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设计(论文)-泥石流勘查设计.doc_第1页
毕业设计(论文)-泥石流勘查设计.doc_第2页
毕业设计(论文)-泥石流勘查设计.doc_第3页
毕业设计(论文)-泥石流勘查设计.doc_第4页
毕业设计(论文)-泥石流勘查设计.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本科生毕业设计 I 摘 要 近年来,泥石流的频发给山区人民的日常生活和山区的经济建设造成了巨大的危害。 本文以河北省某县、泥石流为例进行勘查设计。 、在历史上没有发生过泥石流,沟域内植 被较好。但从2005年至今,由于沟域内铁矿开采,植被遭到破坏,大量矿渣被堆积在沟 道内及岸坡上,堵塞了原沟道,新增大量松散固体物源,在暴雨条件下发生大规模泥石 流灾害的危险性大大增加,对中下游沟道旁、村居民区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构成威胁。 本文论述了泥石流勘查设计工作的具体内容。并通过查明勘查区的地质环境条件,分析 泥石流的形成条件和基本特征,提出来泥石流勘查工作的部署。运用地形测量,地质调 查和测绘的方法,槽探和钻孔的勘探手段查明该区泥石流的发展程度,并提出合理的防 治方案。 、泥石流的治理工程的关键在于拦挡固源和降低泥石流水动力条件,尽可能避免 弃渣堆积体物源启动。基于此, 、中上段治理工程主要通过布置拦挡工程,而在、下游居 民区处因地形条件限制,主要采用排导措施,起到保护、居民区的目的。 关键词:关键词: 沟域形态 ;形成机制 ; 拦挡工程 ;排泄能力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debris flows caused great harm to the daily life of people who live in the mountainous area and the economy construction of mountainous area as the result of its frequent happening. The destruction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creases the happening of debris flows. This article takes the debris flows of Chejiangou in Pingshan County of Hebei Province for example to conduct a survey of design. There never landslides in the history of Chejiangou and vegetation is better in the ditch area. However, since 2005, due to the iron mining in the ditch, the vegetation there was destructed and a large number of slags accumulated in the channel and bank which blocked the original channel. Added a large number of loose solid source, the risk of large-scale debris flows occurrence in heavy rain conditions is greatly increased which pose a threat to the life and property safety of Chejiangou neighborhood residents who live in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the ditch road. 