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文摘要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全面深刻地认识崆峒山道 教文化底蕴,合理开发利用道教文化旅游资源,能够有力地推动崆峒 山旅游业的发展。本文将崆峒山的道教文化与旅游发展结合起来研 究,依据文献记载和实地考察资料,简要叙述了崆峒山道教发展和演 变的历史进程,对崆峒山的道教文化旅游资源作了深入发掘和全面梳 理,并初步分析崆峒山道教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和利用现状。本文认为 神秘的道教文化应成为崆峒山景区的文化主题,底蕴深厚的道教文化 旅游资源也应是景区旅游业发展的资源优势。然而,崆峒山在开发利 用道教文化旅游资源方面存在诸多不足,其中最为突出的缺乏高品位 的道教文化旅游产品,同时景区从业人员自身道教文化修养不高,无 法深入挖掘出资源中蕴涵的文化精髓。导致崆峒山旅游区文化主题模 糊,道教文化旅游氛围淡化的现象。据此,本文认为崆峒山旅游业的 发展应将景区文化主题定位于道教文化上,重点打造高品位的道教文 化旅游产品,同时提高景区从业人员的道教文化修养、并全方位地把 道教文化旅游作为景区支柱产业来建设,加速崆峒山旅游业的发展。 关键词:道教文化旅游资源旅游产品文化主题旅游氛围 a b s t r a c t p e o p l ea r eu n a b l ed i pi n t ot h es o u lo ff a c tb e c a u s et h e yh a v en o tt h o u g h ta b o u ti t c o m p l e t e l y i tc a ng i v eag r e a ti m p e t u st ot a o i s mt o u rt r a d eo fk o n g t o n gm o u n t a l l - a r o u n da n dc o m p l e t e l yu n d e r s t a n dt h et a o i s mi n s i d e i n f o r m a t i o na n dp r o f o u n d l y k n o wh o wt om a d er a t i o n a lu s eo fi t t h ed i s s e r t a t i o ns t u d yt h et a o i s ma n dt o u r i s m d e v e l o p m e n tt o g e t h e rt ob r i e f l yc l a r i f yt h et a o i s mi m p o r t a n th i s t o r i cs t a t u sa n dt h e w i d e - s p r e a ds o c i a li n f l u e n c ei nt h el i g h to f t h el i t e r a t u r er e c o r d a t i o na n dt h ed a t af r o m o n - t h e - s p o t - i n v e s t i g a t i o n t on a r r a t ei t sh i s t o r i cs t a t u se o u _ r s eo rt h e o r i g i n , d e v e l o p m e n ta n d e v o l v e m e n to ft h e k o n g t o n gt a o i s m t h e d i s s e r t a t i o n a l s o c o m p l e t e l yu n e a r t h sa n dc o m b st h et o u r i s mr e s o u r c e st op r i m a r i l ya n a l y z et h e a c t u a l i t yo ft h ee x p l o r e da n du s e dt a o i s mt o u r i s mr e s o u r c e s t h ed i s s e r t a t i o nr e f e r s t h em y s t i ct a o i s mt o u rr e s o u r c e ss h o u l db e c o m et h ec u l t u r et h e m ei nt h es c e n i ca r e a a n dt h ef a r - r e a c h i n gt a o i s mr e s o u r c e sw o u l da l s ob et h er e s o u r c es u p e r i o r i t y b u t t h e r ei sm u c hi n s u f f i c i e n c yi n e x p l o r i n ga n du s i n gt o u r i s mr e s o u r c e st h a t t h e p r a c t i t i o n e r s l t l - en o ta b l et ou n e a r t ht h ec u l t u r a ls o u la n dt h eg u i l d sa l eu n a b l e u n