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汉语“连”字句.pdf_第1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汉语“连”字句.pdf_第2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汉语“连”字句.pdf_第3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汉语“连”字句.pdf_第4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汉语“连”字句.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汉语“连”字句 中文提要 汉语“连”字句 中文提要 文章首先分析了“连”字句的生成及发展过程,然后结合所得出的结论分析了现 代汉语“连”字句中的一些问题。本文认为,“连”字是个表示强调的助词。在宋元 明清,“连”字句的强调作用是由“连”和副词共同赋予的,所以那时“连”和副词 都可以自由地省略;而发展到现代汉语,强调作用转为主要由副词承担,所以现代汉 语中“连”字省略相当地自由,而副词几乎不能省略;但有时由于相关句法的制约, “连”字省略也不是绝对自由的。另外,我们对省略了“连”字的“连”字句和“也 都还”一般用法的句子作了区别,讨论了“连”字句肯定式与否定式互转的制约因 素。在文章的最后,简单地分析了“连也都”和“连还”的共同点及差别, 统计了它们在语言中的使用情况。 关键词:“连”字句“和”字句包括强调 省略“连也都”“连还” 作者:杜林 指导老师:李明副教授 t h e “连”s e n t e n c e s o f c h i s e a b s t r a c t t h e “:莲”s e n t e n c e so fc h i n e s e a b s t r a c t t h ea r t i c l ef i r s t l ya n a l y z e st h eg f a m m a t i c “i z a t i o no f “连”a n dt h ee v o l u t i o np r o c e s s o f t h e “连”s e n t e n c e s s e c o n d l y , w e d i s c u s st h e “连”s e n t e n c e so f m o d e r nc h i n e s et h e c o n c l u s i o no f t h ea r t i c l ei st h a t “连”i sa n e m p h a t i ca u x i l i a r y f r o ms o n et oc h i n gd y n a s t b o t h “连”a n dt h ea d v e r b sp u to nt h ee m p h a t i cf u n c t i o no ft h e “连”s e n t e n c e s s ot h e e l l i p s i so fb o t h “连”a n dt h ea d v e r b si sv e r ye a s gm o d e r nc h i n e s e t h ee m p h a t i cf u n c t i o n o ft h e “连”s e n t e n c e si s m o s t l yp u to nb yt h ea d v e r b s t h e r e f o r e ,t h ee l l i p s i so f “连”i s v e r ye a s y , b u tt h ea d v e r b sa l m o s tc a l ln o tb ee l i d e ds o m e t i m e sb e c a u s eo ft h es y n t a x r e s t r i c t i o n ,“连”c a nn o tb ee l i d e do rc a nn o tb eu n e a s i l y w ea l s od i s c u s st h ed i f f e r e n c e s b e t w e e nt h e “连”s e n t e n c e sw i t h o u t “连”a n dt h e g e n e r a lu s e so f “也都还”w ea l s o a n a l y z et h er e s t r i c t i o no f s h i f fb e t w e e nt h ea f f i r m a t i v ea n d n e g a t i v e i nt h ee n d ,w ed i s c u s s t h es a m ef u n c t i o na n dd i f f e r e n c e sb e t w e e n “连也都”a n d “连还”a n dh a v et h e s t a t i s t i c so f t h ea p p l y i n gi nc h i n e s e k e yw o r d s :t h e 连”s e n t e n c e s