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specific content of the debris flow exploration and designation work. And to analyze the debris flow formation conditions and basic characteristics and proposed deployment of the debris flow survey work through the identification of geological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in exploration area. We use topographic survey, geological survey and mapping, trenching and drilling exploration tools to identify the degree of development of the area of debris flow, and put forward reasonabl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programs. The key management project in the Chejiangou debris flow is to hold back the solid sources and reduce debris flow hydrodynamic conditions, and at the same time avoid debris in the accumulation of material source to start as much as possible. Based on what we discussed above, the main method to control the debris flows in the upper and middle reaches is to arrange permeable dam. While due to the limitation of terrain conditions in the Downstream of debris flows, we use drainage measures to protect the neighborhood of 本科生毕业设计 II Chejiangou. KEY WORDS:the shape of ditch domain;formation mechanism;blocking engineering ; excretion capacity 目 录 本科生毕业设计 III 摘 要.I ABSTRACT.I 1 前言.1 1.1 任务由来.1 1.2 目的任务.1 1.3 勘查依据及参照规范.2 1.4 以往工作程度.2 2 勘查区地质环境条件.2 2.1 自然地理条件.2 2.2 地形地貌条件.3 2.3 勘查区地层岩性.4 2.4 地质构造.5 2.5 气象水文.5 2.6 人类工程活动对泥石流的影响.6 3 泥石流形成条件和基本特征.6 3.1 泥石流的沟域形态特征.6 3.2 泥石流的危害性及危害对象.9 3.3 泥石流发展历史分析.9 3.4 泥石流沟物源类型、分布及物源量估计.9 3.5 泥石流的形成机制、主要诱发因素及易发性分析.12 4 泥石流勘查方案部署.14 4.1 资料收集.14 4.2 勘查范围.14 4.3 治理工程初步设想.14 4.4 勘查工作布置原则.19 4.5 采取的主要勘查技术措施.19 4.6 勘查工作总体布置.19 4.7 勘查工作量及实施中调整要求.24 4.8 勘查工作技术要求和验收标准.26 4.9 勘查中需要分析研究的重点技术问题.31 5 勘查组织机构及人员.31 5.1 勘查项目部及作业组.31 5.2 项目管理及工程技术人员.32 6 勘查工作进度设计.32 6.1 进度计划.32 6.2 施工进度控制.33 7 勘查工作保障措施.34 7.1 技术质量保障措施.34 本科生毕业设计 IV 7.2 劳动安全保护措施.34 7.3 环境保护措施.35 7.4 施工进度保障措施.35 8 预期成果.35 8.1 勘查成果图件及附件.35 8.2 治理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及附件.36 9 勘查工作预算.36 9.1 编制依据.36 9.2 编制方法.36 9.3 预算结果.36 致谢.39 参考文献.40 本科生毕业设计 1 泥石流勘查设计 1 前言 1.1 任务由来 某县观音堂乡秋卜洞村、泥石流位于某县西北部山区。