d e r s t a n dt h em e a n i n go ft h et o u r i s mr e s o u r c e s t h ea c t u a l i t yl e a d st ot h ec u l t u r a l t h e m et a i n ta n dt h et o u r i s ma t m o s p h e r ed e s a l t e d s ot h ep e n m a nb e l i e v ei ti s i m p o l t a n tf o r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k o n g t o n gm o u n tt o u r i s mt r a d e t oe n r i c h p r a c t i t i o n e r s t a o i s m c l l l t u r ea n dt op i t c ht h et h e m ei n t ot h et a o i s mc u l t u r et o a c c e l e r a t et h et o u r i s mt r a d eb yc o n s t r u c t i n gt h et o u r i s mt r a d ei nc o r b e l l i n gw a y k e yw o r d s :t a o i s mc u l t u r e t o u r i s mp r o d u c t i o n t o u r i s ma t m o s p h e r e t o u r i s mr e s o u r c e c u l t u r et h e m e l j i 崆峒山道教文化与旅游资源开发 崆峒山道教文化与旅游资源开发 前言 一、选题意义 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兴起和迅猛发展,文化在旅游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它正 成为旅游业的灵魂和支柱,决定着旅游业的发展方向和兴衰成败。在道教文化旅游资源 的文化含量上,崆峒山占据着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优势。崆峒山道教文化底蕴深厚,旅 游资源数量丰富、特色鲜明,有很高的开发利用价值。可是这些旅游资源没有得到深层 次的旅游挖掘,所推出的旅游产品也未形成自己的文化特色,没有能够形成稳定的道教 文化旅游市场。目前的崆峒山的旅游产品不仅没有突出景区的道教文化特色,而且还模 糊了景区的文化主题、淡化了道教文化旅游氛围、也减弱了旅游产品的道教文化特色。 研究崆峒山道教文化与旅游发展的关系,了解在旅游市场激烈的竞争中发展崆峒山 道教文化旅游业拥有旅游资源的文化优势,理顺崆峒山发展道教文化旅游业的总体思 路,以便开发出深受游客欢迎的高品位的道教文化产品,推动崆峒山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二、相关学术成果回顾 学术界有关道教和道教文化研究论著较多,道教史方面的著作主要有任继愈的中 国道教史( 上海人民出版社,1 9 9 0 年6 月版) ,傅勤家的中国道教史( 商务印书馆, 1 9 9 8 年4 月版) 和唐大潮的明清之际道教“三教合一”思想论( 宗教文化出版社,2 0 0 0 年6 月版) 。任先生和傅先生从不同的侧面研究中国道教的发展史。任先生从道教依靠 下层民众到取得上层统治者扶植,到最终又返回下层民众的历史发展进程中,探讨道教 的兴衰史;傅先生的专著在道教诸神信仰、道教方术、道士修炼、道经编撰以及道教派别 等不同方回探讨中国道教的发展。唐女士的专著论述了明清之际处在衰落中的道教,为 谋求自身自生存和发展而极力推崇“三教合一”,也概括了道教在各个历史时期“三教 合一”的宗教思想。关于道教文化方面的论著主要有冯宝志的道教与传统文化。冯 先生探讨了脱胎于儒文化的道教在诸多方面都留有儒文化的历史痕迹:张志哲的道教与 中国社会风尚和黄渭铭的道教养生思想的特点与方法。张先生认为道教有广泛的 崆峒山道教文化与旅游资源开发 社会影响。黄先生则总结道教养生思想的特点与方法,论述了道教养生思想在一定程度 上促进我国传统养生术的形成和发展。 道教文化逐渐成为高品位的旅游资源,道教文化旅游资源也日益展现出它潜在的旅 游经济的开发价值。学术界对宗教文化旅游的研究亦日趋增多。相关研究成果主要有宋 采义的中国旅游文化( 河南大学出版社,1 9 9 6 年6 月) 、保继刚的旅游资源开发研 究一理论方法实践( 科学出版社,1 9 9 6 年3 月) 和王德刚的旅游资源开发与利用 f 山东大学出版社,1 9 9 7 年1 2f 1 ) 。宋先生的论著探讨了道教名山宫观、道教法事、道 教养生等道教事宣极具神秘性,是高品位的旅游资源。保先生则列举广东南华寺的宗教 旅游开发的实例,指出宗教文化与旅游发展问相互促进的良性发展规律。王先生从旅游 学的角度研究宗教文化的属性,吸引力和旅游开发价值。 宗教文化旅游的庞大的客源市场和良好的开发前景吸引了学者关注某一地区的宗 教文化旅游,相关论文主要有施刘怀的寺庙文化与旅游发展一关于迪庆松赞林寺的调 查( 宗教学研究,2 0 0 1 年第4 期) 、田勇的江西佛教旅游资源的评价与开发( 江 西社会科学,1 9 9 9 年第4 期) 。这两篇文章各自对佛教文化旅游资源进行考察,指出当 地佛教旅游业中存在的不足,以期佛教文化旅游业能得到迅速发展。