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陈瓘研究.pdf_第1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陈瓘研究.pdf_第2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陈瓘研究.pdf_第3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陈瓘研究.pdf_第4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陈瓘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陈瓘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河北大学历史学硕士学位论文 1 摘 要 本文是以北宋后期陈这一人物为中心所进行的个案研究 自北宋神宗朝至徽宗朝乃至北宋灭亡堪称北宋政坛最为跌宕起伏的重要时 期而作为贯穿于北宋后期的一条发展主线即是围绕王安石变法而对其进行的或 否定或肯定的反反复复的斗争在这种政治大环境下陈的政治命运也紧密地 与之联系在一起在其仕途发展中陈主要是以台谏官的身份先后同章惇曾布 蔡卞蔡京等人展开了不懈的抗争其仕途因此而颇受压制尤其是到徽宗朝陈 更是被纳入元祐党籍和编管于台州等多处贬所直至最终卒于楚州 陈最初对王安石的才能人品及学术都是尤为推崇备至的但进入徽宗朝 后陈两部重要作品合浦尊尧集和四明尊尧集的先后问世则标志 着陈的思想发生重大转变即合浦尊尧集尚将王安石置于一个极高的地位加 以评价却极力于是书中对蔡卞大力加以鞭挞称蔡卞私自篡改王安石日录并 主要依据经其篡改后的王安石日录来编修神宗实录四明尊尧集却将批 判的矛头直指王安石对王安石诸多方面予以否定 陈的政治学术思想之所以会发生这种演变一方面是与北宋后期政局的激 烈动荡息息相关的在神宗朝至北宋末新旧两党愈演愈烈的斗争中陈的政治 活动同新旧两党的斗争自始至终交织在一起与之紧密相连另一方面陈不 同时期思想所承也发生了重大转变伴随着其仕途发展陈的学术思想也经历了 从倾慕王安石荆公新学向笃心二程洛学的重大演变而随着南宋王朝将北宋亡国之 祸归罪于王安石及其变法学术这一政治气候的到来陈即因四明尊尧集等 痛诋王安石的著作及言论而获得宋廷的认可和学者的诸多赞誉 关键词 陈 王安石变法 日录 四明尊尧集 合浦尊尧集 陈 研 究 abstract this article is mainly a study on chen-guan in the lately of the north song dynasty. it is the blod and unconstrained period from the dynasty of shen-zong to hui-zong, to the destruction of the north song dynasty. the confirmation to or negation of the reformation of wang an-shi is the main clue during this period.under the circumustances of the political fight, the destiny of chen-guan is maintained close link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politicacs. during his official career, chen-guan actives mainly in the political scence of the north song dynasty as a officer of the mechanism of tai-jian and fights untiringly with the powerful officials of zhang-dun, zeng-bu, cai-bian and cai- jing,and so on. at the same time, his political career is suppressed and obstructed. in the dynasty of hui-zong, chen-guan is bringed into the party membership of yuan-you and kept under strict control in many of relegated places such as tai-zhou until his death in chu-zhou. chen-guan has firstly the greatest esteem for the talent , moral quality and the learning of wang an-shi. it is especially the publishment of his two works of he-pu-zun-yao-ji and si-ming-zun-yao-ji