经调查访问,、在历史上没 有发生过泥石流,沟域内植被较好。但从 2005 年至今,由于沟域内铁矿开采,植被遭到 破坏,大量矿渣被堆积在沟道内及岸坡上,堵塞了原沟道,新增大量松散固体物源,在 暴雨条件下发生大规模泥石流灾害的危险性大大增加,对中下游沟道旁、村居民区居民 的生命财产安全构成威胁。据调查访问,、泥石流威胁居民住户共 30 户 123 人,此外, 泥石流还威胁沟道内及沟道两岸约 50 亩农田和大量村道,潜在经济损失 500 万元。、泥 石流目前危害程度属中型,进行勘查和治理显得必要而紧迫。 接受河北省国土资源厅委托,由我院承担河北省某县观音堂乡秋卜洞村、泥石流隐 患点的勘查工作。根据项目总体部署,本次勘查工作勘查精度应达到施工图设计勘查阶 段勘查要求。 1.2 目的任务 1.2.1 目的目的 查明、泥石流发育的自然环境、形成条件、泥石流的类型、规模等基本特征及危害 性,为泥石流治理方案的选择和治理工程设计提供可靠的地质依据。 1.2.2 任务任务 (1)查明形成泥石流的物源条件,包括物源类型、分布范围、可转化为泥石流的松 散固体物动储量及泥石流固体堆积物的粒度沿沟道的变化特征等; (2)查明形成泥石流的沟道条件,包括沟道的宽度、长度、弯曲度、纵比降、跌坎、 卡口等沟道特征;特别是泥石流堆积扇的发育特征及沟道泄流能力; (3)查明形成泥石流的水源条件,包括降雨量、水库、堰塞湖等水体对形成泥石流 的补给特征; (4)调查泥石流沟道上、中、下游及支沟汇入主沟口等典型断面的过流特征,推算 不同设计频率下泥石流的水文特征值(流体重度、水位、流量、流速、一次性冲出固体 物质量、弯道超高、冲击力等) (5)综合分析研究泥石流的暴发频率、活动规律,预测泥石流的发展趋势与可能的 危害程度,划定泥石流灾害的危险区范围,调查泥石流危害特征(对象、范围、方式) ; (6)调查已有泥石流治理工程的效果,针对拟进行工程治理(拦挡坝、谷坊坝、排 导槽、防护堤、护坡、绿化等)的地段和部位进行必要的工程地质勘查,提供满足工程 设计需要的平剖面图和工程地质参数; (7)调查工程治理区的水电、原材料供应、施工道路、作业场地、工程占地拆迁等 施工条件; (8)编制泥石流防治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提出两套方案进行技术经济比较,推荐 治理方案。在推荐治理工程方案的基础上编制治理工程初步设计。 本科生毕业设计 2 1.3 勘查依据及参照规范 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规范 (DZ/T0220-2006)为本次工作执行的主要标 准;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 (GB 50021-2001) ; 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详细调查规范 (1:50000) ; 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设计规范 (DZ T02392004) ;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规范 ; 钻探技术规范 (DZ/00791) ; 地质勘查坑探规程 (DZ0141-94) ; 原状土取样技术标准 (JGJ 89-92) ; 工程测量规范 (GB BV50026-93) ; 国家水准测量规范 ; 国家三角测量和精密导线测量规范 ; 地质勘探安全规程 (国家安全生产行业标准 AQ2004-2005) 。 