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原理专业论文)宋儒学习方式的现代诠释.pdf_第1页
(教育学原理专业论文)宋儒学习方式的现代诠释.pdf_第2页
(教育学原理专业论文)宋儒学习方式的现代诠释.pdf_第3页
(教育学原理专业论文)宋儒学习方式的现代诠释.pdf_第4页
(教育学原理专业论文)宋儒学习方式的现代诠释.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本文归纳了宋儒具有代表性的六种学习方式,即:读书山林、陶冶情操;学 圣忘道、崇尚高远;居敬主一、着紧用力;自学为主、师友砥砺;精思质疑、创 新自得;明体达用、笃实尚行。并尝试从现代教育学与心理学理论视野对之进行 讨论,认为这些学习方式与现代教育理论有吻合之处,存在合理因素。 同时, 本文还从知识传媒的变更、思想束缚的松弛、科举制的刺激、道德完善的追求与 人爿砚念的改变等方面分析了宋儒学习方式形成的文化动因,并由此探讨了宋儒 学习方式对今天的借鉴。 a b s t r a c t ih ea r t i c l ec o n c l u d e ss i xk i n d so f r e p r e s e n t a t i v e c o n f u c i a n i s t s l e a r n i n g m o d e i nt h e s o n gd y n a s t y ,n a m e l y , r e a d i n g i nm o u n t a i n f o r e s t ,e d i f y i n gs e n t i m e n t s ;l e a m i n g d o c t r i n ef r o m s a g e s ,s u b l i m i n g t h e p r o f o u n d ;c o n c e n t r a t i n g c o m p l e t e l y o n s t u d y ,e x e r t i n go n e s e l f ; l e a r n i n gp r i m a r yb y o n e s e l f , i n t e r c h a n g i n g i n b e t w e e n s ;p o n d e r i n g c a r e f u l l y w h i l e q u e r y i n g ,i n n o v a t i n g w h i l e h a v i n g a s t y l e o fo n e s o w n ;a n d s t u d y i n g i no r d e rt o a p p l y i t , c a r r y i n g i to u t s i n c e r e l y i ti sat r i a lt od i s c u s st h e m b y t h et h e o r i e si n p e d a g o g i c s a n d p s y c h o l o g y , d e e m i n g t h e r ea r et a l l i e sb e t w e e n t h e s e l e a r n i n g - m o d e a n dt h et h e o r i e si nm o d e m e d u c a t i o na n d t h a t t h e y h a v es o m er a t i o n a lf a c t o r s s i m u l t a n e o u s l y ,t h i s a r t i c l e a n a l y s e s t h ec u l t u r a lc a u s a t i o no ft h ef o r m a t i o n o f c o n f u s c i a n i s t s l e a r n i n g m o d e i nt h e s o n gd y n a s t y , f r o mt h e s e v e r a lf a c e t so ft h e c h a n g i n g i n k n o w l e d g e d i s s e m i n a t o r , t h e l o o s i n g o f b o n d a g e i n i d e a ,t h e s t i m u l a t i n g f r o m i m p e r i a l e x a m i n a t i o n ,t h e p e r s u i n g f o r p e r f e c tm o r a l i t ya n d t h ea l t e r a t i o no f n o t i o no n p e r s o n w i t h a b i l i t y , l e a d i n g t ot h ed i s c u s s i o n a b o u t t h ev a l u eo f u s i n g f o r r e f e r e n c e n o w d a y s 束储学习方式的现代硷释 宋儒学习方式的现代诠释 一、引言 纵观中国历史文化长河,宋代称得上是一个文化繁荣、学术纷呈、大师辈出的时代。 