e m p h a s i se l l i p s i s t h e 和”s e n t e n c e si n c l u s i o n “连也都”“连还” w r i t t e n b y d ul i n s u p e r v i s e db y l im i n g 鼢4 6 1 8 8 苏州大学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及使用授权声明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提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 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 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含为获得苏州大学或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证书而使用过的材 辩对本文的研究作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承 担本声明的法律责任。 研究生签名:趋拯日期:墨丝之曼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苏州大学、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国家图书馆、清华大学论文合作部、中国 社科院文献信息情报中心有权保留本人所送交学位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文档,可以采 薅澎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本人电子文档的内容和纸质论文的内容相一 臻豫在保密期内的保密论文外,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可以公布( 包括刊登) 论 文韵蠢穰戴部分内容。论文的公布( 包括刊登) 授权苏州大学学位办办理。 研究生签名:壁迩日期。丝丝。窆主 导师签名:壶凸。,f j i 期:z 匹笙:i : 堡墨:垄:! 兰塑 一 一羔旦! i 童 0 引口 “连”在现代汉语中主要有下列几种用法: 1 副词,表示连续,动词后面常有数量短语。例如: ( i ) 我们连发了三封电报去催。 2 介词。包括下列几种情况: a 表示不排除另一有关事物。例如: ( 2 ) 干脆连凳子一起搬走。 b 。表示包括、算上。例如: ( 3 ) 这次连你共有十个人。 c 用于“连带”甸式。例如: ( 4 ) 连洗澡带按摩,总共才五块钱。 ( 5 ) 孩子们连蹦带跳地跑了过来。 3 表示强调。“连”后用“都也还”等呼应,“连”前还可加“甚至”。可 以引进各种成分,包括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动词或动词性短语、小旬或数量短语等。 例如: ( 6 ) 他连我也不认识。 ( 7 ) 这么高的大楼,过去我连见都没见过。 ( 8 ) 连这篇文章改动了哪几个字他都不记得。 ( 9 ) 你见她怎么连一声都不吭? 这里,我们主要参考的是吕叔湘( 1 9 8 0 ) 的观点,但是吕先生是把“连”的第三 种表示强调的用法看作是介词的,而我们认为“连”的这种用法是一个表示强调的助 词( 详见下文) 。 另外,我们认为现代汉语中“连”作为动词的用法仍然存在,表示“连接”接 上牵累”等。例如: ( 1 0 ) 我和他不是类人,不要把我和他连在一起。 ( 11 ) 这两件事风马牛不相及,连不到一块。 汉语“连”字句0 引言 ( 1 2 ) 事情败露,把他也连上了。 本文主要讨论第三种“连”字表示强调的用法。本文所说的“连”字句,就是指 “连都t 也,还”这种表示强调的句式。本文在用语法化学说分析“连”字句生成 和发展的基础上,试图用共时和历时相结合的原则来解释有关现代汉语“连”字句中 的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包括:“连”字的词性、“连”字句强调作用的赋予、“连”字 省略的相关句法制约、省略了“连”字的“连”字句与“也都,还”一般用法的句子 的区别、“连”字句肯定式与否定式互转的制约因素以及“连也,都”与“连 还”两种旬式的相同点及差别等。 我们认为,探讨“连”字句的历史发展的轨迹,有助于其共时平面问题的解决。 基于此,我们首先分析“连”字句的生成和发展过程。 2 墨堡:堡:主塑 ! ! :整:兰塑塑生壁塑垄垦 1 “连”字句的生成和发展 1 1 “连”字句的生成 在魏晋南北朝以前,“连”主要是作为动词而存在的。许慎说文解字:“连, 负车也。”段玉裁注:“人鞔车而行,车在后如负也。人与车相属不绝,故引串为 连属字。,( 古代汉语虚词词典) “连属”义又分化出“联合、联络”“连接连坐” 等多种义项,他们都是动词,在句中做谓语。例如: ( 1 3 ) 淮南连山东之侠,死士盈朝,不能还厉王之西也。( 汉邹阳上书吴王, 汉语大词典) ( 1 4 ) 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水经注江水。