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荆、扬之争与东晋南朝政局演变.pdf_第1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荆、扬之争与东晋南朝政局演变.pdf_第2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荆、扬之争与东晋南朝政局演变.pdf_第3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荆、扬之争与东晋南朝政局演变.pdf_第4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荆、扬之争与东晋南朝政局演变.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荆、扬之争与东晋南朝政局演变.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摘要 本文采用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方法对东晋南朝时期分别以荆州和 扬州为中心的长江上下游两大势力集团的争斗进行研究。 自三国以来,位于长江中游的荆州凭借其重要的地理优势成为各种政治势 力争夺的焦点。而作为南方偏安政权政治中心的扬州在这一历史时期的特殊地 位也是不言而喻。纵观魏晋时期南方政权的演变,大致被几个较大地域势力集 团之间的不断争斗而主宰。而这几个地域势力集团又最终分别归附于两大集团, 这就是荆州地域势力集团和扬州地域势力集团。这两大势力集团的激烈争斗始 终贯穿于整个东晋南朝的历史演变之中。 另一方面,荆、扬之间的争斗虽然给南方政权带来巨大损失。但是,由于 荆州在“抵御托方政权”、“承挡巴蜀”、“作为北伐基地”等方面有着不可或缺 的作用,因此这一上游重镇的存在又实属必然。甚至可以说,没有荆州等上游 军事重镇的存在,东晋南朝恐怕难续历史二百余年。这一矛盾是如何贯穿于东 晋南朝近三百年历史,又是如何影响当时政局的发展昵? 本文经过分析,从这 一矛盾中得出了些许重要的历史教训。 关键词:东晋南朝;荆州;扬州;地域势力集团 l l a b s t r a c t a b s t r a c t t h i sa r t i c l eu s 鹤t h em e t h o do fd i a l e c t i e a lm a t e r i a l i s ma n dh i s t o r i c a l m a t e r i a l i s mt oi n v e s t i g a t et w op o w e rp o l i t i c a lg r o u p sa l o n gy a n g t z er i v e ru p s t r e a m a n dd o w n s t r e a mw h i c hr e s p e c t i v e l yt a k ej i n gz h o ua n dy a n g c h o wa st h ec e n t e ra tt h e p e r i o do fe a s t e r nj i nd y n a s t ya n ds o u t h e r nd y n a s t y s i n c et h r e ek i n g d o m sa g e j i n g z h o u ,w h i c hl o c a t e dt h ey a n g t z er i v e rm i d d l e r e a c h e sb e c a m et h ec o n t e n t i o nf o c a lp o i n tt ov a r i o u sp o l i t i c a lg r o u p st h a n k sf o ri t s i m p o r t a n tg e o g r a p h ys u p e r i o r i t y l o o k so v e rt h ee v o l u t i o no fs o u t h e r nr e g i m eo ft h e w e ij i nt i m e t h ep o l i t i c a ls i t u a t i o ni sc o n t r o l l e da p p r o x i m a t e l yb ys e v e r a lb i gr e # o n p o l i t i c a lg r o u p sb e c a u s eo fu n c e a s i n gb a t t l eb e t w e e nt h e m b u tt h e s er e g i o np o l i t i c a l g r o u p sf i n a l l ys e p a r a t e l yi n t ot w ob i gg r o u p s ,t h e r ea r et h ej i n gz h o ur e # o np o l i t i c a l g r o u pa n dt h ey a n g c h o wr e g i o np o l i t i c a lg r o u p t h e s et w ob i gp o l i t i c a lg r o u p s i n t e n s eb a t t l ep a s s e st h r o u g l lt h r o u g h o u th i s t