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孔子的言语思想与修辞.pdf_第1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孔子的言语思想与修辞.pdf_第2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孔子的言语思想与修辞.pdf_第3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孔子的言语思想与修辞.pdf_第4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孔子的言语思想与修辞.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孔子的言语思想与修辞 摘要 孔子生活于春秋末年,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他的思想是非常丰富的。 本文选取“言语”为切入点,以论语中所记录的孔子言行为分析讨论之主要 基础,来论述孔子对言语的态度和要求,并进而分析一些与之相关的论语的 文学性或修辞问题;同时以其他诸子著作中的有关资料作为参照与对比,力求借 此呈现春秋战国时期言语、文章以及人物之一貌。 一 文章分三部分对这一问题进行论述: 第一章为总括性部分,这一部分将通过举例( 主要选取子贡为例) 来说明孔 子对动态言语( 即言语作为一种行为活动) 以及静态言语( 即关于言语修辞) 的 态度,并进而分析孔子持有这种态度的原因;同时,也将把孔子对言语、言语修 辞的态度与墨、孟苟、老庄诸子对言语及其修辞的态度作一简单的比较,以求加 深我们对这一问题的印象。由第一章出发,第二、第三章将分别对言语活动和言 语修辞进行论述。作为一种行为活动,孔子对言语提出了相当多的原则和具体性 要求,而这些原则和要求主要是从他的修身思想来立说的。第二章将分两小节来 阐述孔子的修身思想中所包含的对言语活动的一些具体性要求。第三章则将联系 文质关系这一文艺学论题来说明孔子的言语修辞观,首先分析孔子关于“文”的 思想,其次通过对论语中孔子之言的分析来表现孔子对言语修辞的实践。 关键词:孔子;论语;言语;修辞 0 nc o n f u c l0 us st h o u g h t0 fs p e e c h r e l a t i n gt ot h er h e t o r i c a bs t r a c t c o n f u c i u s ,w h ol i v e di nt h el a s ty e a r so fc h u n c h i u , i sc o n s i d e r e dt h eg r e a t e s to f t h ea n c i e n tc h i n e s es a g e s ,a n dh i st h o u g h ti sv e r yr i c h o nt h eb a s i so fc o n f u c i u s s w o r d sa n dd e e d sr e c o r d e db yt h ea n a l e c t s ,t h i sa r t i c l ew i l ls e l e c t “s p e e c h ”a st h ep o i n t o fp e n e t r a t i o n ,i no r d e rt od i s c o u r s eh i sa t t i t u d ea n dr e q u e s ti nt h et e r mo fs p e e c h ,a n d m a k eaf u r t h e ra n a l y s i so fs o m el i t e r a r yo rr h e t o r i cp r o b l e m sc o n c e m i n gt h a t ; m e a n w h i l e ,t h et h o u g h t so fo t h e rt h i n k e r si nt h es a m ep e r i o dw i l lb ea l s or e f e r r e dt o a sar e f e r e n c ea n dc o m p a r i s o n t h r o u g ha l lo ft l l i s t h i sa r t i c l et r i e st om a n i f e s to n e a s p e c to ft h es c e n ei nt h ep e r i o do fs p r i n ga n da u t u m na n dw a r r i n gs t a t e s ,o fi t s s p e e c h ;g r a c ea n dc h a r a c t e r s t h ea r t i c l ew i l lb ed i v i d e di n t ot h r e ep a r t st od i s c u s st h i sp r o b l e m : t h ef i r s tc h a p t e rw i l li l l u s t r a t ec o n f u c i u s sa t t i t u d et o w a r d ss p e e c ha n da n a l y z e t h er e a s o no ft h a t ;a n da tt h es a n l et i