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专业论文)近代河口镇经济与社会变迁.pdf_第1页
(中国近现代史专业论文)近代河口镇经济与社会变迁.pdf_第2页
(中国近现代史专业论文)近代河口镇经济与社会变迁.pdf_第3页
(中国近现代史专业论文)近代河口镇经济与社会变迁.pdf_第4页
(中国近现代史专业论文)近代河口镇经济与社会变迁.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近现代史专业论文)近代河口镇经济与社会变迁.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苏州大学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及使用授权声明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提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 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 不含其他个人或集体己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含为获得苏 州大学或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对本文的研究作 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承担本 声明的法律责任。 研究生签名: 埤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苏州大学、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国家图书馆、清华大学论 文合作部、中国社科院文献信息情报中心有权保留本人所送交学位论 文的复印件和电子文档,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 文。本人电子文档的内容和纸质论文的内容相一致。除在保密期内的 保密论文外,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可以公布( 包括刊登) 论文的 全部或部分内容。论文的公布( 包括刊登) 授权苏州大学学位办办理。 研究生签名: 导师签名: 日期:坦:! ! :? 击 日期: 至:三! = :兰 牲咎 中殳提哇 中文提要中又提要 河口镇作为明清江西四大名镇之一,是江西赣东北地区的商品集散地,尤 其是造纸制茶等手工业著称于世,并度成为赣东北的经济重心本文利用历史学 和社会学的方法,论述了河n 镇近代以来百余年的经济与社会发展历史,重点阐 述了河口镇手工业商业的变化,工业与近代交通运输服务业的兴起,人口结构社 会组织社会生活居民信仰文化教育上的变化,比较清晰的说明了河门镇向近代化 转变的过程特点结果本文认为进入近代以来,由于国内外环境的变化,河n 镇逐 渐走向衰落,传统手工业日渐萧条,同时在外在动力的推动下,河口镇也艰难走 向近代化,整个市镇经济变迁中孕育着某些现代经济因素,出现了零星的近代工 业交通运输业和服务业,使得河n 镇经济变迁呈现出总体衰落,中间几度反复兴 衰的发展趋势在社会领域变迁中,河口镇也呈现出新旧交替的特征,表现出由传 统向近代转变的过渡形态。 关键词:河口镇近代社会变迁经济发展 作者:叶琦 指导老师:单强 t h ce v o l u t i o no ft h ee c o n o m i ca n ds o c i e t yi nh ek o uf o w nd u r i n gm o d e r nt i m e t h ee v o l u t i o no ft h ee c o n o m i ca n ds o c i e t y i nh ek o ut o w nd u r i n gm o d e r nt i m e a b s t r a c t h ek o ut o w n ,a so n eo f 。1 f o u rf o a m o u st o w n ”i nt h ep e r i o do fm i n ga n dq i n g d y n a s t y ,w a sr e m a r k a b l ef o ri t sh a n d i c r a f ti n d u s t r ys u c ha st e aa n dp a p e rp r o d u c t ,a n d h a do n c eb e c o m eb e c o m et h ee c o n o m i cc e n t e ri nt h en o r t h e a s t e r na r e ao fj i a n g x i p r o v i n c e t h i sp a p e rd e t a i l e d l yd e s c r i b e st h eh i s t o r ya b o u ts o c i e t ya n de c o n o m i c si n h e k o ut o w ni nm o d e mt i m e ,a n dp a r t i c u l