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论文)全球化视域下的马克思交往理论探析.pdf_第1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论文)全球化视域下的马克思交往理论探析.pdf_第2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论文)全球化视域下的马克思交往理论探析.pdf_第3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论文)全球化视域下的马克思交往理论探析.pdf_第4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论文)全球化视域下的马克思交往理论探析.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论文)全球化视域下的马克思交往理论探析.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独独 创创 性性 声声 明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 的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 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吉林省委党校或其他 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 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日期: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吉林省委党校有关保留、 使用学位论文 的规定,即:吉林省委党校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学 位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吉林省委 党校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 可 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指导教师签名: 日 期: 日 期: i 摘摘 要要 马克思交往理论是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今全球 化时代的新特征深刻改变了人类的生存结构和交往方式, 凸显了马克思 交往理论的当代价值, 本文试图通过系统的挖掘马克思原著, 并考察马 克思交往理论的发展历程, 以期回到马克思交往理论的原貌, 彰显马克 思交往理论仍然是把握当代全球化的哲学理念, 提出全球化背景下中国 现代化建设中所应有的交往模式。 本文主要内容由三个部分构成。 第一部分:全球化视域下的交往。当代全球化是交往发展的最新阶 段,在这种全球化的背景下,交往也呈现出新的特征。人们交往方式和 交往手段发生新的变化,现代社会中的交往异化问题也日渐凸现。 第二部分:马克思交往理论的历史考察及理论意蕴。马克思并没有 给交往下过确定的、 严谨的定义, 但却有着丰富的关于社会交往的论述。 通过对马克思交往理论发展历程的考察, 我们可以从中领会出它所表达 的内涵和意蕴。在这里,联系到对马克思交往理论的研究,有必要提及 的是法兰克福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哈贝马斯的交往理论, 通过对他们交 往理论的比较考察,有利于我们深刻领悟马克思交往理论的精神实质, 分析当代全球化实践提出的种种交往问题。 第三部分:全球化时代马克思交往理论的价值。理论的目的在于服 ii 务于实践, 任何理论的生命力都在于它能够解答时代提出的问题。 首先, 运用马克思交往理论分别观照当代全球化实践和中国现代化建设中的 一系列问题, 客观地对全球化进行评价, 就如何在当代全球化进程中加 快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提出一些有益的对策和建议。其次,用马克思关 于世界交往的观点分析当代全球化对人的全面发展的影响, 对于促进我 国现阶段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发展进步都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关键词:全球化;马克思;交往;交往理论;哈贝马斯 iii abstract marxist communication theory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marxist historical materialism. the new character of globalization profoundly changed the humans subsistent structure and the manners of social communication, which manifests the new era value of marxist communication