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阅读5页,还剩3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书法雅言正宗观 学科专业:美术学 指导教师:周永健 研究方向:书法艺术教育与实践 研究生:叶梅( 2 0 0 0 1 9 1 ) 中文摘要 项穆,字德纯,号贞元,明万历年间书法家,著名书画收藏家项元汴的儿子。 他撰有书法雅言一书。项穆的书法雅言是晚明比较系统的书法论著,在 书法雅言品格一篇中,项穆明确提出自己的正宗观。本文从书法本质、代 表书家、书法风格等方面分析项穆的正宗书学观,并结合其思想、时代、家庭探 究项穆正宗塞学观的形成。项穆的正宗观从根本上来说是儒家思想的浸润,又是 时代的的特异作用和影响项穆所处的时代较为特殊:社会经济方面,资本主义 得以萌生并在一定程度上发展;思想界,心学风行;文艺界,公安派与前后七子 相对抗。个性解放思潮大兴,对以往传统伦理观点有极大的冲击。项穆正宗观捍 卫传统伦理,针砭个性解放思潮。同时,项穆自小在一个艺术氛围浓厚的家庭中 成长,父亲、伯父、兄弟皆擅书画。项元汴嗜好书画收藏,他一生中的不同阶段, 都有当时最具鉴赏眼光的鉴定家为其顾问。项穆正宗观的形成也是家庭潜移默化 的结果。项家周围,活跃着一大批著名的书画家,他们对项穆思想的形成也有一 定影响。在书法雅言中,与对正宗的推重相对应的,就是项穆对“傍流”的 批判,张弼是项穆所不齿的“傍流”书家之一,本文试图通过对张弼书法的分析, 探究项穆心目中“正宗”与“傍流”的辩证关系,以此观照书法雅言的历史 地位。项穆从儒家文艺教化出发观照书法,是中国书法评论乃至整个文艺评论的 传统,但其中对儒家思想的一定曲解又造成他文章中的一些矛盾和对艺术在一定 程度上的误读。此外,对中国释、道文化的生疏也使得他的书法评价有失公允之 处。书法雅言正宗论的提出,是项穆针砭当时书坛和宣扬传统审美观念的结 果,有时代性。书法雅言一书,体系完整,论旨一贯,从儒家思想出发,抓 住了书法社会性的特质,又对艺术性有深刻的理解,既体现了项穆传统的书法思 想,又展示了他作为书法家和书法评论者深厚的艺术修养。2 夕4 一 关键词:证书法雅言峡l 型儒家思想i 迥燮鏖鲞癸, j ( j a n e s s a y o ns h uf ay ay a n so r t h o d o xv i e w m a j o r - a r t s p e c i a l i t y :c a l l i g r a p h ye d u c a t i o n a n dp r a c t i c e t u t o r :z h o u y o n g j i a n a u t h o r :y em e i ( 2 0 0 0 1 9 1 ) a b s t r a c t x i a n g r n n ,a l s on a m e dd e c h u n , c a l l i g r a p h e ra tt h et i m eo fw a n l i ,m i n gd y n a s t y , s o i lo ft h ew e l l - k n o w na r tc o l l e c t o rx i a n g - y u u n b i a n ,w a st h ea u t h o ro f s h uf ay a y a h “s h uf a ry ay a hw r i t t e nb y x z a n g r a uw a so n eo f t h ec a l l i g r a p h i cd i s c o u r s e si n l a t em i n gd y n a s t y ,i nw h i c hx i a n g m ue s t a b l i s h e dt h ec o n c e p to fo r t h o d o x i nt h i s e s s a y ,x i a n g m u sv i e w o fo r t h o d o xw i l lb ea n a l y z e db a s e do i lt h ee s s e n c eo f c a l l i g r a p h y ,r e p r e s e n t a t i v ec a l l i g r a p h e r a n ds t y l e s a n dt h e d e v e l o p m e n to ft h e o r t h o d o xw i l la l s ob e e x p l o r e d f r o mt h e b a c k g r o u n d s u c h a s x i a n g m u s t h i n k i n g ,h i sf a m i l y a n dt h es o c i a l c u l t u r e x i a n g m u s o r t h o d o xw a sr o o t e di n c o n f u c i a n i s m ,a n da l s ow a sg r e a t l yi n f l u e n c e db yi t ss p e c i f i cs o c i a lb a c k g r o u n d i n s u c h s o c i e t y ,c a p i t a l i s m c a m ei n t o b e i n g a n d d e v e l o p