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本研究通过对初三学生的问卷调查、访谈、座谈、过程分析、团体辅 导和个察研究相结合的方法,运用t 检验、f 检验、方差分折、回归分析 等多种统计手段,对初三学生焦虑与家庭环境的关系及其焦虑干预进行了 探讨。睹果表明:( 1 ) 初三学生的特质焦虑与性别、城乡、是否独生子女、 母亲的支化和职业、父母教养方式、父母教育归因等均有显著相关:与父 亲的文化和职业、父母的期望、家庭结构、家庭经济状况等相关不显著。 ( 2 ) 初三学生的考试焦虑有一个发生发展的过程。在比较重要的考试中, 考试焦虑在考前逐渐增加,到考前1 0 分钟达到峰值,考后的当天晚上降 到厦低。论证了系统脱敏法在焦虑干预中的可行性。( 3 ) 幸刀三学生的心理 调节方式主要是自我调节和同学f 知心朋友) 之:可的调节,论证了团体辅 寻应立足于培养学生约心理自控和心理互控能力上。( 4 ) 尝试性地开展了 团体辅导和个别干预,证实了心理辅导对改变青少年非临床入口的焦虑状 态有定的效果。本研究采用系统脱敏法、行为放松训练、认知领悟疗法、 宫趣情绪疗法、小组活动训练等都降低了学生豹状态焦恿。 全文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文献综述与阔题提出。解释并介绍了焦虑 的概念、分类、理论及国内外有关中学生焦虑影响因素的已有研究成果, 对本研究的家庭环境因素进行了羿定,并明确提出了本研究所要探讨的问 题。第二部分初三学生焦虑与家庭环境的关系。主要包括研究样本、研究 工具、薮据统计与结果分析、讨论等内容。第三部分初三学生的焦虑干预。 首先对考试焦虑进行了过程分析,臻后尝试性地开展了团体辅导和个别于 顶的工诈,第二、第三部分是本文豹重点。第四部分研究结论和建议。对 萃研究所取得的成果、特色及尚需深入探讨的问题作了总结。卜、 关筵词:初三学笔 特蓐多虑考试l 眵 家j 伊糟 过程分析焦虑干预珂体辅导卜案研充 u# a b s t r a c t mr e s e a r c h p a p e rp r o b e s i n t ot h e r c i a t i o m h i _ p b e t w e e n a a - a e t y a n d f a m i l yb a e k s r o u n d a s w e l l 勰x i 嘶m m v t i o n o ft h et h i r dv 叫s t u d t si nj u n i o rm i d d l es c h o o l , b ym c 邮 o f 印s 6 a 1 蜘,i n l i 州e w , d i s c u s s i o n , p r o e e a sa n a l y s i s , 8 r o u p g i l i d 锄c e a n di n d i v i d u a lc a m a f c h ,u s j l 玛 a v a r i e t y o f s t a t i s t i c m e t h o d s1 e s l f - t e s t , v a r i a i 霹ca m l y s i s ,r e g r 鹤s i o n a n a l y s i s t l 地n 扭a m ,( 1 ) 1 1 碡t r a i ti c t y i s r e m a r k a b l y e o t m e e t e dw i t hs o l e o u l m y o l r c i t y , s i z z l e e l a i l do r n o t , m o i h 盯s e c h l e a t i o na n d o e c u 咖o n , p 缸e m s u p b r i n g m c t h o c k p a r e n t s e d l , l c a t i o n a t t r i b u t i o n , b u t l e s sw i t hf a t t a c f se d u e a t l c x aa n d o c e u p a l a o l a , 球e 瞳s 甲锄呱t h ef a m i l ys t r u c t u r e , f a m i l y f i m i a i s i t u a t i o n ( 2 ) t t 碡a 衄锄伐i 嘶 o f凼e 髓l | d 曩吐sh a s ao c o n l 8n n d d l w d 印蛔gp r o c e s s i n m e i m p o r t e r 目锄s , i t ”e a 凼嚣i t sd i m a x蜘m i n u t e sb e f o r et h e e x a m , t h e n i t r c a d 燃i 乜i o 删p o m 也e n i s h t a f t e rt h ea m 啦p a p e r d a n 啊蟹舡锻出e f e s z i b t l i t y o fs y s t m s t i ed e 9 臣岱i t i 枷o ni n a u , d e t y i n t c n e m i o t l ( 3 ) n 址p s y e l a o l o s i e a l 柚她曲嘲吐 o ft h e 懿u d 瞰b批 s d f - - - a d j u s m l 酏 a n dt h e