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论“约法三章”.pdf_第1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论“约法三章”.pdf_第2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论“约法三章”.pdf_第3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论“约法三章”.pdf_第4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论“约法三章”.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文摘要 本文着眼于“约法三章”的解释,尽笔者所能,结合简牍、文献所见的相关记载, 以期把握“约法三章”的内在特质。具体地说,通过字面含义的解释,弄清“约法三章 一词的流变,从而更加清晰的认识刘邦“约法三章”这一事件,并在此基础上,联系当 时的社会背景,结合出土的睡虎地秦简和张家山汉简的相关内容,进一步考证“三章” 之法的具体律名。 文章由四个部分组成: 了解刘邦提出“约法三章 的历史背景对我们理解并考证“约法三章 至关重要, 基于此,笔者用大量篇幅来叙述刘邦提出“约法三章”的背景,并将此部分独列一章放 在全文开头,是想起到强调的作用。 第二章主要探讨“约法三章”的字面含义。通过对“约”、“法 和“三章 的考察, “约法三章”一词的流变情况就会迎刃而解,从而,作为“约法三章 一词的起源,刘 邦提出“约法三章 这一历史事件也将更加清晰。而“三章”之法作为“约法三章 的 重要内容,笔者也将在本章考察。 第三章主要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并结合睡虎地秦简和张家山汉简的相关内容,对 “三章”之法的律名加以分析、筛选,从而找出刘邦与父老“约的“三章”之法的具 体内容。 文章的最后主要论述刘邦“约法三章 的目的及意义。 约,法,杀人,伤人,盗 关键词 a b s t r a c t t h ea r t i c l ef o c u so nt h ee x p l a n a t i o no f “a g r e e i n go na t h r e e p o i n tl a w ”i na c c o r d a n c e w i t ht h er e l a t e dr e c o r d so fb a m b o os l i p sa n d1 r e r a t u r e s ,it r ym yb e s tt og r a s pt h ei n h e r e n t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 “a g r e e i n go na t h r e e p o i n tl a w ”s p e c i f i c a l l y , b yi n t e r p r e t i n gi t s1 r e r a l m e a n i n g ,it r yt oc l a r i f yt h ec h a n g e m e n ta n dd e v e l o p m e n to ft h i sp h r a s es oa st og e tac l e a r e r 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o ft h ei n c i d e n to fl i ub a n g s “a g r e e i n go nat h r e e p o i n tl a w ”a n do nt h i s b a s i s ,r e l a t i n gw i t ht h es o c i a lb a c k g r o u n d ,ii n t e g r a t ei tw i t ht h eb a m b o os l i p so fq i nt o m ba t s h u i h u d ia n db a m b o os l i p so fh a nd y n a s t yu n e a r t h e di nz h a n g j i a s h a r t , h o p i n gt oa d v a n c ea f u r t h e rv e r i f i c a t i o no nt h es p e c i f i cl e g a ln a m eo ft h e “t h r e e - p o i n tl a w t h ea r t i c l ei sc o n s i s to ff o u rc h a p t e r s :。 