从科技领域看,宋代是发明的鼎盛时期,火药、印刷术都是这一时期的成果;从文学发 展看,宋代的欧阳修、曾巩、黄庭坚、李清照、苏轼等人都是文学史上的大师;从人才 培养看,宋代造就了范仲淹、王安石、司马光、文天祥等一大批著名的治国之才;从学 术舞台看,宋代有荆公新学、理学、心学、湖湘学、事功学等系列学术派别,更涌现 了诸如张载、胡瑗、程颢、程颐、朱熹、陆九渊、吕祖谦、陈亮等一大批学术巨匠。宋 代何以能成为这样一个令人瞩目的时代,原因是多方面的。从他们的个人成长看,我以 为这与当时的教育尤其是学习是分不开的。与先秦时期一样,宋代关于学习理论的宝贵 遗产堪称历史之最。虽然宋人的学习也受到后世这样或那样的批判,但作为一个文化高 峰、人才辈出时期的学习理论,确实值得我们加以研究。 当前,面对着科技的迅猛发展与知识容量的激剧增长,大学生学习正面临着一个从强 调知识记忆的维持性学习向强调学会如何学习的策略性学习转轨,从注重知识的习得到 注重方法的获取。今人从教育心理学研究与当代各国的教育经验比较中提出了不少关于 现代学习新方式,如研究性学习、创新性学习、主体性学习等。其实作为一个有着五千 年文化历史的学术大邦,中国古代就已积淀了不少优秀的学习理论遗产,本文希望能够 从中国文教兴盛时期宋代的教育中汲取古人关于大学学习的理论精华。并期望这些 关于学习的宝贵遗产能够与现代学习理论相结合,使之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能对当代大学 的学习方式提供借鉴。 本文探讨的主要是宋代一些大学问家文中简称“宋儒”,他们所提倡或实践的学 习方式。这里提到的学习方式是指宋儒在学习对所采用的方法、形式与学习精神,既包 括宋儒学习的具有代表性的实践活动,也包括与之相关的主要学习理论;既包括知识学 习的方法,也包括道德学习的方法。在宋儒的这些学习形式与方法中,有的学习实践与 理论是宋代以前少有的;有的是过去有过,但在宋代更加突出与兴盛的。这些学习方式 作为“宋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促使宋代文化昌盛的一大因素,对后世更是产生了深 远的影响。 二、宋儒学习方式及其现代教育视野 宋代学子的学习在历史上经历了一个较大的演变过程。宋代刚刚建朝之际,由于长 期的兵荒马乱,教育基本处于凋敝不振状念,官学不兴,私学也受到极大的冲击。宋代 宋儒学习方式的现代诠释 初期,统治者为了选拔一批能为国家所用的官员,开始重视科举取士,但官学衰败的状 况仍然没有改变,而这时社会上的学习风气已经开始大为改观,私学开始兴盛。当时针 对成人学习的私学主要有两类,一类是为精进学问而创建:一类主要为应付科举考试而 开办。同时更有一种与众不同的教育机构蓬勃兴起,并在宋中叶后成为一股强大而又极 有历史影响的教育力量这就是书院。自宋中叶起,统治者开始看到学校不兴对培养 人才的不良影响,于是,从范仲淹开始就对学校教育着手进行了改革,规定“士须在学 三百月,乃听秋赋”。由此便开始了一场热热闹闹的官学改革运动,这其中包括“三次 兴学”与王安石改革太学、创立“三舍法”等活动。经过这些改革,官学得到了一定的 改善,但其在宋代教育历史上的影响还远远比不过私学与书院,所以我们这里讨论的范 围主要以宋儒创办的私学及以高等教育为主的书院的学习方式。总的来看,宋儒有以下 关于学习的行践与提倡: ( 一) 、读书山林、陶冶情操 读书山林是历史上许多文人墨客的追求与神往,从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 山”到魏晋南北朝的“竹林七贤”隐居山林,“或闭户观书,累月不出;或登山临水,终 日忘归。” 从刘禹锡的甘居“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的陋室,而 可以“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的那份悠然,到李白的游历百川、寄情山水,都可以 看出读书人对山林的向往。读书山林之风在唐代已经很兴盛,但到了宋代才真正在规模 上、在制度上,将它升华到更高的层次。这大都由于部分宋儒无意于科举,认为“国家 累朝取士不以体用为本,而尚声律浮华之词,足以风俗偷薄。”。于是甘愿择一两清静之 地,抛开欲念,潜心学问,或是以己之业授徒讲学。如张拭主教岳簏、朱熹建学于白鹿 洞随之便有一批志同道合的学子接踵而至,拜在大师门下精研学业。学子根据自己 所好自由择师、读书山林之风比起汉唐,更是盛况空前。 与此同时,宋代大学问家自己深居山林,苦读诗书的例子也是屡见不鲜。如:“宋初 三先生”胡瑗、孙复、石介,他们自青年时期起,为了能排除干扰、静心读书,三人一 道隐居泰山,攻苦食淡,终夜不寝,一坐十年不归。相传胡瑗为了能安心学习,每逢家 书捎来,只要看到上面有“平安”二字便抛之山崖,不再多看。经过十余年苦读山林, 其三人都成为名震时的学者。北宋理学鼻祖周敦颐,年过半百后,也是闭门定居在庐 山,筑濂溪书堂以研习学问。胡宏隐居衡山,筑文定学堂,优游讲学大半生。李觏建盱 江学堂,研学授徒数十载。陆九渊就更是如此,4 9 岁后,他开始在贵溪县应天山讲学, 在废寺故址上建筑精舍,称作象山精舍,自号象山居士,在这里度过了他讲学的最兴盛 时期。他们师生一面耕田种地,一面研习学问。开创了历史上颇有影响的心学派。“事 功学派”的陈亮少年时期曾经就学于何子刚,何子刚不慕权势、甘于自屈于乡里治学, 资治通箍卷一叫七 晋书阮籍传 求儿学案立定学案 术黼学习方式的观代睦释 给陈亮的心里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影响,为了能沉下心去学习r 陈亮也避开了喧嚣的城市, 读书于龙窟卧龙山中。 