theory. this paper try to explore original works of marx and to review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marxist communication theory in order to go back to the essence of this theory, and to show that this theory is still the philosophy theory which holds the trade of globalization. at the same time,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view point about the communication manners taking place in the modernization of chinese construction. this paper is consisting of three parts. the first part: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of global background. the globalization is the newest stage in which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presented new characters. now days, the dissimilation of communication is generating gradually, because of the manners and the means of communication are changed. the second part: the historical review and the signification of this theory about marxist communication theory. marx never assuredly and precisely defined but made a lot of discourse upon the communication. through review of the historical course of the marxist theory, we can learn the meanings and the connotations of the marxist communication. in this paper, i compare the marxist communication theory with habermas, he is the main commissary of franckful school. the comparer is propitious to profoundly realize the psychical substance of marxist communication theory and to analyze multitudinous problems about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the third part: value of marxist communication theory in globalization. integrate theory with practice is our purpose, and any theorys vitality is vied in answering to the questions that epoch bring forward. first of all, using the marxist communication theory to analyze the problems that about the practice in globalization and the modernization to propose chinese construction, and then to impersonally appraise the globalization, some useful suggestions that can expedi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odernization of chinese construction. secondly, using the viewpoint of marxist communication theory to analyze how globalization prompts mans all-round way development. and this is good for both mans all-round way development and social development in todays china. key words: globalization; marx; communication; communication theory; habermastheory iv 目 录 中文摘要中文摘要 . 