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汉语词重叠的理据研究.pdf_第1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汉语词重叠的理据研究.pdf_第2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汉语词重叠的理据研究.pdf_第3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汉语词重叠的理据研究.pdf_第4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汉语词重叠的理据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重叠是汉语一种重要的语法手段,是语言研究广泛关注的一种现象。本文认 为理据研究十分重要,必须对隐居于汉语词重叠背后或深层的动因进行分析和考 察。所以本文以汉语词重叠的理据问题为研究对象。主要内容如下: 一词的内部构造动因。重点考察双音节动词和形容词的构造方式对词的重 叠能力的影响。最后得出其中蕴涵的基本规则是;述谓性越强,则重叠性越强, 述谓性越弱,则重叠性越弱。 二认知动因。从重叠象似性理论和语言运用者的认知心理倾向两方面迸行 阐释。重叠式的实质就是类象地用形式的量的增加反映概念的量的增加。动词、 形容词重叠蕴含的基本规则是:意愿性越强,重叠性越强;意愿性越弱,重叠性 越弱。 三语言机制动因。提出对称、羡余、经济和类推对汉语重叠的形成和发展 起着重要作用。由于对称机制的作用,汉语词的重叠式广泛出现。经济原则在理 论上对羡余度的限制和实际上的语言交际对羡余度的需求,构成羡余和经济的对 立统一。类推促使对称机制和羡余机制创造的有限模式有效运转起来,从而使汉 语词的重叠在语言系统中保持活力。 四语体动因。口语中重叠词较多,书面语中政论、公文和科技语体一般不 用重叠式,但文艺语体因其一般不注重正式性,要求形象性和生动性,因而重叠 式出现的频率较高。 本文采用描写与解释相结合以及统计的方法,对汉语词重叠的理据问题进行 探讨和研究,以期对汉语重叠有更全面深入的认识。 关键词:重叠;理据;内部构造;认知;语言机制;语体 a b s t r a e t g e r m i n a t i o n i sa ni m p o r t a n tg r a m m a t i c a ld e v i c ea n dp h e n o m e n o ni nc h i n e s e 。 w h i c hh a sb e e nw i d e l yc o n c e r n e db yt h el a n g u a g es t u d y t h em o t i v e sr e s e a r c hi sv e r y i m p o r t a n t w eh a v et oa n a l y z ea n di n v e s t i g a t et h em o t i v e so fg e r m i n a t i o n s ow et a k e t h em o t i v e so fg e r m i n a t i o na st h er e s e a r c hs u b j e c t t h ep a p e rc o n s i s t so ff o u rp a r t s a n dt h em a i nd e m e n t sa l - e 勰f o l l o w s : f i r s t l y , w o r d si n t e r n a ls t r u e t t t r em o t i v e t h ed i s s e r t a t i o nm a i r a yi n t r o d u c et h e s 缸 u e t u t em e t h o do fd o u b l es y l l a b l ev e r ba n da d j e c t i v e ,t h e yi n f l u e n c et h ea b i l i t yo f g e r m i n a t i o n t h eb a s i cr u l ei s :“s l a u w e i ”i n o r es t r o n g ,g e r m i n a t i o nr n o l es t r o n g ; “s h u w e i ”n l o l ew e a k , g e r m i n a t i o nm o r ew e a k s e c o n d l y , c o g n i t i o nm o t i v e t h ep a p e r s t u d i l 。