佛教文化:新世纪 云南旅游发展的一个新亮点( 思想战线一云南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报2 0 0 1 年第七 期) 和侯冲的宗教生态旅游与二十一世纪人类文明( 思想战线一云南大学人文社会 科学学报2 0 0 0 年第5 期) 。课题组一文概述佛教文化为具有较高旅游开发价值的文化 旅游资源,它是未来云南旅游发展的一个新热点。侯冲先生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角度, 设计规划出个性鲜明的佛教生态旅游产品,引领宗教旅游业的潮流。有关道教文化旅游 的研究论文有刘春燕等的三清山道教旅游资源开发研究。刘女士提出了三清福地探 秘游、仙踪访寻游、养生保健游和道教研习游的道教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思路。 为适应宗教文化旅游发展的需求,陈荣富撰文进一步发展我国现代宗教文化旅游 事业陈先生及时指出宗教旅游可分为宗教旅游、宗教观光旅游和宗教文化旅游三种层 次和五个特点,并提出开发宗教文化旅游产品的初步设想和宗教文化旅游健康发展的可 行性建议。 三、文章的总体构思 本文着力研究崆峒山道教文化与旅游发展问题。崆峒山道教文化底蕴深厚,为高品 2 崆峒山道教文化与旅游资源开发 位的旅游资源,合理开发利用道教文化旅游资源,可以开发出独具崆峒山道教文化特色 的旅游产品,推动崆峒山旅游业的发展。全文安排如下:第一部分概述崆峒山崆峒山道 教的起源、发展和演变过程,阐明崆峒山道教的历史地位和它的社会影响;第二部分深 入发掘并全而梳理了崆峒山的道教文化旅游资源的数量、种类、品位及其分布状况;第 三部分初步分析了崆峒山道教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现状,找出了崆峒山道教文化 旅游资源在开发和利用方面的不足之处;第四部分探讨了崆峒山旅游业今后的发展趋 向,提出自己的几点思考性意见;最后部分是本文结语。在总结全文的基础上再次强调 崆峒山道教文化与旅游发展的相互促进关系,明确了重视景区的道教文化建设是发展崆 峒山旅游的重点。 四、资料来源及研究方法 ( - - ) 资料来源: 本文的资料主要来自: 正史:史记、汉书、新唐书。 地方志:崆峒山志、平凉市志。 报刊杂志:道学研究、中国旅游报、科学日报等。 实地考察资料:访谈录、问卷调查、观察调查。 前人研究成果见学术史回顾。 ( 二) 研究方法 个案研究:道教文化与旅游发展是个既抽象又概括的问题,难以做到细致的研究。 个案研究可以突破这一局限,能重点探讨崆峒山道教文化旅游业的优势与不足。有针对 性地理清道崆峒山教文化旅游发展思路。 材料分析:言之有据为论文的基本要素,本文的材料多来自地方志书。但地方书 中所记载的道教名胜古迹,今多为历史所淹没,必须对书中所记载材料的真伪、旅游开 发价值的大小进行分析和考证。 实地考察:近年来崆峒山景区内道教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现状、游客的反映、旅 游收入状况皆为志书所不能记载的,必须到实地进行考察,以获取第一手真实可信的资 料。 崆峒山道教文化与旅游资源开发 第一章崆峒山宗教文化底蕴 一、山名由来及山史追溯 关于“崆峒山”名称的由来,有三种说法。一说崆峒山遍山空洞,洞洞相连,山山 相通,故名崆峒:二说商代崆峒山一带为空同氏生息之地,故而得名;三说崆峒山为广 成子修得道之处,有“道家第一名山”之称,其名取道家空空同同清静自然之意。 崆峒山之名,因为与轩辕黄帝问道联系在一起,而享誉华夏。轩辕黄帝不但是人文 初祖,而且还是道教“五天帝”之一,居中央之位以主四方,传说他曾两次西登崆峒求 道于广成子。神仙传记载:“广成子者,古之仙人也,居崆峒山石室之中,黄帝闻而 造焉。”固广成子被道教尊为“十二金仙”之一,曾长期隐居在崆峒山石穴中修行,精于 至道,黄帝亲往问道,广成子以“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极,昏昏默默;无视无听, 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静必清,无劳汝形,无摇汝精,乃可以长生”对之,并授其 自然经一卷。o 秦皇、汉武两个皇帝“慕黄帝事”,“好神仙”,也曾步黄帝后尘西登崆峒,求仙访 道。史记秦始皇本纪:“始皇二十七年,巡陇西、北地,出鸡头,过回中焉。”。汉 书武帝纪:“元鼎五年冬十月,行幸雍,祀五峙,遂逾陇,登崆峒,西临祖历河而还。” 固 山海经、汉书、封神演义等都对崆峒山施以重笔,赞誉其为道教胜地,人 间仙境。其中,封神演义把崆峒山列为天下十二仙山之一,刻意描写,推崇有加。 宋人集注的道教典籍太上老君八十一化图集中,第十五化为住崆峒,前十四化 都是宣扬道法自然,化予混沌清浊日月三界的宏观宇宙,到住崆峒始开道法之源。 崆峒山之名,最早见于庄子在宥:“黄帝立为天子,十九年,令行天下,闻广 成子在于空同之上,故往见之”, 史记五帝纪记黄帝:“披山通道,未尝宁居, 东至于海,登丸山,及岱宗。西至于空桐,登鸡头” 此处“空同”即当今之“崆峒”。 在庄子中,黄帝西至空同也可能是附会,但可知在秦汉之际,确已有空同,在国家 。转引自崆峒史话,甘肃文化出版社,第3 7 页,2 0 0 4 年。 o 崆峒史话,甘肃文化出版社,第3 8 页,2 0 0 4 年。 o 史记寨始皇本纪卷六第2 4 1 页,中华书局,1 9 8 5 年。 