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许昌历史地理三论.pdf_第1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许昌历史地理三论.pdf_第2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许昌历史地理三论.pdf_第3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许昌历史地理三论.pdf_第4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许昌历史地理三论.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川1 1 | l i 川l ! | ! l 川l | 1 1 11 1 l i ! 删 y 18 3 3 3 7 7 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 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 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科研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苇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 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声明的法律责任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朱喜 日期:2 ,o f 萨月f 日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在导师指导下完成的论文及相关的职务作品,知识产权归属郧州大学。 根据郑州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或向围家有关部门 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郑州人学 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 或者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和汇编本学位论文。本人离校后发表、使用学位论文 或与该学位论文直接相关的学术论文或成果时,第一署名单位仍然为郑州大学。 保密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规定。 学位论文作者:朱喜乐日期:z 。刁年石月1 日 摘要 许昌历史地理三论 摘要:许昌地区位于河南省的中部,在我国古代历史一l ,许昌地区是早期人 类生活的地区之一,也是在伞围最早实行行政区划的地方之一,在秦汉三国时期, 曾经有过政治、经济高度发达的历史,其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但是经过几,t 年的 历史变迁,最终演变成为一个无足轻重之地。这中间经历了巨大的变化,冈此, 研究许吕历史地理不仅可以重现其历史变迁过程,同时也可以晕现其辉煌,为现 代化政治、经济建设提供历史依据和经验教训,更好地为现代化的经济建设服务。 文章首先研究了许吕历史时期的行政区划沿革,分析其发展演变规律,其次, 研究了历史时期许昌地名的由来,从先秦时期的许困到三国时期的许昌。再次, 探讨了历史时期许昌的占城、 都。 关键词:许昌 颍川郡古都古城 荚义摘要 t h r e es t u d i e so nt h eh i s t o r ya n dg e o g r a p h yo fx u c h a n g a b s t r a c t :t h ex u c h a n ga r e al o c a t ei nt h em i d d l eo ft h ep r o v i n c eo fh e n a n i n o u rc o u n t r ya n c i e n tt i m e si nt h eh i s t o r y , t h ex u c h a n ga r e aw a so n eo ft h ee a r l i e s t l o c a t i o nw h i c ho ft h eh u m a n i t yl i v e d ,i nt h eq i na n dh a nd y n a s t yt h r e ek i n g d o m t i m e ,h a dh a dp o l i t i c s ,t h ee c o n o m i cd e p t hd e v e l o p e dh i s t o r y , i t sg e o g r a p h i c a lp o s i t i o n w a sv e r yi m p o r t a n t ,b u tp a s s e dt h r o u g hs e v e r a lt h o u s a n dy e a rh i s t o r i c a lv i c i s s i t u d e , e v o l v e si n t oi n s i g n i f i c a n tp l a c ef i n a l l y t h i sm i d d l eh a de x p e r i e n c e dt h eh u g ec h a n g e , t h e r e f o r e ,s t u d i e st h ex u c h a n gh i s t o r i c a lg e o g r a p h ya n dh i s t o r yn o to n l yt ob e p o s s i b l et or e a p p e a rt h eh i s t o r yt ob em a g n i f i c e n t ,m a ya l s of o rt h em o d e r n i z e d p o l i t i c s ,t h ee c o n o m i cd e v e l o p m e n tp r o v i d et h eh i s t o r yt or e s to na n dt o u s ef o r r e f e r e n c e ,s e r v e sw e llf o rap r e s e n tg e n e r a t i o no fc o n s t r u c t i o n t h ea r t i c l eh a sf i r s ts t u d i e dt h ex u c h a n gh i s t o r i c a l p e r i o d a d m i n i s t r a t i v e r e g i o n a l i z a t i o ne v o l u t i o n ,a n a l y z e si t sd e v e l o p m e n te v o l u t i o nr u l e ,s e c o n d ,s t u d i e dt h e h i s t o r i c a lp e r i o dx u c h a n gg e o g r a p h i cn a m eo r i g i n ,f r o mp r e q i np e r i o d sx ug u ot o t h r e ek i n g d o me r ax u c h a n g o n c em o r e ,h a sd i s c u s s e dt h eh i s t o r i c a l p e r i o d x u c h a n g so l dc i t y ,t h ea n c i e n tc a p i t a l k e yw o r d :x u c h a n gy i n gc h u a n j u n a n c i e n tc a p i t a lo l dc i t y i i 目录 目录 许昌历史地理三论l 一绪 仑l ( 一) 研究背景”1 ( 二)当代学者对历史时期许昌地区若干问题的研究状况2 ( 二) 选题研究意义和研究方法6 1 选题研究的意义6 2 研究方法”7 3主要内容“7 二许昌地区在历史时期的行政区划沿节- ”8 ( 一) 颍川郡行政区划及两汉时期其政治、经济发展状况8 l 颍川郡jj i 政区划8 2 两汉时期颍川郡的政治、经济发展状况9 ( 二) 隋唐时期的许州行政区划1 4 ( 三) 北宋时期的颍i 廿府ij :政区划1 5 ( 四) 元明清时期许州的行政区划1 5 ( 五)民国以来许昌辖区变化1 6 ( 六) 阳翟行政划沿革及历史地位的沉浮1 7 ( 七) 许昌行政管辖范围发展演变的特点1 9 二历史时期的许昌地名2 2 ( 一) 先秦时期的许图2 2 ( ) 许昌名称的由来2 4 ( 三) 颍川郡名的由来2 6 四许吕历史时期的古都、古城一2 7 ( 一) 古都矿l :昌2 7 l 曹操都许的历史背景2 7 2 曹操定都许的原因2 8 ( 二) 历史时期许昌城址的变迁3 l ( 三) 历史时期的长葛、长社考证3 4 五结语4 0 参考文献4 l 古人著作4l 今人著作4 2 今人论文4 3 后记”4 5 i l l 绪论 许昌历史地理三论 一绪论h ,v ( 一) 研究背景 许吕位于河南省的中部,与省内的郑州、开封、漯河、平顶i l i 等地相邻,北 距郑州8 0 公里。现辖禹州市、长葛市、许吕县、鄢陵县j 襄城县和魏郜区,全 境总面积4 9 9 6 平方公里,人口4 3 4 万。 现今党中央提出“中部崛起”号召下,作为中部六省中的一员,河南抓住国 家“促进中部崛起战略”这一重要机遇,为了在中部崛起中走在前列,2 0 0 3 年 省委、省政府提出了中原城市群的战略构想。随后又提出了郊汴、郑许、郑洛、 郑新、郑焦一体化战略。2 0 0 9 年1 2 月1 8 日,随着郑许城际公交的正式开通, “郑许一体化”已进入实质性进展。早在2 0 0 8 年的河南省的两会期问,两会代 表提出了郑许一体化的提案,“许吕在以郑州为中心的中原城市群中的定位,应 该是省会的南花园”。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许昌与郑州地区其及周 边地区的联系,是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的。