e dg r a d u a l l y t os o m e d e g r e e ;y a n g m i n g s m e n t a l i s mi s p r e v a i l i n g ;o o n g a ng r o u pw a sf i g h t i n ga g a i n s t ”f o r m e rs e v e n s ”a n d ”l a t t e rs e v e n s ”t h et r e n do f i n d i v i d u a l i t yh a sf l o u r i s h e da n d h a d g r e a ti m p a c t t o w a r d st h et r a d i t i o n a le t h i c x i a n g m u so r t h o d o xw a st od e f e n dt h e t r a d i t i o n a le t h i c ,a n dc r i t i c i z et h et h o u g h to fi n d i v i d u a l i t y x i a n g m ug r e wu pi na f a m i l yw h i c hh a dad e 印l o v ef o ra r t x i a n g m u sf a t h e r , u n c l ea n db r o t h e r sw e r ea l l w e l lv e r s e da t c a l l i g r a p h y a n d p a i n t i n g x i a n g - y u a n b i a n h a da na d d i c t i o no f c o l l e c t i n gc a l l i g r a p h ya n dp a i n t i n g , t h r o u g ho u th i sl i f e t i m e , t h em o s tr e m a r k a b l e c o n n o i s s e u r sw o r k e df o rh i ma sh i s c o n s u l t a n t s n 他d e v e l o p m e n to fx i a n g m u s o r t h o d o xw a sar e s u l to f t h ei n f l u e n c ef r o mh i sf a m i l y t h e r ew e r ea l s oq u i t eal o to f a r t i s t sw h oh a dc l o s e r e l a t i o n s h i p w i t h x i a n g m u sf a m i l y , t h i s a l s oh e l p e dt h e m a t u r a t i o no f x i a n g m u st h o u g h t i n ”s h uf ay ay a h ”,x i a n g m u p r a i s e do r t h o d o x , a n da l s oc r i t i c i z e dh e t e r o d o x z h a n g b iw a so n eo ft h er e p r e s e n t a t i v ec a l l i g r a p h e r so f h e t e r o d o x b ya n a l y z i n gt h ec a l l i g r a p h yo fz h a n g b i ,t i f f se s s a yi s t op r o b ei n t ot h e c o r r e l a t i n gr e l a t i o n s h i pb e t w e e no r t h o d o xa n dh e t e r o d o x y a ss t a t e db y x i a n g m u ,t h u s t or e v i e wt h eh i s t o r i c a lp o s i t i o no fs h uf ay ay a h ) o a n g r n uv i e w e dc a l l i g r a p h ya s o n eo f t h ei n s t r u m e mf o rm o r a l i z a t i o n ,w h i c hw a st h el r a d t i o no f c h i n e s ec a l l i g r a p h y a n de v e nt h ew h o l ea r tc r i t i c i s m ,w h i c he m p h a s i z e dt h ef u n c t i o no fa r t b u ts o m e m i s 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 t oc o n f u c i a n i s mo fx i a n g m ul e dt os o m ec o n f l i c t ,a n dh e a l s om i s c o n s t r u e dt oa r tt os o m ed e g r e e a d d i t i o n a l l y ,h ea l s om a d es o m ew r o n g j u d g m e n t sd u e t oh i su n f a m i l i a r i t yt ob u d d h i s ma n dt a o i s m o r t h o d o xi ns h uf ay a y a n , r e p r e s e n t e d i t st i m e ,i tc r i t i c i z e dt h e c a l l i g r a p h yc i r c l e ,a n da p p r a i s e d t h e t r a d i t i o n a la e s t h e t i cv i e w s s h uf ay ay a nh a d c o m p l e t es y s t e m a n dt h e a r g u m e n t a t i o nk e p tc o n s i s t e n t i t c r r f l ef r o mt h es t a n d p o i n to fc o n f u c i a n i s m ,a l s o r e v e a l e dt h a t c a l l i g r a p h y w a s p r o d u c t o fi t st i m ea n d s o c i e t y x i a n m f f sd e e p 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t ot h ea r t i s t r y o fc a l l i g r a p h yi n d i c a t e dh i st r a d i t i o n a lt h i n k i n g ,a l s o s h o w e dh i sn o t a b l ea c c o m p l i s h m e n ta sac a l l i g r a p h e ra n dac a l l i g r a p h i cc r i t i c k e y w o r d s :s h uf ay a y a h , o r t h o d o x ,c o n f u c i a n i s m ,s o c i a lb a c k g r o u n d ,f a r o a l y , z h a n g b i 2 绪论 项穆的书法雅言是晚明比较系统的书法论著,对之历来有不同的评价, 褒贬皆有。关于书法雅言研究,在当代一批书法史、书法思想史、书法美学 史、书法批评史等诸多著作中都有论述,论文有牟忠虎试论项穆“中和”的书 法审美观( 见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社版1 9 9 9 年2 期) ,韩玉涛黄山谷、 朱子、项穆与王铎:书论史上的一个怪圈( 见中国书法1 9 9 6 年2 、3 期) , 李晓琳书法根心( 见书法之友2 0 0 2 年8 期) 等。这些研究有了一定的成 果,有新的见解。但遗憾在深入、综合、全面剖析项穆书学思想方面还做得不够, 对项穆所处时代背景论证不深,对项穆周围人以及家教对他的影响的深入研究还 没有,陈振濂在书法史学教程中曾提到项元汴收藏、上层交游圈对项穆的影 响,惜其未能深入,而项穆家庭的其他方面对他的影响则未提到。黄悖在中国 书法史元明卷中分析了明代中晚期书家情况,对晚明思潮对其时书法的影响也 有论述。可作为项穆书学思想的背景之一予以参考。项穆以儒家思想来观照书法 是显然易见的,如何评价他这一思想? 项穆所处的晚明在中国历史上是个比较特 殊的时代:社会经济方面,出现资本主义的萌芽;思想界,心学风行;文学界, 公安派与前后七子相对抗。而中国历史上一批有影响的书画家也活跃在同时代, 如董其昌、徐渭等。项穆所处的家庭环境也非比常人,作为大收藏家项元汴的儿 子,项穆自然从小会受到家庭艺术氛围的熏陶及周围与其父交游的艺术家的影 响。另一方面,作为大户家族中的一员,功勋盖世的祖辈的遗风,父辈淳厚的德 行对他思想的形成的影响也不谓不深。因此,结合项穆具体时代的社会背景以及 他所处周围环境对他的思想进行分析,就显得尤为重要了。项穆在书法雅言 中明确地提出了“正宗”论,本文试图以之为契机,分析项穆书法艺术正宗观的 各个要素,评价项穆的书学思想。从另一方面也提示出这样一个问题:在评价一 个书法批评者的时候,怎样结合其所处时代与环境对其书法思想进行客观的评 论。 第一章从书法雅言看项穆正宗观 第一节项穆正宗书法观的本质、书家与风格 项穆,字德纯,号贞元,明代万历年间书法家,撰有书法雅言一书。此 书共十七篇,分书统、 古今、辨体、形质、品格、资学、规矩、 常变、正奇、中和、老少、神化、心相、取舍、功序、器 用、知识。 在品格一篇中,项穆明确提出自己的正宗观,他说:“就书而分论其等, 擅长殊技,略有五焉:一日正宗,- - e l 大家,- - - e 1 名家,四日正源,五日傍流。 并列精鉴,优劣定矣。会古通今,不激不厉,规矩谙练,骨态清和,众体兼能, 天然逸出,巍然端雅,弈矣奇鲜。此谓大成已集,妙入时中,继往开来,永垂模 轨,一之正宗也。”“1 中国古人重品评,有上中下、神妙能、逸佳等不同等级, 至项穆则又分为上述五等。其实,无论是“上”、“神”还是“正宗”、“逸”所指 都是一个意思,即作者所认定的最高境界。通过书法雅言其它篇章的分析, 我们能对他心目中正宗书法的各个方面窥得大貌。 一、翼卫教经本质的正宗 本质,指事物本身所具有的根本属性,在项穆看来,书法的根本属性就在于 其社会功用。