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 要 i 摘 要 2 1 世纪是城市化加速发展的世纪据联合国人居中心预测到 2 0 3 0 年世界 城市人口将接近 5 0 亿 约占世界总人口的 6 0 % * 而突飞猛进的城市化就像一把 双 刃剑在带来巨大效益推动社会进步创造并使人类享受城市物质文明的同时 也相应造成了一系列诸如环境污染社会经济发展失衡等负面影响即人们常说 的城市病这些问题的产生迫使人们逐步抛弃传统的城市发展道路转而走 上一条可持续的城市发展道路正如联合国秘书长安南指出城市可持续发展是 人类在 2 1世纪所面临的最紧迫挑战之一生态城市建设思想即是在这种时代背 景下应运而生并成为现代城市建设的必然选择 本文写作的主旨是通过对世界生态城市发展的历程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归 纳和分析以期能对中国在现实条件下如何进行生态城市的建设发展和完善提 出客观的理论依据进而对中国生态城市建设的相关战略和具体政策进行初步的 探讨和研究 关键词城市 可持续发展 生态城市 * 数据来源 联合国人居中心世界城市状况报告2 0 0 1 absctract ii abstract the urbanization is in the rapidly developing progress in the 21 century. as the un center for human settlements estimate, the world urban population will be almost 5 billion in the 21 century, which is about 60% of the total world population. the urbanization has not only accelerate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itys economy, but also brought a great deal of “urban problems”. all these are urging people to reject the classical path for development, and to select a path that is sustainable for mankind. as un secretary general kofi annan pointed out, sustainable urban development is a big challenge that human being must face in the 21 century. the eco-city might be the inevitable trend of urban development, and be the inevitable selection of the human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this dissertation i studied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and regularity of the eco-city in the developed country, and compare it to the citys development in china, which is in order to find the theory bases for chinese “eco-city” policy, and try to raise some useful suggestion for chinas “eco-city” development. key words: city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eco-city 引 言 1 引 言 一问题的提出 自 1 8 世纪中叶工业革命以来城市发展出现了本质上的变化工业革命有力 地推动了城市经济的发展却也给城市环境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突出地表现 在城市规模不断膨胀资源过度耗竭环境质量下降各种城市病不断涌现 这些问题不仅严重地危害了城市居民日常生活而且制约了城市自身的健康发展 这迫使人们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曾走过的老路一条追求城市规模单纯注重经 济效益的传统的工业化道路在经过痛苦的反思和不断的探索之后人类逐渐认 识到应该抛弃这条传统的发展道路城市建设要以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和社 会和谐以及宜人居住为先决条件走可持续的城市发展之路建设一个高效健 康公正的城市社会生态城市正是这种思想的具体体现1 9 9 2 年联合国环境 与发展大会之后在2 1 世纪议程可持续发展理论和实践热潮的推动下生态 城市得到了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和接受欧洲和北美的一些国家己经将这种规 划思想付诸实施许多城市更是提出了具体的生态城市建设目标和方案 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目前也正处于城市化加速发展的时期2 0 0 3年国家统 计局统计的我国城市化率为 4 0 . 5 3 % 城市人口已达到 5 . 