a d j u s t m a ,t s b e t w i m at h e c l o s ef r i e n d s i t l y t o v c s g r o u p 孕l i 出口s l a o u l d b eb a s e d l 籼 d e v e l o p i n g t h e s t u d e 啦p 句忙b o 】o 咖i s c l f e o m r o la n dm u m a l - e o l m - 0 1 ( 4 ) w e w t r i e dt o d m l o p t h e g r o u p - s u i d a m 柚d i n d i v i d u a l m m - v e n t 蛔a n d 珥o v e dp s y c h o l o g i c a l 舢d 锄h a v e c e r t a i n d 晒o n 吐嘲咖t h et e m a g e r s a n x i e t y 1 k 璁鞠础 截b p t ss y , 咖m a t i c1 ) c s e m i t i z a t i o n , b e h a v i c n lr e l a x a t i o n 硎溉 c o s n i t i v e - c o m l 州a c t m v e 出嘞r a t i c t l a l - e m o t i w 出口印弘g 唧 蛐g 锄d 也雠啪m 击k ct h es t u d a 啦a m a t t ye f f i e i m t l y n p a p e r i sd i v i d e d i m of o u rp a r t s p a r tii s恤 s u m m a r y o f p r e v i o m r e s e m , e ho nt h i s t o p i c a n dt h e i s s t mo f t h e p ;氍i te x p l a i m a n d i n t r o d u c e st h ed = f j n j 妇o f a m d e t y a n di t sc l a s s i f i c a t i o nt h e o r i e sa n dt h e “笛e 砌r e s u l t so n t h e 2 f h 栅o ft i l e a n y a e 妙, a n d i t g i v c s t h ed e f i n i u o no f f a m i l y b a c i ( g 阳l l i l df a c t o r s ,m b 抽g 吐l eq u e s u o m t ob ed i s c u s s e d p a r t d e a l s w i t lt h e m l a t i o n s 虹p b e 呐t h e a n m e t y a n d f a n n l y b = k g r o u n d f o r t h cn 1 i i dy e a rs t u d c n mi r tj u m o rm i d d l e s c h o o l c h i e f l yi n c l u d i n g t h er e s e a r c h s a m p l e s , f k i l 城e s d a m s m a s d c f 山t 锄2 档i s a n d d i s c u s s i o n p a r t d e t a i l st h e a l m e q , m t e r v e n d o no ft h es t u d e n m ,f i r s tt h e p r o c 嘲a n a l y s i s o fe x m a r m e t y , 【i l e n t h e g r o u ps :u i d a n = a n d i n d i v i d u a lm m r v e n u o f l t h e e m p h a s i s i so n p a r ti i a n dp a r te 1 p m t i sa b o m t h ec o n c l u s i o na n d s u g g e s h o 也 hd r a w sac o n c l u s i o no ni t s 地e v c m e n t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a n dt h e q u c s t l o r l s t ob ed i s c u s s e d f u l q :h e k e y w o r d s : t h et h i r d y c t r a i t a n x i e t y p r o c e s sa n a l y s i s g r o u p 驯i d $ 1 t l g e s t u d c n bmj u n i o r m i d d l es c h o o i a “n a n x i e t yf a m i l y b = k f o u n d = x a e t yi n t e r v e n 血m ; i n d i “d u a l c a s er e s s m :h 3 堕主竺苎! 塑三兰生尘垒! 兰壁墅竺叁墨塑塑壅堕塑墨堡璺主要 引言 焦虑是人类心理失调的壤主要和最经常出现的问题之一,是儿乎每个 人在生活中都体验过的情感,是所有人都熟悉的概念之一。