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第五课本课归纳整合_第1页
第二单元第五课本课归纳整合_第2页
第二单元第五课本课归纳整合_第3页
第二单元第五课本课归纳整合_第4页
第二单元第五课本课归纳整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本课归纳整合,真题集锦园地,本课归纳整合,知识结构概览,知识结构概览,真题集锦园地,考查点一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1(2009年高考广东卷)北京奥运会场建设取得了多项创新成果。这表明()A建筑文化有其自身的继承性B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C建筑艺术是文化创造的主体D先进科技是文化创新的动力,解析: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奥运场馆建设的实践创造了多项新成果,体现了社会实践在文化创新中的作用,故选B项。A、D两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文化创造的主体是人民群众,故C项错误。答案:B,考查点二创新与继承的关系2(2009年高考安徽卷)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历史表明,经济危机形成的倒逼机制,往往会对经济结构产生“洗牌效应”,为一些产业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安徽文化底蕴深厚,文化资源丰富。近年来,中共安徽省委、省政府提出并实施了“建设文化强省”的发展战略,将文化产业作为实现崛起的支柱产业之一,着力培育软实力。,2008年以来,全球性金融危机“寒风劲吹”,安徽文化产业却凭借“厚积薄发”的底气,抢抓机遇,逆势而上,成为江淮大地加速崛起的新引擎。请你结合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就怎样推动安徽文化创新提出合理化建议。解析:本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其实质是要求回答“如何进行文化创新”。解答本题,主要是综合运用教材中文化创新的相关知识,依据材料提出的安徽文化发展的有利条件,从文化创新的途径、主体、方向等方面,构建一个解决方案。,答案: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立足安徽改革开放的实践,汲取营养,推动文化创新。继承我省优秀传统文化,兼收并蓄(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加强交流,推陈出新。着眼于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发挥广大人民群众在文化创新中的主体作用。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内容形式和传播手段等不断创新,促进文化的全面繁荣。,3(2008年高考江苏卷)2008年北京奥运会是举世瞩目的体育盛会。在迎奥运过程中,某校高三(1)班同学开展了“感受奥运、参与奥运、做奥运文明使者”的综合探究活动,让我们一起参与其中。,情境一:同学们从网上下载了各具特点的部分奥运会会徽和具有“篆书之美”的第29届奥运会体育图标,“金玉良缘”的奥运奖牌,“祥云瑞霭”的奥运火炬,深深为中华文化的魅力所感,为设计者的智慧所折服。,(1)结合文化生活的知识,谈谈从北京奥运会会徽和体育图标的设计中,你发现了什么。情境二:有同学说,在家门口举办世界最高水平的体育赛事,我们观看更方便了;有同学说,举办北京奥运会对我国社会生活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对此,同学们展开了热烈的讨论。(2)你认为举办北京奥运会给我国社会的文化生活带来哪些影响?(请举一例),解析:第一,该题全面考查了高考规定的四种能力,尤其是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第二,要抓住该题的特点。该题为探究题,探究题的特点是制造问题情境,观点寓于问题情境中,答题时需审准问题情境的寓意。第三,解答第(1)问的关键是能从图标中探究出奥林匹克精神与民族文化的有机统一,解答第(2)问要抓住“影响”这一关键词举出实例。第四,解答第(1)问要用归纳法、聚合思维,解答第(2)问要用演绎法、发散思维。,答案:(1)北京奥运会会徽的设计融合了奥林匹克精神和民族文化的特色。在体育图标的设计中以篆书笔画为基本形式,融合汉字的象形意趣和现代图形的简化特征,对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古为今用,实现了文化的传承和创新。(2)例如:举办奥运会有利于展示中华文化,促进中外文化的传播与交流。,考查点三创新与借鉴、融合4(2009年高考江苏卷)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将中华文化与奥林匹克精神完美结合,向世界奉献了一部奥运史上最华美的乐章。这充分说明()文化创新需要博采众长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外来文化是中华文化创新的基础中华文化正在成为世界文化ABCD,解析:中华文化与奥林匹克精神的完美结合,体现了在文化创新中坚持了博采众长的做法,也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包容性,正确。文化创新的基础是社会实践,错误。将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等同起来,忽视了中华文化的特性,错误。答案:A,5(2008年高考江苏卷)南京中山陵是中西合璧的建筑。它是当时的设计者在潜心研究中国古代皇陵和欧洲帝王陵墓建筑风格的基础上,根据紫金山地形设计而成的建筑精品。这说明()A建筑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B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C实现文化创新需要博采众长D潜心思考是文化创新的基础,解析:本题考查创新与借鉴、融合的关系,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潜心研究中国古代皇陵和欧洲帝王陵墓建筑风格”既体现了继承传统文化,也体现了“博采众长”借鉴外来文化,在此基础上形成中西合璧的精品,体现了C。