常用文言虚词手册) ( 1 5 ) 重刑,连其罪,则民不敢试。( 商君书,赏刑,同上) 另外,“连属”义又分化出“连续接连( 多次) ”义,用做副词,这种用法始 见于汉代。例如: ( 1 6 ) 匈奴复连发大兵侵机击乌孙,取车延,恶师地,收人民去。( 汉书西域 传下,古代汉语虚词词典) ( 1 7 ) 后连有灾异。诏举有道,公卿百僚各上封事。( 后汉书陈忠传,同上) “连”的这种副词用法一直沿用至今,可参见引言。 至迟在魏晋南北朝,“连”开始虚化,从动词中产生了介词用法。例如: ( 1 8 ) 尝发所在竹篙,有一官长连根取之。仍当足,乃超两阶用之。( 世说新语 政事) ( 1 9 ) 余注此经以来,一千余年,凡传三人,连子四矣。( 葛洪神仙传) 这是高育花( 1 9 9 8 ) 所举的例子。对于这两个句子中的“连”字是动词还是介词, 学者们有不同看法,有的认为是动词,有的认为是介词,有的认为处于动词向介词的 过渡阶段。我们认为,在这两个例子中,“连”的动作性已经很弱了,“连”已开始虚 化。如果说例( 1 8 ) 中的“连”还有点动作性的话,那么例( 1 9 ) 中的“连”则已完 全失去了动作性,纯粹表示包括。所以我们认为这两个例子中的“连”都可以视作介 词,可译为“包括”。 坚堕:篓:兰望 到了唐代, ( 1 9 8 9 ) : i “连”字句的生成和发展 介词“连”作为“包括”义的用法逐渐增多,下面三个例句引自刘坚 ( 2 0 ) 愿为连根同死之秋革,不作飞空之落花。( 李白代寄情楚词体,全唐诗, 1 8 8 2 ) ( 2 1 ) 旧山连药卖,孤鹤带云归。( 李端闻吉道士还俗因而有赠,同上,3 2 4 9 ) ( 2 2 ) 唐开元四年,河南北螽为灾,飞则翳目,大如指,食草苗树叶,连根并尽。 ( 朝野佥载补缉) 而且,这一时期,在“包括”义的基础上,“连”字又产生了一种新的用法,就 是表示“强调”。下面两个例句引自马贝加( 2 0 0 2 ) : ( 2 3 ) 有一人云解针,针迄,其肿转剧。连膝锨痛。( 定命录:桓臣范,大唐新 语,3 1 0 6 3 ) ( 2 4 ) 俄而一室尽明,连空如昼。( 冥样记陈秀远,大唐新语,3 7 9 1 ) 这两例中的“连”已不仅指“包括”义,还有一种强调的意味,只是还不十分明 显。相似的用例还有( 冯春田1 9 9 1 ) : ( 2 5 ) 憨人连脑痴,买锦妻装束。( 王梵志诗,1 4 ) ( 2 6 ) 缩头连背暖,漫裆畏肚寒。( 隋唐嘉话,2 3 ) ( 2 7 ) 元遥项赤,叩头伏罪。( 朝野佥载,1 0 0 ) 到了宋代,“包括”义的“连”已完全虚化,而用以表示“强调”义。下面例句 引自刘坚( 1 9 8 9 ) : ( 2 8 ) 一茶时久便洗去面,垢随面去,久住则连肉烂了。( 苏轼物类相感志, 宝颜堂秘笈) ( 2 9 ) 良嗣仓皇云:“某本不欲理会西京事,公必欲为言,必连前山事坏了。”( 三 朝北盟会编毛斋自叙,近代汉语语法资料汇编,宋代卷,1 2 0 ) 如果说例( 2 8 ) 还有点“包括”义的话,那么例( 2 9 ) 中的“连”则完全虚化为 “强调”义了。“连”表“强调”义的用法我们在朱子语类中发现不少用例。而 且在这个时期,还出现了与副词“也( 亦) ”“犹”尚自”“都”等连用的现象。例如: ( 3 0 ) 严彦明看得好,想见煞著日月看。临了连格物也看错了。( 朱子语类,2 4 5 8 ) ( 3 1 ) 要之,他连那地下亦是天。( 同上,3 9 5 ) 4 汉语“连”字句 ( 3 2 ) 日 禅师,9 4 3 ) 1 “连”字句的生成和发展 “如何是第三句? ”师日:“连根犹带苦。”( 五灯会元卷1 5 双泉郁 ( 3 3 ) 孟子此一章,其初只是匹自问容易说出来,然说得来连那本末内外、 体用精粗,都包在里面,无些欠阙处。( 朱子语类,1 2 8 9 ) 元明及其以后,“连”字的强调句式逐渐增多,最后战胜了其他的强调句式成独 占优势,一直沿用至今。而且产生之初与“连”连用的副词“亦犹”“尚自”等逐 渐消失,最后只剩下了“也”“都”。其中的原因,我们认为应该与这些副词不同的历 史发展轨迹有关,由于和本文所要解决的问题没有多大关系,在此暂不讨论,我们会 另文说明。 值得注意的是,在元明时期还出现了“连”与副词“还”连用的现象,也是表示 “强调”义。例如: ( 3 4 ) 连这小娘子面长面短,老身还不认得,如何应承得此事? ( 冯梦龙喻世 明言,中国话本小说精典) ( 3 5 ) 贝氏从来鄙吝,连这二十匹绢还不舍得的。( 醒世恒言,同上) ( 3 6 ) 恐怕连老身身子卖来,还凑不上一半哩。( 同上) ( 3 7 ) 连你那胡总制还保不得自己,怎保得我? ( 明末陆人龙三刻拍案j 隙奇, 同上) 而且在这一时期的话本小说中,还出现了副词“皆”“尽 俱”“多”等 与“连”连用的例子,大多见于话本小说中,例如: ( 3 8 ) 相士道:“足下腾蛇纵纹理入口,数年之间,必致饿死沟渠。”连相钱俱不 肯受。( 醒世恒言) ( 3 9 ) 夹得蔡贤叫爹叫娘,连祖宗十七八代尽叫出来。( 同上) ( 4 0 ) 明日连使者与猛兽皆不见了。( 初刻拍案惊奇,同上) ( 4 1 ) 算计得停当,怕人晓得了暗笑,把此话藏在心中,连妻子多不曾与他说破。 ( - n 拍案惊奇,同上) 我们要重点说明的是,其实( 3 0 ) 到( 3 3 ) 四个例句中的“连”都可以省略,而 且不影响句子所具有的“强调”义。这是为什么呢? 