这一点是统领一切、最为关键和根本的,这从项穆对书法雅言 内容的安排上就能明显地看出。他将书统一章放在篇首,开宗明义地提出: “书之作也,帝王之经纶,圣贤之学术,至于玄文内典,百氏九流,诗歌之劝惩, 碑铭之训戒,不由斯字,何以纪辞? 故书之为功,同流天地,翼卫教经者也。” 。1 他将书法视作“帝王之经纶,圣贤之学术”。在他看来,书法不仅仅是- - 1 1 艺 术,更多的在于有深刻的社会功用性而显得有价值。项穆的这种视书法为“同流 天地,翼卫教经”的功用观并非独创。汉非草书是中国书法史上第一篇系统 论述书法的文章,作者赵壹在这篇文章中这样非难草书:“乡邑不以此较能,朝 廷不以此科吏,博士不以此讲试,四科不以此求备,征聘不闯此意,考绩不课此 字。善既不达于政,而拙无损于治,推斯言之,岂不细哉? 夫务内者必阙外,志 2 小者必忽大。”0 1 赵壹非难草书,是因为草书没有讲试、征聘、考绩等社会功用价 值。写得再好,对政治没有推迸作用;再差,也无损于治理天下。因此他对那些 “忘其疲劳,夕惕不息,仄不暇食”孜孜不倦于草书的人大加非难,将他们贬为 “俯而扪虱,不暇见天。天地至大而不见者,方锐精于虮虱,乃不暇焉。”“1 项 穆为了维护他心目中的书法地位,将之视作“帝王之经纶,圣贤之学术”,项氏 之扬,赵氏之贬,看似矛盾,实际上反映了同一理念:书法也好,别的事物也好, 若不是为“同流天地,翼卫教经”、“穷可以守身遗名,达可以尊主治平”,那书 法的价值和意义就要大打折扣了。 既然项穆是站在这样的立场,那么他在书法雅言各篇中就难免不带上功 用的目的来观照书法。比如他批判那些炫耀技巧而不注重书法气局的人:“临池 之士,每炫技于形势猛诞之微,不求工于性情骨气之妙。是谓轻道德而重功利, 退忠直而进奸雄也。”0 3 以道德与功利、忠直与奸雄并举来分别比喻“性情骨气 之妙”、“形势猛诞之微”,其褒贬不言自明。在项穆心中,那种只知道炫奇求怪 而不注重书法作品内涵的作法,有若世俗之徒,哗众取宠、只重功利、不讲道德: 甚至就像昏君治理国家,排斥忠良之士,姑息养奸。这样的批评方法,是带有很 明显伦理色彩的。 二、逸少永宝书家之正宗 上文分析了项穆心日中正宗书法的本质,他心目中的正宗书家是谁呢? “宰 我称仲尼贤于尧、舜,余则谓逸少兼乎钟、张,大统斯垂,万世不易”“1 “宣 尼称圣时中,逸少永宝为训。川”“宣尼、逸少,道统书源,匪由悉邪也。川”“是 以尧、舜、禹、周,皆圣人也,独孔子为圣之大成;史、李、蔡、杜,皆书祖也, 惟右军为书之正鸽。”叫文中这类文字比比皆是。他是以王羲之为正宗的,除开 王羲之,历史上有名的书家在项穆看来都是有缺陷的,在正奇一章中,他分 别列出了各代著名书家,在指出他们的书法特征的同时,对他们作品的缺陷也作 出批评。譬如,他认为李融失于窘迫,欧阳询太过猛峭,虞世南失于天然,颜真 卿不够清畅总而言之,除了王羲之尽善尽美,其他人都多少有些问题。 三、致中极和一风格之正宗 “是以右军之书,末年多妙,当缘思虑通审,志气和平。不激不厉,而风规 自远。”“”孙过庭这句话倒是极为精到地点到了项穆以羲之为正宗的另一个极为 重要的方面:中和的风格。在上面提到的项穆对正宗的定义中,不难看出不激不 厉,骨态清和是他的追求。对“中和”的追求,在他文中各个方面都能看到,譬 如在论及书法的形质时,他追求的是肥而秀、瘦而腴的中和之妙,在规矩一 篇中以味道要调和、音乐要和谐来说明人心皆好乎中和;甚至以鸟巢、蜂窝、蛛 网的圆整精密为寓,驳问书法大道难道还不如禽虫吗? 在论及书之老少时,说 “老”是书之“筋力”,“少”是书之“姿颜”,二者的关系则是“会之则并善, 析之则两乖”“”,也是追求中和;有意思的是,就书体他也以“中和”衡量:“晋 魏以前,篆书稍长,隶则少扁。钟、王真行,会合中和。”“” 项穆认为的正宗书法的影响是会古通今,继往开来,永垂模轨。这恐怕更多 的也是从功用的角度来观照的。而他认定的书法本质既是如此,通过什么样的学 习方法才能达到这样的境界呢? 我们不妨分析一下他对书法艺术其他要素如规 矩、资质、学识、人书关系等的看法。 第二节项穆正宗书法观的学习方法 一、规矩谙练与天然逸出 上文提到项穆的正宗的各个方面,从他对正宗的定义不难看出,他认定正宗 书法应该“规矩谙练、天然逸出”,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项穆既重规矩,同时 也重视天然。在书法雅言一文中,既可以看到他对以往古人对规矩思考的继 承,又有他自己的看法。 ( 一) 书法艺术中的规矩其实,早在项穆之前,古人对书法学习方法、创 作状态早有深刻的探讨。规和矩,本是校正圆形和方形的两种工具。礼记经解 载:“规矩诚设,不可欺以方圆”,孔颖达疏:“规所以正圆,距所以正方。”后来 用指一定的标准和成规、法度。对应到书法艺术,就是指构成书法艺术语言的规 则,主要如笔法、字法、章法、墨法等要素。比如: “凡学书,欲先学用笔。用笔之法,欲双钩回腕,掌虚指实,以无名指倚笔, 则有力。”n 3 1 此处所说执笔法虽然不能归为笔法,却可以成为构成法度的内容。 “书家论徐会稽笔法;怒猊抉石,渴骥奔泉。以余观之,诚不虚语。季海 长处正是用笔劲正而心圆。”“”“怒猊抉石,渴骥奔泉”这一比喻是说用笔时候 4 的速度和力量。 “分间布白,勿令偏侧。四面停匀,八边具备,短长合度,粗细折中。 心眼准程,疏密鼓正。”“”这是说书法的布白,即章法: “昔人云:作大字要如小字,作小字要如大字。盖谓大字则欲如小字之详 细曲则,小字则欲具大字之体格气势也。川”3 “至若数画并施,其形各异;众点 齐列,为体互乖。一点成一字之规,一字乃终篇之准。