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学专业论文)银饰的经济价值与审美价值的非对等原则研究.pdf_第1页
(美术学专业论文)银饰的经济价值与审美价值的非对等原则研究.pdf_第2页
(美术学专业论文)银饰的经济价值与审美价值的非对等原则研究.pdf_第3页
(美术学专业论文)银饰的经济价值与审美价值的非对等原则研究.pdf_第4页
(美术学专业论文)银饰的经济价值与审美价值的非对等原则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美术学专业论文)银饰的经济价值与审美价值的非对等原则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银饰是一种古老的贵金属造型艺术,从其诞生之日起至今,一直 以其银光闪闪的光泽,洁白的颜色和象征纯洁无瑕的高尚情操而为人 们所喜爱。在人类历史的漫漫长河中,一直扮演着美化和妆扮人类自 身的角色,并以其特殊的美丽和特别的神韵吸引着爱美的人类。其经 济价值与审美价值如影随形,具有经济价值与审美价值的双重性。银 饰的这一特性相对于其它艺术品具有典型代表性,经济价值并不是其 价值的全部,因为有丰富多元的审美价值的共生才使它具有永恒的价 值。本文一方面以银饰为依托,从其经济价值的客观性与审美价值的 主体性,经济价值的可衡量性与审美价值的不可衡量性,经济价值与 审美价值的功利性取向标准不同,及其经济价值的有限性与审美价值 的无限性等几方面进行比较分析,论证了银饰的经济价值与审美价值 的非对等性原则的理论命题。进而揭示了艺术品价格形成的根本原 因,并对艺术品市场中的“价格 、“价值 问题作出理论上的分析 与阐释。经济价值与审美价值是艺术品的一对核心价值,认识清楚二 者的关系对艺术品市场中的艺术家、投资者、经营者具有深刻的现实 意义。另一方面,通过对民间传统银饰的风格特征和文化内涵的研究, 揭示银饰承载的丰富的艺术审美价值及银饰文化蕴含的深刻的哲学、 考古学、历史学、民族学、社会学和人类文化学等多学科的文化价值。 从而唤起人们对银饰文化的关注和保护,为建立健全银饰艺术的系统 研究起一定的基础性补充作用。 关键词:银饰,价值,经济价值,审美价值,非对等性 a b s t r a c t s i l v e rj e w e l r yi sa l la n c i e n tp l a s t i ca r t s ,a n di th a sb e e nl o v e db yt h e p e o p l ef r o mi t sb i r t ht od a t ed u et oi t ss h i n yl u s t r e ,w h i t ec o l o ra n da s y m b o lo fp u r i t ya n dp e r f e c t i o no ft h eg r a c i o u ss e n t i m e n t t h r o u g h o u t t h e g a l l e r y r i v e r o fh u m a nh i s t o r y , i th a sb e e np l a y i n gt h er o l eo f b e a u t i f y i n ga n dd r e s s i n gm a n k i n di t s e l f , a n di th a s b e e na t t r a c t i n gf a s h i o n l o v e r sb yi t ss p e c i a lb e a u t ya n dc h a r m i t se c o n o m i cv a l u eg o e sh a n di n h a n dw i t he c o n o m i cv a l u e ,a n di th a st h ed u a ln a t u r eo fb o t he c o n o m i c a n da e s t h e t i cv a l u e t h i sf e a t u r eo fs i l v e rj e w e l r yh a sat y p i c a l r e p r e s e n t a t i v e n e s sc o m p a r e dt oo t h e rw o r k so f a r t t h ee c o n o m i cv a l u ei s n o ta l lo ft h ev a l u e ,i ti st h er i c ha n dd i v e r s ea e s t h e t i cv a l u eo ft h e s y m b i o s i st h a tg i v e si tat i m e l e s sv a l u e t h i sp a p e r , o n o n eh a n d ,b a s e do n s i l v e rj e w e l r y , a n a l y s i z e di t se c o n o m i ca n da e s t h e t i cv a l u ef r o mt h e p e r s p e c t i v e o f o b j e c t i v i t y a n d s u b j e c t i v i t y , m e a s u r a b l ea n d n o n m e a s u r a b l e ,u t i