$ t h et h e o r yo fi c o r t i e i t yc o g n i t i o n a n dt h ec o g n i t i o nm e n t a ls t a t eo fu s e r s t h es u b s t a n c eo fg e r m i n a t i o ni st h ei n c r e a s e o ft h eq u a n t i t yo fc 灯n e e p tw h i e l at a k e st h ef o r mo ft h el i n g u i s t i c so v e r l a p p i n g t h e v e r b ,a d j e e t i v eg e r m i n a t i o nc o n t a i nb a s i cr u l e :s t r o n g e rw i l l ,s t r o n g e rg e r m i n a t i o n ; w e a k e rw i l l ,w e a k e rg e r m i n a t i o n t h i r d l y , l a n g u a g em e c h a n i s m sm o t i v e w ep u tf o r w a r dt h el a n g u a g es y s t e m s s y m m e t r i cl l a e c h a n i s m , t h er e d u n d a n tp r i n c i p l e ,t h ee c o n o m i cm e c h a n i s ma n dt h e a n a l o g i c a lm e c h a n i s mh a v ei m p o r t a n tf u n c t i o n i ng e r m i n a t i o n b e c a u s eo ft h e f u n c t i o no fs y m m e t r i cm e e h a l f i s m , g e r m i n a t i o no fc h i n e s el a n g u a g ea p p e a r s e x t e n s i v e l y e c , o n o m i ep r i n c i p l er e s t r i c t sr e d u n d a n tt h e o r e t i c a l l y , b u tn e e d si ti ns o c i a l i n t e r c o u r s e ,o p p o s i t i o na n du n i t e t h ea n a l o g i c a lm e c h a n i s mp u s h e st h el i m i t e dm o d e r e v o l v e sa v a i l a b l y , m a k i n gg e r m i n a t i o nk e e pv i t a l i t yi nt h el a n g u a g es y s t e m l a s t l y , l a n g u a g es t y l em o t i v e t h e r el l l r em a n yg e r m i n a t i o n si ns p e e c h , l i t t l ei n p o l i t i c a lc o m m e n t a r y , o f f i c i a ld o c u m e n t , s e i c n e ea n dt e c h n o l o g yd o c u m e n t b u t l i t e r a t u r et e x to t l t e nu s e sg e r m i n a t i o nb e c a u s eo f i t si n f o r m a l i t y t a k i n gc o m b i n a t i o no f t h ed e s c r i p t i o na n de x p l a n a t i o n , s t a t i s t i c s 船s t u d ym e t h o d , t h ee u l r c n td i s s e r t a t i o ns t u d i e st h em o t i v e so f c h i n e s eg e r m i n a t i o n , a n de x p c c 协t oh a s n m o r ec o m p l e t e l y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o f c h i n e s e g e r m i n a t i o n k e yw o r d s :g e r m i n a t i o n ;m o t i v e s , i n t e r n a l s t r u c t u r e ;c o g n i t i o n ;l a n g u a g e h i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 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 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 也不包含为获得东北师范大学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 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 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烫盔日期:垄z 垒2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东北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 论文的规定,即:东北师范大学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 构送交学位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 授权东北师范大学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 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汇编 学位论文。 (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拄指导教师签名:秀堕 日 期:趣晕至:爹日期:之2 五:兰i 学位论文作者毕业后去向: 工作单位: 通讯地址: 电话: 邮编: 引言 o 1 研究的对象和意义 本文以汉语词重叠的理据问题为研究对象。通过词的内部构造、认知、语言 机制和语体色彩等四大方面,对隐居于汉语词重叠背后或深层的动因进行分析和 考察,以期对汉语重叠有更全面深入的认识。 本选题的研究意义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有助于加深对汉语词重叠现象的认识。重叠是汉语中一种普遍的语法 现象,一直是语法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但目前研究成果大多是关于重叠的范围、 形式、句法功能、语法意义和修辞等,理据方面的研究还比较薄弱,而理据研究 恰是科学研究的最有“兴趣”的内容和“研究重点”。函本文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 提出一些新的见解和观点,以使我们对汉语词重叠现象的认识更系统、全面和深 刻。 其次,能够为语言机制研究提供新语料。自法国语言学家马丁内 ( a m a r t i n e t ) 提出语言的省力原则以来,语言的各种机制逐步被揭示出来, 如经济机制、羡余机制、类推机制、对称机制等,但这些机制的作用如何等问题 都未能得到应有的解释。汉语词重叠现象的存在与语言自身的机制有着密切关 系。本文分析对称等语言机制在汉语词重叠现象的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对语言 机制的理论探讨将会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再次,有助于语用研究汉语词重叠是语言交际中比较活跃的单位,在口语 和书面文艺语体的表达中都有很高的使用频率。近年来,随着语用学研究的不断 深入,人们开始关注汉语词重叠的心理因素和认知特点。希望这篇论文的研究成 果能够为语言教学,特别是第二语言教学提供有价值的依据,为学术界尽一点微 薄之力。 。王艾录等语言理据研究第1 3 6 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 0 0 1 年 0 2 研究现状 重叠是汉语中的一种普遍的语法现象,所以至今关于汉语重叠方面的研究和 论述相当多,内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0 2 1 范围与形式方面的研究 对重叠范围的研究主要体现在动词方面。目前主要有三种意见:一是仅限于 a a 式( 看看) ,包括a b a b 式( 研究研究) 。李人鉴( 1 9 6 4 ) 认为只有a a 式才是 重叠,中间加“一”、“了”的都不是,a 着a 着( 说着说着) 和a 啊a 啊( 说 啊说啊) 只是动词连用而不是重叠。二是包括a a 、a a 、a 了a 、a 了一a 四式。范方莲( 1 9 6 4 ) 认为这四式是动词重叠,所谓动词重叠实际上只是动、量组 合的一种形式。三是除了a a 、a a 、a 了a 、a 了一a 外,还包括a 着a 着和a a b 8 ( 说说笑笑) 共六式。张静( 1 9 7 9 ) 认为这六种形式都是动词重叠。常敬 字( 1 9 9 6 ) 、李宇明( 1 9 9 6 ) 等也持相同看法。 对重叠形式的研究主要体现在形容词方面。 一是a b b 式形容词研究。辛尚奎、周成( 1 9 8 9 ) 进行了比较准确合理的分析。 他们认为a b b 式是“由一个自由的、半自由的单音节形容词语素、名词性语素 或动词性语素加重叠的b b 构成”。邵敬敏( 1 9 9 0 ) 采用了动态分析法,提出了四种 发展趋向:( 1 ) 语素虚化趋向;( 2 ) a b b 功能扩大趋向;( 3 ) a b b 类化趋向; ( 4 ) a b b 书面化趋向。曹瑞芳( 1 9 9 5 ) 第一次作了a b b 式形容词重叠定量分析。 二是a a b b 式和a b a b 式形容词研究。邢福义( 1 9 9 3 ) 和储泽祥( 1 9 9 6 ) 发掘了 形容词a a b b 叠结现象并作了初步研究,这是对重叠现象深入细致地调查分析 的结果,具有创新意义。他们认为两个单音形容词a 、b 若意义相反,则形成的 a a b b 是反义叠结,比如“高高低低”;a 、b 若意义不同,形成的a a b b 是差 义叠结。崔健新( 1 9 9 5 ) 例举了大量九十年代以来报刊、电台中包含重叠的句子, 论证分析了形容词a a b b 式在使用过程中的复杂性,反映出了学者对语言事实 的重视,有助于推动语言的动态研究。关于形容词a b a b 式,陈光( 1 9 9 7 ) 在 分析了a a a b b 对v a a b b 的影响的同时,认为v a b a b 对a a a b b 同样具有功 能渗透与类化作用。