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政治经济学专业论文)我国城市商业银行区域性发展战略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 摘 要 城市商业银行是以某一城市为服务对象的银行,是其所在区域金融的重要组 成部分,在区域金融与区域经济发展中具有独特性。我国城市商业银行一个很大 的缺陷是:业务范围集中在中心城市,也就是区域经济的发展极之内。这对区域 经济“极化”与发展极“扩散”的功能都受到制约。在如火如荼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的 浪潮中,没有越出中心城市的城市商业银行只能坐看良机遁去,而同时区域经济 一体化也失去了城市商业银行的有力支持,其步伐将不得不放慢,特别是近年来 国有商业银行开始调整其经营思路,由重规模逐渐转向重效益,撤并了一批小城 镇的分支机构,向大中城市收缩,使县域和农村金融结构发生极大变化,对县域 和农村经济发展产生非常深远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城市商业银行如何在利用 城市的区域经济发展极功能的同时,发挥其在区域金融与区域经济中的独特作 用,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便成为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 国内学者对统筹城乡区域发展和城市商业银行自身的发展作了大量的研究 工作,然而对城市商业银行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专门探讨极少。城市商业银 行区域性发展是从社会主义建设全局出发,统筹城乡区域发展,从城乡分割、差 别发展转向城乡互通、协调发展,发挥城市具有的区域经济发展极功能,把工业 化、城市化与农业、农村现代化紧密结合起来,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 村,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和农村对城市的促进作用等方面提出的。城 市商业银行区域性发展是指以其所在城市为中心, 以县域为纽带, 以农村为腹地, 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金融服务的行为,其目的是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推 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本文从分析城市商业银行区域性发展的理论基础入手, 详细分析了城市商业 银行区域性发展的内涵、理论依据、区域性发展的客观必然性和可行性。接着提 出我国城市商业银行区域性发展战略。 最后提出城市商业银行实施区域性发展战 略的建议:切实加强对城市经济发展的支持、促进县域经济发展、推进社会主义 新农村建设等。 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够为更多的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进一步探 讨这个问题,为城市商业银行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起抛砖引玉的作用。 关键词:城市商业银行;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县域经济;新农村 ii abstract city commercial bank takes certain city as service are and is the important constituent in region finance and has distinctive character in region finance and economy development. chinese city commercial bank has a very big flaw: its business scope concentrates in the key city, namely inside the key point of region economy development. city commercial bank only to be able to sit looked the good opportunity runs away due to above reason and at the same time the region economic integration also loses city commercial banks powerful support, its step will be able not but to slow down, specially started along with state-owned commercial banks to adjust their management mentality in the recent years, changed from scale to benefit, consolidated one batch of small cities branch offices, contracted to big or media-sized cities ,causes an enormous change for the finance structure of county and the countryside and extremely influenced county and countrysides economy development. how does city commercial bank displays its unique function and to promote urban and rural harmonious development become an important issue. domestic scholars had made a lot of study on urban and rural harmonious development and city commercial