2亿作为城市发展的后 起国家我国在城市的发展上却在很大程度上重蹈发达国家的覆辙许多城市出 现了严重的城市病尤其是城市环境污染己达到甚至超过发达国家城市污染最 严重时期( 2 0世纪 5 0 - 6 0年代) 的水平城市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国家财富的主要来源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是实现整个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 战略的重要步骤因此如何建设一条生态城市的发展道路也成为了我国学者 持续探讨的重大课题 二生态城市的起源和研究现状 一生态城市概念的提出 生态城市提出于 2 0 世纪 7 0 年代初直到 8 0 年代以后才被国际社会愈来 愈广泛地接受但其理念渊源却相当久远关于生态思想国外早在亚里士多德 时代就开始萌芽了生态城市思想直接起源于英国城市规划学家霍华德e d w a r d 河北大学经济学硕士学位论文 2 h d w a r d 1 8 5 0 - 1 9 2 8 年的田园城市他倡导用城乡一体的新社会结构形态来取代 城乡分离的旧社会结构形态强调建设田园城市提出不能忽视城乡一体的主题 思想要把一切最生动活泼的城市生活的优点与美丽的乡村环境和谐地组合在一 起从而为人们展示了城市与自然平衡的生态魅力并由此发展成为世界性的城 市运动 生态城市概念产生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1 9 7 1年发起的人与生物圈计划 m a b在人与生物圈计划的研究过程中前苏联城市生态学家尤尼斯基提 出了生态城市这个理想城市模式他按生态学原理试图建立起一种经济社 会和自然三者协调发展物质能量和信息高效利用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聚居 地即高效和谐的人类栖息地 2 0 世纪 9 0 年代以后国际城市生态组织于 1 9 9 0 1 9 9 2 1 9 9 6 2 0 0 0 年先后 召开了四届生态城市国际会议其中第二届第三届生态城市国际会议都通过 了国际生态城市重建计划认为生态城市应包括以下主要内容重构城 市停止城市的无序蔓延改造传统的村庄小城镇和农村地区修复被破坏的 自然环境高效利用资源形成节省能源的交通系统实施经济鼓励政策强化 政府管理此后各个国家也开始相继制定适合本国的生态城市发展战略世界 人类开始走上可持续的生态城市发展道路 二中国的生态城市研究现状 我国早在荀子所处的战国时代就萌芽了生态理念2 0世纪 8 0年代以来的近 2 0年间专家学者对生态城市做了大量的研究如国内著名生态学者马世骏王 如松在 1 9 8 4 年提出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理论明确指出城市 是典型的复合生态系统1 9 9 1年又指出生态城市建设应满足以下标准人类生态 学的满意原则经济生态学的高效原则自然生态学的和谐原则强调经济发达 社会繁荣生态保护三者保持高度和谐技术与自然充分融合城乡环境清洁 优美舒适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创造性重庆建筑大学黄光宇教授 1 9 9 7 年 指出生态城市是根据生态学原理综合研究城市生态系统中人与住所的关 系并应用生态工程环境工程系统工程等现代科学与技术手段协调现代城 市经济社会系统与环境的关系保护与合理利用一切自然资源与能源提高资源 的再生和综合利用水平提高人类对城市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修复维持和发 引 言 3 展的能力使人自然环境融为一体互惠互利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王祥荣教 授 1 9 9 9 年把生态城市视为城市人群与其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而形成的网 络系统强调人是生态系统的主体人与自然是一个密切相连的生命有机体中 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胡聃研究员 2 0 0 0 年提出生态城市是人与自然和谐发 展城市空间形态建设与自然环境建设相统一的人居形态总和生态城市不再将 传统城市发展赖以维持的自然条件作为外部因素来考虑而是作为城市的基本构 成部分来考虑发展和建设的对象不仅关注人还包括自然环境在生态城市中 人与自然的发展之间具有共同进化共同发展的特性 国外生态城市的研究虽然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后期就已开始有关的理论 和实践探索但真正意义上的生态城市研究只有一二十年的光景国内对生态 城市的研究起步较晚大致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才开始研究内容多侧重 于基础方面如对生态城市的概念特征标准以及评价指标的探索等对系统 的理论研究和与实践的结合方面涉及较少因此对生态城市全面系统的 研究是十分必要和迫切的尤其在我国生态城市的发展研究理论滞后于城市的 发展速度与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整体战略不相适应与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宏伟 目标不相协调因此对生态城市整体建设和发展战略的研究就具有重大的理论 和现实意义 河北大学经济学硕士学位论文 4 第一章 生态城市的基本理论 一生态城市的内涵及特征 一什么是生态城市 生态城市一词渊源于德国的柏林但作为一个概念首先是在联合国教科 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 m a b ) 计划研究过程中提出的它的内涵随着社会和 科技的发展不断得到充实和完善 生态城市是人与自然高度和谐的城市发展模式同时也是区域内城市和城市 群区域间经济的发展模式它是可持续发展的产物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标 志这里的生态不是纯自然意义上的生态而是自然城市与人融合为一个有 机整体所形成的互惠共生的城市生态它既包括了人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关系也 包括人与社会环境的协调关系这里的城市也不是简单意义上的城市而是建立 在一定区域条件下的自然经济社会综合体生态城市就是遵循自然生态规律 与城市发展规律以持续发展为目标以生态学为基础人与自然和谐为核心 现代技术为手段综合协调城市及其所在区域的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 它是从全局和系统的角度上应用生态建设的基本原理而建立的是将生态学的原 