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暗含闪避的策略类型及其认知解释.pdf_第1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暗含闪避的策略类型及其认知解释.pdf_第2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暗含闪避的策略类型及其认知解释.pdf_第3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暗含闪避的策略类型及其认知解释.pdf_第4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暗含闪避的策略类型及其认知解释.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摘要暗含闪避作为一种交际策略,引起了国内外众多研究者的关注,但大多数研究都偏重于闪避方法的归纳,从认知角度对它进行研究的文章更少。本文考察了问题对闪避方法选择的影响,并从认知上揭示了它的欺骗性的产生的机制和过程。这对于提高人们的交际能力、促进欺骗性话语的研究都有一定的意义。本文主要研究了应对信息性问题的暗含闪避。本文认为,暗含闪避就是有意对问题作间接、含糊、不明确的回答,有意提供一些信息、以掩饰自己不愿回答问题的意图的回答。它是一种具有一定欺骗性的话语。本文研究的一个重点就是考察应对不同类型的问题,被问者倾向使用的闪避类型。首先,根据提问者对信息的潜知程度的不同,将信息性问题分为询问性问题、评论性问题和求证性问题;接下来,对6 7 个电视访谈语料进行分类统计,发现:被问者在回答询问性问题时,倾向使用避实就虚策略、模糊策略、避重就轻策略、故意遗漏策略和故意曲解策略;回答评论性问题时倾向使用转移话题策略、避实就虚策略、模糊策略和故意曲解策略;回答求证性问题时倾向使用解释策略、转到第三方策略和避实就虚策略。本文的另一个研究重点是用关联理论分析了暗含闪避欺骗性的生成机制及其认知过程。其欺骗性的生成机制是:客观上,话语与问题相关;主观上,问话者期待问题得到回答并且认知语境中有关于问题回答的模式。与问题相关的话语激起了受话者认知语境中关于问题回答的模式,使受话者产生错误信念:误以为问题得到了回答;或者误以为期待的信息隐藏在回答中;或者误以为被问者将对问题作出回答。这就是暗含闪避欺骗性的三种表现形态,它们存在于受话者话语理解的不同阶段。关键词:暗含闪避;问题类型;关联理论;生成机制;欺骗性a b s t r a c ta b s t r a c tc o v e r te v a s i o na sac o m m t m i c a t i o ns t r a t e g y , h a v ea t t r a c t e dm a n yd o m e s t i ca n df o r e i g nr e s e a r c h e r sa t t e n t i o n ,b u tm o s ts t u d i e sh a v ef o c u s e do nt h es u m m a r yo fc o v e r te v a s i o n ;u n t i ln o wi t sv e r yr a r et os t u d yi tf r o mt h ep e r s p e c t i v eo fc o g n i t i v e t h i st h e s i si n v e s t i g a t e st h ee f f e c to fq u e s t i o n so nt h em e t h o do fc o v e r te v a s i o na n dr e v e a l st h ef o r m a t i o nm e c h a n i s ma n dp r o c e d u r eo fi t sd e c e p t i o nf r o mt h ec o g n i t i v e i th a sac e r t a i ns i g n i f i c a n c et oi m p r o v ep e o p l e s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a n dp r o m o t et h es t u d yo fd e c e p t i v ew o r d s t h et h e s i sm a i n l ya i m sa tt h ec o v e r te v a s i o n sw h i c ha r eu s e dt oa n s w e rt h ei n f o r m a t i o n a lq u e s t i o n s i nt h ea u t h o r so p i n i o n , c o v e r te v a s i o nm e a n st og i v ea ni n d i r e c t ,v a g u e ,a m b i g u o u sa n s w e ra n di n t e n dt op r o v i d es o m ei n f o r m a t i o nt oc o v e ru ph i si n t e n t i o no fu n w a n t e da n s w e r i n g i ti sad e c e p