m e ,ac o m p a r i s o nb e t w e e nc o n f u c i u sa n do t h e r t h i n k e r s ,s u c ha sm o t s e ,m e n c i u s ,h s u nt z u ,l a ot z ua n dc h u a n gt z u , i sa l s o p r o v i d e d s t a r t i n gf r o mt h ef i r s tc h a p t e r , t h es e c o n da n dt h i r do n ew i l ld i s c o u r s e s p e e c ha sa l la c t i v i t ya n dak i n do fr h e t o r i cr e s p e c t i v e l y a sa l la c t i v i t y , c o n f u c i u sh a s p u tf o r w a r dm a n yp r i n c i p l e sa n dr e q u e s t sf o rs p e e c h ,w h i c hb a s e do nh i si d e ao f m o r a lc u l t i v a t i o n a sak i n do fr h e t o r i c ,s p e e c hi sc o n n e c t e dw i t ht h eo l dl i t e r a r y t o p i c t h er e l a t i o n s h i pb e t w e e nf o r ma n dc o n t e n t c h a p t e rt h r e ew i l lf i r s t l ya n a l y z e c o n f u c i u s st h o u g h to ft h ew o r dw e n ,a n dt h e ns h o wh i sp r a c t i c eo nr h e t o r i ct h r o u g h t h ea n a l y s i so fh i sd a i l yw o r d s k e yw o r d s :c o n f u c i u s ;t h ea n a l e c t s ;s p e e c h ;r h e t o r i c i l 浙江师范大学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 取得的研究成果。论文中除了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不包含其他人 或其他机构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其他同志对本研究的启发和所做 的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声明并表示了谢意。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 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 ;蜮池 日妫:2 0 0 9 年5 月3 0 日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浙江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 保留并向国家有关机关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文档,允许论文被查阅和 借阅,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同意浙江师范大 学可以用不同方式在不同媒体上发表、传播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遵守此协议。 3 2 同期:2 0 0 9 年5 月3 0日 引言言语与修辞 言语与修辞,这二者相联系,从文学文艺角度来说,便指向了所谓的语言的 艺术。在我国古代,尤其是先秦时期,“言语”可以说是一个相当重要的词和概 念;相比于“文 、“艺 等词及其相关语,“言语”似乎更为接近人们后来所 指称的文学文艺。正如有的学者所说:“无论在周易或论语中,文 都不具有现今文字艺术品这类文学意含,甚至艺这个字也与后来用以描 述艺术的意思颇有差距比较接近后来所指称的文学文艺,或许不是文及 其相关语,而是辞或言语。”国 那么,就让我们先来说说这个“言语”。 言语和语言是不同的,两者之间虽然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但彼此之间的差 别更是不容忽视的。这一点我们可以借助现代西方的语言学理论来稍加说明。著 名的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在他的著作普通语言学教程中对语言和言语作了划 分并阐明了两者之间的关系。首先,语言和言语统一于言语活动,是言语活动的 两个重要方面,二者是相互依存的。他说:“言语活动的研究就包含着两部分: 一部分是主要的,它以实质上是社会的、不依赖于个人的语言为研究对象,这种 研究纯粹是心理的;另一部分是次要的,它以言语活动的个人部分,即言语,其 中包括发音,为研究对象,它是心理物理的。