o r i c a le v o l u t i o nd u r i n gt h ee n t i r ee a s t e r n j i nd y n a s t ya n ds o u t h e r nd y n a s t y o nt h eo t h e rh a n d ,t h eb a t t l eb e t w e e nt h e s et w ob i gp o l i t i c a lg r o u p sb r i n g st h e h e a v yl o s sf o rt h es o u t hp o l i t i c a lp o w e r b u t b e c a u s ej i n gz h o uc o u l da c t 鹊t h e s p e c i a lr o l ei nm a n ya s p e c t ss u c ha s r e s i s t a n c en o r t h e r np o l i t i c a lp o w e r sa t t a c k ”、 “a n t i - - b a s h up o l i t i c a lg r o u p a n d t ob et h eb a s eo fn o r t h e me x p e d i t i o n ”t h e r e f o r e t h ee x i s t e n c eo ft h i ss u p e ru p s t r e a mp o l i t i c a lg r o u pi si n e v i t a b l e w ee v e nc a nd r a wa c o n c l u s i o nt h a tw i t h o u tj i n g z h o u _ s u p e ru p s t r e a mp o l i t i c a lg r o u p - - - - t h ee a s t e r n j i n d y n a s t y a n ds o u t h e r n d y n a s t y c a n t l a s t i n g 2 0 0y e a r s f i n a l y , h o wt h i s c o n t r a d i c t o r yp a s s e st h r o u g ht h ee a s t e r nj i nd y n a s t ya n ds o u t h e r nd y n a s t yf o r3 0 0 y e a r s ,a n dh o w i ta f f e c t st h ep o l i t i c a ls i t u a t i o n sc h a n g ea tt h a tt i m e ? a f t e rt h ea n a l y s i s o ft h i sa r t i c l e , w ec a l ls e et h et i po ft h ei c e b e r go ft h o s ec o n t r a d i c t i o n s k e yw o r d s :e a s t e r nj i nd y n a s t ys o u t h e r nd y n a s t y ;j i n g z h o u ;y a n g c h o w ; r e g i o np o l i t i c a lg r o u p i l l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 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 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南昌大学或其他教育 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 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手写) :京峰签字日期矿1 年) 月巧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直昌太堂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有权 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 阅。本人授权直昌盘堂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 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本学位论文。同时授 权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将本学位论文收录到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并通过网络向社会公众提供信息服务。 (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手写) 京智恤凄 、 导师签名( 手写) : i 签字日期:1 年l 上月“日 签字日期:矽司年p 月厉臼 第1 章引言 1 1 选题缘起 第1 章引言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大动荡时期。