焦虑不仅被认 为是焦虑障碍( a n x i e t yd i s o r d e r ) 如广场恐怖症fa g o r a p h o b i a ) 、恐慌症 ( p 孤i c d s o r d e x ) 、恐怖症( p h o b md i s o m 盯) 、强迫症( o b s e s s i v e m p l l l s 如e d i s o r d 盯) 、刨伤后压力簿碍( p o s t - m a u m a t cs t r e s sd i s o r d e r ) 的主要成分, 而且波认为是性功能失调( s e x u a ld y s f i m c u o n ) 的疾病承转与术后恢复的 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 李焰,1 9 9 9 ) 。甚至,其它主要的情绪障碍尤其是 抑郁、自我挫败( s e l f - h a t r e d ) 、敌对等都包含焦虑成分。焦虑情绪往往还 产生许多消极影响,如注意力不集中、自责与逃避、攻击、记忆力下降、 失眠、。奉质下降等等( 郏希付,1 9 9 5 ) 。焦虑症状是所有人类问题最通常 的表现之一是所谓的“不舒服”的同义词。焦虑障碍在正常人口所占的 比率比任何其他的心理障碍都要商。据估计每年约有l a 一1 5 的美国入 要到焦虑干预机构( a g e n tp r e s c r i p t i o n s ) 寻求帮助( 李焰,1 9 9 2 ) 。可见, 毒虑与人的健康息息相关。 焦虑直是心理学比较活跃的研究领域,人们从神经生理、行为和认 知加工等多方面对焦虑现象的发生、芨展、诊断、治疗及干预进行研究, 使人们对焦虑的了解越来越深入。在我国,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 们开始追求高质量的精神生活,尤其是随着健康心理学的兴起,人们更意 识到疾病预防的重要性,而非临床人口中的焦虑就成为很重要的研究领 域。 随着我国教育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人们越来越意识 到素质教育的重要性,而素质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的内容是心理素质教育。 心理素质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出有较强的独立性、自主性、创造性和挫折承 受力,能经得起失败和打击的学生。只有具备健全的心理和成熟的人格, 才能谈得上为社会作贡献。 然而,以往的对我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研究及目前的现状提示人们,青 少年的心理存在很多问题,心理需要辅导的学生比率一直较高。曾有人戏 说,现在的中学生被忙不完的作业、听不懂的课程、躲不过的考试三座大 山压弯了疆。随着高考升学制度的改革和就业渠道的多元化发展,j i 考压 力栩对缓解,而中考,作为初中生成功迈向弛会的第一步,芷初中生心里, 其地位不亚于离考,要考上大学就必须先专上。哥中面二号上重点高中上大 学的机会就更大。仞三学生由于直接面对这种升学压力,心理问题更为突 ! 主兰:! ! 塑兰:兰生垒生! ! 窒塞堡丝苎墨塑型查堂塑丛生璺王堡 出。庄肘学生的心理辅导和咨询中,我们发现家庭环境与子女的心理鬃质 育;旨密切的关系,家庭环境对个体的心理发育、人格形成以至整个一生的 心理健康有着重要的影晌。因此,我们选择了初三学生这个特殊群体的焦 曙状况与家庭环境的关系作为研究课题。 综观国内外有关中学生焦虑的研究,我们发现,从理论上说,国内外 用中学生专用焦虑量表研究焦虑与家庭环境关系的文献尚不多见,而对中 学生非临床人口进行比较系统完备的焦虑干预的研究更属凤毛辩角;从现 实上说,由于当今的中学生面对较大的学业压力、过高的父母期望、独生 子女现象以及社会转轨带来的社会动荡,使得他们的心理问题日盏突出, 时此,老师和家长迫切希望能有一套现成模式对学生的心理进行辅导。因 此,本研究在理论上很有意义,生实践上能够为中学的心理素质教育及心 理健康辅导提供一定的借鉴。 里圭兰奎! 塑三兰竺尘些兰奎垦至丝茎墨竺塑妻堕坠堡垒王望 第一部分文献综述与问题提出 一焦虑的概念及分类 尽管焦虑县0 理学研究的一个引人注且的研究领域,近年来有关焦虑 的研究文献迅速增长( 在5 0 年代到6 3 年,焦虑作为关键词的文章约为3 5 0 0 篇,2 0 年后,从7 4 年到8 2 年,就增长到6 8 0 0 篇,而8 3 - , - 9 1 年的9 年问, 这个比率持续增长,发表的文献已达1 3 0 2 3 篇) ,但焦虑的定义却因研究 者的理解不同而见仁见智。如认知定向的研究者认为焦虑是对消极事物的 预期,而生理定向的研究者则回避给焦虑下定义,只把焦虑看成是一种情 绪,一个动机,一种人格特质,如此等等( 李焰,1 9 9 7 ) 。总起来说,心 理学家们常常是从如下三个方面来理解焦虑的: 首先,焦虑是一种强烈的苦恼和受挫的个人感觉和体验。因为焦虑是 对不特定的、模糊的、无形的危险的反应,因此是一种模糊的反应,它产 生的原因是个体本身所不知道的。其次,焦虑具有动机的意义。焦虑是一 种感觉、体验,也是一种情绪,而且是一种不愉快的消极的情绪。