毫无疑问,这两个对象是紧密联 系而且互为前提的:要言语为人所理解,并产生它的一切效果,必须有语言:但 是要使语言能够建立,也必须有言语语言和言语是互相依存的;语言既是言 语的工具,又是言语的产物。”语言和言语虽然有着如此紧密的互相联系,“但 是这一切并不妨碍它们是两种绝对不同的东西”。 语言和言语两者之间的这种“绝对不同 深刻地表现在它们各自的特性及 其在言语活动中的地位上。一方面,语言的表现是社会的和同质的。索绪尔认为, 语言是每个人都具有的东西,同时对任何人又都是共同的,而且是在人的意志之 外的。在任何人的脑子里,语言都是不完备的,它只有在集体中才能完全存在。 也就是说,语言不是说话者的一种功能,它是个人被动地记录下来的产物。而另 一方面,言语的表现却是个人的和暂时的。索绪尔称言语中没有任何东西是集体 的,言语是个人的意志和智能的行为,它永远是由个人执行的。语言与言语相比, 它是言语活动中一个明确的而又不失具体性的主要部分。语言本身就是一个整 体、一个分类的原则,人们应当把它当作言语活动的其他一切表现的准则,因此, 语言在言语活动事实中取得了基础的和主要的地位。固有意义的语言学( 语言的 语言学) 也以它作为唯一的研究对象,而把言语排除在外。 当然,言语也不是没有其特殊的重要性。除了语言的语言学,索绪尔还设想 了言语的语言学,虽然它还远不如前者那样明确与系统。“言语活动是多方面的、 。龚鹏程:中国文学批评史论,北京大学出版杜,2 0 0 8 年6 月,第1 6 页。 。费尔迪南德索绪尔:普通语苦学教程,高名凯详,商务印书馆。2 0 0 5 年版,第4 l 页。 弓l 言言语j j 修辞 性质复杂的,同时跨着物理、生理和心理几个领域,它还属于个人的领域和社会 的领域。我们没法把它归入任何一个人文事实的范畴,因为不知道怎样去理出它 的统一体。”言语的异质性和个人性特征应该就是造成其难以统一的原因,但 是,一旦和其他人文事实相结合,言语的这个特性便显示出它独特的积极作用。 比如说文学,我认为,言语的异质和个人化特性正是文学的文学性的根源和动力 所在。关于文学、文学的本质是什么,历来就难有一个完整统一而又令人满意的 答案,美国学者韦勒克、沃伦的文学理论更是回到了亚里士多德的思路上去, 他们指出:“解决这个问题的最简单方法是弄清文学中语言的特殊用法。语言是 文学的材料,就像石头和铜是雕刻的材料,颜色是绘画的材料或声音是音乐的材 料一样。 可见,关于文学有一个观点始终是相当明确的,那就是文学是语言 的艺术。语言是一种表达观念的符号系统,而正如前面提到过的,语言的建立必 须借由言语来实现,所以,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在此同时,它也就是一种言语 行为。也就是说,文学语言兼容了语言与言语,也便同时具备了两者的特点。其 中,作为符号的语言是基础材料,而言语则是对这些材料的组织与融合。自然, 不是任何对语言的组织都可以纳入文学的范畴的,它必须是对语言的“特殊用 法”,或者说是“对语言的诗意用法 。 毋庸置疑,这种所谓的“诗意用法” 来自人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因此,作为个人意志与智能产物的言语便是文学中赋 予其自身丰富多彩的艺术性和审美价值的部分。它是难以统一的、不确定的,却 又是多样的、活泼的,是易于变动和更新的。正如索绪尔指出的,言语同时跨着 物理、生理和心理等多个领域,它既是社会的,更是个人的,涉及的方面众多、 复杂,而文学亦是如此。 又关于言语,我们可以有两层意思上的理解:一是动态的,它是一种行为, 一种活动:二是静态的,即所言之语,指的是说话人在言语活动中所说的话语。 作为一种行为,言语是文学及其艺术性的动力;而作为静态的话语总和,言语便 有可能成为文学:口头文学,或者用文字固定下来而成为书面文学。这种可能性 的转变在最早的时候似乎并不是故意的,因为人们如果没有明确而自主的文学观 念,也就自然谈不上有意为之了。在中国古代历史上,人们开始有明确的、真正 意义上的文学观念并且有自主的文学行为,即“为文学而文学”的时间,虽然尚 存有一定的争议,但最早应当不会先于秦汉时期。在此之前,便是春秋战国时代。 这是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也是一个学术繁荣的时代,是一个许多新事物萌芽成 长的时代,而它也是我国古代语言、言语及文字发展变化的一个重要阶段。本文 的话题便围绕此时期的言语活动以及与之相关联的文学文艺( 修辞) 而展开。 对这个伟大的时代的整体背景无须过多过细的描述,我们只要注意与论题相 关的部分即可。所谓“天子失官,学在四夷”,加之“礼崩乐坏 、诸侯割据的 社会现实以及士阶层的兴起,诸子竞涌、百家争鸣的壮观景象的出现可以说是水 到渠成之事。除了学术和政治理想的交流与争论外,这种争论本身( 言语活动) o 同上,第3 0 页。 o 勒内韦勒克、奥斯汀沃伦:文学理论,刘象愚等译,江苏教育出版社2 0 0 5 年版,第1 i 页。亚 里:j 二多德对此早有过类似的观点,他在j e 著作诗学( 商务目j 书馆1 9 9 6 年版,陈中梅译) 第一章中说: “正如有人用色彩和形态摹仿,展现事物的形象。而另一些人则借助声音来达到同样的目的样有一 种艺术仅以语言摹仿。所用的是无音乐伴奏的话语或格律文。” o “对语言的诗意用法”一语转引自陈学广:文学语言:语言与言语的张力一文,载于南京社会科学 2 0 0 4 年第2 期。此语当f f :自英国语言哲学家j l _ 奥斯丁( j o h nl a n g s h a wa u s t i n ,1 9 l l 1 9 6 0 ) ,他从言语行 为角度分析了“对语苦的诗意用法”( a p o e t i c a lu s e o f l a n g u a g e ) 与“诗中的语言用法”( au s e o f l a n g u a g ei n p o c 时) 的卜同 2 弓i 言占语。