李宇明( 1 9 9 6 ) 通过对比性质形容词a b a b 和a a b b ,专 门分析了a b a b 式的特点。 0 2 2 功能方面的研究 2 动词重叠式的功能研究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动词重叠式可作的句子成分 问题。王建军提出“有时也可充当主语、宾语”。比如“光说说是没用的”,“这 个问题值得研究研究”第二,与其他成分或词语搭配问题。龚继华( i 9 s 1 ) 和李 珊0 9 9 3 ) 把基式和重叠式对照以后发现:( 1 ) 重叠的动词不能再带“着、了、过”, 重叠式a b a b “和表时态的成分不相容”;( 2 ) 重叠的动词不能再带表结果、可 能、数量、趋向、时地和程度等意义的补语;( 3 ) 重叠的动词只有表情态、范围 和语气的少数副词可以修饰;( 4 ) 在能否带受事宾语问题上,重叠前后几乎不变, 但重叠式不能带“数量名”宾语。 形容词重叠式的语法功能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因此这部分研究不太突出。赵 元任( 1 9 9 0 ) 注意到,形容词重叠式一般不受副词修饰,不能直接用“不”否定, 没有比较级。吕叔湘( 1 9 6 5 ) 从形容词重叠式与结构助词的搭配情况来论述它们 的语法动能:修饰名词性成分,无论哪种格式一般都必须带“的”,如“清清的 水”;修饰动词短语,一般都带“地”,如“随随便便地说”;做谓语,般都带 “的”,如。眼睛大大的”:在“得”字后做补语,a a b b 式可省“的”,其他格 式不能省,如“收拾得整整齐齐( 的) ”;前面加上指量短语或数量短语后可做主 语和宾语,必带“的”,如“那个胖乎乎的走过来了”,“买了一个结结实实的”。 副词重叠式的语法功能也有一定的研究。齐沪扬( 1 9 8 7 ) 、王继同( 1 9 8 9 ) 和张 谊生( 1 9 9 7 ) 把基式和重叠式作了对比研究得出:( 1 ) 带不带d e 的条件。a 修饰 谓词时不带d e 。从大多可带可不带,有的a a 不带d e ,如“刚刚”;有的偶尔 带d e ,如。独独”。( 2 ) 作状语的位序。a 大多定位在所修饰的谓词前。a a 的 位序就比较自由,可以紧靠所修饰的谓词,放在表动作方式、状态的状语前,放 在介词短语前,也可以作句首状语。 0 2 3 意义方面的研究 意义方面的研究主要体现在动词方面。综合各家观点,大致归纳为六个方 面:( 1 ) 表示动作反复多次。王还( 1 9 6 3 ) 认为有一类动词重叠表示多次行动( “观 察观察这一帮东西”) 。( 2 ) 表示动作轻微量少。王力( 1 9 5 4 ) 称动词重叠为“短 时貌”:朱德熙( 1 9 8 2 ) 认为动词重叠表示时量短( 教教我) 、动量小( 伸伸舌头) ( 3 ) 表示尝试意义。吕叔湘( 1 9 8 0 ) 把动词重叠作为动词的“短时态( 尝试态) ” 看待:赵元任( 1 9 9 0 ) 称动词重叠为“动词的尝试态”。( 4 ) 表示委婉语气朱 德熙( 1 9 8 2 ) 指出动词重叠“用在祈使句里,可以使口气显得缓和些”。( 5 ) 表 示轻松、随便的意味。刘月华( 1 9 8 3 ) 认为动词重叠后可以表示一种经常性的、 反复进行的动作行为,含有轻松随便的意味。( 6 ) 具有描写作用。刘月华( 1 9 8 3 ) 把动词重叠分为已然、未然两类用法,认为已然多见于叙述性语句,描写作用大 于叙事作用,以动作描写人物的表情、心理、态度等。 关于形容词重叠式的语法意义,大家看法还很不一致。朱德熙( 1 9 5 6 ) 、李 宇明( 1 9 9 6 ) 、石毓智( 1 9 9 6 ) 认为“表程度”,刘丹青( 1 9 8 6 ) 认为“表状态”, 谢自立、刘丹青( 1 9 9 5 ) 认为“表强调”,朱德熙( 1 9 8 2 ) 认为“表主观估价”, 张敏( 2 0 0 1 ) 认为“表类同物复现”。 0 2 4 理据方面的研究 重叠的理据方面的探讨目前还比较少,相关研究成果基本如下: 刘月华( 1 9 8 3 ) 认为,表示动作可持续或者可以反复进行并且是可控制的动 作动词才可以重叠,非动作动词一般不能重叠。表示未然动作时,可重叠动词的 范围更大。他还提出,口语中可以重叠的动词多,书面语中可以重叠的少;单音 动词可以重叠的多,双音动词可以重叠的少。虽然还没有明确提出“动因”或者 “理据”的概念,但此文对后来的汉语重叠的理据研究是很有价值的。 王希杰、华玉明( 1 9 9 1 ) 迸一步提出,许多动作行为主体完全可以控制的动 作行为动词,由于是贬义的、人们不乐意施发和接受的,也都不能重叠。华玉明 ( 2 0 0 3 3 对此观点又进行了进一步的阐述,并引入重叠类象动因。 张敏( 1 9 9 7 ) 从类型学和认知语法的角度深入分析了汉语重叠现象,首次在 重叠的研究中引入跨语言的类型学视界及认知语言学的观念,也首次将戴浩一的 “重叠动因”概念( 语言表达形式的重叠对应于概念领域的重叠) 应用到汉语词 重叠现象的解释之中。 王红梅( 2 0 0 3 ) 通过对“三言”、“二拍”中形容词、动词a a b b 重叠式构成 条件的全面考察,概括出,形容词重叠为a a b b 式的一般要求:所表性状、情态 轻微含混,a 和b 语义上要具有相关性,是常用的中性词、褒义词。动词重叠为 a a b 8 式的一般要求:所表的动作行为具有反复性,a 和b 在一定的情境内具有相 关性,具有不庄重色彩。 