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阅读5页,还剩7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地质工程专业论文)五台天和铝土矿地质特征及成矿规律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五台天和铝土矿地质特征及成矿规律研究 摘要 本文对五台县天和铝土矿成矿地质背景之地层与占 构造地理环境、成矿后构造形迹,矿床产出层位、含矿 岩系、形态、产状及规模,矿石物质组成、结构、构造、 物性、类型及可行性评价和矿床成因等内容进行了综合 分析研究,借鉴省内同类型矿床研究成果,提出了天和 矿区铝土矿成矿规律为矿层主要分布于滑石片、强风梁 一带,出现在距奥陶系灰岩侵蚀面1 5 米处,粗糙状铝 土矿是优质矿石,多发育在矿层中部,矿层厚度与含矿 岩系呈正相关关系,为古岛、古陆旁侧的滨湖一浅湖环 境所形成。并就铝土矿的找矿标志进行总结,指出了今 后的找矿方向。 关键词:五台盆地,铝土矿,矿床成因,成矿规律, 找矿标志 t h er e a s e r c ha b o u tg e o l0 gic a l f e a t u r ea n dr e g u l a ro ff o r m i n gm i n e o fw u t a l t i a n h eb a u x i t e a b s t r a c t t h ep a p e rs y n t h e t i c a l l ya n a l y s e st h es t r a t u m o ft h e g e o l o g i c a lb a c k g r o u n do ff o r m i n gm i n e , t h e g e o l o g i c a l e n v i r o n m e n to ft h ea r c h a i c s t r u c t u r e ,t h es t r u c t u r em o v e m e n ta n de x p r e s s i o n a f t e rt h ef o r m a t i o no fb a u x i t ei n t i a n h e ,w u t a i i ta l s o a n a l y s e s t h es t r a t u m p o s i t i o n o ft h e d e p o s i t ,t h em i n e r a lr o c ks e r i e s ,s h a p e ,t h es t a t e o f o u t p u t ,a n dt h ec o m p o n e n t ,s t r u c t u r e ,p h y s i c a l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a n dt y p e so ft h em i n e r a l sa sw e l l a st h e d e p o s i t f o r m a t i o na n dt h e f e a s i b i l i t y e v a l u a t i o n r e f e r r i n gt ot h er e s e a r c hf r u i t so f t h es i m i l a r d e p o s i t i no u r p r o v i n c e ,t h i sp a p e r s t a t e st h el a wo ft h ef o r m a t i o no f b a u x i t ei n t i a n h e ,w h i c hl e d g e s m a i n l y d i s t r i b u t ei n 2 h u a s h i p i a n a n d q i a n g f e n g l i a n ga r e a ,l i e 1 5m e t e r su n d e rt h ec o r r o d e ds u r f a c eo ft h e o r d o v i c i a nl i m e ,a l s oi l l u s t r a t e st h a tt h ec o a r s e b a u x i t ei so fh i g hg r a d ea n do f t e nl o c a t e si nt h e m i d d l e l e d g ea n d f o r m e di nt h ee n v i r o n m e n to f s h o r el a k e - s h a l l o wl a k eb yt h es i d eo fo l di s l a n d o ro l dc o n t i n e n t t h ep a p e ra l s oi l l u m i n a t e st h a t t h et h i c k n e s so fl e d g eh a sp o s i t i v ec o r r