理和思想渗透到城市规划和建设的各个方面和部分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个方 面 第一从地域范围来看生态城市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而是一个与周围市 郊及有关区域紧密相连的开放系统第二从涉及的领域来看生态城市不仅涉 及城市的自然生态系统如空气水体土地绿化森林动植物能源和其 他矿产资源等也涉及城市的人工环境系统经济系统和社会系统它是一个以 人的行为为主导自然环境系统为依托资源流动为命脉社会体制为经络的社 会经济自然的复合系统第三从城市经济系统来看生态城市既要 能保证经济的持续增长更要能保证增长的质量也就是说生态城市要有合理 的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和生产布局使城市的经济系统和生态系统协调发展形 成良性循环实现城市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效益的统一在生态城市的经济子系 统中尤其强调资源和能源的有效利用以及系统过程的高效运行第四从社会 第三章 中国生态城市建设的必然抉择 5 方面来看生态城市要满足居民的基本需求城市规模还要同城市地域空间的自 然生态环境和资源供给条件相适应第五从经济社会与环境相互之间的关系 来看生态城市应是社会经济和环境的统一体生态城市要求从自然环境获取 的资源不能超过环境再生增殖能力自然资源的再生能力要大于经济增殖对资源 的需求排入环境的废弃物不能超过环境的容量尽可能高地利用再生资源以 保证经济社会发展的永久性和持续性同时经济社会发展从技术资金和 公众意识等方面可以提高对环境的改善和治理能力所以经济社会和自然环 境这三者是相互促进和相互制约的 二生态城市的特征 一般来说理想的生态城市应该具有以下几方面的基本特征 一是和谐性和谐性是整个生态城市系统的核心其中人与自然的和谐是整 个系统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人与自然的关系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 社会发展初期人对自然的消极适应阶段 第二个阶段是人对自然的疯狂掠夺阶段 第三个阶段即我们追求的人与自然和平相处和谐发展的阶段生态城市就是 要营造这样一种人与自然经济社会之间和谐发展良性循环的发展新秩序 二是高效性科学高效地利用各种资源不断创造新生产力物尽其用地尽 其利人尽其才物质能量得到多层次分级利用废弃物循环再生各行业 各部门之间的共生关系协调三是持续性生态城市是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 的兼顾不同时间空间合理配置资源公平地满足现代与后代在发展和环境 方面的需要保证城市发展的健康持续协调四是系统性生态城市是由经 济社会自然生态等子系统组成的具有开放性依赖性的复合生态系统各 子系统在生态城市这个大系统整体协调下均衡发展五是区域性生态城市 作为城乡统一体是建立在区域平衡基础之上的而且城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 制约只有平衡协调的区域才有平衡协调的生态城市 二生态城市的理论基础 任何一种城市发展模式都需要一定的理论作为基础在实践中起到指导作 用生态城市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以下三种 一城市生态学理论 城市生态学是由美国芝加哥学派创始人帕克于 1 9 2 5 年提出的城市生态 河北大学经济学硕士学位论文 6 学从宏观角度讲是对城市自然生态系统经济生态系统社会生态系统之间的 关系进行研究把城市作为以人类为主体的人类生态系统来加以考察研究当代 城市生态学的研究途径之一是从生态系统的理论出发 研究城市生态系统的特点 结构功能的平衡以及它们在空间形态上的分布模式与相互关系城市生态学 强调城市中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生物群落与人类社会物理生物过程与社会经 济过程之间的相互作用同时把城市作为整个区域范围内的一个有机体揭示城 市与其腹地在自然经济社会诸方面的相互关系分析同一地区的城市分布与 分工合作以及规模功能各异的人类群落间的相互关系 城市生态学原理在生态城市的建设过程中的应用体现在从生态学的角度探 索城市人类生存所必需的最佳环境质量运用城市生态系统中物质与能量运动的 规律自觉地调节物质与能量运动中的不平衡状态同时运用先进的科学方法 和技术手段 充分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 使城市生态系统最低限度地排出废弃物 城市生态学原理是建立城市生态模型的依据为城市总体规划服务 二可持续发展理论 可持续发展是 2 0 世纪 8 0 年代出现的重要的战略思想目前已为全世界所普 遍接受并逐步向社会经济的各个领域渗透成为当今社会最热点的问题之一 可持续发展思想起源于人类对能源危机资源危机粮食危机生态危机等人类 所面临的各种危机的反思 作为一个有明确定义的概念是在 1 9 8 7 年发表的世界环 境与发展委员会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 o u r c o m m o n f u t u r e ) 中被提出来的 意即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 并可满足其需要的能力的发展 1 9 9 2 年 5 月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了全球2 1 世纪 议程使可持续发展成为指导世界各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共同的战略 可持续发展战略旨在促进人类之间以及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其核心思想 是健康的经济发展应建立在生态可持续社会公正和人民积极参与自身发展决 策的基础上具体体现为三个原则: 一是公平性原则包括本代人的公平代际间 的公平以及资源分配与利用的公平二是持续性原则即要求人类的经济和社会 发展不能超越资源与环境的承载能力三是共同性原则即可持续发展需要全球 