l i t a r i a na p p r o a c h ,f i n i t ea n di n f i n i t e ,d e m o n s t r a t e dt h e t h e o r e t i c a lp r o p o s i t i o n so ft h en o n - r e c i p r o c a ln a t u r eo fi t se c o n o m i ca n d a e s t h e t i cv a l u e ,t h u sr e v e a l e dt h eu n d e r l y i n gc a u s e so fp r i c ef o r m a t i o no f a r t w o r k , a n dg a v eat h e o r e t i c a la n a l y s i sa n di n t e r p r e t a t i o no ft h e p r i c e , v a l u e i s s u e si nt h ea r tm a r k e t t h ee c o n o m i cv a l u ea n da e s t h e t i cv a l u ei s ap a i ro fc o r ev a l u e so ft h ea r t w o r k , a n di t so fp r o f o u n dp r a c t i c a l s i g n i f i c a n c ef o rt h ea r t i s t s ,i n v e s t o r s ,o p e r a t o r si nt h ea r tm a r k e tt o i d e n t i f yt h er e l a t i o n s h i pb e t w e e nt h et w ov a l u e s o nt h eo t h e rh a n d , t h r o u g ht h es t u d yo f t h es t y l e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a n dc u l t u r a lc o n n o t a t i o no f t r a d i t i o n a lf o 墩s i l v e rj e w e l r y , t h i sp a p e rw a n t e dt or e v e a lt h ea e s t h e t i c v a l u ec a r r i e db ys i l v e rj e w e l r y , a n dt h ep r o f o u n dc u l t u r a lv a l u e so f p h i l o s o p h y , a r c h e o l o g y , h i s t o r y , e t h n o l o g y , s o c i o l o g y , a n d c u l t u r a l a n t h r o p o l o g ya n do t h e rm u l t i d i s c i p l i n a r yc o n t a i n e db ys i l v e rj e w e l r y c u l t u r e ,t h u sa r o u s ep e o p l e sc o n g 宅ma b o u tt h ec u l t u r ea n dt h ep r o t e c t i o n o fs i l v e rj e w e l r y , a n dt os u p p l e m e n tt h ee s t a b l i s h m e n to fas y s t e m a t i c s t u d yo ft h es i l v e rje w e l r ya r t s k e yw o r d s :s i l v e rj e w e l r y , v a l u e ,e c o n o m i cv a l u e ,a e s t h e t i cv a l u e , n o n - r e c i p r o c a ln a t u r e m 湖南师范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 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 文不合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对本文的 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 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寺豸彩 如,口年j , - 月v y 日 湖南师范大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 研究生在校攻读学位期间论文工作的知识产权单位属湖南师范大学。 