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技术哲学专业论文)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四川欠发达地区城镇化问题研究.pdf_第1页
(科学技术哲学专业论文)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四川欠发达地区城镇化问题研究.pdf_第2页
(科学技术哲学专业论文)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四川欠发达地区城镇化问题研究.pdf_第3页
(科学技术哲学专业论文)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四川欠发达地区城镇化问题研究.pdf_第4页
(科学技术哲学专业论文)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四川欠发达地区城镇化问题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四川欠发达地区城镇化问题研究 作者简介:贾茹隐,女,1 9 8 1 年5 月生,师从于成都理工大学谭书敏教授2 0 1 1 年7 月毕业于成都理工大学科学技术哲学专业,获得哲学硕士学位 摘要 经过多年的发展,四川省已拥有了以“成德绵经济圈”为代表的较发达地区, 全省g d p 及人均收入逐年增长,建立了一批国内领先、国际知名的大中型企业, 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不可否认,四川仍然是一个农业大省,尤其是在欠 发达地区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文化医疗卫生状况、农民收入水平都还处在 一个较低的层次。 在城乡统筹发展的大背景下,科学、有序地推进城镇化进程是缩小城乡差 距,逐步实现城乡一体化的有效途径之一。但由于各种历史、自然、人文条件 的限制,欠发达地区城镇化进程一方面发展相对缓慢,另一方面又出现了“冒进” 城镇化的现象,使其可持续发展出现了较大问题,与城乡统筹发展的目标渐行 渐远。 本文运用可持续发展理论,根据四川省欠发达地区实际情况,分析了欠发 达地区在提高城镇化率方面存在的障碍以及现实操作中存在的不可持续发展的 各种现象,分析了目前欠发达地区城镇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提高城镇化 率所面临的困难,提出了用已有基础,大力发展县城,逐渐形成县城的规模效 应及辐射效应,从而带动县域城镇化率提高的发展思路。逐步实现欠发达地区 经济集约、人口集约、环境优美的发展目标。这一发展建议具有极强的理论意 义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欠发达地区城镇化 成都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s u s t a i n a b l ed e v e l o p m e n ta n du r b a n i z a t i o no fr u r a ls i c h u a n j i a r u y i n ,f e m a l e ,w a sb o r ni nm a y , 1 9 8 1 ,w h o s et u t o rw a st a ns h u m i n s h eg r a d u a t e df r o m c h e n g d uu n i v e r s i t yo ft e c h n o l o g yi nt h ep h i l o s o p h yo f s c i e n c ea n dt e c h n o l o g ym a j o ra n dw a s g r a n t e dt h em a s t e rd e g r e ei nj u l y , 2 0 11 a b s t r a c t w i t h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f o rm a n yy e a r s ,s i c h u a np r o v i n c eh a se s t a b l i s h e da n u m b e ro f l e a d i n gd o m e s t i ca n d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w e l l - k n o w nm e d i u m - s i z e de n t e r p r i s e s ; i ta l s oh a se s t a b l i s h e dd e v e l o p e de c o n o m i cr e g i o n ss u c ha s c h e n g d ud e y a n ga n d m i a n y a n ge c o n o m i cc i r c l e t h eg r o s sd o m e s t i cp r o d u c ta n dp e rc a p i t ai n c o m e h a v eb e i n gi n c r e a s e dy e a r sb yy e a r s ,p e o p l e sl i v i n gs t a n d a r d sh a v eb e i n gi m p r o v e d u n d e n i a b l y , s i c h u a ni ss t i l lab i ga g r i c u l t u r a lp r o v i n c e , e s p e c i a l l yi nl e s sd e v e l o p e d r u r a la r e a s ,i n f r a s t r u c t u r ec o n s t r u c t i o n , c u l t u r a ll e v e l ,h e a l t hc a r es t a t u sa n df a r m e r s i n c o m ef i r es t i l la ta v e r yl o wl e v e l i nt h eb a c k g r o u n do fo v e r a l lt h eu r b a n - r u r a ld e v e l o p m e n t ,p r o m o t i n gt h e u r b a n i z a t i o np r o c e s ss c i e n t i f i ca n do r d e