面对科举的巨大诱惑,士子们往往是“汲汲于功名”而一味地钻营附庸风雅的“诗赋”, 或是呆读死记儒家经典以应付贴经、墨义的考试,甚至为获取功名而“拆东补西,染旧 作新”。这种学习现象为一些学术大师所不齿,他们宁愿抛却功名,躲进深山,学习自认 为有益之事,研究实实在在的学问,于是读书山林之风蔚然而成。 读书山林,的确有着许多宫学学习所不具备的优点。其一,从学习内容看,由于山林 读书不是为了专事科举,所以不必拘泥于科举考试所规定的“空疏无用”的内容,因循 旧学,唯古圣人之言是听。学者们往往选择自认为能为社会所用的知识进行学习。同时 也可以在自己感兴趣,有独到见解的领域,深加研究而有所阐发,形成独特的学术刨见。 如:陆九渊在学习理学的基础上重新进行探究思考而形成“心学”。其二,从学习态度看, 读书山林减少了金榜题名后“春风得意马蹄疾,一闩看遍长安花”的浮躁夸耀的心态, 就容易排除干扰,做到“心无旁物”,“主敬”、“专一”地沉下去做学问。由于宋儒读书 大多是在内部动机的激发下而开展的学习活动,这种学习就不容易受外部成败的影响, 尤其是不会像追求科举一样,一旦目标达到,就失去了前进的动力。其三,从学习方式 看,优游山林,往往能令人心旷神怡、胸怀宽广,从而做学问有大气之风范。优游山川, 正如胡瑗所言,可以使学者不是“只守一方,则滞于一曲,隘吝卑陋”m 读书山林,就绝大多数宋儒来说,他们是为了精进道德学问。在山林,他们远离了市 井的喧嚣,把个体的人格完善与学业完成作为学习的目的,而不是把读书作为获取某种 利益的手段。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读书山林是宋儒有意识选择的一种学习方式,这 种方式有利于激发与保持学习的内部动机使其不受干扰。我们知道,学习动机有外部动 机与内部动机之分。外部动机是个体对活动结果的兴趣而产生的动机。外部动机所引发 的行为,其目标不在于活动本身或活动过程,而在于行为活动可能给个体带来的某种结 果,那些可以预期的结果,能使个体获得满足或愉快,从而构成了其行为的驱动力。外 部动机的激发原因是外在的强化和影响。这种由外部强化激发的动机无法在学生心中长 久而恒定地保存,学生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一旦目标达到或遇到困难就可能停止 学习活动。在我们前些年的“搞原子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读书无用论”思潮下而使 大批学子辍学的现象正说明了这个问题。与外部动机不同,内部动机是指个体对活动本 身或活动过程的兴趣丽产生的动机。在内部动机驱使下,个体行为的直接目标指向行为 活动本身。通过行为活动的过程,个体能获得满足感、成就感,这种自我酬赏、自我奖 励的行为构成了其行为的根本动力。如果学生能把学习作为自己的内部需要,那么他们 就能做到只要有求学之乐,哪怕是“一箪食,一瓢饮”也有“孔颜之乐”。 出于中国传统的学问是道德与知识结合一体,追求个人道德的完善、追求个体心灵的 发定哥行录卷1 束儒学习方式的现代诠释 安宁、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是学习的重要动机。中国古代学子正是在山林中,体验 到了这种人与自然交融的境界。他们“对于自然美的感受与愉悦,表现为精神上的感应 与共鸣。当人们敞丌胸怀,接受自然界的沐浴,在大自然的怀抱里,体验美妙的韵律与 深沉的呼吸时,人的精神会获得最大的满足。徜徉山水,俯仰溪云,领悟奇幻绚丽的宇 宙情趣与自然生生不息的真谛,情操在这里得到陶冶,心灵在这里得到净化,当人们的 身心融化在自然的壮美之中,精神也就超越世俗的束缚而升华到宁静自由的境界。” ( 二) 、学圣志道、崇尚高远 宋儒学习特别讲究学习志向的确定,也就是要求学子在求学前首先要对自己的学习有 清楚的认识。这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学习的目标是什么,二是学习内容是什么。对 于这两个问题,宋儒的看法较之前代有较大的超越。在学习目标上,他们大多以“学做 人”乃至“学做圣人”作为他们的治学目的:在学习内容上,尽管各家有各家的看法, 但大都不为科举所诱,主张研习自己认为是有利于治国的学问,即“志于道”;在“学圣 志道”这个问题上他们都有一种不为旁物所役的、全身心致力于求“道”的崇高思想, 以学习圣人和超越圣人作为自己的求学目标。朱熹说“学者大要立志,所谓志者,不道 将这些意气去盖他人。只是直截要学尧舜。”。而胡瑗则更以圣人是可以学习并超越的思 想来教育学生。他说:“子贡之言甚而言也,孔子固学于人而后为孔子。”所以尽管宋儒 对圣人无限敬畏,但他们却认为儿人学可成圣。张载、二程等人也都认为“君子之学必 至圣人而后已。”。宋儒以学习圣人为目标,而他们要学习圣人的最主要内容就是“志于 道”。陆九渊在传授学问时首先要让学生明白义利之辨,要让学生弄清学习是为了求得道 义,还是为了获得功名利禄。他认为趋于利禄的学习只会蒙蔽学生的本心,这种学习不 但无意义,而且有害。只有指向道义的学习才具有社会价值。正如他所言:“今时士人读 书,其志在于学场之文以取科第,安能有大志? 其间好事者,因书册见前辈议论,起为 学之志者,亦岂能专纯? 不专心致志,则所谓乡学者,未免悠悠一出一入。私意是举世 所溺,平生所习岂容以悠悠一出入之学而知之哉? 必有大疑大惧,深思痛省,决去世 俗之习,如弃秽恶,如避寇仇,则此心之灵自有其仁,自有其智,自有其勇,私意俗习 如见睨之雪,虽欲存之而不可得。此乃谓之知至,乃谓之先立乎其大者”陆九渊认为天 下的一切都有道,并且道对国家有极大的影响,而道的获得来自于教化和学习,但在学 习之前又要首先树立“志于道”的思想。