e l a t i o nt o m i n e r a lr o c ks e r i e s ,c o n c l u d e st h es y m b o l i cl a y e r o ft h eb a u x i t ea n ds t a t e st h ee x p l o r a t i o nd i r e c t i o n f o rt h ef u t u r e k e yw o r d s w u t a ib a s i n ,b a u x i t e ,d e p o s i t ef o r m a t i o n , f o r m a t i o nl a w ,e x p l o r a t i o ns y m b o l 太原理工大学工程硕士学位论文 1 1 目的任务 1 绪论 山西铝土矿资源丰富,分布广泛,已探明储量约占全国总 储量的5 0 ,储量、规模及可用性均占有重要地位,成为华 北和华中各铝厂的重要供矿基地。然而由于历史原因,虽然区 域性勘查程度较高,但是研究程度较低,微观及测试数据较少, 铝士矿与粘土矿以及共伴生矿产与有用元素的分布规律、可综 合利用价值不明。 本人从事铝土矿工作多年,并且直接承担了“山西省五台 县天和铝土矿区勘探”任务。由于矿区地质工作程度较深,测 试数据较多,资料较为详细,作者在总结以往地质成果基础上, 通过研究对比,就其矿床地质特征和成矿规律予以探讨,以期 提高矿床研究程度,指导普查找矿工作。 1 2 位置、交通 天和矿区位于忻州市五台县城东南方向茹村乡( 合并前为 天和乡) 境内,行政区划隶属山西省忻州市五台县茹村乡管辖, 自北向南长约5 公里,由东到西宽约3 公里,占域13 8 8 平方 公里。矿区内有东天和、东垴、陡咀、滑石片、强风梁、马家 湾、山角七个自然村落及天和煤矿。 交通较为便利,五台县城至台怀镇省级公路通过矿区中 太原理工大学工程硕士学位论文 部,周边有铁路和大运公路、原一太高速公路穿越,见交通位 嚣图( 图卜1 ) 。 交通钕毁帮 1 3 自然地理 图1 1交通位置图 矿区位于五台山脉以南,太行山脉以两,属系舟i jj 东北边 太原理工大学工程硕士学位论文 缘部分。区内地势总体西高东低,中南部突起。地形切割较为 强烈,除少部分山丘、粱、垣为黄土梯田外,多为基岩裸露或 半裸露区,植被覆盖较少。由于气候干旱,风化剥蚀作用强烈, 形成以剥蚀作用为主的低中山山地地貌。就矿区范围而言,地 貌类型属中低山剥蚀残余丘陵区。 矿区属滹沱河上游支流清水河, 魇阳河水系,两河交汇 于矿区东南边缘河口村,汇水流量介于l5 2 0 m 3 s 之间。矿区 内的沟谷均为该河的支流,作树枝状分布,平时为干沟,只在 暴雨时有短暂洪流。 1 4 以往地质工作评述 1 41 以往地质工作完成情况 省地勘局区调队于1 9 6 7 年提交的1 2 0 万平型关幅地质 报告中附有陡咀实测剖面,剖面较完整地确立了该区地层层 序。同期,包头钢铁公司地质队在东天和、强风梁一带进行了 耐火粘土找矿工作。1 9 8 6 年冬至次年春,山西煤勘1 4 8 队为 天和煤矿做了l 2 0 0 0 煤田地质测量,提交了五台县煤产地 天和区详终地质报告。 1 9 8 7 年一1 9 8 8 年,省地勘局2 1 6 队对天和铝土矿区按第1 勘探类型进行了普查一一详查工作。工作中发现按第1 勘探类 型网度施工对矿体控制不够,达不到详查要求。 1 9 9 1 年一19 9 3 年,2 l6 队在原探矿工程的基础上,对本矿 区按第1 i 勘探类型进行了加密施工控制。于1 9 9 3 年6 月提交 太原理工大学工程硕士学位论文 了山西省五台县天和铝土矿区详查地质诗艮告。 142 以往地质工作质量评述 以往地质工作为本矿区提供了较详细的地质资料,尤其是 l9 9 1 年一i9 9 3 年进行的铝土矿详查,提供了较为充分的资料。 但是,主要存在的问题是,缺少矿区铝土矿专题研究资料; 成矿规律不明;部分矿芯采取率不够i 部分钻7 l 未穿过主矿层, 只控制了上层矿;原f :;断层经验证并不存在:强风梁北端矿 体实际情况与地质图不符等问题。 太原理工大学工程硕士学位论文 2 矿区地质背景 天和矿区位于五台山块隆南端。区域控矿构造为系舟山复 式向斜的“西天和”一娑婆寺复式向斜,呈n e s w 向展布, 矿区则处于该向斜西南端西天和段。向南与“白家庄一一百泉 郊向斜”相接。这两大区域性向斜构造控制了区域铝土矿和煤 层的分布。 区内第四系黄广泛分布,矿区南东出露太古界龙华河群 变质岩、北东和北西出露元古界滹沱群变质岩,其上沉积了上 元古界震旦系及古生界寒武系,奥陶系、石炭系和二叠系底部 地层,石炭系和二叠系在区内主要分布在天和、自家庄两个向 斜盆地中,娑婆寺、南坪村和北垴村附近有石炭系零星分布。 山西省五台县天和铝土矿区地质略图见图2 1 。 2 1 地层 由老至新叙述于后: 2 11 奥陶系中统上马家沟组( 0 :s ) 为海相碳酸盐岩沉积建造。在矿区边缘和中部沟谷中因剥 蚀切割而出露,厚度在l o o 米以上。 下部为灰白色白云质灰岩及厚层状灰岩,局部夹白云岩及 角砾状灰岩; 上部为土黄色含自云质泥质灰岩,灰褐色灰岩和灰白色白 太原理工大学工程硕士学位论文 云质灰岩; 项部为黄白色角砾状灰岩或浅红色泥灰岩。 2 12 石炭系中统本溪组( c :b ) 本匀l 为滨海相碳酸盐岩和碎屑岩沉积建造。