其问,先是魏、蜀、吴 三国鼎立,而后归于西晋的短暂统一。不过短短三十多年,整个社会又再度陷 入动荡之中。从南北朝各自的历史演进来看,北朝在所谓的“五胡十六国”互 相争雄的长期战乱之后,进入到了北魏统治的相对稳定的时期。而后北魏一分 为二,分为东魏和西魏,继而分别为北齐和北周所代替,最后北周灭北齐,重 新统一北方。与此同时,作为西晋残存势力的东晋偏居江东。在消灭了巴蜀的 成汉割据政权之后,进入宋、齐、梁、陈递进嬗代的时期。 从地域的角度来看,魏晋南北朝时期实际上就是以长江为界的南、北两大 区域的争霸时期。其中北朝大略可以视为以长安为中心的关中地区和以洛阳为 中心的关东地区两大地域。这两大地域的斗争、联合、分裂、统一构成了北方 政局变化的主体。 一从南方来看,南朝政局的演变可以视为几个较大的地域势力集团之间的争 夺。而这几个地域势力集团又最终分别归附于两大集团,这就是荆州地域势力 集团和扬州地域势力集团。这两大势力集团的激烈争斗始终贯穿于整个东晋南 朝的历史演变之中,同时,东晋时期由于门阀世族在政治、经济、军事领域拥 有的众多特权,往往势力膨胀,对中央形成威胁。在这两大势力集团的争斗中 还包含着皇权与相权、世族与皇族、世族与寒门等多重矛盾与冲突。因此,笔 者试图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从一个新的视角探讨东晋南朝时期荆、扬之争对政 局的影响以及皇权与各种势力之间的内在联系。 基于上述认识,我选择了荆、扬之争与东晋南朝政局演变作为研究对象。 1 2 学术史回顾 二十世纪以来,中外史学界对南朝政治史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本文是 在已有的研究基础上,继续从不同视角来解析荆、扬之争对于当时政局的影响 第1 章引言 和各种势力之间的整合与斗争。 魏晋南北朝史是中国古代的一个重要部分。作为一个长时间处于动乱之中 的历史时期,魏晋南北朝史研究历来为史学界所重视,可谓学者云集、著作丰 富。总体而言。改革开放以前,治史者多致力于土地制度、农民起义、民族融 合、人物评价等重要课题。其余方面,涉及不多。随着社会的进步及学术研究 的深入和拓宽,学术界逐渐把研究方向转向了政治制度、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全 面研究,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就南朝政治总体特征而言,仍是士族政治,然而 学术界在政治制度研究方面均着力于九品中正制、封爵、监察、考课、士族门 阀和世家大族等的研究,对于东晋南朝期间荆州和扬州两大势力集团之间的争 斗以及相互之间势力的消长对政局的影响等则用力不深,而东晋南朝政局的演 变与这两大势力集团的争斗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因此,加强对这一方面的研 究尤为重要。 1 2 1 国内的研究状况 在国内,对地域的研究开展的比较早,尚书禹贡是我国最早的地理著 作,魏晋以后又陆续出现了水经注、华阳国志、元和郡县图志、太平 寰字记等等。尤其是顾祖禹的读史方舆纪要更是一部军事地理巨著。 东晋的历史主要见于晋书。最早对刘宋的历史作出研究并补充的是裴子 野,他所著宋略2 0 卷,既删去了沈约宋书的繁杂部分,叙事又明白适 当。此后,对魏晋南北朝历史及史书进行综合性研究的专著,有杜佑的通典 和刘知几的史通。还有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之后,袁枢的通鉴纪事本 末、马端临的文献通考和顾炎武的日知录及王夫之的读通鉴论, 都对魏晋南北朝史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了独到的见解。 下及清代,朴学盛行。以考史者而言,其著作有钱大听的廿二史考异、 赵翼的廿二史札记,王鸣盛的十七史商榷等。 近代以来,对魏晋南北朝史的研究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中不乏对某些专 题进行系统研究,并提出自己带有规律性的见解者。民国时期,陈寅恪先生的 关魏晋南北朝史的若干论文,现已收入金明馆丛稿一、二、三编及陈寅 恪先生文集。特别是金明馆丛稿初编对东晋王朝的建立及政权结构的研究 用力颇深。另外,吕思勉先生所著两晋南北朝史也对魏晋南北朝的政治史、 2 第1 章引言 制度史、文化史作了详细的论述。 新中国建立以后,魏晋南北朝史的研究进入了一个空前繁荣的历史阶段。 许多重要的研究著作陆续出版,如王仲荦的魏晋南北朝隋初唐史,1 9 6 1 年由 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唐长孺的魏晋南北朝史论丛、魏晋南北朝史论丛续 编,由三联书店先后于1 9 5 6 年与1 9 5 9 年出版。魏晋南北朝史论拾遗,1 9 8 3 年由中华书局出版;周一良的魏晋南北朝史论集,1 9 6 3 年由中华书局出版。 周一良学术论著自选集,1 9 9 5 年由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万绳楠的魏 晋南北朝史论稿,1 9 8 3 年由安徽教育出版社出版;田余庆的东晋门阀政治, 1 9 8 9 年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秦汉魏晋史探微,1 9 9 3 年由中华书局出版。 近年来,以魏晋南北朝时期地域为研究对象的著作也不断涌现。