他在论语说中写道:“民之于道系乎上之教, 士之于道由乎已之学。然无志则不能学,不学则不知道,故所以致道者在乎学,所以为 学者在乎志。夫子日,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又日,士志于道,而耻恶农恶食者未足与 议也。孟子日,士尚志,与志于道一也。” 胡青:书院的社会助皓发j e 史化特也,第3 72 i f 湖北教育m 版礼,】9 9 6 年。 朱了语类卷八 _ 二程集j 蔓f + s 伊川语卜一 陆几渊集i 他兜f w 陆几渊集沦l 晤眦 束儒学习方式的现代睦释 来儒的“学圣志道”解决了学习的两个重要问题,一个是学习目标的问题,即:立志 的问题。一个是学习内容的问题,即:“志于道“的问题。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立志相 当于学习目标的确立,而学习目标的高大与否对学习又有重大的意义,一般来说,学习 目标越高,其所获得的学习成就的激励力量就越大。美国心理学家弗鲁姆( y 。h 。f r o o m ) 在工作与激励一书中,提出了期望理论。其理论认为,要分析一个人的行为,应该 从行为所追求的目标的价值或吸引力与其实现的可能性来考虑。概而言之,人们从事某 一工作的动机强度,或被激发的力量( 积极性) 大小,取决于目标价值的大小和预计能 够达到该目标的可能性( 期望值) 的高低,其基本模式是:激励力量( m ) = 效价( u ) x 期望值( e ) 中。我们把一个人的目标定得越高远,相对个人来说意义就更为重大,从 而在个人期望值不变的前提下其所被激发出来的力量就更大。除此以外,由于人们对某 一目标的期望值越大,那么促使他们去进行这项活动的成就动机强度也就相应地增大, 这种成就动机主要表现为个人对自我实现的态度,一般来说,它是指个人对于自己认为 重要或有价值的工作,去从事、去完成,并欲达到某种理想地步的一种内在的推动力量。 成就动机就像“催化荆”一样,促使人们奋发努力,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不断前进。 教育家们也认为高动机的人热情,对外界充满兴趣,做事投入,有好奇一扒他们学习 努力,并能持之以恒。( a m e s & a m e s ,1 9 8 4 、1 9 8 5 ,p i n t r i c h ,1 9 9 1 ,s t i p e k ,1 9 8 8 ) 所以 他们更容易有所成就。高尔基曾说过:“我们常常重复这句话,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 他的才能就发展得越快,对社会就越有益,我确信这也是一个真理”。由此些教育家 认为,在现代教学中要注意通过明确学习目标来激发学习动机,教师不仅要帮助学生确 立崇高的学习目标,同时更要注意帮助学生明确具体学习目标,如:阶段性学习目标、 单元学习目标等,以此来指导学生步一个脚印地向前迈进。 学习内容也是一个值得现代教育研究的问题。学习活动本身并没有特别的作用,而重 要的在于学的是什么,即学习的内容。如前所述,宋儒的学习内容是道德、学问合二为 一的,他们提倡学圣志道、崇尚高远的学习目标论是与其教学内容相吻合一致的。学圣 志道的目标有利于学习内容的保持,而学习内容的规范又进一步完善了学习的目标。 ( 三) 、居敬主一,着紧用力 宋儒学习大都主张一个“敬”字,一个“一”字,称作“居敬主一”。即认为学习应 克服一切干扰,做到心无旁物。关于“敬”的含义,在一些学者分析看来主要有以下几 层意思,一是“主一于心”,就是要使思想和精神高度集中在所研究事物的上面;二是“敬 于畏者”,就是要防止“人欲”的滋生与暗长;三是要“此心收敛常惺惺”,就是要抑制 内心的感情与杂念,保持注意与兴奋的集中;四是要保持容貌举止的“外肃“貌庄” 前 面三项与我们所谈的学习关系更加密切。朱熹在说到“敬“对学习的作用时是这样阐述 的“敬,奠把做一件事看,只是收拾自家精锐,专一在此。今看来诸公所以不进,缘是 卢永柳l 等上编:心理学媾i i l j 耻论教j 0 敦育成用,第2 7 7 2 7 8 硪,i :;f 壬人民j | 版礼,| 9 9 8 年。 jl 亍:奠凇教f i 心心1 i j l _ 究,始1 7 0 负,江两教育版弛,1 9 9 6 年。 6 束儒学习方式的现代隆释 但说道格物,却于自家根骨上煞欠缺精神,意思都恁地不专一,所以工夫都恁地不精锐” t 。t t 主一,只是专一”朱熹说“主一,即是做这一事,且做一事,做了这一事,却做那 一事。今人做这一事未了又要做那一事,心下干头万绪。” 所以,在朱熹看来,所谓“居 敬”,就是要集中自己的全部精力来做好一件事,不能有丝毫的懈怠,即在读书做学问时, 应做到全身心投入于书中,直到弄懂弄通。他说,只有专注于书本,才能说得上是读书。 正如“读书者当将此身葬在书中,行往坐卧,念念在此,誓以必晓彻为期,看外面有甚 事,我也不管,只凭心在书上,方谓之读书”。而谈到“主一”,朱熹的见解主要是学 习要着力于一物,排除他事的干扰,更要割除不良欲望与嗜好。他说:“格物知至,则行 无不力,而遇事不患其无立矣。然欲从事于此,要须屏远外好,使力专而不分,则庶乎 其进之易耳。”固 与朱熹相同,陆九渊也主张学习应该做到“居敬主一”,他说,“学者须是打叠田地净 洁,然后令他奋发植立,若田地不净洁,则奋发植立不得。古人为学,即读书然后为学 可见。然田地不净洁,亦读书不得。若读书,则是假寇兵而资盗粮” 然而,如何才能做 到“田地洁净”呢? 其方法是清除私欲或物欲,保持专一、纯净的心态。