banks development separately, but carrying on special studying on how city commercial bank to promote urban and rural harmonious development is rare at present. the regional development of chinese city commercial bank starts from the comprehensiv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t society, to balance urban and rural development, from discriminatory to harmonious, to give full play of cities functions in region economy, to combine industrialization, urbanization and modernization of countryside, in order to realize industrys feeding to agriculture, citys support to countryside. the regional development of chinese city commercial bank means to give financial support, focusing on the city, connecting the county and spreading to the countryside,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region economy and society, to push forward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t harmonious society. this article starts from the analysis of theory basis for chinese city commercial bank regional development, analyses its connotation, theory basis, necessity and feasibility. then proposes city commercial bank regional development strategy. finally proposed suggestions: practically strengthens the support to the urban economy development , promoting the building of a new iii socialist countryside etc. the author hopes this article will further the discussion for theorist and actual worker, impels the function for city commercial bank which the city and countryside region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and offers a few ordinary introductory remarks so that others may offer their valuable ideas. key word: city commercial bank; urban and rural harmonious development; county economy; new socialist countryside 湘潭大学湘潭大学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 取得的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 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 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 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 学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 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湘潭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 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 编本学位论文。 涉密论文按学校规定处理。 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导师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1 第一章 引言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城市商业银行是以某一城市为服务对象的银行 , 而城市对其所在地区经济、 社会、文化发展的带动作用是城市本身所具有的重要功能,也是城市自身发展所 不可缺少的条件。我国城市商业银行一个很大的缺陷是:业务范围集中在中心城 市,也就是区域经济的发展极之内。这对区域经济“极化”与发展极“扩散”的功能 都受到制约。在如火如荼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浪潮中,没有越出中心城市的城市 商业银行只能坐视良机遁去, 而同时区域经济一体化也失去了城市商业银行的有 力支持, 其步伐将不得不放慢, 特别是近年来国有商业银行开始调整其经营思路, 由重规模逐渐转向重效益,撤并了一批小城镇的分支机构(从1998年到2001年, 国有商业银行撤并境内分支机构和营业网点达4.4万个),向大中城市收缩,使 县域和农村金融结构发生极大变化,对县域和农村经济发展产生非常深远的影 响。