如果引 起焦虑的人或事物依然存在,那么这种焦虑的状态依然存在,个体就需要 积极活动去改变( 降低或避免) 这种状态因此焦虑就成为个体行为的心 理源泉之一。再次,处在焦虑状态的人有外在的行为表现和躯体内部的生 理变化。外在的行为表现因个人的个性特点而异,因焦虑激起水平而异。 比如不断地抽烟、鹱步、说话颤抖、脾气暴躁等等。身体内部的生理变化 包括自主神经的、生化的、心理电和脑电的各种变化因此,焦虑实质上 就是由外在的模糊的危险的刺激( 包括人和事) 所引起的一种强烈的、持 久的、消极的情绪体验,并引起相应的生理和行为的变化。具体地说,焦 患是指个体因预期不能达到目标或不能克服障碍的威胁,而产生的自尊心 与自停已受挫、失败感和内疚感增加、紧张不安、带有恐惧感的情绪状态 ( 骆伯巍,1 9 9 7 ) 斯皮尔伯格( s p i e l b e r g 口, c d ,e - m 1 , 1 9 8 5 ) 最早把焦虑分为特质焦虑( w m t a n x i e t y ) 和状态焦虑( s t a t ea a x a e t y ) 。特质焦虑是相对持久的人格特征中 焦虑倾向上稳定的个人差异;状态焦虑是指焦虑的暂时波动状态。焦虑作 为一种状态,随着自主神经系统的唤醒,表现出对当时情境的忧虑、紧张 的主观的有意识的情感。而焦虑作为一种人格特质,更象一种动机或习得 的行为倾向,它是体验焦虑的高倾向性和一种对危险情境的预先反应倾 向。 堕主堡兰:塑三兰:! 生堂皇茎壁堡丝茎墨塑塑垄堕壅垦堡垒王翌一 特质焦虑和状态焦虑的关系可用下图解释。斯皮尔伯格认为,焦虑状 惫的唤醒包括一个过程或时问顺序( 见图中( 1 ) 一( 4 ) ) 。这个过程首先 以一个外部刺激或内部线索所发动,该刺激或线索就是机体感受到的一种 戎胁( 1 ) 。存在荇对威胁或危险的认知评价( 2 ) ,琊么状态焦虑反应便会 发展起来,其强度依赖于个体体验到的危险程度,持续时问依赖于危险存 在的时间及个体以前在经历相似情境的经验( 3 ) 。这是一种不愉快的体验, 个体需要采取行动把激起状态降到最低程度( 4 ) ,最后导致行为的发生, 状态性焦虑的激起强度得以降低。 图示上还有两个反馈过程。感觉和认知的反馈使个体感受到了不愉快 的感觉,这种感觉成为一种发动起一连串的行为以应付或避免危险的信 号。防御机制的反馈,使认知评价得以改变,从而焦虑水平得以降低。 图1 一l :焦虑的过程 g m a n d l a 和i g s a m s o n 认为,测验焦虑是指当放试知道自己的任 务活动结果将波评价时进行此项活动所产生的紧张情绪 ( i g s a m s o n 丑:b r s a r a s o n , 1 9 9 3 ) 。它是测验状态下焦虑水平上的个人差 异,是一种情境特定化( s i t u a n o n - s p e e i f i c ) 的人格特质( p e r s o n a l i r y w a i t ) , 也就是说,它是一种特定环境下的特质焦虑。它广泛存在于所有面临被评 价昀进行活动的人身上。一些研究发现,测验焦虑更多的时候在人的智力 活动中起消极作用。( v jc r a n z d 1 9 6 8 ) 芏青少年中,测验焦虑即指考试焦虑,特指由于考试带来的情绪紧张 次志。 4 堕主篓塞! 塑三兰生堡垒兰茎壁墅堡苎墨塑塑奎堕壅垦堡垒王堡 二焦虑理论的发展 焦虑的研究历史与心理学的研究历史一样,起始于哲学思辩而逐渐过 渡到实证研究。有关焦虑的理论模型很多,影响比较大的如精神分析理论、 行为主义、人本主义及认知心理学对焦虑的解释( 李焰,1 9 9 2 ) 。限于篇 幅,本文只介绍认知心理学的几个比较新的关于焦虑的假设。 1 认知预期囊论( c o g n i t i v ee x p e c t a n c yt h e o r y ) 认知预期理论主要的依据是学习原则,其中心假i 殳是:预期是一个刺 激与合成之间的一些“认知中介过程”。这些预期不仅从反应的条件反射 中产生,而且也从模型的观察和信息的转换或从这些因素的任何结合中产 生( c a r t , 1 9 7 9 ;r e u s s 1 9 8 0 ) 。当遇到一个刺激时,一个人所预期的焦虑将 发生g m s 0 9 s o ) , 拙, q ;个和恐惧联系在一起来解释广场恐怖症的形成和发 展( r _ k s s , m e n a l l y , 1 9 8 5 ) 。如果我们知道可能会遇到一个令人恐惧的刺激, 我们就可能预期形成焦虑 2 功效预期理论( e f f i c a c ye x p e c t a t i o nt h e o r y ) b a n d u r a 认为,那些认为自己有能力应对困难的人没有理由恐惧或回 避困难t 而那些怀疑自己能力的人将很快放弃应对,并感到脆弱和恐惧。 他区分两个行为的主要决定因素:( 1 ) 自我功效评价,如对能否成功做事 能力的认知。( 2 ) 反应结果预期,如对可能出现的结果的预期。自我功效 和对结果的预期决定行为的程度将因情境而异。高知觉的自我功效或对一 个任务的佛0 可能意味着对任务完成有强烈的动力( 如为了提升而在公众 场合下讲话) 1 k m d u m 认为焦虑更可能由自我功效的评价来决定而不是 对结果的预期。( b a n d u r a , 1 9 7 6 b ) 该理论并不是一个焦虑获得和降低的理 论,丽是试图解释焦廖存在的理论。 