同意学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 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湖南师范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 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 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本学位论文属于 1 、保密口,在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2 、不保密耐。 ( 请在以上相应方框内打“ 靠) 作者签名:镐# 日期:p 年奎月、y 日 导师签名:哆褪卿丘 日期:m p 年r 月可y 日 j 银饰的经济价值与审美价值的非对等原则研究 _ - i l - 。 目 这是一个被历史淡漠和遗漏的文化领域。 银饰没有璀璨耀眼的光芒,没有流光溢彩的雍容,却有着布衣蓝 衫的清雅脱俗,个性张扬。无论是在东方鼎盛的中土大唐,还是炙热 的撒哈拉;无论是中世纪的阴霾,还是荒蛮的北美西部;无论在茹毛 饮血的原始社会,还是光怪陆离、信息万变的信息时代,无处不有她 的身影。历史赋予她深厚的积淀,大自然给予她灵性,人类精巧的双 手打造了她美仑美奂的身姿,或许正是如此,成就了几千年熠熠生辉 的银饰文化。也许您认为这些东西在生活中是可有可无的,它却虽平 凡而备受大家的偏爱,上至王室贵族下到平民百姓,无论身份如何, 有几个人没有几件银质饰品? 物美不在价高。然而由于银在贵金属中 的地位较低,加之退出了货币领域,传统手工工艺费时费工,经济价 值不高,加上现代生活方式的冲击,银饰文化渐渐淡出历史舞台。对 于有着悠久历史的银饰而言,无疑是种极大的悲哀。银饰历史悠久, 富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在人类历史的漫漫长河中,一直扮演着美化和 妆扮人类自身的角色,并以其特殊的美丽和特别的神韵吸引着爱美的 人类,在工艺美术史上谱写着美丽生动的银饰文化。它是各民族文化 形态中的历史最悠久,群众性最广泛,地域特征最鲜明,历史文化内 涵最丰富的源远流长的文化形态之一。它的文化内涵与艺术形态,体 现着人类几千年的历史文化积淀,除了它自身一般的经济价值外,还 具有丰富的艺术审美价值及深刻的哲学、考古学、历史学、民族学、 社会学和人类文化学等等多学科的文化价值。在当今艺术品市场收藏 风盛行之际,银饰在国内众多收藏品行列中依然默默无闻,“乱世金 银,盛世典藏 ,银饰既是贵金属,又是艺术品,具有经济价值和审 硕士学位论文 美价值双重性。目前国内外市场价格落差较大,作为艺术品投资来说 具有较大的升值空间。银饰的经济价值和审美价值存在非对等性,这 一特征相对其它艺术品具有典型代表性,本文将以银饰为依托对二者 的非对等性原则作深入探讨。 银饰的经济价值与审美价值的非对等原则研究 第一章银饰文化概述 第一节银饰文化的历史渊源 人类发现和使用最早的金属首先是金和铜,接着就是银。银的历 史悠久,作为一种古老的金属,与金一样,银的历史极富传奇色彩。 银的应用贯穿了整个人类文明史,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密切相 关,因此可以说“一部金银史就是一部世界史”。银是贵金属中的一 员,所谓贵金属是指在各种环境中具有高抗腐蚀、抗氧化、抗溶解, 保持自身不变化的一类金属。在中国和世界上的许多文献中,“银” 这个字是“白色”或“钱”的意思。古代中国把银称作“白金”。据 史记平淮书记载:“金有三等,黄金为上,白金为中,赤金为 下。”“金”指金属,银已归类为金属。集解引汉书音义指出: “白金,银也。”银称为白金意指白色的金属。“中”指它的价值地位。 另有许多与“银”相关的词,如“银行”、“银根”、“银两”、“银号”、 “银子”、“银票”、“银元”和“银币”等,都是与“钱”相关的词; 清代乾隆四十年五十两银锭清代光绪银锭 而“银白色”、“银灰色”、“银耳”、“银屏”和“银装”等词中的“银” 都是代表“白色”的意思。古巴比伦人、古希伯来人、古埃及人等虽 然对“银”的发音各有不同,但意思都是“白色”。近代希腊字的银 硕士学位论文 是a r g y r o s ,来源于印欧梵语a r g o s ( “光亮”的意思) 。银的拉丁字是 a r g e n t u m ,源自“白色”和“光亮”的词根,近代法国把“钱”的“银 都叫做a r g e n t 。在古罗马,人们一开始就把银i l q l u n a ( l u n a 是罗马神 话中的“月神”或“月亮) ,并用新月形符号表示它或叫它d i a n a , 并延用至今。 银最好听的名字是秘鲁古印加人取的,他们把地上的银称之为 “月亮的泪珠”。银是迷人的,它那白色的光辉具有永恒的魅力,一 直受到人民的喜爱,甚至受到崇拜。由于它的美丽和柔和,特别受到 妇女的青睐,因此在某种程度上说,银是一种“女人金属 。银饰最 早产生于东方。先人们用简陋的工具制造出令人向往的“白色精灵”。 一件银饰就是一件艺术品,它融汇了雕、刻、塑、彩等艺术造型手法, 蕴涵着银匠的高超技艺与智慧,给人一种独特的美感和艺术感染力。 从古至今,从欧洲到中国,银饰那淡淡的毫不张扬的色彩,温婉含 蓄不失高贵的气质,深受人们的青睐。在人们意识中,它还很神秘, 银可以避邪,做信物,还有驱风的理疗作用,经常佩带,可呈吉祥并 带来好运。这些都是传统赋予银饰的基本概念。当拾取这些美丽的宝 贝们的时候,可以感受到生活中的艺术,享受来自精神上的抚摩,从 中领悟美的气息。银饰虽然没有玉器的富贵,也没有宝石的璀璨,但 它的质朴却实实在在的让我们感受到它的亲和力。银饰的自然魅力和 价值,深深扎根在人们的心灵中。