r l yi so n eo ft h em o s te f f e c t i v em a l l n g r st o n a r r o wt h eg a po fu r b a n - r u r a la r e a sa n dg r a d u a l l yr e a l i z eu r b a n - r u r a li n t e g r a t i o n h o w e v e r , d u et ot h e1 i m i t a t i o no fv a r i o u sh i s t o r i c a l ,n a t u r a la n dc u l t u r a lc o n d i t i o n s , 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u r b a n i z a t i o np r o c e s si nl e s sd e v e l o p e da r e a si ss t i l lr e l a t i v e l y s l o w o nt h eo t h e rh a n d ,t h ea p p e a r a n c eo f a g g r e s s i v e u r b a n i z a t i o nr e s u l tsi na s e r i e so fp r o b l e m sf o rs u s t a i n a b l ed e v e l o p m e n t ,i td e p a r t sf r o mt h eg o a lo fo v e r a l l t h eu r b a n - r u r a ld e v e l o p m e n t i nt h i sp a p e r , a c c o r d i n gt ot h ea c t u a l s i t u a t i o n i nl e s sd e v e l o p e da r e a si n s i c h u a np r o v i n c e ,w eu s et h et h e o r yo fs u s t a i n a b l ed e v e l o p m e n tt oa n a l y s i st h e o b s t a c l e se x i s t e di n t h ep r o c e s so fi n c r e a s i n gu r b a n i z a t i o nr a t ea n dv a r i o u s p h e n o m e n ao fu n s u s t a i n a b l ed e v e l o p m e n tt h a te x i s t e di na c t u a lo p e r a t i o n , i ta l s o a n a l y s i sc u r r e n tp r o b l e m sa n dd i f f i c u l t i e s o ft h eu r b a n i z a t i o np r o c e s si nl e s s d e v e l o p e da r e a s p r o p o s i n gt h ei d e at h a tu s i n gt h ee x i s t i n gi n f r a s t r u c t u r et od e v e l o p t h ec o u n t ya n dg r a d u a l l yf o r mc o u n t ys c a l ea n dr a d i a t i o ne f f e c t s ,t h u si m p r o v i n gt h e c o u n t yu r b a n i z a t i o nr a t e g r a d u a l l yr e a l i z e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g o a l s o fi n t e n s i v e e c o n o m i c ,d e m o g r a p h i ci n t e n s i v ea n db e a u t i f u le n v i r o n m e n t t h r o u g ht h i sp a p e r , w e h o p ei tw i l lb eas t r o n gr e f e r e n c ef o rr e a l i t yo p e r a t i o n k e y w o r d s :s u s t a i n a b l ed e v e l o p m e n t ,e s sd e v e l o p e dr e g i o n s ,u r b a n i z a f i o l l 第1 章引言 1 1 选题背景 第1 章引言 从人类发展历程来看,大体上是遵循着从满足生存需要到物质享受,再到 精神享受,最后到文化享受的路径来的。不管是个人还是社会,大多按照此规 律进行。这一历程实质上也是人类从单纯追求发展到追求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历 程,可持续发展理论也就随之逐渐地从思想到概念直至到体系,形成了完整的 可持续发展理论。从战后至2 0 世纪6 0 年代末,战争的后果直接使各国将片面 追求高效率的经济增长作为首要目标,在这种指导思想下,各国的城镇化进程 相当快,但其主要特征是外延式扩张的城镇化,而城市整体功能的完善、人居 环境的改善却相对缓慢,诱发了一系列城镇不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在这种背景 下,一些学者开始反思城镇化进程中的问题。上世纪8 0 年代初期开始,在可持 续发展思潮的影响下,西方国家在更新理论知识的同时,城镇管理的实践能力 也得到不断提高。一方面是注重城镇发展与环境承载力的协调,实现城镇多元 化的发展;一方面是以渐进式的小规模改建来推进城镇发展,以政府、社区、 开发商和社会学者的多边合作方式,促进邻里关系的和谐,从而促进城镇与城 市化的可持续发展。 我国是一个自然资源与人口资源矛盾相对突出的发展中国家,四川作为一 个地处内陆西部的人口大省,自然资源与人口资源的矛盾尤为突出。经过多年 的发展,四川省已拥有了以“成德绵经济圈”为代表的较发达地区,全省g d p 及 人均收入逐年增长,引进了一批国内外知名的大中型企业,人民生活水平不断 提高。但由于历史、自然条件所限,四川城镇的发展仍然处于一种不均衡状态。 