in dynasty of hui-zong that is the symbol of the changement of his ideology. in the former, chen-guan sets a high value on wang an-shi and castigates cai-bian mercilessly declaring that cai-bian compiles shen-zong-shi-lu in the circumstances of misrepresenting wang-an-shi-ri-lu. in the latter, however, chen-guan begins refuting point by point to and gives a total repudiation of wang an-shi. it is the fierce changement of political situation of the north song dynasty that gives rise to his tremendous changement in politics and ideology. the political situation of the north song dynasty fluctuates with the intensity of strugglement between the new and old political parties. at the same time, the political activities of chen-guan have a important changement and mingle with the strugglement. on the other hand, the changement in chen-guan is close to his inheritment in ideology.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his official career, his political ideology flutuates and his academical ideology alters from admiring the jing-gong-xin-xue to believing sincerely in the luo-xue of cheng- hao and cheng-yu. with the coming of the political situation of criticizing the sin of wang an-shi and attributing the destruction of the north song dynasty to wang an-shi and his political reformation in the south song dynasty, chen-guan gets the approvment of dynasty and the commendment of many scholars because his scathingly denouncing the works and opinion of wang an-shi in si-ming-zun-yao-ji. key word: chen-guan; the political reformation of wang an-shi; wang an-shi-ri-lu; si-ming-zun-yao-ji; he-pu-zun-yao-ji 陈 研 究 1 绪 论 陈字莹中号了翁了斋了堂北宋南剑州沙县今福建沙县人他 生于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于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中进士甲科从此开始步 入仕途章惇入相曾欲将其引为己用但陈却向其进消朋党持中道 1之论 劝谕章惇消释熙丰元祐新旧两党积怨持平执政因此而甚忤章惇之意后迁为 太学博士 反对 绍述 之论 并由此而被责令通判沧州 卫州等地 元符三年 1100 徽宗即位后陈得以还朝先后历任左正言右司谏等职会同邹浩丰稷龚 夬等台谏官一道极论章惇曾布蔡卞蔡京诸人之恶居言职所疏奸恶虽 所举不避也 2 由此而累遭贬斥自崇宁元年1102始陈便被蔡京等人编隶 于元祐党籍远窜至边远州军直至宣和六年1124卒于楚州贬地 在其任台谏官期间陈敢于与同列一道共同与章惇曾布蔡京等权势相 抗衡直至崇宁元年1102入元祐党籍而被投之于边远贬地之后陈也未 终止这种抗争而是仍坚持著书立说对蔡卞蔡京等权臣予以鞭挞其中在其 代表著作之一合浦尊尧集中陈尚对王安石犹回隐不直 3 仍将王安石置 于等同于商代伊尹之列的圣人而极力加以推崇 却认为蔡卞大肆篡改 王安石日录 专据王安石日录来编修神宗实录因此于合浦尊尧集中更多的则是对蔡 卞予以极力鞭挞而到陈著四明尊尧集时则笔锋陡转开始将批判的矛头 直指王安石对王安石日录逐条逐句地予以全盘批驳并对自己的前作合浦 尊尧集流露出深深的懊悔之情一改前书之论 