o 汉书武帝本纪卷六,第1 8 5 页,中华书局,1 9 8 5 年。 o 转弓i 自崆峒史话j ,第3 7 页,甘肃文化出版社,2 0 0 4 年。 o 史记五帝纪卷一,第7 页,中华书局,1 9 8 5 年。 4 崆峒山道教文化与旅游资源开发 西面的边境,而且有名于当世。 崆峒山又名鸡头山,笄头山,薄落山。史记秦始皇本纪:“始皇二十七年,巡 陇西、北地,出鸡头,过回中焉。”淮南子:“笄头山一名薄落山。故泾水一名薄 落水。” ,后汉书郡国志:“乌氏有瓦亭,出薄落谷。” 郦道元的水经注:“笄 头山,大陇山之异名也,或谓之鸡头山。”。魏书地形志:“泾阳有薄落山,泾水 出焉。” 至唐代,平凉之崆峒始有明确记载,但在方位上存在问题:括地志记:“笄头 山一名崆蝈山,在原州平高县西一百里。禹贡泾水所出。” 元和郡县志平高县 下:“笄头山一名崆峒山,在县西一百里。”。新唐书地理志:“平高县有崆峒山。” 大部典籍记载崆峒山在高平县西或西北,经查询今固原之西或西北百余里的地方并无 与崆峒山有关的遗址或传说,而这些典籍的记载都是说泾水所出,泾水之源只是这一个 崆峒。所以,西应该是南,即平高县南百里,可能是括地志记载有误,因袭下来的。 崆峒山志记崆峒的寺庙始于唐代,是正确的。崆峒山之真乘寺,问道宫为唐代 所修。真乘寺旧有金大安二年的铁钟一i :1 ,高丈余,重万斤,已毁于1 9 5 8 年大炼钢铁。 民国时编的平凉县志记其铭文:“崆峒明慧禅院开山祖师讳仁智,于大唐间创建丛 林,唐太宗御赐田宅”这大概是崆峒山志追记山史的重要根据,初名明慧禅院, 又改滹沱寺,又改真乘寺。其后有法轮寺,寺内法轮据文物工作者考证,为宋代遗物。 成书于宋初的太平寰宇记记笄头山:“笄头山一名崆峒山,在县西一百里,史记 云:黄帝东至海登丸山,西至于空同登鸡头山即此也。按今肃州又有崆峒山, 未详孰是。今此现有柏堂在山顶上,不知何代所置。”那时崆峒山上可能只有个柏堂。 但是,宋续资治通鉴长编载:庆历二年“乙巳,赐泾州崆峒山慧明院主赐紫僧法淳 号志护大师,法纯、法涣、法深、法汾并赐紫衣,行者云来等悉度为僧。初,法淳率其 徒与西贼战,能护守御书院及保蕃汉老幼孳畜数万计,故赏之。” 这是一条很重要的史 料,长篇的记载是可靠的:庆历二年即是发生定川砦之战的一年,葛怀敏惨败于今 固原县北定川砦。大概是在这次战役中,法淳率其徒保卫了崆峒山,保护了蕃汉老幼孳 o 史记秦始皇本纪,卷六,第2 4 1 页中华书局,1 9 8 5 年。 o 转引自崆峒山名考路笛。 o 转引自崆峒山名考,路笛。 o 郦道元水经注卷十九,第3 4 5 页,巴蜀书杜,1 9 8 5 年。 o 转引自崆峒山名考) 路笛。 o 转引自崆峒山名考,路笛。 o 转引自崆峒山名考,路笛。 o 新唐书地理志卷三十七,第9 6 8 页,中华书局,1 9 8 5 年。 o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百三十八,第3 3 2 9 页,中华书局,1 9 8 5 年。 崆峒山道教文化与旅游资源开发 畜数万计。可见当时崆峒僧寺规模是巨大的,并有一个御书院。 元代以六盘山为国家重镇,崆峒曾为国师所居,东台宝应寺为安西王相商挺所建。 崆峒山志有一段记载:元为国师所居,元亡之后无人管理,有陕西二僧来,采樵经 营,始渐盛,僧徒渐多。后因师徒发生奸杀案,庙产被西德王所占,僧徒不满,又将庙 产献给韩王。此事发生在嘉靖之末,万历之初,赵时春的平凉府志记崆峒山仅有五 台寺,明代万历以前的情况大致如此( 赵时春有崆峒游记一文内记“滹沱寺、中峰 寺、眺丰亭、真武庙、三官庙”等计1 0 多处。“五台寺”只是“府志”一种简化的记述 而己。1 崆峒山大规模修建当在归韩王所有之后,韩王将原有的佛寺逐渐改道教为宫观,曾 将问道宫辟为十方道教常住。崇祯元年第十世襄陵王朱洗给真武殿供献一个径一米八、 重数百斤的回光返照铜镜。全盛时有寺观四十二处,房屋六百五十余间,总称八台九宫 十二院。 二、崆峒山宗教发展源流 ( 一) 佛教在崆峒山的发展 唐初李世民曾转战陇东,给崆峒山中台滹沱寺( 明慧禅院) 赐田亩。仁智禅师主持修 凿上天梯通道。安史乱起,太子李亨至平凉,招兵聚马,复兴唐室。唐代在山创建有轩 辕宫、舒华寺、凌云塔、弥陀寺、莲花寺、栖云寺。 后周显德五年( 9 s 8 ) ,明慧禅院僧人受世宗柴荣赐紫。仁宗庆历二年( 1 0 4 2 ) ,崆峒山 僧抵御西夏兵入侵,保护了人口、牲畜和御书院,法淳等僧人获朝廷赐紫和封号。金代 承安二年( 1 1 9 7 ) ,平凉朱氏创建准提庵。大安二年( 1 2 1 0 ) 在中台浇铸重约万斤铁钟1 口 ( 1 9 5 8 年毁) 。元初安西王忙哥刺出资,命王相商挺主持,邀西番僧人槊里吉察思揭兀在 东台创建宝庆寺,至元十五年( 1 2 7 8 ) 秋建成,安西王与妃率众亲l 临庆典,赞叹工程的精 美,特授予商挺银质三品印,统摄陕西、四川、西夏等路释教。随后,崆峒山绝顶原属 道教的真武殿也改我教寺庙。同时修茸原有寺院,并新建香山寺、观音庵。 ( 二) 崆峒山道教的发展 据记载,“问道宫,唐已有之。”。隋唐之际,释道并存,宫观、庙宇雄伟壮观。唐 太宗时,曾御赐田宅,修建了轩辕宫、问道宫等宫观建筑。 嗨伯魁,崆峒山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第4 0 页 6 崆峒山道教文化与旅游资源开发 :g ;黼l n ( 9 6 3 - - 9 6 8 ) 在马鬃山巅创建真武殿。 政和年问( 1 1 1 1 1 1 1 7 ) ,宋徽宗颁旨,集贤院承旨,派遣张庄,重修山麓问道宫。 并“命京兆天宁万寿观”赵法师来崆峒山闯道宫主事。宋代著名道士披云真人多次云游 驻足崆峒,并在山上著述锦身内外集、透天关等书行世。