错误错误!未定义书签。未定义书签。 英文摘要英文摘要 . 错误错误!未定义书签。未定义书签。 目目 录录 . 错误错误!未定义书签。未定义书签。 前前 言言 . 错误错误!未定义书签。未定义书签。 一、全球化视域中的交往一、全球化视域中的交往 . 错误错误!未定义书签。未定义书签。 全球化:交往发展的最新阶段 . 错误错误!未定义书签。未定义书签。 全球化时代交往的新特征 . 错误错误!未定义书签。未定义书签。 全球化背景下交往异化问题凸显 . 错误错误!未定义书签。未定义书签。 二、马克思交往理论的历史考察及理论意蕴二、马克思交往理论的历史考察及理论意蕴 . 错误错误!未定义书签。未定义书签。 马克思交往理论的发展历程 . 错误错误!未定义书签。未定义书签。 马克思交往理论的基本内容 . 错误错误!未定义书签。未定义书签。 1.交往是人的存在方式 . 错误错误!未定义书签。未定义书签。 2.交往是生产的前提, 生产决定交往的形式 . 错误错误!未定义书签。未定义书签。 3.物质交往是基础,物质交往决定精神交往 . 错误错误!未定义书签。未定义书签。 4.交往是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主要根源 . 19 5.世界交往是人类通向共产主义的重要途径 . 21 6.交往是人的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条件 . 22 马克思与哈贝马斯交往理论的比较研究 . 错误错误!未定义书签。未定义书签。 1.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与马克思交往理论的差异 . 24 2.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的借鉴意义 . 错误错误!未定义书签。未定义书签。 三、全球化时代马克思交往理论的价值三、全球化时代马克思交往理论的价值 . 错误错误!未定义书签。未定义书签。 马克思交往理论是把握当代全球化的哲学理念 . 29 1.客观评价全球化,积极参与世界交往 . 29 2.我国参与全球化的战略 . 错误错误!未定义书签。未定义书签。 马克思交往理论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行动指南 . 39 1.全球化对人的全面发展的影响 . 39 2.我国现阶段推进人的全面发展战略 . 错误错误!未定义书签。未定义书签。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 . 错误错误!未定义书签。未定义书签。 后后 记记 . 49 1 前前 言言 全球发展是当今人类社会实践的一个重大主题。 科学技术的发展使 全球日益成为一个相互依赖、 相互作用的世界共同体。 随着互联网的方 兴未艾,跨国公司资本、生产、资源的国际间流动和配臵,各种文化和 价值观念的碰撞,全球化问题也日益在经济、政治、文化、伦理等各个 领域凸现出来,这就需要人类相互交往,共同协作来解决。因此,在当 代社会, 交往对于全球共同体中的任何一个主体来说都显得较以往更为 重要。大到民族国家之间、中到社会团体之间、小到人与人之间,都离 不开交往。 在某种意义上说, 当代社会的人们是生活在一个交往的时代 里,交往成为当代社会人类的一种生存境界。 我国马克思交往理论研究的兴起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发生的。一方 面,交往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生产力、分 工、生产方式、实践等重要范畴直接相关,又与社会历史的发展,社会 形态的更替密不可分,因此,交往理论在马克思哲学体系中,尤其在历 史唯物主义的创建过程中, 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交往作为马克思主义 的一个重要哲学范畴, 深入探讨其哲学蕴涵, 对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唯物史观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 另一方面, 随着全球化的推进 ,各民族 国家的相关性、 依赖性也在增强 ,如何充分利用这一前所未有的机遇发 展和壮大自己 ,是摆在每一个国家尤其是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面 2 前的重大课题。全球化的发展要求我们更加全面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理 论 ,深入发掘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交往和全球化思想 ,更好地指导当 今全球化实践, 对于推动当今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和中国改革开放的 进展,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 3 一、全球化视域中的交往 随着科技革命特别是电子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 全球化已经成为当 今世界的发展潮流和客观趋势。