我们认为,副词“也( 亦) ”“都” 等在唐五代时就产生了“强调”义( 详见下文) ,所以当“连”与这些副词连用时, 汉语“连”字句 1 “连”字句的生成和发展 由于句子中有两个表示强调”义的成分,所以随便省略其中哪一个都不会影响句子 所具有的r 强调义。只是强调的程度略有不同而已。我们的推论到了元明时期得到 了证实,这个时期出现了不用“连”或不用副词的现象,“连”字省略的如: ( 4 2 ) 三巧儿道:“你老人家多事,难道我家油梳子也缺了,你又带来怎地? ” ( 喻世明言,同上) ( 4 3 ) 公子恁般年娇力弱,如何家人也不带一个,独自行走? ( 醒世恒言) 副词省略的如: ( 4 4 ) 连奴家至今,不知这物事那里来的。( 喻世明言) ( 4 5 ) 就是哭爹哭娘,从没见这般衷惨。连县主在傍,好生不忍。( 同上) 元明时期及其以后,“连”字的强调用法的发展渐趋成熟,直至完全定型,成为 现代汉语中一种相当重要的句式。下面我们举几个典型的“连”字句( 由于在元明时 期,“连”字句式“连也都还”都己出现,所以从下文开始,我们把“连”字 的强调用法称为“连”字句) ,再次证明我们的观点: ( 4 6 ) 从此婆留在家,准准住了三个月。早晚只演习枪棒,并不敢出门。连自己 爹娘也道是个异事,却不知其中缘故。( 喻世明言) ( 4 7 ) 两口儿商量了多时,定下了计策,连女儿都瞒过了。( 警世通言) 1 2 “连”字句与“和”字句的竞争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在“连”字句产生萌芽的唐五代时期,与“连”字同时产生 强调用法的还有“和”“兼”“并”字,为了方便,我们姑且分别称为“和”字句、“兼” 字句、“并”字句,它们之所以会在同一时期与“连”产生一样的用法,我们认为这 与它们的语义相似有关,作为介词,它们都具有“连同包括”的语义特征。语法 化机制中有一种类推作用,一个词语出现了一个新的语法形式,会推动其它类似语法 形式的产生( h o p p e ra n dt r a u g o t t1 9 9 3 ) 。“和”“兼”“并”连”在同一时期都产 生了强调用法,我们认为语法化机制中的类推起了很大作用。到了宋代,“连”字句 与“和”字句成独占趋势,“兼”字句、“并”字句在竞争中被淘汰,完全消失。由于 这两种旬式只存在于唐五代,对于“连”字句的产生和发展都没有什么影响,所以我 们在此只谈“和”字句的产生及与“连”字句此消彼长的过程。 “和”本是动词,为“拌和”义,汉代多见,下面的例子引自马贝加( 2 0 0 2 ) : 6 坚至! :垄:兰望 ! ! :堡:! 皇堕竺堕! ! ! ! 里 ( 4 8 ) 乃使子豹为五分之熨,以八减之剂,和煮之,以更熨两胁之下。( 史记 扁鹊仓公列传,2 7 9 2 ) ( 4 9 ) ( 望之) 字谓云日:游,趣和药来,无久窘我死l ”( 汉书t 萧望组织传, 3 2 8 8 ) 由“拌和”义的动词虚化为“连同”包括”义的介词,六朝时已有用例,下面 是钟兆华( 2 0 0 2 ) 所举的例子: ( 5 0 ) 元嘉二十载三月,坠于悬蠛,和盏从潮漂沉,辄诉流还依本处。( 南朝宋 刘敬叔异苑卷七,笔记小说大观十编册,6 1 ) ( 5 1 ) 细锉,和茎饲牛羊,全掷乞猪,并得充肥,亚于大豆耳。( 后魏贾思勰 齐民要术卷三“蔓菁”) 由“连同包括”义的介词虚化出“强调”义,晚唐五代已有用例: ( 5 2 ) 在生恨你极无量,贪爱之心日夜忙,老欺侮和头全换却,少年眼也拟碗将。 ( 敦煌变文集卷六,地狱变文,7 6 2 ) ( 5 3 ) 看人左右和身转,举步何曾会礼仪。( 敦煌变文集丑女缘起,7 8 9 ) ( 5 4 ) 斜月照帘帷,忆君和梦稀。( 毛熙震菩萨蛮,全唐五代词,7 5 4 ) “和”在旬中都表示一种强调义,如果不用“和”,句子仍然能成立,只是失去 了强调意味。 “和”字表示强调意义的用例在晚唐五代时很少见。宋代这种用例明显增多,并 且与“连”相似,出现了与副词“也( 亦) ”“都( 皆) ”“全”等连用的现象。下面的 例子引自冯春田( 1 9 9 1 ) : ( 5 5 ) 盖性只是搭附在气禀上。既是气禀不好,便和那性坏了。( 朱子语类,2 4 2 9 ) ( 5 6 ) 博文是多闻,多见,多读。及收拾将来,全无一事,和“敬”字也没安顿 处。( 朱子语类,8 3 4 ) ( 5 7 ) 渠少年亦不喜释老,晚年大喜。不惟错说了经书,和佛经亦错解了。( 朱 子语类,1 1 5 5 ) ( 5 8 ) 至维持之具有废弛处。那不好气质便自各出来,和那革面底都无了,所 以恁地不好。( 朱子语类,2 0 6 3 ) ( 5 9 ) 虽为禅,亦是蹉了蹊径,置此心于别处,和一身皆不管,故喜怒任意。( 同 7 堡堕:堕:量塑 上,3 0 2 8 ) 与副词“全”连用的现象晚唐五代时己出现 了两个与时问截词连用的例子: 1 “连”字句的生成和发展 见例( 5 2 ) 。冯春田( 1 9 9 1 ) 还举 ( 6 0 ) 今日为这问话僧讲经,不觉和注脚一时说破。( 五灯会元东禅思岳禅师 1 3 3 3 ) ( 6 1 ) 我说个喻向你,如将名品荔枝,和皮壳一时剥了,以手送在你口里( 同 上,近礼侍者,t 3 4 7 ) 冯先生认为这种用法很少见,除以上两例外,末见其他用例。 在宋代,“和”字句与“连”字句一直是并列使用的,而且在这一时期,“和”字 句的使用远远超过“连”字句( 冯春田1 9 9 1 ) ,但入元以后,“和”字句逐渐衰落, 直至被“连”字句完全取代。我们对“和”字句的产生并不感兴趣,我们感兴趣的是 为什么曾一度兴盛的“和”字句最后会趋于消亡呢? 