在陈身上发生如此前后截然不同的重大转变是颇为发人深思的应当说 这种转变是与其所生活的政治环境历史时代紧密相联的这一时期正是北宋历史 上政局变动最为频仍的激荡时期由熙丰新政到元祐更化又自元祐更化而 到绍述新政建中靖国崇宁之政北宋政局的频繁变动尤为中国古代史 上特别醒目而又令人眼花缭乱的一页 4 而在此期间伴随着新旧两党激烈党争 的发展和北宋政局的演进陈的政治主张与立场也逐渐发生了变化另一方面 伴随着北宋政局的发展与演变从陈自身的内在因素来看他在思想认识上也经 历了一场突出的转变与和演进即由最初的倾心于王安石之政倾心于荆公新学转 变为对程氏洛学的笃实信奉而这种思想认识上前后迥异的重大调整也相应导致 他对王安石及其变法荆公新学有了不同的视角和评判尺度也正是思想上的这一 重大调整才促使他于崇宁之后的种种举动较之此前而发生了很大变化 从目前学界来看对陈的研究尚显薄弱专门论及陈的文章据笔者所知 目前仅有日本学者荒木见悟的陈一文5此外香港学者阮廷焯从 陈忠肃公年谱汇校补遗简本试观其从政生活及当时党争之烈一文6则主 要是从校勘学史料学的角度对宋陈忠肃公言行录和永乐大典中所分别收 录的陈年谱做了互校和补正日本学者平田茂树有关王安石日录的研究 7 1 .脱脱等 宋史卷三四五陈传页 10961陈载兴宋陈忠肃公言行录卷一陈年谱 2 .王稱 东都事略卷一陈传页 1540 3 .陈振孙 直斋书录解题卷五典故类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一九七经籍考二十四 4 .罗家祥 元祐新旧党争与北宋后期政治载中国史研究1989 年第 1 期 5 .荒木见悟 陈载 1989 年中国思想史诸相 6 .阮廷焯 从陈忠肃公年谱汇校补遗简本试观其从政生活及当时党争之烈载于 1988 年国际宋史 研讨会论文集第 329354 页 7 .平田茂树 有关王安石日录的研究2002 年兰州国际宋史研讨会提交论文 河北大学历史学硕士学位论文 2 一文则考察了陈四明尊尧集与王安石日录的相互关系认为四明尊 尧集 在内容上可以弥补 王安石日录 的部分损失孔学的王安石日录与神 宗实录一文1考察了陈对王安石日录的批判经历了一个由日录辨合 浦尊尧集到四明尊尧集这一逐步深入的发展演变过程陈乐素先生所著流 放岭南的元祐党人 2一文 对陈也有所涉及它主要是简略介绍了陈于崇宁初 被列入元祐党籍后在岭南期间辗转于多处贬所并先后著合浦尊尧集和四 明尊尧集对蔡卞 王安石等人极力进行鞭挞 直至最终卒于宋廷的对其钳制之中 通观这些研究论文多以四明尊尧集为研究对象尚未对陈做出一种较为全 面的整体性研究有鉴于此本文尝试在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政治经济 学术等方面来对陈这一人物加以综合考察以期有所收获 1 . 孔学 王安石日录与神宗实录载于史学史研究2002 年第 4 期 2 . 陈乐素 求是集第二集广东人民出版社 1984 年版另载于宋辽金史论丛第一辑中华书局 1985 年版 陈 研 究 3 第一章 宋史陈传若干补正 第一节 陈生卒年考订 诸多史籍对陈生卒年的记载存有较多的矛盾和分歧因宋史陈传 对后世影响较大本节即以它为切入点对陈生卒年限做一考订和纠正以便进 而结合当时的社会环境更深入地对陈加以研究 宋史陈传于传末明确记载陈宣和六年1124卒年六十五 1依照宋人生卒年限的推算惯例 陈应是仁宗嘉祐五年1060出生即其生卒年 限似乎应为仁宗嘉祐五年至徽宗宣和六年即 10601124 年清代学者李清馥所 著闽中理学渊源考也是采用了陈宣和六年1124卒于楚州年六十五 2这一记载 而考之于宋人吕本中童蒙训杨仲良续资治通鉴长编纪事本末 等史籍 则分别将陈生卒年限界定为仁宗嘉祐二年 1057徽宗宣和六年 1124 这样关于陈的生卒年限史籍中便基本存有如上两说之异由邓广铭程应镠 先生主编的中国历史大辞典宋史卷中在对陈这一词条的表述中对 其生卒年限即采取了1057 或 10601124 3这种两说并存的记述 那么两种说法究竟孰正孰误呢首先我们对陈的生年予以考订据陈 门人吕本中童蒙训所载陈莹中尝作责沈文送其侄孙幾叟云予元丰乙 丑夏时子予年二十九 4元丰乙丑年即为元丰三年 1085由此而推算 可知陈应生于仁宗嘉祐二年 1057而作为陈的传人 吕本中的生活时代 1084 1145与陈尤为贴近加之二人间的这种师承关系这种记载的可信度也就颇 高 除此之外永乐大典 中亦载陈生于嘉祐丁酉 按即嘉祐二年 之四月 5尤为重要的是 由陈十三世孙陈载兴汇编而成的宋陈忠肃公言行录中更是 于首卷专门开列陈年谱一目明确记载宋仁宗嘉祐二年丁酉公陈 于是岁四月生循州官舍 6 在时间上更为具体因此我们综合这些古籍中的明确 记述可以将陈的出生年月确定为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四月 其次关于陈的卒年宋史陈传载陈宣和六年1124卒年六 十五 7 而东都事略陈传更是仅记载陈于接连受贬的末期移楚州居住 以卒年六十五 8 并未提及其具体的生卒年月而到建炎四年1130时陈 乡人为他于其原籍南剑州沙县建立祠堂杨时为此而作陈忠肃公祠记其中即谈 及陈名隶党籍二十余年 9 考虑到杨陈两人之间的过密关系这一记述应当 不会有误陈于崇宁元年1102五月被列入元祐党籍据此可推知他至少应 是在宣和四年1122五月之后去逝朱熹三朝名臣言行录中也称陈在徙 居楚州之后于宣和六年1124卒于此地杨仲良续资治通鉴长编纪事本末 中则更是明确记载宣和六年二月辛丑承事郎管句太平观陈卒 10 与此 1 . 