在这种情况下,城市商业银行如何利用城市的区域经济发展极功能,发挥其 独特作用,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金融服务,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便成为我 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 统筹城乡区域发展,是我国发展现实的客观需要,是我国发展战略的时代要 求:统筹城乡区域发展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根本;统筹城乡区域发展是我国 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关键; 统筹城乡区域发展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 社会的基础。正因为如此,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 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中共中央关于制订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 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进一步明确指出:必须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要 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出发,统筹城乡区域发展。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 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推进社会主义新 农村建设,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 建议对统筹城乡区域发展提出了指导思想。 与此同时,随着国有商业银行的股改上市、股份制银行的迅速发展和外资银行的 激烈竞争,城市商业银行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注定会有新的战略调整。城市商业 银行新时期的战略调整不仅要满足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更要配合我国经济社会发 展战略。因此,对城市商业银行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研究具有很强的理论意 义和现实意义,对政府决策部门、城市商业银行等有一定的理论参考和实践操作 价值。 城市商业银行暂行管理办法第六条规定,城市商业银行在符合条件的地级以上(含地级)城市设 定并以所在城市的名称命名。 2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外学者从放松银行业地域管制与提高银行效率的角度进行的研究对城市 商业银行克服其缺陷,进而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美国学 者jithjayaratne和philipstraham(1998)认为地域限制降低了银行资产的有 效性,增加了银行中介费用,尤其是限制了好的银行获得市场份额的能力 1。 robert等(1997)认为那些在解除管制之前资产收益率高于平均水平的银行, 在解 除管制之后,比资产收益率低于平均水平的银行成长得更快。molgneux(1994) 考察了英国80年代利率上限的取消和欧洲90年代金融市场的融合, 认为银行效率 的提高更好的资源配置更多的改革和创新利润的提高金融中 介资金的增加向消费者提供更好的价格和服务金融体系安全性与稳定 性 增 加 社 会 经 济 的 发 展 是 一 个 循 环 往 复 并 且 互 相 作 用 的 过 程 。 margaret(2001)还通过1965年至1994年的数据进行实证研究, 其结果表明取消地 域管制带来的银行市场规模的扩大与州(美国)经济增长之间存在显著的关系。 我国学者对城市商业银行的研究大多停留在城市商业银行自身, 例如城市商 业银行制度和经营管理等方面。 高家宁 (2003) 认为城市商业银行经营规模偏小, 市场份额不足,信誉不高;内部控制能力不足;原有信贷资产质量差,抵押资产 处置困难;缺乏企业文化,人员整体素质不高,科技实力不强 2。刘立平(2004) 认为制约城市商业银行发展的根本症结在于其管理体制的不完善,应按照现代企 业制度要求,建立科学的股权结构和法人治理结构,强化宏观调控,优化服务功能, 增强城市商业银行的竞争力 3。这些研究对城市商业银行的可持续发展有极大帮 助,但并没有从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角度对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进行研究。 但也有一些研究对城市商业银行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提供了有益见解: 关于城市商业银行在促进城乡协调发展中的地位及作用。周鸿卫(2001)认 为城市商业银行具有地域性,在区域经济和区域金融发展中具有独特性,起着其 他银行不可替代的作用 4。彭建刚等(2002)认为城市商业银行应配合经济发展 极的需要,促进发展极地区“磁场极”效应的发挥,并以此推动周边地区乃至全国 经济的增长 5。 关于城市商业银行在促进城乡协调发展中的局限性。尹明勇(2003)认为业 务经营的地域限制及两级机构管理,限制了城市商业银行灵活机制的发挥,不适 应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 6。熊继洲(2004)认为城市商业银行市场定位不科学, 不符合市场经济的规则要求 7。 关于城市商业银行如何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彭建刚、周鸿卫(2003)认为城 市商业银行应服从和服务于地方经济的发展,重点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为社会 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 8。