a re x p a t i a t e st h ee v o l u t i o no ft h eh a n d i c r a f t i n d u s t r y 、c o m m e r c e 、m o d e r ni n d u s t r ya n dt r a n s p o r t a t i o n ,t h ec h a n g eo fp o p u l a t i o n s t r u c t u r e ,s o c i a lo r g a n i z a t i o n ,c i t i z e n s l b e l i e f ,e d u c a t i o n ,a n dc l e a r l ye x p l a i n st h ep r o c e s s ,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a n dr e s u l to ft h i sc h a n g e t h ew r i t e rp u tf o r w a r dt h a ta sf a ra se c o n o m i c s c o n c e m e d ,h ek o ut o w nd e c l i n e dg r a d u a l l yi nm o d e mt i m e ,b u ti ts t a r tt oc a r r yi n t o m o d e r n i z a t i o n ,m o d e mi n d u s t r ya n dt r a n s p o r t a t i o n ,t h o u g hi t sd e v e l o p m e n ta g a i na n d c o m ed o w nf i n a l l y w h i l ee v o l u t i o no ft h es o c i e t yr u ni n t ot h ei n t e r g r a d eo ft h em o d e m s o c i e t ya n dt h et r a d i t i o n a ls o c i e t y k e yw o r d s :h ek o ut o w n m o d e mt i m e e c o n o m i cd e v e l o p m e n t s o c i a le v o l u t i o n w r i t t e nb y :y eq i s u p e r v i s e db y :s h a n gq i a n g 近代 l _ u 镇经济。j 社会娈迁 绪| 一绪论 ( 一) 本文的研究对象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近代江西河口镇经济与社会变迁。 变迁,源于社会学原理,广义的社会变迁,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 活等领域的一切变化,从狭义上说,社会变迁指社会制度、社会结构、社会组织、 人口、及道德、法律、宗教、哲学、文学艺术、风俗习惯、时尚等一切社会现象 的变化。经济制度、经济结构等一切经济领域现象的变化称之为经济变迁。本文 因研究需要,采用狭义的说法。就其内涵来讲,不论是量的变化或质的变化,前 进的或后退的,有益的有害的,有计划的或无计划的,都是社会经济变迁的表现。 同时速度上突发的,急剧的或渐进的,暂时的或长久的,也同样是社会经济变迁 的表现。2 社会学家们确定了许多具体因素,这些因素在与其它因素发生相互作用 时,就会引起变迁,这些因素包括自然环境、思想、“事件”、文化创新、人的行 动、技术等。3 河口镇是明清时代江西四大名镇之一,位于赣东北铅山县境北部,信江和铅 山河交汇处。明清以来,不仅是本县各乡,而且是闽、浙、赣、院、湘、鄂、苏、 粤等江南渚省的水运中心之一,素有“八省码头”之称。乾隆四十年( 1 7 7 5 1 ,广信 府将同知移驻河1 5 ,设同知公署。民国5 年( 1 9 1 6 ) 废同知公署,设铅山县公署河口 行辕。民国1 5 年( 1 9 2 6 ) 设河口市。民国1 7 年( 1 9 2 8 ) 9 月,撤市复镇。民国1 9 年( 1 9 3 0 ) 改名狮江镇。民国2 2 年f 1 9 3 3 ) 复称河口镇。民国2 2 年至民国3 1 年,河口镇驻有 第四区署。3 2 年,区署撤销,河口设铅山县政府河口办公处,民国3 5 年( 1 9 4 6 ) 撤 销。1 9 4 9 年5 月4 日河口镇解放,成立河口市人民政府,隶上饶行署。6 月撤市, 成立河口镇人民政府,仍隶铅山县。 近代主要是时间上的界定,本文论述的时间主要是从清代中期到解放前夕这 二百余年,其中重点在鸦片战争之后。论述的主要内容是近代以来河口镇的经济 与社会变迁,经济一l 的变迁主要集中在经济结构、市场与贸易,社会变迁主要集 中在社会结构、社会生活、社会组织、教育、思想信仰、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变化。 邦杭生社会学概沧,天津人民版社1 9 8 4 年版,第2 4 8 贞 2 奚从清、沈赓方:十i 。尝学原理,浙江人学m 版社2 0 0 0 年版第3 1 0 页 j 【茭1 伊恩罗们逊并,黄育馥件:社会学,商务日f 书馆1 9 9 1 年版,第8 2 9 页 一绪论 ( 二) 本文研究的学术意义与现实意义 1 学术意义:第一,减少市镇研究中的不平衡性。