人类正处在一个全新的、广泛的、相互 作用、 相互依赖的全球化体系之中, 全球化使人们的交往实践更加普遍 化,在某种意义上说,当代社会的人们是生活在一个交往的时代。与此 同时, 科技进步在推动社会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全球性问题, 并 且这一系列问题正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人类的生存方式。 全球化:交往发展的最新阶段 全球化是交往发展的最新阶段。马克思恩格斯早在 19 世纪就敏锐 地洞察到世界发展的趋势, 并对全球化有所论述。 马克思从世界普遍交 往的高度来考察社会发展进程, 讨论了 交往实践 以及由此产生的 精 神交往 在人类历史上的巨大作用, 并预测了人类社会将出现全球化发 展趋势。 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进步和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 当代全球化 与马克思所描绘的 世界历史 相比呈现出新的特征, 人类的交往方式、 交往内容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因此,从交往视域出发,我们能更加科 学地把握全球化的概念及其表现。 1 1对全球化的概念的理解对全球化的概念的理解 全球化这个概念,是由罗马俱乐部在 20 世纪 60 年代提出 4 的, 到了 80 年代后期才在哲学、经济学及其他各领域被广泛使用,而 现在,这个词语已经从一个那时的专门术语变成了今天的一个口头禅。 经济学人杂志已经把它称之为21 世纪被滥用词语之最 。在我们 最近的记忆里,没有哪个词语能够像全球化一样对不同的人群有如 此不同的含义, 何谓全球化, 一直都是各国政府尤其是学术界争论的热 点问题之一。 但迄今为止人们对全球化并未有一个确切的定义。 曾经有 一位记者, 他写了一段非常有趣的关于他对全球化的理解。 全球化可以 用一个事件来表述, 说一位英国的王妃和她的埃及男友, 乘坐一辆由喝 多了苏格兰威士忌酒的比利时司机驾驶的装着荷兰发动机的德国汽车, 被一群骑着日本摩托的意大利狗仔队追踪, 在法国的一个隧道里发生了 车祸,抢救她的是美国医生,用的药产自巴西。他说什么是全球化?这 就是全球化, 是世界各个国家、 各个地区他们之间的相互依存度迅速上 升,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一种发展过程。葡萄牙里斯本研究全球化问 题的小组在 竞争的极限 中列举了全球化所涉及的范围:金融全球化, 技术全球化,知识、科学研究、发明创造的全球化,生活方式、消费方 式与文化生活的全球化,政治全球化,观察和意识的全球化。 通过从不同学科视域中对全球化概念的简单分析, 我们至少可以看 出全球化的确是一个可以从多种角度来加以辨识、探讨和认知的概 念。从哲学层面来看,全球化是世界范围经济、政治、文化诸领域在 交往过程中的普遍化与特殊化 、 同化与分化 、 整合与分离 、 中 心化与离心化 、 并立与融合的矛盾运动。也就是说,全球化是人类 在交往过程中,社会系统所展开的自我批判、自我否定、自我发展的一 5 个动态的历史过程。 2 2全球化的发展历程全球化的发展历程 全球化是一个伴随着科技快速发展和经济交往的日益频繁而出现 的渐进过程, 随着社会历史的不断发展, 全球化的未来还会有更多的演 变。 全球化并不是一个横空出世的产物, 而是一个伴随着科技发展和经 济交往增强而出现的渐进过程。 判断全球化进程有两条重要的依据: 这 就是全球各经济体相互依赖和相互竞争的程度。从这个角度看, 全球 化过程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从 19 世纪中叶到 20 世纪初,以资本主义市场的扩大、 国际资本和劳动力的国际性流动为标志。马克思曾在共产党宣言中 形象地描绘了这个时期的特点, 即 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定和发 展,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由 于开拓了世界市场, 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 。 随 着贸易自由的实现和世界市场的建立, 随着工业生产以及与之相适应的 生活条件的趋于一致,各国人民之间的民族分隔和对立日益消失。 第二阶段是经过一战 、 二战到 20 世纪 70 年代初,以国际金 融和国际贸易体制的最终形成和跨国公司的出现为特征。在这一个时 期,全球化的特点表现在资本、金融、生产、贸易许多方面。尤其是二 次世界大战后, 各国经济发展越来越市场化、 社会化和外向化、 国际化。 国际贸易额不断扩大,跨国公司也加紧向各国渗透。而在此进程中,国 际金融组织的建立和国际经济法制的不断周密, 也为全球化的全面开展 范宝舟: 论马克思交往理论及其当代意义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年版,第 236 页。 马克思 恩格斯: 共产党宣言 ,人民出版社,1997 年版,第 31 页。 马克思 恩格斯: 共产党宣言 ,人民出版社,1997 年版,第 31 页。 6 奠定了基础。 第三阶段是 20 世纪 70 年代后开始的,以信息技术为背景,以技术 创新和制度创新、跨国公司的大量出现、企业经营活动国际化为特征。 