自从人类文明开始以来,“银饰” 就不断嵌入中华文化、犹太基督文化、伊斯兰文化和印度文化等多种 文化中,构筑起独特的“银饰文化”。 第二节国内外银饰研究的现状 当前国际上,各国都在保护本国民族传统文化方面开展了一些有 针对性研究工作,成为当前学术界研究的一大趋势。我国在2 0 世纪 8 0 年代,像剪纸、年画、刺绣、印染等民间美术纷纷登上了中国的 4 银饰的经济价值与审美价值的非对等原则研究 艺术舞台。但直到进入二十一世纪,在全球性的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 护抢救工程的宏大背景下,传统银饰才逐渐被民间人士关注,但由于 在贵金属中的地位较低,加之退出了货币领域,经济价值不高,银饰 并没有被学术界广泛关注。即使在中国人的收藏范畴中,银饰自古都 不被重视,因为许多人将之作为实用品或装饰品,而没有人去把玩收 藏。与此相反的是,欧洲非常重视银饰的收藏,令人震惊的是,中国 银饰的最大收藏家居然是瑞典皇帝,他收藏着很多的中国银饰。然而, 至今银饰依然在国内处于默默无闻的地步,这对于有着悠久历史的银 饰而言,无疑是种极大的讽刺。银饰历史悠久,文化内涵深厚。现代 人却忽视了银饰的审美价值,反而从经济价值的角度把它贬祗为“穷 人的黄金 ,将其作为一种普通物品对待,仅仅是将其作为时髦和点 缀的对象,而完全忽视了其内在的文化价值与审美价值。 时至今日,国内外学术界尚未系统展开银饰的研究工作。涉及与 本课题相关的学术研究集中表现为两个特点:其一,研究方向和角度 比较单一。主要是停留在图片的收集罗列上,未能系统、全面地从文 化学的高度和美学的深度结合银饰的风格进行深入研究。其二,研究 范围局限性大,只关注云南、贵州、江西、湖南湘西的苗族、瑶族、 土家族、侗族等少数民族银饰,缺乏对银饰这一群众性广泛的艺术品 的宏观把握,造成研究上的零散而单一。 第三节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本文以具体材质的风格样式为切入点系统研究艺术品经济价值、 审美价值的构成,并高屋建瓴地提出了两者非对等原则的理论命题。 银饰作为一种古老的贵金属造型艺术,是研究艺术的经济价值与审美 价值非对等原则这一理论命题的重要实物参照物之一。通过对民间传 统银饰的风格特征和文化发展意义的研究,从审美价值与经济价值的 角度,为建立健全银饰艺术的系统研究作一定的基础性补充,并为艺 5 硕士学位论文 术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范例,也为艺术市场的研究与开发提供一些可供 参考的理论依据和思维模式,希望对艺术品及当代艺术市场有一定现 实意义。 长期以来,人们更愿意把艺术品定位成精神领域最大的财富,历 史时期的一面镜子;社会思潮的精品等。然而却让人有相距甚远,雾 里看花的感觉。事实上,让全世界收藏家趋之若鹜的并不仅仅是这些, 他们更加看重的是这些艺术品背后的经济价值,它几乎影响着艺术品 市场的每一个环节。勿庸置疑,在消费社会中,经济与审美的关系是 紧紧纠缠在一起的,“经济与审美的合谋成了消费社会商品生产的核 心与秘密,也使当代审美文化成了无所不在的时尚。审美与经济结 盟产生了强大生产力,促进了艺术品市场的繁荣,也制造了艺术品的 “神话 。本文从银饰的经济价值与审美价值的非对等原则为出发点, 通过深度解剖二者的客观性与主体性、可衡量性与不可衡量性、功利 取向、有限性与无限性等方面,论证了艺术品的经济价值与审美价值 存在非对等性,无疑对艺术品市场的拓展与开发提供了新思维、新构 想,为艺术品市场的“价值”形态研究开辟了学术领域,具有广泛的 应用前景和较高的学术价值。 余红:审美文化导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 0 0 6 年版1 0 2 页 6 银饰的经济价值与审美价值的非对等原则研究 第二章经济价值的客观性与审美价值的主体性 到目前为止,“价值,对许多人来说是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字眼。 说它熟悉,是因为人们每天都在说到它。说它陌生,是因为“价值” 一词本身究竟是什么意思,还不甚了了。其实,价值作为人类生存发 展实践中一个普遍的基本的内容,并不是哲学中一个低层次的、局部 的个别的问题,而是一个高层次的、全局性的普遍问题,具有重要的 世界观方法论意义。有人认为,对于马克思主义来说,以往只有一个 “价值 概念,即政治经济学中的商品价值范畴。其实不然,在物质 经济生活领域中,物与人之间的关系产生的“使用价值”概念,最初 用来“表示物的用途或使人愉快等等的属性 ,即满足人的需要,经 济价值固然是满足人的需要的一个重要方面,但从价值问题的本质意 义上理解,“使用价值表示物和人之间的自然关系,实际上是表示物 为人而存在”。与之相联系,在物与人的关系中还有比一般的使用 价值一一经济价值更广泛的价值关系,如物的审美价值。因而对于艺 术品而言,它对于人的使用价值主要就是经济价值和审美价值,至于 其他的使用价值都是依附于二者之上。 第一节银饰经济价值的客观性 一、银饰经济价值的一般性 银饰经济价值的一般性主要体现于其材质的货币功能。马克思 说:“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这表明货币从它诞生 之日起,就自然地使用了金银。银在币制上的运用,较黄金为早且更 为普遍。“在罗马帝国废墟上建立起来的北方各国,似乎从最初定居 起就使用银币,在以后的几代人中既不知道有金币,也不知道有铜币。 