j 修辞 以及用以争论的语言和言语也进入了人们观察和思考的范围。言语活动似乎在这 个时期比以后任何时候都来得更加频繁和受人关注,儒、墨、道、法等各家各派 对此都有或多或少、或系统或零散的论述,而有关的思想除了体现在一个“言 字上之外,也体现在一个“辩”字上。言以表意,作为古代用以指代各种表达方 式的核心观念,言在人类活动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甚至它本身也是人类的 主要活动之一。和诗歌、礼乐及辞赋等一样,言。或言语是我国古代早期文学或文 艺观念的起源之一。接下来先主要谈谈后者。 一谈及“辩字,人们自然而然地会首先想到辩论、争辩等词义,而这也正 是古来“辩 字的一贯意义和主要用法。许慎说文解字日:“辩,治也。从 言在辫之间。”又日:“辩,罪人相与讼也。由此可见,“辩 字早期的意义, 当是针对治理狱讼纷争而言的,如“辩其狱讼”( 周礼乡士) ,“分争辩讼 ( 礼记曲礼) 。讼争中自然免不了言辞上的攻诘往来,引而申之,“辩”也 就含有了争论之意,如我们经常使用的辩论、辩驳、辩护、辩解等词语都是相关 的例子。然而,“辩”字在古代,尤其在先秦时期的意义和用法并不仅仅局限于 此;同时,它作为当时一个受到普遍关注的学术讨论对象,诸子还都各自在不 同程度上赋予了它特定的涵义。例如,墨家对“辩”的定义,日:“辩,争彼也” ( 墨子经上) ,又日:“辩也者,或谓之是,或谓之非,当者胜也。 ( 墨 子经说下) 这就是说,墨家的“辩”属于是非之谓的论争,其意在“取当求 胜”,类似于现在的辩论。韩非子重法术,提倡“言谈必轨于法”,而以“言行 而不轨于法令者”为“辩 。相比较而言,儒家对“辩”的理解与应用似乎更为 宽泛,以它来指称当时政治上、学术上,乃至日常生活行为中一般性的言语谈说, 无论其是否具有争论性,而不仅仅囿限于辩争这一特殊的言语方式。世云孟子好 辩,而那些为他带来好辩之名的雄奇之论并非尽是争论驳议之辞。 苟子对“辫 也有相当多的论述,曾言“君子必辩( 荀子非相) ,又日“辩而不争”( 苟 子不苟) ,可见,在苟子那里, “辩”也是可以指没有争论的谈说的。 那么,这一特别的现象是如何产生的呢? 胡适曾在其先秦名学史一书中 。其实,无论歌、诗、辞、赋,皆可谓言之一类。舜典云:“诗言志,歌永言”:辞,即词,即言,说 文所谓:“词,意内而言外也,从司从言”:赋则“不歌而颂谓之赋”,亦是言辞之属。 o 除正文中所述之意之外,“辩”字在古代的另一个重要用法便是作为通假字来使用,其中最普遍的是它和 。辨”的通假。辨者,判也,而有辨别、明察之意。左传隐公五年:“辨贵贱,明等别”,又同周礼天 官小宰:“以听官府之计,弊群吏之治。一日廉善六曰廉辨”,郑玄注:“辨,辨然,不疑惑也。”古 代。辩”“辨”常不分,二者可互通假。如易系辞匕日:“辩吉凶者存乎辞”,庄子秋水日:“两 涣渚涯之间不辩牛马”,此辩即辨也。史记淮南王传云:“诸辨:l :为方略者,妄作妖言,谄谀王。”此 。辨士”即“辩士”。相对比而言,两者之间的区别足明显的,可以这么说。“辩”主于言辞之表达,而“辨” 则重乎心意之明察;但二者之间也还是存在着一定的逻辑上的联系,辩而欲达乎辨,人们往往于辩中取辨。 与此通假相关的一个文学上的问题是,“辩”或“辨”曾经被当作一种文体加以讨论。刘勰文心雕龙 曾举文章“论说”一类,后人条分缕析,而列论、史论、设问、议、辩( 辨) 、说、解、驳、考、原等若干 细目于其下可为代表者,有明人吴讷文章辨体序说与徐师曾文体明辨序说。其中,吴著称“辨” 而徐著称”“辩”,其实二人的指向是相同的,都是“辨”。盖徐师曾在解释“辩”时说“执其言之是非而以 断大义也”,故其所谓“辩”即为“辨”,更遑论吴讷直接将孟子所云“予岂好辩哉”中的“辩”字改作“辨” 了。吴、徐二人所谓的“辩( 辨) ”体文章应当出现在唐宋之后,如店代韩愈有讳辩一文,柳宗元则有 桐叶封弟辩、论语辩、辩列子等一系列文章。他们的这种细分方法遭到后人的诟病,清人纪昀就 批评他们“漫无别裁”、“治丝而棼”。( 见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文章辨体提要及文体明辨提要) 。桐 城派姚鼐撰古文辞类纂,分文体为十三类,而总归上述诸体为“论辨”一类,大致上相当于我们今天所 说的议论文,精当甚多。 圆孟子善为雄奇之语。雄者如水就下,沛然孰御,如“齐桓晋文之事”章;奇者因势利导,引人入彀,如 “杀人以梃与刃”章。但这些篇章中的对话却并非具有辩论性质。孟子之言语,也只足从仁义道德方面立 论、富于技巧性的谈说而己。 回杨惊注曰:辩。谓能谈说也。 3 0 i 占言语o j 修辞 说道:“公元六世纪刚开始,中国由诗人时代发展至辩者( s o p h i s t s ) 时 代。 ? “辩”的产生和发展有着极其深刻的社会根源,是与春秋战国时期的历 史文化背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关于其产生的原因,韩非子将之直接归结于当时 的国家政治状况,在问辩一篇中,他如此写道: 或问日:“辩安生乎? ” 对日:“生于上之不明也。” 问者日:“上之不明因生辩也,何哉? ” 对日:“明土之国,令者,言最贵者也;法者,事最适者也。言无二贵,法不两 适,故言行而不轨于法令者必禁。若其无法令而可以接诈、应变、生利、揣事者,上必 采其言而责其实。言当,则有大利;不当,则有重罪。是以愚者畏罪而不敢言,智者无 以讼。此所以无辩之故也。乱世则不然。