川”1 说的则是字法和章法: “字之巧处在用笔,尤在用墨,然非多见古人真迹不足以语此窍也。用墨须 使有润,不可使其枯燥,尤忌袱肥,肥则大恶道也。“”讲的是用墨之法,古人用 砚磨墨,墨的浓淡由自己掌握,如果技法不过关,表现在作品上,墨过淡容易伤 神,过浓则肥俗。所以古人对怎样用墨也是非常重视的。 翻开中国历代书法理论,像此类论述比比兼是,甚至有专门论著如传卫夫人 笔阵图,颜真卿与张长史论笔法十二意,丰坊童学书程,还有永字八 法这些都足见古人对规矩的重视。为什么古人如此重视规矩呢? 我们来看它 在书法艺术中的作用。 古人是这样看待规矩的:“心不厌精,手不忘熟。若运用尽于精熟,规矩谙 于胸襟,自然容与徘徊,意先笔后,潇洒流落,翰逸神飞。”m 3 想来也是,有过书法创作经验的人都知道,要是没有平时对笔法、字法、章 法、墨法等艺术语言的熟练掌握,在下笔时还在考虑这笔该如何安排,那个字在 某个名帖中是怎么写的,那就只有落得“笔下始思,困于钝滞”的结果,创作中 正在涌动的灵感也会被堵塞,思路一被打断,就如孙过庭所说的“情怠手阑”, 乖背性情。在这样的情景下是肯定创作不出好的作品的。没有掌握法度,自然谈 不上什么无法而法,只有“规矩谙练”,才能“运用精熟”。“规矩谙练”说到底 就是对书法技法的熟练掌握,技巧的纯熟是任何- - f - j 艺术要达到极致的必经途 径。产生笔墨障碍固然有工具、环境等的原因,但技巧掌握不纯熟还是占很大的 因素,甚至有古人认为,要是技巧达到一定程度的话,即便是秃笔躁纸也能创作 出好的作品。“不择纸笔”就是这样的说法。看来古人是想借“规矩谙练”以达 到“天然逸出”。规矩既然如此重要,古人当然就要在上面下大工夫,怎样才能 达到“规矩谙练”的程度? 勤学苦练是一法门: 张伯英临池学书,池水尽墨;永师登楼不下,四十余年张公精熟,号为草圣: 永师拘滞,终著能名以此而言,非一朝一夕所能尽美俗云:“书无百日工”盖悠 悠之谈也宜白首攻之,岂可百日乎! o ” 学书之法。非口传心授,不得其精大要须临古人墨迹,布置问架,捏破管,书 破纸,方有工夫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墨钟丞相入抱犊山十年,木石尽黑赵子 昂国公十年不下楼崾子山平章每日坐衙昙,写一千字才进膳唐太宗皇帝简板马上 字,夜半起把烛学兰亭记大字须藏间架,古人以帚濡水,学书于砌,或书于几, 几石皆陷1 这样的观点是很有代表性的,不用举过多的例子。“池水尽墨”与“木石尽 黑”,“登楼不下四十年”与“几石皆陷”是何等工夫和精神! 恐怕有些夸张,但 惟从夸张中见人们对积学苦练精神的推重。一方面,这和中华民族勤奋好学的优 良传统有关系,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人们对“规矩谙练”的一种追求。 是不是“规矩谙练”就天机白出了呢? “规矩谙练”在书法艺术达到“神品”、 “正宗”、“上”的过程中是不是就是唯一法门呢? 若认为是的话,那真是把艺术 想得过于简单了。 “良由唐人以书判取士,而士大夫字书,类有科举习气。故唐人下笔, 应规入矩,无复魏晋飘逸之气。川捌看来,古人对此早有清醒的认识,他们把那种 只知规矩,不知变化的作者唤做“书奴”;只知端正,不知“奇怪”的作品叫做 “算子”。分析历史上“台阁体”、“馆阁体”书法,技巧掌握得不谓不熟,工夫 下得不谓不深,但终因其僵滞的程式化,泯没了生命的气息,显得死气沉沉,毫 无生机,没有生命的鲜活、性情的流露,终不能达到天然逸出的境界,跃居“神 品”、“正宗”之列。 姜夔说:“大抵下笔之际,尽仿古人,则少神气。”看来技巧的“精熟”是必 要的,但是想仅靠“精熟”而入神,却是痴人说梦。 在什么样状态下才能“天然逸出”? 勤动手、勤用眼是不是就够了? 人的因 素比如天资与学养、性情等因素在达到书法极则“正宗”、“神化”中占有什 么样的地位? 这些都需要进一步深入探讨。下文再详细分析。 ( 二) 项穆的规矩观还是回到项穆。在书法雅言中,项穆认定“正 宗书法”的体现之一是“规矩谙练、天然逸出”,前文已经分析了二者的关系, 那么在项穆这里,他又是怎么看待这二者的呢? 我们不妨综合他的文中取舍、 神化、规矩、正奇、( - g - 变、功序诸篇进行分析: 6 首先,他是这样认定规矩的:“圆为规以象天,方为矩以象地。方圆互用, 犹阴阳互藏。所以用笔贵圆,字形贵方,既日规矩,又日之至。是圆乃圆神,不 可滞也;方乃通方,不可执也。”。3 1 项穆以道统观照书统,在他看来,书法的目 的在于“书之作也,帝王之经纶,圣贤之学术,至于玄文内典,百氏九流,诗歌 之劝惩,碑铭之训戒,不由斯字,何以纪辞? 故书之为功,同流天地,翼卫教经 者也。”嘲1 所以在他那里,规矩也和天地阴阳这些代表秩序经纶的概念一样神圣, 这在书法雅言各篇章中都有不同程度的体现。同时,项穆提出“不可滞,不 可执”,说明作为书论家,他是深谙书法艺术精神的,在常变一章中,项穆 这样论到规矩:“宣尼疾固,规矩诸说无乃固乎? 夫字犹用兵,同在制胜。 兵无常阵,字无定形,临阵决机,将书审势,权谋庙算,务在万全。然阵势虽变, 行伍不可乱也;字形虽变,体格不可蹰也。”o ”也就是说,规矩并非一成不变, 在进行创作的时候,应该“审势”、“权谋”,不要拘于“定形”而是应该象用兵 一样“l i 每阵决机”,但项穆的“变”是有前提的,那就是“体格不可蹰”,单独理 解“体格不可瑜”可能会有些难处,但结合项穆书法审美的风格取向不难看出他 究竟指的是什么了。在项穆的“正宗”观中,他所认定的风格美是“不激不厉, 骨态清和”,对此,他有更为具体的阐释:“又书有三要:第一要清整,清则点画 不混杂,整则形体不偏邪;第二要温润,温则性情不骄怒,润则折挫不枯涩;第 三要闲雅,闲则运用不矜持,雅则起伏不恣肆。”