一是市镇研究中的区域不平 衡。数十年来,江南市镇研究一直是大多数学者关心的焦点,其它区域的市镇研 究,虽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一直相对薄弱。二是市镇研究中时间上的不平衡 1 | 生,就是把清代的历史进程一分为二,鸦片战争前的市镇研究如火如荼,近代市 镇的研究则相对薄弱,有的甚至截止康乾时期。这种研究态势,实际上割裂了中 园历史的内在逻辑和经济与社会变迁的整体趋势。不利于了解明清市镇兴衰的全 貌,不利于考察中国近代化为何步履艰难的深层原因。不利于分析市镇经济的历 史价值。第二:从学术类别看,市镇研究主要具有经济史上和社会史上的分析价 值。在近代经济史的研究领域,市镇经济是一个重耍的研究对象。市镇经济是中 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评估中国市场发育程度、各区域商品经济发展状况, 各区域商品经济及社会变迁轨迹的重要指标和表现。尤其在近代中圈的巨大变革 中,在中国走向近代化的过程中,市镇经济的近代转型的原因和动力、过程和特 点、结局和意义都非常值得我们去探讨。河口镇近代以来的经济发展道路几经波 折,兴衰过程中涌现出诸多经济现象。通过对河口镇经济状况变化的研究,有利 于把握河口镇经济发展的历史轨迹和规律,并通过这个缺口,折射出近代以来江 西省乃至长江中游的众多小城镇经济发展的历史规律和归宿。 2 现实意义:当前中国正在积极推行城镇化建设,在农村实行城镇化战略,发 展市镇,提高整个社会的城市化水平。城镇是城市与农村的中间环节,起着桥梁 作用。面对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面对加入w t o 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如何结合中 固国情,使乡镇企业和小城镇健康发展,是中国学者必须考虑的问题。明清时期 河口镇的繁荣和晚清及近代的走向衰落的经验和教训值得我们理性思考。 ( 三) 学术史的回顾 当前专门研究近代河口镇经济与社会变迁的著作和论文非常少,不过在一些 学者的著作和论文当中涉及到了河口镇,主要集中河口镇的兴起与贸易、河口制 茶与茶市、造纸与纸市上。涉及到河口镇的市镇研究主要由: l 著作有:万振凡、吴小卫近代江西农村经济研究( 江西高校出版社1 9 9 8 年版) ;万振凡林颂华江西近代社会转型研究( 中国社会出版社2 0 0 1 年版) : 方志远明清湘鄂赣地区的人口流动与城乡商品经济( 人民出版社2 0 0 1 年版) 任放明清长江中游市镇经济研究( 武汉大学出版社2 0 0 3 年版) 2 主要论文有:刘石吉明清时代江西墟市与市镇的发展( 在山根幸夫教 授退休纪念明代史论从下卷,东京汲古书院1 9 9 0 年) ;萧放试论明清时期江 近代_ 1 1 | 】镇经济t 礼全变迁 一绪论 西四犬工商业市镇发展的特点( 九江师专学报1 9 9 0 年第二期) ,胡水风繁华的 大庾岭古商道( 江两师范大学学报1 9 9 2 年) ,曾丽雅太平天国革命对近代江西 经济的影响( 江西社会科学1 9 9 7 年第8 期) 许檀明清时期江西的商业城镇( 中 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 9 9 8 年第3 期) ;蒋良芹刍汉近代江西早期工业化的延误( 江 西社会科学i 9 9 9 年第2 期) 方志远近代九江的进出口贸易与江西市场:薛长 顺近代沿江小城镇市场的发展与探求;温瑞背离与错位近代江西衰落原 因的再认识(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 0 0 0 年第4 期) 王立斌论河口明清经济发展 之一茶叶畅销世界的历史考察( 农业考古2 0 0 4 年第3 期) 以上著作和论文都对河口镇的经济与社会变迁或多或少涉及一些论述,例如 刘石吉论述了江西四大名镇兴起的缘由,并比较了江西市镇与江南市镇的异同: 萧放总结出明清时期江西四大工商业市镇发展的特点,胡水风认为繁华的大庾岭 促进了江西四大商镇的发展,许檀也持相同观点,强调江西的七个商业城镇九江、 赣州、大庾、玉l u 、樟树、吴城、河口中,除九江之外,其余六个商业城镇是因 为大庾岭而兴起的。任放对明清长江中游市镇所依托的自然与人文地理环境进行 了探讨,分析到了市镇的的地域分布,发展周期、人口规模、经济功能、商业地 位、管理机制、市场层级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但专门对近代河口镇的研究不够系 统和深入。 ( 四) 本文运用的资料与方法 本文运用的资料主要是历史文献资料 l 县志资料:县图书馆藏铅山县志乾隆四十八年、嘉庆四十九年、道光四 年、同治十二年铅书、铅山乡土志、河口镇志、广信府志、江西通志、 玉山县志、1 丰县志、武夷山市志、铅山文史资料 2 近代的档案与报刊资料:省图书馆藏江西农工商矿纪略、江西官报、 裕民期刊经济资料、江西年鉴、县公安局档案室藏敌伪政治档案、前 线日报。 3 汇编资料:江西近代贸易史资料、江西统计月刊、粤湘鄂赣横特产联 展汇编江西之特产、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江西建设汇刊、江西省各 县重要物产调查、江西省贸易概况等。 