李劲荣( 2 0 0 4 ) 指出,双音节性质形容词重叠为a a b b 式除了要受到结构因 4 素的制约外,更要受到语义因素的制约。文章从状态形容词的程度性、具体性和 籀绘性等语义特征入手,谈论促使双音节性质形容词重叠的相关原因文中开始 明确强调理据研究的重要性。 综上,我们可以看出汉语重叠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专门的理据研究还 不够,所以本人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汉语词重叠的理据问题尽可能作以系统 深入的分析和论述。 o 3 研究方法和基本思路 本文借鉴认知和语言机制等相关理论知识,采用描写与解释相结合的方法, 对隐居于汉语词重叠背后的动因进行深入考察,同时文中运用多层次多角度的统 计法,为整体研究和最后的结论提供可靠的论证数据。 本文除了引言和结语,共分四大部分:一,词的内部构造动因;二,认知动 因;三,语言机制动因:四,语体动因。 0 4 语料来源 本文的语料主要源于孟琮等动词用法词典中有重叠用法的6 1 4 个动词和 郑怀德、盂庆海形容词用法词典中有重叠用法的1 6 9 个形容词,还有一部分 是在文体中涉及到的几篇文章:享福、现当代诗歌、背影、日出、 单纯词 从合成词的构成角度来看:复合词 附加词 从复合词的构成角度来看:联合型 偏正型 补充型 动宾型 主谓型 9 从语素的搭配模式角度来看:动+ 动 形+ 形 动+ 形 形+ 动 动+ 名 形+ 名 名+ 动 名+ 名 最后,我们得出其中蕴涵的基本规则是:述谓性越强,则重叠性越强;述谓 性越弱,则重叠性越弱。 1 0 二、认知动因 用认知理论阐释汉语重叠形成的动因,不少学者已经进行了深入研究,并提 出了具有一定解释力的观点。在这里,我们从重叠的象似性理论和语言运用者的 认知心理倾向两个方面对汉语词重叠的认知动因进一步分析和阐述。 2 1 重叠的象似性 象似性也叫类象性( i c o n i c i t y ) ,指的是语言符号及其结构和它们所代表的 概念内容、外在现实及其结构之间存在着某种相似性。当某一语言表达式在形式、 长度、复杂性以及构成元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上平行于这一表达式所编码的概念、 经验和交际策略时,我们就说这一语言表达式具有类象的性质( h a i m a n l 9 8 5 ) l a k o f f j o h n s o n ( 1 9 8 0 ) 注意到英语里有一种“形式越多,内容越多( m o r eo f f o r mi sm o r eo fc o n t e n t ) ”的句法隐喻,即更多的形式( 语言单位更多、更 长) 往往表达更多的意义( 所指物数量更多、范围更大、意义更强) 。有人将这 种现象看作“数量类象性( q u a n t i t yi c o n i c i t y ) ”的体现( h i r a g a1 9 9 4 ) 。戴 浩一( 1 9 9 3 ) 将这种重叠动因定义为:“语言表达形式的重叠对应于概念领域的 重叠”。由此看来,各语言重叠式中形式与意义对应的普遍性可以看作“形式越 多,内容越多”的数量类象性的一种特殊的反映:更多的相同的形式( 重叠) 代 表更多的相同的内容( 名词复数、多量、动作重复、性状增强等) 。 汉语中大多数的量词( 包括少量具有量词功能的名词) 、形容词、动词都有 重叠形式,这些形式所表达的意义有一个共同点,即包含有某种非重叠形式所不 具备的量的观念。 形容词的重叠具有明显的量的特征。这种形式既体现了复杂性象似机制( 重 叠式表达的概念比非重叠式复杂) ,又体现了重叠象似机制( 重叠式在形式上是 同一成分在量上的增加,在意义上也包含量的观念) 。例如,“长长的头发”中的 单音节形容词重叠式“长长”,它是相对于一般女人们的头发的长短而言的,一 般说来,女人们的头发都比较长,如果可以用“长长”来形容,那么,她的头发 就得更长才行。在这里,“长”由单音节变成双音节的同时,语义上也有了“量 的增加”。再如,“高兴”这个双音节性质形容词,其重叠式“高高兴兴”对于“高 兴”而言,形式上增加了两个音节,内容上又多了一个“高兴”,因而重叠式“高 高兴兴”表达了更多的意义,不仅在程度上有所加深,而且在“高兴”所表达的 量范畴上有了“量的增加”这样的语法意义。此类形容词还有很多,“大大小小、 长长短短、高高低低、明明暗暗、远远近近、花花绿绿”等,这种格式里的a 、 b 两个成分通常是意义相反的,其重叠式从b b 强调的是某种参差不齐的状态。 量词( 包括少量具有量词功能的名词) 的重叠表示相同的事物或动作在量上 的叠加或复现。这个含义在形式上是用相同成分的叠加或再现来表示的。例如, “人人、个个、家家户户、世世代代,日日夜夜、角角落落”等,形式上都增加 了和基式一样的音节,语义上也由“单一”变成了“逐一、每一、各个”,在量 上增加了“多”义,这正是象似动因的一种体现。 动词重叠式同样含有一种量的观念,即表示动作的量。如,双音节动词a b 的重叠式a a b b ,它往往表示动作的延续、反复、频繁,经语义泛化,进而表示 不停的动作状态,比如,“摇摇摆摆”表示连续不停地摇摆,其动量明显大于“摇 摆”;“来来往往”表示反复不停地来或往,其动量也明显地大于“来往”。此类 动词重叠式再如,“说说笑笑、哭哭啼啼、吵吵嚷嚷、打打闹闹、进进出出、拉 拉扯扯、勾勾搭搭”等。有些动词重叠式如,a a 、a b a b ,一般认为表示动量少、 时量短,比如“看看书”、“思考思考问题”,这是因为这类重叠式中后出现的动 词a 、a b 一般要轻读,轻读减弱了动量。