s i n c ei ti so fg r e a ti m p o r t a n c et ou n d e r s t a n dt h eh i s t o r i c a lb a c k g r o u n d ,a tw h i c hl i u b a n g d e c l a r e d “a g r e e i n go nat h r e e - p o i n tl a w ”,w h e nw ec o m p r e h e n da n dv e r i f yi t ,iu s eal o to f s p a c et od e s c r i b et h eb a c k g r o u n d ,a n ds i n g l eo u tt h i sp a r ta sc h a p t e ria tt h eb e g i n n i n go ft h e a r t i c l et oe m p h a s i z e c h a p t e ri im a i n l yp r o b e si n t ot h el i t e r a lm e a n i n go f “a g r e e i n go nat h r e e p o i n t l a w b yi n v e s t i g a t i n go i l “a g r e eo n a n d “l a w a n d “t h r e e - p o i n t , t h ep r o b l e mo fi t sf l o w i n g d e f o r m a t i o nw i l lb er e s o l v e d a sar e s u l t ,a st h eo r i g i n ,t h eh i s t o r i c a le v e n tt h a tl i ub a n g m a k e t h e “a g r e e i n go nat h r e e p o i n tl a w w i l ln a t u r l yb e c o m em o r ec l e a r a tt h es a m et i m e ,1 w i l la l s oe x a m i n et h e t h r e e - p o i n tl a w ”i nt h i sp a r t c h a p t e rh ii st or e s e a r c ho nt h el e g a ln a m eo f “t h r e e p o i n tl a w ”,c o m b i n e dw i t ht h e r e l a t e dc o n t e n to ft h eb a m b o os l i p si ns h u i h u d ia n dz h a n g j i a s h a na n dt h es o c i a lb a c k g r o u n d t os c r e e n i n g ,t h u sl o c a t i n gt h es p e c i f i cc o n t e n t so fl i u b a n g s “t h r e e - p o i n tl a w ” t h el a s tp a r tm a i n l yd i s c u s s e si t sp u r p o s ea n d m e a n i n g k e y w o r d s a g r e e i n go n ,l a w , m u r d e r , h u r t ,r o b 西北大学学位论文知识产权声明书 本人完全了解西北大学关于收集、保存、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学校 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本人允许 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西北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 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 和汇编本学位论文。同时授权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等机构将本学位论 文收录到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或其它相关数据库。 保密论文待解密后适用本声明。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查丛组逸。指导教师签名: 伽扣年6 月1 1 日砂矾。年易月夕日 西北大学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 取得的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本 论文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西北大 学或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 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己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乔;旧运 劢0 年6 月f 7 日 西北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学术规范审核书 叠越鱼远( 研究生姓名) 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在我指导下进 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其学位论文的撰写符合国家、学校 及相关行业领域要求的学术规范,书写格式符合西北大学研究生学 位论支规范,经我审阅己达到菇瑶虹( 硕士或博士) 学位论文 水平,同意进行评审。 指导撕签名。不得盖孰余年易月厂7 日 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绪论 选题目的和意义 “约法三章”的最早记载见于史记高祖本纪,是刘邦初入关中时宣布的一项 重要政策: 汉元年十月,沛公兵遂先诸侯至霸上。