邓晓霞(2004)认为部分经营状况良好、经营管理能 3 力较强的城市商业银行应根据地方经济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在市辖区其它 县、市或在经济一体化程度较高的地区跨区域设立分支机构,逐步实现跨区域发 展 9。杜焱(2004)认为当前中国最具活力的经济是乡镇企业,城市商业银行要 获得新的发展机遇,应把农村的乡镇企业纳入其潜在的发展客户资源 10。陈洪 转、郑垂勇、张虎春(2004)认为城市商业银行应横纵联合,加强业务合作,实 现可持续发展 11。 综上所述, 我国学者对城市商业银行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进行了初步的探 索,但基本上没有系统全面的研究成果,特别是几乎没有联系县域经济与新农村 进行研究。 1.3 本文的研究方法 首先,本文采用辩证法,辩证地看待城市、县域、农村三者的关系。其次, 采取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理论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在分析城市商业银 行区域性发展的理论依据时,针对城市商业银行自身的特点,运用经济学基本理 论探讨其原因,然后又从理论高度提出实施的建议,以服务于城市商业银行区域 性发展的实践。第三,采取了比较借鉴的方法。针对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经营范围 局限于城市的现实, 借鉴了美国银行业取消地域管制所带来银行业效率的提高和 区域经济增长的经验。 1.4 论文的结构安排 本文分四部分:第一章为引言,介绍本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国内外研究 现状,创新及不足。第二章主要阐明城市商业银行的涵义、作用和局限性、城市 商业银行区域性发展的理论依据、 城市商业银行区域性发展的客观必然性和可行 性等问题。第三章主要分析城市商业银行区域性发展战略一般理论和主要内容。 第四章在前三章的基础上, 有针对性地提出我国城市商业银行实施区域性发展战 略的建议:切实加强对城市经济发展的支持、促进县域经济发展、推进新农村建 设。 1.5 本文的创新和不足之处 本文的的创新之处主要有三点: (1)本文提出城市商业银行区域性发展的 概念,城市商业银行区域性发展是指以其所在城市为中心,以县域为纽带,以农 村为腹地,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金融服务的行为,其目的是促进城乡区域协 调发展,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2)本文比较系统全面地探讨了城市商业 银行区域性发展战略。 (3)论文紧紧联系“十一五规划建议”的精神,把县域经济 4 和新农村建设融入研究的范围,突出理论研究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当然,笔者的论文还有许多值得改进和完善的地方,特别是在城市、县域 和农村三者的深层次联系; 城市商业银行如何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等方面还存 在许多明显的不足,在今后的工作和学习当中,笔者将沿着该方向继续探索。 5 第二章 城市商业银行区域性发展的理论基础 这一章首先阐述城市商业银行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为下文分析奠定基础; 接着探寻城市商业银行区域性发展的理论依据;最后,分析城市商业银行区域性 发展的客观必然性与可行性。 2.1 城市商业银行概述 2.1.1 城市商业银行的涵义 城市商业银行是指以某个城市为服务对象, 是在合并已经企业化经营的城市 信用合作社基础上,由其所在地城市的企事业单位、居民和地方财政投资入股组 成的按照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自我约束的原则进行经营,具有一级 法人,统一核算体制的地方性股份制商业银行。这一点可以从城市商业银行暂 行管理办法第六条规定看出:城市商业银行在符合条件的地级以上(含地级) 城市设定并以所在城市的名称命名 。 城市商业银行以某一城市为服务对象,具有明显的地域性,是其所在区域金 融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区域经济和区域金融发展中具有独特性, 这表现在: 首先, 同全国性商业银行相比:城市商业银行具有地方特征,因为其大股东通常是地方 财政或当地实力雄厚的大企业;管理层次少,经营机制灵活。其次,城市商业银 行所在的城市都是其所在区域的发展极,而且分布范围广。全国 31 个省、市、 自治区(不包括香港、澳门和台湾省)中,除西藏外,其余 30 个省、市、自治 区的省会城市都有城市商业银行, 而各省会城市一般是本行政区最高层次的发展 极。再次,城市商业银行数量可观,总资产规模较大 。到目前为止,我国城市 商业银行数目已经达到 117 家。经过 10 年发展,已经取得了巨大成绩,成为中 国金融业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2.1.2 城市商业银行的作用 (1)实现了制度创新,完善了我国的金融组织体系。城市商业银行的组建, 打破了国有商业银行一统天下的局面,形成了多元化的竞争格局,带动了金融服 务水平、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的提高,促进了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化,为商业银行 我国行政区划请参阅附录 b. 周鸿卫.城市商业银行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地位j.财经窗,2001,(12):44-46. 6 建立现代银行制度积累了经验。