如果我们以成都平原为中心来看的话,全省呈现出一种中心强、周边弱的状态,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从中心向盆地周边山区逐级递减,尤其是川西高原的大部分 地区,聚集着数量庞大的贫困人口,发展水平还比较低,基础设施建设、文化 医疗卫生状况、农民收入水平都还处在一个较低的层次。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 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了城镇发展的主题,统筹全省城乡发展、缩小地区差距成为 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内容。 世界各国发展历史表明,城镇化是提升经济发展水平,缩小城乡差距,加 快区域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而四川省的城镇化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其 重要原因就是地域广阔、人口众多的欠发达地区城乡发展不平衡,城镇化率较 低。如何提高欠发达地区城镇化水平,既是摆在各级政府面前的一个重大问题, 也是专家学者一直在研究的课题。如果能有效、有序地推进欠发达地区的城镇 成都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化进程,势必极大地提升四川省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1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 2 1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现状 虽然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有其深厚的渊源,但作为一门学科,可持续发展理 论是从2 0 世纪8 0 年代才逐渐兴起的,并逐步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引起政 府、学者的高度重视。8 0 年代后期,国际理论界开始注意b a r b i e r 等人发表的 一系列有关可持续发展的文章,并开始了关于对世界、人类发展应该走什么样 的途径的思考。1 9 8 7 年,受联合国世界与环境发展委员会委托,布伦特兰夫人 发表了题为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在这一报告中被正 式提了出来,可持续发展理论因此而产生。在这个阶段,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研 究重点是在确保经济增长的同时,如何将区域环境承载力与区域经济增长相协 调,实现人口、环境、生态资源与经济的协调发展。随着世界经济社会形势的 不断变化,可持续发展理论也在逐渐地拓展研究领域,深化研究成果,在上世 纪末本世纪初,逐渐开始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有了自己的研究内 容,并形成了交叉性的研究方法。 可持续发展理论主要内容有: 1 可持续发展模式的定义。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提出,正确处理了经济增长和 环境保护的关系,不再死板地单方面强调环境保护或者是过分强调经济增长,而 忽视了另外一方面。而是主张“既要生存,又要发展”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力图构 建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导向的“资源一环境一经济”一体化发展模式。 2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随着学术界以及政府有识之士对单方面强调经济增长 而引发的环境问题的重视,环境在可持续发展理论中的地位日益凸显,7 0 年代以 后,环境经济学家针对片面追求经济增长而引发的环境问题开始了一系列探索, 环境的价值观被提高到更高的层次,片面发展经济忽视环境保护最终会制约经济 发展,甚至导致经济社会严重倒退;上世纪9 0 年代开始,在人们逐渐认识到环境 价值后,理论界又开始对环境价值论体系进行逐步完善,建立了详细的评价指标 体系,环境价值论的提出,完善了可持续发展理论。 3 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经济发展一方面会因人类经济活动带来生态环境成本 的增加,这种增加是否与经济增长相抵,若是相抵,这种经济增长是不可持续的, 若能在经济增长的同时,环境成本进一步降低,则这种经济增长是可持续发展并 应得到推广的。此外,可持续发展理论还将宏观和微观相结合,对经济活动的外 部效果即社会成本方面进行了综合考虑。 4 社会与可持续发展。正确评价区域人口资源现状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前 2 第l 章引言 提。人口发展对环境资源提出的要求是可持续发展要重点考虑的问题,如:环境 是否能承载不断扩大的人口规模,不断扩大的人口规模是否会对环境造成新的影 响,另外,还要正确对待人口资源本身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如:人口的绝对数量 与粮食供应是否匹配、人口老化及养老保障、妇女问题和社会分工、人口素质、 教育和社会结构的完善等问题。 5 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在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区域可持 续发展的核心是区域内的经济增长点,它在区域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的龙头作用 和支撑作用。要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点,首先在区域内应具有一定的规模,才有可 能对区域内产生辐射和吸纳效应;其次,区域增长点应是区域内增长最快的产业 和部门;第三,区域增长点与区域内其他产业、部门之间形成了非常紧密的投入 产出关系,能够传递并放大增长效应;第四,区域增长点应是能反映一个时期新 技术、新技能、新机制的产业或企业。 由此可见,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研究有以下几个特点: 1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基础是发展理论,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没有发 展就不可能具有可持续性,单纯的强调环境是不能解决发展中的问题的。