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组,封皇帝玺符 节,降轵道旁。诸将或言诛秦王。沛公日:“始怀王遣我,固以能宽容;且人已服降, 又杀之,不祥。”乃以秦王属吏,遂西入咸阳。欲止宫休舍,樊哙、张良谏,乃封秦重 宝财物府库,还军霸上。召诸县父老豪桀日:“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偶语者 弃市。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 人及盗抵罪。馀悉除去秦法。诸吏人皆案堵如故。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 暴,无恐。且吾所以还军霸上,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 乃使人与秦吏行县乡邑,告谕 之。秦人大喜,争持牛羊酒食献飨军士。沛公又让不受,日:“仓粟多,非乏,不欲费 人。”人又益喜,唯恐沛公不为秦王。 史书上关于“约法三章”的直接记载很少,这为后来学者的研究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但是放眼整个中国法制史,“约法三章”的生命虽然短暂,但其闪烁的光芒却十分耀眼。 刘邦是与“民”“约法三章”,主体的变化决定了“约法三章”更强调民与民的关系, 所以与其他典型的法典不同,“约法三章 淡化国家利益和宗族本位,强调维护私人利 益。 虽然汉承秦制,但汉律亦对秦律进行了删补。而“约法三章 在从秦律到汉律的演 化中起到了重要的转承作用,并对后来法律产生了深远影响。 “约法三章”是我国第一部在政权更替过程中产生的临时性法律,对研究当时政权 更替时期的社会主流问题,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二研究现状 由于缺乏充足的法律文献史料,对于三章之法的内容、效力等问题后人一直不很清 楚。学界对“约法三章 的研究,归纳起来主要集中在:对“约法三章 旬读的讨论; 对“约”的解释和讨论;以及对“三章”具体内容的解释和讨论。 绪论 有些学者对“约法三章”的句读问题进行了探讨。中华书局标点本的史记中, 采用的是“约,法三章”的句读方式。杨树达先生在汉书管窥中支持了“约,法三 章”的句读方式。但是陈直先生的汉书新证认为史记标点本的句读值得商榷, 朱绍侯先生的“约法三章”句读辨正一文,更是进一步论述了史记标点本“约, 法三章”旬读方式的不合理。 学者对“约法三章”的“约”也产生了分歧。有的学者认为“约 当作“契约、约 定”解释;也有学者认为,“约”应该理解为“简约、省约 。 还有学者对“三章”之法提出了不同的解释。张继海先生提出“三章”之法应为“杀 人者死,伤人者刑,及盗抵罪” ;而关振军先生则提出“杀人者死,伤人有创和盗窃 既遂的处笞刑”的观点o ;当然,传统的观点认为是“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 三本文的基本框架、创新与不足 学界的研究主要局限于“约法三章”这三句话本身,并没有联系到当时的社会背景, 更没有联系“约法三章”前后的法律内容,尤其是其继承的秦律的内容。而笔者通过对 出土秦律与“约法三章”作比较,不仅得出“约法三章”是对秦律的删省和概括的结论, 而且进一步探明了这种删省和概况的细节及全部过程。为了更清楚的比较和梳理,笔者 现将主要文献中关于“约法三章”的记载摘录到一起,并制作成表( 附后) 。 文章由四个部分组成: 了解刘邦提出“约法三章”的历史背景对我们理解并考证“约法三章 至关重要, 基于此,笔者用大量篇幅来叙述刘邦提出“约法三章”的背景,并将此部分独列一章放 在全文开头。 第二章主要探讨“约法三章 的字面含义。通过对“约 、“法”和“三章”的考察, “约法三章”一词的流变情况就会迎刃而解,从而,作为“约法三章”一词的起源,刘 邦提出“约法三章”这一历史事件也将更加清晰。而“三章”之法作为“约法三章”的 重要内容,笔者也将在本章考察。 第三章主要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并结合睡虎地秦简和张家山汉简的相关内容,对 。杨树达:汉书管窥,科学出版社,1 9 5 5 年版,第7 页。 o 陈直:汉书新证,天津人民出版社,1 9 7 9 年版,第6 页。 雏飞:“约法三章”句读辨正,河南大学学报,1 9 9 3 年第1 期。 回曾凡英:“约法三章”新释,贵卅社会科学,1 9 9 8 年第8 期。 雏飞:“约法三章”句读辨正,河南大学学报1 9 9 3 年第l 期。 张继海:“约法三章”小考,中国史研究,2 0 0 1 年第2 期。 o 关振军:“三章之法”辨析,中国法学,1 9 8 8 年第1 期。 2 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三章 之法的律名加以分析、筛选,从而找出刘邦与父老“约”的“三章”之法的具 体内容。 文章的最后主要论述刘邦“约法三章”的目的及意义。 笔者认为,文章的选题大小适中、恰到好处,但是在写作的过程中存在着资料不是 非常翔实、视野不够开阔的问题。一是关于资料的问题。由于笔者的能力有限,只是将 简牍集中在睡虎地秦简和张家山汉简上,忽视了其他秦简的补充。二是视野的问题。笔 者没有足够的法律理论作支撑,因此没有从法制的角度考量“约法三章”在整个中国法 制史中的特点、位置及影响,只局限于历史的考证。而且对三章之法的考证,主要局限 于“三章”律名的考证,而对与每种律名相对应的刑罚措施也并没有涉及。因此,文章 所存谬误在所难免,敬请各位老师予以指正。 