甲在两千多年前的秦汉时期,许地的 行政区划与其周边地区就已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经过两千多年的变迁,根据 当时政治、经济的发展需要,与周边地区分分合合,最终形成了今天的格局,在 三国曹魏时期,许昌进入了其历史发展阶段的最为 ;i ! ;盛时期,许昌地名在这一时 期形成,同时,曹魏时期也为许昌留- 卜了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对于发展许昌旅 游业提供了历史依据。因此,研究历史时期许昌的历史地理问题,为现代化政治、 经济建设提供历史依据,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许吕地区在历史上曾中华民族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有过辉煌的历史,其境内 有过早期的人类生活的足迹,在后来的考古发掘中,发现了其独特的人类文化类 型,如有新石器时代的许昌灵井遗址、裴李岗文化遗址、贾湖遗址等众多的文化 类型,这些说明了许昌地区曾经也是人类义明的早期发源地之一的有力证据,而 且也是人类活动的主要地l x 之一,人类很早就在此地生活,开发着这个地l x 。 许昌地区与郑州地区以及周边其它地区,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各个 方面,自古以米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今就许昌地区在中国古代史上的行政区 划沿革方面和许吕行政管辖范围发展演变的特点进行探讨。另外,许吕地区在历 史时期的重大影响,比如,夏禹时期,其境内的禹州曾做过夏朝的都城,其政治、 经济、文化都相当的发达,到了两汉时期,包括现在许昌地【x - 的颍川郡政治、经 济地位以及人口数量都曾经位居全国前列,汉末三国时期,许县县城又成为东汉 绪论 术年汉的都城而西晋以后,许地便不再是全国政治、经济中心,许昌地名在 历史上反复沿用多次,且又数次易名,曾经辉煌一时的许昌地区在历史上为何后 来成为一个名不见经传之地,这中问的历史问题就有必要进行深入的研究,基于 对此问题的疑虑,笔者于是进行探微求源。 ( 二)当代学者对历史时期许昌地区若干问题的研究状况 行政区划是困家政权机构的一个组成部分,作为一种制度,它随着各朝代的 政治、经济、军事制度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它是研究不同时代社会发展所处的具 体地理条件;是国家为行政管理而划分的区域;也是相应的由地方国家行政机关 所辖的区域;是国家权力再分配的一种主要方式;是国家统治阶级意志的反映; 是政治、经济、军事、民族、习俗等各种要素在地域空问上的客观反映。山行政 区划为私有制、阶级、国家的产物,是统治阶级为实现其统治的行政手段之一, 带有明显的阶级烙印,其一般具自地域性和重复性,以及一定的历史继承性和相 对稳定性的特点,今天是在过去的基础上逐步演变而来的,或多或少地继承了前 代的行政【x 划,完全脱离原有的基础、开创全新的行政划划并不多见,i 后一代 行政区划的很多创新也是萌芽于前代的行政区划之中。罾 我国的行政区划有着悠久的历史,其从侧面反映了我国1 i 同历史时期的政 治、经济。而且,也具有明显的历史继承件和孝h 对稳定性的特点。因此,只有弄 清历史i 二行政区变迁的全过程,才对历史时期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发展有更为深刻 的认识,同样,只有了解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变化,对行政区划变迁规律的探 索才有坚实的基础。行政区划是否合理,对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有着深刻的 影响,关系到国家的兴衰成败,所以历史上众多学者十分注重我国行政区划的研 究。 但是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沿革,虽然具有历史的悠久性和连续性,但是研究 区域性地区的行政区划的成果还不是很多,特别是地区性行政划的通史之类的 成果更少。本论文欲从历史上许昌行政区划变迁进行探讨,首先是由于中央政权 更迭造成地方行政区划的不稳定,政治原因是其变化的丰要因素。其次是由于政 治、经济重心的转移( 如治所由阳翟迁到许昌) 造成治所的变化。许昌行政区划 的变迁从侧而也反映了其他地区行政区划的发展规律。 关于许昌地i 又:的从。7 1 - 自今的若十问题,已经有许多专家学者做过深入的研 究。陈吕远先生早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就对西周时期的许地封国许国进行过深入 的探讨,首先解决了历史上一直存在争议的许园的始封地,认为春秋早期的许国 u 、靳尔刚、张文范:行政区划j 地私管理,i l 国社会出版社,1 9 9 6 年,第4 页。 o 后晓荣:秦代政区地理,北京,社会科学文献m 版社,2 0 0 9 年,第l 负。 2 绪论 封地在现在许昌市东的张潘 城,“许国古城,汉置许县,汉书地理志谓许 国,姜姓,四岳后,太叔所封,二十四l 址为楚所灭,”同时详细的描述的许国城 址,城基为方形,地势平坦,土地肥沃在汉末,此城基也曾经做过汉献帝的 都城,1 9 7 8 年在许昌张潘调查许昌汉魏古城遗址时,曾经出土了铜质官印四方, 铜质印文为“奉车都尉”、“殿中都尉”、“偏将军印章”、“广野将军章”等四枚, 现有许昌博物馆收藏,网枚官职印章的发现,更加证实汉魏故城遗址的地理位置。 “从对汉末许都城址的遗址考古发掘的结果上来看,可以看出当时许都城池规模。 周朝时期的许国国力弱小,势力单薄,而位于其北面的郑国住春秋早期势力 强盛,曾两次入侵许国,一直打到许国的外城,许国最终只好割地求和,鲁成公 十五年,许灵公又受到郑国的威胁,向楚求援,请迁于楚。其后,在楚同的任意 摆布之f ,许罔进行了数次的举围迁徙,所以,陈昌远先生在其文章许固始封 地望及其迁徙的历史地理问题中,详细解释了春秋时期许国地望及其迁徙原因 和迁徙地,许国迁徙之地大都是在楚国境内,很大程度上成为楚国为保护自己国 家安全的一个屏障,“许困的六次迁徙,大都在方城之外许圈住春秋时期作 为楚国的附庸,为巩固楚国的边防是起了重要作用的。”四可见早在春秋时期,许 国在国际一i :已经有着重要的地位。 许国都城城址以及_ 三国时期许都城址的具体位置经过陈有忠先生的考证,通 过对各种史料认真详细的考证,指出许吕城址有过很大的变迁,首先他也认为许 国都城和三国时期东汉的许部皆属一个城址,“春秋时,许国弱小,为强邻郑国 所逼,被迫迁徙,但它的都城并未毁废,一直存在。秦代于故城置许县,属颍川 郡,两汉因袭之。东汉末年,因董卓之乱,都城“洛阳残破”,曹操迎汉献帝都 许即此城。曹丕代汉的第二年,因图谶语有魏基昌于许、汉以许昌失天下 之语,便改许县为许吕,并建为陪都, 成为三国时期曹魏的五都之一,由此得 出:早期的许吕城是由周朝的许国都城、两汉的许县城演变而来,其城址即今曹 魏故城。到了东魏,许昌郡治所迁移到许田镇,成为中期的许昌城,位居梁、郑、 陈、蔡间要路,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因此,古代的许昌城不是一座,而应该是二 座。同时,陈先生还指出,古代的颍阴城为今许昌老城最早城址,也就是说,今 天的许昌老城是由古代的颍阴城演变而来。对许昌城址的位置,早、中、晚期城 址的来龙去脉分析的十分清楚: 许昌最早的行政区划是在秦始皇灭掉韩困后,把韩故地即现在许昌地区的大 部分划为颍川i 郡,郡治设在了阳翟,最初设置的颍川郡所辖区域很小,囚为只有 韩罔被秦罔肢解到极弱小才灭亡,所余区域很小,史料中记载秦灭韩,“尽入其 国赵文玺、黄留春:f t :都故城遗址出十四办官印,【1 i 原文物1 9 9 1 年第3 期。 陈f j 远:许国始封地望及其迂徙的历史地理6 d 题,一 国历史地理沦丛。1 9 9 3 年,第4 期 印陈有忠:许昌城址考,中原文物,1 9 8 5 年,第l 期。 3 绪论 地”,以为颍川郡,这只是入韩余地,必须以韩国灭亡时的十地减去原来秦国兼 并的十地,所以在当时,秦所设的颍川郡所包含的行政i x 划面积不是一成不变的, 而是经过不停的反复变化。据何瑞云先生考证,颍川郡的郡治早在秦末统一全国 时就进行过迁徙,秦灭楚后,颍川郡治迁徙至沈丘,辖地相当于汉颍川、汝南两 郡及淮阳国,对颍川郡的初置、增益、扩大的历史都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对当时 纷纭复杂的局面。卜颍川郡的区域变化进行了溯本求源的探究,从另外一个角度给 读者展现了一个完全不同的秦颍川郡的历史沿革,何瑞云先生认为:“秦火楚后, 颍川郡扩大了,为了便于管理,颍川郡治亦自阳翟南迁于沈丘,即在汉汝南郡之 汝阴。”对于颍川郡治的迁移的具体位置进行了详细的辨析。 汉承秦制,汉高祖刘邦在秦颍川郡旧地设立颍川郡,但是颍川郡所辖面积有 所扩大,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袁祖亮先生在其佳作秦汉时期的颍川郡对颍 川郡的所辖县数、人口数量、经济、文化教育、民风民俗等方面就进行过深入的 研究,叙述了秦汉时期颍川郡的经济发展状况;他认为,秦汉时期颍i t i 郡的经济 发展为日后曹操选择许县作为其势力发展l i 心有很大的关系,同时,发达的经济 也促进的当地教育事业的发展,培养了大批人才,这些人才为当时历史的发展都 起过积极的作用。 许昌的名称一直以来为史学家们所关注,孟德京先生在许昌名称的由来与 变化中,详细深入地讨论了许吕地名的由来:他认为“许”一字得名于许部落 和周的封围许国,许部落的活动范围包括今禹县、许昌县及襄城县北部一带的颍 河流域上游。许部族的活动与传说中的尧舜禹有着紧密的联系,到夏时,“许” 字成为稳定的地名,其活动地也因此以其部族之名来命名,表明着许部族活动的 区域,西周时,在这一带封邦建围,以“许”字命名困家。而“昌”字则来源于曹 丕代汉,建安二十五年( 2 2 0 年) ,汉献帝禅位于魏文帝曹丕,因“汉征绝于许”, “魏基昌于许”,故于黄初二年( 2 2 1 年) 改名许吕,设县,这是“许昌”全称 的开始。以后历代沿革变化,政区无定,或升州降县,或州县并存,但“许”始 终不变;“昌”字随着政区变动,时有时无,但是有多无少,沿革至今,趋于稳 定。 许昌在东汉末年,其在全国的政治、经济地位达到了历史时期的鼎峰,王应 琪先生在许都、魏都及其它一文中, 及演变为曹魏五都之一的过程。他认为, 详细叙述了许作为东汉末年的都城起l 大l 从严格意义上讲,许都是作为东汉的都 城而存在2 5 年,许吕才足真j 下曹魏的五都之一,虽然在同一地方,但是名称却 是不一样的,“黄初元年( 2 2 0 年) 以前没有许昌之名,不能称许昌,黄初_ 年 ( 2 2 1 年) 许改称许昌,出现了许昌之名才可称许昌。在许昌名称出现前称许昌, u j 何瑞云:秦颍川郡并 坼考并j 谭其骧先牛商榷陈郡问题,青海民族学院学报,1 9 9 1 年,第l 期。 