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6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吴兆骞的心路历程及其边塞诗.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吴兆骞的心路历程及其边塞诗 i 吴兆骞的心路历程及其边塞诗 中文摘要 清代前期,清朝政府为了加强统治,推行了一系列的高压政策,以箝制知识分子 们的思想。大批文士因遭遇各种政治打击被流放到东北。这些流人有参加抗清斗争被 流放的,还有因文字狱行、科场案等原因被流放声。吴兆骞是以科场案被流放至东北 的才子。本文分析了吴兆骞对科举道路的选择。 本文以清初的社会背景为基础,结合吴兆骞的人生经历,讨论其人生道路的选 择。通过对其诗歌的分析,探究诗人在理想与现实的矛盾面前的生存状态和心理体 验。从秋笳集的诗歌中,可以看到吴兆骞对于人生价值的追求,同时,我们也可 以看到他在东北以流人的身份生存的现实价值。 本文也从边塞诗的角度,把吴兆骞的诗歌与唐代边塞诗作了比较,探究了吴兆骞 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价值,特别突出了吴兆骞诗歌的史料价值,进一步探讨了吴兆骞在 清代诗歌史上的地位与影响。 关键词:关键词:吴兆骞;东北流放诗人;心路历程;心态;边塞诗 吴兆骞的心路历程及其边塞诗 ii the adventure of mind of zhaoqian wu and his frontier poetry abstract: abstract: at the beginning of qing dynasty, for the purpose of strengthening their rule, the government promoted a series of high pressed policy to suppress the thought of intellectuals. many literary figures were banished to northeast for various political attacking. zhaoqian wu was sent to ningguta in the exam case. zhaoqian wu was a famous wit composed a large amount of poems. his poetry especially the writings with creative individuality he wrote during the years in frontier of northeast was highly valued. based on the society of northeast of the beginning of qing dynasty, acquainted with the life experience of zhaoqian wu, this article discusses why he took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of qing dynasty. in“qiu jia anthology”, we can read zhaoqian wu was trying to actualize his own personal worth but he was pressed to realize the value he never thought. this article researches into his survival condition and mental experience in front of the conflicts between ideals and reality by studying various aspects of his poetry. a comparison is made between the poetry of zhaoqian wu and the frontier poetry of tang dynasty. by this means,the text studies the contents of thought of the poetry and evaluates the important significance and value, the historical culture value of the poetry is emphasized. in addition, this article elaborates the position and influence of the poet in the history of poetry of qing dynasty. key wordskey words: zhaoqian wu;a poet of victim-exile;adventure of mind;psychology; frontier poetry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在导师的指导下取得的研究成果。