第一章刘邦提出“约法三章”的历史背景 第一章刘邦提出“约法三章 的历史背景 秦始皇统一六国的时间是公元前2 2 1 年,刘邦入关中提出“约法三章 的时间是公 元前2 0 6 年。从公元前2 2 1 年至公元前2 0 6 年只有短短的1 5 年,伟大的秦帝国的历史, 于是定格在了短短的十五年。但是在这1 5 年之间中国历史却发生了沧海桑田的巨变。 这1 5 年历史的主旋律是秦王朝的建立、兴盛和衰亡,国家形态经历了转型、转型和再 转型,这1 5 年的积淀依稀就是整个封建社会的缩影。秦始皇突然死后,戍卒陈胜、 吴广揭竿而起,天下响应;楚国旧贵族项梁、项羽起兵江东,叱咤风云;沛县小 吏刘邦也因时际会,成为一方诸侯这一段秦失其鹿、群雄竞逐的历史突然而 猛烈。 第一节秦末腐朽的统治及繁苛的法律 一、秦末腐朽的统治 秦统一六国后,对农民的统治和剥削是非常残酷的。田租、口赋、徭役和兵役是压 在农民头上的沉重负担。田租是按土地数量征收的土地税,不论耕种与否,都要征收地 租o 这实际上是使已经失掉土地和无力耕种土地的农民进一步增加了负担。秦始皇为了 满足自己的奢侈生活,无休止的征发徭役,大兴土木,劳民伤财。在统一六国的过程中, 他派人将六国宫殿图样描绘下来,动用大批劳力在咸阳照样修建。统一的次年,即在渭 水南岸修建建信宫和甘泉前殿。秦始皇三十五年,又在渭水南岸的上林苑修建规模宏大 的朝宫,阿房宫就是朝宫的前殿。当时兴建的离宫别馆达七百余所,遍布函谷关内外及 渭水两岸。秦始皇不仅为自己生前修建了豪华的宫殿,而且其为死后准备的陵墓也是同 样奢华。据历史记载,仅修建骊山就动用刑徒及奴隶7 0 万人,再加上防备匈奴的3 0 万 人,戍守五岭的5 0 万人,如果再算上修建驰道、负责运输的人,全国服役的人估计不 下2 0 0 万。当时全国约有2 0 0 0 万人口,其中的2 0 0 万劳力脱离生产,严重影响了农业 生产,加速了农民的破产,使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秦二世极其残暴昏庸。他取得帝位后,不仅杀害了蒙恬、冯去疾等大臣,而且还杀 害了自己的兄弟姐妹二十多人,以致“自君卿以下至于众庶,人怀自危之心”。 他在埋 葬秦始皇时,下令后宫无子的宫女全部殉葬,并把修陵的工匠也全部活埋了。秦始皇时 o 史记卷6 秦始皇本纪,中华书局,1 9 8 2 年,第2 5 9 页。 4 西北大学颂一f :学位论文 的刑罚已经非常苛重,人民摇手触禁,动辄陷刑。一人触法,罪及三族,一家犯法,邻 里连坐。二世更是变本加厉,以“杀人众者为忠臣”,各级官吏都是奉行这种刑法的刽 子手。如范阳令“杀人之父,孤人之子,断人之足,黥人之首甚众”。造成了“刑者 相伴于道,而死人日积于市”的惨状。 二、秦繁苛的法律 为了巩固政权,镇压农民的反抗,秦王朝统一后,制定了比较完整的封建法典 秦律。战国时期,商鞅根据李悝的法经,“改法为律 ,成为秦国最早的成文法。 自孝公起,秦律经过多次补充和修改,到秦统一六国后,已经形成一步比较完整的 法典。秦律早已佚失,它的具体内容,史书中只有零星记载。时至今日,尚未见到 完整的秦代法典,所见最多的法律条文就是睡虎地云梦一千多枚竹简记录的条文。云梦 秦简的出土为我们了解和研究秦律提供了十分重要的资料。云梦秦简的内容主要是 秦朝时的法律制度、行政文书、医学著作以及关于吉凶时日的占书,其中法律部分记载 了秦代施行的二十几个单行法规的条款原文,共记载法条六百条。 从秦简中可以看出,秦的律法是非常残酷同时也是非常完备的。概括起来主要有以 下几个明显的特点: 第一,范围广。秦律制定者,在一切“皆有法式”的法制原则要求下大胆尝试,成 功将法律的调整范围扩大到社会各个领域。秦律的律文涉及到政治、经济、军事、 文化、思想、生活等各个方面,秦律的立法之全面和详尽,在云梦秦简出土之前是难以 想象的。它为后人利用法律手段管理社会,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第二,内容详细具体。在秦统治者看来,法律的不完备、不具体是导致民众违法犯 罪的原因之一。因此,内容详备、具体就成了秦律制定者的自觉追求。在法律答问 及效律上记载的有关度量衡误差标准的严密程度,即使在今天看来仍令人叹为观止。 第三,重刑轻罪,刑罚严酷。秦律继承先秦法家“重刑轻罪 的定罪量刑原则,制 定了一套严酷残暴的刑罚制度。秦律规定,“盗采人桑叶,臧( 赃) 不盈一钱”,就要“赀 徭三旬”;五人以上共盗赃值一钱,则斩左趾并黥为城旦;甚至“敢有挟书者族” ;“妄 言者无类 ;“诽谤者族 ;“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 ;从而使“劓鼻盈累,断足盈车, o 汉书卷4 5 蒯通传,中华书局,1 9 6 2 年,第2 1 6 0 页。 o 史记卷8 7 李斯列传,中华书局,1 9 8 2 年,第2 5 4 7 页 固汉书卷2 惠帝本纪,中华书局,1 9 8 2 年,第9 8 页。 固史记卷8 高祖本纪,中华书局,1 9 8 2 年,第3 6 2 页。 第一章刘邦提出“约法三章”的历史背景 举河以西,不足以受天下之徒”,罪犯刑徒数量激增。 第四,语言精确,通俗易懂。为使各级官吏准确无误地适用法条和正确地定罪量刑, 严格依法办事,秦律在语言上力求精确。同时,秦律还强调语言的通俗易懂,以便于百 姓知法守法,增强法律的操作性。 第五,以律为主,多种法律形式相互补充。秦除注重制律之外,还强调制定令、式、 课、程、例等其他法律形式。做到以律为主,多种法律形式相互补充,完善法律体系。 秦是以制定法为主的国家,但在实践中又同时注意发挥判例的补充作用。这种做法被后 世大多数统治者所继承,从而形成中国古代立法的一大传统。 第二节秦末农民战争及其发展态势 一、陈胜、吴广起义 秦王朝的残酷压迫和剥削,激起了人民群众的愤怒反抗。秦二世元年( 前2 0 9 年) 七月,有一批被征发到渔阳屯戍的间左九百多人,行至大泽乡( 今安徽宿县东南) ,为大 雨所阻,不能如期到达戍所。