该组地层与下 伏奥陶系中统上马家沟组地层呈平行不整合接触关系,出露厚 度l8 7 9 5 3 4 0 米,分为两个岩性段。 一段( c 。b ) : 即铁铝岩段,本段厚8 ,2 5 2 4 5 4 米。 f 部为紫红、褐红、褐黄等杂色铁质粘土岩,多见夹有铁 质团块,局部相变为褐红色团块状褐铁矿和赤铁矿( 即山西式 铁矿) 。该层厚度随奥陶系灰岩侵蚀面凹凸不平而发生变化, 发育很不均衡。其上局部为灰绿色致密状绿泥石铝土岩。 中部为灰黄一灰白色厚层铝土矿。厚0 5 8 0 0 米。 上部为深灰、浅灰、灰黄和紫红等色的粘土岩、粘土页岩。 顶部为灰色、灰绿色砂质页岩夹细砂岩,其上为极薄的深 灰色软质粘土,局部相变为煤线或薄煤层。 二二段( c :b2 ) : 即半沟段,本段厚6 9 8 - 3 3 9 5 米。 下部为深灰色厚层生物碎屑灰岩,厚0 3 3 7 9 8 米,平均 厚:j 2 6 米。陡咀一东天和一带发育有两层,东天和北部可见 l 层,而征河r = 】垴一带则多有缺失。灰岩中含贝类和海百合茎 化石。 中部为深灰色页岩,粉砂质页岩,部分地段夹薄煤层( 或 煤线) 汞f 灰岩透镜体。 圈2 一l 山西省五台县天和锅土矿区地质略图 ,、 太原理工大学工程硕士学位论文 云质灰岩; 项部为黄白色角砾状灰岩或浅红色泥灰岩。 2 1 2 石炭系中统本溪组( c :b ) 本匀l 为滨海相碳酸盐岩和碎屑岩沉积建造。该组地层与下 伏奥陶系中统上马家沟组地层呈平行不整合接触关系,出露厚 度l8 7 9 5 3 4 0 米,分为两个岩性段。 一段( c 。b ) : 即铁铝岩段,本段厚8 ,2 5 2 4 5 4 米。 f 部为紫红、褐红、褐黄等杂色铁质粘土岩,多见夹有铁 质团块,局部相变为褐红色团块状褐铁矿和赤铁矿( 即山西式 铁矿) 。该层厚度随奥陶系灰岩侵蚀面凹凸不平而发生变化, 发育很不均衡。其上局部为灰绿色致密状绿泥石铝土岩。 中部为灰黄一灰白色厚层铝土矿。厚0 5 8 0 0 米。 上部为深灰、浅灰、灰黄和紫红等色的粘土岩、粘土页岩。 顶部为灰色、灰绿色砂质页岩夹细砂岩,其上为极薄的深 灰色软质粘土,局部相变为煤线或薄煤层。 二二段( c :b2 ) : 即半沟段,本段厚6 9 8 - 3 3 9 5 米。 下部为深灰色厚层生物碎屑灰岩,厚0 3 3 7 9 8 米,平均 厚:j 2 6 米。陡咀一东天和一带发育有两层,东天和北部可见 l 层,而征河r = 】垴一带则多有缺失。灰岩中含贝类和海百合茎 化石。 中部为深灰色页岩,粉砂质页岩,部分地段夹薄煤层( 或 煤线) 汞f 灰岩透镜体。 太原理工大学工程硕士学位论文 上部为土黄色钙质粉砂岩及灰绿色砂质页岩。 2 1 3 石炭系上统太原组( c 。t ) 为海陆交互相含煤沉积建造。与下伏地层连续沉积,是区 内主要含煤岩系,广泛分布于矿区东天和及天和煤矿一带,出 露厚度约1 0 0 米,分为两个岩性段。 一段( c ,t 1 ) : 本段厚4 1 8 3 7 8 5 8 米。 底部为灰白、灰黄色厚层含砾石英粗砂岩,部分地段为浅 褐黄色细砂岩,层位稳定,层厚在0 5 14 8 9 米之间,平均厚 6 米。 下部为深灰色页岩,灰白色岩屑砂岩及煤层,页岩厚度较 大,但发育不均衡,可见细砂岩、灰岩透镜体,菱铁矿结核和 煤线,含植物化石碎片。煤层厚0 1 9 7 米,一般1 米左右, 天和煤矿附近平均厚度1 4 米。 中部为灰、深灰色页岩夹不稳定煤层,厚度变化较大。 上部为灰白、灰黄色长石岩屑砂岩、页岩及煤层( 1 0 。煤) 。 煤层发育稳定,为区内主采煤层之一,厚0 8 l 一8 3 3 米,平均 厚2 7 米。 顶部为区内发育稳定的巨厚煤层( 99 煤) ,即俗称丈八煤, 厚4 8 7 9 2 2 米,平均厚5 5 4 米。其上为深灰色粘土页岩。 二段( c 。t 2 ) : 本段厚2 0 一5 0 米。 下部为灰、灰白色厚层长石石英细砂岩及砂质页岩,区内 因受下伏煤层自燃烘烤,在东天和村西、大土梁南、上滑石片 7 太原理工大学工程硕士学位论文 村西、天和煤矿西南等多处可见岩层里紫红、砖红色。 中部为灰、深灰色泥岩、页岩夹不稳定煤层。 上部为深灰一灰黄色粉砂岩,局部为粉砂质页岩,夹菱铁 矿结核。 2 1 4 石炭系上统山西组( c 。s ) 本组地层厚约6 0 米。 底部为灰一褐黄色砂岩及页岩互层,局部见灰色厚层中粗 粒岩屑砂岩,夹不稳定煤层。 下部为煤层( 5 煤) 及灰色、黄色页岩、砂岩等。54 煤( 俗 称丈二煤) ,为一稳定可采煤层,厚度0 9 0 5 0 0 米,平均厚 度为4 米。其上为浅灰色页岩夹薄层煤及砂岩,砂岩中见炭质 岩屑里条带状分布。 中部为砂质页岩、深灰色页岩、炭质页岩及煤互层,局部 夹厚层石英砂岩,岩盾砂岩和粉砂岩。 上部以灰黄色长石粗砂岩为主,夹薄层岩屑砂岩。 21 5 第四系( 0 ) 区内主要发育有上更新统和全新统部分地层。 上更新统( q 。) 厚度2 o o 一3 8 2 5 米。 黄色亚砂土,局部含砾及钙质结核。广泛分布于山丘、梁、 垣及部分山脊阴坡一侧,柱状节理发育。 全新统( q 。) 太原理工大学工程硕士学位论文 厚度0 5 米。 为冲洪积砂砾石堆积。区内残坡积不太发育。 2 2 构造 22 1 铁铝岩沉积前的构造吉地理 区内铁铝岩的风化、剥蚀、搬运、堆积的地质时限,同d j 西地块中偏北部同期铁铝岩组一样,均为中奥陶统上马家沟组 一中石炭统本溪组之间,约1 2 1 4 亿年。 