宋史卷三四五陈传页 10964 2 . 李清馥 闽中理学渊源考卷七忠肃陈莹中先生 3 . 邓广铭 程应镠主编中国历史大辞典宋史卷页 242 4 . 吕本中 童蒙训卷下吕祖谦少仪外传卷上 5 . 永乐大典卷三一四三九真陈页 1851 6 . 宋陈忠肃公言行录卷一陈年谱 7 . 宋史卷三四五陈传页 10964 8 . 东都事略卷一陈传页 1539 9 . 历代石刻史料汇编卷九陈忠肃公祠记页 390 10.杨仲良资治通鉴长编纪事本末以下简称纪事本末卷一二九陈贬逐页 3910 河北大学历史学硕士学位论文 4 相同宋史全文中亦载宣和六年二月辛丑承事郎楚州居住陈卒 1 同时宋人魏了翁鹤山先生大全文集陈均九朝编年备要吕中宋大事记 讲义等著作中也是分别记载宣和之六年而公陈卒 2 宣和六年二 月陈卒于楚州 3 宣和六年二月陈卒 4 这些记载多为沿袭杨仲 良纪事本末等前人之说而元代人俞琰读易举要明代人陈载兴宋陈忠肃 公言行录中所记陈宣和六年卒 5 宣和六年甲辰公年六十八二月卒 于楚州 6 也是如此此外林表民赤城集中称政和癸巳黄岩隐士左纬 经臣裒诗访陈于宝城方丈语及大略经臣勉陈纪之越十载先生 之门人陈公辅遽以即世告陈发缄恸绝亟起为之书谨授介绍俾藏之泮宫 以诏来者作传 7政和癸巳即为政和三年 1113由此而下延十年即当为宣和六 年1124依据这一记载所反映出的信息来看宣和六年1124初陈也应尚在 人世 此外对于陈卒殁一事王明清挥麈录中亦有如下一段记载 宣和庚子蔡元长当轴外祖曾空青守山阳时方腊据二浙甚炽初 元长怨陈莹中以陈尝上书诋文肃编置郡中欲外祖甘心焉既至外祖极 力照瞩之适莹中告病外祖即令医者朝夕诊视具疾之进退与夫所俱药饵 申官已而朝廷遣淮南转运使陆长民体究云盗贼方作未审陈之死虚 实外祖即以案牍缴奏以闻人始服先见之明 8 王明清此则材料所记误漏颇多姑且不论验之以陈蔡京二人当时势如水火的 紧张关系曾空青对陈的极力照瞩即与事实不符在对陈的卒殁时间上也 是与实际情况存有极大的出入对于后者李心传于其旧闻证误中即曾就此予 以辩误按国史宣和二年方腊反时陈忠肃在南康有飞语云其子壻为贼所得 欲以为相诏移楚州居住命守臣察之而实情却是宣和六年春忠肃卒于 楚方腊平久矣 9 这样李心传在此即纠正了王明清挥麈录中对陈卒 年的记载之误明确将陈卒年定于宣和六年1124春从而也就在一定程度上 印证了杨仲良纪事本末等史籍记载的准确性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陈于仁宗嘉祐二年1057四月生于循州徽宗 宣和六年1124二月卒于楚州贬所年六十八宋史陈传中所称陈宣 和六年1124卒年六十五的记载应当说在陈的卒殁年月记述方面是有欠 精确而在其出生年月记述上则更是存有明显的失误 第二节 陈仕历变迁考订及补正 在宋史陈传中对于陈仕履变迁中的职务转换转变时间等记载 也存有诸多谬误为此参考其它相关史籍与宋史陈传相互印证以探 求陈仕履变迁的轨迹对深入研究陈这一人物也就显得尤为必不可少 1 . 佚名 宋史全文卷一四宣和六年二月 2 . 魏了翁 鹤山先生大全文集卷六三跋陈忠肃公帖 3 . 陈均 九朝编年备要卷二九宣和六年二月 4 . 吕中 宋大事记讲义卷二一善类日凋 5 . 俞琰 读易举要卷四古文周易十二篇 6 . 宋陈忠肃公言行录卷一陈年谱 7 . 林表民 赤城集卷一六有宋八行先生徐公事略 8 . 王明清 挥麈录后录卷八曾空青极力照瞩陈莹中页 141142 9 . 李心传 旧闻证误卷三 陈 研 究 5 1 . 父母勉以门户事乃应举一出中甲科 关于陈参加科举考试并中进士甲科一事 王稱 东都事略 陈传宋史 陈 传中均有记载但在时间上却又都略而不记朱熹于其三朝名臣言行录中 明确记载陈中元丰二年1079进士甲科 1 另据魏了翁鹤山先生大全文 集中载了斋陈公以元丰已未按即元丰二年擢进士三名 2由此来看 陈 应是于该年参加进士科考试并获取第三名从而自此步入仕途除此之外林表 民赤城集俞琰读易举要中亦有陈元丰二年塵忝一第 3 元丰二年 登第 4之类的记载 可为魏了翁对陈 中举一事记载之佐证 同时 彭百川所著 太 平治迹统类中也称元丰二年二月辛未知举许将上合格进士朱浚明等庚 辰御集英殿策试遂赐时彦陈朱浚明晁补之家彬张康国等三百四十 八人及第出身 5但考之于元丰二年 1079二月却并无辛未庚辰之日这样 所谓二月辛未庚辰即应是三月辛未第二日三月庚辰第十一日此 处当属笔误或刊刻之误如此看来则陈中进士赐第应是均发生在元丰二年 1079三月间由陈的七世孙陈泽十三世孙陈载兴所先后编著的陈年谱中 均载元丰二年三月上亲试举人状元时彦榜陈中进士甲科第三名 6较 之鹤山先生大全文集赤城集记载就陈中进士举的时间科举名次而言 彼此间是相互吻合的可互为补充与印证明代朱希召宋历科状元录卷四中的 记载也足以说明这一点元丰二年三月庚辰御集英殿亲试礼部进士赐时 彦等三百四十四人及第出身同出身 7并载时彦 陈二人同为此榜进士这 一记载理应是沿袭宋人著述综合这些记载我们可以断定陈是于元丰二年 1079三月应进士科举试并考取甲科第三名的 2 . 