吴福祥( 1 9 9 6 ) 认为,如果入元 以后,语言实践不作上述选择而是恰恰相反。那么,“连”字的介词用法就会从语言 中消失。我们认为这种偶然性的解释并没有真正地回答问题。事实上,“连”字的强 调用法是在其“包括”义的基础上产生的,但其“包括”义并没有从语言的使用中消 失,而是和其强调用法一直并存着,这就是语法化学说中的并存原则,也就是说,新 的用法的产生,并不意味着旧的用法的消亡,新旧用法会长期并存的( h o p p e ra n d t r a u g o t t1 9 9 3 ) 。在元明时期,还出现了几种新的旬式“连带”、“连和”、 “连与”、“连并”、“带连”,这几种句式中的“连”仍然是表示“包括” 义的介词,而且“连带”这种旬式还一赢沿用到现代汉语,成为一种固定句式( 见 引言) 。下面我们举几个元明时期的用例: ( 6 2 ) 怕我连真带革,划数黑论黄,写仿描朱。( 李太自贬夜郎,第2 折;新 校元刊杂剧三十种) ( 6 3 ) ( 琴童儿) 拿了四碟小菜,带荤连素( 金瓶梅词话3 5 回) ( 6 4 ) ( 番将) 把王文斌连肩和胸脯,砍做两段,死于马下。( 水浒传8 8 回) ( 6 5 ) 八金刚闻得此言,刷的把风按下,将他四众,连马与经,坠落下地。( 西 游记9 9 回) ( 6 6 ) 老鼋即知不曾替问,他就将身一幌,唿喇的淬下水去,把他四众连马并经, 汉语“连”字句 1 “连”字句的生成和发展 通皆落水。( 西游记9 9 回) 元明时期,。r 连”与“和”都有新的旬式或用法出现,前面我们已经谈到了,“连” 虽然出现了一系列新的句式,但这些旬式中的“连”仍然是表示“包括”义的介词。 而相比较而言,“和”字则产生了许多新的用法。其实在“和”字强调用法产生的同 时,“和”字的连词用法也出现了,并且一直沿用到现代汉语。例如: ( 6 7 ) 花,花,深浅,芬葩,凝为雪,错为霞。莺和蝶到,苑占宫遮。( 张南史 花,全唐诗,3 3 6 ) ( 6 8 ) 出军日,龙先众人| 晾,急命师回休强进,若还坚执向前营,枉损马和兵。 ( 易静兵要望江南,全唐五代词,2 9 4 ) 唐宋时,“和”出现了一种新的用法“协同与同”义,但较少见,到了元明时 期才多起来。例如: ( 6 9 ) 烟和魂共远,春与人同老。( 韩但幽独,全唐诗,7 8 1 2 ) ( 7 0 ) 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王观h 算子) ( 7 1 ) 我们尽数都去,和他拼死如何? ( 水浒传2 回) 元明时期,“和”还用于引出动作行为所施及的对象,相当于介词“对”“向”。 例如: ( 7 2 ) 婆婆,我不为别的,要和婆婆讨个江西针几绣花。( 桃花女,元曲选) 还可以用来引出动作行为的受益者,相当于介词“为”“替”“给”。例如: ( 7 3 ) 晚夕三位娘子摆设酒肴,和西门庆送行。( 金瓶梅词话,5 5 回) 另外,还用于引进比较的对象。例如: ( 7 4 ) 我和俺父亲的性儿一般。( 陈州粜米,元曲选) “和”的用法增多,使得其义项也大大增多,过多的义项必然给人们的使用带来 不便。而相对来说,“连”的义项则较少。“和”把其中的一个义项完全交给“连”, 是符合语言的经济性和简约性原则的。语言总是朝着简单实用的方向发展的,必然会 作出最经济的安排,“和连”之间相互竞争的结果是符合这个安排的。 1 。3 “连”字句的发展成熟及标志 到了清代前中期,“连”字句的发展已相当成熟,在红楼梦里,“连”与副词 “也都还”的结合已相当固定。但我们也发现少数“连”与其他副词“皆”亦” 堡堕:壅:兰望 “俱“尚”等连用的例子,如: ( 7 5 ) 那士隐夫妇见女儿一夜未归, 连音响皆无。( 1 回) ( 7 6 ) 就连金荣亦是当日的好朋友, ( 7 7 ) 然你岁命薄,尚有孀母弱弟; ( 3 5 回) i “连”字句的生成和发展 便知有些不妥,再使几人去寻找,回来皆云 自有了香、玉二人, 今日林黛玉之命薄, 便弃了金荣。( 9 回) 一并连孀母弱弟俱无。 ( 7 8 ) 他自恃是邢夫人的陪房,连王夫人尚另眼相看,何况别个。( 7 4 回) 而且,在红楼梦里,“连”或副词省略的现象还是时有所见,但比起宋明时 期,数量明显减少。省略“连”字的如: ( 7 9 ) 贾府领了此恩旨,益发昼夜不闲,年也不曾好生过的。( 1 8 回) ( 8 0 ) 况且原是卖倒的死契,明仗着贾宅是慈善宽厚之家,不过求一求,只怕身 价银并赏了还是有的事呢。( 1 9 回) ( 8 t ) 薛姨妈等都笑说:“凭他怎么经过见过,如何敢比老太太呢。老太太何不 教导了他,我们也听听。”( 4 0 回) ( 8 2 ) 老太太岂不怪你不管闲事,这一句现成的话也不说? ( 4 5 回) ( 8 3 ) 所以我们从不许说这些书,丫头们也不懂这些话。( 5 4 回) ( 8 4 ) 你再出去见了那些利弊大事,越发把孔子也看虚了! ( 5 6 回) ( 8 5 ) 气的尤二姐在房里哭泣,饭也不吃,又不敢告诉贾琏。( 6 9 回)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我们在另一个版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9 1 年版的红楼梦 中发现上述例旬都有“连”字,在我们所调查的版本( 岳麓书社1 9 9 8 年版) 中,也 只找到上述几个,这说明在红楼梦时期,“连”字句的强调意义主要还是由“连” 字来承担,因为我们发现副词省略的现象远比“连”字省略的多,例如: ( 8 6 ) 外间伺候之媳妇丫鬟虽多,却连一声咳嗽不闻。