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中学教育学复习提纲小抄.doc_第1页
陕西中学教育学复习提纲小抄.doc_第2页
陕西中学教育学复习提纲小抄.doc_第3页
陕西中学教育学复习提纲小抄.doc_第4页
陕西中学教育学复习提纲小抄.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西北大学出版社 2011年2月第1版第一章 教育和教育学1、教育产生的五大观点:神话起源说、生物起源说、心理起源说、劳动起源说、交往起源说。2、教育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原始教育、古代教育(奴隶教育和封建教育)和现代教育。3、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表现为:教育没有从人类的诸多活动中分离出来成为专门的活动;教育内容和手段的简单、粗糙、原始;人们受教育的机会均等。4、奴隶社会教育的特点表现为: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学校教育的内容趋于分化和知识化;学校教育制度尚未健全。5、封建社会教育的特点表现为: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等级性;教育与生产劳动相分离;教育书法呆板,奉行强迫与棍棒教育;官学与私学并存等。6、现代教育的特点:教育的普及性,义务教育形态出现和普及义务教育的年限逐渐延长;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教育形促进式多样化;教育内容更加丰富、深入、系统,教育手段现代化、网络化;教育国际化。7、学校教育:是指根据一定社会(或阶段)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8、对教育本质的不同认识:上层建筑学说、生产力说、双重属性说、多重属性说、社会实践说、特殊范畴说。9、教育的功能分为:社会功能和个体发展功能。10、教育的社会功能分为: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11、教育政治功能的作用:教育具有维系社会政治稳定的功能具有促进社会政治变革的功能:教育的普及化可以推动社会政治变革。教育通过传播先进的思想、弘扬优良的道德,促进社会政治的变革。教育可以促进社会政治民主化。12、教育的经济功能表现为:教育促进经济增长的功能。教育促进科技发展的功能。13、教育的文化功能表现在:具的选择、整理、传递和保存文化的功能。具有创造、更新文化的功能。教育具有吸收、融合世界先进文化的功能。14、影响个体发展的因素:遗传、环境、教育和个人主观能动性。15、教育的个体社会化功能:教育促进个体观念的社会化。教育促进个体智力与能力的社会化。教育促进个体职业、身份的社会化。16、教育的个体个性化功能:教育促进人的主体意识的发展。教育促进人的个体特征的发展。教育促进人的个体价值的实现。17、教育学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教育学的萌芽阶段、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教育学的发展阶段。18、当代教育学的发展状况:教育学研究的领域日益扩大。教育学研究基础和研究模式的多样化教育学发生了细密的分化,形成了初步的教育学科体系。教育学研究与教育实践改革的关系日益密切。教育学加强了自身的反思,形成了教育学的元理论。19、学习教育学的意义:有助于树立科学的价值观有助于掌握教育理论,熟悉教育的实践规范有助于总结教育经验,探索教育规律有助于其他教育理论的学习。第二章 教育目的1、教育目的:就是在进行教育活动之前对教育要实现的结果或要达到的标准的预测或规定。2、教育目的的理解(简答):教育目的是对未来客观实在超前或预告的反映。教育目的既体现为社会教育目的,又体现为个人教育目的。教育目的首先是学校的教育目的。3、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的关系:广义的教育目标就是教育目的,而狭义的培养目标则是指各级各类学校、各专业培养人才的具体质量规格。由此可见,教育目的是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而培养目标则是不同性质、不同层次和不同专业学校教育所要完成的具体任务,甚至可以是每一个具体教育活动的具体目标。社会团体或个人提出的,对教育实践可以不具约束力;而教育方针则是由政府或政党提出的,对教育实践具有强制性。4、教育目的的功能:规范功能、调控功能、评价功能。5、确立教育目的价值取向:个人本位的价值取向和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个人本位的价值取向:指把个人价值看成高于社会价值,把个人的发展作为教育目的根本所在的一种主张。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把社会的价值看成高于个人的价值,把社会作为制定教育目的的根本所在。6、教育目的和教育方针的关系:教育目的是理论术语,是学术性概念,属于教育基本理论范畴;教育方针则是工作术语,是政治性概念,属于政策学范畴。教育目的着重对人才培养基本要求作出规定,教育方针着重是对教育事业发展方向所提出的要求。教育目的反映的是一定社会对人才培养的总的要求,规定教育培养人才的质量规格;教育方针是阶级或政党确定的在一定时期内教育发展的基本指导思想。教育目的有时提出是由社会团体或个人提出的,对教育实践可以不具约束力;而教育方针则是由政府或政党提出的,对教育实践具有强制性。7、确立教育目的的客观依据: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教育目的的制定也受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制约。8、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思想渊源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内容。