如:汪波 的魏晋南北朝并州地区研究;章义和的地域集团与南朝政治;李文才的 南北朝时期益州政局研究;陈金风的东晋南朝时期中间地带研究;韩树 峰的南北朝时期淮汉迤北的边境豪族等等。至于论文方面也许不少文章问 世。只是这些研究成果比较集中于对门阀政治、王朝内部斗争的研究,或者是 就比较狭小的单一地域情况进行探讨。对于东晋南朝以来最激烈也最复杂的以 荆州和扬卅f 为各自代表的两大势力集团的斗争,相关的专题论文还不多见。 1 2 1 爿前人研究的有关荆、扬之争的论著 ? 吕思勉先生在两晋南北朝史一书第七章第六节特别讲述了宋武帝刘裕 灭桓玄之后剪除异己的经过。文章通过对刘裕攻灭刘毅、诸葛长民、司马休之 等势力的过程进行评述,生动地再现了当时各大政治势力以荆州和扬州为根据 地激烈争斗的场面。对于荆州的重要性吕先生引用了宋书义宣传的话:“帝 以荆州上流形胜,地广兵疆,遗照诸子次第居之。” 周一良先生在魏晋南北朝史札记一书中对南朝政局变动中各种地域势 力集团间的争斗作了透彻的分析。在论及以荆州为核心的上游势力集团时他指 出:封建统治阶级内部内矛盾爆发时,据有荆、雍、郢、江上游地区之势力东 下,每成扬州朝廷之威胁。同时,该书还对南朝上游的益州。下游的南狳州、 东扬州以及京口故地等诸多重要的地域进行了论述。周先生的精辟分析为本文 的写作提供许多方向性的基本线索。 韩国磐先生在魏晋南北朝史纲一书中对东晋南朝的时局演变也多有论 述。韩先生主要是对南朝宗王与皇权之间的斗争展开论述。特别是关于宗王出 3 第1 章引言 镇,权力过重,王室内争形成跋扈割据局面,造成中央和地方的对立。但在论 及王室内部斗争的同时,对当时几个较大的地域势力集团也有所涉及 王仲荦先生在魏晋南北朝史中提出:这场政争,就其实质而言,是以 刘或为首的文帝系诸王和以晋安王刘子勋为首的孝武帝系诸王的统治阶级内 战。而这几大势力之间的斗争多是通过控制荆州,进而对中央政权产生威胁。 章义和在地域集团与南朝政治中指出:南朝的政治特征是多种政治力 量共同发生作用,向皇权政治过渡。在皇权逐步伸张的过程中,地域集团始终 处在最高统治者的控制之下。那些活跃于政治舞台上的地域集团,只是皇权的 附庸和配角,所以,其历史作用终究是有限的。 李文才的南北朝时期益州政局研究一书主要针对南朝时期益州、梁州 进行了详细的论述。文中指出:本书试图结合地缘政治学的原理,从突出政治 区域化这一角度,对益、梁地区在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变迁进行研究。用地缘政 治学的原理来考察南朝时期的地域关系是一种比较新颖的思路。所不足的是李 先生的考察还没有涉及南朝时期的核心区域。 1 2 1 2 前人研究的有关荆、扬之争的论文 关于荆、扬之争的论文主要有以下文章: 1 、周一良的乞活考对魏晋时期的流民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进一 步考察了流民与流民帅在东晋时期各种势力斗争中所起的作用。另外,他在东 晋南朝地理形势与政治一文中对东晋南朝时期荆州、扬州的地域管辖及其在 政权中的作用作出了精辟的分析。同时,他还从地缘政治的角度对江州、益州 进行了分析。他认为:江卅i 则“国之南藩,要害之地”。而益州则是“保有益州 乃立国江南之根本保障” 2 、陈寅恪的述东晋王导之功业对东晋王朝的建立和世家大族与皇权的 关系深入地进行了分析。 3 、田余庆的北府兵始末指出:东晋时期,流民帅确实是一种强大的社 会力量。并列举了如范阳祖氏、陈留蔡氏、河南楮氏等武人出身的流民帅及其 部众发展的情况。他指出:流民帅的力量在与北方多种政治势力的较争中迅速 发展壮大,成为东晋日后世族与皇权较争及各大世族之间攘夺的潜在利用力量。 4 、周兆望南朝典签制度剖析具体的分析了典签制度的产生、发展、消 亡以及对当时政局的影响。从而反映出了贯穿南朝的中央和地方势力的争斗与 4 第1 章引言 消长,控制与反控制。 5 、朱子彦论东晋王朝桓氏家族与西军关系认为,荆州是东晋王朝的国 之西门,荆州军被时人称为西军。桓氏世居荆楚,通过施恩泽惠,为荆土所附, 桓氏家族的盛衰兴亡与其掌握的由西人组成的西军紧密相连。桓玄篡权与在其 控制下的以荆州为中心的西部地区势力的膨胀是密切相关的。 6 、李文才襄阳柳氏与南朝政治认为,以褒阳为居住中心的荆襄晚渡士 族尽管因为南来较晚而被目为“荒伧”,但在抗胡、御边、伐蛮、内争等重大 政治事件中都起了重大作用。特别是襄阳柳氏是一个特别值得注意的势力集团, 它促进了雍州势力集团的形成,加强了上游荆、雍地区的军事势力,对当时的 上、下游势力对比起到了产生的重大影响。 7 、陈长琦南朝时代的幼王出镇认为幼王出镇,客观上是南朝政局动荡、 皇权转移频繁,皇帝大多年轻、皇子未及成人的缘故;主观上则蕴含着南朝君主 企图抵消世族政治、提高宗室地位,加强皇权。从一个侧面也反映出各种政治 力量对具有决定政局意义的州郡或都督区的激烈的争夺。 8 、唐燮军萧沈对抗与刘宋政治认为通过党附皇权发迹的沈攸之和萧道 成,在刘宋后期动荡的政局中分别组建了荆州武装与萧氏阵营。沈、萧二人围绕 着是否移鼎宋室问题产生了严重分歧,并最终激化为两大阵营之间的武力对决。 萧沈对抗格局的形成,是对门阀政治向皇权政治的回归的例证,也是上游和下游 两大势力集团的激烈对抗。 9 、吴成国刘宋“分荆置郢”与夏口地位的跃升。文中分析了刘宋“分 荆置郢”对于荆州势力的削弱。酆州成为了荆、扬之间的缓冲地带,对于荆州 影响建康政局的能力是一个致命的削弱。 1 0 、王慧东晋南朝荆州军事地理研究。该文以荆州为研究对象。认为, 从三国时期以来荆州就是南北对峙的最前沿,是南朝最重要的战略枢纽之一。 并且从军事地理的角度概括了荆州战略枢纽地位的形成及其表现。文中提到: 荆州对北方防御重任,客观上要求军事势力强大。而借助这种军事优势,荆州 又往往成为南朝中央政权的最大威胁。