4 当代的理论与成果资料:道格拉斯c 诺期经济史上的结构和变革( 历以 宁译商务出版社1 9 9 2 版) ;奚从清、沈赓方社会学原理( 浙江大学出版社2 0 0 0 年版) 施坚雅著中国农村的市场和社会结构(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 098 年 版) 等以及学术史回顾中所述资料。 本文主要采用历史学的归纳法与描述法和社会学的相关方法。 ( 五) 论文框架 全文共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介绍研究对象、研究的意义、学 术史回顾、所用资料和方法:第二部分论述近代以前的河口镇经济与社会发展概 况;第三部分论述近代河口镇经济变迁;第四部分论述近代河口镇社会变迁;第 五部分为结语,阐述近代河口镇经济与社会变迁的结果、评价、特征与制约因素。 近代河u 镇经济。1 利。会变迁 近代咀前y rr f f 镇绎济i i 社会发胜 二近代以前河口镇经济与社会发展 ( 一) 河口镇的形成与兴起 河口镇位于赣东北铅山县境北部,信江和铅山河交汇处南岸,东临浙江,南 邻福建,北近安徽,处于闽浙赣皖四省的结合点上。河口镇作为明清时代的江西 名镇,其发展历程经数百年之久。 早在神宗年问( 公元1 0 6 8 年) ,河口镇还是一个地方性的小集墟。没有吲定店 铺,只有少许流动性商贩,不定期地来进行交易和产品交换,同时已经开始种茶, 此时称为“古沙湾市”。清乾隆八年铅山县志载:“河口镇,县西北三十一里, 即古沙湾市也。”元代明初时期,沙湾市已是有少许店铺的农村定期性圩场。而在 宋元时期,距离古沙湾市西北4 华里外的油口镇,则由于先期位扼铅河与信江交汇 之冲,以转运全国三大铜、铅产地之一的铅山场近2 0 0 万斤的矿产品、冶炼原料以 及1 0 余万丁役的生活必需品而日益繁荣,已成为赣东重镇。1 明嘉靖年问( 1 5 2 2 1 5 6 6 ) ,铅河下游水平一带山洪暴发,河水陡涨,迫使铅河改道,转由河口东面入 信江,遂引起水运码头的位移。信江河铅山段水流平稳水深清澈,河面宽阔,成 为天然的水运码头。于是,河口取代油口,迅速发展成为水陆码头要冲。其时, 从河口镇走水路溯信江而上,可达上饶、玉山,转陆路可抵达杭州、上海、苏州 等地;顺信江而下,过弋阳、贵溪、余江、鹰潭,经鄱阳湖向南转道赣江,可到 赣州,再转陆路越梅岭至广州;向北则出湖口,入长江,可达九江、汉口。优越 的水运交通和地理环境,提供了河口镇经济和贸易发展的条件。 ( 二) 明清时期河口镇工商业的发展 到明万历年间( 1 5 7 3 - - 1 6 1 9 ) ,河口镇商业己相当繁荣,为方便管理,广信府 将“石佛寨巡检司何清奉文驻翁。”2 对此变化,明万历间费元禄在甲秀园文集 中记述:“余祖始迁时,河口仅z - - 家,今阅世七十余年而百而于,当成邑成都矣。 如,此时河i :1 镇成为“技艺杂沓,盖期舟车四出;货镪所兴,铅l 【j 之重镇。”4 明 末清初的社会动乱,造成河口工商业的一度衰落,乾隆初年己渐恢复。乾隆二十 二年独口通商制度,使福建、浙江所产茶、丝等货运往广州出口,必需经由此地 中转,更赋予河口一个得天独厚的机会。清代乾、嘉、道时期的河口,工商业发 1 铅山县志- 河 j 镇铝山县县忠编纂蚕盛会著,南海出版社| 9 9 0 年 2 清t 隆八年铅山县忠地理疆域镇 3 费儿禄娃采馆清课。 4 清乾降八年铅ij i 县忠地埋疆域镇 5 展盛极一时。河口镇“商贸云电阿集,压方杂处”;“货聚八闽川广,语杂两浙推 扬,舟楫夜泊,绕岸灯辉,市井晨炊,沿江雾招”1 ,成为江西“四大名镇”之一。 随着工商业的发展,河口镇人l 不断增多,据清续文献通考记载:“铅山县北 河口镇,估舶所聚,商务勃兴,入1 3 约五万( 其中茶丁、纸丁约占二万余口1 。”其 城区又相应扩大,形成了以九弄十三街为主体的繁华市镇,。e d , 建筑面积达2 0 多万 平方米。2 乾隆铅山籍诗人蒋士铨在其诗血律河口中对河口当时的工商盛 况也曾写道:“舟车驰百货,茶楮走群商,扰搅三更梦,嘻嘻一市狂。”此时的河 1 镇已经形成了以纸业和茶业的加工与贸易为支柱产业的工商业城镇,全镇每年 工商活动的流通金额接近2 0 0 万两白银。3 至乾隆四十年f 1 7 7 5 ) ,由于工商业的繁 荣,巡检司已不能管理河口镇,。信府乃将同知移驻河口,设同知公署,以管理 水陆交通、商务税收等事宜。 1 纸张加工与“河口纸市” 明万历铅书载:“铅山唯纸利天下”。清同治铅山县志物产则云: “铅山土物,纸为第一。”宋元时期,河口镇所在的铅山县就因为盛产造纸原料毛 竹而使手工造纸业相当发达,所产土纸以“妍妙辉光”著称于世。明代初年,河 口即有大量商品土纸外销。明中叶,“铅山是江南地区五大手工业区之一。铅山的 手工造纸业于松江的棉纺织业、苏杭二州的丝织业、芜湖的浆染业、景德镇的制 瓷业齐名。”铅山产纸品种繁多,“其料皆以木叶嫩竹,渍之、捣之、蒸之,曝 之而成,粗细不同,各色各异。洁而白者有连史、毛边、贡川,京川i 、上管;白 之次者有毛六、毛八、大则、小则、黑关;细洁而黄者有厂黄、南宫;黄之次者 有黄尖、黄表,多出东南三乡。至于粗而适用则有大筐、小筐、放西、放廉、九 连、帽光,统谓之毛纸。”5 其中连史纸质地洁白如玉、细嫩坚韧、永不变色,素 有“寿纸千年”之誉,是写字作画、印刷古籍的上品,并向朝廷进贡。明代崇祯 年间毛氏及吉阁出版十七史,各史扉页就是采用铅山连史纸印刷的。 