近年研究表明,华北地区( 板块) 包括山西地块因受其南 北两东西向褶皱带影响,总体上升为突出四周洋盆的山地形碳 酸盐岩台地,其本身又为一宽缓的盆地( 图2 2 ) 。就华北地 区而言,除北缘西部的阿拉善古陆,东胜古陆、及阴山、伏牛 ( 大别) 古陆、中条古陆外,中腹部无变质岩古陆存在。山西 地块自奥陶纪以来受西伯利亚板块向南,杨子( 华南) 板块向 北俯冲,致地块上奥陶系不同岩组古剥蚀界线均呈近东西向展 布( 图2 - 3 ) 。同时地块南部北纬3 5 。n 与北部北纬3 8 。n 带亦 呈东西向凸起。本区铁铝岩就堆积于北凸起带的五台盆地中, 据铁铝岩组合特征,是以g 层铝土矿山西式铁矿为主的传统剖 面结构类型,属“孝义型”。其沉积岩相古地理环境,应属大 陆环境湖泊相沉积。 奎垦堡三奎兰三翌堡圭主堕丝兰= 一 一古卜譬渤j 。 蠹鬻霞 神 吉 切 西 9 汛、 盘 c 2 = y 翳 9 昆台豢岭洋l 踽 彭珥二式 j l 特撮斯洋9fp 、尸 ; i 据许袭桧婷,1 9 韩,喜秭硪,臀中古风化亮为催蕾所扭, 。黧t 篙? t 淼a 茹嚣鬟篙? :慧删带 2 舡中 隧擞陆块:c l = 龋谜术陆块; 。塔里术妯块;q 1 2 晃括一昌部陆职。一诬皿。一 半沟段的岩石组合为典型的海陆交互相煤系地层、岩性以 细碎屑岩为主,并与砂岩及灰岩( 半淘灰岩) 互层,问夹薄煤 层及煤线,加之生物群丰富,沉积构造清晰,所以构造地理环 境比较肯定。其沉积主体为由陆表海体系的碳酸盐岩台地一 障壁岛一一潮坪一一泻湖相组成。i j j 西广大地区为泻湖相( 图 2 4 ) 。 圈2 3山西地块铁铝岩组基底地层分布圈 ( 据陈平等,1 9 9 8 ) f0 一a 1 奥陶系出露区 2 前石炭纪剥蚀 殆尽区 ”。”3 挽近剥蚀区 4 舆陶系覆盖区 5 中奥陶统不同组段 剥蚀区界线 0 2 f l = 中奥陶统 峰峰组1 段 0 2 s f = 中奥陶统上 马家沟组3 段 0 2 s ”2 = 中奥陶统上 马家沟组( 1 + 2 ) 段 o 口3 = 中奥陶统 f 马家沟组3 段 啦x “k 中奥陶统 wn 下马家沟组( 1 + 2 ) 段 o l _ 下奥陶统 ( 冶里组t 亮甲山组) 太原理工大学工程硕士学位论文 圈2 4 山西晚石炭世半淘期岩相古地理图 ( 据程保洲等,1 9 9 2 ,朴充) 2 22 铁铝岩沉积时的古纬度变化 1 潮坪相区 2 障壁鸟相区 3 泻蝴相区 4 碳酸盐岩台地 一障藏s 谓湖 潮坪相区睐分 据陈平等关于山西铝土矿古地磁采样实验数据分析,所有 样品经系统退磁后所测得的剩磁数据,利用e n k i n ( 1 9 8 6 ) 博 士提供的古地磁分析程序,通过9 4 块样品z 矢量图的分析, 其成分特征可分为4 种类型。 第1 种类型,样品可以分离出稳定的单一成分,但其方向 与近代地磁方向接近,无疑是近代地磁场重化的结果,这类样 品占整个样品的2 0 ,放弃,不作最后统计。 态原理工大学工程硕士学位论文 第。2 种类型,样品z 矢量图呈现出杂乱无毒的变化,无法 分离出特征剩磁分量,约占总样数的、4 0 ,该类样品也全部放 弃。 第3 种类型,样品z 矢量图可以分离出一个与近代地磁方 向不同的特征剩磁分量,这组样品占总样数的l o 左右。 第4 种类型,样品系统退磁结果显示出两组不同的剩磁分 量,即低温剩磁分量( n r m 一2 0 0 ) 和高温剩磁分量。这类样 品占总样数的2 0 左右。 每个样品特征剩磁分析出来后,以每个采点进行的数据统 计,其结果表明,只有阳泉太湖石、五台天和、宁武宽草坪、 柳林兰家山采点能统计出理想的特征剩磁分量,五台天和矿区 s 4 古地磁样品特征磁化方向见表2 一l 。z 矢量图、剩磁方向等 面积投影图及剩磁强度衰减曲线图见图2 - 5 。 在测试数据分析基础上,将不同矿区特征剩磁方向换算到 同一参数点位置( 阳泉:l i3 6 。e 、3 7 7 。n ) 再进行平均, 最后求出山西铝土矿统一的特征剩磁方向和古地磁极位置,见 表2 2 。 平均特征磁化方向为:偏角d = 3 4 8 8 。,倾角1 = 3 6 0 6, 古纬度p l a t = 2 0 0 。;古地磁极位置,经度3 2 5 5 。,纬度6 9 8 。, a 9 5 = 2 】8 。 。 奎璺堡三查堂三堡婴主兰垒堡奎 善 蛀 = 特征刑磁z 先t 田( 实心翻代衰剩磁矢量在水平 方位上的投髟空心代衰剩磁分t 在垂直方位 上的投髟) l k 特征剩磁方向赤平投影圈( 实心圈代衰刺直矢 量在下半球的投誊,垫0 代衰烈鞋妊量在上半球 的投影) t c = 捌磁强度褒减圈 u 田2 _ 5 代表性样品s 和j 1 系境遇磋特征 lt:_g 。 : j 奎璺堡三奎兰三堡堡圭兰垒笙苎 。: 天和铝土矿古地磁数据,特征磁化方向,古地磁极位置与 其平均值相近。 表2 1天和矿区s ,古地磁样品特征磁化方向 地理坐标:_ 层面坐标 时代段采样点号 a 、3 d gi g d si s s d 。l7 3 4 7 95 0 53 4 2 o 4 2 23 3 铁 s 4 - t a 3 4 8o5 0 63 4 2 1 4 2 33 7 铝 s ;-3 4 254 233 3 8 6f 3 62 1 c uj s 、 3 4 6 54 7 23 4 14: 8 87 j = = l s ? 