人的发展同社会生产的发展相一致社会分工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现代工业要求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途径。(马克思提出了“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思想渊源)。9、1986年义务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九年义务教育的目的是:“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努力提高教育质量,使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为提高全民族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的建设人才奠定基础。”10、我国的教育方针: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11、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构成: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12、落实我国教育目的时要特别注意的几个方面: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开放思维、崇高理想。13、落实我国教育目的必须正确处理的关系:教育目的与教育目标的关系德、智、体、美诸育之间的关系全面发展与因材施教的关系全面发展与职业定向的关系。第三章 学生1、学生作为人的本质属性:学生是有自主性的人学生是完整的人学生是有差异的人。2、学生的发展包含:身体的发展和心理的发展。3、学生发展的一般规律:不平衡性、顺序性、阶段性、稳定性和可变性、个别差异性。4、学生作为学习者的特有属性: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具有与成人不同的身心特点具有发展的潜在可能具有获得成人教育关怀的需要学生是以学习为主要任务的人:学生以学习为主要任务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习学生所参加的是一种规范化的学习。5、影响学生发展的因素:遗传素质、环境、教育和人的主观能动性。6、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主导作用主要表现在:教育以明确的培养目标,规定着个体发展的方向学校教育通过教师培养学生的活动进行,对个体发展的影响较为全面、深刻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主导作用随着社会向前发展而不断加强。7、学生发展的时代特征:生理成熟期提前价值观念多元化自我意识增强学习兴趣不高心理问题增多。8、中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大致有:学习方面的困扰人际关系方面的困扰青春期生理、心理困扰人生发展中的烦恼。9、初中阶段这一时期学生的主要的发展任务:发展有意记忆的能力;发展借助于表象进行逻辑思维的能力;发展创造性能力及探索精神;建立一定的兴趣和爱好;获得情绪的自我调控能力;学习处理与同辈的关系,建立与同辈的友谊;形成一定的理想和价值观系统作为行为的指引;发展自我教育的能力;适应自身生理变化带来的压力。10、学习:是专指学生在学校里的学习,是学习的一种特殊形式,即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培养才智的过程。11、学生学习的特点:学生学习的组织性学生学习的依赖性学生学习的间接性学生学习的基础性。12、学习的分类: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是最基本的学习类型,也是最主要的学习类型)、自主学习与他主学习、有意义学习和机械学习、竟争性学习与合作性学习、继承性学习与创新性学习、符合性学习与操作性学习。13、现代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14、自主学习的特点:自主学习是一种主动学习。是一种独立学习。是一种元认知监控的学习。15、合作学习的特点:互助性、互补性、自主性、互动性。第四章 教师1、教师劳动的特点:复杂性教师劳动的对象是千差万变的学生,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困材施教,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教师要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负责。影响学生的因素是复杂的,不仅有学校教育的影响,而且还有家庭、社会等其他因素的影响。教师职业既需要从事教师工作的人有渊博的专业知识,又需要他掌握一定的教育理论;既需要他有从事教师职业所具有的一切能力,又需要有高尚的品格。创造性学生是活生生的个体,他们在发展过程中是不断变化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心理活动都是非常复杂的,每个学生都有其不同的学习特点。教育教学过程中随时可能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偶发事件,这些偶发事件都没有一定的常规,每次出现都需要教师机智、灵活地处理。这种工作性质,也决定了教师劳动的创造性。示范性教师通过自己的德、才、学、识,用有格力量去感化学生。中小学生的向师性和模仿性,决定了教师以及他所倡导的思想观点、行为准则必然也必须成为学生效法的榜样。在引导学生从不知到知的过程中,经常需要教师用正确的示范指导,帮助学生正确掌握知识,形成技巧和独立工作的能力。长期性教师劳动培养人才的周期长劳动效果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得到检验。