据我所 知,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其他个人已经发表或撰 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 作了明确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作者签名: 日期: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授权沈阳师范大学研究生处,将本人硕士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 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有权保留学位论文并向国家主管部门或其 指定机构送交论文的电子版和纸质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有权可以 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保密的学位论文 在解密后适用本规定。 作者签名: 日期: 吴兆骞的心路历程及其边塞诗 1 绪 论 清代前期,清朝政府为了加强统治,推行了一系列的高压政策,以箝制知识分子 们的思想。大批文士因遭遇各种政治打击被流放到东北。这些流人有参加抗清斗争被 流放的,还有因文字狱、科场案等原因被流放的, “仅顺治、康熙、雍正三朝的九十年 间,被流放至东北者不下十余万众。 ” 1,据李兴盛统计,清代东北流人总数在一百五十 万以上。流人们大多是才子,在困苦的环境中,他们没有放弃文化的追求,勤于写 作,留下了很多诗篇,对东北文化特别是文学方面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这些诗 作反映了流人们边塞的生活和心态,记述了东北地区的风土人情及政治经济等各方面 的情况。流人诗歌以独特的价值成为清初诗歌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而吴兆骞的诗歌 正是这些流人诗歌的代表。 流人文化研究是近年来学术界研究的热点。对东北流人文化的研究始于 1929 年, 日本学者高岩发表了论文清代满洲流人考(三宅博士古稀祝贺论文集),1948 年谢国桢先生出版清初流人开发东北史 (开明书店,民国 371948) ,此后关于流 人研究的学术论著不断出现。张克 1986 年出版古代东北文史论集 (黑龙江朝鲜民 族出版社 1986 年版) ,周轩清宫流放人物(北京紫禁城出版社 1993 年版),李兴盛 则著有东北流人史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1990 年版) 、 中国流人史 (黑龙江人民出 版社 1996 年版) , 中国流人史与流人文化论集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2000 年版) ,编 著流寓文化中黑龙江山水名胜与轶闻遗事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0) 。 对吴兆骞的研究是东北流人文化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吴兆骞的事迹散见于各种 史料,李兴盛认为吴兆骞事迹首次出现于学术论文之中是 1916 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 孟森先生之心史丛刊一集,内收学术论文科场案 。其中涉及吴兆费事迹二干余 言。 ” 2, “吴兆骞首次作为流人出现于国外学术论文之中,是在日本学者高岩之长篇论 文满洲流人考(见三宅博士古稀祝贺论文集)中刊出。该文最后一节为流人 吴兆骞 ,主要简述吴兆骞流放之原因、流放后之行实及其赦归诸事宜。 ” 3吴兆骞的相 关事迹可以从上述资料中见到。此外李兴盛还收集了大量有关吴兆骞的资料编成江 南才子塞北名人吴兆骞资料汇编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2000 年版) 、 江南才子塞北名 人吴兆骞年谱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2000 年版) 、 江南才子塞北名人吴兆骞传 (黑龙 江人民出版社 2000 年版) ,从中可以大体见到吴兆骞流放前后基本生平情况。 这些资料对我们深入研究吴兆骞的诗歌及其对东北文学史、东北文化的影响提供 1 张玉兴东北流人诗选注前言 ,辽沈书社 1988 年版 2 李兴盛: 诗人吴兆骞年谱见会勘中俄水陆边界图说(外十一种)上册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6 年 7 月 版,第 972 页 3 李兴盛: 诗人吴兆骞年谱见会勘中俄水陆边界图说(外十一种)上册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2006 年 7 月 版,第 972 页 吴兆骞的心路历程及其边塞诗 2 了重要的帮助。以吴兆骞在当时文坛的地位,在清代就有一些对吴兆骞作品的研究和 评论。至 1930 年“我国首篇评述吴兆骞之文学论文问世。任维焜(访秋)之文学论文 边塞诗人吴汉槎评传 ,自 3 月 19 日至 24 日连载于新晨报副刊 。 ” 4当前对于吴兆 骞的研究重点应在于对吴兆骞诗歌思想的研究、分析评价吴兆骞的诗歌创作上。 