马庆株( 2 0 0 0 ) 曾经探讨过重叠和隐喻 的关系。他认为,“重叠是一种形态变化,重叠部分加在表示基本意义的成分后 面的重叠项有隐喻作用,表现现代汉语的量范畴。重叠部分的音量平行于客观事 物、属性、动作的程度;当重叠部分轻读时,语言片段的时长的缩短表示较小的 客观量、程度轻或者表示随便的语气:后面重读时不表示程度轻,语言片段的时 长的加大表示较大的客观量,表示重复。” 以上清楚地体现了重叠象似动因。重叠式的实质就是类象地用形式的量的增 加反映概念的量的增加。我们可以更严格地将重叠共性下的理据表达为:形式元 素的重复出现以图样的方式反映了意义元素的复现。 1 2 2 2 语言运用者的认知心理倾向 生活中,我们常说:“你再计算计算,总数是多少。”“你好好计算计算,究 竟去好还是不去好。”而不说“宰这些坏家伙暗中计算计算( 算计算计) 我们,我 们可要留点神呀! ”为什么? 下面我们从词语感情色彩的角度,联系语言运用者 的社会心理因素和认知心理倾向等条件,对词类中最典型的动词和形容词的重叠 情况加以说明。 2 2 1 褒贬动词的重叠 从动词的语义类别上看,过去很多人认为,表示动作行为的、可以重复进行 的、人的主观上可以控制的动词可以重叠,其他动词一般难以重叠,这的确能够 解释许多语言现象。但我们考察的结果表明,并非所有人的主观上可以控制、可 以反复进行的动作行为动词都能重叠。我们认为,还可以进一步联系人的心理感 受来考察动词的重叠,这样,解释的概括性更强。 词义的褒贬是通过人的心理感受反映出来的,所有带贬义的动作行为动词, 它们所代表的动作行为,尽管主观上可以控制,也可以重复,但是人们在心理情 f 感上都不愿意承受,人们也一般不重叠使用它们。贬义动词一般都不能重叠,如: “偷、抢、扒、嫖、奸污、奸笑、瞎说、暗害、唆使、蛊惑、伪造、勾结、掠夺、 糟蹋、破坏、包庇、剽窃、暗通、私通、私奔、辱骂、摧残、叛变、残害、妄谈、 污辱、蹂躏、践踏、篡改、诬告、骗取、窃取、暗算、勒索、诽谤、败坏、狡辩、 虐待、煽动、诡辩、侮辱、玩弄、欺诈、欺负、欺骗、欺凌、欺蒙、欺哄、欺瞒” 等。在动词用法词典中可以重叠的6 1 4 个动词里,几乎找不到有贬义的动词, 可见,重叠的动词一般都是非贬义的、心理上可以承受的。 至此,上面的问题不难解释。在动词用法词典中,“计算”有三个义项 ( a 、根据已知数目通过数学方法求得未知数;b 、考虑、筹划;c 、暗中谋划损 害别人,也说“算计”) ,其中义项a 、b 是中性的,人们在心理上可以接受,故 可以重叠;而义项c 是贬义的,人们在心理上通常不愿意承受义项c 的动作行为, 谁也不愿意遭到暗中谋划损害,所以不能重叠使用 当然,也并非所有无贬义的动词就都能重叠。有些有消极义的动词,它们自 身都没有明显的贬义,但人们心理上都不愿意、不希望这些动作行为被自己所承 受,这类动词也都不被人们所重叠使用。如:“投降、污染、畏避、劫持、愧对、 放逐、株连、忧虑、赘述、哀诉、呕吐、撤消、归天、绝育、枪杀、损坏、苦笑、 毁灭、落后、落空、销毁、丧失、报丧、改嫁、离婚、覆没、发丧、处决、交困、 交迫、解聘、解雇、懊悔、悔恨、妒恨、愤恨、恼恨、怨恨、转战、讨战、宣战、 撤职、辞职、革职、离职、免职、去职退职”等。有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更能 说明问题,“斗”有三个义项( a 、斗争;b 、使动物斗:c 、比赛争胜) ,a 义项 是人们心理上不愿意承受的,谁也不愿意被争斗,动词用法词典中,这个义 项没有重叠用法。后两个义项,不存在人们心理上不愿意承受的问题,动词用 法词典中都有重叠的用法:“咱们斗斗蛐蛐j l i l 巴”,“我偏要跟他斗斗气儿”。再 如,我们收集到的语料“和那些可怕的蚂蚁斗斗吧! ”,“想跟我的无敌大将军斗 斗吗? ”,“我早就想斗斗他们,龙须沟不能老是他们的天下! ”等都是成立的, 体现的也都是“斗”的后两个义项。 也有少数似乎可以看作人们心理上不大愿意承受的动作动词,如“报复、 防备、讽刺、折腾”等,在特定的语境条件下,如在祈使句、评议句等表未然的 特殊句式中,偶尔可以看到重叠的用法,例如: ( 1 ) 我告您,我的苦受够了,也该拯复拯复。 ( 2 ) 陵备随备总没坏处。 ( 3 ) 老花一个劲地冷笑,想迅麴遇赳,没捡着合适的空儿。 ( 4 ) 你帮我蚯瞪堑瞪这些没用的东西。 ( 5 ) 你也拯复拯复随备随备遮魁亟型堑整堑腾他,让他知道被报复防 备讽刺折腾的滋味。 为了区别起见,我们把这些少数在特定条件下可以重叠的非意愿动词叫做 “弱性非意愿动词”,与之相对的绝大多数一般不重叠的非意愿动词叫“强性非 意愿动词”。概括起来,“强性非意愿动词”通常不能重叠,少数“弱性非意愿动 词”在特殊条件下才可以重叠。 2 2 2 褒贬形容词的重叠 形容词的重叠,从人们的心理感受出发考察,与动词有类似之处,一般情况 下,绝大多数不含贬义的、表示人们心理上愿意接受的性状的形容词,人们才重 叠使用,这可以从后附形容词用法词典中有重叠用法的形容词得到验证。但 与动词比较,用是否含贬义切分形容词可否重叠不够干脆,动词中可重叠的一般 1 4 无贬义,有贬义的一般不重叠,少有中间状态。而形容词中大多数可以重叠的无 贬义,但也有少数有贬义的可以重叠j 不过贬义程度比较轻。 为了便于讨论,我们将含贬义的形容词分为“强性贬义形容词”( 或者叫批 判性贬义形容词) 和“弱性贬义形容词”( 或者叫批评性贬义形容词) 。在可以重 叠的形容词中,几乎没有带强性贬义的,“强性贬义形容词”,如“卑鄙、卑贱、 残暴,残酷、残忍、恶毒、恶劣、疯狂、狠毒、荒谬、顽固、无耻、下流、险恶、 嚣张、凶狠、凶残、凶恶、阴险”等,一般都不能重叠。