t i o ns t r a t e g y i t st h eo n ef o c u s o ft h i sr e s e a r c ht oi n v e s t i g a t et h et y p e so fc o v e r te v a s i o n sb e i n gr e s p o n d i n gt ov a r i o u sq u e s t i o n s f i r s to fa l l ,t h ei n f o r m a t i o n a lq u e s t i o n sa r es u m m a r i z e di n t oi n q u i r yq u e s t i o n s ,c o m m e n t i n gq u e s t i o n s ,v e r i f y i n gq u e s t i o n s t h ec l a s s i f i c a t i o n sa n ds t a t i s t i c so f6 7t e l e v i s i o ni n t e r v i e w sd e m o n s t r a t et h a tt h ep e r s o nw o u l dl i k et ou s et h es t r a t e g yo fa n s w e r i n gn o t h i n gt od ow i t hk e yp o i n t s ,v a g u e n e s ss t r a t e g ya n di n t e n t i o n a l l yo m i s s i o ns t r a t e g yi fh ew a sa s k e dt h ei n q u i r yq u e s t i o n s ;t h ep e r s o nw i l lb ei n c l i n e dt ou s et h e t o p i cs h i f t i n gs t r a t e g y , t h es t r a t e g yo fa n s w e r i n gn o t h i n gt od o 晰t hk e yp o i n t s ,t h es t r a t e g yo fs h i f t i n gt ot h eu n i m p o r t a n c e ,v a g u e n e s ss t r a t e g ya n di n t e n t i o n a l l ym i s 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s t r a t e g yi fh ew a sa s k e dt h ec o m m e n t i n gq u e s t i o n s ;o t h e r w i s et h ep e r s o nw i l lp r e f e rt ou s et h ee x p l a n a t i o ns t r a t e g y , t h es t r a t e g yo ft r a n s f e r r i n gt ot h et h i r dp a r t ya n dt h es t r a t e g yo fa n s w e r i n gn o t h i n gt o ( 1 0w i t l lk e yp o i n t si fh ew a sa s k e dt h ev e r i f y i n gq u e s t i o n s a n o t h e rf o c u so ft h i st h e s i si sr e v e a l i n gt h ef o r m a t i o nm e c h a n i s ma n dt h ec o u r s eo f c o g n i t i v ef o rt h ed e c e p t i o no fc o v e r te v a s i o nt h r o u g hr e l e v a n c et h e o r y t h ep r o c e d u r eo ft h ed e c e p t i o nf o r m a t i o na sf o l l o w s ,i t so b j e c t i v e l yr e l a t i v eb e t w e e nw o r d sa n dq u e s t i o n s ,w h i l es u b j e c t i v e l yt h o s ew h oa s kt h eq u e s t i o n sh o p et og e tt h er e p l i e sa n dt h e r eo r et h em o d e so fa n s w e r i n gt h e s eq u e s t i o n si nt h ec o m e x to fc o g n i t i v e t h ew o r d sr e l a t e dt ot h eq u e s t i o n si n c e n tt h er e p l y i n gm o d e so ft h o s eb e e ns p o k e ni nt h e i rc o g n i t i v ec o m e m s ,w h i c hm a k e st h e mu n