( 3 回) ( 8 7 ) 门子道:“这还了得l 连这个不知,怎能作得长远! ”( 4 回) ( 8 8 ) 今见问“天然”二字,众人忙道:“别的都明白,为何连。天然不知? 。天然者,天之自然而有,非人力所成也。”( 1 7 回) ( 8 9 ) 那贾琏恨不得连身子化在他身上。( 2 1 回) ( 9 0 ) 林黛玉一行哭着,一行听了这话说到自己心坎儿上来,可见宝玉连袭人不 1 0 汉语“连”字句 1 “连”字句的生成和发展 如,越发伤心大哭起来。( 2 9 回) 这种例子还有很多,这种现象说明从“连”字句产生到红楼梦时期,“连” 字句的强调作用主要是由“连”字来承担的,因为“连”字的省略远没有副词来得普 遍。 到了晚清时期,“连”字句已发展得和现代汉语没什么差别了,其标志是“连” 与副词“也都还”的结合完全固定化,我们在这一时期的小说儿女英雄传中已 经找不到“连”与其他副词连用的例子,而且在这一时期,“连”或副词的省略也明 显减少,但副词省略的现象还是比“连”字多,说明在“连”字句中,副词仍然没有 取得支配地位。 “连”字省略的如: ( 9 1 ) 一套话,公子一字几也不懂,听去大约不是甚么正经话,便羞得他要不 的,( 4 2 页) 副词省略的如: ( 9 2 ) 安老爷这样一个有经济有学问的人,难道连个知县作不来? ( 1 4 页) ( 9 3 ) 人家闹了半夜,他二位才连影儿不知。( 3 9 6 页) ( 9 4 ) 真个的,拿着你这么个人,不信会连这点理儿看不破吗? ( 5 5 9 页) ( 9 5 ) 要讲你这报仇的事,你连我瞒个风雨不透;( 2 1 7 页) 我们认为,到了晚清,“连”字句的几种格式已经完全定型化了,虽然副词还没 有取得支配地位。但这是“连”字句内部“连”与副词之间功能的调整,从整体上来 说,这时“连”字句的发展已完全成熟。这里我们要说明的一个问题是:石毓智、李 讷( 2 0 0 1 ) 认为,“连”字句发展完全成熟的标志主要有两个:一是“连”的语义虚 化,所引进的对象不再限于物质上相连的具体事物,可以是一个表极小量的数量成分 或者抽象的事物:二是连字结构可以独立表示程度,不再依赖于上下文。第一点我们 认为有值得商榷的地方。其实,早在宋元时期,“连”的语义就相当地虚化了,它所 引进的对象已经包括表极小量的数量成分或者抽象的事物。例如: ( 9 6 ) 详阿秀抱怨口气,必然先有人冒去东西,连奸骟都是有的,以致羞愤而死。 ( 喻世明言) ( 9 7 ) 今早连话也说不出了,早晚待死。( 警世通言) 汉语“连”字句 1 “连”字句的生成和发展 ( 9 8 ) 吹得天昏地暗,连东西南北都不见了。( 初刻拍案惊奇) ( 9 9 ) 看见金罕货奇形怪状,种种惊人,连三分也不像人。( 西湖二集) 我们认为,从意义上来看“连”字句发展是否成熟是有困难的,而且也不好操作, 所以我们采用了形式标准。我们的观点是:当“连”与副词“也都还”的结合完全 固定化了,这时“连”字句的发展就完全成熟了。所谓完全固定化,就是“连”字只 与副词“也都还”结合表示强调意义,不再与其他副词连用。从这个标准来看,我 们所得出的结论与石、李( 2 0 0 1 ) 相比,晚了一些时候,但都认为是清中晚期。 1 4 现代汉语“连”字句的发展情况 现代汉语“连”字句与近代汉语“连”字句显著不同的一点是:“连”字句的强 调作用逐渐完全由副词“也都还”来承担,“连”逐渐成为一个可有可无的成分, 这在语言中表现为“连”字省略比较自由,而副词则很难省略。“连”字省略的如: ( 1 0 0 ) 她自己是一颗草也不肯白白拿过来的人。( 四世同堂第一部惶惑,2 3 页) ( 1 0 1 ) 孙七见小崔走开,颇觉失望,可是还希望李老者跟他闲扯几旬,李四爷 一声也没出。( 同上,3 4 页) ( 1 0 2 ) 据她看来,父亲也是振奋的,在他那漫长的劳苦和跋涉的一生中,现在 的工作场景是做梦也不曾梦见过的呀l ( 孙犁铁木前传,中国当代文学作品精选 中篇小说卷上,4 7 页) ( 1 0 3 ) 他不仅没有找到那种闪闪发光、掷地有声的语句,他甚至一个字也写不 出来。( 张承志北方的河,同上卷中,1 1 1 3 页) 副词省略的如: ( 1 0 4 ) 叫他奇怪的是,傻儿这么厉害,为嘛连句硬话没说,掉屁股就回窝了? ( 冯骥才神鞭,中国当代文学作品精选中篇小说卷中,1 2 9 7 页) ( 1 0 5 ) 白涛对于女人,应该承认是有一种特殊的魅力。而且。大概懂得一点房 中术。连宴波,那么一个追求革命理想的人,几乎为他牺牲了一切,差不多毁了自己。 ( 李国文涅巢,同上卷下,2 6 3 4 页) 省略副词的现象很少见,我们在近9 0 0 个例句中只找到了上述两个例句,这种现 象说明,在现代汉语的“连”字句中副词“也都还”已成了一个不可缺少的固定 汉语“连”字句 的句子成分, 述三例。 1 “连”宇旬的生成和发展 一般是不能省略的,即使极个别能省略的,读起来也不是很通顺,像上 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在老舍的四世同堂中发现四个“连”与副词“全”连用 的例子: ( 1 0 6 ) 平日,他很自傲生在北平,能说全国遵为国语的话,能拿皇帝建造的御 苑坛作为公园,能看到珍本的书籍,能听到最有见解的言论,净凭耳熏目染,也可以 得到许多见识。