特别是城市商业银行按照股份制方式运营,根据 公司法和商业银行法的要求,逐步实现了银行制度的创新,吸引了外资 金融机构参股,扩大了金融业对外开放,为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和引进外资工作发 挥了先导作用,初步形成了有效的公司治理机制,各项业务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2)积极支持地方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服务市民百姓,为地方经济的持 续发展发挥了独特的作用。 城市商业银行自成立之初起, 就把自己的市场定位为: 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为中小企业经济发展服务,为城市居民服务,在支持地方 经济建设,支持各类中小企业发展,尤其是在扶持民营企业发展和服务城市居民 方面,发挥了国有商业银行无法替代的作用,填补了国有商业银行收缩机构造成 的市场空白,适应了经济结构的变化,为中小企业提供了良好的金融服务,在一 定程度上满足了中小企业和居民的融资需求。 (3)有效化解了历史形成的金融风险,确保了金融秩序和社会的稳定。在 城市信用社基础上组建的城市商业银行通过扩大经营规模降低单个经营风险, 通 过规范管理控制风险的蔓延,初步化解了城市信用社时期遗留的金融风险。实践 证明,组建城市商业银行不仅延缓了城市信用社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爆发,而且通 过业务的发展,通过提高经营管理水平,有效地化解了金融风险,有效地预防信 用社可能爆发的支付危机对金融秩序和社会稳定的影响 12。 2.1.3 城市商业银行的局限性 出于对风险和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考虑, 城市商业银行自诞生伊始就受到诸 多限制,这些限制并未随着城市商业银行的快速发展而消失,因而为其进一步发 展设下种种障碍,这主要表现在:第一,经营地域的限制。虽然人民银行和银监 会已明确表示,允许达到一定条件的城市商业银行跨区域经营,但到目前为止尚 未有实质性突破。第二,市场准入的限制。目前,相当一部分城市商业银行无法 进入货币市场和外汇市场参与交易。第三,业务开展的限制。最明显的例子就是 城市商业银行无法从事基金托管业务、无法开展外汇宝业务。除上述三种限制之 外,一些政府机构还明确禁止其下属单位在城市商业银行开立结算账户;保监会 限制保险公司购买城市商业银行发行的次级债券等等。从某种程度上讲,城市商 业银行已成为目前国内银行业中受限制最多的商业银行。 这些限制使城市商业银 行的市场定位随着经济发展摇摆不定, 使一些城市商业银行在市场竞争中面临被 淘汰的风险。此外,我国城市商业银行还有一个很大的缺陷:业务范围集中在中 心城市,也就是在区域经济的发展极之内。这对区域经济“极化”与发展极“扩散” 的功能都受到制约。在如火如荼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浪潮中,没有越出中心城市 的城市商业银行只能坐看良机遁去, 而同时区域经济一体化也失去了城市商业银 行的有力支持,其步伐将不得不放慢。需要指出的是:近年来国有商业银行开始 7 调整其经营思路,由重规模逐渐转向重效益,撤并了一批小城镇的分支机构(从 1998年到2001年,国有商业银行撤并境内分支机构和营业网点达4.4万个),向 大中城市收缩,使县域和农村金融结构发生极大变化,对县域和农村经济发展产 生非常深远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城市商业银行如何克服其局限性,发挥其在 区域金融与区域经济中的独特作用, 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便成为面临的一个重 大课题。下面,我们将对这一问题进行较深入的探讨。 2.2 城市商业银行区域性发展的理论依据 2.2.1 城市商业银行区域性发展的内涵 城市商业银行区域性发展是从社会主义建设全局出发,统筹城乡发展,从城 乡分割、差别发展转向城乡互通、协调发展,发挥城市具有的区域经济发展极功 能,把工业化、城市化与农业、农村现代化紧密结合起来,实行工业反哺农业、 城市支持农村, 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和农村对城市的促进作用等方面 提出的。城市商业银行区域性发展是指以其所在城市为中心,以县域为纽带,以 农村为腹地,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金融服务的行为,其目的是促进城乡区域 协调发展,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2.2.2 城市商业银行区域性发展的理论依据 马克思关于利润最大化、竞争与城乡结合的论述、西方经济理论中关于放松 银行业地域管制与区域经济发展极理论以及我国学者相关论述为探讨城市商业 银行区域性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1)马克思主义的论述 马克思关于利润最大化、 竞争与城乡结合的论述为城市商业银行区域性发展 提供了充分的理论依据。 利润最大化驱使城市商业银行向所在区域发展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追求的目标是利润最大化。在资本主义社会里,资 本家以最小的投资获得最大的利润为目的。马克思曾引用英国评论家托约登 宁的话说: “资本害怕没有利润或利润太少一旦有了适当的利润,资本就胆 大起来。如果有 10%的利润,它就保证到处被使用;有 20%的利润,它就活跃起 来;有 50%的利润,它就铤而走险;为了 100%的利润,它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 有了 300%的利润,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绞首的危险” 。因为资本家是人 格化的资本, “它的灵魂就是资本的灵魂,而资本只有一种生活本能,这就是增 马克思.资本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1):829. 8 殖自身,获取剩余价值” 。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作为经营货币商品的特殊企业城市商业银 行,在其经营过程中,虽然讲社会效益,但其最终目标仍然是追求利润最大化。 一方面通过吸收公众存款,发放贷款,办理结算,汇兑与代理业务等为社会公众 提供服务,另一方面能获得收益。