只有做到心地 清明、精神内敛、不被外物所役,学习效率才可以提高。陆九渊说“愚不肖者不及焉, 则蔽于物欲而失其本心。贤者智者过之,则蔽于意见而失其本心。徇物欲者既驰而 不知至止。徇意见者又驰而不知止。故道在迩而求之远,事在易而求之难,道岂远而事 岂难,意见不实,自作艰难耳。深知其非,则蔽解惑去而得所止矣。” 只有扫除物欲, 精神主一,才能“内无所累,外无所累,自然自在,才有些子意,便沉重了。彻骨彻髓, 见得超然于一身,自然轻清,自然灵。”o 要做到居敬,同时还要革除粗心浮气的学习态 度。如陆九渊所说“写字须一点是一点,一画是一画,不可苟。善学者如关津,不可 胡乱放过。” 二程就更是认为“敬为学之大要”学者为学要排除外欲的干扰,而要排除 外欲,就必须要先做到“敬”,即“欲无外诱之怨,惟内有主而后可。”。 与“主敬专一”有关的学习方法,还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苏轼关于读书的“八面受敌法”, 他说:“少年为学者,每一书皆作数过尽之。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 尽取,但得其所欲求者尔。故愿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如欲求古今兴亡治乱圣贤作用, 但作此意求之,勿生余念。又别作一次,求事迹故实、典章文物之类,亦如之。他皆仿 此。此虽迂钝,而他日学成,八面受敌,与涉猎者不可同日而语也。” 苏轼的这种思想 f 朱子语类辑略 朱子语类卷九十六 朱子语类,卷一百一十六 续近思录卷二 陆几渊集语录下 陆九渊粲与赵髓书 陆九渊集语录下 陆九渊集语录下 一二程集粹女 转j l 白邱椿兽:古代教育恐想论从卜册。掉6 0 贝,北京师范人学版 i :,1 9 8 5 年。 柬儒学习方式的现代诠释 是一种面对浩如烟海的知识宝库而强调以问题为中心有选择的读书方法。这样,学生总 是带着问题去搜集和整理有关资料,避免精力分散。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今天的学生 面对的知识浩瀚无边,不可一一穷尽。所以,根据自己的目标选择要学的知识,而不是 漫无目的的涉猎,对学生在一定领域学有所成是有重要意义的。 学习除了要“居敬主一”,保持一颗清静、专一的心,还要坚持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 “着紧用力”。宋儒大都认为学习不可太优游,要以勇猛奋发的态度去做。朱熹说:“为 学要刚毅果决,悠悠不济事。且如发愤忘食,乐以忘忧,是甚么精神,甚么筋骨。”。他 还认为学习要如猛将用兵,用最大的力气去奋战。他的“读书如战阵厮杀,擂着鼓,只 是向前去,有死无二,莫更回头始得。”这就是强调读书要用最大的心气去做,刻都 不可悠然,正如“为学正如撑上水船,一竿不可放缓”。他还认为学习还要有一股“学 不成人誓不回”的决心,他说:“圣人千言万语,无非只说此事是策励此心,勇猛奋发, 拨出心肝与他去做。如两边擂起战鼓,莫问前头如何,只认卷将去,如此方做得工夫。 若半上半落,半沉半浮,济得甚事! ”应该是“且如项羽救赵,沉船破釜,持三日粮,示 士卒必死无还心,故事破秦。”回吕祖谦也认为学习不仅要有一股韧劲,还必须振作精神, 有一股子锐气。如果悠悠闲闲,疲疲沓沓,时断时续,就会使刚刚鼓起的学习劲头疲软 下去,收不到良好的学习效果。他说:“大抵人之为学,须是一鼓作气,一有间断,便非 学矣,所谓再而衰是也。”固因此,他认为“学者最不可悠悠”,即使是天资聪慧的人也是 如此;他曾说:“平时徒持资质,工夫悠悠,殊不精切,于要的处或卤莽领略,于凝滞处 或遮护覆藏,为学不进,咎实由此。”囝他告诫学生千万不可“怠惰苟且”、“漫应课程”, 反对人们把学习看成是轻而易举之事,认为持有这种看法的人,必定是在学习上没有下 过苦功,否则是不会说出这样不知轻重的话来。 张载也言及学习不可有停息懈怠之心,而应该着紧用力,一往无前。他说:“人到向 道后,俄顷不舍,岂暇安寝。”o 如果悠闲息之,则“亦与死无异,是心死也。” 而陈亮 就更以“十年壁水,一几明牌”,叶适则在乐清北山,“常沿流上下,读书以忘岁月”来 实践如何着紧用力。 “居敬主一”与“着紧用力”是关于学习的注意专一,与学习的态度意志努 力的问题。这两者对学习的影响古人早有论述,如苟子劝学篇中的“蚓无爪牙之利, 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丽二螯,非蛇、蟮之穴而无可寄 托者”就是由于用心不专一。奕秋教两学生学棋的故事也说明了专心致志、着紧用力对 程氏家塾读书分年日程朱子读书法 朱子谱类卷一百二十一 程氏家塾读书分年口程朱子读书法 朱子语类卷八 东莱外集杂说 东莱别集与陈村举 f 张载集经学删窟义删篇 张蛾集纷举理窟气质篇 宋儒学习方式的现代诠释 个人学习成就的重要性。从注意在学习活动中的作用看,现代心理学认为“注意是智力 活动的门户”,因为只有当我们把注意集中在某项知识的学习上,才能接受到这种影响, 正如1 9 世纪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所说:“注意是一个唯一的门户,外在世界的印象, 或者较为挨近的神经机体的状况,才能在心理上引起感觉来。如果印象不把我们的注意 集中在它身上,那么,虽然它们也可以影响我们的机体,但我们是不会意识到这种影响 的。”。现代认知心理学研究还表明:信息在通过人的感受器传递通道时,可能遵循着一 种“过滤器”原理,比如,如果学习者关注左耳的信息,那么右耳的信息就记忆很少。 