c o r r e c t e df a i t h sa n d 、) i ,r o n g l vt h i n kt h eq u e s t i o n sh a v eb e e na n s w e r e d ;t h e yt h i n kt h a tt h el o o 虹n gf 0 ,a r dt ot h ei n f o r m a t i o nw a sh i d d e ni nt h er e p l y i n gb yw r o n g ;w r o n g l yt h i n k i n gt h o s ew 1 1 0w e r ea s k e dw i l lg i v ea na n s w e r a l la r et h et h r e et y p i c a lp a t t e r n so fc o v e r te v a s i o nd e c e p t i o n s ,w h i c ho f t e nc a nb ef o u n di nt h ed i f f e r e n ts t a g e so ft l l ec o n t e x | t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 k e y w o r d s :c o v e r te v a s i o n ;t y p eo fq u e s t i o n s ;r e l e v a n c et h e o r y :f o n n a t i o nm e c h a n i s m ;d e c e p t i o ni i i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南昌大学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手写) :易秘云签字日期:谚年) 月巧日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南昌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南昌大学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本学位论文。、同时授权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将本学位论文收录到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并通过网络向社会公众提供信息服务。(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手写) :导师签名( 手写) :签字日期:硇咯年产月1 7 日签字日期:_ 刀f 年i 二月27 日第一章绪论第一章绪论闪避回答,就是不对问话人的疑问点作出回答,包括直接闪避和暗含闪避。暗含闪避,作为应对不愿直接回答的问题的策略之一,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并且研究成果颇丰。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也拟对暗含闪避从新的角度、用新的理论进行分析,期望达到对暗示闪避的更加深入的认识。1 1 相关研究回顾1 1 1 国外研究闪避回答( e v a s i o n ) ,熊学亮( 2 0 0 2 ) 、何自然( 2 0 0 4 ) 又译为遁词,与之有关的研究也有叫做回避、闪接的,如孙希臣( 1 9 9 9 ) 等。国外早期的研究者从语义、功能、意图方面作了一些零散的论述。如o r r b u r k i n s ( 1 9 7 6 ) 认为闪避回答与含混不清和模棱两可有关;d i l l o n ( 1 9 9 0 ) 把闪避回答看作是与提问行为相关而与问题本身无关的回应;n g b r a d a c e ( 1 9 9 3 )则认为闪避回答是一种故意的不相关。国真正对闪避回答进行系统研究并且取得重要进展的是b u l l & m a y e r ( 1 9 9 3 )和g a l a s i n k i ( 2 0 0 0 ) 。b u l l & m a y e r ( 1 9 9 3 ) 从交际功能的角度,将闪避回答的技巧归纳为1 1 类:( 1 ) 对提出的问题不予理睬;( 2 ) 对问题予以承认但不予回答;( 3 ) 对问题提出质疑;( 4 ) 攻击提出的问题;( 5 ) 攻击提问方;( 6 ) 谢绝回答:( 7 ) 阐述政治观点;( 8 ) 作出的回答不完整;( 9 ) 重复对前面问题的回答;( 1 0 ) 声明已回答过这个问题;( 1 1 ) 道歉。g a l a s i n k i ( 2 0 0 0 ) 把遁词看成是一种言语交际的策略,其目的只是避免讲出真实或相关的信息,因而它具有欺骗性。其欺骗性就在于它会使听话人误以为答话人回答了问题。但不是所有的遁词都具有欺骗性,只有隐匿性遁词才具有。暗含闪避( c o v e r te v a s i o n ) ,庞建荣、周溪流( 2 0 0 5 ) 翻译为暗示闪避:熊学亮( 2 0 0 2 ) 翻译为隐匿性遁词。本文认为翻译为暗含闪避更能突出它的欺骗性特征。o 参见庞建荣、周溪流政治修辞中的闪避回答2 0 0 5 i ( 3 )l第一章绪论欺骗性。因此他又分析了隐匿性遁词的策略:改变问题的语境;改换问题的中心;改换问题的中心及语境。