但发展 不是单纯的经济增长,而是要通过一系列的制度设计,实现社会经济的整体发展。 2 制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首要问题是区域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各个区域要 通过社会、经济、环境和资源的协调发展,来推动整体的可持续发展。 3 建立技术( 科技) 创新体系以及完善创新支撑体系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途径。 4 科教是可持续发展理论的重要支撑点,科教效益对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支撑 作用已逐步显现出来,随着社会发展,社会、环境、经济和科教效益将最终统一。 5 从微观上来看,随着环境成本的增加,可持续发展已影响到现代企业的 运行机制和内部结构的构建,并逐步走向可持续发展。 1 2 2 我国城镇化研究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随着城镇化的不断 发展,学术界对城镇化理论的研究已涉及到农村城镇化的各个方面,如农村城镇 化的内涵、现状、问题、对策、风险研究,等等。具体来说,具有以下特点:第 一,从研究内容看具有发展性。研究的涉及面已经很广,基本上对农村城镇化问 题的各个方面都有一定的研究;第二,从研究深度看具有深刻性。随着我国经济 社会的发展,在不同的发展时期有不同的研究侧重点和研究视角,并从理论研究、 学术研究的角度出发,对不同时期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一些深层次问题进行了深入 剖析;第三,从研究方法看具有多样性。我国农村城镇化大发展出现在上个世纪 9 0 年代以来的2 0 多年时间,在这一时期,随着西方科学理论的不断引入,我国学 3 成都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术界的研究方法也逐渐多元化,系统分析法、比较分析法、归纳分析法、演绎分 析法等被充分运用,由过去的定性研究为主发展到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结合, 甚至出现了实证分析的著作。 但是,由于这些研究也存在局限性,主要表现在定性分析较多,定量分析与 实证分析仍然不够,田野作业相对缺乏;对农村城镇化研究较多地侧重于经济学 的角度,从社会学角度来分析的还不够。1 总体来看,随着研究水平的的不断提高,近年来,运用可持续发展理论来 研究我国城镇化问题已经较为成熟,并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提出了实现城 镇化可持续发展必须协调好以下五个关系:一是要正确理解增长与发展的关系; 二是要根据不同产业、部门、地域的特点,处理好分工与协调;三是要运用环 境成本理论,处理好城镇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四是要在正确理解可持续发 展理论的基础上,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五是要解决好由于非均衡发展战 略引发的发展不均衡以及由此而引发的城镇化规模区域分布不平衡的关系。这 五大关系的协调都需要通过对目前的以农村城镇为主体的小城镇体系进行协调 和优化,使农村城镇的空间结构、产业结构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完善其经济 增长点功能,改善人居环境。 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合理城镇化应该实现以下几点:1 、根据区域经济发 展以及环境承载力实际,做到人口政策合理、城镇人口规模与发展水平相匹配; 2 、根据区域资源实际,按照比较优势的原理,合理配置、利用资源,做到产业 体系分工合理;3 、高度重视环境保护与优化,建立起环境优美的宜居城镇( 城 市) ;4 、尊重城镇发展的客观规律,走内涵式发展道路,不盲目追求增长,杜绝 “虚假城镇化”现象。 1 3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1 3 1 本研究的目的 本文旨在结合四川省欠发达地区实际情况,运用可持续发展理论,分析日 前欠发达地区城镇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提高城镇化率所面临的困难,提 出如何科学地提高四川省欠发达地区的城镇化率,从而实现欠发达地区的可持 续发展。 1 3 2 研究意义 本论文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围绕欠发达地区实际情况,提出了一系 l 尚合慧,舒永久中国农村城镇化研究述评e j 农村经济与科技,2 0 l o , ( 1 2 ) 4 第1 章引言 列促进四川欠发达地区城镇化率增长的措施,具有较强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l 、理论意义:本文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分析了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历 史沿革、内涵及现实指导意义,并将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区域经济理论相结合, 跳出了只就经济问题谈理论的单一模式,将“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理念融入 可持续发展理论当中,奠定了可持续发展理论在城镇化建设中的指导作用。 2 、现实意义:本文结合四川省欠发达地区的实际,运用可持续发展理论, 就如何提高欠发达地区城镇化率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以其为实践提供一定的借 鉴。 1 4 研究的基本思路与方法 1 4 1 基本思路 本文主要运用可持续发展理论,对四川欠发达地区城镇化存在的不符合可 持续发展要求的弊端及困境进行深入分析,从而提出城镇化的指导思想应该是 可持续发展,城镇化的最终目的是要实现城乡统筹发展。