当时,县内主要产纸地石塘、石垅、英将、陈坊、胡坊、杨村、港东等山乡 土纸概有小船经铅山河或陈坊河运道河口中转;信江上游广丰、上饶、玉山等地 所产土纸亦先运至河口再换大船下航,毗邻之福建光泽、崇安等地所产土纸则先 用人力挑运至陈坊、石塘、紫溪等地集中,然后经水路运至河口加工包装后,然 。浦i 州沿卜二年铅山县志地理疆域镇 ! 铅山县地方忠办公室编河rj 镇忐卷首( 来刊行) 3 铅山县地方,占办公室编纂7 r i 口镇志商业( 术刊行) + 魁们赞中国史荆璺下册第2 2 5 负 5 】州治卜一年铅山县忠地理物产纸类 6 后外销。因此,在河口镇形成了一大加工、销售纸张的集散市场,即河口纸市。 河口纸市在清乾隆嘉庆年间( 1 7 3 6 1 8 2 0 年) 发展到鼎盛时期。河口的纸庄、纸 号、纸店达数百家,每年“呵售银四、五十万两。”1 。在河口集散的纸张主要销 往上海、杭州、安徽、河南、山东、京津等地。正所谓是“樟树药材景德镇瓷, 吴城木头河口纸。” 2 茶叶加工与“河口茶市” ( 1 ) “河口茶市”的形成 铅山地处武夷山脉北坡,自古以来盛产茶t l f j 。铅山的制茶生产,始于北宋景 祜年间。明万历铅书食货书记述到:“宋先有周【i i 茶,有白水团茶,有小龙 风团茶,皆以佐建安而上贡”。这说明,早在宋代,铅山所产的周山茶、白水团茶、 小龙风团茶的质量就达到相当高的标准。到了明代宣德、正德年间,铅山茶、| k 有 了进一步的发展,所制茶叶行销市场,引得外商纷至沓来。官方把纸、茶、葛、 炭、桕秣称为五利,而把茶叶列为第二利,鼓励发展生产。于是在铅山广大山乡, “凡石山带土者、两岸夹i f l 者、刚岸者、阴硖者皆种以茶木山人无论男妇入 山采取芽,揉作焙炒”。2 当时,铅山制茶已改蒸为炒,改碾为揉,由蒸制团茶而 改制散茶,并开始了需经发酵的红茶生产。明代,铅山有贡茶,每年定额为五斤 八两。3 茶贡本不为民害,后随统治阶级的r 趋腐败,茶贡变成了茶害。每年清明 课茶时,除正供外,自监司以下隶、丞、尉各级官吏都以“荐新”为名大肆勒索 追缴,每户茶农每年要负担数十两银之数。为此有些人不得不借高利贷或靠开妻 子儿女来抵偿,甚至有被迫自尽者,结果造成茶互相率逃亡,致使茶园荒芜,茶 叶生产日形凋敝。4 清初,由于统治阶级采取了一系列与民休养生息和有利于茶叶生产的政策, 如结束了茶叶输往国外的禁令,免除茶贡等,铅山因此较快地恢复了荒芜的茶园, 还扩大了产区。那时,除信江两岸河谷平原外,茶叶种植遍及全县南部山区和中 部丘陵地带。在此期间,福建的茶农成批进入铅山垦荒种茶,加速了铅山茶区的 中兴。与此同时,武夷山脉南坡与铅山毗邻的闽北茶区更为发达,仅崇安县一地 “环九曲之内,不下数百家,皆以种茶为业,岁所产数十万斤,水浮堕转鬻之四 方”。进入清代,武夷茶名著海外,盛极一时。如此大规模的闯北上品茶要外销 1 清光绪博存宫江西农工商矿纪略铅山县商务第五册第6 、7 贞 2 县图书馆藏州万j 胥书食货书 3 县吲书馆藏叫嘉靖铅山县忠负雌 4 清郑辛西山螺茶记 铅山史尘资料第5 辑第2 8 页转0 f 白f 咐徐勃茶考 7 近代以前河u 镇经济与社会技腱 出去,在明清海禁时代,必须翻越武夷山脉运至信江河畔的河1 5 镇加工集散。在 这个意义上说,武夷山南坡茶区同样是河茶的生产基地。明清时代武夷山脉北坡 酊山地区与南坡地区茶叶生产的高度发展,迫切要求有个较大规模的商品茶集散 转运中心。而河口镇天然优越的交通条件正好是河口镇承担了这一角色,并逐步 形成为全国著名茶叶加工( 特别是红茶) 与贸易中心河口茶市。 同时清代中国茶叶贸易商路格局也促使了河1 3 茶市的发展。当时茶叶贸易商 路大致分为南北两路出口。南路指的是中国与东南亚和欧洲各国的茶叶贸易通道。 据威廉乌克斯茶叶全书记载,明万历三十五年( 1 6 0 7 ) ,荷兰东印度公司首次 从澳门运输茶叶,经爪哇转口销往欧洲。初为日本茶,不久改为中国荼。康熙目 八年( 1 6 8 9 ) 英国与中国在广州_ i _ f 式通商,茶叶是中方的主要出口商品之。乾 隆廿二年( 1 7 5 7 ) ,朝廷下令只准广州一地对外通商,还规定外商只能通过十三行 进行贸易活动。因而,安徽南部、福建西北部、江西东北部各地的茶叶都得经过 水浮陆转,就近集中河口茶市加工装箱后,才上船启运,至鄱阳湖,溯赣江,经 邮驿道,越梅岭到达广州市场。北路则主要是通往俄国。随着康熙廿八年( 1 6 8 9 ) 年中俄尼不楚条约和雍正五年( 1 7 2 7 ) 中俄恰克图界约的签订,中俄两 国的商人,1 :始了边境贸易。此后茶叶成为这条商道上的大宗贸易商品。而武夷山 茶又是其中的主要品种。武夷山茶从闽赣山区运出,也必须在河口加工装箱后才 由信江下鄱阳湖,经九江、武昌至樊城起岸,载贯河南入泽州,到达张家口,然 后过内蒙,越外蒙进入俄国。1 此外河口茶师优良的制茶技术也是茶市兴旺的另一因素。不断发展的河口茶 市培育出一大批技艺精湛的被称为“河帮茶师”的制茶技术人才,反过来促进了 河口茶市- 的兴旺。河帮茶师技术高超,世代相传,亲族相授,主要分布在河口镇 周围等地。由于他们的茶时制造加工技术在当时中国处于领先地位,所产茶叶质 量优质可靠,吸引了各地产区所产茶叶皆运往河口进行加工包装,扩大了河1 5 茶 市的规模。 ( 2 ) 鼎盛时期的河口茶市 河1 3 茶市在清乾嘉道光年间发展到鼎盛时期。此时的河茶遍销天下,深受国 际市场欢迎,销量最大,对此光绪铅山乡土志物产类追忆为:“红茶产高山 者为最,每年约出百万担。” 河口红茶名种多为小种红茶,还有特贡、贡贡、贡毫、贡玉、贡馨、贡芽、花 j 自1 9 8 3 年3 闩6 i l 光| 1 j j | 二】报在张【e l w 清代的茶时商路 8 近代wl j 镇经讲。