我以为吴兆骞的秋笳集是其思想与心态的外化。据吴桭臣的介绍, 秋笳集 由徐健庵最早刊刻。后来由他: “爰就旧刊,增以家藏,析为八卷,汇成一集。其前四 卷,系健翁所刻,后四卷,则桭臣所增也。 后集为戍所暨归来所作, 前集及 杂体诗二卷,皆少年所作。 ”吴桭臣所增部分为秋笳前集 ( 秋笳集卷五) 、 拟古杂体诗 ( 秋笳集卷六) 、 秋笳后集 ( 秋笳集卷七) 、 秋笳集杂著 ( 秋笳集卷八) 。据此可以理清吴兆骞诗歌的大体脉络: 秋笳前集和拟古杂体 诗诗部分为吴兆骞少时至获罪流放前所作。徐健庵所刻西曹杂诗 ( 秋笳集卷 四)为吴兆骞拘系狱中时所作, 秋笳集卷二、卷三部分是处流放地时所作(卷一为 赋) 。 秋笳后集中有一部分为戍所作,一部分为归来作。据此, 秋笳集中作品的 创作时期大体可以分清。 秋笳集中的诗歌,特别是在流放期间及流放归来后创作的诗歌流露着伤感和 无奈。晚清叶小凤创作古戍寒笳记时,他的同乡范烟桥为其撰序云: “少日读吴汉 槎秋笳集 ,辄为之回肠荡气,不忍卒卷。盖其遇迍邅,故其诗哀楚,如听琵琶于浔 阳江上,如闻刁斗于龙堆沙中。宜其呜咽于怀,不能不为之一悲身世而下同情之泪 也。 ”并在序中将古戍寒笳记与秋笳集相比,说: “尝作古戍寒笳记 ,余卒 读之,叹秋笳集之复作矣。 ”可见其诗感人之深,其影响之大。吴桭臣在秋笳集 跋中说: “右集诗文共八卷,先君子汉槎先生所作也。先君少负大名,登顺治丁酉贤 书,为仇家所中,遂至遣戍宁古。维时大父母在堂,先君忽离桑梓而谪冰雪,触目愁 来,愤抑侘傺,登临凭吊,俯仰伤怀,于是发为诗歌,以鸣其不平。虽蔡女之十八 拍 ,不足喻其凄怆,此秋笳所由名也。 ”这是秋笳集所以得名的原因。 秋笳 集跋概述了吴兆骞不平的人生经历,及被流放后所处的寒苦境地和悲愁的心境,理 想不得实现的抑郁之情。然而在吴桭臣整理秋笳集时,虽将少时之作收入并命名 为秋笳前集 ,但此跋只评论了吴兆骞流放后的诗歌,却未提及秋笳前集中的诗 歌。 秋笳前集中有很多抒发故国之思,兴亡之感的作品,尤其是虎丘题壁几首 更有对北兵南袭给人民生活造成苦难的揭示,我以为这是吴桭臣避而不谈其早期诗歌 的原因。 秋笳集收录了吴兆骞少时至蒙冤出关及归来后的一部分诗作,大部分诗作散 佚。 “盖先君垂髫之岁,即好吟咏,加以身际艰难,著作颇富。奈屡丁颠沛,存者无 几。当健翁索稿之先,值有老枪之警,遗失过半。后遇插哈喇之乱,都统唐公,限三 日内,合城满汉俱迁至必儿汀避难。及扶柩南边,复覆舟于天津,而沉溺者又过半。 今此所补,皆从故旧处搜罗所得,殆未及十之一二。 ”吴兆骞一生诗作颇丰,但由于流 4 李兴盛: 诗人吴兆骞年谱见会勘中俄水陆边界图说(外十一种)上册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2006 年 7 月 版,第 973 页 吴兆骞的心路历程及其边塞诗 3 放地的战乱,在乱离中遗失一部分作品,归来亡故后吴桭臣扶柩还乡的路上覆舟又损 失作品大部。此外,徐健庵刊刻时还删去一些可能会引来祸患的诗歌。因此,许多作 品我们未可得见。但是从仅存的这些作品中,依然可以看到其人生抱负,以及在塞外 艰难生存的心灵感受。 麻守中先生 1993 年校点出版了秋笳集 ,其中也收集了归来草堂尺牍等重 要文献。李兴盛先生收集了整理大量吴兆骞的生平资料,从江南才子塞北名人吴兆 骞资料汇编等书中可以了解吴兆骞的处境与创作背景。这些研究成果为研究吴兆骞 的诗歌提供了便利条件。书信集归来草堂尺牍中的书信则更为真实地记载了他在 诸多遭遇面前的各种心理感受。这些都有助于我们深入地研究理解吴兆骞诗歌中所流 露出的思想感情,体会其心路历程。 从他创作的大量诗文中,可以看到他的人生理想和他对人生价值的追求,可以清 楚地看到他的不幸和痛苦及其在诸种遭遇下的心态变化,可以说秋笳集是吴兆骞 的心态发展变化的记录。少年的他有用世之心,人生理想很明确,他希望能凭自己的 才华实现人生价值。在明清交替的混乱中,以他所处的地位,他只能忧虑时局却没有 救世的力量,他的心中是对前途的迷惘。含冤流放后,他的理想破灭了,身份和处境 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他的心中是委屈、悲愤、思乡、失落,以及时光的荒废之感等 多种心绪,而他对于人情冷暖的变化感受更为深刻,让他感受到世态的炎凉。放归后 他已是苍颜白发,面对自己破败的家业,他仍需要依附于别人来谋生,这让他产生了 人生蹉跎之感与依附于人的无奈。现实与理想中的生活对吴兆骞来说是强烈矛盾着 的,不时地触痛他的心灵。其诗歌是他的人生理想逐步幻灭的悲剧演绎。 吴兆骞在流放的环境和抗俄斗争背景下,以他特有的心态下写作的边塞诗具有流 人文化意义和社会历史的价值,研究吴兆骞的边塞诗更有助于理解吴兆骞思想情感, 也有助于了解流人的心态,更为准确地把握流人诗歌的精神内涵。 吴兆骞的心路历程及其边塞诗 4 第一章 生存的困境特殊年代里科举道路的选择与科场案中 无力的抗争 一、吴兆骞选择科举道路的的原因 (一)勤奋读书与少年成名 (一)勤奋读书与少年成名 关于吴兆骞的少年才华及其家世,前人做了很多研究,有较详的介绍,这里仅做 一些必要的阐述。 吴兆骞(16311684),字汉槎,江苏吴江人。明崇祯四年(1631年)出生在一个 书香世家,祖上多为官吏。这是一个“门第清华,资产素饶”的家庭,在这样的家庭 环境的熏陶下,他喜好读书,聪明过人。 “少颖悟,有隽才。 ” 5潘耒遂初堂集梦游 草上有寄怀吴汉槎表兄 : “七岁参玄文,十岁赋京都” 。 “玄文”当指汉扬雄的著 作太玄 ,七岁能参悟这篇难懂的文章,可见在这之前已读过很多典籍有相当的知识 积累和理解能力。 “十岁赋京都” , “九岁作胆赋 ,数千余言,见者惊异。 ” 6京都 赋和胆赋从题目上看必然写得很雄壮很有气魄。吴桭臣在宁古塔纪略记他 的父亲“先君垂髻之岁, 即好吟咏” ,可见年少的吴兆骞已经很有文学才华。 大约八岁前后吴兆骞入塾读书,他读书勤奋,友人汪婉说“吴四最耽书,一目十 行。然短于视,每鼻端有墨,则是日读书必数寸矣。同学以此验其勤惰。 ” 7“十三学经 并学史” 8勤奋而广泛的读书很快增加了他的学识。他的勤奋加上聪明使他的才华很快 显露出来。十一岁随父宦流于楚地时,有感怀而作下诗歌, “汉槎垂髫,随至任所,过 浔阳、大别,由洞庭泛衡湘,揽其山川形胜,景物气象,为诗赋,惊其长老。 ” 9可见他 的诗赋已得到知名前辈的赞誉。张贲白云集卷四吴汉槎诗序 : “十二三岁时, 发言吐词,一座皆惊。 ”他的学识与才华在发言吐词中表现出来,为人赞叹。在明末农 民起义和明清交替的战乱时期,他跟随着父亲赴任,得以“作客潇湘” ,看到壮美的山 河,感怀时事,写下了出塞赋和秋感八首等诗作,这些诗的感情和意境都是 可观的。 顺治二年,吴兆骞回到乡里读书。清顺治六年(1649 年)他与兄吴兆宽、吴兆宫 加入慎交社时已是才华横溢了。徐釚孝廉汉槎吴君墓志铭记载“尝结慎交社,名 珠玉树,照耀江左,一时名流老宿,莫不望风低首” 。 5 翁广平松陵四子传 吴汉槎传 ,见于秋笳余韵附录 6 翁广平松陵四子传 吴汉槎传 ,见于秋笳余韵附录 7 汪婉说铃 8 吴伟业梅村诗集卷七悲歌赠吴季子 9 徐釚南州草堂集卷二十九孝廉汉槎吴君墓志铭 吴兆骞的心路历程及其边塞诗 5 顺治十年(1653) ,吴梅村等人欲求处于矛盾中的同声与慎交社和解,组织了合盟 大会, “十年上巳,吴中两社并兴大会于虎丘,奉梅村先生为宗主。梅翁赋禊饮 社集四首,同人传诵。次日,复有两社合盟之举。 ” 10这是一时盛举,故“集七郡才 人”汇集了众多才子。吴兆骞震惊世人的才华得以展现。周廷谔吴江诗粹卷二十: “巳、午间,吴中名士,禊社虎丘,吴氏诸昆,三珠照耀,一座尽倾。汉槎尤踔厉超 越,分题拈韵,摇笔先成,望之若神仙。 ”社集期间曾与吴梅村即席唱和为众人注目。 张贲白云集卷四吴汉槎诗序 : “同人会于虎阜,与娄东吴学士即席唱和,学士 嗟叹,以为弗及,一时名噪吴下。传闻至京师,诸前辈巨公,恨不识吴生也。余方游 公卿间,推举海内诗人某某,必首吴生。 ”他的才华得到公认,吴梅村称其为江左三凤 之一: “梅村目迦陵、汉槎及华亭彭师度为三凤凰。 ” 11陈其年在其五哀诗 吴汉槎 中咏道: “娄东吴学士,斯世之纪纲。常与宾客言,江左三凤凰。阳羡有陈生,云间有 彭郎。松陵吴兆骞,才若云锦张。 ” 12 吴兆骞少时生活和才华可以用吴伟业悲歌赠吴季子中的诗句来概括“十三学 经并学史,生在江南长纨绮,词赋翩翩众莫比。 ”少负盛名也许是值得骄傲的一件事 情,可是吴兆骞的悲剧命运也在此时开始酝酿。 (二)科举道路的选择 (二)科举道路的选择 有很多文章中,吴兆骞因为参加清朝的科举考试而受到批评,有些论者指斥吴兆 骞的人格有问题。甚至有些戏剧作品中,把吴兆骞塑造成了奴颜婢膝的人。我觉得这 这种看法脱离了历史条件,忽视了当时社会的群体意识,是在片面地看问题。在一个 强大的政权已经建立并且已经走向稳固的情况下,在以通过科举取得经济地位为生存 模式的时代,选择科举的道路更主要的是生存意义上的选择,是处于一个社会群体的 意识中,符合社会价值取向的选择。在这里我对吴兆骞科举道路的选择做一些必要的 探讨。 1.仕进的传统与社会群体意识 “大子二千石,中子孝廉郎。小子无官职,衣冠仕洛阳。三子俱入室,室中自生 光”,这几句诗见于乐府诗集卷三十五中长安有狭斜行 。写的是一个家庭中兄 弟三人的入仕带给这个家庭的荣耀。在古人的眼中,仕进是为家族增光彩的事情。以 仕进来衡量个人价值的观念很早就已扎根在人们的心中。 这些士人只有走上仕途他们的生命价值才得以实现。出仕是中国读书人的价 值追求,也是扎根在中国士人心中的价值意识,这在历代的教育中不断得到强 10 杜登春社事始末 11 杨钟羲: 雪桥诗话卷三 12 见秋笳徐韵 吴兆骞的心路历程及其边塞诗 6 化。很多古典的启蒙教材中都渗透着这种思想。流传时间较长,影响较大的如 三字经有“彼虽幼,身已仕” 、 “幼而学,壮而行;上致君,下泽民”的句 子。走上仕途会“扬名声,显父母” ,而名声是其人生价值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同 才能得到的。生活在明清之际的吴兆骞,这种思想从小就被灌输到头脑当中。他早 期诗歌中有一首汉乐府古题长安有狭邪行就表达了这种思想: 一旦拜恩泽,磬折来群公。大息大长秋,小息右扶风。朱轩交华屋,宾御殊珑 葱。善宦自有因,矩步非所容。佳丽及春妍,岁暮难为工。 自隋代创立科举制度,通过科举走上仕途成为士人们固定生存模式。在极为重视科举 的明清之际,科举几乎成为读书人进入仕途的唯一入口。读书人只有取得科场功名才 会取得社会的承认:上为统治阶层接受,是国家的人才;下得到百姓的景仰,取得社 会地位。在这种普遍的价值观导向下,出仕参与到国家事物当中就成为吴兆骞的人生 理想。从他的诗歌中可以看到,他希望自己的人生志向早一点实现: 人生立身苦不早,平原据地歌金门。安能寂寂长烟草,盛年易戢时易沉,秋风 不驻红颜好。不见济南终子云,上书十八乘朱轮。 ( 行路难 ) 愿随晨风翔,一举凌朱羲。安能坐长叹,时往不可追。 ( 夜讌吴阊 ) 2.个性的独立与价值实现的出路 广泛的读书让他的才华大大提高,能够站在一定的高度上来看问题,他睥睨一 切,思想敏锐,个性较强。