按照秦律,失期当斩,所以人人惶恐。戍卒中有两名屯长, 一是陈胜,字涉,阳城( 今河南商水西南) 人;一是吴广,字叔,阳夏( 今河南太康) 人。 他们用“鱼腹丹书 、“篝火狐鸣 的计策,策动戍卒起义,提出“大楚兴、陈胜王” 的 口号,起兵反秦。 起义军迅速攻下了好几个县城,由于不断有百姓参加,部队发展得很快,当攻占陈 县( 今河南睢阳) 时,已拥有步兵数万,骑兵干余,战车六七百辆,陈胜就自立为王,国 号张楚( 意为张大楚国) ,任命吴广为假王,率军向西进攻荥阳( 今属河南省) ,命武臣、 张耳、陈余等北伐赵地,邓宗南征九江郡( 治所寿春,即今寿县) ,周市夺取魏地。在全 国范围内,尤其是旧楚国境内,百姓和旧贵族也纷纷起兵反秦。 吴广围攻荥阳不下,陈胜另派周文为将军西向击秦。当周文进抵戏( 今陕西临潼东 北,离首都咸阳仅百余里) ,秦二世才慌忙令少府章邯将修筑秦始皇坟墓的人员编成军 队迎战。义军由于缺乏战斗经验,又孤军深入,接连受挫,周文自杀。 随着反秦战争的发展,起义军内部的弱点和矛盾也逐步暴露出来,陈胜变得骄傲, 听信谗言,诛杀故人,与起义群众日益疏远,派往各地的将领也不再听从他的节制。围 攻荥阳的假王吴广与义军将领田臧意见不合,田臧竟假借陈胜的命令杀死吴广,结果导 国( 汉) 桓宽著,马非百注释:盐铁论简注卷1 0 ,中华书局,1 9 8 5 年,第4 1 3 页。 。史记卷4 8 陈涉世家,中华书局,1 9 8 2 年,第1 9 5 7 页。 6 西北大学硕上学位论文 致这支队伍全军覆灭。章邯既在荥阳获胜,乘胜猛扑陈县,陈胜接战不利,突围逃至城 父( 今安徽蒙城西北) ,为叛徒庄贾杀害。此后陈胜的部将吕臣率领的苍头军虽两度收复 陈县,处死庄贾,但张楚政权已不复存在。 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战争,虽然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而失败了,但它沉重打击 了秦王朝,为推翻秦王朝的统治奠定了基础。正如司马迁所说:“陈胜虽死,其所置遣 侯王将相竟亡秦,由涉首事也! 二、反秦斗争的高潮 陈胜、吴广兵败身亡后,项梁召集各路义军在薛( 今山东滕县东南) 计议,并接受 谋士范增的建议,立楚怀王之孙为王,仍称楚怀王。接着项梁率领起义军大败秦军于东 阿( 今山东阳谷东北) ,刘邦、项羽也在城阳( 今河南范县城濮城东南) 、雍丘( 今河南 杞县) 等地打败秦军,斩杀秦三川守李由。项梁在取得二系列胜利后骄傲轻敌,被章邯 偷袭所杀。章邯破项梁军后,认为楚地农民军主力已被消灭,于是就渡河北上,移兵邯 郸,攻击以赵歇为王的河北起义军。赵歇退守钜鹿( 今河北平乡西南) 。王离率几十万 边防军包围钜鹿,章邯在钜鹿以南筑甬道,以运粮供给王离的军队。赵歇粮少兵单,危 在旦夕,于是遣使求救于楚怀王。 楚际王与起义军首领在彭城( 今江苏徐州) 召开紧急军事会议,决定分兵两路:一 路由刘邦率领向西直指关中。另一路以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范增为末将,率起 义军主力北上救赵。援赵大军进至安阳( 今山东曹阳东南) 后,宋义被秦军的气焰所吓 倒,逗留四十六天不敢前进。项羽对宋义说:“吾闻秦军围赵王钜鹿,疾引兵渡河, 楚击其外,赵应其内,破秦军必矣。 宋义却认为不然:“夫搏牛之磁不可以破虮虱。 今秦攻赵,战胜则兵罢,我承其敝;不胜,则我引兵鼓行而西,必举秦矣。故不 如先斗秦赵。夫被坚执锐,义不如公;坐而运策,公不如义。”宋义想坐山观虎斗, 于是给军中下达命令:势如猛虎,违逆如羊,性贪如狼,倔强不听指挥的,一律斩首。 同时宋义还派遣他的儿子宋襄去辅助齐王,并亲自送到无盐,大宴宾客。当时天寒雨大, 士兵冻饿交加。项羽更加愤愤不满:“将戮力而攻秦,久留不行。今岁饥民贫,士卒 食芋菽,军无见粮,乃饮酒高会,不引兵渡河因赵食,与赵并力攻秦,乃日承 其敝。夫以秦之强,攻新造之赵,其势必举赵。赵举而秦强,何敝之承! 且国兵 新破,王坐不安席,埽境内而专属于将军,国家安危,在此一举。今不恤士卒而 史记卷4 8 陈涉世家,中华书局,1 9 8 2 年,第1 9 5 9 页。 7 第一章刘邦提出“约法三章”的历史背景 徇其私,非社稷之臣。 一气之下,项羽次日早晨去见上将军宋义,就在帐中斩下了宋 义的头,并在军中发布命令说:“宋义与齐国同谋反楚,楚王密令我杀掉他! ”这时,诸 将都非常畏服,不敢有异议。大家都说:“首先拥立楚王的,是将军家,现在又是将军 诛杀了乱臣贼子。”于是拥立项羽为代理上将军。项羽派人追宋义的儿子,追到齐国, 杀了他。又派桓楚去向楚怀王报告。怀王于是传令让项羽担任上将军,并令英布和蒲将 军两支起义军也归其指挥。 项羽杀死卿子冠军以后,威名传遍楚国,并在诸侯中传颂。公元前2 0 7 年,项羽率 起义军到达钜鹿南的漳水,立刻派遣英布和蒲将军率2 万义军渡过漳水,援救钜鹿,初 战告捷。接着,项羽率领全军渡过漳水,命令全军“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 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以示不胜则死的决心,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直奔钜鹿, 断绝秦军粮道,包围了王离军队。项羽的决心和勇气,对将士起了很大的鼓舞作用。楚 军把王离的军队包围起来,个个士气振奋,越打越勇,“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经过九 次激烈战斗,活捉了王离,杀死了秦将苏角,其他的秦军将士有被杀的,也有逃走的, 围钜鹿的秦军就这样瓦解了。当时,各路将领来救赵国的有十几路人马。