o 礼会变迁 _ 二近代以前j 【l f i 二】镇经济j 社会发胜 香等品种小种,以出自桐木关者最优,是我国特有的外销红茶。“详查国际贸易史, 先有河红,次有宁红,又次有祁红,故赣东河红具有悠久光荣历史”1 由于河红茶 质优良,故在嘉庆七年( 1 8 0 2 ) 被定为免检商品。2 当时河口镇有茶庄4 8 家,从事茶业的工人达3 万人以上,年输出茶叶l o 万余箱 ( 每箱2 5 斤) ,总计达2 5 0 力- 斤以上,折银超过1 0 0 7 j - 两。3 茶庄是经营茶叶的采购、 加工及运销,多是客商开设,资金雄厚,多者达数十万银之巨,少的已有数千银, 职工多者达一二百人,少的也有二三十人。茶行( 茶栈) 则专营中介业,其资金 从数百至数千不等,职工多则百余,少则十余人。茶叶店只在市上或下乡收购茶 叶,加工后在门市出售,或转销给茶庄。业主多为本地人,资金不过二三百银。 每年茶季,当地附近农村妇女争相涌向茶市做工谋生。其热闹情景,清人程 鸿益在河口竹枝词中这样描写到:“狮江妇女趁新茶,鬓影衣香笑语哗,齐向 庄客分小票,春葱纤剔冻雷芽”;“千盘茶绕戴香熏,一日青蚨二百文,抛却女红 入尘世,桑鸠啼遍不曾闻。4 河口茶商主要是西客和徽商。西客即山西客商,来河最早,其后建昌、福建 等地茶商继起,当时河口著名茶商又有饶吕葛庄四家,家资百万,号称“四大金 刚”。清袁干在茶市杂咏中说:“清初,茶叶系西客经营,由江南转向河南, 运销关外。西客者山西商人也,每家二三十万至百万元,货物往返络绎不绝。首 春客至,由河东赴河欢迎。到地将款即购货单点交行东,恣所不问。茶事毕,始 结算别去。”西客自产地购得毛茶后,再回到河口精制装箱后,或壹接在河口设 庄购茶加工。因巨额银两携带不便,道光年间,山西日升昌、日新中等票号在河 口即设有分号,每年收汇十几万两。6 ( 3 ) 其他手工业与商业。 河口镇手工业除茶纸外,竹器、柳木蒸笼等手工艺品的产销,亦颇负盛名。 在河口镇集散的商品除了茶叶、纸张之外,主要还有丝及丝织品、棉布、杂货、 粮食等。其时,河口镇市场上商品种类繁多,“其货自四方来者,东南福建则延平 之铁,大田之生布,祟安之闽笋,福州之黑白砂糖,建宁之扇,漳海之荔枝、龙 眼,海外之胡椒、苏木,广东之锡、之红铜、之漆器、之铜器;西北则广信之菜油, 。县忐办藏民国j 三十七年第一期裕民期刊经济资料 :河口镇志卷首 5 黄积安江西茶业历史。i 现状蚕桑茶叫通讯总第9 4 期 4 铅山县县志编纂委员会铅l l 县忠岂文第5 6 5 页南海出版社1 9 9 0 年版 彭洋益中国近代手工业史第一卷第3 0 4 页三联书店1 9 5 7 年 o 山西票叼史料第一章:山西票号的产生,发腱。转引自i ! j j 清时期江西的商业城镇( 中国经济史研究) 1 9 9 8 年第3 娟 浙江之湖丝、绫绸,鄱阳之千鱼、纸钱灰,湖广之罗田布、沙湖鱼,嘉兴之西塘 布、苏l ,l l 青、松江青、南京青、瓜洲青、芜湖青、连青、红绿布,松江大梭布、 小中梭布、湖广孝感布、临江布、信阳布、定陶布、福建生布、安海生布、吉阳 如、粗麻御、韦坊生布、漆布、大刷竞、d , 届f l 竞、葛却、会溪生布、棉纱、净花、 籽花、棉带、褐子衣、布被面、黄丝、丝线、纱罗、各色丝布、杭绢、绵绸、彭 刘缎、衢绢、福绢,此皆商船往来货物之重者”。这些商品大多来自闽粤、江浙、 湖广,也有一部分来自安徽、河南、山东等省,除供铅山本境消费之外,部分 分销赣东北的广信、饶州二府所属各县。可以说,清代中期的1 可口镇已经成为赣 东北商品集散中心,也是赣闽浙皖交界处的一大商埠。 县幽书馆臧t l j l ) _ j ) j 销书* 卷i 。 近代f l _ u 镇经济,礼会变迁近代河镇经济变王 三近代河口镇经济变迁 ( 一) 传统工商业的近代际遇 鸦片战争后,茶业、纸业生产受到外来冲击,日渐萧条。丘口通商以后,“闽 浙海禁开通,陆路入闽,水路赴浙,货物商运,经由海道,不从铅山。从此商务 就衰”1 。大庾岭商道的近代衰落与五口通商制度的建立,河口镇逐渐失去了货物 集散要地的历史地位,工商业也走向衰落。1 9 3 0 年前后,闺赣公路、上( 饶) 鹰( 潭) 公路和浙、赣铁路相继建成通车,赣东北的货物集散中心逐渐从河口转移至上烧, 更加速了河口镇工商业的衰落。 1 河口纸市的经营与衰落 ( 1 ) 近代河口纸市经营概况 明清两代,在河口经营纸业的大老板以安徽、福建人为主。民国时期,经营 纸业的则以建昌、徽州人为主,临川、金溪人次之。河口纸商所业,按其经营方 式,又有店、号、行、庄之分: 纸店,一般都设有门市部和栈房,零售批发兼营,也有的小店只营零售。“裕 兴隆”、“光裕”、“益裕”等都是河口街上创于清末的老字号。知名者还有“傅源 丰”、“何衡裕”、“兆丰”、“恒裕丰”、“刘协丰”、“建和”等家。其中位于三堡街 的大纸店“盏裕”长年雇佣员工十六七人,生意规模较大。规模小的纸店除业主 外,仅雇用一两名店员,或只有学徒,还有全由夫妻经营者,时称“夫妻店”。2 纸号,专营批发,不事零售。较大的纸号有“吴志记”、“郭同义”、“祝荣记”、 “宝兴盛、“信大”、“志成”、“厚记”等家。“吴志记”主营关山纸,拥有约2 0 0 0 0 件关山纸的流动家业。3 抗日战争前,最大纸号为“罗盛春”。“祝荣记”虽开业 较晚,却后来追上,成为当时纸商的佼佼者。业主祝荣高先生早年曾为波阳纸商 驻河口的“代庄人”( 代为收购、转运纸张者) ,后独自开业,由于经营有方,使 得“祝荣记”成为河口镇规模最大、销路最广的大纸号。