空间的广泛性的时间的连续性。学校虽然是专门的教育机构,但学校又不可能控制所有影响学生发展的因素,因而学校也就不可能把教育的时间和空间完全集中在学;校内部。这就决定了教师的劳动必然会在空间上具有广泛性,时间上具有连续性。个体性和集体性。(从教师的自我备课、讲课等个人活动和与其他教师配合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两方面来说)2、教师的职业角色:教师是教育者、教师是文化的传播者、教师是研究者。3、教师的职业形象:教师的道德形象、文化形象、人格形象。4、教师的专业素质:专业道德:忠于事业,甘于奉献热爱学生,教书育人团结合作,互勉共进严于律己,积极进取专业知识: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识和一般文化知识。专业技能:包括教师的教学技巧和教育教学能力。专业情意:专业理想、专业情操、专业性向、专业自我。5、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主要包括:教育加工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交往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课程开发与创造性能力、自我反思与教育研究能力。6、教师的专业情意主要包括:专业理想、专业情操、专业性向、专业自我。7、教师常用的教学技巧包括:导入的技巧,唤起学生的注意力,刺激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的技巧,适时对学生正确的学习行为给予奖励。变化刺激的技巧,变换感觉的途径,变换交流的模式,变换语言的声调。发问的技巧,训练、改善学生的反应,增强学生的参与程度。分组活动的技巧,组织小型的学生小组,指导咨询、鼓励协作。教学媒体运用技巧,板书设计,教具的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掌握。沟通与表达的技巧结束的技巧,总结学习的表现,提出问题的要点,复述学习的重点补救教学的技巧,学生的个别辅导,学生作业的指导。8、教师应具备的人格特征包括:生活丰富,爱好广泛与人热情交往情绪上的安全感和自我认可具有现实性知觉有自知之明有长远的人生目标。9、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是教师专业特性。教师专业发展既指教师成长的结果,也指教师成长的过程。教师专业发展隐含的第三层意思是,教师是专业发展的主体,即教师拥有专业发展上的自主权;需要对专业发展进行自我设计、自我监控;具有自我发展的意愿和动力。10、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和策略主要包括:职前的教师教育、新教师的入职培训、教师在职学习、以评价促发展和教师自主发展。11、关于师生关系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地位问题有以下不同的观点,归纳起来有:“教师中心”论(这是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派师生观)。“学生中心”论(这是以杜威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派师生观)“教为主导,学为主体”论“双主体”论。12、师生关系的外部结构:教育关系、心理关系、伦理关系。13、师生关系的实践表现:专制型、放任型、民主型(民主型师生关系是最佳的实践状态)。14、良好的师生关系对搞好教学具有积极作用:有利于树立自己在学生中的威信,更好地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作用有利于学生人格的发展有利于学生智力的发展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让学生在这种氛围中感受到人际关系的作用,并在师生关系中学会与人相处,对学生走向社会,学会与人合作具有重要意义。15、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树立为学生服务的观点。发扬教育民主,倾听学生意见。善于控制自己,正确处理师生之间的矛盾。16、教师应享有的权利: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实验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的学术团体,在学术活动中充分发表意见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评定学生的品行和学业成绩按时获取工资报酬,享受国家规定的福利待遇以及寒暑假斯的带薪估假对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参加进修或者其他方式的培训。17、教师应当履行的义务: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履行教师聘约,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对学生进行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的教育,法制教育以及思想品德、文化、科学技术教育,组织、带领学生开展有益的社会活动。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18、学生的权利:学生受教育的保障权、学生受教育的自由权(免于恐惧的权利、免受歧视的权利、免受控制的权利)19、学生的义务:学生有遵守法律、法规的义务。学生有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的义务。学生有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的义务。