在撒克逊时期的英格兰有银币,但在大不列颠,爱德华三世以前几乎 价值论李德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 0 0 7 年9 月第2 版2 3 页 7 硕士学位论文 没有金币因此,在英格兰以及在所有现代欧洲国家,所有账 簿的记录以及所有货物和所有不动产的计算,一般用的都是白银。”。 黄金价值更高,只- 4 , 点就具有较高的价值,极不利于交易,这也许 是银比黄金更普遍的一个很实际的原因。从古代起,银就成为人们渴 望的物品,在物质交换中成为人们乐于接受的“等价物”,后来在贸 易交往中,大量的银流通在欧洲、非洲和亚洲。特别是在中东、欧洲 和北非。银比金更早被商人们用于交易,所以有人说,“金归政府用 作财富,银归商人用于交易,铜归百姓用于日常需要”。 古希腊银币羁代银币 银是实物货币( 真实货币) 的最好原材料,这是因为:( 1 ) 有非 常漂亮的颜色:( 2 ) 相对比较稀少:( 3 ) 质地一致;( 4 ) 具有良好的 抗腐蚀性能:( 5 ) 易于分割;( 6 ) 携带方便;( 7 ) 有贮存价值。据历 史记载,我国在战国时期就已发现和使用白银了,中国汉代就把银锭 ( 也称碎银) 作为一种称重货币。从明代开始正式使用铸造定值的银 币,据统计,中国从明代崇祯四年( 公元1 6 3 1 年) 起到解放前止, 先后发行( 包括地方政府发行) 银币达7 0 0 多种。史载明朝万历年问 一两银子可以购买一般质量的大米二石,当时的一石约为9 4 4 公斤, 两银子就可以买1 8 8 8 公斤大米,就是3 7 76 斤。现在我国一般家 国富论* 【荛】亚当斯密第一篇第五章 8 银饰的经济价值与审美价值的非对等原则研究 庭吃的大米在一斤1 5 元至2 元之间,以中间价1 7 5 元计算,可以 算出明朝一两银子相当于人民币6 6 0 8 元。红楼梦刘姥姥进大 观园一章中,刘姥姥给风姐辞行时得了王夫人与风姐送的一百零八两 银子。姑且以明朝的银两价值计算,刘姥姥拿到了七万元的过年费, 可想她当时的兴奋之情。英国货币单位以“镑”为结算单位,因为从 盎格鲁撒克逊时代起,这种结算单位为一镑重的银。在英国,1 镑= 2 0 先令,1 先令= 1 2 便士( 先令和便士是英国一种银制辅币) , 这种货币系统一直保持到1 9 7 0 年结束。 1 8 7 4 年英国维多利亚女王年青头像1 先母 二、银饰经济价值的历史普遍性 作为“物质财富的物质”,世界各国各地区各民族自古就将银饰 当作财宝一类。2 0 世纪有人估计,历史上开采出来的银的总数的8 0 已积留下来供人类再利用,大约为7 0 0 ,0 0 0 t ,它们大多以银饰的 形式积存下来,例如在印度,银用于装饰品的历史或许跟印度的历史 一样古老。即使那些与外界接触极少的“原始”部落,一旦与外界联 系,哪怕身上没衣穿,但却一定要佩戴银饰品。在印度乡村更流行戴 一种粗大的饰品,因为这是富裕生活的表示;其次在没有银行的情况 下,把现金变成银饰戴在身上是一种虽合适、安全的保存方式;再次, 在经济困难的时候,它可以用来兑换现金。这种从远古时代以来形成 o 【e b o l 】h t t p :z h i d e ob a i g u o c t q u e s t i o n 2 5 4 0 2 10 7h t m l 2 0 0 0 3 10 硕士学位论文 贮藏银的习惯直延续到今天,即便是最贫困的农民手中也有少量银 饰。在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就有“见银在先,见金在后”之说,可见 白银先入为主,倍受偏爱。 我国的少数民族地区,银饰往往是每个家庭必备的装饰物,家里 银饰越多,分量越重,就表明该户人家的经济状况越好。银制货币和 银饰经常相互转化,这是因为人们在需要的时候,可以重新将一些银 器熔铸成块,作为通货使用。由于便于携带和保管,也不必担心火灾 的发生,银饰成为家庭中的重要物质财富。明清两代形成馈赠金银饰 品的社会风俗,男女婚嫁往往以金银饰品作为彩礼,以至于普通民众 节衣缩食,购置一些银饰品作为“财富”传给儿女,或做“储各”, 以作救急之用。白银在清朝使用得更为广泛,就连清政府与列强签订 的赔款条约,也都是以白银计算的。2 0 世纪5 0 年代末和6 0 年代初,我 少敛民鹱银饰 香港关王老银币链 国出现了国民经济暂时困难时期,苏联逼还外债很紧,在这种历史情 况下,国家动用国库,拿出杂银、银元、银饰等物品铸成国际流通的 贵金属硬通货偿还外债。 在历史上,那些战乱频繁的时代,钞票货币显然是不能保值的。 因为钞票是一种政府的信用货币,它本身并不具有价值,只是建立在 对政府信用基础上的信任货币,一种政府信用券而已。当政府不能稳 银饰的经济价值与审美价值的非对等原则研究 定有效的承担信用时,它们便成为废纸。本世纪上半叶中国政府所发 行的金圆券、银元券等名目繁多的纸币,最后统统成为废纸便是很好 的教材。即便在政治稳定的时期,由于现钞货币随着经济增长始终存 在着贬值的“不变倾向 ,这是任何一种信用货币都不可避免的。相 比之下,作为贵金属的银饰虽然价值比不上古玩字画,但从流通、贮 藏、变现等经济价值方面却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第二节银饰审美价值的主体性 主体性问题应是艺术品价值研究中的一个关键问题。如果不从主 体入手,如果不以对主体性的深入把握为基础,艺术的经济价值与审 美价值之间的关系则很难突破性的认识。从哲学上来看,“价值这 一概念的内容,主要是表达人类生活中一种普遍的关系,就是客体的 存在、属性和变化对于主体人的意义。比如“好坏问题可以说是价 值问题的最典型、最通俗的表达形式。