中心,空间结构和规模 结构较为均衡,以一个综合性中心城市或数个职能互补的中心城市为 核心。 城镇体系演变模式理论说明了一定区域的城镇体系在时间序列 上的变化规律,对我们根据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水平调整城镇体系具有 一定的指导意义。但是,在该理论运用到我国时,要注意其不足之处。 该理论描述的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城镇体系演变规律,它遵循大城市 中等城市叫、城市一建制镇这样由上而下逐级发展的过程。由于该规律 赖以存在的宏观环境与我国存在一定的差异,必然导致我国的城镇体 系发展呈现出对阶段性演变规律的偏离。一个突出的表现是,在我国 长期城乡分割的二元管理体制下,乡镇企业的出现、农村工业化的发 展促进了位于城镇体系末端的建制镇在数量和规模上均得到明显扩 张,而此时,上级城镇并未得到充分发展。 ( 3 ) 区域开发理论 区域开发理论有多种理论模式,这里仅研究增长极理论和点轴理 论。 增长极理论 “增长极”概念,是佩鲁在1 9 5 0 年首次提出的。他指出,“增长并 非同时出现在所有地方,它以不同的强度首先出现在一些增长点或增长 极上,然后通过不同的渠道向外扩散,并对整个经济产生不同的最终影 响”1 。佩鲁认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是技术进步和创新,而创新总倾 向于集中在些特殊的企业,这种特殊的企业就是领头产业。领头产业 一般来讲增长速度高于其它产业的增长速度,也高于工业产值和国民生 弗郎索瓦佩鲁经济空间:理论与应用叨经济学季刊1 9 5 0 年第1 期 9 总值的增长速度,同时也是主要的创新源。这种产业是最富有活力的, 佩鲁称之为“活动单元”,这种活动单元就是增长极。由于这种产业增 0 口其产出( 或购买服务) 时,能够带动其它产业的产出( 或投入) 的增长, 也被称为推进型产业,受增长极影响的其它产业则被称为被推进型产 业。推进型产业与被推进型产业通过经济联系建立起非竞争性的联合 体,通过向后、向前连锁带动区域的发展,最终实现区域发展的均衡。 由此可见,从佩鲁的原意讲,增长极特指某一推进型产业( 领头产业) 。 后来,布代维尔将增长极理论发展到说明经济的地域空间结构关系中 去。他认为,产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极化形式,既有功能性的,也有地 域性的,经济空间是“经济变量在地理空间之中和之上的运用”1 ,创 新主要集中于某些推动型产业中,推动型产业的综合体所在地就构成一 个增长极。这样,增长极不仅是推动型产业及其综合体,而且也是拥有 这种产业综合体的城市,城市通过扩散效应带动其腹地发展。 增长极理论自从5 0 年代出现以来,无论是在理论基础上,还是在 政策实践上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功。它被用来解决各种不同的区域发展问 题。如在发达国家,增长极被用来控制大都市区的过度集中,建立完整 的城市等级体系;在发展中国家,增长极战略主要应用于落后地区的开 发和现代化,以及控制首位城市的过度增长问题2 。 点轴理论 点轴理论是由西方区域经济学中的增长极等理论演化形成的,我国 学者陆大道1 9 9 5 年在其专著区域发展及其空间结构中,对点轴理 论作了阐述。在点轴理论中,点是指“各级中心地,也即各级中心城镇” 3 ,轴也被陆大道称为发展轴线,是指“在一定的方向上联结若干不同 级别的中心城镇而形成的相对密集的入口和产业带”4 。 发展轴从其构造来看,包括三个部分,一是线状基础设施,通常以 交通干线为主;二是处于线状基础设施上的城镇、工矿区、港口等,它 是发展轴的主体部分;三是发展轴的直接吸弓l 范固。点轴理论认为,在 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需要把具有一定经济基础的城市作为区域增长极 1 布代维尔区域发展规划问题【m l 爱丁堡大学出版社1 9 6 6 年 2 张敦富区域经济学原理( n q 中冒轻工业出鬣桂i 9 9 9 年 陆大道区域发展及其空问结构 m 】科学出版牡1 9 9 5 年 4 陆大道区域发展及其空间结构【m 1 科学出版社1 9 9 5 年 1 0 首先加以发展,当其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将产生扩散。扩散有两种方式, 是跳跃式扩散,即向空间距离比较大的地方扩散;二是点轴渐进式扩 散,指城市沿着线状基础设施渐次扩散,在距离其不同距离的位置形成 规模不等的城镇。相邻地区城镇扩散的结果使扩散通道相互联结,成为 新的发展轴线。随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发展轴线将进一步延伸, 新的规模较小的城镇和发展轴线又不断形成,最终形成点轴等级体系。 根据点轴理论,在对区域进行开发时,需要确定若干具有有利条件的线 状基础设施轴线,对轴线地带特别是若干个点( 城镇) 进行重点开发, 对位于轴线和轴线直接吸引范围的资源予以优先开发;随经济实力不断 增强,经济开发注意力应越来越放在较低级别的发展轴和发展中心上。 点轴开发适应了社会经济发展必须在空间上集聚成点,发挥集聚 效果的客观要求;可以充分发挥各级中心城市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功 能;同时,点轴开发也可实现生产力与线状基础设施之间最佳的空间 结合。但是,该理论也存在一定的局限,如对轴线的选择,没有给出 明确原则,带有一定的主观性。 ( 二) 对四川城镇体系发展的理论思考 i 、城镇体系基本理论对四川城镇体系研究的要求 城镇体系的基本理论从理论层面上描述了城镇体系发展的规律, 对我们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