主有令,而民以文学非之。官府有法,而民以 私行矫之。人主顾渐其法令,而尊学者之智行。此世之所以多文学也。是以儒服 带剑者众,而耕战之士寡,坚白、无厚之词章,而宪令之法息,故日,上不明,则辩生 焉。” 。 可见,韩非子认为“辩”之所以产生,是由于国家政治的无序衰败、君主的昏昧 不明,进而导致国民不安于耕战,转而成为所谓的“儒服带剑者”,即游说辩士。 韩非子的批评固然有其正确的地方,但他的出发点是基于自己对“辩”的特定理 解的,故而结论难免失之狭隘和消极。王纲解纽、侯国林立,政治上的动荡不安 与割据对抗自然是必要的前提条件,而学官四散于天下,士阶层的兴起,人心思 变,各异其说,更乃不可或缺之关键。士阶层处于贵族和庶人之间,是当时社会 阶层上下流动( 即上层贵族的下降和下层庶人的上升) 的汇合之所。其成分在古 之四民( 士、农、工、商) 中最为复杂,因为传统的社会制度结构的破坏和解体 使得士阶层容纳了来自社会各个层面的人物,没落的贵族以及农、工、商之秀者 皆有可能成为士。也正是如此,各种思想便在这里互相激荡,国语齐语有 云:“四民者勿使杂处,杂处则其言咙其事易( 注:咙,乱貌;易,变也) , 作为四民汇聚之所的士阶层从一开始就注定了是“言咙事易”,极不平静的。他 们在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都扮演着积极而重要的角色,政治上的游说之士或许热 衷于追名逐利,思想学术上的诸子则更多地是出于以道自任的自重和匡弊天下的 热忱。他们纷纷著书立说,同时也批判他人的思想观点,于是百家争鸣的局面得 以形成。纵或同门之内,往往亦有环限,故而有所谓“八儒三墨”之说。这些都 直接推动了“辩 的产生与发展,章学诚文史通义原道云: 盖官师治教合,而天下聪明范于一,故即器存道,而人心无越思:官师治教分, 而聪明才智不入于范围,则一阴一阳入于受性之偏,而各以所见为固然,亦势也。夫礼 司乐职,各守专官,虽然离娄之明,师旷之聪,不能不赴范而就律也。今云官守失传。 而吾以道德明其教,则是人人皆以为道德矣。故夫子述而不作,而表章六艺,以存周公 之旧典也,不敢舍器而言道也,而诸子纷纷则已言道矣皆自以为至极,而思以其道 易天下者也。 以道自任的诸子自高自贵,为了宣扬和实践自己的理想,言语谈说乃至论辩自然 。胡适:先秦名学史,安徽教育出版社,1 9 9 9 年l o 月版,第2 5 2 6 页。他使用“辩者”一词来指那些愤 世嫉俗的遁世者,如论语中提到过的长沮、桀溺以及楚狂接舆之辈;更指当时那一批其所谓的“愤世 派”思想家( ag r o u po f d e s t r u c t i v et h i n k e r so ri c o n o c l a s t s ) 。 。关于这一时期t :阶层的详细论述,可参见余英时的著作士与中国文化中的有关章节 4 弓i 。i ;苦语。j 修辞 成为必不可少的了。 也1 1 i 是为了实现自己心中的理想,追求心中所坚守的“道”,同时却又面对 如此纷乱芜杂的社会,在不得不进行言谈说辩的情况下,诸子便也丌始格外重视 言语的方式与技巧,以求事半功倍之效。这一点在游说辩士身上表现得更为明显, 他们极尽能事,运用各种方法对自己的言语进行修饰,以增强其鼓动性和说服力, 从而说服人主,达到自己的个人目的或完成政治使命。人们当时往往用“辩”字 来形容这批人的言语口才,于是,“辩 也就成为了一个用以指称言语修辞,或 者说“占之文”的词,且更多的时候倾向于批评意义。在诸子对言语、对“辩 的批评与要求背后,其实是他们对“文”与“道 的反思。这也就自然牵涉到了 文质关系这一古老的文艺观念。另一方面,这些关于言语和“辩”的思想反过来 首先便作用于诸子自己的言语方式,由此形成各自独特的言语风格,并直接体现 在其著作或后人对其言语的记录中。例如,论语之雍容蕴藉,老子之言简 意赅,墨子之平实谨严,孟子之磅礴雄辩,庄子之汪洋恣肆,苟文富 赡,韩文峭刻,这些文章风格的形成都与之有非常紧密的联系。 本文即准备从言语( 动态的和静态的) 这一角度出发,选取孔子及记录其言 行的论语作为分析讨论之主要对象,论述孔子对言语的态度和要求,并进而 分析一些与之相关的论语的文学性或修辞问题:同时以其他诸子著作中的有 关资料作为参照与对比,力求借此呈现春秋战国时期言语、文章以及人物之一貌。 文章拟分三部分进行论述: 第一章为总括性部分,这一部分将通过举例( 主要选取子贡为例) 来说明孔 子对动态言语( 即言语作为一种行为活动) 以及静态言语( 即关于言语修辞) 的 态度,并进而分析孔子持有这种态度的原因;同时,也将把孔子对言语、言语修 辞的态度与墨、孟苟、老庄诸子对言语及其修辞的态度作一简单的比较,以求加 深我们对这一问题的印象。由第一章出发,第二、第三章将分别对言语活动和言 语修辞进行论述。作为一种行为活动,孔子对言语提出了相当多的原则和具体性 要求,而这些原则和要求主要是从他的修身思想来立说的。第二章将分两小节来 阐述孔子的修身思想中所包含的对言语活动的一些具体性要求。第三章则将联系 文质关系这一文艺学论题来说明孔子的言语修辞观,首先分析孔子关于“文 的 思想,其次通过对论语中孔子之言的分析来表现孔子对言语修辞的实践。 一、孑l 子对言语的态度 论语二十章,其中并未有一处言及“辩字,但是其中“言 字却是 屡见不鲜的。孔子关于“言”的思想是非常丰富的。本章将将首先通过举例来说 明孔子对言语的基本态度,并简要地分析其所以如此的原因。 ( 一)孔子对言语的态度例说 论语一书中没有提到“辩”字,这是和时代因素分不开的。孔子生活的 时代处于春秋之末,当时政治上虽然已经王纲解纽,天下割据,但诸侯仍然尊奖 周室;学术上,天子失官,学在四夷,异端虽起,但还没真正进入处士横议、百 家争鸣的时代。学术或思想争辩的必要性尚处在萌芽的阶段。