徽宗即位召为右正言迁左司谏 关于陈官拜右正言一事的时间宋史陈传中的记载与朱熹谏议陈 忠肃公 之记述完全相同 即同为元符三年 1100 三月徽宗即位之初东都事略 陈 传 中亦载徽宗即位陈除右正言 8但 纪事本末 中则明确记载 元 符三年三月甲戌 按 即三月七日承议郎权发遣卫州陈为左正言 9徐自明 宋 宰辅编年录卷十一中也称元符三年三月承议郎集贤校理发遣卫州 陈为左正言宣德郎添监袁州酒税邹浩为右正言 10 九朝编年备要中亦载 元符三年三月以龚夬为殿中侍御史陈邹浩左右正言 11 彭百川太 平治迹统类则将此事系于三月甲午二十七日元符三年三月甲午以龚 夬为殿中侍御史邹浩为右正言陈为左正言 12 这比纪事本末所记在时间 上要晚二十天此外陈的后人陈泽及陈载兴先后所撰陈年谱中亦均记载 1 . 三朝名臣言行录卷一三谏议陈忠肃公 2 . 鹤山先生大全文集卷六三跋陈忠肃公岳山寿宁观留题 3 . 赤城集卷一六有宋八行先生徐公事略 4 . 读易举要卷四古文周易十二篇 5 . 彭百川 太平治迹统类卷二八祖宗科举取人 6 . 永乐大典卷三一四三九真陈页 1852宋陈忠肃公言行录卷一陈年谱 7 . 朱希召 宋历科状元录卷四元丰二年已未状元时彦页 183 8 . 东都事略卷一陈传页 1538 9 . 纪事本末卷一二九陈贬逐页 3889 10. 徐自明宋宰辅编年录卷一一元符三年四月甲辰”韩忠彦右仆射”条转引自丁未录页 878 11.九朝编年备要卷二五元符三年三月 12.太平治迹统类卷二四元祐党事本末下 河北大学历史学硕士学位论文 6 元符三年三月徽宗即位陈召拜左正言曾布韩忠彦所荐也 1在对陈 就任左正言一事的记载上与宋宰辅编年录等宋人所记基本相同陈被任 命为左正言究竟为三月的哪一天虽然依据现存史料已无法准确确定但大致而言 应是在元符三年三月之间这一点还是可以肯定的相对而言宋史陈传称 陈徽宗即位召为右正言这一记载并不准确而比较准确地讲则应是元符 三年三月徽宗即位召陈为左正言 陈在元符三年三月间改为左正言之后于职任上是否又有新的调整与变化 从宋史陈传徽宗即位召陈为右应为左正言迁左司谏 这一记载来看根据前面的考订则陈应是于任左正言之后改任左司谏一职那 么其改任的具体情况又是如何呢据纪事本末卷一二九载元符三年九 月甲戌按即十一日左正言陈为右司谏 2 东都事略陈传中也称 元符三年徽宗欲开言路首还邹浩而中丞安惇尚缘往事欲格成命陈 再上疏力言宜召还浩逐惇以明黜陟迁右司谏 3考之于朱熹 三朝名臣言行 录卷一三却载徽宗即位后不久陈即迁右司谏 4 同时又辅之以宋陈忠 肃公言行录卷一是月按即九月公陈除右司谏 5 这样综合如 上这些史料来看宋史陈传所载陈迁左司谏一事则也与实际情况并 不相符而真实情况则是陈于元符三年1100九月自左正言迁为右司谏 这样则从徽宗即位初年陈的仕途变迁来看陈应是经历了自左正言到右 司谏的转变而并不曾担任右正言左司谏之职而在这一问题上如从宋代官员 的品秩来看左正言与右正言左司谏与右司谏又分别是相互等齐的并不存在着 高低之分因此综合以上的考订来看宋史陈传中对陈徽宗即位召 为右正言迁左司谏的记载即应为徽宗即位召为左正言迁右司谏 附陈仕历简表 纪年 仕历 资料来源 备注 元丰二年 1079 三月 中进士甲科 三朝名臣言行录 卷一三谏议陈忠肃公 太平治迹统类卷二八祖宗科举取人 宋陈忠肃公言行录卷一陈年谱 元丰七年 1084 任宣义郎 濠州定远宰 永乐大典卷三一四三九真陈页 1852 宋陈忠肃公言行录卷一陈年谱 元丰八年 1085 礼 部 贡 院 点 检官 宋陈忠肃公言行录卷一陈年谱 元祐四年 1089 签 书 越 州 判 官摄通判明 州 宋陈忠肃公言行录卷一陈年谱 1 . 永乐大典卷三一四三九真陈页 1853宋陈忠肃公言行录卷一陈年谱 2 . 纪事本末卷一二九陈贬逐页 3889 3 . 东都事略卷一陈传页 1538 4 . 三朝名臣言行录卷一三谏议陈忠肃公 5 . 宋陈忠肃公言行录卷一陈年谱 陈 研 究 7 绍圣元年 1094 除太学博士 宋陈忠肃公言行录卷一陈年谱 提出消朋 党 持中道 之论 绍圣三年 1096 除 秘 书 省 校 书郎 永乐大典卷三一四三九真陈页 1852 宋陈忠肃公言行录卷一陈年谱 进 若稽古 之论 绍圣四年 1097 四月乙未 以校书郎 通判沧州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八五绍圣四年四月 乙未 宋史全文卷一三下绍圣四年四月乙未 谏阻林自等 人毁资治 通鉴雕版 绍圣四年 1097 十月甲午 宣 德 郎 陈 充 枢 密 院 编 修文字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九二绍圣四年十月 甲午 元符二年 1099 移知卫州 宋陈忠肃公言行录卷一陈年谱 元符三年 1100 三 月 自权发遣卫 州除左正言 九朝编年备要卷二五元符三年三月 永乐大典卷三一四三九真陈页 1853 资治通鉴后编卷九三元符三年三月甲戌 曾布韩忠 彦等人所 荐 元符三年 1100 八月辛巳 差 监 扬 州 粮 料院 宋史全文卷一四元符三年八月辛巳 元符三年 1100 九 月 除右司谏 纪事本末 卷一二九陈贬逐页 3889 宋陈忠肃公言行录卷一陈年谱 弹罢章惇 建忠靖国 元 年 1101 三月戊寅 自承议郎知 无 为 军 除 著 作佐郎实录 院检讨官 纪事本末 卷一二九陈贬逐页 3892 宋史全文卷一四建忠靖国元年三月戊寅 资治通鉴后编卷九四建忠靖国元年三月 戊寅 建忠靖国 元 年 1101 七月丁卯 自 著 作 郎 除 右司员外郎 辞 实 录 检 讨 官 资治通鉴后编卷九四建忠靖国元年七月 