学生有遵守其所在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管理制度的权利。第五章 课程1、课程:是指各级各类学校为了实现培养目标而开设的学科及其目的、内容、范围、课程活动、进程等的总和,它主要体现在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科书之中。2、新课程结构的基本特征: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3、影响课程的主要因素:社会需求、科技革新和儿童发展。13、课程标准的结构: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附录。4、课程的基本类型:从课程内容所因有的属性来区分分为:学科课程与经验课程。从课程内容的组织形式来区分分为: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从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来区分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从课程设计、开发和管理主体不同来区分的三种类型: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从课程的表现形式或者说影响学生的方式来区分的分为: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5、社会因素对课程的影响主要体现:对培养新的劳动者的政治继承人的需要。对更新课程内容的要求。6、科技革新对课程变革所起的作用表现在:科技革新制约课程变革的目标科技革新推动课程结构的变革。科技革新影响着课程变革的速度。7、学生发展其制约性主要表现在:对课程目标的制约对课程设置的制约对教材编制的制约。8、现代有影响的几种课程理论:学科中心主义课程论(布鲁纳)学生中心主义课程论(杜威和罗杰斯的学生中心课程思想的显著特征是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社会中心主义课程论。9、中心学课程表现形式有: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材等。课程计划是课程的总体规划,课程标准和教材是课程内容的具体形式。10、课程计划是指由课程权力主体根据国家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制定的有关教育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它规定课程门类、课程设置顺序、各门课程的教学时数和学年编制。11、课程计划的内容:序言、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考核办法、课程管理。12、课程标准是:单科课程的总体设计,它从整体上规定某门课程的性质及其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具有统一性、普遍性和强制性。(国家课程标准体现的是一种国家意志)。14、课程标准对教师的指导意义:在中小学,各科课程标准是国家对各科教学的统一要求,是编写教材和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也是衡量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15、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教材,教学的主要媒体,按照课程标准的规定,分学科门类和年级顺序编辑,包括文字教材和视听教材。15、新课程标准的特点:努力将素质教育的理念切实体现在课程标准的各个部分突破学科中心改善学习方式体现评价促进学生发民的功能为课程的实施提供了广阔的空间。16、课程资源:是决定课程目标能否有效达成的重要因素,是指形成课程的直接来源。17、课程资源的特点:多样性、间接性、具体性、多质性。18、课程资源的开发途径:从学生现状出发开发课程资源从师资的条件出来开发课程资源从学校的特色出发开发课程资源从社会的需要出发开发课程资源。19、课程资源开发要注意的几个问题:教师课程资源开发的意识亟待加强课程资源开发不能局限于编教材课程资源开发要与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转变结合起来。第六章 教学理论1、教学:是教师教、学生学的统一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同时,身心获得一定的发展,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2、我国近年来有关教学本质的不同认识:特殊认识说、发展说、实践说、交往说。3、教学本质的认识:教学是教与学统一的过程教会学生学习是教学本质的具体规定育人性是教学本质的核心特征。4、教学的意义:教学是传授知识经验、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教学是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教学是进行文化传承、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5、教学的任务:引导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基本技能充分发展是学生智力和创造才能,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发展学生体力,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审美情趣并奠定科学的世界观关注学生的差异,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6、教学原理:就是在对教学本质及规律认识的基础上,对教学(课堂教学)进行组织和改进的科学理论。