3 认知模式理论( c o g n i t i v e s h e m a st h e o r y ) b e c i 【提出,认知模式是焦虑发生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焦虑的认知 特征包括认知内容、认知操作、认知产品和认知结构( g o l d 衔l d & r o b b 斌1 9 ;m 卯如| k 嘲a l l 1 9 8 6 , 1 9 8 7 ) 。认知内容指实际上所 表现的和考虑的信息;认知操作是认知的过程和程序:认知产品是内容相 互作用的结果:认知结构( 模式) 可以被认为是组织方式,信息在这样的 组织方式中在记忆里被内部安捧和表达。当一个威胁被知觉到时,相关的 认知模式被激起,这些认知模式自 够评价事件的意义。为适合一个特定威 胁的适当鼹式,一系列的调整发生了。对事件最后的解释是事件与模式之 间的相互作用的结果。( b e d 9 1 9 8 5p 5 6 ) 4 注意倾向理论( a t t e n t i o na t t e n d a n c et h e o r y ) 该理论认为,焦虑具有一种“发展性”的功能,它可以使得个体对环 墙中存在的威胁性信息进行迅速的自动检查并给以优先注意。焦虑是否确 5 硕士论文:韧三学生焦虑与家庭环境关系的调查研究及焦虑干预 实具有这种功能尚待验证,但有许多证据表明,威胁性信息确实能吸引焦 虑个体的注意,并且他们倾向于将模糊的、意义不明确的刺激解释为威胁 性线索r d b m a d m n m b 枞1 9 8 8 ;a s m u n d s o 吼s a n d i e r , w o l s i n , 1 9 9 2 ; m o s g , m a 凼e m s e y s m c & 1 9 9 2 ) 5 s o m 焦麒型( s t a t e o f m i i i d ) s c 抽r a n t z 和g a r a m o n i ( 1 9 8 6 , 1 9 8 9 ) 认为,个体的自我评价可分为积 极的自我评价和消极的自我评价两部分,其中积极的自我评价在正常情况 下应占主导地位;个体的认知状态可以用s o m 比率一积极的自我评价 在全部自我评价当中所占的比率来表示;理想认知状态下的s o m 比率为 o 6 1 8 ,如果个体的s o m 比率低于这一理想值,那么就会导致焦虑的产生。 对社交恐惧症患者的研究结果支持了这一模型( h 曲n b e r g , e t 吐1 9 9 0 ) 。 可以看出,焦虑的认知理论尽管因提供解释的术语及理论发展的背景 不同而异,但是它们都强调认知评价在焦虑的发生和发展中所起的作用。 具体地说,认知预期理论、功效期望、认知模式等方面都是一个主体在进 行认知评价时所要凭借的依据,而注意的倾向理论、s o m 焦虑模型则是 对主体处在焦虑状态时的外在行为特点及行为反应评价特点的解释。 三影响中学生焦虑因素的已有研究成果 ( 一) 学坎洱麓 一一 学校是青少年生活的重要场所。学业压力、同伴关系、师生关系是影 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叶仁敏( 1 9 8 9 ) 对焦虑与学业成就关系的 研究表明焦虑与学业成就负相关。王极盛( 1 9 9 7 ) 编制的中学生焦虑量表, 用探索性因素分析的方法对该量表进行因素分析,发现焦虑与学生的学业 压力、考试、师生关系、同伴关系有关有关焦虑与学习现象的关系研究 也很多,c a i r om m u e lg 和c a r r e i m sm 嘲诎考察了在测验情境下对阅读 过程选择性的影响,结果发现,焦虑并不影响理解,但增加了阅读时间。 进一步分析发现。焦虑的影响是有选择性的,它不影响低水平加工如编码 和词汇过程,但影响甸子闻整合信息的过程。 ( 二) 塞庭环境 家庭是青少年生活的主要场所,亲子关系、家庭环境与焦虑是否有关, 学者们傲了很多研究。c a o s s m mm 等发现。较差的父母关系、低生活满 意度等是青少年焦虑的来源之一。p 举砸d r 等发现对父母依赖与焦虑呈 显著负相关一项中日美中学生跨文化研究发现,被试有较高焦虑水平者 报告较高的父母期望与较低的父母满意度。p m s y m o n d s , a l b a l d w i n 和 d b a u n a i n d 等对父母抚养方式都进行过专门的研究,指出父母抚养方式 的不同类型对青少年的心理发展有不同的作用国内学者钱铭怡等( 1 9 9 8 ) 6 硕士论文;初三学生焦虑与家庭环境关系的调查研究及焦虑干预 对青少年人格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研究指出:父母对子女严厉惩罚及过 分保护母亲对子女的拒绝否认,都会使其子女更可能多地出现焦虑、担 忧、部郁不乐及强烈的情绪反应赵虎等关于亲子关系及父母性格对子女 个性形成影响的研究指出:母亲比父亲对子女的性格的形成有更多的作 用,长期不当的父母教养方式易使子女产生边缘性人格障碍,造成罹患神 经症的前个性基础,促使出现自杀观念、焦虑和失眠。王极盛( 1 9 9 8 ) 关 于中学生父母教养方式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表明:忘好的父母教养方式 如情感温暖、理解型与子女的心理健康有着正相关,而不良的父母教养方 式如惩罚、严厉型、过分干涉、拒绝否认、过度保护与子女的心理健康有 着负相关。陆莲芳( 1 9 9 6 ) 关于离异家庭对青少年心理影响的研究表明; 离异家庭青少年在抑郁、焦虑、社交退缩、交往不良方面的行为问题高于 完整家庭青少年。可见,青少年的焦虑与亲子关系、父母关系、父母教养 方式及家庭环境密切相关。 ( 三) 个体因素 许多研究表明,焦虑存在性别差异。国内学者陈永胜( 1 9 7 6 ) 发现, 我国初二学生焦虑测验在总分上及对人不安、孤独倾向、身体症状、恐惧 烦向上均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女生的焦虑倾向比男生高。凌文辁( 1 9 8 5 ) 、 粱加义( 1 9 8 ) 、李焰( 1 9 9 0 ) 、骆伯巍( 1 9 9 7 ) 等的研究都发现女生的考 试焦虑高于男生。希腊的a r l g e l o p o u l o sn 对焦虑与抑郁的流行病学的调 查也表明女孩的焦虑水平比男孩高。 一 , 一 大量的相关研究文献也表明,焦虑与人格因素如自尊、归因风格,被 评价意识、成就动机、情绪的稳定性等有关。自尊与焦虑水平之间存在显 著负相关( 工g 协吒1 9 8 5 :李焰,1 9 9 0 ) 。中国学者叶仁敏和瑞典的啥特威 特( k a 1 - i a s t v e t , 1 9 8 9 ) 的研究以及s a 姆e ( 1 9 8 4 ) 等对埃及和阿拉伯的 高中生的一个跨文化的研究均表明,测验焦虑与成就动机负相关。葛明贵 ( 1 9 9 5 ) 和程念担( 1 9 9 6 ) 的研究表明。情绪不稳定性的学生测验焦虑较 高。李焰( 1 9 9 0 ) 发现,自尊和被评价意识是影响特质焦虑的重要因素; 成就动机不是影响焦虑的直接因素,它通过与自尊的相互作用对特质焦虑 发生影响;归因风格与特质焦虑无关。 四本论文拟研究的问题 ( 一) 已有研究存在的随曩及本研究的意义 如上的研究从不同角度揭示了焦虑的心理机制,但也存在不少问题。 一方面,由于焦虑是一个多侧面的复杂现象,任何一个理论或实验研究在 解释焦虑时难免有欠缺的地方。另一方面,在对焦虑的研究中影响因素 的研究较多,而对焦虑的干预研究则较少:在对焦虑与家庭因素的研究中, 7 堡圭竺苎i 塑兰:兰生堡垒兰茎壁堡丝苎至塑塑奎墅壅墨釜堂王堡 父母教养方式的研究较多,而家庭因素的综合研究较少。 我们知道,初三学生正处在“自我觉醒期”,面临生理心理矛盾冲突 的急尉发展,随着中考的临近和学业压力的逐渐增大,焦虑程度也越来越 高,在影响初三学生焦虑的诸因素中,尤以家庭因素的作用最大,因为“家 庭在这一年龄的心理卫生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芷是这一时期奠定了他一 生心理健康的基础”。因此本研究有一定的意义和价值。 ( 二) 本研究的具体问题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过程分析、访谈、座谈、团体辅导、个案研究 相结合,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对初三学生焦虑与家庭因素的影响进 行研究,并试图探索出一套切实可行的焦虑干预方法。主要内容包括: 1 问卷调查。探讨影响初三学生焦虑的家庭环境因素。 2 焦虑干预。以一个班为对象,进行团体辅导, 3 个案研究。选择典型个案具体实旄干预。 整个研究工作,可以用下面的流程图来表示: 8 堡主堡苎! 塑三兰生堡望兰窒璧墅堡羞墨墼塑壅里塞墨坐生塑 第二部分初三学生焦虑与家庭环境关系的研究 一研究样本 采用分层抽样法,分别从江西省的省会南昌市以及l 艋川市、景德镇市、 吉安县的部分中学随机抽取三个社会经济文化层面( 大城市、小城市、农 村) 上的初三年级1 2 个教学班的学生,剔除无效问卷后,实得有效问卷 4 8 2 份( 人) 。披试具体情况如下: 表2 - - - 1 :被试取样情况 i城乡总人数男女 l大城市 1 5 4 8 l7 3 小城市 2 1 41 1 89 6 农村 1 1 46 05 4 总计 4 8 22 5 92 2 3 二 研究工具 1 采用王极盛编制的中学生焦虑量表( 王极盛等,1 9 9 7 ) 澳i 量初三学 生的特质焦虑该量表由2 0 个项目组成,包括四个因子,分别为人际焦 虑( f 1 ) 、一般焦虑( f 2 ) 、考试焦虑( f 3 ) 、学习焦虑( f 4 ) 。该量裹进行 了严格的信效度检验,古特曼分半信度为0 9 1 ( n = 1 9 8 4 ,p 锄0 0 0 ) ,重 测信度为0 8 2 ( n = 0 0 ,p 0 0 1 ,时闻间隔为1 0 天) 。在效度上,以焦虑 自评量表( & 峪) 为效标,二者相关为0 5 2 ( n - = 9 0 ,p = o 0 0 0 ) 。该量表采 用5 级评分,1 - - 5 分别表示。无”、“轻度”、“中度”、“偏重”、。严重”。 与其他同类量表相比,该量表的项目都是针对中学生特点进行编制的,克 服了其他成人量袭用于中学生正常群体上的不足。 2 采用瑞典心理学家c p e r r i s 等人于1 9 8 0 年编制的父母教养方式评定 量表( e m b u ) 考察父母的教育态度和教育行为。该量表在1 9 9 3 年由岳 东梅修订出中文版修订后的中文版的父亲量表包含6 个因子,分别为情 感温暖、理解( b a l ) 、惩罚严厉( b a 2 ) 、过分干涉( b a 3 ) 、偏爱被试( b a ) 、 拒绝否认( b 如) f 过度保护( b a 6 ) :母亲量表包含5 个因子,分别为情 感温暖、理解( m a i ) 、过干涉、过保护( m a 2 ) 、拒绝否认( m a s ) 、惩罚 严厉( m ) 和偏爱被试( m 毛) 各分量表的同质性信度系数在0 8 8 0 4 6 9 硕士论文:仞三j 札生摘虑与家庭环境关系的调查研究及焦虑干预 之间,分半信度系数在05 0 _ _ 0 9 1 之间,重测信度系数在0 8 2 0 5 8 之间 ( n = 6 5 ,时问问隔3 个月) 。