所以,如果一个人同时关注几件事情,就很容易受到干扰,就好比“左手画圆、右手画 方”往往难以取得较好的效果。注意是智力活动的组织维持者,没有注意,就会“白黑 在前而目不见,雷鼓在侧而耳不闻”。 我们只有集中注意,投入全部精力、兴趣、情感 才可能学有所成。 从学习态度看,一个人对学习是“悠悠”还是“着紧用力”对学习结果的影响非常明 显。常言道,“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就是说明了勤奋与坚强意志的重要 性。学习是一项艰苦的脑力劳动,它需要学子为之付出巨大的艰辛与意志努力。首先, 学习要有吃苦的精神,用一句俗语就是“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其次,在学习过程中遇 到的一些困难,需要人们的意志努力来克服。意志对行为执行着两种功能,即:激励功 能和抑制功能。前者在于推动人去从事达到预定目的所必需的行动,后者在于制止不符 合预定目的的行动。意志不仅组织、调节外部动作,而且可以组织、调节人的心理状态。 所以具备坚强的意志,对于学习者来说,一可以使其控制自己的情绪,全身心地投入于 学习,二可以使他们自觉地用意志努力来克服不利于学习的因素,这对学习来说也是不 可或缺的。 ( 四) 、自学为主、师友砥砺 宋儒所主张的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以自学为主的学习方式。以书院而言,学子虽然拜 在大师门下,也能“亲炙大师”或得到大师高徒的教导,但教师系统讲授的机会并不多, 学子大多是自己选择学习内容,独立学习,遇到阿题可以向学长或教师请教。“程门立雪” 就是学生向教师寻求教导的一个例子。教师平时的讲授多限于就书中的一两点进行阐发, 如陆九渊在白鹿洞讲论语中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张载认为教师对学生有 进行教导的责任,但要求教师的讲述应该是少而深刻,正如“志常继则罕譬而喻,言易 入则微而臧。”o 同时还要尽量运用叩诘法,让学生自己去寻找答案。他说“圣人一言尽 天下之道,虽鄙夫有问,必竭两端而告之” 。吕祖谦也认为对学生的讲解只应起到引路 人的作用,如果讲解过度,就会让学生失去独立思考的机会,达不到教学效果。朱熹的 看法是学习应该是学子自己以积极的态度去掌握知识、寻求真理。他认为学生首先要树 乌申斯基:人足教育的对擎第一卷,第2 1 8 页,科学教育出版社,1 9 5 9 年 葡予解蔽 张栽集正紫中璃 张裁集正浆中证 9 束儒学习方式的现代诠释 立自己去寻求所需学习知识的观念,也就是自发地去学习;其次,学生的学习主要是依 靠自己进行。他用吃饭的例子来说明食物是要自己去找的,不能像婴儿一样,等着别人 做好了饭来喂,学习也是如此。“读书是自家读书,为学是自家为学,不干别人一线事, 别人助自家不得。”函既然学习是自家的事,那么教师的作用在哪里,朱熹说自己做教师 是遵循这样一个原则“某此间讲说时少,践履时多。事事都用你自去理会、自去体察, 自去涵养。书用你自去读,道理用你自去究索。某只是做得个引路底人,做到得个证明 底人,有疑难处,同商量而已。” 所以教师的作用在于:( 1 ) 、引路,就是根据学生的特 点给学生指明学习方向,并传授学习的有关方法。( 2 ) 、证明,学生学习的结果要在教师 那里得到验证和反馈。( 3 ) 、解疑,教师的作用还在于学习过程中对学生的指导,为学生 解答疑难问题。朱熹的这种关于师生主客体关系的主张是极具现代意义的。 在教师的讲述与学生自学的基础上,宋儒都积极主张师友在学习上的相互切磋、共同 探讨。即使是避居山林的书院学习也是师友讲学融融,如胡瑗在其教学法中就极为重视 师友间的相互切磋、问难。他教学时往往把学生分为几个小组,让学生之间互相讨论与 争辩,他自己也参与其中。王安石也主张师友之间要互相切磋,不能一味灌输。教师不 能“有讲而无应”,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学生也不能被动接受,不能“有读而无问”。 所以,这种相互探讨学问的风气在宋代甚为浓厚。从大师自身看,邵雍就认为师友切磋 对学习有无尽的好处。他说“兑,说也,其他皆有所害,惟朋友讲学无悦于此。” 他自 己也曾游学千里以求与有道者切磋。叶适则引用学记中的“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 寡闻”来说明师友切磋的重要性。陈亮与陈傅良的争论更是常常达到“往往击杯案,声 撼林木”回的地步。太学在王安石的改革后,师友共同探讨学问的风气也日渐浓厚,如有 一首反跌太学生学习生活的诗就体现了这一点:朝来池上有新旬,火急报与同舍知。昨 夜雨余春水满,白鸥飞下立多时。 讲会学习是宋儒就不同学术见解而进行的交流、争论。张拭、朱熹的岳麓之会,始开 讲会学习的先河。朱熹与张械常就有关问题进行探讨,据载“当张子无恙时,朱子自闽 来潭,留止两月,相与讲论,阐明千古之秘,聚游岳麓,同跻岳顶而后去。自此以后, 岳麓之为书院,非前之岳麓矣。” 朱张会讲主要讨论了“太极”问题,使朱熹理解了太 极学说的有关知识。并且两者在关于中庸的问题上,也有过一些争论,朱熹认为“喜怒 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谓之和”,而张税则认为中和说是中庸的要旨。两者就 此问题争论过一番,后来朱熹基本赞同了张拭的观点。 最有名的会讲当数淳熙二年( 公元1 1 7 6 年) ,由吕祖谦在江西信州所主持的鹅湖之会, 讨论的主题是关于治学的方式与途径问题。