汹1 原来他所认定的不可蹰之体 格乃是清整、温润、闲雅的书体、书风,实际就是中和美。难怪对苏东坡肥欹的 书体、米元章恣肆的书风,他要斥之为“傍流”,并将之放在他品评标准的最末, 还以“抬作夫人之肥艳美婢”,“旁若无人叫笑之风流公子”分别对苏、米加以讥 讽。“夫正宗尚矣,大家其博,名家其专乎,正源其谨,傍流其肆乎。欲其博也 先专,与其肆也宁谨,由谨而专,自专而博。规矩通审,志气和平,寝食不忘, 心手无厌,虽未必妙入正宗,端越乎名家之列矣。”7 1 也就是说,达不到正宗的 境界倒也罢了,可不能流于“傍流”的地步。看来,项穆是生怕有人借“天然逸 出”之口而为“肆”辩护,先不管他对他所定义的“傍流”书法的评价是否合理, 项穆的“欲其博也先专,与其肆也宁谨”实在是为了维护他心目中的那个不可逾 越的体格“不激不厉”。 既然这样,他就不得不反复强调规矩的重要性了:“规矩入巧,乃名神化, 7 固不滞不执,有圆通之妙焉。”汹1 “规矩未能精谙,心手尚在矜疑,将志帅而气 不充,意先而笔不到矣。此皆不能从心之所欲也。至于欲既从心,岂复矩有少蹄 者耶? 宣尼既云从心,复云不蹄者,恐越于中道之外尔。”在他看来,所谓神 化,即是“规矩入巧”,“从心所欲”的前提是“不蹰规矩”。所以,他说:“大率 书有三戒:初书分布,戒不均与欹;继知规矩,戒不活与滞:终能纯熟,戒狂怪 与俗。”m 1 所谓狂怪与俗,多半含有他所贬斥的“傍流”的成分。 怎样学成规矩? 项穆是这样看的:“必先临摹,方有定趋。始也专宗一家, 次则博研众体,融天机于自得,会群妙于一心,斯于书也,集大成矣。第昔贤遗 范,优劣纷纭,仿之贵似。审之尚精。仿之不似,来续尾之讥;审之弗精,启叩 头之诮。舍其所短,取其所长,始自平整而追秀拔,终自险绝而归中和。心与笔 俱专,月继年不厌。若分布少明,即思纵巧,运用不熟,便欲标奇,是未学 走而先学趋也。书何容易哉! ”。o 这段话有这样几个意思:其一,项穆非常重视 对古人的学习,也就是说他重视通过学习古法来掌握规矩。其二,在具体的学习 过程中,首先他认为要先专攻一家,然后博采众长,其目的就是为了广泛学习古 人在笔法、字法、章法、墨法方面的技巧,专和博结合才能既深入又集大成;然 后他认为临习贵“似”、“精”,他不象黄庭坚等人那样偏重于意临,而是认为如 果不像不精的话,会招来“续尾之讥”和“叩头之诮”。前人有“书奴”论,讥 讽书法作品中只有古人没有自己。有意思的是,项穆在此处无视这种说法,强调 不但要学而且必须得学像、学精。其三,他学古、掌握规矩的目的还是为了心中 的“中和”的审美理念。其四,他在对待怎样学古也就是说该怎样掌握规矩的方 法上,强调专心和苦练,这和以往的书论是一脉相承的。总而言之,他的宗旨是 为维护自己心目中的“正宗”,恐怕还是担心有入借“意”而倡“肆”,也就是他 在书法雅言诸多篇章中反复批驳的刻意于奇,即“运用不熟,变欲标奇”。 因此,对正与奇的分析中,同样体现出他对规矩的情结:“然质朴端重以为 正,剽急骇动以为奇,非正奇之妙用也。世之厌常以喜新者,每舍正而慕奇,岂 知奇不必求,久之自至者哉。假使雅好之士,留神翰墨,穷搜博究,月习岁勤。 分布条理,谙练于胸襟;运用抑扬,精熟于心手。自然意先笔后,妙逸忘情,墨 洒神凝,从容中道,此乃天然之巧,自得之能。”。”又次的强调工夫论,强调 规矩的谙练。 书法艺术的最高境界是人与书的打通,达到人艺通融、物我两忘、人天合一 的境界。规矩只是达到这种境界的一种途径而非唯一法门。项穆在其正宗观中提 至l l - f “规矩谙练、天然逸出”,但不难看出,他在文中更多地在谈规矩,他之所 以这样念念不忘规矩,一方面是他看到了规矩在成就“天然逸出”中所起的作用; 另一方面,却是和他所认定的审美风格“不激不厉”紧密相关。首先,他这种审 美极致反映了以道统观照书统的秩序观,其次也和他所处时代和环境紧密相关, 我们在后面再探究这一点。 二、天资纵哲与学识谙练 作为书法批评者,项穆也认识到达到书法艺术的最高境界并非只有“规矩谙 练”,在他文中,他分别以辨体、形质、心相、资学独立成章,充分 地说明了他对性情、天资、学养在成就书法艺术的途径中所起作用的重视。 ( 一) 心主百骸,书乃心迹“质直者则侄诞不道,刚假者又掘强无润,矜 敛者弊于拘束,脱易者失于规矩,温柔者伤于软缓,躁勇者过于剽迫,狐疑者溺 于滞涩,迟重者终于蹇钝,轻琐者染于俗吏。斯皆独行之士,偏玩所乖。州”3 孙 过庭列举了九种资质,非常详细地说明了不同性情所造就的不同书法风格,同时 也说明了资质的缺陷所带来的作品缺陷。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往往性情要是能 善用的话,那倒也是成其个人书法风格的一种先天条件。书法历史上这样的例子 也不少,如祝允明、徐渭,无不是在结合自身气质的基础上,找到一种更能独抒 心臆的风格指向来表现本真自我、抒情达意,最终形成奇崛的书风并在书法史上 独领风骚。但这等意义的任情恣性却并不是使气任性,它是有充足的内心根据和 后天因素的。一味倚重天资,若功力不济、修为不够,不能顺应环境调整心态情 绪,天资纵哲则可能导向妖魔鬼怪。资近大家,学入傍流的例子也是较多的。项 穆大抵是认识到了这一点,在他文中以苏东坡等人为例来说明他们虽然天资过人 但终只能居傍流之列,先不管他对苏氏等人评价是否公允,他这种认识因其得理 是深刻的。“悟其所短,恒止于苦难。川蚓认识到自己弱点的人往往徘徊于其间不 能自拔,这是项穆对孙过庭的思想的继承,“恃其所长,多画于自满。川删对那些 恃才自满的人的批判。则是他在此基础上的进一步发挥。“孙子因短而攻短,予 也就长而刺长。使艺成独擅,不安于一得之能;学出专门,益进于通方之妙。”