其时,此号三进房屋层 层叠叠堆放的纸块高及楼板,还有大批纸张屯在产地和正在运输途中,店内雇用 员工2 0 余人,来自上海、杭州、汉口、屯溪、兰溪等地的水客平均每天都有七八 名。4 1 清光绪末年佚名纂修之铅山乡十志 2 铅山县地方志办公室编河口镇志- 纸张 术f i l q 亍1 1 j 4 铅山县文史资料第五辑第1 8 页 近代【f 镇经济o - 孔会娈迂 纸行,代办纸张转手贸易,又称经纪人。河口的纸行不多,且为小规模经营, 多是【i 乡槽户将所掺土纸寄放在其处代销。“卢益大”是河口街上较为出名的纸行。 纸庄,专为外地客商收购、转运纸张。民国初期,河口较大的纸庄有“丁正卿” 等。有些纸号、纸店,除经销本县所产的人宗土纸外,还自设作坊,以木版水印 等工艺制作多种簿本应市。像十行纸、方格稿纸、信封、帐簿、卷宗、s h d , 学生 描红本等便是这一系列的传统商品,其质量不亚于专业性的印刷专业所产。这类 纸店纸号有“阜成”、“源大昌”、“景运斋”等。有的纸店则专事红纸或锡箔纸的 加工和经销。比较出名的“吴福春”、“卢建记”、“福全坊”。他们生产的锡箔纸分 金、银两色,有1 0 0 、2 0 0 、5 0 0 张的包装件,还贴有漂亮的商标,销路甚广。1 此外,河口还有一批兼营纸张的商店,其业务较大者有经营图书、文具的“世 界书局”,经营墨砚的“放开文”,经营印刷的“汪立昌”,经营油脂的“和记”油 行和经营南货、棉布的“万源”等约2 0 余家。例如“和记”油行主要兼营铅山“京 放”和“毛边”纸的批发,并把生意做到了济南、天津一带,销量甚大。 经过历代市场的筛选,至民国时期铅山土纸仍有关山、毛边、连史、表芯、 京川、放西、卷筒、毛太和黄表等1 0 余个主要品种。其中以连史、关山纸为大宗。 在清末和民国时期,与河口纸市往来的主要商埠有南京、扬州、镇江、宁波、安 庆、蚌埠、天津、济南、烟台、长春、沈阳等地。本省的鄱阳、九江和杭州、汉 n p , j 是河口纸市的主要中转港口。近代河口纸市上销售的纸张,按其纸张销售地 点的不同,包装规格的要求,其名称也不同。当时主要有“申装”、“汉装”、“京 装”、“杭装”、“津装”、“徽装”、“宁波装”等,分别销往上海、汉口、北京、杭 州、天津、安徽和宁波。同一名称的纸张有因质量等级的不同,又有几个称号。 如关i 纸,销往杭州的“杭装”有“班”、“联”、“六”、“部”、“玉”五个等级, 其个“玉”为破纸。销往屯溪、安庆一带的“徽装”则称“单炉”、“双炉”、“三 炉”等。销往波阳、景德镇、乐乎、万年的“绕装”又叫“单魁”、“双魁”、“加 魁”等。还有所谓“加圈”( 质好) 、“加白”( 色白) 、“加重”( 纸厚) 之别。真可谓 包装严整、等级分明。 河口较大的纸商与外埠纸商一般都有业务的联系。上海的“怡太”、“恒通”、 “福裕安”等纸号,自民初就是经销、转销铅山土纸的大东家。当客户有所需求 是,会来电来函洽购,供方即雇船装运送达;电有的河口纸商自行将货送到某埠, 交由当地代理行出售;还有得店家派出“水客”长驻某埠,与当地和周围商镇推 铅山县地方忐办公室编纂洲川镇忠纸报( 本刊行) 1 2 近代7 “l j 镇绎济变迁 销之。与此同时,外埠纸商亦各派“水窖”驻河口避购各种纸品。 ( 2 ) 河口纸市的衰落 河l : 纸市在鸦片战争之后,逐渐走向衰落。面对质优价廉的洋纸,河厂j 土纸 在竞争中逐渐败下阵来。“又纸张一项,从前洋纸未行目,每年可售银四五十万两, 其名目则有连泗、贡、川、竹纸等类,皆以新竹为之,草纸则以禾草为之,原料 产自本地,乡间纸槽,共有二百余处,虽色黄质脆,不及闽纸,但其价较贱,江 浙绸绢布匹各店,均用铅邑纸张包裹,乃因近年洋纸盛行,不免滞销亏折,槽户 因而偷工减料,销场愈形迟滞”。1 铅山县令于光绪三十二年六月表称:纸张因洋 纸盛行,尚难骤期改良畅销,当经批饬劝谕各茶户、纸槽、改用西法焙茶造纸, 招聘工师,力求改良,以广销路而挽利权。2 但是由于槽户资本微弱,先进技术 无法导纳,河口纸张销路日蹙。 民国初年,欧战爆发,洋纸进口锐减,铅山的造纸业有所恢复,河口纸市随 之有所复苏。河口镇年销售连史纸3 万件,关山纸l o 万件,京放纸5 0 一6 0 万件, 书川纸4 万件,草纸1 0 万件,黄表纸8 万件。3 1 9 3 0 1 9 3 3 年,土地革命兴起,红军几次攻打河口,并占领了重要纸张产地 石塘镇,导致河口纸商逃避到上海、杭州、九江、汉口等地,纸业也就因此骤然 停顿。1 9 3 4 年,红军长征北上,国民党军队收复了石塘。虽然有不少的纸商们重 整旧业,但是资本较大的纸商们,早就在上海、汉口等地改营他业了。此时,日 本纸业迅速发展,不仅在本土派出了中国纸市场,而且占领了南洋等国际市场, 中国国外市场以告阻塞,连国内市场也被价格低廉的日纸占领,“以价格论,同本 连史纸每令三元,中国连史则为每令四元五角左右,毛边纸同货为三元,而中国 为四元五角,江西所产细纸既以毛边连史为主,其不能与日之抗衡以争一席之地 者,为当然之结果。”4 因此纸槽减少到只有一百余张,每年产纸近四万余件,全 年不过三卜余万元罢了。民国十九年( 1 9 3 0 ) 1 0 月江西省建设厅编印的江西 建设汇刊记载:“当时铅山连史纸年产四点二万件至五万件( 每件十二刀,每刀 9 8 张) ,约值四百万元,主要销路是上海、杭州、天津、汉口等处,后来由于成 本上涨,纸价下跌,生产亏损,产量逐年下降,加之苛捐杂税畸重,纸工不堪 1 清光绪傅舂宫编江西农工商矿纪略铅山县商务第五册,第6 、7 页 ! l 司h 3 r 商知识1 9 4 7 年第4 巷第2 期。