第一种策略答话人在回答问题时触及到问题中心,但却将回答放在不同于问话的语境中;第二种策略是答话人改变了问题的焦点;第三种闪避策略,g a l a s i n k i 认为有三种表现形式:a 、回答与问题不存在语义上的相关性,只存在一般知识框架内的语用相关;b 、答者只针对问题中的一点展开阐述;c 、答问者就问题中的一个预设命题发表评论。国外学者对闪避策略的归纳比较全面,但他们的研究偏重于方法的归纳总结。可以说,基本上每一个问题都可以用上述方法来回答,但不是每一种方法都同样好,如何提高使用闪避策略的有效性,使闪避做得更加机巧,就需要结合具体提问来分析。1 1 2 国内研究会话分析角度的研究孙希臣( 1 9 9 9 ) 、肖菲( 2 0 0 2 ) 从会话分析角度考察了答话与问话语义上的衔接关系。孙希臣( 1 9 9 9 ) 认为,典型的会话结构是毗邻应对,一方发话,另一方做出回应,构成一个回合。接话者的应答有两种:一种是遵守合作原则的对始发话的最合意的回应,这是自然承接;另一种是运用特殊的会话衔接手段来完成交际活动的。这些特殊的会话衔接手段( 实际上就是答语,本文作者注) 有差别承接、反接、闪接、岔接、回避、沉默、态势语。这些接话与始发句从字面上看没有关联性,二者之间是不连贯的、衔接得不好或没有衔接,大致有以下几中情形:a 承中有异,接话的信息或多或少,b 逆意反接,接话与始发话语语意相反,3 ) 明岔实接,字面上接话与始发话无关联,实际上是衔接的,一4 ) 明接实岔,字面形式上看似衔接,其实接话转移了话题,5 ) 明岔实岔,字面形式上看接话转移了话题,实际上确实如此。作者认为这种特殊会话衔接手段的语用价值是整合语言结构。“这种不衔接的背后是接话与始发句完成了实际任务,二者构成一个完整的回合。 只有经过会话含意的推导,才能看出接话与始发旬的衔接方式,理解衔接方式的整合作用。作者在分析岔接的整合作用时注意到:接话人不想交谈下去,转移话题,回孙希臣,特殊会话衔接手段及其语用价值湖北师范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1 9 9 9 ,( 2 )2第一章绪论会故意从字面上与始发话衔接上,这是为了岔题而衔接,或者在形式上注意与上一话轮的衔接。祝吉芳、元国江( 2 0 0 6 ) 也分析了回应语与始发语的衔接,分为用另相关问话进行的回应,用与话题相关但并非答案的内容回应,用与话题相关但毫无意义的内容回应。从会话分析角度进行的相关研究,着重点考察了答语与问话语义上的衔接状态,对这种衔接状态产生的语用效果用合作原则加以分析,认为非自然衔接会导致会话含义的产生,而形式上的衔接在语用上的作用却未充分认识到。语用策略角度的研究邢君( 2 0 0 7 ) 、罗雪梅( 2 0 0 7 ) 分别对闪避回答的策略类型、生成机制、功能等作了研究,在闪避回答的策略类型上基本上沿用b u l l m a y e r ( 1 9 9 3 ) 和g a l a s i n k i ( 2 0 0 0 ) 的观点,没有什么突破,他们的贡献在于分析了闪避策略的形成机制,他们所谓的形成机制就是闪避策略在什么情况下( 什么场合、什么人等等) 该用。邢君( 2 0 0 7 ) 分析闪避策略的生成机制:闪避策略是受到各种语境因素制约的结果,其顺应性表现在对访谈场合、访谈参与者的不平等的权力关系,受访者的心理因素及规约性礼貌的顺应。罗雪梅( 2 0 0 7 ) 认为,话题是决定是否采取回避的重要因素,采取回避策略的话题有评价别人或自己功绩的、涉及隐私或个人信息的、与金钱有关的话题:权力是决定采取闪避策略的另一重要因素。他们都是从语言使用的外部环境来分析它的生成机制的,忽略了采取闪避策略时最应该分析的一个要素,即问题本身的特点。钱亚旭( 2 0 0 6 ) 、蒋淑娟( 2 0 0 7 ) 从认知语境的角度对闪避策略作了重新分析,将暗示闪避策略归纳为延伸语境假设( e x t e n d i n gt h ec o g n i t i v e ) 以及改变语境假设( c h a n g i n gt h ec o g n i t i v ec o n t e x t ) 。熊学亮( 2 0 0 2 ) 把隐匿性遁辞当作是“假说 的一种。他继承了g a l a s s i n k i的观点,认为显性遁辞不具备欺骗性,隐匿性遁辞才具有欺骗性,并且对隐匿性遁辞的欺骗性作了分析:欺骗性话语涉及到命题内容、语用功能( 言外之意)虚假。隐匿性遁辞就是改变了话语的功能的欺骗性话语。就问答两种命题之间的语义关系而言具有不相关的特点,隐匿是对功能( 而不是对命题内容的) 的遮掩,使受话人相信说话人仍行使了回答问题的功能,对会话整体作出了贡献,o 蕉学亮的“假说”即带有欺骗性的话语,包括隐匿性遁词。3第一章绪论从语用上讲是相关的,它满足了交际者的会话需求或与交际目的有一定关系。庞建荣、周溪流( 2 0 0 5 ) 将语义和语用结合起来分析认为,闪避回答与问题在语义上是不相关的,或至少不是密切相关的,但与问题仍然可能存在一定的关联,也即是,闪避回答是指有意在回答中不提供提问者所期待的全部信息。而暗示闪避是指表面上看已对提出的问题作出了应答,但这个应答在语义上看并没有真正回答对方提出的问题。唐、周关于闪避回答的定义就是发展了熊学亮关于隐匿性遁辞的看法。1 1 3 小结纵观国内外关于暗含闪避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对暗含闪避策略类型的研究比较关注,也研究得比较透。但对于具体问题的回避策略分析得不够,不能有效地指导交际。