20 世纪 70 年代初,各西方国家都逐渐放宽了金融管制,资本在全球大 范围流动, 跨国公司迅速发展成为全球化的主体力量, 并把整个世界经 济带入了全面合作、 优势互补的新阶段。 以信息网络技术为首的科技革 命则极大地改变了整个人类的生产方式、 生活方式、 价值观念和思维方 式,把整个世界前所未有地联系在一起。经济全球化延伸成了文化、社 会、政治的全球化。地球缩小了,成为地球村 。另一方面,人类社 会也面临着一系列全球性问题,如生态问题、环境问题、人口问题、能 源问题、核威胁、 克隆人问题、以及国际恐怖主义等,这一切都要 求全世界采取联合、协调一致的行动,从而使全球化的趋势日益加强。 因此可以说,从 20 世纪 70 年代开始的第三阶段是自 19 世纪中叶开始 的全球化浪潮中最强劲,也最有代表性的一个阶段。 全球化时代交往的新特征 当代全球化是交往发展的最新阶段,在这种全球化的背景下,交往 也呈现出新的特征。 1 1全球化交往主体的多元化全球化交往主体的多元化 如果说二战以前民族国家独占着国际交往舞台的话, 那么现在尽管 它还是国际交往的主体, 并且作用还在加强, 但是它已经不是唯一主体。 许多个人、 企业、 社会组织等逐渐成为交往的主体, 交往关系日益丰富。 7 20 世纪下半叶,作为国际生产和国家投资主要组织形式的跨国公司, 由于它在多国同时并存以及其成员的多国家和多民族成果, 它在当代全 球化的过程中, 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随着原殖民地国家在二战以 后的独立和发展,新兴工业国家的出现,交往对科学技术的传播,当代 全球化逐渐呈现出多极主体共同主导的多元格局。 西方资本主义对全球 化的主导地位受到挑战,发展中国家、社会主义国家等主权国家,也愈 来愈多地参与到国际事务中来, 并对全球性事务的决策, 起到了积极的 推动作用, 这使得新全球化时代的国际交往主体越来越广泛, 越来越趋 于多样化。 非政府国际组织的作用与日俱增, 全球化使各国在生活上更 加紧密关联, 越来越多关系到人类生存安全的这些全球性问题, 诸如生 态破坏、资源枯竭、热核威胁、生化武器、疾病流行等,这就需要各国 共同去面对解决。 于是国际性组织的作用日益增强, 主权国家将不得不 接受国际组织的安排与裁决,国际调解与协调越来越重要。 2 2全球化交往方式的科技化全球化交往方式的科技化 科技在全球化的进程中一直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马克思恩格斯在 共产党宣言中就提出资产阶级,由于一切生产工具的迅速改进, 由于交通工具的极其便利, 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 来了。 蒸汽使印度能够同欧洲经常地、迅速地来往,把印度的主要 海港同东南海洋上的港口联系了起来 。 可见, 科技在全球化的历史进 程中一直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当代全球化的过程中,科技作 用的含量显得更为突出。喷气式飞机、海底电缆、通讯卫星以及国际互 马克思 恩格斯: 共产党宣言 ,人民出版社,1997 年版,第 31 页。 马克思 恩格斯: 共产党宣言 ,人民出版社,1997 年版,第 28 页。 8 联网已经使地球变得越来越小,它们使全球结成一个紧密的信息整体, 纵使远在天涯海角,也能获得同步信息。借助于网络,人们就可以自由 地进行信息交流、商贸洽谈、科技合作等全球性交往活动,这就是电脑 化、 信息化的交往实践方式。 比如, 互联网使世界上任何地方的 实时 交易成为可能, 货币可以通过网络支付瞬间从大洋此岸到达彼岸, 实现 了全球规模的资金流动。 与此同时, 卫星电视等发明也已经穿洋越海将 人们的情感联系起来: 英国戴安娜王妃香殒的消息通过电视传到世界各 地, 马上引来了无数的花圈。 信息的自由流通还在帮助人们弥合政治分 歧: 美国 9 11 恐怖袭击的悲剧甚至让伊朗年轻人都组织起了一次烛光 祈祷聚会。 当然, 这种信息流动在某些时候也使意识形态上的阻隔变得 更加顽固, 比如说, 阿拉伯语的半岛卫视对巴以之间暴力行为的报道就 让阿拉伯人和以色列人之间的鸿沟加宽了。 信息的高速传输使全球交往 异常快捷,人们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近,人类交往速度大大加快了。 3.3.全球化交往内容的全面化全球化交往内容的全面化 当代全球化深化和拓展了全球范围经济、 政治、 文化各个领域及其 相互之间的联系。新全球化是一个集知识经济全球化、政治全球化、文 化全球化与科技信息全球化为一体的综合过程, 信息高速公路和知识经 济,将交往实践提升到信息化、电脑化和知识化的新水平,进而使全球 化展现出新的境界、新的层次和新的存在形态。在新全球化视野中,一 体化与多元化是存在于经济、 政治与文化各个层面的整体特征, 而不限 于经济层面。无论在经济层面上,还是在政治层面或文化层面上,都是 如此。脱离信息政治文化的全球化,就无从理解经济的全球化。多 9 元政治或多元文化,本身就是构成全球性交往共同体的各个因素或方 面, 它们在全球化的冲击之下紧密的关联与相互作用、 相互渗透与整合 化趋势越来越明显。 并且渗透到国际关系的各个方面, 作用越来越综合 化。 全球化背景下交往异化问题凸显 我们正处在一个高度全球化的新时代, 交往的节奏与以往相比更加 快速,人类交往的空间也在不断扩大,但又不容质疑,由于全球化在当 代呈现其新的特征, 人们交往方式和交往手段发生新的变化, 现代社会 中的交往异化问题也日渐凸现。 