A、B两项与题意不符,D项观点错误,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基础。答案:C,6(2008年高考广东卷)随着珠三角经济的崛起,广州方言“埋单”、“打包”等餐饮用语逐渐风行全国,且发展出其本义以外的涵义。这表明()文化在传播过程中得到融合与创新经济发展推动文化传播珠三角文化推动珠三角经济的崛起饮食文化具有区域性与民族性ABCD,解析:题干体现的是珠三角经济的发展引起文化的变化,而非珠三角文化的发展推动珠三角经济的崛起,所以是错误的;在题干中没有直接体现。运用排除法知答案选B。答案:B,探究问题提示1教材P57“探究问题1”提示:古训“学海无涯”和“学无止境”在今天有其新的价值。(1)从知识的更新来看,社会的发展带来新知识的不断出现,需要人们不断学习,推动自身知识储备的更新。,(2)从知识的深度来看,知识创新不断进行,需要人们不断学习,推动无止境的知识创新。(3)从知识的广度来看,知识不断扩展,需要人们不断提高学习和运用知识的能力。2教材P57“探究问题2”提示:(1)营造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浓厚氛围,推动建设“学习型社会”,已成为我国发展教育事业的重要目标。,(2)随着科技飞速发展,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人类知识总量激增,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教育和学习方式,变革文化传承方式,促进社会的学习资源、文化资源、教育资源有机整合。(3)推动教育信息化和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是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内在要求。总之,建设“学习型社会”,就是要使每个人都能通过学习不断提高学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使潜能得到充分发挥,才智得到充分展示,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3教材P59“探究问题1”提示:从三则材料可以归纳出教材上的三个特点。4教材P59“探究问题2”提示:本探究问题比较复杂,要求从文化的传播、继承、交融、创新等不同的角度探讨建设学习型社会对文化传承的意义。这要求学生把本单元所学的内容都与学习型社会相联系,进行重新归纳整理。,综合探究归纳1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必要性(1)建设“学习型社会”,是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2)建设“学习型社会”,是科技进步的必然要求,也意味着文化传承方式的新变革。,2“学习型社会”的核心内涵,是全民学习、终身学习(1)全民学习,就是人人都有便捷的学习条件、强烈的学习愿望和自觉的学习行为,学习、工作、生活相交融。(2)终身学习,就是“活到老、学到老”,学习不仅是一种美德,而且成为人们实际生活的“第一需要”,伴随人的一生。,3建立“学习型社会”的条件推动教育信息化和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是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内在要求。4“学习型社会”的美好蓝图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实现之时,我国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将更加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将基本形成,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将明显提高。,综合探究训练昆明市力争用3年的时间构建终身教育3级服务体系,依托网络在市级将建成“昆明数字化学习港”和系统平台,县(市)区建好“数字化学习中心”,社区构建“数字化学习站”。从而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终身教育体系与培训平台。到2015年,基本实现“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的立体沟通的学习型社会目标。,(1)根据材料归纳“学习型社会”的特点。(2)昆明市为什么提出“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的立体沟通的学习型社会目标?(3)就实现2015年“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的立体沟通的学习型社会目标,提出你的建议。,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建立“学习型社会”特点、原因及途径。第(1)问,可以直接根据教材知识回答即可。第(2)问,要结合“学习型社会”的内涵,从文化的社会作用、特点及当前社会状况等方面,整合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第(3)问,要从社会提供的条件和个人主观努力两方面回答。,答案:(1)人人是学习之人,时时是学习之时,处处是学习之所,事事是学习之机。只有努力学习,才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现代信息技术的进步,为学习创造了很好的条件,人们需要学会利用现代传播技术进行学习。,(2)文化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书籍是人类知识的载体,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积极推动学习型政党、学习型社会建设,能够发挥先进文化对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文化能够塑造人生。书籍是人类知识的载体,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积极推动学习型政党、学习型社会建设,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文化具有多样性、继承性。积极推动学习型政党、学习型社会建设,能够借鉴和继承人类优秀文化成果,并在此基础上实现文化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