1.4 以往工作程度 石家庄地区在 20 世纪 60 年代至 80 年代末期主要是做基础地质方面的工作,进行水 文地质条件的勘查,基本查明了区域水文地质条件;由 20 世纪 80 年代末期至今则主要 进行与地质环境有关的工作,主要调查、研究成果有: (1)1/20 万水文地质区测报告 (石家庄幅) ; (2)1/50 万地质区测普查报告 (1973 年,河北省幅) ; (3) 太行山北段 1:20 万水文地质修编报告 (河北省地矿局第二水文地质工程地 质大队,1991 年) ; (4) 河北省石家庄市地质灾害调查报告 (河北省地矿局第一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大 队,1992 年) ; (5) 河北省 1:50 万环境地质调查报告 (河北省环境地质勘查院,2001 年) ; (6) 河北省某县地质灾害调查与防治区划报告 (河北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2003 年) ; 其它收集到的相关资料。 2 勘查区地质环境条件 2.1 自然地理条件 本次勘查工作区位于石家庄市某县秋卜洞村、 ,中心地理坐标:北纬383618, 东经:1134925。 、距离某县城约75km,距离观音堂乡约15km,具体交通位置见某 县交通位置图(图2-1): 本科生毕业设计 3 图2-1 交通位置图 2.2 地形地貌条件 某县地形总体趋势西高东低、北高南低,海拔 1112281m,由西向东依次为中山区、 低山区、丘陵区。 、流域地形总体上属深切割构造侵蚀中低山区,沟域内总体上地形陡峻,地形临空 条件发育。 、沟域形态近似条矩形,沟域汇水面积 2.2km2。受构造控制,沟域分布不对称, 支沟发育,西侧较窄,东侧较宽。海拔 816-1405,相对高差 589m。沟域岸坡以陡坡地 貌为主,一般坡度 3545,岸坡植被发育,乔、灌、草均有生长,沟域内在 2005 年 铁矿开采之前,生态环境良好,从 2005 年至今,沟域内大量开采铁矿,形成了数个矿渣 堆积体,为泥石流的发育提供了大量的松散固体物源。 、总体上为 U 型谷地貌,局部为 V 型谷地貌,特别是上游沟段和各支沟通常沟谷较 为狭窄,坡度较陡,水流湍急,且动态变化较大,具陡涨陡落的山溪沟谷特征。 、截至到目前,尚未发生过泥石流,没有明显的泥石流堆积区域,将改沟分为形成 区和流通区,其中,形成区上段(矿渣堆积体上部)森林植被覆盖率高,踏勘未发现明 显变形破坏迹象,可参与泥石流活动的松散物源量较少,属清水区;矿渣堆积体区域为 泥石流的物源区,矿渣堆积区域以下沟道段为泥石流的流通区。 、泥石流 本科生毕业设计 4 沟域范围及地形特征如沟域卫片所示(图 2-2) 。 图(卫片)2-2 、沟域全貌(2008 年 12 月摄) 2.3 勘查区地层岩性 、流域范围内主要地层为第四系地层和中太古界地层。 2.3.1 第四系第四系 第四系地层主要包括残人工弃渣堆积层(Q4ml) 、残坡积层(Q4el+dl)、冲洪积堆积层 (Q4al+pl)。 1、第四系人工弃渣堆积层(Q4ml) 分布于主沟上游左岸斜坡上部、主沟和1支沟、2支沟、8支沟交汇处沟床及岸 坡上、3支沟沟头、4支沟沟头,厚度一般220m,物质组成为碎石土,主要为铁矿 开采产生的矿渣。 2、第四系残坡积层(Q4el+dl) 分布于主沟和各支沟两岸斜坡上,分布范围较广,土体物质成分复杂多样,主要为 本科生毕业设计 5 碎块石土组成。 3、第四系冲洪积层(Q4al+pl) 主要分于主沟和各支沟沟床,主要为碎石土组成,局部平缓段以粗砾砂为主,渗水 性较好。 2.3.2 基岩基岩 、流域范围内主要出露基岩地层为(Ar2Fgn)中太古界阜平群(混合)片麻岩,岩性 主要为浅色斜长片麻岩、条带状黑云斜长片麻岩、角闪斜长片麻岩。主要分布于山坡中 上部、主沟和各支沟沟道两侧及冲沟底部,铁矿开采面等,分布范围较广,节理裂隙发 育,岩层倾向10-235,倾角25-72,见图2-3、图2-4。 图2-3 主沟沟床底部强风化片麻岩 图2-4 泥石流沟两侧斜坡上强风化片麻岩 2.4 地质构造 本区在大地构造上位于中朝准台地的一个相对稳定的级构造单元山西断隆的东 部边缘,属新华夏构造体系。地处第三隆起带太行山隆起,主结构面呈 NNE 向。