要实现这一目的,就 必须结合四川欠发达地区实际,走大力发展县城的路子,并依托县城的发展, 通过规模效益和辐射效应,带动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从而真正提高欠发达地 区的城镇化水平,实现城乡统筹发展。 1 4 2 研究方法 历史研究法:从改革开放到现在,我们的城镇化建设已搞了3 0 多年,其中 的利弊得失、经验教训对我们现阶段的城镇化建设具有借鉴意义。本文运用历 史研究法,对过去的经验教训进行分析,认为原来那种就城镇化而城镇化的思 维,难免会出现涸泽而渔,焚林而猎的情况,不具有可持续发展性,从而阻塞 了城镇化进程。而那些在实践中或出现的成功案例,则是在自觉或不自觉地运 用着可持续发展理论,从而真正地达到了城镇化的目的。 比较分析法:与发达地区相比,欠发达地区有其自身的经济、社会、文化、 地域特征,其城镇化道路必然地与发达地区有所不同,但发达地区的一些经验 和教训也同样适用于欠发达地区。本文通过运用比较分析法分析欠发达地区的 实际,提出了欠发达地区城镇化进程中应该预见的一些重要问题,并相应地提 出了解决方法。 5 成都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2 章可持续发展理论概述 2 1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起源 可持续性的概念虽然没有在中西方早期的各种论著中出现,但无论中外,先 哲们用他们最朴素的理论诠释了可持续性。如孔子的“钓而不纲,弋不射宿”,吕 氏春秋中的“涸泽而渔,岂不获得? 而明年无鱼。焚林而猎,岂不获得? 而明年 无兽。诈伪之道,虽今偷可,后将无复,非长术也。焉有一时之务先百世之利者 乎? ”,这些都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先哲在朴素的“天人合一”的自然观的影响下, 已经充分认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共存。在西方,马尔萨斯和李嘉图等人也较早认 识到生态边界决定了人类的经济活动范围。 现代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提出源于人们对环境问题的逐步认识和热切关注。其 产生背景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和资源在经济增长中遭到越来越严重的 破坏,人类已不同程度地尝到了环境破坏的苦果。上世纪5 0 至6 0 年代,一些有眼 光的学者对增长= 发展的模式产生了怀疑并展开讨论。人们为寻求一种建立在环 境和自然资源可承受基础上的长期发展的模式,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先后提出过 ”有机增长 、竹全面发展”、 同步发展”和”协调发展”等各种构想。1 9 8 7 年,联合 国世界与环境发展委员会委托布伦特兰夫人把该委员会长达4 年研究的并经过充 分论证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提交给联合国大会,正式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 模式。该报告对当前人类在经济发展和保护环境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全面和系 统的评价,受到世界各国政府组织和舆论的极大重视。1 9 9 2 年,地球宪章和 ( 2 1 世纪议程在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 u n c e d ) 上得到各国与会者一致通过, 标志着可持续发展在世界范围内从理论探讨走向实际行动。 竹可持续发展”( s u s t a i n a b l ed e v e l o p m e n t ) 同以前的一些构想相比,具有更确 切的内涵和更完善的体系,有着更坚实的理论支撑。这一思想包含了当代和后代 的需求、国家主权、国际公平、自然资源、生态承载力、环境与发展相结合等重 要内容,这些内容在地球宪章里表现为可持续发展的四个原则:即公平性原 则( 包括代际公平、代内公平、资源利用和发展机会的公平等方面) 、协调原则 ( 经济和社会发展与资源和环境承载力协调) 、质量原则( 提高经济发展质量, 以较低的资源代价去满足人们需要) 、发展原则( 发展史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核 心) ,它号召人们在增加生产的同时,必须注意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改善。它明确 提出要变革人类沿袭已久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并调整现行的国际经济关系。 这种调整与变革要按照可持续性的要求进行设计和运行,这几乎涉及经济发展和 社会生活的所有方面。 6 第2 章可持续发展理论概述 2 2 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及其战略 2 2 1我国学者对可持续发展的定义 中国学者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定义有很多,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有:学者叶文虎 认为,可持续发展是不断提高人均生活质量和环境承载力的、满足当代人需求又 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需求能力的、满足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人群需求又不损害 别的地区和国家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学者张坤明认为,广义的可持续发展是 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类福利得到连续不断的保持以致增加。滕藤认为:“可持 续发展是为使全人类能够在地球上永久生存和发展下去,而自觉形成的以人为主 体,以生态、环境、资源为基础,以经济发展为核心,以全体参与和科技进步为 保证,以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为目标,实现代际之间和同代人之间相公 平、人与自然相协调的一种发展道路”。冯华给出的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是:“可 持续发展是为使全人类能够在地球上永久生存和发展下去,而自觉形成的以人为 主体,以人口、资源、生态、环境为基础,以经济发展为核心,以制度创新和科 技进步为保证,以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为目标,实现代际之间和同代人 之间相公平、人与自然相协调的人类发展道路和模式。 