丁卯 建忠靖国元 年1101 七月甲寅 以 右 司 员 外 郎出知泰州 资治通鉴后编卷九四建忠靖国元年七月 甲寅 建中靖国元 年1101 八 月 自 著 作 佐 郎 除 右 司 员 外 郎 兼 权 给 事 中 宋陈忠肃公言行录卷一陈年谱 进奏日录 辨国用 须知 建中靖国元 年1101 十 月 罢权给事中 资治通鉴续编卷一一建中靖国元年十月 河北大学历史学硕士学位论文 8 崇宁元年 1102 五 月 监 建 州 武 夷 观 宋陈忠肃公言行录卷一陈年谱 崇宁元年 1102 十 月 坐 党 籍 除 名 勒停送袁州 编管 宋陈忠肃公言行录卷一陈年谱 崇宁二年 1103 正月乙酉 除名勒停移 送廉州编管 纪事本末卷一二一禁元祐党人上 页 3661 宋陈忠肃公言行录卷一陈年谱 三月著 合浦尊尧 集 崇宁五年 1106 正 月 以 星 赦 量 移 郴州 宋陈忠肃公言行录卷一陈年谱 大观四年 1110 二 月 通州安置 宋陈忠肃公言行录卷一陈年谱 其子正汇流 沙门岛 大观四年 1110 十 月 徙台州 资治通鉴续编卷一一大观四年十月 大观四年 1110 十一月戊寅 诏 通 州 安 置 人 陈与 自 便 宋史全文卷一四大观四年十一月戊寅 资治通鉴后编卷七九大观四年十一月戊 寅 政和元年 1111 九月辛巳 台州羁管 宋史全文卷一四政和元年九月辛巳 资治通鉴后编卷九八政和元年九月辛巳 羁管期间 著四明尊 尧集 政和六年 1116 叙复承事郎 宋陈忠肃公言行录卷一陈年谱 政和七年 1117 十 二 月 移 南 康 军 居 住 宋史全文卷一四政和七年十二月 宣和六年 1124 二月辛丑 承事郎楚州 居住陈卒 宋史全文卷一四宣和六年二月辛丑 靖康元年 1126 二月癸丑 追 赠 右 谏 议 大夫 宋史卷二三钦宗本纪页 425 绍兴二十 六 年 1156 七月乙卯 追 赐 谥忠 肃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七三绍兴二十六 年七月乙卯 宋史全文卷二二下绍兴二十六年七月乙 卯 陈 研 究 9 第三节 陈著述补订 在陈的仕途发展中他的著述成果也是颇为丰富的关于这一点可以从目 前所能见到的诸多史籍中得到印证但反映到宋史陈传中它对陈著述 成果的记述却颇为简略 现依据有关史料的记载对陈的著述加以概括 以补宋 史陈传之不足 陈 主 要 著 述 简 表 著 作 名 称 卷 数 材 料 主 要 出 处 备 注 厚斋易学附录一先儒著述上 直斋书录解题卷一易类 文献通考卷一七六经籍考三 宋史卷二二艺文志一页 5 0 3 8 读易举要卷四古文周易十二篇 了翁易说 又名陈莹中易 说陈了翁易说 1 卷 四库全书总目卷二经部易类二 全 文 收 于 四 库 全 书经 部 一易类 了斋亲笔 1 卷 宋史卷二八艺文志七页 5 3 7 1 已佚 郡斋读书志卷五下别集二 直斋书录解题卷二二章奏类 2 卷 文献通考卷二四七经籍考七十四 谏垣集 又名陈忠 肃公谏垣集 3 卷 宋史卷二八艺文志七页 5 3 7 1 已佚 文忠集 卷一七跋闲乐居士陈师锡与了 翁陈论王氏日录书 九朝编年备要卷二八再窜陈 合浦尊尧集 文献通考卷一九七经籍考二十四 已佚 直斋书录解题卷五典故类 1 卷 文献通考卷一九七经籍考二十四 5 卷 宋史卷二八艺文志七页 5 3 7 1 四明尊尧集 11 卷 四库全书总目卷八九史部四明尊尧 集 今存四库 全书总目 史 279 后人 并 入 其 原 表序跋 合而编成 河北大学历史学硕士学位论文 10 文忠集 卷一七跋闲乐居士陈师锡与了 翁陈论王氏日录书 尊尧余言 1 卷 宋史卷二 八 艺文志七页5 3 7 1 已佚 郡斋读书志卷四下别集类下下 30 卷 文献通考卷二三七经籍考六十四 42 卷 直斋书录解题卷一七别集类中 40 卷 宋史卷二 八 艺文志七页5 3 7 1 陈集 又名了斋集 50 卷 宋元学案卷三五陈邹诸儒学案页 1 2 1 0 1 2 1 1 已佚 童蒙训卷下 伊洛渊源录卷三明道先生遗事 宋名臣言行录后集卷一三陈忠肃 公 责沈文 1 卷 宋史卷二 八 艺文志七页5 3 7 1 全文收录于 宋文鉴 卷 127杂 著 , 页 1 7 8 2 17 8 3 宋陈忠肃 公言行录 卷责 沈文 了斋陈先生言行录 1 卷 宋史卷二 三 艺文志二页5 1 1 7 陈 之子陈正 同编 已佚 通鉴约说 玉海卷四九艺文 已佚 中说 1 卷 宋史卷二 五艺文志四页 5 2 1 2 已佚 遂初堂书目史学类 直斋书录解题卷一七别集类 了翁约论 又名了斋约 论约论 17 卷 文献通考卷二三七经籍考六十四 已佚 易解文集 约数 十卷 四明尊尧集卷一四明尊尧集序 已佚 陈墓志 1 卷 宋史卷二 三 艺文志二页5 1 1 7 陈 自撰 已佚 陈 研 究 11 第二章 陈于哲宗朝的主要政治活动 第一节 陈与元祐年间新旧党争 陈自元丰二年1079步入仕途后直至哲宗亲政前史籍中对其并无多少 政治活动的记载直至哲宗亲政后陈才逐渐更多地出现于北宋政坛之中而纵 观陈在哲宗朝乃至以后徽宗朝的政治活动学术思想的发展又是与此前北宋新 旧两党的激烈斗争这一社会大背景相伴而存密不可分的因此为了更为清晰地 理解陈于哲宗朝和徽宗朝对王安石及其变法同新旧两党关系的演进等诸多方面 的发展演变也就有必要对哲宗亲政前新旧两党党争这一社会大背景加以简略介 绍 首先我们简单回顾一下熙丰时期的新旧党争自熙丰变法开始之际新 