只有为数有限的“弱性 贬义形容词”可以重叠,如“糊涂、罗嗦、马虎、小气、傻气、土气、流气、妖 气、拖拉、呆板、潦草、拉杂、慌张、邋遢、肮脏、琐碎、混沌”等,我们收集 到的语料部分如下: ( 6 ) 相反,如果你谈起问题塑里翅途,即使一入住个大套间。出门坐最 豪华的汽车,也不会被人尊重。 ( 7 ) 而且他计算的速度惊人的快,当那些用户刚开始星星嗑嗑算着该付 多少钱时,他已经把树木告诉他们了。 ( 8 ) 不少人管人头头是道,管己里墨虚虚,自己毁在自己手里。 ( 9 ) 红红的面庞,圆乎乎的头上扎两根小辫子,用同志们的话说,“土里 氲的”,是个极普通的合唱队员。 ( 1 0 ) 要自觉遵守规章制度,不能有令不行,有规章制度不落实,擅擅丝 担,松松散散。 结合实际语言材料,联系心理感受,可知,这些“弱性贬义形容词”所表 示的性质状态,往往用于批评教育,使用目的往往是带有善意的,所以在一般程 度上人们的心理还是可以接受的。而那些“强性贬义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状态, 往往在批判揭露的场合使用,人们在心理上总不愿意接受这样的字眼,所以不能 重叠。 不过,在特定的语境条件下,如在祈使句、评议旬等表未然的特殊句式中, 偶尔可以看到重叠的用法,例如: ( 1 1 ) 你也该皇璺皇登了 ( 1 2 ) 我也要置韭霆瑟。 通过以上分析,动词、形容词重叠不重叠或重叠性强还是弱是与它们所表示 的动作行为、性质状态人们心理上愿意不愿意接受或愿意接受的程度强还是弱, 即语言运用者的认知心理倾向相一致的,其中蕴含的基本规则是:意愿性越强, 则重叠性越强:意愿性越弱,则重叠性越弱。 1 6 三、语言机制动因 语言机制的讨论从布拉格功能学派的理论建树开始就在学术界产生了一定 的影响。尽管语言机制全面系统的讨论还没有展开。但有一点是清楚的,即一种 语言现象的形成、发展和演变必定要受到某些语言机制的影响和制约,汉语重叠 的存在也不例外。这里我们从与重叠有关的对称、羡余、经济和类推四个方面对 语言机制进行探讨,以期加深对汉语重叠的认识 3 1 对称机制 对称( s y m m e t r y ) ,指语言临摹性的另一个方面,即语言结构的对称性。“语 言中的对称和音乐绘画中的对称是相似的,指的是对等和平衡现象,同质和类似 的现象依时空维度重复出现。语言中的押韵、对偶,音乐中的重复,都表现了这 种对称。”。语言要素的对称与自然界的对称规律是相通的,它们总是相互作用, 互为补充的。 语音形式的对称构成音乐性的节奏感,这是汉语词的重叠最突出的对称。首 先表现为音节数目的偶数对称,尤其在四个音节中,语音形式的对称又是多层次 的。除了四个音节的对称外,还有结构内部音节的对称。声调也是构成语音形式 对称和谐的手段之一,汉语四个音节重叠式中的语素组合往往讲究平仄对称。妇 “高高兴兴、奇奇怪怪、摇摇摆摆”等是“平平仄仄”的平仄对称;“冷冷清清、 进进出出、絮絮叨叨”等是“仄仄平平”的仄平对称。其组合中2 + 2 节奏倾向充 分体现了汉语词重叠的韵律特征。这也符合汉族人民对称美的审美意识。韵律对 汉语词重叠的作用也往往通过重音规则体现出来。张静( 1 9 8 0 ) 谈及过重叠与韵 律的问题,他将词的轻重音规律归纳为5 种格式,其中叠音的形容词、象声词为 “中轻中重”式;双音动词的重叠形式为“重轻中轻”式。o 抑扬顿挫,给入以 国参见严辰松语言临摹性概说,载国外语言学1 9 9 7 年第3 期。 。见张静主编新编现代汉语第2 0 1 - 2 0 2 页,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 9 8 0 :年。 1 7 对称和谐的音乐美感。语音上构成的强烈的节奏感增强了汉语词重叠形成和发展 的生命力。 此外,汉语词的重叠的对称还体现在语法结构的对称上,主要是并列结构。 3 2 羡余机制 羡余机制体现在语言内部的各个构成要素上,而更广泛、更直接地体现在词 语的构成、演变和发展上。汉语重叠是能够较为充分地体现这一机制的诸多语言 单位中的一个。羡余( r e d u n d a n c y ) ,指词语的羡余,是词汇系统在表达语义内 容的最小需要量上增加使用构成成分的一种自我调节活动。因为羡余成分的存在 具有保证语言交际的可靠性作用的基本功能,羡余成分的存在就是为了排除或抵 消各种噪音干扰而使语义信息的传播得以可靠的完成。 汉语是以单音节语素为主的语言,语音结构简单,容易造成干扰。于是汉语 就有了很多为协调音节增添的羡余信息。重叠、双音化等手段就是利用羡余信息 达到抗干扰的作用,也从而赋予了重叠式以对称美和和谐美。比如“糊里糊涂、 舒舒服服、红红绿绿、家家户户、研究研究”等都包含有一定量的羡余信息。王 力在讨论“绘景法”中的“赘语法”时指出,“绘景部分里头有一两个字是多余 的”,“无非要凑足四个字,使语义更有力量而已”。如“糊里糊涂、小里小气” 等 。以上羡余信息均属于积极羡余,而非信息冗余。积极性羡余在保证主要信 息的同时还有揭示对象的内涵、准确周密地表达语义的作用,它往往能够有效地 增强词语的情态、色彩和音律美等,这些作用在汉语词的重叠中得到了充分的体 现。 汉语复音化是词汇发展的总趋势。早在诗经中,重叠式就得以运用,但 后来受文言对简约的基本要求的限制,复音化的进程较缓慢,直到以口语为主的 白话文学崛起,需要语言词汇由简约向繁复铺张发展时,这一进程才大大加快了。 从而使有限的语言符号胜任表达无限的事物和现象的需要,让语义的表达也更加 完整确切,避免语音和语义上的混淆。因此近代汉语时期词语的羡余现象非常普 。