朱熹主张先泛观博览而后归之约。二陆则主 朱子谮类) 卷一百一p 九 朱子语类卷十三 转引自来代教育) 第3 1 7 页,河南大学出版社,1 9 9 2 年( 以下凡引自此书,只注页码) 柬元学案止斋学案 转引自脒汉才编著;f 中周古代教育诗选取注,第1 0 3 页,山东教育m 版祉,1 9 8 5 年。 臭文谁集最修岳麓书院让 1 0 宋儒学习方式的现代诠释 张先发明本心然后使之博览。朱熹认为陆九渊教人太简,而陆九渊则认为朱熹教人支离。 最后两派虽以互不相让而告终,但却给了与会之人一次学习与思考的机会,同时也是对 后世治学方式的一种新的开创。 关于教师与学生主客体关系的讨论近些年来已日益激烈,尽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重 要作用是不容置疑的,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却同益被人们重视。主体性学习、自 主性学习是目前教育发展的一个趋势。特别是在“知识爆炸”的今天,教师不可能传授 给学生所有的知识已成为不争的事实,知识的衰退期目前正呈几何级地加速。宋儒时代, 知识更新远未达到今日的快速,但他们仍然提倡“自学为主”,的确给人深思。因此,今 天的教师更需教给学生一种学习的有效方法,从“授之以鱼”到“授之以渔”的转变一 一这就是现代学习的革命。大学生是有一定知识基础和学习经验的人,对于他们,在教 师的指导下自主地进行学习是完全可能,也是适应时代所必需的。相应地,现代教师的 任务应该是在引导学生学习发展方向的基础上传授给学生定的学习方法,在学习过程 中与学生共同探讨,为学生解难答疑。 除自学以外,学术研究还需要在碰撞的火花中得到发展,从同一学科的学习与研究 来看,囹圄于一隅,互不交流就发现不了自身的局限。而且每个人的研究心得、学术观 点也各不相同,这就需要学者之间互相切蹉。甚至是学术大师也要在讲会中,与他人交 流以获得新的见解。加之当今些学术研究正朝着交叉性与综合性的方向发展,仅仅应用 一门学科的知识就显得局限,学术的创新往往在学科的融合中得以产生。所以,学术的 发展需要交流与相互学习才可能取得。这就要求现代学习不可闭门造车,只搞一家学问 而不问他人学术。 ( 五) 、精思质疑、创新自得 对于学术的继承,宋儒提倡学习不应该囫囵吞枣,而要做到有所思。“思”就必须在 熟读的基础上对学习内容加以琢磨。朱熹主张读书应该是“泛观博览而后归之约。”就是 在广泛阅读书籍的同时对重要书籍和书中的重要内容要做到仔细推敲。正所谓“学便是 读,读了又思,思了又读,自然有意,若读而不思,必不知其意味;思而不读,纵使晓 得,终是兢碗不安,一似请得人来守屋相似,不是自家人终不属自家使唤。若读得熟而 又思得精,自然心与理一,永远不忘。”陆九渊反对读书不求甚解,更反对读书缺乏自 己的思考,他说“读书固不可不晓文义,然只以晓文义为是,只是儿童之学,须看意旨 所在。”“今之学者读书,只是解字,更不求血脉。”“所谓读书,须当明事理,揣事情, 论事势。”雪这种熟读精思的提倡对现代大学学习无疑是一个良好的借鉴。 宋儒对读书虽然主张要做到“勿我”,即不要自以为是,但更要求有质疑的精神。张 载认为“学则需疑”。他认为读书的目的是“观书者,释已之疑,明己之未达”,回就是 转引自来代教育,4 3 9 页 陆九渊集语录下 张载集经学理碰- 学人艨下 张载集经学耻砬义理 来儒学习方式的现代诠释 既要从书中学 - j 自己不知道的东西,但读书又不能止于此,为学者还必须对书中内容反 复斟酌,以自己的知识去判断书中内容的正确与否。他说:“义理有疑,则濯去旧见,以 来新意。,这样通过质疑而有自己新的阐发。他认为不能提出疑问的人,不算是真正读 好了书,在读书过程中必然存在疑问,即有所谓“在可疑处有疑”和“于无疑处有疑”, 这两种疑问必须始终贯彻在读书过程中。他说“不知疑者,只是不便实作,既实作则有 疑,必有不行处,是疑也。譬之通身会得一边或理会节未全,则须有疑,是问是学处 也,无则只是未尝思虑来也。”o 叶适就是一个敢于大胆质疑的人,他对于许多时文,甚 至儒经也提出了疑问和非难。关于周易,他说:“班固言孔子为彖、象、系辞,文言 序挂之属,于论语无所见。”对于中庸的作者,他通过自己的思索与考证提出“汉 人虽称中庸子思所著,今以其书考之,疑不专出子思。” 他对当时的信守古书,思 想不敢逾越雷池半步的读书法提出了批评,他说:“本朝人才所以衰弱不逮古人者,直以 文法繁密,每事必守程度,按故例,一出意则为妄作矣。”。 在质疑的同时,宋儒对学习还要求做到用“设身处地”的方式来研读,从书中提取出 自己可以借鉴的东西。如以读史为例:宋儒大都提倡学习历史,但学习历史并不是为了 记住历史大事,而是要从中得出兴衰存亡之道。如程颐所说:“凡读史,不徒要记事迹, 须要识治乱安危兴废存亡之理。且如读高帝一纪,便须识得汉家四百年终始治乱如何, 是亦学也。”囝又说:“读史须见圣贤所存治乱之机,贤人君子出处进退,便是格物,今人 只将他见底事便做是使,不知煞有误人处。” 所以,读书学习要从学习中有自得,否则 就是无用的学习。如程颐所言:“学者看一部论语,见圣人所以与弟子许多议论而无 所得,是不易得也,读书虽多,亦奚以为? ”o 如果读书没有自己的见解,则是“与学者 语,正如扶醉人,东边扶起却倒向西边,西边扶起却倒向东边,终不能得他个卓立中途。” 这就是无所得则无所立,朱熹在其教育中也阐明了同样的道理,他说:“小学者学其事, 大学者学其小学所学之事之所以”,“大学是发明此事之理”国,这都说明作为大学层次的 学习是有思考的学习,学者应该有自己的心得。