在审美价值领域,审美主体与 审美客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常常以“美”和“丑、“雅刀和“俗等 观念表达出来。这种关系自艺术品产生时起,就打上了人的主体性的 烙印。 长期以来,我们许多人习惯于把唯物主义当作一种类似“唯客体 主义”的模式来思考问题,即把“物质第一性 当作“客体第一性”, 把客观性、物质的根源性、规律的决定作用等,统统归结于对象即客 体本身,却忽视或回避了人作为主体的地位和作用。似乎,突出了“主 体性 就会走向主观主义、唯心主义或多元论。这种思维方式不能接 受“价值因人( 主体) 而易的事实,总是想用客体的属性来一劳永 逸地解释价值。面对复杂多变的艺术市场的许多事实及艺术品的“天 价现象 显得迷惘和恐慌。银饰审美价值的一个显著特点,其价值的 性质和程度如何,主要的取决于价值关系中主体的情况,而不是由客 体所确定,更不是由其经济价值确定的。经济价值只是其生产制作成 硕士学位论文 本的市场价格体现。对艺术品而言,只有从理论上重视并理解主体性 问题的性质、地位和意义,才能赋予“主体性概念以独立的形式和 地位。而这一点,恰恰是我们过去做得不够的地方。主体性问题的确 立和展开,在理论上起着某种改变思维模式和改进思维方法的重要作 用。 根据马克思“从主体方面去理解”世界的主张,银饰的审美价 值联系着人的主体性存在,要用具体的历史的主体分析方法从地域、 时间、民族、个体来把握银饰审美价值的主体性。 一、银饰审美的地域差异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地理环境、生活习俗、文化传统等多方 面的不同导致审美的区域性差异。从大的范围看,不同国家的银饰有 不同的艺术风格,像英国、俄罗斯、印度等国就有明显的差异;一国 家、一地区内不同地域也有一定的差异。正如中国绘画史上有“南北” 风格的分野,中国的银饰艺术也有“南北的审美差异。隋唐、五代 是中国银饰发展史上重大变革时代,开创了银饰的崭新风貌。唐中期 以后,金银器的制作逐渐摆脱了外来器物的影响,在完成中国化过程 的同时,出现了风格不同的南北系统。这种南北差别一直延续至宋元 明清。 北方风格是严谨和粗犷并存,南方的风格是活泼而细腻。银饰南 北之分,根据目前资料分析,在“安史之乱 后,中国经济文化大 规模南移,一些文人名士避难江南,官府的工匠、长安的商人也流入 南方,银饰的制造随之在南方地区开始兴盛。生活环境和历史传统的 不同使人们的审美意识不同,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也影响着制作者为 自身利益而迎合社会需求,逐渐显露出以西安、洛阳为中心和以江浙 为中心的南北两大系统。纹样种类的多样化和世俗化是南方银饰总体 誓马克思恩格斯选集,2 版,第1 卷,5 4 页 1 2 银饰的经济价值与审美价值的非对萼原则研究 风貌,较少受宗教艺术的影响,莲花、摩羯纹远不如北方盛行,而民 阃喜闻乐见的题材如鸳鸯、风鸟、鹦鹉较为流行,浓郁的生活气息和 世俗情趣与北方完全不同。纹样的布置上也存在较大差异,北方地区 银饰纹样布置时常留出一些空白,如陕西法门寺出土的折枝纹葵花形 银盘,在花纹之外留出洁白的银质底色,花纹部分鎏金。南方地区则 不同,器物满地装式的做法盛行,如丁卯枥掣的鹦鹉纹圆形银盒、风 纹花瓣形银盒,均为通体装饰、鎏金的豪华作品。对动物造型的工艺 不同,南方对动物造型追求逼真的效果,如丁卯桥的龟形银筹筒做成 十分写实的龟形座,龟昂首向前,甲背按龟背自然状态制作成不规则 形,龟背片也进行仿生设计,每片内还錾刻细密的线纹,自然和谐, 极为生动。历代南方银饰的动物造型和图像所表现的真实感几乎要掩 盖过器物本身的形式。北方地区法门寺的龟形银盒、山西繁峙的龟形 银盒,虽然都是写实的龟形器,但造型比较呆板,细部装饰图案化倾 唐代龟形锃筹筒 唐代银芙蕖 向很浓。银饰器物体量大小的不同。北方器物厚重体量较大,因为北 方银饰主要产自中央政府的“金银作坊院”和皇室的“文思院”o , 一般只供应皇室和宫庭需求或赏赐而不销售,因而在制作时不般不考 。丁卵桥江苏镇江丁卯挤窖藏出土镊器近千件,是目前唐代南方银饰的珍贵文物资辩代 考鼍i 磊院。是唐轲皇室作墒,职责非常明确,主要就是剞造叠般墨 1 3 硕士学位论文 虑成本,法门寺的素面圆形银盒,直径1 8 4 、高9 8 厘米,重量达8 1 6 5 克,其它北方地区的银饰也一样比较厚重体量较大。南方地区轻薄体 量较小,因为南方商品化生产的目的,要求产品为人们喜爱,又要降 低成本,所以对珍贵的银材料尽可能缩减,即便比较华丽的银饰也具 有轻薄的特点。丁卯桥的一件素面圆盒经过实测,腹径1 1 厘米、高8 3 厘米,重2 0 3 克。 从以上几方面的比较可以看出,政治、经济、地理、文化风俗、 宗教等的不同造成银饰南北两地艺术特色存在一定的差别,这种差异 在宋代更加明显。除了南北两大地域差异外,即便是在南方内部也有 地方差别,比如苏杭与广州银饰工艺也有一些差异。这说明在传统习 俗和艺术品味方面银饰的审美存在地域性差异。 二、银饰审美的时间差异 价值和价值关系的时效性,表明了价值生活是一个动态的、发展 的过程,而不是一个凝固的静止的过程。比如美术家画马,时代不同, 马画得也不同。各个时代由于受到不同的物质生活和生产方式的制 约,在社会生活、精神生活和审美实践活动中表现出固有的差异,从 而形成美感的时代性。纵观古代金银玉饰制品的发展史,可以从中了 解到每个时代都有其独特的艺术风格,这种风格即是当时的审美意识 的反应,同时也展现出当时的精神风貌。