城市商业银行业务经营的规模与获利的多少紧 密地联系在一起。一般地说,其业务经营规模越大,获得的利润就越多。在获利 动机的驱使下,城市商业银行必然要扩大获利的空间,向其所在区域发展。 竞争的压力迫使城市商业银行区域性发展 市场经济是竞争的经济,哪里有市场,哪里就有竞争。改革开放以来,随着 我国金融市场供给主体的多元化, 金融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 2001年我国加入wto 后,金融市场的竞争更加激烈。四年多来外国金融机构纷纷进入我国,它们凭借 自己的人才优势、 先进的管理经验和灵活的经营手段同我国金融机构展开激烈的 竞争。相对于外国实力雄厚的金融机构与国内国有商业银行来说,我国城市商业 银行还是弱势群体。在实力相差悬殊的情况下,我国城市商业银行深感竞争压力 是“加在他们身上的强制” ,这种强制的压力“就象房屋倒在人的头上时重力 定律强制为自己开辟道路一样” 。我国城市商业银行迫于这种强制竞争的压力, 为确保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必然向其所在的区域方向发展。 城乡结合是我国城市商业银行发展的必由之路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分析城乡关系演变时指出:城乡分离是社会分工的产物。 “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的最大的一次分工,就是城市和乡村的分离,城乡之间的 对立是随着野蛮向文明过渡、部落制度向国家过渡、地方局限性向民族过渡开始 的,它贯穿着全部文明的历史并一直延续到现在” 。从马克思与恩格斯的这段 论述中,可以看出:城乡分离来源于社会分工,这是文明进步的一种标志。马克 思与恩格斯进一步指出:城乡分离将使社会资本向城市集中,进而各种要素(包 括经济、 政治和文化方面) 都逐步向城市集中, 但各种要素若向城市的过度集中, 城市对乡村的统治会不断加强,最终必然导致城乡之间的对立。他们还认为,这 种城乡对立在私有制下无法解决, 只有在公有制的条件下才能把农业和工业结合 起来,促使城乡之间的对立逐步消失,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正如马克思所说, 生产力的发展, “为一种新的更高级的结合,即农业和工业在它的对立发展的形 式的基础上的联合,创造了物质的前提” 。可见,我国城市商业银行区域性发 马克思.资本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1):260. 马克思.资本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1):394. 马克思.资本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1):92.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25):716.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03):25. 9 展符合历史的必然性,是追求人类最高境界的必然要求。 (2)西方经济学者的论述 放松银行业地域管制有利于提高银行效率 对银行业实施地域管制实际上阻碍了产业的自然演化过程, 也就是说那些效 率高的银行不能通过竞争淘汰效率低的银行, 从而降低了整个银行业资产的平均 水平 13。美国学者 jith jayaratne 和 philip straham(1998)的研究发现地域限 制降低了银行资产的有效性,增加了银行中介费用,尤其是限制了好的银行获得 市场份额的能力。 他们用美国银行业 1978-1992 年的数据研究了取消限制对整个 银行体系绩效的影响,其结论表明在取消地域限制后,银行的贷款损失和经营成 本都明显地降低了。当取消地域管制之后,效率高的银行能够得到更好的成长空 间,银行的绩效也得以提高。robert 等(1997)研究还表明,那些在解除管制之 前资产收益率高于平均水平的银行,在解除管制之后,比资产收益率低于平均水 平的银行成长得更快。取消管制除了对效率高的银行有利,能提高其经营绩效以 外,对更多的银行也能带来以下两个方面的效率改善:第一,设立分支银行有助 于银行将其贷款和存款负债进行多元化组合, 有利于进一步防范风险和维持银行 经营的稳定性;例如 calomiris(1993)的研究发现有分支的银行比单一银行破产 概率要小很多。第二,取消地域管制,能使银行将其规模扩大到最优的水平,研 究表明银行的总资产在扩大到 5 亿美元时才开始规模经济递减(berger 等, 1993) ,那么在取消地域管制以后,仍然处于规模经济递增阶段的小银行可以继 续扩大规模,直至在最有效的规模上运营。总体而言,取消地域管制对银行的效 率和银行体系的稳定性都有正面效应 14。 evanoff 和 israilevich(1991)从公司理论和市场理论出发考虑问题。在 一个完全竟争的市场里,低效率的银行要么提高效率,要么被高效率的银行驱逐 出市场,而在一个管制相对严格的金融市场里,人为设置的市场进入障碍削弱了 这种优胜劣汰的市场机制, 低效率的银行得以在市场中继续生存甚至发展。 而且, 由于不存在市场淘汰的压力,银行的经营者更有可能发生道德凤险,个人利益而 非银行绩效、短期收益而非长期效率、代理人利益而非股东收益成为经营者的目 标。因此,金融自由化由于能加大市场的竞争程度而有利于银行经营效率的提高 和社会资源的配置 15。 molgneux(1994)考察了英国 80 年代利率上限的取消 和欧洲 90 年代金融市场的融合,认为银行效率的提高更好的资源配置 更多的改革和创新利润的提高金融中介资金的增加向消费者提供 更好的价格和服务金融体系安全性与稳定性增加社会经济的发展是一 个循环往复并且互相作用的过程。 金融发展的目的就是将银行至于一个这样的环 境,在这个环境下,银行的生存与成功与否取决于银行能否适应竟争和有效率的 经营,这将激发银行良好经营的动力,促使银行提高效率。 10 从我国当前的情况来看,地域限制对城市商业银行发展的制约作用日益凸 现:一方面,地域限制不利于银行分散经营风险,阻碍了资源的优化配置,成为 银行进一步发展的制度瓶颈。另一方面,我国在加入 wto 时已承诺在 1 年后取消 对外资银行地域和经营业务的一切限制,如果外资银行具有跨地域经营的权利, 而国内银行却受到限制,就会人为制造不公平的竞争环境,影响国内银行的健康 发展。我国在金融市场和金融体制不断完善的过程中,放松对城市商业银行的地 域管制将是一种必然趋势 16。 