的联合行动城市可持续发展理论侧重于城市可持续体系的建立和对城市可持续 发展程度的评估是生态城市建设的重要指导思想关于城市可持续发展理论 第三章 中国生态城市建设的必然抉择 7 我将在后面做进一步的论述 三循环经济理论 早期的循环经济思想萌芽可以追溯到 6 0 年代 由于种种因素的限制 只是到 了上个世纪 9 0 年代 特别是随着人类对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和认识 的逐步深入循环经济才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和快速发展 所谓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它倡导的是一种与环境和谐的经济 发展模式它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 式流程其特征是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污染和废弃物是单向型经济的产物 在循环型社会里不存在废弃物零废弃物的说法比不排放废弃物的说法更 为科学因为在类似生态链的理想的循环型社会里废弃物均可被下一个环节所 利用上一个环节的废弃物作为下一个环节的原料如此不断循环持续发展 从而实现对系统外的零排放当然这是一个相当理想的境界类似于人们所 说的永动机是不可能实现的只能是随着城市生态系统的不断完善和提高 逐步趋于零排放的目标但在此基础上提出的零排放生态城市的构想却 可以被广泛应用到城市的生态与经济发展中生态城市建设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就是要将传统的经济生产方式转变为循环经济的生产方式建设循环型社会也是 生态城市建设的重要途径和发展目标更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四耗散结构理论 耗散结构理论是比利时科学家普里高津( i . p r i g o g i n e ) 于 1 9 6 9 年提出的 该 理论指出一个远离平衡的开放系统( 力学的物理的化学的生物学的乃至经 济的社会的系统) 通过不断与外界交换物质和能量在外界条件的变化达到一 定的阙值时可能从原有的混沌无序的混乱状态转变为一种在时间上空间上 或功能上的有序状态这种在远离平衡情况下所形成的新的有序结构称为耗 散结构 在此理论中通常以熵来表达系统的混乱程度通俗地讲熵就是无 用的能量它代表能量在一个系统中分布的均匀程度及系统无序状态的度量 系统放出能量则熵值增加系统从有序变到无序熵值最大时就是系统处于死 亡状态系统从外界获取能量则熵值减少或称为负熵增加系统又从无 序变到有序一个系统的熵值的变化可用下列公式表示: 河北大学经济学硕士学位论文 8 d s = des + dis 式中 d s 为总熵变des 代表在系统边界上( 与外界之间) 熵的传输dis 为系 统内部不可逆过程产生的熵增加值其中 dis 永远是一个正值( 或零) 即 dis 0 而且只有在可逆过程中才会出现 dis = 0的情况因此一个孤立的系统( 不与外 界产生交换) 其熵值是增加的要维持系统的稳定有序状态就要使熵值不增加 即 d s 0 也就是 dis - des 即系统输入的负熵流要大于或等于系统产生的熵流 因此耗散结构的存在是以负熵流的源源不断的输入( 并大于或等于系统内部熵增) 为条件的也就是说耗散结构必须是开放系统要不断地与系统外界进行能流 物流与信息流的交换 城市生态系统是一种典型的耗散结构它的维持需要从系统外不断地输入负 熵流现代城市必须与外界进行广泛的联系才能生存而且城市生态系统的目标 不仅仅是维持而是越来越有序以满足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越来越高的要求也 就是说城市生态系统的熵值不能增加熵变必须小于零负熵值要大于熵增即 - des dis 这是实现城市生态系统良性运转和发展的前提条件但是在实际应用 中很少用耗散结构理论来判断城市的发展因为城市生态系统中物流能流的 输入输出比较复杂也比较难以判断更难以定量化的描述因此耗散结构理 论目前应用于城市建设中大多还只限于理论探讨 三生态城市与相关理论辨析 与生态城市同时提到的一般还有可持续城市和循环型城市可持续城市是指 在一个特定的城市区域和自然空间内以节约资源提高技术等为主要手段推 动城市增长增殖进步优化城市新的结构与功能达到与原有结构功能及 其内部和谐一致 并在满足城市当前发展需求和正确评估城市未来需求的基础上 满足城市未来发展的需求 循环型城市是以城市可持续发展为前提以维护生态经济和社会三维复合 系统的均衡发展为目标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建立起一个完善的社会物流系统 和生产消费系统和谐运行的经济和生态的循环再生系统使城市中的物流能量 流信息流等城市要素以类似生态链的模式循环发展从而达到经济发展社会 进步和生态和谐的城市可持续发展状态 可持续城市循环型城市和生态城市这三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三者坚持的 第三章 中国生态城市建设的必然抉择 9 原则也是基本相同的它们的区别和联系表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城市可持续发展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环节城市是人类活动 的主要场所具有积聚和辐射等功能是人类经济活动的中心同时大城市特 别是发展中国家大城市是世界上环境问题最严重的区域如人口过度集中城 市规划缺乏科学理念等这些问题的存在势必加速损害城市的可持续性因此 推行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要以推进可持续城市发展战略为重点 第二可持续发展是城市发展的必经阶段也是城市发展的必要手段城市 发展的终极目标应是城市内经济积聚效益的提高产业结构的高度化现代化等 与环境的合理保护资源的有效利用功能的不断优化社会服务的完善管理和 生活质量的提高等方面的和谐统一实现该目标的手段必须而且只能是实施可持 续城市发展战略 第三生态城市是实施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模式城市可持续发展强 