腓1 9 虽然他也谈不同缺陷性情的人表现在作品上的缺陷,但这似乎还不是他主要的目 的,他的目的在于批判任用天资,同时进一步探求怎样达到“通方之妙”的境界。 ( - - ) 资学兼长,神融笔畅实际上,天资作为一种先天优势,自然在书法 艺术学习中占很重要的作用。项穆对此也有清醒的认识,“若学优而资劣,作字虽 工,盈虚舒惨、回互飞腾之妙用弗得也。书有神气,非资弗明”。”所以无论书还 是画,“馆阁体”“院体”都不是最高境界;项穆还进一步认为,要是资质太差的 话,连学基本功也成问题,他在资学一章中以学唱歌为例,说要是唇齿漏风, 喉舌砂短,无论如何都学不好。这倒不是项穆的独创,项穆之前的古人如张怀瑾 就很强调天资在成就书法艺术中的作用,认为书之大旨,“得者非假以天资,必 不能得。”但天资却不是唯一的。先天的条件还要结合后天的因素才能发挥作 用。一方面,任用天资的弊端,上面已经讲了,在此不赘;另一方面,伤仲永 是说明没有后天的修养,神童也变庸人的例子。“资学兼长,神融笔畅。苟非交 善,讵得从心? 若资迈而学疏,笔势虽雄,钩揭导送、提抢截曳之权度弗熟 也。”这句话可以这样理解,一方面,项穆看到了资与学这两个方面的重要, 二者相互交善则神融笔畅;另一方面,从“钩揭导送、提抢截曳之权度”来看, 这里他所指的还是技巧、规矩的学习。前面已经讲过,他特别重视规矩,在这里 又体现了出来。项穆在论及技巧的学习时特别强调岁月的推进和工夫的深入,常 常在他文中可以看到“非有二十年精进之功不能知其妙”3 、“非四十载不能成 也”m 1 之类的话,足见他认为没有长时间技巧的学习的话,是不能集大成的。就 “学”而言,他又不是简单地讲技法:“天资纵哲,标奇炫巧,色飞魂绝于一时; 学识谙练,入规应矩,作范垂模于万载。”“羽“学识”恐怕不是只指书法艺术的 规矩,其中还当有别的内容。苏东坡说“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 “读书万卷”就是在技巧的谙练之外对学习另一方面的要求。多读书,陶冶胸次、 遗落尘累,下笔自是高人一筹。在项穆看来,“学”具体表现在哪里呢? “然人 之资禀有温弱者,有剽勇者,有迟重者,有疾速者。知克己之私,加日新之学, 勉之不已,渐入于安。万川会海,成功则一。”“”原来,学习的目的在于纠正偏 执的性情,而所谓“温弱”“剽勇”“迟重”等弊自然是项穆站在“致极中和” 的立场来看的,“克己”的目的,最终还是为了达到他心目中的“正宗”:“第施 教者贵因材,自学者先克几。与世推移,量人进退,何虑书体之不中和哉。川“3 1 0 基于这样的思想,在对待资和学方面,尽管他看n - - 者交善所带来的神融笔畅, 也承认天资的作用,但在资和学中,他倒是更有偏向“学”的趋向:“资过乎学, 每失颠狂;学过乎资,尤存规矩。”m 1 对颠狂他自然是全盘否定,对规矩他倒是 认同,因此,对于已经具备一定条件的学书者来说,宁可学过于资,也不能资胜 过学。 ( 三) 人品既殊,人正书正单就天资与学识还并不足以成就“正宗”。“学 书须要胸中有道义,又广之以圣哲之学,书乃可贵。若其灵府无程,政使笔墨不 减元常,逸少,只是俗人耳。余尝言,士大夫处世可以百为,唯不可俗,俗便不 可医也”“”看来在学识之外,“道义”也是非常重要的。项穆既然以文艺功用观 照书法,这一点他自然也忘不了:“人品既殊,性情各异,笔势所运,邪正自 形。”“8 1 原来,根子在这里呢,人品的差别决定了性情的差异,性情的差异,决 定了笔势的邪正。这样一来,练德修心就至为关键了。而项穆之“德”、“心”是 什么呢? 还是要结合他的正宗本质书学观来探讨。 “言,心声也:书,心画也;声画形,君子小人见矣。声画者,君子小人之 所以动情乎”“”这句话极为精辟地阐述了人与艺术、创作主体与书法的关系。书 法犹释氏心印,发于心源,成于了悟。书法即是心法,有诸中而形诸外,得于心 而应于手。心意是书法的将军,决定书法的风格与精神,正如项穆所说:“书之 心,主张布算,想像化裁,意在笔端,未形之相也。书之相,旋折进退,威仪神 彩,笔随意发,既形之心也。川酬既然主体与书体是一体的,那么,在项穆这里, 书法应该反映出什么样的精神呢? “夫人灵于万物,心主于百骸。故心之所发, 蕴之为道德,显之为经纶,树之为勋猷,立之为节操,宣之为文章,运之为字 迹。”o ”书法即字迹,是心灵运动的体现,与道德、经纶、勋猷、节操、文章是 同为一体的,要想成就书法的高度,那就得练人,人成了,那书在一定程度上就 成了。项穆人成的标准是什么? 自然得从他所认定的书法本质来探讨。“柳公权 日:心正则笔正。余今日:人正则书正。心为人之帅,心正则人正矣。笔为 书之充,笔正则书正矣。人由心正,书由笔正,即诗云思无邪,礼云 无不敬,书法大旨,一语括之矣。川硎看来“人正则书正”乃是他的书法大旨, 正人之目的,是为了正书,但这却还不是项穆的终极追求。“故欲正其书者,先 正其笔,欲正其笔者,先正其心。若所谓诚意者,即以此心端己澄神,勿虚勿贰 也。致知者,即以此心审其得失,明乎取舍也。格物者,即以此心博习精察,不 自专用也。正心之外,岂更有说哉? ”呻3 醉翁之意不在酒,看来,欲“书正”, 得“a , t ”。“a , t ”谓何? 后文当进一步作出分析。 第二章正宗的辩证 第一节项穆审美心理成因分析 通过上文的分析,不难看出项穆书学正宗观的各个方面:书法本质方面,他 以道统观照书统,注重书法的社会功用性:在书家方面,他将王羲之视作书法之 正鹄,认为逸少一出,会通古今,书法集成,模楷大定;在书法风格方面,他推 重不激不厉,骨态清和,巍然端雅的中和书风:在书法学习方面,他强调规矩和 学识,注重人的修炼,主张“人正则书正”。这样的思想源于何处? 