0 1 见任峰明祷k 中游市镇经济研究第18 6 页,武汉大学版社 2 0 0 3 年i i 出版 4 绛济 u 刊1 9 3 6 年5 卷 肯幽书馆藏民圆i 卜二年几_ f : 几前线i i 1 1 近代j 【| j u 镇经济o j f :会变辽 负担,几乎全部停产”1 民罔2 7 年( 1 9 3 8 ) ,魏天骥的江西手工业制纸之现;i x 及 其改进一文称:“铅山县在民国十八九年以前,每年输出纸张值银3 0 0 余万元, 近年以米,产额锐减,每年输出值己不及百万元矣。”2 1 9 3 7 年前后,江苏、浙江、安徽和上海、南昌、九江等地有不少纸商迁到 河l 7 来经营纸业,使河口的纸张贸易稍有好转。但好景不长,浙赣会战后,金华 兰溪的沦陷,使得纸业销路更加困难。同时战争造成的通货膨胀使得造纸成本不 断增加,成本居然高出所买价格。据民国三十四年二十五日前线h 报载:“纸 的价格从六块涨到一千二百块,涨了大概二百倍,但其造纸原料竟然涨到了七八 百倍。制造一担竹丝,需要五个人工,每个人工,连同伙食在内,最低需要一百 元,因此一担竹丝最少要五百元。以一担竹丝造纸两块计算,一百担朱丝可造纸 两百担,按照时价,每块以一千二百元计,两百块纸可卖到二十四万元,然而成 本却超过了卖出的价格。竹丝一百担,每担5 0 0 元,计5 0 0 0 0 元;石灰六千斤, 每百斤3 0 0 元,计1 8 0 0 0 元:碱四百斤,每斤5 0 0 元,计2 0 0 0 0 元;料豆三斗, 每斗4 0 0 元,计1 2 0 0 元:人工一百六十个,每5 - 2 0 0 元,计3 2 0 0 0 元,制纸二百 块工资,每块6 0 0 元,计1 2 0 0 0 0 元;其他计6 0 0 0 元;总计二十六万五千二百 元。因此来看,每煮一锅料,造两百块纸,要成本二十六万五千二百元,收支相 抵,要亏本二万五千二百元。”3 如此高的制造成本使得槽户造纸难以为继,不得 不相继停产。抗战胜利后,纸张贸易更加衰落。到解放前夕,铅山县境内纸糟所 剩无几,据1 9 4 9 年7 月下旬县工商科登记资料,当时河口镇的大小纸店共3 3 家, 河口纸市彻底衰亡。4 ( 3 ) 近代河口纸商的经营之道 民国以来,河口纸商们为了维持生产,提高产量,扩大市场份额,与洋纸竞 争,纷纷采取措施,挽力图救日益衰退的河i - 7 纸市。虽然不能从根本上遏制住河 口纸市的衰落趋势,但是延缓了衰落速度,并在夹缝中求发展。 第一,深入产地各货,这是河i :q 纸商采购土纸的主渠道。它利于“以销定产” 或“以产定销”。其具体做法有派水客到产地收购,谓之“跑槽”;委托当地人代 为收购和直接在山乡设槽造纸或与槽户合资开槽等几种。为确保货源,十之七八 的纸商采取“放槽”的方法订购土纸。所谓“放槽”,就是向槽户发放贷款,条件 是所产纸优先供给放贷者。贷款欧期而不计息,纸价可随市价浮动,以往来形 。省剀鹌馆藏i 工两建设汇刊 ! - jj 自铅山县志第2 1 4 页,南海j i l 版f r19 9 0 年版 戴前线i i 报民国三u 年_ 二t r 五第五版。 4 铅山县义史资料第五辑第3 9 负 近代河u 镇经济7 社会变迁 二近代 【l l 镇绎济变迁 式年终结帐。 一些山区的纸农虽有充足的造纸原料和劳力,但缺少足够的资余。 因此纸商的放贷就为他们的生产提供了方便,也大大刺激了他们的积极性。 此外自产自销还有利于改良纸张和增加品种、规格。如抗战时期,交通阻塞, 机制钢笔书写纸匮乏。河口纸商即与槽户合作研制,在毛边纸浆中放入明矾等物, 使所产纸张不渗水,不滞笔,具有良好的吸墨性能,不但利于钢笔书写,还可用 作于铅印书报。当时,国民党第三战区司令部迁至铅山,其所属前线日报采 用的便是这种纸,故名“士报纸”。还有当时紧缺的香烟纸,也在河口纸商的参与 下研制成功。 第二,注重商品质量。河口纸商比较注重商品质量,这体现在纸商对纸张的 加工过程。纸商从纸槽收购的纸张是以“块”计量的,称为“槽块”,系半成品, 必须经过加工整理,进行改装后才能上市销售。纸张的加工大致有i i 道工序。 配号拆开槽块,鉴定质量,分别等级。 检剔俗称削纸,先将残破多余纸张剔除,照规定减去或补足,按刀折叠后 切削整齐。此工序为整个加工过程之关键,通常的惯例是,将两个槽块合为一件 商品纸,每件有1 2 刀。以关山纸为例,原始槽块每块6 j 刀,每刀1 9 8 张。如要加 工该装为“杭装”件,就得由纸工从每刀中剔除4 3 张( 约原装的四分之一) 另作 处理,保留1 5 5 张成刀入件,倘若1 5 5 张这中仍有破损,还得补足。纸工在剔除 上品的“连史纸”时,更是全力投入。他们不光是要坐下来逐张精选,切削后还 要用丝瓜筋擦揩切面,以带出残破,从而保证每刀之中均不夹杂破裂或焦黄之货, 有此二例,也就可见当时是如何的注重质量了。 压榨与打捆成件( 篓)按成件刀数将土纸置于木榨上压紧后,外包打捆, 然后以细篾片绑扎成件或装入篾篓,使之成为市场包装件。 磨光纸件改装完毕后,还需要用粉石磨光正、反两个断面,最后再打上色 印。其正顶有“条印”( 店家招牌) 、“花脑”、“花色”( 等级) 、“肚印”、“脚印”等, 反面则为大字招牌。这种色印兼有广告和商标的双重作用。 第三,注重市场行情,实行多种经营。 在河口经营纸张的纸商,无论规模大小,均十分重视市场信息。许多商号与 上海、杭州、汉口等商埠的纸商联系紧密,双方几乎每头都以书信或简报形式通 报行情,有的大商号如“祝荣记”、“吴志记”、“源兴”等还派有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