答案分四个等级,l 4 分别表示“从不”、 “偶尔”、“经常”、“总是” 3 采用l kc a m p i s 等人于1 9 8 6 年编制的子女教育心理控制源量袭 ( p l o c ) 测量父母对教育子女的行为归因。该量表包括5 个因子:教育 成效( l i ) 、父母的责任( l 2 ) 、子女的控制( l 3 ) 、运气或机遇( l 4 ) 、 及父母的控制( l 5 ) 。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o 9 2 ,并有较好的外部 效度。该囊表分5 级评分,l 5 分别表示“很不同意”、“不同意”、“不 肯定”、“同意”、“很同意”。由于父亲教育归因和母亲教育归因虽然存在 很大的相关,但他们在子女的教育过程中各有独到的作用而不能相互替 代。因此,在本研究中把父亲教育归因和母亲教育归因作为两个因素分别 探讨。 三有关家庭环境因素的界定 本研究所涉及的家庭环境因素包括城乡、是否独生子女、家庭经济 收入、父母的文化和职业,父母婚姻状况、父母的教养方式、教育归因和 教育期望等。 四数据统计与结果分析 所有资料在编码后录入数据库管理,采用s p s s 90 软件进行统计分 析。 ( 一) 初三学生焦虑的总体情况及性别、独生与否差异比较 表2 _ _ :初三学生焦虑的总体情况及性别、独生与否差异检验 因总体男。芟 t 独生子女非独生子女 t 子 n 生4 8 2n 瞪- 2 5 9n - - - 2 2 3n = 2 7 5n 0 7 f2 3 2 0 6 22 2 士0 6 02 3 7 :1 :0 6 5i5 l2 2 4 :t :06 l2 4 3 士0 6 23 3 9 + f 11 9 4 士06 2j1 8 9 - 0 6 02 0 0 i 0 6 52 0 l +l8 3 士0 5 72 0 6 6 - 4 4 1 + f 22 6 7 :b 08 22 6 4 :08 02 7 1 如8 4- 0 9 72 5 9 士0 8 327 8 - - i :0 7 92 5 0 + f 32 - 3 在田7 42 3 0t :0 7 12 4 3 ,b 0 7 7- 2 o l o2 2 7 :t :07 32 4 7 士0 7 52 9 5 f 41 7 9 a :0 8 61 8 2 蝴8 9l7 6 - 士08 30 7 51 7 7 :b 0 8 41 8 l 0 8 9- 0 5 5 * i r o 0 5 + p 0 0 l 。p 如0 0 1 以下类同 从表中可以看到,不同性别的初三学生在人际焦虑( f 1 ) 和考试焦虑 ( r ) 上存在着显著差异,女生的焦虑水平高于男生,但焦虑总体情况差 异不显著。这与国内外的一些相关研究基本符合。 独生子女家庭与非独生子女家庭的初三学生焦虑水平存在显著差异, 硕士论文:扔三学生焦虑与家庭环境关系的调查研究及焦虐千预 非独生子女的焦虑水平在各因子分上( 除f ) 明显高于独生子女这可 能因为独生子女家庭经济状况较好,父母有较多的时间、精力、财力关注 孩子的身心健康和学习情况,从而在某种程度上缓解了孩子的学习焦虑 ( 二) 初三学生焦虑的城乡差异比较 用方差分析方法检验,结果发现,初三学生的焦虑水平存在城乡差异 ( f = 1 3 4 “,p 如0 0 0 ) 。进一步进行均值多重比较,发现大小城市之间不存 在显著差异,而大小城市与农村之间均存在显著差异。 表2 3 :初三学生焦虑的城乡差异均值多重比较 大城市小城市农村 n = 1 5 4n ;2 1 4n = 1 1 4 m 观1 8m - - - 2 3 0m 吃5 6 大城市 o_ o1 1 9 6- 0 3 8 3 5 * * * i小城市 0- 0 2 6 3 9 ” n :人数m :焦虑均值以下类同 ( - - ) 父母文化与子女焦虑关系 父亲不同文化水平下的子女焦虑的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差异不显著 ( f q8 9 6 ,p 墨o 1 2 9 ) ,即父亲文化对子女焦虑水平的影响效果不明显。 母亲不同文化水平下的子女焦虑差异显著( f = 38 5 5 ,p 0 0 1 ) 。就父 母文化而言。对子女焦虑有显著影响的是母亲文化。 表2 - 4 :母亲不同文化水平下的子女焦虑均值多重比较 大专以上中专( 高中)初中小学 n 盎6 2n = 1 7 8n ;1 4 ln - - 9 9 m = 2 1 4m = 2 - 3 0m - - - 2 3 4m - 2 4 7 大专以上 1 5 3 7- 0 1 9 l l +- 03 2 9 9 * * * 中专( 高中) 0 0 3 7 4o 1 7 6 2 f 初中 0 1 3 8 8 就母亲文化而言,母亲为大专以上文化者其子女焦虑得分最低,分值 是2 1 4 ,随着母亲文化水平的降低,其子女的焦虑水平逐渐增加。其中, 母亲为大专以上文化与母亲为初中、小学文化,母亲为中专文化与母亲为 小学文化,其子女的焦虑水平均存在显著差异。说明在对子女的实际教养 中,母亲承担着最重要角色。 ( 四) 父母职业与子女焦虑关系 父亲不同职业状况下的子女焦虑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二者差异不显著 r f = i 8 3 4 。