7、教学的基本原理应包括:科学性原理(直观性原则、系统性原则、巩固性原则和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发展性原理(量力性原则和因材施教原则)、主体性原理(启发性)、育人性原理(教育性原则)和反馈性原理(反馈调节原理)。8、直观手段有以下三种:实物直观、模拟直观、语言直观。9、在教学中如何贯彻直观性原则:恰当地选择直观手段直观是手段不是目的在直观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认识。10、如何在教学中贯彻系统性原则:必须按照教学大纲的顺序进行教学教学必须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由简到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11、如何在教学中贯彻巩固性原则: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保证巩固的科学性巩固的具体方式要多样化。12、如何在教学中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注重在联系实际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能力联系应从多方面入手。13、如何在教学中贯彻量力性原则:重视儿童的年龄特征和关键期。了解学生发展的具体特点恰当地把握教学难度。14、如何在教学中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充分了解学生尊重学生的差异面向每一个学生。15、如何在教学中贯彻启发性原则:树立正确的师生观,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教给学生主动学习的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发展创造性,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16、如何在教学中贯彻教育性原则?在教学科学性的基础上进行思想教育充分挖掘教材内在的思想性。注重教学艺术和言传身教。17、如何在教学中贯彻反馈调节原则?通过多种渠道,及时获得学生学习的各种反馈信息对获得的反馈信息及时评价,对教学活动作出适当调节培养学生自我反馈调节能力18、教学组织形式就是教学活动中都是和学生的组织方式及教学时间和空间的安排方式。(个别教学是历史上最早出现的教学组织形式)19、班级授课制:是以班为单位进行的集体教学,它有规定的教学时间、教学场所、教师和学生,并要求教师根据国家规定的课程计划、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开展教学工作,课堂教学是班级授课制的基本表现形式。20、班级授课制的基本特征:班、课、时。21、对班级授课制的评价:优越性: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有利于发挥学生集体的教育作用。局限性: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创造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不能很好地适应教学方法的多样性不利于因材施教彼此之间缺乏分工与合作。22、最佳的教学组织形式主要表现为:分层教学、小组合作教学和小班教学。23、分层教学是将学生按照智力测验分数和学业成绩分成不同水平的班组,教师根据不同班组的实际水平进行教学。24、分组教学的优点:可以适应学生的兴趣和差异,便于实行因材施教,使优秀学生扩大知识面,早日成才,也可以保证落后的学生掌握基础知识,达到教学基本要求。其缺点是在管理上比较复杂,而且加重了教师的负担。25、小组合作学习的基本要求包括:科学分组和分工、精心设计讨论、适时引导和调控、及时反馈和评价。26、小班教学要注意以下问题:取消教师分科任教改革现的班级制度以保证给予学生均等的机会第七章 教学实践1、教学实践:就是教学主体主要是教师的教学行为和教学活动。2、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备课、上课、课后活动。3、备课:是在课堂教学活动以前的所有准备活动,是上好课的前提和条件。备课的种类:可以从不同角度划分:以备课的场合和人数划分有个人备课和集体备课;以备课的智力活动方式划分有内心备课和行为备课;按备课的工具划分有纸质备课和计算机备课;按系统层次划分学期备课、单元备课和课时备课等。4、课时备课:即针对一节课的准备活动,是备课的最关键部分,是教师对影响教学活动的各种因素进行分析整合,并确立教学方案的过程,有大量的工作要做。5、备课可以简单地概括为“四备”:备教材、备学生、备设计、备媒体等。备课的核心是科学的课堂教学系统设计。6、一堂好课的标准:目标明确、完成任务内容正确、充实、抓住重点、难点和关键结构合理,充满机智媒体有效,方法适当,善“启”善“导”语言科学而有艺术板书有序,科学合理7、书写板书的要求:教师板书形式上要字迹清楚规范、位置适当;内容上突出重点,注意与教师活动结合,对学生有启发和提示作用,同时还要注意设计的直观性和艺术性。8、课后教学活动:主要是对学生的指导工作(课外作业的布置和批发、课外辅导)和教师自己的反思总结工作(评课和说课)。9、教学策略:是根据教学目标,在特定的教学情景下,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而产生的,对教学活动进行控制和调节,并选择运用恰当的教学媒体所使用的方法和方式的总称,包括教学活动中方法的选择、材料的组织、对师生行为的规范管理等。(特点:具有指示性和灵活性。)10、教师教学策略的种类:教学准备策略(包括教学目标的叙写、教学材料的处理、组织形式的设计等)、教学行为策略、教学评价策略、指导学习策略。11、课堂教学主要的教学策略:口头语言表达策略(课堂讲授策略、对话策略)、板书设计策略和多媒体教学手段策略。12、课堂教学教师行为主要是:语言表达、板书、使用媒体。13、板书设计策略要求:形式多样,因地制宜,使用综合。提炼准确。形象实用。形式美观。14、多媒体教学的优势:能化虚幻为现实,化抽象为直观,使情景教学成为可能。