在中国丰富多彩的文化土壤 里产生并发展的银饰,从其他文化艺术领域中汲取营养,并形成自身 独具的艺术风格,如商周的简约灵巧,春秋战国的清新活泼,两汉的 粗放工整,魏晋南北朝的异域情调,唐代的富丽堂皇,宋元的清秀典 雅,明清的繁缛精致等。 从历史的纵向发展看,银饰艺术的发展有其历史传承性,主要表 现在制作技术的继承与创新,所以才造就了中华民族灿烂的银饰文 化。比如战国时期的金银错、鎏金工艺、汉代的掐丝和焊缀金银珠工 1 4 银饰的经跻价值与审美价值的非对等原则研究 艺、唐代的锤揲技术的开创、宋代镂雕、錾刻工艺的成熟等银饰制作 工艺的传承与延续促进了银饰的发展与繁荣。岁月的流转、朝代的更 替,制银技术日益进步,银饰艺术风格的变异,与一定时代的经济、 政治、文化、风俗等因素对人的审美的影响有着截然不可分割的联系。 宋朝银饰艺术在唐代的基础上继承和发展,形成了不同的时代 特色。经济发展,商业繁荣,银饰手工业随之兴盛。民间作坊已成银 饰业的主流,与唐代较重的政治性、宗教色彩不同的是民众化和商品 化特征,一方面更加华丽、精细。宋人的精细体现在形制相同成套器 唐代葡萄花鸟纹银香翼厝代錾金鱼龙纹银盘 物上装饰各异的纹样,竭力追求审美的效果,漂阳平桥窖藏的九件银 碟,底部錾刻的花卉无一雷同,分别为牡丹、樱桃、绣球、秋葵、梅 竹、栀子、山茶、芙蓉、莲花。取材广泛、纹样写实,而且十分注 意形制和装饰的搭配。邵武窖藏的菊花形碗、盘皆为重瓣菊花,内底 为花蕊。梅花形碗、盘皆作五瓣,压印梅花临水、新月当空的图案。 从这种花纹与形制的呼应、不同形制器皿的巧妙搭配,不难看出宋代 对精致和排场的追求。精工细致的工艺体现了宋代理学“格物致知” 哲学思想。另一方面趋于朴素、简洁,适应了社会不同阶层的需求, 体现出市民化倾向,民间风格浓郁。不少器物胎体轻薄,制作简洁, 小巧玲珑,反映了商品化的必然结果。到南宋时已经少有外来文化的 硕士学位论文 艺术影响,一改唐代的雍容华贵、热情奔放的作风,趋于柔和含蓄、 髫鳕 鸟形银香熏莲花形长命铆 清丽自然,更多带有中国传统的装饰韵味。宋代的富庶使e l 常生活使 寓意繁荣幸福和美好吉祥的纹样内容十分盛行,飞跃在花丛中的鸟 雀、盛开的菊花、缠枝牡丹、对称的荷莲、团花等大量写实性图案, 生活情趣十分浓厚,也是中国民俗史上的一个重大时代变化,从那以 后,花、鸟、虫、兽组合表现特定的寓意渐成风气。此外,注重装饰 超过了前代银饰,物质生活富裕表现为陈设器具的增多、饰物的流行 和器物种类的多样。丰富多彩的器物造型与纹样本身要求工艺技术的 别致,制作过程中在前代铸造、镂空、切削、焊接、錾刻、捶揲,压 印等技术的基础上更加精细,开创了双层( 即带夹层) 、重瓣、高浮 雕的新工艺,充分显示了当时工匠的精湛技艺。 银饰审美的时间差异并不意味时代审美之间不存在相同之处。银 匠所用工具和手法大致是相同的( 遵守传统工艺习惯) ,只是在题材和 表现手法上,以及细作程度上存在时代差异,这些差异的形成在很大 程度上是由时代文化背景的特质决定的。 三、银饰审美的民族差异 民族传统建立在艺术家的心理结构当中,艺术家是由民族传统所 铸造的。人造就了艺术品,而艺术品也成就了艺术家。人是民族传统 的组成因素,不同的民族的艺术家其创造出来的作品也是不相同的, 银饰的经济价值与审美价值的非对等原则研究 这是由民族传统所决定的。民族传统会不知不觉地落在艺术家身上, 当生活经过艺术家这个过滤器时,便会出现各样的差,这就造成了艺 术审美的民族差异的根本原因。 银饰代表了民间金属工艺的晟高加工水平,它们在锻制、造型、 纹样和工艺技术上显示出的丰富内容,是其他质量的器物无法比拟 的。没有哪类物品像传统银饰那样造型别致,种类繁多、纹样丰富、 工艺精致,苗族、藏族等民族在银饰的制作上倾注的热情和聪明才智 也远远超过对其他饰品的投入。根据目前流传下来的传统银饰,以云 贵、西藏少数民族为例看银饰审美的民族差异。 1 、云贵民族银饰 云南、贵州是少数民族聚居集中的省份, 大多数少数民族都有配戴银饰的传统。其 中最有特色及代表性的当推苗族。苗族银 饰体现出三个方面的艺术属性和审美特色 以大为美,以重为美,以多为美。苗 族银饰的纹样愿材十分丰富,所涉及的对 象广泛,其图案、造型明显的反应了苗族 历史、自然崇拜以及图腾崇拜、神灵崇拜 等等。从银饰本身造型来看,注重于银饰 身若银饰的苗族姑娘 质材的单纯表现,较少和其他物质材料组合,其风格是纤细精巧的。 抓住形象的主要特征,在写实的基础上、夸张、变形。同时借助粗细 不一长短不齐的线条,大小不等的面,似是非是的形,使之既富于变 化而有和谐地组合在银饰图案之中。其艺术审美有极强的生命力,显 现出苗族银饰图案独特的艺术魅力和美学价值。在装饰手法上,苗族 银饰图案最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幻像与真像交织、抽象与具象手法并 用。苗族的银冠、银角、银风钗、银花梳、银项圈、银镯、银耳饰等 硕士学位论文 都是无与伦比的佳作。苗族银饰种类之丰富、工艺之精湛,堪称世界 一流。 2 、西藏民族银饰 藏式银器的风格从总体上看,带有藏传 佛教的明显影响,把一种庄严厚重寓于华 丽精巧之中,局部的精雕细琢又为整体上 的宏大气势而显得流畅飞动。其加工材料 主要有银、铜、铁、木材、牛羊角、玛瑙、 珊瑚、枕石等。银器的图案内容大多是宗 教内容,如用藏八宝、汉八仙内容的图案 加以卷草花纹、龙风、几何回旋纹、二方 连续图案等为配饰,制作工艺上有高浮雕、 身着锟饰的藏族姑娘 浅浮雕、嵌绿、镂空、镶嵌等,艺人用多种刃部形状不同的金属冲头, 变换点、敲、冲、划、锉等繁杂技巧,对纹样局部进行琐碎、细腻的 精细处理,组成的纹样非常有规律而且图案复杂得使人眼花缭乱。在 形式美的法则上体现出一种繁富与浓丽的融合之美,厚重粗犷。