发展极理论引导城市商业银行区域性发展 法国经济学家弗朗索瓦佩鲁在上个世纪 50 年代提出了发展极理论。该理 论强调资源配置应集中在某些具有创新能力的行业和产业部门, 并由此带动其他 经济部门成长。佩鲁提出的这个理论对于发展经济学中的经济发展的空间状态, 尤其是区域发展模式和要素配置原则的丰富和多样化,起着重要作用。它的核心 是,在经济增长中,由于某些主导部门或有创新能力的企业或行业在一些地区或 大城市的聚集,形成一种资本与技术高度集中,具有规模经济效益,自身增长迅 速并能对临近地区产生强大辐射作用的发展极, 通过具有发展极的地区的优先发 展,可以带动相邻地区的共同发展。他指出,应当以非总量的方法(即非收入增 长总量指标)来安排发展计划,将国民经济按地理幅员分解为部门、行业或地区 按不同速度不平衡增长的, 某些主导部门或有创新能力的行业集中于一些地区或 大城市,以较快的速度优先得到发展,形成发展极,再通过其吸引力和扩散力不 断地扩大自身的规模并对所在部门和地区发生支配影响, 从而不仅使所在部门和 地区迅速壮大发展,而且带动其他部门和地区的发展。关于发展极的界定,佩鲁 认为, 发展极是有主导部门和有创新能力的企业在某些地区或大城市的聚集发展 而形成的经济活动中心。这些中心具有生产中心、贸易中心、金融中心、信息中 心、交通运输中心、服务中心、决策中心等多种功能,恰似一个“磁场极” 17, 能够产生吸引或辐射作用,促进自身并推动其他部门和地区的经济增长。发展极 具有“支配效应”和“创新”的特征,即它能形成一定的作为受力场的经济空间, 对周围的地区发生支配作用,或者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对其他经济 单元施加影响,迫使其产生相应的变化。 根据佩鲁的发展极理论,经济发展的势头会随着发展极内部人力资本的提 高,规模效益的扩大,技术进步的加速,创新群的集结,产生极化效应,进而带 动经济更快发展;同时,由干发展极存在的扩散效应,还可以把其发展势头通过 信息、 技术、 管理等要素的传递机制和对资源、 市场的需求向相对落后地区扩散。 发展极理论的政策主张集中地反映在区域发展模式上, 认为以总量指标衡量发展 中国家的计划结果是不经济的, 资源配置应主要集中在发展极; 如果没有发展极, 就要创建发展极,因为在主导产业和有创新能力的部门共同作用下, “点束式” 11 极点增长及其带动作用要比平面式板块增长在资源配置上合理得多, 在经济效益 上合算得多,在用于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社会分摊资本”要少得多。 发展极具有极化和扩散两种效应:一是凭借城市自身的发展优势,通过极化 效应,不断吸引生产要素向其聚集,促进自己的成长与发展;二是作为区域空间 的发展极,城市是巨大的能源地,它可通过扩散效应向广大农村辐射,使生产要 素和精神因素向外围转移,引导和带动区域进一步发展,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极的极化和扩散效应在城市成长的不同阶段所处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 在城市 成长的初级阶段极化效应占主导地位,吸引外部的投入是主要的。在城市发展到 一定规模后,扩散效应逐渐增强,并取代极化效应而居主导地位 18。 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对我国城市商业银行区域性发展的理论指导意义在于: 在区域经济的极化过程中,表现为资金和技术的极化,从而形成不同层次的发展 极,高层次发展极在经济发展水平、资源配置效率等方面都比低层次的发展极要 好,而且在重点开发顺序中领先。在开放经济下,资金具有同质性和趋利性,会 出现低层次发展极资金向高层次发展极聚集, 即金融资源从低层次极点向高层次 极点流动。城市商业银行由于业务的地域性,在本地吸收存款的可贷资金全部投 向本区域,用于支持本区域经济的发展,能减少本区域资金的流出,有利于本区 域内发展极的成长 19。城市商业银行所在城市常常是本区域经济发达的发展极, 经过几年的经营发展,一部分比较有实力、经营较好的银行已具有向城市周边城 镇及乡村扩张的能力。同时,区域经济的扩散过程也要求城市商业银行从发展极 向其周边城镇或同一区域内较低层次发展极扩散资金, 以特定城市为服务对象的 城市商业银行会逐渐进行区域性发展 20。 (3)我国经济学者的论述 我国经济学者在对城市商业银行区域性发展的研究中, 针对城市商业银行独 特的地方特性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在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种种问题的分析, 提出不 少关于城市商业银行区域性发展的有益见解。 有关城市商业银行区域性发展的论述 赖小民(2003)提出城市商业银行“市场化股权多元化区域化 资本化国际化”的发展轨迹,认为城市商业银行应以“市场运作为核心,以 资本为纽带,实现跨区域发展的国际化战略道路”。彭建刚、周鸿卫(2003)认 为我国经济发展极的层次性和同一发展极内金融需求的多样性, 决定了城市商业 银行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地位。 提出在新的条件下城市商业银行生存和发展的理 论基点是:主动地和有战略眼光地发挥经济发展极的极化和扩散作用。城市商业 银行区域性发展战略目标是区域经济发展极的金融支柱, 而区域性发展方向是区 域性股份制商业银行。乔海曙(2002)认为城市商业银行区域发展的两大任务分 别是促进增长圈的“极化”和推动发展极的“扩散”。城市商业银行打造区域增 12 长圈应进行区位选择、产业选择和客户选择。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方向是在经济 区域内组建区域性股份制商业银行; 不同经济区域内的城市商业银行之间要加强 联合;地方政府对城市商业银行应进行政策倾斜。周正平(2003)通过对城市商 业银行的特征、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城市商业银行区域性战略的思想,即在一 个经济区内的城市商业银行通过合并或组建一个新的金融企业或金融企业集团, 通过产权的联姻、业务的合作、企业文化的协同,依照市场化的原则实现银行资 金最佳效益和银行自身利润最大化。 