交往异化 是马克思 1844 年在 詹姆斯 穆勒 政治经济学原理 一书摘要中首次提出。在18571858 年经济学手稿中,他对交 往异化作过较多的论述。 在社会的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中, 人本来应当 是主体。 但是在资本主义的生产和消费中, 这种交往一方面要求普遍联 系和全面依赖, 另一方面又表现为相互独立和漠不关心, 人成为这种交 往的奴隶。为了克服这种异化,各种追求信息的事业发展了起来,马克 思说: 随着这种异化的发展,在它本身的基础上,人们试图消除它: 行情表、汇率、商业经营者间的通信和电报联系等等(交通工具当然同 时发展) , 通过这些东西, 每一单个人可以获知其他一切人的活动情况, 并力求使本身的活动与之相适应。 虽然这一切在现有基地上并不会 消除异己性, 但会带来一些关系和联系, 这些关系和联系本身包含着消 10 除旧基地的可能性。 在全球化时代背景下的当代社会, 现代交往的异 化突出表现为: 1.1. 交往主体的手段化、客体化交往主体的手段化、客体化 所谓交往主体的手段化是指交往的一方在理论与实践上不是将与 之交往的另一方视作与自己相同的平等、自由、自主的主体,而是视作 客体、物、抽象的实体,视作实现自己的某种目的、满足自己的某种需 要和欲求,或完成某种超人的或神圣的事业的手。 这样,与他人沟通的障 碍、社会的冷酷压抑最后造成交往主体的孤独、冷漠、麻木不仁,主体 自我实质上经历着一个精神分裂的过程。 传统社会是一个缺失个体独立 性的社会,它以血缘、天然情感、风俗习惯、生活经验来维系人与人的 关系,聚合力较强。 尤其在家族至上的中国传统社会中,个人缺乏人格独 立的观念,我 只是人伦关系中的一个角色,因而消融于家族群体。 然而,正是在家族群体中,个人感受到了生活于其中,并作为其中的一员 所带来的归属感、安全感。 我隶属于这个群体,群体会给我应有 的庇护,而我以群体为终极价值并为之献身。家族成员为着共同的 价值理想而相扶相持,相通相犀。现代性社会是一个内含着某种疏离性 的社会。 人们为了追求实利而互相竞争的过程就是一个互相排斥、 走向 离散的过程。 在物质生活迅速丰富充裕的同时 ,人们却有一种难以名状 的孤独感、 失落感。 精神上的孤离较之物质上的贫乏更让人难以忍受 , 它会导致两种结果,一是使人精神由于高度紧张而趋于崩溃,一是使人 精神陷于疲惫而冷漠、麻木不仁。正如法兰克福学派所批判的文化工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6 卷,人民出版社,1979 年版,第 107 页。 11 业 ,它不仅不能给人以价值提升,而且还造成了人的思想、 精神异化。 当人们意识到这种异化的时候,也就是在精神痛苦分裂中超越自我的时 候。 2 2交往主体的符号化,交往主体的符号化,即人的数字化即人的数字化 在高度理性化和自动化的现代社会结构中,存在着把一切东西数字 化、抽象化、原子化的趋向 ,人往往被消解了情感、价值、多样性,变 成了庞大机器体系中的零部件。 在这种情况下 ,人与人不是作为有血有 肉有情感的主体 ,而是作为抽象的数字、符号、原子进行交往。因此 , 这种高度非情感化的和理性的现代交往在带来巨大的社会效率的同时 , 也使当代人陷入普遍的异化之中。 符号异化是交往主体异化最典型的形 式之一,它最清楚地昭示出网络空间中人与人之间交往关系异化的特 点。 人是宇宙间惟一会自觉地创造和使用符号的动物, 创造和使用符号 是人之为人的本质属性之一。 然而, 人们所创造和使用的符号却反过来 成为控制人的一种异己力量。 人与人的交往变成符号交往, 人彻底被符 号异化了。本来,网络互动的符号化特点,为网络行动主体带来了互动 的自由。互联网建设的目的之一,就其初衷而言,是为了使真实的人们 之间的相互交往更方便,更有效,更简捷。应该承认,在许多情况下, 这个目的是达到了。但是,结果却同时产生了符号的异化。虽然符号的 异化与技术的异化有着较大的差别, 但在本质上有着共同的特点: 反客 为主,人的能动性丧失,工具性压倒目的性。它的产生与人类社会的理 性化进程直接相关。 3 3交往手段的货币化交往手段的货币化 12 在商品社会中, 货币具有购买一切东西,占有一切对象的特征。 货币是市场的通行证,谁拥有它 ,谁就等于拥有一种社会权力,就可以 凭借这种权力占有他所需要的东西,货币成为衡量人的存在价值的尺 度。每个经济人 都以货币符号为面具,因而互相来往的是钱与物而 非有意志的人。在市场交易中,利润与物质财富就是人的唯一目的。于 是在交往中人们更多地带有一定的实用性和功利性。 对己有用则主动交 往, 培养感情, 对己无用则敬而远之这和社会的飞速发展和竞争日益 激烈有直接关系, 功利性成为了交往的出发点。 当价值交换原则蔓延并 运用于政治生活领域 ,就出现了权钱交易的腐败行为。 在发生变异的情 况下,人情与关系的交互运作就促成了权力的转移。这种性质的交往使 人丧失了生命的价值与尊严。 金钱与权力的霸行使传统温情脉脉的人伦 关系淹没在利己打算的冰水之中 ,使人丧失了与他人交往与沟通的信 心,造成了人我关系的疏离状况。 4 4交往关系的冷漠化、疏远化交往关系的冷漠化、疏远化 当人与人之间的直接交往和互动增多时, 就会增进了解、 理解和同 情。 但在高度信息化、 自动化的网络社会中, 人与交往技术手段的进步, 使得人际关系趋于淡漠, 网络的出现将这一趋势发挥到极点。 各种活动、 一切事情几乎均可在家办理, 如把家用电脑与计算机网络相联, 便可以 在家工作、购物、学习、看病等。