可是他们害 怕秦军强大,都扎下营寨,不敢跟秦军交锋。当他们听到楚军震天动地的喊杀声时,都 挤在壁垒上观看。他们看到楚军横冲直撞杀进秦营的情景,吓得伸着舌头,屏住了气。 等到项羽打垮了秦军,请他们到军营来相见的时候,“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大 家颂扬项羽说:“上将军的神威真了不起,自古到今没有第二个。我们情愿听从您的指 挥。 钜鹿之战后,章邯军退至棘原( 今河北钜鹿南) ,项羽军驻漳水之南,两军对峙, 秦军的连续失败使章邯不见信于秦朝廷。项羽抓住时机,派蒲将军击秦军于漳水南岸。 接着又亲率大军破秦军于汗水。章邯固守棘原与项羽对峙,派部将司马欣向秦廷告急求 援。当时,秦廷赵高专权,猜忌将相,欲杀司马欣。司马欣潜回棘原,劝章邯早图良谋。 章邯在降楚、退军之间犹豫不决。项羽派蒲将军率军日夜兼程渡三户津( 古漳水渡口, 今河北滋县西南) ,断秦军归路,并亲自率主力大败秦军。在项羽的沉重打击下,章邯 进退无路,不得不于前2 0 7 年7 月在洹水南殷墟( 今河南安阳) 率其部众2 0 万投降项 羽。 钜鹿之战是秦末农民战争所取得的一场巨大胜利。它基本上摧毁了秦军的主力,扭 转了整个战局,奠定了反秦斗争胜利的基础。而项羽以六万破二十万,如此悬殊的战果 o 史记卷7 项羽本纪,中华书局,1 9 8 2 年,第3 0 7 页。 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令无数后世人对其充满了敬仰。钜鹿之战后,项羽实际上成了各路反秦军的首领。 三、刘邦入关 在宋义、项羽北上救赵的同时,刘邦率领一支起义军,于公元前2 0 8 年秋天,从砀 郡出发,向秦王朝的巢穴咸阳进军。“由于舍弃了进入这个根据地的更方便而明显 的关隘,刘邦成功的渗入秦的这一心腹要地。”公元前2 0 7 年三月,起义军在白马( 今 河南滑县南) 、曲遇( 今河南中牟) 以东,大破秦将杨雄军,但是接下来攻击重镇洛阳 的战斗却失利了。不过刘邦并没有与洛阳的守军纠缠,而是转军向南,大败秦南阳郡守 吕犄,吕龄败退坚守宛城( 今河南南阳) 。刘邦乘半夜偃旗息鼓,绕道回军,把宛城围 了三圈,南阳郡守被迫投降。从此,起义军一路势如破竹,所到之处秦军皆望风披靡, 刘邦长驱直入,直达武关。起义军的胜利,使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加剧。赵高怕秦二世追 究军事失败的罪责,杀害了二世,立二世之侄子婴为秦王,去掉了帝号。子婴又设计杀 掉赵高,并在蛲关( 今陕西蓝田东南) 设防,企图阻止起义军西进。刘邦采用张良的计 策,恩威并施,先设疑兵威胁秦军,又利用重宝引诱守将投降,在秦军被麻痹的时候, 刘邦乘其不各,大破秦军,攻入了蛲关。蛲关是扼守咸阳的要塞,蛲关一破,秦军失去 屏障,刘邦在攻入蛲关后又连夜占领了蓝田,秦军一败涂地。公元前2 0 7 年十月,刘邦 率领起义军至霸上( 今陕西西安市东南) 。刚刚当了四十六天秦王的子婴,只好以绳系 颈,乘素车白马,捧着秦始皇传下来的玉玺符节,向起义军投降。历史宣告了秦王朝的 灭亡。 【英】崔瑞德、鲁惟一:剑桥中国秦汉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 9 9 2 年,第1 1 0 页。 9 第二章“约法三章”的字面含义 第二章“约法三章”的字面含义 “约法三章”后来演变为成语,中华成语词典是这样解释的:约定法律三条。 原指订立法律,相约遵守。后泛指订立简单的条款。 根据附表,我们可以发现,关于“约法三章”的这种记载方式,最早出现于汉书刑 法志,但是在此之前,史记高祖本纪、史记淮阴侯列传、汉书高帝纪、汉 书韩信传的记载均是“约,法三章”。从句读方式上看,很明显的分为两种,即“约 法三章 和“约,法三章”。 史记、汉书的旧注家也只是对文意进行疏解,而对“约法三章”本身没有质 疑。2 0 世纪5 0 年代以来,有些学者对“约法三章”的句读问题进行了探讨 ,还有学者 对“三章之法”提出新的解释 。那么,这短短的几个字究竟是什么含义呢? 第一节“约 的含义 在弄清“约”的含义之前,应再次强调一下我们研究的前提:本文讨论的是刘邦提 出的“约法三章”。因此,不管“约”字的含义多么丰富,不管“约 的含义在此后有 哪些演变,我们都要剥离出刘邦那句语境中“约 的原意来。 一、“约”的几种含义 说文解字系部:“约,缠束也,从系,勺声”。 古汉语字典固上的解释有:1 、缠束。说文:“约,缠束也。”战国策齐策四: “鲁连乃为书约之以射城中。 也指缠束车马,以便驾驶,即套车。2 、约束,阻止。论 语子罕:“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宋王安石上皇帝万言书:“亦 尝约之以制度。 战国策燕策二:“秦召燕王,燕王欲往,苏代约燕王燕昭王不 行。 3 :少的。( 1 ) 与“详 相对指简要。苟子强国:“约而详。”( 2 ) 与“富庶”相对 指贫穷,即财物少。论语里仁:“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 3 ) 与“奢 侈”相对指节俭。论语里仁:“以约失之者鲜矣。”( 4 ) 少而起决定作用的,即要领、 o 中华书局编辑部编,中华成语词典,中华书局,2 0 0 4 年,第7 6 9 页。 。杨树达:汉书管窥,科学出版社1 9 5 5 年版。第7 页;陈直:汉书新证,天津人民出版社,1 9 7 9 年版,第6 页; 雏飞( 朱绍侯) :“约法三章”句读辨正,河南大学学报,1 9 9 3 年第1 期。 固关振军:“三章之法”辨析,中国法学,1 9 8 8 年第1 期。 回王力主:王力古汉语字典,中华书局,2 0 0 0 年,第9 1 1 页。 