吕祖谦在谈学史时也说到观史“当如身 在其中,见事之利害,时之不祸患,必自掩卷自思,使我遇此等事,当如何处之。如此 观史,学问亦可以进,知识亦可以高,方为有益”西。陈亮在谈到学史的问题是也认为读 史的目的是以史为镜,考当今之得失,他说自己是“独好伯王大略,兵机利害,颇若有 自得于心者,故能于前史间窃窥英雄之所未及,与夫既已及之而前人未能别自者,乃从 张载集经学理窟学大原下 张载集经学理窟气质 转引自宋代教育 ,第5 1 3 5 1 4 页 固水心先生文集财总论二, 二程集遗书伊川语四 二程集遗书伊川语五) 二程集遗书伊川语八上) 二程集遗书伊川语四 朱子语类卷七 t 东菜集器i 几 1 2 宋儒学习方式的现代诠释 而论著之,使得失较然,可以观,可以法,可以戒,大则兴之,小则临敌,皆可以酌乎 此也。”国 学习不仅是至于疑和借鉴古人之理便止,如果能在此基础上有所创发,就更是宋儒 所提倡和身体力行的。如:程朱之学是对汉学的质疑和批判而建,从而独树一帜,成为 。宋学”:陆学又是在革陈伊川,对峙朱熹,而形成为所谓的“心学”;王安石就更是删 改史册,重订三经新义;到了南宋的事功学派,则更强调不唯古- o r i ,力主创新。如: 陈亮、叶适都竭力反对道德性命之学,他们敢于否定有先天地而生的“道”或“理”:敢 于动摇六经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敢于斥责道学家“道统”、“绝学”之谬,高拱危坐, 空寂名学之非;敢于倡言功利,敢于为杂霸论功。吕祖谦也是虽得自家学,并不以家学 为限,而鼓励后学不要蹈袭旧说。他在丽泽讲义中说:“今之为学,自初至长,多随 所习熟为之,皆不出窠臼外;惟出窠臼外,然后有功”,这就是教人要有创发精神。 宋儒的创新自得,还体现在他们的著书立说上。在学习和自我研究基础上,宋儒留有 大量著述:如张拭在书院讲学时,就曾潜心研究论语、孟子等,并著有论语说、 孟子说、南轩书说等学术著作。王安石的著述就更为丰盛,其在位时,曾就自己 的个人见解,写下了洋洋万言的上仁宗皇帝言事书,谈国家选材、治国之道。后来又 结合个人研究,和儿子等人一起亲自编订了三经新义。熙宁九年,他第二次罢相后, 更是潜心著述,此间他完成了重要学术专著字说2 4 卷,令当时“学者争传习之”。事 功学派的陈亮、叶适也是如此,叶适从政坛退出后,回到家乡,在授徒讲学的同时,潜 心研究学术,著书立说。据其弟子孙之宏说“初,先生辑录经史丰家条目,名习学纪 言,未有论述,自金陵归,间研玩群书,更十六寒暑,乃成序目五十卷。” 所以宋 儒在博览群书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思考,在学术上大多有了超越前人的创见。 由些可见,宋儒把学习分为两个层次:是继承层面的,就是要求通过学习来传承古 圣先人的经典学问,二是自得,自得其一在于学以致用,即通过思考把学问用于实践, 自得其二在于创新发扬,即通过质疑创新而形成自己的学术之见。 现代学习方式变革的一个主要趋势就是从接受式学习迈向创新性学习。这就是强调思 维与创新的重要性。教育要教会学生进行思考而不是让他们死记硬背现成知识,要教会 学生质疑创新而不是让他们墨守成规、不知变通。现代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观 念就是把教育的重点放在培养学习者的学习能力、思考能力上。无论是现代脑科学的开 发,还是认知心理学的研究,都是希望了解人的思维活动的生理与心理机制,以让学生 学会更好地进行思维。知识的主要价值存在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只有善于思考的人, 才能将知识灵活地运用,并对其不合理之处通过质疑、论证后而更新。在教育被大量的 记忆性知识充斥的情况下,发展学生的思维,已成为当代教育的使命。而思维的至高点 又在于创新。所以,学生能够在原有学习的基础上有自己的创造和所得,是宋儒在学习 陈亮集酌古论序 转,j i 自术代教育,第5 0 5 负 朱儒学习方式的现代诠释 方式中最强调的一点,也是最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在学会生存一书中,有这样一 段话t t 人们对付当今世界性问题和挑战的能力,归根到底取决于人们能够激发和调动创 造力的潜力。”美国哈佛大学的校长普西在人才的评价上则认为:“一个人是否具有创造 力,是一流人才和三流人才的分水岭。”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教育可以激发人的创造性 思维能力。思维作为一种能力和品质,作为人的智力的核心,又是人的智慧的集中表现。 所以,学校教育所要做的就是让学生的思维得到不断地运用以求其发展。正如赫钦斯所 言:“教育不能复制学生毕业后所需的经验,它应当使学生致力于培养思维的正确性。”。 精思质疑、创新自得的这种学术精神的确值得我们今天继承与发扬。 ( 六) 、明体达用,知行结合 宋儒提倡的学习内容尽管随各自学术见解、教育目的的不同而有差异,但他们对于学 习的要求却有一些相似,许多学者都强调广泛地学习各种实用知识。针对科举考试内容 的空疏无用,他们都提出了自己所理解的实学学问。例如:胡瑗认为“圣人之道,有体, 有用,有文。君臣父子,仁义礼乐,历世不可变者其体也。诗书史传子集,垂法后世者 其文也。举而措之天下,能润泽斯民归于皇极者其用。” 所以,在胡瑗看来,这些“明 体达用”的知识都是学子们所必须“闻”的知识,除此以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