2 i 德京:许昌名称的巾来与变化,许昌学院学报,1 9 8 2 年,第l 期。 4 绪论 如说曹操建都于许昌,曹操在许昌屯田,关公出许昌等等,都是不符合历史情况 的,是错误的。川d 纠正的历史上的误传曹操为j 国时期的人错误说法,探讨了 许昌在三国时期的历史地位。 长葛是许昌所辖县级市,在历史上长葛一直与许昌共进退,一直足许昌的所 属地,但是历史上一直存在长葛、长社是否是同一地名的争议,上个世乡i j k 十年 代,路梅村先生的“长社”与“长葛”考略一文,解决了历史一卜长社和长葛 的历史迷团。 此外,袁元和先生的长葛的地理沿革一文,对长葛市的历史地理沿革 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宓三能先生的三国时阳翟仍隶颍川不属河南 ,说明了 三国时期阳翟的归属问题;方酉生论禹都阳城为颍川阳城( 殷都学刊2 0 0 1 年第4 期) ,从考古学的角度分析了禹都阳城是否是阳城;另外还有陈习刚唐 五代时期的许州与忠武军( 唐都学下0 2 0 0 7 年第4 期) 等多篇文章,都对历 史时期的许吕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o 琵。 魄* 、 ( 图1许昌政区图) 许吕地区的行政区划现状是在几千年来行政区划的基础上不断的整合发展 而成的,今天的现状是历史发展的结果,具有历史继承性的特点,同时根据自身 国工廊琪:许都、魏都及奠占,许吕师专学报,1 9 8 6 年,第4 期。 圆袁冗和:长葛的地理研究,地域研究j 开发1 9 8 3 年,第4j t 3 l 。 馨宓一能:一国h 寸阳崔仍隶颖川小属河南,| i 国历史地州论丛,1 9 9 2 年。第2 期。 都诛丰年、毛忠民主编:河南省地图册,北京,中田地图出版社,2 0 0 6 年版。 5 绪论 的时代特点,又具有可变性的。面,所以,许昌行政i 遂划不仪继承、延续了历史 上许昌地区行政区划的特点,而且又经历不同时期政治i 又域变迁的需要,才形成 了现在的规模。在不| 一j 的历史时期,它形成了自身独特的特点,有其自身的发展 规律,从先秦的许国到三国时期的许都,许昌与其周围地区经历了分分合合的变 化过程,或合并、或离析。因此,找出其变迁规律,对于今后区域内进行行政区 划提供有力的历史证据,以便更有利于带动许昌其及剧边地区的政治、绎济发展。 1 选题研究的意义 ( 三) 选题研究意义和研究方法 中央政府必须通过各级地方政府的j 丢4 y _ , - 治理才能管理国家,因此国家的发展 与社会的进步无不赖于中央与地方行政制度的协调与完善,但是我国史料中历来 研究中央整体行政i x i 划的比较多,而研究地方行政l x = 划的就比较少,特别是分析 历代地方上行政f x 划变迁规律的研究成果更少,所以,研究地方行政【x 划变迁规 律成为当代众多学者研究的热门课题。 许昌地处中原腹地,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足华夏民族的发祥地之一。五千 年中华民族的发展史在许吕留卜了许多印痕。在远古时期,以许由为首的游牧部 落在此繁衍生息,当时称作“许地”。约在公元前十一世纪,中国历史i :第一 个奴隶制国家夏朝建郜于许吕的禹州巾。公元前八世纪,周分封文叔于许地,封 国称为许国。公元1 9 6 年,曹操迎汉献帝于许,许吕成为当时巾国北方的政治、 经济、文化中心。公元2 2 1 年,曹丕废汉立魏,因“魏基昌于许”,遂改许县为许 昌,许昌因此而得名。隋、唐、宋、元、明、清时,许昌均为郡府州治所。 许昌地区在历史有其辉煌的历史,但是后来却衰落了。因此,有必要对其进 行历史时期的背景研究,探究其衰落的原因,不单有利于复原其历史原貌,i 叮且 可以明晓其历史现象产生的背景及衰落的原因,因此,研究其地方行政制度史一 方面要有丰富的史实作依据,依靠这些史实去展现历史上许昌地区的地方行政制 度变迁全过程,另一方面,又可以从变迁的过程中去发现产生变迁的原囚和规律, 以便能为将来地方制度的改革提供借鉴的基础。今天的现状是历史发展的结果, 我们不可能割断历史去理解现状。尤其是地方行政区划,不但有可变性的面, 更有继承性、延续性的一面。是历史上长期发展演变的结果。 地方行政制度得当与否,与国家的巩同、民族的团结以及经济文化的发展有 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地力_ 彳亍政制度要及时地进行调整和改革,才能适应社会彳i 断 6 绪论 进步的需要,鉴往知来,为了理解现在,规划未来,我们必须了解过去,分析历 史时期地方行政制度演变过程。 本人欲以现在许昌地区的行政区划入手,试图用历史地理的方法和思路探索 当时行政区划所包含的各个要素的沿革及其原因与特征。在时间上,按纵向的研 究方法,从先秦时期的许国,到秦汉时期的颍川郡,再到三国时期的许都,到南 北朝时期的长社等,分析其兴衰变化的过程及规律,空问l :,按横向的研究方法, 研究历史上有关长葛和长i - k n 底是不是i j 一地方的争议、许吕城究竟有几座城址 等方面,从各个角度对历史时期许吕地区的若干问题进行研究,探究其历史的真 相,这样,通过不同的视角,对历史时期的许昌地区进行伞方位的研究,以便更 好地为许昌及其刷边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历史依据,为中部地区经济发展做出贡 献。 