1 8 955 7 81 7 825 i 74 5 段 s4 。1 6 532 7 11 6 3 0一1 8 71 7 s ) 7 14 8 57 i4 4 5l9 平均3 5 1 14 6 7:卅7 5:j 88q g r :采样剖面经纬度:1 1 3 q 。e 、3 87 。n 表2 2山西铝土矿古地磁数据表 ( 据陈平等,1 9 9 h ) 采样点样品数采样位置 特征 极位置 长纬湮 磁化方向a 9 5 d p d l l 肛编号 ( p l a t , ) 经度纬睦 d sl sl a ti , ) 1 1 k 泉太湖石s ,4 2 1 1 363 773 4 754 677 77 j ( 3 4 ;j7 6 4 9 92 79 五台天和s 。2 51 1 34 :l h73 4 753 8r997 0l3 2 958 41 422 19 宁武宽草坪s 。: 5 l1 1 263 9lj 8 9l一4 842 047 772 5 221 762 682 94 御林兰家山s 。:0 4 l l o 93 763 3 i6393 664 583 3 4o1 8 4 :j ( 1720 平均1 l 1 21 1 363 773 d r 63 6o2 186 9 83 2 552 00 注:n 一代表负极性样品,n 代表正极性样品。 表2 1 、表2 2 表明山西地块在中奥陶世时处于南纬中低 纬度内,之后向北漂移,矿区铝土矿同山西地块( ;层铝上伊 样是在中奥陶世隆起后,由南纬中低纬度经过赤道向北纬r 氐 纬度的漂移过程中形成的,最终就位于石炭一二叠纪相对滞留 的- 汀纬度10 。n 刚近,说明古纬度的漂移变化是dj 西铝土矿包 括矿区僻以形成的主要因素。赤道附近是区内铝土矿得以形成 n 勺最佳古地理环境。形成i 时的古气候环境为热带至亚热带的炎 1 4 太原理工大学工程硕士学位论文 热温暖而比较潮湿。 2 23 铁铝岩沉积后的新构造形迹 中奥陶统碳酸盐岩古风化壳岩溶夷平面古地理环境是铁 铝岩沉积就位的先决条件,后期中、新生代造山运动的次级构 造形迹和挽近风化剥蚀是铁铝岩赋存状态的保护和破坏因素。 矿区内成矿后的构造形迹主要受祁吕山字形东翼褶带影 响,形成以北东方向的华夏系褶皱与断裂,是矿体的赋存与破 坏主要因素。 223 1 褶皱 矿区褶皱构造主要有:西天和一娑婆复向斜,向南与自家 庄百泉郊向斜相接。 矿区受其影响,形成一个对称的“簸箕型”盆地,西南部 地层崛起变陡,倾角多在3 0 。5 0 。,形成箕壁;箕沿呈舒缓 波状向北东扬起,倾角一般不超过15 。受区域构造影响,构 造线总体走向为n e s w 向( 表2 - 3 ) ,但矿区西南部s y 6 因受 盆地内部构造制约,构造线转变为东西向。陡咀村s y 2 则呈南 北方向展布。纵观全区褶皱线n e 扬起,末稍向东偏转,向s w 倾伏,端处向西转折。褶皱两翼产状多为t0 。2 0 。,呈舒缓 波状。区内向斜构造规模较大,轴部紧密,迹象明显。背斜构 造脊部宽阔平缓,延展规模较小,迹象不很明显。因此,矿区 内褶皱显示以向斜为主的构造格局,对矿体的赋存起到了保护 作用。 ,一 =奎堕堡三奎兰三塑圭兰照堡兰 延展长 编导分布位置延展方向 两翼地层倾角控矿怍用 各注 度( m ) s y l东天和、陡咀 6 0 5 2 4 0 。2 0 4 0 翼1 0 - 2 5 。,匝翼5 - 2 0 6拦剃了l - i 、li i 矿体槲 s y 2融卧 1 7 3 。一1 5 3 o 6 9 0 w 翼1 0 - 2 5 。e 翼1 0 - 2 0 。 s y 3村惑太苇目 8 5 4 2 6 5 。8 1 0 m 翼5 _ 1 5 。,匝嚣7 一8 s y 4东垴村南 2 0o 一2 0 0 。4 3 0 n w 翼i o - | 5 t 亚翼1 5 2 5 。 s y 5天和煤矿北西 1 6 0 一1 9 6 。6 2 0 翼7l o 。蹬翼8 - 1 5 6 s 、( ; 山角村南9 0 。- 2 7 0 。1 3 2 0晰翼7 - 1 0 ,随翼1 3 - 2 6 。 a n l 大土粱架于岭 5 0 。一2 3 0 。6 4 0 n w 翼, 6 - 2 0 。,匝翼5 - 1 5 。背斜 a 1 1 2 唐江沟2 5 。一2 0 5 9 3 8 0 翼1 0 - 2 s 。哑翼1 0 - 2 0 3 a n 3 强风粱北4 0 。2 2 0 。1 1 4 0m 翼7 - 2 0 汪翼5 - 1 0 。 表2 - 4断层统计表 延展长度 断距备 编号位置性质走向断面产状破坏作用 ( i )( m )注 f 5 东天和北东正断层 4 5 一2 2 5 。3j56 么5 0 。2 0 0l o f t ; 东天和北东逆断层 6 06 2 4 0 3 1 5 0 。z 6 5 。3 1 01 0 f 7 东天和北东正断层 6 0 。一2 4 0 1 5 0 3 z 7 0 2 2 01 0 f 8 东垴村北正断层 9 0 。一2 7 0 3 1 8 0 3 z 5 3 。2 9 0 1 5 f 9 东垴村北正断层 8 0 。一2 6 0 。3 5 0 。z 6 0 。4 8 0 2 ( 】 f l o 东垴村北正断层 6 5 。一2 4 5 4 3 3 5 。么4 5 。