徐国庆现代汉语词汇系统论第2 9 0 - 3 0 0 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杜。1 9 9 9 年。 。见王力中国现代语法下第2 2 9 页,商务印书馆。1 9 5 1 年 1 8 遍,词语重叠也由此出现了繁荣局面。可以说,羡余形式的合理运用有利于复音 化的实现,羡余成分在词语从单音节向多音节发展的总趋势中,尤其汉语词重叠 的形成和发展中具有积极作用。 3 3 经济机制 “经济机制”也叫“经济原则”,即说话人总想在取得精确传递信息的效益 时尽量减少自己说话时的付出。o 从信息传播的角度来说,人类社会首先给话语 交际带来的是信息传输率的问题。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思维高度精密化,语言 表达也越来越精密。但是,社会的飞速发展也造成了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反映 在语言中,就要求人们以最大的传输速度,在一定的单位时间内传输最大的信息 量。 丰富多样的重叠形式的运用就是经济原则最充分的体现。在构词或构形上运 用一定量的重叠是分析性语言最经济的语法手段之一,重叠的功能在此得到了极 其充分的发挥。例如,名词及单音节量词重叠表示“每一”、含有“多”义;双 音节形容词a b 重叠为a a b b 表示性状程度的加深或加强;双音节动词a b 重 叠为a a b b 往往表示动作的延续、反复、频繁,经语义泛化,进而指不停的动 作状态等。汉语中词的重叠式在其原式的基础上增加一个字或两个字就表达出更 多的意义,即以最少的概念,储存了最多的信息,在记忆上是经济的,这正是古 人讲的“以少总多,情貌无遗矣”。 尽管经济原则是语言机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功能,它仍然与其他机制一样, 是语言的对立统一规律的制约之下的功能。作为信息传递的载体,语言一方面要 符合经济性的要求,一方面还需要有限的羡余信息等其他机制来保证最大信息量 的传输。 3 a 类推机制 。类推是指概念上相互关联的语言成分之间通过语言变化而达到语音相似 或相同,或者通过语音变化来产生许多新的形式。所以,类推被视为追求概念的 8 抚家煊不对称和标记论第3 4 - 3 5 页,江西教育出版社,1 9 9 9 年。 1 9 经济性和便于习得的结果。”类推性是语言中具有一种使同类现象向个现象 看齐的力量。汉语重叠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a 里a b ”格式,如“粗里粗气、 嗲里嗲气、尖里尖气、怪里怪气”等中的“粗气、嗲气、尖气、怪气”并不是词, 它们显然是“小里小气、傻里傻气”类推的结果。 3 5 语言机制的对立统一规律 对立统一是语言机制在语言中的一般规律和终极目标。一种语言机制在作用 于语言的时候,都有可能抵触或抑制另一种机制,构成不同机制的对立,而同时 语言系统自身的调节功能又能够化解这种对立,达到相对的和谐统一。由于对称 机制的作用,汉语词的重叠形式广泛出现,且以偶数音节占优势,而这双音节重 叠式中又包含着各种不对称因素。语言交际的经济原则要求理论上的羡余度应当 是零,而实际上的语言交际的成功,则需要一定量的羡余度,语言的运用就在省 力与成功之间构成矛盾,同时形成羡余和经济的对立统一。无论是羡余的增加还 是减少,它都会从不同的方向走向语言的经济性,汉语重叠正是以各种形式的羡 余度确保运用中的经济性。在许多情况下,又可以为了满足平衡对称的形式特征 增加毫无意义的配音音节,如“湖里糊涂”中的“里”,形成与经济原则的暂时 对立。类推的力量则在这种已经带有倾向性的语言现象中发挥进一步的推动和扩 展作用。羡余总是和语言运用的经济性形成一对紧张的矛盾关系,使语言传递既 高效又清晰。而类推的作用一般是积极的,它使对称机制和羡余机制创造的有限 的模式有效地运转起来,从而保证汉语词的重叠在语言系统中的活力。 。【德】哈杜默德布斯曼著语言学词典第2 9 页,北京:商务印书馆,2 0 0 3 年。 2 0 四、语体动因 语体包括口头语体和书面语体。口头语体一般不注重正式性,要求大量使用 具有表情色彩和描绘色彩的词语来增加它的形象性和生动性。而词语的重叠式, 和其原式相比,其表情色彩和描绘色彩都有所加强,所以它更能适应口语的要求。 总体而言,语体与重叠的基本关系是,口语一般与重叠相适应,书面语一般与重 叠不相适应。 4 1 口头语体对重叠的影响 具有口语色彩的词语一般容易重叠,与书面色彩较浓的词语相比较如下: 名词: 日夜日日夜夜昼夜昼昼夜夜 头脑_ 一头头脑脑首脑一首首脑脑 形容词: 漂亮漂漂亮亮美丽美美丽丽 干净干干净净清洁_ i 青清洁洁 本分一本本分分 善良善善良良 大方一大大方方 慷慨慷慷慨慨 李大忠( 1 9 8 4 ) 做过调查统计,在1 4 3 8 个不能重叠的形容词中,带口语色 彩的( 因受到其他因素的制约) 仅占2 0 左右,其余8 0 左右主要是带书面色 彩的。例如:“美丽、悲伤、迅速、崇高、慈祥、广大、倔强、良好、敏捷、锋 利、微薄、幽暗、严峻、艳丽、英俊、英明、珍贵、壮丽、卓越、尊贵”等。 动词: 爱护爱护爱护 爱抚一爱护爱抚 参观参观参观参见- 参见参见 教导教导教导 教诲一教诲教诲 2 l 启发启发启发启迪启迪启迪 商量商量商量商榷商榷商榷 根据我们对动词用法词典中双音节动词的考察,不能重叠的有9 0 以上 是带书面语色彩的,如:“爱抚、翱翔、踌躇、充斥、沉思、杜绝、干预、告诫、 抗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