p = 旬1 2 1 ) ,即父亲职业对子女焦虑的影响效果不明显。 母亲不同职业状况下的子女焦虑的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二者差异显著 硕士论文:扔三学生焦虑与家魑环境关系的讽查研究及焦虑千预 ( f 。3 0 5 4 ,p 0 0 5 ) 。就父母职业而言,对子女焦虑有显著影响的是母亲 职业。 就5 种职业而言,母亲为工人职业的子女焦虑水平最高,其与母亲为 知识分子、干部、农民、个体( 经商) 职业的予女的焦虑均有显著差异。 原因可能是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入,工人职业的母亲十分担心下岗,担 心再就业,生活的压力太重,不可避免地将其负性情绪转嫁到孩子身上, 导致孩子焦虑水平的提高。 表2 5 :母亲不同职业下的子女焦虑均值多重比较 农民干部个体( 经商)知识分子工人 n = 6 3n 窖1 1 6n = 8 6n = 1 5 9n = 5 6 m = 2 2 5m = 2 2 7 1m = 2 1 2 7 2m = 2 2 8m = 2 5 0 农民 0- 0 0 2 1 4_ 0 ,0 2 1 5- 0 0 2 7 4- 0 2 4 8 7 * * 干部 0- - 0 0 0 0 10 0 0 5 8旬2 2 7 3 个体( 经商) o- 0 a d 5 9以2 2 7 2 钮识分子 o_ 0 2 2 1 3 + ( 五) 父母婚姻状况与子女焦虑关系 表2 - _ 6 :不同婚姻状况下的子女焦虑水平的平均数和标准差 f 完整婚姻父母分居父母再婚父母离异父母一百死亡 n 芷- , 4 4 1n = 1 1n = 1 0n = 1 2n = 8 if2 3 0 :t :0 7 12 3 2 6 22 5 5 士0 6 02 5 9 j = 0 5 82 3 1 = k ) 7 3 就焦虑的得分情况来看,完整婚姻状态下的子女焦虑得分最低,分值 是2 3 0 ,而父母再婚、父母离异下的子女焦虑得分最高。这说明父母婚姻 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子女的焦虑水平。值得深思的是,父母一方死亡的 家庭其子女焦虑得分仅次子完整婚姻状态。可见,父母关系不睦要比父母 一方死亡蔓让孩子担忧。进一步作方差分析,结果发现,不同的父母婚姻 状况下的子女,其焦虑水平差异不显著。即父母婚姻状况对子女焦虑水平 的影响效果不明显这和我们原先的设想不一致。分析原因,可能是其他 婚姻状况的样本容量太少,影响结果分析 ( 六) 家庭经济状况与子女焦虑关系 我们将家庭的经济收入分为兰种水平:富裕、中等、贫困。用方茬分 析方法检验,结果发现,不同的家庭经济收入下的子女,其焦虑水平差异 不显著( f = 0 2 7 4 ,p - - 0 7 6 ) 。即家庭经济状况对子女焦虑的影响效果不明 显。 1 2 顶士论文:协三学隹艏虐与家庭环境关系的调查研究及l 馨虐干预 ( 七) 父母教育期望与子女焦摩关系 我们将父母对子女的教百朔望分为四级:重点高中、菏通高中、职业 高中、小中专。用方差分析方法检验,结果发现,不同的父母教育期望下 的子女,其焦虑水平差异不显著( f = i6 0 3 ,p 踟1 8 8 ) 。即父母教育期望 对子女焦虑的影响效果不明显。这与前人的研究结果也不一致 ( c r y s t a l d s ,1 9 9 4 年的一项中日美跨文化研究发现,焦虑水平与父母期望 芷相关) 。可能本研究对父母教育期望的分类尚不足以体现高期望与低期 望的区别。 ( 八) 父母教养方式对子女焦虑的影响 1 父母麓养方式与子女焦虑的相关分析 袭2 7 :初三学生焦虑水平与其父母教养方式之相关( r ) 丝苎墼坠l! 酗 j 舰一 百i 垦j 塑:! ! 三! ! ! 量塑! 二i o2 2 8 r i 萌面再r 丁砭丽再r 兀河币磊 n - - = 4 8 2 r= 毒譬坠= l 粪一; 塑生 ; 塑当 坠 塑:! 熊! ! l 塑3 o 10 2 7 9 ”| 0 2 9 1 + 10 1 5 0 “ 二己母教养方式与硼三学生患焉艰、砭之闻的相关分钎结果袭明,父母的 惩罚严厉( b a 科m a d 、过干涉过保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潼关肉夹馍营销方案范文(3篇)
- 先进的安全培训方式课件
- 创意安全培训形式课件
- 创建卫生城市课件
- 先概括再具体课件
- 创卫感动课件
- 化学制药设备安全培训课件
- 梅花诗词讲解
- 元音和辅音表课件
- 红花的栽培技术
- 中级卷烟包装工(四级)专业知识考试复习题库大全-下(简答题汇总)
- 福建省技能人才评价考评员题库
- SMT与DIP工艺制程详细流程介绍
- 管理者角色认知与转换课件
- 教科版科学二年级上册 全册整套课件
-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一单元复习教案|人教新课标版
- 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师专业素质考试试题及答案
- 全国质量奖现场汇报材料(生产过程及结果)课件
- 政策评价-卫生政策分析课件
- 高中物理实验—测定物体的速度及加速度(含逐差法)
- 饮食习惯与健康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