旧两党即围绕变法这一核心而展开了激烈斗争而纵观整个变法运动这种斗争始 终伴随于变法全过程之中并逐渐趋于愈演愈烈的趋势在此漫长的斗争历程中 得力于神宗的大力支持在王安石等变法派的苦心经营下变法派对反变法派的种 种非难和攻击不断予以有力回击在变法运动的不同阶段先后击溃了反变法派为阻 挠青苗法免役法保甲法市易法等变法举措的推行而设置的一系列羁绊从而 推进了经济军事等改革在举步唯艰的政治斗争环境中沿着上升的路线不断发展 因此从当时结果来看反变法派对变法运动所设置的种种障碍并未遏止变法运 动整体向前发展的大趋势 随着熙宁九年1076十月王安石再次辞去相位变法运动开始步入其第二个 发展阶段在这一时期变法运动在神宗的主持下已开始走向下坡路在富国 与强兵之间神宗更为注重于强兵而富国即发展社会经济的力度已经 减弱从全国范围看前此改革过程中有利社会生产发展的措施到这时便降落到 次要的地位了 1同时 熙宁九年1076王安石辞去相职神宗主持变法后对 豪强兼并势力进一步做出妥协和退让加之变法派内部开始分化和重组局面的产生 与发展从而引发熙宁九年1076十月之后的变法运动在其动向上发生重要转变 在实质上发生了不同于此前的重要变化如果仅从表面上来看此期由神宗所主持 的改革似乎仍是对熙宁时期变法的一种延续但实际上其变革时政的色彩已开始趋 于暗淡这样变法运动的社会基础受到严重削弱而变法派内部的不断分裂与重 组则进一步削弱了变法派的整体实力所有这些都共同导致变法措施在客观效 果上的减弱也正如陈后来所称元丰之政多异熙宁则先志固已变而行之 2此语在某种程度上是符合当时实际情况的 随着元丰八年1085三月神宗皇帝驾崩哲宗皇帝即位军国事并太皇太后 权同处分 3的政治局面逐步加以确立 操纵国家政治走向的实权随即转入以太皇太 后高氏司马光等人为代表的保守派旧党势力手中以此为契机司马光等旧党势 力迅速展开了其尽罢熙丰新政尽逐熙丰新党的报复性活动首先我们先看一下 元祐旧党对熙丰之政的尽罢 当此之时 司马光一改他尚未操纵朝政实权时所称 为 今之计莫若择新法之便民益国者存之病民伤国者悉去之 4这一言论 马上转为 1 . 漆侠 王安石变法第四章页 214 2 . 李焘 续资治通鉴长编以下简称长编卷四八五绍圣四年四月乙未页 11531 3 . 长编卷三五三元丰八年三月戊戌页 8456 4 . 司马光 司马光奏议卷三一乞去新法之病民伤国者疏页 341长编卷三五五元丰八年四月庚 寅页 84938494 河北大学历史学硕士学位论文 12 另一副政治面孔以母改子为旗帜在遵奉祖宗之法这一外衣掩盖下旧 党势力在一年多的时间内即将新法多项措施武断地加以废除而仅以废免役法 复行差役法为例司马光竟强令全国诸州县限敕到五日内具利害擘画申本州 仰本州类聚诸县所申择其可取者限敕到一月内具利害擘画申转运司仰转运司 类聚诸州所申择其可取者限敕到一季内具利害擘画一奏闻朝廷 1 在这 种政治风向陡转的形势下相当一部分官僚即展开了其政治投机活动转而对熙丰 新法加以攻击和破坏其中也不乏原来的新党成员知开封府蔡京即禀承司马光 的风旨五日内即在开封祥符两县实现了复行差役法因此而得到司马光的褒奖 但正如朱熹后来之评价在元祐旧党骤废役法的过程中温公之说前后自不相照 应从而被章惇等人一一抓住病痛敲点出来 2 对于其它法令的变革亦多如 此旧党分子是完全不顾及社会实际的 从元祐旧党内部来看司马光等人如此其他成员又如何呢在元祐更化 大肆尽废熙丰之政的政治气候下仍有部分旧党成员尚能保持清醒的头脑坚决反 对对部分新法的骤然废止尤其是在废除免役法复行差役法这一问题上元祐旧 党内部的争论更为鲜明即使是对熙丰新法多有非议的范纯仁苏轼苏辙等人 对司马光等人骤废免役法的武断做法也是极力反对范纯仁于元祐元年1086即 明确指出法固有不便然亦有不可暴革 3 去其泰甚者可也而差役一事 尤当熟讲而缓行不然滋为民病 4 并称国用不足建请复散青苗钱 5 对 此司马光根本不予认同以致范纯仁竟气愤地称之是又一王介甫矣 6从苏轼 来讲他虽也曾激烈地反对王安石变法但在亲眼目睹免役法的诸多成效之后此 时也坚决反对司马光尽废免役法复行差役法之举他认为免役法只要剔除诸如 多取宽剩钱等弊端而不变其法则民悦而事易成 7 但他与司马光的争论也是 不果而终以致连呼司马牛司马牛 8 苏辙亦称 差役之法关涉众事根 牙盘错行之徐缓乃得详审若不穷究首尾匆遽便行但恐既行之后别生诸 弊 9 朝廷自行免役至今仅二十年官私久已习惯今初行差役不免有少龃龉 不齐 10. 如此看来在骤废免役法而复行差役法这一问题上元祐旧党内部也 是存有重大分歧但又不可否认来自于范纯仁苏辙等人的这种反对意见还是较 为微弱的最终也并不为太皇太后高氏司马光等人所采纳 其次元祐旧党对熙丰新党的尽逐元祐时期的旧党势力在太皇太后高氏的 庇护下迅速恢复和膨胀且百般打击新党分子企图以此遏制乃至最终彻底消除新 党的在朝势力在这一过程中他们对新党贯之以舍是取非兴害除利名为爱 民其实病民名为益国其实伤国 11 等一系列罪名极尽百般迫害诋毁之能 事一意尽逐和迫害新党分子同时他们又积极组织大批旧党成员重新还朝甚 至连同熙丰年间那些不满新法或是因反新法而被贬的官僚士大夫也一并予以拉拢 1 . 司马光 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卷四九乞罢免役钱依旧差役劄子 2 . 黎靖德 朱子语类卷一三本朝四自熙宁至靖康用人页 3126 3 . 长编卷三六七元祐元年二月丁亥页 8839 4 . 