这些论文对于刘宋政治都进行了卓有成 效的研究。 5 第1 章引言 1 2 2 国外学者研究概况 国外对我国魏晋南北朝史的研究的现状,可以日本史学界为代表。日本学 者在二战以前对我国魏晋南北朝史的研究基础上,从二战后到目前,获得了较 快的发展,取得了不小的成绩。对于南朝政治史的研究方面,日本者也不乏论 述者。关于两晋、南朝的政治史,有藤问生大的东晋时代的反乱,高须国臣 的王敦的叛乱,石田德行的东晋的荆江军阀一谯国龙亢的桓氏的场合及 东晋荆江军阀的形成过程一颖川庚氏的场合,谷川道雄的地域社会在六朝 文化上所起的作用等文。但是日本学者的选题比较局限,尚没有对南朝的荆、 扬之争这一特定的政治表现作全面宏观的研究。 近年来,魏晋南北朝时期地域研究被广泛关注。各大地域势力之间的关系 变化往往对一个朝代的演变影响重大。但以往本阶段历史研究更多集中于政治 制度和单一的地域研究。以荆州和扬州这两个主要的地域集团为考察对象,进 行的研究尚显薄弱。本文力图在充分掌握史料和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以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和方法论为指导,在最大限度占有史料前提下,应用 历史归纳法和历史比较法系统的分析问题,对东晋南朝时期的荆、扬之争进行 考察,力求对这课题作出科学而深入的研究。 6 第2 章莉州的地域沿革及其战略地位的形成 第2 章荆州的地域沿革及其战略地位的形成 2 1 荆州的地域沿革 荆州,古九州及汉十三州之一,位于长江中游江汉平原,以境内蜿蜒高耸 的荆山而得名。境内地势西高东低,低山、丘陵、冈地、平原依次过渡,微缓 倾斜,主体是长江及其支流冲积成的河积、湖积平原。海拔在2 0 - - 5 0 米之间。 西晋灭亡以后,晋室南渡在南方建立了以司马睿为帝的东晋政权,其后宋、齐、 梁、陈承继相连。在此期间,以东晋时期荆州版图最为广大,北接大巴山,地 跨湖北、湖南、广东、广西、贵州六省。如宋之后,荆州地区渐狭,基本限于 湖北省境内。长江横贯东西:连接吴蜀,流经荆州由大江入湘、入赣,亦皆便 捷;4 汉水由江夏逶迤而北通达西北,自襄阳西北至汉中、关中,北行入南阳、 洛阳。 据晋书地理志记载,两晋时期荆州包括二十二郡:江夏郡、南郡、 襄阳郡、南阳郡、顺阳郡、义阳郡、新城郡、魏兴郡、上庸郡、建平郡、宣都 郡、南平郡、武陵郡、天门郡、长沙郡、衡阳郡、湘东郡、零陵郡、邵陵郡、 桂阳郡、武昌郡、安成郡。后“又分义阳立随郡,分南阳立新野郡,分江夏立 竟陵郡。怀帝又分长沙、衡阳、湘东、零陵、邵陵、桂阳及广州之始安、始兴、 f 临贺九郡置湘州。时蜀乱,又割南郡之华容、州陵、监利三县别立丰都,合四 县置成都郡,为成都王颖国,居华容县。元帝渡江,又侨立新兴、南河东 二郡。穆帝时,又分零陵立营阳郡,以义阳流人在南郡者立为义阳郡。又以广 州之临贺、始兴、始安三郡及江州之桂阳,益州之巴东,合五郡来属,桓 温又分南郡立武宁郡。安帝又侨立南义阳、东义阳、长宁三郡。义熙十三年, 省湘州,长沙、衡阳、湘东、零陵、邵陵、营阳还入荆州。”。两晋期间,由于 立湘州,导致长沙、衡阳、湘东、零陵、邵陵、营阳数郡屡有变动之外,至晋 末宋初,荆州区域基本稳定,共领郡三十一。 南朝以来,统治者大都对荆州采取了限制手段。自刘宋一朝开始,对其辖 区不断分割。史载:“分南阳、顺阳、襄阳、新野、竟陵为雍州;湘j | i 十郡 o 晋书地理志下 7 第2 章莉州的地域沿革及其战略地位的形成 为湘州,江夏、武陵属郢州,随郡、义阳属司州,北义阳省,凡余十一郡。文 帝世,又立宋安左郡,领拓边、绥慕、乐宁、慕化、仰泽、革音、归德七县, 后省改。”此时,荆州共领十二郡。 到南齐时期,荆州的辖区进一步缩小。据南齐书州郡志记载,其时 荆州领十郡:南郡、南平、天门、宣都、南义阳、河东、汶阳、新兴、永宁、 武宁郡;其后梁、陈二朝荆州的行政区划基本沿袭南齐,并无很大变化。 2 2 荆州军事重镇的形成 荆州因其重要的地理位置,历来成为兵家必争之地。特别是在南北对峙时 期,这一特点尤为明显。诸葛亮在向刘各提出的著名建国方案隆中对中就 曾指出:“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 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 若跨有荆、益,保其 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惰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 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 迎将军者乎? 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o 同时期的鲁肃也对孙权进 言:“夫荆楚与国邻接,水流顺北,外带江汉,内阻山陵,有金城之固,沃野万 里,士民殷富,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 因此,魏、蜀、吴三国在荆州 之地上展开了惨烈的较量,直到蜀、吴亡国之际,这种斗争都一直没有停止过, 荆州之争几乎贯穿于整个三国时期。 西晋败亡之后,东晋元帝在建康重新立国。此时,由于北方大部分土地沦 丧,南北分治的趋势不可避免,荆州作为长江上游军事重镇的屏藩作用更凸显 无余。清朝著名学者顾炎武有言:“窃以为荆、襄者,天下之吭;蜀者,天下之 领;而两淮、山东,其背也。蜀据天下之上流,昔之立国于南者,必先失蜀, 而后危仆从之。