这些学者因其研究领域 及侧重点的不同,其对可持续发展的定义也有所差别,但其立足点和基本点还是 比较一致的,重点还是在人类社会与自然资源之间的和谐、平衡,通过资源的合 理开发、节约使用及污染的防治和环境的保护,来维护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实 现可持续发展。 2 2 2 我国政府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1 9 9 1 年,中国发起并召开了“发展中国家环境与发展部长会议 ,发表了北 京宣言。1 9 9 2 年6 月,在里约热内卢世界首脑会议上,中国政府庄严签署了环境 与发展宣言。1 9 9 4 年3 月2 5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通过了中国2 1 世纪议程。 为了支持议程的实施,同时还制订了中国2 1 世纪议程优先项目计划。1 9 9 5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党中央、国务院把可持续发展作为国家的基本战略,号召全 国人民积极参与这一伟大实践。国家计委、国家科委1 9 9 4 年关于进一步实施中 国2 1 世纪议程的意见中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可持续发展是指既要考虑当前发 展的需要,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不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为代价来满足当代 人利益的发展,可持续发展就是人口、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既 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 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 为积极响应在南非约翰内斯堡召开的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精神,确保我 7 成都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国全面推动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旋,2 0 0 3 年,国务院印发了中国2 1 世纪初可持 续发展行动纲要,这是2 l 世纪我国进一步推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政策文件。纲 要明确指出,在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将全力在经济发展、社会发展、资源保护、 生态保护、环境保护、能力建设六大领域推进可持续发展的任务。为全面完成可 持续发展的任务,一是要运用行政手段,提高可持续发展的综合决策水平,二是 要运用经济手段,建立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投入机制,三是要运用科教手段,为 推进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四是要运用法律手段,提高全社会实施可持 续发展战略的法制化水平,五是要运用示范手段,做好重点区域和领域的试点示 范工作,六是要加强国际合作,为国家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2 虽然世界各国政府、学者对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千差万别,但总体来说,经济 可持续发展与社会可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最重要的内容,要实现全面可持续发 展,就必须将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等问题既一致又相对地综合考虑,合理平 衡生产方式与消费方式,制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政策和行动措施。要实现经济 的可持续发展,不能单纯地追求增长率,而要利用市场机制和经济手段推动经济 与环境承载力的协调,以开发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等手段,既确保经济发展, 又确保环境优化,同时实现环境承载力与发展的同步性。社会可持续发展主要内 容在于人与自然的协调,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理论就是其最好的诠释,要按 照生态环境所容许的范围,一方面控制好人口增长速度和增长规模,一方面要将 提高人口素质放在重要位置,引导居民采用新的消费方式和生活方式,合理利用 土地,尽快解决地区、民族差距,消除两极分化、城乡差别以及贫富差距,实现 社会和谐稳定的发展。在可持续发展进程中,在所有的发展中国家内,无论是经 济可持续发展还是社会可持续发展,都会涉及农村、农业、农民问题,因为对于 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来说,产业结构落后仍然是阻碍发展最重要的一个因素。而要 解决这些问题,农村城镇化就成了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从历史实践来看,农村 城镇化仍然是解决这些问题的一个有效途径。 2 罗慧,霍有光,胡彦华,庞文保可持续发展理论综述 j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 0 0 4 ( 1 ) 8 第3 章四川农村城镇化现状 第3 章四川农村城镇化现状 3 1 四川农村城镇化概述 统计资料表明,伴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四川农村城镇化取 得了明显成就。1 9 7 8 1 9 9 0 年的1 2 年间中,四川农村城镇化水平提高了9 6 个百分 点,年均提高0 8 个百分点;1 9 9 0 2 0 0 0 年间,城镇化水平提高了5 4 个百分点,年 均提高0 5 个百分点;2 0 0 0 2 0 1 0 年间,城镇化水平由2 0 0 0 年的2 6 7 上升n 2 0 l o 的4 0 3 ,提高了1 3 6 个百分点,平均每年提升1 2 个百分点,年均上升速度分别 比前两个阶段快0 4 和0 7 个百分点。