连走卒小贩全另有风度i ( 第一都惶惑,6 9 页) ( t 0 7 ) 要不是闹日本鬼子,我准担保能赊出一口棺材来;连一斤米全赊不出来, 更休提寿材了。( 同上,1 9 0 页) ( 1 0 8 ) 这些人也告诉他:日本人将来不要地税,而是要粮食,连稻草与麦杆儿 全要。( 第二部偷生,4 5 4 页) ( 1 0 9 ) “喝! 了不得,你连这一套全学会了i ”孙七笑着说。( 同上,8 8 2 页) 这对我们的观点并不造成妨碍,因为我们发现这种现象只存在于四世同堂, 在我们所调查引用的其他作品中并没有出现,这说明“连”与“全”结合的现象只是 作家个人的写作习惯,不足以否定我们的观点。 另外,我们还发现了一些“也都”“还”两两连用的例子,如: ( i i 0 ) 就连互相安慰,都也感到是徒然的了。( 孙犁铁木前传,卷上,5 页) ( 1 1 1 ) 罗群叹了口气:“二十年。我连一根线都不能买给你,现在我连件棉袄也 还买不起,只能给你买件面子。”( 鲁彦周天云山传奇,卷上,2 3 5 页) ( 1 1 2 ) 连那些最不爱笑的庄稼人。也都前仰后合,笑出了眼泪。( 张一弓犯人 李铜钟的故事,卷上,4 0 0 页) ( 1 1 3 ) 看你可怜的,这么大了连女人都还没摸过。( 阎连科黄金洞,卷下, 2 6 1 4 页) 我们没有发现“连还也”和“连还都”的例旬,这说明当“还”与“也 都”连用时,“还”一般是放在“也都”的后面的,否则句子一般是不大能成立的, 如果我们把例( 1 i t ) 和( 1 1 3 ) “还”和“也都”换下位置,与原来的句子相比较, 换后的句子就非常地不通顺。 1 5 “连”宇句的生成与发展脉络及小结 汉语“连”字句i “连”字句的生成和发展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描写出“连”字句的生成和发展脉络: 时问句式强调作用的承担者| 唐五代“连”“连” 宋元明清“连乜7 都7 运? “连”和副词共同承担,但主要 葬惧憎”等是由“连”字承担 现代“连也都还”开始由“连”和副词共同承担, 现在逐渐由副词独自承担 李荚哲( 2 0 0 1 ) 认为句法演变可能经历三个阶段:形成期、过渡期和合成期。形 成期阶段,句法格式或成分比较明确、稳定,尚未出现与其竞争的其他句法格式或成 分;过渡期阶段出现了新的句法格式或成分,与原有句法格式或成分相互竞争;合成 期阶段,混乱转向有序,某一或某些句法格式或成分成为竞争中的胜利者。我们可以 从这三个阶段对“连”字句的生成和发展作个总结。在“连”字句的形成期( 唐五代) , 与它竞争的其他句法格式已经出现,只是这时都是刚刚产生,还没有产生竞争;到了 过渡期( 宋元) ,“连”字句与“和”字句相互竞争,“和”字句的使用曾经超过了“连” 字句;到了合成期( 元末以后) ,“连”字句战胜“和”字句成为竞争中的胜利者,最 后成为汉语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旬式。 1 4 汉语“连”字句 2 现代汉语“连”字句 2 现代汉语“连”字句 2 1 “连”字句的形式分类 根据我们的考察,现代汉语“连”字句的使用范围非常之广。下面是我们对其形 式分类的具体分析: a “连”字用在主语前。其结构格式为:“连”+ 主语+ 也都,还+ 谓语。例如: ( 1 1 4 ) 很多人都认为车蓬宽已经骑虎难下,连车蓬宽的“铁杆保皇派”曾淮和 刘亚也非常焦急。( 蒋子龙开拓者,卷上,7 1 9 页) ( 1 1 5 ) 连那些最不爱笑的庄稼人,也都前仰君合,笑出了眼泪。( 张一弓犯人 李铜钟的故事,卷上,4 0 9 页) ( 1 1 6 ) 连树阴底下应有的阴凉,在酷热的驱赶、威逼下,也变得稀薄、萎缩了。 ( 同上,8 7 8 页) ( 1 1 7 ) 我自绝于人们,却每次都有人把我送到派出所派出所又把我送到医院, 医生又把我救活来,民政局又来救济我,就连派出所那位好心的所长,看我饿得流汗, 还自己掏腰包。( 方纪来访者,卷上,6 3 页) ( 1 1 8 ) 都怕死! 城里的人不敢选出去,怕死1 城外的人,往城里走,怕死! 连 你,李四,你不敢在城门口喊州,也怕死1 ( 老舍四世同堂第一部惶惑,1 0 1 l 页) 有时候主语在后面的谓语中有复指成分。例如: ( 1 1 9 ) 我们灵泉洞守住,连刘承业也不让他再回来! ( 赵树理灵泉洞,卷上, 2 0 】页) ( 1 2 0 ) 连身子也不去管它了,脑壳里一股浆儿转旋动,拌成了一团乱汤儿一正 眩晕间,铁盘猛地住了,剩下五脏六腑脑浆和天地依然旋个不停。( 李佩甫无边无 际的早晨,卷下,2 0 1 1 页) ( 1 2 1 ) 大家都想跑出去看看,胜利是怎样一幅情景,都想张开嘴,痛痛快快喊 一声“中华民族万岁l ”连祁老人也忘了他原来打算干什么,呆呆地一会儿瞧瞧这个, 一会儿瞧瞧那个。( 四世同堂第三部饥荒,1 2 1 8 页) 汉语“连”字句2 现代汉语“连”字句 而有时候主语在逻辑上可以看作是后面谓语中某个动词的兼语。例如: ( 1 2 2 ) 做这种菜的全是聪敏漂亮的女人,连丑丫头都不许碰边,那做工细得像 绣花似的。( 陆文夫美食家,卷中,9 8 7 页) 如果全句有一个大主语,一个小主语,其结构格式有下面两种:一种是:“连”+ 大主语+ 小主语+ “也”( 都胚) + 谓语。例如: ( 1 2 3 ) 糟糕。柳泉全然不知道自己要说些什么,就连组长的名字她也说不上来 了。