蜀为一国,而不合于中原,则犹可以安。孙吴之于汉,东晋之 于李雄是也。荆、襄据江左上流,西接巴、蜀,北控关、洛。东晋以 来,设重镇以扼中原。无荆、襄不可以国。无淮南、北而以江为守则 亡,陈之祯明、南唐之保大是也。”回其评价极有见地。终东晋一朝,荆、扬之 o 宋书州郡志三) o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三国志吴书鲁肃传 。顾炎武顾事林诗文集 第六卷,中华书局。1 9 8 3 年版 8 第2 章茄州的地域沿革及其战略地位的形成 争不断上演,而且日趋激烈。从琅琊王氏与颖川庾氏的东西对抗,谯国桓氏与 陈郡谢氏的上下游对抗,荆州在这些或明或暗的激烈争斗中始终扮演着重要角 色。值得思考的是,尽管上游荆州与下游扬州中央政权之间冲突不断,甚至总 有个别强势大族想依据荆州移鼎朝政,东晋王朝却始终没有真正的削弱荆州。 宋书何尚之传史臣论日;“江左以来,树根本于扬越,任推毂于荆楚。扬 土自庐、蟊以北,临海而极大江;荆部则包括湘、沅,跨巫山而掩邓塞。民户 境域,过半于天下。晋世幼主在位,政归辅臣,荆、扬司牧,事同二陕。”由此 可见,荆州不仅有荆、扬之争的一面,更重要的是它在抗击北方政权进攻中的 屏障作用。正如陈金风教授所说:“荆州的重要,既然是南北分裂与对峙的客观 形势造成的,那么,只要这一形势不变,荆州兵强财富,地逼势危的地位 就不会有多大变化。”o 这种情况自宋以后随着皇权的加强而逐步改变,荆州数为所分。自梁后期直 至陈朝,荆州之地基本非复国有,荆、扬之争也基本不复存在。 o 陈金风魏晋南北朝中间地带研究第5 章,天律古籍出版社,2 0 0 5 年版 9 第3 章扬州的地域沿革及其政治中心地位的形成 第3 章扬州的地域沿革及其政治中心地位的形成 3 1 扬州的地域沿革 扬州,亦是古九州及汉十三州之一。据晋书地理志记载,西晋时期 扬州包括十八郡:丹阳、宣城、淮南、庐江、毗陵、吴郡、吴兴、会稽、东阳、 新安、临海、建安、晋安、豫章、临川、鄱阳、庐陵、南康郡;统县一百七十 三,户三十一万一千四百。西晋惠帝元康元年,“有司奏,荆、揭二州疆土广远, 统理尤难,于是割扬州之豫章、鄱阳、庐陵、临川、南康、建安、晋安、荆州 之武昌、桂阳、安成,合十郡,因江水之名而置江州。永兴元年,分庐江之寻 阳、武昌之柴桑二县置寻阳郡,属江州,分淮南之乌江、历阳二县置历阳郡。” 。西晋败亡之后,晋室纷纷南渡,以建康为国都,以扬州为政治中心,改丹阳太 守为尹。其时,北方的司、冀、雍、凉、青、并、竞、豫、幽、平诸州皆沦没, 江左政权所剩统治区域仅有扬、荆、湘、江、梁、益、交、广诸卅l ,其中徐州 大约仅有一半领土,豫州惟得谯城而已。至明帝太宁元年( 公元3 2 3 年) ,东晋 又分临海立永嘉郡,辖永宁、安固、? 松阳、横阳等四县。此时由于北方战乱, 大批中原流民举家南迁,因而东晋政府屡有为安置流民而设立的侨州郡县。如 晋书地理志所载:“及胡寇南侵,淮南百姓皆渡江。成帝初,苏峻、祖约 为乱于江淮,胡寇又大至,百姓南渡者转多,乃于江南侨立淮南郡及诸县,又 于寻阳侨置松滋郡,遥隶扬州。”尽管侨立了许多州郡,但扬州当时的实际统辖 地域变动不大,“扬州统丹阳、吴郡、吴兴、新安、东阳、临海、永嘉、宣城、 义兴、晋陵十一郡。”o 刘宋以来,统治者对扬州广大辖区也采取了谨慎的态度,扬州地区也有不 同的分割。“分扬州为南徐,徐州为南充,扬州之江西悉属豫州”o 宋孝武帝刘 骏由于对大郡重镇的极度不信任,乃于孝建元年( 公元4 5 4 年) “分扬州之会稽、 东阳、新安、永嘉、临海五郡为东扬州。”回其后,扬州与分出的东扬州之间又 1 0 , 下,士心士心士心士心理理理理地地地地书书书书晋晋来宋 0 o 第3 章扬州的地域沿革及其政治中心地位的形成 屡有分合,但总的来说扬州在宋时的统治区域还比较稳定。共“领郡十,领县 八十。户一十四万三千二百九十六,口一百四十五万五千六百八十五。” 南齐时期,扬州的辖区迸一步缩小。据南齐书州郡志记载,其时扬 州领郡八:丹阳、会稽、吴、吴兴、东阳、新安、临海、永嘉郡。原先的宣城 郡划归了南豫州,晋陵郡划归了南徐州。由于北方政权不断南侵,南朝政权一 度从黄河流域退到淮河流域,再退到长江流域,土地的大量沦丧带来的后果就 是现有的土地不断的分割。其后梁、陈二朝,荆扬二州的行政区域基本上没有 很大变化。 3 2 扬州政治中心地位的形成 3 2 1 农业经济发达,粮食供给充裕 扬州,辖郡国六,县九十二。汉治历阳( 今安徽和县) ,汉末移治寿春( 今 安徽寿县) 。东晋以后其辖境大致相当于今安徽淮河和江苏长江以南及江西、浙 江、福建三省,湖北东部、河南东南部。尚书禹贡载:“淮海惟扬州。彭 蠡既猪,阳鸟攸居。三江既入,震泽厩定。绦锡既敷,中( 草) 天木乔。厥土 涂泥。臼下下,赋下上错。贡金三品,瑶、篌荡、齿、革、羽、毛,鸟夷卉服。 厥篚织贝,厥包桔、柚,锡贡。均江、海,通于淮、泗。” 西汉时期,关中是全国的政治、经济中心。当时的皇室、王公贵族都集中 于京师,每年需要渚运大量的粮食供应。此时,江南的粮食产量自给尚不足, 更谈不上供应关中地区。但是到了东汉,情况就不一样了,土地大量得到开垦。 建武时,李忠为丹阳太守,“是时海内新定,南方海滨江淮,多拥兵据土。忠到 郡,招怀降附,其不服者悉诛之,旬月皆平。忠以丹阳越俗不好学,嫁娶礼仪, 衰于中国,乃为起学校,习礼容,春秋乡饮,选用明经,郡中向慕之。垦田增 多,三岁间流民占著者五万余口。十四年,三公奏课为天下第一。”国随着扬州 地区土地的开发,其农业经济发展也非常迅速。后汉书中屡次记载江南地区 稻米北调之事。其中安帝永初元年,“调杨卅i 五郡租米,赡给东郡、济阴、陈留、 梁国、下邳、山阳。”