紫荆关 灵山深断裂从丘陵区通过,山区 EW 向褶皱较发育、各期褶皱相互叠加,岩脉侵入,构 成了错综复杂的褶皱形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 183062001中国地震动 参数区划图 ,某县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 0.05g,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分为 0.45s,地震 烈度设防为 6 度。县境内未曾发生原发性地震。 2.5 气象水文 2.5.1 气象气象 某县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大陆性气候。由于高差悬殊,立体气候明显,四季分明, 季节性强,光照充足,降水量偏少,夏暑冬寒,温差较大。受大气环流分布的制约表现 为春暖夏热秋爽冬寒。年平均气温 12.8,极端最高气温 42.1,最低气温-26.5。 年最热月份是 7 月,平均气温 26.3;最冷月份是 1 月,平均气温-8.2。年较差 29.5。各月平均气温除最热的 7 月和最冷的 1 月外,其余 10 个月可以 7 月为轴分为对 称的 5 对近似月。无霜期平均 140-180 天。 区内降雨量变化较大,历年多年平均降雨量 560.3mm,年最大降雨量 1209mm(1996 本科生毕业设计 6 年) ,降雨量多集中在 6-9 月份,占全年降雨量 80%以上,且长长发生大暴雨,最大日降 雨量 76mm(1999 年) 。 2.5.2 水文水文 本区属海河流域子牙河水系,流经本区的河流有:郭苏河、南甸河、营里河、滹沱 河、柳林河、文都河、温塘河等。其中,滹沱河是本区最大常年性河流,发源于山西省 繁峙县,境内流长 110km,多年平均流量 8.62 亿 m3,年最大流量为 2410m3/s,其余河流均 为季节性河流,发源地均为本县。区内有岗南、黄壁庄两座大型水库;石板水库、下观 水库等 6 座中小型水库。岗南、黄壁庄两座大型为石家庄市饮用水源地。 勘查区以深切“U”型谷为主,总体上岸坡较为陡峻,切割深度较大。主沟纵长 2.55km,主沟沟头最高点高程为 1292.0m, 、居民区处高程为 816.0m,相对高差 476m,主 沟平均纵坡降 167.0。其中上游矿渣堆积处以上沟段纵坡陡峻,以下沟段总体上纵坡略 缓,且呈现陡缓相间的空间变化特征。沟谷平面上弯道发育,谷宽总体上上游较窄,下 游较宽,且呈现出时宽时窄的变化特点。 、地表径流流量约 0.0030.005m3/s,丰水期流 量可达 0.0040.007m3/s,主要接受大气降水和泉水补给,流量受降雨量影响较大,在 沟口汇入主河柳林河。 、支沟发育,支沟呈树枝状,分布较为对称,这些支沟通常纵坡较大,大部分支沟 无地表径流。 、沟域内没有水库、湖泊等地表水体,因此,泥石流暴发的水源条件主要为暴雨作 用下沟谷中产生的短时洪水。 2.6 人类工程活动对泥石流的影响 沟道内人类工程活动强度较大,主要为沟域内铁矿的开采,大量矿渣堆积在沟道内 及沟道两侧岸坡上,为泥石流的发生提供了大量松散固体物源;弃渣堆积体主要包括四 部分,分别编号 W1W4,其中 W1 位于主沟上游左岸斜坡上部,W2 堆积在主沟及 1#、2#、8#支沟交汇处沟床及沟道两侧岸坡上,W3、W4 分别位于 3#、4#支沟沟头。此外, 植被的破坏加快了斜坡雨水径流速度,减少了雨水的下渗,为泥石流的暴发增加了水源 条件。不合理的人类工程活动是形成潜在泥石流灾害的直接原因。 3 泥石流形成条件和基本特征 3.1 泥石流的沟域形态特征 3.1.1 沟域形态沟域形态 、沟域形态近似矩形,流域面积达 2.2km2,主沟整体长 2.85km,主沟宽度 540m, 流域海拔高度 1405816m,相对高差约 589m,主沟平均纵坡降 167.0%。 、支沟发育,分布较为对称,分别编号为 19支沟(见附图 1) ,大部分支沟纵 坡降较大,旱季大多无地表径流,各支沟基本特征统计如表3-1。 