调的是城市可持续发展过程和发展状况其中城市走生态化发展之路是城市可 持续发展关键之所在生态城市 已超越了保护环境即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持协调 的层次体现的是一种广义的生态观它的实质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是一个 社会生态化经济生态化和自然生态化为一体的社会经济生态复合系统是实现 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模式 第四 生态城市建设和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和最终发展目标是建 设循环型社会一个城市的结构与功能是否和谐有序决定了城市的活力与魅力 而生态城市系统的循环性使得城市各要素互相联系互相作用互相促进各 种物流能流信息流得以顺畅运行使城市在良好的循环状态下满足城市生产 和生活的需求从而实现城市生态系统的平衡生态城市区别于其他城市形态的 最主要的特征是它的高效性而高效性来自于循环性循环性又使城市被彻底地 赋予了高效和协调的含义基于此生态城市就是要在坚持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 原则和前提下努力倡导一个循环型社会的建立这是生态城市建设的最终发展 目标 河北大学经济学硕士学位论文 10 第二章 世界生态城市的发展 从生态城市思想的提出到现在发达国家也一直在探寻生态城市的发展模式 和道路虽然至今为止世界上还没有发展得十分完善的生态城市但了解和研究 发达国家的城市发展和生态城市建设的步骤和构想可以为我国发展生态城市提 供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一城市的演进及城市的功能和地位 城市是指具有一定人口规模的聚集地或定居区是人类文明的标志和社会经 济发展的载体是人类社会演化发展历史进程中的必然产物另外城市也是一 个动态系统在城市演变过程中其各个时期的选择和定向常常决定着城市发展 的性质荣衰甚至存亡 从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讲城市的演变过程是从人类依托于自然地理条件 由自然因素完全决定和支配人类定居区域的自然本体论城市向着人生物 和非生物环境和平共处共同发展和繁荣的生态本体论城市即生态型城市 发展的过程从以自然为本到以人为本再到以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为本是城 市发展历史进程中的三次重大飞跃这三次飞跃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必然趋 势 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按照城市在不同经济时代的地位和作用 可划分为以下几个时期 一农业经济时代的城市 自城市产生至 1 8世纪中叶的工业革命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着统治地 位农业和手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商品经济极不发达城市在社会经济生活 中的功能和作用都很小由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引起的社会分工是城市产生的根本 动力这个阶段农业社会的色彩还很浓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很大比重乡村 人口占绝对优势农业生产水平比较低下此时的工业也比较单调一般为简单 的资源型或加工型工业第三产业主要以农产品及其它日用品的销售为主农业 经济时代的城市城乡间的分离是不彻底的城市规模较小生产力不发达城 市的生产功能尚未得以充分发挥这时的城市本质上是一种以生活功能为主的消 费性城市城市发展速度较慢同时在城市选址和布局上能够根据朴素生态学 第三章 中国生态城市建设的必然抉择 11 思想做到尊重与适应自然因而城市问题还不突出与大自然尚能比较协调 这个阶段也被称之为生态自发阶段 二工业化初期的城市 1 8 世纪中叶西欧发生的工业革命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也使城 市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工业化是城市发展的根本动力这一时期以资源 型工业发展为特征工业化基础逐步建立经济实力有所增长各项建设的规模 和速度明显超过前一阶段城市规模扩展较快具体表现在面积增大城市人口 比重加大第二第三产业都有较快的发展城市也由消费性城市转变为生产性 城市工业化带动了城市化而城市化又加速工业化的步伐劳力市场的开拓 第一次大规模地把农业人口吸引到了城市但大量人口涌入城市又给城市造成 了巨大压力城市问题开始暴露并日益加剧 三后工业化时期的城市 2 0 世纪中叶以来西欧大多数经济发达国家进入了工业化的后期许多发展 中国家也相继进入工业化发展阶段世界城市进入了现代化的发展阶段二战以 后以微电子技术为主导的新技术革命促进了全球范围的经济结构产业结构 和就业结构的巨大变化城市的开发也进一步向深度和广度发展整个社会经济 的发展达到了新水平社会产品空前丰富世界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的发展进 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十八世纪开始的工业革命给人类带来了惊人的财富也引起了近代城市质 的变化人类对自然的作用力惊人扩张最终发展到企图征服自然生态意识被 抛之脑后城市化与工业化建设并列发展城市盲目扩张污染加剧自然环境 被破坏2 0 世纪中后期世界工业大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污染达到了非 常严重的地步灾难性事件频频发生以致于到 2 0 世纪 5 0 年代连续出现了伦 敦烟雾事件和日本的水俣事件等重大污染事故人类在追求物质财富的同 时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四循环经济时代的城市 