;永初七年九月,“调零陵、桂阳、豫章、会稽租米,赈给 o 宗书地理忠 o 后汉书卷2 l 李忠传 1 1 第3 章扬州的地域沿革及其政治中心地位的形成 南阳、广陵、下邳、彭城、山阳、庐江、九江饥民;又调滨水县谷输敖仓。”。尽 管此种调运还仅限于长江南北,但这是我国南米北调的最早史料纪录,由此可 见东汉时期的江南特别是鄱阳湖平原和浙江一带的农业经济已经相当发达。到 了三国时期,农业经济进一步发展。三国时期的鲁肃有云:“吾闻江东沃野万里, 民富兵强,可以避害。”o 南朝时i 江南农业进一步发展,国民经济较前更是有了长足的进步。西汉 时期江南只是“无冻饿之人,亦无干金之家”。 到了南朝刘宋时期。情况有了 根本性的改变。宋书卷5 4 史臣后论云:“江南之为国,盛矣。虽南包象浦, 西括邛山,至于外奉贡赋,内充府实,止于荆、扬二州。自汉氏以来,民户凋 耗,荆楚四战之地,五达之郊,井邑残亡,万不余一也。自元熙十一年司马休 之外奔,至于元嘉末,三十有九载,兵车勿用,民不外劳,役宽务简,氓庶繁 息,至余粮栖亩,户不夜扃,盖东西之极盛也。既扬部分析,境极江南,考之 汉域,惟丹阳会稽而已。自晋氏迁流,迄于太元之世,百许年中,无风尘之警, 区域之内,晏如也。及孙恩寇乱,歼亡事极,自此以至大明之季,年逾六纪, 民户繁育,将曩时一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会土 带海傍湖,良畴亦数十万顷,膏腴上地,亩直一金,鄂、杜之间,不能比也。 荆城跨南楚之富,扬部有全吴之沃,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 覆衣天下。”两相比较,史记货殖列传有关“楚越之地”的描述与宋书 中对“江南之为国盛矣”的感叹相对鲜明。尽管其中难免存在治史者的溢美之 词,但也多少反映了社会经济在当时代的快速发展。 3 2 2 大族聚集,是为南方政治中心 西汉时期的扬州还是“地广人稀”之地,但到东汉时期,由于社会经济的 发展,贫富分化日益显著,逐渐形成了有特殊身份地位并世袭相传的特殊群体 世家大族。例如:“陆续,字智初,会稽吴人也。世为族姓。祖父闳,字子 春,建武中为尚书令”回。贺齐,字公苗,会稽山阴人。三国志吴书卷6 0 贺齐传注引虞预晋书日:“贺氏本姓庆氏。齐伯父纯,儒学有重名,汉 o 后汉书卷5 安帝纪 三国志吴书鲁肃传注引吴书 o 史记) 卷1 2 9 货殖列传 。后汉书,卷8 1 陆绩传) 第3 章扬州的地域沿革及其政治中心地位的形成 安帝时为侍中、江夏太守,避安帝父孝德皇帝讳,改为庆氏。齐父辅,永 宁长”。贺齐“少为郡吏,守剡长。县吏斯从轻侠为奸,齐欲治之,主簿谏日: 从,县大族,山越所附,今日治之,明日寇至。齐闻大怒,便立斩从。从族 党遂相纠合,众千馀人,举兵攻县。齐率吏民,开城门突击,大破之,威震山 越。”o 在扬州地区,像陆氏、贺氏这样的世家大族为数不少,他们掌握大量的 生产资料,并且拥有数量惊人的依附农民从事劳动生产。这些人,已经成为南 方地区经济的主宰者,地方政治的操控势力。到了三国时期,更是逐渐形成了 赫赫有名的顾、陆、朱、张四大望族,从而在南方地区形成了以扬州大族为核 心的下游政治中心区。 以扬州为中心的江南地域,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含义不尽相同。先秦、秦汉 时,一般指长江中游的两湖地区;唐宋时,泛指长江以南;有的更狭义的范围 是仅指太湖流域。但无论地域如何划分,扬州地区在中国历史上往往成为南北 分治时期争夺的战场。所谓:“论形势控扼之道,守江南者,必须先固淮甸,弃 淮则江南不可保。也就是说,江淮间对于江南政权来说,显得更为重要。当北 方势力南下,强弩之末不能夸江而平南时,多愿意划江而治,以此作为谈判的 筹码,而不会以淮河为界。但是,江南政权一般不会答应,即使无力北伐,也 必定积蓄力量获小胜而后以淮河为界。因为,他们深知弃淮南则江南不保。”回由 于扬州地区在南北分治中的特殊战略地位,以及长期以来逐步成为南方政治、 经济中心,东晋、南朝各偏安政权纷纷将其作为统治中心也是顺理成章。 。三国志吴书卷6 0t 贺齐传 。中国区域历史地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 0 0 4 年版 1 3 第4 章东晋时期荆、扬对抗的表现形式及发展趋势 第4 章东晋时期荆、扬对抗的表现形式及发展变化趋势 4 1“王敦之乱”世家大族拥荆抗扬的开始 4 1 1 王敦之叛,荆、扬之争的序幕 西晋“八王治乱”后,东海王司马越虽然夺得了满目疮痍的山河,但也不 得不独吞四面受敌的恶果。匈奴刘渊、羯人石勒的铁骑步步进逼,司马越居无 宁日。在这种情况下,司马氏王室中的一些人,把目光放在了少历战火的江南 地区。在他们看来,既然中原地区已是戎狄并起、狼烟遍地,南下退守、划江 而治不失为条好退路,司马睿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然而,此时的司马睿不 过是一个“时人未之识”的一般宗室成员,要想在江东站稳脚跟,必须要依仗 一个有势力的世家大族。而琅邪王氏作为司马睿琅邪封国内最有实力和威望的 家族,当仁不让的承担起了这样一个角色。事实也证明,司马睿在东渡之后, 如果没有琅邪王氏的多方斡旋,想要站稳脚跟是根本不可能的。正如晋书 所载:“时元帝为琅邪王,与导素相亲善。导知天下已乱,遂倾心推奉,潜有兴 复之志。帝亦雅相器重,契同友执。帝之在洛阳也,导每劝令之国。会帝出镇 下邳,请导为安东司马,军谋密策,知无不为。”乃至渡江之后,“吴人不附, 居月余,士庶莫有至者,导患之。会敦来朝,导谓之日:琅邪王仁德虽厚,而 名论犹轻。兄威风已振,宜有以匡济者。会三月上巳,帝亲观禊,乘肩舆,具 威仪,敦、导及诸名胜皆骑从。吴人纪瞻、顾荣,皆江南之望,窃觇之,见其 如此,威惊惧,乃相率拜于道左。”