因为基本上每一种方法都可以回答同一个问题,那么,制约暗含闪避选用的机制是什么? 本文希望通过对暗含闪避实例中所提的问题的分析,总结出应对不同类型的问题人们倾向使用的策略。国内外学者对暗含闪避的欺骗性的分析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也引导我们进一步思考:暗含闪避是如何改变了原答语应该有的回答问题的功能,而使听话人误以为他回答了问题的? 在语言形式上有没有误导的表现? 关于这一点,国内学者在作答语的语义衔接分析时有一定的认识,但没有深入分析。本文拟从认知的角度对暗含闪避的认知心理过程作出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揭示出欺骗性的表现形态。1 2 本文的研究对象、范围、思路、理论等1 2 1 本文的研究对象、范围及相关概念本文的研究对象本文的研究对象是暗含闪避。第二节将对它作专门介绍。研究范围本文只研究应对信息类问题的暗含闪避。会话分析学派提出了对答结构的概念,相邻对是对答的一个基本类型,它4第一章绪论有四个特点( 刘虹,2 0 0 4 ) :a 、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分属不同话轮的连续旬构成;b 、这些语句分别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说出;c 、语句的顺序是固定的,即引发语在前,应答语在后;d 、引发语和应答语相互关联,引发语对应答语的生成和选择具有一定的制约作用,即引发语发出后,应该引发相对应的应答语。暗含闪避就是一个对答结构中处于应答语位置的回答。信息性问题是问话人真正具有疑问从而希望被问者就疑问提供信息的问题。它既可以以问句的形式出现,也可以以陈述旬的形式出现。相关概念说明下面把本文分析中要涉及到的概念作_ 说明。问题:本文所说的问题,是提问人真正有疑问并且希望对方就疑问提供信息的句子。从它在对答结构中的位置来说,它处于引发语的位置;从表现形式来说,它既可以以疑问句的形式出现,也可以以陈述句的形式出现。回答:本文的回答就是在一个对答结构中处于应答语位置的句子。这个回答,在语义上既可能真正解答了对方的疑问,也可能没有解答对方的疑问。问话者( 人) :提出问题的人,在文中就是主持入或记者。被问者( 人) :回答问题的人。在文中就是被采访的人。受话者( 人) :本文专指听到了被访者的回答并要对这个回答加以理解的人。包括问话人( 主持人) 和观众。疑问焦点:疑问焦点是问话人存有疑问的部分,希望对方或予以回答或予以证实的部分。1 2 2 本文的研究思路论题的缘起本文对暗含闪避的分析主要是立足于它的欺骗性。原因有:a 、国内外研究这个问题的主要的学者,如g a l a s i n k i ( 2 0 0 0 ) 、何自然( 2 0 0 4 ) 、熊学亮( 2 0 0 2 ) 、庞建荣、周溪流( 2 0 0 5 ) ,都认为暗含闪避具有欺骗性。对于它的欺骗性,这些学者的观点也基本相同,那就是暗含闪避“给人一种回答了问题的感觉 。本人对此的疑问是,所有的暗含闪避都给人一种回答了问题的感觉吗? 这种感觉从何而来?5第一章绪论b 、关联理论作为一种解释力很强的理论,被广泛地用来研究很多交际现象,如幽默语言、委婉语、反语、首词重复等等,而用关联理论来研究欺骗性话语的文章只有为数很少的几篇;而且以往研究者主要用关联理论中的关于语境效果的理论来解释各类现象,其它分支理论运用得很少。拟达到的目的a 、通过对暗含闪避欺骗性的生成机制及其认知过程的分析,揭示出欺骗性的来源,深化对该现象的认识。b 、本文是用关联理论的多个分支理论研究欺骗性话语的一次尝试,希望能推动该理论的运用。研究思路a 、从语言使用者的角度归纳出暗含闪避的策略类型,并结合问题的特点,总结出不同类别的提问人们倾向使用的暗示闪避策略。b 、运用关联理论,揭示出暗含闪避的欺骗性的生成机制;在此基础上,描写暗含闪避的认知心理过程,揭示出欺骗性的表现形态,以达到对它本质的更清楚的认识。1 2 3 研究理论和方法研究理论本文所用理论主要是关联理论。在分析暗含闪避的欺骗性的生成机制时,用了关联理论中关于相关性和关联期待的理论来解释。它们可以很好地揭示出被问者是如何利用问话人的认知语境、操纵言语来误导问话人问题得到了回答的。暗含闪避与问题的相关性是它产生欺骗性的话语方面的原因,是答话人可以控制的外在的因素;关联期待是问话人对问题答案的期待,这个期待是促使欺骗性产生的内在心理因素。正是在内外因素的作用下,受话者很容易产生答话回答了问题等感觉。在分析暗含闪避的欺骗性的认知心理过程时,使用了最大相关和最佳相关的理论。最大相关是最佳相关的基础。这两个理论揭示的人类的认知规律是:付出很小的努力和更多的努力时,产生的认知效果不同。最小的努力产生最易产生的认知效果,更大的努力产生最佳的效果。随着付出的努力的不同,对事物的认识逐渐由浅到深、由错误到正确。因此,它们对暗含闪避话语理解过程中欺骗性产生、消失的原因和过程具有很强的解释力。6第一章绪论研究方法a 、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在分析暗含闪避的策略类型时,用了定性研究的方法:通过对收集的语料进行分析,归纳出暗含闪避的各种类型;在分析人们应对不同问题所习惯采用的策略类型时,用了定量研究的方法。b 、描写和解释相结合的方法。首先,对言语交际中出现的暗含闪避策略类型进行分析( 对策略类型分析时用定性研究的方法) 、归纳,在此基础上从言语使用者的角度作描写;在描写之后,为了达到对该策略本质的更加深刻的认识,用关联理论的相关理论从认知上加以解释。