3 6 02 i ) f l l 东垴村北上e 断层 7 0 。一2 f i 0 。3 4 0 。z 4 0 。4 4 02 f i f 1 2 陡嘴村东正断层 1 f i 5o 一3 3 5 。6 5 。z 5 5 6 2 5 01 5局部切割lf 【矿体 f 1 3 大苇沟1 l正断层 4 55 2 2 5 3 1 5 3 z 6 0 4 2 03 0局部切割l 1 1 矿体 f 1 4东垴 正断层 1 0 04 2 8 0 3 1 0 。z 4 5 。3 6 01 8 f 1 5大苇淘正断层4 5 。一2 2 5 3 1 3 j 4 z 7 2 4 0 01 5 f 1 6 东垴南正断层4 5 。一2 2 5 。1 3 5 。z 7 5 。4 8 0 3 0 p 1 7 东垴南正断层 1 7 0 。一3 5 0 3 2 6 0 。 5 m m ,鲕粒一般为0 4 0 9 m m ,小者0 1 m m 左右。豆石最 显著的特钮:之一是龟背廿特别发育( 图版l i i1 ) ,其次豆粒成 分较复杂,常含有高岭石、褐铁矿等。鲕粒具有两个明显特征: 具有同心层状构造,多为2 3 层,少见4 层。同心层即包壳, 一一般由一水硬铝石和商岭石、褐灰色有机物,铁质及泥质物捅 间排列构成;由于鲕粒的原核心为内碎屑,与外层的成分相 同,在成岩过提中经后期重结晶作用,核心同外层界线消失, 构成较均匀的结构,多数鲕粒看不到明显的核心或无核心,仅 有少数鲡粒见一水硬铝石、高岭石、铁质等核心、有的为空涮。 另外见有少量复鲕、空心鲕,薄皮鲕、畸形鲕等特殊构造的鲕 粒和再旋迪鲡,以及不易分辩磨圆度较高的铝土矿屑混入其 中。( f j 版i i 一3 、i i 一5 、i i 一6 、i i i l 、i i i 一2 ) ( 表3 2 ) 胶结物为微晶一粉晶状一水硬铝石及隐晶高岭石、微量铁 质、泥质、有机质,基底式胶结。鲕状结构矿石在矿区平面上 分布另散,规模小,占总矿层面积的6 1 2 。 铝土矿豆鲕状结构的成因复杂,风化壳及水体中均可形成 太原理工大学工程硕士学位论文 并发生再改造沉积。 表3 - 2天和铝土矿豆鲡粒核心及鲕环电子探针分析结果表 鲕粒 w b 产地 环圈s i 0 2t i 0 :a 1 2 0 3f e o m n o m g o c a on a 2 0l ( 2 0 天和 3 环0 5 413 87 51 50 9 1( ) 0 00 1 8 01 8 o1 0o0 1 ( 由 2 环o 4 880 57 5 3 91 0 0o o oo 1 70 2 0o0 0 核向外 o 1 0 分层) 1 环o 5 01 1 88 1 6 l1 1 8 0 2 6o 1 40 0 000 0 o 0 3 从表可以看出,豆鲕粒成份与整个吉风化壳物质组成一 致,显系源自风化壳的红土( 钙红土) 豆鲕、与近代热带红土 剖面中的豆鲕结石的形成环境和形成条件类似。 缩裂结构:铝土矿中的缩裂结构是a 1 。o ,胶体物质陈化时 体积收缩形成的特殊裂纹。无论在豆鲕中、碎屑中、以及它们 的胶结物中均可见到。往往是结晶程度越低缩裂纹越明显,随 着结晶程度的增高逐渐消失。粗大的缩裂纹局部被后来的物质 充填交代,细微裂纹往往发生于胶状团块中,分布均匀,形态 相似,纹中无充填物。 胶状变胶状结构:铝土矿中的主要矿物一水硬铝石、一 水软铝石、高岭石大部分为胶体成因的。因此它们均具有胶 状变胶状结构之特征。具体表现于它们的结晶程度都很低, 结构细微。由于在成岩过程中发生了不同程度的重结晶作用, 它们存在胶状隐晶状微晶状细晶状的一系列结构组合, 其中主要为隐晶状、其次为微晶状,胶状残余不多,晶体较大 的也比较少。在一水硬铝石和一水软铝石集合体中经常残留有 均质状、隐晶状的胶铝矿,同样在高岭石中残留有均质状胶体 太原理工大学工程硕士学位论文 物和隐晶状的半胶状物。另外在它们之中经常残留有缩裂缮构 和层带状构造等胶体特征( 图版i l 、i 一2 、i 一3 ) 。 3 4 1 2 碎屑状结构 矿石呈棕褐色、淡黄色、颜鲜面灰、灰黄、浅灰色、碎屑 状结构,断面参差不齐,较粗糙,可见较为发育的淋滤空洞。 按形成机理可分为: 3 41 2 1 正常沉积形成的内碎屑结构 为铝土矿形成之后经动力破碎、水力搬运、沉积形成的内 碎屑结构。这种结构具有正常碎屑岩的结构特征。由于母岩的 固结程度不同,又有剐性和塑性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构形态,有 的矿石中几乎完全由刚性碎屑组成,有的矿石中完全由塑性碎 屑组成,但经常为两种内碎屑混存。 刚性内碎屑由完全囿结的坚硬的铝土矿破碎后经水力搬 运沉积组成的,具棱角状、次棱角状和浑圆状等不同程度的磨 圆度:按粒度有砾屑、砂屑、粉屑和泥屑之分。一般磨圆度较 高、呈浑圆状、次围状,分选较好,分布均匀,定向- t 列,经 常由结晶较好的微晶状水铝石组成,颗粒轮廓界线明显。 塑性内碎屑由未固结的铝土矿破碎后经流水搬运、沉积形 成的,具有典型的塑性结构。分布不均,分选性差,形态不规 则,边缘不整齐。由于底流和上覆压力作用,常呈伸长状,有 时被拉的很细很长,呈条带状、甚至呈脉状,有时呈扭曲状、 “s ”形等。往往呈定向分布,由隐晶状水铝石组成,含有较 多的铁质、有机物,为灰褐色,其中层带状构造发育,轮廊界 线明显。 