有关城市商业银行区域性发展战略构想 周正平(2003)提出了我国城市商业银行区域性战略的构想:通过产权上相 互参股形成统一的组织架构;开展业务合作,共同拓展业务空间;实施企业文化 协同战略;变革市场定位,在保持为地方经济和“两小经济”服务优势的同时, 扩展资金方向,实现向大中型企业的跨越。乔海曙(2002)认为城市商业银行要 成为区域性银行,分支机构除中心城市外,还应下设到县城及县下的中心城镇。 同时,不同经济区域的城市商业银行应加强结盟与联合,对区域经济产生积极的 影响。 上述论述对城市商业银行区域性发展不仅具有理论参考意义, 而且具有实践 操作价值。 2.3 城市商业银行区域性发展的客观必然性 上一节探讨了城市商业银行向其所在区域发展的理论依据, 这一节分析城市 商业银行区域性发展的客观必然性。 2.3.1 是支持统筹城乡区域发展的客观需要 统筹城乡区域发展,是我国发展现实的客观要求,是我国发展战略的时代要 求:首先,统筹城乡区域发展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根本。我国“三农”问 题的表层原因是农民收入增长缓慢, 而深层次原因在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没有完 全突破,背后隐藏着深层次的制度和体制性障碍。统筹城乡区域发展,恰好就是 在统筹兼顾的前提下,突破了把“三农”问题与社会其它单元人为割裂的思维定 势,校正了把“三农”作为一个孤立系统单独研究处理的政策取向,把“三农” 问题纳入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之中, 解决长期以来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问题;把城市发展与农村发展统筹兼顾,统筹解决城乡区域发 展的矛盾和问题, 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正如温家宝总理指出的那样, 必须 “站 在国民经济发展全局的高度研究和解决三农问题,实行以城带乡、以工促农、 城乡互动、协调发展。不统筹城乡区域发展,不仅三农问题解决不了,城市 13 的很多问题也难以解决,城市也难以更好地发展” 。可见,统筹城乡区域发展 是跳出“三农”抓“三农” ,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战略思路。其次, 统筹城乡区域发展是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关键。 统筹城乡区域 发展就是把城市和乡村的发展,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市民和农民的利益,统筹兼 顾, 实现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 即致力于解决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矛盾。 从此意义上看,统筹城乡区域发展是我国经济协调健康发展的关键。再次,统筹 城乡区域发展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 全面小康社会是一个惠及十几亿 人口的更高水平的、更全面的、发展比较均衡的社会。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 须逐步缩小工农差别、城乡差别,使城乡居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我国的现状 表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统筹区域城乡发展,要求建立 有利于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体制,以此促进农村小康的早日到来。解决了这个难 点,就解除了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的基础约束。 作为我国金融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城市商业银行, 在金融支持统筹城乡区域 发展上一是责无旁贷,二是大有作为。 2.3.2 是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迫切需要 建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金融支持体系, 是后改革时期金融体制改革目标的 战略定位。但目前我国金融业在服务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成为城 乡发展的金融障碍:首先,二元制式的金融机构设置。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内在地 要求城乡金融机构分布的统筹协调,但目前相对割裂的城市、农村金融体系,金 融机构的分布无论是静态存在、还是动态趋势上都表现出明显的偏颇。调查显示 金融机构分布动态上存在向城市集中、失衡进一步加剧强化的趋势。可以说,与 城市金融机构相比,农村金融机构先天总量不足,后天裁撤过损,农村金融供给 主体缺失严重。其次,二元制式的资金调剂模式。资金调剂模式直接决定资金在 城乡间的分配比例。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新工人岗前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 小学开学典礼活动策划方案2024版
- 职业卫生检测方案范本
- 施工安全监理员考试题库及答案解析
- 预防食物中毒的教学课件
- 码头泊位土石方施工方案
- 武汉检查井升降施工方案
- 教材全解有教学课件吗
- 多重耐药菌的防控与护理
- 公司前台季度工作总结
- 2025年肠造口护理及并发症防治考核试题及答案
- 勘查地球物理导论课件
- 腹痛教学课件
- 2025年全国青少年学宪法讲宪法知识竞赛高中答案
- 学习《水利水电工程生产安全重大事故隐患判定导则-SLT 842》课件
- 2025年放射工作人员培训考试试题(+答案)
- 2025 临终患者症状管理课件
- 公寓管家培训课件
- 衡水市人防车位管理办法
- 慢性肾脏病合并心衰的护理
- cnc加工刀具管理办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