1 2 4 本文的研究意义理论意义。目前,用关联理论分析欺骗性话语的研究才刚刚开始,本文用这个理论对暗含闪避欺骗性的生成机制、对其认知过程的描写分析,既有助于推动欺骗性话语的研究,也是理论上的一个大胆的尝试。实践意义。更有效地指导交际。暗含闪避是一种回答问题的策略。有些问题,或者因为涉及到被问者隐私,或者让被问者尴尬等等,他们不愿意或者不能够回答。直接的拒绝很容易得罪人,这时候就要运用暗含闪避来应对。通过对暗含闪避各种策略的分析归纳,总结出规律性的东西,能提高我们应对这类问题的能力,能使我们的交际更加成功;另一方面,也能提高我们对这类应答的分辨能力,避免上当。1 2 5 语料的收集本文所选语料全部来自电视访谈类节目。因为电视访谈节目具有公开性,被访者的答话不仅有问话人在听,还有电视观众在听,被访者回答时必然要考虑自己的回答对受众的影响,必然要顾及到自己的形象等等,这样,在碰到不愿回答的问题时,他会更注意采用机巧的方式回避。因此,从访谈类节目中搜集到的语料更具有代表性、典型性,更能有效地帮助我们提高应对这类问题的能力。语料的来源有两种:一部分是从优酷网上传的谈话节目中选取、转写的。因为条件的限制,作者不能收看到直播的谈话节目,而优酷网上传的谈话节目在内容上完全没有篡改,且可以反复观看,因此更可以确保语料转写的准确。它的缺点就是只有节目上传的时间,而没有节目直播的时间。语料收集的过程7第一章绪论是,涉及到的每个节目都从头到尾观看完整,在全面把握节目内容的基础上判断哪些是暗含闪避,然后再根据谈话内容逐字转写下来。另一部分是从书和杂志中收集的。这些书绝对忠实于已播谈话节目的内容,不仅完整记录了谈话的内容,还记录了节目直播时的气氛等等。为了使资料在类别上更丰富,本文没有局限于一种谈话节目,而是从多个具有不同风格的谈话节目中收集。崔永元主持的实话实说,让人轻松自如,参加者多是小人物,涉及到的问题很多是个人隐私方面的问题;王志主持的面对面,被访者都是有较大知名度的人物,评论性问题较多且比较尖锐;而新闻调查中出现的问题更多是事实比较清楚、有一定定论的求证性问题。从中收集语料的书有:鲁豫有约说出你的故事( 精选本) 【m 】鲁豫有约节目组主编辽宁:辽宁人民出版社2 0 0 4 ( 5 )精英对话【m 】盛亦来、江和平主编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 0 0 5 ( 1 2 )杨澜访谈录【m 】杨澜主编北京:群众出版社2 0 0 4 ( 1 )大众电视 j 】2 0 0 8 ( 1 ) 一( 5 )北京:中国大众电视社本文共收集到6 7 个语料。1 2 6 本文的研究框架第一章,绪论。首先回顾国内外对暗含闪避的研究状况;然后明确本文的研究对象、任务、意义、方法等。第二章,明确暗含闪避的定义,在此基础上分析它的特征及与相关课题的关联。第三章,给问题分类,结合问题的特点对暗含闪避策略进行描写和分析,并指出各类问题倾向使用的闪避策略。第四章,用关联理论分析暗含闪避欺骗性的生成机制,并在此基础上描写暗含闪避欺骗性的认知过程,归纳出暗含闪避不同策略欺骗性的表现。第五章,总结全文观点,指出研究的不足。8第二章暗含闪避的界定及语用特征第二章暗含闪避的界定及语用特征2 1 术语界定闪避回答就是不提供问话者期待的信息的回答,它包括直接闪避和暗含闪避。直接闪避是直接表明自己不会回答问题的态度;暗含闪避就是有意对问题作间接的、含糊的、不完整的回答,有意提供一些信息、以掩饰自己不愿回答问题的意图的回答。它是一种具有一定欺骗性的话语。2 2 暗含闪避的特征2 2 1闪避性闪避回答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对问题的回避,不给出问话者所期待的足量的、明确的信息。例如:( 1 ) 王志:您觉得各位演员完成使命了吗,您给个评价白先勇:我觉得他们非常争气,他们也渐渐地被很多a 公- k 。( “白先勇青眷念想”,面对面)白先勇创作的青春版牡丹亭演出获得了极大的成功,重新点燃了人们对昆曲的激情之火,这当然与演员的出色表现分不开。而白先勇当初对演员精挑细选,也是希望他们能完成昆曲复活的使命。那么,他们到底完成了使命没有呢? 有没有达到白先勇的要求呢? 白先勇的回答“我觉得他们非常争气 ,没有对问题作直接的回答,这里“很争气 是不是就意味着他们完成了使命,完全让白先勇满意,受话者不能完全肯定。因此这个回答是不明确的,具有闪避性。2 2 2 有意性被问者不直接、明确、完整回答问题是故意的,他的目的就是回避问题;他提供给问话者信息是为了满足完成会话的需求,完成自己该完成的话轮。例9第二章暗含闪避的界定及语用特征如:( 2 ) 记者:医院里有没有开单提成的这种现象?院长:这个,应该其他医院也有吧。其他医院一一应该,这个东西好像,这不是秘密。这个好像比较普遍吧。( “胡卫民医生”,新闻调查)院长虽然没有直接回答记者的问题,但从他的回答里,受话者完全可以推知他们医院存在开单提成的现象。这个回答虽然提供了问话者期待的信息,但是被问者避免了直接回答给自己带来尴尬。这是故意不直接回答的。2 2 3 欺骗性暗含闪避表面上看来是在回答问题,与提问行为具有一定相关性,实际上可能并没有提供明确的与问题有关的信息。它让受话人误以为被问者回答了或有意回答问题,从而让受话人付出处理信息的努力,这就是暗含闪避的欺骗性的表现。这点我们将在后面专节阐述。2 2 4 间接性t暗含闪避拒绝问题的态度不是直接表达的,而是需要受话者付出认知努力经过一番推理才能得到的,不回答问题的态度具有间接性。