面对环境污染及自然资源危机日趋严重的形势人们的生态意识逐步觉醒 2 0世纪 8 0年代人们在讨论未来城市时寻求的是节能高效低污染的持续发 展的人类聚居形式9 0 年代后期人们更是提出了生态城市的概念重视城市生态 河北大学经济学硕士学位论文 12 环境管理谋求城市生态经济社会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进入了重视城市综 合管理和可持续发展的阶段当人类发展到循环经济时代城市已不仅仅是简单 的人类聚集地和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而是作为一个生态经济社 会的复合体而存在城市的总体运行过程是由城市经济人口和生态环境再生 产这三个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过程组成的它们的联系是通过物质流能量流 信息流人流和价值流等中介实现的城市不仅可以通过自身的均衡发展实现城 市经济生态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还可以作为一定区域内的辐射源带动相关 区域的整体发展维持区域内的平衡 二国外生态城市理论的发展 一发达国家早期的生态城市构想 生态城市的名称虽然提出较晚但是它的建设思想和雏形可以上溯到 1 5 至 1 6 世纪的欧洲文艺复兴时期 人文主义的先驱者英国人托马斯 摩尔设想出的 理想城市乌托邦1 6 0 2年意大利思想家康帕内拉提出太阳城模式但这 些构想当时只能停留在空想阶段缺乏实现的物质和现实基础但它们仍反映出 人类较早的人与生态和谐发展的思想1 8 世纪中叶工业革命兴起极大地解放 了生产力推动着城市化城市人口迅速增长同时也带来了大量的城市问题 随之一批改良主义者和激进的理论家提出了公社新村基督徒之城等理 想城市模式1 8 9 8 年英国人霍华德得出了建立花园城市的模式这种思想至 今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生态城市的建设模式 二发达国家加速发展时期的生态城市构想 在发达国家经济起飞的时期由于特定的初始条件以生态环境为代价以 大量消耗资源的发展方式实现了城市现代化 主要体现在城市物质财富的积累上 但由此造成的一系列城市问题如城市空气污染交通阻塞水资源短缺等也使 人们深受其害这迫使人类开始重新反思这种传统的发展道路转而走向一条注 重生态社会经济和谐发展的城市可持续道路这一历史背景导致现代城市生 态学派的重新崛起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城市生态研究和城市生态学迅速发展 出现了许多有影响的城市生态学著作如 1 9 5 2年帕克出版的城市和人类生态 学1 9 5 8 年赖特的活着的城市1 9 7 5 年道萨迪斯的生态学与人类聚居学 等等特别是在 2 0 世纪 6 0 年代以后寂静的春天( r . c a r s o n 1 9 6 2 ) 增 第三章 中国生态城市建设的必然抉择 13 长的极限m e a d o w s 1 9 7 2 等警世作品的问世极大地促进了城市生态学的研 究城市生态学进入一个大规模的发展阶段 三现代发达国家生态城市构想 目前在现代环保意识全面普及的大背景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在城市建设 者的头脑中己烙下深深的印痕1 9 7 1 年开始的联合国人与生物圈计划( m a b ) 明确提出了要从生态学的角度来研究城市指出城市是一个以人类活动为中心的 人类生态系统以此计划的实施和推广为标志城市生态学研究在世界范围内兴 起进入现代城市生态学的发展阶段进入 2 0 世纪 8 0 年代城市生态研究 更是蓬勃发展而且许多研究成果己逐步进入实践领域如在美国西海岸的滨海 城市伯克利的生态城市建设实践就卓有成效有人认为它是全球生态城市 建设的样板也可以认为是生态城市建设的一个成功经验2 0 世纪 8 0 年代以后 日本也提出了各种生态城市计划( 环境共生城市计划) 例如日本环境厅在其 环境白皮书中提出的生态政策人和环境的共生城市计划意在城市社会 经济系统里以生态再生的角度来考虑它的环境政策一些第三世界国家的城市 也在生态城市建设中取得了相当的成功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巴西的库里蒂巴 市 该市是巴西城市化进程中发展最快的城市之一 从 1 9 9 0 年第一届生态城市研 讨会召开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正在逐渐成为大多数国家城市建设的指导思想 和行动指南人类社会开始进入了健康发展的新时期 三国外生态城市的发展模式 发达国家的生态城市建设也是在不断探索中逐步完善的上个世纪的 7 0年 代世界各国关心的问题仍然是环境污染物产生之后如何治理8 0 年代人们注 意到要采用资源化的方式处理废弃物 发达国家开始创造舒适 优美的生活环境 工业生态系统的理论开始试验对环境保护的思想上和政策上都有所升华9 0 年 代可持续发展成为世界潮流预防为主和全过程控制成为国家环境与发展的方 向清洁生产工业生态系统成为发展的主流美国丹麦等国家工业生态园区 已经建成可以说发达国家是按照循环经济理念逐步完成工业农业和社会 生活三大循环体系的建设从而建立循环经济生态城市运行体系的虽然目前世 界上还没有非常系统和完善的生态城市模型但发达国家在生态城市建设中的某 些成功经验仍可成为发展中国家发展生态城市的示范 河北大学经济学硕士学位论文 14 一城市生态工业发展模式 城市生态工业的建立和发展是生态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西方许多企业 在微观层次上运用循环经济的思想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形成了一些良好的运行 模式很值得我们借鉴 1 杜邦化学公司模式这种模式可称之为企业内部的循环经济其实质是组 织厂内各工艺之间的物料循环8 0 年代末杜邦公司的研究人员把工厂当作试验 新的循环经济理念的实验室创造性地把循环经济三原则发展成为与化学工业相 结合的3 r 制造法以达到少排放甚至零排放的环境保护目标他们通过 放弃使用某些环境有害型的化学物质减少一些化学物质的使用量以及发明回收 本公司产品的新工艺到 1 9 9 4年已经使生产造成的塑料废弃物减少了 