另外在铝土矿的较大碎屑中,复碎屑屡见刁i 鲜,标志着铝 太原理工大学工程硕士学位论文 土矿曾发生过沉积破碎再沉积再破碎第三次沉积! 的 成矿过程。在这反复成矿过程中必然会形成一些再旋迥碎屑。 在刚性内碎屑中经常可见到非常园的由微晶状水铝石组成的 细屑,同时具有褐色氧化圈,可能属旋遛内碎屑。 碎屑的成分比较简单,主要为由一水硬铝石组成,少量粘 土矿物和铁质矿物。有些铝土矿碎屑中含有少量高岭石及赤铁 矿等杂质,往往这些含杂质多的铝土矿屑中的一水硬铝石结晶 较好,有时杂质脱落,一水硬铝石有了足够的自由空问而重结 晶成较大的自形晶体。由于成矿微相的变化,不同成矿相中的 碎屑多少、大小、形态、分布、成分及胶结类型等均不同( 图 版i i 一1 、i i 一2 、i i 一3 、i i 一4 ) 。多为基底或孔隙式胶结。 341 2 2 胶体成因的碎屑结构、似碎屑结构 该类结构是a l 。0 ,的絮状胶团分别沉积时相互叠加形成 的,经压实作用后呈不规则的饼状,它们之间的界线时而明显, 时而模糊。在垂直层面切割的薄片中,每一胶团的切面状似伸 长的塑性碎屑,并作平行排列,其间的褐色铁质,有机物也相 应的作定向分布,状似火成岩的流纹构造。这种似碎屑同塑性 碎屑不易分辩,但似碎屑含量较多,排列紧密,分布较均。 341 23 构造作用形成的碎屑结构 具碎裂结构,分布于破碎带中。 3 4 1 2 4 残坡积作用形成的角砾状碎屑结构 其角砾成分为铝土矿屑,填隙物为褐铁矿染泥质物,胶结 疏松,经常脱落成空洞。 太原理工大学工程硕士学位论文 34 2 铝土矿自q 构造 34 ,2 1 块状构造 矿区铝土矿有两种粒级的块状构造,一种无( 或很少) 内 碎屑的隐晶微晶状铝土矿( 泥晶铝土矿) 块状构造,这是低 能稳定环境下沉积形成的构造特征;另一种为含有大量内碎 屑,呈杂乱无章分布形成的块状构造,是浊流沉积的产物。 34 22 同心条带和层带状构造 这种构造的形态特征为在隐晶状铝土矿中,褐灰色铁质与 有机物混合体呈同心条带和层带状分布,同灰岩叠层构造中的 富藻暗层相似,这种构造为胶体脉动形成的典型胶状构造,往 往呈不规则团块和脉状分布,在成岩过程中又受到各种力的作 用发生变形、如折曲、拉长、压扁等。是红土化风化壳铝土矿 物质就位以后,继续红土化的结果。 3 423 空洞构造 铝土矿中空洞构造常见,主要为原生,其次为次生的。原 生空洞分布较均匀,规模细小,呈不规则状,洞壁比较干净。 次生空洞分布不均,大小、形态均不相同,往往为铁质矿物和 泥质物经淋滤脱落形成。 34 2 4 显微缝合线构造 偶见,呈曲线状,同灰岩中的缝合线相类似,由压溶作用 形成。 太原理工大学工程硕士学位论文 3 5 矿石矿物组合 351 铝土矿的矿物成分 铝土矿的矿物成分比较复杂,而且含量很不稳定,主要为 铝的氢氧化物,其次为粘土矿物,荐次为铁的氧化物和氢氧化 物,钛的氧化物及少量其它矿物( 表3 - 3 、3 - 4 ) 。 表3 - 3天和铝土矿矿物组成定量分析结果 矿石一水 一水 高岭石针铁矿赤铁矿伊利石锐钛矿金红石 类型硬铝石软铝石 白矿6 52 3 01 704 o3 o2 522o 79 7 6 表3 4天和铝土矿x 射线衍射定量分析结果表 一水一水 针铁赤铁锐铁金红方解瞵硫铝 锆英 样品编号硬铝 高岭伊利 软铝 由 石石矿矿矿佃石锶矿石 石 k r 8 8 1 16 521 7 o2 ,53 04 03 0220 7 k r 9 2 2 15 7 14 04 0 微 506 5210 30 8 微微 k 0 2 1 3 5 2 铝矿物 主要为一水硬铝石,其次为一水软铝石和胶铝矿,见图 3 2 、图3 3 、图3 4 。 35 21 一水硬铝石 主要为胶体成因,大部分还没有完全脱胶,呈隐晶状、颗 粒细微,粒经小于0 0 0 1 m m ,由于结晶中心多,故呈微粒状集 合体分布。一般粒径0 0 0 卜0 0 05 m m ,粗者达0 0 1 m m 左右, 在局部空洞、裂隙处,因有足够的自由空间,常发育有完好的 太原理工大学工桴颈士学位论文 明亮的板状、柱状一水硬铝石晶体,颗粒较大,一般达 o 0 l o 0 3 m m ,偶尔达0 0 5 - 0 0 75 r a m ,成因矿物学者认为这是 常温、常压下形成的。分布于赤铁矿、高岭石等矿物中的少量 水铝石颗粒往往也能结晶成较大的:;l 究好的板柱状水硬铝石 晶体。另外在隐晶状的水铝石或一水软铝石团块中晶出的一水 硬铝石微晶常呈乳滴状或卵形( 表3 - 5 ) 。一水硬铝石在透射 电镜下晶体形态主要为板柱状、板片状和薄板状,其次为片状, 少量为柱状,颗粒粗细不均,一般2um 左右,扫描电镜下一 水硬铝石主要呈薄板状、片状、往往呈定向排列,构成显微层 理,偶而可见晶面蚀纹。对一水硬铝石单晶作能谱分析结果, 除主要成分铝外还含有微曩铁、铬和锰等元素。 表3 - 5租糙半粗糙状铝土矿中一水硬铝石晶粒和碎屑的e d s 分析结果 矿物 w b 形态s i o 二t 】0 。a 1 :0 )f e om n o m g o c a ( )n a 2 0k z 0 晶粒 2 9 31 5 47 9 403 100 0 0 0 00 2 :0 0 00 1 5 碎屑 1 3 318 68 0 3 30 7 20 0 0o o oo 1 7o o o0 0 6 3 52 2 一水软铝石( 勃姆石) 主要分布在矿层上部致密状铝土矿中,( a s :2 6 ) 含量 ( 15 - 5 0 ) ,晶体呈片状、柱状,菱形、枣核状、豆夹状等形 态、常与高岭石共生,粒度可达0 0 3 m m ,勃姆石的e d s 分析 结果:a l :0 产7 6 6 2 ,s i 02 = 5 2 2 ,t i 0 2 = 2 6 1 ,f e 0 = 0 5 5 。 