例:( 3 ) ( 背景:在都灵冬奥会花样滑冰比赛中,本来极具夺金实力的张丹,在做一个高难度动作时作时摔倒了)王志:当时要做这个动作就是冲着金牌?张丹:呃,其实金牌嘛,大家谁都想拿。( “王志走进中国花样滑冰队”,面对面)张丹没有直接回答王志的问题,因为如果真是这个原因的话,毕竟有点丢脸。所以他没有直接回答,而是阐述了一下对金牌的心理。这个回答,与问题有很大的关联,给人一种回答了问题的感觉,他不愿回答问题的意图需要付出一定的认知努力才能推知。2 3 暗含闪避与相关问题的关系2 3 1 与问接言语行为的关系1 0第二章暗含闪避的界定及语用特征s e a r l e 认为间接言语现象就是“通过实施另一种言语行为来间接地实旌某一种言语行为。旺) c _ r r i e e 用“会话含义来解释间接言语现象,她认为,人们说话所传递的内容有直截了当地表达和委婉含蓄地表达,这种委婉含蓄地表达出来的意思是潜藏在话语里的深层含义,这就是间接表达。圆何春燕( 2 0 0 2 ) 、史尘封( 2 0 0 4 ) 都把闪避回答当作一种间接否定、拒绝的语用策略。何春燕( 2 0 0 2 ) 把闪避回答看作是一种隐性语用否定,这种否定可以间接地表明说话者不同意某种说法或回避别人的问题,她举了下面这个例子( 甲向乙询问一个朋友的新任男友) :甲:他人还不错u e ?乙:她好像蛮喜欢他的。乙本来可以直接回答自己对他的看法,然而,乙的回答却说的是她的态度,委婉而间接地拒绝了表明自己的观点。史尘封( 2 0 0 4 ) 论及了多种语用否定的方式,其中一种是话题转移式语用否定“由于言语交际的需要,对发话人的不予理睬,顾左右而言他,实际上就是对发话人话语的否定 。 这种否定方式也属于暗含闪避。但是,暗含闪避与绝大多数间接言语行为有一点很大的不同:一般间接言语行为,说话人意图虽然比较间接,需要经过推理获得,但受话者还是可以清楚地推知说话人意图;而作为闪避回答的间接言语行为,说话人的拒绝意图很多时候比较隐晦,它往往表现出回答了问题的假象,给受话者以很大的欺骗性。例:( 4 ) 主持人:因为张学良的一生太传奇了,所以各种8 - # 的说法都有,有一种说法是他所有的英勇,都在3 6 岁的时候完成了;他的后半生,虽然也是漫漫长长,但都是碌碌无为,你跟他有那么长时间的接触,你怎么看7周联华。:在我的心目中,他有一点像黄天霸,就是说了话算数的那种。有人觉得最早他是一个风流的少年,觉得他完全没有头脑,是一个勇敢的武士,我看也不见得对( “少帅与我”,大众电视,2 0 0 8 、1 )周联华的回答没有就主持人提出的话题进行评论,但是谈的都是与张学良。参见何兆熊 新编语用学概要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 0 0 0 :1 2 4圆参见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 0 0 0 :1 5 1 - - 1 5 3 史尘封,论语用否定修辞学习,2 0 0 4 ,( 2 )回周联华:张学良的老师。l l第二章暗含闪避的界定及语用特征有关,这种关联会使受话者认为答语中隐含有问题的答案,受话者解码后最先做的就会是去努力寻找期待的信息,而不会首先推理出被问者拒绝回答的意图。所以,暗含闪避作为一种拒绝策略,具有一定的欺骗性。由此,我们的研究可以丰富对间接言语行为的认识,间接言语行为不一定是为礼貌,也有可能是为了蒙蔽对方。2 3 2 与话题转换的关系话题转换是指会话过程中交际者从原话题转到新话题的一种过渡过程。正常情况下,接话者都会顺着发话者的话题将会话进行下去。但有时候,接话者会改变话题,谈论起与始话题不相关的另一话题,那么,在什么情况下会出现话题转换现象呢? 胡姝昀( 2 0 0 5 ) 认为,答话人作出话题转换是受到始发话的启发,临时想起了另外一件事,这件事或是对原话题的补充( 如顺便性话题) ,或发挥( 发挥性话题) ,这些新话题在地位上或与原话题平等将成为下面谈话的主要内容,或者是只是原话题中的一个嵌入系列,在新话题谈完后答话人将回到原话题。例:( 5 ) 甲:你看这个做得怎么样?丙:你儿子做的啊?甲:嗯。乙:得奖了吧?甲:得奖了乙:装了以后送给你的啊?甲:歙丙:嗯,做得不错。【转引自刘虹( 2 0 0 4 ) 例子】上例,甲问的问题,丙和乙并没有立刻回答,而是转到“谁做的”和“是否得奖 这两个话题,这两个话题是对甲的问题的发挥和补充;谈完这两个问题后,丙又回到了乙开头提出的问题,自觉回答了这个问题。暗含闪避中也会用到话题转移这种策略,但这种话题转移是答话人为了闪避对问题的回答而故意采取的一种措施。从答话人的主观意愿上讲,这个新话题既不会是答话人愿意谈下去的主要内容,也不会是原话题中的一个嵌入系列,答话人不会愿意回到原话题,答话人只是用这个新话题来作为使会话完整的一个策略。1 2第二章4 暗含闪避的界定及语用特征2 4 小结本节主要界定了暗含闪避的定义,分析了它的特征和与相关问题的联系,以区分直接闪避和暗含闪避,区分闪避回答的间接回答、话题转移与一般情况下的间接回答、转移话题。1 3第三章暗含闪避的策略类型第三章暗含闪避的策略类型实际上,任何一个问题基本上都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来闪避,只是方法的不同交际效果就不同,具体到一个问题到底用哪种策略,既与当时所处的环境、交际的对象等有关,也与问题本身的特点有关。本小节主要是要分析语料,归纳暗含闪避的策略,在此基础上,考察问题对策略选择的影响,提炼出不同类型问题常用的应对策略。