宋史卷三一四范纯仁传页 10286 5 . 长编卷三八四元祐元年八月辛卯页 9366 6 . 长编卷三六七元祐元年二月丁亥页 8839 7 . 苏轼 苏轼文集卷二七辩试馆职策问札子二首页 791 8 . 蔡絛 铁围山丛谈卷三 9 . 长编卷三六七元祐元年二月丁亥页 8832 10. 苏辙栾城集卷三六论罢免役钱行差役法状 11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卷四六乞去新法之病民伤国者疏 陈 研 究 13 并且设立看详诉理所凡得罪于元丰之间者咸为雪除归怨先朝收恩私室意 者呼吸罪党用为己助 1 以对新党大肆实行报复性倾轧这样一些旧党成员 参 用熙丰旧臣共变其法以绝异时之祸 2的建议和主张 也就并不为以太皇太后 高氏司马光为首等旧党之所取熙丰新党的尽逐也就在所难免而对于这种极端 的做法旧党内部也并非不无异议早在元祐四年1089旧党炮制车盖亭诗案 借以打击新党成员时一些旧党分子即已开始对这种极端党同伐异的政治气候深感 忧虑针对贬蔡确于岭南一事范纯仁即曾对吕大防等人不无忧虑地称此路荆棘 七八十年矣奈何开之吾侪正恐亦不免耳 3进而 当吕大防刘挚二人建议欲 引用元丰党人以平旧怨谓之调停 4之际 马上招致苏辙冰炭共处必致 交争薰莸共器必当遗臭 5及对吕 刘二人皆持两端为自全计 6之类的严 厉批评太皇太后高氏则更是称山可移此州不可移 7正因这种执意严惩新党 成员的政策毫无松动的余地遂致使兼用邪正之说始衰 8 调停之议迅速被 扼杀时至元祐末期新旧两党间的矛盾已演变至一触即发的紧张状态对此 太皇太后高氏等人也有着清醒的认识元祐八年1093八月太皇太后高氏于弥 留之际尚念念不忘告诫范纯仁等人老身殁后必多有调戏官家按指哲宗 者宜勿听之公等宜亦早求退令官家别用一番人 9这无疑应是高氏对自己殁 后政局变动的一种真实预感此后北宋政坛剧烈变动的现实也恰恰印证了这一预 感并非空穴来风 这一时期陈于元祐四年1089改任为签书越州判官当此之时随着新 旧两党之间斗争的进一步激化双方在斗争中都十分注重对中间势力的拉拢以此 作为扩大己方阵营削弱敌对势力的一个重要手段和策略而在这种激烈党争的社 会大环境之中陈也就面临着严峻的政治抉择在其越州任上越州知州蔡卞试 图将陈引为己用而陈则常欲远之屡引疾求归但章不得上 10 由此 看来陈此时尚保持着一种观望的政治态度故婉拒其拉拢但事情并未到此而 止当相邻的明州通判出现空缺时由于蔡卞的从中运作陈又被任命为权摄通 判明州而依明州官府的惯例陈也可因此而获得一块收入不菲的职田趁此时 机蔡卞意公陈方贫必喜于少纾并未放弃继续对陈加以笼络对此 陈仍是借故予以推脱遂伸寻医之请将所得圭租逊前官明州以法当公得公 以义不当受卒不取而归之官廪 11 到元祐五年 1090时朝廷任命陈为太学 博士陈对此再次辞而不受透过这一系列事件我们可以发现正是基于对元 祐年间新旧党争的情形有着较为清醒的认识故而陈此期对蔡卞等人的拉拢一 直是采取一种尽力规避的态度设法使自己同新旧党争保持一定的距离应当说 陈此时于激烈的新旧党争中尚处于一种何去何从的艰难抉择中由此而造成他的 这种政治上的观望态度因此此期的陈也就并非像宋史等史籍中所称陈 1 . 长编卷四九九元祐元年六月壬寅页 11886 2 . 长编卷三八七元祐元年九月丙辰页 9416 3 . 长编卷四二七元祐四年五月丁亥页 10326 4 . 长编卷四四三元祐五年六月已卯页 10669 5 . 太平治迹统类卷二三元祐党事始末上 6 . 苏辙 栾城后集卷一三颖滨遗老传下 7 . 长编卷四二七元祐四年五月丁亥页 10326 8 . 栾城后集卷一三颖滨遗老传下 9 . 纪事本末卷九一宣仁垂帘页 2823 10.宋史卷三四五陈传页 10961 11.宋陈忠肃公言行录卷一陈年谱 河北大学历史学硕士学位论文 14 对新党的拉拢是如何不屑如何清高了 第二节 陈消朋党持中道与若稽古之论 在元祐时期旧党高压专制的政治气候下新党势力尽管受到了极大的摧残和重 创但仍在章惇蔡卞等核心人物的领导下坚持不懈的抗争积蓄和蕴育力量等 待着对旧党反戈一击的时机而这一时机也恰恰是随着元祐八年1093九月太 皇太后高氏这一旧党政治支柱的逝去而迅速到来杨畏率先上疏称神宗皇帝更法 立制以垂万世乞赐讲求以成继述之道并疏章惇安焘吕惠卿邓温伯 李清臣等行义各加品题且密奏书万言具言神宗所以建立法度之意乞召章惇 为宰相对此哲宗自然是顺势嘉纳焉 1 到元祐九年1094四月间哲宗 改元绍圣任命章惇为左相罢范纯仁右相之职此后随着大批旧党成员逐渐 被摒弃出朝新党成员相继还朝变法派重新得以控制朝政至此新党业已大体 完成了新的政治格局的构建反击旧党的工作也就随之迅速启动 在此形势下旧党集团并未放弃维系元祐政局和既有的权利体系的幻想但随 着绍述时期政治局势的急遽逆转这也只能成为元祐旧党的一厢情愿罢了元祐时 期太皇太后高氏司马光等元祐旧党大权独揽哲宗大权旁落这自然会引起哲 宗对高氏的极度不满而元祐年间旧党不遗余力地极尽打击和迫害新党之能事在 治理国事上却无所建树这也直接导致北宋王朝内政混乱军备不修士风败坏等 一系列社会矛盾的滋生而从另一个方面来讲元祐年间新党于激烈党争中所遭 受的种种诬蔑和残酷打击到这一时期却又恰恰为新党重返北宋政治舞台提供了强 有力的政治资本所有这些都促使哲宗亲政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