但是论语中也 并非没有与“辩相关的词语与论述,相关的词语有“巧言”、“利口”、“佞”等, 然而这些词语多具有消极意义,孔子对此亦似乎持深恶痛绝之意,例如“巧言令 色,鲜矣仁! ( 学而) 、“巧言乱德 ( 卫灵公) 、“恶利口之覆邦家也”( 阳 货) 。当有人说他的弟子仲弓“仁而不佞”时,孔子回答道:“焉用佞? 御人以 口给,屡憎于人。不知其仁,焉用佞? 朱熹注此节日:“佞,口才也。仲 弓为人重厚简默,而时人以佞为贤,故美其优于德,而病其短于才也。言何 用佞乎? 佞人所以应答人者,但以口取辨而无情实,徒多为人所憎恶尔。我虽未 知仲弓之仁,然其不佞乃所以为贤,不足以为病也。也就是说,孔子虽然不认 为仲弓已经达到仁的境界,但“不佞”根本就不足以成为批评仲弓的一个缺点, 它反而是仲弓贤能的一个表现。另外,还有一事件可以从反而来说明孔子的这种 态度,那就是孔子行摄相事而诛鲁大夫少正卯。此事首见于苟子宥坐,司 马迁史记孔子世家也记载了这件事情:“( 鲁) 定公十四年,孔子年五十六, 由大司寇行摄相事于是诛鲁大夫乱政者少正卯。 关于孔子诛杀少正卯的理 由,荀子宥坐篇云: 孔子为鲁摄相,朝七日而诛少正卯。门人进而问日:? 夫少正卯,鲁之闻人也,夫 子为政而始诛之,得无失乎? ”孔子日:“居! 吾语女其故。人有恶者五,而窃盗不与 焉:一日心达而险,二日行辟而坚,三日言伪而辩,四日记丑而博,五日顺非而泽。此 五者有一于人,则不免君子之诛,而少正卯兼有之。其居处足以聚徒成群,言谈足以饰 邪营众,强足以反是独立,此小人之桀雄也。不可不诛也。” 。见朱熹四书章句集注论语集注) 卷三 6 一、孔了对苦语的态度 可见,少正卯不免君子之诛的五大罪状中的一条便是“言伪而辩。虽然孔子诛 杀少正卯这件事情的真伪可疑,但它也至少表现了战国后儒学后人对夫子的一 种理解与期许,同时也表现了他们自己对“辩”的一种态度。 与少正卯命运类似的还有一个人,他就是邓析。邓析也生活于春秋术年,他 是郑国人,与孔子、子产同时。史载其好“刑名之辩”,为“两可之说”,吕览审 应览离谓记载了三则邓析的事迹,其中第三则直接导致的他的被杀: 子产治郑,邓析务难之,与民之有狱者约;大狱一衣,小狱襦祷。民之献衣襦祷而 学讼者,不可胜数。以非为是,以是为非,是非无度,而可与不可日变。所欲胜冈胜, 所欲罪因罪。郑国大乱,氏口喧哗,子产患之,于是杀邓析而戮之。民心乃服,是非乃 定,法律乃行。 邓析通过教人狱讼,导致郑国的社会秩序大乱,从而引来杀身之祸。从这两件事 情我们可以看出当时社会对这种能言善辩、巧舌如簧之人的一种普遍态度。 但是,这种态度显然是有一定的前提条件的,那就是此种行为给国家统治和 社会秩序的稳定形成了威胁或造成了一定的危害。相反,如果言语谈说有利于邦 家,孔子则是持肯定态度的。实际上,面对世积乱离的社会,孔子也早已经认识 到了言语谈说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甚至于有时连他自己也难免被人以“佞视之 了: 微生亩谓孔子日:“丘何为是栖栖者与? 无乃为佞乎? ”( 宪问) 故此,一方面,孔子曾不无伤感地说道:“不有祝鸵之佞而有宋朝之美,难乎免 於今之世矣! ( 雍也) 另一方面,他也给自己的门下弟子设立了。言语”一 科以教育和培养这方面的人才。在孔子言及的四科之中,“言语”一科位列第二, 排于“德行 之后,而在“政事 、“文学 之前: 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 文学:子游,子夏。( 论语先进) 从这一点我们就可以看出孔子对于言语谈说的重视。子贡被列在“言语”一科之 中,下面将通过他来分析和了解孔子对言语谈说的态度和立场。 子贡姓端木,名赐。司马迁史记仲尼弟子列传称“子贡利口巧辞, 孔子常黜其辩。子贡的“利口巧辞”可以从两件事情上表现出来。首先,孔门 “言语 一科中的言语谈论应该主要是针对当时政令教化方面的言辞或者行人出 使列国之时的外交辞令而言的,子贡在这方面显然有着出众的才华。论语学 而记载了孔子和子贡师徒二人论诗的一个片段: 子贡日:“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 ” 子日:“可也。未若贫而乐道,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日:“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 ” 子日:“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告诸往而知来者。” 子贡通过与老师的对话,联想到诗经卫风淇澳中的诗句,并正确地使用 。自苟子首载孔子诛少正卯一事,后来的说苑、 孔子家语等书都曾引用其说法,认为孔子杀了 少正卯。然而,南宋朱熹不以为然,提出一些理由,认为孔子并没有杀少正卯。关于此事之考证,具体可 以参见裢述洙泗考信录或钱穆先秦诸子系年。 窜朱熹注曰:祝,宗庙之官,鸵,卫火夫,字予鱼,有口才。朝,宋公子,有美色。言衰世好谀悦色,非 此难免。盏伤之也。 7 一、孔予对苦语的态度 它来表达意见,孔子由此称赞他“可与言诗”、“告诸往而知来者”,认为他对该 诗已经心领神会。窥斑知豹,可见子贡是一个了解诗并懂得用诗的入。 子日:“不学诗,无以言。”春秋时期,行人出使列国,常常在朝廷集会或君臣宴 会上引诗用诗,以表情达意,即所谓的“断章取义”、“赋诗言志”。子贡既然“可 与言诗”,则当是具备了出口成章而文采斐然的潜质的。 第二件事则更是直接证明了子贡的“利口巧辞”并非浪得虚名,此即子贡出 使齐、吴、越、晋以救鲁一事。据司马迁史记卷六十七仲尼弟子列传记载: 田常欲作乱于齐,惮高、国、鲍、晏,故移其兵欲以伐鲁。