这样,虽然带来了某些轻松、方便的 好处, 但由于减少了家庭和外界的各种社会交往机会, 会使人变得更加 孤独、寂寞。互联网的发展使人们热衷于虚拟世界的网聊、网游;一次 马克思: 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1979 年版,第 103 页。 13 性的团购等活动, 由于网络空间是一个人化而虚拟的空间, 不存在时空 限制和现实利益冲突, 因此, 在现实生活中倍感压力的人们就会把大量 的时间、 精力和情感投入网络虚拟交往中, 这是不利于人的交往关系的 正常发展的。电话、网络普及在方便人们联系的同时,却也使人们的交 往更加淡漠化, 比如书信交往锐减成为越来越普遍的现象, 大学生的 一 封家书渐渐成为稀有资源。虽然有事会打电话,但绝大多数家长还是 希望年轻人尤其是在校的大学生能够给父母多写几封信。 心理学家米切 尔威尔说:作为人,我们需要可接触的存在来建立完整的联系,我 们需要看到彼此的脸和手势,闻到彼此的呼吸 。本来,电脑网络大大 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提高了交往的效率, 结果反倒使人际关系疏 远,使人与人的直接交往可能变得更加困难。 同时,由于时间、精力的有限,在很大程度上,人们无法与更多 的人保持与发展更进一步的关系,因而人际关系淡漠、缺少情感色彩。 市场经济本质上是竞争经济,以经济为基础,各行各业都相应地引入了 竞争机制。面对竞争日趋加剧的社会氛围,也使生活在社会中的每一个 人的生存的压力越来越大。 加上社会分工复杂, 专业化程度高而造成职 业的不同,收入的差异,因而导致了贫富的差别。当一些人不能适应社 会环境变化时,压力就会越来越大,负面消极情绪也会随之加剧,这些变 化反映在道德价值观上,就会导致价值失衡、理想失落、崇洋怀旧、精 神茫然等一系列冷漠现象产生。 14 二、马克思交往理论的历史考察及理论意蕴 在传统的历史哲学里, 交往是一个很少被提及的范畴。 但在唯物史 观中, 它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 马克思的交往思想伴随和贯穿于唯物史 观建立和发展的整个过程中。 马克思恩格斯并没有给交往概念下过确定 的、严谨的定义,但却有着丰富的关于社会交往的论述。通过他们的有 关论述,我们可以从领会出它所表达的内涵和意蕴。 马克思交往理论的发展历程 马克思的交往理论是在对历史上多种形态的交往理论进行批判研 究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它把唯物主义的原则和辩证法有机地统一起来, 用以考察人们的社会交往与交往关系的发展, 从而创建了历史唯物主义 的交往理论。马克思交往理论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马克思交往理论的萌发:马克思早在1844 年经济学 哲学手稿中就已经关注到了交往问题。他指出, 人与自然的交往 是人的生存的基本条件,人与人之间的实际交往是社会活动和社会 享受的直接表现和确证。 人与自然的交往是人对自然的改造和利用 关系, 体现的是人从自然那里获得物质、 能量来满足生存的需要和自身 的发展。 并且在 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中还更多地反复提到 同 别人的交往 。在神圣家族中马克思指出, 物质生产是历史的发源 15 地, 只有在物质生产方式中才能了解历史, 人们在社会物质生产过程 中必然形成交往关系。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 实物是为人的存在, 是人 的实物存在, 同时也就是人为他人的存在,是他对他人的人的关系, 是 人对人的社会关系。 在这里, 把实物看作人们社会交往关系的基 础、媒介, 反映了马克思恩格斯对人的交往关系的认识。 德意志意识 形态 是马克思唯物主义历史观形成的标志, 也是马克思交往理论产生 的标志。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多处提到交往 交往形式 交往关系 地域交往等范畴并详细论述了交往和生产,分工的关 系, 并提出了交往的类型, 和交往在社会中的作用。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 交往是生产的前提, 是人们的存在方式。 第二阶段是马克思交往理论的验证: 马克思一方面对历史的交往形 态演变作了大量分析, 另一方面将交往实践观娴熟地运用于对资本化生 产实践形态的分析中,并由此提出了有关交往实践观更为成熟的形式。 在18571858 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划分了不同历史时期的三 种交往关系: 人的依赖关系的最初交往形式、 物的依赖关系的交往形式、 全面发展的交往形式。 马克思充分肯定了交注活动在社会形态变革以及 人的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第三阶段是马克思交往理论的发展: 马克思交往理论的进一步扩展 和深化主要体现在晚年补充了对原始社会交往关系的考察和进一步考 察了关于探索东方社会发展道路的研究两方面。 这集中反映在马克思晚 年的人类学笔记 、给祖国纪事杂志编辑部以及给维伊查苏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3 卷,人民出版社 1960 年版,第 25 页。 