后,金兵入境,“殿庑 具烬”。 元代初年,平凉府长官元帅王钧重建问道宫。元顺帝至元六年( 1 3 4 0 ) ,王钧之孙王 文顺,力请丹阳宫道人姜公主持缔构新富。姜公以“道源所在,幡然而来”,并“志坚 操执”,身体力行,“寒暑无易”,历时1 7 年之久,使“重兴”之宫,“焕耀一新”,“功 倍昔者多矣”。o 至正十七年( 1 3 5 7 ) 当时有名的赐紫思真玄寐崇素法师亲撰碑文重修崆 峒山问道宫碑以志。元末全山寺观遭兵燹。 自明初到清代末叶,是崆峒山道教的黄金时代。 明代平凉是朱元璋第二十子韩王朱松的封地,永乐年间( 1 4 0 3 - - 1 4 2 4 ) ,成祖朱棣赐 碑保护全山寺观。韩王及王妃对崆峒绝顶之上的道教宫观真武殿,大加修缮,重修 为太灵宫。太灵宫与周围的灵官洞、子孙宫、十大帅殿总称为太和宫。太和宫,现俗称 皇城,规模宏大,建筑壮丽,宫顶全是铁瓦,雕梁画栋,富丽堂皇,为崆峒山寺观之首。 宫后有王全真阁,供奉河南道人王道成像。相传王道成在明成化年问游居太和宫,后经 修炼,得道成仙。张三丰也曾归隐崆峒,崆峒山现存避诏碑,记载皇帝两次召见张三丰 的诏书及张三丰避而不往的答词。道教在崆峒山的兴盛发展,使问道宫曾被辟为“道教 十方常驻”。 明宣德六年( 1 4 3 1 ) 来平凉的第二代韩王之弟襄陵王曾在崆峒山大兴土木,建修宫观, 还把原崇佛阁改建成太灵宫,奉真武祖师。在马鬃山与雷声峰之间,巧借山势,创建数 重玲珑别致的亭台、庙宇和穿堂走廊。嘉靖二十年( 1 5 4 1 ) 僧人犯戒,朝廷派员收回崆峒 山佛寺管理的土地2 0 3 7 1 亩,归于平凉县招民佃种。其后韩王夫人郭氏捐资,命遣内散 官马英祈许,将山巅辟建为城池宫殿称金城,主祀无量祖师。内建官厅、道院,于嘉靖 三十九年( 1 5 6 0 ) 完工。明万历年问( 1 5 7 3 1 6 1 9 ) 全真派第六代传人霍真祥曾在韩藩王 室的资助下重修崆峒山的雷祖殿和三宫殿。万历十八年( 1 5 9 0 ) ,明神宗诏僧录司左觉义、 张达坚会同僧人慧舟、慧兴禅师入京,二禅师讲述崆峒山盛况及佛教经典残缺事于皇太 后,太后遂颁赐经、律、论三藏经2 万余册,经书运回后,由韩藩出资将中台真乘寺经 库改建为藏经阁( 楼) ,于万历三十一年( 1 6 0 3 ) 竣工,神宗皇帝御赐匾额。万历四十三年 。平凉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平凉市志宗教,第6 6 3 页, 中华书局,1 9 9 6 年。 7 崆峒山道教文化与旅游资源开发 ( 1 6 1 5 ) 霍真祥率其徒张常明曾刻立张三丰避诏碑于三宫殿。天启元年( 1 6 2 1 ) ,明熹宗亲 书“釉敕崆峒”,石刻嵌皇城灵官洞上方。 至明末,崇祯元年( 1 6 2 8 ) ,韩藩王太妃曾献直径一米多的铜镜一面,铜香炉一鼎( 炉 高7 0 厘米,直径5 0 厘米,双耳三足) ,其金文有“大明崇祯三年( 1 6 3 0 ) 韩藩太妃国 母董氏、韩王直堵妃慕容氏虔造”。为明朝皇室祈祷。 清顺治二年( 1 6 4 5 ) ,钦命总督划“东至望驾山涧底泾水为界,南至兔里坪为界,西 至香山岭后倒回、老虎沟为界,北至后峡涧底泾河为界”,。竖碑问道宫院内,由居山僧 道管理,并由平凉县发告示,平凉府执照。康熙初年,王辅臣兵变据平凉,崆峒山再遭 兵燹。康熙十五年( 1 6 7 6 ) ,平凉知府杨凤起承太子少保兼都察院副都御史一品爵慕天颜 之意,礼聘全真龙门派第十代掌教人苗清阳来平凉主持道教,崆峒山成为全国道教十二 大什方常住之一。自此,道教龙门派在境内( 主要在崆峒山) 成为主流。至清咸丰年间, 崆峒山依然是著名道教圣地之一而闻名全国。 清同治十一年( 1 8 7 2 ) ,从华山来境内从事斋醮等活动的王义通口授玉皇经、灵 宝忏经等,门徒日众,遍布城乡的阴阳先生,多系其门徒。至民国末年,全真道龙门 派按其厘定的2 0 句五言韵文“道德通玄静,真常守太清,一阳来复本,合教永元明, 至理宗诚信,崇高嗣法兴”的百字排辈次序,已传十一辈。如崆峒山五龙宫的韩元 觉、中台塔院的曾明和、八仙台的张至贞、七真观的郭理诚、飞升宫的李宗让、静乐宫 的李诚顺、紫霄宫的周信从、天仙宫的冯崇汉、太清宫的康嗣建、南崖宫的陈兴福,城 区城隍庙及西郊龙隐寺的杨法生、张嗣真等等。天师道派亦按其厘定的八句五言韵文“尸 至一无上道,崇教演全真,冲和德正本,仁义礼智信,嘉祥宗泰宁,万里复元亨” 的4 0 字班辈次序,已有第1 7 至2 l 代传人,如王义通、郭礼源、杜智空、王信发、杨嘉 猷等。民国3 0 年( 1 9 4 1 ) ,境内有出家教徒5 2 9 人。 清代在山创建有灵龟台、招鹤堂、飞升宫、药王洞、三皇楼、茶庵寺、龙君殿等, 又改准提庵为五龙宫,在宝庆寺前建关帝龙神庙,在峥嵘寺。增建百子宫,后称通天观。 时至今日,崆峒山几经沧桑,仍保存有丰富的道教遗存。隆城的太和宫、灵官洞、 老君楼内保存的精美道教故事壁画,雷声峰九米殿石坊,以及问道宫的元代重修问道 宫碑记碑等,无不向我们昭示出崆峒山悠久的道教文化。 三、崆峒山宗教文化特点 。平凉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平凉市志宗教,6 6 3 页,中华书局,1 9 9 6 年。 8 崆峒山道教文化与旅游资源开发 作为道教名山,崆峒山道教主要属于全真教龙门派,奉玄武( 真武) 大帝为山主。同 时山上还有少数道观属于正一派。 儒、释、道三教合流是崆峒山宗教的一大特点。自黄帝赴山问道于广成子后,崆 峒山被视作道教之源,即道教发祥地之一。隋唐时佛教已居山,历千余年而时兴不袁, 延续至今。