孔子闻之,谓门弟子日: “夫鲁,坟墓所处,父母之国,国危如此,二三子何为莫山? ”子路请出。孔子1 e 之。 子张、子石请行,孔子弗许。子贡请行,孔子许之。 子贡从鲁国出发后,先到了齐国拜见田常,对他分析了厉害关系,最终说服了田 常,使他答应将原来的伐鲁之兵改为攻打吴国,但田常给出的前提条件是子贡必 须说服吴国主动出兵救鲁伐齐:于是子贡南下吴国,投其所好,说服了吴王夫差 出兵攻打齐国。吴王又要求子贡先帮他安定后方心怀怨望的越国,子贡便马不停 蹄南下谒见越王勾践,教他隐忍待机,以观时变。之后,子贡还去了晋国,提醒 晋君厉兵秣马以备不虞。子贡这一连串的外交活动导致的最后结果是: 吴王果与齐人战於艾陵,大破齐师,获七将军之兵而不归,果以兵临晋,与晋人 相遇黄池之上。吴晋争疆。晋人击之,大败吴师。越王闻之,涉江装吴,去城七里而 军。吴王闻之,去晋而归,与越战於五湖。三战不胜,城门不守,越遂围王宫,杀夫 差而戮其相。破吴三年,东向而霸。 对此,司马迁不禁发出了这样的感叹:“子贡一出,存鲁,乱齐,破吴,疆晋而 霸越。子贡一使,使势相破,十年之中,五国各有变。” 在父母之邦鲁国的安危受到外来威胁的紧急时刻,孔子拒绝了子路、子张、 子石三人出使的请求,而唯独允许子贡出行,这直接表明了孔子对子贡个人的机 智和口才的肯定与信心;而子贡果然不辱使命,出色地完成了任务,其间的过程 以及最终的结局更是让我们极大地领略到了他的“利口巧辞”的破坏力。当然, 这种近乎以邻为壑的做法也只是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所作的非常选择。在日常的 生活与学习中,作为老师的孔子,却经常找机会提醒并抑制子贡的这种“利口巧 辞 ,一如司马迁所说:“孔子常黜其辩”,如: 子贡问君子。子日:“先行其言而从之。”( 论语为政) 众所周知,孔子对其门下弟子一贯是针对各人的才性短长而因材施教。对不同弟 子提出的相同问题,他的回答往往不尽相同,而是因人而异,从不同的角度对其 进行引导和教育。如论语为政集中记载了孟懿子、孟武伯、子游和子夏四 人问孝之事,孔子分别给出了四种回答。北宋大儒程子评此日:“告懿子,告众 人者也。告武伯者,以其人多可忧之事。子游能养而或失之於敬,子夏能养而或 少温润之色。各因其材之高下,与其所失而告之,故不同也。 圆“各因其材之高 下,与其所失而告之”,故而子贡问君子,孔子的回答亦必是有的放矢。论语 o 答孟懿子日:无违。 答孟武伯日:父母唯其疾之忧。 答子游日:今之孝者,足谓能养。至於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符予夏日:色难。有事弟子煅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论语集注卷一 8 一、孔r - 对高。语的态度 中还有二人也向孔子问过何以为君子,一人是司马牛,另一人是子路。三人得 到的回答都不相同,而从言行关系上来强调君子之德行以回答子贡之提问,更可 说明子贡才。性短长之所在:长于言而行或有所不足。正如朱熹e j i :i i :宋范氏祖禹之 言日:“子贡之患,非言之艰而行之艰,故告之以此。 又如论语阳货有 云: 子日:“予欲无言。” 子贡日:“子如不言,贝j j d , 子何述焉? ” 子日:“天何言哉? 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 孔颖达正义日:“此章戒人慎言也。子日:予欲无言者,君子讷於言而敏 於行,以言之为益少,故欲无言。子贡日: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者,小 子,弟子也。子贡闻孔子不欲言,故告日:夫子若不言,则弟子等何所传述? 子日:天何言哉? 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者,此孔子举天亦不言而 令行以为譬也。天何尝有言语哉? 而四时之令递行焉,百物皆依时而生焉,天何 尝有言语教命哉? 以喻人若无言,但有其行,不亦可乎! 要之,孔子对言语谈说的态度可以说是一种有前提条件的选择性态度。从上 面所举的几个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这种前提条件便是言语及其修辞的正当性和 实用性:乱人心、危家国的谈说,无所依傍、华而不实的言语是为孔子所不取和 反对的。 ( - - )孔子重视言语的原因 上文提到,孔子对言语的态度是一种有前提条件的选择性态度,但无论其选 择为何,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孔子对言语,包括言语的方式、技巧、礼 仪、修辞等各个方面,是非常重视并认真加以对待的。这也可以从论语及其 他一些相关文献中得到直接的印证。同时,孔子也提出了许多言语活动的原则和 要求,这一点将在下文进行专门论述,兹不赘言。那么,孔子重视言语的原因何 在呢? 孔子对言语的重视,以及许多相关思想之提出,自然不是出于偶然的个人 喜好,而是有着深刻的社会政治和文化背景的。且让我们先来看一个例子,仍然 是关于子贡的: 子贡问日:“赐也何如? ” 子日:“女器也。” 日:“何器也? ” 日:“瑚琏也。” 这段师徒对话记载在论语公治长中,孔子对子贡的这个评价可以说是更隐 晦、含蓄而集中地体现了他对言语的这种态度。对于子贡与孔子师徒二人的这一 段对话,美国学者赫伯特芬格莱特在其孔子:即凡而圣一书中有一番精彩 的论述,现摘录如下: 这一章常常跟据论语的另外一章米加以解读,那一章就是为政第二第l l 章所谓的:“君子不器”。 