2 研究方法 研究许昌地区的行政区划,不仪仪局限于以前的文献研究的方法,而且还随 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学科问的交叉与融合,利用了许多当代的技术手段对其 进行研究: 第一、充分利用传统文献资料,从历代史书中的地理志部分、各个历史时期 的地理总志中汲取许吕不同时期的行政区划的资料,同时利用当代学者对许昌地 区的研究,对这些资料充分理解和运用,找 h 其中的不同之处,总结m 自己的见 解。 第二、充分利用现有的地图资料,利用许昌地区的最新行政区划地图,再根 据谭其骧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比较历史时期许吕地区行政区划的变化, 对其进行比较、归纳。 第三、归纳法,结合不同历史时期许昌地区的行政区划,归纳总结其变迁规 律,得出结论,为许昌地i x 当代行政区划的规划提供历史论据。 3 主要内容 第一、许昌地区在历史时期的行政区划沿革 第二、探索许昌的地名由来 第三、研究了许昌地区古城、古都 7 许昌地lx 侄历史时期的行政k 划沿革 二许昌地区在历史时期的行政区划沿革 ( 一) 颍川郡行政区划及两汉时期其政治、经济发展状况 1 颍川郡行政区划 公元前2 2 1 年,秦始皇统一全国,在全国正式开始实行行政区划,把韩国故 地设为颍川郡,秦时颍川郡辖1 2 县,有新郑、苑陵、尉氏、阳翟、长社、郏县、 颍阳、颍阴、许县、襄城、昆阳、午阳。其郡治设在阳翟。从此,许昌地区便正 式有了行政区的划分。此时的颍川郡包括的范围应该不仅仅包括现在的许吕地 区,也包括现在郑州地区、漯河地区、开封地区、平顶山地区的一部分,可见当 时的而积是很人的。其范围人抵相当于今灭河南登封、平顶山宝丰以东,尉氏、 郾城以西,新密以南,叶县、舞阳以北。有道是:“得中原者得天下”,以黄河中 下游为中心的中原及其周围地区便成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而与其毗邻的颍) l l t 电 区也就首当其冲地站在了战争的最前沿。颍川都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史记记 载:颍川“北近犁、洛,南迫宛、叶,东有淮阳,皆天_ 卜劲兵处”。山 西汉继承了秦的郡县制度,汉高祖五年为韩国,以韩王信为王,“一i 年,汉 王出荥阳,韩王信、周苛等守荥阳。及楚败荥阳,信降楚,已而得亡,复归汉,汉 复立以为韩王,竞从击破项籍,天下定。五年春,遂与剖符为韩王,王颍川”。固后 囚韩王信投降匈奴,废国为郴,设置颍川郡。高祖六年( 前2 0 1 年) ,析许县,置 颍阴县。许县、颍阴县、阳翟县、长社县、鄢陵县、襄城县均属颍川郡。建制一 同秦制,但辖区范i 到略有变化,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县邑数目义有增加。据汉 书地理志记载,西汉平帝元始二年,颍川郡辖县2 0 ,计有阳翟、崇高、阳 城、纶氏、周承休、成安、郏县、父城、襄城、颍阳、颍阴、长社、许、鄢陵、 新汲、临颍、昆阳、午阳、定陵、郾县。郡的治所仍设在阳翟。 东汉时期,颍川郡的县邑设置变有明确记载,后汉书郡国志记载,在 顺帝永和五年( 1 4 0 年) 时,设县卜七,计有轮氏、阳城、阳翟、长社、鄢陵、 郏县、父城、襄城、颍阳、颍阴、许县、新汲、临颍、昆阳、午阳、定陵、郾县。 郡的治所一如西汉,仍设在阳翟。其范围大至包括现在郑州地区鹭封的大部:许 昌地区的全部、漯河的郾城、临颍、舞阳:洛阳东面部分地区、周口地区的扶沟 县,平顶山地区的叶县、郏县等地,可以推出的是,在秦汉时期,县的面积应 该小于现存县的面积。而且即使未改朝换代,也有可能根据当时政治、经济的需 巾【汉】司马迁:史记卷9 3 ,韩信传,中华书局,1 9 5 9 年版,2 6 3 3 页。 班固:汉书高祖奉纪卷l ,l | l 仁 5 局1 9 5 9 年版,第1 5 页 。袁徂亮:桑汉时期的颍川郡,许昌师号学报1 9 8 9 年第2 期。 8 许昌地k 在历史时期的行政区划滑革 要而对其行政k 划进行适当的调整。但是在政权稳定时期,其行政| x 划并不会做 太大的调整。 三国曹魏时期,颍川郡所辖县数目大至朱变,但由于当时军阀混战,曹操挟 天子以令诸侯,把汉都迁到了许县,许县的政治地位得以提高。曹丕称帝后,就 把颍川郡治所迂到了许昌。 西晋咸熙元年( 2 6 4 年) 分颍川郡为襄城、颍) t l _ - - 郡。 早在战国之际,襄城居秦、楚、韩、魏之问,隶属迭更。秦统一后,设襄城 县,并在城颍设颍阳县,属三川郡,西汉初改属颍川郡。王莽新政时,改襄城为 “相城”。东汉恢复襄城原名。属颍川郡,西晋仍置襄城郴。东晋咸康二年( 3 3 6 年) 废襄城郡,仍属颍川郡。 据晋书地理志所载:西晋时,颍川郡所辖9 县分别是许昌、长社,颍 阴、临颍、郾、邵陵、鄢陵、新汲、长平。治所由阳翟迁至许昌。东晋时期,北 方十六国混战,许地先后为后赵、前燕、前秦、后燕、后秦所占。 十六困时期,颍川郡及其周边地区成为各个政权瓦相混战的丰战场,当地的 经济遭到了极大的破坏,连年的战争使颍川郡的百姓处在水深火热之中,这一时 期的政区规划也极度混乱。北魏时,将原颍川郡分置为北陈留和颍川二郡。许昌 故城遭毁后,颍川郡治所迁至今长葛市老城镇,许昌县治所移到许田( 今许昌县 陈曹乡许田村) 。东、西魏对峙初年,许吕归东魏所辖。后东魏和西魏反复争仑 此地,颍川郡几易其半,武定七年( 5 4 9 年) ,东魏统治,置颍州,后改颍州为 郑州,治移颍阴( 今魏都区) ,领阳翟、颍川、许昌三都。北齐代东魏后,北齐将 颍阴县并入长社,颍川郡和长社县治所一同迁剑颍阴县城( 今许昌市) ,改颍阴 县为长社县。