2 5空 气污染物排放量减少了 7 0同时他们在废塑料如废弃的牛奶盒和一次性塑料 容器中回收化学物质开发出了耐用的乙烯材料等新产品 2 卡伦堡生态工业园区模式这种模式可称之为企业之间的循环经济其实 质是把不同的工厂联结起来形成共享资源和互换副产品的产业共生组合使得 一家工厂的废气废热废水废物成为另一家工厂的原料和能源丹麦卡伦堡 工业园区是目前世界上工业生态系统运行最为典型的代表这个工业园区的主体 企业是电厂炼油厂制药厂和石膏板生产厂以这四个企业为核心通过贸易 方式利用对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或副产品作为自己生产中的原料不仅 减少了废物产生量和处理的费用还产生了经济效益形成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 的良性循环 二城市生态农业发展模式 都市农业作为高度集约化的城市生态农业发展模式 在国外发达国家的有机 构成甚至高过工业如日本东京大阪的农业基本实现了栽培园艺化基地设施 现代化操作机械化在欧美日本的许多城市中农业不仅生产各类农产品 而且成为美化环境绿化市容以及观光休闲学习的重要产业同时都市农 业的多功能化如日本的体验农业英国的绿色城墙德国的市民农园新加坡 的农业花园都充分体现了都市生态农业不仅有经济功能而且还具有生态文 化社会等诸多方面的功能都市农业近 4 0 年来在整个世界发展很快如欧 第三章 中国生态城市建设的必然抉择 15 美国家重视其生态功能和社会功能尤其在现代都市群之间和社区环境中的都 市农业蔚为壮观而最具有现代都市农业国际化专业化优质化和高新技术 特征的当属荷兰以色列及新加坡等国家这些人均资源短缺的国家通过发展设 施农业精细农业走工厂化专业化和高投入高产出的道路以花卉和菜篮 子为主体的都市农业高度发达进而成为全球现代都市农业的典范 三城市生态环境建设模式 国外学者在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对如何解决城市环境问题做了许多探 索其中比较典型和全面的为皮尔思pearce城市发展阶段环境对策模型城 市发展阶段环境对策模型主要根据城市发展的不同阶段起飞膨胀顶峰 下降低谷所出现的资源环境问题土地的过量使用大气污染噪音污染 水资源的过量消耗交通堵塞等采取相对适宜的环境策略特别应加强环境规 划和土地规划控制里查德罗吉斯特在他的生态城市伯克利( e c o c i t y b e r k e l e y ) 一书中设想建造一种与自然相伴的生态城市这是一种互相关联簇 状多用途步型生态社区它包括公共建设管理空间( s p a c e s f o r g o v e r n a n c e ) 和具有民族特色的城镇中心建筑形式和空间合理规划所有的活动都在步行 范围以内 而伯克利也将生态城市建设的整体实践建立在一系列具体的行动之上 如建设慢行街道恢复废弃河道沿街种植果树建造利用太阳能的绿色居所 通过能源利用条例来改善能源利用结构优化配置公交线路提倡以步代车推 迟并尽力阻止快车道的建设召开有关各方参加的城市建设会议等等 四城市新开发社区建设模式 对于新开发城市应探求合乎生态规律的城市模式如美国建筑师彼得卡 斯罗普提出的以公共交通为导向发展的社区组合城市模式社区是一个有居 住商业工作场所开敞空间等设施齐全的限于步行能及范围的人类聚居单 元 各单元由交通主干道连接构成城市 这种城市模式减少了一定程度的交通量 且交通干道设在社区外汽车对社区的有害影响将有效减小在沙漠戈壁上建 城如重型工业钢厂油田等工业城应考虑生产厂区与居住区的分离居住 区应集中紧凑整体布局便于营造成块连通林带绿地集中管理集中 使用能源减少能源损失同时通过整体城市环境效应集中的优势抵御外界不 良环境且通过人的主观能动行为促进劣势自然环境的改善 河北大学经济学硕士学位论文 16 四国外生态城市发展实践 一国外对生态城市的要求和主要内容 国外对生态城市的要求主要包括以下几项( 1 ) 不断提高人均绿地面积( 2 ) 实施产业结构的调整淘汰迁移污染较重的企业( 3 ) 进行工艺改革推行清洁 化生产( 4 ) 使用清洁能源减少污染物的排放量( 5 ) 推行对固体废弃物的回收 和综合利用 西方国家创建生态城市的 1 0 项内容包括( 1 ) 普及与提高人们的生态意识 致力于城市内部 外部物质与能量循环途径的技术和措施研究 ( 2 ) 减少不可再生 资源的消耗保护和充分利用可再生资源( 3 ) 设立生态城市建设的管理部门完 善生态城市建设的管理体制 ( 4 ) 对城市进行生态重建 力求为居民创造多样的自 由生存空间( 5 ) 建立和恢复野生生物的生存环境( 6 ) 调整和完善城市生态经济 结构( 7 ) 加强旧城城市废弃土地的生态恢复( 8 ) 建立完善的公共交通系统 ( 9 ) 取消汽车补贴政策( 1 0 ) 制定政策鼓励个人企业参与生态城市建设 二欧美生态城市发展实践 在欧盟的大多数国家城市生活的各个方面对生态化和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 求早在 20 世纪 60 年代末70 年代初就被广泛意识到了随后经过了一个尝试 阶段后欧盟国家取得了一系列的进展包括公众意识极大增强生态化法规的 颁布等等全社会有关生态建设的科学知识工程技术政府管理和公众行为都 达到了一个相对较高的层次面向生态化的产品和服务体系已经成为欧盟经济发 展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出于解决环境问题的需要迫使欧盟的许多传统重工 业向高新技术和第三产业转变的过程使生态和经济相互融合互相补充同时 欧盟等国在污染控制和能源节约等方面也采取了一系列相关的措施 如 1974 年以 来欧盟通过一项政策这项政策规定考虑到让居住区商业区和公共场所的 供热系统达到更好的隔离和再利用效果 相关的规章和技术必须不断地进行改进 德国的德累斯顿海德堡等城市的生态城市建设的主要做法有一是科学规 划把城市生态规划与城市发展规划紧密结合起来突出解决制约城市发展的主 要环境问题德累斯顿作为原东德的一个工业城市生态市建设的重点放在调整 上即调整城市布局停止开发位于该市上风向的南部山区调整工业结构关 第三章 中国生态城市建设的必然抉择 17 闭化工污染大户大力发展电子生物工程等环保友好型产业调整能源结构 大力推行以气代煤并实行集中供热同时高度重视城市生态重建二是建立生态 指标评价体系由市政当局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自行确定各城市也按照讲求实 