从历年数据分析可以看出,近1 0 年是四川城 镇化进程推进速度加快、城镇化水平提升最快的时期。n 2 0 l o 年末,四川省农村 城镇化率已由19 7 8 年的8 5 提高至l j 4 0 3 ,在城镇化方面取得了长足进展。 四川主要年份城镇化水平表 最近十年,四川省城镇化进程取得了较大成就。 一是基本建立了相对完善的城镇体系。初步形成了以城市群为主体,以特 大城市和大城市为核心,以中小城市为骨干,以小城镇为发力点的城镇体系。 城市群主要分布在成都平原、川南、攀西、川东北四个地区,相对均衡的布局, 对各个区域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带动作用。特大城市成都、大城市绵阳、攀枝 花、自贡、南充等分别充当了四个地区城镇化领头羊的作用;其它2 7 个中小 城市中有很大一部分属于地级市政府所在地,有效地带动了区域发展;1 8 6 5 个 小城镇也大多成为区域经济的发展引擎。2 0 1 0 年,四川已有3 0 4 3 6 万城镇人 口,3 5 0 0 平方公里的城镇建成区面积。3 二是城镇对地区经济的推动作用明显增强。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 善,近十年来,按照市场规律推进城镇化进程的最大成果就是有效地提升了城 镇综合实力,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功能得到进一步完善,对人口的吸纳能力以及 对经济要素的聚集能力不断增强,城镇己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2 0 1 0 年,全省国民生产总值7 0 以上来自于省内各级城镇。城镇化对加快推进四川 发展的作用得到了实践的验证。 三是逐渐实现了从单纯注重城镇规模扩张发展到规模与质量并重的转变。 近年来,科学规划意识提高,规划对城镇的引导调控作用日渐凸显;同时,加 3 李后强实施城市群战略,提高四川城镇化水平新华网四川频道,2 0 1 1 ,2 1 6 9 成都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大了对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力度,这些做法都有效提高了城镇 发展质量,改善了城镇人居环境,城镇服务能力和保障能力不断提高,城镇居 民生活质量不断提升。 四是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为城乡统筹的稳步推进奠定了基础。在一些工业 发展较快、城镇化水平较高的地区,城乡统筹稳步推进,已完成了“工业反哺 农业,城镇反哺农村”的阶段性任务,区域内城乡差距明显缩小,困扰城乡统 筹发展的户籍制度、土地制度、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等问题得到了初步解决,积 累了丰富经验,城镇化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中,成都市作为省内唯一的特大型 城市,同时也是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在近年城乡统筹发展中探 索出了不少新的路子,积累了很多经验,为全省城乡统筹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目前,已经启动了自贡、德阳、广元三市的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改革 试验效应进一步显现。 3 2 现阶段四川农村城镇化进程中的突出问题 3 2 1 城镇化水平偏低 虽然近年来四川的城镇化进程取得了长足进展,但从相对水平来说,四川 城镇化水平仍然偏低。这种相对性体现在与全国水平相比、与兄弟省市相比。 根据国家统计局四川调查总队的相关资料显示:2 0 0 9 年,四川的城镇化率为 3 8 7 ,而当年全国平均水平已达4 6 6 ,四川城镇化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7 9 个百分点。如果与东部发达省市相比,差距就更大了,以2 0 0 8 年为例,四川 城镇化率低于浙江2 0 2 个百分点,低于广东2 6 个百分点,即使是在西部省( 市、 区) ,四川省也仅居中下水平,居第7 位,比相邻的重庆、陕西、青海都低, 低于重庆1 2 6 个百分点。 此外,从绝对水平来说,虽然2 0 1 0 年四川省的城镇化率已达到4 0 ,但 有个问题不能忽视,就是目前官方机构颁布的城镇化率存在的“虚高”问题。四 川作为人口大省,其如果剔除城镇化“虚高”因素,四川城镇化率还会更低。所 谓“虚高”,是指统计数据中的城镇人口中有一部分只是理论上的城镇人口, 其实仍然从事着农业工作或并未享受到城镇人口待遇。如常驻城镇的农民工, 在人口统计时往往会被纳入城镇人口统计,但是他们在城镇享受不到城镇人口 所能享受的社会医疗、养老等保险,教育成本也远高于城镇人口,这些人被统 计为城镇人口是不符合城镇化的本意的。此外,在一段时期内,一些地区把城 镇周边的农业乡改为镇或街道,相当数量的农民一夜间也被城镇化了,但其职 业仍然是农民,其生存保障仍然是农地,与理论意义上的城镇居民相差十万八 千里。 1 0 第3 章四川农村城镇化现状 3 2 2 区域差异明显 由于历史、自然条件、政策因素等原因,四川城镇化的区域差异很明显。 经济基础好的地方,城镇化水平高,反之则低,城镇化率与经济发展水平呈现 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如果以市( 州) 为单位,这种差距更明显,根据国家统计 局四川调查总队的相关资料,2 0 0 8 年,成都城镇化率达6 3 6 ,已基本接近发 达国家水平,而甘孜州城镇化率仅1 8 9 ,还处在城镇化的初始阶段,两者相 差达4 4 7 个百分点。按2 0 0 8 年城镇化水平,以市( 州) 为单位,2 1 个市( 州) 可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成都和攀枝花,这两个城市城镇化水平已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成都为6 3 6 ,攀枝花5 9 6 ,成都是因为省会城市、历史条件等因素形成了 其固有的优势地位,已发展成特大城市。而攀枝花由于其特殊的资源优势,辖 区内工矿企业密布,聚集了大量城市人口。 