具有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具有交互性和信息量大的特点。课件作品可以作为共享的教学资源,远距离及时传输,改变学校教育、班级教学的封闭模式。教师的劳动往往具有一定程度的重复性,使用课件可以从一定程度上减少教师的重复劳动,利于教师身心健康,让教师的精力更多地集中在创新和改革上。15、教学方法:是指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为实现教学目的和教学任务要求,在教学活动中所采取的行为方式的总称。16、我国目前的中小学教学活动中常用的教学方法分五类: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方法,包括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等。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方法,包括演示法、参观法等。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方法,包括练习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以欣赏法为主的教学方法。引导探究为主的方法,如发现法、探究法等。17、发现法:又称探索法、研究法,是指学生学习概念和原理时,教师只提供一些事例和问题,让学生自己通过阅读、观察、实验、思考、讨论、听讲等途径去独立探究,自行发现并掌握相应的原理和结论的一种方法。18、使用教学方法的基本策略:教学方法的选择策略、教学方法的运用策略、多种方法整合,形成教学模式。19、教学评价:就是根据教学目的和原则,利用所有可行的评价方法及技术对教学过程及预期的一切效果给予价值上的判断,以提供信息改进教学和对被评价对象作出鉴别的过程。20、教学评价的分类:按评价功能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按评价的方法和标准分类:相对性评价、绝对性评价、个体内差异评价。21、教学评价的意义和作用:是提高学校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导向作用。是完善教学系统的重要环节鉴定作用和反馈调控作用。教学评价是推动教学活动不断增值的重要手段激励作用。22、教学评价的基本原则:客观性原则、发展性原则、指导性原则、主体参与性原则。23、学生学业成绩的考核分为:平时考查和阶段总结考试两种。考试的依据与标准是学科教学目标。24、考试工作的基本阶段:测验目标的确定。科学的命题。考试方式的确定严格地组织考试客观公正地评阅试卷。第八章 班级管理1、班级:班与级是一种统称,它包含着教学班和年级。教学班主要是以年龄相近,教学进程相同,由一定数量的学生组成的群体,是学校管理和教学中的最基层单位。(最早正式使用“班级”一词的是文艺复兴时期的教育字伊拉斯谟。)2、最早从理论上设计班级组织的是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大教学论。2、班级管理的基本理论:整合分理论(整体把握、科学分解、组织综合)、人本管理理论(人是班级管理的核心要素、学生是班级管理的主体)、实践锻炼理论(实践锻炼是学生素质提高和能力发展的基础班级的学习活动和师生间、同学间的的交往是学生实践锻炼的主要形式。)、调节控制理论(班级系统的发展和整体功能的实现需要实施有效地控制信息反馈是班级系统控制的保证)、整体育人理论(学生是完整的个体、影响学生发发展的因素素纷繁复杂)。3、怎样建立一个良好的班集体?确立班集体的奋斗目标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实行班级管理民主化、细致化发挥班委会和骨干的核心力量开展各种有意义制度的教育活动。4、班级制度管理的基本环节:拟定实施细则;宣传、教育;监督、评比;总结、奖惩。5、班级教学管理的内容包括:明确教学管理的目标和任务。建立行之有效的班级教学秩序建立班级管理指挥系统。指导学生学会学习。6、班主任:是学校教学工作的直接实施者,是学校德育工作的直接执行者,是班级管理的直接组织者。7、班主任所担任的角色:班主任是各种教育力量的协调者班主任是班级情绪氛围的调控者班主任是生命发展的促动者8、班主任的工作方法:情感陶冶法、实际锻炼法、说理教育法、奖惩激励法、目标管理法、因势利导法、心理疏导法。9、班主任专业化的内涵:专业道德、专业职责、专业能力。10、班主任专业化的主要内容:学会人文关怀学会班级建设。11、班主任专业化的原则:主体性原则、实践性原则。12、促进班主任专业化的措施:行动研究、反思总结。第九章 学校德育1、德育:即学校对学生进行的政治、思想、道德和心理品质、法纪意识的教育,它是关于学校范围与条件下的德育原理与实践。2、学校品德的形成:学生品德在主体有选择地接受外部环境影响中形成和发展。德育活动是促进外界德育影响转化为学生自身品德的基础。3、学生的品德是由知、情、意、行四个基本要素构成的。4、学校德育的主要途径:思想政治教学、其他各种教学、班主任工作、共表团、少先队活动、劳动和社会实践、活动课与课外活动、心理咨询与职业指导、校外教育、家庭教育、校网络、学校文化环境、社区文化环境。5、学校德育常用 的方法:说理教育法、情感陶冶法、实际锻炼法、榜样示范法、修养指导法、思想品德评价法。6、学校德育的新方法:利益调节法、冲突引导法、情感激励法、无意识教育法、登门槛技术法(弗里德曼和弗雷泽提出来的)。7、学校德育方法在运用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学校德育方法必须多种多样并各具特色在学校德育实施过程中必须使各种方法有机配合、灵活运用,没有任何单个的十全十美的方法,也没有一种确定有害的方法。学校德育方法必须增强直观性和可操作性。8、国外学校德育改革和发展的一些趋势:世界各国日益重视学校德育。学校德育目标与内容的层次性、综合化学校德育形成综合化、网络化和实践化学校德育方法的多样化。学校德育的科学化。9、国外几种主要的德育模式:道德认知发展模式、体谅关心模式、价值偿清模式、完善人格模式、社会行动模式。