效的原则对底数清楚又属于政府职责范围而且通过努力能够实现的主要环 境指标确定为考核内容三是推行生态预算制这些城市进行生态预算在程序上 完全与财政预算一样先由政府提出草案经议会审批后实施次年再进行收支 决算目前在德国已有 7 个城市开展生态预算制并开始在欧洲其他国家推行 美国企业在实现了市场全球化之后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环境责任挑战因此 很多企业为了把环境和社会的发展与美国经济构架有效地结合起来在政府的宏 观调控和激励下大胆地进行了一些尝试如在城市可持续生产方面实行了如下 措施 ( 1 ) 扩大产品责任链 政府在产品的生产和消费环节中明确了环境保护的责 任这就包括在产品的设计生产使用和处理过程中每个环节中都实行责任 制在明确责任之后制造商供应商消费者都肩负起产品和废物的环境责任 其目的是尽可能减少产品对整个环境的影响因而不同的生产体系就有不同的产 品责任链 ( 2 ) 实施生态有效企业 事实上现在的美国人对包装物和垃圾物表现出 了高度的关注联邦政府鼓励美国企业回收利用和处理包装物并要求制造商 零售商分销商和消费者团结协作把包装物返还给企业对再生的物质打上生 态标签并控制价格以倡导生态消费同时政府办公用品的消费率先使用标有生 态标签的产品以鼓励企业的可持续性生产 二日本生态城市发展实践 日本建设省从 1 9 9 2年开始组织专家学者探讨生态型城市建设的基本概念及 具体步骤认为生态型城市的建设至少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1 ) 节能循环型城 市系统( 2 ) 水环境与水循环( 3 ) 城市绿化 以北九州市的生态城市建设为例北九州市位于日本西部九州福冈县境内 2 0 世纪初随着日本的工业革命及资本主义的兴起 北九州从一个小渔村逐步发展 成为以钢铁工业为主兼有石油化工金属制造电子机械等相关产业的大型 工业城市从 5 0 年代中期开始日本经济进入腾飞的阶段各种环境问题也随之 而来 作为日本四大工业地区之一的北九州地区 经历了严重大气污染和水污染 降尘煤烟二氧化硫等为主要的大气污染物质而工业排水成为主要的水污染 河北大学经济学硕士学位论文 18 源从 6 0 年代开始北九州市为治理环境污染制定了一系列法规对策加强了管 理监督体系经过地方政府居民及企业的共同努力到 8 0 年代中期基本克服 了环境污染问题 并为发展中国家的环境治理积极提供其克服公害的技术及经验 在国际社会上得到了高度评价9 0 年代初北九州市开始了以减少垃圾实现循 环型社会为主要内容的生态城市的建设北九州市提出的从某种产业产生的废 弃物为别的产业所利用地区整体的废弃物排放为零的生态城市建设构想于 1 9 9 7 年得到日本通商产业省的认可在资金方面得到了很大支持从而加速了生 态城市建设的步伐北九州市生态城市计划建设在海滨填埋地区具体规划包括 以下三个方面( 1 ) 环境产业的形成建设包括家用电器废玻璃废塑料汽车 压碾屑等的回收再利用的综合环境产业区( 2 ) 环境新技术的开发( 3 ) 社会综合 开发 建设以培养环境政策 环境技术方面的人才为中心的基础研究及教育基地 力图形成国际性的环境尖端技术及情报中心 日本作为一个地域狭小资源匮乏的国家其节能环保高效的经济运行 方式一直是世界各国的典范其成功的产业结构调整和相关政策的有效实施也使 其安然度过了历史上两次石油危机从某种程度上说日本在生态城市建设方 面的经验对我国在目前的基础和条件下的生态城市建设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三发展中国家生态城市发展实践 位于巴西南部的库里蒂巴是巴西的生态之都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接近生态城 市的城市该市以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典范而享誉全球也受到世界银行和世界卫 生组织的称赞在过去 2 0 年中库里蒂巴把城市设计规划和管理合为一体通过 追求高度系统化的渐进的和深思熟虑的城市规划设计实现了土地利用与公共 交通一体化取得了巨大的成就1 9 6 4 年由圣保罗建筑师 j o r g e w i l h e l m 制定的 库里蒂巴总体规划经公众讨论 于 1 9 6 5 年开始实施 城市规划的 3 项主要任务是: 沿着 5 条交通轴线进行高密度线状开发改造内城以人为本而非小汽车为本 并确立了优先发展的内容增加面积和改进公共交通显然正是由于早期的远 见才使得库里蒂巴走上了以低成本经济成本和环境成本的交通方式和人与 自然尽可能和谐的生态城市发展道路摒弃了巴西大多数城市依赖于小汽车的城 市发展定式 库里蒂巴较为著名的环境项目是 1 9 8 8 年实行的口号为垃圾不是废 物的垃圾回收项目垃圾的循环回收在城市中达到 9 5 % 每月有 7 5 0吨的回收 第三章 中国生态城市建设的必然抉择 19 材料售给当地工业部门所获利润用于其他的社会福利项目同时垃圾回收利用 公司为无家可归者和酗酒者提供了就业机会这些简单的讲究实效且成本很低 的社会公益项目成为库里蒂巴环境规划的一部分并使城市在环境和社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河南省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联合考试化学试卷
- 施工方案编辑软件(3篇)
- 冬日头条活动策划方案(3篇)
- 写化学名称题目及答案
- 小学最难24点题目及答案
- 一个人在家作文400字(12篇)
- 文学经典传承:古诗文教学方案
- 市场渠道合作合同规范
- 《新编商务应用文写作》教学参考汇 李奕轩 模块1-9 商务应用文写作基础-大学生实文书
- 体会中考的作文600字7篇
- 设备技改方案范文
- 2024年石油石化技能考试-甲醇装置操作工笔试历年真题荟萃含答案
- 肋间神经病的护理查房
- 2024年全国初中数学联赛试题及答案(修正版)
- 医药代表销售技巧培训 (2)课件
- 物业保安、保洁项目投标书
- 中国移动室分问题排查优化指导手册
- 顺丰同城管理制度
- 妊娠期阴道炎的健康宣教
- 京东代运营合同模板正规范本(通用版)
- 深圳富源文武学校语文新初一分班试卷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