汪婉说铃记载他“少时简傲,不拘礼法。在塾中见人 所脱巾冠,辄窃取溺之。 ”他的老师责问他,就说: “居俗人头何如盛溺。 ” 13这决不是 简单的游戏。向儒冠里溺尿,在史记中就有典故。 史记郦生陆贾列传中记 载, “沛公不好儒,诸客冠儒冠来者,沛公輒解其冠,溲溺其中。 ”有人说这是刘邦轻 视儒人证据。可是他在政治生活中又大量使用儒生。在史记黔布列传中刘 邦说“为天下安用腐儒?”刘邦所轻的是那种头脑僵化,脱离实际的“腐儒” , 赏识的是有真才实学的人。显然在儒生中存在着一批迂腐的不化的人。吴兆骞广读 经史可能已读到了这样一个典故。他以此来表示对周围读腐书,迂阔的人表示轻视。 吴兆骞是一个不读腐书、有抱负、有独立个性的人。他的不俗可以验证在那篇没有 流传下来的胆赋上,以千言来抒写雄才胆略,从思想上必然要超出同时的人 许多。他的老师对此赋赞赏不已,这种赞赏不光是遣词造句上来看的,更多是对 其思想、心志的赞赏。 随着年龄和常识的增长,他的个性意识不断增强,他思想独立,自信心强。 “吴四 性傲岸,不为同里所喜。其友或规之。吴大言曰: 安有名士而不简贵者?” 14吴兆骞 以名士自居是对自己才华的充分自信。可举一事例: “当慎交社极盛之际,苕文尝来吴 江。一日,汉槎与之出东郭门,徘徊垂虹桥。忽顾视苕文,引袁淑对谢庄语曰: “江东 13 胡敬思: 九朝新语卷九 14 汪婉: 说铃 吴兆骞的心路历程及其边塞诗 7 无我,卿当独秀。 ” 15固然有些锋芒毕露,但他的确是惊世之才。 “生而才思溢发,出口 华绝,可以才子归之。 ” 16他的才华是得到广泛认可的。 通过读书可以提升个人才华,但只有取得功名,才华能转化为价值,才可以得到 社会的承认,才华与出仕之间存在某种联系。对于吴兆骞来说,读书的目的不光是为 了培养自己的才华,更为重要的是可以凭借才华实现人生价值,无论是仕明还是仕 清,他都要选择走上科举的道路。在将赴辽左留别吴中诸故人诗中他就表达了自 己的理想“拟从执戟奏甘泉,耻学吾丘能格五” 。文学上的才华出众只能说明他有了晋 身入仕的机会,而真正要实现人生理想,就得参加科举考试取得功名。 3.世家传统与父亲的希望 吴兆骞的祖上,从七世祖到父亲,都曾在明朝为官。李兴盛在江南才子塞北名 人吴兆骞年谱中引吴安国吴氏族谱卷十一故明湖广永州推官燕勒吴公墓志 铭云: “公讳晋锡,六世祖赠太仆寺卿,讳障,以孝著闻。子讳洪,孙讳山,皆 仕至刑部尚书,吴中人称为大小尚书。小尚书生赠布政司左参政,讳邦栋,于公为曾 祖。参政生乡进士,赠左军都督府经历,讳承熙,于公为祖。进士生顺宁府知府,讳 土龙,公之先考也。 ” 17苏州府志对此亦有记载。 顺畅的仕途,很快使得这个家族在江南成为江南望族。在这样一个家族内,传统 是很重要的。摆在吴兆骞面前的,是一座山,祖上积下来的一座山。他的任务就是要 继续把这个官宦的传统延续下去。这座山给了他巨大的压力。在他写给父亲的信中他 回记自己的家说: “何等规模,一旦祸发,家破人离,如瓦解冰泮。 ” 18。这个“何等规 模”的家庭是他心中家庭的理想状态,到了吴兆骞这一代要维持下去,也只能是通过 科举,走上仕宦的道路。因为他只能按照当时社会所推崇的生活方式去实现自己的人 生价值。 从他父亲的角度来说,他的父亲对他寄托了很大的期望。即使他没有兴趣参加科 举,他的父亲还是对他寄有这种期望的。顺治五年五月,吴晋锡回乡,听从其师倪长 圩的劝告,去掉道士服装,把一切精力致力于子女的教育上。父子二人“俱好读书, 共坐楼头,溽暑祁寒,吟诵不辍” 19。他们这样吟咏的目的就是要取得功名的。 “以汝 惊代绝才,我历几辛勤,教汝成名,自以为极天伦乐事,方以远大期汝。 ” 20所谓“远 大”正是要通过科举来实现人生的价值。 既然父亲对他寄以希望,他又是孝子。他的孝顺从他父亲写给他的信中可以看 到: “汝性至孝,平日所以事我者,异于恒辈。成婚后,依依如孺子之牵衣膝下,未尝 有一刻相离。 ” 21以他的孝顺,他是希望能够满足父亲的期望的。 15 陈去病: 五石脂 16 魏耕: 今诗粹卷六 17 转引自:李兴盛江南才子塞北名人吴兆骞年谱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3 页 18 归来草堂尺牍卷一 19 归来草堂尺牍卷一 20 归来草堂尺牍卷一 21 归来草堂尺牍卷一 吴兆骞的心路历程及其边塞诗 8 4.面对国家之变,对南明政权的绝望 吴兆骞在明朝度过他的童年,至甲申之变他十四岁,此时他尚未取得功名。而明 朝的政局一再恶化。李自成攻破北京后未能整顿政局,清军乘势入关占领北京,李自 成军队向西撤退。明朝势力则偏安于南方建立南明政权,残余势力仍很强大但却没有 能力收复失地,反而日渐颓糜。 关于南明政权的军事和政治生活,吴兆骞的父亲吴晋锡处于战争的前线,远离利 益争夺的中心,他的所见所感是可信的。从他的半生自纪中看,南明政权内部多 次内讧,军人飞扬拨扈,得不到统一指挥,难以形成各方面的协作,不能统一组织战 斗。军人们不是组织练兵,而是忙着抢夺军饷。为了保住自己的财富,在敌军来袭时 仓皇逃跑。大敌当前,只见各方势力争抢粮饷,为保住自己的力量和财富做着精明的 打算。这些情况从诸家所作的南明史中都可以得到验证。 “弘光政权一直是在大臣 和军阀的钩心斗角中苟且偷安,在内讧中粉墨登场,在内讧中分崩离析。 ” 22南明的几 个政权情形大体相同。隆武朝时,官员们仍然热衷于内部权力的倾轧,朱聿键虽有心 抗清,却难以将各方的力量凝聚在一起,各个番王对皇位的争夺,特别是由于信息不 通而造成的唐鲁两个政权的纷争,都分散了抗清的力量。 