回司马牛问君子,事红论语颜渊;予路问君子,事在 论语宪问。 o 见朱熹四书章句集注论语集注卷一 9 一、孔予对苦语的态度 按照为政第二第1 l 章“君子不器”的观点,诠释者们一般的看法似乎是这样 的:孔子首先给予子贡以“器”的定位,然后在接下来的同席中再软语相慰按照我 本人的看法,这样望文生义的解读是十分错误的。其中惟一可以接受的成分是:孔子的 确一开始有意要给太容易乐观的子贡泼一头冷水。孔子希望教育子贡克服短处,冈而特 意地动摇他、扰乱他、使他感到凼惑;而子贡也一定真的感剑有必要思考他的道路,以 便达到一种新的洞见。孔子回答问题的方式,最能够使像子贡这样性格的人有希望实现 这个目标。在孔子的门徒之中,子贡看起来是最容易成功和善于处世的人。子贡凭借其 自身的学识和处世的成功,很可能以他的个人成就感到白呜得意,冈而对于孔子一开始 的同答,子贡也很可能感到吃惊和感到震憾。因为对于礼器这个比喻,对于孔子所谓的 “君子不器”,子贡十分清楚。孔子最初的回应,就像他在其他场合所作的回答一样,在 教学上是困惑学生的有效施教方法的第一要素。 然而,孔子对子贡所说的第二句话“你是宗庙里祭祀刚的玉器( 瑚琏也) ” 并不单纯是一种抚平打击的情感安慰。这第二句回答既完成了、也解决了令学生感到困 惑的两难。在一种高度浓缩的意象之中,孔子的这句话蕴涵着其学说的中心思想,对于 这种中心思想,孔子设法向能言善辩而自满的子贡表达清楚。那么孔子的这个中心思想 是什么呢7 让我们来看一看那祭祀手的礼器:在原始文本中,孔子只是提到一种特定的祭祀 所用的玉制礼器,这种祭祀用的玉制祀是在庆祝丰收的祭典中用米盛装谷物的。这样一 种器皿是非凡的、神圣的。它的外表青铜制品、雕刻制品或玉制品是精美典雅 的。它的内容,装满着丰盛的谷物,贝0 表达了充足和富裕的涵义。 然而,这种礼器的神圣性不在于其青铜的珍贵,不在于其雕饰的美丽,不在于其 玉器的珍稀,也不在于其中的谷物可以食j h j 。那么,它的神圣性来自于何处呢? 它之所 以神圣,不是因为它有 j 或者精美,而是因为它是祀仪祭典中的一个l f l 成部分。它之所 以神圣,是由于它参与了礼仪、参与了神圣的典礼。如果将它在礼仪活动中的角色分离 出那么,这个礼器就只不过是一个盛满谷物的昂贵钵盂而已了。 礼器的神圣性来源于一个“礼 字,孔子将能言善辩的子贡比喻成一件珍贵的礼 器瑚琏,一方面固然是对他的一种贬低( 君子不器) ,另一方面则也可以说 是对他的一种肯定,因为他的谈辩才能是可以用来为神圣的“礼 服务的。这就 似乎暗示着子贡引以自豪的言谈辞令也只不过是一种形而下的“器”,而工具或 许是无所谓善恶的,关键在于它为何人于何时何地为何事所用,也就是说,它是 否符合孔子心目中的“礼”罢了。 也就是说,孔子之所以重视言语谈说,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便是,言语能够 被用来为他所追求的“礼”服务。又古来有所谓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 言和功、德一样,也能成为不朽而传诸后世。这其实也就是古来人们对于自身生 命的一种体认与追求,这种体认与追求对士人深具影响,并激发起他们对“言 的一种热情及庄重严肃之态度。同时,特定的时代背景又为这种体认与追求打上 不同的烙印。具体到孔子,我们可以从下面几点来理解他对言语的这种重视态度。 首先,这是“正名”的需要。 “正名 思想是孔子的重要思想之一,它是孔子在回答子路问政的时候提出 来的。据论语子路记载: 子路日:“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 ” 子日:“必也正名乎! ” 摘自( 美) 赫伯特芬格莱特:孔予:即凡而圣,江苏人民出版社2 0 0 2 年9 月,第7 - 7 4 页。 1 0 一、孔予对苦语的态度 子路日:“有是哉,子之迂也! 奚其正? ” 子日:“野哉,由也! 君子丁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 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丁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孔子生活的春秋末期是历史大动荡的年代,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都发生着剧烈的 变化。自平王东迁,周天子的地位一落千丈,周朝原来以血缘关系为核心而建立 起来的族权与政权相结合的宗法等级制度受到了严重的冲击和威胁。各个诸侯国 之间矛盾重重,兼并战争此起彼伏,整个社会处于礼崩乐坏、“天下无道”的混 乱状态,正如孔子所说的“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白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 征伐自诸侯出 、“禄之去公室五世矣;政逮于大夫,四世矣”。( 论语季氏) 这样混乱的社会的另一个表现便是原有名实关系的紊乱,小到“觚不觚,觚哉! 觚哉! ( 论语雍也) 的感叹,大至“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 ( 论语八佾) 的激愤,孔子表现出对当时名实相怨这一社会状况的高度关注 和深刻认识。他提出:“政者,正也。”( 论语颜渊) ,而“正政”之首务便在 于“正名”,故而当子路问他若为政将何以为先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