1 0 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关键。孟子公孙丑上:“然而孟施舍守约也。”4 、预先商订的相互有约束作用的许 诺,包括结盟方面的、婚姻方面的,等等。史记项羽本纪:“怀王与诸将约日:先 破秦入咸阳者王之。,”礼记学记:“大信不约。”用于名词,指约定的事,议定的条 文等。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度秦王虽齐,必负约不偿城。”5 、用为动词, 指减少。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诸葛亮之为相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6 、 大约。三国志魏书华佗传:“疾者前入坐,见佗北壁县( 悬) 此她( 蛇) 辈以十数。”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约的含义主要解释为:1 、提出或商量( 需要共同遵守的事) ; 2 、邀请;3 、约定的事;共同订立、需要共同遵守的条文;4 、限制使不越出范围;拘 束;5 、俭省;6 、简单,简要;7 、大概;8 、约分。 二、史记高祖本纪中的“约” 对史记高祖本纪中的“与父老约法三章耳 这句话,在句读上有分歧。 大多学者主张在“约”字后,应用逗点( ,) 断开,读作“与父老约,法三章耳。”这种 读法如与上句“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相对照进行分析,显得非常有理。“与诸 侯约”,“与父老约”,前后对应,顺理成章。所以中华书局出版的史记、汉书标 点本,均采用此种断句法。但是朱绍侯先生认为: 如果认真分析,还是以不断开为好。因为不断开就是“约法三章”,断开就是“法 三章”。“约法 是指刘邦提出的临时约束法规,而“法 的含义很宽,一般是指正规的 成文法。“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只能起临时约束作用,不能作为长期执行的正规 法律。我们不能以现在修辞学水平要求刘邦,刘邦确实没有那么大的学问。他只是表明 对杀人、伤人、及盗贼的临时处理办法,以保障各阶层人民生命财产不受侵犯,如果硬 是以句法结构为理由,把刘邦的“约法三章,读为“法三章”,是一种“因辞害义 的 读法。实际古人对刘邦这句话,都读作或理解作“约法三章 。 朱先生认为刘邦提出的是临时性约束法规,从而认定不能将“约 和“法”分开。 朱先生的观点是:“法”的含义很宽,须要用“约”来修饰“法”,这样才符合“约法三 章”临时性的性质。由此可见,朱先生对“约”的句读,主要是附和对“法”的理解。 笔者在此暂不讨论“约法三章”的性质,至于“法”的意思,也将在下一部分专门探讨, 现在我们回到“约”字上来。 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朱先生还引了史书中的几个例证,但是笔者认为这些论据值 圆邹飞:鬈“约法三章”句读辨正,河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1 9 9 3 年第1 期。 l l 第二章 “约法二三章”的字面含义 得商榷。下文就根据朱先生的举例,兼谈笔者的认识。 例证一:汉书卷三四韩信传:“大王之入武关,秋毫无所害,除秦苛法,与 民约法三章耳,秦民无不欲得大王王秦者。于诸侯之约,大王当王关中,关中民户 知之,王失职之蜀,民亡不恨者,今王举而东,三秦可传檄而定也。”这是刘邦被项羽 封为汉王,还定三秦前,韩信对刘邦讲的一段话,其中提到“与民约法三章耳”,“诸 侯之约”。在这里由于没有采用高祖本纪的句式,不是“与诸侯约 ,“与父老约 的对仗句式,因此,要在“约”字后点断,读为法三章耳”,显然是不太合适的。 但是笔者发现:在中华书局标点本的汉书韩信传中,采用的句读法与史记高 祖本纪完全相同,朱先生所举之例不实。这大概是因为朱先生完全赞同陈直先生在汉 书新证中的观点所致,陈直先生在汉书新证中说:“近人有以约字为句者,然韩 信传、刑法志皆有约法三章之语,知约字为句,殆未然也。 笔者冒然揣测, 陈直先生如此论断,原因有二:一是陈直先生所引汉书的版本不同;二是虽然陈直 先生所述与原文略有出入,但瑕不掩瑜,仍显大家风范,因为陈直先生史学功底极其深 厚,甚至能背诵汉书,下此论断依靠的是对汉书的记忆。 例证二:汉书卷二三刑法志:“汉兴高祖初入关,约法三章日:杀人者死, 伤人及盗抵罪。蠲削烦苛,兆民大说,其后四夷未附,兵革未息,三章之法,不足以御 奸,于是相国萧何捃摭秦法,取其宜于时者,作律九章。”如果说汉书韩信传中 的“与民约法三章耳”,还可以在“约”字后勉强断开的话,那么汉书刑法志 中的“约法三章”就没有断开的余地了。应该承认汉书刑法志比汉书韩信传 更具有权威性。 但是,笔者认为这种说法似乎欠妥。因为朱先生的另一个例证让笔者很受启发。 例证三:史记高祖本纪索隐引日:“今按秦法有三族之刑,汉但约法三章 耳,煞( 杀) 人者死,伤人及盗使之抵罪,余并不论其辜,以言省刑耳。”韦昭的用辞 是很准确的,“汉但约法三章耳 ,表明它的简单化及临时性,在这句话中,“约法 二字是不可以断开的。 显而易见,班、颜二氏都慨叹“三章之法”太简略,不完备,因而使那些作奸犯科 的“吞舟之鱼”能逃之天天,难以服法。所以班氏把“三章之法”称为“约法三章”。 而朱先生也明确提出汉书刑法志中的“约”表示“简单化及临时性 ,可惜的是, 他并没有意识到汉书刑法志已经是对史记记载“与父老约,法三章”的评价 了。因此,必须引起我们注意的是:汉书刑法志是记述各朝代刑法的沿革变迁, 1 2 西北大学硕上学位论文 臧否一代刑法的得失所在,以逸后世鉴之。故其议论汉初刘邦入关所订之法,简略而不 能使四夷归附,疏阔而不能御奸邪作奸犯科,网漏“吞舟之鱼”,乃评之日“约法”。