以长社为颍川郡治,北周灭北齐后,于大定冗年( 5 8 1 年) 改郑州为 许州,治长社( 今魏都区) 。 2 两汉时期颍川郡的政治、经济发展状况 颍川郡属于豫州八郡之一,地处巾原腹地,是东西南北的交通中枢,人口众 多,资源丰富,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在秦汉时期有着重要的政治、经济、军事地 位,秦始皇十七年,内史腾攻下韩困都城,俘虏韩王安,灭亡韩困,把韩困故地 设为颍川郡。使之成为秦围的一个郡。 汉承秦制,虽然在颍川郡几易侯王,但最终还是重新设为颍川郡,两汉时期, 颍川郡有着晕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军事地位。颍川与长安、洛阳自西向东 连为一体,又与南阳互为犄角,形成鼎足之势,并成为宛、洛东进通道。东边n 1 0 是 重镇淮阳,这些都是天。卜的战略要地,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汉高祖刘邦秒j 定天 卜时,封韩王信于颍川,后因颍川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义因为刘邦出于对异姓王 9 许昌地区在历史时期的行政| x i 划沿革 的不信任,于是下诏把韩王信迁在太原以北为王。史记记载颍川郡“北近翠、 洛,南迫宛、叶,东有淮阳,皆天下劲兵处,可见颍川郡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 图2 西汉平帝时期颍川郡图) ”、【汉】司码迁:史记卷9 3 ,韩信传,中华书局,1 9 5 9 年版,2 6 3 3 页。 留谭其骧 编:中固历史地图集地图出版社,1 9 8 2 年。 1 0 许昌地区在历史时期的行政i x 划沿革 ( 图3 东汉顺帝时期颍川郡图占) 东汉时期,颍川郡面积非常大,不但包括现在的许昌地区,而且还包括现在 郑州地区、漯河地区、开封地区、平顶山地区的一部分。据袁祖亮先生在其佳作 秦汉时期的颍j i i 都中考证:轮氏县的治所在今登封西南,阳城县的治所在今 登封东面,郏县、父城的治所在今平顶山西北,新汲治所在今扶沟县西南,临颍 县治所在今临颍东北,昆阳治所在今叶县,午阳治所在今舞阳市西北,定陵治所 在今叶县东,郾县治所在今郾城名。可见当时的面积是很大的。其范围大至相 当于今天河南登封、平顶j l i 宅丰以东,尉氏、郾城以西,新密以南,叶县、舞阳 以北。 首先,颍川郡人口数量位居在伞国前列,汉书地理志明确记载,西汉 平帝时,颍川郡的面积仅有其蝤南邻郡汝南郡的一半多点,统领的县也比汝南郡 少1 7 个县,但拥有的居民人口和户数却并不比汝南郡少多少。汝南郡有户“四 十六万一干五百八十七”,口“二百五十九万六千一百四十八”; 而颍川郡有 户“四十三万二千四百九十一”,口“二百二十一万七十三”。其t i ,鄢陵县户四 万九千一百一,口二十六万一千四百一十八,人口数量位居令国前列。每在古代 中国,人l j 数最是衡景一个地区或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同样,经济发 展,生产技术提高,这些是人u 数帚得以人量存在的前提。古代中国是以农业为 主的辛 :会,由于战争、瘟疫、灾荒、医疗技术的不发达等多种原l 大l 造成人口增长 速度非常缓慢,人口数量在很大程度上是与社会经济发腱水平相对应的,因此, 人口数量的多少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i 的高低。所以,在 以户口指标作为经济发展重要指标的西汉时期,颍川郡的经济是相当发达,同时, 人u 众多也为颍j i i n 在两汉时期成为经济发达地区提供了有利的人力保障。 其次,经济方面,农业、手t 业等发达程度在全国位于前列。 农业方面,颍川在两汉时期属于黄淮农业区,有着丰富的土壤和水利资源。 为农业生产的发展提供的优越的自然条件。先后有多个著名的循吏两汉赵广汉、 韩延寿、黄霸、何并等在颍川郡任太守,促进了颍川郡经济的发展,大力发展农 业生产,兴修水利工程,劝民农桑,如黄霸人力发展种植业、养殖业,“使邮亭 乡官皆畜鸡豚,以赡鳏寡贫穷者。及务耕桑,节用殖财,种树畜养,去食谷 马。米盐靡密,初若烦碎,然霸精力能推行之”。 大力发展经济,劝农植桑,鼓 励人民发展生产,颍川郡经济得到良好的发展。从而使颍川的农、l k 经济在规模、 品种、技术上都有所提高,到汉宣帝时,颍川郡的社会经济得到迅速的发展,军 m 谭其骧 编:中同历史地图集,地图 l 版社,1 9 8 2 年。 国褒稍亮:秦汉时期的颍川郡,诈h 师争学报1 9 8 9 年第2 期。 【汉】班固:汉书- 地理忠卷2 8 上,l | l 华书局,1 9 6 2 年版,1 5 6 0 贞 4 【汉】班固:汉书卷8 9 ,茧霸传中华- 5 局,1 9 6 2 年版,第3 6 2 7 贞。 l l 许昌地ix 在历史时期的行政ix 划沿革 西汉末,颍川农业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光武帝刘秀起兵时,攻下颍川郡的昆阳、 定陵、郾以后,收缴许多粮食,牛马等财物无数,“( 更始元年) 三月,光武别与 诸将徇昆阳、定陵、郾,皆下之。多得牛、马、财物,谷数十万斛”。