16 利奇的信中。在人类学笔记中,马克思非常关注人类之初的交往行 为和交往关系, 考察了血缘关系在原始社会中的决定性作用, 通过对史 前社会的考察, 这种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交往思想成为马克思交往理论 的新成果。 在探索东方社会的发展道路时, 马克思从东方社会的客观现 实和其所经历的真实历史过程出发, 深入到东方社会的内部结构中加以 探讨。马克思在 1877 年 11 月给俄国祖国纪事杂志编辑部的信中首 次提出他在 资本论 中关于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不是一切民族都 注定要走的道路。 在对俄国农村公社深入研究的基础上, 马克思提出了 东方落后国家有可能在农村公社土地公有制基础跨越资本主义 卡夫丁 峡谷的预想。1881 年 3 月 8 日马克思在俄国女革命家维伊查苏 利奇的复信及草稿中马克思指出: 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 峡谷, 而吸取资本主义制度所取得的一切成果。 从世界历史的方法论 出发,马克思将俄国公社臵于世界整体联系和自身内在结构的坐标中, 考察其跨越发展的可能性。在马克思看来, 俄国不是脱离现代世界孤 立生存的 ,而是同时又生存在现代的历史环境中,同较高的文化同 时存在,和资本主义生产所统治的世界市场联系在一起 。 这样,与俄 国公社并存的发达的资本主义生产力及其统治下的世界市场, 将提供生 产条件以发展公社所固有的集体生产因素, 对农村公社加以改造, 使其 脱离原始的形式,实现更高意义上的复归。 使俄国可以不通过资本主 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 而把资本主义制度所创造的一切积极的成果用到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19 卷,人民出版社,1963 年版,第 451 页。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19 卷,人民出版社,1963 年版,第 444 页。 17 公社中来 。 马克思交往理论的基本内容 1 1交往是人的存在方式交往是人的存在方式 人的生产活动和交往活动构成了人类生存必不可少的条件, 人必须 为自己的生活而生产, 而生产本身是以个人之间的交往为前提的。 首先, 人只有在社会交往中才能作为人而生存和生活下去。人们要有效地生 活, 除了同自然界发生联系以外, 必须通过社会交往, 在一定的范围 (家 庭、部族、团体等)中活动。其次,人只有在社会交往中才能实现自我 认识。 自我意识是人和动物相区别的根本标志之一。 马克思也指出:一 个种的全部物性、 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 而人类特性恰恰 就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 但是,人的自我意识不是先天的。人都是 在社会交往中认识自己的。 独立的个人无法做到对自身的认识, 他必须 在交往中通过认识别人来反观自己以及自己和对方的关系。 最后, 人的 本质只有在社会交往中才能彰显。人在本质上一种社会存在物 ,表 现人的现实本质的是人的社会属性。 人的自然存在和生命活动都打上了 社会的烙印,不再是单纯的自在存在物、自然意义上的动物,而是社会 动物。 但人的社会本质不是自在形成的, 而是通过一系列社会化过程获 得的。人的社会化过程即与人交往的过程。在人们的社会交往活动中, 人们能够在超出特定时空的范围内传递已经获得的经验文化,彼此学 习,相互模仿,个人吸取社会成果,把类的创造变为个体的能力,从而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19 卷,人民出版社,1963 年版,第 431 页。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1 卷,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第 46 页。 18 使人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这也就是说,只有通过社会交往,通过社会 化的过程,人才能真正以人的方式而生活和存在。否则,中断与他人的 交往,脱离人类社会,没有同代人与历代人之间经验文化的传递,人最 多只能是个两脚动物,而不可能成为人。 狼孩 、 熊孩的发现,便 是一个有力的证明。 2 2交往是生产的前提交往是生产的前提, , 生产决定交往的形式生产决定交往的形式 交往是生产的前提。 物质生产作为人们必不可少的物质生活资料的 生产, 构成人的历史的现实起点。 人们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物质资 料本身, 而这一生产正是以交往为前提而实现的。 因为任何人都不可能 脱离社会而独自生产一切物质生活资料, 人的需要的无限性和人的活动 能力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决定了, 人们必须共同活动和交换其活动才能 生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