本科生毕业设计 7 表 3-1 、各主要支沟基本特征统计表 序号支沟编号沟长(m)沟域面积(m2)相对高差(m)平均纵坡() 11支沟7550.202202268 22支沟4840.115150 310 33支沟1280.02936 281 44支沟1790.02442 235 55支沟1950.03858 297 66支沟1830.01966 361 77支沟9650.424210 218 88支沟5580.185212 380 99支沟6130.124150 245 1010支沟3780.08896 254 3.1.2 沟域特征沟域特征 、总体上为深切“U”型谷,局部呈“V”型谷,总体上具有岸坡陡峭,切割深度较 大的特点。主沟纵长 2.55km,主沟沟头最高点高程为 1292.0m, 、村居民区处沟道最低高 程 816.0m,相对高差 476m,主沟平均纵坡降 167.0。 其中该沟主沟上游(清水区)坡度较大,主沟平均纵坡降 298.7,沟道宽窄相间, 沟道呈“V”和“U”字型,沟道弯曲较多,上部沟道宽度 720m,下部沟道宽度 825m;主沟中部(物源区)沟道较为平缓,主沟平均纵坡降 108.7,沟道多呈宽 “U”字型,宽度达 640m,W2 铁矿弃渣堆积区矿渣已将原沟道完全掩埋,沟道堵塞严 重,踏勘期间当地百姓分别沿弃渣堆积体南侧和 8支沟出口处开挖了排水明沟,由于该 段多为松散堆积物,可对沟床进行适当清理,调整沟床纵坡,在现排水沟处修建浆砌块 石排导槽,用于排泄雨季主沟和 1、2、8支沟洪水及少量泥石流,避免对弃渣堆积 体进行掏蚀冲刷。此外,主沟上游 W1 弃渣堆积体以下段和 5支沟下部沟道宽窄相间, 在这些部位为设置拦挡坝等拦挡工程提供了有利条件。 泥石流形成区支沟发育,成树枝状,大部分支沟长度较长,纵坡降较大,地形较为 陡峻。 形成区地貌见图 3-1图 3-2。 图 3-1 泥石流形成区(清水区)地貌 图 3-2 泥石流形成区(物源区)地貌 、W2 废渣堆积体下部为泥石流流通区,沟床宽度 530m,平均纵坡降 100.5,沟 床两侧岸坡多处基岩出露,其中紧邻堆积体下部为一基岩卡口,为修建拦挡坝固源稳坡 工程提供了有利条件。同时,流通区沟道宽窄相间的特点为泥石流治理工程设置拦挡坝 本科生毕业设计 8 等拦挡工程提供了有利条件。流通区、居民区段沟道较为狭窄,居民房屋紧邻沟道修建, 可对该段沟道进行适当清理,修建排导工程。 流通区地貌见图 3-3: 图 3-3 泥石流流通区地貌 、主沟和各支沟普遍沟谷狭窄,纵坡陡大,水动力条件良好。各弃渣堆积体为沟域 内的主要固体物源,物源分布较集中,且物源量大,该泥石流沟防治工程重点宜为拦挡 固源工程,同时改善现有排水条件,在沟道内物源分布集中区域和临危害对象处可设置 排导工程。 主沟沟床纵比降变化情况详见泥石流纵剖面(附图 3) ,泥石流沟域全貌图见图 3- 4。 图 3-4 泥石流沟域全貌图 泥石流形成区 泥石流流通区 危害对象 本科生毕业设计 9 3.2 泥石流的危害性及危害对象 经调查访问, 、在历史上没有发生过泥石流,主沟及各支沟植被较好,但从 2005 年 至今,由于沟域内铁矿开采,大量植被遭到破坏,大量矿渣堆积在沟道内及岸坡上,导 致沟域内松散固体物源量大增,在暴雨条件下发生大规模泥石流灾害的危险性大大增加。 、泥石流危险区范围主要为弃渣堆积体下部沟道内及沿沟道两岸预测最高洪水位和 泥位线以下区域,据此确定的泥石流危险区范围详见勘查工作平面布置图(见附图 1) , 泥石流危险区面积为 0.066km2。 根据确定的泥石流危险区范围, 、泥石流的威胁对象主要为、村居民区,通过对泥石 流形成区与流通区的调查,目前泥石流所处发展阶段为发展期,其活动强度变化趋势为 趋增势。由于该泥石流物源量极为丰富,汇水面积较大,如暴发泥石流,大量松散固体 物源形成的稀性泥石流极有可能沿沟冲出,对流通区、居民区居民生命财产安全构成威 胁,造成严重的经济财产损失,据调查访问, 、泥石流威胁居民住户共 30 户 123 人,此 外,泥石流还威胁沟道内及沟道两岸约 50 亩农田和大量村道,潜在经济损失 500 万元。 因此, 、泥石流目前危害程度属中型,进行勘查和治理显得必要而紧迫。危害对象分布见 图 2-5。 图 3-5 、泥石流危害对象 3.3 泥石流发展历史分析 据调查走访,在 2005 年之前, 、沟内松散固体很少,且植被覆盖率较高,历史上没 有发生泥石流,从 2005 年至今,沟道内及两岸堆积了大量的矿渣,新增大量松散固体物 源,雨季已有少量的松散物质冲出,因此,泥石流暴发的危险性增大,一旦遇到暴雨等 不利情况,其发生较大规模泥石流的可能性有所增大。 