3 1 以往研究不足g a l a s i n k i ( 2 0 0 0 ) 从语义一结构的角度,将暗含闪避的策略分为改换问题的语境、改换问题的中心及改换问题的中心和语境三类。b u l l & m a y e r ( 1 9 9 3 ) 从交际功能的角度将闪避回答的技巧归为1 1 类。罗雪梅( 2 0 0 7 ) 、邢君( 2 0 0 7 ) 分析了闪避回答使用的条件。( 罗雪梅,2 0 0 7 )话题和权力是决定是否采用闪避策略的两个主要因素;( 邢君,2 0 0 7 ) 访谈场合、访谈者之间的权力关系、受访者的心理因素、礼貌因素也是决定是否闪避问题的几个主要因素。他们的研究揭示了在什么情况下要用暗含闪避,而没有揭示在什么情况下该用哪一种方法来闪避。蒋淑娟( 2 0 0 7 ) 、钱亚旭( 2 0 0 7 ) 研究闪避( 包括直接闪避和暗含闪避) 时注意分析了阿题。蒋淑娟将问题分为机密性问题、隐私性问题和攻击性问题。她的研究首先由于分类标准不明,导致类别界限不清,如前两类都具有秘密、不宜透露等特征,与攻击性问题不能并列。其次,她的研究虽然注意分析了提问的意图,但没有结合问题来分析闪避的策略,结果是问题分析放一边,闪避策略的分析放一边,没有能够总结出有规律性的应对模式,不能更好地为交际提供指导。钱亚旭将问题分为信息性问题、指令性问题、陷阱型问题,然后分析了每类问题所使用的闪避策略,既包括暗含闪避,也包括直接闪避。首先我们看到他的分类同样存在交叉的现象:信息性问题和指令性问题是从功能上分的,而陷阱性问题( 在问题中设置一个陷阱,让答话人顺着这个陷阱做出符合问话人1 4第三章暗含闪避的策略类型期待的回答) 是从提问技巧上做出的分类;其次,在分析每类问题常用的闪避策略时,比较粗糙,尤其是对信息性问题的分析,没有进一步细化。本文主要研究信息类问题的暗含闪避策略。3 2 信息性问题的分类不同类型的问题,人们采用的闪避策略会有不同。为了更有效地提高人们的交际能力,本文将对信息性问题作更细的分类。3 2 1 本文关于问题的分类标准本文根据提问者对与问题相关的信息的潜知程度来进行分类。对问题的潜知程度也就是提问者对希望得到的信息的了解程度和疑问程度。提问者对问题了解越多,疑问度越低;对问题预先了解越少,疑问就越大。对问题的疑问程度不同,询问的目的就有不同。以对问题的潜知程度为标准分类有以下原因:根据潜知程度对问题进行分类就是根据功能对问题进行分类,根据功能对问题进行分类使问题类别更清楚。黄国营先生( 1 9 8 6 ) 根据发问时潜知的程度,把“吗”字是非问分为假闯句、证实问旬和询问句:假问句就是无疑问句,说话人并不期待回答;证实问句是低疑问句,表示怀疑和猜测:询问句是高疑问句,是真正的有疑而问,问话人期待着回答。刘月华先生( 1 9 8 7 ) 提出“s 吗 问旬的询问意义类型有三种:( 1 ) 问话人预先有倾向性的答案,问话人的目的是为了从对方得到答案。( 2 ) 答案对问话人并不重要,或问话的目的不是求答案,而是另有目的。( 3 ) l h - 话人预先没有倾向性的答案,问话的目的是为了从对方得到答案。郭婷婷( 2 0 0 5 ) 认为,“疑问程度 和“意义类型 尽管名称不同,但实际是观察一个问题的两个角度,有什么样的“疑问程度 ,就会有相应的“意义类型 ,二者的实质最终都表现为在交际中传达出来的功能。郭婷婷对语境中的不同疑问句的信息潜知情况进行了考察,归纳出“吗问句、正反问、选择问、特指问和“呢”问句等的功能类型,并且发现了不同疑问句在功能上存在一致的地方。例如,“是不是v p 问句表达了说话人对“v p 这一论断持有相对肯定的态度,在功能上相当于“吗 问句的猜度求证句;“v p n e g v p 正反问1 5第三章暗含闪避的策略类型句则是对事实没有预先的判断,只是纯粹的询问,相当于“询问求知句 。前人对疑问句的分类和功能研究告诉我们,不同的疑问旬问话的目的可能相同,相同类型的疑问句问话目的也可能不同,再加上有些问题是以陈述句方式提出的,所以根据疑问语气或者疑问句的结构等外在形式对问题分类,不能很好地抓住各类提问的本质,必然导致分类结果不清。根据对信息的潜知程度分类有助于本文的研究本文的一个研究重点就是从问题的角度考察人们到底是如何从众多的暗含闪避中选择一种来回答问题的。根据对相关信息的潜知程度给问题分类,就是根据功能给问题分类,而问题功能的不同,决定了闪避策略的不同,因此,这样分类有助于本文的研究。这可以从理论上加以解释:正如前面论述的,提问者对问题的不同潜知程度,直接决定了问话目的的、功能的不同,而被问者答话之前总是会估测一下问话者对信息的了解程度、问话的目的,然后根据这一点采取不同的方法来闪避。因此,根据对信息的潜知程度来对问题分类,可以更好地归纳出针对不同问题,人们倾向使用的暗含策略,更好地提高应对这些问题的能力。对语料的分析也发现,提问者对信息的潜知程度比较明显地影响了被问者对策略的选择。3 2 2 本文的分类根据以上标准,本文把信息性问题分为询问性问题、评论性问题、求证性问题。询问性问题:问话人提问的目的是询问求知,希望获得有关某问题的新信息,这些信息对他来说是完全不知道的,具有隐秘性和未知性;对于答话人来说,将要回答的问题除了他自己之外,其他人都不太有可能知道,他是关于这个问题的最具有发言权的人。这些问题包括个人隐私性问题( 如年龄、工作、家庭、收入等) 、敏感的问题、机密性问题等等。评论性问题:问题主要是要对方对自己或他人的行为、人品、成绩或政治等等进行评价。从提问者对信息的潜知程度来分析,他应该是对要评价的对象有一定的了解,这种了解是他评价答话人话语的标准,也是制约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