10、国外学校德育主要途径与方法:设置专门的德育课程,课堂教学是传授道德知识的基本方法课外、校外活动是实施德育的重要形式劳动活动是施行德育的必要途径充分利用社会文化机构的大众传媒介的影响。严明纪律,务实管理。11、国内学校德育改革的主要理念:生活德育论、人性化德育论、主体性德育论、德育美学论、制度德育论、生命德育论、体验德育论、活动德育论。12、国内学校德育改革的思路:实现由约束性德育向发展德育性转变。实现由单向灌输德育向双向互动德育转变。实现由单一德育模式向多样化和个性化德育模式转变实现由封闭式德育向开放式德育转变。第十章 教育教育研究1、教师教育研究:是指教师对日常教学生活的一种自觉的多样化的探究活动和过程,它突出强调教师的主动参与和全身心体验,强调对教学活动的意义、价值、动作等不断解读,选择和创造。2、中小学教师教育研究的特征主要表现为:主动性、反思性、日常性、实践性。3、教师教育研究的意义与作用:有利于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可以使课程、教学与教师真正融为一体是教育科学繁荣的需要可以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与发展有利于教师不断积累实践知识有利于提高学校办学品位,形成学校办学特色。4、教师教育研究的基本过程:选择课程、制定计划、实施研究、整理分析、表述成果。5、教师教育研究的原则:客观性原则、系统性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教育性原则。6、教师观察法的类型:自然观察法、直接观察法、参与观察法、综合观察法。7、运用教育观察法应注意的问题:注意观察与分析相结合、掌握观察技巧,培养观察能力。8、运用教育调查法的基本要求:按照调查目的与任务选择调查对象保证调查的可靠性和准确性严格控制调查条件定性分析与定分析相结合。9、教育实验法的概念和特点:教育法:指通过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确认事物的因果关系,从中探索教育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特点:主动变革性、控制性、因果性。10、运用教育实验法应注意的问题:教育实验设计要符合教育性原则必须提出实验的假设搞好实验变量的设计教育实验法与其他研究方法的综合运用。11、教育统计法:是研究人员把通过调查、实验、测验等方法搜集到的数据材料进行整理、计算和统计检验,以求得对研究的教育现象分析的一种研究方法。12、教育统计法的一般程序:整理数据和数量分析。13、教育统计法的方法:描述统计、推理统计。14、校本研究:是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的简称,指以学校自身条件为基础,以学校校长、教师为主力军,针对学校现实存在的问题而开展的有计划的研究活动。15、校本研究的特点:是一种实践研究校本研究以校为基础和前提。16、校本研究的类型:单个教师的研究、学校教师群体的研究和合作型研究(合作型校本研究是一种最佳的研究形式)。17、校本研究的基本因素:自我反思、同伴互助(对话、协作和帮助)和专业引领。18、校本研究的主要方法:行动研究、课堂人种和个案研究三种。19、行动研究是为行动而进行的研究,是在行动中的研究,即这种研究在教学的活动中进行;是对行动的研究,即这种研究的对象和内容就是行动本身。20、个案研究:是针对单一个体在某种情况下的特殊事件,广泛系统地收集有关资料,从而进行系统地分析、解释、推理的过程。21、校本研究的成果表述:教育调查报告、教育实验报告、学术论文、教育叙事、教育案例、教学课例。第十一章 基础教育改革1、基础教育:是国家教育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和国家教育建设的根本,也是国家提高民族素质的一项奠基工程。2、基础教育改革的意义:促进人的个性与全面素质的发展。获得“走向生活的通行证”。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促进社会文化发展。3、影响基础教育改革的理念:人本主义教育理论、建构主义教育理论、多元智力理论、后现代主义教育理念。4、基础教育改革的背景: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基础教育面临的挑战。5、基础教育体制改革分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投资体制改革、办学体制改革。6、现行中小学内部管理体制的基本架构主要包括:实行校长负责制、实行教职工聘任制、实行学校劳动分配制度的改革。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经历了七次。7、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关注学生作为“整体人”的发展。统整学生的生活世界与科学世界寻求学生主体对知识的建构。创建富有个性的学校文化。8、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经验,学生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能力。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9、世界各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宏观趋向主要表现在:教育全民化、终身化、民主化、信息化和个性化等方10、基础教育学制改革特点:重视学前教育,入学年龄提前。重视“天才”儿童的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朝着综合统一的方向发展。1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轨迹呈现以下的特点:课程现代化、课程综合化、课程生活化、课程能力化。12、基础教育教学改革态势:教学模式及学习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教学组织形式日趋多样化教学评价逐步确立了新观念与新方法现代信息技术与学校教学日趋整合。 