唐、宋以来“三教合流”为特色的文化变迁在崆峒留下了典范。北宋“天圣 铜钟”是终南山铸铜匠与道士合造,监造者有僧人与县主簿,可见三方合作共同一事了。 明、清以来“三教合流”趋向更为明显。明嘉靖年问韩王夫人郭氏出资将山巅辟建为金 城后,主祀北极玄穹真武无量祖师,住山住持有僧有道。道教全真教创始人王重阳诗云: “儒门释户道相通,三教从来一祖风。”。长春真人邱处机诗中也说:“儒释道源三教 祖,由来于圣古今同。”圆曾在崆峒山避居的著名道士张三丰更是精通儒释,他亦主三教 同源的说法。明代居山道士李本诚刻树的斋醮碑析文中有“道日增辉,佛法延长”的祷 词,将佛、道相提并论。明代还凿建有三教洞,洞内奉祀释迦佛祖、至圣孔子、太上老 君彩塑坐像,是“三教合流”同受世人香火的有力证明。明代韩藩第十世襄陵王朱臻洗 铸造并放置在玄天上帝身后的,“回光返照”铜镜析祷铭文日:“皇图永固,帝道遐昌, 佛日增辉,法轮常转。”此镜造于明思宗崇祯元年( 1 6 2 8 年) ,是目前国内发现的最大的 铜镜。铭文还祈日:“述祖伏颍,慈亲延寿,夫妇团圆,子孙昌盛,臣庶忠贤,内外玄 睦,保安万年。”清代更是佛、道同行共称,这里有统治者的政策,有宗教发展的需求, 有老百姓的宗教信仰。清穆宗同治十年( 1 8 7 1 年) ,文襄公左宗棠驻平时题书置放在金 城大殿的王碑铭文中日:“木病斯瘿,石灵成影,高平之山,孕兹奇景书此泐其上, 永供佛寺,为此邦祈福也。” 从碑文中可以看出,崆峒山三教同尊,宗教祭祀活动十分频繁。在三教洞里,祀太 上老君和释迦佛祖、至圣先师孔子。道教节日有每年农历正月初一的黄篆斋醮会,正月 初九的玉皇上帝圣诞会,正月十五日上元天官圣诞,十九日长春真人圣诞,二月十五日 太上老君圣诞,三月初三日玄天上帝圣诞、王母娘娘圣诞,三月二十日子孙娘娘圣诞, 四月二十王日轩辕黄帝圣诞,六月十三日天灵官圣诞,六月二十四日斗母元君圣诞、九 天雷声普化天尊圣诞,七月十五日中元地官圣诞,尢月十三日关圣帝君圣诞,十月十五 日下元水官圣诞,十一月十一日太乙救苦天尊圣诞等,都要举行斋醮颂经等事,届时信 众赴山参与庆典祝颂,盛况空前。 农历八月二十七日为孔子诞日,是儒家大典,是日禁止屠宰杀生,人们到文庙作祭, 4 转引自崆峒史话,第1 6 5 页,甘肃文化出版社2 0 0 4 年。 嘴引自崆峒史话,第1 6 5 页,甘肃文化出版社2 0 0 4 年。 。平凉市志文物,平凉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7 6 6 页,中华书局,1 9 9 6 年。 9 崆峒山道教文化与旅游资源开发 设供瞻拜,山上亦设祭祀活动。农历四月初八为佛家大典的浴佛节,会期十天,届时举 行隆重的浴佛法会,陕西、甘肃、宁夏等地信徒如期前来庆典。还有二月十九日观世音 菩萨圣诞,二月二十一日普贤菩萨圣诞,三月十六日准提菩萨圣诞,四月初四日文殊菩 萨圣诞,七月十三日大势至菩萨圣诞,九月三十日药师佛圣诞,十一月十七日阿弥陀佛 圣诞,腊月初八释迦如来成佛纪念日等,都举行诵经纪念。每年四节,结夏、解制、冬 至、元旦均进行祝圣报国土恩颂经祝仪,特别是观世音菩萨圣诞日和七月十五日的盂兰 盆会,信徒多来参加。 1 0 崆峒山道教文化与旅游资源开发 第二章崆峒山旅游资源概述 崆峒山位于甘肃省平凉市城西1 5 公里处,山北倚关山,南望太统,背负笄头,面 临泾水,向西2 0 公里即泾河源头,有大小山峰数1 0 座。主峰为马鬃山,高6 7 0 米。主 峰之巅称绝顶,海拔2 1 2 3 米。主峰之前为望驾山,传说因黄帝驾临而得名。主峰之后 有翠屏山( 或称垂珠峰、香山) ,断岩陡壁,绿茵滴翠,形如画屏矗立,故名翠屏。崆 峒山南北两侧,为泾河所出之前后峡。泾河经崆峒山前峡,与后峡支流在望驾山前汇合, 迤逦东去。整个崆峒山景区面积8 4 平方公里,集奇险灵秀的自然景观和古朴精湛的入 文景观于一身,具有极高的观赏、文化和科考价值。自古就有“西来第一山”、“西镇奇 观”、“崆峒山色天下秀”的美誉。 古往今来,崆峒山吸引了众多的风流才俊。被中华民族尊为人文始祖的轩辕黄帝亲 自登临崆峒山,向智者广成子请教治国之道和养生之术,黄帝问道这一千古盛事在庄 子在宥和史记等典籍中均有记载;秦始皇、汉武帝因“慕黄帝事”、“好神仙” 而效法黄帝西登崆峒;司马迁、王符、杜甫、自居易、赵时春、林则徐、谭嗣同等文人 墨客也留下了大量的诗词、华章、碑碣、铭文。崆峒武术与少林、武当、峨媚、昆仑等 武术流派驰名华夏。 1 9 8 6 年5 月,前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视察平凉时亲笔题书“崆峒山”;1 9 9 4 年元 月,崆峒山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2 0 0 1 年1 月,被国家旅游局批准为中 国首批a a a a 级旅游区;2 0 0 2 年1 0 月顺利通过i s 0 9 0 0 1 、i s 0 1 4 0 0 1 质量、环境管理 体系国际认证;2 0 0 3 年7 月2 6 日,国家邮政局发行崆峒山特种邮票,由崆峒山最 具代表性的景观隍城、弹筝峡、塔院和雷声峰组成,是我省继敦煌莫高窟、麦积山 石窟和嘉峪关城楼后的第4 套地方题材的特种邮票;2 0 0 4 年3 月崆峒山晋升为国家地质 公园。 一、崆峒山旅游资源综述 第一:山势雄伟险峻,秀丽奇巧。崆峒山拥有大小山峰数十个。其中主峰马鬃山, 山高约6 7 0 米。山南有一座孤峰,被称为雷声峰。峰高千仞,直插云际,三面临渊,松 遮云绕。峭壁间,峰巅上耸立着一排排精致奇巧的古建筑,上接云天,下临深谷,红楼 崆峒山道教文化与旅游资源开发 碧瓦,犹如天宫。