藏族 重视银饰的功用性,人们平时穿戴较多,如随身携带的银制藏刀和其 他银制佩物等。藏饰中有一种项链,其下面挂一个银盒,里面装有护 身符,或是挂一个银制的佛像或法器,如莲花、法轮,或六字箴言, 宗教色彩甚浓。 四、银饰审美的个体差异 我们在任何情况下谈到价值,谈论任何价值,人对任何事物( 包 括人自己) 的价值判断,不管意识到与否,实际上都是以人自己的尺 度去评量世界。“人是一切价值的主体,是一切价值产生的根据、标 准和归宿,是价值的创造者、实现者和享有者”。“一切价值都是人 的价值”,因为“价值”这一概念本身,从来就是同承认人的主体地 银饰的经济价值与审美价值的非对等原则研究 位不可分的。价值关系是一种属人关系,是以人为主体和标准的关系, 人的主体性是一切价值现象的“普照的光。人的价值主体性也并不 是抽象的和凝固不变的,因为人是无限多样化并且历史发展着的人的 实体的总和。 “主体 并不是抽象的、唯一的,而是具体、多样乃至多元的, 现实的人是具体的、社会的人,“人有个体、群体和类等多个层次。 社会上的价值取向和价值标准也必然呈现出多样化乃至多元化的情 况。物的价值因人而易,客体价值依主体而定,具体的主体性是一切 价值的根本特性。古希腊罗马的哲学和美学就已经提出一条原则:人 是万物的审美尺度。确实,对这条原理的解释各有不同。在古希腊诡 辩学派的哲学家那里,它具有主观的意义:美是由人本身觉得如此的 东西确定的。根据苏格拉底的说法,人作为神的理性的体现者是万物 的尺度。而赫拉克里特、德谟克里特和亚里士多德所解释的“人是万 物的尺度 这一原理则有唯物主义的因素。马克思主义从本质上丰富 了这一内容,使它得以发展:在历史运动的过程中成为全面和谐发展 的个性的社会的人,是最高的审美价值,而对这种人的关系则是审美 价值的客观标准。根据马克思的公式,“只有当物以合乎人的本性的 方式跟人发生关系时,我才能在实践上以合乎人的本性的态度对待 物。”各民族中有多少谚语和俗语,仿佛是在证实休谟的话“每一个 人的心见出一种不同的美 苏格拉底的“美即效用 :有用则美,无 用则丑,但由于不同的人对应不同的效用,因此美具有相对性。这说 明美不完全在事物,与人也有关系。“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 特”等等都反映出人在审美中的主体差异。因此即使在相同时代、民 族、地域中不同的人对银饰的美的理解也会因人的艺术修养、文化学 识等方面的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主体性。文人士大夫喜欢造型简洁、 马克思:( ( 1 8 4 4 年经济学一一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1 9 7 9 年版,第7 8 页 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 9 7 9 年版第2 2 8 页 1 9 硕士学位论文 文静素雅的文房类银饰摆件,比如在装饰银盘上往往会刻上一些诗文 或儒家经典语句,所刻图案也以梅、兰、竹、菊或淡泊宁静的文人画 死卉绞银针1 笥诗文银墨盒 为主;姑娘小姐们则喜欢花卉和蝴蝶组合的“蝶恋花”的爱情题材的 饰物;老年人喜欢蝙蝠、佛手、寿桃、牡丹等向征多福多寿富贵吉祥 的银饰;已婚妇女往往给小孩带上消灾避邪、长命百岁、八卦图案的 银锁、帽饰在审美主体中,不仅有制作银饰的艺人和银饰的购藏 者,还有艺术市场里的投资者。不可否认,艺术品市场上不少投资者 缺乏艺术鉴赏力,在投资过程中表现出盲目跟风,为一些低劣的艺术 品付高的价钱,而对一些有较高艺术价值的银饰却无动于衷,表现出 艺术素养的薄弱。当前,艺术品市场中参与者的艺术修养水平较低是 制约艺术品市场良性发展的一个主体性因素。 佛手纹银帽饰福寿长命锁 总之,审美价值的观念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是不断变化的,并受时 代性、阶级性和民族性所制约。比如同一对象在不同民族中,具有不 同的,有时甚至是截然对立的价值评定。尽管如此,审美价值的标准 却是普遍有效的。可以说,凡使各民族生活的美好和有助于人的个性 银饰的经济价值与审美价值的非对等原则研究 全面发展的东西,对于各民族都有审美价值。真正杰出的伟大的艺术 品可以经得起历史的长期考验,有着超越时代、民族、阶级的共同审 美价值。人们总是从不同的需要、不同的视角出发,不断地发掘它潜 在的、新的审美价值。 2 1 硕士学位论文 第三章银饰经济价值的可衡量性与审美价值的不可衡量性 由于银饰的经济价值的普遍性和可衡量性,把银饰限定于财富的 存在,总不免给人以不尽其意和以偏概全之感。对银饰的研究如果 仅以经济学立场作为考虑问题的出发点,将会陷入以经济价值衡量 审美价值的误区。银饰是一种群众性广泛的艺术品“人造的自 然”,是人类高级劳动的产物,具有独一无二性和无限增值性,作为 审美评价主体的人的多样性、不确定性及恒变性决定了其审美价值 的不可衡量性。 第一节银饰经济价值的可衡量性 一、银饰经济价值计算的准确性 艺术品自身所包含的经济价值是指艺术品在形成过程过中所支 出的成本,包括劳动成本、材料成本和其他经营成本。按此计算,银 饰经济价值计算的结果就是“价格,作为一种古老的艺术品,制定 价格有着严格的传统,定价规范、可靠,经济价值计算的准确性是其 它艺术品不能比拟的。 以民国时期经济最发达的上海为例,当时成立了银楼业公会,设 有业规,作为银饰经营行业业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