第二层次:主要是建地级市较早的自贡、德阳、绵阳、乐山、内江、泸州、 遂宁、宜宾、南充、雅安、广元、眉山、达州( 以城镇化率高低排序) 1 3 个市, 这些市城镇化水平在3 0 - 4 0 之间,城镇化总体水平比较接近,其城镇化水平 虽然低于成都和攀枝花,但由于其建地级市较早,二、三产业具有一定的基础, 城市经济具有一定的活力,因此,在发展中相对能走在前面,其中有些市已成 为四大城市群的中心城市,具有发展成为特大城市的基础。这些地区的虽与成 都和攀枝花有显著差异,但又明显高于第三层次的城市。 第三层次:主要有资阳、巴中、广安三市以及阿坝、凉山、甘孜三个民族 自治州,这些市( 州) 城镇化水平还在3 0 。这一层次的典型特征是总体经济 发展水平偏低,工业基础比较薄弱,城市经济缺乏活力,他们或是离省会城市 成都较远,受特大城市经济的辐射较小;或属少数民族地区,地广人稀;或是 新兴的地级城市,本身基础条件较差,实力较弱。但是,随着近年各地经济的 发展,这一层次虽然起点较低,但有可能在短期内赶超第二层次的部分城市, 尤其是资阳、巴中、广安的发展速度较快,与第二层次的差距正在不断缩小。 资料表明,目前世界上发达国家城镇化水平已达到7 0 9 0 ,发展中国 家城镇化水平平均为4 0 以上。因此,尽管改革开放后四川的城镇化进程成果 明显,但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四川的城镇化仍处于比较低的水平。4 3 2 3 城镇化结构性矛盾明显 城镇规模结构不合理,大中城市较少,小城市和小城镇众多。2 0 0 8 年,四 川共有2 1 市州,1 4 个县级市,1 2 4 个县,1 8 2 1 个镇。仅成都1 个特大城市、 南充、攀枝花、绵阳和自贡4 个大城市,还有8 个地级市( 州) 位列小城市, 4 陈映四川加快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j 经济体制改革,2 0 1 0 ( 6 ) 1 1 成都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由此可见,四川缺少特大型城市,而南充、攀枝花、绵阳、自贡四个大城市也 是2 0 0 4 年才由中等城市晋级的。相对于全国来看,四川城市数量偏少。四川 国土面积占全国的5 1 ,2 0 0 6 年人口占全国的6 6 。作为人口众多、幅员辽 阔、历史悠久的西部大省,城市数量却只占全国的4 6 ,而且多数城市为原来 的行政地区和州府所在地转化而来。缺乏一定数量的特大城市和大城市作为区 域的经济、金融、文化中心,成为交通与信息的枢纽,与其在西部大省的地位 不太相称,也影响经济持续发展的后劲。 而与此同时,全省建制镇就达到1 8 2 1 个,占西部地区建制镇数量的2 5 3 。 但由于各种条件限制,现有建制镇平均聚集人口规模仅是全国的1 2 ,镇区人 口规模在5 万人以上的仅5 0 余个( 含县城关镇,下同) ,上万人的不足3 5 0 个,仅占全省建制镇的2 5 8 和1 8 0 7 。如果包括一般乡集镇,上万人的镇乡 也仅占全省镇乡的7 。缺乏足够的大城市支撑,不仅不能充分发挥城市规模 效应,而且由于大城市与中小城市、小城镇之间缺乏紧密联系、自然过渡,广 大农村腹地发展因素中城市带动因素明显动能不足。 3 2 4 城镇辐射带动功能较弱 从国内外经验观察,特大城市、大城市产业发展倾向于多元化,而中小城 市产业发展具有专业化特征。因其综合经济实力及因此而带来的话语权,特大 城市、大城市容易获得制造业或同类产业的重大项目布局,这就出现了较为明 显的大城市产业同构现象,而中小城市由于无法与大城市竞争,缺乏创新,直 接导致其经济专业化程度提升缓慢。而绝大多数小城镇传统农业比重大,二三 产业发展相对滞后,特色产业发展总体不足,难以起到农村发展引擎的作用。 从历史来看,四川省现有地级市有不少都是在“一五 和“三线”建设期 间发展起来的工业型、资源型城市,其原有产业有其自身的循环系统,与周边 城镇推进缺乏必然的关联关系。这些城市的产业由于与当地农业产业缺乏必然 关系,直接导致城市工业的辐射性不强,难以吸纳农村资源,与区域城镇化推 进缺乏必然的关联效应,这也是为什么很长一段时间攀枝花、绵阳、德阳、南 充等大城市自身的快速发展难以带动周边中小城市的发展的原因。在大城市与 中等城市之间更多的是农村而不是城镇,而众多中小城市由于缺乏大城市的辐 射,其自身发展也相对滞后,因此形成了各级别城镇相对独立发展,而都缺乏 对农村的辐射功能,影响了城镇化对区域发展的推动作用。与此同时,市场机 制的作用导致各种生产要素、资源向大城市聚集,直接导致中小城镇发展失血, 形成了大城市与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之间的“马太效应”,城乡二元结构不但没有 得到解决甚至有进一步恶化的倾向。 1 2 第3 章四川农村城镇化现状 3 2 5 城镇资源环境承载压力凸显 随着四川省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镇资源环境承载压力凸显,主要表现在: 1 、土地资源利用不当。有些地方将城镇化片面理解为城镇建设,将大部分资 金投入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加之一些错误政绩观的引导,大广场、宽马路和豪 华办公楼等形象工程屡见不鲜,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低下;此外,将“经营城市 等同于“经营土地”,盲目扩大城市规模,占地圈钱,直接导致土地资源日益 缩减。2 、水资源短缺。四川省有很多城镇本身就是缺水性城镇,人均水资源 占有量低,如遂宁、巴中、广安、南充等地,在现有的水资源供应条件下,无 法满足城镇生产和生活用水量的不断增加。3 、环境污染严重。一方面是在发 展经济过程中,片面追求经济的高增长,缺乏环境成本观念,小纸厂、小化工 厂、小煤窑等遍地开花,直接拷问环境承载力;另一方面,打着产业承接的旗 号,从东部地区引进一些已经逐渐被东部地区淘汰了的高污染但高收益的行 业,直接造成了工业污染的西迁。4 、“大城市病”开始显现。大城市由于其自身 的优势,吸引力较大,居住人口、就业人口和外来人口不断增加,中心城区人 口密度不断增大,交通压力、基础设施超负荷运转等已经开始给大城市发展带 来沉重压力。 3 3 四川城镇化问题成因分析 总体看,四川城镇化工作成绩不小,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城镇化水平提高很 快。但同时也要看到,四川城镇化进程中也存在着城镇化总体水平仍然较低、 区域发展不平衡、城镇功能不完善等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从更深一个层面看, 四川在城镇化进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