汉 书刑法志此处说的“约法三章”是对“法三章”的评价,而不是说刘邦入关所订的 法律条文为“约法三章”。 所以汉书刑法志的“约法三章”已非史记高祖本纪的“约法三章 了。 作为历史上第一次评价刘邦“与民约,法三章耳”的开端,从汉书刑法志以后, “约法三章”的含义渐渐产生了转变,已经从对一个事件的记述延伸为对这一事件的评 价,经过历代沿用,致使今天“约法三章”已成为了一个固定词。 因此,在史记,高祖本纪中,“约法三章 的句读应该为“约,法三章”。“约” 的含义是:协商、约定。 第二节“法”的含义 一、“法”的形成及演变 法起源于夏的观点在新中国成立后为学术界普遍承认。学者们根据法律是在社会生 产力发展的基础上,随着私有制、阶级和阶级斗争的出现而出现的理论,认为在原始社 会,生产力低下,没有私有制,没有阶级和阶级压迫,因而也没有法律和国家,人们之 间的一切关系,都要依靠原始习俗和道德进行调整。到后期,由于阶级的出现和阶级斗 争的激烈化,于是产生国家和法律。正如中国大百科全书法学卷所说:“根据历 史文献的记载,一般认为中国到夏朝( 公元前2 1 世纪公元前1 6 世纪) 便完成了由原 始社会到阶级社会的过渡,随着氏族制度的解体、国家的形成,法也就产生了。 法,作为一个抽象名词,通常是对实证法或成文法的统称,但它也可以表示单独一 项法律。“法”这一词在成为法律用语之前,已经普遍应用于其他场合,“法”的本意是 式样、典范、准则;并由此引申出应遵循的方式、程序的含义。从法的本意出发,形成 法律概念中的一个基本概念:法是最高统治者强制制定的、人们必须服从的准则。 中国古代“法”和“律”不连称。战国前多称刑或法,如禹刑、汤刑、九刑。 “法”字在春秋、战国时被广泛运用,如晋有“被庐之法 ,楚有“茆门之法 ;战国时, 商鞅改“法”为“律 ,秦汉以后到明清,除了唐末和宋称“刑统 ,元称“通制”、“典 章 外,一般都称“律”。 “刑”字,初为“井”或“井l j ”,表示“罚”,尤其是表示“体罚”。成文法出现 回中国大百科全书法学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 9 8 4 年,第8 3 页。 1 3 第二章“约法三章”的字面含义 以后,“刑”的意义有所扩大,它不仅表示惩罚本身,而且也表示成文的禁令。“刑”还 有模型模范之义,又引申为规范、法。中国早期的法典称为“刑 ,如禹刑、汤刑、 九刑,就是这个原因。 “法”,西周以前的文献中未见“法”字,甲骨文中也未有此字。迄今仅见到的最 早的是在西周金文中。“法”的古体字是“漉 ,战国时期的古文字中简化为“法”, 但其古体一直保留至秦汉时期。在东汉许慎的说文中解:“漉,刑也。平之如水, 从水,扇去所以触不直者去之,从去。”扁,即解扁,一种独角神兽,传说能辨别是非 曲直,善于审判,实际上是犀牛。“法 的观念,产生于战国时期,其实践来源是春秋 末期产生、战国时期得到蓬勃发展的成文法运动。战国时期度量衡逐步统一,为了反映 国家公布的“法”的行为规范性质,逐渐出现了由“法”字与度、量、衡各自构成的词, 表示严格、具体的各种标准、规范。 “律”,商代甲骨文中有五例出现“律”字,其中两例有“师惟律出”,与易师 “师出以律”的“律 意思一致,指军纪、战时号令、军法。“律”本具有行列、标准、 规范之义,讲求统一、严格、精确。商时的“律”也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法律之义,但后 来的法律意思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另外,“律 原指音律上的统一,说文:“律, 均布也。律所以调均出度也。”也有将“律”解为约束,尔雅释诂:“律,累也。 累人心使不得放肆也。”另外,上古时期,“律”和“率”音同,可假借通用。中国古代 基本法律名称从“刑 到“法”再到“律”的演变,不简单地是名称的更替,而是人们 对法律的认识从表象深入到内部。“刑”仅仅说明了法律最初适用的手段,“法 则指出 了法律的公正、公平,而“律”进一步强调法律的统一适用。三个字从不同角度说明了 法律的基本含义,法律是公正、公平地调整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圆 二、“法 的含义 在古代汉语词典 ,法的含义解释有:1 、法度,法令。礼记曲礼:“谨修其 而审行之。”吕氏春秋察今:“上胡不法先王之? ”2 、准则。左传成公十二年: “今吾子之言,乱之道也,不可以为。”3 、效法。易系辞上:“崇效天,卑法地。”4 、 方法。孙子军争:“故用兵之,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也。 5 、法术( 后起义) 。水 浒传五四回:“公孙胜仗剑作。 王立民:中国法制史,清华大学出版社,2 0 0 8 年版,第9 页。 窜详见王立民:中国法制史,清华大学出版社,2 0 0 8 年,第9 页。 王力:王力古汉语字典,中华书局,2 0 0 0 年,第5 7 4 页。 1 4 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法的含义主要解释为:1 、体现统治阶级的意志,由国家制定 或认可,受国家强制力保证执行的行为规则的总称,包括法律、法令、条例、命令、决 定等;2 、方法,方式;3 、标准,模范,可以仿效的;4 、仿效,效法;5 、佛教的道理; 6 、法术;7 、姓。 三、“约法三章”中“法”的含义 有些学者认为,“法三章 之“法 字,与“秦苛法”、“秦法”之“法”一样,指 的是刑法。笔者认为,即便作为名词解释,法也应该理解为法度、法令,而不仅指刑 法。更何况“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