每逢雷雨,则风吼雷鸣,震撼山谷,此响彼应,如山崩地裂,令人心 惊。雷声峰危崖众多,故设有铁柱,上连长索,供游人上下攀援。清人韩荣枯的:“一 峰突出众峰巅,复道行空势若连。铁锁牢攀幽磴转,板桥危度断崖悬。探奇只在青萝外, 览胜惟依碧岫边。谷底云腾雷送雨,依栏红日艳中天。”诗词将雷声峰胜景描述得淋漓 致尽。 第二:山势险峻,道路难行。上天梯是登临绝顶的一条孔道。这里岩石壁立,坡 度极大,在无路可攀的陡壁上砌石为阶,计3 7 8 级。石级两旁立有石柱,石柱上设有铁 链,游人扶着铁链,才能拾级上下。古人曾有诗叹日:“一寸进一步,天门攀铁柱。自 向此间行,才得上天路。”在主峰和北峰之间还有一条深不见底的涧谷,涧上有一浮桥, 名叫“仙人桥”。游人过往,桥身晃动,令人胆寒。后来有人在两峰之间的崖壁挖出石 窝,在崖畔钉上铁桩,拉上铁链,要过深涧,可手抓索链,脚踩石窝,悬吊而过,此称 “鹞子翻身”。凡是来到崆峒山旅游者,大多都要亲身体验“鹞子翻身”的滋味,从中 享受翻越险道的乐趣。 第三:山洞遍布。最著名的有朝阳洞、钴羊洞、归云洞、藏军洞、仙鹤洞等,而且 洞洞有景,景景迷人。其中尤以仙鹤洞的传说最为动人。仙鹤洞又名“玄鹤洞”,位于 东台的绝壁之上。传说洞里的玄鹤,原是广成子座前的仙童。只因受命召返龙门洞提取 玉液琼浆,与龙宫玉女产生爱恋之情,广成子一怒之下,将玄鹤打人石洞。从此,玄鹤 情绵绵、恨悠悠,蜇居不出,只在雨霁风和之际,出洞翱翔。据说,玄鹤“丹顶皂身, 白腹朱喙,翅如车轮”。又传说,数千年来,玄鹤仅在洞外出现过3 次。还有人说玄鹤 出洞,广成子就要回崆峒山收徒。 崆峒山不仅是一座风景秀丽,古迹众多的历史名山,而且还是一座天然的植物园。 山中荟萃有裸子植物,7 种,分属3 科;被子植物4 6 4 种,分属8 3 科。特别是中台塔院, 屹立着一座明代古塔,顶上生有塔松。这不仅是一种罕见的天然盆景,也是生物适应性 创造的奇迹,并为菌根理论提供了活的标本。 崆峒山地处陇东,属六盘山系关山支脉,海拔高程1 5 0 0 - - - 2 2 3 4 米。由于受区域地 质构造的影响和降水、风化、地震作用,形成了在我国地质历史上少有的南北向构造主 导,新构造运动频繁作用,以下白垩系浅紫红色调为主的巨厚层砾岩的丹霞地貌。这是 国内丹霞地貌类型中形成时代较早的类型,是大面积黄土高原上独有的自然奇观,为研 究本区地质构造、吉气候、古地理环境的演化变迁提供了实物资料,对揭示广大黄土高 原区分布的岛状基岩山的形成发展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每年农历四月八日,是崆峒山的庙会。这时的崆峒山山明水秀,风和日丽。山脚泾 1 2 崆峒山道教文化与旅游资源开发 河如练,山前水库碧水荡漾,和满山游人初衬相映,组成了一幅绚丽多姿的画面。 二、崆峒山主要景区景点 崆峒山现共分为五大景区,分别为弹筝峡景区、五台景区、皇城景区、香山景区、 胭脂川景区,同时还有一部分景区尚待开发,包括西山景区、望驾山景区、太统山景区、 大阴山景区、十万沟景区。 ( 一) 弹筝峡景区 景区内主要景点有:轩辕谷、问道宫、望驾山、月石峡。 轩辕谷( 即前峡) 是泾河主流,在崆峒山阳,河谷较开阔。亦称弹筝峡,因泾水与 岸岩撞击,静夜居山品其音,有如古筝声,故名。有诗:“晚霞留客住,夜半闻弹筝, 巍巍高山意,洋洋流水情。”丝绸之路的“鸡头道”即在此。 问道宫问道宫相传黄帝问道于广成子。道教门人以此为由在山之阳水北建问道 宫。据崆峒山志记载,此宫“唐已有之”。宋、元之际,曾重新扩建,规模宏大。 明代,韩藩王再次兴工重建。明末、清同治初两次遭劫。其后屡经补茸,复具规模。1 9 8 5 年重修,有走廊屏风式黄帝问道大殿3 楹,混元阁1 座,砖土木结构厢房、库房等1 3 问,石洞两孔。1 9 9 1 年春,将没于水中的元代至正十七年( 1 3 5 7 ) “重修崆峒山问道宫大 什方碑”移人新址。明代增建王全真阁,院内多碑碣,有琉璃泉( 又称广成子浴丹泉) , 殿宇辉煌,古柏参天。明代又建王母宫、八仙庵。原泾水流至峡口处有瀑布,韩王太妃 主持凿洞使泾水穿洞而过,形成石桥,人称聚仙桥,为平凉八景之一的“仙桥虹跨”。 1 9 7 9 年建成崆峒水库,库区碧波烟云,峡谷倒映,飞鸟翔空,鱼遨绿水,汽艇迎送游人, 似天成画幅。沿南侧山麓步行,东台玄鹤洞下有重建的问道宫。再进有王母宫。春游到 此,可赏夹岸桃花映水红之诗趣。旧日峡谷产石可做砚,称崆峒砚。 望驾山在崆峒山东,山麓有约2 0 米宽堑道断开,南称半截沟,北称二沟,山脚 东侧有新石器时代遗址,山脚两水相汇处海拔1 4 8 5 米,顶峰海拔1 9 2 6 米。相传黄帝登 山后群臣盼归不及,故而得名。 月石峡又称月石渠,在原问道宫东北。为前山登山道。曲折盘旋,步移景异。峡 口处原建观音庵,清嘉庆年问已废。攀登约里许,有巨石横道,中嵌光滑圆润、径约尺 许自石l 块,白石上镌刻有“太阴之精”4 字,称饮月石,不知何代所为,峡谷亦因石 得名。再上路左又一巨石,题刻“崆峒仙境”、“俯瞰五岳”8 个大字。再上不里许路右 岩壁间有“打儿窝”,石洞口径如碗,游人至此投石洞中取乐休息,戏称石子入洞可得 崆峒山道教文化与旅游资源开发 子,遂称打儿窝。又上百米处有清末创建茶庵寺,面东接应佛殿3 楹。此处岩壁间多石 室,可挡道封山。更沿幽径而上即至紫霄宫。 ( 二) 五台景区 五台景区内主要有中台、东台、南台、北台、西台、灵龟台、药王洞、遇真宫、三 教洞等景点 中台 位于全山中心地带,是全山面积最大的平坦台阶地。最高处海拔1 8 9 4 米,建筑分 上中下三层排列。总面积约2 0 亩。 上层阶地高耸着凌空塔,俗称塔院。