吴晋锡有很多很好的做战计划都因种种原因而被搁置,以致战机不断被贻误。他 是一个有远见的官员。在崇祯末年,北方战乱之时,南方还处太平,但他已意识到大 战不远。为备战,针对明朝军队的特点做了团练。要使军队产生战斗力先要进行练 兵。在弘光朝建立之初,湖南湖北为南明的军事重地。面对政局和人事的变化,吴晋 锡向督抚提出了一个可以统一湖南湖北的军事领导权,整顿军事的设想: “宁南(左良 玉)在时,权不自由,兵不得自制。今湖南北之饷皆在掌握中,湖南北之兵皆在掌握 中应破尽前局面,大为整顿,总计饷数,配合兵数,以各府之饷练各省之 兵,督抚任大帅,司道任副将,府州县任参、游,以文官理武事,则令出惟行,生杀 予夺,抚军以一人操之。湖南北一带应设水陆连珠营,十里一炮台,一方有警, 号炮所发,千里百里皆应,巩若盘石矣” 23这其中有统一的组织,有具体的军事布 署,也有恢复明朝江山的目标。应说这是一个可守,可攻的规划,却没有得以施行, 这是被朝中权力之争所误。军事上的失败正是上层领导集团内部争执不休,不能形成 统一整体的布署而造成的。 不但官员们争权夺利,在皇位继承的问题上也很混乱,以致后来出现了唐王和鲁 王两个政权的对立。在这种政局中他的主张屡不见用,他感叹“军机决于呼吸,大利 大害所关,余屡言之,而屡屡见格于他人,即极相信之师弟不能见诸施行,岂非天 哉?岂非天哉?”至后来永历任命其为巡抚时,既无兵可用又无寸土可守。 “丁亥(即 永历元年,顺治四年)永明王以晋锡巡抚衡永郴桂长宝,会湘阴、长沙兵变,腾蛟奔 22 顾诚: 南明史 ,中国青年出版社 1997 年版,76 页 23 吴晋锡半生自纪 吴兆骞的心路历程及其边塞诗 9 衡州,湖南无尺土。晋锡知事不可为,遂剃发,入九疑山为僧。大兵招之,不可。 ” 24 此时南明政权只局限在云、贵,而吴晋锡已是进退无路: “无寸土,广西路亦阻隔不 行” 25顺治五年,吴晋锡潜回吴江。自永历帝逃入缅甸后军队失却领导核心,已没有了 战斗力。 吴兆骞对其父亲的经历是很有了解的,他对南明局势的看法难免会受到父亲的影 响。从秋笳前集的诗歌中可以看到他关心战局的变化,对明朝军队的作战情况很 失望。他虽然盼着南明复兴,然而这个病入膏肓的政权,由于内斗和不断的战争消 耗,已经无力中兴了。面对眼前的战乱,他和当时士人一样不知何去何从。据杜登春 社事始末载,明亡后: “旧人,大半伏处草间,至戊子科尽出而应秋试。 ”戊子年 即顺治五年,永历政权气息衰微。在此情势下,士人们出来应试了。 5.吴兆骞参加科举考试是符合社会价值取向的选择 从晚明到清初期,历史的变化很复杂。士人们面临着艰难的人生选择。处在这种 时代背景下,士人不可能不考虑到生存的问题。面对明的灭亡,吴兆骞也同样面对着 样一个何去何从的问题,可以说,出仕清廷是他痛苦而无奈的选择。他是不能够去从 事其他职业的,他无法放下那些尊卑观念。在当时的社会价值取向下,选择科举才能 实现人生价值。因为当时的社会价值取向就是重士的。他不能放下自己的高贵去从事 当时观念中还很低贱的商业或做其他职业。 清朝重新开科取士后参加考试的人很多。在清朝野史大观中有这样几句诗: “圣朝特旨试贤良,一队夷齐下首阳。家里安排新雀领,腹中打点旧文章。当年深悔 惭周粟,此日翻思吃国粮。非是一朝忽改节,西山蕨薇已精光。 ”这首诗多被引来讽刺 士人们改节,但我们也必须看到他们仕新朝的无奈。士人们需要活下去,在新的生存 方式没有出现之前,士人们不走上科举道路就很难找到生活的出路。正如史书中记载 “寇难以来,士子无不破家失业,衣食无仰。 ” 26“西山蕨薇已精光”一句道出了士人 们面对的生存问题,也道出了士人们心中的无奈和痛苦。 我们更应该关注他们的生存与人生价值实现的问题。在一个强大政权面前,他们 是软弱的,只有他们拥有军事力量和经济实力的时候才可以与之抗衡,他们的经济来 源在哪里呢?钱穆说: “若使读书人反对科举,拒绝仕宦,与上层政权公开不合作,则 失却其经济凭藉,非躬耕为农,即入市经商,而从此他们亦再不能尽其负荷中国文化 之职责。 ” 27 生活在强权下的书生是弱者,在朝代更替,新朝已成为处于统治地位的情况下, 士人们的价值在于承担起传承文化的重任。他们只能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按照当时 的社会价值取向来求生存,而我们应该跳出历史局限,把他们放在当时的生存环境中 来看问题,看到他们真正的价值所在。 24 苏州府志卷一百五 25 吴晋锡半生自纪 26 清世祖实录卷三十一 27 钱穆: 国史大纲明末志士之气节 ,商务印书馆,1996 年 06 月出版 吴兆骞的心路历程及其边塞诗 10 二、吴兆骞被流放的原因 清朝入关后,面对广大的土地需要大批官员来管理。清军在与明军和农民军作战 的过程中就收编过很多将领和士兵,这加强了清军的军事力量。清军还收纳了很多归 降的官员, “官仍其职,民复其业,录取贤能,恤其无告” 28如谄事魏忠贤的冯铨,仍 官以原职。这不能说不是一种拉拢。他们对于士人既有拉拢也有打击,目的无非是要 选择听命于自己的人员,巩固统治。南山案、哭庙案、江南奏銷案以及本文所涉及的 丁酉科场案等几大案发生时间的相距不是很长,这不能不说明问题。 清朝政府于顺治年开科考试。开科考试的目的是为了拉拢和打击这些没有政治力 量,但有思想能量的文人们,各家论者对此看法大体一致。 “自申、酉变乱以来,士多 哀怨,郁郁难宣,既皆以蜚遁为怀,不复从事于举业” 29,面对士人们此起彼伏的抗 争,顺治二年浙江总督张存仁上书: “速遣提学,开科取士,则读书者有出仕之望,而 从逆之念自息。 ” 30范文程也说: “治天下在得民心,士为秀民,士心得,则民心得矣, 宜广其途以搜之。 ” 31孟森说: “明一代迷信八股,迷信科举至亡国时为极盛,余毒所 蕴,假清代而尽泄之。盖满人旁观极清,笼络中国之秀民,莫妙于中其所迷信。始如 关则连岁开科,以慰蹭蹬者之心。 ” 32开科取士正是为了达到巩固统治的目的。 开科取士既收揽了一些江南名士,如钱谦益、陈之遴,又以科场案打击了江南士 人。 “至清代几舆科场大案,草菅人命,甚至弟兄叔侄,连坐而同科,罪有甚于大逆。 无非加重罔民之力,束缚而驰骤之。 ” 33“丁酉之狱, 主考官及中试之子, 诛戮与遣戍 者无数” 。而在丁酉科场案中对南闱科场案中关涉的人员处罚极重“南闺则特旨改重且 罪责法官。 ” 34为什么对南闱的处理与北闱不同呢?“因为这地方是人文渊蔽,舆论发 纵指示所在,反满洲的精神到处横溢。 ” 35“盖明季江南义师多倡于文士,清廷怀恨最 深,故泄愤亦倍烈也。 ” 36 统治者虽然举行科举考试,但他们只是满足了一些人的功名理想,对这些士人价 值并不真正的重视。顺治十八年的“江南奏销案”中那些秀才、举人们所有钱粮未完 的,都被革去了功名, “仕籍、学校为之一空” 37。科举考试瓦解了士人们的反抗意志 后,士人获得的所谓功名地位,可以随意为统治者践踏。 顺治十四年丁酉,吴兆骞参加了江南乡试,他的同乡吴兰友、钱威、庄胤堡中为 举人。很快南闱科场案起,河南、山东等科场也都发生了科场案。吴兆骞被人诬陷而 28 昭梿: 啸亭杂录卷五 29 钱杭、承载: 十七世纪江南社会生活 ,浙江人民出版社 1996 年版,82 页 30 福格: 听雨丛谈卷一 31 清太宗实录卷三十二 32 孟森明清史论著集刊中华书局 1959 年版,391 页 33 孟森明清史论著集刊中华书局 1959 年版,391 页 34 孟森明清史论著集刊中华书局 1959 年版,416 页 35 梁启超梁启超论清学史二种复旦大学出版社 1985 年版,108 页 36 孟森明清史论著集刊中华书局,1959 37 董含: 三冈识略 吴兆骞的心路历程及其边塞诗 11 获罪, “不意仇人,一纸谤书,遂使天下奇才,忽罹奇祸。 ” 38在屈原离骚中有诗句 “众女嫉余之娥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以“娥眉”受“嫉”比喻“贤才”受群小们 嫉妒向君王进谗言。吴兆骞有诗云: “那知眉黛悲谣诼,还使衣冠泣累囚” ( 感怀诗八 首呈家大人其六) ,表达了自己的冤屈。江南总督郎廷佐受命审查此案,列下显有情 弊者八人,吴兆骞名列其中,他奉命入京接受审查和复试。 顺治十五年三月九日他至礼部点名后,被押送刑部时,作有诗戊戌三月九日自 礼部被逮赴刑部口占二律 。在写给父亲的家书中说: “儿于三月初九日赴礼部点名, 即拘送刑部。儿此时,即口占二诗,厉声哀诵,以申冤愤。礼部诸公,及满洲启心 郎,皆为儿叹息,称为才子。 ” 39四月四日刑部江南司审讯,官员限韵命其作诗,他写 有四月四日就讯刑部江南司命题限韵立成一诗。在秋夜寄计甫草诗中有句诗 云: “献赋未知圣主意”后有注云: “余部讯诗,七月廿六日送呈御览,故有献赋未知 圣主意之句。 ”这首诗在瀛台复试后,七月廿六日送呈顺治帝,以作为定案的参考。在 这两首诗中他都表达了自己的冤愤。 顺治十五年四月十三日, “上亲复试丁酉科江南举人。 ” 40复试当日考场为重兵所 围,举子在雪亮的刀刃下答卷。吴兆骞在这场考试中交了白卷。 对其交了白卷的原因,李兴盛总结说有三种说法: “因病曳白;战栗失次;故意不 完成试卷。 ” 41且认为“平心而论,以战栗失次,不能终卷一说,近于情理。盖吴兆骞 身处厄境,惴惴不能自保,有此复试机会,必然会全力与试,企图以一己之才华,证 实自己之无辜。然与试之际,考场甲丈森严,人皆股栗,兆骞战栗不能终卷,实属可 能,此种结果并不能证明兆骞没有才华。 ” 42我以为此次复试并非考核其有无才华, 柳 南随笔有记载云: “丁酉科场之变,凡南北中式,悉御试瀛台,题即为瀛台赋 。 宿源亦于是科登贤书,在御试列。是时每举人一名,命护军二员持刀夹两旁,与试者 悉惴惴其慄,几不能下笔。宿源即以燕都赋改窜成篇,顷刻而就。 ”宿源以一篇窜 改的文章就可以蒙混过关,以吴兆骞的见识任意拼凑也可以成篇。我以为交白卷是吴 兆骞对于尊严的维护,他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放弃复试的机会能给自己带来祸患。他在 入狱后往日个性并没有改变,这从他写给父亲的书信中可以看到“儿此事实属风影, 于心既无愧怍,亦复何惧。儿身虽在狱,而意气激昂,犹然似昔。 ” 43以其简傲的个 性,在甲丈森严的情况下,自然会在科场中维护自己的尊严,交白卷正是一种反抗的 方式。即便他完卷又能怎样呢?会将他无罪释放吗?此次科场案是党派相争,江南士 子之间相互排挤的结果。吴兆骞以其名士的身份恰可以作为清政府打击的对象,政治 斗争的牺牲品。 石鼓斋杂录记载吴兆骞“审无情弊” , 既然审无情弊又怎么能定案 呢?然而吴兆骞与他的三个同乡: “俱责四十大板,家产籍没入官,父母兄弟妻子,并 流徙宁古塔。 ”吴兆骞自叹道: “吁嗟何罪,相率播迁,既无子幼箕豆之辞,而有文渊 38 归来草堂尺牍卷一 39 归来草堂尺牍尺牍卷一 40 清世祖实录卷一百一十五 41 李兴盛吴兆骞年谱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2000 年第 59 页 42 李兴盛吴兆骞年谱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2000 年第 59 页 43 归来草堂尺牍卷一 吴兆骞的心路历程及其边塞诗 12 薏苡之痛。 ” 44 44 秋笳集卷八与计甫草书 吴兆骞的心路历程及其边塞诗 13 第二章 生存的无奈从人生理想的毁灭到生命价值的错位 一、吴兆骞早期诗歌中表现出的个人理想与国变面前的心态 (一)建功立业的理想(一)建功立业的理想 由于他的才能很早就显露出来,得到很多人的赞扬,父亲自然也希望自己的孩子 成为栋梁之才。成为治世的人才就成为吴兆骞的理想。他仰慕那些凭借武功而建功立 业的将才,也崇拜那些高洁的志士,在送人之越东即席分得萧字中有“倘过严陵 逢钓叟,可能回首忆吹箫严陵” 。严陵,即东汉严子陵,与东汉开国君主刘秀是同学, 刘秀知其才能欲寻他出仕,他因故隐居起来。在五日观競渡因忆楚荆(一百韵) 中 赞扬了屈原之忠,贾生也是他敬重的人“闻道渡湘曾作赋,漂零谁念贾生才” ( 寄怀 姚子上 ) 。众多建功立业的名将也是他景仰的人物: 君王方好武,新拜李轻车。 ( 长安道 ) 羽檄夜徵兵,嫖姚下柳城。边烽连战气,陇树聚秋声。月落金笳冷,风高铁马 鸣。归来报天子,猎火万山明。 ( 塞上曲 ) 云横青海戍,辛苦金微外,嫖姚未解兵。 ( 雨雪曲 ) 嫖姚指汉霍去病,他曾为嫖姚校尉。 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 、 汉书霍去病传对 其事迹都有记载。在南明政权的战事日下时,他盼着有霍去病那样的将才出现: 何日重颁元朔诏,羽林跃马备孤儿。 ( 寄侯记原 ) 对晋时的风流人物也很赞赏: 辛苦过江谈士在,伤心谁数晋风流。 ( 夜集赠余淡心 ) 江流万里投鞭断,谁向西州泣谢公。 ( 秋日感怀八首其四) 殊锡竞推王导贵,折冲空忆谢玄才。 ( 秋感八首其五) 他敬佩这些人力挽狂澜的气魄,在战乱的时候需要这样的人物。由于政治环境和自身 条件等多方限制,这些人的行为他虽然很敬仰,但他做不到,但这些人物的精神气节 已经扎根在他的心灵世界。在国家危难时,他更期待有这样的人物出现: 只今戎马迷南北,且向袁丝问侠才。 ( 晚眺寄计甫草 ) 希望能有才士出现。同时自己也在做着努力希望能够接近于这些理想的人物。 受父亲和那些历史人物的影响,他希望能够凭借自己的才能,建立一番功业。在 塞上曲 、 塞下曲 、 长安道 、 洛阳道 、 雨雪曲等诗中,他歌颂了将士们的 战功,如: 羽檄夜徵兵,嫖姚下柳城。边烽连战气,陇树聚秋声。月落金笳冷,风高铁马 鸣。归来报天子,猎火万山明。 ( 塞上曲 ) 吴兆骞的心路历程及其边塞诗 14 希望得到帝王的封赏,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万里觅封侯,金鞍被锦裘。 ( 塞下曲 ) 他为霍去病的功业壮怀不已。在杂诗 (同杨俊三作)中他写道: 家世为汉将,生长辽城东。秋高塞草枯,从军出云中。具装悬吴钩,双鞭捷秦 弓。烽烟四面动,旌帜纷相从。列营砂碛间,白日昏蒿蓬。边声薄暮起,肃肃生严 风。黄云合凉夜,千里无征鸿。倚剑登高原,惨淡秋天空。漠南苟未夷,意气难为 功。转战兰干山,连摧燕支戎。天子坐建章,驰诏嘉尔雄。功成入西京,甲第何崇 隆。 在这首诗中,他写了汉将的英武,也写了他后人无法超越的战功以及功成之后人生的 辉煌。 紫骝马诗中写英武的马“方随骠骑去,羞向画楼边。 ”耻于做一个平庸的 人,希望功成扬名,在刘生一诗中,可以看到他心中的理想人物: 年少扶风客,骄行绣陌旁。期门新挟弹,长信旧为郎。轻薄征红袖,矜趫脱紫 缰。独来春草猎,名姓满咸阳。 从这些诗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位意气风发的少年,他怀抱着理想,期待着社会的认同, 人生价值的实现。 (二) 秋笳前集中的兴亡之感(二) 秋笳前集中的兴亡之感 甲申之变后,政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南明朝廷偏安东南,按兵不动,内部争权夺 利的斗争激烈,难以形成一致对外的力量。清军长驱直入,打击李自成、张献忠的部 队,明军在日益壮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6届江苏省南大附中化学高二上期中监测模拟试题含解析
- 机械基础知识培训心得
- 司法鉴定人培训课件模板
- 新解读《GB-T 36588-2018过压保护安全装置 通 用数据》
- 去年河北省中考数学试卷
- 青岛盲校初中数学试卷
- 临朐高考数学试卷
- 莆田高三市三检数学试卷
- 柳市中考数学试卷
- 河道蓄水池建设方案
- 太阳能路灯采购安装方案投标文件(技术方案)
- 2025年离婚协议书版模板
- 采购制度及流程
- ISO13485质量体系培训讲义
- 2025年度化妆品品牌形象设计与传播合同
- 中国缓冲包装材料行业市场全景监测及投资前景展望报告
- 2025江苏南通市启东市不动产登记服务中心编外劳务人员招聘4人历年高频重点提升(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证券行业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方案
- 维护国家安全构建平安校园
- DB3701T 15-2020 基层网格化服务管理规范
- DB31-T 1308-2021 粉尘爆炸重大事故隐患治理工程验收规范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