矿区勃姆石的x 射线衍射特征明显,主要面网衍射d 值见( 表 3 - 6 ) ,勃姆石与较多的低贫铝土矿或粘土岩、铝土岩分布在一 起。 太原理工大学工程硕士学位论文 一水硬铝石与勃姆石的矿物分带是由埋藏变质、构造变动 及地壳深部地热( 岩浆) 活动所形成。 铝土矿中一水硬铝石和一水软铝石的形成是复杂的,是多 期多阶段形成的。 在同生作用成岩作用后生作用表生成岩作用各发 展阶段中均有一水硬铝石和一水软铝石的形成。至于哪个阶段 对铝土矿形成有利,取决于当时当地的沉积环境的变化。 表3 - 6天和勃姆石x 射线衍射d 值 h k l l矿石名称 0 2 00 2 l0 4 11 3 0 l致密状铝土矿 6 1 431 72 3 5 图3 2 天和铝土矿差热分析曲线 符号说明:d 柬硬柱石:k 盯:高螬石:g 。e :针轶矿 太原理工太学工程硕士学位论文 图3 3 天和铝土矿红外线吸收光谱图 符号说明:d i b :一水硬铝石:k a o :高岭石 b o e :一水软铝石 母。 太原理工大学工程颈士学位论文 s 日s 45 0 圈3 4 符号髓硝,d i 旷水磋铝石i h m 琦啭矿,b o ! - 35 3 粘土矿物 一霎妻 0 曼 一 i 科 薷 享耋 。囊 b 0 4 一 l 、,恤。 天和铝土矿x - 射线衍射扫描曲线( c u k b ) 幅射 x o ,高崎石1t 岫一承软帕石1s t 稚铝蕾矿t n 啦钛矿t t 电气石,_ u i 套辽石 膏状锅土矿一b 0 2 t 担矗状幂土矿,b c o :半檑髓状帚土矿;b 耐;致密扶饵土矿 - b o l 主要为高岭石,其次为伊利石少量为多水高岭石和水云 3 531 高岭石 一e 兽 tts=hii j量:j引鄯d川川 。蠡鹋 i i i h v l,ll ijii、 i i i ;dq5_点r 川川h川川。鸺“川_=一 j o v t t _ - ,、if , 鲁“弛嘴卜艘旷讯ri州、 。墨一掳艚晰彬m从 太原理工大学工程硕士学位论文 在铝土矿中含量较多( 5 - 3 0 7 0 ) ,分布普遍,一般在矿层上 部比较富集。成因不同形态变化较大,如机械成因的( 陆源继 承性) 呈碎片状,胶体成因的呈隐晶状,重结晶形成的呈蠕虫 状。在豆鲡状和碎屑状铝土矿中含量多,主要作为它们的填隙 物,少量分布于豆鲕和碎屑中,且往往为交代水铝石等形成。 在微晶状铝土矿中含量很少,般 5 ,另外常见后期充填交 代形成的脉状高岭石。高岭石的e d s 分析结果与一水硬铝石一 样,由电子探针的微区周边也杂有c a o 、f e 0 的叠加和干扰, 可能与原古风化壳物源和石灰质有关。 3 ,5 ;3 2 伊利石 矿区铝土矿中伊利石含量较少( 2 5 左右) ,呈叶片状、 部分呈扇形( 图版1 1 i i ) 。半粗糙状铝土矿中伊利晶体的e d s 分析结果见表3 7 。 表3 7天和铝士矿中伊利石晶体的e d s 分析结果表 w b 矿石名称 s i 0 二丁i 0 =a l :0 ,f e ( )m n o m g o c a ( 】 n a ,0k 0 半粗糙 6 74 64 0 l0 23 6 0 8j6 00l lo0 0o0 500 0 矿石 0 3 533 水云母 含量很少( 3 左右) ,颗粒细小,呈鳞片状,往往具有云 母细屑的假象,即部分为云母屑水化而成。 35 ,4 铁质矿物 形成赤铁矿、褐铁矿、菱铁矿、黄铁矿等,分布不均,含 量为2 10 。 太原理工大学工程硕士学位论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中国纺织产业转型升级及国际竞争力分析报告
- 2025中国空气净化设备市场细分领域分析及抗菌技术研究报告
- 2025中国碳中和技术路径及市场应用前景研究报告
- 2025中国电解水制氢设备降本路径及可再生能源耦合制氢可行性报告
- 2025中国电子烟生产车间洁净度要求与通风过滤系统设计报告
- 风电塔筒结构健康监测高级运维实施计划
- 企业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报告高级财务管理视角
- 服务机器人应用技术员初级培训需求计划
- 新教师在线辅导岗前培训与教学计划
- 跨部门协作项目沟通计划与执行方案
- 珠海市产业和招商扶持政策汇编(2025年版)
- 综合虫害管理培训
- 直播公司规则管理制度
- 数据标注教学课件模板
- 新生儿溢奶与吐奶护理要点
- 公交公司安全生产管理制度
- 公司法务部管理制度
- 2025至2030中国教学模型教具行业发展趋势分析与未来投资战略咨询研究报告
- 第九讲:信息与大数据伦理问题-工程伦理
- 护理求职展示
- 《理解当代中国+大学英语综合教程1》Unit2-教师用书 Unit 2 Planting seeds,harvesting the future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