塔为阁楼式砖塔,塔身叠为七级八角,高3 2 米,底座周长3 2 米。塔内原有木梯供人登览。每层的8 个面均有门式装饰,其中各层 开窗,供游人登临眺望;每层顶饰以飞檐,系挂铜铃,遇风则叮咚作响。层檐棱柱上浮 雕佛教人物,形神各异,或伏虎或擒龙,或慈蔼平和或怒目而视,或凝神稳坐或飘然欲 飞。塔于明代万历十三年( 1 5 8 6 ) 在唐塔基址上重建。1 9 8 1 年,被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与凌空塔相邻的宏伟建筑群是法轮禅寺,初创于唐代,北宋建中靖国元年( 1 1 0 1 1 刻陀罗尼经幢立于寺中。1 9 6 5 年毁为废墟,1 9 9 3 年由妙林法师主持修复,1 9 9 9 年5 月 建成。其布局为3 大间,门楣有赵朴初题写“法轮寺”三字。阶左右置石狮,连同底座 高近3 米,山门正中平时关闭,面南供有白彩精塑弥勒佛;面北祀彩塑护法韦驮,左右 祀四大天王。山门脊上正中饰以4 层精雕宝塔,两侧饰梅鹿。东西偏门上皆覆屋脊形护 檐,称天王殿。步入寺院,迎面座落大雄宝殿,其台基厚重沉稳,托起殿式仿古“五转 七”建筑。大殿东西长1 4 4 米,脊高1 3 3 米,檐高4 5 米,内进深1 2 米,连同前 后廊间各1 9 米合为1 5 8 米。四周有明柱2 6 根,内柱2 4 根。廊檐采用5 踩斗拱4 挑角形式,饰以陶制跑兽。殿脊高1 0 8 米,正中嵌以直径1 8 米不锈钢法轮,两侧 饰以陶制二龙穿莲花及依次饰以陶制狮、象。东西脊头嵌有龙头形鸱吻,高1 9 米, 宽1 3 米。整个屋顶覆以阴阳瓦( 俗称青沟瓦) ,行间间隔钉有伞枚树叶形瓦钉,下为猫 头滴水。殿内面南祀高大彩绘三世佛,背后面北正中奉观音菩萨,旁雕金童、龙女,两 侧角祀普贤、文殊佛像;底部有十八罗汉像;壁间浮雕5 3 参佛( 指童子、龙女参拜5 3 位佛) ,均具动势,神彩奕奕,维妙维肖。整座大殿,美轮美奂。 与大雄宝殿相配套的还有地藏殿、禅堂、法华经堂、斋堂、客堂、功德堂、报恩 堂、西皈堂、云水堂、寮房( 僧舍) 、居士楼、钟楼、鼓楼等建筑,可与绝顶皇城建筑群 媲美。院内长青古松及高过2 米的通墨玉石4 石碑、岿然高耸的宝塔,与建筑群错落映 衬,无序中显现有序,华丽中透出古朴,混为一体,天然和谐。 崆峒山道教文化与旅游资源开发 中阶台地,矗立有三皇楼( 也称- - 1 7 ) ,后有崆峒山管理局办公楼、“崆峒山庄”,宽 阔的停车坪南侧纪念品、饮食等摊点,问有名木古树,繁华中点缀着绿意。位于东隅的 飞升宫,为古建三转五式,面积7 5 平方米,祀无量祖师。在上阶台地上,绿荫掩映处 耸立着凌空塔及金碧辉煌的佛教寺院。从而在整体上构成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 且恢宏疏朗的特点。 下阶台地与南台相接,有紫霄宫可供游览。西南下方有八仙台,宋游师雄题名碑原 竖此处,民国初年创建八仙神殿3 楹。 南台出紫霄宫东南行约一里即到。台面约3 0 0 0 平方米,台上布满茂密的次生林, 亦有古松翠柏。东南均绝壁,北侧稍缓,这两处因坡陡难以攀登,故游人很少涉足。立 于台之南端绝壁之顶,崆峒水库即在眼底;视线西移,可观赏王母宫全貌;举头西望, 马鬃山、雷声峰,依稀可见。 东台从法轮寺东行里许可抵。路右有三圣宫遗址,今存瓦砾及挺拔油松1 株。面 东悬崖有玄鹤洞而闻名。台面海拔1 8 9 6 米,平坦之处干余平方米。元初,安西王出资, 王相商挺主持创建宝庆寺,有十大魔王殿。清代在寺前建关帝龙君殿3 楹。有眺奉亭, 亦称“卧看平凉”,夜晚住此推窗可见平凉城万家灯火。 北台过中台沿山路北行逾里即达,东西深渊数百米,总面积不足1 0 0 0 平方米。 相传唐代建寺,称莲花寺,北端有佛殿3 楹,殿后设原木为桥通外台,台面原建有观音 堂,桥称朽木桥,通称蝼蚁岭。中华民国期间增建面东三圣楼,1 9 6 2 年后均废。1 9 8 5 年恢复佛祖殿。北台旧以吉松繁茂而胜,清人题有北台五松诗:“百尺龙鳞四望无, 霜摧雪压总难枯;后凋劲节高今古,俗杀秦封五大夫。”北台西北沟谷榛豁有天然石洞, 深1 0 米,称广成子洞,传为广成子炼丹处而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云南省云县2025年上半年事业单位公开遴选试题含答案分析
- 河北省易县2025年上半年公开招聘城市协管员试题含答案分析
- 2025年房屋购买与配套设施安装合同
- 2025版铁路客户服务中心客户满意度调查与提升方案合同
- 2025出租居间合同协议书范本:城市综合体租赁服务
- 2025褚之与吴刚的离婚协议书及共同财产分割及子女抚养合同
- 2025年度砼工程劳务分包与进度控制合同
- 2025年度水泥井盖绿色环保认证采购合同约定
- 2025年度文化创意园场地租赁及配套运营管理协议
- 2025年度柴油油品批发与零售价格指数合同
- 技师、高级技师职业资格鉴定申请表
- 人格障碍教学课件-人格障碍
- 高中开学军训期间主题班会课件《高一新生入学目标与纪律管理主题班会》
- MySQL数据库PPT完整全套教学课件
- 小学六年级美术《木版画》课件
- 检验指导书SIP样板
- 广西壮族自治区瑶药材质量标准第一卷
- GB 35574-2017热电联产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
- 催化重整装置大赛题库(技师、高级技师)
- 意外伤害急救常识及绷带包扎法课件
- 硫酸法钛白生产工艺操作规程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