东汉时期, 任延、秦彭、种拂等历任颍川都太守,重视农业生产,大力鼓励农民种树、养蚕, 发展农业经济,为颍川郡的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如任延“锄作田器,教之 垦辟”,结果“田畴岁岁开广,白姓充给”,“乃为置水官吏,修理沟渠,行蒙其 利”,秦彭“兴起稻田数干顷,每于农月,亲度顷亩,分别肥脊,差为三品,各 立文簿,藏之乡县”,墨颍川郡的农业经济得到了持续的发展,到东汉末年,颍川 地区一直是一个农业较为发达的农产区。 手工业方面,颍川地区是汉代重要的区域性的手工业制造中心,据汉书地 理志载,西汉全国共有十地设有工官,颍川阳翟就设有工官一处。工官是汉代 地方上制造兵器的部门,工官所造兵器,全部都是输送到京师的,西汉时,军士 使用的武器多种多样,而且是相当的精良j 由于冶铁技术的成熟,武器大多是铁 制武器,近年在考古发掘长安武库l | l 所出兵器,绝大多数为铁兵器,种类繁多, 有剑、刀、戟、矛、斧、盔甲等一应俱全,而且,汉代设上官之处,不但生产铸 造武器,而且也负责贮藏武器,在武器生产之地设武库,置武库兵,当时在颍川 郡也设有武库兵,。町见颍川郡在当时是全国武器装配重地之。汉唐事笺卷 六亦载:“汉自郡国至京师,皆有武备,住郡皆有库兵,或置t 官,库兵以算赋 为之,而t 官与铁官,同置产铁之郡。”可见,汉代产铁之郡皆设制造兵器的机 构。汉武帝元狩四年( 前1 1 9 年) ,汉武帝在全国四十九处重要冶铁地区设置 “铁官”,据汉书地理志载,阳城山、阳乾山富有铁矿,阳城县就设自铁 官一处。如果在此处设有铁官,说明当地的冶铁技术发达,而h 含有丰富的铁矿 石。应该是全国重要的铁器冶炼地之一。汉代冶铜、铸钱、冶铁等官营手工业都 具有相当规模,都使用大量“卒徒”来从事生产,“卒”指服兵役的兵卒,“徒” 足指犯罪而罚充工役的人。各地“铁官”所用的卒徒,一般都有几百人,汉成帝 阳朔三年( 前2 2 年) 六月,颍川郡阳城“铁官徒”举行武装起义,参加这次起 义的就有“铁官徒”申屠圣等百八十人。由此町见,颍川郡冶铁规模、冶铁人 数都相当大。而且,冶炼的铁器人多为武器,由近年来的考古发掘卅汉代的武器 可以看出当时已经相当高的冶炼技术水平了。 再次,文化教育以及人材培养方面比较先进。 颍川郡历任太守都比较重视发展教育、大力办学,“敦明庠序”。有许多官办 学校,鼓励人们学习,社会向学之风盛行,黄霸在颍川任上教化人民,以礼义为 m 【宋】范哗:后汉书卷l ,光武纪第一上,中华书局,1 9 5 9 年版,第5 页。 【宋】范晔:后汉书卷7 6 ,循吏传仃延传,l 1 1 仁书局,1 9 5 9 年版,第2 4 6 3 页。 【宋】范晔:后汉书卷7 6 ,循史传榘彭传,中华l s 局,1 9 5 9 年版,第2 4 6 7 贞。 1 2 许昌地【遁住历史时期的行政区划沿革 治;受到了孝宣帝的表彰:“颍川太守霸,以宣和诏令治民,道不拾遗,男女异 路,狱中无重囚。赐爵关内侯,黄金百斤。” 东汉寇徇做颍川太守时,“乃修乡校,教生徒,聘能为左氏春秋者,亲 受学焉”。固任延作太守时,“又造立校官,自掾子( 史) 子孙,皆令诣学受、盼一 郡遂有儒雅之士”。誊同时,在当地广泛兴起了私人讲学的风气,而日颇为盛行。 如东汉时期颍川阳翟人郭躬,因其父郭弘明习小杜律,于是,“躬少传父业, 讲授徒众常数百人。”4 i k 丰- t :人钟皓,世善刑律。“皓少温良笃慎,博学诗律,教 授门生千有余人,” 后汉书钟皓传也有记载,皓“为二兄朱仕,避隐密i i i , 以诗律教授门徒千余人。” 襄城人李膺,囚公事免官后,“还居纶氏,教授常千 人。”鄢陵人张兴,习梁丘易以授徒,建武年问为博士,他常聚徒讲学,“弟 子自远至者,且万人。”固诸多贤人常聚众讲学,推动了颍川郡的文化教育; 大力发展农业生产,鼓励百姓植桑、养蚕、种树、发展畜牧业,同时注意减轻百 姓负担,减少官吏对百姓的盘剥,同时赡养鳏寡孤独以及贫困无家可归之人 结果,颍川郡的社会经济很快得到了恢复和发展。而且还“泽彼京师,”使京师 洛阳地区也获很大受益。 颍川良好的社会经济基础和重视教育之风,使得其地人材辈出,产生了大批 社会名士,如光武帝开国的佐命功臣云台二十八宿将中有七八人即为颍川人,如 父城人冯异、郏人臧宫、铫期、颍阳人王霸、祭遵、襄城人傅俊、坚镡。而知名 学者更是不乏其人,如鄢陵有大学i 、u j 家张兴、唐溪典、庾乘:颍阴有刘陶、苟淑、 邯郸淳:颍阳有荀悦:定陵有丁鸿、阳翟有郭躬。东汉时期鄢陵的孙宝、午阳的 韩棱、韩韶;定陵的贾彪;许县的陈窘;襄城名士李膺;阳城名士杜密;长社的 钟会:颍阳名士司马徽。曹操的颍川郡谋士集团有曹操最宠爱的谋士阳翟人郭嘉; 颍阳人徐庶、荀攸;为曹操提出屯田建议的枣祗;许人陈群:颍阴人戏志才、荀 或;颍阴独行刘翌。定陵方术杜根等人,他们对当时历史的发展都起过积极的作 用。 两汉时期,颍川郡是豫 j i u k 郡之一,其政治、经济、文化都位居全国前列, 自设郡伊始,就。直是除京师之外的人口最多、最为繁华的地方。其深厚的文化 底蕴,使之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发祥地之一。 【汉】司马迁:史记卷9 6 张丞相列传,l i 华书局,1 9 5 9 年版,2 6 8 8 页。 【朱】范晔:后汉书卷1 6 ,邓寇传,中华书局,1 9 5 9 年版第6 2 0 更。 o 【宋】范晔:后汉书卷7 6 ,循吏传任延传中华节硒1 9 5 9 年版第2 4 6 3 页。 o 【宋】范晔:后汉书卷4 6 ,郭躬传【 i 华书局,1 9 5 9 年版,第1 5 4 3 页。 【三国】陈寿:三国志卷1 2 魏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