这是值得探 究的。 一、思想的影响 “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从这段儒家经典不难看出,项穆的书学正宗 观实际源于中国儒家思想,“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儒家非常重视“乐”, 其原因在于“乐”对社会、对人生有很重要的作用,能够成人,可以教化。从这 个意义来说,才有“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跚 的善与美高低的评价。孔子认为郑声“淫”,因为在他看来,郑声只求快乐,太 “过”,不淫不伤,合乎“中”的乐才是极致。项穆在论述书法的功用时说到: “大学之旨,先务修齐正平;皇极之畴,首戒偏侧反陂。且帝王之典谟训诰, 圣贤之性道文章,皆托书传,垂教万载,所以明彝伦而淑人心也。岂有放辟邪侈, 而可以昭荡平直之道乎? 川”1 在他那里,书法的审美性不是第一位的,第一位当 是书法作为“帝王之典谟训诰,圣贤之性道文章”的载体,有“明彝伦、淑人心” 的功用性,必须把它放在最主要的地位并看作是最神圣的事物。因此,他如此反 感炫耀技巧以及“形势猛诞”的作品就不难理解了。“修、齐、正、平”见于大 学:“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 1 2 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 其知。”侧是儒家积极入世、完善自己也完善社会的方式和途径,在于修身齐家 治国平天下,其中的社会责任感不言自明。在项穆看来,帝王的典谟训诰,圣贤 的性道文章,这些体现社会伦理秩序的典则,宣扬正人正己的文章,都是为顺天 道、淑人心、维护秩序纲伦、固定伦理道德所服务。而所有这些都是以书法为载 体而流传千载,书法的功用如此重要,自然容不得放辟邪侈,否则,天下就要大 乱了。 在书法雅言一书中,随时可见项穆将孔子与王羲之并举。这显然也是他 以儒家思想观照书法的结果。儒家的圣人是孔子,既然项穆是从儒家的文艺功用 观来看书法本质,难免他就要随时将他心目中的书圣比拟为孔子。要是不将孔子 与羲之并举,似乎论述王羲之在书法上的正宗地位还不够有说服力。从中也能看 出项穆对儒家思想、儒家圣人的顶礼膜拜。而王羲之之所以是集大成者,在项穆 看来,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因为他“会通古今,书法集成,模楷大定。”。”,而 所谓模楷大定,用项穆的话来说就是:“逸少一出,揖让礼乐,森严有法,神彩 攸焕,正奇混成也。”这一方面是在描述王羲之的书法特征,说明羲之书法有 法度;另一方面,以“揖让礼乐,森严有法”作喻,又体现出他以儒家“礼乐” “法度”观照的立场。 同样,以“中和”为书法风格的正宗也是源于儒家思想,儒家经典在论及中 和时是这样说的:“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 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基于这样的思想,项穆在论及中和书风的作用时很自 然地说道:“法书仙手,致中极和,可以发天地之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1-4-Butanediamine-13C4-Putrescine-sup-13-sup-C-sub-4-sub-生命科学试剂-MCE
- 护理班组长竞聘面试题目及答案
- 信息学奥赛初赛试题及参考答案
- 机场炸探岗试题带答案
- 农机修理工复习题及答案
- 绩效改进计划实施跟踪人事试题及答案
- 2025年招聘面试月知识测试试题及答案
- 搪瓷卫生间墙面防水板创新创业项目商业计划书
- 2025年危险品运输合同模板
- 家乡粽子专卖店创新创业项目商业计划书
- 2025年磷矿石行业分析报告及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 2025年国企行测题库行测人文常识模拟题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年全球网络安全的区块链应用
- 2025山东省教育厅直属事业单位省教育发展服务中心第二批招聘9人笔试考试备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5海南琼海市社区专职网格员招聘为社区专职人员50人(1号)考试笔试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
- 贵州国企招聘2025贵州盐业(集团)黔东南有限责任公司招聘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江苏苏州市姑苏区人民武装部公益性岗位招聘2人备考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
- 高职院校专业课程教学质量评价标准
- 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第五单元生物与环境》单元测试卷及答案
- GB/T 3683-2023橡胶软管及软管组合件油基或水基流体适用的钢丝编织增强液压型规范
- 内分泌专业临床路径大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