本科生毕业设计 10 3.4 泥石流沟物源类型、分布及物源量估计 、泥石流的物源类型主要分为坡面侵蚀物源、沟床堆积物源、弃渣堆积体物源。通 过踏勘,对物源类型及分布进行了初步调查,对物源量进行了初步估计。 3.4.1 坡面侵蚀物源坡面侵蚀物源 、除铁矿开采区外,其它区域植被覆盖较好,可提供泥石流活动的面状物源较少。 在铁矿开采区域,植被遭到破坏,斜坡结构变得较为松散,局部地段水土流失可能加剧, 如图 3-63-7 所示,因坡面侵蚀出现的水土流失面状物源区面积共约 0.03km2,平均厚度 约 1m,可提供的松散固体物源总量约 3104m3,按特大暴雨条件下侵蚀厚度 0.5m 计,其 可参与泥石流活动的动储量约 1.5104m3。 图 3-6 主沟左岸侵蚀物源 图 3-7 主沟右岸侵蚀物源 3.4.2 沟床堆积物源沟床堆积物源 、沟床堆积的松散固体物源主要分布于弃渣堆积体以下沟段,沟床宽 515m,平均 宽约 8m,总长约 500m,堆积物平均厚度约 1.5m,物源总储量约 0.6104m3,如图 3- 83-9 所示。 图 3-8 主沟上游沟床堆积物源 图 3-9 3支沟沟床堆积物源 沟床堆积物参与泥石流活动的方式主要为揭底冲刷,由于这些沟段沟床纵坡较缓, 本科生毕业设计 11 通常情况下不会启动。如遭遇大暴雨,沟床水动力条件将大大提高,可将沟床刨蚀,裹 挟沟床堆积物,参与泥石流活动的可能性是较大的,预计这种条件下沟床揭底冲刷深度 约 1.0m,据此估算沟床揭底冲刷可能参与泥石流活动的松散固体物源量可达约 0.4104m3左右。 此外,其它沟段也有很少量的沟床堆积物源,对泥石流的发生影响很小,可忽略不 计。 3.4.3 弃渣堆积物源弃渣堆积物源 弃渣堆积体主要包括 4 部分,分别编号为 W1、W2、W3、W4,见勘查工作平面布置图, W1 分布在主沟上游左岸斜坡上部;W2 分布在形成区主沟和 1、2、8支沟交汇处, 面积较大,是、最大的物源;W3 分布在 3#支沟沟头,W4 分布在 4支沟沟头,其中 W4 厚度较薄,主要沿坡面堆积。各堆积体物源分布情况详见勘查工组平面布置图,物源统 计如表 2-2,W1W4 弃渣堆积体物源如图 3-103-13。由表 3-2 可见,弃渣堆积体物源 总量约 37.1104m3,其中可参与泥石流活动的动储量为 32.3104m3。 由于弃渣堆积体物源区地形大部分较陡峻,且各主支沟纵坡降均较大,在强降雨作 用下,洪水从沟头高位倾泻而下,冲刷下坡面的松散物质,沿沟掏蚀弃渣堆积体和沟床, 裹挟沟侧松散物质向下运动,形成泥石流。 图 3-10 主沟上游沟床堆积物源 图 3-11 主沟上游沟床堆积物源 图 2-12 主沟上游沟床堆积物源 图 2-13 主沟上游沟床堆积物源 本科生毕业设计 12 3.4.4 小结小结 综上所述, 、泥石流主要物源包括坡面侵蚀物源、沟床堆积物源和弃渣堆积体物源等 三类,其中坡面侵蚀物源总量 3104m3,沟床侵蚀物源 0.6104m3,弃渣堆积体物源 37.1104m3,因此,物源总量为 12.6104m3,其中可参与泥石流活动的动储量为 39.0104m3。 、泥石流各类物源基本情况汇总如表 3-3。 表 3-4 、物源统计表 物源编号面积(m2)平均厚度(m)方量(m3) 可启动方量 (m3) W18075 108074616149 W253840 20 1076805323042 W32832 20 5664728323 W45525 2 110513315 坡面侵蚀物源 30000 1 3000015000 沟床堆积物源 4000 1.5 60004000 总计 1261249389829 由表可见,弃渣堆积体物源为、泥石流的主要物源,其次为坡面侵蚀物源和沟床堆 积物源。各类物源间有密切的转化关系,坡面侵蚀物源和沟床堆积物源所占比例较少, 对泥石流的发生影响较小。因此,如何治理 4 处弃渣堆积体物源,避免其大量启动形成 泥石流将是本次勘查和治理工程设计中应重点解决的问题。由物源组成分析, 、泥石流为 泥石型泥石流。 3.5 泥石流的形成机制、主要诱发因素及易发性分析 、泥石流按集水区地貌特征分类属于沟谷型泥石流,按水源和物源成因分别属于暴 雨型泥石流和弃渣型泥石流。在泥石流形成过程中,沟域内地形陡峻,沟谷上游和各支 沟纵坡较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