( 张洁方舟,卷上,8 9 3 页) ( 1 2 4 ) 她来到人间才六个年头,她对生活的希望,不过是扎上两个小辫儿。 可是,就连这一点小小的要求,她都不能满足她。( 谌容人到中年,卷上,5 1 5 页) ( 1 2 5 ) 连她自己少年时代的模样,她也回想不起来了。( 张洁方舟,卷上, 8 3 8 页) ( 1 2 6 ) 物无大小,连下雨天是否可以打伞,他都去请示日本人。( 四世同堂 第二二部偷生,7 7 9 页) ( 1 2 7 ) 笨蛋,连他在不在你都不知道。 这种类型的例句不多,我们搜集到的例子也都是大主语是受事,小主语是施事的 情况,至于有没有大主语是施事,小主语是受事的情况,我们不敢肯定。而且我们发 现“连”所强调的成分大多是体词性短语,另外还有少量的主谓短语,没有发现动宾 或其他短语形式的例句,但我们根据语感认为,大主语可以是动宾形式。如“连吃饭 他都没有去”。 另一种是:大主语+ “连”+ 小主语+ 谓语。这类比较复杂,有下面几种情况: a 大主语是后面谓语动作的施事,小主语是其受事。例如: ( 1 2 8 ) 中国人的耐性、韧性、吃苦耐劳真是举世无双。但为什么还有这么多人 连硬卧都坐不起昵? ( 王蒙蝴蝶。卷上,6 4 8 页) ( 1 2 9 ) 你不是连自己的生活都无暇回顾嘛。( 张承志北方的河,卷中,1 1 0 5 页) ( 1 3 0 ) 我连这么基本的东西也没掌握。( 同上,1 1 1 9 页) b 大主语是后面谓语动作的受事,小主语是其施事。例如: ( 1 3 1 ) 怠慢大家了,几只炒菜连我也不满意,现在没有冬笋,只好用罐头。( 陆 1 6 汉语“连”字句2 现代汉语“连”字句 文夫美食家,卷中,1 0 3 4 页) c 大主语和小主语是广义上的领属关系。例如: ( 1 3 2 ) 那家伙甚至连眼睛都不朝别处瞧,甚至不朝我身上瞧,她遐想着。( 张承 志北方的河,卷中,1 0 8 6 页) ( 1 3 3 ) 那五轻声道:“武先生,我遵照您的吩咐来了! ”老头连眼皮都没哆嗦一 下。( 邓友梅那五,卷上,9 2 5 页) ( 1 3 4 ) 老海碰子不耐烦地挥动鱼叉吓唬这些贪吃的家伙,但它们只是稍微摆动 一下尾巴,照样簇拥在刚刚揪下的扇贝根处。有的鱼干脆连尾巴也不摆动。( 邓刚迷 人的海,卷中,1 0 4 3 页) d 小主语是动词短语,跟大主语有施事和动作上的联系。例如: ( 1 3 5 ) 可是日本人给东阳证了婚,他只好低下头去,连咒骂都不敢放高了声 音。( 四世同堂第二部偷生7 8 4 页) ( 1 3 6 ) 可是,当手术一结束,她就觉得浑身像散了架,连迈步都很困难了。( 谌 容人到中年,卷上5 l o 页) ( 1 3 7 ) 他的嘴歪了歪,像是在苦笑,我们听到他沙哑地说:“老子连死在什么地 方都不知道。”( 余华活着,卷下,2 1 5 2 页) ( 1 3 8 ) 从这以后,晓荷虽然还不死心,可是面上服从了太太的话,连向六号看 一看都不敢了。( 四世同堂第一部惶惑,2 8 0 页) ( 1 3 9 ) 大家平日吃着我,喝着我,到我有了困难,连来看我一眼都不肯,一群 狗娘养的。( 同上第三部饥荒,9 6 0 页) ( 1 4 0 ) 他沉住了气,连看孙七一眼也没有。( 同上第二部偷生,8 3 5 页) e 小主语是主谓短语,和大主语没有语义上的联系。但可以看作是谓语动词逻辑 上的宾语。例如: ( 1 4 1 ) 小林说:“只和人家见过几次面,熟都不熟,连人家在哪里住都不知道, 这供如何上? ”( 刘震云一地鸡毛,卷下,1 9 0 2 页) b “连”字用在状语前。其结构格式为;“连”+ 状语+ “也”( 都,还) + 谓语。 例如: ( 1 4 2 ) 他的软弱与耻辱是连对妻子也拿不出来的呀! ( 四世同堂第二部偷生, 汉语“连”字句 6 6 7 页) 2 现代汉语“连”字句 ( 1 4 3 ) 他们要是不肯呀,从此我连用眼角都不再看他们一眼。( 同上,8 2 5 页) ( 1 4 4 ) 走到一号门口,钱少奶奶习惯地站住了,可是钱先生连朝大门都没瞧一 眼,就慢条斯理地走了过去。( 同上第三部饥荒,1 2 3 2 页) ( 1 4 5 ) 有这个柔劲儿,连亡国的时候都软软糊糊的,不知道怎么一下子就全完 了,象北平亡了的那样。( 同上第一部惶惑,3 4 8 页) 上面我们举的例子都是很容易地就可以看出“连”所强调的成分是作状语的,但 是我们要特别说明的是,还有一些表示数量或者表示时间的词语也可以用在状语的位 置,许多学者认为这些成分是从后面移到前面的,所以把它们看作是补语,我们不打 算这样处理,把这些成分律看成是状语。例如: ( 1 4 6 ) 从此以后有很长一段时问的不眠之夜,让父亲食不安睡不宁,他连一天 也不愿等待,恨不得拔腿就去北京。( 邓一光父亲是个兵,卷下,2 3 8 2 页) ( 1 4 7 ) 你瞅瞅人家的孩子,金银财宝根儿没放在心上,什么翡翠珠宝,人家是 连一眼也不看,这叫名门闺秀,千金小姐,哪能一看见金活银就眼冒金星的? ( 林希 “小的儿”,卷下,2 4 5 3 页) ( 1 4 8 ) 你以为你是她最亲近的,但是事实上,你连一丝一毫也不了解她。( 四 世同堂第二部偷生,9 3 l 页) ( 1 4 9 ) 而后,他们把姊妹俩带到前门车站去表演上次相遇的情形,她们几乎连 一步都没走错,通通与口供相符。( 同上第三部饥荒,9 7 页) c “连”字用在谓语前。其结构格式为:“连”+ 动词+ “也”( 都,还) + 同一动 词。例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