回 身为世家大族的琅邪王氏,对于当权的司马氏也有着一种无法摆脱的依赖。 一方面司马氏虽然国道已衰,但余威犹存。作为汉族统一政权的正统势力,在 当时的社会条件下,这一观念还是深入人心。另一方面,江南虽然稍显宁静, 但并不是一块完全空白的土地,南方土著世族在这里已是“僮仆成军,闭门为 市,牛羊掩原隰,田池布千里”o ,盘根错节、财富势强。他们对全国政局的发 。晋书卷6 5 王导传 o 抱朴子) 第5 4 章0 1 , 篇吴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 9 9 6 年版 1 4 第4 章东晋时期荆、扬对抗的表现形式及发展趋势 展也许难有根本性影响,而对于自己势力范围的控制却是非常重视。他们需要 一个有实力的北方大族的支持,同时他们更看重一个真正的正统王室的介入。 琅邪王氏是符合他们需要的北方大族,但如果琅邪王氏不与代表王室的司马睿 协同而来,南方士族们也不大可能表现出合作的态度,前期的“陈敏之乱”即 是明证。南方士族周圮“三定江南”。所显示出来的强大经济、政治、军事实力, 是任何股外来政治力量所不可小视的。所以,琅邪王氏在渡江之后,所寻求 的只能是一种北方南下世族与南方土著世族之间的平衡与牵制,而司马氏恰好 是这一平衡的支点。正是由于当时特定的社会环境,造成了所谓“王与马,共 天下”的政治格局。 关于“王与马,共天下”之事,许多著名史家多有论述。在笔者看来,所 谓“王与马,共天下”,实际上是以琅邪王氏为主导的统治平衡。众所周知,司 马氏南渡以来实力寡弱,在南方的经营基本上要依仗琅邪王氏。王氏家族以王 导和王敦为代表,分别做了大量的工作。中央是以王导为核心,而地方则是以 王敦为主力。王敦先是与甘卓等人讨平江州刺史华轶,随后率领陶侃、周访等 击灭杜设流民起义军,在从扬州刺史、江州刺史乃至荆州牧的一路晋职之中, 一方面完成了对上游荆州地区的控制。另一方面他积极网罗其他武装力量进一 步壮大了自己的实力。史载:“杜驶将杜弘南走广州,求讨桂林贼自效,敦许之。 陶侃距弘不得进,乃诣零陵太守尹奉降,奉送弘与敦,敦以为将,遂见宠待。 南康人何钦所居险固,聚党数千人,敦就加四品将军,于是专擅之迹渐彰矣”。 。在完成了对上游荆州地区的控制之后,王敦不臣之心尽显也是不难理解的。正 如晋书卷6 明帝纪史臣后论日:“维扬作宇。凭带洪流,楚江恒战,方 城对敌,不得不推诚将相,以总戎麾。楼船万计,兵倍王室,处其利而无心者, 周公其人也。”如果王敦处其利而无其心,倒是不好理解了。 王敦起兵,是当对多种社会矛盾的交织和爆发,性质比较复杂。其中东晋 。西晋惠帝太安二年( 3 0 3 ) 五月,长江、沔水一带爆发张昌流民起义,起义军的一支由石冰率领,攻扬 州,破江州,声势浩大。江东大族义若周圮与吴郡大姓顾秘合作已江东世家大族的地主武装为支撑。配 合政府军,于公元3 0 4 年四月攻破石冰,这就是“定江南”;公元3 0 5 年,时任诬晋广暧相、右将军的 陈敏见中原战乱收兵历阳,自称扬州刺史,同时任命江东首望顾荣等四十余人为将军、郡守。但是江东大 族认为陈敏“七第顽冗,六品下才”,不配作江东之主。当西晋政府讨伐陈敏之际,周圮、顾荣、甘卓等 江南犬族再次联手攻杀陈敏,这就是。再定江南”;平定际敏之后,吴兴人钱n 与公元3 l o 年自称西平大 将军、八州都督,率兵进攻义兴,准备称霸江南。这一次又是周圮,联合了乡壁地主武装攻灭钱口,这就 是“三定江南”。王仲荦在魏晋南北朝史中对此的评价是:“有了世家大族镇压农民起义,消灭割据势 力,从而稳定了江东的政局而后东瞀政权,才有在江东扎根的余地。”此话颇为切中肯襞。 。晋书卷9 8 王敦传 1 5 第4 章东晋时期荆、扬对抗的表现形式及发展趋势 政府发奴为兵是一个直接的原因。渡江之后,几乎是孓身一人的晋元帝处于南 北世族的夹缝之中,王氏兄弟在中央和上游方镇的实力膨胀是他所不愿意看到 的。他不甘心主弱臣强,任人摆布,于是一方砸任用刘隗、刁协、宋典等为亲 信,另一方面发奴为兵对抗上游。太兴四年,元帝下诏:“其免中州良人遭难为 扬州诸郡僮客者,以备征役。”国此次发兵分别配给了他的亲信刘隗、戴若思军 府,各军府配给的都在万人以上。太兴四年( 3 2 1 年) 七月,以尚书仆射戴若思 “出为征西将军、都督充豫幽冀雍并六州诸军事、假节,加散骑常侍。发投刺 王官千人为军吏,调扬州百姓家奴万人为兵配之,以散骑常侍王遐为军司,镇 寿阳”。o 以刘隗为“镇北将军、都督青徐幽平四州军事、假节,加散骑常侍, 率万人镇泗口。”。此二人虽以防北为名出镇,实际上是为了拱卫京师,对抗上 游方镇。 王敦据上游之利,不臣之心早显。正如晋书王敦所载:“初,敦务自 矫厉,雅尚清谈,口不言财色。既素有重名,又立大功于江左,专任闻外,手 控强兵,群从贵显,威权莫贰,遂欲专制朝廷,有问鼎之心。”晋元帝的这一部 署实在是一个再好不过的口实,刘隗、戴若思二人刚刚被任命不久,王敦即迫 不及待的发檄讨伐。由于晋元帝发奴为兵的政策削弱了扬州大族荫占僮隶的特 权,特别是江南土著世族损失巨大,所以王敦的檄文一发,立即得到这些人的 响应。四月,王敦大军直指京师,兵临石头城下。石头城守将一一江南最大的 豪族周札,开门迎敌。王敦兵不血刃,进驻建康。从此,拉开了荆扬之争的序 幕。 4 1 2 王敦二次反叛与东晋朝廷用人的改变 王敦攻下建康后,驱刘隗,斩周额、戴若思,自为丞相、江州牧,权倾一 时,晋元帝在忧愤中死去。之后,他还驻武昌,遥控朝政。 王敦还驻武昌有其不得已的原因。王敦第一次反叛,其实赢得心惊胆战。 他的后方并不稳固,西北有坐镇襄阳的安南将军、梁州刺史甘卓,南有雄踞湘 州的谯王司马承。司马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