1、学校产生于奴隶社会。2、六艺:礼、乐、射、御、书、数。3、教育本质是教育现象中最一般的东西,最稳定的部分。是一种有目的影响人身心发展的社会活动。4、教育学是研究教育活动,提示教育规律的科学。5、我国古代中的学记(礼记中的一篇)是我国最早,也是世界最早的教育文献,比西方最早的教育著作古罗马教育家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一书还早300多年。全书只有1229个字。6、教学相长是学记里面的。7、柏拉图的理想国提出了比较完整的教育体系。还有一部代表作为法律篇。8、亚利士多德最早提出德智体和谐发展思想。代表作有伦理学、政治学。9、17世纪开始,教育学进入了独立形态阶段。英国哲学家培根为独立形态教育学的出现做出了重要贡献。1623年培根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提了出来,与其他学科并列。10、1632年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写出了大教学论,他提倡班级授课制,还提出了“直观性”教学原则,强调教师的作用等。11、1776年,德国哲学家康德在德国哥尼斯堡大学讲授哲学的同时,首开教育学讲座。12、赫尔巴特继承了康德的教育学讲座,并于1806年出版了普通教育学这本著作被誉为教育学独立的标志。13、英国教育家洛克的教育漫话。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的爱弥儿,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的林哈德和葛笃德,俄国教育家乌早申斯基的人是教育的对象等。14、古罗马昆体良的著作论演说家的教育比较系统地论述了教育问题,被誉为西方第一本研究教学法的书。15、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教育家杜威在1916年出版的民主主义与教育一书中提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改造”。提倡以儿童为中心论。他认为学校应从儿童的兴趣出发,服从他们的实际生活要求。他的理论被称“新教育” “进步主义教育”思想。其代表作有: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民主主义与教育等。27、孔子的教育思想在他的言论集中有充分反映. 28.、孔子说:不愤不启,不非不发,”启发”一词由此来. 16、在前苏联先后出版的各种版本的教育学中,影响最大的是1939年出版的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建国后,我国翻译的第一本教育学著作即为该书,其思想影响我国教育界长达40年左右。17、前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优化”理论,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理论,苏霍姆林斯基的“全面发展理论”,德国的“范例教学”理论,马斯洛、罗杰斯的人本主义教育思想也影响较大。18、美国教育家、心理学家布鲁纳于1963年发表教育过程一书,提出“学科结构”和“发现法”思想。19、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卢姆在1956年出版的教育目标分类系统一书中,将教育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动作领域三大目标,建立了教育目标分类与评价理论。20、杨贤江的新教育大纲这是中国最早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论述教育的著作。21、陶行知提出了“生活教育论”,包括“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个组成部分。22坚持个人本位的价值取向的代表人物有:法国思想家卢梭,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德国哲学家康德,美国的马斯洛,法国的萨特等。23、坚持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的代表人物有:德国的纳托普,凯兴斯泰纳,法国孔德和涂尔干等。24、马克思提出了“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思想渊源。25、中国近代史上由国家制定的教育目的,始于1904年的奏定学堂章程,反映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指导思想。26、国家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通过课程体现国家的教育意志;地方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通过课程满足地方发展的现实需要,校本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通过课程展示学校的办学宗旨和特色。27、中国近代系统完备的学制系统产生于1902年的又称壬演学制. 28、是最早的教育著作,提出了”教学相长”的辩证关系. 29、苏格拉底问答分三步:第一步称为苏格拉底讽剌,第二步叫定义,第三步叫助产术. 30、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萌芽于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31、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作品是 32、英国哲学家洛克提出了著名的”白板说” 34.从独立的教育学诞生的角度说,通常以德国赫尔巴特的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